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文系统中的教育

2024-09-28

论人文系统中的教育(精选8篇)

论人文系统中的教育 篇1

论人文系统中的教育

提要:本文从系统哲学的角度对泛教育理论的一些基本观点进行阐述和论证。泛教育理论认为,人的生长发展是一个以人文系统为直接环境的在总体自然系统中共生的过程,这是一个现实的人的全面生成过程。教育作为人文系统的重要进化机制,它是自然系统进化到高级水平的产物,是人的生存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过程与人的生长发展过程是直接统一的,教育的根本意义即在于使人成为“人”。

人,诗意地生长在大地上。作为海德格尔所说的“在世之在”,人的生长发展与这世界的发展是联系在一起的。在人的生长发展过程中,作为一种人类学事实的教育现象无处不在。这是笔者的一个基本的教育信条,笔者把由此一基本信条演绎出的一种全面地解释人类教育现象的教育理论称作“泛教育论”(pan-education theory)。运用系统哲学的观点,我们对这种教育理论进行阐述和论证。

一、一个更加周全的视域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学就一直存在着一个理论视域上的重要局限性,那就是把教育概念局限在学校教育范畴以内,进而又把学校教育主要局限在知识教学之中。这种理论视域上的重要局限性已经使教育学陷入了进退维谷、自相矛盾的境地:在论及教育的理想性时,我们呼唤与渴望人的全面发展;一旦进入现实教育活动的论域,我们实际上又以理性认知取代了人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即便是在完成描述和解释人类社会中的教育现象这样一个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任务时,我们也常常因这种根本性的局限而陷入混乱:一方面我们自称“教育”学,另一方面我们又把教育分成所谓广义与狭义两种,进而还在实际上用狭义的教育概念取代了我们称之为广义教育的“教育”概念本身,最后往往连我们自己也不知所云了。这样的状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我们必须为我们的教育学重新确立一个更加周全的理论视城,以期其能够真正关照完整的人的全面生长发展。泛教育理论从多角度进行了拓展教育学理论视域的探索,这里我们仅从系统哲学的角度来加以论述。

教育学理论视域的局限是有其哲学基础上的一系列深刻原因的,其中之一就是近代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经验自然科学及其哲学理论关于自然界运动变化基本过程中普遍潜伏着决定性的、可逆的秩序的信念,以及这种信念在纷纷急于成为“科学”的包括教育学在内的各门学问中的普适化。以这种普遍秩序的世界观为基础,人们相信人的发展过程也同整个世界一样受某种不变的秩序支配。由于普遍存在这样的可以表述为定律的秩序,人的.发展过程自然就获得了某种可控性,或者叫做人的“可塑性”。所谓“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赫尔巴特在其《教育学讲授纲要》的第一条中就这样写道:“教育学以学生的可塑性作为其基本概念”,并且说“可塑性这一概念含有很广阔的外延。它甚至延伸到物质的元素”。①这样一来,人作为主体能动的发展实际上就被转换成了物的可改造性,教育概念也被剔除了人的生长发展的其他一切丰富内涵,只留下了源于他人的改造。所以,有人夸口说:给我十几个健康的、体格匀称的婴儿和我所设计的特殊环境,那么,我保证能把他们中的任何一个训练成我想要选择的那种类型的专家。②在这种狭隘观念的基础上,杜威曾经强烈批判的那种“把教育历程错误地认为是教师告诉和学生被告诉的事体”③的教育观自然而然地为人们所认同。

如今,哲学和科学的发展已经使我们开始用一种新的眼光来观察自然,很多运动变化过程中的随机性、不可逆性和难以复演等特性越来越多地被揭示出来,复杂系统在其运动变化过程中“通过涨落达到有序”的解释模型业已提出,“秩序”信念的普适性被彻底动摇。人们“不再是用那种以机械的世界观描述出的被动呆钝的观点,而是用一种与自发的活性相关联的新的见解”来看世界。④至于人的发展的复杂性和能动性,人们的认

[1] [2]

论人文系统中的教育 篇2

一、目前职业教育忽视人文教育的原因

纵观三十年的职业教育, 我们不难发现:人文精神已经忽视已久。分析其中的原因, 不仅有历史的原因与制度上的束缚, 还有经济改革中过分追逐物质利益等因素。

1. 误解职业教育的内涵

职业教育 (vocational education) 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现存的问题就是只重视职业教育中的“职业”二字, 忽视了教育的本来要义, 只是注重传授技术, 而且是“职业技术”, 即与职业有关的技术。由此, 一些学校、教师便对技术津津乐道, 乐此不疲, 把技能传授与训练当成了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内容, 甚至是全部, 陷入了唯技术的泥潭, 成了技术至上主义者。从本质上看, 这种价值的深层取向是“技术兴趣”。“技术兴趣” (technical interest) 亦称“技术理性”, 是通过合规律的行为而对环境加以控制的人类的基本兴趣, 它指向对环境的控制和管理, 其核心是“控制”。这种注重技术的教育, 只注重其工具价值, 而失去其内在价值。职业教育的内在价值是培养做全人的职业者。“教育的人文性”是与“教育的职业性”相对而言的, 它们一起构成教育的两种基本属性。教育的人文性是指教育为人的个性、完整性、历史性而努力, 致力于人性的生成、扩展和人性境界的提升, 致力于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讨论与反思人生的意义。教育的职业性是指教育为学生的职业做预备, 为社会的各行各业提供合适的人才, 为国家和家庭培养良好的公民与家庭成员。这样, 注重“技术”的职业教育就走入了误区。在培养目标方面, 操作技术能力代替了全面发展的能力, 其表现是重视技能的训练, 忽视专业基础和文化修养;在课程方面, 只是注重与技术训练紧密的课程, 漠视与人全面发展相关的课程, 尤其是人文教育方面的。

2. 职业教育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工业化逐渐走向高潮。与之相伴的工具理性、技术理性及追求“生产效率”、“社会效率”的功利主义思潮一度盛行并且蔓延。这在教育上, 尤其是在新兴的职业教育上表现为强调预定目标, 追求教育效率。他们将教育过程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相比拟:“教育是一个塑造过程, 如同钢轨的制造一样。经由这种塑造过程, 人格被塑造成所需要的形态。当然, 人格的塑造要比钢轨的制造更为精密, 而且包含更多非物质成分, 然而塑造的过程并没有两样。”如此, 职业学校就变成“学校工厂”, 学生就是“原料”, 教师就是“教师工人”, 职业教育成了为获得社会理想所要求的“成品”而对学生这个“原料”不断加工改造的过程。许多学校把“短、平、快”作为办学理念, 短期迅速培养大量学生, 仅仅追求的是物质利益与经济利益, 这就导致了职业教育的短视行为, 完全把与功利主义没有直接联系的人文教育排挤出职业教育体系。

