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科研奖励办法

2024-05-16

山西大学科研奖励办法(通用8篇)

山西大学科研奖励办法 篇1

济南大学科研工作奖励办法

时间:2009-09-17 09:02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49

5次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调动广大教职员工开展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促进我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推进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推动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提高我校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 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的奖励

第二条 由济南大学承担或作为主要参加单位获得的国家及省、部级科研成果奖,除上级奖励外,学校给予匹配奖励。奖励额度的计算,以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或国务院有关部委发布的奖励条例为依据,按相应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的财政拨款奖励额度计算。

获国家级科研成果奖的成果,我校为第一单位的,给予1:2匹配奖励;为第二单位的,给予1:0.5匹配奖励;为第三单位及其以下的,给予1:0.3匹配奖励。

获省部级科研奖一等奖的成果,我校为第一单位的,给予1:1.5匹配奖励;为第二单位的,给予1:0.3匹配奖励;二等奖的成果,我校为第一单位的,给予1:1匹配奖励;为第二单位的,给予1:0.1匹配奖励;三等奖的成果,我校为第一单位的,给予1:0.5匹配奖励。

第三章 高水平论文的奖励

第三条 对科技论文的奖励。综合考虑影响因子、期刊论文与会议论文的区别等因素,对高水平科技论文进行奖励。

以济南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发表的高水平科技论文,学校对论文的第一责任人(通讯作者,不标注通讯作者的为第一作者)进行奖励。对在Science、Nature上发表的论文,学校将给予重奖。在期刊(不包括杂志社出版的特刊、专集、论文集)上发表的论文,被SCI收录的论文每篇奖励8000*(1+0.75*(F-1))元,F为论文的影响因子,小于1的影响因子按1计算;被EI收录的论文,每篇奖励4000元。在国外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的论文,参照在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进行奖励;在国内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被SCI收录的论文每篇奖励4000元,被EI收录的论文每篇奖励3000元,被ISTP收录的论文每篇奖励1000元;在各学科领域的顶级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的论文、主题报告,科技处将组织同行专家进行评价,根据论文(报告)的学术影响力给予奖励。第四条 对人文社会科学论文的奖励。综合考虑所发表期刊的级别以及被收录、转摘等因素,对高水平人文社会科学论文进行奖励(论文第一作者须为济南大学教师,且第一署名单位为济南大学)。

对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的论文,学校将予以重奖。被SSCI、A&HCI收录的论文,每篇奖励2万元;在学校规定的重要学术期刊(见《济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分类目录》)上发表的论文,每篇奖励1万元;被CSSCI收录的论文,每篇奖励4000元。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的论文,每篇奖励2万元;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转载的论文,每篇奖励1万元。被《新华文摘》摘要论点的论文,每篇奖励8000元;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术文摘》摘要论点,每篇奖励6000元。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复印的论文,每篇奖励5000元。被ISSHP收录的论文,每篇奖励1000元。

第五条 不重复奖励,一篇论文包括首发、收录、转载或摘要,按照就高原则奖励一次。

第四章 专利的奖励

第六条 以济南大学名义申请的职务发明专利,发明人所在学院对授权专利给予是否符合学科发展方向的认定意见,学校视具体情况给予支持和奖励。符合学科发展方向的发明专利,学校支付授权后的三年专利维持费,并给予每项10000元的奖励。符合学科发展方向的实用新型专利或软件登记每项奖励2000元,外观设计专利每项奖励1000元。

第五章 科研项目的立项奖励

第七条 国家级纵向科技项目学校奖励当年所到位经费的10%,国家级社科及软科学项目学校奖励当年所到位经费的17%;省部级纵向科技项目学校奖励当年所到位经费的8%,省部级社科及软科学项目学校奖励当年所到位经费的12%;厅局级纵向科技项目学校奖励当年所到位经费的5%,厅局级社科及软科学项目学校奖励当年所到位经费的9%。享受奖励的纵向项目,均需在相应政府部门的立项合同中将济南大学作为承担单位之一(自然科学基金参与人的工作单位应填写济南大学)。

第八条 委托项目,到账经费5-30万元的科技项目或1-6万元的社科项目,按3%予以奖励;到账经费30万元以上的科技项目或6万元以上的社科项目,按5%予以奖励。

第九条 用于计算奖金的经费按实际到账金额计算,不包括划拨给协作单位的协作费和为委托方购置或研制设备的设备费,也不包括学校提供的科研经费。

第六章 高级别科研项目的经费匹配

第十条 我校为第一单位申请承担的国家“863”、“973”、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以及省部级社会科学项目给予一定的研究经费匹配。经费匹配的额度为:主持国家 “863”、“973”、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每项资助10万元(子项目资助3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每项资助6万元;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每项资助3万元(子项目资助到位经费的三分之一);上述国家级科研项目(含子项目)匹配研究经费的额度均不大于到位经费的三分之一,无资或自筹经费项目,不享受学校的匹配政策;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每项资助5000元。

第七章 委托科研项目购置固定资产经费匹配

第十一条 利用委托科研经费购买或更新实验设备和仪器,学校可根据情况匹配不超过固定资产额50%的经费。具体须经学院和学校学科建设办公室批准,在办理学校固定资产后,由依托学科所在学院从学科建设经费或学校下达的其它相关预算经费中采取适当方式予以匹配。

第八章 济南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励

第十二条 济南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分为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三个奖励等级,每年评审一次,颁发奖励证书和奖金,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的奖金分别为3000元、2000元和1000元。

第十三条 奖励范围包括:(1)取得国家授权的专利。(2)经过鉴定(验收等视同鉴定)的应用科技成果,应用一年以上,证明其稳定可靠,并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经正式出版发行,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的理论成果。(4)具有应用价值的软科学成果。

第十四条 申报济南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必须符合下列条件:(1)优秀科研成果奖的申请者必须是我校在职教职工,且为第一位研究人员。成果已在科研管理部门登记。(2)申请理论成果奖,每次每人限报一项。(3)成果归属清楚,无争议。(4)已获得上级奖励的成果不能申报本奖励。

第十五条 济南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采取限额申报,按上科研统计结果,将申报指标分配至学院。

第十六条 申报材料包括济南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申请表和下列材料:(1)专利技术成果要提供专利证书和相关文件。(2)应用技术成果要提供技术鉴定(验收、评议)证书、全套技术资料(研究报告、工作报告、检测报告等)、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证明材料(经济效益证明材料须由使用单位的财务部门盖章)。(3)理论成果要提供成果(论文、著作)原件、被采用的证明材料及引起社会反响的佐证材料(收录、转载、引用、评论、报道等)。(4)软科学成果要提供鉴定证书或成果原件、应用单位推荐意见(要有具体数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分析)。

第十七条 申报程序为:申请者向所在学院提出申请,各学院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推荐;学院签署意见后,将申报材料报送科研管理部门。

第十八条 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的评审按照下列程序进行。(1)由科研管理部门根据申报条件审查材料,并组织专家进行初评,初评结果上报学校评审委员会。(2)学校学术委员会评审。(3)评审结果公示。(4)公示无异议后,学校下文公布。

