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中的人文关怀

2024-09-30

大学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共12篇)

大学教育中的人文关怀 篇1

摘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人文关怀理念, 是国家发展和谐教育的重要要求, 也是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文素质提升的有效方法。作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 阐述了人文关怀的概念, 分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的现状及原因,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应对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缺失,对策

引言

所谓“人文关怀”, 即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 关注人的基本生存、生活及情感, 坚持以人为本, 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进行思考, 目的是为了提升人的内在价值, 挖掘内在潜能, 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注重人文关怀、心理疏导、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说明国家高度重视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做到以人为本, 运用人文关怀理念去关心人、关注人, 帮助大学生疏导心理问题、解决思想问题, 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提高其人文修养与精神。下面, 笔者将结合实际工作经验, 具体谈谈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关怀问题。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及原因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

(1) 忽略了大学生的主体性及实际生活

目前,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模式, 主要是以教育者为主导, 学生只是作为被动接受的对象。高校通过思想政治道德理论课、辅导员的宣传教育等方式,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理论“灌输”。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 学生为获取学分而学, 整个过程显得程序化、功利化。对于所学的理论知识, 学生未必感兴趣, 也未必都能够理解;即使学生们有新的看法或见解也没有机会进行表达。这样, 学生们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确立, 无法发挥出自我的特点、张扬自我个性, 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是有违人文关怀的精神实质的。

另外,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注重形式上的宣传, 却忽视了对学生实际生活的关注。比如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感情问题、人际交往问题、贫困生心理问题、就业思想观念爱情价值观, 等等, 这些都是学生们所困惑的实际生活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却关注得较少。教育与实际有差距, 也就违背了真正关心人、呵护人、帮助人的人文性教育价值理念。

(2) 教育方法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采取的工作方法较为单一, 缺乏人文关怀, 直接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难以达到。首先, 忽视了将情感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不关心大学生的情感心理和情感需求, 忽略了自身情感的培养和对学生情感的塑造, 没有意识到社会上的负面思想对学生的消极影响。其次, 忽视了校园文化对学生的熏陶和影响, 未有效利用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十分重要, 是培养学生优秀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阵地。但是, 我们却很少利用这一有利的文化环境来启发和引导学生。最后, 大学生在校期间有许多参与课外活动、社团组织、社会实践及专业实习等的机会, 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另外一种方式。不过在此过程中, 教育者们重视对学生思想品质、道德观念, 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却忽视了对学生心理、情感、情绪的关注, 并未注入人文关怀的理念, 使得效果不尽如人意。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

(1) 对人文关怀的认识不足

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 首先是高校和教育者的认识不足。一方面, 受传统观念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对学生的思想观、政治观及道德观进行培养和塑造, 注重运用知识去教育学生, 却忽视了利用感情、意志和行为去影响学生。没有意识到人文关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教育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注重形式, 忽略实际效果;只追求完成任务, 忽视对学生的真正影响和启发。另一方面, 对人文关怀的内容认识不够、教育不全。虽然近年来为响应国家的号召, 各大高校都纷纷提出了人性化的教育理念, 但是对其具体涵盖的内容看法各一。有的只重视思想、政治、道德上的影响和宣传, 较少关注学生内心的感情、成就感和挫败感;有的注重群体学生的心理引导, 忽视对个别学生、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关注。

(2) 人文关怀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缺乏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的第二个原因, 就是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理论上, 我们对当前高校中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失的现状分析不全面、原因挖掘不透彻, 应对策略缺乏针对性, 还未形成一套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的指导理论。实践上, 由于缺乏人文关怀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 经常会出现违背人文关怀理念的情况。例如, 教育者在与学生沟通时, 不关注学生的内心情感, “出语伤人”的现象时有发生;不注重保护学生的隐私, 不重视对特殊学生, 如贫困、残疾、性格特别内向等学生的心理关注和引导;在实践教学中, 重视教学任务的完成率, 忽略了学生感受、个性、自我意识等。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有效对策

1. 正确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

教育者要更新思想观念, 认识到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首先, 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念, 在进行思想教育宣传和渗透时, 必须时时刻刻抓住“人”为中心的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的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教育的内容既包括对学生思想、政治、价值观的教育, 又包括对学生心理、情感的关注;教育的方式则是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个性、张扬个性, 并辅以教师的正确引导。其次, 教育者本身要树立起人文关怀意识。因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塑造学生思想灵魂及心理人格的工程师, 所以教育者本身要拥有人文关怀精神, 才能潜移默化地将内在素质转化到工作之中。教育者要具备哲学艺术、文学修养等综合素质, 要具有公平、民主、和谐的工作意识, 具有追求真理的信念和崇高的思想品德观……这些都是人文关怀精神的最好体现。

2.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理论研究

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的切合度, 就必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理论研究, 以扎实的理论知识去指导实践。教育者既要充分学习人文关怀相关的理论知识, 充实自己的理论功底和内涵, 拓展思维视野, 转变教育观念, 又要与实践相结合, 形成一套具体科学、系统全面的指导理论。通过丰富的理论研究, 教育者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内涵, 着重突出对学生实际生活的关注, 引导学生走出心理或情感上的困惑, 体验学习或生活的成就感与幸福感。另外, 还要加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改革步伐, 摒弃过去一刀切、满堂灌的授课方式, 改变教学方式, 创新教学内容, 将“关心人、尊重人、引导人、鼓舞人、理解人、肯定人、支持人”的人文关怀思想贯穿始末。要通过理论课的教学,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文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 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 必须充分利用这一渠道增强人文关怀的实际效果。

3. 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践操作

有了充分的思想认识和扎实的理论指导,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强实践操作, 在实践中践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理论, 在工作中去真正帮助学生学会解决所面临的各种思想及心理问题。比如在学校内部成立心理咨询室, 由学生干部及学生本身担当咨询工作人员。他们应是经过专业训练的, 具备基本的心理咨询知识和技能;并且他们与来访者 (学生) 年龄相仿、经历相似, 能够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想法。这样, 形成一个“朋辈心理咨询”的模式, 既可以有效预防或缓解学生的心理问题, “工作人员”又可以借以调整自我的心理状态。再如, 在校园内, 可以组织健康的文化活动, 如体育比赛、娱乐晚会、艺术展览、志愿支援, 等等, 既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又提高参与者的自信心, 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 塑造健康的心理素质。

此外, 还要加强学校与家庭、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全方位提高学生适应家庭、社会生活的能力。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学生现在及将来生活的主要环境, 学生必须要有良好的适应能力, 才能形成完整、持续、健康的思想道德素质及心理素质。高校要将三者充分结合起来, 发挥人文关怀的作用, 引领学生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及社会生活中都能不断提升自我的思想政治水平。

结语

人文关怀是一种新的价值观和教育理念, 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非常有必要。它是构建我国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条件, 是实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方针的重要基础, 更是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方式。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 我们深谙肩上责任的重大。在日后的工作中, 还需要不断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工作方式、充实工作内容, 继续探索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促进作用, 继续坚持“以生为本”的人文观念, 深入学生日常的生活学习之中, 真正做到关心学生、关注学生, 帮助学生实现身心的全面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策略, 2011 (07) .

[2]刘华才, 刘时新, 刘运显, 张廷.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实践体系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2 (07) .

[3]王丽莉, 张思悦.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途径[J].世纪桥, 2011 (5) .

大学教育中的人文关怀 篇2

人文关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与实现

大学是人类的精神家围,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大学的基本功能.大学要完成其肩负的使命,必须首先实现自身的和谐发展,在和谐的`教育活动中,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大学生.大学教育必须注重人文精神的教育内容,把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整合起来.

