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中的人文关怀(精选12篇)
设计中的人文关怀 篇1
1前言
“人文精神”是设计的灵魂, 好的设计师应是人文精神的体现者、贯彻者, 在他的设计中体现对人的关爱和尊重, 通过设计改善、提高人的生存环境质量, 创造优质的生活环境, 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2建筑设计应注重人文关怀
设计中的人文关怀是指以人为主体的设计宗旨, 其核心是“设计”, 其目的是“人文关怀”。人文关怀在设计中主要表现在人性化的设计方面, 就是要设计出更符合人性、使用更便利的室内、外环境, 这是现代社会中设计师的重要目标。信息社会快速的工作节奏使人们感到压力越来越大, 人们希望能够在公共空间里得到更多的人性化关怀, 回到家在私人的生活空间里得到最大的舒适和放松。另一重要方面, 国内建筑师还肩负着特殊的设计使命——将中国数千年来的人文成果渗透在设计中, 使设计充满中国人文特性, 创造一种中国人文境界, 以体现对中国人的精神关怀和尊重。设计中的人文含量越高, 其设计成果就越有特色, 越能发现一个民族灿烂的文化传统, 使设计独具魅力, 使使用者身心愉悦, 在环境潜移默化中陶冶人的高尚情操。设计中的人文内容越多, 其设计的成果就越能满足使用者的文化需求, 产生环境与人的积聚效应。设计中的人文渗透越深刻, 越能提高设计的文化品味, 满足使用者的审美需求和精神需求, 其设计成果也同时彰显了设计师贯彻世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设计能力。具体到下面的各项目设计上:
设计师在对使用对象深入调研的基础上 (使用者的生活习惯、空间功能要求、文化层次、心理需求、消费方式、对色彩、造型等的爱好) 做好设计定位, 并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深入设计、反复研究, 不仅解决好使用功能配置和空间整体设计, 而且重视细部设计。有人说“上帝在细部”是很有道理的。好的空间功能设计寓意于好的细部设计, 才会使使用者感到体贴入微的关怀。
重视对特殊人群的设计关怀。我们的设计既要考虑到为正常人提供便利、舒适、体贴的室内、外环境, 还要考虑到使用这些环境的特殊人群, 即过去常常被忽视的群体, 如残疾人、老年人和儿童。要在设计中考虑他们的特殊要求和消费心理, 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怀和温暖, 一个蕴含人文关怀的住区环境, 会给人温馨、恬静、优雅、和谐、奋发向上的精神空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人文关怀与其说是民族文化的积淀, 不如说是时代对建筑设计的召唤。建筑环境设计呼唤人文关怀, “无障碍设计”就是人文关怀在建筑设计中的充分体现。关爱弱势人群、构筑无障碍城市, 已成为城市现代化及构建平等、友爱、相互尊重的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国家、城市的社会文明化水准。无障碍环境设计的目的在于确保残疾人、老年人等弱势人群行动的自由, 扩大其行动范围, 使其能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 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 并充分回馈社会。
提高环境空间中文化语言、人文元素的含量, 从更多元化和更宽广的视野中提取个性化的设计方案, 体现对人的精神层面上的更高层次的关怀。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 单单靠技术并不能造就一个更好的社会, 文化的延续才是人类社会最有价值的东西。设计尊重民族文化传统和地域风格特点是体现设计文化的重要方式, 在这样的设计里, 传统的文化被蕴含在新的设计中而得以继承和流传。设计师应当把设计一个能够尊重传统和当地文化特色的室内、外空间环境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充分考虑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使设计体现出较高的文化含量和艺术水平, 同时反映出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和素养。
3筑设计中人文关怀的误区
建筑的内部空间以及室外的公共空间中的无障碍设计, 充分体现了社会对于残疾人士的人文关怀。住宅小区庭院的园林化配置, 建筑内部微气候的不断改善, 商业建筑的内部空间的不断进化, 都标志着时代的进步, 体现着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和理念。但是, 笔者通过多年的建筑设计的实践活动和调查研究发现, 许多的建设者抱着改善人居环境的良好出发点, 在一些问题的具体处理上却存在着误区。下面我们就一些细节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 目的在于抛砖引玉, 引起建设者和建筑师们的重视, 共同商榷,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1 建筑资源利用方面的误区
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其生存的自然环境, 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理论。目前, 笔者所接触和了解的一些建设项目, 其建设用地选在了原有的绿地, 甚至是优质的耕地和林地上, 这些用地原来的林木植被资源一旦破坏, 要想恢复将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很大气力。这样的选择, 建设者的主要考虑就是, 这些用地距离城市中必区比较近, 建设项目所需的配套设施便于解决, 而且投入较少。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 我国许多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想要加快发展速度, 便以牺牲自然资源为代价。这是许多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一再提醒人们关注的问题。国家对此出台了许多宏观的经济政策, 对这些地区给予了政策上的倾斜。但是在具体的建设实践活动中, 要想在细微处彻底解决问题, 则需要建筑师和建设者充分发挥自身和主观能动性, 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使类似的事情不再发生或尽量减少发生。同时减少建造过程中对环境的损害, 避免破坏环境, 资源浪费以及建材浪费。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特别从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来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模式。其积极的建筑设计思路与建造实践活动中的运用就是一种对人类发展的真切关怀。
3.2 对于外部环境处理的误区
在城市住宅小区的建设中, 人们越来越重视外部环境的布置。但是, 对于外部环境的处理, 存在着一个误区, 首先是不注意对原有树木的保护, 取而代之的是大面积的硬地铺装, 点缀以纤弱的刚刚种植的草木, 这种看似整齐亮丽的处理, 弊端之一就是纤细的草木无论是景观效果还是静化空气的功效都无法同枝繁叶茂的大树相比。另外到处都是水泥或柏油路, 各种各样的广场砖铺地十分不利于人们的户外活动。须知, 世间万物都需要得到土地的滋养, 方能得以繁衍生息, 人与泥土之间有着很强的亲和力。泥土地面因其硬度适宜, 非常适合人们的户外活动, 处理好泥土地面的排水, 保持其良好的湿度, 周边配以适当的绿化, 避免其扬尘。这样的泥土地面的户外活动场地, 必将成为城市住宅小区中一个别致新颖而经济的亮点。正如时尚健康的网球运动, 泥地和红土场地就象阳光一样是其不可或缺的。同时, 我们经常发现建设工地的沙堆上会自发地聚集很多的孩子在玩沙子, 并乐此不疲, 这是人类亲近土地的天性在小孩身上的自然表露。针对儿童的这种心理特点, 笔者认为应该在小区的户外活动场地设置一些沙坑、嘻水池等, 供儿童玩耍。近年来城市中出现很多陶吧、嘻水乐园等游艺设施, 经营得异常火爆, 但其消费水平很高。因此, 在小区户外设置沙坑、嘻水池等设施, 不仅能满足不同收入家庭孩子的活动要求, 还可以照顾到不同阶层人群的生存、生活和身心健康发展, 体现更高层次上的人文关怀。
3.3 建造造型中的误区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我们的建设设计市场异常活跃, 新思潮、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建筑作品无论从形式和内容上都日益丰富。于是在简直活动中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误区:不考虑建筑的外部环境, 只考虑建筑自身的内部空间环境。结果出现了步行商业街两侧两三层的建筑中插进一幢极不协调的庞大高层建筑, 或者是一座比例协调、造型丰富的高层建筑, 却建在一条相对比较狭窄的街道旁, 不仅行人没有一个观赏的视觉和良好的视线, 同时还对街道和行人造成一种压迫感, 让人很不舒服。而一张张与现状不符的精美的建筑效果图在现实生活中都烟消云散, 其美感荡然无存。
在建筑的内部环境的处理上不注意尺度和比例, 只片面追求尺度上的堂皇庞大, 也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例如建筑的门厅和休息厅, 是一个水平和纵向的交通枢纽空间, 是人们集散和交流的场所, 如果尺度过大过高, 与人的身高形成几倍或几十倍的高差, 会让人感觉自身的渺小和卑微, 在精神上产生压迫和惶恐的感觉, 从而偏离了其正常的使用功能。教堂建筑的内部空间就是通过夸张的比例、巨型的石柱、高耸的穹顶、怪异的光线, 使教堂建筑本身成为神圣的载体, 使置身其中的人们的精神受到震撼和洗涤, 让人置身其间无形中产生一种对神的顶礼膜拜, 建筑本身成为了控制人的精神状态的主体。但是, 一些以人的身心自由活动为主的公共建筑中, 例如写字楼旅店和商场等建筑, 若让人感觉如置身大空间的教堂之中, 那便是人和建筑之间关系的一种错位。建筑首先在为人们提供使用功能和适宜的温度等基本条件的同时, 应该进一步满足人们行为心理和精神上的要求。商业建筑内部空间和变化也体现了人们行为的变化。现在的商场, 中央都是很大的中庭, 上下贯通, 顾客在其中除了购物, 也能够充分的欣赏商品和人, 逛商店是一种休闲, 也是一种文化, 能很好地享受“人看人”的艺术。当人们购物的交易额度相对不大时, 互相贯通面纷乱吵杂的环境对每个人的影响并不大。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生活节奏的加快, 人们去商店的首要任务——购物, 这一最本质的主题就变得更突出, 对购物环境的要求更高, 对服务质量的要求也更高。于是应运而生的开架式售货, 单一品牌的精品屋等, 都使购物者成为主体, 享受良好的服务和环境, 同时使购物者个人行为的私密性得到保证。所以现代商业建筑的内部空间应该更好地适应人们生活的新的要求。商业建筑的内部空间, 由原来的宽大堂皇, 变成如今的亲切和谐, 完成了行为主体由商店向顾客的转变, 同时避免了高、大、空, 从节约能源的角度来说能使建筑更经济实用, 也是符合我国经济实用美观的基本设计原则的。因此, 空间尺度的处理是需要建筑师从人的心理和生理的角度去认真斟酌和思考的。
4结语
综上所述, 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 单单靠技术并不能造就一个更好的社会。文化的延续才是人类社会最有价值的东西。只有尊重民族文化传统和地域风格特点才能体现设计文化的精髓。在这样的设计里, 传统的文化被蕴含在新的设计中而得以继承和延续。设计师应当把设计一个能够尊重传统和当地文化特色的室内、外空间环境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使设计不仅体现出较高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水平, 同时又折射出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养。 [ID:4535]
摘要:建筑设计必须注重人文关怀, 并且避免它的误区, 笔者针对此观点谈了自己的一些经验和看法。
关键词:建筑设计,细节,人文,误区
设计中的人文关怀 篇2
笔者认为,对企业招聘从业人员来说,招聘中的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首先是招聘信息发布的严谨求实
绝大多数应聘人员对企业较深入的了解都是从查看招聘信息开始,招聘信息的发布是否清晰、准确、严谨,会直接影响应聘人员对企业的评判。
招聘信息的发布源于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该需求又源自于企业发展所处的阶段、所需达到的目标或完成的任务,以及企业对员工的技能、意识、态度等方面要求。在发布招聘信息之前,企业招聘人员需要做的基本功包括:充分了解并认同企业文化、熟悉企业发展历程、了解企业整体及部门组织架构和内部运作流程、了解需要通过人员招聘来达到的企业或部门目标、了解招聘岗位的主要工作职责、考核要点、应聘条件,等等。通过对招聘信息来源的收集、整理和厘清工作,为准确发布招聘信息奠定基础。
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来说,招聘信息的发布应当遵循“准确无误,实事求是”的原则,招聘信息中对公司的介绍、对岗位职责的描述以及对应聘人员能力与素质的要求,都必须准确、清晰、真实,要尽量避免对应聘人员形成误导,更不能夸大宣传和提供虚假信息。应聘人员需要通过企业发布的招聘信息来实现对企业的文化、产品、发展历程、未来方向以及所招聘岗位的职责、胜任条件等方面的了解,来判断自己是否适应企业文化、满足企业要求,并做出是否希望加盟企业的决定。准确无误、实事求是地发布招聘信息既是对企业形象的维护,也是对应聘人员的尊重。其次是招聘准备要充分完备
招聘准备包括面试预约、招聘场所准备、面试人员确定、面试流程设计、面试问题准备等众多环节。限于篇幅,本文仅从“面试预约”的角度来阐述如何在招聘准备中体现人文关怀。
应聘人员通过对企业招聘信息的了解及自身能力与素质的评估、有了加盟企业的初步意向后,连锁的反应必然是投递简历并开始期待面试预约、做好面试准备。对企业招聘人员而言,接下来要做的工作就是招聘准备。招聘准备是否充分、妥当,不仅体现招聘人员的基本功是否扎实,也体现企业的人文关怀能否得以展示。
面试预约是招聘准备的第一步,也是展示人文关怀的重要一步。对应聘人员的尊重、清晰准确地告知面试相关事宜,是面试预约沟通的基本要求。
如何在面试预约中体现对应聘人员的尊重?除了尽量避免在刚上班或临下班前拨打预约电话、电话接通后礼貌地做自我介绍、对应聘人员关注本企业的招聘职位表示感谢外,可以参考下面的内容给对方发一封面试预约邮件:
××先生/小姐:
您好!
