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奖励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2024-09-30

非正式奖励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论文(共7篇)

非正式奖励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篇1

摘要:奖励是一种常用的激励手段,在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奖励应适应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具有导向性。但随着社会发展,现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有了很大变化,传统的正式奖励已不能满足大学教育管理的需求。非正式奖励可以达到正式奖励所达不到的效果,对正式奖励具有补充作用。本文就如何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运用非正式奖励作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非正式奖励;大学生;教育管理;运用

奖励是一种常用的激励手段,激励是人生的养分,能让人肯定自己、充满自信、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在缺乏科学、有效激励的情况下,人的潜能只能发挥出20—30%,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让人把80—90%的潜能发挥出来。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激励管理非常重要,而奖励作为一种重要的激励手段,研究它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运用,对于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大学生发挥潜能,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常来说,大学生的奖励方式有:综合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社会工作奖、学习进步奖、实践创新奖等奖项。有的高校还有社会团体、企业或者个人等设立的各类奖学金、荣誉称号等。是一种用精神方式和物质方式的授予来肯定并强化大学生积极行为的一种手段。这样基本以学期或学年为评比时间的各种奖励,是一种静态激励,它对上一学年学生的表现给予充分肯定,缺乏动态性,不能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中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肯定。很多大学生也表示,奖学金具有一定的精神激励作用,但发放时间太长,效果降低,奖学金金额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吸引力日渐降低。可见正式奖励作用受到限制,传统的奖励方式、奖学金金额等正式奖励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达不到奖励期待中的效果。非正式奖励可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中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作为正式奖励的补充,达到正式奖励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一非正式奖励的涵义

非正式奖励最初来源于非常著名的金香蕉奖。据说惠普公司的一名工程师,突然告知经理自己找到了公司目前一个问题的解决办法。经理听完非常高兴,想感谢工程师,但是翻遍办公室也没找到适合作为奖励的物品,经理灵机一动,从自己的午餐中拿出一根香蕉递给工程师并说道:“干得好!”虽然只是一个香蕉,但是当时这个工程师非常感动,因为自己的努力得到了经理的肯定与赞赏。而这个“金色香蕉奖”随即变成了一项授予员工的珍贵荣誉。从此人们就把那些即时的、自发的、不用太费心就可以做到的奖励作为正式奖励的一个辅助手段,称为非正式奖励。非正式奖励是相对于正式奖励而言的,它对正式奖励具有补充作用,目的在于达到正式奖励所达不到的效果。一些非常有效的奖励方式可能根本不需要花钱,在适当的时候从适当的人口中说出的一句真诚的话,对大学生来说,比奖状、奖金更为重要。威奇托州大学管理学教授格兰厄姆博士通过对1500名员工的调查发现:员工最喜欢的奖励方式是他们的顶头上司对他们公开的、不假思索的肯定和认同;63%的受访者把“拍拍后背”看作是一种意味深长的鼓励。可见非正式奖励有非常重要的激励作用,大学教学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学习、运用非正式奖励,并不断探讨适合大学生的非正式奖励方式。

二非正式奖励的运用

正式奖励一般有章可循,有相应制度、手册规定。而非正式奖励不同于正式奖励,它没有固定的规章可循,是即时的、自发的奖励,没有固定的形式,教育者运用非正式奖励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感情为基础

1、必要性:奖励包括正式奖励和非正式奖励,这两种方式都是为了更好的激励大学生,相比较而言,正式奖励多为程式化的、固定的、统一的奖励,在实施的过程中感情色彩较少,所以为了让教育者的奖励更有效,非正式奖励应该作为正式奖励的补充,更注重感情色彩。弥补正式奖励所缺少的感情色彩,以感情为基础打动学生,达到奖励的效果。

2、重要性:非正式奖励是即时的、自发的奖励,它没有固定的形式,多为教育者在一定情景下的“随意表现”。教育者在作出这种“随意表现”时如果没有投入感情,那么整个过程就会显得生硬、呆板甚至不合适宜。可见,感情在非正式奖励中有重要意义,没有了感情,非正式奖励的效果会大大折扣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

(二)了解现代大学生需要的复杂性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类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等多层次的需要。大学生的需要是复杂多样的,奖励只有满足了大学生的发展需要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所以了解大学生的需要很重要,具体说来,教育者在运用非正式奖励时要考虑到:

1、不同的大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每个大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不同的大学生有不同的需要,即使有相同的需要,这些需要在不同的大学生身上所占的比重也是不同的。了解不同大学生的不同需要,才能知道哪种奖励方式更能满足大学生,更能起到激励大学生的作用。如果教育者的奖励方式因人而异,有很强的针对性,满足了不同大学生的需要,那么将获得很好的奖励效果,如果奖励不是针对具体对象而采取的,奖励措施就有可能劳而无功、失去意义。

2、不同时期大学生有不同的需要人的需要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大学四年的不同时期,大学生有不同的需要。如用“挑战性工作”来激励一名大一学生可能是有效的,但到大四,同样的方法对他可能效果就不明显了,因为这时他最关注的是升学、就业相关的事情。

3、不同事情的奖励程度。常见的情况有两种:一是过度表扬,适当的表扬是对学生行为的促进,但过分的表扬会引起受表扬者的骄傲情绪,甚至伤及第三者,使第三者认为不公正,影响同学之间的关系;二是削弱表扬,如果对大学生的表扬力度太小,非但起不到表扬的效果,反而会降低大学生做事的积极性,不能起到表扬效果和导向作用。

(三)非正式奖励要及时

惠普公司的经理翻遍办公室找不到合适的物品奖励员工,但是他还是绞尽脑汁找出了一个香蕉以示感谢,因为他知道奖励要及时,哪怕是个小物品,也可以表达此刻自己对该员工的感谢和赞赏。事实表明,一个小物品在合适的时间起到了非常好的奖励效果。经理的奖励虽然只是一个香蕉,但却因为及时而获得了很好的奖励效果。所以,不要等到发奖学金时,才奖励学生。在学生有良好的表现时,就应该尽快给予奖励。等待的时间越长,奖励的效果越可能打折扣。奖励的时机掌握不好,会弱化奖励的效果。学生在某一方面表现很好,可是并没有在激励有效期内得到相应的奖励,很久以后,大家几乎忘记时才给予奖励,这样不仅达不到激励的目的,而且减弱了奖励的效果。

(四)非正式奖励方式要多样化且不断创新

面对同一件事,在不同的情景下,教育管理者不可能用同一方式奖励大学生,比如,你得知学生在某项比赛中获奖,内心很高兴、激动,一种情况是班级开会,这时你可以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声表扬他,一种情况是在自己办公室,这时你可以直接表扬并向学生作个胜利的手势或竖起大拇指。可见,非正式奖励的方式要多样化,譬如:把学生叫到办公室直接表扬,而不谈任何别的事情;把表扬事项贴在公告栏,让更多人知道;邀请学生一起进餐,增进感情。多样化的方式才能满足教育管理者随时随地奖励大学生且获得很好的奖励效果的需要。奖励方式在多样化的基础上还需要不断创新。如果教育管理者使用一成不变的奖励方式,其稳定性有余而发展性不足,尤其是看不到社会发展、人的成长对奖励提出的新挑战。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教育者对每个大学生都以拍拍其肩膀作为对其的一种肯定,那么如果他哪次以摸摸学生的头来肯定学生,这无疑将获得更好的奖励效果。而时间一久,如果他总以摸摸学生的头作为肯定,那么哪次改为握握手,这也无疑将获得更好的奖励效果。也就是说,非正式奖励形式一旦使用次数过多、时间过久,那么使用效果将大大折扣甚至无效。所以管理者所使用的非正式奖励方式要不断创新。