作 者:张文辉 杨威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医学院研究生部,贵州遵义,563003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7)分类号:G64关键词:大学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关怀

大学教育中的人文关怀 篇3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关怀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重要意义

(一)人文关怀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性发展的需求

在新时期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性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同样重要,并且要想实现社会的进步,就必须将人性发展与其他各个方面协调统一起来,以人性的发展来促进社会的发展。高校作为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大学生人性发展是否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将人文关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实现大学生人性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另外,以人文关怀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观念,从根本上实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人文关怀对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以人为本”是社会进步的前提。而对于高校教育来说,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新时期教育事业的基本要求。因此,高校应当将大学生本身作为教育的中心,提高人文关怀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尊重大学生的个性,使大学生能够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以成长环境和教育基础为依靠,形成鲜明的个性,从而培养大学生独特的行为习惯,以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形象步入社会。这不但有利于满足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更有利于为社会培养出具有个性、创造性的人才。

(三)人文关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

在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之下,我国逐步实现教育事业的改革,改革的一项重点就是要将学生本身作为教育的中心,突出学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将人文关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释放大学生被压抑的个性,有利于大学生独特思维模式的培养,更能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新时期人才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正是因为教育的改革对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更需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凸显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不够人性化

要切实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就必须将“以人为本”作为高校教育的基本理念,也就是说要实现人性化教育。然而,在现如今的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大学生却几乎未能从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到人文关怀,人性化教育基本未能落到实处。大学生对于人性化教育的渴望显而易见,然而,高校教育一方面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一方面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很难在教学中体现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带给学生的人文关怀体验也远远不够。

(二)人文关怀教育工作基本是在走形式

应教育事业的要求和大学生的呼吁,不少高校已经将人文关怀列为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事项。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也仅仅是有了人文关怀的口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施行人文关怀理念也仅仅是走走形式,学生并未真正地感受到教育工作者明显地转变教育教学方式。教育工作者对于学生的关怀还远远不够,不仅未能帮助学生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反而使学生对其产生厌恶感,不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

(三)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体现出来

在新的教育模式之下,应当意识到大学生本身才是教育工作的中心,大学生才是教学工作中的主体。然而,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以及教育工作者教学方式不恰当,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未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出来。教师们普遍沿用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将思想政治知识强加给学生,学生对知识缺乏兴趣,又缺少主动学习、自主探寻知识的机会,不仅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率,还抑制了大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大学生树立自主奋斗的信念,不利于大学生自身价值的体现。

(四)师生之间缺乏良好的交流沟通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要将相关知识传达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将大学生培养为思想正直、品德高尚的人才。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深入的交流,教师只有在了解了学生的思想动态,才能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基本只有在课堂上才会与学生进行交流,而课堂上的交流也基本是教师在讲课,学生很少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这就造成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平等、不对等、不民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理念相悖。

三、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策略

(一)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理念

首先,要将“以人为本”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尊重大学生本身,并给予大学生足够的关怀和爱心,让大学生获得更多发展自身的机会。其次,要突出大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大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并能够自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做高校教育中的主人,在主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最后,人文关怀应当体现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中,教育工作者不仅仅要在课堂上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要通过对大学生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问题的关心,践行人性化教育。

(二)建立适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机制

第一,要拓宽师生之间信息交流的渠道,让大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意见建议、思想动态等信息传达给教师,教师也能够通过对这些信息的阅读,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从而做出正确的应对策略。第二,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大学生在面对学习、生活、就业等多个方面的压力时,需要正确的心理疏导才能恰当地处理问题,避免走上错误的道路。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能够实现师生之间友好地交流,切实地体现出人文关怀。第三,创新教育管理模式。通过恰当地管理,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也是人文关怀的一项重要体现。

(三)创造适宜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环境

良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环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充足的物质环境。高校教育离不开先进的教学设备、优美的校园文化,这些实实在在的物质环境,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高校对大学生的重视。二是良好的精神环境。创造积极进取、奋斗不息的校园精神文化氛围,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园活动,能够在无形中熏陶大学生的思想。三是建设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正确地看待并运用互联网,能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极大的推动作用。

(四)增强教育者的人文关怀素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在教学工作中投入自己的感情,才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考虑,才能够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同时,教育工作者还应当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才能够做到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一种光荣的事业。另外,教育工作者还应当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才能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五)建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平台

在高校中建立起一支具有专业知识的高素质管理队伍,是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平台的前提。专业的管理队伍能够实现对高校教学的人性化管理,用自身的知识和高尚的品德去影响学生,为大学生的教育工作奉献自己的力量。另外,实现高校与家庭共同教育,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人性化教育环境,更易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民主,让大学生能够对高校产生归属感,对教育工作者感到亲切,才会更愿意配合教育工作,从而真正践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黄正泉,王健.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之魂[J].现代大学教育,2007(3).

[2]孙少艾.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原则的内涵及其依据[J].教育与职业,2006(33).

大学教育中的人文关怀 篇4

1 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人文关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而且多年教育实践早已累积了丰富的人文关怀经验与成果,但作为一个长期过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还需要与时俱进,在目标定位、方法创新、内涵提升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改进的空间。

1.1 目标定位不准

当前总有一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者将大学生习惯性视为施教内容的简单受教者,对自己教授的部分过分看重,而对学生学习的部分过于忽略,对学生是否接受教育过分看重,而对学生是否有所获得过于忽略。这种施教的态度和对大学生的定位,是对大学生个人价值、理想信念、品格人性、自由发展的不尊重。而当代大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评判越来越偏向从自我出发和从未来家庭的利益出发,即便融入了国家、社会利益的考量因素,也不能轻易弱化对个人利益的重视程度。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将目光只放在大学生的国家责任、社会义务、奉献角色等方面,而忽视他们的个人能力素质与个人价值方面,那么作为受教者的学生很难听信施教者所言。然而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的确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看重其社会功能而不顾其个体功能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的需求或许在短期内可以被满足,某些社会问题、棘手的教育任务或许可以表面上得以解决,但大学生在思想上是不能满意的,也是不能满足的,那些权宜而来的效果长久来看也难以维持。[1]

1.2 方法创新不足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一直沿袭传统,与实际需求相适应的方法创新严重不足。在教育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作用经常被夸大,而能够真正起到“润物细无声”效果的日常教育往往被忽视。一些施教者习惯强调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主导性,“教什么”“怎么教”都是自己说了算,根本不考虑受教者的意愿。他们在施教过程中完全无视广大大学生的个体差异、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只顾将现成的教案内容、知识结构一股脑儿向大学生灌输,与大学生既没有语言交流,也没有情感交流。然而,广大大学生则多希望施教者能够丰富教学方法,通过访问、参观等实践教学法,以及互动式的研讨教学法等来施教,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度和兴奋度。

1.3 内涵提升不够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原本十分丰富,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新问题的不断出现,原有内涵理应有所扩充、深化和提升。换句话说,就是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向受教者有目标、分步骤地输送有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以及理想道德、民主法治教育等。内涵式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目标要求,是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良性互动的重要平台,包含了教育的方法、原则、条件等信息。不可否认,有些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内涵上还不能充分体现时代发展的趋势与要求,还不能真正做到将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与中国国情、大学生的实际紧密结合,反而脱离了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与人性本质,脱离了人在思想上、觉悟上、道德上、文化上、能力上、阅历上的不同,从而在内涵提升上总感到力不从心。

2 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进一步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即认识不够、需求多变、环境影响。

2.1 认识不够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旨在于对大学生的思想问题进行疏导,帮助他们在陈旧观念上实现转变并对他们的情感、精神进行引导和塑造。所以,人是这项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然而无论是高校还是社会,甚至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者,很多都将这份重要的教育工作视为“救火”项目,即思想道德上有问题了,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而重视之后又简单地对相关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丝毫不在意他们内心深处的所思所想所感,如此周而复始,问题依然得不到彻底解决。这说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者对这项工作应体现的人文关怀认识不够,理解上更是存在不足与偏差。施教者应该根据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具体问题分层次地进行教育工作、赋予文人关怀,让双方在坦诚交流、平等对话中实现各自的目标价值,绝不是强行的说教、灌输甚至束缚。

2.2 需求多变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的个人需求也表现出层次、指向、强度等方面的不同,这些不同从整体上带来了大学生需求的多变性。这就给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必须尊重受教者的实际情况,做到有所区别、准确针对。然而在教育实践中,大学生多变的需求经常被忽视。无论是课堂理论教学,还是日常实践教学,空洞的、抽象的、口号式的说教灌输无处不在,大学生想要认识、了解、解决的新问题、矛盾直接被回避掉。[2]理论上只知道教授大学生如何正确面对自然与社会,相关内容与高中政治课程相差无几。实践中只知道教授大学生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而面对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内在调节等却说不出“所以然”。这些都说明,在大学生主观能动性主导的多变的需求面前,施教者总是跟不上变化的节奏,适应不了大学生的需求,只能一味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引导不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

