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养论文

2024-09-30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养论文(共12篇)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养论文 篇1

二十一世纪是人类社会走向高度文明、高度进步和发展的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 一个民族的成败关键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 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则是思想品德教育。而人文精神在人们生活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也是标志着我们为人处世的基本素质以及“人生价值观”的体现。人文精神的建设能够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思想的进步以及人生价值的体现。人文精神是追求一种美好的境界, 它是人类思想解放的标志, 着重推崇人的思想化和生活化, 让人们做自己敢想敢做的事, 真正做自己灵魂的主人。人文精神是以人的价值、人的感受、人的尊严为万物的尺度, 用这些来对抗外界的所谓的神灵, 对抗所有凌驾于人的宗教、理论、信念及进行中的事物, 对抗所有屈服违背自己身心的神圣。

人文素养是人文精神的基本特征。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也主要取决于人文素养, 也是 “社会文明”的基本标志。社会需要进步, 人类需要前进, 国家需要发展, 这都离不开人文素养。只有人文素养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社会才会进步, 人类才会前进, 国家才能昌盛, 生活才会更美好。当然如果社会的发展违背了人文精神, 那么人类将会在一个黑暗的环境下生存, 人类不能前进, 国家不能发展, 这将会给国家以及人民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所以, 人文素养对整个社会、人类、国家都是非常的重要, 我们应该大力发展人文精神。

美术学科的 “人文性” 特质, 和对 “真、善、美” 的追求, 更加符合人的综合素养这一基本要求。保障美术课程足量高质的开设, 通过培养学生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使学生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

人的综合素养可以概括为科学素养、艺术素养、人文素养, 三者的实现是美术教学的实践结果。美术学科具有“人文性” 的特质, 所要表达的是“真、善、美”。如果从人文素养的四个方面来说即: 宗教的、文化的、科学的、道德的各方面, 宗教追求的是“善”, 科学追求的是 “真”, 道德追求的是 “美”, 这与美术学科仅仅有文化的区别, 两者几乎如出一辙, 彼此有一脉相承的关联。所以重视美术学科教学, 强化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至关重要。

学校应从三个方面落实美育教学工作: 首先应该保障美术课程足量高质的开设; 其次深刻认知美术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探索美术教学的规律和方法。最后开发人文素养的教育模式, 将美的理想、情操、品格和素养渗透到学生的内心世界里。学生不仅需要科学的思维力, 也需要有艺术的想象力。想象力越丰富, 创造力也会越强。美术不仅仅是一项单一的教育, 不是简单地教会学生绘画, 而是一个对学生启智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美、发现美, 把美渗透到学生的内心世界里, 这才算是真正成功的美术教学。改进美育教学, 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就是 “坚持立德树人”, 是 “美育教学”, 而非 “美育”, 这将关注点直接指向了实践层面。如何实施美育教学? 这一问题需要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社会文化艺术机构和艺术教师来共同回答。

美术教育工作者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文素养的基本理论与美术学科文化的建构。

人文素养的基本内涵: ①对于我们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并能学习古代人的思想, 把好的思想灵活地运用到我们的现代的生活中; ②关注人的发展、人的生活起居、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等; ③尊重人的思想和肢体的完整性, 能够尊重每个人心里所想的, 让人的思想和自己的灵魂相匹配, 让人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生活, 抵制强迫性、机械化; ④尊重每个人的自身价值的实现, 能够追求自己所崇尚的事物, 实现自己的意志独立和人格独立; ⑤尊重“德性”的发展, 能够及时地修正自己的德性, 有错就改, 及时地修正自己的言行举止; ⑥有自己的理想抱负, 并为自己的理想付出实质性的行动, 最终让自己的理想变为现实; ⑦能够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能够以宽容的态度对待文化的差异、不同以及另类等; ⑧能够自觉遵守和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如 “公平和正义”。人文素养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也是社会文明和人类文明的基本准则, 只有人文素养是人类发展的思想基础。