在公示期内,对评审结果有异议的,应以书面形式提出,科研管理部门负责受理、调查、核实,并反馈处理意见。

第十九条 校优秀科研成果奖评审标准:

(一)专利技术成果

一等奖 属国内外首创的重大技术发明,技术思路独特,技术上有重大创新,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同类技术的领先水平,推动了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已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二等奖 属国内首创的重要技术发明,技术思路独特,技术上有重要创新,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同类技术的先进水平,推动了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已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三等奖 属国内首创的技术发明,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国内同类技术的先进水平,已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二)应用技术成果

一等奖 成果达到国际先进及以上水平,技术难度大,已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二等奖 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技术难度较大,已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三等奖 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已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三)理论成果

一等奖 成果研究难度大并被广泛摘录和引用。

二等奖 成果研究难度较大并被收录或引用。

三等奖 成果研究有一定难度并有一定反响。

(四)软科学成果

一等奖 成果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和意义,在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决策科学化、管理现代化等方面提出独到见解,被采纳后已产生显著的效益和影响。

二等奖 成果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意义,在政策、规划、决策的制定以及管理现代化等方面被采纳,并产生一定的效益和影响。

三等奖 成果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观点、措施、建议在实际工作中被采纳,并取得一定成效。

第九章 附则

第二十条 第二条和第五条涉及的奖励不与岗位职责挂钩;其余条款中涉及的奖励与校聘岗位职责挂钩,仅对扣除校聘岗位职责任期考核指标以外的部分进行奖励。

第二十一条 按本办法第七条规定进行奖励后,若向项目合作单位转出经费,必须退还奖金(从项目经费中扣除),所退还的奖金纳入学校科研管理费。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所涉及的经费支出,从学校教育事业经费中支出,并纳入学校预算。

第二十三条 弄虚作假或以其它不正当手段获取奖励者,一经发现将撤消奖励、追回奖金,并视情节轻重予以严肃处理。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科技处和社科处负责解释。此前的有关规定与本办法不符的,以本办法为准。

山西大学科研奖励办法 篇2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院校服务社会的功能愈发突出,以此为契机,越来越多的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处于初期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一方面需确保本科教学质量,以实现高校教书育人的基本功能;另一方面需确保科研质量的稳步提升,这不仅体现在理论研究方面,更体现在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仅靠单个教师单打独斗是很难取得高水平科研成果的,(1)特别是在科研基础相对薄弱、科研资源相对匮乏的初期教学研究型大学尤为如此。要使得初期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科研成果实现质的突破,需要借助科研团队的优势,整合科研方向,形成团队特色,营造创新环境,(2)(3)(4)形成合力后才能与研究教学型、研究型大学中成熟的科研团体开展竞争,争取资源,谋得发展。

处于初期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因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在团队组建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相应的问题出现。因而有必要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在该阶段能让各方均能接受的组建科研团队的有效途径。

1 教学研究型大学初期科研团队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个组织有序、团队成员知识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将使得团队成员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学科自然交叉,不仅可在理论研究过程中获得新的交叉创新点,还可具备解决与团队研究范围相关的各种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因而,优秀的团队既能为个体研究提供思想的源泉,又能服务社会、辐射社会,最终实现团队与成员共同发展。虽然科研团队具有如此多的优势,但不管是在组建过程中还是在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团队中,均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缺乏“自组织”属性(5),缺乏名副其实的学术带头人,(5)(6)(7)团队构成单一(8)等。处于教学研究型初期的大学,在科研团队组建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研究方向不明确

研究方向是团队组建的目标。研究方向不明确,就像在黑暗大海中行驶的孤舟,最终只能沉没于大海。一个好的研究方向,既需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使得研究成果能服务于社会,进而获得效益,确保足够经费支持,促使研究团队发展壮大;又需形成自身特色,不与其他院校科研强项相冲突,能在竞争激烈的研究环境中另立山头,取得成功。

研究生队伍规模的扩大以及迫于科研压力,使得初期教学研究型大学囤积了大量青年博士,但因在引进人才过程中并未确定研究方向,由此导致引进的博士研究方向各不相同,难以形成合力。之后学校资源的再分配,又受制于当前的评估制度,常以项目、论文为判断标准,或采取平均主义将有限的经费分摊到每个人头,或将经费向暂时取得较大科研成果的个人倾斜。以上手段,都将导致研究方向更为多样化,加剧科研单干现象。

1.2 经费支持力度不够

经费是促进科研团队有效运转的催化剂。办公场地、仪器设备、对外交流、办公用品与设备、团队成员工资等均需要经费的支持。有了经费的支撑,再加上学术带头人的正确领导,团队凝聚力、号召力才会急剧上升,从而加强团队的战斗力。但处在教学研究型初期阶段的大学,经费缺乏是普遍现象,这种现象也严重地制约着团队的形成。

1.3 缺乏有号召力的学术带头人

学术带头人是科研团队的灵魂,亦是科研团队组建的基础。在人品高尚、学术一流、学术资源丰富的学术带头人的领导下,团队成员相信跟随带头人开展工作会取得比自己单干更为优越的成果后,自然会紧密地团结在带头人周围,认真听取带头人所给出的建议、意见,进而可确保自己研究工作在团队研究方向的范畴之内;反之,当成员意识到跟随一位学术带头人开展工作后不能或者较难取得较大成就后,则会单独开展自己的工作,而放弃与学术带头人的合作。

1.4 现有制度,助长单干

现有的各项制度,如职称评定、论文奖励等规则均对个体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需作为负责人的项目才能在各种评定中认定有效,而论文则仅第一作者论文有效等等。在此制度下,科研成果的归属则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在教学研究型初期的大学中,功成名就的准学术带头人往往不愿意去趟这浑水;而对于初出茅庐的青年博士而言,受职称评定、论文奖励等限制,经常过于保护自己的科研成果。这导致在科研团队组建之前就出现分歧,因而组建科研团队也失去其可操作性。

2 教学研究型大学初期科研团队组建办法

综上可知,在处于初期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中,组建科研团队受制于以下几大因素:(1)研究方向不明确;(2)经费缺乏;(3)缺乏有号召力的学术带头人;(4)科研成果的归属难以确认。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缓慢而有效地组建科研团队。

2.1 凝心凝力,确定团队研究方向与学术带头人

无论是处于初期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还是作为其二级教学单位的学院,若想谋得发展,重中之重是整合自身资源,确定若干研究方向与相应的学术带头人,进而组建起相应的团队。在此过程中,学校(院)领导需积极调动每一位教职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人多力量大的优势,选择合理的研究方向与学术带头人。研究方向的确立应遵循以下两条主要原则与一条辅助原则,两条主要原则为是否具有应用价值与是否具有科研价值,辅助原则则是是否充分利用了自身资源。以此原则确定好研究方向后,再确定相应的学术带头人。然后由学术带头人负责宣传,吸收一定量内部资源后,再适度引进对口的研究人员。