2.3 环境影响

大学生都是生活在一定环境下,并被环境施以不同程度影响的。因此对他们人文关怀上出现问题多少与环境影响有关。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各民族交往日益频繁而复杂,各个领域的多样性特征明显,对我国大学生思维方式、思想水平、价值取向等都产生了多样影响。与此同时,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另一方面也滋生、蔓延了诸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风气。这些风气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要求显然是格格不入的,严重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产生了极大的干扰。此外,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各种信息产生、传播、应用平台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一些低俗、腐朽、落后甚至违法的信息通过各种渠道轻而易举被大学生所接收,无疑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尤其是对人文关怀凸显的要求更高了。

3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思考

面对日益严峻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人文关怀不足的现实根源,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需要从理念上、环境上和师资队伍建设上下工夫。

3.1 更新理念

首先,要以以人文本为理念指引。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对象,也是人文关怀的出发点和归宿。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中凸显以人文本,就要尊重大学生人文关怀的主体性,即给予大学生充分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激励自我的自主权,让他们首先学会对自己负责,然后才能有意识地对他人、对社会负责,并能够在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正确选择与判断,从而让他们习惯学校及社会事务的知情、参与、决定等权利,最大限度体现人文关怀。

其次,要以创新理念增强人文关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大学生敢于突破困境、打破常规、谋求创新。创新意识的树立,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尊重大学生的创新思维、灵感与激情。当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与进取精神,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对新鲜事物强烈的好奇心。这些都是不能被阻止的,只能站在人文关怀的角度加强创新引导。

最后,要以主体发展理念为核心坚持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既是施教者赋予并承认的,也是大学生在成长实践中逐渐养成的。因此施教者要从理念上明确,大学生的主体性是能够让他们自觉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的,是能够让他们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是能够让他们端正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是能够让他们主动排除消极影响、优化人格品质的。

3.2 营造环境

首先,要在高校中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人文环境的塑造需要从软、硬两种环境入手。软环境包括学校的校风、学风、教风等人文气息,硬环境主要是能够体现人文色彩、匠心独具的校园自然环境。这两种环境都能够通过有形或无形的载体将某种信号传递给大学生们,让他们从这些信号中摒弃负面的人性影响,自觉接受美的事物。此外还需要塑造校园环境与校外环境的和谐关系,既要让大学生深切体会两种的共同点与区别,也要让他们能够从思想到行动上都守护好大学这片精神家园。[3]

其次,要重点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一是要第一时间占据网络阵地,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享有必要的工作空间。毕竟网络世界信息传递速度、容量、覆盖面以及交互性等都具有现实世界不具有的优势特征,诸如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等都可以借助网络平台迅速深入大学生的心灵。二是要丰富网上教育形式与内容,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页、特色网页等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三是要对网络行为进行规范,要深入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以及人文关怀的要求规范网络行为,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让他们能够自觉抵制网上不道德内容。四是要建立专兼职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既对网络平台进行维护,又注重不断开发新的网络教育内容。

3.3 打造队伍

主要是打造一支专业、高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队伍。

首先,从选拔阶段即建立和完善相关机制。人才选拔是队伍建设的基础。高校应站在学校建设发展的整体高度,科学合理规划辅导员队伍建设,既要确保足够的辅导员数量,又要在准入上严格把关,严格制定和执行选拔程序,并安排强有力的监督力量。通过严格选拔将真正适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高尚人文情操的人才选拔出来,既是对高校长远发展负责,更是对广大大学生负责。

其次是对选拔后的人才进行系统培养。其次,由于工作环境、工作对象的复杂多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者需要适时进行能力培训和知识更新。这就需要设立或聘请专门的培训机构来实施,特别是在人文关怀能力上具有培训优势的机构,应该优先纳入考虑范围。也就是说,对师资队伍进行培训的内容需要科学制定、严格审定,要着重突出师资队伍的政治、思想、道德、心理、专业等素质以及调查、分析、应变、创新、决策等能力,而且这些素质能力最终都应指向人文关怀。

最后,要对人才管理进行完善,通过管理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人文关怀的厚度。比如,要在校内理顺权责关系,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令统一、有令必行、行令必果。再比如,要在考评方面明确细化指标体系,并将考评结果适时公布、奖优罚劣。

4 结论

总而言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成为国家建设的合格接班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后继有人,对国家、社会的长远发展具有深远战略意义。在此背景下,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尤显重要,需要正视人文关怀不足的问题及其缘由,并有的放矢加以改进。

摘要:当前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目标定位不准、方法创新不足、内涵提升不够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有认识上的、需求上的、环境影响上的原因。因此,需要从理念、环境、队伍等方面着手不断加以改进。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黄蓉生.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2]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教育需要人文关怀 篇5

教育需要人文关怀精神

文/王一丹

事件一:2012年3月9日,湖南湘潭湘机中学晚自习,一场意外的停电引发了学生集体烧书、丢书、撕书,事后学生称此举是表达对学校长期补课的不满。事件二:江苏省启东市汇龙中学举行升国旗仪式时,一名将在国旗下演讲的学生将之前老师“把关”过的演讲稿,悄悄换成另外一篇抨击教育制度的文章。事件三:《南方周末》曾报道过盐城一中的一名高一学生跳楼自杀,很重要的原因是承受不了过大的学习压力。这三件看似无关的事件却反映着同一个现实——学生们真的不高兴了,而且后果很严重。

若问当前教育最突出问题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可否认的是,就现状来看,教育对人的关怀还远远不够。早在五四时代,先贤们已经提出以“立人为本”的论题,教育的宗旨应当是育人。当代社会强调的“以人为本”理应贯穿在教育的各个层面,教育理应挥发出温润的光辉,但现实和理想往往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中国的学生便开始了唯分数论的考试历程。小升初、初升高、再到终极的高考,学生变成了考试的机器、教师追求升学率的工具、家长大学梦的延续甚至家长们相互攀比的资本。传统的教育理念,往往夸大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是无所不至,无所不能的。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之下,教育承载着许多像升学、就业、致富等它本不应该承载的压力。同时,在这种情况之下,教育不过是单

一、教条、笼统、墨守成规的知识传输工具。传统的教育理念,在实践中,更多地以“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填鸭式教育是苏联一位教育家凯洛夫发明的,是一种灌输式教育模式,在这种教育模式下,老师单一地将书本的思想灌输给了学生,毫无创造性可言。所以,在传统教育理念指导之下的课堂上,我们会发现,很多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很少参加课余活动,正所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很多学生甚至上讲台发表一个极为简单的演讲,都会两腿发抖,不知所言。教育问题的根本症结,除了教育制度层面的问题以外,还与全社会抱持的教育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社会缺少对教育中所需的人文关怀精神的重视,把教育仅仅当成了考试的战场,而不是人文教育的课堂,没有真正把受教育的对象作为一个健全的人来培养,作为有个性、有情感、有尊严、有情怀的人来关怀。那么究竟什么是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精神呢?笔者认为,在教育过程中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位,尊重人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品格与公民意识,养成学生的健全人格,开发学生的智力能力,涵养学生的情商,与学生的平等