美术学科教学中的人文素养要从人的审美教育论、情操教育论、创造教育论、能力教育论、技能教育论、个体教育论、素质教育论等方面去着手培养。常锐伦说: “美育是以美的形象性、感情性为其特点而区别于德育的, 而美术教育正是通过充满感情的艺术形象, 从感情上打动学生, 使学生感之以形, 动之以情, 然后才晓之以理, 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使之心灵美好、行为高尚。”缺少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达尔文曾指出缺少美育, 会使人失去审美情感和高尚的审美趣味。 “失去这种趣味和能力就意味着失去幸福, 而且还能进一步损害理智, 甚至可能会因为本性中情感成分退化而危及道德心” ( 《达尔文自传》转引自腾守尧 《审美心理描述》351 页,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美术教育可以起到辅助德育的作用。常锐伦在 《美术教育与德育》 中论: “艺术的美是以真善为前提的, 优秀的美术作品在反映自然与社会生活的同时, 还体现着作者对自然、社会的评价和看法, 传达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欣赏者通过美术作品认识自然和社会的同时, 还受到画家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和真善内容的感染和影响, 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道德品质教育。”这样使青少年在具有适应一定社会或具有符合社会需要的智力和才能。列宁曾说: “应当使培养、教育和训练现代青年的全部事业, 成为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事业。”毛泽东说: “我国的人民教育事业历来有着重视思想品德教育的优良传统, 在新的历史时期, 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尤为重要。”

通过介绍和欣赏作为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美术作品和对祖国山河美景进行写生, 使学生产生一个由观察、感受、动情、抒情到爱的升华的心理过程。当学生了解并欣赏我们国家传统的美术作品, 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辉煌的成就光耀世界艺坛, 成为人类文化的瑰宝, 其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会油然而生。民族审美意识, 也在欣赏和学习其技巧过程中形成, 同样也促成学生的社会价值观得以建构。通过美术教学各课业自身的内容, 如工艺、园林、建筑和生活中人物的体态、服饰、发式等形式美感, 教育影响学生的情感和行为, 使之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因为, 人的审美观与道德观有直接关系。美好的情感促使人有美好的行为, 不能识别美丑, 便无是非观念。培养美感, 就是培养识别美丑, 就是驱恶扬善、避伪就真。

正确的美感不加以培养, 粗俗的邪念便会滋长。美育教育与德育的关系正如鲁迅所言: “美术之目的, 虽与道德不尽符, 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 崇高人之好尚, 亦可以辅道德以为治。” ( 《鲁迅全集》第七卷第273 页)

青少年时期是思想品德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他们朝气蓬勃、精力充沛、思想活跃, 但认识水平低, 好奇心和模仿性比较强, 思想尚未定型, 可塑性大, 易于接受外界各种不同思想的影响。加强人文素养培养可以使青少年摆脱我国腐败势力、黑社会势力、国际反动势力、“和平演变”主义以及资产阶级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减少拜金主义和崇洋媚外思想对青少年造成的影响。因此, 我们要使青少年在国内外形势变革时期分辨是非, 识辨善恶和美丑, 追求真理, 积极向上, 更好地创造物质文明和建设精神文明, 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要,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对青少年加强人文素养、思想品德教育, 已成为当今社会教育的首要问题。

为使中华民族立于世界不败之地, 构建美育学科文化是非常必要的。美育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 不仅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而且也推动着其智力和体力的发展。可见美育的重要性是巩固和更好地发展人的道德精神的重要因素。

社会重视人的道德精神, 正如狄德罗所说: “如果道德败坏了, 趣味也必然会堕落。”换而言之, 如果趣味不堕落, 道德怎么能被败坏呢? 那么, 如何在美育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呢?

巴特尔告诉我们: “世界上最好的教育, 是在不知不觉和尊长谈话中获得。”各学科教材都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教育性, 尤其美术学科具有较强的“人文性”。作为教育者, 我们必须首先领悟其教育意义和潜在的思想内涵及其人文潜质, 从而构建学科文化体系。不但要通过课堂教学中 “导言” “双边活动” “小结”等活动过程, 更需通过教师巧妙的语言媒介,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而且要善于利用课余及各种兴趣小组与学生 “聊天”、讲故事、做游戏、画画、书法等活动的机会, 使学生无意中受到人文教育, 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正如毛泽东在 《实践论》中所说:“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 只把它空谈一阵, 束之高阁, 并不实行, 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因而, 付诸实践美术学科中的人文性就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实践美育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根本。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地发展学生的智力, 而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具有美育或某种知识技能的同时, 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不断强化学生追求善良的理念, 不断追求传统文化的理念, 广泛运用科学判断的理念, 达到构建正义价值的理念。