3. 人文学科本身被遗忘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 正值生命中的花季, 对于追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完整之人格充满向往, 并特别关注自我主体的发展。“我是谁?”、“我是怎么样的人”、“我能成为怎么样的人”、“我在社会上处于什么地位”等等此类问题, 成为他们经常思考的问题。这时候他们不仅仅需要学到谋生的技术, 更渴望学习与此相关的人文课程, 迫切希望与教师一起探讨交流相关的问题。但是由于只重视技术的学习与训练, 职业教育中的人文课程被遗忘了, 所以学生的精神成长受到压抑, 只能是畸形发展。价值观失落, 理想缺失, 精神空虚, 无所追求也就司空见惯。

二、人文教育与职业教育

1. 人文教育的涵义

我们所生活于其中的总体世界由三种不同的基本要素构成, 即“事实”、“价值”和“意义”。这三种要素不同形式上的组合就构成了三类不同的世界:自然世界、社会世界和人文世界。自然世界由纯粹的自然事实和事件所构成, 在人的因素介入之前由盲目的自然力量所支配。社会世界是在自然世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世界, 是由各种各样的事实、事件和价值构成的, 包括了各种各样的社会躯体、语言、规范、组织、机构、活动等。人文世界是在社会世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世界, 或者说是在社会世界之中建立起来的一个世界。这个世界由一系列对社会价值规范及其实践的总体性反思活动及其产品、组织、制度、符号等构成, 简而言之, 是由价值和意义所构成。与人文世界对应的就是人文教育。杜时忠认为:“所谓‘人文教育’, 简单地讲就是旨在培养人文精神, 提高人文素养的教育。”那什么是人文精神呢?首先, 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追求”, 关怀的中心是现实生活中人的身心全面价值的体现, 提倡人文精神与科学的相容性。其次, 人文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物”, 其核心是贯穿于人们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文模式、审美情趣, 亦即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活动的内在灵魂与生命。再次, 人文精神是把人的文化生命和人的文化世界的肯定贯注于人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之中, 强调人的文化生命的弘扬和人的文化世界的开拓, 促进人的进步、发展和完善。第三, 人文精神是人类不断完善自己、拓展自己、提升自己, 自己从“自在的”状态过度到“自为”的状态的一种本事。最后, 人文精神是“一种关注人生真谛的和人类命运的理性态度”, 它包括对人的个性和主体精神的高扬, 对自由、平等和做人尊严的渴望, 对理想、信仰和自我实现的执著, 对生命、死亡和生存意义的探索等。人文素养是未来人才必备的素质, 没有人文素养, 人就会异化成为物的奴隶, 一个民族会不打自垮。

2. 追寻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契合点

如何在职业教育中进行人文教育, 渗透人文精神是比较复杂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在国家政策的层面:必须在国家层面确立职业学校发展和改革的人文目标, 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引领职业学校的教育改革。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协会编辑出版了一本面向职业教育教师和学生的参考书, 名字叫做《学会做事》, 内容是职业教育中的价值观教育。《学会做事》提出了以8个核心价值和33个相关价值组成的体系框架, 目标是为了接受职业教育者在全球化时代更加和谐地共同学习、工作。统率全书的中心价值有两点:一是尊重一切人, 包括尊重一切劳动者;二是尊重一切劳动, 包括尊重一切普通劳动。这里的职业教育要关注人的全面健康和发展, 包括身体、智力、心理、精神全面健康与发展。最近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特别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 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在国家层面上提出职业教育未来十年的发展目标与改革方向。所以在职业教育中注重完人的培养, 而不仅仅是技术工人的培养, 这种思想在国家层面得到确认。

(2) 在学校层面:职业学校领导首先要高度重视人文教育, 加大宣传力度, 从而使全员都有人文教育的意识;另外要加强在职业教育中进行人文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学校领导应该认识到人文素质在个体和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应该认识到人文教育在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核心作用, 进而影响教师形成培养完人的教育理念。学校领导应该不断加强教师培训, 将人文知识与专业知识、教育知识一起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 加强教师人文精神的培养。学校领导还要重视学校教育环境的建设。学校教育环境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场所、学校各种教学设施及校风学风等, 包括物质环境、心理环境、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环境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自古以来, 教育家都非常重视教育环境的作用, 对于培养职业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同样具有借鉴意义。因此, 教育环境的建设体现学校的人文修养, 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的最好途径。职业技术学校的建筑设计要体现个性, 职业技术学校的校训要催人奋进, 职业技术学校的文化环境要宽容而又富有挑战性, 职业技术学校的各种点缀环境要唤起人们崇高的情感, 陶冶人们的心灵, 给人以启迪。在这样的环境下, 会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对人生的关注, 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从而培养起人文精神。

(3) 在课程与教学层面:在课程建设方面, 职业技术学校需要重新审视人文教育的价值、目的和教育方法, 必须高度重视人文课程建设, 必须改变其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边缘地位, 将其确定为与技术课程并驾齐驱的课程, 不能将其看作是可有可无的选修课或者无足轻重的课程。职业学校应进行人文课程开发研究, 教师与学生一起开发并创造具有自己学校特色的校本人文课程。另外, 把人文精神渗透到专业技能教育中, 充分挖掘专业教育中的人文性, 这也是职业教育进行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在教师方面, 必须将人文教育的目的从大量概念、事实、原理及技术的掌握中解放出来, 促进对个体和社会日常生活实践的人文反思, 唤醒青少年一代真正内在的人文需要, 培养他们基本的人文素质, 帮助和鼓励他们理解历史上高尚的人文理想和人文精神, 切实增强他们对消费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等堕落人文意识的批判力和抵抗力, 使他们真正地感受和体验到人性的美好和不可让步的尊严。在人文教育的方法方面, 教师要坚决摒弃传统独白教学中使用的“灌输”、“说教”、“训导”和“训练”等方法, 这是由人文知识的性质所决定的。人文知识不同于技术知识, 作为一种价值性、主观性和个体性的知识, 人文知识所期待的并不只是像客观性知识那样简单的掌握和应用, 而是期望能够引起教师与学习者真正的关注和反思。因此, 有效的人文教学方法应是对话教学中使用的“讨论”、“对话”、“实践”和“反省”等。在讨论中讨论各方的立场得以展现, 在对话中对话双方的观点受到碰撞与质疑, 在实践中实践者体验到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价值, 在反省中学习者发现内心的矛盾与冲突。只有通过这些人文方法, 人文教学才能够克服抽象的、空洞的和无力的弊端, 人文知识才能从“静止的知识”变成“动态的知识”, 才能从“外在的知识”变成“内在的知识”, 才能从我们学习的负担变成滋养我们人类脆弱心灵、生命和人性的润滑剂。在师生关系层面, 为了实现高效的人文教学, 教师和学生需要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 都必须拿出勇气、坦诚和耐心, 要能够面对那些自己不敢直面和坦言的东西, 要能够耐心地倾听他人的困惑、痛苦和无奈。在教育教学评价方面, 摒弃传统的以成绩为主的评价观, 而将人文素质的发展作为全面衡量学生发展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制定适合于人文素质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 建立完善的评价框架。