感谢您对××公司的关注!
我是今天与您通过电话的××公司人力资源部员工××,诚挚邀请您于×月×日(周×)××时间来公司沟通××岗位,请带齐您个人简历、学历/学位证复印件、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资格证复印件、1寸免冠照片1张等资料准时到达。
公司地址:×××区××街道××号××楼
公交线路:××
自驾车线路:××
更多信息,请查阅公司网站××× 收到请回复,谢谢!
先通过电话沟通,再通过邮件确认,不仅明确了应聘预约的内容,也展示了企业对应聘岗位及应聘人员的重视,同时体现了招聘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水平,
再次是面试沟通过程的平等与尊重
企业做好充分的招聘准备后,下一环节就是面试沟通过程。一般的岗位可能是人力资源部与用人部门的两轮面试,中、高层岗位的面试可能需要三、四轮,有的甚至会需要五轮、六轮。耗时耗力的面试沟通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信息收集与评判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人文关怀,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营造平等的沟通对话平台,彼此尊重坦诚相待。
从“人”的角度来说,应聘人员与企业招聘人员是平等的,招聘人员不应该把自己看得高人一等,应聘也不应该觉得自己在乞求工作。招聘、应聘双方应该是在相互尊重、彼此平等、坦诚面对的基础上去沟通和交流。
作为企业招聘人员,要时刻铭记几点:你是在代表并帮助公司引进优秀的、合适的、像你一样能促进公司发展的人员;你是在招聘同事而不是敌人;你招进公司的每一名员工,都将可能会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与你相处在同一间办公室,面对同一个老板;你们将可能会一起挤电梯,一起吃午餐,一起娱乐一起分享…… 因此,假如你真的是在用心为公司服务,假如你真的是在认真负责地工作,那么你没有任何理由拔高了自己的位置去俯视应聘人员,哪怕他只是应聘最基层岗位的操作工。你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甚至每一个表情,都传递着公司的文化和形象,作为公司的一员,你没有任何理由去破坏或损毁公司形象;每一位前来应聘的人员都对公司抱着美好的愿望,他们不是过来乞求赐予,而是过来沟通和了解公司的信息,希望能有机会为公司服务,你没有理由用高高在上的姿态去打破他们对公司的美好愿望;尊重和平等对待每一位应聘人员是你的职责,做不到这点就是你不称职。
对应聘人员来说,当你来到公司与招聘人员面试沟通时,无论是第几次,无论面对的是哪一层级的招聘人员,谦虚谨慎是应该的,但你没有必要把自己放得很低。要知道你的出发点是为公司服务,是希望利用你的才华或经验来帮助公司发展,希望在公司发展的同时也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你是为了公司而来,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来,为什么要在招聘人员面前把自己放得太低呢?俗话说时间是生命,时间是金钱,你不惜花费自己生命和金钱的一部分前来公司应聘,来与招聘人员进行沟通,这是对公司、对招聘人员的尊重、信赖和认可,公司应该感谢你,招聘人员也应该感谢你;从你开始关注公司招聘信息的那一刻起,你已经在为公司付出你的生命和金钱了,当你踏进公司的大门,坐在招聘人员的对面并接受问询时,你需要做的是在充分组织好语言回答每一个问题的同时,抬起你的头,挺起你的胸,勇敢、坚定、自信地面对。你并没有做错什么,所以不必要在招聘人员面前唯唯诺诺低声下气,你只是希望得到一个为公司服务的机会,希望能在公司施展自己的才华和经验去帮助公司发展,希望能在帮助公司发展的同时也让自己实现理想。最后是招聘结束后的持续跟进
如果应聘人员符合招聘信息要求,愿意加盟企业一起发展,企业也有意向提供平台让应聘人员发挥才华,待应聘人员过来企业报到并安心工作后,招聘过程暂告一个段落,自然是皆大欢喜的事情。但实际状况中很多都会出现招聘、应聘双方不能两情相悦而不得不分道扬镳的状况。针对这种情形,又该如何体现人文关怀?
招聘结束后的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及时反馈招聘结果,避免应聘人员急切等待。一般来说,无论是哪一轮、哪一层级的招聘沟通结束,都应该在结果出来后的一周内给予应聘人员正式回复,除了转达招聘结果外,还要表示感谢。对于一些特别优秀但因各方面原因造成无法加盟企业的应聘人员,要保持持续的沟通和跟进,为以后其他的合作机会奠定基础。
创意设计的人文关怀 篇3
摘要:该文主要从创意设计的发展现状和创意教育存在的弊端中总结出创意设计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提出从日常生活和人性化的角度进行创意设计,强调创意设计是在设计中对人的精神追求的尊重和满足,是一种人文关怀。
关键词:创意 设计教育 人性化 创造性思维
据资料显示,在美国,创意经济是其经济的重要表现形式。美国人发出了“资本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的宣言。英国伦敦创意产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金融业。2008年“社会能量”——当代荷兰交流设计巡回展上,设计师们提出了设计产业的社会能量问题,探索当代设计在社会层面将扮演怎样的角色。作为制造大国的我们在目前全球经济危机下,也不得不重新思考“创意设计”到底是什么。
一、我国创意设计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创意设计产业发展滞后于某些先进国家。经济发展上迫切需要创意的支撑。如旅游产品领域就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产品的雷同,包装的粗陋阻碍着旅游纪念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简单地给旅游纪念品弄上个有传统文化元素图案的包装盒就以为是“创意”的做法屡见不鲜。“为了创意而创意”的作品没有长久的生命力。同时,对西方设计的简单拷贝也使我们的设计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更谈不上创意产业的形成和创造经济效益。
二、创意设计教育的表面形式化
在设计教学中为创意而创意的教学模式反而让创意变得无意义。如大多数学校都开设了《图形创意》课程,在课程中同学们学习了很多的表现技巧,可面对应用课题时却手足无措。再如在包装设计中一味追求形式的独特创意而削弱功能性信息的传达,一味追求材料的多元化而忽视环保因素。技巧的掌握固然重要,而思维方式的持续培养才是根本。创意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思维过程的再现。
三、创意精神的培养需要更人性的方法
创意设计的目的是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关心人的生活状态才是创意设计的目的。创意设计需要注入人文关怀才能持久。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中需重在培养学生善于思考、主动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掌握从生活中学习的主动的学习方法,增加设计时的主动性,而非被动地完成作业,让教学模式更符合人的性情,而非填鸭式的生搬硬套。这种观察生活的态度是使我们的创意设计走向市场的第一步。
1.创意设计源于对日常生活的观察
创意设计的目的是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社会。12个牛奶瓶做成的吊灯是那样地温馨可爱;一件名为“打一打”的铁皮椅子,旁边放一个巨大的榔头,你可以随兴敲敲打打,使它更符合你屁股的形状。一件方便好用的器皿,一个图案喜人的海报,一个充满想象的广告都能带给我们惊喜和快乐。创意设计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奢侈品,不是深奥的技术,而是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日本平面设计大师原研哉先生主持的“RE-DESIG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展为我们揭示了“日常生活”所具有的无限可能性。我们需要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吸收能量。创意设计是一件需要在生活中慢慢经历和体会的事情。发现真实的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用有效和智慧的手法提出解决办法。用我们的设计让人们的生活更有秩序,更加愉悦。
2.创意设计需要关注细节
当一个破旧的椅子躺在角落里时,很少人会回头;当手中拿着一个苹果,也不会有太多人犹豫。然而在设计人眼中,一个个平凡的事物都变得饶有趣味。破旧的椅子可能正是一个创新设计的源泉;苹果里也许拥有无穷无尽的故事和能量。而正是对这些平凡的瞬间和细节的新的理解构成了更精彩的创意设计产品,同时也把自己对世界、对他人的关爱传达出去,做出更人性化的设计。所以我们可以说,创意设计对细节的创新也是对人的一种关注。如苹果电脑的时尚有趣的界面图标,形象生动,满足人们求新的心理,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小小的图标也让这一品牌焕发出无尽的活力。创意的表达往往也是在细节上胜出。
3.创意设计是对人的情感的关注
设计是需要注入情感的,好的设计能让人体会到心灵上的亲近感。它是介于情感和功能之间的产物。不论是创意教育还是创意设计,都需要以更人本、朴实的形式探索生活的奥妙,而非急功近利地满足一时的经济效益。
如一位荷兰设计师提出的那样,设计不是“设计物件”,不能简单地以功能性和美学来衡量及判断。好的设计的标准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的,但无论何时何地,让人感觉好总是要比看起来好有意义得多。设计是宏观的,创意设计需要人文精神的注入。在理性与感性的交融中,用具有创意的设计满足人的精神追求,用创意表达我们对人性的尊重和关注是每一位设计师追求的目标。
(作者单位: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艺术系)
参考文献:
[1]香草的天空.什么是创意产业.中国艺术设计联盟.[2006年1月20日]http://www.arting365.com/news/others/2006-01-20/1137762678d115813.html.
[2]李德庚、蒋华.社会能量——当代荷兰交流设计.印刷工业出版社,2008.