在人文素养教育中, 教师的榜样作用和人文素质更为重要。

( 1) 教师必须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人文精神境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树立自己的形象和威信, 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提高人文素质。因为 “教师的世界观, 人文素质, 他的品行, 他的生活, 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 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而学生往往是 “度德而师之”, 亦如孔子所说: “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 2) 教师必须有高深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专业知识水平。只有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才艺, 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教育学家陶行知说得好: “要想学生学好, 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赞科夫也说: “教师本身先要具有这种品质———能够领会和体验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 才能在学生身上培养出这种品质。”

美育不可孤立进行, 我们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 而且也是心灵的塑造者; 不但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 同时也要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相应的发展, 以美育为核心,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德育教学、美育教学具有“决定性、主导性”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展人文素质教育, 在教学活动中不能孤立地进行单一的教育, 而应把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使美育教学活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保持“协调”, 使受教育者 “公平” “公正”“和谐”“平衡” “全面”地发展, 切不可 “在某一段时间内特别强调智育, 而在另一段时间里特别强调美育或者特别强调德育”。若失之偏颇, 受教育者只能像罗斯福所说的那样: “有学问而无道德, 如一恶汉; 有道德而无学问, 如一鄙夫。”

美育不仅于德育有非常重要的促成作用, 同时于智育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常锐伦曾经说过: “美术教育既属于美育, 又是智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且能有力地促进学校的育智工作。”这是因为美术学科传授的基础知识, 如造型、透视、色彩、美术史等, 都是现代人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术知识与能力, 是现代人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美术教育促进学生智力与智能的发展。首先表现在, 美术教育所要培养和训练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等, 都是构成人的智力的主要因素。美术写生、创作和工艺造型, 都需要学生积极的观察、分析、比较、思考、判断、设计和制作。这既锻炼了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的能力, 又在连贯性的制作中往往因出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而激发学生思维和想象力。因此, 美术教学对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的结合, 是良好的训练和培养手段。其次, 美术技能训练也是智能的训练。智能是智力和能力的综合。美术各科业都能培养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发散性思维和学习迁移能力, 增强其旁通性。学生掌握美术技能, 可用图画传递语言不足以表达的信息, 提高其学习和表达的效果。

美术教育能开发右脑的功能, 促使左脑、右脑协调发展, 使人的智能更加发展, 更加聪明、能干。美术教育可以促进学校的智育工作。首先, 美术教学以其富有情趣性在各学科之间起到调剂的作用, 能调节学生学习造成的神经紧张, 起到平衡心理情绪的作用, 使学生感到学习生活丰富多彩, 从而热爱学校, 对学习产生兴趣。其次, 美术教学通过对物质世界基本特征的认识和表现, 可以使学生们加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建立起立体空间观念, 为其他各科的学习打下形象思维的基础。最后, 美术作品欣赏, 不但可以使学生获得美术知识, 提高欣赏能力, 还可以让学生认识世界、了解历史, 构建正义的价值理念。

参考文献

[1]胡燕.运用网络发展个体人文素养的思考[D].重庆:西南大学, 2008.

[2]张田.大学生创造力训练系统方法研究——从现实模拟到虚拟创造[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 2007.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养论文 篇2

张玉梅

四会市四会中学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英语诗歌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怎样才能赋人文素养于诗歌教学中?本文着重从唤醒学生的爱、激励他们的斗志、陶冶情操,激励他们从创作中体验成就感三方面论述了人文素养在英语诗歌教学中的渗透,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人文素养 高中英语 诗歌教学

人文不仅是一种精神文化,而且它还具有一种力量,可以激发人的动机、热情、创造性和调动人的内在潜能;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 使民族凝聚, 使社会形成有力的整体。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 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 以及如何使学生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素养得以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树立促进和发展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教学理念,采用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体验和感知英语语言文化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综合人文素养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诗歌和音乐都是充满人文气息的因素, 将这些内容引入英语教学, 既可以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提高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人文修养,可谓事半功倍。如何真正地把人文素质教育落实到诗歌课堂教学中并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正成为广大英语教师努力探索的问题。现以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英语模块六Unit 2 Poems为例,对诗歌教学中的人文素养渗透进行一下简要分析.一、唤醒沉睡的爱,让爱的种子发芽

