智者(共12篇)
智者 篇1
6月伊始, 就出现了三条涉及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消息, 吸引了众多国际投资者的目光。
6月2日, 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宣布, 它将斥资12.2亿美元增持摩根士丹利的股份;仅仅几个小时以后, 名不见经传的民营企业腾中集团宣布, 它将收购通用旗下的悍马品牌 (此并购案已变得扑朔迷离) ;5日, 中国铝业公司与力拓集团的并购协议解体。
尽管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迷雾重重, 但中国企业正在努力“走出去”是不争的事实。金融危机对出口拉动型经济的冲击显而易见, 中国政府作出了迅速反应, 实施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 修正信贷货币政策, 中国经济靠内需复苏的效果逐步显现。
扩大内需是我国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长远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 而稳定“外需”对于增加就业、促进企业发展、进而拉动国内消费具有重要意义。5月27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六项措施进一步稳定外需, 其中一条就是“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走出去’以带动出口”。6月9日, 国家外汇管理局下发了《关于境内企业境外放款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相对原管理办法有了重大突破, 对企业境外投资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英国《卫报》5月10日发表文章说:中国企业“走出去”, 目的是接触国际市场, 而且向别国显示, 中国不仅对销售, 而且也对投资和创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公司和品牌感兴趣。这也是最近两年中国的全球一体化工作大大改善的原因之一, 目前的金融危机加快了这一进程。《卫报》甚至认为, 大规模海外投资会结束“中国制造”时代, “中国所有”的时代即将开始。
“金砖四国”概念的提出者、高盛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指出:危机拖得越久, 对中国就愈加有利, 因为危机会迫使中国更早地转入下一个发展阶段。中国已经认识到, 单靠出口型经济模式, 无法长期持续发展。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 内需外需同等重要, 经济复苏必须内外兼修, 两条腿走路。是为智。
智者 篇2
水是有感情的,喜则流水潺潺,清泉淙淙;怒则波涛汹涌,撼地摇天。水是有性格的,轻盈而自然,剔透而宁静。
先圣孔子非常喜欢水,每见大水必观,一生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其博大精深的文化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水文化因子。
“智者乐水”语出《论语·壅也篇》。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我国著名学者钱穆先生曾经为之作注:水性活泼流通无滞碍,智者相似故乐之。山性安稳厚重,万物生于其中,仁者性与之合,故乐之。孔子乐水,绝不仅仅是陶醉流连于水的自然之趣,而是通过对水的深入观察和思考,从中领略人生的真谛,认识社会和自然界的规律。在回答学生子贡的提问时,孔子就曾以美德、正义、坚强的智者品格喻水。望着滚滚东流的`河水,孔子发出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这既是对消逝的时间、人世万物犹如流水般挽留不住引发的思考,也是对时间、运动、变化、永恒等哲学问题的感悟,同时还是对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内心表白。
不独孔子,作为智者的先秦诸子大都是乐水的,对水都有深刻的思考和精辟的议论。例如:老子说,“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孟子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心不善,如水之倒流。荀子认为,水“发源必东,浩浩乎不屈”,有理想,有追求,坚韧不拨。管子认为,水,人也,“量之不可使概,至满而止,正也;唯无不流,至平而止,义也”。告子在论及“性无善无不善”时,曾巧妙地以水作喻:“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五分于东西也”。还有庄子、孙子、墨子等,无不对水具有自己的哲思。
水对于中国文学的启迪作用也是巨大的。一部中国文学史,有着湿漉漉的水意,充满了对水的柔性、水的灵性、水的奔放浩瀚的吟哦与歌咏。人类的情绪、意志以及个性,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感知、思维乃至意识与哲理的升华,甚至包括所有的喜怒哀乐、生死歌哭,都被以水为载体而表达得淋漓尽致。
中华民族的诗歌是从水边开始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向人们展示了先秦诗歌依水而生、伴水而在,寓情于水、以水传情的文化取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等优美诗句,已经成为千古绝唱。至于后来的汉代乐府、魏晋诗歌、唐诗宋词,以至明清小说,也常常是借水寄情,以水言志,以水载思。例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恬静、温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阳刚、大气;“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的别致,精巧;“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鲜活、清爽;“春来江水绿如蓝”、“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绚丽、深邃等。笔者以为,智者之所以乐水,是因为水不仅养育滋润着人类,给人们带来富足,而且它有着许多的优良品质,可以给人以启迪,给人以借鉴,给人以激励,给人以效法。
水是有感情的,喜则流水潺潺,清泉淙淙;怒则波涛汹涌,撼地摇天。水是有性格的,轻盈而自然,剔透而宁静。在湖泊则温顺恬静,在河海则活跃放达,在天宇则潇洒飘逸,遇冷冽则凝固自守。水是有思想的,总是聚小溪汇江河而成汪洋大海,博大胸怀,润泽一切生命而不居功自傲,惠及人类万物而不求回报,宠之不惊、侮之不怨,革故鼎新、历险致远,随器赋形、激浊扬清,导江疏河、奔流不息。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篇3
1.情景导入,创设意境
师:久居都市的我们,心灵的沉吟往往被喧嚣所遮蔽。只有那自然的清音,才能将其唤醒。当我们猛然走进雄奇的大自然,那繁茂葱茏的树林、那空际辽阔的草原、那旷古未有的宁静、那蓬勃生长的绿色,使我们为之震撼,为之感染。我们放飞了心灵,也卸下了满身的疲惫。现在就让我们追随作家屠格涅夫,与他笔下的猎人一同投身于清纯的大自然,去体验大自然。(网上同步画面。)
2.收集资料,共享信息
师:请大家登录校园网,找到本节课的教学主页。
师:请同学们细读文章,在网上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学习方式品析文章。祝同学们学有所得。(生上网查找资料,自主学习。)
3.合作探究,交流网得
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许多同学在我的操作平台上示意已经有了学习成果,现在就让我们一同来交流刚才的学习感受吧。(网上空白,学生的资料信息上网画面。)
A8:在网页上,我查到这样的学习方法——抓住关键的字、词、句来分析整篇文章。因而,我用了网上的点评法来学习这篇文章。在描写下雨的这一段,作者用词准确、优美,仿佛带领我们进入了当时的情境。例如,“然而乌云涌上来了”一句中的“涌”,体现出了这场雨的急;“好大的雨呀”以及“雨水透过草棚棚顶,从好几处滴到了芳香的干草上”,写出了雨之猛;“可是您瞧,到处又是阳光普照”则写出了雨水之快。
H2:我对A8同学有补充,文中作者对骤雨的描写可以用9个字概括,即“来得急,下得猛,收得快”。
师:你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概括力。
E1:我也比较喜欢这段文字。在网上我查到对于描写景致的文章可以用构图法进行学习。我制作了一组图片,展现这段文字。请同学们欣赏这组图片。
请看第一幅:文中这样写到:“天边的那一道铅色是什么呀……四周依然是灿烂的阳光。”远处乌云密布,近处却阳光灿烂。
请看第二幅:这时乌云来临了,大地一片混沌黑暗;雨也迫不及待,似乎顷刻间就要下来似的。
请看第三幅:这幅图则表现了雨后浓重的雾气还没散尽,空气中仍弥漫着雨水的气息。文中就有这样的描写:“周围的一切显得多么欢快明亮,空气多么新鲜清爽。”
虽然我的电脑不能播放音乐来做陪衬,但我认为前两幅图景可用《命运》这支曲子来表现雨前的紧张。第三幅图景可用《圣母颂》来表现雨后的清新,大自然又焕发了以往的芬芳,一切又恢复了静谧。
B5.我在网上查到了作者的写作背景:1847——1851年,作者在进步刊物《现代人》上发表其成名作《猎人笔记》。全书在描写乡村的山川风貌、生活习俗以及在刻画农民形象的同时,深刻地揭露了地主表面上仁慈,而实际上丑恶残暴的本质,充满了对备受欺凌的劳动人民的同情。作者在本文虽只是景物描写,但我觉得这是有一定深意的。作者屠格涅夫将当时黑暗的农奴制社会,比喻成又短又急的雨,暗示了黑暗的农奴制社会即将过去,意在表现他对农奴制的憎恨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师:你的发言引领同学们进入了新的思维空间。
G2:对比是一种极好的写作手法,本文也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在雨前这样写到:“您对面的灌木丛却被太阳烤得滚烫,似乎变得焦黄。”雨后:“周围的一切显得多么欢快明亮,空气多么新鲜清爽,草莓和蘑菇多么芳香啊!”雨前和雨后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雨给自然界带来的生机。
师:好!你更多地注意了雨前、雨后景致的变化。
C2.我在网上查阅了资料。朗读也是一种学习方式,下面我为大家朗读一段:“这时候夜幕降临了……菜饭。”
师:你在刚才朗读时注意突出了“终于”一词,为什么这样处理呢?
C2:“终于”一词表现了猎人一天的疲惫和急于回到家中的迫切心情,所以我在这里加重了语气。
A3:老师,我注意到文中的这样一句话:“附近的……玻璃一样。”我认为作者真实地表现了他的内心感受。本来“清澈”一词是形容流水的,这里暗用了一个比喻,使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有一种质感,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空气的沁人心脾。
师:你说得真好。
B2:老师,我上网查到了这样一条资料:“画画要使用多种色彩,画面才会栩栩如生。写景也是如此,要巧用红、蓝、白、绿、紫、橙、黄等多种色彩去调配。”因此,写景要注意描写物的色彩,这样才能使文章生动形象。
文中有一句话是:“火红的落日余晖伴着露水落在不久前还洒满淡金色阳光的林边空地上。”本句话有两处描绘景物的色彩:一是“火红的落日余晖”,此处描写出了余晖的美丽和灿烂;二是“淡金色阳光”,写出了在此景以前夕阳的光辉,使景物的色彩美活灵活现地跃然纸上。
D3.我对B2同学的发言要做补充。文章中类似于这样的描写还有很多,例如:“远处有密密的一片橡树林,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红红的亮光。”这句色彩描写使橡树林在阳光:的照射下更显生机,富有情趣。
师:以上两位同学的分析,使老师和同学们脑海中的画面充满了缤纷的色彩。
A2:我也喜欢文章中作者关于景物色彩的描写。我创作了一组幻灯片,我选择的图片是表现黄昏的景色的。这几幅图片从色彩上表现了黄昏来临时,晚霞如火一般燃烧起来,染红了半边穹苍。此段描写抓住了颜色的特点,因此我选择了色彩绚烂的图片来表现这样的景色。
师:你的幻灯片确实给人以辉煌灿烂的感觉。
A3:我也制作了一组幻灯片,现在播放给大家。同时,我还给我的这组画面配上了一段画外音,请同学们欣赏。(播放幻灯片,同时配上自己所创作的画外音)“绿树丛山、花香鸟语装扮了这个美丽的世界。涓涓细流,婉转鸟鸣,带领我们走进奇妙的大自然。红日映天,万籁俱寂,一切生灵都在这画卷中静静地安息。”
师:你的画外音连同你的这组画面深深地感染了大家。
A1:我也制作了能够展现文章意境的画面。(播放幻灯片;同时给大家介绍制作的内容)第一幅图中,阳光非常柔和,能表现出猎人早晨走进树林的喜悦;第二幅图中的林间小路,能表现猎入正在一步步走进树林深处。木桥、泉水、树丛,这是一幅多么美的图画呀!泉水直泻而下,正对应了文中的猎人“穿过蔓草缠绕的密密的榛树丛,走下沟底”;清澈的泉水,也吸引着猎人去饮用。
H5:老师,我是采用朗读法进行学习的,我想为大家朗读一段。(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中的一段内容)“您穿过蔓草缠绕的密密的榛树丛,走下沟底,果真是悬崖下有一股清泉,小橡树把它的爪形树枝贪婪地伸到水面;大个大个的银色水泡从那细细软软的青苔的水底晃悠悠地往上直
冒。”
D5:H5同学,我认为在你所读的一段中,“晃悠悠地往上直冒”中的“晃悠悠”一词读得很好,你重读了“晃悠悠”一词,这个词既体现出了水的清澈,又表达了水生植物的茂盛。另外,我认为你在朗读中有一处不足,就是“果真是”。“果真是”一词应该重读,而你读到此处时仅是一带而过。因为这个词可以体现出猎人寻找到水源之后的欣喜之情,也可以看出猎人此时的口渴难耐。 师:你说得真好!你能再为大家朗读一段吗?