[3]原研哉.朱锷译.设计中的设计.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设计中的人文关怀 篇4
一、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的阐述
1.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人文概念
在人类的历史发展历史长河中, 各种文化现象的产生就是人文。人文是人类文化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 代表了最先进的文化思想, 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更加健康的文化理念2。人文的具体表现是对人足够重视, 把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放在人的身上, 充分考虑人的看法和感受, 以人的思想感受和思想观念为基础, 开展各项活动, 在实现行动目标的过程中,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使整个行动更加人性化, 在完成行动目标的时候, 能够最大化的满足人们在精神层面的追求, 为人们创造出更加理想化的生活。人文是社会发展的更高形态的表现形式, 代表了社会最先进的思想和理念, 是人们在精神上具体追求的表现方式, 通过人文现象, 能够了解人们的精神思想和价值观念, 体现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追求。
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 人文文化的体现是通过设计师来实现的。设计师在制定设计方案的时候, 通过对人的思想观念以及精神追求的详细了解, 然后对设计方案进行调整, 合理规划室内空间, 协调室内环境中各种物件的关系, 表达对人的思想的足够重视, 表现出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 在创造美好室内环境的同时, 满足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追求, 使人们能够感受到一种更加美妙的享受。
2. 以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为宗旨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
当前的生活工作节奏紧凑, 人们的思想压力和心理压力比较大, 如果长期承担着巨大的压力, 会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所以这就需要释放工作压力, 调节生活状态。室内环境是人们日常居住生活的环境, 提高室内环境设计质量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前提和保障, 通过对室内环境进行人性化设计, 打造更加合理、科学的室内空间布局, 给人一种感官上的享受和心理上的满足, 能够使人们在工作之余, 疲惫的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 实现对人的关心。在设计过程中, 讲各种中国文化思想融入其中, 创造出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风格, 在展现民族文化魅力的同时, 还能增强人们对民族自豪感, 升华人们的思想, 陶冶人们的情操, 使人们追求一种更高境界的人生观念3。同时在对室内空间进行规划的时候, 通过合理布局室内各种物件的关系, 能够协调人与室内环境之间的关系, 营造一种更加和谐的室内环境, 使人们对室内环境产生一种喜爱之情, 对室内环境进行更好的保护。
二、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1. 坚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 人们越来越重视环保问题, 在进行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时候, 需要始终坚持贯彻环境可持续发展观念, 在将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与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相结合的时候, 需要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减少或者避免对环境的影响, 对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设计过程是在对室内环境进行空间布局的时候, 结合人文需求, 使用环保型技术和无污染材料, 对空间结构组成进行科学、合理的布置, 在提高室内环境舒适度的同时, 实现环保的效果。同时, 将各种文化元素融入到艺术设计中去, 与各种现代技术相结合, 实现室内环境与艺术文化的相结合, 丰富室内环境的内涵4。
2. 根据人文文化差异进行调整
室内环境艺术与人文文化两者之间存在性质上的差异, 两者分属于不同学科, 环境艺术是通过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的, 属于科学的范畴, 是一种客观现象, 但是人文文化就表现的比较抽象, 表达的是一种思想观念, 是人的主观意识。人的思想是不同的, 在主观意识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所以在进行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时, 应该根据不同的人文文化, 结合人文文化的特点, 对艺术设计方案进行调整, 满足不同人的思想需求, 使构建的室内环境具有独特性5。如果在进行艺术设计的时候, 没有结合人文文化的差异对设计方案进行适当调整, 那么所设计出来的空间环境便会千篇一律, 缺乏个性, 对不同的需求者来说缺乏针对性, 得不到需求者的认可, 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抵触感, 难以在艺术设计中表现人文文化。所以在进行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时候, 应该因人而异、适当调整, 以便人文文化得到更好的体现。
3. 区分人文文化中不同学科对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
人文文化是长时间的文化积累之后形成的核心, 其中很多内容会与其他领域或者学科出现重叠交叉的现象, 比如光线和色彩构成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影响, 与人文文化对环境的影响有很多地方都是相似的或者是相同的, 所以在进行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时候, 要明确不同的领域或者学科对室内艺术设计的影响与人文文化对室内环境艺术影响之间的不同与相同之处。当出现交叉重叠的情况时, 只考虑一种情况即可, 避免艺术设计的重复性;当两者之间没有发生重叠现象时, 就需要对两者进行对比, 探索两者之间的优势与缺点所在, 在进行室内艺术设计的时候, 结合两者的优点, 改善不足之处, 设计出更加完美的、具有综合性的室内环境6。
4. 保持当代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独特性
科学技术是实现室内环境设计的手段和途径, 而艺术形式是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具体表现内容, 所以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是各种科技与艺术结合的产物7。与设计行业中的其他设计相比,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所以在进行设计的时候, 一定要以其独特性为出发点, 不能完全照搬其他种类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模式, 可以将其他类型设计中的优点结合起来, 对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方案进行改进和完善, 在保证其独特性的同时, 对其设计方法和设计模式进行探索与创新, 紧跟时代发展潮流, 实现先进技术和先进思想接轨的目的, 在保持当代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独特性的同时, 使其具有时代特点, 更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的表现
1. 对人群进行准确的定位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人文文化的应用价值, 是为了满足人们对室内环境的更高要求, 以实现为人们提供质量更高的服务, 实现人们在精神层面的追求。在这个过程中, 人是一切设计所针对的主体, 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使人更满意, 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时候一定要贯彻以人文本的设计理念, 室内居住人群进行准确的定位, 了解不同人群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心理需求等, 然后结合不同人群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对应的设计方案, 使实施方案更具科学性、可靠性、实用性。按照人的需求的不同, 在进行室内空间布局的时候, 合理规划空间结构, 争取为不同的人群提供更全面的服务, 最大化的满足他们在生活习惯上的不同;在进行室内色彩搭配构成时, 需要考虑不同人群在色彩构成方面审美观念的差异, 调整色彩搭配方案, 利用各种色彩组合, 营造更美的室内环境。细节工作是设计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重点环节, 只有做好细节工作, 在细节方面表现出设计方案的不同, 才能使室内环境设计更加切近人心, 在室内环境设计中表现出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
2. 重视社会上的特殊人群
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精神在室内环境中的体现, 不仅仅表现在对平常人的关怀, 其中重视特殊群体, 为他们提供更多便利也是一种重要表现形式。社会上的特殊人群如残疾人、老人和儿童等, 相比于正常人, 这些人在某些方面的能力会比较弱或者已经丧失部分能力, 在生活中会存在很多不方便的地方, 有时候无法通过自己的能力来做好某件事, 这就需要借助周围环境所能提供的便利, 完成他们想做的事。由于特殊人群在总人口数量中并不算少数, 所以在进行室内环境设计的时候, 不能将这部分忽略, 特殊人群在社会中本就属于弱势群体, 与正常人相比, 他们应该得到更多的关心与爱护, 更应该注意他们心理上的需求。在设计过程中, 应该考虑到不同特殊人群的真实需求, 对设计方案进行调整, 最大化地满足特殊人群对室内居住环境的需求, 在为他们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的同时, 还要保证室内环境设计能够最大化的为他们提供便利, 从实际情况出发, 方便他们的日常生活, 更好的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与不便, 为特殊人群提供更加贴心的服务, 使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更加人性化。重视社会上的特殊人群, 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方便与帮助, 使他们通过室内居住环境能够感受到更多的温暖与关怀, 所以针对特殊人群而制定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方案, 也是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3. 对多元文化元素的应用
文化是一个民族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结晶的总和, 是人类社会中最具有价值的内在东西。我国历史悠久, 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 逐渐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元民族文化, 在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魅力所在, 表现出了一个民族的思想精神, 在进行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时候, 应该将多元民族文化合理运用在设计过程中, 既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继承和传播方式, 也体现出来民族文化的魅力, 使人们在室内环境中可以透过各种文化元素, 拓宽文化视野, 在精神追求上实现更高的要求;发现民族文化的内在价值, 通过民族文化内涵, 起到了一种陶冶情操的作用。设计师在随室内环境进行艺术设计的时候, 结合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色, 将多元文化元素融入到具体设计方案中去, 人们能够对民族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 使民族文化中所蕴含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完全展现出来, 在满足人们精神层面需求的同时, 还起到了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传播作用, 实现了一种社会价值。
四、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价值体现
1. 适应人的生理特点和行为习惯
在进行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时候, 通过融入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 能够最大化的满足人的更方面的需求。首先室内环境设计应该以人体自身为标准, 各种室内设施与装饰品的大小应该考虑人体尺寸, 在布局的时候需要考虑人的基本生活习惯和行为特性, 结合人的实际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 在满足人的生活习惯需求的同时, 还能够营造出一种更加和谐的室内环境, 表现出一种意境美。对室内环境中的色彩构成进行合理搭配, 不同色调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官享受, 体现出了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价值。
2. 能够满足人的情感、价值需求
室内环境在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到人的情感、价值需求, 在这个过程中, 人的心理感受是非常重要的。将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运用到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 能够升华室内环境设计质量, 使室内环境趋于完美, 人们在这种环境下, 会感到身心无比的轻松愉悦, 对室内环境产生一种亲切感, 在心理方面得到极大的满足, 同时, 在情感和价值方面的需求目标也得到了实现, 是人文文化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价值表现。
3. 营造了良好的空间意境
室内环境的构成包括多种元素, 在室内环境空间中, 人们通过各种感官来感受元素所构成的空间意境。将人文文化融入到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去, 通过对各种元素进行合理的搭配, 能够实现人们在感官上的享受, 使人们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归属感, 营造出了良好的空间意境, 协调人与室内环境之间的关系, 实现两者的和平相处。营造良好的空间意境, 是人文文化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一种价值表现。
五、结语
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结合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 是现代室内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设计过程中按照设计原则, 能够更好的完成对室内环境的艺术设计, 体现一种人性化的设计理念。通过将人文文化与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相融合, 适应了人的生理特点和行为习惯, 满足了人的精神和价值需求, 营造了良好的空间意境, 实现了人与室内环境的和谐相处, 体现出来一种人文关怀。
摘要: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更加重视精神上的追求, 室内环境作为人们生活场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理念进行改进, 在满足人们在精神上的追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上, 应该从人的自身出发, 充分考虑人的思想感受, 坚持以人文本的设计理念, 融入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 满足人们在精神上的追求。本文通过对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进行简要阐述, 分析了其应用原则, 对其变现形式以及价值体现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人文关怀,人文精神,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应用原则,价值
注释
11.郭长青.人文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原则解析[J].艺术科技, 2014 (6) :257.
22 .赵纯.关于室内环境设计人文关怀与精神的阐释[J].科技风, 2012 (10) :152.
33 .王增.人文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 2016 (2) :200.
44 .邢莉莉.人文主义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融入和矛盾[J].参花, 2013 (09) :77.
55 .钱丽竹.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的解析[J].大众文艺, 2011 (23) :84.