(五)非正式激励的法则为了使非正式奖励更有效,还需要将其与正式奖励相结合,这就是奖励中的大拇指法则,即每四个非正式奖励(例表扬每周晨练好的同学),应该有一个比较正式的奖励(例如月度晨练先进个人);对于每四个比较正式的奖励,应该有一个更加正式的奖励(例如在奖学金),再往后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使用其他奖励方式,循序渐进。

三结语

没有一名大学生是平庸的,每个大学生都有无限的潜力,奖励便是挖掘大学生潜力的有效而低成本的方法,在正式奖励无法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不防试试非正式奖励,只要运用得当,它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杨。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盈余管理动因分析[J].商情,2013(52):139—139。

[2]张顾严。高情商领导的“奖励智慧”[J].现代企业教育,2012(13):78—81。

[3]鲍勃纳尔逊.第1001种方法[J].人力资源,2005(12):17。

[4]周芳。对激励的再思考[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4,20(2):103—105。

[5]赖友光,脱俊豪.谈奖励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4):13。

非正式奖励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篇2

在任何一个正式组织中都不可能不存在非正式组织, 这是由人的心理因素决定的。政府行政组织中也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对政府组织的运作产生一定的影响, 不论影响是好是坏, 这种组织及其作用是客观存在;如果不了解其存在、形成的原因、特点及其作用就无法对其引导和应用去实现整个组织的目标。

文章试图对行政组织中普遍存在的非正式组织进行研究, 分析对它进行管理和应用的问题, 希望能引起国内同行和企业界人士对非正式组织问题的关注。

二、非正式组织理论分析

1、关于非正式组织的西方管理理论综述

有“科学管理之父”之称的泰罗最早对非正式组织现象有一定的初步认识, 他提出, 企业科学管理的最终目的便是促使组织中每个成员都发挥所长, 创造最高的工作效率。但是, 实际工作中却出现很多与此目的相悖的现象, 如工人的“磨洋工”。20世纪30年代的“霍桑实验”主要研究结论为:工业生产效率不仅仅与物质实体条件有关, 还与工人的社会属性有关, 工人的社会属性包括工人的心理、态度、动机、人际关系等。随后, 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巴纳德开始关注非正式组织的影响作用。巴纳德认为, 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的影响有弊也有利, 即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的目标实现产生促进、限制和阻碍三种作用。

以上理论家们的研究成果既为本研究提出对非正式组织理论在行政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进行研究的理论模型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也为本研究留下了可以进一步深入发展与发挥的广大理论空间。

2、非正式组织的概念

本研究在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总结, 给出以下定义:非正式组织是存在于正式组织内部, 为满足工人社会需要而产生的, 并拥有特定习惯、准则和规范的群体。这类群体没有正式的结构, 也不受正式组织的控制, 其成员之间具有某种互相联系的纽带或是对于某种事物具有相同的看法。

三、政府行政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

1、非正式组织与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研究的对象是行政管理主体——执行国家权力的行政机关 (政府) 及其代表政府的工作人员对行政管理客体——国家及其社会公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 即政府行政组织对行政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非正式组织对政府整个行政组织的运作产生一定的影响, 不论影响是好是坏, 这种组织及其作用是客观存在;如果不了解其存在、形成的原因、特点及其作用就无法对其引导和应用去实现组织行政管理的目标。因此, 研究非正式组织在行政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就必须先研究政府行政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

2、政府行政组织中非正式组织的特点

利益驱动 (或政治目的驱动) 。一般的非正式组织主要以感情进行维系, 而政府行政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不单单有感情驱动的因素, 还受到利益驱动 (或政治目的驱动) 。以某个政府领导为核心。非正式组织中都会有核心人物, 一般的非正式组织的核心人物可能是活动策划者或是德高望重者, 而政府行政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的核心人物多是一些政府领导, 成员的服从并非自愿。该类非正式组织主要运行规则是官场游戏。该类非正式组织使得政府行政组织中的官场游戏得到强化, 其要求组织成员的绝对忠诚, 并强调风险共担、利益均沾, 处罚较为严厉。有较强的独立运行能力。该类非正式组织虽是依附于政府行政组织而产生, 但其一旦产生便会独立于政府行政组织之外发挥作用, 并渗透于政府行政组织之中。网络化结构。与一般非正式组织相似的是政府行政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也是以人际关系为组织观念, 其拥有一种非市场化、非科层级的人际关系网络结构。

四、非正式组织理论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

管理学属于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任何管理理论的研究最终都要为管理实践服务, 对非正式组织的研究也不例外。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提炼和升华, 试图探索出行政管理工作中对非正式组织进行合理开发和管理的有效方法与策略。这里将针对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组织提出具体的管理和控制措施。

1、地域型非正式组织

地域型非正式组织非常普遍, 这种非正式组织一般具有中等的凝聚力, 成员素质参差不齐, 领导者的领导能力也不均衡, 不过这类组织其规模可能比较庞大, 因此, 总体上它具有中等的影响力。对这类非正式组织给予一定的关注, 特别是当成员的个人素质比较高, 而且非正式组织的领导者也很有能力的时候。地域性非正式组织要么对企业没有什么影响, 一旦有影响, 往往是负面的影响居多。

2、兴趣爱好型非正式组织

兴趣爱好型非正式组织是最为普遍的非正式组织之一。兴趣爱好型非正式组织尽管其成员可能比较多, 但它的凝聚力并不强, 因而只有一般的影响力。而且, 由于这类非正式组织一般与政府组织没有冲突, 相反, 它还能起到丰富员工日常生活.减轻工作压力的作用, 因此, 可以适当鼓励这类非正式组织的发展。

3、娱乐观赏型非正式组织

娱乐观赏型非正式组织同样广泛存在。比如, 有的人很喜欢观赏足球比赛, 有的人喜欢看某位影星或歌星的演出, 等等。这类非正式组织一般具有很低的凝聚力, 而且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可以放任自由。

4、亲缘型非正式组织

亲缘型非正式组织具有很强的凝聚力, 至于其影响力如何, 要视这种组织的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构成亲缘型非正式组织的成员个人素质都比较高, 而且人数也不少, 那么, 这种非正式组织就具有强的影响力, 对这种非正式组织应当给予高度的关注。如果这种非正式组织的成员的素质一般, 领导者也没有很强的能力, 而且人数偏少, 那么它的影响力就只能是中等, 政府应该相应地给予一定的关注。

5、友情型非正式组织

友情型非正式组织是分布最为广泛的非正式组织形式。友情型非正式组织最为复杂, 因为两个人之间可能形成非正式组织, 很多人之间也可能形成非正式组织。而且, 由于关系的紧密程度不一, 友情非正式组织就表现出不同的凝聚力。也就是说, 友情型非正式组织的影响力要依据具体情况而定。友情型非正式组织既可能对政府组织产生正面影响, 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6、共同经历型非正式组织

在中国, 最多的组织形式是共同的求学、参军经历的人。这类非正式组织一般具有中等水平的凝聚力, 个人素质一般都比较高, 人数可多对少, 因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不过这种非正式组织一般对政府机关没有负面影响, 因此, 通常情况下, 可以任其自由发展。但如果这种非正式组织干扰到政府行政组织的正常运作.那么就应该给予重视。通过与这种非正式组织的成员搞好个人关系, 或者将有能力的成员提拔到管理层岗位上, 或者通过寻找中间人可以控制这种非正式组织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孙耀君.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M].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5.