D5:可以。(声情并茂地开始朗读。)
E2:老师,我认为D5同学所读的这一段的下面一句,作者写得非常好。其中“饱”字体现出了水的清澈,也体现出了猎人在七月的夏天里,在太阳的照射下的焦渴。
E3:我也想为大家朗读一段课文。老师,我认为我的嗓音比较适合读清晨,我给大家朗读一下清晨这一段吧。“哦,夏天里七月的早晨!除了猎人以外还有谁体验过一大早漫步在灌木丛中的那份欢畅?您的脚在沾满露珠的发白的草上踩出绿色的脚印。您拨开湿漉漉的灌木,聚积起来的温暖夜气一下向您扑面而来。”
师:你读得真好!我注意到你朗读时特别加重了“一下”这个词,能说说这样处理的原因吗?
E3:老师,我认为“一下”是作者对人体触觉的描写,突出了夜气聚集了一夜的特点。此时,灌木丛外的空气是清爽宜人的,而灌木丛里的夜气却是温暖的,猎人拨开灌木丛马上就感到温度上的差别。
C7:老师,我在阅读中发现了一个问题:“在阳光照耀下……”这个语段,写“香气闻得太多,脑袋难受得发晕,那灌木丛真是没完没了……”全文都是写景物的美好,为什么此处加上这句话,我认为这是一处作者的疏忽,是一处败笔。
H6:反对!我认为此处是真实的写景,人类进入大森林里,不一定处处都很美好。作者写此处只是作为陪衬,更加衬托出后文美好的自然景物。
刚:我也反对C7同学的说法,我认为这句话也体现出周围植物的芬芳以及灌木丛的茂盛。
师:以上两位同学的回答,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不同人对文章有不同的理解,我们可以坚持自己对文章的独特感悟。
E1:我发现,作者在写作中注意了设问修辞的运用。其中有一处:“您从山谷走出来……天边的那一道铅色是什么呀?是暑气的浓集?是乌云的临近?……只见电光无力地一闪……哦!要下雷阵雨了!”作者在最后告诉我们“天边的那一道铅色”原来是饱含水分的云团。
G4:补充,文中还有一处“这是怎么回事?是失火了?……不,这是月亮要升起了。”这一处设问使读者产生了紧张的情绪,然后作者却说“是月亮要升起了”,又使读者缓解了情绪。
师:那么作者采用设问的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呢?
A5:作者这样写,使读者的心随着猎人的感情跳动,时而紧张、时而舒缓,犹如身临其境。
B5:我在阅读中还发现了作者的感情线索。文章中的“欢畅”、“脑袋难受得发晕”、“您坐在阴凉处,呼吸着芬芳的湿气”等词句,都表现了作者的感情变化。由此,我总结出作者的感情变化是由欢畅到疲乏、劳累再到欣喜、舒适。
F5:补充B5,“压”、“跑”、“躲”等动词表现了作者在雷阵雨来临时恐惧、害怕的心理。“天啊,周围的一切显得多么欢快明亮”,表现作者在雨后欢畅的心情,最后一段描写晚霞的语句中,表现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
B4:我对F5同学的发言还有补充。作者的这种热爱,并不是同一基调的,而是有起伏、有变化的,使人感到文章的感情脉络是跌宕起伏的,令人不感厌倦。
师:清代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看来本文作者的观察力是敏锐的,心思是细致的。
B4:老师,我在网上查到这样一个资料,愿与大家资源共享。在描写景物时,要找准“画”的方位、顺序。屠格涅夫在描写《树林和草原》时,就以时间为线索,用“一大早”、“在阳光照耀下”、“太阳越来越高了”、“黄昏来临了”、“夜幕陶临了”这些词句贯穿全文。
F4:补充,文章还以猎人的行踪为线索,让读者跟着猎人进入树林和草原的美丽景色中。
B7:在描写“一大早”的景色时,作者抓住了早晨空气清新、万物生机勃勃的特点。作者又用“远处有密密的一片橡树林,在阳光照耀下闪着红红的亮光”来抓住“阳光照耀下”的景象。“太阳越来越高”,写出天气已经开始热了起来。“夜幕降临”,写出了作者回家时心情的舒畅……
G8:我安排了一组表现本文写作顺序的图片,请大家欣赏。第一张是一条幽深的小径曲折地通向远方。这张图片和文章开头描写了猎人漫步在灌木丛中,脚踩在沾满露珠的发白的草上,与踩出绿色的脚印的情景相吻合。画中虽没有猎人的身影,但小路展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成了作品中的猎人,仿佛我们扛着猎枪向森林的纵深处走去。
第二张图片视野开阔了,林子的尽头出现了清泉,小树根深深扎在水塘里,表现文中所说的“小橡树把它的爪形树枝贪婪地伸到水面”。文中“贪婪”一词让我想到了树根深扎在水中的景象,同时猎人“一下趴倒地上,饱饮了一顿”,“饱”这个字表现出水的清澈,所以我选择了这幅图片。
这张图片使我联想到文中黄昏来临的景象。文中说:“附近的空气不知怎的变得分外清澈,像玻璃一样;远处出现轻柔的雾气。”图中的景象就像笼罩在一片轻柔、飘渺的雾气中似的。
师:(总结)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学到了许多知识。有的深入挖掘了词语;有的声情并茂地朗读了课文;还有的运用联想与想像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感染了老师。老师根据课文的内容,拍摄了一组MTV画面,现在就播放给大家,希望同学们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师播放MTV画面。)
D1:老师,我觉得您在整组MTV中运用的音乐十分欢快,适合后半段描写小动物活泼、可爱的样子。但我认为您在前半部分描绘树林的景象时,应该用一些较优美、抒情的音乐来表现出树林的美丽。例如,文中一句话说:“远处有密密的一片橡树林,在阳光照耀下闪着红红的亮光。”此句表现了树林十分茂密。我感觉在前半部分可运用《贝多芬的F大调浪漫曲》,这首曲子更能突出树林的美丽。
师:好!是个不错的建议。
G5:我认为老师所做的MTV中更多体现了植物和动物,这样使文章的内容更充实。但是,我觉得MTV中还应多展现树林和草原,用树林的茂密和草原的广阔来展现作者笔下茂密和浓荫的景物。
师:说得好!
A7:老师,您这个,MTV的优点是注重从人体的各种感官角度来描写的。其中我记得一只蜜蜂在鲜花中蠕动,这幅图画表现的
是嗅觉描写。但是,我认为这样表现嗅觉还不够充分。我记得有一句诗:“花气熏入欲破禅。”我认为老师您可以通过人物来表现嗅觉,并且在拍摄时要给人物表情一个特写。
师:以上三位同学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谢谢你们的帮助,相信你们的建议对其他同学也很有启发。
4.思维训练能力扩展
师:在作家的笔下,大千世界都幻化成了绚烂的色彩、生动的画面、奇丽的景致。屠格涅夫收放自如的笔触,含蓄舒缓的描写,使我们惊叹:作者的大家风范和艺术手法运用得游刃有余。请同学们再次点击校园网,找到本节课的相关资料。(生进入相关网页。)
师:屠格涅夫是一位著名的“多产”作家,他还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同学们可以借鉴其他人的学习方法,课后我们再进一步探讨,以丰富我们的阅读。
师: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过“一朵微小的花,可以唤起我不能用眼泪表达出的那样深的心思。”我想,同学们在生活中一定有过相同的感触。下面,请同学们在网上的素材库中或你的电子影集中选择一张图片介绍给大家,并谈谈你心里的感受。
B5:在我记忆中一直深藏着这样的图画:夕阳西下,火红的枫树旁有几座小农舍,它们在温和的阳光下更显安详。牧人骑着马,悠闲地在草地上踱步。远处,连天的山,连山的水,连着水的树林,都在晚霞照耀下静静沉思。由此,我也想到了文中猎人的农舍,充满了家的温馨。
H7:我把这张图片设置为墙纸,因为我实在太喜欢它了。看啊,烈日当空,色彩绚丽,浮云缠绕着、翻滚着,就像海浪一样,让我不得不去想:那云朵外面有怎样的世界。
F4:这是我尤为心爱的一张照片。这是我和家人在黄山高处拍的。远远望去,云海飘渺,一棵伸出友谊之手的迎客松正向我们招手。此时我的心中充满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
(生陆续展示自己心爱的照片,谈自己的感想。)
5.阶段终结,关闭网页
师:我们的生活有干种风情,万种妖娆,不时地触动我们的灵魂最深处。一幅幅风格各异的图片,点燃了同学们思想的火花,也真实地再现了生活,原来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才是真正的魅力之源。(网页画面闪现,淡化……)
春风秋雨,朝阳晚霞,大自然以它悄悄的美,静静的壮丽,恬淡的朴素启迪着人类的智慧,陶冶着人类的情操。中国古语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是啁,天地间,我们感知宇宙的飘渺;山水间,我们领悟自然的永恒。同学们,让我们一同携起手来步入自然,亲近自然,感悟自然!
(注:A8、B1、E5……为用该坐位号电脑的学生)
三、教研座谈
A: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B:目前许多中小学,对一些高科技教学设备的使用,多数都停留在课堂中进行简单的演示,没有完全发挥出这些设备的作用。
C:这种教学方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提高以及一些大型网站的开通,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D:现在大多数有关网络研究都集中在远程教育方面,往往忽略网络在课堂这一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应用。把传统教学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的新课型——整合课,即将整个教学过程通过网络来实现,能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扩大教学容量,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A:我这堂“整合课”的内容选自语文出版社“语文版”课改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这堂课是对学科教学与计算机网络相结合这一科研课题的初步探索。
B:怎样来分析教学基础以及如何确立教学目标?