(4) 在社会层面:应该转变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职业教育不能局限于培养具有技能的工人, 更应该注重具有人文素质的创新性的人才。企业在招聘过程中, 不仅考核其基本的技术能力, 同时不能忽视作为公民应有的人文素养。家长不应急功近利, 追求短期的利益, 更应该看到孩子的长远发展, 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只有社会各方面齐心协力, 才能培养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Grundy, S.Curriculum:product or praxis?[M]London, New York&Philadelphia:The Falmer Press, 1987:11~12.

[2]石中英.人文世界、人文知识与人文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1 (6) :14.

[3]Bottitt, F.The Supervision of City Schools, Twelfth Yearbook of 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Part1,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13:12.

[4]徐隽.职业教育人文精神的缺失与追寻[J].职教论坛, 2004 (11) :53.

[5]杜时忠.人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0.

浅论数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篇3

关键词: 数学教育 人文教育 教学效果

数学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数学知识积累、数学技巧训练等工具性价值的过分关注,使数学本该拥有的文化气质和气度一点点剥落、丧失。“让数学变得文化些,还数学以文化之本来面目”,已经成为数学教育亟须关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人文教育目标

教学目标有知识、技能、情感目标三种,然而很少有人注重情感、人文精神这一目标,即使有也至多把“人文精神”作为通往理性彼岸的桥梁后的“工具”。学生各种想法、分法无不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无不绽放着思维的独特性与灵活性,无不表达着探索乐趣,无不展示着小组团结协作精神,而因为老师对目标的缺失,缺乏对生成性目标的把握,无形中扼杀创造的天性、学习的灵气,长大后不会有悟性。

二、如何实施人文教育

1.课堂环境人文化。

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课堂人文环境的建设,把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关爱这些人文因素注入课堂,营造接纳的、支持性的、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安全感、宽松感、愉悦感。在新课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听到最多的、教材中看到最多的是:“你还有什么新发现”、“你是怎么算的”、“你怎么想的”……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激情绽放,形成独立、鲜明的个性。只有在人性流淌的氛围里,学生才会感到有话可说,感到自己的尊严。

2.数学内容人文化。

(1)挖掘数学中的德育因素

“人文精神”首要和核心内涵是“生命意识,对人们生命的敬畏和关注”。上数据与调查统计这一教学内容时我展示了一份动物灭绝的资料,原本热闹的课堂一下子冷了下来,出奇地安静,学生都陷入了深思,脸上没有了笑容。学生从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从而学会了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2)感受教材中的文化因素

数学学科学习只有放在数学文化大背景中进行,才会焕发出迷人的人文魅力。我国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教师可以当给学生讲祖冲之的圆周率、刘徽的极限思想、杨辉三角形及古代著作《九章算术》、现代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成就,这些在世界上都是具有领先水平的。相信,这些丰富的背景资料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数学的美妙和数学源远流长的光辉历史。

(3)捕捉数学中的生活因素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境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最强。日常教学中,应该提供这样的思维环境,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觉到课堂上学习就像日常生活中遇到数学问题一样,需要大家一起实践解决,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和集体共同研究,最终得出学习结论。如随机抽样中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把全班分成男女两组,首先通过实际操作用抽签法产生两名男生,并给出抽签法的步骤贴在黑板上,让同学对照步骤观察操作过程是否规范,明确抽签法的要点,接着用随机数表法产生两名女生,目的是复习上节课的简单随机抽样。结合本节课内容:系统抽样。分别在男女生中推选出男女生各一名,作为本组代表。然后介绍了系统抽样,男女分组讨论,看谁设计的方案比较优秀,由各组代表讲解,优秀者为胜方。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既调节了课堂气氛,又营造了同学之间既协作又竞争的氛围,教学效果显著。

3.引导学生人文性学习。

对学生而言,究竟怎样的学习方式是具有人文性的呢?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学习过程需要摒弃的是“他律”背景的谆谆说教,需要彰显的是“自律”意义上的生命体征。学生需要的不是复制别人的数学,而是建构自己的数学。只有这样,“不同的人才能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1)自主探索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建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学生只有通过动手“做数学”才能亲自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领略数学美的真谛。

(2)合作交流

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从不同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不仅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而且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相互交流,集思广益,共同分享集体的智慧,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3)实践操作

实践操作是学生学习知识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摆摆、弄弄,不仅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迎合学生“好奇”、“好动”、“好玩”的心理需求,而且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他们在探索过程中逐步培养实践求知的意识。

三、实施人文化评价

传统数学学习评价目标单一,过于关注学业成绩,忽视对学生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评价方法单调,过于重视纸笔测试。这种评价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自尊心、自信心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完全扼杀学生的个性与发展,导致数学教学的人文关怀冷落与丢失。

1.评价主体和方式多样化。

评价主体不仅局限于教师,还应让学生积极开展自评和互评。评价方式应当多种多样,既可用书面考试、口试、活动报告等方式,又可用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等方式。

2.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评价学习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意识与情感、态度发展。同时重视考查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

3.评价结果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以定性描述为主。

定量评价可采用等级制方式。定性描述可以采用评语的方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发展。

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篇4

生的人

学 院:专 业:________班 级:________姓 名:________学 号:__________指导老师:________完成日期:________

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摘要: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良好的综合素质是大学生脱颖而出的关键所在。熟练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固然重要,而包括较强的创性精神、创新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内的人文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后者在大学生漫长的职业生涯中甚至起着更加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已刻不容缓。