[2] 杨静光.古今管理理论概要[M].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5.

[3] 朱方策, 戴海金, 钟 源.非正式组织对隐形知识传播的影响研究[J].情 报杂志, 2010, 29 (2) : 109-111.

非正式奖励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篇3

当今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完美融合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的不断完善,移动技术开始走入人们的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亦或是在街上的某一个角落,人们都可以利用手中的移动电话或是笔记本电脑,通过无线网络接入互联网。

移动技术凭借着其开放性和便捷性优势引发了教育领域的关注,包括移动学习技术平台建设及非正式学习方式的研究。

1 非正式学习概述

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当讨论学习时,人们都会不可避免地将其与正规的教育体系联系起来,即学校、课堂。认为学习行为与正规的教育系统密不可分,学校应该如何组织、管理和运行。学习者在固定的课堂或其他空间中,由固定的教师进行一对多教学、有固定的学习地点和学习时间,一般被认为是传统意义上的正式学习。

那么,什么是“非正式学习”?这种“非正式”是否是指如何学习、在哪儿学习、学习什么?以及相关活动与我们今天所重视的知识学习之间又为什么关系?非正式学习是否仅仅简单地意味着与学校所发生的学习不同,发生在与传统学习不同的地方,或者指不属于正式学习、不被正式学习方式包容的另一种学习行为呢?

实际上,每个人几乎所有时间都在学习,并且大部分这种学习获取知识是在非正式的途径中展开的,无固定的时间、地点和授教人,而往往仅依赖于任务、主观爱好及人们所处的情境。并且,人们能够将在一种经历中习得的事实和经验迁移到其他学习经历中,这种学习就是非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改变了学习的范围与本质,为新技能的学习提供了新的机会,也为传统知识的学习提供了不同的方式。

2 移动技术支持非正式学习

移动技术的特点

便携性——移动设备大多外形小巧,功能全,便于携带,如笔记本电脑、Pad、移动电话、手持式游戏机等,这些设备可以在任何地点使用,让信息交流随时成为可能。

移动性——移动技术具有的移动性不仅仅指物理地点上的移动,还包括信息的交流和移动。

情境性——移动技术能够搜集来自于独特地点的,并应于特定环境和时间的真实或虚拟的数据。

个性化——移动设备通常只有唯一个用户,用户可以根据个人爱好进行量身定制自己的系统,这就决定了移动设备本身具有个性化的特点。

共享性——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入使移动技术具有共享性,可同时容纳多个移动用户通过自己手中的移动设备进行数据的共享、共同搭建网络资源平台。

移动技术在非正式学习中的优势 移动技术的产生吸引了众多学习者的兴趣,与传统的台式电脑和固定电话相比,移动设备不限制环境、时间和使用地点。学习在空间上是移动的,即它可以在工作场所、家中和休闲场所进行;在生活的不同方面是移动的,即它可以用来满足工作需要,自我提升,也可以是一种休闲;学习在时间上也是移动的,即它可以在一天的不同时段进行,也可以在工作日或周末进行。这样的特有优势为非正式学习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 移动技术在非正式学习中的应用

一次成功的非正式学习活动应该是与其他的学习事件不可分割的,是以其他学习事件为基础并且促进巩固其他学习活动的结果。成功利用移动设备的非正式学习活动应该与其他形式的学习活动紧密结合。

学习活动的设计 移动技术在对非正式学习活动设计中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活动地点选择。是在野外,在图书馆还是实验室?在室内还是室外?

2)学习活动中学习者要充当什么角色?是否涉及物理运动和相互作用?学习者的双手是否被占用?学习者是要站、坐还是运动?

3)有什么现有技术是可以利用的?有没有个人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或者移动电话可用?是否有一个网络设施可利用?

4)用户界面的技术要求是什么?操作是否复杂?对输入、输出形式有什么特殊要求?

5)学习者的年龄和知识结构如何?

如参观博物馆,教师有代表性地设置一个开放式的问题,这个问题学习者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收集、筛选来回答。而学习者的任务是收集依据。博物馆为学习者每人提供一部多媒体移动手机以及每个学习者的人身识别码,然后,他们可以选择任何方式来搜索博物馆。他们可以向移动多媒体手机键入两个数字的代码来搜集信息,随后,手机上就显示一个多媒体展示台,手机还自动将那个陈列品的形象与描述发送回个人网络空间的网上“存储库”。学习者根据提示键入他们搜集的多媒体描述的陈列品的理由,鼓励他们再现他们在博物馆的所见所闻,并与他们要回答的主要问题联系起来。移动手机搜集完陈列品的有关信息之后,展示给学生们一个菜单,菜单上显示其他人有谁收集到该陈列品,并帮助他们找到对方并与对方面对面交谈。此外,他们可以用移动手机通过采集照片、录音、记录文章内容的方式创建自己的空间,交流学习成果及见解。每一行为完成之后,手机将图片、声音、记录发送到网上“储存库”。

回到学校或回家后,学习者可以观看他们的个人收集,每个学习者的网络空间显示一个访问记录,包括:采集的图片、录音的声音和记下的记录等。他们也可以看到其他学习者的收集品,进行信息共享。

移动手机使用简单,学习者可以快速搜索完博物馆,并编辑自己的收集品。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兴趣,消除学习中的紧张情绪,使非正式学习有效进行。

构建学习空间 移动技术能够支持学习者在非正式学习的三个空间里交互,这三个空间是:用于他们进行探索的实际空间;关于移动技术的个人空间,用来收集和创建他们个人爱好的项目;网络提供的虚拟空间,用来储存他们收集的项目和附加资源,以便他们的组织、共享和呈现。

在何种空间,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进行交互?这主要取决于学习者在非正式学习中的兴趣爱好以及实际需求。移动技术能够提供虚拟的空间,通过移动技术和虚拟技术呈现给学习者身临其境、置身其中的感觉,真实、惟妙惟肖,仿佛伸手即触。例如说,在生活中很多空间是学习者不易踏足的,有些则危险性较大,有些过程过于细小无法通过肉眼观察等等,学习者都可以通过观看移动设备上的网络虚拟空间,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观察想要了解的虚拟现实。

辅助交互学习 移动技术能够对非正式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使学习者将学习过程更大程度地迁移到校外,进入学习者的真实和虚拟环境。学习者通过自己手中的移动设备将这些环境和信息资源与其他学习者建立起丰富的联系,除了要考虑移动技术中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化资源外,学习者还能通过与他人的网络日志和虚拟学习环境的交互来管理和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通过移动设备及时、有效地将他们的学习信息以数字媒体的形式呈现给其他学习者,并发表他们对这些信息的看法和意见,交流经验。

移动技术能使学习者很容易地抓住并记录他们生活中的事件、经验和某时某刻的心情,支持随后的回忆并为协作反思分享他们的经历。

参考文献

[1]裘伟廷.基于手机短信的移动学习探索[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8(3):67-72.

[2]叶成林,徐福荫.移动学习及其理论基础[J].开放教育研究,2004(3):23-26.