处于初期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受制于学校名气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较难在短期内从外部聘用到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因而,对于大多数处于该阶段的学校而言,学术带头人宜以内部挖潜为主,引进人才为辅。

2.2 院、校资源向团队倾斜

资源特别是经费资源,是确保团队正常运转的催化剂。在教学研究型大学初期组建科研团队,要让一群关联不大的研究者们聚集到一起,仅仅依靠“自发”、“自愿”是很难做到的,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催化。而院、校通过对手头资源的再分配,则可形成很好的激励,促使团队的顺利组建。

如将办公室等资源分配到团队而不是个人,通过对办公地点的划分,将志趣相投的研究者们聚集在一起,则组建成了一个形式上的团队。该团队的作用不容小觑,既可在心理上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团队的形成;又可给予团队成员一个舒适的办公场所(处于教学研究型初期的大学,大多数教师均无固定办公地点),由此导致其产生跟随该科研团队能获得比自己单干更多资源的心理暗示,因而加剧其对于团队的认同感,促使其研究方向更为接近团队发展方向。

而对于经费资源,则可将项目经费分配给学术带头人,学术成员再以项目的形式从学术带头人处获得资助。如前所述,取得一定成绩的准学术带头人不愿意培育学术团队,根本原因在于其无法从大量精力付出中获得足够回报;而对于青年研究者,则因受制于金钱、职称评定等压力,过于保护自己的科研成果,这一矛盾可通过院校经费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获得缓解。学术带头人借助院校一定量的经费资源支持,以项目形式合理分配后,让年轻研究者们各自完成一些研究内容。这样既可以让年轻研究者获得一定量的金钱、论文和项目等在当前情况下切实需要的名利;又可以让学术带头人获得一定量的科研成果积累,假以时日,必将获得具备解决生产实践中重大问题的科研成果,实现团队与学术带头人的双赢。此良性循环形成后,则可使团队以“滚雪球”的模式向前快速发展。

2.3 充分发挥研究生的纽带作用

科研成果的归属问题是组建科研团队初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第二部分所述,如果经费充足,按照第二部分的解决办法,则科研成果的归属不是问题。但对于初期教学研究型大学而言,经费很有限,想借助院校有限的经费来完全解决科研成果的归属问题是非常困难的。因而需探讨新的途径。处于转型期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研究生的数量会急剧上升,因而可以充分发挥研究生的纽带作用,孕育团队科研成果,促进团队内部融合。

可以以团队或学术带头人为主体招收若干研究生,团队成员组成导师组,再由各成员负责指导具体的某几个研究生,开展与成员之前研究方向相关且与团队发展方向一致的研究内容。然后建立有效的学术报告制度,(9)不仅要求学生定期报告其一段时间所取得的研究成绩,亦要求团队成员报告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后续工作计划等。这样不仅促使团队成员与研究生更为快速地成长;更为重要的是可有效促进团队成员的交流,加速团队成员间知识的交汇融合,以此发现新的交叉科学问题以及凝练出更为客观合理的团队研究方向,同时可以促进成员对团队的认同感。

在良好、有效的学术报告制度下,通过3~5年的积累,不仅可以培育出一批对社会有用的研究生,而且通过研究生与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必将取得一定量的可解决实际生产实践问题的科研成果,由此导致团队科研成果的产生。团队科研成果的产生,则使得前面谈到的科研成果的归属问题迎刃而解。

充分发挥研究生的纽带作用,在培育出有用研究生的同时,还能很好地解决教学研究型大学初期科研团队组建过程中存在的很多问题。不仅能通过学术报告制度促进更为客观合理团队研究方向的形成;还能获得团队科研成果,有效解决科研成果的归属问题。

3 结论

通过分析初期教学研究型大学科研团队组建过程中的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1)根据三条原则确定学科方向:两条主要原则分别为是否具有应用价值与是否具有科研价值,辅助原则则是是否充分利用了自身资源。同时以内部挖潜为主,引进人才为辅的方式,通过资源倾斜、政策要求等手段确定具有较高学术与道德水平的学术带头人。

(2)通过院校资源向团队倾斜,充分照顾准团队成员与准学术带头人的利益,促进团队所有成员积极参与团队建设,加速团队的组建步伐。

(3)充分发挥研究生的纽带作用,孕育团队科研成果的同时,促进科研团队研究方向的进一步融合。

摘要:通过分析发现教学研究型大学初期科研团队组建过程中存在研究方向不明确、经费缺乏、缺乏有号召力的学术带头人以及科研成果的归属难以确认等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可从三个方面入手解决这些问题:以是否具有实用价值与科研价值及能否充分利用已有资源确定团队研究方向,然后通过内部挖潜与引进人才相结合确立学术带头人;通过院、校资源向科研团队倾斜,以加速科研团队的形成,并一定程度上解决科研成果的归属问题;充分发挥研究生纽带作用,孕育团队科研成果,促进学科交叉与团队研究方向的融合。

关键词:教学研究型大学,科研团队,学术带头人,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1]黄宇.基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的科研团队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5):256-258.

[2]李明.试论高校科研团队的管理与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7(7):66-68.

[3]王嘉彦.发挥团队优势打造特色科研[J].中国高教研究,2006(6):81,93.

[4]曾旸.科研团队与高校创新[J].高教探索,2007.2:134-135.

[5]王冠.我国高等学校创新型科研团队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科学,2010.26(2):65-70.

[6]王冠.试论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建设的制度创新[J].教育研究,2010(6):73-76.

[7]万文涛,周丽华.科研团队的生成条件探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42-45.

[8]徐青,张云,应飚.试论研究型大学创新性科研团队的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9.3:49-50.

山西大学科研奖励办法 篇3

河科大政„2011‟26号 签发人:周志立

关于印发《河南科技大学科研工作

奖励办法》的通知

校属各单位:

《河南科技大学科研工作奖励办法》已经校长办公会议研究通过,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二○一一年十二月六日

-1- 河南科技大学科研工作奖励办法

为营造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进一步调动我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开展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争取更多高层次科研项目,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推动我校科研工作全面发展,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奖励范围及条件

本办法适用于我校从事科学研究的教师和科研人员。主要奖励以我校为第一完成单位和第一完成人的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奖、学术论文、学术著作、发明专利、新药证书、新品种证书、标准、软件版权、文艺创作、成果转化和科研入校经费多、国家级项目立项多的学院。

第二条 科研项目奖励

科研项目包括纵向科研项目和横向科研项目。纵向科研项目是指由政府科研主管部门按照科研管理计划,正式下达申报通知,依照规定的程序进行评审,获准立项的各类科研项目;横向科研项目是指服务于企事业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科研项目。

(一)国家级科研项目

国家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军工科研项目及其他各类国家层面上的纵向科研项目。奖励标准如下:

1.入校经费在100万元以上(含100万元)的,按项目经费的5%奖励;

-2- 2.入校经费在1~100万元之间的,按项目经费奖励的比例系数(百分数,下文同)如下:

