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节目策划研究

2024-09-17

广播电视节目策划研究(共12篇)

广播电视节目策划研究 篇1

摘要:电视专题节目是电视节目中最悠久也最为重要的一个分支, 它不仅承载着政治宣传的使命, 而且对人们精神文明的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从我国电视节目的内涵及发展脉络出发, 来探讨电视专题节目如何创新和策划, 以期为媒体同行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电视专题节目,创新,策划

电视起源于近代, 相较于报纸等传统媒体来说, 它发展十分迅速, 可是, 面对互联网的飞跃式发展, 以及观众对电视节目的要求越来越高, 这给电视专题节目带来不小的压力。本文从我国电视专题节目的概念入手, 再分析我国电视专题节目的发展历史, 在此基础上来探讨我国电视专题节目如何创新和策划。

1 电视专题节目的内容范围

电视专题节目是一种非消遣娱乐性质的电视节目, 节目以专题为表现形式来展开, 表现内容范围涉及政治、经济、科学、文化、艺术等等, 类型或以人物为主, 或以事件为主等等, 其表现手法多种很多样, 纯报道式, 评论式, 访问式, 以及综合式。以专题为载体, 节目更加凝练, 题材范围较集中, 节目深度要求高。

2 我国电视专题节目的发展阶段

纵观我国电视专题节目的发展历史, 根据节目内容和风格, 可以分为4个发展阶段:政治宣传阶段、歌功颂德阶段、迷途知返阶段和纪实报道阶段, 下面来详细阐述:

2.1 政治宣传阶段

1958年我国诞生第一部电视专题节目, 直到文革前, 这段时期是我国电视专题节目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我国第一部电视专题节目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九周年》, 从这部片子可以看出这个阶段电视专题节目的特点。

1) 节目内容单一, 报道党的方针政策、重大政治活动等, 为政治服务;

2) 节目风格单一, 以纯报道为主;

3) 节目制作者信仰坚定纯粹, 工作态度虔诚。

2.2 歌功颂德阶段

1966年, 中国开展文化大革命运动, 国内各个领域都陷入狂热, 电视媒体也纷纷转投红卫兵怀抱, 直到文革结束,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这个历史时期是我国电视专题节目的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的电视专题节目带有浓浓的政治服务色彩, 主要特点有:

1) 节目内容单一, 表现内容为工农业生产事业和工农业领域的突出人物;

2) 节目风格单一, 歌功颂德, 节目制作目的是激励人们的生产热情, 以及坚定人们的政治思想;

3) 鲜明的时代特征, 浓烈的个性色彩。

2.3 迷途知返阶段

1978年9月30日《祖国各地》的开播到1989年《望长城》的开播是我国电视专题节目发展的第三个阶段。《祖国各地》标志着文革时期歌功颂德事业的终结, 这档节目介绍我国大江南北的地理风貌、人文景观、民族风俗, 制作目的是宣传祖国风光, 提升人们对祖国的认识和国家自豪感。人们从文革时期压抑的环境中解放出来, 创作热情被激发, 涌现了一大批电视专题节目, 表现出鲜明的特点。节目内容的转变。

这个阶段的电视专题节目内容多样, 主要有祖国风光、政治评论、历史文化等。

1) 对祖国风光的赞颂。文革之后人们的思想获得空前的解放, 为缓解人们对政治的厌倦情绪, 电视节目大肆推出介绍祖国风光这样的地理历史文化节目, 《祖国各地》、《中国名山》、《话说长江》、《黄河》、《唐蕃古道》是其代表。

2) 政治评论节目的出现。思想解放也促使知识分子投身电视节目制作领域, 《长征·生命歌》、《让历史告诉未来》这类节目, 内容高大上, 格调恢弘壮阔。

3) 节目内容多样化, 且从民众需求出发。《为您服务》、《地方台50分钟》、《神州风采》等栏目具有浓重的服务为民色彩, 使电视的服务性得到加强。

2.4 纪实报道阶段

1989年至今是我国电视专题节目的第四个阶段, 这个阶段电视专题节目不断推陈出新, 在内容和形式等等方面都有许多突破性的创造。

这个阶段以《望长城》为开端, 它被誉为我国纪录片的里程碑, 它开启了电视专题节目的形式探索。这个时期纪录片呈井喷式发展, 我国的纪录片获得国际认可, 并成立专门协会, 走向专业化。同时, 该时期更加注重栏目的生活化和服务化, 将关注点下移至老百姓的生活当中, 风格和手法更是推陈出新, 内容丰富多彩。关注民生的栏目有《东方时空》, 人物专题《毛泽东》, 大型纪录片《百年中国》等。同时, 个人作品不断涌现, 在记录事实中传递自己的思考和创作风格, 比如王海滨的《藏北人家》、孙增田的《最后的山神》等。最后, DV纪录片这种平民化纪录片开始兴起。

3 电视专题节目的创新与策划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电视媒体的江湖地位不断受到挑战, 但是因电视具有互联网无法具有的优越性, 所以在观众眼中一直无法被取代。下面从电视专题节目这个方面出发, 结合上文梳理的历史脉络, 综合分析如何实现电视专题节目的创新及策划。

3.1 对观众的定位

任何一档节目要想出彩, 获得高收视率和市场反响, 精准的受众定位是非常关键的。所谓众口难调, 但是一旦找准心理需求, 满足一个群体的口味, 将会掌握这个群体的收视视线, 培养出固定消费群。从上文可以看出, 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电视专题节目不是从受众层面出发来进行设计策划, 而是以当局的角度或者编导的立意出发, 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目的性。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当今的中国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人们接触新信息新思想的途径越来越多, 人们的自我意识更加强烈, 思想观念更加丰富, 这就使得如果不调查受众的心理诉求, 是得不到市场认可的。所以, 电视专题节目要想做出新意, 获得良好的市场效果, 必须针对受众需求来设计制作, 根据年龄、性别、职业、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等的不同来定位受众群体, 细化分类, 才能丰富专题节目的类型, 并在各自领域牢牢抓住受众视线。

3.2 题材的策划

题材选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收视率的高低, 一个好的题材能引起住大部分人的兴趣, 直接定位受众层。电视专题节目的策划不仅仅要选取受众群体喜闻乐见的题材, 还要有新意, 有自己的特色。在电视专题节目如此丰富多样的今天, 观众很容易审美疲劳, 嘴巴也很刁钻, 要求创作人员在立意上要有创新。而如何创新, 需要创作人员要紧跟时代脉搏, 要有社会风向敏感性, 对于新事物、新现象、新观念要及时掌握, 这些可以作为题材切入点, 在广泛了解的基础上, 灵感就来了, 基于实际情况上的题材立意, 能最大程度的满足老百姓的心理需求, 体现服务性和审美价值。

3.3 播放时段的选择

电视的黄金时段集中于18点到22点, 这个时段是受众观看电视的高峰期, 电视台会将符合绝大多数口味的节目安置在这个时段播出。在电视专题节目的策划中, 这个时间段可以侧重于百姓生活相关的热点和焦点的设计制作, 比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面对面》等新闻类节目, 节目生命十分强悍, 在题材上不仅深入人心, 还做到关照百姓心理, 关注百姓切身利益, 节目效果显著, 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以此为例旨在说明, 电视专题节目需要从播放时段的角度来确立主题, 切不可盲目跟风。需要注意的是, 电视专题节目的灵魂是真实, 这就要求在节目质量上要严格把关, 节目要取材于现实生活, 要真实地记录事实, 不能有太多的粉饰, 从而体现出纪录片的价值和意义。创新要遵照纪实这一宗旨, 所谓万变不离其宗。

4 结论

电视专题节目是一个兼具传承和创新的节目分支, 要求创作者对节目的方方面面都有周全的考虑, 在设计上体现新意, 实现节目的价值。本文从电视专题节目的概念、历史出发, 来探究如何创新和策划, 希望能在理论上体现出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叶林洁.浅谈电视专题节目的策划与创新[J].神州 (下旬刊) , 2013 (8) :12.

[2]田征.电视专题节目的策划与创新研究[J].东方文化周刊, 2014 (7) :28.

广播电视节目策划研究 篇2

节目名称:带我回家

节目类型:公益爱心宠物

播出时段:每周五晚上19:30—20:30

节目的存在意义分析:流浪狗是指被饲主刻意遗弃、自行走失或野生的狗,常见的原因包括狗有乱咬乱叫乱跑挑食等恶习、没有能力继续饲养、搬家后空间不足、经济状况不佳、家人的反对等。在欧美等海外地区,在度假地或狩猎区中,常常有仅饲养一个季节就被遗弃的宠物犬或猎犬,这些流浪犬可能会攻击当地周遭的居民或游客,造成社会问题。有时候也会因为电影、电视或其他传播媒体的影响,让某个特定品种的犬只在民众间大受欢迎,而让许多人都想要饲养该品种的狗,但随着在媒体及民众间热中度的退烧,当初为了流行而饲养的犬只,很容易就被饲主遗弃。此外,若是原本饲养的宠物犬没有进行结扎等避孕措施,当犬只怀孕生下数量过的小狗,无力或没有意愿饲养的饲主,又无法循正常的管道送给他人,可能就会将这些小狗遗弃,造成流浪狗的问题,同时也可能破坏生态的平衡。

目前对于流浪狗的处理方式主要有:

一、收容所收容,一段时间后无人认养就予以人道毁灭。

二、捕捉、绝育、释放。

监狱宠物伙伴计划狩猎世界各国对于流浪犬的处理,多半采用捕捉、扑杀等方式,如中国的打狗队,日本开放狩猎野狗,以避免其余濒临绝种生物族群遭捕食。有人认为这种方法无法根本解决流浪犬问题。因犬只繁殖的速度很快,狗一年可生两胎,一胎8只。有些国家在立法、教育民众观念着手,大量结扎家犬,并降低弃养率。另外,世界上的少数国家已开始采用TNR的方式处理流浪犬问题。在台湾仍然有非常多的争议