66 .杜嘉伟.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的解析[J].艺术科技, 2014 (6) :284.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篇5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在基础较差生源参差不齐的职业教育学校语文课教学更应如此,在语文教学中倡导人文关怀,目的是激发每一个学生人的潜能,让每个学生得到健康而全面的发展,作为从事语文教育的每一位教师更应该重视。以下就是本人多年教学的一点心得。
一、语文课的人文特征
(一)课程本身所具有的人文特征
语文课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课程,语文课也不例外。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语文教材不论是讲读课、略读课还是实践课,教材的选文无不体现着人文性。这些课文可能是中国古代精简的故事,也可能是与现代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文学作品,也可能是外国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语言风貌,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种文化内涵——— 人物的美好品质,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正确的处事方法,这就让学生通过作品的学习形成正确的认识观、人生观、世界观,也就是说让学生明辨是非提取精华,继承优秀的中外文化遗产。语文课正好是教导学生传承文明的窗口,也是传播文化的阵地,发挥语文课的主渠道作用,就是要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教授语言,人文性——传承文明的特点,这就是语文教材的人文性。二是语文课的人文性或许和别的学科——比如历史课、社会课有交叉,但并不冲突,语文课的人文性不在于大力的说教,而在于潜移默化的感染。正是这种日积月累的熏陶下,学生才能成为某种文化塑造下的人,这种深层的文化内涵,正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三是课 1
文选文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学生模仿的形象,其文化内涵就是学生未来的文化内涵,这便为塑造学生的个性提供了生动的一页。如敢于诚认错误的玛蒂尔德,沉着冷静的,遵守纪律的朝鲜志愿军,热爱祖国,不怕牺牲的夏明翰翰等,语文教学就像慈祥母亲的教导,对学生的个性产生影响深远。
(二)现代社会的育人观念为语文课真正体现人文性创造了条件
语文的育人观念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三维目标”为宗旨,这个目标便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了一个轻松自由的环境,教师除了传授语言知识、写作方法,还可以强调其中的文化内涵以及学生长期各种能力的形成,教师不但充当了传承人的角色。还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样,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发展自己的特长,显示自己的能力,如写作能力,交际能力,发明创造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这从根本上保证了语文课人文性的彻底实施,所以小学的语文更应具备有人文性。
二、教师在语文课中如何做好人文关怀
体现职业教育语文课教学中人文关怀,必须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整个体系中都要体现语文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新特点。
(一)教学目标中要体现人文性
在教学目标上,彻底转变育人的旧观念,把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的理念纳入语文课堂。在课文的学习中,认真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让学生养成爱语文课,爱语文课中的人物形象,让不爱学习的学生养成爱语文课,爱语文课中的形象进而健康地模仿以形成良好美德习惯。
(二)教学过程中要真正体现师生的互动
1、倡导独立思考的自主意识
对于语文内容的学习,除了学习语言知识外,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内容尽量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融进质疑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思想,培养学生独立健康的个性和善于思考的能力。不要用统一答案来束缚学生,不要让学生人云亦云,甚至允许学生大胆的对于课文内容提出见解性的质疑:如《项链》中对玛蒂尔德丢项链一事,有些学生很难理解,他们认为在考虑别人的同时也要考虑自己的处境,因为这是人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对学生的这一理解不要加以限制,应培养他们的置疑精神,不断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2、恰当渗透“参与式”理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二十一世纪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实践,我国教育跟西方的差别是学习实践能力差,学习方式被动,长于接受,短于创新”,这与我们长期的落后的教学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平常教学中通过传授知识培养他们的能力,在课堂中恰当运用“参与式教学”转化以往教师的角色,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课外办手抄报,开展各种活动等形式,使学生从应试性人才向素质性人才转化。
3、营造民主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在学生心灵中占着至关重要的位置,老师的鼓励,是他们学习的动力,学生喜欢一个老师,到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课,到这门功课学得比较好,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同时我也发现,有些教师由于师生关系不和谐,造成教学难以为继的尴尬局面时有发生。教育之所有与生产不同,就在于产品是“人”,而人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不进行感情的投资,不从情感上达到和谐的共鸣,教育的目标几乎是不可能达到的。所以,老师应该有一稞“爱心”以长辈,父母、朋友等角色去接近孩子,这样容易与孩子之间产生感情,互相信赖,这样往往会产生美好的境界,学生才能在这样一个和谐的环境中畅所欲言,发展自己的个性。
(三)教学评价顺应语文课的人文特点
1、实行素质评价。在评价机制中,以语文课的学习过程为主体进行评价,如语文知识的获得、评获得语文知识的方法,评语文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评价。反对以一次考察来确定学生一学期的成败。也反对考试是出题不科学,故意刁难学生,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遇到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时要分析原因,以便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不要一味的责怪学生,致使师生之间矛盾更加激化。
2、作学生的赏识者。以“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的价值标准,以个体的健康发展与成长为评价标准来关注学生的努力,欣赏学生的进步,赏识学生积极优良的一面,赏识学生个性化的创造,促进学生的个性张扬。”
化学教育中的人文关怀 篇6
【关键词】安全意识;人文关怀;化学教育
中学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实验中用到的药品和试剂会产生许多有毒物质,如不加以正确引导,不仅会造成环境污染,还会给学生带来许多意外伤害,尤其在一些实验设施尚不完善的学校,化学教师就应该在平常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化学药品以及实验的安全使用。
一、杜绝实验伤害事故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常用玻璃仪器,经常接触酸、碱等强腐蚀性药品,在学生实验中事故隐患的确很多,容易造成或轻或重的实验事故,事故一旦发生就会给我们正常的实验教学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各年级教材中特别是对与有毒化学物质的物理及化学性质的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讲解有毒化学物质对人体的伤害以及安全意识对自我保护和他人的重要意义,促进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
我们在化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安全和环保意识,只有做到防微杜渐,未雨绸缪,增强防范意识,培养自救能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树立从我做起的环保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实验中伤害事故的发生,保证实验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二、明确实验设计的目的,体现安全和环保因素
化学实验具有其独特的生动性、直观性、科学性、实践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勇于改进实验方法,设计出安全化的实验操作规程。中学化学实验中,学生会直接接触到有毒的气体、液体、固体,如何指导学生规范操作,严格控制试剂用量、改进实验方法、设计实验装置是化学教学中的重点。教师可以从实验选题入手,以趣味的探究实验为契机,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使学生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
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重视理论对化学实验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随意臆造或修改数据,培养学生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实验,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这些都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训练,确保实验在安全和环保的条件下顺利进行。
三、突出教师课堂演示的示范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教师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思想、言行对学生有最直接、最有效的影响,在演示实验中的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学生动手实验时的态度和方法。因此,哪怕是最常用仪器的使用也不能大意,对于一些有危险隐患的实验更要充分备课,引导学生把不安全因素想全、想透。对于一些可以在实验室模拟的错误操作导致的后果,教师可设计一些错误的反例加以验证,以加深学生印象。
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什么都好奇,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在平时学生实验中除了讲清楚规范操作,安全要求外,加强监督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日常试验中,也要增强学生防范意识,培养学生自救能力。例如:强酸、强碱溅到身上时的处理,偶遇紧急情况时应如何处理和进行自救;如不纯的可燃气体点燃爆炸,水倒入浓H2SO4中进行稀释的后果;加热时先撤酒精灯导致水回流引起试管炸裂等,只要条件允许,装置设计合理,不
会引起事故的均可一试。
四、开展研究性学习,也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有效途径
安全意识与环保意识的培养是摆在所有化学教师面前的一个急需深入的课题。可结合本地情况,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环保方面的研究性课题,例如:燃料使用及其污染,干电池污染,本地区主要工业污染源及其污染物的处理调查等,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合实际情况,使学生了解书本以外的环保知识,对于帮助他们树立环保意识很有效果。另外还要立足教材,教材中有关环保的课题很多,教师应准确把握,妥善利用,如《硫酸的工业制法》、《炼钢炼铁》、《石油和石油产品概述》、《电解电镀》等章节涉及到很多与生活相关的实例,教师在处理这部分教材时最好能结合本地情况加以分析,有条件的可以实地考察,或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树立从我做起的环保意识。
化学实验活动是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精神和科学严谨态度以及优秀思想品质的良好途径。因此,教师在利用化学实验多渠道提高学生素质培养能力的同时,更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和环保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佗生;中学化学实验室应适应新一轮课改的需求之所思[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6.22(8):49~50
2.孙维生;危险化学品的危害及其防治[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07.253.