Y = 6-(X-1)/99 %,式中,X为项目经费(单位为万元,下文同),Y为奖励比例系数;

3.入校经费在1万元以下(含1万元)的,按项目经费的6%奖励。

(二)省部厅级科研项目

省部级科研项目包括科技厅、教育部等同级部门下达的科研项目、人才项目和科研专项等;厅级科研项目包括省政府各厅局及同级部门下达的科研项目、人才项目和科研专项等。奖励标准如下:

1.入校经费在100万元以上(含100万元)的,按项目经费的4%奖励;

2.入校经费在1~100万元之间的,按项目经费奖励的比例系数如下:

Y = 5-(X-1)/99 %,式中,X为项目经费,Y为奖励比例系数;

3.入校经费在1万元以下(含1万元)的,按项目经费的5%奖励。

为鼓励人文社科类的科研工作,人文社科类各级项目暂按其入校经费的3倍计算奖励金额。

(三)横向科研项目

横向项目按我校教师和科研人员为负责人的入校经费(同一负责人的横向项目经费可以累加,不含外协费及归合同方所有的设备费)奖励,标准如下:

-3- 1.入校经费在100万元以上(含100万元)的,按项目经费的3.5%奖励;

2.入校经费在1~100万元之间的,按项目经费奖励的比例系数如下:

Y = 4.5-(X-1)/99 %,式中,X为项目经费,Y为奖励比例系数;

3.入校经费在1万元以下(含1万元)的,按项目经费的4.5%奖励。

第三条 科研成果奖励

科研成果是指我校教师和科研人员获得的高层次科研成果奖、发明专利、新种子证书、新药证书、软件版权、文艺创作、成果转化和发表的学术论文、出版的学术著作。

(一)国家奖

国家奖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等,奖励标准如下:

1.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项奖励500万元; 2.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每项奖励300万元; 3.国家一等奖,每项奖励200万元; 4.国家二等奖,每项奖励100万元。

(二)省部级奖

省部级奖包括省政府、自治区、直辖市和教育部等部委设立的科技奖项;国家奖励办公室认可的具有申报国家级奖励资格的科技奖,奖励标准如下:

1.省部级突出贡献奖、省部级特等奖,每项奖励20万元; 2.省部级一等奖,每项奖励10万元;

-4- 3.省部级二等奖,每项奖励4万元; 4.省部级三等奖,每项奖励1万元。

(三)按省部级奖认定的奖

按省部级奖认定的奖项主要指相当省部级的人文社会科学类奖,即国家各部委、省级党委(政府)、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等(含省规划办公室、政策研究中心)设立的人文、哲学、社会科学奖项,主要有:

1.中国高校(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2.国家各部委的人文社科规划项目优秀成果奖; 3.省(自治区、直辖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4.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5.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研究奖; 6.省(自治区、直辖市)决策咨询奖;

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类项目优秀成果奖。

此类奖除正常设置一二等奖外,若增设“特等奖”、“荣誉奖”或“特别优秀奖”、且排名在一等奖之前的,按一等奖奖励,其他不予奖励。

以上第1~6类按省部级奖标准执行,第7类每项奖励1万元。我校为合作单位的科研成果奖,按以上标准乘以“获奖证书单位排名名次的倒数”修正核算。

第四条 学术论文奖励

申报奖励的学术论文字数,原则上应不少于0.25万字,对其中高级别期刊学术论文,可适当放宽论文字数要求。

(一)自然科学学术论文发表

-5- 1.发表在Science、Nature等杂志上的论文,由校学术委员会研究决定奖励标准;

2.发表在我校认定的重要学术期刊上的论文,每篇奖励0.55万元。

(二)自然科学学术论文收录

1.被SCI、SCIE光盘收录的论文,每篇奖励0.7万元; 2.被EI光盘收录的论文,每篇奖励0.45万元; 3.被SCI网络版收录的论文,每篇奖励0.4万元; 4.被EI、ISTP、Medline网络版收录的论文,每篇奖励0.35万元。

被SCI、EI、Medline收录的非期刊论文,奖励按以上标准的60%执行。

(三)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论文发表

1.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的学术论文,每篇奖励5万元; 2.发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文汇报》和《中国教育报》理论版或学术版的文章,每篇奖励 1万元;

3.发表在我校认定的重要学术期刊上的论文,每篇奖励0.55万元。

4.发表在CSSCI学术期刊源上的论文,每篇奖励0.08万元。

(四)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论文收录

1.被SSCI、A&HCI全文收录的学术论文,每篇奖励5万元; 2.被《新华文摘》全文收录的学术论文,每篇奖励 0.7万元; 3.被《新华文摘》部分转摘的学术论文,每篇奖励0.5万元; 4.在《新华文摘》论点摘编的学术论文,每篇奖励0.3万元;

-6- 5.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高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转载的学术论文,每篇奖励0.5万元;

6.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的学术论文,每篇奖励0.4万元。

(五)收录论文被引用

SCI、SCIE、EI、SSCI收录的论文,被 SCI、EI、SSCI 源期刊引用(不包括自引)次数每达到 10 次,奖励 0.2万元。收录论文发表时限从2010年1月1日起,引用时限从本文件生效日起。

(六)其他

同一论文被不同收录源收录,按层次较高者奖励,如已按低层次计算的,补发奖金差额。

第五条 学术著作奖励

(一)在学校认定的重要学术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专著每万字按0.1万元奖励,编著和译著每万字按0.06万元奖励。

(二)在一般学术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专著每万字按0.06万元奖励,编著和译著每万字按0.03万元奖励。

(三)我校为主编单位的教育部规划教材,每万字按0.1万元奖励。

(四)我校为主编单位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划教材,每万字按0.06万元奖励。

(五)在学校认定的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每万字按0.05万元奖励。

(六)我校为主编单位出版的教材,每万字按0.04万元奖励。

(七)在视听类出版社出版的电子书籍,教材、编著和译著每万字按0.03万元奖励;声像作品类每分钟时长按0.02万元奖励,文学作品类每万字按0.01万元奖励。

-7-

(八)著作未注明编写字数的,若著作署名单位是我校、且第一主编是我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的,按编著和该著作全部字数计算奖励金额。

著作类成果的修订版,按原相应奖励标准的30%计算,限奖励1次。

第六条 授权专利、标准、软件著作权、新品种证书、新药证书奖励

授权专利、标准、软件著作权、新品种证书、新药证书均需为职务行为。

(一)授权专利

1.发明专利,每项奖励1.3万元; 2.实用新型专利,每项奖励0.25万元; 3.外观设计专利,每项奖励0.15万元。

(二)颁布标准

1.国际标准,每项奖励3万元; 2.国家标准,每项奖励1.5万元; 3.行业标准,每项奖励0.8万元;