A:在网络条件下进行教学,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不是所有学科课程都适合网络教学,要考虑教材内容、学生年级、信息技术基础、教师综合素质等多种因素。《树林和草原》是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课文分别描绘了旖旎的春光、多姿的冬景、茂盛的竹林、绿色的草原,呈现给学生的是一幅幅美丽的画面。网络教学要求学生品味这些作品,从中体会到人们对大自然的无限眷恋和热爱。
C:对于写景文章而言,画面赏析和创作多媒体画面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能够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得具体并且富有灵性。
A:对!在利用多媒体画面辅助教学的同时,让学生从网络上下载一些写景文章的学习方法和写作技巧,同时了解文学创作的时代背景,以此可以扩大课堂信息量、拓展学生视野、优化教学过程、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把这节课设计成整合课是十分必要的、可行的。
D:由于师生人手一机,教师可以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课前制作成网页,通过网络来实现课堂上所有的教学活动。
C: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描绘俄罗斯树林和草原自然风光的写景文章,对于久居由钢筋水泥筑造成的繁华都市的孩子来说,心灵感受与文中的景致描写会有一定的隔膜。
A:在我所设计的课件中,首先播放了一些高楼林立、汽车喧嚣、拥挤繁华的都市画面,同时伴随着刺耳的汽车鸣笛声。
C:好热闹。
A:接着画面一闪,屏幕上出现了雄奇的自然风光。有繁茂葱茏的树林、有空旷辽阔的草原,无处不充满着亘古未有的宁静,无处不展现蓬勃生长的绿色。使学生为之震撼,为之感染,仿佛在顷刻间放飞了心灵,也卸下了满身的疲惫。学生通过点击校园网中本节课教学主页,便可在计算机上快速浏览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全部内容,充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B:在上课前,是否应该做一些辅助性的准备工作?
A:首先,课前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并根据课文的内容通过网上查询、下载等方式,收集相关信息、查找资料。课上,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信息,通过网上邻居上传到教师的资料库的文件夹中,与其他同学共享。
B:这样做既可以督促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又可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A:这样,信息库中不仅有教师收集的信息,还有学生收集到的信息。从而避免了学生单一地从教师那里获取信息的弊端。
C: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信息,并通过共享的方式进一步扩大信息来源,有利于树立与人合作的精神。
A:其次,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材料并且实现资源共享。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收集信息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完成了本节课的基础知识的教学。通过此过程,不但打破了书本局限,还扩展了学生视野。
D:那么,如何设置网络交流的环节呢?
A:信息交流贯穿于整个课堂教
学中。学生可通过电子举手,得到教师个别辅导;点击教学主页中的题库,来检验自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BBS公告板留言,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C:以此来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
A:学生在网上可以查到如下的学习方法。如:抓住关键字、词、句,分析整篇文章的“点评法”;从素材库中选取画面,利用Powerpoint制作成幻灯片,展示课文中的自然风光的“构图法”;通过对文章语句的抑扬顿挫的处理,融入朗读者的主观感受的“朗读法”……
C:对!这些学习方法,能帮助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入的把握。
A:另外,学生还可以在网上查到作者的写作背景,了解到原作《猎人笔记》的创作主旨,从而加深对文章中景致描写的理解和把握。通过展示自己的MTV画面,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学生拓宽了阅读面,搜索并共享了信息。通过对信息的比较以及分类整理,加深了本节课的学习,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
C:这种能力将成为学生在未来社会进行终身学习的重要能力。
B:屠格涅夫是一位著名的“多产”作家,他还有很多优秀的作品。
A:所以,教师可引导学生再次点击校园网中的相关资料,通过介绍屠格涅夫的其他作品,引导学生课后深入探讨,以丰富学生的阅读。
C:网络世界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这个学习过程是让学生在网上的素材库中或自己的电子影集中,选择一张或多张图片介绍给大家。学生结合自己的内心感受,组织语言、描绘美好景致,从中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A:我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再一次通过网络教学展示了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并引用中国古语“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来启迪学生感悟自然,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号召学生携手步入自然,与课堂上的教学导语形成首尾呼应。
D:整合课程与传统语文课教学的区别在哪里?
A:师生通过网络查到大量与课文内容息息相关的文字、图片,通过网络教学在课上共同交流。与传统教学中学生只看到教材中的文字,以及少得可怜的教学挂图相比,整合课中的信息量是传统教学中的十几倍,使教学勤口生动、直观。可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可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可使学生拓宽知识视野,改造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D:整合课程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进一步提高吗?
A:这种模式是以学生自我学习为核心,教师是开放式教学模式的组织者,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多种能力的提高。如:收集、共享、分类整理信息的能力,自学能力,熟练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创造性学习的能力等。这些能力在传统教学中很难实现或根本实现不了。
C:整合课给学生更大的空间,更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这一点,与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是十分相通的。
A:对!如学生的交流、讨论可以不受坐位的限制,在有限的时间里每位学生都可以最大限度发表自己的观点,互相探讨、学习,这是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的。再如,学生把自己对本节课的学习心得、点滴体会写在留言板上,几分钟内就可以看到每位学生的留言,真正实现了调动课堂中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满足他们的表现欲,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B:我感觉:整合课使课前、课上、课下融为一体,符合终身教育的要求。
A:当然,课前学生要根据课文内容进行预习,通过各种方式收集信息并进行自学;课上在教师的组织下进一步学习。
C: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
A:课下,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中的电子邮件、公告板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异地、异时的指导,学生还可通过登陆教学主页继续自己的学习与研究。
C: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对整合课教学模式的深入探索与研究,整合课必定为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开拓一片新天地。
智者于光远 篇4
9月26日凌晨, 经济学泰斗于光远因病在北京医院去世, 享年98岁。一名高层智库学者在接受采访时缅怀这位百岁老人的学术贡献, 也聊起了他的幽默和乐观。
哲学、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其研究领域的广泛度一样, 作为经济学界和思想界的风云人物, 于光远的诸多头衔亦见证着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历史发展轨迹。他担任过中宣部科学处和理论宣传处处长及中国社科院副院长, 是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同时也参与了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的起草。
百科全书学者
84岁学会电脑打字, 86岁建立自己的网站, 年过九旬还打算开博客, 关于于光远的晚年“触网”在圈内传为佳话。
“即使90多岁高龄了, 思维也很清晰, 很有幽默感。”上述智库学者回忆了自己2010年与于光远的一次见面。
“我们这代人都是学着他编撰的理论教材长大的。”这名学者告诉记者, 于老是难得的跨学科人才, 不仅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方面有极深的造诣, 同时为开拓诸多学科的新领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36年, 于光远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他一度梦想成为一名物理学家。
于光远在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宣部科学处和理论宣传处处长, 1955年被遴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1977年至1986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顾问;1975年任国务院政治研究室负责人之一、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第一任所长;曾任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2008年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 他被评选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30名杰出人物”之一。
中国社科院官方介绍显示, 于光远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主要研究领域是哲学、经济学, 也涉猎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 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都是他率先或较早提出的。