节目目标:关注流浪狗,传递社会爱心,提高大众对于流浪狗的关注度,为流浪狗找一个真正的家,解决又流浪狗造成的社会问题和安全隐患,就成了我们的栏目宗旨。

节目内容:本栏目是一档帮助流浪狗寻找新主人的公益类爱心节目。我们将从观众提供的社会线索以及各地的流浪狗收容所中寻找需要帮助的狗狗,为他们进行医疗卫生的检疫、基本能力的训练。打造成具有一定技能、能与人类和谐相处的宠物狗,带到节目现场进行义拍,由有能力有爱心的人竞拍。为流浪狗选择最合适的新主人。节目期间,我们还将介绍宠物饲养中所面对的喂养技巧、护理与美容、常见疾病、用品与玩具、训练与调教、生育与繁殖、犬展参赛指南、外出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内容。

开场白: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也是人类最信任的伙伴。他们听觉嗅觉敏锐,善于看守门户,可训成军犬、警犬、导盲犬等工作用犬。相信看过电影《忠犬八公的故事》以及《导盲犬小Q》的观众都会为其中的感人情节所打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仍然有着很多可怜的小狗流浪在外,得不到主人的爱护,得不到应有的基本生存权利,为了帮助这些可爱的动物,同时也为了避免流浪狗造成的社会问题和安全隐患,我们将一起行动起来,为流浪狗找一个有责任心有爱心的主人,带它回家……

第一板块:爱心追踪5分钟

版头:本周头条,为你盘点一周内热点新闻。

聚焦一周内最新最热、受关注度最高的新闻,以国内外时事要闻为主,也可以是有关高校的重量级消息,宣扬各地

正义,提醒同学们关注大事。

第二板块:告别流浪5分钟

版头:高校信息,一网打尽,最新资讯,尽在高校快车。

搜集广州主要高校的最新动态,播报有关其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的消息,或者校园内的新人新事,使同学及时了解校园动态,弘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

第三板块:完美蜕变10分钟

版头:关心国家大事,评析热点新闻,国内新闻

评点一周国内要闻,从省内到国内,包括时政、经济、科教、文娱、社会等各类新闻,既有大量的消息类新闻节目,也有深度报道评析类节目,时政新闻强调权威观点,经济新闻强调宏观举措与群众利益,科教新闻强调最新成果与群众生活,文化新闻强调高雅品位与群众普及,社会新闻强调客观报道与引领群众。节目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第四板块:天生我才10分钟

版头:聚焦全球资讯,世界尽在眼中,国际新闻

国际新闻栏目,报道一周焦点国际时政新闻事件,重大国际社会事件,以及有世界影响力的消息报道。结合国际新闻热点话题向听众介绍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体育、旅游等发展现状,为听众打开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Ps:其中穿插宠物饲养中所面对的喂养技巧、护理与美容、常见疾病、用品与玩具、训练与调教、生育与繁殖、犬展参赛指南、外出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内容。

策划:打造广播精品节目之源泉 篇3

第一,在常规性新闻报道中,强调报道手段的立体化和新闻选材的贴近性。在尊重新闻真实性与时效性的前提之下,加大民生类新闻的报道力度,将关注的重心由党委政府的声音转向党委政府的声音和百姓声音的和谐共振,真正体现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要求,增强了新闻节目的接近性。例如,2010年入夏之后,呼伦贝尔市遭遇60年一遇的高温天气,一些地区最高气温达到40度,这样的天气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作为本市最大的广播媒体,呼伦贝尔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时间积极策划了高温之下坚守岗位的工作者:集中展现了环卫工人、交通警察的真实工作状态及高温天气对各行各业,特别是服务业、旅游业、商业经营、农业、牧业的影响的系列节目。如,在一年一度的高考来临之际,策划了全程追踪报道,从考前、考中、到考后,相继推出“爱心车队”、“父子同场竟考”等广播新闻特写。上述报道运用广播特有的声音优势,融入新闻敏感的要求,又不失人性关怀,受到广大听众的好评。

第二,在地区性突发事件上,有一套成熟的应急机制。突发事件中第一时间派出记者按既定报道方案奔赴现场,采写到第一手的素材。报道以时刻关注事件进程来体现策划的动态性,既尊重基本报道规律,又体现记者在现场随机应变能力,可以说重视策划又不拘泥于策划,这体现了广播人应具有的良好新闻素养。2010年大兴安岭地区发生火灾,汉语新闻综合频率及时派出主力记者赶赴火场一线,并积极策划与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合作共同播发了《阿里河火场明火扑灭》、《大兴安岭林火全部扑灭》等多篇报道,将扑火胜利的喜讯第一时间传达给了呼伦贝尔及全国的听众,取得了这场宣传战役的胜利。

第三,对本土热点事件的关注更加体现了策划先行的效果。经过几年的培养和运作,“五彩呼伦贝尔”成为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儿童合唱团,今年更是联手中国国家爱乐乐团在呼伦贝尔市推出了三场演出,电台记者对演出进行了全程追踪报道,精心策划并播发了八篇报道,完美的演绎了“爱乐”与“五彩”的故事,进一步提升了“五彩”作为文化名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达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另外,在对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二届运动会的报道上,倾全台之力派出精通体育赛事的记者前往乌海市对呼伦贝尔运动员的比赛情况进行现场报道,由于前期的精心准备和周密策划,在六天的赛事中记者发回十四篇报道,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了本市运动员赛前赛后的表现,是呼伦贝尔三家主流媒体中报道篇数最多的一家。

第四,2010年适时呼伦贝尔人民广播电台建台60周年,在台庆报道上确定了“点”、“面”结合的策划思路。以台庆当日的特别节目为主轴线,前期的寻访老广播人足迹为辐射面,用历史与今天、回顾与展望的方式展现了电台60年沧桑岁月中的那些故事,那些人。先期的台庆系列报道《声动草原六十年》持续了一个月,先后派出几路记者分赴北京、秦皇岛、呼和浩特、哈尔滨、大连等地去踏寻广播前辈们的足迹,采访到了建台初期的老台长、老编辑、记者、老一代播音员、工程技术人员,通过广播前辈们回顾60年前建台时期的生动场面来感动年轻一代的广播人。采用人物访谈、新闻特写、人物通讯等多种形式制作播出了70期专题节目,台庆当日,策划播出长达9小时30分钟的台庆特别节目《声动草原六十年,同欢共庆在今天》,节目采用直播和录播相结合的形式,对盛大的台庆庆典和台庆晚会进行了现场直播,成为此次台庆报道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通过这些策划方案的实施,呼伦贝尔电台成熟、稳重、富有责任感的媒体形象再次得以强化。

作为一个媒体人,止步不前是最令人恐惧的状态,而时时刻刻推动前进的正是创新这一驱动力,唯有源源不断的策划才能实现创新,才能不断的奉献出精品的广播节目。客观的说目前呼伦贝尔电台的策划水平距离发达地区的广播节目还有差距,所拥有的精品节目数量还不够多,尽管提出了策划先行的理念,并尽最大努力贯彻于实践当中,但是更多、更新颖别致的广播创意还需要在扎实的学习和历练中体会到。但无论如何策划都是必须要一再重视并坚守的生存之道。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文化类电视节目策划的策略研究 篇4

文化类电视节目要想有效地提升节目的质量和品质,就需要确立文化节目所要展现的文化主题。根据节目所确立的文化受众群体来确定文化节目展现的方式,就是结合电视节目的策划方式来着重突出文化主题,做好观众的文化主题引导。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主题确定模式除了要有效结合文化受众主体的节目收视习惯外,还要充分考虑如何将文化特色融合到节目当中,如何根据节目录制的形式来做好文化主题展现形式,满足大众文化学习的需要。当然文化主题的策划形式除了必要的视觉呈现元素展现之外,还要着重突出文化特色,为观众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主题氛围。例如,在节目录制过程中如何选择适当的场景进行节目录制,怎样来凸显一个文化集中性的氛围,邀请什么样的嘉宾进行捧场,如何最大化地博取观众的眼球,选择什么样的录制背景,凸显什么样的文化氛围,能带给观众什么样的享受等。只有深刻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够有效凸显文化类节目的主题,为观众塑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提高节目的收视率。

二、文化类节目的策划方式

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策划主要得突出文化的主题,策划者主要需考虑如何来打造这个文化主题,如何来丰富文化视野下的内容,如何来显现这个文化主题架构,选择什么样的文化主题形式来确立文化主题氛围。其最主要的策划方式还是要依据观众的文化需求来制定,如何根据社会文化潮流选取社会文化热点打造一个文化热点,围绕选取的文化热点来打造文化主题,突出文化氛围。同时,文化热点的选择要结合流行的社会文化时尚来选择,甄别不同的文化因素,选择突出的文化主题类目来打造风格化的节目。结合现代的文化风尚塑造出良好的文化情态机制,满足现代化文化节目录制的需求。同时,要结合现代文化发展趋势、风格化的特征做好文化节目的主题筛选。结合不同的文化种类来拟定文化电视节目的主题风格,促进电视文化节目多元化传播的需要。

三、文化电视节目的策划机制

文化电视类节目的策划机制主要需满足文化传播的主题和社会文化传播的需要,通过不同文化传播类型节目的收视率调查来满足现代文化节目传播机制建设的需要。搭配不同种类的文化主题传播风格进行文化主题筛选,建立有效的节目录制机制和有效的文化传媒机制。当然,主题性的文化节目策划也要努力打造好文化节目的价值机制。结合现代文化潮流凸显的主题价值来打造文化核心,最大化地显现出文化新时代所焕发出来的魅力。现代化的文化电视节目所要凸显的不仅是文化时尚,还要凸显文化的核心价值。结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来打造什么样的电视节目,节目要展现什么样的文化价值,具备什么样的传播效果等。主要是做好电视节目传播机制的建立,重点打造电视节目的文化性。