有学校曾经在北京市怀柔区进行了一次关于亲子教育的试验。让所有参与的孩子都戴上了眼罩,让他们在黑暗中通过触摸每个妈妈的手来找出自己的妈妈。然而没有一个孩子能真正通过触摸找到自己的妈妈。然后,让所有的妈妈在黑暗中通过触摸每个孩子的手来找出自己的孩子,结果,所有的妈妈都认出了自己的孩子。一位教育专家说过:“谁不会爱,谁就不能理解生活。母亲是孩子未来命运的创造者,要让孩子长大以后爱祖国、爱人民、爱人类,就必须让孩子母爱的种子早日发芽、成长、开花、结果。”

为了唤起学生对父母的爱,在教学诗歌时,可设计优美的诗歌配乐朗读,从听力上让学生感受英语诗的韵律、节奏之美,或让学生反复吟诵,体味其中诗人的情感,在教学诗歌nursery rhymes,时,我先放录音,让学生欣赏童谣的韵律和节奏,领悟其中的韵律感和音乐美;播音同时,要他们注意作品中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的情感变化,在缓急、曲直的语调中,融入自己的感情,声情并茂地朗读、吟咏,欣赏并感受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同时向学生介绍了如何赏析经典文学作品,此外,也为诗歌赏析提供契机。以下是课本中的童谣:

Hush, little baby, don’t say a word, Papa’s going to buy you a mockingbird.If that mockingbird won’t sing,Papa’s going to buy you a diamond ring.If that diamond ring turns to brass, Papa’s going to buy you a looking-glass, If that looking-glass gets broke, Papa’s going to buy you a Billy-goat.If that Billy-goat runs away, Papa’s going to buy you another today.(译文:小宝宝,别说话,爸爸给你买个小嘲鸟。小嘲鸟,不会唱,爸爸给你买个钻石戒。钻石戒,变成铜,爸爸给你买个小镜子。小镜子,打破了,爸爸给你买个小山羊。小山羊,跑掉了。爸爸再去给你买一只。)

人们常说,“父爱是一座山,高大威严;父爱是一汪水,深藏不露。”父亲是一种严厉的象征。通过欣赏这首诗歌,使学生体会父亲对孩子的那份深沉、忘我的爱。在教学诗歌I’ve Saved The Summer(我把夏天省下)时,在学生欣赏了配乐诗歌后,我就立刻问学生,“Do you think the speaker in the poem is more likely to be a girlfriend/boyfriend or a parent ?”学生的回答令我吃惊,他们一致认为是“girlfriend or boyfriend.”可怜天下父母心啊!现在的高中学生心里和身体都趋向成熟,由于学习压力大,父母工作忙,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的时间较少,他们多数抱怨父母不理解他们,不关心他们。其实,自从儿女出生的那天起,父母就在尽自己的所能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并积蓄一个为孩子实现自己理想的梦境,满怀激情和信心地激励孩子日后为实现自己的梦而努力。父母的爱,无出不在,父母的爱,无时不在,无论何时,父母都不会放弃孩子,那份爱深埋在在心里。儿女为什么不理解父母的无私、忘我的爱呢?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歌,教育学生体味父母那份无私的爱,那份儿女都早已因为习惯而麻木甚至是已经忘却,而父母仍然在默默无私奉献的爱,让孩子学会体味父母的爱并教育他们学会感恩,让父母的爱在孩子心中发芽,唤醒儿女对父母的爱。同时要学会包容、学会感恩,学会感受人间的一切真爱,回报他人,回报社会。

二、激励学生全力以赴,永不放弃

在教学清单诗时,边欣赏诗歌Our first football match(我们的第一场球赛),边体会是个中的韵律和节奏,同时体会诗歌的寓意:

We should have won…(我们本来会得冠。。)

