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节目中的人文关怀论文

2024-09-04

对农节目中的人文关怀论文(共7篇)

对农节目中的人文关怀论文 篇1

电视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的新闻媒体, 以其特有的亲民性和声画同步的特点, 深受观众喜爱, 影响力与日俱增。近几年来, “人文关怀”己成为各个领域里研究的热点问题, 电视媒体也不例外。什么是人文关怀?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 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作为大众传媒的电视媒体, 在策划、采访、摄像、编辑和播出等整个新闻的传播过程中, “人文关怀”有利于核心价值观的建立, 有利于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 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电视采访中应坚持平民意识

随着中国新闻媒体的改革, 在传播方式上实现了从“以传播者为中心”到“以受众为中心”的转变后, 弱势群体的需求越来越得到关注。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人文关怀的缺失依然存在, 电视新闻的人文关怀意识仍然要加强。因缺乏报道艺术, 一些无端伤害人的感情的新闻还大量存在。以大学生就业报道为例:许多研究者己经指出, 在对大学生就业的报道中, 将就业的困境完全归咎于大学生的“观念转变”问题、“素质”问题和“缺乏专业技能”问题。无视原有社会体制问题, 无视就业中潜在的性别歧视问题。而一味地将未就业的大学生指认为“公平竞争”的“合理淘汰者”, 不做具体分析地把责任完全归咎于他们自身的原因, 类似这样的报道是有失公充的, 是缺乏“人文关怀”的。

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一次广播电视学术研讨会上曾说过:“这不是英雄的时代, 而是平民的时代, 不是一个喜欢表演的时代, 而是喜欢自然的时代。”在采访过程中, 坚持平民意识就是以普通老百姓为中心, 建构一种平等的思维方式, 以平民化的视角, 关注平民状况, 体察百姓生活。记者要和社会上形形色色、各行各业的人打交道, 面对领导干部、名人专家等采访对象, 切不可低声下气, 阿谀奉承;见了普通工人、农民等, 不可傲慢无礼、盛气凌人, 更不可直接灌输、说教与命令;采访违法犯罪分子等, 不可代替法官进行审判式质问。因为电视的特性,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任何不恰当的行为表现, 都会被原汁原味的传播出去, 造成不良影响。只有克服“无冕之王”、“居高临下或俯视姿态”等不当的思维方式, 尊重他人, 接近对方的情感并自觉不断地进行换位思考, 平等交流, 让采访对象真切感受记者的真诚, 从而赢得受众对媒体的信任和尊重。

二、新闻编辑中要注入人文关怀

电视的“声画同步”这一特点, 要求在图像语言、声音语言和文字语言的结合上, 除了按电视新闻的规律办事以外, 更要体现新闻制作者的人文关怀。编辑考虑的不仅仅是内容上的起承转合, 而是把观众和被拍摄对象的承受能力, 作为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考虑在其中。如, 在报道血腥、灾难的画面时, 编辑就应充分体现了媒体人的人文关怀, 尽管新闻报道幅度较大, 但在整个事件的跟踪报道中, 不用过于刺激性的画面。这不是因为记者没有拍摄到真实的现场, 也不是记者的业务水平问题, 而恰恰相反, 是对当事人的保护, 是对观众的尊重, 也是对生命的尊重, 更是媒体人应有的职业操守。我们不能为了报道的轰动效应, 而损害了人的情感和人的尊严。

新闻记者必须牢记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才能客观、冷静地观察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 明辨是非, 报道有社会意义的题材, 并且能够通过表象揭示事件的实质, 帮助人们理解客观世界, 抱着“如何制造轰动效应”、“揭人隐私”、“猎奇”等心理都是不可取的。新闻记者只有将这一意识落实到平时的新闻实践, 才能使报道始终以人民利益为根本, 才能解决大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才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三、关注新闻事件中人的价值

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 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 我们的新闻报道除了关注这一类现象之外, 更应关注新闻事件中人的命运和人的价值。无论经济如何发展、社会如何进步都离不开人, 人是社会的主题, 更是我们新闻关注的核心, 人的命运和人的价值, 从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程度。特别是一些舆论监督报道, 更应尊重人的价值, 因为舆论监督也不等于批评与曝光, 更不能跨越道德和法律的底线, 指手画脚。

马克思说:“人双重地存在着, 主观上作为他自身而存在着, 客观上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这些自然无机条件之中”。也就是说, 人既有他的自身价值, 也有他的社会价值, 过份强调人的自身价值, 人就会变得自私;过份强调人的社会价值, 人的主体性就会被抹煞。新闻传媒应在避免两种偏颇的基础上维护人的主体性。在新闻报道中片面的极尽渲染之能事, 也是“人文关怀”缺失的一种表现。比如, 在我国的新闻宣传中, 有许多关于典型模范人物的报道, 一味地表现模范人物无私奉献、不计报酬、不顾家庭和亲情的高大全形象, 却很少见到报道模范人物自己的真实心态, 以及在为他人奉献时, 他人是如何理解、如何帮助、如何关心他们的。不求索取, 只求奉献当然是一种值得报道和学习的行为, 但单方面集中在如何奉献上, 是不符合实际的, 也很难在受众中产生共鸣。“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 人性既具有其社会的一面, 也具有其作为他自身目的性的一面, 如果媒体过分强调“为人”, 就在客观上否定了人是目的的这一特性, 自然也就背离了人性的价值。