四、文化类电视节目情态体系的建立

在文化类电视节目录制的过程中,做好节目的价值情态体系规划,满足立体化景物特色打造的需求对于文化类电视来讲,有着更加重要的作用。电视文化类节目情态体系的打造首先要满足节目的价值定位和电视功能的要求,明白节目录制的目的所在和节目情态建设价值是什么。树立清晰的价值思维,满足文化节目建设的需求。其具体的情态体系还要满足文化节目系列的规划,选取什么样的景物作为节目的特色,以什么样的景物搭配原则来满足观众的视觉享受需要等。在节目情态体系塑造方面也要打造节目的景物抒情意象,通过什么样的景物表现出具体的情感,以什么样的建造手法,打造独具一格的文化节目特色。最大限度满足节目的功能定位,为更多的受众提供自然情感的价值享受。民众在享受良好的园林价值情态的同时,文化节目录制的景观要根据周围的景观形态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塑造。在塑造的过程中需要协调多方面的因素,文化与自然之间,文化机制与文化价值的关系,都要讲究协调配合。其具体的塑造方法取决于策划者对自然的感悟和策划者自身的文化素养,要构成一定层次的鲜明搭配,与地域性的历史景观、文化景观、人文景观要充分融合在一起。通过一定层次的搭配,来构造视觉享受,要把人文气息、自然气息、景观气息充分融合到一起,给人以唯美的视觉享受。录制文化类节目要充分借用自然环境,要考虑到地域的连续性,地域空间的视觉再现和视觉自然的感官享受。要充分调查周围的自然景物有哪些共生形态,有哪些视觉特点,有着什么样的风格等。通过自然的视觉对比和风格搭配,要与周围的自然景物及自然环境达到共生的生态效果。要懂得在节目录制过程中充分借用自然景物,模拟周围的自然环境,与周围的自然风格要统一地搭配起来,达到视觉一体化的观赏效果,让观众不会产生审美疲劳。

五、结语

现代文化电视节目录制要充分考虑到特色化的节目情态体系展现,思考如何最大化地吸引受众的关注,如何掀起一场社会文化潮流,引领文化潮流趋势,打造一期完美的视觉盛宴。依据文化多样性的特征,选择好文化突破点,做好文化节目策划,提高收视率。

摘要:在我国现代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文化类电视节目也越来越受到广大收视者的喜爱。在物质生活不断充盈的今天,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内容性是衡量一个电视节目是否具备高收视率的关键所在。要满足社会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内容完整性是支持文化节目提高收视率的重要动力。那么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做好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内容策划的核心关键点就在于如何针对文化类电视的内容进行文化定位,如何根据观众的电视节目需求进行内容嫁接?只有满足以上两点才能够真正策划出一场精彩的文化电视节目。

关键词:文化类电视节目,节目策划方式,策划策略,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1]杜军.浅谈电视栏目的策划[J].东南传播,2007(02):307-309.

广播电视节目策划考试(定稿) 篇5

题目:请结合本学期所学内容制定一份电视节目策划书 选题要求:

以下两个选题要求任选其一即可

1.策划一档全新的栏目。

2.策划电视台已有栏目的一期节目。要求:

1.两个题目任选其一;

2.正文内容一律用小四宋体完成,1.5倍行距;标题字体字号可自行设计;

3.封面必须体现的内容包括:栏目名称、策划人姓名、学号、班级;

4.字数要求:2000字左右;

5.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注意标点符号的标准使用。

策划书具体要求:

一、策划书内容要求:

1.企划动机。

2.项目定位。

3.市场调查及分析(包括市场需求分析、受众分析、项目环境分析、同类项目分析、创作能力分析等)。

4.项目规模、节目形式、时长、子栏目设计、项目包装风格等。

5.节目播出步骤、覆盖范围、时段安排等。

6.具体制作流程。

7.项目资金情况(包括资金来源、潜在商机、整体预算等)。

8.策划可行性分析。

二、策划书语言要求:

1.语言流畅通顺。

2.表述言简意赅。

3.语言准确清晰,具有感染力和鼓舞力,令人信服。

三、策划书包装要求:

1.要求有封面、封底。

广播电视节目策划研究 篇6

没有事先准备的一板一眼的演讲稿,没有大群的坐在另一边的现场观众,没有嵌在背后墙上的大荧幕,更没有严肃谨慎束手束脚的气氛。J.K.罗琳手中端着一杯咖啡,微笑而悠闲地跟奥普拉谈论她的生活,她的事业,她的成名之路,以及她希望在将来写另一本《哈利·波特》的想法,期间时不时抿上一口咖啡。无需刻意地去准备,也无需挖空心思地罗列条条框框和各种问题,更不用一遍遍查看演讲稿,心惊胆颤地害怕自己忘记其中的某一问题。只要你坐在那儿,眼睛看着对方的一举一动,耳朵听着对方的每一句话,然后,跟他(她)对话。

一、中外广播电视访谈节目的兴起与发展史

电视访谈类节目在国外已有多年历史,大致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形式与风格现都已经相当成熟和完备。

国外的广播电视访谈节目会直接或间接地与图书的宣传或销售挂钩,固定时间、固定频道播出的广播电视访谈节目会在节目中或者节目始末推荐图书或与之相关的图书节目预告,亦或是对作者访谈节目的提前告知,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图书的影响力,进而使得图书销售量上升。从更大的层面上来讲,对于文化的传播有一定的推进作用。

我们先以美国为例,来看看这类广播电视访谈节目。

《60分钟》(《60 MINUTES》)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主打的一档电视新闻杂志栏目。栏目创办于1968年9月,最初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栏目形态,只是在每周二晚间黄金时段和《CBS新闻小时》轮流播出。如此境遇之下,不可避免地没有引起观众的多大反响,收视率也只能算平平。一直到1975年,栏目确定了固定的播出时间,以及随之加入著名记者主持人丹·拉瑟,才使得这档节目收视率逐步攀升。《60分钟》的栏目定位是在社会重大新闻的探讨上,深入挖掘社会新闻,并对其进行简要的解读。本栏目采访的人物涵盖世界各国领导人,除了我国的邓小平和江泽民,还有肯尼迪、阿拉法特、卡扎菲等。

《早安美国》(Good Morning America,简称 GMA),是在美国广播公司播出的晨间新闻性节目,于1975年11月3日开播。其实,最初此节目的诞生是美国广播公司想试着和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今日秀》(《The Today Show》)竞争,原名为《A.M. America》。但此节目当时的收视率并不佳,后借鉴俄亥俄州克里夫兰市的联播台WEWS播出的当地制作的节目《The Morning Exchange》,对原节目的形式架构进行调整,诞生了最新的《Good Morning America》,并随之稳定成长,收视率一点点地开始升温。起初,《早安美国》其实主要是由大卫·哈特曼一人担纲主持的谈话性节目,后来新成员逐个加入,播出的内容也愈加趋向于多样化。

《奥普拉脱口秀》(The Oprah Winfrey Show)由美国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温弗瑞制作并主持,自1986年12月8日开播至今,这个节目已经走过了20多个年头,播放了多达3000多集。《奥普拉脱口秀》的前身名为《芝加哥早晨》(Chicago Morning),是1984年奥普拉·温弗瑞在芝加哥WLS电视台主持的脱口秀节目。至1986年,奥普拉成立自己的制作公司,将其改名为《奥普拉脱口秀》,并迅速蹿红,成为全美脱口秀王牌节目。奥普拉还在1996年推出了《奥普拉书友会》作为她电视节目的一部分,推荐图书并对作者进行访问,这种电视直播的书友会在很大程度上为图书做足了宣传,促进了美国的图书销售和读者群的扩大。

奥普拉采访过《暮光之城》(《Twilight》)的作者斯蒂芬妮·梅尔,《中性》(Middlesex)的作者杰弗里·尤金尼德斯,以及乔纳森·弗兰岑,小说《自由》(《Freedom》)的作者,等等。这些访谈节目一方面向观众传递了图书信息,解读了图书的基本内容,了解了作者的一些创作情况,另一方面对图书的宣传和销售更是有着很大的驱动和加速作用。

我们再从国外转向国内。20世纪90年代,电视人物访谈类节目才开始在我国崭露头角,这种全新的栏目形式和内容迅速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和大力支持。随后十几年的时间中,此类谈话节目就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涌现,并在学习、效仿和探索中逐步走向成熟。

《实话实说》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于1996年春季推出的一个新栏目,由崔永元任主持人。该节目形式为主持人、嘉宾与现场观众直接对话,展开对社会生活或者人生体验的话题的探讨,各抒己见,现场气氛活泼融洽。该节目是仿效国外的访谈脱口秀节目,并经过反复实验、咨询和改进的新型节目样式,对于当时的中国可算是一类从未尝试过的全新挑战。在播出后得到了很大的好评和赞誉。

香港凤凰卫视的电视谈话性节目《鲁豫有约》于1998年开播,后进入中国大陆电视,在各个地方电视台播出,2008年湖南卫视购买中国大陆区独播版权并于4月14日开始播出。因收视率的不断攀升,2005年开始节目改成日播,播出平台也由凤凰卫视中文扩大到国内省级电视台。

作为同是凤凰卫视出品的谈话类节目——《锵锵三人行》,从1998年4月正式搬上银屏开播。由主持人窦文涛与两岸三地传媒界之精英名嘴,一起针对每日热门新闻事件进行研究,但又不追究答案的正确与否,只求在谈话中的愉悦,如同日常与三五朋友的嬉笑聊天一般,充斥着谈笑风生的气氛,力求轻松、惹笑。

中国的访谈类节目五花八门,种类各异,并且层出不穷,却鲜少看到关于作者的专门性采访类节目。2008年12月的第八期《咏乐汇》迎来了童话大王郑渊洁,主题是关于教育与人才,对话内容很精彩。虽然是对作家的访谈,可是谈论内容却不是有关作家本身的创作或者其作品,在中国这是很普遍通俗的现象。很多关于作者及其所出书籍的访谈都只能在网络视频或频道上才能看到。

二、中外广播电视作者访谈节目现状的对比

《早安美国》作为美国的老牌节目,自1975年11月3日成立开播至今,已经风风雨雨地走过了近三十多年。每周一至周五,每天播出两个小时,第三个小时由ABC News Now独家播出。目前由黛安·索耶(Diane Sawyer)与罗宾·罗伯特(Robin Roberts)担纲主持。本节目以新闻、谈话、天气、趣闻为主要特色,同时也会在节目中推荐一些图书,对作者进行简要的访问和介绍,也会预报一些作者访谈节目。