交流,营造健康、快乐、轻松的学习环境,让教育符合人性发展与现代文明的潮流就是教育中应有的人文关怀精神。可是,中国的教育者,尤其是工作在第一线的多数教师受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将学生视为已出,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自己的学生。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中国的传统还认为自己的孩子是私有财产,对他人而言,神圣不可侵犯,对自己而言,作为家长完全可以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塑造孩子,孩子是家长的附属物,最致命的是,孩子在家长眼中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因此,家长式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常常违背学生意愿,没有也不愿充分尊重学生,结果就是令人唏嘘的失败的教育。因此,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十分有必要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真正地视学生为朋友,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平等施教,体现教育应有的人文关怀精神。教育是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是关于祖国未来的工程,不仅是教师,整个社会都应行动起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互动体系,形成人人关心教育,研究教育的新风尚,更新观念,创新教育。其中,家长的作用可谓至关重要。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同时对孩子的终身教育负有不同推卸的责任。家长应该认识到抓好孩子的教育既是自己拥有的权利又是自己应尽的义务,切不可找出种种理由将失败的教育的责任都归咎于社会、学校、教师。所有人都应该回归教育的本质,实现从以灌输知识为本位向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位的转变,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加强教育中的人文关怀首先要倡导尊重学生的教育观,提倡平等交流。目前,国内的学生在学校基本经历着被管理、被排名,在家里被呵护、被宠爱,在学习中缺乏主动性,缺乏独立人格。传统理念之下的教育往往以扼杀学生天性为荣。在该教育理念之下,好动的学生或者喜欢钻牛角尖的学生变成为了打击对象。学生的一言一行都必须禁锢在教师的思维模式之中,受到教师的引导,如果学生有另外的想法,则会被认为是顽皮的,缺乏教养的。其实,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其独特的天性,我们的教育并不应该去抹杀他们的天性,而是要尊重并且保护他们的天性,从而最大限度激发出其积极性。教育的人文关怀就是要保护学生的天性,还学生尊严,培养其独立的人格的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不将学习看成父母老师强加的任务,而是其个人成长的动力。

此外,加强教育中的人文关怀还要倡导学生智商与情商兼修并重的教育理念。目前的教育普遍过于功利,唯分是从,一切以成绩为评价标准,分数高、成绩好的就是好学生,就是人才,分数低、成绩差的就是差生,就会受到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另眼”看待,这种有失偏颇、甚至错误的人才价值观,成了当前应试教育的社会背景和观念基础。从而导致我们的教育普遍缺少人文理想、社会抱负、道德信仰,缺少对家庭和朋友的关爱,缺少对社会责任的培养。这样程式化,工具化教育的教育是根本不可能培养出卓而不群的人才的。我们的教

育培养出很多“有知识,却没文化”的“人才”,真乃教育的大悲剧!今天,我们的社会并不缺少有知识的人,真正缺少的是一批既有知识,又有思想和人文情怀的现代知识分子和管理者。

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也应体现在教育公平上。现代社会人人都应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当前城乡间、地域间发展严重不平衡,农村的教育问题越来越严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和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如果不能在短期内得到妥善解决,城乡教育差距无疑会越来越大,农民后代将更难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而城市的分层教育机制,将使越来越多的底层平民子女丧失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权利。这样趋于两极分化的教育将会导致占人口大多数的平民子女得不到接受平等教育的机会。长此以往,全民族的教育质量与人口素质将会受到严重影响。由此可见,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不仅仅关乎道义,更与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大学教育中的人文关怀 篇6

【关键词】人文关怀;90后大学生;党性教育;影响

90后大学生除了拥有个性张扬、喜于表现等标志性特点外,还在潜意识中对被关注,得到他人肯定、认可有着强烈的渴望。因此,在对90后大学生进行校内党性教育时,不仅要考虑到党性知识的深入,更要结合情感教育,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使党性教育更自然、更人性化、更易于被教育对象吸收。

一、何谓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其实质是:在理顺人与其他种种对象的关系中,确立人的主体性,从而确立一种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人生价值关怀,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中共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文关怀不仅仅是从经济和道义上给予关怀,更重要的是在政治上、精神上充分实现人的价值。

我党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中,将人文关怀引入党内,意在更多的关怀党员,更好地结合科学发展观,激发党员的组织认同感、荣誉感,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人文关怀不仅在物质经济层面对党员给予关怀,更在精神层面对党员进行问题疏导和情感沟通。

二、90后大学生对人文关怀的期望

90后是出生于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一代,且大多是独生子女。这一代人群,多表现出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有较强的优越感、考虑问题不够细致周到、较叛逆、生活较随意等特质。这其中有不少是家庭因素,例如90后孩子的父母多是自己创业打拼的一代,难免对孩子照顾不周,这也造成一部分90后极度渴望得到外界的关注与肯定。当这一代人离开父母及家人的庇护,迈进大学校园,开始学习承担的时候,就逐渐地暴露出各种问题,如生活自理能力差,思想不够独立,依赖性强,不能吃苦等,也多有学生因为环境等客观因素退学。由此可见,当今大学对于90后大学生的教育任务更繁重,也更要求细致。我团队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90后大学生对当今校园的人文关怀存在以下隐形或显性的期望:

(一)人文关怀从生活细节入手

在宿舍走访及日常与学生的沟通中,我们发现,学生时有提出,“如果宿舍能XXX就好了”,“今天食堂的菜特别难吃”,“现在这么冷还要上晚自习”,“洗澡的热水一会儿就没有了”……等等。看似是学生的一句句抱怨,实际上也应当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种反思,除去学生自身的适应能力和接受程度问题,另一方面,是否也反映出我们教育工作者对其缺乏人文关怀。因此,90后大学生对高校教育的人文关怀,更希望从其衣食住行、思想等细节入手。

(二)人文关怀作用于每一位需要的学生

人文关怀应当使用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例如贫困学生存在经济问题,学生因家庭情感纠纷导致出现暂时心里障碍等。都需要高效教育工作者对其进行疏通和帮助。

三、90后大学生的党性教育及存在的问题

党性教育在当今高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对于大学生的党性教育,有助于学生提高思想觉悟,紧跟国家政策要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及时改正错误观念和行为,摆正奋斗方向。如今对于90后大学生的党性教育,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一)党性教育内容单一,形式不丰富

目前的高校党性教育,大多仍然停留在课堂上,以传统讲授的方式进行。这样不但不能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反而让学生逐渐对党性教育丧失了积极性。在原本就茫然的基础上,更加缺失了了解的欲望,以此造成恶性循环。

(二)忽略人文教育,教育方式过硬

对90后大学生的党性教育,还不能很好地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深入到学生生活中,进行宣传教育,这样就显得硬性灌输,大大降低了学生吸收的效果。

(三)社会大环境对高校党性教育帮助不够

社会大环境对一个人的思想生活觉悟有着较强的影响,但是现今社会大环境,在对高校党性教育方面却没有发挥大的作用,例如不能方便快捷地提供合理的户外参观学习、实践体验的空间;学生无法在生活中随时随地感受到党性光辉等。

四、人文关怀对90后大学生党性教育的影响

教育提倡“以人文本”,也就是以人性的发展与塑造为本,以提高人的生命意义、学习能力与生活质量为本。人性化教育,是以人性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为远大目标的真正素质教育。所以应当把人性化和党性教育充分结合起来,然而传统的党性教育往往忽视教育的效果,一味地“高、大、全”说教和理论灌输,使党性教育逐渐“空壳化”。因此,秉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针对不同学生党员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因地制宜地进行党性教育。人性化的党性教育是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和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就是要说真话、说实话,保持求真务实的作风;贴近生活,是要通过正确的价值观、生活观、消费观教育,引导学生党员健康成长。贴近学生,是要关注大学生党员的学习、生活、工作和情感困扰,帮助他们克服所面临的困惑和坎坷。由此可见,人文关怀对90后大学生党性教育中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一)有助于学生从心底接受党性教育

高校教育工作者从学生日常生活入手,关心其衣食住行、定期思想沟通、心理疏导、经济资助,能使得学生对其产生信任,从而逐渐产生为对方着想的能力,更容易倾听,更愿意接受。这是党性教育及其他任何教育行为的首要前提,也是人文关怀的宗旨。不少高校教育工作者都会发现,一些经常与自己接触的学生干部,不但思想觉悟较高,可以想学校之所想,而且与身边同学关系和谐。这就是人文关怀的典范。学生干部首先是学生,吃穿住行都与其他同学在一起,无形中增加了相互之间的沟通,友谊日渐浓厚。学生干部作为老师的助手,需要从老师的角度出发,思考每一项任务决策的重要性及意义,所以更能理解老师的目的。因此,如果高校教育工作者能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与学生的接触沟通上,便能为之后的教育工作提供良性的帮助。