设计中的人文关怀 篇7
一、关于网络远程教学课程
网络远程教育开展多年, 在打破时空限制、解决工学矛盾等问题上为教师们所认可, 但由于受各种条件限制, 不少教师对网络远程教学课程还有陌生感, 即使完成了相关培训, 但对于什么是网络远程教学, 特别是网络远程教学要体现什么重要思想、如何体现这些重要思想还是不明就里。因此, 有必要作相关说明。
1. 网络远程教学与网络课程设计
网络远程教学是综合运用现代通信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 特别是运用因特网技术实现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 网络远程教学是一种教学体系, 而网络课程是一种教学方式, 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教学活动的总和, 在表达“网络远程教学课程”概念时, 一般会使用“网络课程”一词。为了遵循行文一致原则, 笔者在本文亦采用此法。
在现代远程教育中, 网络课程是在线教学的主题内容, 网络课程的设计, 包括网络课程定位、设计要素、设计内容及其与平台关系等需要科学、系统的规划, 正如廖哲勋教授所言:“课程设计是按照育人的目的要求和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之间的必然联系而制订的一定学校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编辑各类教材的过程, 是课程建设系统工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由此可见, 网络课程设计是一项复杂而富于创造性的工作, 设计的质量则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现在的网络课程在设计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客观上造成教师认识和理解上的偏差。
2. 网络课程的主要问题及深层次原因分析
相关部门对一些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网络课程的调研与分析发现, 虽然网络课程建设近几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但是在课程版面、内容设计、活动设计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尤其是以下一些问题比较突出。
(1) 课程定位不够清晰。主要表现为“课程从何而来?”“谁来开发课程?”等根本问题缺少系统的回应, 缺乏深层次原因分析, 这些问题使教师不能很好地理解网络课程开发的历史情境, 以至于对网络课程产生距离感。“任何一门新的课程, 都可以看作是在努力回应某一问题。”由于这些问题都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群众基础, 课程需要反映社会现实, 回应群众需求, 既然是“从群众中来”, 就要“回到群众中去”, 所以在课程设计之前, 有一个系统的课程定位说明, 就可以减少学习者的疑问和理解上的偏差。
(2) 教学设计缺少构建。现在尽管网络技术已经很先进了, 但网络课程设计人员受传统面授教学的影响, 在教学设计理念上没有更新, 常见的现象有两种:第一, 简单的网页呈现式的“电子书”教学模式, 大部分教学内容按教材章节顺序编排, 教材搬家让教师大呼“浪费”。第二, 专家视频讲座模式, 有一些专家完全按照讲稿念, 一个表情, 一个音调, 一念就是两三小时, 看完视频也不知所云。目前这类的“网络课程”已经逐步被淘汰或被改造, 有些被改造后的课程在结构上虽然有了很大改善, 但终究也只是一根油条分成几段来吃, 对教师的吸引力没多大变化。网络课程是否受欢迎, 归根结底还是要以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来评价。
(3) 学习支持服务层次较浅。从一些调研数据可以了解到, 当前多数课程在学法指导上缺乏针对性, 忽视学员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答疑反馈和作业评价不及时、不具体、评价缺乏补救性;交流讨论不充分, 流于形式, 这充分说明:教师在参与网络课程学习的时候, 是期待被关注的。从心理学规律上讲, 认知是情感的基础, 情感反过来又是认知的动力, 在网络学习这一过程中, 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 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建立一种直接有效的人文情感交流模式, 教师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能够及时予以反馈或解决, 那么教师的网络学习将会变得美好而充实。
很多人将网络课程所出现的问题, 归咎于技术的不完善或者是新技术普及不够等方面, 但就笔者观察所见, 对于现代教师, 特别是中心城区的教师来说, 掌握技术不是问题, 对于具有高度自学能力的教师而言, 生硬的知识学习也不在话下, 现时的网络课程缺少的是对教师多维度、深层次的人文关怀。
二、网络远程教学为什么需要人文关怀
“人文”一词在《当代汉语通用词典》里是这样解释的:与人类生活有关的事物、观念及文化等。人文关怀是对人的平等、尊严、价值及命运的维护和关爱;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道德、精神文化风尚的高度珍视。也有学者认为, “人文关怀是基于科学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的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主动性、全面性关怀, 以提高人的科学实践能力为根本, 在现实与超越中不断赋予人生存的意义, 旨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将这些观点落实到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就是要重视教师个性发展和自由, 重视教师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 以教师的发展为根本目标。中国哲学智慧历来有注重人文关怀的传统。《周易·贲辞》指出:“文明以止, 人文也。观乎天文, 以察天文, 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思想, 反映了我们党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的新变化, 网络远程教育尤其需要体现这一新的变化思想。
1. 网络课程体现人文关怀的现实意义
透过社会现实可以看到,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如课程与教学的改革、教师资格制度和教师聘任制、绩效工资的推广与实施等, 教师在生存与发展面前有了危机感和紧迫感。这种情况下, 代表先进技术的网络课程, 理所应当在注重教师专业水平与职业素质均衡提高的同时, 给予教师更多人性化、个性化的温情关怀。因此,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 要“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 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 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
长期以来,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领域最直接的目标是帮助在职教师更好地履行其教育职责, 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都是在国家教育政策的指导下, 围绕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来进行的, 而中小学教师本身却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是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历史转折时期, 到新课改的启动特别是校本培训等培训模式的产生, 标志着人文关怀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方针。在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中, 中小学教师不仅是教育的对象, 也是教育的主体, 在这一过程中, 给中小学教师以更多的人文关怀, 尊重中小学教师的生命价值, 尊重中小学教师的文化及其多样性, 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之要义。作为教育者, 如何利用好新技术, 发挥新技术的生命活力为教师人文关怀课题作贡献?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2. 网络课程体现人文关怀的主要原则
网络课程要以学习者为中心, 以尊重学习者为核心, 这也是网络课程设计的一条基本准则。除此之外, 网络课程设计还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 自主学习原则。教师具有较强的个人意识和责任感, 他们能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制定学习计划, 因此在为教师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基础上, 网络课程设计还应鼓励教师进行自主学习。第二, 结构化原则。网络课程学习资源是丰富多样的, 在自主学习的条件下, 清晰的课程结构有助于教师明确课程的学习脉络。网络课程设计时要根据课程本身的内在逻辑, 具体分为几个模块或单元来进行, 提供相应课程内容组织的多种结构视图。第三, 发展性原则。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必需处在知识发展和更新的前沿, 处在教学改革的前沿, 因此, 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网络课程设计要充分考虑教师的职业特点, 除了必备的基础知识外, 还应着眼于满足时代进步对个人发展的需求。
三、网络课程设计如何体现人文关怀
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是一项系统工程。近年来, 广州市天河区教师进修学校致力于教师人文关怀工程建设, 在“一切为了教师, 为了教师的一切”的办学理念指导下, 以打造“四个中心” (校长培训中心、教师培训中心、教师心理调适中心、教育资源中心) 为办学目标, 在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培训模式、拓展人文关怀方面, 成绩斐然。该校申报的中央电教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面向新课改的校本教师混合学习模式研究》, 2011年结题时获得A级优秀评价。在这一课题的框架内, 该校组织开发了一系列网络课程, 其中《透过围屋看客家》、《广府新知》等课程, 获得了市、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广大教师的高度评价, 大家一致认为, 这些课程关注教师的人文关怀, 尤其是能够结合当下教师的困惑予以释疑, 凸显人文关怀色彩。下面, 笔者就以《透过围屋看客家》为例, 谈谈在网络课程设计中如何体现人文关怀。
1. 通过创设情境, 为学习提升动力
网络学习使教师获取知识的方式发生了转变, 由于网络学习容易让人产生孤独感和挫败感, 所以学习情境的创设目的就是营造一定的学习氛围, 帮助教师愉快地完成自主或协作学习。通过还原知识产生的背景, 恢复网络课程原来的生动性、丰富性, 教师在接近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下, 能够更好地熟悉自己所要掌握的知识, 了解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 从而主动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 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更好地迁移到新的环境中去。
《透过围屋看客家》针对广州市天河区外来教师众多这一事实, 引入“新客家人”的话题, 选择客家围屋为切入点, 希望把教师带进客家人的奋斗历史当中, 让教师体会并比较新旧客家人的人生观, 同理同源, 好奇心驱使教师进入到学习情境中去, 教师一方面被话题所吸引, 另一方面也希望了解“同伴”的看法。教学互动环节问题:“在开放改革突飞猛进的广东地区, 为什么客家住地多数成为发展缓慢、相对贫困落后的地区?”成为教师热烈讨论的问题, 大家各自发表见解, 学习讨论氛围非常浓烈。这个过程与其是说了解客家人的故事, 还不如说是了解我们自己的历史。
2. 采取“先行组织”教学策略, 增强学习的实效性
《透过围屋看客家》除了开篇有前言外, 在每一个学习模块前面都有一段“引言”, 用“地上长出来的蘑菇”带出客家围屋, 用“客家精神”引出客家民系等问题:“客家话为什么没有随着客家人的迁徙流动而被汉语的其他语系、方言而湮没?”带出客家方言……这些先导性材料说是介绍, 其实更像是拉家常, 在谈天说地中教师记住了故事, 同时也在思考故事, 甚至开始“创作”故事, 这种教学策略被称为“先行组织”。所谓“先行组织”, “就是先于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的一个引导性材料。它在概括与包容的水平上高于要学习的新材料, 但以学习者易懂的通俗语言呈现。”网络课程受网页浏览的限制, 文字阅读有一定的局限性, 先导性学习材料的出现, 对每一小节的内容予以提示性说明, 能够帮助教师在新的学习内容与已有的认知结构之间形成连结, 从而对每一部分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提高学习的效率。
3. 知识切块, 碎片化时间学习, 提高学习时效
教师一般都肩负着家庭、工作、学习等多方面的压力, 时间对于他们十分宝贵。《透过围屋看客家》把课程内容进行分解, 划分为若干的小知识点, 便于教师对学习时间进行管理。根据课程安排, 教师可以根据作息时间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 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简单、容易的内容, 用专门的时间研究自己感兴趣或者重要的知识点, 实现更快速更有效的学习。