“于光远老先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经济学部副主任吕政说, “文革前, 我们在大学里学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就是于老先生等人合著的, 对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吕政说:“文革后, 于老在解放思想, 拨乱反正, 推进中国改革开放等方面的贡献也非常突出。在中国经济学界, 他属于泰斗式的人物。”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一位老专家说:“在我的印象中, 于老在老干部中是一个思想比较开明的人, 也是一个有原则、有特点、有主见的人。”
“记得上世纪80年代中期, 于老曾经到我们所讲课, 内容是工厂的‘一长制’。”上述中国社科院老专家告诉记者, 于老对于社科院数量所的贡献巨大, 社科院是一个偏重于“文”的研究机构, 于老则坚持以系统科学和经济学理论为基础, 运用数学工具和经济学理论, 对经济系统进行分析研究。
他为邓小平起草讲话稿
35年前的那次中国历史转折, 于光远是见证人。
“不让后人知道历史真相, 就不能深刻地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这是一种对历史对后人极不负责的态度。”作为自始至终参加了中央工作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亲历者, 于光远撰写的《1978:我亲历的那次历史大转折》5年前出版时引发舆论关注。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 这是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著名讲话, 于光远参与了文件起草。
“1978年11月10日至12月15日召开中央工作会议, 在会议过半的时候, 邓小平找胡耀邦和我到他家中谈到为他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起草讲话稿的事情, 并拿出他亲自起草的一个讲话稿提纲。”于光远晚年回忆称, “这个题为《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稿, 实际上也就成为几天后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于光远回忆, 首次见面时, 邓小平拿出的讲话稿提纲共三页纸, 是他的亲笔字, 一共有七个问题:一、解放思想, 开动机器;二、发扬民主, 加强法制;三、向后看是为的向前看;四、克服官僚主义、人浮于事;五、允许一部分先好起来;六、加强责任制, 搞几定;七、新的问题。在提纲的最前边, 邓小平还加了“对会议的评价”这个问题。所以加起来是八个问题。
作为那个时期的国务院政治研究室负责人之一, 于光远的学术贡献亦值得历史铭记, 他的一些观点对于当下的中国经济发展依然具有借鉴意义。比如, 他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提倡开展消费经济学的研究。“对当时有人提出我国‘消费早熟’、要‘抑需求’的说法, 我就表示过不同的意见, 认为我国不是‘消费早熟’而是‘不熟’, 即消费不足, 应千方百计扩大内需, 鼓励消费。”于光远在其学术自传中回忆称。
几乎同一时期, 他又提出可以建立一门国土经济学, 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保护、开发和利用国土资源加以研究。
“我主张可以幻想”
作为纵横在中国思想界的经济学等跨学科大家, 于光远不仅将自己唤作“笨蛋于光远”, 更戏称自己为“二表人才”, 爱表现、爱受表扬。
上述智库学者称, 于光远老人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勤奋和乐观。老人曾在发表90岁感言时称, “有人批评我这一点那一点, 但是没有人批评我懒惰。”在对待学术上, 他称, “我是个科学工作者, 习惯于科学地思考。科学思考的要领, 一是实事求是, 二是对具体事物做具体的分析。”
在这篇感言中, 于光远特别阐述了“浅”的观点。他认为一些道理本来就浅而易见, 用不着深入研究, 关键是要有勇气表达出来, 而现实中会由于某种利害关系的干预阻碍人们对真理的认识。
在于光远人生的最后几年, 虽然身体不可抗拒地老去, 但他还在坚持年轻的思维, 并坚持和年轻人做朋友。“我有一个特殊收藏, 那就是铅笔头。这些铅笔头摊在桌子上, 有一大片, 花花绿绿很好看。大约有两千多个。”老人回忆, “直到2001年, 那一年我过86岁生日时, 我的孩子们给我买了一台电脑, 我就彻底换笔了。”
智者无敌策划 篇5
长安大学兴华学院
第一届棋类魔方大赛
策
划
书
长安大学兴华学院团委学生会
二零一零年三月十三日
长安大学兴华学院第一届棋类魔方大赛
活动策划书
一、活动目的及意义: 举办首届棋类魔方大赛,借以达到调动全校同学热爱棋类运动,要求举办大规模棋类比赛的热情,从而丰富在校大学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活跃校园竞技气氛,拓展同学们的文化视野。此次棋类、魔方大赛在整个学院尚属首次,活动的举办将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创新性。会对我院棋类竞技领域起到一个很好的领跑作用。同时也为今后此类活动的举行拓展空间。我们秉承“以棋交友,以棋会友,繁荣校园文化”宗旨,本着“比赛与娱乐相结合、交流与推广相结合”的活动精神,给广大在校大学生献上一份精美的体育与文化大餐,让在校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活动优势及亮点: 本次活动是全校首届棋类大赛,同学们的积极性会很高,尤其是以专业班级为单位,整个比赛完成时会为获胜场次最多的专业颁奖。以此激发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从而认真积极的参与。此次活动将在公共教室进行,届时将有众多同学观看,活动的影响力将会在很大程度是得到提高。借举办全民性活动之机弘扬精神文明,传承校园文化,并通过活动为主办方团委学生会提升影响力。棋,一种高雅、文明、竞技性很强的游戏,因靠数学、逻辑学的知识以及计算和记忆力来赢得胜利而乐趣无穷,同时考虑到我校为工科院校,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性判断力均很强,因此比赛会在同学当中引发共鸣,此次比赛必能让我校学生的素质进一步提高。
三、整体情况
1、活动对象: 长安大学兴华学院各专业班级的在校生。
2、主办单位: 长安大学兴华学院团委学生会
3、活动时间: 预 赛:2010年3月 22日—3月28日
复 赛: 2010年3月 29日—4月4 日 总决赛: 待定
4、活动地点: 四号教学楼 106 210教室
5、管理方式: 阶段式管理和项目式管理相结合
四、工作人员及项目组
1、工作人员
特邀顾问:张会乐
顾 问:莫 艳 耿 琳 张小成指 导:申晓佳 王通卫
总 负 责:夏崇晏
主 管:高 龙 梅 鹏
总 策 划:任立凡
策 划:王婷婷 王丹晨
活动宣传:聂 鑫 夏 阳 景闹让
2、项目组
(1)第一项目组:策划组 组 长:夏崇晏
组 员:高龙 梅鹏 任立凡 李哲 王婷婷 王丹晨 任 务: a、如实统计报名人数,并做出比赛预算。
b、根据学校课程安排及活动,安排比赛场次,并规划比赛进程和日期。c、通知后勤组申请场地。d、通知裁判组按时到场监赛。
(2)第二项目组:宣传组 组 长:聂鑫
组 员:宣传部整体成员
任 务: a、从初赛开始前一个星期到决赛结束对本次活动进行细致的报道和宣传,以增强影响力。
b、利用黑板、海报、传单、横幅、照片等方式,为本
次活动开展宣传。
c、积极联系策划组和裁判组了解比赛情况。并在每轮比赛完成后,张榜公示。
(3)第三项目组:裁判组 组 长:李哲
组 员:各专业代表及学习部、秘书部部分成员(两个赛场共16人)任 务: a、一桌一裁,每场比赛的执行裁判需确认参赛选手为报名选手本人。
b、执行裁判需如实的记录下选手的比分及胜负情况。c、执行裁判可根据比赛时的具体情况终止或暂停比赛,同时应向裁判长报批。
d、执行裁判应如实记录选手落子的时间。e、将比赛结果汇报给策划组,以便安排后面的比赛。
(4)第四项目组:后勤组 组 长:雷慧军
组 员:学习部部分成员(两个赛场共8人)任 务: a、负责比赛场地的申请。
b、安排参赛人员去指定的场地比赛。
e、在比赛开始10分钟前,按次序摆放好比赛器材。
d、在赛后收好比赛器材并按原位摆放教室的桌椅。e、置购比赛所需用品及奖品、证书。
(5)第五项目组:场地组 组 长:张 旭
组 员:学习部、秘书部部分成员
任 务:a、维持赛场纪律,防止意外情况发生。
b、及时通知在等待区的选手进入赛场比赛。c、根据情况需要协助后勤组和裁判组。
六、活动流程及各阶段任务:
1、前期宣传:
(1)宣传时间:2010年3月15日 ——2010年4月5日(2)宣传方式:展版海报及通知传单。
(3)宣传内容:a、在各专业内招收裁判,每专业出一名学生
代表和一名班委。届时将和学生会干事组成裁判组,以保证比赛公平、平稳进行。b、每个棋种各专业及社团联合会各出4人(暂定)。各项比赛各64人参赛,共192人。
c、魔方报名不限制人数。
d、进入复赛均有很大几率获奖。
本阶段主要完成比赛的前期宣传,使本次活动被广大师生熟知,以期达到报名踊跃的目的。
2、报 名:
(1)报名时间:3月17日——3月18日(2)报名地点:4号教学楼114教室
(3)报名方式:各专业班级在团支书处报名,社团人员在社团
负责人处报名,团支书和社团负责人在3月18日定点定时递交集体报名单(也可提前递交报名单)。
本阶段完成比赛的全部报名工作,确保无遗漏、无失误。
3、统筹安排:
(1)承办方于3月19日统计报名人员,安排比赛场次。(2)后勤组于3月20日、21日两天采购完所有比赛器材。(3)策划组于3月21日晚安排选手抽签。(4)宣传组于3月21日、22日通知选手比赛。
本阶段完成初赛的具体场次安排,所有参赛者均知悉自己的比赛时间及地点,各项目组均完成初赛前各自的既定任务。
4、活动开始: A、开幕式:
(1)时间地点:3月22日下午6点半于4号教学楼大厅。(2)内 容:团委老师致词,各棋种参赛代表讲话,裁判
组组长宣誓。主持人宣布开幕。
B、正式赛程:
(1):3月22日至3月29日全部初赛结束。(2):3月30日至4月6日全部复赛结束。(3):4月7日—4月11日决赛(待定)。C、闭幕式
(1)场地:四号教学楼大厅(2)时间:11月
(3)内容:裁判长宣布比赛过程公平公正,选手代表感言,团
委老师总结比赛,并颁奖,主持人宣布棋类比赛顺利闭幕。
本阶段是本次活动最重要的阶段,各项目组要严格执行大赛具体活动流程(附表2)中各自的任务。如有情况需及时向团委老师、主席团报告。
七、应急方案:
1、停电方案: a、若比赛停电,裁判长及时宣布比赛延期举行。
b、场地组及时疏散参赛选手,并维持赛场纪律。c、后勤组及时将比赛器材收好,并放置稳妥,以免出现丢失损坏等现象。
2、人员应急: a、若参赛选手比赛中途有突发状况,不能继续
比赛时,裁判应及时宣布此场比赛延期举行。
b、若裁判在比赛中途有突发状况,不能继续执
裁时,裁判长应迅速安排机动裁判继续执裁。
c、若比赛中途有人员冲突等现象,场地组负责
人应迅速劝解双方,如劝解无效,应先报告团委老师和主席团,并使双方离开比赛现场,记录事件详细起因和经过,以备后期处理。
注:
1、各工作组在尚未开展自己工作或完成工作后,请及时加入到其他工作组的工作中去,以保证活动整体进程和质量。
2、如有其它疑问,请参考附表。
长安大学兴华学院团委学生会
智者的魔法 篇6
什么是好的当代小说?这个根本性的发问或许已经被繁忙生活中的人逐出了记忆,又或许被文坛层出不穷的陈词滥调模糊了“阶级阵线”。直到我看到薛忆沩的短篇集,才醒悟到也许他的佳作可以为我们思考上述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
像我们所知道的那样,由于新文学运动,白话文不仅迅速普及,而且它传情达意的品位也提高了不少,从古代只流行于市井书肆的语言提升为正式而严肃的书面语言。由于它简单、便捷、易学和实用,便迅速取代了文言文,占据了书面语言的主流地位。可是作为语言工具,它有普及便利的好处,同时也隐藏着任意滥用的危险。因为当谁都可以取便使用的时候,当然就意味着任何人都有插一腿的“自由”。伸张“自由”的人一多,白话文这潭水也就被搅浑了。白话文运动既替汉语书面语开辟了一种新的可能性,也为它自己日后泥沙俱下埋下很深的危机。这是书面语在“大众”时代不可避免的命运。要使白话文保持并提升自己的水准,那就有待于那些有自觉意识反抗生活里的陈词滥调的作家的努力。如果没有他们的抵抗,书面语水准一定日渐衰落。这就像一场悲壮的攻防战,发生于“现代”降临后的书面语领域。进攻的一方是那些喜欢蛮不讲理任意伸张自己对语言“自由”的人,他们人数众多,声势浩大。众身影之中,我们看见有声嘶力竭的政治八股的鼓手以及他们的应声者;有文化工业机器的操纵者;也有大众文化的随风喝彩者。他们步步进逼,时而强攻,时而偷袭;有时阵地战,有时闪电战。可是那些具有反抗意识的作家也不甘心就如此被蚕食、被吞噬。他们顽强抵抗,用自己的才华构筑一个又一个精致的语言城堡。一个阵地被攻陷了,他们又转战于另一个新开辟的阵地;一个工事陷落了,又一个更坚固的工事构筑起来了。正是由于他们坚韧的努力,狂热的入侵者始终不能完全得逞。这场漫长而悲壮的攻防战,一方面记录了入侵者的“凯旋”,记录了“大众”时代语言的暴力、语言的滥用和语言的堕落;另一方面也记录了现代语言艺术进展的秘密:正是“大众”的压力,逼迫那些有自觉反抗意识的作家把语言艺术带入令人着迷的境地,带入入侵者永远无法征服的语言的净土。因为在喧嚣而迷乱的世道里,总有人不甘心同流合污。他们总要寻找自己的出路,开辟属于自己的生存家园。