非正式组织在企业沟通中的作用 篇4

中国社会与中国管理

——作业

班级:M1212099

姓 名:刘宝廷

学号:1121209676

非正式组织在企业沟通中的作用

——中国社会和中国管理作业

摘要

沟通在企业管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非正式组织对于有效沟通有着重要的影响。那么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对沟通的影响的深层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本文尝试通过社会学的分析来阐述非正式组织在企业管理沟通中的影响,以及企业如果利用非正式组织来提升沟通的有效性。

关键字

沟通 非正式组织 圈子 熟人社会 陌生社会

一、现象

沟通的重要性

沟通在企业管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几乎所有的公司在选择员工时都特别注重考察员工的沟通能力。在工作中公司一般也会有意培养和提供员工的沟通技巧,因为有效的沟通能够减少公司内部不必要的内耗,提升公司的效率。

我们每个人在工作中都会遇到沟通问题,但有的人好像天生就容易和别人打成一片,使工作有效的展开。而有的人遇到与人合作,跨部门沟通时,显得却很不适应,很难得到别人的认可,更别说让别人按照你的意愿去执行工作计划了!

就以我的刚工作时的公司为例,我在公司负责公司的生产计划工作,根据业务的需求制定生产计划,协调产线按照计划进行生产。要负责协调业务和产线以及其它所有跟生产相关的部门,对沟通协调能力要求很高,否则很难让生产计划顺利有效的被执行。因为市场的需求总是瞬息万变的,而产线出于效率的考虑,总是希望生产计划尽可能的稳定,机种单

一、变化少。客户希望我们生产计划能及时应变,产线则希望简单不变,这样我们部门经常会遇到比较棘手问题。一个部门不同的人和产线沟通都会有不同的效果,有个同事和产线讨论变更生产计划,很容易达成一致,让计划顺利执行;而另一个同事则很难和产线沟通好、处理好一些问题。但就个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上这两位同事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后来我了解才发现,原来同事A和产线的主管关系比较好,他们两个除了工作之外都爱好踢足球经常一起参加公司组织的比赛,而同事B和产线主管除了工作上的往来外并无什么其他的交集。

非正式组织

相对于公司正式的部门和组织划分来说的,上述足球的爱好者在一起,就会形成一个非正式的组织的。后来的部门会议中我们的主管让我们平时工作中不仅要注意工作时和其他部门的工作中的交往,平时也要注意在其他的环境中培养一下彼此的“关系”,而不仅仅是工作中有事了才去找别的部门人员沟通,这样会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随着自己工作经验的积累,公司陆续也有上到一些管理沟通类的实战课程,了解到企业中的组织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而工作的沟通则可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大家在工作中遇到沟通问题,甚至出现冲突时要善于运用非正式沟通来解决沟通问题。例如如果和其他部门的意见有分歧,而正式沟通陷入僵局时,则要先放一放,再找机会用非正式沟通的方式和对方聊一下。比如一起抽根烟,一起喝杯咖啡,换一下话题,有比较好的氛围的时候再提出来,彼此的观点和出发点,这个时候往往比较容易达成一致。而如果我们本来就属于另一个共同的非正式的组织,如一起都是足球队成员,或者因为某些爱

好,彼此有些交集,如一起讨论股票买卖,一起玩过麻将等等。则问题更好解决,因为本来就形成了比较好的默契,即使因为工作沟通时有些冲突,会更容易从另外的非正式的组织中找到更有效沟通方式。往往只要一句话就可以了,如昨天的股票又大涨了,最近赚了蛮多的吧,马上彼此的沟通气氛就变好了。再等机会谈论事情则容易解决多了。

二、社会学分析

虽然我们知道了非正式组织及非正式沟通在工作中能带来很好的沟通效果。也很好理解彼此之间关系好,就更容易沟通,更好的开展工作。但是里面的深层原因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中国的公司里相对于外国的公司,或者说中国人群相对于外国人群更容易表现出来呢?

原来中国社会的特点是熟人社会,强调情感与习俗,相比较来看,西方社会的特点陌生社会,强调契约和流程。如果说公司的流程和制度是契约和规章,大家在工作中会保证基本的底线,但是如果制度没有明确规定和说明的或者超越了制度规定的要求,则当事人就可以选择做或者不做,而如果同时又会有些额外的付出或者承担更大的风险,当事人一般会选择回避。而制度不能包罗万象,概括所有的情况,尤其在集团公司的跨部门沟通合作的时候,这种现象更加明显。这时如果有些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则情况就不一样。如果当事双方都是某个“圈子”的成员,彼此就比较熟悉,同时就再彼此接触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情感,以及大家都认可的习俗和惯例。同时圈子中大家都相互熟悉,相互认可,在中国这样的社会里,如果某个人的行为的不当马上就会被圈子中的其它人瞧不起,会逐渐被圈子里的人排挤,成为不受欢迎的人,最终被迫离开圈子。而圈子里的人以后都可能很难再给他机会与他进行深入的合作。这样就会失去人脉资源,而这种失去往往是长时间的,甚至是一辈子的,不可挽回的。因为在中国的社会中一个人一旦留给别人某种不好的影像,那可能是一辈子的都很难改变的事情。西方社会这种圈子的影响,并不能说完全没有,只是相对来说没有那么强烈罢了。

记得前不久,生产线将要生产的产品缺一颗原材料。材料是从美国运过来的,我们希望当天下午可以收到,但因为从国外进口需要报关清关的问题,正常情况下要到当天深夜才能到公司,这样就会影响晚上的生产。我们部门负责的同事找相关部门的人帮忙加急处理,可能别人手头上事情很多要处理,就说就是这样的流程和时间,没有别的办法加急。我知道这件事情,刚好对方是和我一起备考MBA同事,我就试着打个电话过去,对方很爽快的答应了,并安排专车去提货当天中午就到公司了。我心里很高兴,在同事面前很有面子,对他的印象也变得更好,心里想不愧是读MBA的人,什么麻烦事都能搞得定,还重情义。相反如果他当时不答应,我对他印象则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会在我们几个考MBA的同事圈中抱怨这个人没有能力,不够朋友。多少会影响他在我们这个非正式组织中的个人形象。

三、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促进非正式组织的建立

正是因为这样的非正式的组织有着某些独特的影响和作用,所以在公司管理中我们应该合理加以利用,借以帮助企业各部门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减少不必要的内耗提升工作效率。

所以企业管理者要促进非正式组织的建立,培养大家之间的默契。这样有助于企业员工之间的有效沟通,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多年前,一些企业的员工之间可能只会因为工作在一起形成同事关系,而现在管理规范且具有一定规模的企

业基本都会让员工组建一些社团,工作之余各部门也会组织团队建设,一起出去参加集体活动,一起去郊游,这样大家不自觉的就会形成某些默契,让大家认识到彼此之间不仅仅只有工作关系。大家在工作中就会更加融入工作,在工作中也会增加一些工作之余的乐趣。让工作本身变得不再枯燥,更重要的某些关系还可以约束和激励员工在工作中的表现。如我们部门有个同事,是公司骑行社(类似自行车车队)的队长。有的时候遇到一些事情,特意由他来安排主导者很容易办成。而他自己也会因为是队长的原因,比别人更有担当,尤其是遇到同事是公司骑行社社友的时候。

而且因为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成员间的默契的形成也更有利于沟通的有效展开。例如对某句话,某件事情,某个环境大家都已经形成了固定的了解和认识。如同一个音乐家跟音乐家聊天会更有话题一样,他们有他们自己的语言。这样无疑会提升彼此对对方所表达观点的理解,并且一些共同的立场和观念也会使他们更容易达成一致。如我在出货紧急时希望产线能够临时加班生产,产线人员如果很了解我的工作,知道来自市场的压力,则更容易理解并配合处理。