标准起草单位署名为河南科技大学,且该标准已经正式颁布。标准的修订版,每次按原相应奖励标准的30%计算。

(三)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每项奖励0.3万元。

(四)获国家粮食(植物、种子)新品种证书和国家新药证书,奖励标准由学校学术委员会研究决定。

第七条 文艺创作奖励

(一)美术创作

1.在中国文联下属一级协会(中国美协、中国书协、中国影协)主办的5年一届的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金奖(一等奖)作-8- 品每件奖励2万元,银奖(二等奖)作品每件奖励1.5万元,铜奖(三等奖)作品每件奖励1万元,优秀奖作品每件奖励0.5万元,入选作品每件奖励0.2万元;

2.在4年一届的全国书法作品展览中,金奖(一等奖)作品每件奖励0.8万元,银奖(二等奖)作品每件奖励0.6万元,铜奖(三等奖)作品每件奖励0.4万元,优秀奖作品每件奖励0.2万元,入选作品每件奖励0.1万元;

3.在3年一届的全国摄影作品展览中,金奖(一等奖)作品每件奖励0.6万元,银奖(二等奖)作品每件奖励0.4万元,铜奖(三等奖)作品每件奖励0.2万元,优秀奖作品每件奖励0.1万元,入选作品每件奖励0.05万元;

4.在中国文联下属一级协会主办的全国单项展览中,金奖(一等奖)作品每件奖励0.5万元,银奖(二等奖)作品每件奖励0.3万元,铜奖(三等奖)作品每件奖励0.2万元,优秀奖作品每件奖励0.1万元,入选作品每件奖励0.05万元;

5.在省文联下属一级协会主办的届展中,金奖(一等奖)作品每件奖励0.1万元,银奖(二等奖)作品每件奖励0.05万元,铜奖(三等奖)作品每件奖励0.03万元。

(二)视听类作品

1.在中宣部、文化部主办的全国性专业比赛中,金奖(一等奖)作品每项奖励1万元,银奖(二等奖)作品每项奖励0.8万元,铜奖(三等奖)作品每项奖励0.6万元;

2.在中国音协、中国影协、中国舞协等国家级专业协会及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音协联合举办的大型综合专业比赛、作品评奖中,金奖(一等奖)作品每项奖励0.3万元,银奖(二等

-9- 奖)作品每项奖励0.2万元,铜奖(三等奖)作品每项奖励0.1万元;

3.以河南科技大学名义在中央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视听类作品,每项奖励0.4万元;

4.以河南科技大学名义在省电视台播出的视听类作品,每项奖励0.2万元。

第八条 成果转化奖励

科研成果转化包括课题鉴定(含结项)、专利、新产品证书、新品种证书、新药证书和软件著作权等的转化。

(一)以技术转让方式将科研成果提供他人实施的,按学校所得收益的70%奖励给成果完成人。

(二)以学校科研成果孵化的科技企业,按学校所得收益的20%奖励给成果完成人。

第九条 管理绩效奖励

(一)人均科研入校经费(以科研统计计算;在岗人数以人事处核定为准,下文同)较多的学院,按科研入校经费的1%奖励,但最高奖励金额不超过10万元。自然科学类学院和人文社科类学院分别排名,自然科学类学院取前4名,人文社科类学院取前2名(自然科学类学院科研入校经费总额不少于210万元,人文社科类学院科研入校经费总额不少于70万元;当学院同时有人文社科类和自然科学类项目入校经费时,人文社科类和自然科学类项目入校经费折算比例为3:1)。

(二)人均获得本奖励前三名的学院分别奖励3万元、2万元、1万元。

第十条 奖励经费管理

-10-

(一)奖励经费由学校财务计划单列;相关学院组织申报,科研处审核认定,校长办公会议批准。

(二)奖励经费由项目负责人负责分配。

(三)涉及个人所得税的,由获奖者按国家规定缴纳(或财务部门代扣)。

第十一条 实施

(一)科研处负责实施科研奖励工作。

(二)科研项目的奖励在入校经费到达后按奖励标准的一半发放,剩余部分在项目按计划完成并通过鉴定(结项、验收)后发放,如未能按计划完成或没有通过鉴定(结项、验收),剩余部分不再发放。

(三)同一科研成果获多项同类别奖励时,按最高奖励类别奖励(若学校已给予奖励的,补足差额)。

(四)研究生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导师为通讯作者,通讯单位标注为河南科技大学,视同导师为第一作者。

(五)论文集不能作为著作类成果申报,其论文也不能单独申报奖励。但被SCI、EI、ISTP、Medline或SSCI收录的论文仍可申报收录类奖励。

(六)申报奖励时需提交有关证明材料,其中SCI、EI等检索源收录论文及论文引证数据以权威检索部门提供的检索数据为准,不受理学院或个人的检索证明。

(七)申报奖励产生争议时,成果负责人应以书面形式向科研处提出申请,科研处提请校学术委员会进行审定。

第十二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予或暂缓奖励

(一)项目、成果等未经河南科技大学科研处、教务处登记核准的;

-11-

(二)成果署名权有争议、有侵权或剽窃行为的;

(三)上级文件调整后不能奖励的。

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试行,原“河科大科[2004]10号文件”自行废止。

第十四条 本办法由科研处负责解释。

主题词:科研 奖励 办法 通知

河南科技大学校长办公室 2011年12月6日印发

医院科研论文奖励办法 篇4

为规范我院科研工作管理,推动我院科研工作的积极开展,促进科研学术水平的提高,更好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以及人才培养,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科技成果奖励

获得科技成果奖励的,按获奖金额医院另外等额奖励。

二、科技论文奖:

1、发表程序:

(1)投稿证明、发表证明及发表杂志三者齐全,才能作为晋升依据,供个人在晋升时使用。

(2)杂志出版后交医务科审查,医务科按规定确定杂志级别,出具发表证明。

(3)投稿证明、发表证明、杂志原件和复印件,才能作为本院论文奖励依据。

2、奖励办法

发表的论文必须是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机构查询”网上可查的期刊。

(1)一般杂志奖励300元。

(2)省级杂志奖励500元。

(3)中文核心期刊奖励1000元。

(4)国家级杂志奖励1500元。(5)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奖励2000元。

山西大学科研奖励办法 篇5

一、奖励原则:学校教科研成果奖励采取“多劳多得、优劳厚酬”的原则公平、公正的进行奖励。

二、课题奖励

1、课题的确定。完整的课题包括开题报告或研究方案(含主要概念的界定、课题的价值和意义、现有研究成果、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时限等)、研究报告(阶段性研究报告和结题研究报告)、结题工作报告、研究成果的鉴定评审和优秀成果推广情况介绍以及科研论文、专著以及研究过程中制作的软件、音像制品或实物模型等资料。