《60分钟》固定在每周日晚间7:00至8:00段播出。与其他新闻栏目不同的是,《60分钟》不设固定的栏目主持人,只让本期节目的出镜记者在演播室做简短述评。它的主持人都是记者,记者同时也是主持人,这是它的要求,也是它的特色。

《奥普拉脱口秀》可以说是美国历史上收视率最高的脱口秀节目。同时,它也是美国历史上播映时间最长的日间电视脱口秀节目。《时代周刊》把它列入了1998年至今最好的美国电视节目清单,而著名电视网站TV Guide也把它列为2002年来的50大电视节目。奥普拉在节目中访问过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从世界顶级明星到美国某一州的州长,等等。该节目一般以话题型为主,关注性、虐待儿童、减肥困难、缺乏自信等与普通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试图通过对典型事例的探讨和分析,给人们提供一种指导性的建议。奥普拉在1996年特地制作推出《奥普拉书友会》,向观众们推荐优秀图书,并对作者进行访问,谈论其著书经历和过程。《奥普拉脱口秀》的背后团队哈普娱乐集团同奥普拉一起将这档节目打造成史上收视率最高的脱口秀节目。

与《早安美国》竞争激烈的《今日秀》是由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制作推出的。过去十几年来,《早安美国》一直想坐上晨间新闻节目的头把交椅,但在与《今日秀》的较量中却屡屡处于下风。《今日秀》是同《早安美国》相类似的晨间新闻节目,也会在节目中邀请嘉宾对其进行采访。

跳转到其他国家,英国BBC第四频道有一档电视读书节目——《理查德和朱迪读书俱乐部》(Richard & Judy Book Club)。可惜这档曾是英国收视率最高的节目已于2009年7月停播,它是由一对夫妇主持人理查德·马德利(Richard Madeley ) 和朱迪·芬尼根(Judy Finnigan)主持的。《理查德和朱迪读书俱乐部》可以说是英国版的“奥普拉·温弗瑞图书俱乐部”。此节目诞生于2004年,每周五期,播出时间是当地时间下午5点左右。理查德和朱迪夫妇作为主持人,外加一两个名人嘉宾,他们对事先选定的一本书进行阅读和评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观众提出一些合理的购书、阅书建议。理查德和朱迪在英国“点书成金”的能力就像奥普拉·温弗瑞在美国一样,只要是她推荐的书,那必定是热卖的畅销书。

观之中国本土人物访谈节目。《杨澜访谈录》是阳光卫视制作的名牌访谈节目,创办于2001年,由东方卫视播出,是国内最早推出的高端访谈电视节目。开播以来,该节目的收视率一直是处于稳居不下的,至今取得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及赞誉,并收获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杨澜访谈录》邀请的对话嘉宾可以说是绝对的“重量级”人物,涵盖面相当广。从国内外娱乐体育巨星到国际社会政要和世界首富,等等。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杨澜访谈录》就是依靠所请嘉宾的知名度做噱头来吸引观众的,当然其中还有主持人杨澜本身的魅力和节目的精良制作。

另一档广为人知,并为众人所推崇的人物访谈节目是香港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2008年,由湖南卫视引进,开始在大陆播出。2010年1月4日,《鲁豫有约》登陆安徽卫视。《鲁豫有约》其完整的节目名下还有一行“说出你的故事”。这一行字就是该节目的栏目定位。此节目不同于《杨澜访谈录》,邀请的嘉宾并不一定都是知名人士,也有可能是很平凡的草根。但是这些人物必然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有故事的人。主持人陈鲁豫与嘉宾同坐在一张沙发上,与对方谈话,访问他们的生活,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感想,自己的生活经历。因为鲁豫相信,没有一个人的故事是不精彩的。她说:“我对人、对故事比较感兴趣,我对讲道理半点兴趣都没有。”

《面对面》《对话》《实话实说》《艺术人生》《咏乐汇》《锵锵三人行》《可凡倾听》等都是中国的品牌人物访谈节目,但却始终与作者访谈无关,更同图书宣传挂不上钩。

三、对中外广播电视作者访谈节目的思考

图书作者进入广播电视人物访谈节目在国外兴起早,发展稳健,且形式和技术成熟,但有一些却因种种原因而被迫叫停。观之中国,起步相对较晚,很大程度上都没有自成体系,而是仿效、依傍于国外的一些经典访谈和脱口秀节目,虽然发展迅速,但很多都是内容形式相雷同的,我们将其概括为“多而不精”。

针对以上的节目存在的差距,我们觉得在对作者进行采访的这一图书宣传方式上,国内普遍存在着几大认识问题:

比较中外电视人物访谈节目,可以发现中国电视访谈类节目虽不少,但甚少有涉及作者自身的,就算有涉及作者的也几乎不是讲作者作品的创作历程,而是讲讲作者自身的生活以及对某些新闻、社会现象等的看法,还有自身的一些思想、认识的解释,并不似国外专门开设读书俱乐部、书友会等,来向观众推荐图书和阐述自己的意见。中国更多的作者及其创作的访谈类节目是在网络频道上,如新浪读书频道、腾讯读书频道等,或者有的是报纸、杂志的记者对某作者进行采访的谈话记录。但网络访谈观看的人并不多,甚至有些人或更多的人并不知道此类作者访谈节目的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读者对好书的认知度和购买度。其实,从更深层次来讲,是没有足够地重视作者采访对图书宣传的重要性。观之国外的作者采访或图书推介节目,以及产生的良好反响即可知作者作品采访类节目对图书宣传有着怎样的影响力,可是在中国却没有将足够的注意力和重视放在这上面,不理解作者采访对图书宣传以及随后的图书宣传的巨大推助力。

中国是比较商业化的社会,所以推出的一些访谈节目更多的是为创造商业价值,因而邀请的嘉宾一般都是影视娱乐、商业经济上的知名人物(如《杨澜访谈录》、《鲁豫有约》等),借此来取得更高的收视率、更大的利润,因为他们认为作者访谈类节目并不能创造商业价值。可美国更是高度商业化的社会,为什么我们反而不及他们重视文化产业?美国市民在工作的上下班期间都会在车上看到一些作者访谈节目或其预告。可在中国,不论在哪个时间段,都很难找到此类作者访谈节目。我们在坐车的时候,公车上播放的不是电影就是一般的广告类节目,这已经成为了中国的某一特定现象。中国在侧重媒体节目的商业利益的同时忽略了图书宣传的广播电视效益问题,在其理解中,形形色色的广告远比作者访谈的广播电视节目更有看点、更有利润可图,却忽略了电视台除获取经济效益以外所担负的文化宣传和传播责任,无法准确地认清经济与社会效益之间存在的矛盾和鸿沟。媒介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把天平更多地倾向了经济效益,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种普遍现象,人们都在努力地为经济做奋斗、做贡献,但却忘了在这为经济奋斗过程中的社会效益问题。管理层和媒介应当更好地兼顾两者的效益,往更长远的方向看,担负起并实施好文化宣传,不可顾此失彼。

从更大范围、更高层面上来讲,中国对作者广播电视采访节目的不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社会文明、各种文化的传播和交流。现如今,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及精神是主流,人们大力建设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但却在某些方面阻碍文化的传播,或者让弱势的社会效益与强大经济效益竞争,这本就是相互矛盾的行为。我们认为,想要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就要通过相关具体规定来保障文化的有效和大范围地传播,准确地认识和解决好经济效益同社会效益之间的冲突,更好地落实文化宣传。否则,口头上喊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际中则是全社会的浓厚商业味。

四、结束语

电视人物访谈节目已经在我国走过了十几个年头,发展到现在,既有收视率一直高高在上的金牌节目,如《杨澜访谈录》《鲁豫有约》;也有因收视率不理想而被迫停播的,如崔永元的《实话实说》就在2009年9月停播;还有一些在不断崛起的人物访谈节目,如2008年11月1日正式开播的《咏乐汇》,一档央视为李咏全新打造的访谈类节目。在这不断起起落落和推陈出新中,却至今仍未见到专门为作者和图书而定的人物访谈节目。我们想要获取最新的图书信息,想要了解作者的创作历程,只能从网上搜寻。

我们认为,一档作者访谈节目,或者说图书交流节目定能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吸引观众,创造出最大的社会效益和利益。这对于图书的销售和读者数量的增加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另一方面也能一定程度地缓解因电子图书的出现而日益陷入困境的传统图书业。毕竟,现代人都是高素质、高学识的人群,学无止境,他们渴望获得更多的知识,读者也渴望能够了解甚至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广播电视节目策划研究 篇7

关键词:电视节目策划,脱口秀,谈话节目,创新

在新媒体时代下, 网络开始涌现出一批缤彩纷呈的自制节目, 深受大众的喜爱。网络具有节目的挑选功能和观看时间的自主性, 这给传统电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使得一部分电视受众将目光转向了网络自制节目和网络自制剧。由东方卫视打造的《今晚80后脱口秀》自开播以来, 收视率一路飙升, 其栏目策划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一、场景简约, 布局合理

“脱口秀节目的审美策略之一是奉‘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的极简主义原则, 体现了节目创作的高度自由化。”[1]这样的场景策划拉近了观众与主持人的距离, 方便互动, 观众席呈环形, 将主持人的舞台展示区半包围起来, 更加贴合实际生活, 降低了距离感。

改版之后, 分为演播室主持人展示区、明星嘉宾访谈区、 明星嘉宾表演区、观众席四个区域。访谈区由两张沙发和一个怀旧箱子组合而成, 依旧是80后的怀旧风, 但简约的布局使得场景看起来更加开阔, 还原了质朴简易的表现风格。这种反传统节目布局形式的做法“无疑是对大众媒介唯‘视觉图像’ 的一次反驳和冲击, 以简约主义书写文人雅士的古风, 张扬新型知识分子的个性色彩, 这种感触和交流会让观众觉得更为真诚笃实。”