合理引导和规范非正式组织

那么是不是无论是么非正式组织,企业都要无限制的鼓励发展呢?当然不是,我们公司的一个供应商,就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公司中的上海人形成了所谓的“上海帮”,本来也不一定是坏事,但是其中大部分人在公司时间都比较长,也掌握了比较多的公司资源。慢慢的就出了一些“上海帮”的人利用自己的权利在圈子里相互勾结,为了私利做些侵害公司利益的事情。有的人直接向自己的部署“卖官”,只要部署给一定的好处,就可以从公司内部得到调任或升迁;或者是将表现一般的人给予很好的绩效考核结果。风气越来越坏,最后被公司发现,公司开除了几个为首的人,才算将这个非正式组织“瓦解“。其中的原因很多,但是跟公司的管理不健全,高层对这样的组织引导和规范的不够。高层没有及时了解和关注该组织的存在,后来没有意识到这样组织的坏处,以及对这些人的权利方面没有合理的制约机制,才让这样的人得逞。

所以企业的管理者不仅要注意促进有利于企业发展的非正式组织建立,还要认识到企业总可能存在的各种非正式组织,并及时了解和规避这样组织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鼓励和发挥非正式组织有利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企业内部的沟通、减少内耗、提升效率。

参考文献:

周建国.关系强度、关系信任还是关系认同——关于中国人人际交往的一种解释

非正式奖励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篇5

引言: 人力资源管理,是在经济学与人本思想指导下,通过各种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的最大化。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不仅对学校管理者管理学校帮助很大,对大学生自身的校园生活帮助很大,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走向社会应聘、劳动关系的处理也有指导意义。本文就以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对学校管理学生、学生自我管理的指导作用进行探讨。

现在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主要有六种:

1、“抽屉式”管理:在现代管理中,它也叫做“职务分析”。当今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大中型企业,都非常重视“抽屉式”管理和职位分类,并且都在“抽屉式”管理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建立了职位分类制度。

2、危机式管理:美国企业界认为,如果一位经营者不能很好地与员工沟通,不能向他的员工为改变状况,美国企业较为重视推行“危机式”生产管理,曾经掀起一股“末日管理”的浪潮。

3、一分钟管理: 目前,西方许多企业纷纷采用“一分钟”管理法则,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具体内容为:一分钟目标、一分钟赞美及一分钟惩罚。

4、破格式管理:在企业诸多管理中,最终都通过对人事的管理达到变革创新的目的。因此,世界发达企业都根据企业内部竞争形势的变化,积极实行人事管理制度变革,以激发员工的创造性。

5、“和拢”表示管理必须强调个人和整体的配合,创造整体和个体的高度和谐。在管理中,欧美企业主要强调个人奋斗,促使不同的管理相互融洽借鉴。

6、走动式管理:这是世界上流行的一种创新管理方式,它主要是指企业主管体察民意,了解实情,与部属打成一片,共创业绩。这种管理风格,已显示出其优越性。

在大学生校园生活中,上述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可以发挥一下几个作用,指导学校如何管理好学生,学生如何管理好自身的发展。

1、大学生要具备管理自我的能力,首先要具备基本理论,大学生可以从很多突进学习到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书的话很多,不过你通过网络就可以搜到很多实用的教材,一般从几大模块出发来寻找,象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招聘、薪酬、考核(KPI、BSC等)、培训体系建设、企业文化建设、胜任力模型等,最好是有学到什么概念就上网去找相应的PPT课件或者文章,这样才能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可以观看杜拉拉升职记等影片,从实践中理解更多。把自身当做人力资源,制定合理的计划,明确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对自己进行管理和开发。

2、实施企业人力资源招聘与配置实践组建高效学生干部队伍借鉴实施企业人力资源招聘与配置科学实践,以提高干部队伍遴选效率,增加准确性,为后续的各项学生工作开展铺平道路。学生干部是辅导员进行大学生管理的左膀右臂,一个高效的学生干部队伍对于学生管理活动的开展和实施有着巨大的榜样作用。目前,干部遴选过程中的主观成分过大,科学性欠缺,往往造成学生干部遴选结果的偏差,学生干部队伍工作效率折扣,干部集体形象受损,极大的影响各项工作的开展,甚至造成大学生干部队伍与普通学生的脱节和代沟。

3、借鉴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理论对大学生社团组织进行变革班级、宿舍、社团组织等都是大学生团体组织,目前的大学生组织结构基本保持着多年的延承,但是,社会发展不断加速,大学生特点趋于多元化、时代化,很多原有的组织结构基本失去作用或是严重阻碍组织发展。我们需要借鉴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理论对当前大学生及其群体特点进行细致的系统分析,进行有针对性的组织结构变革,使组织结构更适应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潜能开发。

4、应用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方法实施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开发基本过程类似于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具有巨大的借鉴和实践空间。但是,目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开发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简单通过大学生业余活动、社会实践等载体来进行潜性培养,大学生在此过程中缺乏目标性和针对性,往往出现为了实践而实践、为了活动而活动的盲目动机。如果引进科学的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方法,明确培养目标、设置科学培训与开发程序、实施严格培训过程,那么将极大的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针对性和效率。

5、在大学生勤工俭学、助学等领域实施薪酬管理实践

目前高校贫困大学生数量较多,在校生通过学校组织的各项助学、勤工助学岗位进行自助和能力提高实践,但是,薪酬的设定却出

现明显的不科学现象,并没有实现薪酬分配的效率原则,在这个过程中部分大学生塑造了不良的工作和学习态度,虽然暂时解决了物质的贫穷,却用形成了态度的错误培养。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实施科学的薪酬管理将直接培养大学生良性竞争意识,提高助学与服务校园的效率和效果。

6、在大学生管理上实施全面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目前,虽然高等教育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借鉴仍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但是,缺乏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用于学生管理的系统性研究和实践。大学生培养的最终目标是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在大学生管理上实施全面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将结合相关理论教育,从实践环节深化大学生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解,使大学生从相关的被管理实践中适应、掌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与方法。同时实现大学生管理的科学化、高效化。

学校有选择地借用企业的管理方法来管理学生,有利于实现大学生毕业后角色转换期和不良症状的减弱或消除,直接与社会化人力资源管理接轨;学生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对自我进行管理,有利于完善自己的学习、工作能力,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学习人力资源的基本理论,并且运用于实践,促进了学校和学生的双向发展。参考文献

1、王云丽《.论普通高校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引导要要要兼论大学生人力资源化》

非正式奖励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篇6

摘 要: 翻转课堂实现了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价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探讨,由此对教师、学生和学校提出了实施翻转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 翻转课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设计

美国林地公园高中的两位化学教师最早使用录屏软件对PPT课件和实时讲解进行录制,把视频上传到网络,帮助因各种原因缺课的学生补课,结果收到了超出预想的教学效果,由此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翻转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热潮。

翻转课堂的核心理念是“学生在课外观看教师的视频讲解,课堂上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问题解决和知识内化”。它与传统课堂最大的不同在于,翻转课堂实现了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传统课堂的知识传授在课堂中进行,知识内化在课后由学生通过作业、操作或者实践完成;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知识传授在课前进行,课堂时间主要进行知识内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集知识、体验和应用于一身的素质课程,传统教学重知识讲解、轻体验和应用的现象还比较突出,教师应该通过实施翻转课堂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帮助学生内化心理知识,增强正性情感体验,维护和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价值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翻转教学实现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顺序颠倒,具有以下教学价值:

1.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

学生是心理发展的主体,主体心理获得健康发展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体现。学生要将正确的自我认识、新环境的心理适应、情绪的自我调节和挫折的应对等心理知识转化为内在的心理健康素质,需要不断进行自我分析、自我思考和自我实践。在翻转课堂模式中,学生从课前的自主学习和完成任务,到课堂上体验分享和交流讨论,最后进行课后反思与巩固应用,无不需要发挥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把主体性的发挥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