(二)有助于学生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

现今年轻人没有经历过建党,也没有切实体验过党的政策对其生活的改变,因此党性教育对于新生代的年轻人来说就显得枯燥。要对这一现状进行改善,要让学生对党性教育变消极被动的态度为积极主动的态度,就需要适当的人文关怀。只有打破了学生对党性教育的传统观念,积极主动地摄取有关知识,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同样,也能够改善部分年轻人消极处世的态度,对其毕业后的生活、工作也有很大的帮助。

(三)有助于党性教育的深入、系统、持久

党性教育需要有一定的深入性、系统性和持久性。是一代一代需要延续下去的思想觉悟。因此在对新生代年轻大学生进行党性教育时就必须要考虑到怎样才能做到有效地教学。将人文关怀投入到党性教育中,能起到一定的催化作用。党性教育过程是一个“知、情、信、意、行”的过程,其中,“知”是“情、信、意”的基础,是“行”的先导,并对“行”起着引导和规范的作用。

俗话说的好“活到老,学到老”,同样党性教育也是终身的。高校能使学生近距离的接触党知识,一步一步了解党史,高校的党性教育不能成为“终点站”,而要成为“加油站”。大学生党员在校期间是人生中党性教育最丰富的时期,通过党课学习获得了较完善的理论知识,参加了丰富的党员交流和支部活动。步入社会后,不能将党性教育流于形式,而是更自觉地时刻提醒自己进一步深刻学习党史,强化爱国情怀,增强责任感,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的思想修养。

(四)有助于学生树立和谐的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积极的情感是党性教育的重要目标。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没有细腻感受,情感冷漠的人是不可能实现崇高理想的。情感冷漠常常伴随着对人们的漠不关心,漠不关心就是自私自利,而自私自利就是冷酷无情。”情感是“个人与社会的交叉点”,反映着人的精神面貌,是党性和人性的“共生天地”,因而培育受教育者的积极情感也是党性的基本要求。但“个体的社会情感,特别是对集体、社会、国家的归属感主要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和培养激发、调动并持续地建立起来”。因此,党性教育有必要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党员干部的认知,帮助他们形成热情、开朗、同情、信任、感恩等积极的、健康的情感,这也是党性教育的重要目标。从这个角度说,有效的党性教育过程,既是情感注入和情感唤醒的过程,又是一个情感关爱过程。即在党性教育中既要善于通过激发情感,促进受教育者对所传播的理论和价值观的认同,又要减少和克服党员干部的焦虑、自卑、压抑等消极情感,培养他们豁达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情感,把人性中美好的情感上升为党员干部的品格。

综上所述,足够的人文关怀能够促使学生从情感角度出发,感受关怀,认同党性本质,接收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五、结语

党性教育在当今教育中是个持久性的大课题,对于现今高校的主要教育对象——90后大学生,更是需要强针对性的教育形式。受到家庭环境、时代背景等因素的影响,90后大学生对人文关怀有较大的期待,因此在对这一学生群体进行党性教育时,应当特别添加人文关怀的成分,让学生从情感上产生认同感,其次才能更有效地进行党性知识宣传。同时,还应当注意到党性知识教学在形式、内容上的改善。

参考文献:

[1] 陆华烨,赵 欣.“90后”大学生党性教育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5年5月第21期.

[2] 肖小华.发挥情感在党性教育中的催化剂作用——以现场体验教学法为视角[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1期.

[3] 黄莺.90后大学生党员的人格特质及其教育对策[J].浙江学刊,2012年第2期.

大学教育中的人文关怀 篇7

人文关怀能够帮助大学生寻求内心的平衡, 在遭遇现实时, 为其答疑解惑, 确保每个大学生全面发展。

1. 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维度

人文关怀最早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学艺术品中的一种人文主义思想, 强调了人权的重要, 主张弘扬人性、强调人权。随着历史的发展, 慢慢演变为人道主义, 但是它一直以人为目的的核心思想确实是一直不变的。它肯定了人的价值、人的生活意义等, 到如今都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但是不同的是, 西方中对人文关怀中的“人”的理解与思想教育中的“人”有着根本上的区别, 西方中把人看做是纯生物界的人, 忽略掉人的社会关系等因素, 只是片面的强调了人作为生物体的存在, 主要彰显了人的普遍性, 共同性生物体性等, 却忽视了人的社会本性、历史性。由此可见, 西方的人文关怀是有一定的缺陷的。而大学生教育的人文关怀是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础上确立的, 不同与西方的人文关怀。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人的发展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人的发展问题, 马克思主义学说贯穿着人与人的关系、人的社会地位、价值、尊严、发展等。在马克思主义中, 人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历史的主体, 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标, 追求人自身的解放。也就是注重人的本真, 发扬人性的完美。

2. 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中国经济的转型、改革的深化、社会结构的分化整合价值观的多元化让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存在独立性和差异性, 大学生们都有很强的实现自我的愿望, 因此他们把更多关注放在实现自我价值以及人格独立上, 这就使得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更加的具有挑战性, 因此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成为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凭借, 肯定大学生的价值, 坚持以德育人的教育准则, 把大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标。创造有利条件, 采用各种方式, 充分利用社会各个阶层的力量, 为大学生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 激发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力量, 让大学生们充分开发他们的潜力、发挥他们的能力。

3. 以人文关怀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价值取向

大学生的思想认知是在思想教育的实践工作中建立起来的, 首先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要和大学生的本性以及发展需求相吻合, 其次这种教育要起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作用。再教育过程中, 所有的工作都要给予人这一主体而开展, 要想主体与思想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相一致, 那就需要通过思想教育的实践, 让他们在实践中认识到自身应该有的价值追求, 通过在实践中去感悟生命的意义、追求的激情让个体价值的实现满足社会的需求, 达到自身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人文关怀相比于传统的大学生教育就是它更注重实现大学生的内在统一, 而不是从教育者角度去灌输思想教育的内容。它更关注大学生的需求, 满足他们的成长渴望, 这样思想教育就更贴近于现实生活, 不再让大学生感觉那么的遥不可及, 能让思想教育很自然的与大学生联系在一起。同时以人文关怀为主体的大学生教育改变了传统教育的单向灌输模式, 更注重学生的兴趣与能力, 充分考虑到个体的差异, 思想工作中时刻不忘考虑到“现实的人”。这样的教育方式更容易减轻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抵触心理, 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如今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 对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心理素质无疑都是一种考验, 人文关怀可以辅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等, 让他们遇事都以一个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

4. 怎样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教育中的落实势在必行, 通过教育实践工作, 让大学生完善人格、帮助塑造人生理想、开发潜能、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让大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奋斗去创造生命的价值、感受生命的意义。因此可知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不单单是要完成政治功能, 而且还要发挥培育人才的能力, 在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中寻取平衡。

大学生是思想教育工作的主体, 那么我们就需要给予主体尊重, 可定他们的主体地位, 首先各大高校就需要把握大学生的行为方式, 找到教育可行途径, 将他们的需求与社会需求统一起来, 最终达到培养要求与社会需求。

在满足大学生物质生活为前提的基础上, 对其进行政治、科学的教育。物质是本, 有了物质的满足, 我们才能更好的关心他们精神世界。

学校也应该在建设中融入人文关怀, 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多多开展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 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让他们在实践中积极的建设人际关系网, 以一种不卑不亢的心态面对生活。

总结

基于传统教育的影响, 我国的教育工作所面临的压力很大, 并且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我们要培养大学生社会生存的能力, 以促进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 着眼于大学生的未来发展, 在培养他们人文精神的同时让他们得到实际的历练, 最终达到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最终状态。

摘要:注重人文关怀的提出加强和改进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对大学生的行为准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注重人文关怀以一种全新的方法、理念来规范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准则, 这是当代思想教育工作所需要的。本文主要通过对大学生教育中缺少人文关怀的原因进行分析, 提出了一些关于人文关怀教育的构建模式, 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提供了一些参考。

关键词: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徐伟铭.试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J].青春岁月, 2014, (14) :378-379.

[2]尤青.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25 (4) :77-79.