二、创意开场, 形式新颖

改版之后的节目开头是一段幽默视频, 结合着每一期的主题进行策划拍摄。视频所传递出的是本期主题, 不仅是快乐, 更是一种拉近观众的心理战术。视频结束后, 以洋DJ打碟开场, 引出主持人上场。洋DJ打碟本身就是节目的特色所在, 是中国电视节目里唯一的一档另类开场模式, 为此还申请了专利。主持人的进场也并不是普通的缓缓走上舞台, 而是以各式各样的方式出现。现场观众在欢迎主持人入场时, 并非一成不变的坐在座位上鼓掌, 而是打破常规, 采用站立式热舞。跟随音乐一起舞动, 欢迎主持人的入场, 充分调动了观众的热情和积极参与的心态, 也感染了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 将他们带入进节目情境中。

三、板块多样, 内容丰富

在电视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 原先局部的栏目竞争已转移到以频道为单位的频道竞争, 竞争的层次越来越高, 而在收视率与经济利益的竞争中, “改版”成为克敌制胜的法宝之一, [2]而板块设置往往是一个节目改版的首要着力点。《今晚80后脱口秀》在场景的布局改造的基础之上, 主持人段子的部分不变, 增加了开场导入视频、嘉宾访谈、现场互动调查、嘉宾才艺、新闻热点盘点和新闻采访视频等。

(一) 幽默段子创作

东方卫视的《今晚80后脱口秀》栏目组拥有专业的段子手团队, 为每一期的节目写幽默段子, 这是国内其他脱口秀节目栏目组都不存在的一个优势。由专门的段子手进行创作, 节奏紧凑, 结构严谨。主要针对80后群体, 选取职场、感情、生活等的方面, 通过结合一些段子来吐槽、反讽和隐喻。

(二) 现场互动调查

受众是承载节目生存的重要力量, 在融媒时代的今天, 传统电视节目要想保留一席之地, 必须抓住观众的视角, 做出符合受众所需的节目策划。现场互动是所有娱乐节目中的必备环节, 可以调动观众的积极性, 参与到节目当中, 彻底地从局外人变为局内人, 从而与节目融为一体。在这期的栏目策划当中, 互动占据了最大的比例。在快节奏生活的今天, 如何停下脚步去生活似乎已成为了遥远的事情, 电视节目所要传递出的人文关怀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期栏目的策划是十分成功的, 利用互动让观众发声, 感动了现场的观众, 也打动了电视机前的观众, 从而获得最佳的视听效果。

(三) 明星嘉宾访谈

请嘉宾做客助阵, 是很多脱口秀节目都会采取的办法, 《今晚80后脱口秀》却能够保证嘉宾为节目增彩添色, 究其原因, 是节目组舍得花费金钱和精力用心编排。同时, 节目不拘泥于艺人群体, 嘉宾范围涉猎广泛。另外, 节目组还格外重视细节的处理, 无论是大咖还是小腕, 都一视同仁, 尽全力满足其要求。[3]嘉宾访谈的蓝本必须要依据嘉宾的个人情况而定, 不能千篇一律, 只有正中靶心, 才能得到好的视听效果, 带动明星效应, 获得高收视率和网络点击率。

(四) 热点话题、紧跟社会

随着谈话节目的快速发展, 我国已经步入一个全新的谈话时代, 在新时期, 节目策划人员必须要对话题的选择进行创新, 不能雷同, 不能偏题。《今晚80后脱口秀》的节目话题选择都是紧跟社会热点。

四、嘉宾的选择

在追求电视收视率和网络点击率的今天, 制作人选择近期火热的明星作为嘉宾是可以理解的, 其能够为节目带来一定的观众群。但如果长期选用一个明星作为嘉宾就会容易产生审美疲劳。长此以往, 观众便会失去收看兴趣, 节目最终走入嘉宾单一化的怪圈。[4]在栏目策划选择嘉宾的时候, 一定要契合本期的主题, 选取最为恰当的明星嘉宾。

五、结语

在媒介多元化的今天, 一档优秀的脱口秀节目, 不仅要坚持自己的栏目特色、形式上要创新, 更要根据节目的定位, 从场景、主持人选择、嘉宾选择、环节设置等方面, 做到与众不同。将外来引进与本土化结合起来, 做出有特色的脱口秀节目。总之, 只有像《今晚80后脱口秀》节目一样, 找到适合自己风格的模式, 进行综合考量, 才能取得收视和传播效果的双赢,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长存。

参考文献

[1]孟洋.融媒时代的脱口秀:介于批判和消遣之间的文化认同[J].中国电视, 2015 (02) :71-74.

[2]胡智峰.电视节目策划学 (第2版) [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2:107.

[3]阳欣哲.《今晚80后脱口秀》的“商业秘密”[J].新闻传播, 2013 (10) :238.

广播电视节目策划研究 篇8

随着人们的法律意识的逐步增强, 对法律的了解和需求也在日渐增加。电视媒体具有传播正确价值观的重要职责, 因此许多法制新闻类节目开始出现在银屏上, 对普及法律知识有重要作用。大多数法制新闻类节目都采用案例讲解的方式, 通过对犯罪案例的详细分析, 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与其相关的法律知识。要想在众多的法制新闻类节目中脱颖而出, 就需要节目本身具有良好的创意与策划。

二、法制新闻类节目的展现方式

(一) 故事与演播室访谈相结合的形式

故事与演播室访谈相结合的方式, 是指采用演播室访谈的方式对犯罪故事中的细节进行详细分析, 通过专业人士对犯罪故事中的要点进行分析与讲解, 将晦涩难懂的法律知识以最通俗、最直接的方式讲述给观众。[1]其中最典型的就是 《今日说法》。

《今日说法》是中央电视台创办的第一档全日直播法治栏目, 从1999年1月2日创办至今, 已经有16年的历史, 时至今日仍是老百姓最喜欢的法制新闻类节目之一。《今日说法》每天中午12:38播出, 每集30分钟, 主要从当前热点新闻事件入手, 使观众能与法律专业人士进行讨论, 极大地带动了观众的积极性, 普及了法律知识, 建立了法制类新闻节目的品牌, 为立法与执法监督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二) 情景展现的形式

情景再现是通过现代科学媒体技术, 并与相关执法部门建立良好合作的前提下, 对犯罪故事进行二次创作, 以情景剧或系列剧的形式真实地再现, 让观众仿佛置身其中, 感受到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正义, 以达到普及法律知识、伸张正义、警醒世人的目的。[2]

《普法栏目剧》就是这一形式的代表。《普法栏目剧》是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中一档以普及、宣传法律知识为目的的节目, 每天20:49播出, 时长50分钟左右。该节目详细展示了犯罪现场、犯罪过程与侦破案件的过程, 其真实地还原犯罪故事, 生动形象地展示枯燥的法律知识的方式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普法栏目剧》主持人简明扼要地概括犯罪故事, 引出悬念, 牢牢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它以真实的案件为基础, 生动地展示了整个案件的经过, 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深深地感受到法律与天理昭彰的正义。通常一个案件故事分为上、 下两场, 并用广告将节目很好地分割开来。广告后, 主持人对故事的内容、主要任务及所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简单的交代, 并成功引出后面的剧情, 时刻抓住观众的吸引力, 同时起到了普法与社会教育的作用。

这两档节目在形式上各有千秋。《今日说法》为普通老百姓提供了一个与法律专业人士沟通交流的机会, 通过犯罪故事的短片将二者连接在一起, 让观众能够更好地接触并了解到专业的法律知识。例如, 通过专家对案件的分析, 观众可以明白犯罪嫌疑人具体犯了什么罪, 该罪与我国哪些法律有关, 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们应该如何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权益与人身安全等。《普法栏目剧》则是以真实的犯罪案件为基础, 让观众在观看案件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了解到相关的法律知识, 将法律知识变得更为生动、具体、通俗化, 同时也更具有社会教育意义, 扩大了受众群, 很好地履行了电视媒体传播的责任与义务。

三、法制新闻类节目的策划与创意

(一) 法制新闻类节目的策划

《今日说法》采用的是故事与演播室访谈的形式, 所以该节目每一期都是独立的。针对一个故事中的法律要点进行详细、全面的分析, 这样既显示了节目的专业性, 也让观众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同一类或相关的法律知识。

《普法栏目剧》采用的是情景再现的形式, 因此该节目的综合性与连贯性更强, 其涵盖的内容与讨论的话题也更多。该节目的策划主要体现了“在多不在精”的理念, 因其受众面广, 为了照顾到各类观众的需求, 综合性是该节目策划的中心。

(二) 法制新闻类节目的创意

《今日说法》的创意体现在主持人身上, 引出案件主体, 把握讨论方向, 主持人是非常重要的存在。作为一档专业性很强的法制类新闻节目, 《今日说法》中撒贝宁与元元两位主持人都秉承严肃、严谨的主持风格, 但在与专家或观众连线时, 这种距离感又被很好地消除了。其无疑成为之后法制新闻类节目主持人争相模仿的对象。[3]

《普法栏目剧》也是将创意体现在主持人身上, 节目中路一鸣、王筱磊及屠化各有自己的主持风格, 改变了观众对法制新闻类节目主持人严肃、严谨的印象。他们不再端坐在镜头前一板一眼地给观众传递信息或引导节目, 而是自然地与观众以闲话家常的姿态讲新闻、说法律, 让观众感到十分亲切。

两档节目都非常重视与观众的连接性, 虽然表现方式不同, 但作为法制新闻类节目, 普法、宣传法律的核心是不能改变的。[4]在此基础上, 逐渐形成自己的节目个性与风格, 重视与观众的互动和联系, 才能始终受到观众的喜爱。

四、结语

通过对两档经典的法制新闻类节目的比较, 我们可以发现, 电视媒体要想制作出好的节目, 就必须要有自己的风格与特色。法制新闻类节目要更加的平民化与悬念化, 毕竟节目面向的大多数观众还是对法律不是很了解的平民百姓, 若太过专业, 反而会缩小节目的受众群。通过对案件故事的悬疑化, 能够始终抓住观众的眼球, 最大限度地吸引观众。在故事的剪辑与选择上, 要注重其真实性与综合性, 如此才能拓展节目的深度, 并让案件故事更具有社会教育意义。《今日说法》与 《普法栏目剧》虽然没有完全做到以上几点, 但都很好地找准了自己的节目风格, 并加入了适当的节目创意, 体现出了节目自身的个性化与人文化。

参考文献

[1]衣昌, 夏政伟.如何打造电视传媒的品牌栏目[J].科技传播, 2015 (16) :31-32.