关键字:人文素质教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一、人文素质教育概述

【教育是引导,不是去左右;教育是影响,不是去支配;教育是感染,不是去教训;教育是解放,不是去控制;教育是超越,不是去苟同。】1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结合人文素质五要素我们可把对大学生进行的人文素质教育理解为:通过各种教育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自身实践,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转化为自己的经验,形成牢固的人文科学基础知识、良好的社会心理与文化修养,树立人文精神及塑造完美人格的教育活动,是需要外在启迪、陶冶和内部省悟、修炼的教育活动。

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人文素质是大学生成才的必备素质。【近年来国内外许多著名的教育家与著名大学的领导人,也均从教育思想和办学方向的高度指出,现代大学应高度重视的第一件事是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成才更具紧迫性和现实意义。】

1.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由于自然科学主要是依靠逻辑思维,而人文科学主要是依靠形象思维。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可使大学生经常进行两种思维方式的交差、互补训练,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这对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2.强化责任意识。通过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促进理工科大学生更多地关注世界剧变,关注国家命运,关注民族兴衰,关注周围变化,关注他人感受,从而增强对国家、对社会、对亲人、对他人的责任意识。一个人美好精神风貌的形成、高尚道德的建树、伟大人格的升华,无不得益于人文素质的培养。而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对塑造一个有价值的人生,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增强竞争意识和适应能力。通过人文素质教育,促使大学生认识复杂时代的发展趋势,感受到竞争的严峻挑战,不断增强面对环境变化的承受能力,尽快提高自我发展的适应能力,进而促进大学生真正朝着高智商、高情商兼备的方面努力迈进,培养更多能适应社会变化和市场竞争的高素质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现代科技的发展必然出现从体能、技能到智能的转变,容易产生追逐物质利益,弱化淡化人格精神需要的倾向。】3

首先,一些大学生在政治上虽然积极要求进步,但参与政治活动热情不高;对政治理论学习不主动,不积极,部分大学生还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对一般性政治活动不热心;部分

学生对我国的政局稳定持怀疑态度,认为资本主义优于社会主义等。其次,价值判断标准的两重性。大学生积极进取,敢于竞争,人生价值健康向上,但价值观念还是不成熟,部分同学还不能用正确的价值目标来指导实践。当他们人生的价值目标和现实利益发生矛盾时,一般倾向于现实利益的考虑,价值选择和价值实现上的实惠性和功利性倾向比较明显。再次,理想崇高的同时也具有现实性。部分学生不能把个人前途和国家命运相统一,只注重个人的成长,没能树立共同理想,缺少远大目标的激励力量,思想趋于实际、实用和实惠。最后,人生观、恋爱观、道德观中出现的新问题。大学生群体的道德水准在社会范围内处于较高层面,但就部分大学生本身来说,其道德状况也是不容乐观的。面对社会变革,有些大学生感到困惑和迷茫,以致是非、善恶难分,道德观念模糊。

五、怎样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1、提高文化素质文化素质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时代所要求的科技人才不仅要具有较高的科学素质,还要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而且越是科技进步,就越要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教育是基础,而要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则是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基础,是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最重要的环节。加强文化素质正是这一时代发展的要求,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呼唤,是高等学校加强素质教育、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是高等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保证。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党和国家对高等院校的热切期待。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2、提高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个体的精神风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主体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中介。心理品质直接控制着人体的生理活动,调节者活动能量的释放,对增进人的生理机能和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具有重要影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内化科学文化知识的必要主观条件,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百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促进个体从幼稚走向成熟。】提高心理素质是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当代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充满激烈竞争和快速变革的现代社会。

3、优化育人环境

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和无声的教育资源,要美化、绿化校园环境,营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在适当地方设置职业文化标示雕塑,办好富有高职特色的学生文化活动长廊、宣传栏,形成团结向上、文明良好、宽厚博大、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演讲、辩论、朗诵、绘画、才艺大赛等,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的舞台,营造浓厚的校园人文氛围。如开展“读百本好书”活动,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与先贤圣哲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与交流;进行古典诗文经典吟诵活动,让朗朗书声充盈整个校园,使学生“腹有诗书气自华”;建立学生社团,有计划地举办各种文化艺术节和人文知识竞赛,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开设高水平的人文素质培养系列讲座,如常设院长论坛、教授论坛、名师论坛、优秀青年教师论坛等,组织名人大讲堂、周末人文大讲堂、科技与人文讲座等。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精神世界得到提升,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4、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大学生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大战略任务,其内涵十分丰富,主要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我们党在思想理论建设上的一个重要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进一步理清思路,突出重点,紧紧抓住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任务,铸造灵魂,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师生;突出主题,帮助师生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握精髓,在师生中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打牢基础,引导师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向新水平。】5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我们就会迷失方向。

在社会日益开放、利益格局分化的条件下,思想意识呈现多元状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和艰巨。特别是在高校这个思想文化最活跃、知识信息最密集的地方,即高校是思想文化交流的地方,多元文化表现最为集中的地方,人才开放度较高的地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更加重要。

【成人比成才更重要,要成才先成人,不成人宁毋才。有德无才要误事,有才无德要坏事,正是体现了人才素质的要旨。树立以人文本的德育观,是中央16号文件作为指导思想提出来的。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6

参考文献: 【1】王森勋.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泰山出版社.2010,第3页

【2】王森勋.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泰山出版社.2010,第10页

【3】王森勋.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泰山出版社.2010,第12页

【4】王森勋.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泰山出版社.2010,第142页

【5】田建国.当代大学德育走向.泰山出版社.2010,第62页

论人文系统中的教育 篇5

一、在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从广义上说,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传统文化专指中华民族的精神创造,指的是具有稳定的价值追求、精神状态、思维方式和心理特征的精神成果的总和。

教育是传承传统的主要形式,尤其是学校的教育更是乘机传统,塑造民族精神的主阵地。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在某个时期曾经全盘否定传统,给传统文化的承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使得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断代。直至今日还存在一些高校漠视对传统文化教育。使得在大学生中出现了一些怪现象。我们看到在大学生中,不会上网不会外语的“现代文盲”越来越少,对中外传统文化和文史知识不甚了解、缺乏人文素质的“传统文盲”却越来越多。这让许多学者感到揪心和无奈。