我读过为数不多的当代作家的作品,很少发现对当代生活的陈词滥调有自觉反抗意识的作家,他们对当代“语言的陷落”现象缺乏足够的警觉。直白地说,小说写得太不像小说。既没有人性洞察力,也缺乏故事讲述的考究与语言的精确。这或许就是当代文坛最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薛忆沩肯定是一个异数。如果他也与当代文坛有关,那他就是这个文坛的“异类”。他是一个孤独而才华横溢的“抵抗战士”。他迷恋语言的艺术甚至达到不可思议的程度,语言的艺术在他的生活中能够激发起的激情,一点都不亚于恋人能够激发起的激情。这股激情化为使徒般的虔诚、专注和一丝不苟落实在他的写作里面。于是,薛忆沩的短篇就成了两种因素奇特的结合:一种是想象力,它是虚构故事、人物、场景的能力,就像他能够看出城市里面还有一个城市,历史外面还有一段历史一样。这“里面的城市”和“外面的历史”绝对要依赖敏感的艺术触觉、奇妙的想象力和传神的虚构能力才能发现。另一种是数学般精确的细节把握能力。这是一个优秀小说家必不可少的能力。数学般的精确,也是一部上佳小说必备的品质。所谓数学般的精确就是词与词之间,句子与句子之间扩展开来构筑成的一篇小说,它的各个部分、环节之间的关联,就像一道几何演算题一样,每一步运算与推移都是绵密而精确的。尤其是后面一种能力令我赞叹,如果没有数学般的细节精确,即使作者能够想象“里面的城市”,想象“外面的历史”,那城市也会写成空洞的城市,那历史也会写成稀松的历史。令人惊讶的是薛忆沩居然能够把这样完全不同的两种才华如此美妙地结合在一起,写出如此美妙的小说。如果要取一个比喻,那最好的比喻就是魔法了。薛忆沩的短篇如同魔法,富有魔法般的魅力。魔法也是神奇与精确的奇妙结合。明明是子虚乌有之事,明明是“假”的,不可能存在的东西,却是没有半点的破绽,神奇变幻,“假”得像真的一样。这里真的含义不是指向一个具体的存在物,而是指向魔法内部的自恰。好的小说就应该像富有创意而没有破绽的魔法,而好的小说家应该像一个魔法师。如此说来,不好的小说就是破绽百出的“杂耍”,不好的小说家就是路边市井的“杂耍人”。
一九九六年以前薛忆沩的小说尚有过于鲜明的内心独白的色彩,此后这种近于浪漫的抒情倾向得到了克制。他的小说也近似于魔法。收在第一辑里面的《出租车司机》,全文不足四千字,写一个出租车司机辞职前最后一天的情形。故事的讲述犹如一幅织锦,经线与纬线连接的每一个节点恰到好处,配合不同颜色的丝线,构造出一幅浑然一体的图案。讲述开始于交班的时刻,讲述者布下了几个“疑团”,埋下了“扣子”,犹如魔法的开始,道具、摆设、气氛的渲染,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即将展开的变幻。“扣子”在讲述中的重要性在于它能使故事的上下文产生一种肌理,彼此呼应,成为相互密接的有机体。出租车司机交班停车的时候,他的车位已经被人占用,但并不生气,可是作者并没有就此展开。接下来的一段,才提到按他从前的脾气,定然不饶占车位的人。两厢一并,自然就出现了一个“疑团”:他今天怎么这样反常?出租车司机交钥匙的时候,值班老头又丢出一句话,“她们真可怜啊”。再次唤起读者的好奇:“她们是谁?”小说开头短短的两段话,已经暗伏下了玄机。经过“薄饼店”的一段描写,我们已经知道出租车司机是一个忧伤的人,可是还是不知道他因什么事情而忧伤。作者真是能忍,在篇幅写到一半的时候,提到了出租车司机“愤怒地”超过横在前面的货柜车。之后,又以模糊的笔锋提到城市发生很多交通事故,甚至说到他的妻子、女儿“已经不在了”。但“扣子”的谜底还是没有解开,直到讲述将要结束的时候,读者才知道她们死于车祸,与货柜车有关。作者又以出租车司机听到之前值班老头“她们真可怜啊”的话,来呼应讲述之前设下的“疑团”。故事讲述的结束就是“扣子”彻底被解开。故事中两段乘客的对话反映出来的人际冷漠与出租车司机对妻女和父母的温情,构成了很好的呼应。而它们正是城市生活与人性的写照。我猜想薛忆沩一定很得意于自己讲述故事的绵密与精确,因为在《出租车司机》里,他甚至两次写到滴在出租车司机脸上的那滴雨。
小说之所以还是一种艺术,并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故事,更重要的是故事的讲述。尤其在书面语大大普及的今天,故事的重要性已经让位于如何讲述的重要性。太多平庸的作家只顾得了故事,根本没有考究如何讲述它。故事的讲述一头连着语言的表达,它意味着作家笔下的词汇是不是恰到好处,句子是不是美文,修辞是不是得当,它们有没有优雅、机智的魅力;而另一头则连着布局、结构,它意味着作家的想象力、洞察力、智慧和人生的修养,能不能达到洞识和穿透素材的高度。薛忆沩对故事讲述的驾驭显示了高超的能力,毫无疑问他达到了一流的水准。他的小说流溢着诗一般的美文,把握细节的能力如同几何般的精确;他漫长的努力发展出一种属于他自己的讲述故事的风格:像梦幻一样把记忆、描绘、陈述、意识的流动等综合在一起的讲述风格。它们融合得如此紧密,以至于读者稍不注意都分辨不清楚哪里是描绘,哪里是陈述,哪里是记忆,哪里是人物意识的流动。他笔下的句子与句子之间,好像有神奇的磁力一样,将缝隙粘合起来,读者理会不出过渡的痕迹。一方面故事的讲述远远超越了写实式的平铺直叙,时间和空间的跨越和过渡随处可见,读者被文本带领往返穿梭于现在、过去和未来之间,心情焦急的读者甚至不能适应这种高频率的往返穿梭;另一方面乐趣无穷的往返穿梭丝毫没有任何生硬之处。不知不觉之间,奇妙的下一句就把我们带到与上一句完全不同的境地。如同身处迷宫,我们的确不知道出口在何处,因为眼前的路径左右迷离,可是我们又确信,一定有一个出口,眼前的路径虽然左右迷离,靠着我们的热情和智慧,一定会通达最终的出口。集子里上佳之作,除了上文提到的《出租车司机》之外,如《历史中的一个转折点》、《广州暴动》、《一段被虚构掩盖的家史》、《首战告捷》、《通往天堂的最后那一段路程》,都有这样的讲述故事的风格。
一个好的作者必须首先是一个好的读者。不甘心做一个平凡读者的作者,到头来恐怕只能成为一个涂抹陈词滥调的作者。如果写作是作者的生活,那他的生活就必须有艺术源泉的浇灌,也就是从前辈优秀作品的阅读中浇灌自己的写作之花。薛忆沩有一个命题“生活来源于艺术”。这个调侃的说法或许就是道出了写作与阅读的关系。文坛有太多雄心勃勃的作者,而里面又太少坚守的读者。从阅读薛忆沩的小说里很自然就产生这种感叹。薛忆沩近年写的小说,喜欢以名句作为题记,题记遍及里尔克、莎士比亚、克罗齐、夏多布里昂,有时他自己的诗句也置身其间。从这些句子也可以看出他广泛的阅读。尤其是那篇以白求恩故事为题材的《通往天堂的最后那一段路程》,一定非常仔细研究了白求恩的传记之后才能构撰的。他对白求恩经历的了解,甚至达到历史学家的准确程度。它不仅具有历史细节的准确,而且像诗一样优美。那种对人性富有洞见的哲理、优美的文笔以及精确的历史细节,构画出一幅完全不同的白求恩大夫的图像。这个出现在薛忆沩笔下的“白求恩”可以是历史上的那位,但也可以是任何一个富有浪漫激情的人。薛忆沩持续不懈的努力再次印证了一个古老的道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智者王小波 篇7
诚如王小波的妻子李银河所说:“一个作家的作品能够让毫无相同生活经历的年轻一代喜欢, 首先证明他的作品中有一些能够超越时间的东西, 而这就是所谓的‘永恒的主题’”。
畅游在王小波的知识洪流中, 能让人感到一种酣畅淋漓的快乐。我始终认为王小波一定与弗洛伊德有某种思想共通处, 这俩人都是“唯性至上者”, 仿佛这世间所有的事物, 到了他们那里, 都可以用“性”来做最终解释, 就像道家所云“一切皆源于道又止于道”。虽然并不大同意他们这样的理论, 不过孟子也有言“食色, 性也”。我想大约圣人才参得透着人生最纯真直白的欲望吧。
高中时读过一次《黄金时代》, 当时读了几页, 又读了几页, 兴趣颇大, 不过那个时候只对其中“讳淫讳盗”的情节有“好感”, 看完后, 合上书又责怪作者所叙述的主角王二和陈清扬的故事太单调, 一句话, 就是不像别的小说有突出的矛盾冲突。
有那么一段时间, 我总认为《黄金时代》是一本不正经的书, 无怪它就往我记住了一句“小和尚直翘翘的指向天空”, 去年上当代文学课, 我又把它拿出来看, 至此方嚼出一些不同的味道, 才品出了它的好。这就像许多人读《红楼梦》, 常看常新。由此, 我也发现, 读书, “不正经”总比“假正经”好。有的人端端正正地为你摆上一部文学著作, 说要凭此提升读者的文化修养, 对此我只能嗤之以鼻。如果有人想要知道时间的故事, 想回味青春的日子, 我首推《黄金时代》。
王小波是一个思维的智者, 他说思维的快乐是人生乐趣中最重要的一种。“我思故我在”, 有时候觉得他的思维有些乱, 小说的战线拉得太长, 一会古人, 一会今人, 一会又是外国人, 他就像世界的主人, 在大地间游刃有余。相比之下, 我更爱看他的杂文, 那些机警诙谐的文字以及严丝无缝的逻辑推理, 让我不相信那神游般的《寻找无双》《红拂夜奔》……是出自同一个人之手。
后来, 听说王小波不爱自己的杂文却偏将小说作为自己的宠儿, 我便又倒了戈。他将生活和艺术在创作中做了一番较量, 写杂文是用作投稿, 赚取稿费供养家糊口之用;而小说才是他精神之所在。有快乐, 有思考, 有追求……前些天, 有朋友说到他最心爱的王朔, 本来与我没什么关系, 末了他来了一句:“我觉得王朔跟王小波挺像的”。
他竟然这样说, 我不太乐意, 难道因为他们都姓王, 都是当代作家就像了?我只能说, 这是不了解王小波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结论。王朔是用嘴在写作, 抱着几个亘古不变的理论, 换汤不换药的重复着文字。书里少了些至诚至真的东西, 他也许会说话, 可他, 不会写作。王小波是用心和头脑悉心经营着他的文字, 他爱他的作品就像爱子女。同样是作家, 可我知道他们并不同。
看过舒淇和刘烨演的《美人草》, 觉得有某种《黄金时代》的味道。革命如烟, 没人如草, 陈清扬和舒淇都在文革岁月攀过自由的绳索, 有的女人像一阵风那样不停的奔跑, 追寻黄金时代。我想, 大概只有在回忆中才存在“黄金时代”这样的说法。
《黄金时代》倒还可以更名叫《纯真时代》或者《白衣飘飘的年代》。我真的分不清王小波是否真如王二那样在云南下乡时曾有过那样一段美好又疯狂的年代, 是否亦有一位如陈清扬般的美人陪他疯狂, 陪他一起有过一段“伟大的友谊”。
王小波在小说用语方面毫不避讳, 他是对的, 大作家是不能“以文寓意”的, 就按他自己的方式写, 反正写成什么样大家也爱看。总之, 王小波总是以他的思考成果来告诉我什么是生活, 什么是回忆, 什么是快乐, 什么是失落。
时代三部曲中, 《黑铁时代》是我最不敢触碰的。王小波给我解构的生活像一堆废铜烂铁, 硬往我的喉咙里填, 我甚至害怕翻看这本书, 它是油腻的, 是冰冷的, 让人头晕眼花。人像动物一样被圈养在像囚笼一样小房间里, 并以此标榜成功。他们大概早已忘了天是蓝的, 水是透明的, 鸟儿是长着翅膀在空中飞翔的。
我曾经看了《黑铁时代》就不住的呼唤自由, 贪婪地呼吸着空气, 这就是王小波文字的魔力。
王小波的文字是无法下定义的, 他会给你一种感觉, 你读罢会叹一声“嗯, 这就是王小波”。或者又如我看罢《红拂夜奔》曾经写了一篇短短的读后记叫《我的后窗》, 同学看了便会总结说:“这篇文章感觉很王小波”。
对, 王小波就是一种感觉。所以当我发现一篇名为《东宫西宫》的剧本时, 我便打心底里说, 这是王小波作品中特别的一篇。
讨论同性恋可不是一个新鲜题材, 但这篇剧本弄得有点心理悬疑, 一些心理学上的东西被王小波移植过来, 让人觉得不像王小波。比起其他王小波的小说, 此篇显得太单薄, 文字也简单地没有艺术感。
这小说就像《洛丽塔》一样, 在我看来是一本精神病例。看来王小波在精神病史研究上也产生过兴趣。总之, 这小说倒给王小波迷展现了作者的另一视角。
智者在苦难中超越 篇8
关键词:苦难,超越,昂首微笑
人的一生中, 常常会遇到很多让人出乎意料的事情, 它们就像一望无际的平静的海水突遇兀立的礁石一样, 人的生命活动, 便会在这种激烈的碰撞中扬起阵阵浪花, 于是人就有了焦虑、踟躇、惊诧、痛苦等等情绪。但, 智者往往就能在焦虑、踟躇、惊诧、痛苦、彷徨这些交织着的纠结中, 迅速找到一种能使自己的情绪得以升华的途径, 可能在此时此刻, 他会有提笔的欲望, 他会有要说的渴求, 于是就产生了一种自我疏导的需要, 他需要一种能让自己的情绪得以发泄的更好的方式, 最后, 在纠结中冲破重围, 在苦难中, 获得昂扬的力量, 最后昂首向前。
在我们学生眼中, 高中的看似单调的生活, 或许是种困境, 如何走出困境, 或许可以借鉴苏轼的达观。
林语堂说苏轼“他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 但他并非如大家想象的那么一帆风顺, 事实是他经历了很多的磨难。苏轼的一生可谓几次大起大落:嘉祐二年 (1057) 进士及第丧母守孝。熙宁二年 (1069) 反对王安石变法卷入党争。元丰二年 (1079) 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元祐元年 (1086) 重获启用官至礼部。绍圣元年 (1094) 又遭贬至惠州儋州。元符三年 (1100) 渡海北返次年病逝。苏轼总结自己一生, 说:“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 宋神宗时, 王安石当政而推行新法, 苏轼极力反对, 便请求外调, 自熙宁四年 (1071) 开始, 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 因法便民, 颇有政绩。元丰二年 (1079) 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 弹劾苏轼, 致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 历时五个月, 不论在朝在野, 政见同与不同, 营救者络绎不绝 (包括王安石) , 最后, 神宗才决定不杀苏轼, 而以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了事。