[2]刘珂.法制节目中的示众与警示——以央视《今日说法》为研究对象[J].记者摇篮, 2015 (12) :57-58.

[3]张伟.如何做好电视法制节目的策划[J].商, 2013 (10) :147-148.

电视新闻节目也需要策划 篇9

一、策划的概念

“策划”原本是一个动词, 是“设计规划, 密谋计划”的意思。当今的企业管理学中对“策划”这个概念则是这样表述的:“策划是一种程序。策划的步骤是以假定的目标为起点, 然后订出策略、政策以及内部作业详细计划, 以求目标之达成, 最后还包括成效的评估及回顾, 而返回到起点, 开始了策划的第二次循环……”

在实际工作中, 电视新闻节目的策划也可以看做是一种程序:制作出受到观众喜爱的节目就是这个程序的起点, 然后根据栏目的定位、节目受众人群、新闻素材的前期调研等进行创意, 制定出节目的整体风格以及具体呈现形式, 并且拟定出详细的操作文案, 最后再根据收视率、专家测评等反馈手段, 进行分析评估, 对节目进行调整提高。

电视节目的策划是价值观、知识、环境资源和技术 (主要是指策划技巧) 四者的结合体。这四者又是互相制约与依存的:价值观选择技术;资源环境限制技术;知识寻找技术;技术支持价值观。

二、策划的本质

首先, “创意”是电视新闻节目策划的核心。在当今这样一个媒体竞争异常激烈、信息资源高度共享的时代, 像以往那样获得一条独家的新闻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网络媒体的出现又使电视媒体的报道速度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 因此不少媒体纷纷转向追求独家的深度和角度, 然而面对众多的媒体精英, 要想真正做到“独家”又谈何容易?最终, 独家的表达就成为更好的选择———同样事件、同样的角度、同样的深度, 我们却能用最独特、最新鲜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就是“创意”。

其次, 电视新闻节目的策划是一种计划。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策划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准备的过程。从众多的信息中筛选出有效信息以及选准播出时机和抓住时效是非常重要的。然后, 通过对筛选出的有效信息的调研、论证确立节目主题和立意。接下来就是要根据既定的主题、立意做出一份切实可行的策划方案。做一份策划案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对未来的事做出当前的决策, 这个决策包括做什么、何时做、谁来做和怎么做。

再次, 电视新闻节目的策划是一种谋划。应该说, 新闻事件本身是客观的, 是不可策划的。但采编节目是受许多因素影响的, 节目该怎么呈现, 能否挖掘和凸显出新闻事件的新闻价值, 这就受到策划水平的制约了。在选定了一个节目的主题和立意之后, 一个出色的节目策划者应该像故事《田忌赛马》中的田忌一样, 趋利避害, 进一步找到最有利于表现主题和立意的节目形态和操作方式, 使之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最后, 电视新闻节目的策划是一种统筹。这个统筹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要对选题素材、新闻主体、评议观点等做出资源整合;后期要对采访、摄制、编辑等流程加以控制和协调。实际上前期的统筹就是策划者与新闻人物、主持人、相关专家以及制片人的沟通过程;后期的统筹就是与编导、摄制人员、技术人员乃至节目监审领导的沟通过程。

三、电视新闻节目策划应遵循的原则

1. 导向原则。

正确的舆论导向是电视新闻节目乃至所有电视节目策划的前提基础, 非正确的舆论导向会使节目的主题立意与主流的价值观产生背离, 进而误导观众对新闻客观事实的判断, 甚至会使观众产生错误的认识。目前的某些节目, 无论从形式还内容上来说都以迎合部分观众的低级趣味为目的, 庸俗不堪, 是非观和价值观混乱, 就是由于在节目策划阶段无视导向原则造成的。

2. 受众原则。

如前所述, 受众是电视新闻节目策划的起点, 确立了正确的舆论导向之后就是要准确的掌握观众的收视需求, 脱离观众需求而策划出来的节目往往是空中楼阁, 曲高和寡。受众需求既包括绝大多数观众共有的共性需求, 也包括不同地域、年龄、性别、职业和文化层次等不同人群的个性需求。根据实际情况对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进行整体把握, 才能找准节目定位和受众人群。

3. 效益原则。

节目策划人必须考虑到节目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节目没有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无从谈起;把社会效益晾在一旁, 不择手段媚俗, 经济效益也会好景不长。那种认为抓经济效益就会削弱社会效益或抓社会效益就不能考虑经济效益的想法是片面的。在一个良性发展的电视产业环境中,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应该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双赢”。

4. 创新原则。

有人说现在观众难伺候了, 节目做得很费力气, 可观众就是不买账。其实这种情况是很正常的, 观众只能看几个频道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 现在的观众可以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频道的选择, 视角更宽、选择余地也更大, 自然也就更加挑剔, 这是电视产业发展的必然。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 节目的不断创新已经成为市场的需求和自我发展的要求。创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它不是凭空臆想出来的, 而是建立在广泛的旧的知识与信息基础上的新组合:一方面要敢于创新, 善于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 勇于打破传统知识结构和思维习惯;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创新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标新立异, 还要同时符合前文所述的导向原则、受众原则、效益原则。■

论电视选秀节目的策划 篇10

徐舫州等学者在《电视节目类型学》中将选秀节目隶属于“真实表现节目”, “‘真人选秀’是一种帮助普通人实现走上舞台的梦想的真人艺术化节目形态。它或以普通人海选为开端, 借鉴‘真人秀游戏’中的层层淘汰制度, 最终的胜利者成为名副其实的明星。或是给普通人短暂的专业化包装和培训, 最终实现在舞台上展示非生活常态的‘明星’光彩的梦想” (1) 。这个定义把“电视选秀”的概念基于“真人秀”的概念之上, 体现了普通人在电视舞台上“秀”出自己本来面目的这一特点。

电视选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以电视媒体传播为主, 融合网络、报纸、广播等多种媒体的大众娱乐化节目形态;2.以普通大众为主要参赛者, 演艺圈专业人士为主要评委, 普通大众尤其是年轻人为主要受众和参与主体;3.制作方让选手通过预先设置的程式展示自己, 并采用层层筛选、晋级淘汰的方式选拔选手;4.活动战线长、范围广, 以期达到“造星”的效果。

总结起来, 国内电视选秀节目应该指这样一种电视节目样式:普通大众作为主要参与者, 通过预设的层层环节, 真实地展现自我。该节目形态有完整的晋级淘汰方式, 最后胜出的选手经过专业训练, 将成为活动打造的平民明星。

电视选秀节目的元素和程式运用

电视选秀节目多得让人眼花缭乱, 各式各样的选秀活动充斥着荧屏, 要想能在众多节目中脱颖而出、不落人后, 得从节目的包装和策划、环节的设置上入手, 这些要素是抓住观众眼球的首要因素。

选秀活动参与主体。这里说的参与主体主要是指电视选秀节目画面中出现的人物, 他们主要包括主持人、参赛选手、评委、现场观众等。

主持人一般在复赛和决赛中出现, 担当重要的角色:一方面他们担当某一场活动现场调控者的角色;另一方面, 他们也担当表演者的角色, 娱乐节目主持人要能带动现场的气氛, 做到和选手、评委以及观众及时互动。

参赛选手作为活动的主体, 要尽可能地立体化展示自己, 除了要展示多样才艺外, 还要能挖掘选手“背后的故事”:一个能反映选手勤学苦练的感人故事、一段能反映选手不怕困难的成功经历、一句能感动观众的话……这些都能成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才艺大家都有, 关键就是要如何塑造选手不同的个性, 突出选手的差异性, 哪怕适当暴露一下选手的小毛病、小缺点也是可以制造出吸引人的噱头的。

评委一般有专业评审、大众评审、观众投票等, 笔者在这里主要就专业评审来谈一谈。专业评审老师一般3至5位不等, 他们对选手的表演作出评价、给出分数。在一个大众狂欢的活动中, 评审正襟危坐的形象并不是那么深得人心, 相反, 专业评审的“惊人”评论却能起到很好的娱乐效果:“这又不是脱衣舞比赛, 跳得太难看了!”“不论你唱得怎么样, 你的长相好我就喜欢你。”这些话都是制造娱乐的因子。

电视视觉元素包装。节目的包装是观众区分节目差异性的一项重要依据。首先舞台的设计要有创新, 打造出一个多维空间、多方互动的舞台格局。舞台的布景、表演者的服装、道具、灯光等舞台元素要协调统一、有花样, 打造华丽震撼的舞台视觉效果。例如湖南卫视的《超级女生》, 在舞台设计方面颇具匠心, 特别是在进入十强赛之后, 每场比赛都会根据不同曲风的需要, 为每一位选手精心打造一个新颖、独特的舞台背景, 让身着华服的歌手置身其中, 融于舞台, 歌美、人美、场景美的视觉效果给选秀节目增添了不少看点。其次, 对于电视节目包装来说, 主色调的选取要统一。《超级女声》自创办以来, 一直沿用“玫红和灰色”的主色调, 节目LO-GO、宣传片、海报、字幕, 都坚持使用这种色调。玫红的主色调正好暗合年轻女孩儿的内在气质:青春、亮丽、活泼;而江苏卫视“2009雪碧飞扬新声名师高徒”则是采用了绿色为主色调, 一方面是配合了赞助商雪碧产品的一贯颜色;另一方面也暗含了歌手创造力、创新力的萌发, 就像绿色一样充满勃勃生机。娱乐节目之所以如此在意视觉包装, 是因为长时间下来, 观众就会形成一定的视觉习惯, 不容易对众多节目品牌产生混乱的感觉。节目上, 除了呈现舞台表现外, 一些精心制作的宣传片, 如有的是海选的画面、有的是历届选手的回顾、有的是选手的自述, 等等, 这些宣传片也起到了很好的造势作用。此外, 在节目包装上, 要注意细节, 一个小的角标、一个动画卡通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的来说, 在技术发达的今天, 观众对电视画面的视觉效果越来越挑剔, 电视选秀节目的制作者在这方面不得不费一番心思, 制作精良的节目总是比粗制滥造的节目更有看头。