隽永、伟大的思想总是来源并蕴藏于深层的人文关怀之中, 大到国家和谐发展, 小到一家一户孩子的入托、上学问题, 作为新闻信息的传播者, 社会的精神守望者, 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培养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将人文关怀体现在新闻报道的各个环节, 彰显人性的力量。只有这样, 电视媒体才能肩负起更多的历史和社会责任。

给谈话节目增添人文关怀色彩 篇2

当前各电视台人文关怀节目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曲高和寡”。二是“观众至上”。三是在对人文关怀理解表现为片面的、浅层次的、偏执的、畸形的、一厢情愿的形式上的关怀。四是节目选取的新闻事例不具有代表性。五是节目达不到应有的深度, 浮于表面, 人文关怀浅层次化。六是节目选题内容、主持人设计及嘉宾选择不统一, 难以形成正常交流。

在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中构建人文关怀理念, 涉及到节目构成的各个要素。一般电视谈话主要有4个组成因素:话题、主持人、嘉宾、录制现场。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中构建人文关怀理念, 也需要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设计。

首先, 从节目选题上来看, 节目选题应当符合当前社会背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的新闻谈话类节目永远是和时代发展的现实“问题单”联系在一起的, 这本身就体现了对人的关注和对人的生存及发展的尊重。同时, 节目在选题和内容上, 要注重传达给观众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这样才能将人文关怀真正贯彻到节目中, 不负谈话节目的社会功能。美国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温弗瑞认为:“一个好的脱口秀应该激发人深思, 引发一个新思路, 也许在绝望时给你一点希望, 使你有一点受到鼓励的感觉。” (1) 而那些脱离群众生活且不能反映积极生活态度的节目最终会被观众所淘汰。

其次, 在主持人设计上, 须注重细节打造。首先, 新闻谈话类节目主持人要有一定的社会阅历、有深刻的社会洞察力, 这样才会对任何选题能够挥洒自如。其次, 在节目定位上要求主持人在共情的基础上和嘉宾做情感的沟通和心灵的交流。正如《鲁豫有约》主持人鲁豫所说, 她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去改变世界, 但可以做到温暖人心。再之, 主持人也应当认识到谈话节目应该追求文化品位, 强调人文关怀, 但是“人文绝不是文人的代名词, 人文节目不只是文人卖弄雅趣雅兴, 如果仅限于此, 观众就会觉得人文节目就是文人艺术沙龙、书房聊天, 跟千家万户没有关系。” (2) 所以, 人文两个字不应当有非常强的贵族化表情, 主持人也不应把自己变成天然道德完美主义者。把自己的语言变成一个圈子中的语言, 主持人在主持方法上, 要注意倾听的技巧, 做到节目以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为中心, 正确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当然, 这并不否认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个性张扬, 相反, 主持人要通过自己的提问, 既要展现个人的思想观念和个人兴趣, 还需要展现出所主持的谈话节目的价值取向。例如, 对同一个话题, 不同的主持人就会有不同的理解, 同样是关于毒品的话题, 在崔永元的《实话实说》里, 他以生动的令人触目惊心的事实告诫人们“珍惜生命, 远离毒品”, 而温弗瑞则从自己年轻时被骗吸食大麻和戒除的经历说起, 谈论毒品的可恨但并不可怕, 努力给人们一些积极的启示。

再次, 合理“设计”嘉宾。在邀请嘉宾时, 首先要“请对人”, 即一定是对新闻事件的亲身见证者或是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学者;其次, 要在录制前与嘉宾多交流, 寻找双方及观众间的共鸣点, 这种对观众负责的态度实质上是人文关怀理念在节目中的体现。例如浙江电视台钱江都市频道的《谈话》, 为了制作《我的孩子不完美》这期节目, 编导花了有半个月的时间, 跑了很多小学, 前前后后见了五十多个孩子和家长, 最后终于找到了最合适的孩子和家长, 从而制作出一期精良的节目。

最后, 综合运用多种电视手段打造现场。现场录制是电视新闻谈话节目制作中最关键的一环, 而录制现场需要关注的因素很多, 主要有录制场地、现场观众、大屏幕, 以及一些道具及其他电视手段、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等等。从录制场地来说, 实地拍摄的成本相对较高, 但是也更为真实、现场感强。看过《张越访谈》中的《我叫刘小样》的观众, 都会对其中的开头画面印象深刻, 一个幽暗的门洞后, 是张越和嘉宾谈话的绰约身影, 似乎隐喻着刘小样身在狭小的农村, 内心却充满着对外面精彩世界的期盼。不同风格的谈话节目要采用不同的演播室设计, 以突出不同的节目风格和节目个性, 体现出节目制作者对嘉宾和观众地位的认识, 表达了他们对人文关怀的理解。如《相约夕阳红》中曾有一期节目《孔英上学》, 讲述的是一位年近七旬的老太太为求学上高中的故事, 这期节目将谈话现场设计成了教室, 既结合了话题内容, 又使嘉宾进入到熟悉的环境中, 容易敞开心扉。