If Jack had scored that goal,(如果杰克踢进了那个球,)If we’d had just a few more minutes,(如果我们还有几分钟,)If we had trained harder,(如果我们训练的更严格,)If Ben had passed the ball to Joe ,(如果本把球传给了乔,)If we’d had thousands of fans screaming ,(如果有大批球迷助威,)

If I hadn’t taken my eye off the ball,(如果我死死顶住球,)If we hadn’t stayed up so late the night before ,(如果我们头晚不熬夜,)

If we hadn’t taken it easy,(如果我们没有放松警惕,)If we hadn’t run out of energy.(如果我们没有精疲力竭,)We would have won…(我们本来会得冠军)If we’d been better!(如果我们干得更好!)

通过这首诗歌的学习,要求学生总结我们这场足球赛失败的原因,要他们吸取别人失败的原因,不要等到失败后才后悔自己之前没有尽心尽力,不要去做事后诸葛亮,要预言不努力、不尽心尽力的结果,培养他们竭尽全力,永不言败,永不放弃的精神。同时,通过这次足球赛的失败,启迪学生学习功课和做事情都要尽心尽力,全力以赴,不向困难低头,做生活的强者。

三、陶冶情操,让学生在自我创作中体味到成就感

诗歌表达的是真实的情感,诗歌创作的素材源于生活。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就在于诗歌意象、意境的独特、瑰丽,韵律、节奏的和谐、优美,以及思想感情的真实,动人。欣赏诗歌可以怡情冶性,创作诗歌可以抒写情感,表露心声,给人带来满足感和成就感。在学习和欣赏诗歌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会欣赏,感受诗意美、诗情美,另一方面要激发学生自我创作的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创作才能,不断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享受创作,体味成功。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指导他们捕捉意境中闪光的东西,引领他们进入诗的意境氛围之中。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促发诗歌写作热情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使之受到感染、熏陶,以唤起学生思维活动,在他们心中呈现出一幅幅情景交融的图画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再现作者在诗中创造的生动鲜明的意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在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方面进行大胆的摸索,力图用切实可行的例子来说明如何创作好诗词,以期更多的学生尝试到“跳起来摘果实”的滋味,分享到成功的喜悦。如在学习和欣赏五行诗和俳句诗后,鼓励学生去感悟人生,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激励他们去大胆创作,使他们在创作中体味成就感。例如,有学生写了这样的五行诗和俳句:

Mother

Rain having fallen

Careful,kind

the whole street is full of

Teaching, inspiring, considering

colorful umbrellas

Friend and mother too

Mine

还有学生用“If I …..”和虚拟语气创作了这样的诗歌: If I hadn’t worked so hard, I wouldn’t pass the examination.If I hadn’t passed the examination, I would be upset.If I were upset, my parents and friends wouldn’t be happy.But they would say “If I were you, I would work harder.”

从学生的创作实践来看,大多学生能够模仿所学诗歌的形式,充分调用已掌握的词汇,灵活地运用英语语法,联系生活实际,写出切情入理、有模有样的诗歌出来。因此,教师要适时递根据教学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指导他们捕捉生活中闪光的东西,尝试用诗歌这种艺术形式去再现和表达,同时对他们的创作成果及时地进行点评,多褒奖、鼓励,让他们在品尝成功的喜悦中不断地努力学习,以维持高涨的想象情绪和兴趣。

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要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文化知识素质的提高,同时,更要关注他们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尤其是作为承载文化传播作用的英语,更要发挥学科优势,发掘人文素材,积极主动地实施分文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高尚的品质、健全的人格、高品位的人文精神,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他们能够适应生存发展的需要,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责任编辑

物理教学中的人文素养 篇3

关键词:价值取向;人文素养;物理数学;物理学史;教师高尚人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025-01

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离开了人和人的发展.一切美妙的教育计划都无异于海市蜃楼。”传统的学科教育教学过分强调了学科自身的知识性、体系性、逻辑性和系统性,忽视人的发展和人文性的教育。深化物理教育改革,要重视为学生全面素质发展服务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精神。在物理课堂上,我努力地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从物理学发展史着手渗透人为素养