活动程序安排。首先, 每个电视选秀节目都需要一个能吸引大众的主题, 像《快乐男声》、《超级女生》主要是围绕唱歌;《舞林大会》、《名声大震》是舞蹈竞技;《赢在中国》、《绝对挑战》是专业选秀等, 具有震撼力的主题名称更能吸引人们的好奇心。其次, 活动中时时保持互动才能有号召力、影响力。像电视选秀节目, 门槛设置太高, 报名参加的人自然就少;相反, 如果门槛设置太低, 则会影响活动的层次水平, 落入俗套。此外, 在活动过程中, 每两个群体之间都得有互动, 主持人和选手的互动、选手和“粉丝”的互动等, 像美国选秀节目《美国偶像》, 当选手在舞台上展示的时候, 穿插评审、观众、选手亲友的画面, 能很好地渲染节目的气氛。另外, 在活动流程当中穿插“意外”的因素也是个亮点, 比如《快乐男声》里的吉杰先是宣布退出比赛, 之后又加入, 让观众投票决定其去留, 这让《快乐男声》受到了更多的瞩目。观众喜欢看“惊喜”, 悬念的因素放在电视选秀节目叙事结构中能很好地满足观众的胃口。当然这种意外因素不能过多, 否则会使观众产生厌恶之感。

电视选秀节目的市场运作要用立体眼光

湖南卫视著名电视人龙丹妮曾说过, 做节目要用立体化产业化的眼光, “在国外, 一个节目播出之后, 还有发行、广告、艺员的开发、手机媒体以及网络, 所以, 我们不能只是在制作一个个单一的节目, 从策划开始, 就要考虑后面整个产业链条的搭建。” (2) 现在做电视选秀节目正是需要这种长远的市场化策略, 打造品牌, 制造轰动效应。

首先, 多元合作, 互利共赢。“一个巴掌拍不响”, 电视选秀节目需要多方合作, 以期共赢。《超级女声》的成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湖南卫视联合多家地方台进行海选, 一下就覆盖了整个中国。2005年的《超级女声》活动, 湖南卫视和蒙牛乳业合作, 蒙牛集团提供超过亿元的资金鼎力支持超女活动, 让超女选手担当代言人, 还把销售系统和媒体系统紧密结合, 最终打响了“蒙牛酸酸乳·超级女声”的牌子, 双方都收到了很好的效益。2009年的《快乐女声》和时尚杂志《ELLE》合作, 《加油!东方天使》的后续节目《明星学院》和《mina》杂志合作, 这些新的合作方式也让节目增加了不少看点。

其次, 媒体宣传, 打造品牌。电视选秀中媒体的宣传造势必不可少, 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多种媒体强势推出, 尤其是要利用网络。现在选秀活动的承办方都会帮助选手建立博客, 和网民进行互动交流, 在给选手拉选票的同时也是给活动增加人气。

再次, 创造衍生价值, 加大后续推广力度。选秀活动的时间跨度也不可能持续太久, 如何推广影响力, 不至于只是昙花一现?像国外《美国偶像》节目结束后, “美国偶像”们的服装和使用过的水杯、手表、CD包等许多产品都在“美国偶像”的网站在线销售。目前“偶像”系列品牌产品的全球累计销售额已经高达10亿美元, 产品涵盖玩具、糖果、图书等35个大类。此外, 歌迷还可下载“美国偶像”的铃声、手机小游戏等。 (3) 这些措施也可以嫁接到中国本土加以利用, 《超级女声》声势如此浩大, 影响力广泛, 也是利用这一方式推出了一系列节目衍生产品。

结语

国内的电视选秀节目主要是在引进国外选秀节目模式的基础上, 加以本土改造而成的, 真正完全独创的微乎其微, 这和国内外电视媒体的生存环境有关, 往往新的电视节目的尝试需要强大的经济来源做后盾, 这在国内是不大可能的。因而如何改造国外模式, 创制出适合中国人口味的电视选秀活动成了电视圈关注的焦点。此外, 如何在规制的前提下做到创新、进步, 也是令众多电视策划人头疼的问题。总的来说, 中国国内电视选秀节目在经历了几年的火热之后, 也遇到了发展的瓶颈。中国的电视选秀活动将会在竞争中不断有新的突破, 以满足中国观众的需求。

注释

1徐舫州、徐帆:《电视节目类型学》,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第133页。

2徐琳玲:《“镇台之宝”龙丹妮, 让别人拷贝不了》, 《南方人物周刊》, 2007年3月。

电视谈话节目的会话修正研究 篇11

关键词:会话修正 电视谈话节目 关联理论 自我修正

一、引言

在1895年,Mayer和Meringer便已经开始了对自然言语中语误的研究(Levelt,1999)。他们通过人工记录从而得到所有所听到的语误材料,从而建立了第一个系统的语料库以便供研究分析,并且发现了意义替换中语音联系的现象,区分了替换的两种形式,即基于意义的替换和基于形式的替换。对自然言语中的语误的系统研究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通过建立语料库,心理语言学家在分析语误的基础上,创立了具体的理论模型以便更好地探寻这些语误出现的具体规律和习惯。1885年,Cattell在实验条件下进行了图片命名延迟时的研究(Levelt,1999)。之后开展的较为重要的实验有:1935年,Stroop利用颜色词进行的关于词义和颜色相互关系及其延迟时的Stroop task研究范式(Levelt,1999);1975年,Rosinski等学者通过改进该范式而建立词-图干扰范式(Levelt,1999)以及Glaser和Dungelhoff(1984)通过改变SOA得到不同SOA的图形命名、词语命名曲线和图形分类的研究范式和Schriefers等学者创建的听觉范式(Levelt,1999)等等。1977年,社会学家Schegloff、Jefferson和Sacks围绕会话修补展开研究,提出错误源、错误启动、错误修补结构模型等概念,并根据修补者是自我还是他人,区分了四种修补类型即自启/自补、自启/他补、他启/自补、他启/他补。与此同时,“修补”这一术语正式得到使用。

二、电视谈话节目会话修正的语用功能

在会话过程中,说话者通过搜索语词以实现关联的最大化;并根据动态的语境条件假设,监控语言错误在第一时间做出调整,重新规划言语,确保言语输出的适宜性与正确性,从而保证听话人付出最少的努力达到对说话人意图的最大程度的理解,从而也在最大程度上方便言语理解的过程以及会话交际的过程。就会话修正的语用功能而言,会话修正具有以下功能:

(一)保住话轮

电视谈话节目会话修正是保住话轮的一种有效手段,说话者会通过沉默停顿或者填补停顿,对于保住话轮非常重要。例如:

黄健翔:那场比赛把我给紧张坏了。我记得是事先克林顿邀请咱们的***总书记,***主席去一块看比赛。最后呢,咱们领导人没去,但是他还是到那个比赛现场。当时其实这个举动,这个环节已经不仅限制于足球场上了。它的影响力太大了。

刘建宏:好。咱们不谈政治了。咱们谈点这个……。我谈点让球迷感兴趣的话题。球迷感兴趣的是什么呢?我相信大家一定……。就我还是一个球迷的时候,我就想:这个更衣室里边到底会是什么样子?他进去了以后是什么感觉?比如说可能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象。(选自《三味聊斋》第二十一期:《更衣室的故事》)

分析:刘建宏承接着黄健翔与政治相关的阐述,通过自身的感受对黄健翔阐述内容作出修正后很自然地将足球场更衣室的话题引出来,同时起到了很好的保护话轮的效果。

(二)挽回面子

电视谈话节目的会话修正有时也反映出说话者在交际过程中缺乏信心和对所输出信息的不确定性。由于谈话对象种族、阶级、性别,以及年龄的差异,会话修正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发生的频率会更高。因此,会话修正有助于帮助说话者建立信心,重新计划言语,避免语误,挽回面子。例如:

白岩松:今天我们《三味聊斋》又来新人了,这新人可不是一般的人,这是我们的革命老前辈韩乔生韩老师,别别别,欢迎欢迎。

韩乔生:这是革命的中辈,刘建宏刘老师。

白岩松:和革命的晚辈。

韩乔生:不不不,也是革命的中辈,也就1978年、1982年。

白岩松:对对,1982年后来已经是在国内说了。

刘建宏:不不,1982年在香港。

白岩松:在香港是吧,1982年在香港。对。

韩乔生:你这么一说的话,猛一说,还真把我……

白岩松:1986年。

韩乔生:不会,我那时候是超级之超级替补。

白岩松:1990年也可以去掉一个超级了。

韩乔生:1990年就是再往后拉十二年,真的是到2002年世界杯。(选自《三味聊斋》第十七期:《怎么解说世界杯》)

分析:第一段韩乔生老师拿自己的年龄自我解嘲,在拿自己开涮的时候给节目增添了娱乐效果。第二段韩老师虽然忘记了世界杯具体比赛的时间,但是仍然给自己的称号修饰一番。两段文字语料中,韩老师都是在修正别人观点的基础上实现了自我解嘲的良性互动。

(三)完善信息

当说话者不能准确、恰当、完整地表达信息时就需要借助会话修正来完善信息。说话者在言语交际过程中漏掉一些信息,这时需要通过会话修正提供给听话者清晰完整的信息,以帮助听话者在推理过程中能够花费最小努力获得最佳关联信息,实现有效交际。所以完善信息是电视谈话节目会话修正的又一重要功能。例如:

白岩松:那我不同意,虽然我是个阿迷,我觉得两场比赛都比它强,但是只能说一场,我觉得阿根廷对英格兰。

刘建宏:你先把两场比赛都说出来。

白岩松:阿根廷对英格兰,1986年的另一场比赛比这场历史地位高。(选自《三味聊斋》第五期:《最好看的一场比赛》)

分析:这里白岩松第一次提出阿根廷对英格兰是接着上面黄健翔论述的1998年法国世界杯的八分之一决赛,而白岩松通过对自己的表述进行修正,提出他所要说的最好看的一场比赛并非1998年这场英阿对决,而是1996年上帝之手那场,这样表述便于球迷更好地理解白岩松的意图,而且在对几位嘉宾的现场评述中也更大限度地传达着个人见解。

三、结语

电视谈话节目会话修正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澄清话语的过程。当说话者在言语交际过程中监控到输出话语的模糊性以及不确定性时,会及时进行修正来避免歧义,顺应语境。听话者会根据说话者的修补信息,寻求适合当前语境的最佳关联信息,即时做出调整,识别说话者的真实意图,这些意图在电视谈话过程中表现出来并且影响着自我修正。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2]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3]姜群莲.会话 话轮 关联——会话艺术[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01,(1).