具体来说, 课程设计了“走进客家围”、“认识客家人”、“了解客家话”、“听客家山歌”、“体验客家情”等五个模块, 每个模块下设“单元目标”、“引言”、“电子教材”、“教学互动”、“单元测试”等五项内容。每个单元模块按内容分成2-4小节, 内容篇幅以短小精炼、易懂易读为原则。为了让教师顺利完成课程学习, 还制定了教学计划, 方便教师对整个课程和具体的学习任务进行宏观把握, 为教师制定个人学习计划提供参考。由于课程设计合理, 教学策略得当, 《透过围屋看客家》受到了广州市天河区教师的热捧, 教学效果突出, 除个别教师因个人原因不能及时参与学习外, 其余报名学习的教师90%以上都能高分通过学习考核, 而关于“客家人”的讨论在广州市天河区教师中也一时成为热议的话题。
网络课程受到教师的欢迎是多种因素促成的结果, 这当中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 但从笔者的实践与探索表明, 网络课程的设计必须从人文关怀的视角出发,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发挥新技术的优势, 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课程的设计过程中, 设计者本身要以虚怀若谷的态度参与到学习讨论之中, 这样才能在平等的学习氛围中构建新知, 达到教学的终极目的。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网络远程教学课程的相关概念, 以及网络远程教学与网络课程设计的关系, 对网络课程的主要问题及深层次原因进行了分析。然后通过论述网络远程教学为什么需要人文关怀, 指出网络课程体现人文关怀的现实意义, 提出网络课程体现人文关怀的主要原则。最后通过网络课程《透过围屋看客家》案例进行实践与探讨, 指出网络课程设计体现人文关怀是课程受欢迎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网络课程,课程设计,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胡小勇, 徐旭辉.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网络课程的调研与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 2010, (4)
[2]徐丹, 牛月蕾.教育增值评价先行者——美国田纳西州教育增值评价模式解析[J].教育科学, 2012, (1)
设计中的人文关怀 篇8
关键词:军事题材美术,人文关怀,思想溯源与分析
一、基本理论概述
1、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 我们党在十七大上提出人文关怀, 说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着重于引导人, 教育人, 开始从教育者的内心作思想工作, 关心人们的内心世界。引导而不是一味地说教, 在承认人的价值、人的存在意义和人作为主体的社会地位前提条件下, 引导正确的对自己和社会, 人文关怀更好培养与人民的情感, 保持亲密的关系。我们提出的人文不同于西方的人文;到近代以来我国人文思想严重不足, 受西方人文思想的影响很小, 尤其是封建思想影响深厚, 我们党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适时提出了人文关怀, 是一次深刻的思想革命, 对于社会进步, 人的全面进步, 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它不仅仅是政治工作的进步、思想工作的进步, 更重要的注重人的价值, 注重人的内心世界, 人的自由空间不断地扩大。
2、军事题材中的人文关怀的意义
随着我们党提出了人文关怀思想, 军事思想工作也开始做出积极的调整, 尊重人的内心, 尊重人的价值, 注重人文关怀和内心的感触, 加强心理的疏通和引导。军事题材的美术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 作品中体现了人文关怀的思想内涵, 艺术本身逐渐的从艺术层面上追求, 符合艺术的本性, 不仅仅从服务于政治的视角创作作品, 作品的人文艺术和政治思想融合在一起, 用最真挚的人文情感来表现人物。为适应新形势下的思想工作, 军事题材美术作品, 主要是以人物画创作为主, 始终方向明确, 体现时代特色、展示人文关怀精神, 同时也注重挖掘生活源泉, 融入人本精神感触;军事题材中呈现出形式丰富的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成为近几年来军事题材中艺术作品的发展趋向。不断探寻生活的, 从生活的本源去创作作品, 从军队生活中选取素材, 充分体现人文精神, 创作出具有思想深度和表现力度的军事题材的作品。
二、军事题材美术中的人文关怀思想溯源
1、人文关怀思想在军事领域的出现, 有其发展的历程。起初在军事领域不存在人文关怀思想, 当然不能否定存在人文关怀的个别行为。军事题材的美术作为一种特殊艺术表现形式, 与社会生活领域的艺术表现形式, 不尽相同, 尤其特定的历史使命, 主要体现与军事相关的艺术, 有其自身鲜明的特色和反应的主题, 总的来讲全面地服务于军事斗争的需要, 与政治发展相适应, 成为社会发展的宣传工具, 或者是反对战争, 以艺术的形式渲染战争的残酷, 艺术的视角未能普及到普通的士兵, 不以个人为中心, 不体现人的价值;或展示渴望平安和谐的世界;以上诸多内容成为长期的军事题材的艺术作品的主题。随着社会发展到近代以来, 社会文艺思潮, 人文思想逐渐产生, 慢慢地影响到军事领域, 军事艺术发展也开始注重人文精神。
2、人文关怀精神最初发源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 由人文主义的传统发展变化而来, 历经几百年的历史变迁, 人文主义传统主张认可人性否定神性, 主张人的价值, 否定神学权威, 把人的个性从神学中解脱出来, 追求人的自由和价值, 尊重人的权利, 不断从人的视角去考虑问题, 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关心人的精神世界, 在生活中, 人文关怀以不同个体自身特点和发挥个体优势角度去开着各项工作, 体现了对人性的极大尊重, 对于不同的主体要求以多种形式去满足, 进而发挥个体在生活中的内在潜力, 激发成为积极的社会要素, 同时让每个人在社会的发展中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人更加地自由, 更加地体现自我存在, 人文关怀既是一种精神又是一种社会文化, 在艺术领域有充分的体现, 军事题材的艺术不断受到人文主义的影响, 人文关怀在军事题材艺术中开始起来, 对军事艺术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对军事思想工作的转变提供了人文要素, 促进工作方式的转变。
3、我国军事题材的美术中人文关怀的经历和世界的发展历程相一致, 只是我国近现代文明发展较晚以近代经历了战争的洗礼, 因为战争和社会的需要文人精神在军事领域的传播较晚;西方世界的如:鲁本斯创作的《费顿的沦陷》, 还有伦勃朗的作品《夜巡》, 我国的则有《昭陵六骏》、《平定准噶尔图》等等, 表达对战争的理解更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诉求, 残酷的军事斗争极具毁灭性, 用抽象的描述手法展示的淋漓尽致。齐白石的《和平鸽》表达出对和平的期盼。到了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主张和平发展, 社会发展迅速, 政治社会环境发生了大的变化, 军事美术中具有鲜明“人文关怀”, 军事题材美术中的“人文关怀”思想和创作倾向日渐明显。党的思想工作中明确提出人文关怀后, 在军事领域里开始广泛传播;军事美术题材中具有浓烈的“人文关怀”气息、具有思想深度和影响广度。
三、军事题材美术中的人文关怀现状与分析
1、军事题材美术中的人文关怀, 在现在的军事美术中散发出浓烈的人文主义, 表现出人文艺术的巨大魅力。在这一精神的感染下创作出大量的包含人文精神的美术作品, 提升了思想工作的有效性, 感染了人的内心, 促进军事艺术的发展。但是我国在接受人文主义传统较晚, 发展历程段, 到了党的十七后人文关怀才开始在军事题材中体现, 所以人文精神的发展内容理解和创新不足, 表现形式比较单一, 形式与内容的融合比较刻板, 与西方人文艺术的表现手法存在一定的距离。
2、军事题材美术中的人文关怀作品近年来不断涌现, 深刻体现军事艺术的变革, 适应军事宣传的主题, 成果累累, 取得可喜的成绩, 但是人文作品的总量在整个创作中比例不大, 在这些作品中的精品较少, 能够有效突出人文关怀的表现形式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在表现人文精神时还保留者明显军事政治的印记, 人文倾向不明显。
3、在提倡人文背景下, 军事美术题材美术的作品中也出现了夸大了人文精神的现象, 过多地追求艺术本身, 与军事联系渐行渐远, 服务军事的基本职能是不会变的, 但是为追求艺术而不和军事相结合就变成了纯艺术作品, 丧失军事题材美术的本性, 由此可见要把握好人文关怀的尺度, 把握好人文关怀在军事题材中运用。
四、提高军事题材美术中的人文关怀对策
1、为提高人文精神在军事题材美术中应用, 结合工作中的实际, 大胆吸收西方人文精神在美术上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不断地创新发展, 促进我国军事题材美术人文关怀的提高, 更好的为军事思想工作服务。
2、鼓励作品创作向人文关怀方向发展, 创新人文作品的表现形式, 突出人文精神, 借鉴西方军事美术题材, 实现艺术和军事的完美融合, 提升艺术的水准, 提高艺术的赏析性, 创作出更多的可观、可感、可悟的人文美术作品。
3、加强党的理论学习, 深刻领会政治思想工作的人文性, 把握提高军事题材美术的作品的基本规律, 做到军事题材艺术作品的创作中人文关怀和军事思想工作相结合。
五、总结
军事题材美术中的人文关怀思想随着社会发展, 以其独特的感染力和表现形式, 推进了美术艺术的发展, 提升了人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涂辛.从建军80周年美术作品展看军事美术创作[J].中国文化报, 2007, 8.
[2]殷双喜.2 0世纪中国美术中的战争图像[J].美术, 2011, 1.
[3]许向群.迷彩情节和图像体验[J].军事美术的“个案”诠释, 2010, 8.
中国现代壁画设计的人文关怀 篇9
虽然这些壁画还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壁画, 但是它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使人们初步认识到了壁画在建筑和生活中的位置与价值, 也使众多艺术家 (国画家, 油画家, 雕塑家, 工艺家等) 体验到壁画形式的大体魄所带来的震撼, 纷纷投身壁画业 (兼职或专职) , 壁画的创作队伍空前壮大, 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也为当代壁画业提供了发展契机, 举国上下皆大欢喜。成就有目共睹自不多言, 但是从这二十几年的壁画繁荣的背后我们也会发现很多问题, 比如现代壁画与理论的脱节, 现代壁画与设计的脱节, 现代壁画家与制作的脱节, 现代壁画与环境的脱节等。但在这些问题当中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壁画设计中的人文关怀问题。就是今天的壁画创作到底是为了谁?壁画家?甲方?领导?这是对于壁画终极关怀的追问。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 有的理论家把壁画提到“公共艺术”的高度, 就是要强调壁画设计的这种人文关怀, 这也是当下社会进步所体现的公众的文化权利。我认为当下一些理论家, 壁画家动不动就把什么本土化, 民族化, 全球化, 与世界接轨等口号挂在嘴边;整天把继承和发展, 传统和现代, 东方与西方, 借鉴与创新等观念讨论来研究去, 其结果还是“玄之又玄”不解决实际问题。既然“现代壁画”是公共艺术, 那么它的受众应该是每一个市民。我想问的是我们在进行壁画创作的时候, 是先考虑写实的?意象的?抽象的?还是考虑传统出新?以西润中?还是中西合并?抑或时刻提醒自己千万要本土化, 民族化, 要么就一定要走向世界, 与世界接轨等等。这些在我看来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放置与特定环境空间的壁画是否与大众的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密切相关, 产生互动关系。当然不仅仅是审美层面, 还有文化层面。我要表达的就是要把重点放在研究大众, 关怀大众这个前提下再言其他。
我先谈一下“公共艺术”与大众的关系。“公共艺术”是个舶来品, 因为在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占主导, 强烈强调等级的儒家思想的长期统治下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艺术”。“公共艺术”的提法强调了公众对于社会公共空间享有文化艺术的权利, 这不是在一个重视公众, 重视民意, 相对民主的市民社会是不可想象无法实现的。当然在西方社会, 公共艺术的提出, 确立也是经过了一个漫长过程, 它是由过去的“贵族文化”, “精英文化”走向大众文化的产物。中国对于这个概念的认同, 并使用越来越多, 也是最近几年的事。在中国发展的几十年间, 公共场合的艺术不是“政治强权”的强奸民意, 就是“精英主义”的自我标榜, 教化万民。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加上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中国开始向市民社会转变, 步入市民生活的人民的钱袋鼓了才敢挺直腰板要求政治, 经济, 文化方面的话语权。虽然才刚刚开始, 但这是必然的趋势。所以, 中国文化开始出现了多元化, 多种选择的的趋向;大众文化, 消费文化也应运而生。在城市生活中, 在公共空间里, 市民的意志越来越强烈, 轻松活泼, 富于趣味性娱乐性的市民文化正在逐步取代过去社会生活中的那种大一统的呆板的观念形态。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 “公共艺术”的概念被引进中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那么很显然作为公共艺术的壁画应该是公众情感外溢的物化形态。公众是壁画优劣的绝对评判。因此作为壁画家有什么理由不研究公众, 分析受众群的审美价值取向, 审美趣味, 精神情感等, 使自己的壁画创作最大限度地与公众生活, 情感发生互动。这不是迎合, 而是同样作为市民的壁画家的情感体验与公众的共鸣, 只不过壁画家用壁画的物化形式来表达罢了。“言为心声”只不过这是公众之心, 壁画家也是公众不是吗?关怀公众也就是关怀自己, 这种逻辑诸君认为然否?