苏轼出任杭州及密州、徐州、湖州地方官时, 可以说是初出茅庐, 既开始对官场有所了解, 又还未经历后来的官场剧痛;才华开始尽情释放, 思想开始日渐成熟。试看, 他的政绩斐然, 譬如在杭州期间, 他体察民生疾苦, 带领百姓疏浚西湖、修筑苏堤, 清淤治河, 防治水患, 挖井引水, 为百姓解决了饮用咸水之苦。在密州, 苏轼的《超然台记》中, 我们可以窥见:苏轼在密州的生活, 可谓是“以苦为乐”的, 虽经历了丧母、丧妻、丧父、初尝官场险恶 (新旧党争) , 确实是使他的思想开始产生了归向老庄的倾向。那种既不能摆脱官场, 又要寻求超然之乐, 仕与隐的矛盾, 儒与道的矛盾, 似乎已经开始在内心世界矛盾挣扎。但苏轼在密州的这段日子是还算平静的, 其中的情绪应该大体是豪迈奔放、意气风发的。这大概可以从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可见一斑的。苏轼在密州、徐州任上, 抗洪灭蝗, 赈贫救孤, 颇多政绩。总体来说, 出任杭州及密州、徐州、湖州地方官时的苏轼, 是春风得意的, 而当他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后, 他整日郁郁寡欢, 是从云端被摔到了地狱, 其间肯定是与常人一样的纠结着的。可他仍怀有报效朝廷的希望, 于是在精神上也是保留他一贯的乐观。如在《赤壁赋》中能体现出他的词风虽无往日那种欢畅, 而变得抒情写意了一些, 但其中仍有昔日的豪迈。
由此可知, 凡是智者, 均能在苦难中超越自我。当他们的生命, 突遇到很多出乎意料的变化时, 他们与常人一样, 也会像一望无际的平静的海水突遇兀立的礁石一样, 也有了焦虑、踟躇、惊诧、痛苦、彷徨, 但智者往往就能在焦虑、踟躇、惊诧、痛苦、彷徨这些交织着的纠结中获得昂扬的力量, 在纠结中冲破重围, 最后昂首向前。他们的生命, 更会因这种激烈的碰撞而昂扬, 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阵阵属于他们精彩的浪花。
苏轼, 也正是这样的智者, 以他扎实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 把其政坛的失意, 用文字, 用绘画, 酿出了一坛又一坛的美酒, 那一连串的广为流传的名作, 那与黄庭坚并称“苏黄”的诗;那与辛弃疾并称“苏辛”的词;那与欧阳修并称“欧苏”的散文;那为宋初四大书法家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之一的书法;那开后世“湖州竹派”的以创深墨为面, 淡墨为背的竹叶画法的山水画;那文章要如“行云流水”的文艺观。总之, 苏轼这个奇才, 在困境之中, 超越了自我, 来抒写其诗意而精彩纷呈的人生。
我们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 来看苏轼是怎么在苦难中超越的。先看他写的景物:大江、故垒、乱石、惊涛、千堆雪。开篇的即景抒情, 时越古今, 地跨千里, 作者抓住了悬崖、陡壁、怒涛、波浪这些雄奇壮丽的形象, 大刀阔斧, 横画纵抹, 把滔滔不尽的大江与历史风流人物联系在了一起, 让读者既看到了大江的汹涌奔腾, 又能窥见风流人物的气概, 并将读者带入了历史的沉思中, 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索。写景的部分与《前赤壁赋》相比, 我们可以看到此词写的是赤壁古战场, 那些“大江”“故垒”, “乱石”“惊涛”均是突出景物雄奇壮丽;后者描绘“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的赤壁山水, 清风明月交织, 露珠和水色辉映。突出其自然优美。
苏轼, 站在矶头, 望着波涛汹涌的长江水, 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 不禁俯仰古今, 浮想联翩, 感受到天地的浩大与自身的渺小, 再联想到当时的处境, 已经情难自己, 故此以景为依托, 咏史抒怀。
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 在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中, 有那么多的英雄人物, 那作者苏轼为何偏偏非要选择周瑜作为咏诵的对象?
周瑜这一形象, 作者苏轼是在极力地进行着浓墨重彩的描绘的, 仅仅一个周郎的一个“郎”字, 就能让我们联想起那个年轻得志的帅哥。因为是“遥想”, 那么肯定是在虚写, 或许正因为是虚写, 作者的意图, 我们就更能明确地知道, 是在用烘托和映衬的手法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周瑜的“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极力在突显着一个叱咤风云的儒将风采。意在以周瑜的年轻得志、建功立业, 来衬托苏轼自己身处逆境、有志难伸、功业无成的失意。我们说, 作者对周瑜的追述, 表现的是一种理想, 是作者眼中的最佳的审美状态:婚姻美满、英俊潇洒、少年得志、功成名就, 而苏轼当年, 不但无建树, 反而待罪黄州。怀古思今, 对比反差强烈, 因而感慨万千, 落魄失意是一种现实, 这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苏轼, 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 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 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 把它们统一起来, 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 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词中的景与史, 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 也加深了他的矛盾, 当苏轼在时空交织的宏大背景上抒发人生感慨时, 里面包含着多少纠结和幽恨啊!
但词末的以酒祭月, 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苏轼在这一细小的动作中表现着他的超脱与旷达。首词的基调是积极的, 追求理想的精神胜过了消极思想, 虽然自然平淡, 缺乏激烈抗争的力量, 却也反映了苏轼不甘沉沦的高傲性格。作者此时仍抱有积极入世的勇气和信心。
苏轼, 以他的才情让历史牢牢地记住了。他的一生, 想着天下, 心系苍生, 这, 让他豪情万丈;当其失意时, 他寄情山水, 在山水之间, 洒脱飘逸;在其悲观时, 他又以佛家、道家思想来宽慰自己, 从而变得豁达开朗。或许, 正是因为有了这三种思想, 才成就了这么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借用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中的一段话, 来评价此时的苏轼,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 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 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 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 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 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 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 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2”
应该说, 是赤壁的灵秀, 抚慰着苏轼那颗累累伤痕的心, 也孕育着他伟大的思想和灵魂。或许, 在灵魂和自然融合的一刹那, 我们理解了苏轼的幸福和不幸:他的政坛的失意, 却成就了他的文坛的得意。赤壁, 因苏轼而留下千古华章;苏轼, 因赤壁而屹立千古。
苏轼超越了困境, 在困境中昂扬斗志。古往今来, 多少智者都是这样的超越着困难的, 试想假如屈原没有因遭谗人离间而“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的遭遇, 那么他的《离骚》之中何以有那份油然而生的怨愤之情;假如司马迁没有莫大的耻辱, 那么他的《报任少卿书》之中何以有那烈焰般的激情;假如苏轼没有贬谪的生活经历, 那么他的《赤壁赋》中何以有份为摆脱烦忧的旷达之情;假如归有光没有与亲友的其乐融融的家常事, 那么他的《项脊轩志》之中何以有那么多其淡如水、其味弥长的怀念之情。也许, 对于写作者来说, 写作或许是他的生活形式, 也应是他的生活形式, 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活动。
其实, 平常的我们, 每个人都是智者, 我们的生命, 如同那一棵棵冬青树, 在我们的成长的过程中, 尽管遭受风雨雷电, 尽管有虫子的咬啮, 但我们依然向上生长, 绿意盎然。
总之, 当失意彷徨的时候, 当忧愁烦闷的时候, 请走近苏轼, 静静聆听这位先哲在坎坷动荡的一生中留下的文学精品, 我们定会被他天下为怀、无私无畏、随缘放旷、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所感染, 我们定会发现原来生活是如此美好, 而眼前的困难和挫折又是如此微不足道, 只要跨过去了, 前面依然是灿烂的阳光。
一位智者的生意经 篇9
起初, 他手里没有本钱, 经过努力, 他从银行贷了100万日元作为原始资本, 就在麻绳原产地大量采购麻绳, 然后再以原价售出。计算下来, 整整一年工夫, 岛村先生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全搭了进去, 虽然没有赚钱, 可他换来了这样一个回报:“岛村的绳索确实物美价廉”的赞誉。也就是因为人们对他有这样一个评价, 四面八方的订单开始向他飞来。自己最初的计划如期实现了, 岛村心里暗自高兴。但他依然不动声色, 开始实施他的第二步营销计划。
他拿着厚厚的一叠订单和一年来的售货发票, 坦然直率地对绳索生产厂商说:你们看, 我投入了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 为你们拉来了这么多的客户, 但我至今却没赚过一分钱!厂商们知道这个情况后都很受感动, 大家为稳住岛村的“客源”, 决定主动让利, 把每条绳索的价格比原来降低了五分钱。
然后, 岛村又以同样的方式和客户们见了面。当大家看到收据后, 都相当吃惊:天底下怎么会有人这样做买卖呢?这人太仗义疏财了, 大家一合计, 觉得不能让岛村这样的好人太吃亏, 再说这么好的服务, 真是打着灯笼难找啊!于是, 大家也都心甘情愿地把进货价提高了五分钱。如此一来, 岛村一条绳索就能赚到了一角钱, 他不须再做赔钱赚吆喝的买卖了。
培养爱智者——教育的应然追求 篇10
一、教育的终极目的:培养爱智者
从知识与智慧的关系角度来看, 我们的教育到底是培养知识人还是智慧人?毫无疑问, 一致的选择肯定是智慧人。当今社会不再需要学富五车的活书橱, 而是需要转识成智的智慧, 如此才能在社会上真正发挥聪明才智。在人类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 通过经验总结而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性知识的过程, 也就是说, 人类在不断探索外部世界、不断将自在的自然世界转化为人化世界的过程中, 创造和积累着人类自己的知识。而又可以追问的是, 人为何会不断去探索外在世界?答案或许有很多, 但一个最关键的答案或许是人类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渴望!正因为这个世界当中充满着各式各样未知的元素, 所以人类有着不断去探索这个世界的渴望和冲动。就像一个大山里的孩子, 他总会不断地去追问“山的那一头又是什么呢”。所以, 亚里士多德说:“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人类对未知世界充满着探索的渴望, 人类知识便由此不断积聚而来。所以, 我们的教育, 不能仅仅停留于培养知者, 而应该起码是“智者”, 以及更本质要求意义上“爱智者”!