大学教育中的人文关怀 篇8

关键词:温情教育,人文关怀,原则,路径

温情教育是指在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去引导学生, 培养学生认识、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入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种教育方式。人文关怀是一种人文精神、一种人本文化、一种关爱、尊重与保护, 对学生的教育需要充分的了解, 平等尊重的进行沟通和交流。

现在入学的大学生都是上世纪的90后一代, 他们有鲜明的个性, 满怀希望的来到大学, 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们也许会不适应, 也许会从当初的新鲜变的不知所措, 他们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一是高中以前他们很少离开家、也很少离开父母, 生活的很多琐事都是父母帮助打理;而进入大学后, 大学的集体生活考验着他们的自理能力, 自己洗衣服、打扫卫生等等让他们手无足措;二是他们刚从紧张的高中来到相对轻松的大学, 都想好好放松一下, 生活自然会变得无聊和空虚, 缺乏学习的动力和目标;当然大学和中学比有很多的不同之处, 这都会让他们感到不适应, 或者身心陷入不安之中, 都是新生入学最艰难的时期, 很多问题解决不好可能会对他们产生比较坏的影响。这就需要辅导员或者任课老师多关注他们, 给他们讲解大学生活, 教会他们自我调节, 消除心理压力, 必要的进行心理疏导, 让他们充分认识自己并很好地融入集体生活之中。

1. 温情教育的原则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 我们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方针, 坚持一切以学生为中心,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正确地引导、帮助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辅导员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及学习和生活的指引者。需要坚持几个原则:

1.1 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营造一种舒适的环境, 让人学生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发展和提高自己。

1.2 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 因材施教。

辅导员要尽量掌握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在校学习情况等, 仔细观察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学会换位思考,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2. 温情教育的路径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多给新生一些帮助和指导, 让他们尽快的适应大学生活, 以后辅导员的各项工作就会比较顺利的开展, 辅导员应从以下路径出发帮助学生。

2.1 加强新生入学教育

入学教育是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开端, 从新生入学那天起, 通过军训、开学典礼、学生手册的学习、专业介绍等方式和途径, 对他们进行系列教育活动。帮助广大新生尽快熟悉和适应大学生活, 明确专业学习目标, 确定努力方向。也可以通过新生和老生举行交流会或者联谊活动, 让老生把学习经验和方法传授给新生。

2.2 开展心理调查

为了能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辅导员应该积极帮助新生调节心态, 帮助他们从新自我认识。入学后一个月左右, 心理咨询中心就应该给新生做一次全面的心理调查, 了解他们入学后的心理状况, 分析其心理是否有问题, 对于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给予及时的帮助和必要的治疗。

2.3 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现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要让学生进校后就对自己将来具体要做什么进行合理地规划, 通过专业介绍让新生对专业现状、专业前景和课程设置有一定的认识, 正确引导他们积极地投入到专业的学习中来。让他们结合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对自己的将来认真规划, 让其大学生活的每一个阶段都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3. 提升人文关怀的方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方法不同于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而是结合其优点, 互相融合而成, 在这里选择以下四种方法进行论述。

3.1 重视社会实践活动

有意识地设置一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 巧妙地借助语言、文学等工具, 多方面、多渠道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活动, 组织学生阅读、参观, 参与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创业实践、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等活动, 让大学生走出去, 在社会实践中全面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与人文素养。

3.2 传授思想理论知识

高校各门课程的教师都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 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各个方面,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作用是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头脑, 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育人的有力工具。

3.3 学会疏导教育

疏导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及人文关怀的全部过程的各个方面, 特别是在受教育者遭受挫折、内心矛盾冲突尖锐、情绪激动的特殊情况下, 更有明显作用;要做到:一是心平气和, 以诚相待;二是因人因事, 对症下药;三是把握火候, 抓住契机;四是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3.4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影响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文化环境, 它以学生为主体, 以课堂文化和课余活动为主要形式, 以校园为主要空间, 由多方面、多类型的文化活动元素构成, 主要包括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学校应当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包括建设整体优美的校园物质环境、健全先进合理的制度文化、形成浓厚的优良学风、建立团结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

小结

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注入温情教育和人文关怀, 可以尽快让大学新生适应新的生活、学习环境, 尽快融入到集体中去, 让他们消除心理压力, 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发展和提高自己, 积极的投入到专业的学习中去, 实现自己的职业规划, 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修养。

参考文献

[1]孙国胜, 刘时新, 刘运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叠加效应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2 (9) :99.

[2]王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2013 (1) :103.

大学教育中的人文关怀 篇9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 人文关怀问题备受社会的关注。而人文关怀与现实生活也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因此注重人文关怀日趋迫切, 意义十分重大。

1、注重人文关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迫切需要

我们知道,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和对象均是在校大学生, 其根本任务就是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大学生的自觉性以及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这完全与“以人为本”的理念相吻合, 具体而言, 主要表现在: (1) 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这就需要制定各项强有效的措施来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主要以教育人、关心人、引导人、帮助人为主要方法; (2) 倡导“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使大学生的潜能得以最大化地挖掘和发挥; (3) 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 要以是否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 是否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与成长, 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的标准来审视教育教学工作为试金石, 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实现学生“知识、能力、人格”的协调发展, 以满足知识经济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促进高等教育的科学知识教育和人文知识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注重人文关怀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迫切需要

在实际的生活中, 我们常常忽略了人文关怀的重要作用, 而仅仅将人才的培养归结于社会的需求为主要目标。在大学, 学到的知识非常丰富, 但是往往仅仅抓住了知识的积累而忽略了引导学生去关注知识的意义以及关注人的意义。可以这样说, 当代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 人文关怀教育远远不够或是缺失的。我们知道, 社会的发展可以从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制约着人的发展, 然而, 人却不是社会存在额消极产物, 大学虽然培养出了社会所需要的人, 但是脱离了每个具体的个人对自身发展目标的追求, 教育、社会价值就不可能得到充分体现。所以, 唯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 才能使大学生学会如何做人、懂得事物存在的道理, 才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人文关怀的实现途径

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 人文关怀的实现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具体表现为如下两个方面:

1、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大学生现实生活相联系

生活是一门艺术, 是生命的源泉, 如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关怀离开了大学生的现实生活, 可以说是苍白无力的。因此,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关怀要贴近大学生的现实生活, 要从提升、满足以及促进大学生的需要出发, 而非从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身出发。具体而言, 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实施: (1) 优化校园环境。这就是说校园环境可以对个人的思想具有潜移默化的陶冶之作用, 优化校园环境可以改变大学生的生存状况, 感受到校园环境的和谐, 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和学习, 身心定会愉悦不已; (2) 校园管理工作以学生为中心, 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 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一切, 为了一切学生”, 真正体现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 就是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 (3) 发展交往学习生活的信息化平台, 增加大学生网络生活的丰富性。

2、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与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既讲道理, 又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贯穿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 这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重要经验和方法, 也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是否热心、真诚地帮助人, 是检验其是否做到人文关怀的试金石。因此,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与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 这样才会有利于人文关怀地顺利实施,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摘要:注重人文关怀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需要。本文主要对当前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关怀进行了论述, 首先阐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的意义:注重人文关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迫切需要;注重人文关怀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迫切需要;然后论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人文关怀的实现途径: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大学生现实生活相联系;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吴正勇、黄玮:《重视人文关怀,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教育探索》, 2010 (1) 。

[2]刘铁英:《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新课程研究》, 2010 (5) 。

[3]粟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关怀》,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09 (4) 。

[4]齐绍彧:《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战略思考》,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10, 16 (3) 。

大学教育中的人文关怀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心理疏导

一、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内涵及发展

(一) 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解读

“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 能使思想政治工作得到强化。在追求创新的今天, 这一理念完美地结合了当前的社会情况, 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为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重要手段, 并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把握其中的客观规律, 掌握大学生的思想以及心理的特点, 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引, 才能真正的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 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应用性分析

在我国现今的社会发展中, “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渐得到重视, 这使得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能够更好地培养与塑造人, 使人的发展更加全面。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根据“以人为本”的理念来培养学生, 在这一教学中, 加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得到了重视, 为大学生之后的发展提供了有效条件, 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使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

结合大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 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具体研究, 加入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理念, 使其跟上社会形式的发展,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寻找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更好的方法。同时, 要加强人们对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认识, 以提高大学生的素质质量为目标, 保证大学生健康稳定发展, 促进社会快速发展。