在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中构建人文关怀理念, 还应具备上述四个方面的系统性与一致性。只有把节目制作团队与观众放置在一个平台之上, 人文关怀理念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也才能达到最终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Upfront Goes to Zip-A-Dee-Doo-DahLunch with Oprah”Chicago, November 1985, P56

浅谈电视新闻节目的人文关怀 篇3

一、坚持树立平民意识

在电视新闻节目报道中, 电视新闻工作者要坚持树立平民意识, 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生存状态, 以平民化视角关注民生百态、反映民情民声, 以深厚的人文关怀挖掘采访对象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 有效延伸新闻内涵, 强化新闻频道的舆论引导能力, 增强报道的感染力和冲击力。在节目策划、采编到制作完成的整个过程中, 既要从受众的角度考虑, 又要从被报道者的角度考虑, 客观地报道新闻内容, 引导受众正确的行为观念, 使电视新闻尽可能贴近社会、贴近市民。

在电视新闻工作者的日常报道中, 电视新闻工作者要发扬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平实作风, 坚持平民视角反映老百姓的生产生活, 尊重采访对象, 对待报道对象要以平民化的视角来关注, 选择与采访对象心理和谐的方式进行采访。在电视新闻工作者角度的选择上, 应以平视生活的视角来观察和思考问题, 以平民化的价值取向和平视生活的视角为切入点, 善于站在采访对象的立场上换位思考, 迎合人民群众的兴趣爱好, 满足他们的情感诉求, 在报道形式上要平中见奇, 在电视新闻中, 形式新颖的新闻, 同样能引起市民注意, 这样的电视新闻节目更有力量, 这样的“人文关怀”更能打动人心。只有始终坚持树立平民意识, 才能创作出广大市民喜闻乐见的电视新闻节目。

二、画面运用力求恰当

从人本主义精神的角度来看, 电视画面更容易表达人的感情, 体现的人的心理。电视新闻通过画面来打动观众, 具有很强的社会影响力和画面冲击力, 充分发挥电视新闻的视听优势, 利用画面说话, 是反映对事物本身的一种关怀和思考。在电视画面上表现出充分尊重被采访者和受众的权益, 这是电视新闻有别于其他新闻样式的一种特殊的人文关怀。因此, 在电视新闻节目中, 要充分发挥画面的优势, 生动地展现人物的特征, 画面运用力求得当。

好的画面能真实反映现实, 电视新闻节目从人文关怀角度出发, 通过运用各种镜头, 充分体现对人的尊重和关怀。在传播内容的表现上, 进行一些必要的技术处理, 将报道的对象由远及近、真实、全部地表达出来, 在进行隐性采访时, 画面要紧紧围绕主题, 充分地表现主题, 要把握好什么该曝光, 什么不该曝光, 以充分体现对人的基本权利的尊重。另外, 在电视新闻节目中, 画面的运用应与同期声相结合才能准确地反映新闻事件的特点、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增强电视新闻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三、切实做到以人为本

在电视新闻节目中, “人”的因素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以人为本是新闻传媒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本价值取向, 人文关怀其核心就在于“以人为本”。电视新闻在传播过程中实施人文关怀, 应重视研究观众需求, 怀着人文关怀去关心新闻事件的当事人, 去考虑受众的心理需求, 切实做到以人为本是电视新闻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人文本就是要注重从人的角度出发对新闻事件进行思考, 通过新闻事件展现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表现其人格魅力和人物风采, 把握好观众关注趋向的变迁, 及时调整自己的报道, 要求新闻媒体在传播过程中以“人”为价值核心, 尽可能广泛地把新闻传递给大众, 从人的命运、人的情感等角度开掘人在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尽可能更多地把客观事实展现给社会, 注重个体的生命意义和价值, 使新闻报道更富有人文精神。

“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和谐的核心动力。以人为本是新闻传媒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本价值取向, 也是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具体体现之一, 富有现代气息和人性美的电视新闻节目是需要围绕人来做文章的。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舆论引导作用, 坚持依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 以群众为主体, 尊重群众。在报道形式上讲究通俗易懂, 体现人文关怀, 增强节目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只有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的电视新闻节目,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帮助民众解决生活难题, 才能打动观众, 赢得观众的支持和喜爱, 进而提高电视新闻节目良好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摘要:电视新闻节目中的人文关怀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好的新闻和专题常常是“人文关怀”的典范, 注重人文关怀, 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对电视传媒来说, 树立“以人为本”的传播理念, 加强电视新闻报道在体现人性化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 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初步探讨了实现电视新闻节目的人文关怀的途径, 以期能指导实践。

关键词:电视新闻,节目,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刘志强.浅议电视新闻中的人文关怀[J].出国与就业.2010, (04) .

[2]牛娜.浅谈电视新闻节目的人文关怀[J].新闻爱好者.2011, (11) .