中国的对外交流, 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但是大量引进西方文化只是鸦片战争以后的事情。这二十几年的对外开放加速了文化的交流与整合造成了今天多元化的局面。那么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所积淀的民族心理结构包括审美心理结构审美趣味也不可能在这一百多年之间完全土崩瓦解。这就是说公众的审美结构应该是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多元化结构, 这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但却会因为传统文化的长期缺席而改变。从整个文化来看是一个民族的文化选择, 从壁画创作来看也面临抉择。对于今天来势汹汹的西方文化, 我不喜欢用“文化侵略”这些字眼不是出于卑微的民族自尊心, 而是西方的文化流向中国的时候, 中国的文化同样在流向西方, 只不过这些文化大量是老祖宗的, 这些老外不是“中化”而是“化中”。我想表达的是壁画家只有立足传统, 研究传统, 吸收有用的西方文化, 才是真正关怀公众。这样既是满足了公众的文化权利, 精神享受, 又巩固了民族文化内核。有人叫嚷“走向世界”我想问一下, 世界在哪里?你要走到哪里去, 外面都是别人的文化领地, 足下才是我们自己的领地, 这片土地本来就是属于世界。因此, 诸如“民族化, 本土化”“走向世界, 与世界接轨”等问题不言自决。研究公众, 关怀公众这个本质问题解决后, 其它问题根本不能称之为问题。
由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和山东省威海市人民政府组织的威海国际雕塑大赛分别举办了两次 (1993和1995) 使一个威海海滨雕塑公园初具规模.这种当代艺术创作从美术馆走向公共空间的尝试具有重大意义。这被称为“威海模式”, 其后惠及其它各大城市, 如天津、青岛、大连、长春等城市。连“架上雕塑”都有走向公共空间与公众的情感生存状态发生互动关系的趋势, 都有对公众的这种人文关怀。一向作为公共艺术的壁画有何理由不关注公众不关注公众的当下生活。1999年策划完成的放置于深圳街心花园的大型纪实性群雕《深圳人的一天》, 设计之初就明确提出新的设计口号:“让社区的居民告诉我们做什么?”这种大魄力在壁画设计中还没有看到。作为规划师和壁画家要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关键还是要转变观念。让我以《深圳人的一天》的设计者的观念作为我的结论吧:对于城市公共艺术而言, 规划师和艺术家首先是一个社会工作者, 他们首先要做的是, 了解社会, 了解老百姓的需要;不是他们去引导老百姓, 而是要让老百姓真正成为城市的主人。
参考文献:
浅谈美术油画类创作
吴鹏杨季珑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安徽合肥230009)
摘要:油画以其色彩绚烂、表现手法丰富、刻画效果深刻、视觉冲击力强等特点, 已成为我国当代文化艺术领域内最具生命力的新兴学科之一。因此, 各个高校的美术专业都在开设这个课程, 并且美术油画专业的学生要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加强自己的技术水平, 培养自己综合性审美技能。那么, 在本文中, 笔者将通过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以“美术油画类创作”为话题, 谈一谈自己对于美术油画类学习的一些认识。
关键字:油画类创作;基本功;艺术态度;实践活动
油画作为外来品, 在中国的发展可谓是历史悠久。油画以其色彩绚烂、表现手法丰富、刻画效果深刻、视觉冲击力强等特点, 已成为我国当代文化艺术领域内最具生命力的新兴学科之一, 并且在我国人民大众文化生活中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和作用了。因此, 在我国的各美术院校或是美术系均开设有油画课。在本文中, 笔者通过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以“美术油画类创作”为话题进行浅谈, 说一说自己对于美术油画类创作的一些认识。
一、在美术油画创作中, 对于油画基本功要给予重视和训练
在美术油画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油画基本功可以从素描和色彩两个方面给予重点训练。油画中包含很多方面的内容, 但是其中最关键的环节应该是对于油画基本功的掌握, 可以说, 没有过硬的基本功训练, 对于油画的掌握和把握就是空谈。油画具有时代性等特点, 但是对于油画中的素描和色彩的掌握和训练是进行欣赏和创作的基础。首先, 素描静物和动态写生。通过使用写实手法训练学生掌握其中的变化规律, 来提高自己在作画过程中的表现能力。素描油画基本功通过大课时的训练可以使我们打好基本功的训练基础, 培养其严谨审美眼光, 最终实现和提高自身的技巧训练, 为将来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本功基础。而小课时训练则可以针对性的指正我们本身在作画中的问题。再者, 色彩的训练中包括色彩原理、色彩属性、配色 (更具体来说是主体性配色) 等方面的内容。油画美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借以色彩视觉化的训练来培养学生运用绘画技巧、相应的审美观和掌握色彩的认知能力。
那么, 我们作为油画专业的学生应该努力做到:第一, 认真观察事物和人物的变化, 在进行艺术基本功训练时需要将事物和人物的内在与外部共同联系在一起来训练, 更为重要的是, 培养自身能够透过外形能够表达其本质的东西。第二, 油画专业旨在培养我们在作画的过程中具备积累或者是记忆的能力。我们在作画的过程中必定要使自己的脑子中能动地发挥作用, 这就离不开记忆, 那么学生才能更好的进行作画的基本功训练, 并且这也是自身在进行名家名作欣赏时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 对其中的特点进行记忆, 过后才能进行思考和体会。第三, 油画专业也需要教师帮助培养我们的联想性基本功。有了对于前人的学习和思考, 才能运用自己掌握的技巧和基本功来进行创作, 可以说, 创作活动就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想象活动。培养学生的联想性基本功可以使自身在作画过程中掌握“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从内容到形式”的实质和方法, 从而产生丰富的联想进行油画作品的创作。
[1]孙振华.雕塑空间[M].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2.
[2]孙振华.在艺术的背后M].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3.[3]胥建国.精神与情感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4]李化吉.中国壁画M].山东:美术出版社, 2002.
[5]翁剑青.公共艺术的观念与取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二、在高校的美术油画创作中, 对于学生本身的艺术态度要端正、积极, 即:加强欣赏作品中的蕴含的能力
在美术油画创作中, 对于学生的艺术态度的引导是油画教学的关键环节。艺术态度是有关审美能力、创造力、想象力、主动性、艺术规律、基本功等方面的问题。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来培养自身对于理解艺术态度。可以说, 油画创作中的艺术态度的核心问题就是去除被动的纯模仿性活动。在进行艺术欣赏的时候, 一定要锻炼自己进行作品“内在”的把握, 并在自己的美术油画教学中突出各个方面的理解和把握并使其明确化。
三、在美术油画创作中要着重强调了艺术语言的准确性和明晰性
在高校的美术油画教学中要着重强调了艺术语言的准确性和明晰性, 这主要是指通过使用绘画创作中的不同技能或是手法来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这就是在油画创作中需要重要考虑和训练的方面, 这是一种内在和外在的统一。例如, 在油画艺术造型方面, 一定要训练自身把握结构和表现手段, 例如借助几何形等作图方法进行绘画。当然, 即使是相同的主题或是素材, 由于在绘画的过程中会流露出自己的特点, 这就是自己的“风格”。此外, 我们要坚持平时作画的习惯, 在作画的过程中使得自己的画速写和记忆等基本功得到训练, 并配以自己的情感来体现出作品的不同风格。
四、在高校的美术油画创作中, 积极组织深入生活的实践活动, 培养油画生活性
我国悠久的文化底蕴为油画创作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创作题材, 那么我们的气质和素养在作品中的展现提供了很多的可能性。而在这个过程中, 也需要教师帮助引导我们, 要善于细心发现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在生活中寻找创作意图和素材, 进行生活化创作。对于实践性指导, 还可以通过实践性活动的共同参与来实现。这些共同性的实践活动, 一方面可以使自己在真实的环境中去进行绘画;另一方面, 通过这些共同性的实践活动还可以进一步增强了自己和画作之间的感情交流, 使得本身在这个过程中真实流露出自己的情感, 进行作品创作。其实, 这些共同性的实践活动也可以使油画专业从中受益, 因为我们在创作中, 其思想上的敏锐性和灵感的迸发也是对于改善自己创作理念、创作手段等方面的有力推动和促进, 使得自己创作针对性更强。可以说, 这些共同性的实践活动是共同受益的活动。
总之, 在高校的美术油画创作中应该是一种实用型学科的体现, 它不但可以培养美术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水平, 也能提高我们的综合性美术素养。美术油画专业要不断改革油画教学, 使其成为与实践息息相关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因此, 美术油画专业的学生要在自己的创作活动中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和方法或是手段, 培养自己本身的综合性审美技能, 使自己成为适合时代要求的综合性艺术人才, 获取最大化和最优化教学效果。
画艺术教学和油画特质[J].美术研究, 1989 (3) 型艺术语言的重建[J].艺术教育, 2005 (2)
摘要: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实力增强, 城市化进程加快, 人民生活的水平日益提高的一个大变革, 大发展的时代, 我们创造了一系列的生活空间, 不管是不是自觉, 我们同时也创造了无数新型环境景观。现代壁画是公众的艺术, 现代壁画创作如何适应新型环境景观, 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一个核心是人文关怀问题。本文就针对这一核心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以期这种探讨对以后的壁画创作实践有所启发。
关键词:现代壁画,公共艺术,公众,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孙振华.雕塑空间[M].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2.
[2]孙振华.在艺术的背后M].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3.
[3]胥建国.精神与情感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4]李化吉.中国壁画M].山东:美术出版社, 2002.
论产品设计与人文关怀 篇10
现代社会的工业水平越发进步, 材料等相关学科也在飞速发展, 产品本身的生产不再是难题, 各式各样的产品涌入人们的生活, 人们在享受着现代科技带来的种种便利时, 也难免会产生种种的不适和惊慌, 这样的感受更多是体现在精神层面上的。这时, 产品的设计者应该负担起缓减压力的作用, 将更多的人文关怀倾注在自己设计的产品中去, 更多的从消费者的心理感受出发, 而不应该只呈现给消费者冰冷的工业产品。
一、现代社会产品设计的发展与消费者的需求
现代社会科技水平的发展极为迅速, 对于产品设计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例如新造型、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 这些都赋予了产品设计师更多的激情、创造性和可能性。然而, 随着产品的不断增多, 消费者们的选择范围日益扩大, 他们对于产品的要求已不仅仅是可以满足简单的使用价值了, 包括文化、情感、美学等各式各样的诉求日益加深, 简而言之, 即产品设计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
作为“为人造物的艺术”[1], 产品设计要体现人文关怀, 责无旁贷, 也引起了广大设计者的重视, 相关的设计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等相关学科也正是基于此发展起来了。美国科学家马斯洛曾经提出过这样的观点, 他将人类的需要按照阶梯式的逐级递增, 分为生理上的需求, 安全上的需求, 情感和归属的需求, 尊重的需求, 自我实现的需求;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 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 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人们行为的动力;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求也遵循着这样的规律, 即由简单地满足基本的使用功能, 到对产品背后的文化内涵、精神情怀、人文关怀的追求。由此看来, 消费者以及设计者对于产品设计的人性化需要就显得合情合理了。
二、什么是产品设计的人文关怀?