2、课题的申报、立项及成果鉴定按《新寨中心小学制度》有关规定执行。

3、课题经费。由课题组制定预算,经学校教科研领导小组核实后根据课题研究需要和学校财政情况划拨。

4、课题奖励形式。

(1)以课题经费的形式奖励课题组。(可以避免所得税,市级课题奖励采用此种方式)。

(2)课题组负责人根据完成课题贡献大小制定奖励方案,经学校教科研领导小组审核同意后由学校奖励相关个人。

4、奖励标准。

(1)没有上级经费支持的校级以上获奖科研课题根据课题贡献和学校财政状况给与适当奖励。

(2)有上级经费支持的校级以上课题的奖励力度原则上不低于上级奖励标准。

(3)校级课题的奖励由课题鉴定小组根据课题贡献和学校财政情况给与适当物质奖励。

(4)根据学校考评制度进行相应加分。

三、教师著作、科研论文、经验总结等奖励

1、学校积极鼓励并创造条件促进教职员工进行和我校教育教学相关的著作、科研论文和经验总结的撰写和发表。

2、学校对和我校教育教学相关的教师著作、科研论文、经验总结的出版发行予以资助,发行有盈利的同时给与相应分成。

3、教师著作、科研论文、经验总结等参加学校组织的评选获奖的,根据学校相关规定奖励。

“获奖成果论文”奖励办法 篇6

尊敬的作者:凡您的论文 (第一作者) 被本刊录用后, 其相关的研究课题 (项目/成果) 获国家级、省部级以上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等奖项, 本刊将予以奖励。奖励办法为:可享受以您为第一作者的下一次录用论文版面费优惠20%或免费获赠半年 (六期) 的《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期刊。具体办理事项如下:请将获奖证书复印件和论文题目、第一作者以及刊发的卷、年、期、页码等 (或本刊录用通知书) 相关材料邮寄或传真 (E-mail也可) 至编辑部, 并注明所选的奖励方式。编辑部收到获奖材料后会及时与您联系, 办理相关事宜。

非常感谢各位作者的大力支持。

宁波大学科研奖励 篇7

宁大政„2010‟222号

关于印发《宁波大学科技工作经费奖励与

资助办法》的通知

各单位、部门:

为进一步调动广大教职工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科技工作层次和水平,增强服务地方能力,尽快实现“国内一流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发展目标,特制定《宁波大学科技工作经费奖励与资助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

二○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1— 宁波大学科技工作经费奖励与资助办法

为进一步调动广大教职工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科技项目、创新团队、创新平台、科技成果和学术活动的层次和水平,增强学校整体竞争力和服务地方能力,尽快实现“国内一流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发展目标,根据《宁波大学关于各类项目的经费配套(资助、奖励)若干原则意见》的文件精神和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一、奖励与资助范围、对象及方式

1.奖励与资助范围包括高级别科技项目、科技创新团队、科技创新平台、重要科技成果、学术论文、成果知识产权和重要学术交流活动等。

2.奖励与资助对象为本校在编教职工或单位。

3.对于符合条件的个人或集体,学校实行经费奖励、配套、补助、减免等多种资助方式。经费配套按照到校经费计算(不含外拨经费,下同)。

二、科技项目的奖励与资助

1.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申请获准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和国防预研等重大项目,提供到校经费40%的配套资助,每项经费配套不低于6万元,最高不超过60万元;并给予立项奖励经费10万元。

2.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申请获准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和国防预研等重点项目,提供到 —2— 校经费40%的配套资助,每项经费配套不低于6万元,最高不超过50万元。

3.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申请获准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和国防预研等一般项目,提供到校经费40%的配套资助,每项经费配套不低于6万元,最高不超过30万元。

4.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申请获准的研究期限一年及以上、三年以下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任基金、天元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等项目,提供到校经费40%的配套资助,每项经费配套不低于3万元,最高不超过10万元。

5.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申请获准的国家级指导性项目或自筹经费项目,每项补助经费2万元。

6.对以宁波大学为联合申报单位(前三位)申请获准并有经费到校的国家级重大、重点和一般项目,提供到校经费40%的配套资助,最高分别不超过10万元、6万元和3万元。

7.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的国家级项目结题时经主管部门评估为“优秀”及以上等级的,每项奖励经费2万元。

8.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申请获准的国务院其他各部委重大、重点项目,提供到校经费30%的配套资助,每项经费配套不低于2万元,最高不超过20万元。

9.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申请获准的省自然科学基金、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重大项目,及省重大科技专项和优先主题项目,提供到校经费30%的配套资助,每项经费配套不低于2万元,最高不超过10万元;申请获准的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计

—3— 划重点项目,提供到校经费30%的配套资助,每项经费配套不低于2万元,最高不超过5万元。

10.经学校审核推荐,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申请获准部省级联合资助类项目,按照学校与相关单位签订的协议或规定要求提供项目经费补助。

11.学校鼓励与地方企业联合申报国家及部省级重大(重点)项目。对以企业为申报单位、宁波大学为技术依托单位(前三位)的联合申报项目,项目主持人为本校教职工申请获准并有经费到校的国家级项目和部省级重大(重点)项目,经费配套按照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对待。

12.科技项目的配套、补助经费在项目立项时拨付80%,结题后拨付20%,逾期一年以上或在申请延期期限内不结题的项目,不再拨付剩余的配套、补助经费。项目配套经费用于项目研究、人才培养、科研学术交流和人员费等;项目补助经费只能用于项目研究和科研学术交流。

三、科技创新团队的奖励与资助

1.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申请获准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提供到校经费40%的配套资助,每项经费配套不低于6万元,最高不超过80万元;并给予立项奖励经费10万元。

2.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申请获准的国务院各部委科技创新团队,提供到校经费40%的配套资助,每项经费配套不低于3万元,最高不超过50万元。

3.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申请获准的浙江省重点科 —4— 技创新团队,提供到校经费40%的配套资助,每项经费配套不低于3万元,最高不超过30万元。

4.经学校审核推荐,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申请获准国家教育部等共同资助类科技创新团队,按照上级政府部门批准文件规定执行,但不再另行经费奖励和配套。

5.学校鼓励与其他高校、科研院所及地方企业联合申报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对以宁波大学为联合申报单位(前三位)申请获准并有经费到校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提供到校经费40%的配套资助,最高不超过10万元。

6.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的国家级和部省级科技创新团队,经上级主管部门组织评估为“优秀”等级的,每项分别奖励经费10万元和5万元。

7.科技创新团队的配套经费按团队建设周期考核合格后,视上级主管部门拨款情况按比例分期下拨,最后一期的配套经费在创新团队通过验收后拨付。创新团队配套经费用于团队项目研究、人才培养、科研学术交流和人员费等。

四、科技成果奖的奖励与资助

1.对以宁波大学为成果第一完成单位申请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一、二、三等奖,分别配套奖励100万元、50万元和20万元。

2.对以宁波大学为成果第一完成单位申请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二、三等奖,分别配套奖励30万元、15万元和5万元。

3.对以宁波大学为成果第一完成单位申请获得其他部省级科技成果奖一、二、三等奖,分别配套奖励20万元、5万元、1

—5— 万元。

4.对以宁波大学为成果第一完成单位申请获得宁波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配套奖励5万元。

5.学校鼓励与外单位合作申报国家及部省级科技成果奖。对以宁波大学为主要完成单位(前五位)合作申报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给予相应级别配套奖励经费的20%-40%;对以宁波大学为主要完成单位(前三位)合作申报获得部省级科技成果一、二等奖,给予相应级别配套奖励经费的10%。