2.有利于突出教学目标。

翻转课堂强调用微课视频完成知识传授的任务。但由于知识传授过程是在课外时间进行的,微课视频要求时间短、效率高,教师必须对微课视频内容进行精心选择和设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中,每个章节都有独特的教学价值,特别是心理调节理论和操作方法,需要学生认真领悟、仔细体验。教师要舍弃“旁枝末节”的知识,选择最需要学生掌握的核心理论进行讲解,做到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

3.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长期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师讲、学生听”的现象相当普遍,忽视学生的内心体验,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培养。翻转课堂通过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顺序的颠倒,一方面强调课前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并完成课前任务。另一方面在课堂活动过程中强调合作学习和体验学习,通过小组合作、体验探究和交流分享等多种形式解决问题,实现知识内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4.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在翻转课堂模式中,学生可在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空间和互动交流等多方面实现碎片化、个性化学习。教师把心理微视频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后,学生可根据个人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相应内容进行“点单式”学习,没必要观看全部视频;还可根据学习需要对视频进行播放、暂停、快进和重放等操作,掌控学习进度;学生在教室、宿舍、校园或者家里都可以进行学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随时随处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展开讨论,极大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二、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探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翻转课堂的教学活动设计,主要包括课前活动设计、课堂活动设计和课后活动设计三个环节。

1.课前设计:重在知识学习。

(1)微课视频制作要“短、小、精、悍”。

在翻转课堂中,知识的传授是通过微课视频完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微课视频可以是教师开发制作的,也可以来自互联网优秀的微课视频资源。互联网上的微课视频能给教师提供现成的资源,但由于其教学目标、内容设计等常常与地方学校的实际要求不相符合,教师需要自行设计并录制微课视频。教师自行设计录制的微课视频应该是依据课程教学大纲的重点和难点设计的,也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

微课视频的制作应该强调“短”、“小”、“精”、“悍”。“短”指视频时间短,以5分钟―10分钟为宜,最长不要超过15分钟,否则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下降,甚至不能坚持观看视频;“小”指视频文件体积要小,方便在网络、智能手机和平板上传播;“精”指内容精炼,教学主题突出,目标明确,讲解精炼;“悍”指视觉效果强悍,教学效果优质,要求画面美观具有冲击力,教师讲解语言生动,配合插入的动画视频,能给学生愉悦的视听享受。

(2)围绕教学目标设定课前学习任务。

学生课前学习任务不仅仅是观看微课视频,还应包括课前作业、心理测试和提出问题等。课前作业可以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也可以让学生搜集心理案例,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和讨论;心理测试是要求学生完成与教学内容主题相关的心理测验,并根据测验结果进行自我了解和反思;学生还要根据微视频学习内容提出问题,通过QQ群、微信群、留言板等平台进行交流讨论。

(3)准确把握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

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是课堂教学设计的起点。教师根据学生在网络平台的交流讨论情况,可以发现学生的疑问。有些问题比较简单,是由于学生知识经验不足或者对视频理解不透引起的,教师通过公告栏、留言板等进行回应即可解决;有些问题是学生通过一定思考和?论后产生的,往往是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具有极高的教学价值,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问题,认真总结并探讨解决方案。

2.课堂活动设计:重在心理体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把重心放在激发学生心理体验、促进学生知识内化上,这是实现翻转课堂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

(1)创设情境,在情境中体验。

教师首先要营造浓厚的情境氛围,通过情境创设迅速把学生带入情境体验,产生“愤悱之情”,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和求知欲。其次,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必须有利于解决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这些“情境”可来自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真实案例,也可以是借助视频、音乐、图片等创设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产生共鸣并有所感悟。

(2)角色扮演,在活动中体验。

为了增强学生的体验效果,可采用心理剧、独白、哑剧表演、空椅子技术等角色扮演方法,由学生以戏剧表演的形式亲身实践案例中的人物角色行为,从而感受他人在不同情况下的内心情感。此种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能够迅速而准确地发现问题并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在角色扮演体验过程中,学生发生相应的认知改变或者行为改变,产生自我调节的效果。

(3)讨论交流,在分享中体验。

讨论交流是学生启迪思考、碰撞思想、激发体验与分享智慧的核心环节。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好引导性问题,注重多向信息传递,让学生在小组讨论、组间交流和师生互动等过程中充分表达个人的见解和内心的感受,从而领悟心理健康知识原理,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

教师要营造和谐、宽松、积极的心理氛围,在这个氛围中学生感受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是心理平等、互爱互助的,个人表达的内心感受是受到尊重的;每个学生愿意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乐于帮助解答其他成员提出的心理困惑;在聆听他人表达的过程中,体会到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情可以有不同的想法,从而拓宽了思路,开阔了视野,学会从多个角度观察和审视问题。这不仅是学生自我探索、自我成长和自我发展的过程,还是进行同辈辅导、助人自助的过程。

(4)总结内化,在提炼中升华。

通过前几个阶段的学习探索,学生在认知能力、情感体验和能力塑造等方面都有较多的收获,但学生对情境的体验或者对案例的理解可能还不够全面准确,对心理学原理的认识可能还不够清晰,这就需要进行归纳、总结和提炼。这一环节可先由学生自我评述、自我审视,提炼学习收获并发现存在的不足。教师应该客观、公正地点评学生的观点,准确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指出分析问题的实质及心理机制,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内化知识,从中体验和领悟到心理调节和挫折应对的技巧,并转化为积极的心理品质,提升心理自助能力,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提升。

3.课后设计:重在巩固应用。

为了强化和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布置适当的课后作业加以练习。例如,在“理性情绪疗法”学习中,学生可能对“如何摒弃不合理观念”这一问题没有完全“修通”,需要布置“产婆术式辩论”的课后作业进行练习和巩固,从而进一步深化对理性情绪疗法的理解,并学会在人际交往中加以运用。

三、实施翻转课堂的建议

面对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学生和学校都需要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要求。

1.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能力。

任何一次教学技术变革都会给教师的教学观念带来冲击。许多教师使用传统教学方法授课很多年了,认为对于课堂的掌控已经“轻车熟架”,要他们放弃传统方法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有些教师认为自己“能说会道”,课堂上很享受自己成为学生注意的中心;有些教师认为学生根本不会自主学习,“有些知识课堂上如果不讲,学生就不懂了”;甚至有些教师认为“如果课堂上不讲授知识都不知道要干什么了”。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到翻转课堂的重要价值,真正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把课堂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意义的建构者。

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一是教学设计能力,不仅能根据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微课视频,还要对课前学习任务、课堂活动和课后巩固练习进行整体设计;二是教学引导能力,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再以讲授为主,而是调动学生主动思考、讨论、体验、分享和实践等;三是教学评价能力,由于翻转课堂的知识传授过程在课外进行,教师需要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采用过程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心理健康测评等多种方式,全面、合理地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和课程教学效果。

2.学生要转变学习观念,培养学习能力。

翻转课堂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即知识传授在课前进行,课堂时间主要进行知识内化,这可能会让许多学生感到不适应。一直以来,传统教学在课堂上主要进行知识讲解,学生已经习惯了“教师讲、学生听”,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状态,学什么、怎么学,甚至学到什么程度,一直被教师所支配。面对翻转课堂,学生需要转变学习观念,真正树立学习主人翁意识,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体验学习的能力。