在 “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中就强调要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教育提出了“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基地建设,推动相关学科发展”的具体要求。对于当代的大学生而言,高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迫在眉睫。在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完善人格和优秀的的道德品质。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大学生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我们高校要有一种高度的责任感,把高等教育在复归于“育人”这一本位,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修养,提高道德素质,使学校培养的各类高级人才具有高尚的道德情和爱国主义的精神品格,只有这样才能抵御外来不良文化的诱导,才有能力分析鉴别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使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增强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增强民族荣誉感和中华民族的国际竞争力。我们融入国际社会,自然要尊重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亦应更尊重本国文化,爱护民族语言文字。大学生要读点历史,学习传统文化,这是百年大计。没有自己传统历史文化的武装,是无法在现代社会生存的,因为越是国际化,越要民族化。此外在学术层面,要强调中西融会。张岂之断言,将来的人文学术的高峰,也必然在中西融会中产生。科技愈是进步,社会对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的需求也将更加强烈。他解释说,科技也有科技伦理,环境也有环境伦理,自然与人类是密不可分的,要尊重自然,唤起人文精神。

(三)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传统文化教育博大精深,几乎涵盖了文、史、哲的内容。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使大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学、哲学思想方面的知识,从而更具人文情怀。传统文化教育还涉及绘画、音乐等艺术方面的知识,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修养。

近年来天津市各高校也普遍认识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采取了很多方式在大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二、普通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以天津市高校为例

天津市历来有着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这里有着多所高等院校如天津大学、南开大学、1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天津商业大学、天津理工大学等等。这些大学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传统文化教育,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这些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方式。

(一)开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必修课和通识课。在学校里对否一方面的知识加强教育最主流最直接的方式当然是开设课程。大学里的课程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其分为必修课和通识课两类。

在高校中与传统文化直接相关的必修课程主要是大学语文课程。目前,天津市高校中,只有南开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天津科技大学三所高校,将大学语文列为不分文理的全校基础必修课,讲授包括中华传统文化等内容的人文、历史类课程。其它院校都将大学语文列为文科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对于理工类学生不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当然在一些思政课中对于传统文化也有所渗透,但篇幅十分有限。

绝大多数都开设了传统文化方面的通识课或称选修课。这些公选课一般都集中在人文通识课板块。课程名称类型都是五花八门。有总论式课程如《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也有某一具体方面的如《中国哲学智慧》、《中国古代文学欣赏》、《中国古代史研究》,还有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角度开设的课程如《中西文化比较》、,《儒家文化与当今世界融和》,更多的是从传统文化与当今问题结合的应用价值角度开设的课程如《儒家文明与现代社会管理》、《孙子军事哲学思想与应用》等。

(二)组织专家学者进行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人文讲座。文化讲座的形式更轻松随意利于学生接受,著名的专家学者有着很高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力很大。天津市各高校近年来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人文讲座也蔚然成风。比如相声大师姜宝林现在是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外国语学院、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音乐学院以及天津老年人大学的教授,在天津各高校开展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讲座并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很多高校都推出了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系列讲座,形成了宣传传统文化的高潮,也大大地开阔了大学生们的眼界,补充了学生们传统文化知识,使大学生们对传统文化更加热爱。

(三)课下阅读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图书资料,观看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音像资料。大学教育相比中小学教育而言,学生的课余时间更充裕,学习的主动性更强,高校提供给学生的图书资源更丰富。最近几年,天津市高校出版社出版许多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图书特别是针对大学生群体出版了一些大学生人文素质拓展系列的图书。高校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使得大学生可以很容易地观看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各种类型的音像资料。我们看到这三种方式涵盖了大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这些方式之间不是割裂开来的,而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通过这三种方式的传播和影响,天津各高校学生大多数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传统文化教育在天津高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些高校的做法更是可圈可点,受到了学生和社会各界的好评。例如人民网·天津视窗报道的:“最近一段时间,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的在校学生每天都能收到老师发来的“国学短信”,许多学生的手机里甚至已经储存了近百条经典的语句。据了解,从三个月前开始,该学院的辅导员每天都会通过手机短信,给每个学生发送一条经典的国学语句,提醒学生牢记中华传统的美德。”生物工程学院书记文峰表示,这种新颖的形式让学生们更愿意接受国学文化经典,同时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而且从目前的效果来看,所有的学生

2都表示欢迎并且从中受益。

据了解,自这个短信平台创办以来,该院共向学生发送国学语录300多条,让理科学生也喜欢上了中国传统文学,并提高了个人道德水平。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天津高校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天津市近九成高校都有以讲授中华传统文化的必修或选修课,但仍不能满足大学生需求。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学生学习国学的愿望非常强烈,但学校提供的资源明显不足。日前,天津教育科学研究院通过网络进行了一项题为“国学,你到底离我们有多远”的调查,抽样调查了天津市1500多名大学生。统计显示,82.9%的调查对象认为开设国学课是有必要的。建议开设选修课、公开课、定时讲座的分别占36.2%,33.5%和27.9%。面对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很多高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开设的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选修课还存在课程少的问题。很多学生反应这方面的课程供不应求。一般每学期只有一两门相关课程,很多学生有兴趣,却由于选课系统内的名额已满,而被拒之门外,既遗憾又无奈。

第二、无论开设相关课程还是举办讲座都存在着系统性不强的问题。各高校开设相关公选课大部分没有经过系统性规划,所以存在着涉及知识面不够广,各课程之间相关性差等问题。举办相关的讲座也存在着没有形成统一的、固定的制度,内容零散、杂乱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影响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

三、加强高校传统教育的对策分析

(一)努力提高传统教育的实效性,使其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道德修养产生切实作用。

本人认为要提高实效性,在开设课程和举办讲座时要注意做到三结合:

第一、要把传统文化教育和思政教育结合起来。毛泽东同志在1940年撰写的《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明确指出,“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的大地上迅速传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与中国人天然所具有的大同理念、“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思想密切相关,而这些思想本身就具有原始的、朴素的、空想社会主义的色彩,使中国人能够在心理和感情上接受科学社会主义。鉴于此,我们在大学开展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也要和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以达到相互促进的效果。

第二、要把传统教育与新时代学生的特点相结合。现在我们面对的大学生多是80后、90后,这一代人有着他们独特的生存背景,也形成了一定的性格,他们在成长中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很深,眼界和知识面更广。针对这样的一代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更有必要,同时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也必须把传统文化与他们的性格特征、自身需求联系起来。