我们既然明确了消费者的需求及追求人文关怀的合理性, 就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产品设计的人文关怀?人文关怀即其设计中所体现出的人性化, 简而言之, 就是“设计要以人为本”。产品设计的服务对象就是人, 因此我们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到人的要求, 这里既包括人对产品功能的使用, 也包括产品的造型、色彩等给人带来的心理感受, 甚至还包括产品对人生活方式可能带来的改变。《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一书中就指出:“形的概念完全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 而不是在头脑由纯粹的思维产生出来的。”因此, 产品设计是来源于生活的, 也脱离不了我们生活的环境, 它既是现实生活中各种需要的真实反映, 同时也对生活产生各种影响。所以, 我们在进行产品设计之前, 应该首先明确设计的对象及其所处的环境, 以及该产品会对这样的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 积极的或是消极的。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消除负面的, 提倡正面的。
因此, 设计者在进行产品设计的时候, 要充分考虑到人、产品、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 在满足人通过产品改善环境要求的同时, 也不能忽略使用者的身心感受, 从而达到这三者的和谐统一。
三、人性化设计的具体表现和方法
产品设计的本质是按照美学规律为人类创造工具、改善环境的活动, 是一种具有艺术性质的造物行为。因此, 它所创造出的是“人类与世界调解的工具”[2]。所以产品设计在满足功能性要求的同时, 更应该关注人性化设计带给人们的美的享受和对人心灵的抚慰作用。
产品人性化设计的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
(一) 产品功能的人性化设计
人们在选择产品的时候, 或者说人们在评价一个产品的设计是否成功的时候, 产品的功能始终是摆在第一位的, 因此产品功能的人性化设计是十分重要的。
所谓产品功能的人性化设计, 是指设计者在进行产品的开发和设计时, 要充分考虑到产品的功能以及人们的需要, 进行更深层次的开发和挖掘, 比如说手机等移动通讯设备已经由最简单的发短信和通话功能扩展到今天的娱乐、办公、商务一体化功能, 随着手机类产品设计的不断发展, 如今的智能手机 (图一) 甚至已经成为了人们进行工作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人们的需求不断推动着手机产品设计的发展, 而手机产品设计的不断进步也从某种意义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并且带动了类似于无线网络技术、云技术、微型处理器技术等相关产业的进步。
(二) 产品尺度的人性化设计
这里的产品尺度主要指的是产品本身的尺寸是否符合人使用的生理要求, 例如一把椅子的设计, 无论它是什么样的造型和风格, 它运用了怎样的材质, 都不能忽略使用者的座高问题, 那么, 它的椅面高度也就必须要符合人的座高, 显然, 一把椅面高度过高的椅子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让人感到舒适的。
因此, 我们在进行产品设计的时候, 一定要考虑到相应的人体尺度数据, 与之相关的人体测量学, 人机工程学等相关学科也是基于这样的要求而发展起来的。
(三) 产品造型的人性化设计
产品的造型是一个产品带给消费者最直观的印象, 也是人们对于产品设计关注点最多的一个方面, 产品的造型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购买欲望, 而设计者的思路也必须通过造型来予以具体化、形象化的表现;可以说, 产品的造型是产品设计风格的符号化表现;凯迪拉克汽车车身硬朗的钻石切割式造型设计, 苹果电子产品简洁、轻薄极具科技感的造型设计无不反映着各自品牌的设计理念和风格, 也在消费者脑海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甚至人们往往看见类似造型的产品就会首先想到相应的品牌。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产品造型进行人性化设计的重要性。
(四) 产品色彩的人性化设计
产品的颜色往往具有极强的感情色彩和表现特征, 并可以给使用者产生相应的心理暗示, 影响使用者的情绪, 针对不同的消费群和不同的使用场合, 颜色的选择非常的重要。例如老年人或者病人使用的物品往往不适合选用过于鲜艳的色彩, 而一些庆典中使用的产品如果使用过于平淡的颜色则无法烘托出热烈的气氛。因此, 我们要结合产品所面对的具体受众、人群和具体场合灵活选用相应的颜色, 充分利用好色彩对人心理和情绪的影响作用, 使得产品的设计更加贴心。
(五) 产品材料的人性化设计
产品给人的视觉感受不止表现在造型和色彩上, 同样造型的产品, 其质感不同也会给人以不同的感受。金属的坚硬冰冷、木材的温暖、丝绒的柔顺都是不同材料给人们带来的直观印象。设计者在进行产品设计时, 要充分考虑到材料给使用者带来的心理和生理感受, 选择适当的材料, 进行合理的设计。同时, 在强调绿色设计、环保设计的今天, 产品材料的人性化设计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设计者应该选择可循环使用、节能、可再生、低能耗的材料。
四、结语
综上所述, 产品设计在现代社会中既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科技, 创造极大的物质文明成果为人类服务, 也要注重产品的艺术性特征, 使其不断满足人的心理情感的需求, 体现出真、善、美的特征, 体现出产品对人性的关怀和慰籍。同时, 设计者也应该多了解研究人体工程学、色彩心理学、材料学等各类相关学科, 甚至于历史、哲学、民俗学等学科。只有从这些方面入手才有可能真正做到产品的人性化设计, 才有可能设计出符合受众需求的产品, 才有可能做出被市场和消费者都认可的产品。所以, 产品设计应该注重“以人为本”, 将人类群体的需求作为重点。只有坚持这样的原则, 才能真正实现产品的人文关怀和人性化设计。
参考文献
[1]诸葛铠.图案设计原理[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1998:65.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篇11
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自觉地发展自己人性的成分,发展自己心灵深处真善美的成分,由自在的人变为自为的人。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要育人,就要研究人性需要。人的需要有多种层次,低层次的有衣食住行等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高层次的有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情感的需要,有劳动、学习、创造等发展的需要;最高层次是追求文明、进步,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这些正是人性正常的需要。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特别是对那些高层次的需要,我们应尽力创造条件,使其有满足的可能。这样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就不再是外在的口号,而成为源自学生内心的需要。当学生心中那些真诚、善良、美好、尊重人、关怀人、为别人尽义务、为社会尽义务,以至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而奋斗的需要强烈起来时,他才会充满了做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作为语文教师,要着重发展学生心灵中需要劳动、需要学习、需要创造的那部分人性,对即使看起来这方面需要不强烈的同学,也一定要坚信他的心灵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坚信这个世界中一定存在着劳动、学习、创造的需要,千方百计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找寻出这种需要,使其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同时,教师还要带领学生体验课文中传递出的人性。另外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生命存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培育了人们多种多样的个性,丰富多次的世界又需要人们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在教师课堂教学理念中,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自己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学生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英国教育家斯宾基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这就强调了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快地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作为语文信息载体的课文,本身就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们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做“转运站”,而必须“披文入情”。
作为关注学生情感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把诗情、文情传送到学生心中,而且要精心地给学生提供表达自我情感,评价情感的条件。放手让他们评价作品中的人情美、形象美、图画美、幽默美,从美的事物中找到情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借诗移情、化景设情,表达自己的情意和体验。与此同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情感互动活动中去,建立师生之间的良好的情感关系,创设友好、民主、平等地教学氛围,以心施教、以情激情,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活跃振奋的积极发展状态。
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含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想的光芒,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材料。“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怒发冲冠凭栏望”的岳飞,无不使学生感受到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穷年忧黎元”的杜甫,无不激起学生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语文教学只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材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
虽然语文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因素,但语文教育中的德育并不因此而能自行实现。因而,教师除了挖掘教材中道德因素外,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多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要实现这一教学境界,教师必须积极开展师生互动的探究式学习,寓思想教育于语文训练,使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成为自觉。在帮助学生分析、理解、评价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习、生活状况,联系学生的生存环境和当前的社会现实,抒发感慨,发表议论,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学生对社会现实和人生价值的看法和态度。
语文课堂中的人文关怀 篇12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努力打造充满人文关怀的语文课堂。
一在教学内容上提倡回归到生活中
人类社会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产生了语言和文字并使得两者逐步发展起来, 而语文是以语言和文字作为基础的。所以, 文学作为语言和文字总体性的外在产品, 自然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文学来源于生活, 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 语文离不开生活, 我们倡导的语文教学内容和形式只有取材于生活才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才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也才能让学生抱着积极、主动的心态去学习, 才能使学生学到具有时代气息的语文。只有让语文回归生活, 才能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所以,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最重要的是树立语文即生活的理念, 将语文教学置于一个开放、自由、宽广无边的空间里。人文关怀要求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 所以充满人文关怀的语文课堂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因为学生学习新知识要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 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注重从学生的社会经验入手, 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加深学生对各类知识及其所处社会的理解, 教育只有向生活回归才能体现教育意义的真谛, 才能真正体现出语文课堂的人文关怀。
二在教师要求上要提高人文素养
作为学生思想引导者和人格塑造者的教师, 不仅应掌握精湛的专业知识和系统的教育理论, 还应具备广博深厚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包括思想素养、文化素养和品德修养。当今教师职业的性质决定了教师要摒弃片面追求物质而轻视人文的肤浅的功利主义, 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对人文学科的兴趣。而对语文教师来说更为重要的, 是要使学生不断地学习积累人文知识, 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能把自己的人生体验渗透到教育教学实践中, 在实践中丰富自己的认识并提高自身的修养水平。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说起来容易, 做起来还是需要一定的努力, 要使得这种理念在平凡的教学过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落实。
第一, 作为教师, 要爱岗敬业, 有强烈的事业心。教师人文素养构成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热爱教育事业, 这是教师的立业之本, 也是认识自身价值的前提。教师只有热爱教育事业, 才能视教书育人为己任, 才会在教学实践中将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与人文精神的培育紧密结合起来。
第二, 要求在课堂上语文教师要努力做到以情育人, 语文教师要想在现代学生的认知心灵、情感体验和民族精神的大悲悯、大关怀之间, 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不仅需要情感方面的指引, 更需要理性的提升。语文课堂如果没有情感的润泽, 只是教师的宣讲与解读, 学生也是冷冰冰地被动接受, 那么这样的课堂也就毫无美感可言, 更不会有深切的人文关怀。只有做到上述这些的老师, 才能使师生之间营造出平和、融洽的气氛。
三在学生要求上要关注个性发展
教师要做到教书育人。语文教师当然也一样。教书是为了更好地育人,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研究人性需要, 而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 就需要自觉地发展自己个性的成分, 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都是一个广阔的世界, 在其中存在着很多需要, 如何满足学生的这些要求, 教师要想办法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 发现学生的需要使其成为学生进步的推动力。教师要引领学生体验课文中传递出的人性, 激发学生内心深处那些美好的情感, 从而让学生充满幸福感。
如《边城》为人类的“爱”做了一份恰如其分的说明, 通过教师的引导赏析, 让学生领略一种优美健康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另外, 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个学习者都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都有自己的个性。在教师的教学理念中, 每一位学生都应当是自己关注的对象。这样, 教师就能尊重学生的个性, 发展他们的特长, 不用逼着所有的学生按照统一的模式进行高难度的训练。同时, 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特长出发, 通过不同的途径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 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不断增强自身的素质, 尊重与发展学生的人性与个性, 使师生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关怀、帮助、谅解和信任的和谐气氛中, 从而真正体验到幸福感与自豪感, 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对学生个性关注的本质就是尊重, 而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我们不必对所有学生都提出过高的要求, 而应鼓励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提高自身的素养。
另外, 语文教师还可以在课堂内外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丰富学生的生活, 调动学生自我提高的积极性,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发展。
总之,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呼唤语文课堂凸显人文关怀。因此, 我们所追求的语文课堂要倾注真挚的情感和充沛的精力。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朝这个目标努力, 只有对所教学科、所教对象倾注满腔热情, 教师的语言才能充分显示出其吸引力, 打动学生的心, 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 受到强烈的感染。每一位教育者都应更新观念, 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怀。
摘要:人文精神底蕴的缺乏是造成当前一部分中学生情感失控、心理变态、行为失常、缺乏教养和素养最重要的因素。而语文课堂作为人文精神的一种传播途径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让课堂变成教师、学生和文本资源相互间谈话交流的场所。因此, 教师必须要更新观念, 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怀, 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以情感促进学生心灵和品德的发展, 为其生命打上人文精神的底色。
关键词:人文关怀,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李秀举.让语文教育充满人文关怀[J].现代语文 (教学研究版) , 2006 (9)
[2]李波.语文课堂的人文关怀[J].学周刊, 2013 (23)
[3]李荣.用人文关怀激活中职语文课堂[J].中等职业教育 (理论) , 2008 (5)
【设计中的人文关怀】推荐阅读:
大学教育中的人文关怀09-30
英语课堂中的人文关怀10-13
对农节目中的人文关怀论文09-04
人文关怀08-26
治疗人文关怀05-13
人文社会关怀05-24
人文“二度”关怀08-21
人文关怀护理08-26
人文关怀管理09-06
坚持人文关怀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