浅议电视法制节目的人文关怀 篇4

一、当前部分法制类节目在人文关怀上的缺失

电视法制类节目从节目到栏目, 从栏目到专业频道, 一步步发展壮大, 成为今天电视节目群体当中的重要门类。很多法制节目立足本地新闻资源, 以现实案件为标本, 以普及法律知识、倡导法制意识为宗旨, 形式上深入浅出、真实客观, 多方位、多层面地反映法制建设进展中的进步和变迁。可以说, 如今的法制节目已融入到广大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当中, 把他们或焦虑、或义愤、或不平的失衡情绪导入法制的理性轨道, 唤起大众确立依法律己、依法办事、依法维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不可回避的是, 当前的电视法制节目在体现人文关怀时还存在着种种不足之处。

一是过分渲染细节, 追求刺激, 见事不见人。不少法制节目编导重视大案要案, 轻视虽普通却蕴含丰富法律内涵的小案。在报道中力求展示案件侦破、进展的所有细节, 甚至事后导演案件中“戏剧化”的冲突和曲折过程。在节目中, 案件当事人仅仅是没有血肉、没有情感的道具。二是采访+法律条文, 图解法律, 感染力差。在节目中过分重视“说法”, 忽略了案件展示的深入采访, 故事性差, 案件罗列再套上相关法律条文, 说教气息浓厚而可视性差。三是高高在上, 缺少普通人的参与和对普通人的关注。从记者、编辑的立场出发讲述故事, 即使采用当事人的同期声, 也是经编辑、记者“加工筛选”的, 普通群众的意见和认识不能充分地展现出来。说法部分忽视普通观众的感受, 往往用专家的权威认定代替群众的朴素思考。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不少电视法制节目存在“说案就法”, 忽视当事人命运、忽视普通观众感受等问题, 过分强调说教, 远离观众, 偏离人文关怀。

二、突破“以案说法”的窠臼, 充分彰显人文关怀

近年来, “关注普通人生活、关注普通人的命运”成为众多法制节目的选择。众所周知, 通过鲜活真实的案例, 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弘扬法制精神是电视法制节目的使命。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转型期, 贫富差距在拉大, 弱势群体在增多, 权大于法的现象还没有根本解决, 法制节目所给予的关注, 不仅具有媒体的监督作用, 而且也可能成为社会稳定的调和剂, 从而为弱势群体打开一扇有冤可诉、寻求公正的大门。而具有深厚人文关怀的法制类节目, 以法律的名义关注人们的生存环境, 以法律的名义责成人们遵守法律、富有社会责任感, 他们调节着“小人物”日益失衡的心理空间。是电视的特性使然。作为新闻的一种, 电视法制节目要得到观众的认可, 可视性和接近性是其必然的追求。法制节目的表现对象一般是案件或者可能发展成案件的事件, 其实的当事人总是处在矛盾的漩涡中。这时候做什么和为什么做都能够表现出他内心最真实的思想观念, 同时, 他在案件和事件当中的行为又将直接影响他一个时期的生活。所以, 案件中当事人的命运, 是法制节目不应回避、也无法回避的。从新闻的接近性上讲, 法制节目只有立足于群众, 才能影响群众。以专业为出发点, 以群众为着眼点, 法制节目才能贴近实际, 贴近群众, 贴近生活, 增强其指导性和感染力。

驻马店电视台的《法政在线》栏目, 栏目从创办之初, 就提出了“弘扬法制精神、传播法律知识、鞭挞违法行为、倾听百姓呼声”的栏目定位。在内容选题上注重普法引导、关注社会、服务民生等。策划的节目、采编的稿件大都从事关普通百姓的生活小事、琐事、身边事入手, 要求镜头低点再低点, 视角贴近再贴近。事实上, 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教医保等这些事情看似“小”, 其实事关普通百姓的“生计”, 如果从这些方面进行选题, 诸如老人赡养问题, 孩子抚养问题, 家庭暴力现象, 婚姻纠纷、财产分割, 学生逃学打架斗殴, 邻里矛盾, 土地纠纷等, 都可以在法律上找到注脚, 都与法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选题内容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社会, 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反响, 一下子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受众也就有了很强的认同感。当前很多电视法制类节目大都采用这样的策划方式。围绕生活小事阐述法理法规, 展示普通观众生活中的纠葛、矛盾、困惑和诉求, 揭露有法不依、违法不纠、执法不严等现象, 为老百姓讨说法, 讨公道, 成了驻马店电视台《法制经纬》栏目常用的表现手法。

三、法制类节目如何进一步在人文关怀上下功夫

如何在坚持“说法”、普法性质的前提下, 体现电视法制节目的人文特色, 从而提高法制节目的质量和感染力。通过自己的实践, 结合电视同行的经验, 笔者认为, 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选材上, 在瞄准法制建设进程中重大事件和大案要案的同时, 注意选取普通群众遭遇到的看似不起眼、却具有现实针对性和丰富法律内涵的案例或者事件。前两类题材无疑应当是法制节目的报道重点。然而, 生活在和平建设时期的多数群众, 所经历、所面对的是大量的小案例、小事件。对于缺乏专业知识的他们来说, 这些小案例就能成为解不开的结, 就会影响他们的生活。从普通群众选取具有典型法律意义的题材, 其先天的贴近性、亲切感是其他类型的题材所无法取代的。