第三、传统教育要与今天的社会现实相结合。脱离开现实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很难找到价值归宿,也必然让学生丧失兴趣。所以要注意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要结合现实中的新问题,不断挖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二)创造学习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一味依赖课堂教学还是不够的,只有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活动和丰富的图书音像资源才能使得学生更好的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进一

3步热爱传统文化。各高校可以根据自己专业设置的特点,采取一些具体举措,如成立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学生社团,定期举办宣传传统文化的讲座,在图书馆开设专门的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图书角图书区等等。只有把课堂讲的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学生的课余生活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三)不断的利用新资源新技术新形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开设课程、举办讲座、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图书资料三种方式都属于传统的教育方式。在目前的高校里,一些利用计算机网络、电子通讯技术等新形式的教育手段更受到学生的认可和欢迎。比如在校园网中开设专门的领域提供给学生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文字资料和音像资料;鼓励相关教师开设博客,提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传统文化知识的平台等等。

总之,就像当代思想家任继愈先生所说,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国家兴亡之学,民族盛衰之学”,我们各高校必须重视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工作,发挥其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要认识到加强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大众化教育是提高全民历史意识,弘扬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举措,也是现代化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论人文系统中的教育 篇6

刘群摘要: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终极目的,成人函授教育同样要以培育人文素质为教育目的。为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在成人函授教学实践活动中,应以精神陶冶和文化素质培养为教学目标,以专业课程《古代文学》为实施载体,通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实现提高函授学员人文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函授教育;人文素质;文化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渐普及,各种成人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函授教育以其灵活、高效、自主的教学体制成为不少社会学员接受继续教育的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多年来也已通过函授教育给社会各界学员提供了再教育的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学历和专业水平。然而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函授教育同样要完成这一重要的使命。古代文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承载了我们民族优秀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为以课程为中心的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方便的途径。

一成人函授古代文学课程中实施人文素质培养面临的问题当前成人函授教育教学效果不理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离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相距甚远,除了一些客观因素外,函授教学本身也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就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来看,存在以下问题:1.学员不断变化的兴趣需求与传统教学内容的矛盾。

函授学员学习古代文学课程有着不同的目的和需求,有的希望提高个人的古典文学修养;有的学员擅长写作;也有的学员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希望学习的内容对工作有所裨益。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新一代的函授学员追求的各种学习目的又明显带有新生代的特点,他们喜欢的作品风格也大大不同于十几年前。但是目前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仍然以文学史为线索串联起各个时代的作家、作品,对作家进行一般化的生平经历的介绍,对作品的解读分析按照时代背景、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模式进行,这样的教学内容不能满足成人学员多方面的需求,导致学员学习动力不足,不仅严重影响了学员的学习兴趣,也无法落实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2.学员的多元化的审美需求与刻板的教学方法的矛盾。

现今的函授学员来自不同的专业,其文学欣赏水平、兴趣爱好以及鉴赏能力都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学习古代文学课程的心理期待不尽相同,这对传统的授课方式提出了挑战。而成人古代文学课堂长期以来恪守着传统的教学模式,面授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学员很是被动,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而且函授学习中非常重要的“自学”过程没有得到重视,缺乏教师的督促指导,自然无法保证自学的质量。

3.学员逐渐提高的学习需求与传统的教学理念的矛盾。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及各种大众化传播媒体的发展,函授学员的文史知识有了一定的提高,即使函授前不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员也在中学阶段学习了一定数量的古代文学作品,加上影视剧、《百家讲坛》这类大众媒体对古代文学的普及,他们对函授课程的要求也更高了。古代文学课程如果仍停留在较浅的知识传授层面或一般意义上的作品分析层面是不能跟上时代的要求的。

二成人函授古代文学课程实施人文素质培育的对策古代文学课程中实施人文素质培育有其得天独厚的优越性,经过长期的筛选流传下来的古代经典,其中所蕴含的自强不息的自我砥砺,舍生取义的浩然之气,修齐治平的爱国主义精神等,无不折射出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传统。而古代经典中充溢着的感发人心、触动灵魂的审美特性,能够把阅读者带入与古人进行沟通的精神审美之旅。因此,我们以促进学生提升人生境界、塑造理想人格、涵养人文精神为宗旨制定了教学策略。

第一,以作品研讨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就是把经典文学作品放在教学的第一位,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包括诗、词、散文、小说、戏剧的赏析和讲解,使学员的情感得到陶冶,并深刻体悟蕴涵于作品中的生命意识和人本精神。学员通过学习经典作品,进而了解作家的精神人格和思维方式,由表及里,以古鉴今,学会观察和分析各种社会现象,达到开启心智,培养其创造能力的目的。正如朱自清先生曾经指出的“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1]的确,通过经典文学作品的分析解读,使学员获得的不仅是作品本身,而是作品中蕴藏的文化。

第二,教学内容专题化策略。古代文学课程内容十分丰富,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精神遗产,对于拓宽函授学员的视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进行人文素质教育都是极好的资源。怎样在较短的函授教学时间中充分利用好古代文学教学资源呢?我们尝试了教学内容专题化的方法,正如美国学者梅里安所指出的“成人教育是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教材为中心。”[2]我们将古代文学的重要作家、重点作品以及各时期的文学现象、思潮、流派等汇集成不同的专题,对具有一定思想深度和专业价值的问题进行互动研讨,对大家比较感兴趣的诗词、四六文等还可以进行创作实践,这样既可以使学员获得专业知识的启示,找到课外自学的方向,又给学员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研究氛围和艺术实践的环境。

第三,以提高人文素质为目标的教育理念。文学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是不言而喻的,成人学员的认知水平也要求古代文学课程除了进行文学作品思想深度和艺术美的鉴赏以外,还要更进一步地通过文学作品中神话、历史、宗教、哲学等文化内容的学习,拓展函授学员的精神空间,扩大他们的精神视野,培养其文化素质。正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3]在函授教学中,我们尝试的专题化教学内容正好可以深入地传授、探讨文本携带的人本思想,在对古代文化的当代解读中,使学生感受真善美的魅力,感受文化的浸染,感受到理性智慧的滋润,从而使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三成人函授古代文学课程实施人文素质培育的方法一是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结合成人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习需求,除了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外,还适时地运用研讨式教学手段,增加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提高课堂面授质量。另外,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扩大课堂教学信息量,还可以给学员多重的感觉刺激,增加文学作品的生动性和审美性。我们恢复了学习古典诗词注重“诵、吟、读、说”[4]这些具有悠久历史的教学方法,讲授古典诗词时穿插利用精通古汉语音律的老学者诵读的音频,也精选当代名家的朗诵音频,引导学员重视经典名篇的诵读。讲授古代戏剧作品时选用京昆剧视频片段穿插到教学中,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剧情和人物性格,更重要的是利用声像资料辅助教学这种引人入胜的手段,引导学生走进阅读古典的殿堂。