6.科技成果奖的配套奖励经费主要用于奖励成果完成人、成果组织者,其中奖励金额20万元及以下的,直接奖励给成果完成人;20万元以上的根据贡献大小协调分配,分配给成果完成人的不低于70%。成果完成人的配套奖励经费超过20万元的,超过部分的40%用于项目研究。

五、科技创新平台的奖励与资助

1.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申请获准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提供到校经费40%的配套资助,每项经费配套不低于6万元,最高不超过80万元;并给予立项奖励经费10万元。

2.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申请获准的国务院其他各部委科技创新平台,提供到校经费40%的配套资助,每项经费配套不低于3万元,最高不超过50万元。

3.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申请获准的浙江省科技创新平台,提供到校经费40%的配套资助,每项经费配套不低于3万元,最高不超过30万元。

4.学校鼓励与其他高校、科研院所及地方企事业单位合作申 —6— 报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对以宁波大学为合作申报单位(前三位)申请获准并有经费到校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提供到校经费40%的配套资助,最高不超过10万元。

5.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的国家级和部省级科技创新平台,经上级主管部门组织评估为“优秀”等级的,每项分别奖励经费10万元和5万元,主要用于创新平台的运行管理。

6.经学校审核推荐,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申请获准国家级和部省级共同资助类科技创新平台,按照上级政府部门批准文件规定执行,但不再另行经费奖励和配套。

7.科技创新平台的配套经费按平台建设周期考核合格后,视上级主管部门拨款情况按比例分期下拨,最后一期的配套经费在创新平台通过验收后拨付。创新平台配套经费用于平台运行管理和科研学术交流等。

六、学术论著的奖励与资助

1.对发表在《NATURE》或《SCIENCE》上的学术论文每篇奖励20万元,论文简报、摘要、报道、介绍等每篇奖励5万元。

2.科学引文索引[SCI]索引论文奖励经费由宁波大学王宽诚幸福基金会提供,对标注有“本文受宁波大学王宽诚幸福基金资助”(英文统一标注“Sponsored by K.C.Wong Magna Fund in Ningbo University”),并被[SCI]收录的学术期刊(不含子辑、增刊、特刊)中的article、review、letter栏目论文,Ⅰ区、Ⅱ区、Ⅲ区、Ⅳ区每篇分别奖励3万元、2万元、1.2万元、0.8万元;对未标注的每篇分别奖励2.5万元、1.5万元、1.0万元、0.6万元。对被[SCI]收录的其他学术论文(包括学术会议论文),—7— 有标注的每篇奖励0.5万元,未标注的每篇奖励0.4万元。3.对被工程索引[EI]核心版、非核心版收录的学术期刊论文,每篇分别奖励0.6万元、0.4万元;对被[EI]核心版、非核心版收录的学术会议论文,每篇分别奖励0.4万元、0.2万元;对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CPCI-S](原[ISTP])收录的学术会议论文,每篇奖励0.2万元。

4.对发表在国内一级期刊(不含专刊、增刊、特刊、专辑等)上的学术论文,每篇奖励0.5万元。

5.对在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和SCD源期刊(以宁波大学主要学术期刊目录C类为准)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每篇奖励0.1万元。

6.奖励的学术论文须以宁波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发表,引文索引的论文由科技处委托有关单位统一进行检索,或由作者提供有关材料经科技处核审认定。

7.以第一作者(须在著作中体现第一作者是宁波大学教职工)在国内一级出版社出版且著作字数不低于20万字的学术著作,每部奖励1万元。已获校其他著作出版资助的,不再奖励。

8.学术论著奖励每年办理一次;获得奖励的学术著作和A、B类学术论文,作者应向学校提供成果原件一份。

七、成果应用与采纳的奖励与资助

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完成的研究报告(咨询报告)、政策建议、论著等成果被中共中央(或国务院)采纳或得到国家领导人肯定性批示,每项奖励2万元;被国务院各部委、浙江省委、省政府采纳或得到国务院各部委、浙江省委、省政府领导肯定性批示,每项奖励1万元;被宁波市委、市政府采纳或获得宁 —8— 波市委、市政府领导肯定性批示,每项奖励0.5万元。

八、成果知识产权的奖励与资助

1.对申请职务成果知识产权,获准国内发明专利每项奖励1.5万元,动植物与微生物新品种每项奖励0.4万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和实用新型专利每项奖励0.3万元,外观设计专利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每项奖励0.05万元。成果知识产权属于多家单位共有,学校按比例奖励。

2.学校对申请职务发明专利和获得授权的其他成果知识产权给予申请费等资助,具体资助办法参照《宁波大学专利工作管理办法》。

九、重要学术交流活动资助

1.对以宁波大学名义承办或协办、在宁波召开、对我校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有推动作用的自然科学类重要学术会议,根据会议的性质、规模等给予资助。

承办或协办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定期举办的国际性系列学术会议,实际参会的境外学者来自5个及以上国家或地区、人数一般在20人以上,资助经费3—5万元;承办或协办由上级科技主管部门委托,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会议,资助3—5万元;承办或协办国际性学术会议,实际参会的境外学者来自3个及以上国家或地区、人数一般在10人以上,资助经费不超过2万元。

承办或协办由国家主管部门或全国性学术机构连续主办且有重大学术影响的全国性系列学术会议,实际参会的校外学者一般在100人以上,资助经费不超过3万元;承办或协办由国家主管部门或全国性学术机构连续主办且有较大学术影响的全国性系

—9— 列学术会议,实际参会的校外学者一般在50人以上,资助经费不超过1.5万元;省级系列学术会议等其他自然科学重要学术会议根据学校当年经费情况,给予适当资助。资助经费凭会议正式批文或委托证明、参会人员名单、会议通知、会议综述和相关报销凭证等材料经科技处审核后报销。

2.学校设立出国学术交流基金,在规定的经费额度内,学校资助各级重点学科负责人和学科方向负责人、学科团队负责人和学科方向团队负责人等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作短期学术访问,优先资助优势特色学科的相关人员。对经审批同意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的人员补助1万元。已享受学校其他学术交流经费资助或当年已享受本出国学术交流基金资助的人员,不重复资助。资助经费由出国人员凭国外旅费、交通费、会议注册费和出访报告等材料按学校出国经费报销相关规定审核后报销。

十、附则

1.科技创新团队和科技创新平台的配套经费作为学校互为配套的间接配套经费。

2.同一科技团队重复获创新团队资助、同一科技成果重复获奖、同一论文重复收录、同一成果重复被采纳等,学校按就高原则进行奖励和配套;对在中、英文版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只奖励一次。

3.离退休人员以宁波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发表的学术论著、获得的科技成果奖及成果应用与采纳均参照本办法执行。

4.经学校审核推荐,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被上级主管部门推荐上报而未立项的国家级科技成果奖、科技创新平台和进入会议答辩程序的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科技创新团队,每项 —10— 补助经费1万元,用于组织申报工作。同时,免除个人支付的国家级、部省级重大(重点)科技项目申报费和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奖申报费、成果登记费。