首先要学会自主学习:学生要根据学期课程与教学时间安排,合理制订学习计划,科学规划每天的学习时间,并按既定学习时间行动,完成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其次要学会合作学习,学生要根据学习兴趣爱好组成学习兴趣小组,每个组员愿意为了实现共同学习目标相互监督和帮助,针对学习内容主动提出问题,共同交流,各抒己见,分享经验,合作解决学习中的疑难困惑。最后要学会体验学习:学生要发挥学习主体性,积极参与教师创设的各种情境体验活动,认真思考、用心体验,做到“设身处地地理解、感同身受地体验”,并愿意将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同组员分享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3.学校要转变管理理念,改善办学条件。

高校要通过实施翻转课堂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务管理部门和决策者必须转变管理理念,充分认识翻转课堂模式的优势与实施条件,在认真研究分析学生学习时间和空间的基础上,对人才培养方案做出整体设计,而不仅针对个别课程或者局部课时的调整。一是课程学时和教学大纲的调整。为了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课外自主学习时间,大部分课程需要对现有课时安排进行缩减,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二是教学安排需要相互补充。同一天或者同一课程实施翻转教学的内容不宜太多,翻转课要与练习课、实践课等多种课型相互配合。三是学生自主学习任务的总量控制。学生课外完成作业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每天或每门课都安排了翻转课堂任务,无疑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产生心理疲劳,反而影响学习效果。

另外,翻转课堂的实施需要信息技术环境的支持。从教学微视频的制作,到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课堂上体验学习,都需要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一是要有良好的设备条件,教师才能录制出高质量的微课视频;二是要搭建翻转课堂教学资源平台,并有良好的wifi网络环境,学生课外学习需要较快的网速和免费的流量;三是教室布置要符合翻转课堂的实施要求,例如采用“圆桌式”座位有利于分组讨论学习,而先进的多媒体设备有利于教学情境的创设。

总体来看,翻转课堂模式是适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它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团队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发出一系列个性化微课视频资源,给学生提供多视角理解心理健康知识的平台,促进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内化与实践运用。但由于翻转课堂模式并未实质上改变接受性学习方式,教师实施翻转教学时要注意到它的局限性,扬长避短,避免过分迷信该教学模式而忽略教学本义。

参考文献:

微视频在非正式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篇7

关键词:微视频,非正式学习,Web2.0

0 引言

当前, 我们正处于一个全新的网络信息时代。 Web视频技术的成熟和知识管理、分享理念的提升, 极大地促进了互联网传递情境化知识的效率。作为一种新的网络传播方式的微视频, 自2006年起便高速发展, 原因是其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碎片化时间, 以其独特的优势迎合了碎片化时代用户的个性化、多样性需求。据美国在线出版商协会OPA (Online publishers Association) 对用户所作的一个“在线视频观看行为”调查结果显示, 目前美国有“24%的互联网用户每周至少看一次视频, 46%的人每月至少看一次视频”, 而且视频服务类网站的访问量增长速度极快。这种“网络尽带微视频”的现状, 对商家是一个全新的盈利模式, 对用户则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在教育领域也可引发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微视频这种“云服务”, 在某种程度上也推动了教育变革的进程。优秀教师的课程录像、知名大学公开课及引发的“颠倒课堂”理念, 使微视频在非正式学习领域表现出极大的应用潜力。

1 微视频及其时空建构

1.1 微视频内涵

微视频概念的提出者优酷网总裁古永锵认为, 所谓微视频, 是指短则30 秒、长则不超过20 分钟, 内容题材广泛, 涵盖小电影、DV短片、影视剪辑等多种视频形态, 可通过网络、手机、DV、DC、摄像头或者Ipod、MP4等多种视频终端摄录或播放的视频短片的统称[1]。微视频从不同角度分类会有所不同, 从内容上, 分为新闻报道、微电影、记录短片、广告短片、MV、宣传短片等;从制作手段上, 分为DV短片、实物动画、二维或三维动画等;从传播平台上, 分为网络视频短片、电视短片、手机短片、移动电视短片等。微视频以“微”见长, 短快精、大众参与、随时随地随意性是它最大的特点。微视频平台多样、观看灵活, 给传播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作为最早形成规模的微视频网站YouTube, 内容包罗万象, 能够让人们通过自己的视角报道正在发生的事情。新兴的“分享”理念基本上取代了过去Web2.0时代传统的“发布”理念, 加上3G时代具备视频功能的移动终端普及, 微视频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模式, 从2006年“视频元年”至今, 已经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

北京邮电大学3G学院CEO范金鹏在“微视频应用与运营模式讨论”会议上谈到:“以教育服务和教育推广为目的的视频称为教育微视频。教育微视频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知识和知识的传递, 二是宣传教育[2]。”可以看出, 精英、精品的广泛普及, 挖掘最有知名度的讲师并通过他们把知识传递下去, 以及更大限度地推动知识的普及和思想的交流, 微视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2 教育微视频时空建构

微视频的基本形态就是在最小化的时间内将空间最大化地呈现出来。教育微视频主要用于教育服务和教育推广, 因而对时间和空间维度具有一定的要求。其利用视听语言的特殊形态建构了一种区别于传统文字语言的新思维, 在有限的时间内赋予其有活力的空间形态, 达到知识分享与传递的目的。

1.2.1 碎片化

碎片化是微视频时空形态的最核心要素, 它体现在物质材料的碎片化、话语系统的转换、叙事时空的断裂、空间形态碎片化及意义碎片化等方面。微视频的时间介于30秒至20分钟之间, 时间的压缩使得表达主题的方式与传统的视频有所不同, 采用拼贴画式的碎片并置手法和破碎无序的语言来展示学习者所熟悉的任务和情境。各种碎片并置组成的分散整体, 对于受教育者来说, 不仅能极大激发学习兴趣, 还能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

1.2.2 材料丰富

随着视频技术的不断发展, 非影像物质展现越来越逼真、形象化。在微视频中, 多种形态丰富的影像材料在观念表达与形式风格展示等艺术品格方面, 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微视频这种新的媒介形态更加支持草根创造, 这也是大众参与的一个体现, 同时还可以创造性地组合和使用丰富多样的教育材料, 从而设计、开发出适合一定学习者使用的教育微视频资源。

1.2.3 组合异质

微视频在组合方式上采取异质同构。所谓异质并非指影像材料形态上的丰富性, 而是一种具有对抗性质的材料关系[3]。通过反差、变异的对抗关系, 使材料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现出主题, 并给受教育者带来一种全新的视、听效果。不同类型的微视频内容对应不同的呈现方式, 在满足受教育者好奇心理需求的基础上, 可以更大程度地发挥视频带来的直观视觉体验。

1.2.4 虚实结合

微视频的制作者对于时间和空间物质结构关系的现实性思考, 可以通过微视频作品中一系列的现实材料展现, 并引发相应物质材料空间视觉认知, 进而通过作品进行虚拟化模拟, 强化制作者要反映的某种感情或要展现的主题等。

2 非正式学习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发现的“二八定律”指出, 任何一组东西最重要的只占其中约为20% 的部分, 其余的80%是次要的。生活中普遍存在着“二八定律”, 学习也不例外。据调查, 人们在工作中习得的知识有80% 来自于非正式学习 (Informal Learning) , 而人在其一生中习得的知识也有80%甚至更大的比重来自于非正式学习[4]。非正式学习实质是通过学习别人的经验、灵感等隐性知识实现到显性知识转化的一个知识管理过程, 其学习效果受主客观多方面因素影响。