二是突出学习方法的指导。函授学生课堂教学的时间很短,大部分时间要靠学员自主学习,课堂面授除了要激发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的引导更是非常重要的。

1.情境相生。是要求学生在阅读涵咏文学作品时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咀嚼美妙的汉语言文字过程中领略古代作家们深邃的思想和人格的魅力,在语言文字营造的意境中感受灵动、沉郁或深情的美。叶嘉莹先生曾说“我国古代诗歌有一种兴发感动的生命,这生命是生生不已的,像长江、黄河一样不停息地传下来,一直感动着千百年以来的人们,这才是中国古代诗词中最宝贵、最可重视的价值和意义所在。”[5]不仅古代诗歌有如此兴发感动的魅力,其他形式的文体同样与作者的思想情感紧密相连。气盛言宜、情理交融的特色贯穿在古代散文中,抑恶扬善、抒情写怨又在小说戏曲中有所体现,其中都饱含着古代文学家深切的生命体悟和强烈的精神力量。

2.纵横比较。通过纵向比较可以清晰地考察出相同或相近题材、体裁以及流派的发展变化情况,加深学生对作品的认识,提高鉴赏能力,把握文学史的脉络。通过横向比较可以领略同时代作家迥异的风格特色,从而充分认识作家经历、个性和创作观念的差异。运用纵横比较法是系统地学习掌握古代文学史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要求学员在充分阅读

中国大学网

论人文系统中的教育 篇7

关键词: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人文教育

随着我们全面推行的新课改实施与素质教育,我们的体育教育地位也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实践证明,在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因素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内涵。

1 创造人文示范

教育教学中不言而喻的示范作用。乌申斯基著名教育家曾说过:“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教师个人的范例很重要,他是我们学生的阳光,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取代的”。所以,人文示范要在我们的教学中,让我们的教师创造,并且对我们的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是很重要的。人文教育最值得一提的是方式方法,即要率先垂范、穆如春风、躬行实践、耳濡目染、润物细无声,所以人文教育的典范就应该是教师本身,教师的教学语言、示范、衣着,我们的人文教育的教学内容,都能在它的里面渗透,这些就是我们言传身教的活教材。

首先,我们的教师必须要有崇高的职业理想与认真负责的责任意识,并且,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像在做自己的事情一样,这样责任意识才会体现,才能主动去做,而一个人的目标就是职业理想,教师要想全身心的投入去做,必须具备这两点素质。其次,学生的发展观、教师的教学观,需自己明确,我们也应把传统的技能与知识转向,在我们的育人为本中体现,我们的教学观就应该坚持以人为本,让我们的课堂中充满生命的互动,我们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我们的人文品位需在教学当中提升。以上两点是我们教师的最基本的品质,我们的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提高这两点, 这样教师的爱生之心才会有慈母般的关怀,才有高尚的人格品质与执着的敬业精神。那么,示范作用真正在我们的教师中发挥,这样我们的教师才能在实施教学任务时,充分的体现,人文气息也应该在我们的教师身上强烈的体现,并且让我们的学生必须感受到, 这样比我们的教师说教效果更有效,可以有很多东西在这种氛围中感受。

2 人文环境的营造

总的来说,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与环境与人、教学、社会三方面的内容。在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环境中,主要的要素包括老师、学生、场地、器材、教学内容、体育文化活动,在相互作用的前提下,这些都是构成体育教学环境的主要因素。属于一种身体活动,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跟非活动性的课程进行比较,其课堂上的运作形式是不相同的。通常情况下,文化课课堂教学活动与体育课堂教学活动有着很明显的不同,体育课程所设计的场景相对来说更为开放和丰富,融入在大自然的环境中,能够使学生和教师都乐在其中。即使是场馆,也设置了不同类型的体育器材,加之人与物的声音和色彩共同构成了一种和谐的环境。老师通过教材和器材输出信息, 学生接受信息,这样在实践中手把手的进行教育,其教学效果十分可观,在具体的实践中,还能加强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更体现了其人性化教育的一面。

体育教学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把人文教育思想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形成一幅大自然的和谐画面。此外,教师想要更好的营造出这种氛围,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多运用诸如色彩、光线等自然环境,班级人数与场地器材等教学环境,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等人际环境,并将其审美观和情感融入其中,以便能在社会环境中得以更好的体现;为学生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其能够健康的成长, 同时也能使其人文教育更好的体现在课堂中。

教师要想在具体的实践中体现人文教育,不能单靠一味的说教,只有切身投入到实践中,有所感悟和体验,学生才能明白。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时,要利用各种实践活动,把人文教育贯穿于其中。一般人们会觉得体育运动属于一种特殊性的社会现象,同时也是一种交往活动,其实要想认识体育的本质,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参加体育活动,通过此使其能够融入到社会中,并从中获得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从而具备奋发进取、积极竞争的意识。在具体的体育教学当中,要按照其项目不同,应对学生进行角色、技能的分类,使学生亲自去体验体育运动,清楚在即的责任,并意识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从而处理好与周围环境以及人的关系,学会合作、学会尊重应在体育的交往中掌握,集体荣誉、团队精神感在学生中培养,社会认知能力在自身得以发展。作为现代人应具备的人格品质与重要素质。

3 传授人文知识

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经过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知识的过度和积累过程,教师负责给学生灌输知识,而学生则主要通过主观意识去接受信息,这一过程需要老师跟学生长期的相互配合,因此,学生的人文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人文知识的教育在我们的课堂中渗透。

人类总体知识构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人文知识,对人文世界的解释、表达、体验、把握是以语言符号的方式实现的,它是最基本的内容和层次,在我们的人文素质中,是首要入径。在我们生成的人文精神中,较为广泛的人文知识内容,提倡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在我们体育教学中,人文知识的传授在对学生进行时,如相关项目的知识、奥运知识等,如一位老师在教学中发现两位同学因为一些小事而发生争执,以致矛盾激化,他就利用“9.11”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其明白和平、团结的含义。