二、建立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机制

(一) 创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环境

高校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 应加强管理方式创新, 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加强教育团队之间的合作, 发挥教育的重要作用, 拓宽信息的流通方式, 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拥有良好的教育环境。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 应加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这一理念, 加强大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提高高校的督导意识, 使大学生的权益得以保障。在这项工作进行过程中, 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分析大学生心理思想, 并进行有效引导, 转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 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质量, 使大学生的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

(二) 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时, 应把教育、管理、服务融会贯通, 增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在教育中的作用, 使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更好得展开。

1.重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相当重要, 要最大化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大学生的人格素养, 加强大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与动手创作能力, 有效带动大学生的自主管理和自身需求, 使大学生在参与工作中具有更大的社会价值。

2.重视大学生交流平台建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应充分了解大学生自身需求, 重视大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 建立一个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 增加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 扩展大学生的视野, 加强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有序进行。

3.重视大学生心理疏导。在各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学校要时刻关注大学生的行为变化, 分析大学生表现出来的行为, 判断大学生的思想, 建立良好的大学生心理管理机制。力争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结合起来, 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有效提高。

(三)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现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往往只能对学生思想政治的提高起到很小的作用, 因此, 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 根据教育目标, 有效改进教育内容, 使用有感染力的艺术语言, 用优美的语言讲授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 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学生认可, 增强学生的道德观念。 同时教师要结合国内外的教育经验与学生的生活环境, 把教育方式与现实生活有机联系在一起, 充分激发大学生的情感, 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促进社会的快速发展。

(四) 提高教育工作者的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需要辅导员进一步理解和认识, 并具有一定的生活阅历或相关心理学辅导知识, 提升自身对心理学基本知识和概念、心理对人整体表现的影响等的理解程度。同时, 辅导员还必须注重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增强心理素质。只有这样, 才能在工作中通过更加贴近学生的方式, 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工作中,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教育和引导学生, 促进学生身心和谐, 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参考文献

大学教育中的人文关怀 篇11

近年来,我国社会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与社会的环境正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这一现状使得当前国内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与学习环境逐渐的得到了改善,从而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氛围与背景,使得当前我国各行各业的经济、技术等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并且带来了当代我国居民生活的安居乐业、和谐相处。

我国近年来不断给予大量教育资金,促使了我国大学的数量急剧增加,并且办学质量、教学设施质量、教師综合素质等都有着明显的提升。国内环境的良好改变引起了国际各国的重视,其一方面给我国带来更加先进的生产力、更加多功能的产品,丰富了当代国内消费者的事业,满足了当代消费者的猎奇心理等。但是我国市场自由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也为我国带来了西方糟粕的文化,以及由于我国国内经济飞速发展使我国居民受到了拜金主义等思想,从而给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而这些思想的改变、良好价值观的形成等均依赖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通过教育来有效的屏蔽上述错误价值观与世界观对我国居民造成的影响,利用教育使我国大众养成理性思维的好习惯,对事物进行正确的认识与理解。因此,可以发现,教育对提升我国居民整体素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等均具有重要而意义深刻的作用。如何正确的使用教育来对上述问题进行有效改善将成为一个重要而且必要的研究课题。

2.我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2.1我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以教师为价值主体

在当代我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及其他门类课程的教育体系当中,均存在以教师为价值主体,忽略学生为价值主体的理念。该种理念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教师单项信息的传递,学生不能够对教师的讲解提出过多的异议与否定,从而导致了教师错事思想、行为习惯对学生的影响。而且,当代思想政治教学体制中缺乏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有效考评机制,单纯使用考试成绩、三好学生评定等多种方式徒具其表,无法反映学生真实思想道德素质的真实情况。

2.2我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以社会价值提升为根本理念

当代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还存在着过于注重以社会价值提升为重点,忽略了对学生个人价值的培养。在思想政治课程教育过程中,照本宣科、演讲课件等诸多应付、消极对待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的现象时有发生。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思想政治课程的授课教师并没有建立起较高的思想道德理念,也不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2.3我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正确的引导与管理方式

当代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存在缺乏正确的引导,这一问题导致了当代我国思想政治课程的授课方式与方法的错误,对大学生课堂教学环节的轻视,缺乏有效调动大学生积极性、活跃性、自主性学习思想政治课程,加深思想道德思维与理念的管理方式。

2.4我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意识形态,轻视思想道德

我国大学思想政治教学中存在的另一问题是授课环节缺乏对思想道德培养的重视,而过于注重对学生意识形态的培养。这一问题的存在于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唯物主义、实事求是的理念相互违背。我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过于重视对我国政治模式、法律规范等诸多方面的教育,而忽略了对这些政治治理模式、法律法规制定的根本产生原因进行教育,使学生掌握的大多数知识的方式局限在了背诵、记忆等方面,而缺少对课程教授问题的理解与思考。这种大学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模式,严重忽略了对学生思想道德整体素质的培养,徒具其表的教学模式与理念使学生并没有将思想与行为相互统一起来,也就不能够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整体素质。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化

一是教师工作形式单一,态度僵硬。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许多工作形式化严重,教师多以管理者的姿态出现,工作形式单一,过多地用制度约束学生,不能真正的做到以人为本;二是在价值取向上,重社会价值、轻个体价值。现代大学生个性比较鲜明,注重自身的价值。而更多的宣扬社会价值而忽略个体价值,显然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同,容易使思想教育工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反而造成学生的抵触情绪,适得其反;三是在管理模式上,重管理、轻关爱。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不能深入了解学生的个体所需,不能重视学生的个体感受,经常采用统一化的标准去处理问题。缺少人文化的管理,以制度压人的现象时有发生,工作方法陈旧,难以让学生从内心去接受说教,使教育的实效性降低;

3.2忽视大学生的主体性

人的主体性是指作为活动的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体现的特性,即人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它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殿堂,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加强大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对于改变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增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所需要的人才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这样一来,就无法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不符合我国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新理念。

3.3师生之间缺乏情感交流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不是一个单方面、单方向的行为,只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双向交流,并在思想和情感上产生共鸣,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良好的效果。可见,有效的情感交流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式方法,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对人性认识的不足,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有些教育工作者居高临下,师生之间缺乏融洽的人际关系,总是以对立面出在在工作当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缺乏应有的关心,爱心、耐心和细心,为了保障其权威性,教育者认为不能够与学生平起平坐,学生被动接受说服教育,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和自由,个体需求没有被充分满足,“师本位”的思想导致了他们与学生之间缺乏根本的情感交流,师生之间不是一种平行关系,而是一种垂直关系,这样导致了学生有什么心里话不敢跟自己的老师讲。

4.开发基于人文关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4.1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建立参与机制

为了不断提升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与质量,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人文关怀的理念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与学习中,充分發挥当代教师在教学环节中的主体作用,开发合理的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有效机制。教师作为教与学环节中的主体地位,其身心健康、心理素质、行为方式、思想道德水平等都将会影响其所教授的学生。学生在课堂上不仅会去学习教师所传递的知识与理念,并且还会受到以上诸多方面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的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就应当使当代我国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建立起正确的、积极的教学理念,将个人的成就与发展与学生思想政治整体素质的提升相互链接起来,从而充分落实与履行作为一名教师所应当承担的责任与所应当履行的义务。

4.2尊重学生个性之间的差异,坚持贯彻素质教育理念

我国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大学学校与国家教育部门应当重视思想政治课程对学生个性的塑造与培育。在进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过程当中,不仅要为学生宣传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正确的思维方式与学习习惯,而且需要重视对学生个体的差异。由于大学校园当中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其所经历的文化、所具有的家庭教育背景、个人的成长经历等因素均造成了我国大学生之间的差异化。

4.3 完善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创新教学的方式与方法

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除了需要进行上述的改革与改进之间,还需要不断完善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学的内容,为当前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添加创新的方式与方法。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依旧是以教科书为主要形式而开展的,但是当前我国思想政治课程教科书的内容较为成就,其中有较多内容不再适合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应当对其中不足之处进行删减与改善。