所谓知者, 就是知道某事是某事, 而不知道某事为什么是某事, 也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知道某一事理, 而不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 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 不知道这样的事理有何用处, 不知道如何利用这样的事理去开发新的事理, 如此等等, 皆是为一个知者, 停留于对某事知道的状态。可以说, 这种状态几乎统治着我们基础教育领域的全部甚至是大学教育的大部分。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老师说, 你只要知道, 记住是这样就行了, 至于为什么是这样, 可以先不管, 或者以后你们再去学习和研究。于是学生的好奇心就满足于这种知道的状态, 因为他知道, 将来的某个时候, 书本上会接着说为什么是这样。探索的欲望就此而止。
所谓智者, 在笔者看来, 起码应该达到这样两个要求, 首先是明白事理, 不但知其然, 还知其所以然。也就是要知道某概念、原理、理论的来龙去脉, 内部的逻辑运作和关系等等。其次是学以致用,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理论来解释现实中的某些现象, 解决实践中的某些问题, 以此体现出人类的智慧元素。判断一个人智慧水平的高低, 更多的也是从其外在化的成果来判断的, 包括其对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的解决与建构。
所谓爱智者, 就是基于人类自身本然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 不断去探索外在世界的未知领域, 并由此获得人类的认识成果。爱智者是把智慧当作对象来对待的, 即把智慧当作探索、研究的对象, 而不是当作一种占有的对象。所以, 爱智者与智慧之间不是简单的占有关系, “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反思的关系, 即一种对自己的思想进行思想的关系, 也可以说是对一切事物、现象, 即一切存在进行思考的关系, 而不只是简单地表示事物、现象的存在。因此, 概略地说, 爱智者是指热爱和追求智慧的人, 而真正的爱智慧就是要对智慧从事思想工作, 也就是要对智慧进行反思、研究和探索。” (彭漪涟, 2010) 因此, 智者与爱智者之间一个最主要的区别在于, 智者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转识成智,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某些现象, 解决某些现实中的问题;而爱智者则层次更高, 他是主动去探索外部的未知世界, 探索事物运作的内部机理, 属于开创性的探索和研究, 而不仅仅是转识成智的层面。
从上述的知者、智者和爱智者这三个层面来看, 我们的教育, 包括基础教育和大部分的大学教育, 几乎都停留在培养知者的层面, 而忘了引导学生转识成智, 更加忘了激发学生原始的好奇心, 去探索他自己所不知道的未知世界, 并由此可能地探索人类的确还不知道的未知世界, 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真正培养出创新人才, 才可能有我们的原创性成果。或许有人会说, 对于一个中小学生, 让他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可能吗?现实吗?但是, 别忘了, “只有当我们真正着手写一首歌词的时候, 我们才真正完全敏感地意识到想象、音乐或者词语的结构的精致、效果、正确或者错误。只有当我们真正着手从事一项小型的科学研究的时候, 我们才能完全意识到关于数据的合适性和可靠性的问题, 以及关于他们解释的模糊性的困难。只有当我们真正从事一项关于人类个体或社区的研究的时候, 我们才能完全意识到这一领域潜在研究的复杂性和有代表性以及边界性概念的相对简单性, 这些简单性使得每一个学科的探究变得可能。”我们这里所强调的是应该培养或者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索的精神和欲望, 而不是以现成的已有的知识去抹杀或者抑制学生可能的冲动和欲望, 那样, 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将永远只是知者, 而不会是智者以及爱智者!
二、如何培养爱智者:让学生的心灵自由思考
到底如何培养爱智者呢?正如上述所说, 爱智者是以对未知世界的主动探索为基础, 从而创造人类认识成果的。而这一主动的探索有一个重要的前提, 那就是爱智者的本色:“以始终保持心灵的自由思考为前提的对智慧无休止的热爱与追求。”正是这种始终以心灵的自由为基础而进行的心灵深处的自由思考、探索和研究, 以及对作为这种思考、探索、研究的成果的思想进行的再思考, 才使得爱智者同其他所谓的智者明确地区别开来, 由此, “心灵的自由思考”便成为爱智者之所以成为爱智者的基本特征或特色。那么什么是心灵的自由思考?
何谓心灵?我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契先生曾指出:“心灵一般是指精神主体、意识主体———但在不同的哲学家那里, 在不同的哲学体系里含义也不同。有的哲学家承认有上帝, 认为上帝即是精神主体;绝对唯心论者则以宇宙精神、天地之心为宇宙万物的本体、本源。我们不赞成这种唯心论的学说, 而把心一词的用法限定起来, 专指人的心灵即人作为精神主体的自我。”也就是说, 所谓心灵就是指“人作为精神主体的自我。”人作为有意识的主体, 既有所知有所觉, 并且能够意识到自己有认识, 也就是说具有自我反省和反思能力, 这是人的思维能力的高明之处。因此, “我们大体上可以把心灵理解为有意识、能思维的精神主体, 也就是作为意识主体和思想主体的自我。”
何谓心灵自由?“所谓心灵自由是指自我作为有意识、能思想的精神主体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自由或自由状态, 也就是人在精神领域, 包括意识和思想领域所显示的一种自由或自由状态。这种心灵自由, 是以心灵能自己主宰自己而不受任何外在人为力量的左右、约束和强制为其特征的, 从而具有明显的自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可见心灵自由主要是指作为有自我意识的主体, 能自己主宰自己, 不受任何外在力量的约束, 从而表现出自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这种心灵的自由是一切创造的源泉, 冯契先生说:“心灵自由是一切创作的源泉, 没有心灵自由便没有艺术、没有哲学、没有德性。”可见心灵自由对于科学和文化创造, 对于个体德性的形成与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试想, 在一个个体思维受压抑的时代, 个体如何能够有效地进行自由的研究与创造, 如何能够自由地培育和发展自己的德性?
心灵自由不仅包括人的认识———理性思维活动的自由, 还包括人的情感、意志等非理性活动的自由, 这样才是一个丰满的个体, 而不仅仅是一个理性人。而心灵的自由思考则主要属于人的认识活动———理性思维活动的范畴。那么什么是心灵的自由思考呢?所谓心灵的自由思考是指人作为精神自由的主体, 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理性思维, 探索和研究外部世界, 进行科学或者文艺创作等。“心灵作为精神的主体, 是可以从事思想和思维活动的, 是可以对思想和思维活动本身进行反思的。心灵通过觉 (意识) 、知 (认识) 的思想、思维活动和反思, 可以不断地提高和改进觉、知的水平和能力, 促进觉、知的广度和深度, 从而实现觉、知程度的不断提升和发展。”心灵自由是心灵自由思考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心灵自由, 就谈不上有心灵的自由思考。而心灵的自由思考则是心灵自由的一种表现、一种实现、一种证明, 即“作为精神和意识主体的心灵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而不受约束地进行心灵的一切活动”。
在基础教育领域, 如何实现让学生的心灵自由思考, 从而达到培育爱智者的目的呢?在教育及教学过程中, 限制学生心灵自由及自由思考的因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教师的权威、知识的权威和标准答案的权威。据此, 实现让学生的心灵自由思考, 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改进和努力。
1.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民主平等
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关系是消除教师权威对学生自由限制的重要途径。由于传统的观念作祟, 教师一直是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存在, 在一定程度上往往变成真理的化身, 教师说的都是对的。从而导致在师生关系中, 学生形成一种对教师的盲从心态, 无法敞开心灵进行自由思考。而在今天信息化时代, 教师作为知识的化身的魔咒被破除, 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途径以及速度有时候比教师还要多, 还要快。因此, 注定了今天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一种民主平等的姿态与学生进行协商和交流, 而不是以一种权威的姿态向学生传授知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美国著名课程理论专家施瓦布在他的课程开发实践模式中, 将环境视为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之一。他认为, 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四个要素组成的, 其中,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兴趣、问题和需要是四要素的中心, 教学过程主要围绕他们的兴趣、问题和需要进行下去。但是有一个前提, 那就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主动并且有勇气表现出他们的兴趣和需要以及问题, 否则教学无以为继。因此,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氛围是学生能够表现出来的重要前提, 这也就是为什么施瓦布把“环境”列为课程四要素的重要原因。只有在一个民主平等的环境中, 师生围绕共同的话题一起讨论和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才处于开放状态, 学生的精神才处于自由之中。
2. 破除客观主义真理知识观, 倡导建构主义知识观
怀特海说, “通往智慧的唯一道路是在知识面前享有自由”, 也就是说, 我们对平常所看到的学生正在学习的知识都应该保持一种理性自由, 破除客观真理的知识观, 树立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自古以来, 在人们的观念中认为知识是人类认识成果的总结, 是人类经验的总结, 是属于正确的真理, 对于这样的真理, 我们只需要学习、记住, 能够用就好。在这样一种知识观面前, 教师传授现成知识, 学生学习并记住现成知识, 不需要批判, 不需要质疑, 当然, 创造也就成为不需要及无可能之境。在这样的状态中, 何来学生心灵的自由思考?
与之相对应的, 我们积极倡导一种建构主义知识观。建构主义知识观不再把知识看作有关绝对现实的知识, 而认为知识主要是个人对知识的建构, 即个人创造有关世界的意义而不是发现源于现实的意义。所有建构主义, 尤其是激进建构主义, 认为知识是由认知主体建构的, 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互动实现的。个体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把自己创造的意义向外界发表和公布, 经受社会同行领域的检验、验证和批判, 最后达成共识, 而这个同行领域共同检验和批判验证的过程就是一种社会建构, 前面的个体知识经过社会建构之后, 成为一种社会知识, 从而进入公众的视野和学习的视野。也就是说, 任何一个知识都有一个从个体知识向社会知识转变的过程, 而一个新的知识的诞生最初都是从个体知识开始的。因此, 每一个人都有思考问题、发现并创造知识的权利和能力。而不是盲从盲信书本或其他任何途径所获得的知识。这种在知识面前的理性自由才是通往智慧、进行创造的必经之途。
3. 减少标准化试题, 增加开放与综合应用性试题
标准化测试自上世纪90年代引进以后, 在我国便大行其道, 它以其客观性、简单便捷的优势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但随着它的被广泛应用, 我国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精神的自由也随之灰飞烟灭。我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于1998年在《人民教育》第6期上发表论文《“标准化”试题把语文教学引入了“死胡同”》, 特别指出标准化试题“把学生的思维捆绑住了, 把活生生的学生变成了‘机器人’, 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个性、灵气都给打掉了”。学者刘忠华在《高考语文标准化试题的社会学审视》一文中指出:“标准化考试其实是对考生思维方式的严密训练与严格控制, 稍有逾矩, 即被判为错误。”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哲学教授金生钊宏先生同样指出, 考试的标准化, “意味着在考试的规导下, 教育变成了强制性的结构, 对人进行机械的标准化训练”, 它“试图把知识的主观性判断与选择的可能性减低到最低限度, 把思维、视野、知识等囿限在固定的范围中, 以‘别无选择’的方式把学生纳入客观化的铁板一块的模式中”。考试的标准化, 实乃“规训人的方式”, 在学校中行使着“教化”人的权力。这些论述, 都说明我国学者已经充分认识到了标准化考试对学生思维能力及其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具有致命的破坏性。
因此, 在教学评价过程中, 应尽量减少标准化试题的分量, 能不用就不用。除了考查学生基本知识掌握情况的试题外, 应以开放性试题和综合应用性试题为主。以此培养和促进学生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 也不能光只是停留在对知识的讲解上, 而是更多地需要联系实际, 联系当今的社会现实, 谈知识在生产生活当中的应用价值, 以及该知识领域还存在哪些未解决的理论问题或者现实问题。由此以达到转识成智以及激发学生本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的目的。而反观我们的学校教学现实, 往往更多的是往题目里钻, 我们的教育培养起来的是学生的“解题能力”, 而不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不是我还要去进一步学习和探索该问题的欲望和冲动。此实在是我国教育之悲, 抑或将成为整个中华民族未来发展之悲!