2.1 主观因素

影响非正式学习效果的主观因素包括个人学习态度、相应的学习方法及途径、非正式学习意识、信息素养、自我管理学习能力等。如果学习者拥有积极学习的态度、较高的非正式学习意识和信息素养, 当处于一定环境时, 就会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引发非正式学习。相应的一些非正式学习方法、途径及学习者的自我学习能力, 能促进学习者的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 取得较好的非正式学习效果。

2.2 客观因素

影响非正式学习效果的客观因素主要体现在学习环境、学习氛围、平台支撑等方面。学习环境是影响学习者学习的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总和。影响非正式学习的学习环境包括学习场所、学习资源、学习设施、学习时间及学习活动等。实践证明, 人们可以创造一定的条件使得非正式学习发生, 并通过情境创设促进非正式学习, 进而提高非正式学习效果。随着3G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的进一步普及, 移动无线通信设备开辟了非正式学习的“新战场”[5]。

3 微视频对非正式学习的有效支持

微视频与非正式学习拥有一定的契合点:大众媒体、传播平台、大众参与、低成本高效益等, 因而将微视频应用于非正式学习具有一定的优势。

3.1 低成本制作, 为非正式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

由于微视频多为个人或小团体制作, 设备较为简单, 资金来源也较少, 加上时间的限制, 决定了微视频只能是低成本制作。微视频可能会在服装、道具、场景等方面成本较低, 但不影响其质量。微视频制作不受年龄和职业的限制, 也不需要太多专业技巧, 可以自导自演, 达到知识分享与思想共鸣即可。基本上不需要前期培训制作者, 也为微视频的制作降低了成本。低成本制作使任何有兴趣的学习者均可加入到相应的微视频制作和传播之中。

3.2 短小精悍, 有效填补“碎片化”学习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同时而来的“时间碎片化”现象, 使得人们很少能集中于长时间的学习或工作。而不断发展的信息传播技术使得人们已经习惯了各种媒体信息的包围, 一旦脱离, 就会不自觉地去寻求能够填补视听空白的事物。而微视频“短快精”的特性, 恰好能充分利用这些碎片化的时间, 满足零碎时间学习的需求。如TED演讲的视频每段不超过18分钟, 可汗学院对知识点的讲解则在10分钟之内, 学习者可以将这些微视频填充在移动途中或者等待时的“碎片时间”。另外, 流媒体的传输方式, 也减少了学习者的等待时间。

3.3 形象生动, 有效激发学习者兴趣

微视频是视频的一种, 优质的微视频也具有画面和声音完美结合的特点。这种形象生动的展现方式, 能够引起学习者的注意, 有效激发其兴趣, 进而开展相应的非正式学习。另外, 在一定社会情境下的视听科技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 加上风趣幽默的表达手段, 在吸引学习者注意力的同时, 也增强了非正式学习的效果。

3.4 微型媒体, 促进微型内容学习

微型学习是近年来关注较多的一种新型学习形态, 主要通过轻便的学习设备, 用于对微小内容组块知识的学习, 是适合于微型内容学习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微型媒体恰好能为微型内容提供一种传播载体。微视频是近几年发展较快的一种新的微型媒体, 可极大地促进微型内容的学习。

3.5 传播平台广泛, 便于随时随地开展非正式学习

传播渠道的丰富性刺激了微视频的发展。新媒体、新技术为微视频带来了更多播放平台, 而不是局限于传统的电视、电影。网络、手机、数字移动电视、MP4、楼宇电视等, 这些新的平台蕴含着广阔的微视频空间。微视频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转瞬即逝的内容, 不知不觉渗透到观众的学习、生活空间。因而, 广泛的传播平台, 使得学习者可以根据所处环境条件, 随时随地展开学习。

4 基于微视频的校园非正式学习实例

非正式学习是学习者自发、自愿的学习, 通常是在非正式的环境下进行, 在校园中一般指在正式的课堂教学、演讲、研讨之外发生的学习活动。校园中各种可能的学习场所, 把整个校园作为一个与学习紧密联系的一体化的空间, 即校园学习空间连续体[6], 包括教室、演讲厅、实验室、图书馆、餐厅、宿舍等, 同时也可以看出, 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并没有明显的物理环境界限。如图1所示, 教室、实验室等既可进行正式学习, 也可进行非正式学习。下面以英语学习为例具体介绍基于微视频的校园非正式学习方式。

4.1 资源开发

传统的英语学习资源包括词典、语法参考书、语料库、基于电脑的程序学习等, 这些都没有声画结合的视频形式来得直接、形象。词汇学习、语法概念、发音、写作等, 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整合, 汇集成诸多教育微视频资源, 并制作成丰富的教育微视频资源库。

微视频资源主要来源于三部分:一是从网络等渠道, 寻找现成、较好的微型教学视频资源直接利用, 比如TED演讲、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英文微电影等;二是基于原有视频资源, 根据需要进行剪辑、组合, 如一些教育电视节目、英文电影中的某部分等;三是相应的教师、工作人员或者学生基于一定的主题内容自己开发的教育微视频资源, 比如手机录像、DV拍摄、数字动画制作等。

4.2 平台应用

微视频可以在有视频终端的平台上运行。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平板电脑及智能手机访问优酷、土豆等微视频网站及一些社交平台, 观看微视频, 进行相应的学习;在校车、宣传栏等移动载体上安装数字移动电视, 供学生流动观看;在教室、实验室、演播厅、宿舍等学生经常去的场所, 安装电视、连接网络的计算机等,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在非正式的时间、有选择地播放教育微视频;在教学楼大厅、餐厅等安装楼宇电视。由于学生在此逗留的时间较短, 可以播放一分钟左右的教育微视频。而手机、MP4、Ipod等便携式的视频终端, 除了可以用于上述的物理场所, 还可以用于操场、草坪、凉亭、石凳等场所。学生可以根据需要, 从丰富的资源库中下载微视频, 存入便携式视频终端, 随时随地展开非正式英语学习。

4.3 集中化管理

集中化管理体现在资源库、应用平台的集中化管理。教育微视频资源的管理, 包括英语学习资源搜集的丰富性、学习内容整合的完整性和实用性、资源库的集中化建设等;应用平台的管理, 包括平台展示内容的适用性及相关性、平台的维护等。另外, 根据时间长短及内容合理安排大众展示的内容, 便携式视频终端则由学生自己控制。集中化管理, 加强了资源库建设, 使众多平台合理、有序地运行, 避免了校园的杂乱无章状态。

5 结语

微视频具有促进非正式学习的独特优势和应用价值。但进一步挖掘并利用微视频的潜在优势, 还需要更多的辅助平台和工具。由于条件的限制, 很多学习者不能观看视频信息, 因此要使更多学习者受益于微视频, 就必须加强视频终端的开发及普及工作。作为一种新的网络传播方式的微视频, 怎样在教育中尤其是非正式学习中得到广泛应用, 并充分挖掘其潜在价值, 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杨纯, 古永锵.微视频市场机会激动人心[J].中国电子商务, 2006 (11) :116-117.

[2]范金鹏.微视频应用与运营模式讨论[EB/OL].[2012-03-01].http://www.lmtw.com/zt/topic-weishipinluntan.html.

[3]全真真.时间的压缩与空间的扩张——数字短片时空建构的研究[J].艺苑, 2010 (3) :45-47.

[4]王言根.学会学习——大学生学习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5]杨欣, 于勇.非正式学习研究现状综述[J].现代教育技术, 2010 (11) :14-18.

上一篇:我党入党誓词的历史变迁下一篇:舞蹈演出结束感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