作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逐渐的树立起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而老师则要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培养,使其能够具备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教育作风。同学之间不要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发生矛盾,产生不和,甚至动起手来。应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理解对方、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过后两位同学都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并握手言和,彼此消除了隔阂。

4 倡导人文价值

由于在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人文价值,因此,很有必要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大力倡导人文价值。在新课程标准和课程改革纲要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被特别强调;新的课程内容在不断的添加有关人文知识的内容,并且在新的课程标准之中,全部的课程目标或者课程内容都已经将价值观和枪杆融入了其中。其实人文价值本来就包括了价值观与情感,所以在教学中,更需要我们注重人文教育,多多关注学生的价值观与情感,促进人文精神的回归、促进人文教育,在我们的新课程标准中实施。所以,人文教育的意识在教师中应具有人文价值的倡导,挖掘人文教育资源在我们的体育教学中,很好的人文教育在学生中进行。

5 提升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几点建议

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具体来说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教师应做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体育教师应该将体育教育事业当成是一生追求的事业,并不是用来谋生的手段,教师要爱岗敬业、奉献教育事业,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好素材。

(2)教师要做到诲人不倦,体育教师对学生在开展体育运动中的基本的动作、技巧进行全而地悉心指导,进行循循善诱地指导, 是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美好体现。

(3)体育教师要做到宽严适度,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从教育的时机出发,来对学生进行规劝和教育,并始终坚持对学生展开全而的训练与管理,体现教师的强烈的责任感与高度的事业心。

(4)注意师生之问彼此合作,体育教育人文精神教学中,教师既要和他人能展开合作,还需要引导学生重视集体合力,并且做好协调工作。

6 结语

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篇8

【关键词】高校体育 人文教育 体育教学

21世纪以来,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和谐的主题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目前,全国高校提倡素质教育、人格与人权的尊重、个性发展、以人为本等等,这也是高校体育教育中人文教育思想的精髓。由于体育训练的艰苦性,需要有决心,有毅力,不怕苦,不怕累,长期坚持,才能见效,这就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对高校学生有着多方面的教育作用,有助于培养集体主义,团结友爱精神和培养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自信心、进取心等优良品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完善学生的身心健康,在体育教学中体现人文因素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内涵。

一、转变教学模式体现人文管理

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是老师通过教学设计而采取的一套特定的促进学生学习的方式,是教学思想、教学原理、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诸因素的高度概括。而传统的教育方式只是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甚至是灌输式教学,也根本就不用谈什么人文因素。现在我们就是要转变这种在体育教学管理模式中错误思维,摆正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不再是一个消极被动、完全听命于老师指挥的对象,而是让他们成一个有主体意识并能自己主动进行学习的对象。这就要求在体育课教学中,有理论、实践和训练的课型,老师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选择有利的教学环境,创造和运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体现人文管理。如在讲授示范教学模式中,老师是活动的中心,是教学信息的提供者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老师要了解哪些是形成智力技能,哪些是形成动作技能的知识点,确定重点、难点、易犯错误、精巧设问、标准示范、深入浅出地传授知识和技能,成为学生知识的点拨者和引路人。但在分组探究教学模式中,老师要在讲解若干问题后,提出学习目的任务,提供动作要领,再引导学生自主练习,使学生处于活动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认识实践活动才能起到作用,才能真正学习技能、熟悉技能到掌握、巩固技能。

二、转变传统师生观念体现人文关怀

教育现代化必须教育民主化,没有民主的师生关系,就不可能建立和形成现代教育体系和现代教育制度。而师生之间体现人文关怀,就是创建一种民主的、平等的双向促进的良好关系。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教学,师生间彼此能接纳对方,心理相容,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由于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文化传统的影响,师道的尊严不可侵犯。但学生的尊严似乎可以随意侵犯。但在当今社会和谐已经成为一个主旋律,人与人之间和谐平等,师生更应是平等和谐,所以老师在教育理念上要摒弃旧的传统师道观念,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现在各个高校纪律要求较高,但在大氛围中也要讲究以人为本的理念。上课时老师要融合自己的热情、用欣赏的目光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努力发现学生多方面的优点,欣赏学生的点滴进步和闪光点,让学生在一种互相尊重的、平等和谐的关系中成长,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形成信任和理解。同时,老师更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唤醒学生的自我完善意识,增长学生的乐观情绪和自信心,调动满足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从而使学生自主学习、相互关心、平等和谐。

三、转变传统课程评价观念体现人文素养

为了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单凭身体素质和掌握技能水平对学生进行评价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要对学生进行包括身体素质、掌握技能水平、心理素质、意志品质、体育文化修养、生理指标等的综合评价,特别是评价体质和掌握技能水平时要考虑个体差异,结果和过程相结合。以往 “一刀切”的考试方法不能全面、综合地评定成绩,也缺乏激励作用。我们必须打破这种考试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按照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进行评定,促进学生身心全面而充分的发展,这样才能体现现代化教育评估的主要功能和根本意义。全面评价、综合评价、整体推进,形成整体效益,也是素质教育科学评价所提倡的,强调学生在学习训练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学生更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和实践者,只有学生的亲身体验,才有正确的评价,才能获得真实的材料。在综合评价过程中讲求科学性和实用性,注意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更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学风。

四、布置校园环境体现人文思想

高校校园环境的布置更是人文因素的具体体现,并有促进和激励作用。如设置一条体育明星路、张贴体育明星画报;也可以设置一个学生体育获奖奖杯、奖章、奖状等陈列室,借此渲染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让学生们在观赏消遣中得到学习、鼓励和熏陶。这样不仅能把体育明星当成楷模,而且通过荣誉的陈列对学生的以往所取得的成绩是一个肯定,为学生指明了方向,使学生充满对自己目标的向往,起到无形的推動作用。

五、总结

当今我国正处在一个伟大的社会变革时期,各种条件诸如人与环境、工作与休闲、物质与精神之间平衡。社会正在关注文化领域,关注人的精神解放,促进人格健全发展。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资源,以人为本的社会文化内涵,也体现了体育的深刻社会价值。这要求在体育实践教育中广大老师要将人文因素逐步深入到教学中。老师尽快转变观念,科学管理而不是包办代替。体育老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本专业知识,更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来增加文化底蕴,提高人文素质修养。并要结合各种教学模式,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课堂教学,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人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需要,并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能够自主在实践中创新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俊、于铎.对高校体育教学中关于人文体育观的探讨.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6

上一篇:教师节优秀教师讲话稿下一篇:校长教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