5.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科技创新团队、科技创新平台的立项奖励经费直接划拨项目、团队、平台所在学院(依托学院),用于组织申报工作,由学院根据实际组织申报情况合理分配使用;科技项目、创新团队、创新平台的资助经费分别由项目、团队、平台负责人或本校排名第一的教职工管理。

6.凡申报的科技项目、科技创新团队、科技成果和科技创新平台必须经科技处同意推荐,否则不予奖励与资助;对于科技项目、团队、成果和平台中的特殊问题,必要时由科技处组织专家进行认定。

7.本办法经第118次校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自2010年12月1日起实施,由科技处负责解释。原《宁波大学科研工作经费奖励与资助办法》(宁大政„2006‟62号)待2010年12月1日前立项的科技项目执行完毕后废止,原《宁波大学关于科研论文奖励的补充规定》(宁大政„2008‟95号)同时废止。

主题词:科研 奖励 资助△ 办法 通知 宁波大学校长办公室

2010年12月31日印发

南昌大学科技成果奖励办法 篇8

(2003年8月制订,2008年3月第4次修订)

第一条

为促进我校科研事业的发展,调动广大教师开展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学校决定对教职工在从事科研活动中取得的优秀科研成果以及在科研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为使奖励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特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奖励范围:

(1)获国家级、省部级政府奖励的科研成果;(2)科学项目经费超出岗位任职资格要求部分;

(3)在《SCIENCE》、《NATURE》、《CELL》中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由SCI、SCIE、EI、ISTP等权威检索刊物收录的学术论文;

(4)国内外学术刊物上正式发表的学术论文和正式出版的学术著作;(5)由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授权的各类职务专利技术成果。

奖励办法与额度

第三条

对获国家级、省部级政府奖励的科研成果实行奖励:

(1)对获国家级奖励的科研成果,南昌大学为第1完成单位的,学校按其所获奖金数额的200%给予奖励;南昌大学为第2完成单位的,学校按其所获奖金数额的100%给予奖励;其它按排名顺序依次以1/2的比例递减。

(2)对获省、部级政府奖励的科研成果,南昌大学为第1完成单位的,学校按其所获奖金数额的100%给予奖励;南昌大学为第2完成单位的,学校按其所获奖金数额的50%给予奖励;其它按排名顺序依次以1/2的比例递减。

(3)对以南昌大学名义参加的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但奖励证书未列出参加人员单位的,学校按如下规定进行奖励。

① 排名顺序影响系数如下:

参加总人数为2人,影响系数按排位顺序分别为0.6和0.4; 参加总人数为3人,影响系数按排位顺序分别为0.5、0.3、和0.2; 参加总人数为4人,影响系数按排位顺序分别为0.4、0.3、0.2和0.1; 参加总人数为5人,影响系数按排位顺序分别为0.3、0.25、0.2、0.15和0.1; 参加总人数超过5人的,按5人计算;排在第5位之后的不予奖励。

② 获国家级奖励的,按其所获奖金数额的200%与成果参加人的排名顺序影响系数相乘确定其奖励金额。

③ 获省部级奖励的,按其所获奖金数额的100%及成果参加人的排名顺序影响系数相乘确定其奖励金额。

第四条

科研项目经费超出岗位任职资格要求部分的奖励:

(1)对科研人员作为第1主持人主持的科研项目到校财务帐并按照《南昌大学项目经费分配及使用管理规定》进行分配的科研经费,如超出《南昌大学实行岗位津贴制度的暂行办法(试行)》中规定的该科研人员岗位任职要求的年均科研经费,则予以超出部分经费10%的奖励。

(2)对学校协议引进的处于保护期内的人才,其主持的科研项目到校财务帐经费的要求按如下办法确定:

① 协议规定的岗位津贴水平在11级岗及其以下的,其到帐经费要求暂按《南昌大学实行岗位津贴制度的暂行办法(试行)》中规定的其岗位津贴最接近岗位级别有到帐经费要求条款中的最低要求来确定;

② 协议规定的岗位津贴水平在11级岗以上的,其到帐经费要求计算如下:(实际岗位津贴/11岗岗位津贴)×11级岗有到帐经费要求条款中的最低到帐经费要求

第五条

对我校为第1完成单位,且我校教职工或学生为第1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学术论文实行奖励:

① 凡当年在《SCIENCE》、《NATURE》、《CELL》发表的学术论文,由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信息分析中心检索的光盘版提供的SCI、SCIE、EI、ISTP国际权威检索刊物收录的学术论文,在科技管理部门办理登记归档后,按以下额度进行奖励。

《SCIENCE》、《NATURE》、《CELL》

200000元/篇 SCI(科学引文索引光盘版)

10000元/篇 EI(工程索引)

4000元/篇 SCIE(科学引文索引网络版)

4000元/篇 ISTP(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

2000元/篇

SCI(E)论文被他(它)引次数在统计年份全校排名前十位的人员,每人配套(奖励)科研经费1.0万元。

(2)在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源期刊目录所列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按以下额度进行奖励:

核心库所列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1500元/篇 扩展库所列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800元/篇(3)在其它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按以下额度进行奖励:

国际学术会议正式出版的论文集

800元/篇 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所列核心刊物

800元/篇 南昌大学学报(文、理、工科版)

800元/篇

(4)当一篇论文同时满足以上多项奖励要求时,采取就高不就低的奖励原则进行奖励。

第六条

对学术专著等按以下额度进行奖励:

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专著

2000元/10万字 省级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专著

1000元/10万字 工具书、译著按同级出版社奖励金额的70%计算,编著按同级别出版社奖励金额的50%计算,编写教材按同级别出版社奖励金额的30%计算。

第七条

对申请单位为南昌大学的授权专利、软件登记按以下额度进行奖励: 授权发明专利、新药证书

10000元/项 授权实用新型专利

1500元/项 授权外观设计专利

300元/项 软件登记奖励

300元/项 第八条

对于为学校科研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可由科技管理部门提议经校长办公会讨论通过后给予一次性奖励。

第九条

鼓励采用团队或课题组为统计单位的奖励结算办法。

其他 第十条

科技管理部门每年的5月份完成科研奖励的统计工作,并将结果反馈到各学院(研究院、所或中心),并进行为期10天的公示。

第十一条

科研奖励的统计结果经公示无异议后,由科技管理部门提交校长办公会议讨论。讨论通过后,科技管理部门拟出报告,经主管校长审核、校长批准后,由校财务处完成奖金的发放。

第十二条

以上奖金均以统计者为发放对象,再由统计者按照实际贡献大小发放到相关人员。

第十三条

以上奖励均为税前金额,财务处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法》的有关规定为获奖者代扣代缴税款。

第十四条

本条例经校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后即取代原条例,并自校长办公会议通过之日起实施。

第十五条

本条例的解释权归学校科学技术处。

表格和文件

第十六条

本规定应用的表格。无。

第十七条

本规定涉及的相关文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法》;

上一篇: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培优辅差计划下一篇:金砖国家观后感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