4.4 倡导和谐的教育理念,优化大学校园育人环境

我国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还应当倡导和谐的教育理念,除了需要对现有教科书内容及教学授课的方式与方法进行积极的调整与改善之外,还需要不断的优化我国大学校园的育人环境,在社会环境与大学校园环境之间找到平衡点,利用大学校园的围墙将社会中优良的风气与思想带入大学校园教育当中。

5.结论

通过以上的研究,可以发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大学教学整体水平与质量的提升拥有的关键与重要的作用。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其拥有更加创新、激进、热情的思维与行为方式。采用正确、有效的方式对我国大学生进行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而且能够在当大学生进入社会之后依旧使其保持正确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谐环境与氛围的营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作者提出以下改革对策与建议:(1)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建立参与机制;(2)尊重学生个性之间的差异,坚持贯彻素质教育理念;(3)完善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创新教学的方式与方法;(4)倡导和谐的教育理念,优化大学校园育人环境。通过以上对策与建议的提出,作者谨此希望能够不断提升当代我国大学生整体思想道德水平与素质,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贡献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有效减少大学生犯罪等负面社会影响,为我国社会良好社会环境的打造做出长足的贡献。

[课题:湖南农业大学第三周期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项目;项目号 16TS08 ,项目名称:《“筑梦之旅”——长沙慧灵智障人士帮扶计划》]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关怀研究 篇12

因此, 笔者以在大学本科阶段, 接受公共英语通识课程, 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 探讨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体现人文关怀。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关怀现状

现行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关怀的现状到底如何呢?笔者拟从教育过程中的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来进行分析。

(一) 教育者的人文缺失

教育中蕴含着极大的情感因素, 而在实际操作中, 教师恰恰在这方面有所欠缺。在思想意识上没有将英语学科的人文教育提升到一定的高度, 没有意识到在专业领域中贯彻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能力上, 无法跳出书本, 以人文线索宏观把握教学内容;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则不能主动与“人”相联系。

其实教师不仅在课堂中需要进行人文关怀, 在课后也应延续人文关怀, 常与学生谈心。只有在课堂外慢慢培养起来师生间深厚的情感基础, 才能有助于课堂上的情感教学。

(二) 教育中介淡化人文关怀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 教育中介缺乏人文关怀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 教学材料重功利, 忽视人文精神熏陶。课程改革虽然已使学科内容不断升级完善, 但仍然与学生的发展需求缺乏内在联系。有的课后练习偏应试, 设计理念较为陈旧。笔者在和学生交流后, 发现有人明确表示课文内容没有吸引力, 希望能多了解国外的文化风俗习惯, 学习一些生动有趣, 表达人物思想情感的英语文学作品。可见教材改革依然任重而道远。

其二, 教学方式机械死板, 漠视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内省。许多英语课堂似乎仍然延续了初等教育阶段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形式。正如梁世敏所说, “当前的大学教育将‘制器’与‘育人’相割裂, 而忽视人的感情、个性、思想”。某些英语教师依旧一贯延续高中时理论知识本位的教学内容, 刻板地重复语法和词汇, 或是为了“活跃”而“活跃”, 生搬硬套地将小组讨论、课本剧表演、多媒体教学等形式带入课堂, 毫不理会其正真效果。

(三) 受教育者人文意识模糊

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也没能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 更别说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 将这门语言融汇贯通了。许多学生对待英语还是唯考试论, 极具功利性, 不知道在阅读英语文章时, 也能帮助他们提升语感, 培养英语思维, 了解英美国家文化。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关怀缺失的若干原因

那么, 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何在呢?笔者将从外部环境和个体主观感受两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 客观外部环境的感染

在高等教育阶段, 课堂教学相对于初高中课堂较为开放自由, 但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中存在“唯学科化”倾向, 将理论知识以及学科背景和文化背景肢解开来了。教师倾向于将知识“倒”给学生, 而不是注重让学生更加流畅地运用和理解这门语言。这也是为何我们的学生能够在英语证书考试中旗开得胜, 却常常栽在英语面试和口语上的原因。学生最直观的感受是, 学习了十多年英语, 却无法将自己的想法正确表达出来。

(二) 个体主观的认知偏差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 在进入大学前, 英语一直是主课, 而到了高等教育阶段, 英语似乎没有专业课来得重要。在“60分万岁”的驱使下, 学习态度远不如前, 自然无法积极配合教师, 更不会主动与教师沟通。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 教师对学生关心不够。这里的关心指的是教师对与学生互动情况的反馈, 以及帮助学生思维方式的养成, 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热爱。用覃建巧的话来说, 我们应从“以知识和技能为中心”转向“以受训者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可是有的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 忽视了这种对学生深层次的教育。此外, 课后缺乏有效监管, 下课铃响, 学生和老师都各奔东西。走班制对教师来说有了更大的弹性时间, 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 即教师下课走人, 很少与学生联络感情。那么, 我们说的在更深层次上影响学生, 在潜移默化中教导学生就更是无从说起了。

三、加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当前, 我们在学校中所感受到的一些人文关怀, 仅仅是外在表现为人文知识层面, 而未能内在转化为人文精神。由此, 加强英语教学人文关怀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把对人的关心、爱护、尊重真正抵及人之内心深处, 把人文知识内化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人文精神。

(一) 改变观念, 以人为本

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 都要改变传统观念。学生应激发自己感受语言中的人文精神, 教师应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在满足基本教学要求后, 让学生根据自身学习能力调节学习进度和内容。可鼓励学有余力者进行超额阅读, 甚至以作文的方式与老师交流学习心得。

另外, 可适当增设一些英语专业领域中的相关课程, 如英美文学欣赏、英美文化概况等文化教育类的课程, 从其他方面补充学生对英语的理解与文化背景知识。比如能用三个学期的时间有选择地上完四册《大学英语》, 再在第四个学期开设文化教育类课程, 供学生选修, 这样也能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养。

再者, 也要为学生在课后和老师交流创造机会, 开设办公时间 (office hour) , 让学生不管是有学习上的问题, 还是生活心理上的问题, 都能和老师进行交流探讨。

(二) 善用环境, 烘托氛围

相比中学校园在升学压力下学习气氛较为压抑紧张, 大学校园的氛围相对轻松民主, 校园的大环境以及学术氛围往往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学校每年举行英语演讲、朗诵等比赛, 都能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提高英语能力。

四、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关怀实施的困难

教育界对加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关怀已经达成共识, 但许多建议美则美矣,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是困难重重, 这和大学英语自身特点有密切关系。笔者拟从教育体制和教师自身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 教育体制制约

我国高校从2000年起开始持续扩招, 与此同时, 师资力量却没能同步跟上, 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公共课大班教学普遍化。而事实上语言教学理想的班型应为20人左右, 至多不要超过30人。只有这样, 老师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秩序, 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深入细致地研究针对学生个性的教学方案, 增加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

另外, 中国学生长期被较为刻板的教育体制约束, 即使教师尝试用其他教学法, 却往往得不到学生很好的配合。学生们希望习得语言交际能力, 可一旦给他们机会练习, 又不愿开口。

此外, 我国各高校的科研要求都比较高, 使得教师压力重重。老师的精力有限, 如还要在撰写论文上花费大量时间, 怎么能挪出足够的精力深思教学上的人文关怀改革呢?

(二) 教师观念陈旧

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正处于转型期, 在教学中贯彻人文关怀势必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师由于长期教授一门课程, 知识结构相对单一, 因此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就必须对其进行再培训。无论是个人的再深造, 还是集体进修, 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这需要学校予以支持, 也需要教师自身予以重视。遗憾的是, 由于大学英语是一门公共课, 学校对其投入远没有专业课多, 我国有的院校甚至已经取消了大学英语教学部。与此同时, 老师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渐渐荒废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五、结语

加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既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又是改进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手段, 这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学校要提供更为开放的教学环境,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 尊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 学生则要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探索知识。大学英语教学只有充满了“人文性”, 才能有利于学校、教师、学生等各方的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梁世敏.对大学人文精神的几点思考[J].青年学研究, 2003, (3) .

[2]覃建巧.论人文视角下的外语教师教育[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 (10) .

上一篇:戏剧文学下一篇:会计委派制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