智者指迷津 篇11
交互性是手机作为导航设备的另一个优点。现在给手机设计的导航软件,往往将通信功能与定位功能相互结台,可以实现将当前位置发送给好友为别人指点迷津。另外,手机中的联系人地址信息也可以直接用软件读取,给目标地址设定带来方便。而且现在的导航软件中,兴趣点的资料较为丰富,比如将电话号码、地址邮编等信息纳入其中,在导航的同时还可以方便地联系该点的人员。
要让手机实现导航功能 自然就需要添加相关软件和硬件,除了移动网络提供的导航功能对于终端要求较低外,标准GPS功能只有采用开放式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才是最佳选择。
内置GPS模块的手机
内置GPS模块,让导航变得更轻松 出差旅行时也不必为蓝牙模块再多带个充电器。目前市面上可以买到的内置GPS模块手机种类还不够丰富 比较热门的包括下列几款产品,WindowsMobile平台下的多普达P800,明基P50/P51和神选Mio A700/A701,SymbianS60平台下的诺基亚N95。
外置模块实现手机导航
智能手机添加导航功能,通过购买GPS模块就能轻松实现。现在市场中蓝牙模块一统天下。而蓝牙接口在近两年的智能手机中也已经成为了标配,选购蓝牙模块时,我们主要看其采用了何种芯片,最流行的是SiRF Star III而MTK的MT3芯片也凭借良好的性能赢得不少关注,从实际评测来看MTK芯片的产品在定位精度和反应速度上有着明显的优势,值得推荐。采用较老的SiRF Star II芯片的产品在目前的市场上还存在因为这些产品的性能比起前面提到的两款有着很大的差距在购买时需要注意。
除了选择芯片外,还需要注意不同产品间在定位速度、稳定性、续航能力和精度上有着差距。由于GPS的普及,现在很多小厂加入了GPS设备的生产之中,现在GPS模块虽然种类丰富了很多,但是低质量产品也大量上市。虽然GPS模块多数都使用了相同的芯片,但是由于做工优劣、天线技术的不同和内置固件中软件算法的差异,不同品牌的产品性能差别很大。选购时尽量挑选著名厂家的产品,虽然价格可能昂贵一些,但在荒郊野外被罢工的伪劣产品搞得迷路,那代价就太大了。
在购买时还要注意,模块带有节能设计配合大容量电池才是正道。有不少GPS设备都采用诺基亚手机的标准电池,选配很方便。接口包括充电接口和外置天线接口,我们推荐选择miniUSB充电口的产品,毕竟现在多数数码设备都采用了这种接口,必要时可以用笔记本电脑来个应急充电。外置天线的用途主要是车载,可以避免金属隔热膜的屏蔽作用。不过有些蓝牙模块的接收性能超强,没有这个接口也无妨。对于车载导航用户来说,还要注意是否提供车用充电器等附件。
在购买时,建议您可以给手机预先安装测试软件,比如GPSViewer GPS Turner等,它们可以显示收到的卫星数,信号强度,定位精度等参数值。
导航软件的选择
内置GPS模块的手机,一般都随机提供了导航软件。如果不喜欢随机的产品,也可以自行安装其他软件,基本无需设定就能正常使用。现在还有些GPS导航软件采用的是本机安装一个很小的客户端,然后通过GPRS或CDMA 1x网络即时下载地图实现导航,无需为地图更新担忧.用起来更省事了。
在选购软件时,需要注意自己的手机使用何种操作系统。现今流行的智能手机主要包括四个操作系统,即WindowsMobile,Symbian、Linux和Palm OS。
Windows Mobile平台下分为PPC和Smartphone两个种类,PPC的版本又分为PPC 2002、PPC 2003,Windows Mobile 5PPC和最新的Windows Mobile 6 Pro版,Smartphone的版本与之类似也有多种。Windows Mobile平台下,PPC版本的导航软件种类手富,主要有灵图天行者,凯立德、路路通、城际通等。
Symbian操作系统包括三种最流行的平台,分别是S40S60和UIQ,其中S40平台由于扩展性相对较弱,一般不把它作为智能手机平台看待。而Symbian S60平台下又多出了个第三版,软件与老版本S60的不兼容。整体来看,S60平台下流行的导航软件较少,主要是Route 66和凯立德等。SymbianUIQ系统以索尼爱立信的M608c为代表,Linux以摩托罗拉明和MOTOROKR E6为代表,可用的GPS软件比较少,目前市面上多数都采用导世通产品。由于Palm OS下的机型国内少有导航软件厂商的支持,在此就不再多说。
智者 篇12
简单地说,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书育人是一项极其崇高、极为复杂的人才培养工程;教书育人也是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的一项神圣使命。一句话,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任何一位教师, 不管他承认不承认, 不管他自觉不自觉, 都在做着教书育人的工作。教书与育人是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分的二个方面。在这里我更想谈及的是育人的这一功能。
育人即教育人, 这里所强调的是教化人的思想, 明确学生的是非观、荣辱观等, 让学生具有基本的分辨能力, 能够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在育人的过程中, 班主任老师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育人并不是一个人的事, 它需要一个大的环境氛围, 调动各方面力量, 落实各环节责任, 以协同精神为学生们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因此,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我注意与各方面配合,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抓住每一个时机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
(一) 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
学校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地方, 所以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形成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由于学生从小学来, 所接触的古代文化较小, 所以学校要求在学生们入学之初, 便开展了《弟子规》的学习, 从中来感受古人的美德, 校仿、学习中国几千年来的文明礼仪。利用这个机会我们在班级内部开展的课前《弟子规》一句话的学习, 由一名同学负责讲解, 再由其他同学结合自己所了解到的古代故事来谈, 让全体同学对此先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当学校组织每周一次的集体讲座收听时, 我的学生们便可以更进一步的对《弟子规》内容有了认识, 然后写出自己的感受, 从此可以从思想深处了解到古时的文明礼仪之道。同时, 在平日的学校生活中, 也注意《弟子规》具体做法的落实。借学校德育工作的大环境, 来完善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 我们不轻易放弃任何一个教育学生的契机。如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一个思想上极度波动的时期, 自我意识极强, 不愿听家长的说教之词, 易怒、早恋等现象比比皆是。于是我便借助学校的心理健康讲座之机, 请同学生们来讲早恋的危害。因为学生对这一问题已经司空见惯, 如果讲起理论来, 肯定头头是道, 何况学校的心理健康讲座也刚刚讲过, 于是我便从身边的实例说起, 首先肯定情感的纯洁与美好, 其次再谈早恋带给学生的负面影响负面, 让他们从心理上认识到早恋所带来的危害。
再有, 学校安排每个班级都要参加学校的值周工作, 而我们班的特点是从小学上来几乎没有班级干部, 学生基本上没有参加过管理工作, 因此对这此活动充满了畏惧与期盼的心理。针对此种情况, 请值周老师讲完具体的工作方法与要求后, 我又与同学们讲明了此次活动是代表学校参与管理, 是学校对我们的重视, 让学生增强自身的参加意识与责任意识, 做到敢于管理。每天值周过后, 我都会让学生们把当天的感受 (面对的问题与困惑, 或者发现的现象, 或者与自身以往的行为做比较) 写出来, 第二天中午的时候再选些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问题共同商讨解决的办法, 以不断地提高学生们的管理能力, 增强学生们的主人翁意识。凡此种种, 不胜枚举, 我学会利用每一个活动来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二) 配合家长, 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形成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
家长是孩子思想道德的表率, 家庭是孩子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经常性课堂。家庭教育的关键在父母, 父母的言传身教, 往往对孩子的一生产生影响。
与家长的配合这一工作的开展, 我主要是利用好每一次学校组织的家长会。根据每学期家长会的不同, 以及学生发展的不同, 分别向家长讲了不同的要求与期望他们所要配合的内容。例如:第一次家长会我告诉家长们他们所要面对的问题将会是什么, 还需要从哪些方面加以注意, 尤其是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的过渡与适应的心态的调整, 以及孩子发展的特点, 以及家长的行为举止给孩子所起的表率作用。到了八年级, 由于孩子们青春期的到来, 他们可能出现的状况我向家长们做了渗透, 并建议他们多看书, 多沟通, 以帮助孩子们平稳地渡过这一时期。几次大型考试过后, 由于孩子的成绩与家长的期望产生了一定的差距, 过于着急的个别家长甚至出现了对学生放任的心理。于是我召开了“花开有声”的主题家长会, 告诉家长们, 其实我们的孩子们在初中的这段时间, 每个人都有了变化, 只是有的明显有的不明显而已, 体现的形式不同:有的在学习方面, 有的在行为规范方面, 有的在文明礼仪方面, 有的在日常与人的交际方面等等, 因为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学生的评价也从单一走向了多元, 不能再仅仅以一张试卷的成绩来决定孩子的优劣、好坏, 重视落实我班教育主旨“先做人, 再做事”。同时我告诉家长们, 其实大家只要留心、用心, 就会看到孩子们每一个细小的进步, 教育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 不是朝夕之间可以做到、做好的, 所以我们面对孩子更应该有耐心, 要及时发现他们的每一次进步, 每一个成绩, 哪怕是只有0.01的进步也要给予肯定并鼓励, 让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点点的积累起自信心, 一步步地稳稳地走向成功。教会家长以欣赏的目光来看待我们的孩子, 不和其他的孩子比, 只和自己比, 相信我们的孩子会有成功的一天, 给家长们以信心, 让每一位家长都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多给予孩子以关注, 少一些指责与批评, 多一些激励与常识, 而家长呢则养成每日看书看报的习惯, 为孩子树立榜样。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也注意及时与家长们沟通;而每日的日常行为反馈单, 也缩短了我与家长们的距离, 让他们可以及时地了解到孩子们在校的表现;不定期的电话家访也让我对学生们的校外生活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育。
(三) 借助于各种形式, 来对学生们进行教育。
例如:可以利用班级的宣传板, 粘贴班级活动的照片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也可以粘贴班级的“学习之星”、“礼仪之星”、“文明之星”的照片, 以起到榜样示范的力量;而班级的二个条幅上更是写上了“天行健, 君子当自强不息”和“勤能补拙是良训”以使同学们不断地激励自己。注意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地改变着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以向着健康的方向不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