[4]李悦娥.会话中的阻碍修正结构分析[J].外国语,1996,(5).

[5]马文.会话照应语修正的语用原则[J].外语教学,2003,(3).

[6]冉永平.话语标记well的语用功能[J].外国语,2003,(3).

[7]沈蔚.会话修补研究在国外[J].外语学刊,2005,(4).

[8]沈家煊.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外

语教育出版社,2007.

[9]姚剑鹏.监控和调节会话自我修补的元认知分析[J].国外外语教

学,2005,(3).

[10]闫小斌.会话修正与元语用意识[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

(1).

[11]杨春.英语国家学生初级汉语语篇照应偏误考察[J].汉语学习,

2004,(3).

[12]Bard,E.G.Controlling the intelligibility of referring

expressions in dialogue[J].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2000,(42).

[13]Geluykens,R.The pragmatics of discourse anaphora in

English: Evidence from conversational repair[M].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1994.

(邱晨烔 江苏徐州 徐州师范大学语言科学学院 221000)

电视气象节目改版策划探析 篇12

广播电视业的快速发展,电视节目呈现多元化,受众选择的范围不断扩展,欣赏水平逐步提高,加剧了电视节目的竞争。为迎合受众的心理需求,巩固原有收视群体、吸引新的受众、提高节目质量,电视节目改版成为常态;作为电视节目的一部分,气象节目同样受到冲击,需不断地改版创新,以“一切为受众服务”的理念为出发点,保持持续健康地发展。那么,电视气象节目该如何改版、建立怎样的改版理念、采取怎样的策划思路,才能达到满意的预期效果,已成为气象影视工作者深思的问题。本文结合漳州电视台气象节目改版实践,从电视气象节目的改版现状、节目改版的风格、定位以及画面的策划包装等方面展开分析,并对气象节目改版提出一些策划思路。

2、电视气象节目改版的现状

电视产业形势的发展,电视节目改版包装已经是媒介经营当中一种带有习惯性的行为。节目改版,实际上是电视体制和机制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内涵极其丰富和深刻,正如有位资深专家论述的那样,“电视的改版和调整栏目,实质上是变革、改革,是优化结构、优化机制、优化人员、优化节目,提高宣传质量,是自我加压、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过程,节目改版包装就是对所在频道和各自办栏目重新定位、重新包装。近年来,电视栏目纷纷加入到电视改版的“狂潮”中来。半年一小改、一年一大改,已成为电视改革的一大热点。改版包装的理由也多种多样,有的出于市场竞争的考虑,例如收视率下降了,广告收入不好;有的是由于电视台领导班子的调整。在电视台对电视频道或自办栏目进行改版的同时,掌握天气节目播出权的电视台也要求气象节目作相应的改版,这是天气节目改版的外因;另一方面,随着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的进展,精细化预报的逐步实现,气象预报产品日趋丰富,气象预报节目也需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改版,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这是电视气象节目改版的内因。

3、电视气象节目改版的策划分析

电视要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不断地自我完善、自我否定是必不可少的进步手段。但电视节目改版是一项长期的连续的系统工程,要根据科学的调查和研讨,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因而,在对电视气象节目改版策划时,应进行多方位的调研、思考分析,明确改版的风格、策略思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1 根据自身发展需求,策划改版思路

电视天气节目改版时,首先应理清改版的前因后果以及最终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其次,要有针对性地提出改版思路、策划改版方案。这就要求了解市场的变化动向,把握观众需求的脉搏,从受众的角度重新把握节目的内容和风格,避免因“闭门造车”而产生不良效果。

漳州电视台气象节目从1993年开播以来,一直延用原来的版本,节目老化,观众已产生视觉疲劳。2004年,漳州气象部门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对电视气象节目予以改版。在改版策划上,主要针对三个方面:

第一,突出地方特色画面表现形式上首次采用水仙花为线索,在播报天气形势的背景上,采用立体的漳州地图,地图上清晰勾勒出各县市,画面的右下角有一束动态水仙花;县市窗口左下角有一滚动的地球和漳州天气的角标,地方特色鲜明,观众收看节目时备感亲切。

第二,丰富节目内容,改变节目风格随着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的进展,气象预报产品逐渐丰富,天气形势预报时效由24小时延长到72小时;县市窗口新增48小时的天气预报;增播生活气象指数;改变原有专业性较强的预报用语,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温馨的提示语。

第三,画面设计更为合理版面设计上摆正气象信息与广告的主次之分,改变原有广告画面大、气象信息不显眼的缺陷。

改版后的气象预报节目收视率大幅度的上升,观众的满意度提高了,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3.2 根据频道风格,策划节目改版风格

近年来,国内很多电视台开始探索适合国内观众生活方式变化的节目编排方案,将节目内容改版与编排策略统一考虑,节目编排不再采用自下而上的“栏目先行”形式,而改为“频道先行策划,打造整体概念”自上而下的方式,根据观众定位,拟定整体方案,统一风格、统一形象、统一定位、统一推广的策划思路。

2007年漳州的电视信号与厦门、龙岩的电视信号互通后,漳州电视台采用“频道先行策划,打造整体概念”的自上而下的方式,对漳州电视各频道进行创新改版,各频道重新定位。漳州电视台第一套定位为新闻综合频道、第二套定位为生活文化频道,并根据频道定位,重新制作频道形象片、频道呼号等。所有自办栏目重新改版,重新制作栏目片头、设置小板块。作为漳州电视台自办节目的气象预报节目遵循频道自上而下的改版风格,进行大刀阔斧的改版。首先采用“天蓝色+金黄色”频道色调为主色调,享誉中外的水仙花贯穿节目的片头、天气形势和县市窗口,进一步突出地方特色;增加观众听得懂、用得着的生活指数预报和气象科普知识;画面设计上充分运用电视视觉和听觉符号两个系统来相互补充,在有限的时间给受众传递更多的信息,达到1+1>2的效果,并充分运用动态视频效果产生的冲击力,提高制作技术含量。改版后节目的可视性、艺术性、服务性更强了,整体制作水平大幅提升,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改版来自频道的策划变动,天气节目改版的宗旨是与播出频道风格一致,目的是进一步提高节目质量,提升策划制作技术水平,因此,改版策划上对节目风格、色调、画面设计等进行改版,针对性强、定位准确。通过这次改版,我们认识到频道合力出击的效力远远胜于栏目各自为战,而合力出击的基础则在于整体的、自上而下的概念设计。因此,在电视台频道改版的情况下,根据频道的风格,再定位天气节目改版风格,可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3.3 改版以创新为主,保持节目的相对稳定性

电视天气节目改版最重要的是应体现以人为本,改版并不是目的,而是必要的调整手段,重要的是适应收视需要。节目改版可以改变形式、内容,却不能改变观众。在了解大多数观众需求的同时,应努力把握不同层次的观众的一般需求和特殊需求,在此基础之上对节目作相应的调整。改版则是对已有“特性”的改变,它“既展示和提供了一种吸引受众的新的可能,但同时也存在失去已有受众的某种风险”。所以,在改版过程中要尽量考虑节目的相对稳定,要尊重观众的习惯和爱好;而“相对稳定地改版”意味着在改动、变化的同时,千万不能忘记,受众对节目的认可(在传播学统计上体现为收视率)既根源于节目质量,也根源于节目的相对稳定性。只有稳定的节目才会有稳定的受众群,因此,在对节目改版的同时要注重节目的相对稳定。

气象预报节目不同于电视台的娱乐节目,有着固定的收视群体、特定的节目模式,经过十多年的苦心经营,已成为电视节目的黄金品牌,其播出的节目名称、版头、音乐等都是宝贵的优势资源,应予以珍惜和维护。改版时应立足于巩固提高,保持一些自己原来的特色与性质,保持观众群体容易识别的若干标志,比如节目的服务理念、片头片尾的标识音乐等,而不是全盘否定。因此,在对天气节目多次改版时,我们都遵循了节目的相对稳定性,在策划改版方案时沿用了原有的频道特色,保持与播出频道风格相一致,节目一直以“片头+天气形势+窗口+片尾”的表现模式,多次改版均保留原有的背景音乐,受众听到这熟悉的音乐,便意识到在播报漳州天气预报节目了;并立足于丰富节目内容和提高制作技术含量,改版效果显著。创办于1968年的美国CBS电视网的著名栏目《60分钟杂志》,40年来栏目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形式和风格一直保持至今:片头还是那个的答作响的时钟,串场还是那种电视杂志式的串场,主持人虽然已经白发苍苍,但一直主持至今,节目也因此长盛不衰,其所遵循的正是这个道理。

4、结语

电视节目改版有其一定的规律,同样,电视气象预报节目的改版也有一定的规律,尚需我们在实践中逐步发现规律,加深对规律的认识,乃至驾驭规律,这需要有一个过程,而发展和完善这项系统工程,还需不断地努力。气象影视工作者更应保持冷静、理性的头脑,坚持实事求是,把握好天气节目改版的方向和力度,为气象影视制作出更多的精品,以更好地服务于民生和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陆小华:《整合传媒——传媒竞争趋势与对策》, 中信出版社

[2]、周鸿铎:《电视节目经营策略》, 北京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

[3]、陆晔著:《电视时代——中国电视新闻传播》, 复旦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物理概念的专题教学下一篇:学困生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