二是切入角度上, 提倡平民视角, 避免“高高在上”, 一副教训人的模样。电视法制节目的主要功能在普法, 收视对象是普通百姓。面对案件当事人的命运变化, 电视编导不是远远地理性地对人物进行解析, 而是尽量贴近人物, 去理解他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信念, 寻找他们怪异行为的内在依据, 通过对人物本身的关注, 把思想意识、法律精神的转达与案件进展、人物形象的感染力融为一体, 从而让观众产生心灵的共鸣。力戒把自己对案件的理解主观地强加给观众, 或者为了追求所谓的“刺激”和“煽情”, 过分渲染细节, 甚至夸大事实。

三是“说法”部分, 有关专业人士对法理的阐述, 应当尽量浅显易懂, 避免照本宣科, 图解法律。不但要报道事实, 还要将事实上升到法理的理性去认识, 从普法的角度讲述每一个法律案例, 使观众在被故事情节吸引的同时, 也能学到法——这是电视法制节目与其他类型专题节目的区别所在。重视“说法”毋庸置疑, 但如何把事件中的法理阐述得浅显易懂, 却值得推敲。这就要求法制节目工作者, 既要邀请专家或者法律工作者参与进来, 让专家从法律的角度引导观众明辨是非, 又要力求从普通观众易于理解的角度去辨析法理, 给观众留有思考、回味的空间。

对农节目中的人文关怀论文 篇5

法制报道事实准确无误, 才有影响力和公信力, 如果事实有讹, 夸大或隐匿, 非但会影响媒体和节目的可信度, 还会惹火烧身, 成为被告, “纸馅包子”、“毒香蕉”报道就是深刻的教训。

电视法制节目的“网摘”、“报摘”节目, 不能轻信非传统媒体的传播, 采编人员一定要深入采访, 慎重核实, 让案件或事件双方的当事人都有话语权, 还要多向执法部门和周边群众核对。

2. 注意遣词用句的贴近性, 给受众提供明白易懂的信息。

电视法制节目常常要对一些新法律、新法规中的新提法、新概念、新论断进行诠释和解析, 对一些案件中蕴含的法理进行抽丝剥茧的剖析和点评。诸如常见的“普惠于民”、“限价房”、“15分钟健康服务圈”、“幸福指数”、“跑赢CPI”、“黄牛党”、“工资条例”等等。这些词语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但许多老百姓并不能准确领会其含义。有些电视法制节目缺乏对新闻素材的必要整合和对新闻词语的必要解释, 有的卖弄词藻, 使一些本来有价值的新闻词语和信息让受众一头雾水、不明就理。如果不从受众角度考虑, 哗众取宠, 故作深奥, 所传播的信息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 强化重大法律法规报道的主动性, 给受众提供及时新鲜的信息。

重大法律法规报道题材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重大法律法规的出台和实施。如新《义务教育法》、物权法、新《劳动合同法》等;另一类是各级人大和地方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实际情况临时颁布的政策性法规。如“黄金周”节假日的调整, 春运铁路不涨价, 银行利率的调变, 低保户猪肉价格的补贴。这些都是广大受众特别是弱势群体十分关心的, 电视法制节目如能积极主动、把握先机, 及时把有关信息告诉受众, 就是对普通百姓的关怀。对此, 要着力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对可预知的重大法律法规出台的报道, 要提前策划, 整合传播。如今年元月一日新《劳动合同法》实施, 盐城广播电视台《法制播报》栏目早在去年第四季度就主动策划好“直击”、“访谈”、“解案”、“说法”等主题系列报道方案, 提前拍摄了一些短片。元旦后, 我们就新《劳动合同法》的一系列法规、法理作了浓墨重彩的宣传, 并且通过“新闻维权”帮一批农民工讨要到工资, 在社会上赢得了很好的反响;二是对临时颁布的政策法规的报道, 要快速反应, 及时跟进。例如, 我们对“黄金周”节假日调整、低保户猪肉价格补贴、春节市场物价调控措施以及应对强降温降雪天气等方面的宣传, 都是把行政执法部门、相关行业和老百姓的声音, 及时、准确地传播给受众, 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

4. 确保突发事件报道的时效性, 给受众提供“第一时间”的快捷信息。

突发事件要抢时效, 谁最先报道事件, 谁就占领了舆论的制高点。对电视法制节目来说, 突发事件的首发时效固然重要, 但要想把领先优势巩固下来, 就必须重视总体时效, 即在伴随事件发展的进程中始终取得时效上的领先, 从而在报道全程上取得优势。去年盛夏, 盐城市建湖县花炮厂火药库8吨火药意外发生爆炸, 盐城电视台记者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发现建湖县政府、公安、消防人员已检测到火药库温度过高存有危险隐患, 在爆炸前10分钟突击组织人员疏散, 工厂和附近3000多居民都安全转移, 未死伤一人。当天晚上, 我们就推出这起突发事件消息《八吨火药惊天一爆, 三千群众安全转移》, 当晚便被江苏卫视采用。事后, 我们又派记者跟踪报道事故原因和整改措施, 使整个事件报道一直在时效上领先, 锁定观众视线。这档消息报道年终在全省电视好新闻评比中获得了一等奖。

5. 注重案件报道的警示性, 给受众提供能够思考、回味的信息。

案件性报道一般都是长度专题报道, 也是法制节目的重头戏, 需要进行法律事件的阐述和法理剖析, 通过以案说法和以案说理, 给人以启示和启迪。但是有些电视法制节目往往就事论事, 浅尝辄止, 不知轻重, 缺乏应有的警示和辩证思考;有的以“腥”、“性”场面为卖点, 在社会上引起负面效应。因此, 电视法制节目对车祸、投毒、杀人、放火等恶性刑事案件不能肆意渲染, 不能过于描述和展示作案过程及细节, 不能忽视对弱势群体特别是妇女、儿童的应有保护, 不能公开的案情和画面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程序、法规要求和新闻纪律进行处理。对涉案人员的采访报道, 也要换位思考, 尽可能在问话语气等方面体现人文关怀。

6. 强化主持人语态的亲和性, 给受众提供可信可近、有趣味的有用信息。

对农节目中的人文关怀论文 篇6

1 电视新闻传播类节目的故事化倾向产生的主要原因

1.1 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媒体市场需要面对很多的激烈竞争以及电视媒体的一些新技术的发展和挑战,使得我国的媒体市场必须要做出一些相应的改变,才能够去适应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及找到自我发展的新出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使得信息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的机会。这样信息的传播速度和方式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变,使传统的媒体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在广播电视媒体方面,传统的模拟技术也已经是被现在的数字压缩技术多代替,而原来的那些设备、管理的方式以及对于媒体的理解有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改变。这些情况的出现,都使得广播电视媒体需要进行一个比较全面的改变才能去适应市场的发展。

其实,电视媒体也是一种需要经营的组织,所以也就要求了他们要把自己的一些信息的产品以及服务要在市场上去销售出去,从而来达到一种盈利的目的。要想使得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能够很好的销售出去,那么就必须要保证自已的产品和服务是消费者能够去接受的,能够满足他们平时的生活要求。同时,在市场当中经营,就会面对着很多的竞争。如果想要在激烈的竞争当中胜出,就只有让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能够更加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也就是要不断的转变自己的销售方式。作为广播电视媒体来说的话,就是要改变自己的制作方法和操作的模式,从而来争取更多的观众,在竞争当中获得胜利。

1.2 观众的需求

现在这个社会也是一个比较多元化的社会,而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也是多元化的。人们都是很希望能够从自己的身边,去获得更多的信息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和生存的需要。他们在收看广播电视媒体传播的信息时,在希望这些信息对于自己是必要的时候,还希望这些信息能够满足自己的感官刺激以及心理的快感,从而来使得人们的信息获取的欲望能够得到一定的激活。将电视新闻传播类节目当中的信息通过故事化的倾向表达出来,则可以为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提供一种比较轻松和活波的文化休闲的方式。它主要就是通过实时实景以及轻松幽默的方式,使得人们获得他们需要的一些信息。这样的话就能够很好的去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在观众的主体意识不断提升以及舆论的环境不断宽松的时候,电视观众也应经不再像以前那样愿意去当作一个比较被动的观众,而希望自己也能够积极的去参与到广播电视媒体的信息传播过程当中,形成一种互动的形式。在这种互动的形式当中,可以使得观众的一些平面化的诉求能够很好的实现。比如,现在很多的广播电视媒体当中,都有这样的一种形式,那就是有奖征集新闻线索以及一些有奖的问答等,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另外,也出现了一种比较新的方式,那就是拍客。拍客也就是不管是社会当中的哪一个人,只要是你拍下了一些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而且这些事情也是有一定的社会价值,那么就可以在广播电视媒体当中去播放。这样就可以让社会当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广播电视媒体的信息制作当中。

现在这个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社会当中的每一个在每天的工作当中都是非常的紧张和忙碌,所以在下班回家之后,需要一个简单和放松的生活方式。因为在上班的时间,人们的基本上都是脑力劳动,对于精力消耗的太多,所以下班回家看电视的时候,更加愿意去接受一些比较简单和不复杂的事物和信息。他们更加关注那些比较真实的故事以及生活当中的一些琐事,才能够使人们的心态得到一个很好放松,缓解工作当中的一些压力。

现代人的生存状态是比较的狭窄和封闭,人们的心理是非常需要交流和对话的。在现在的社会当中,公共的话语权空间是非常的小,所以现在很多的电视媒体观众希望可以通过故事化倾向的电视新闻传播类节目,来实现一个公众和媒体之间的一个平等的交流,从而使得观众能够获得一种认同感。现在这个社会是一个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的社会,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到处都充满着媒体带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关系在很大的程度上其实是可以看成人和媒体之间的一种关系。因此,在电视新闻传播类节目的故事化倾向之后,这些信息就更加能够被人们所接受。

1.3 文化以及娱乐的变化需求

在电视新闻传播类节目的故事化倾向以后,其实也是一种对于娱乐化的策应和跟进。同时,在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方的文化主要就是一种注重个性发展的文化,随着我国对于西方文化的慢慢接受,很多的电视节目也更加重视娱乐和个性化的表现。在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之后,结合着西方的文化,电视媒体就形成了一套新的新闻特色。故事化倾向就是这种新闻特色当中的一种,这种新闻特色能够很好的满足观众的需求。

2 人文关怀在电视新闻传播类节目的故事化倾向中的表现

人文关怀主要是从欧洲的人文主义当中产生出来的,主要的要求就是说要把人性以及人从那种封建迷信当中解脱出来,对于愚昧、野蛮以及迷信的世界观很反对,主要提倡的就是人思想的解放以及个性的发展。目前,很多的广播电视媒体在进行新闻传播类节目报道的时候,对于发生在人们身边的一些小事以及普通百姓生活当中的成长状态比较的关注。这样的话,就能够更加的促动人们的心灵以及引起人们的感情共鸣,最终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的情节;同时,也能够使得人们的心声得到传达。现在进行新闻报道以及题材选择的时候,人文关怀不仅仅是视角和向导;同时,它还是在制作电视节目的时候,必须要去考虑的一种原则,更成为了一种精神的存在。在现在的新闻报道当中,从题材的选择一直到最后的选择表现的形式,始终都有人文关怀的存在,因为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很好的去满足观众对于电视新闻传播类节目的需求。

电视新闻传播类节目的故事化,主要就是指采用一种讲故事的方式,然后在设置一定的悬念,最终来把要传播的信息表达出来。在以前的传播方式当中,就主要是把一些比较主要的信息直接的告诉给观众,然后对于一些细节的地方则是尽可能的省略了。现在这种故事化的方式主要就是信息的情节进行精心的挖掘和选取,对信息的当中的一些冲突和矛盾进行重点的表现和捕捉,对信息当中的细节进行重点的提炼以及抓取。对于整个叙事的节奏,也进行了重点的控制和把握;对于电视语言当中的画面优势进行重点的突出;对于新闻事件的一些细节和情节则是需要进行重点的发掘。在对新闻事件进行讲故事叙述的时候,应该要充分的利用电视画面,还应该利用电视的一些手段和技术来营造出一种和故事情节比较吻合的气氛。这样的话,就会使电视新闻当中的一些传播的元素得到一定的丰富,从而来传递出更多的信息给电视观众。在用电视新闻传播类节目的故事化报道一些国家的政策和方针的时候,更加的能够在潜移默化当中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帮助电视观众能够更好的去接受这些信息。而现在很多的地方电视台在进行新闻报道的时候,会采用一些本地的方言来对新闻进行故事化的表达。这样的话,除了通过对故事的叙述和议论来吸引观众之外,还可以依靠故事当中的一些跌宕起伏的情节来一些观众的兴趣。在对新闻节目采用故事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当中,可以捕捉到那些社会当中的普通人身上一些闪光的地方,突出人性的真善美。

在一个新闻栏目当中,主持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在对新闻进行报道的时候,主持人主要就是一个引导和穿针引线的作用。但是其实很多的时候,主持人也是一种新闻的载体。在以前传统的新闻节目当中,主持人或者是播音员基本都是正襟危坐,高高在上,字正腔圆的报道新闻。但是现在有了故事化报道新闻节目之后,主持人也不再是之前的那种一板一眼的样式。在对新闻进行报道的时候基本上都是采用的说新闻、讲新闻以及表演新闻的方式,通过一些对话、讨论以及拉家常的一些方式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这样就会给观众表现出一种好像朋友之间的信赖感和亲切感。很多栏目,在主持人的身上进行进一步的发掘,使得主持人具有一些不同的个性和特征。在进行新闻报道的时候,主持人也是尽量的要融入到所讲的故事情节当中,从而增加观众对于新闻的信任度。

3 结语

在新闻传播类节目当中,采用故事化的倾向其实是一种良性的倾向。它主要就是采用一种比较随和以及平常的人文关怀,去让观众能够产生一种比较熟悉的感觉,从而来引起观众一种情感上的理解和共鸣。采取这样的方式去制作新闻传播类节目所需的费用是比较的低,但实际收到的效果却是很好,使得现在很多的电视都能够比较从容的去面对现代观众的需求以及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

摘要:在现在的电视新闻传播类的节目当中,为了能够满足现代人们观看的需求以及同行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出现了一种新的传播方式,那就是将电视新闻传播类的节目通过故事化的倾向表现出来,也就是将电视新闻要报道的事情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报道出来。在现在的电视新闻节目当中,对于社会小人物的关注越来越多,关注这些普通百姓身边的一些小事,体现出了人文关怀的情节。本文主要对电视新闻传播类节目的故事化倾向与人文关怀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电视新闻传播,人文关怀,故事化倾向

参考文献

[1]相琨.电视新闻节目的故事化倾向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6.

[2]高凤群.电视新闻节目的故事化倾向[J].记者摇篮,2013(4):33-34.

[3]刘迪.电视新闻如何体现人文关怀[J].科技与企业,2013(16):247,249.

[4]董玉芝.从评论类节目看电视新闻的故事化倾向[J].新闻爱好者,2009(11):69-70.

[5]李莎.论中国电视新闻的故事化表达[D].郑州:河南大学,2011.

[6]李庆.谈电视新闻节目的故事化倾向[J].新闻传播,2009(11):102.

对农节目中的人文关怀论文 篇7

作为中国电视行业在转变时期的一种探索, “以人为本”的思想, 由内而外散发出的人文素养、是否具备人文关怀成为节目及主持人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观众的喜爱程度, 对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传播与人文关怀是密不可分的。

“人文关怀”集中体现为对人本身的关注、尊重。注重人的价值、意义尤其是人的心灵、精神和情感。它关怀的是我们人类的和谐发展, 体现了对所有生命的尊重。

央视一套电视公益节目《梦想合唱团》第二季, 有一期是播放了一段短片“2013年最美代课老师”因为救学生至今还在医院昏迷。主持人撒贝宁采访了到场的校长和一位同学还有老师女儿, 三人上台后, 主持人蹲下来在她们旁边问“想爸爸吗?”“想。”这种“蹲”的姿态体现了人文关怀。好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能够在现场表达出对嘉宾的人文关怀, 作为一名优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 小撒一直用手紧抱着嘉宾, 及时给予帮助和安抚, 节目的成功从这些小细节就可以体现出来。

有的主持人为了关怀而关怀, 暴露了嘉宾的隐私。比如中央电视台有一次是为电影《最爱》做宣传, 请到了主演来到现场, 其中一位就是在《最爱》中饰演濮存昕儿子的一位小演员。主持人周涛在采访他的时候, 说到有件事情其实我们不想提到, 但是, (冷场, 周涛已经被自己的前期铺垫陷入困境, 无话可说, ) 然后撒贝宁紧接着说, 是的, 然后讲述了这位小演员患有艾滋病的经历。小演员在舞台上泪流满面, 蒋雯丽上台抱住了小演员。我们无从知道这是之前沟通好的采访还是主持人临时的安排, 但是对于一个幼小的孩子而言, 不得不说这也是一种伤害, 虽然大家有对他的同情和理解, 但是更多的作为电视人, 应该对他作出的是保护。这期节目的这个做法, 是不够得体的。

一名好的主持人应该是在采访报道中、与嘉宾的交流中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人格魅力、平等、宽容、富有同情心的品质, 而这些就是主持人人文关怀必备的要素。主持人塑造人文关怀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

一、加强社会责任感

有的电视节目主持人, 比如崔永元、张越, 他们很看重主持人的社会责任感。当收视率和文化追求发生冲突时, 他们宁愿选择后者, 也不愿赚取廉价的眼泪或渲染暴力等负面内容。作为电视节目主持人, 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 语言和行动上要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

“柴静曾经的《新闻调查非典突袭人民医院》可以算得上是同一时期电视界唯一深入北京‘非典’重灾区—北京人民医院, 反思‘非典’灾难的节目。当时, 通过采访后, 发现许多内幕, 柴静觉得必须得把这些东西披露出来, 否则对不起自己的良知和社会赋予媒体人的责任。节目播出后, 受到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主持人自己的形象和声誉也得到了提升。”

二、提升个人的人格魅力

白岩松在《我们能走多远》中提到:主持人拼到最后拼的是人格。对于任何一个主持人来说, 只有拥有一个大写而丰满的人, 才能派生出一个被观众认可的主持人形象。

人格魅力集中展现在主持人的价值观方面, 就是要有深刻的感知力, 有敢于追求真实的勇气, 有坚定的信念, 有深刻的人文关怀;人格魅力体现在节目语言运用方面, 主持人的地位和作用、主持人与观众、嘉宾关系、主持人的形象等等, 这些绝对不是靠表演和处事圆滑能体现出来的, 这是一个人内在品格的外化。

三、提高主持人的职业素养

以诚相见, 尊重对方的情感世界、人生经历, 不要出现伤害对方自尊心的言谈举止。并且应该始终坚持公平和正直, 在节目主持中, 以敏锐的感知力和对观众细心体贴的态度做到随机应变, 拿捏得当。“在CCTV歌手大赛上, 阿坝地区的羌族兄弟选手演唱的《羌族酒歌——唱不起了》得分很高。但在素质考核阶段的得分为零分。董卿为了缓解兄弟俩的尴尬, 临时加入了一个小环节。她说:‘就像这对来自深山的选手不了解外面的世界一样, 我们对他们民族的文化也未必知道。我现场替他们给评委和观众们出一个题, 请问佩戴在兄弟俩脖子上的这个银制的小壶是干什么用的?请回答!’顿时, 场上场下气氛十分热烈, 但始终无人答对。最后还是选手告诉大家——那是进山打猎时用来装油和盐的。现场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不仅是对这对羌族兄弟的鼓励, 也表达了观众对董卿的欣赏和认可。”主持人一定要有一颗善解人意的心, 能够及时地感知到所访嘉宾的心理状态, 及时作出调整、缓解对嘉宾的负面影响。这就是一种人文关怀。主持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应该时常观摩优秀主持人的作品, 有助于更快提升个人的业务素质。

摘要:电视节目主持人, 作为电视节目呈现到观众前的最后一棒, 凭其高频率、高覆盖率出现在电视屏幕上, 除了外在语言、形象必须符合节目要求, 内在的人文素养也成为节目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体现一种人文关怀是如今电视节目的必备要素。本文将通过对人文关怀的理解以及优秀的主持人的主持实例中体现的人文关怀, 并提出主持人培养人文关怀的方法, 并对于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

上一篇:好像……下一篇:出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