爱因斯坦所说:科学结论“几乎总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体验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很难达到清楚地理解全部情况。”科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完整的科学家奋斗史,通过经历和科学家一样的大致探究过程,了解科学事业的艰辛以及科学家执著的求索精神。同时也将激励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人文素养。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熟悉了定量、定性、美学等的思维方式;形成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家和科学史对人文教育起到了桥梁作用。

二、从物理教材、物理知识本身着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物理教材各章节的语言描述、精美图片、段与节的名称选择皆注重了感召力与趣味性。如“物体的运动”用诗人的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图片“各拉丹冬雪山”、“北京天坛回音壁”等令人神往……

在学习讲解惯性知识和安全用电时,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讲水循环、能的开发和利用,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时。培养学生保护水资源,节约水资源及环保意识;讲能的开发和利用、机械效率时,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效率意识:讲功的原理、能量守恒定律时,补充介绍一些科学工作者研究永动机的故事。培养学生遵循自然规律办事的意识。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就应当想方设法地把“五彩缤纷”的科学世界,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心旷神怡地深入其中,去感受,去受教育,去锻炼和提高,进而无限地热爱“物理世界”。

三、从物理学科特点着手在应用科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培养人文素养

物理学科是实验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和课后的小实验,也可补充一些学生条件允许的小实验“做一做”,养成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补充一些“生活中的物理”思考题,如擦皮鞋的学问(光的反射)、拍打衣服上灰尘的道理(惯性),海市蜃楼(光的折射)。学习了电学、声学。能解释雷电的形成及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的原因:学习了热学。培养学生平时注意观察身边物品的使用,乐于探究日常生活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形成将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意识,激起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养成对大自然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人文素养。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了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学生也同时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四、从物理教学方法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改变过去陈旧的教法和手段,顺应教改大潮.把学生放进教学主体中去,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探究式学习”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在探究过程中,需要个体研究、小组或集体探讨相结合,需要他人的协作;需要彼此尊重、理解,需要容忍;需要讲求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探究式学习”倡导的是一种主动实验和发现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

五、从物理考试改革着手体现人文素养

改革物理考试唯知识的做法,把体现人文教育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转变考试的目的,从为选拔尖子学生变为为学生创造最好的教育,从重视考查知识变为重视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列举下面两道试题:

【例1】请你设计一条保护水资源的广告词。

本题是为了让学生知道水污染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四大污染之一,水资源正在遭到破坏,我们应该保护水资源,就是保护我们人类。

【例2】(2002年青岛市中考题)公元前300多年前。希腊的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从高空落下的物体,重的要比轻的落得快!”2000多年前,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话都深信不疑。16世纪末,伽利略对这位学者的话产生了怀疑。有不少人讽刺嘲笑伽利略的无知与轻狂,伽利略便下决心在比萨斜塔上进行公开实验。伽利略登上斜塔,一手拿着一个10磅铁球,一手拿着一个1磅铁球,喊了一声“请各位注意”两手一松,两球同时落下,同时着地了,实验的结果使原来迷信亚里士多德的人目瞪口呆!

(1)阅读后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2)根据你的感受,你认为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应怎样去做?

本题的目的就是为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作为中考试题,堪称考试改革的先锋。

六、以物理教师高尚的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人文素养精神的形成

人文素养,是建立在人文科学知识之上。通过对人类优秀文化的蓄纳,受人类优秀文化熏陶所反映出来的精神风貌和内在素质的综合体现,核心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物理教师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其影响非常重要的人,一个“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注意方式方法于细微之处、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教师,将为学生的一生播下幸福的种子,受益无穷。因此,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的提高,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

总之,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没有环境条件的限制.关键在于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观念的转变。要善于捕捉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与切入点。通过物理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发展了学生正确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产生热烈的感情,形成了对美和善的辨别力和追求热情,发展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使自己的心智得到和谐的发展,激发了内心的潜能。

参考文献:

[1] 李艳平.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物理学史与科学素质的培养[M].赖胜德出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养论文 篇4

(1)挖掘教材的“趣”。小语阶段的课文所选编的文章一般都充满童真和童趣。比如,在学习《借生日》这篇文章时,文章中的孩子送给妈妈一个布熊,因为妈妈总是把自己的生日忘记了,”这既能表达孩子的心愿,也能表达出孩子对母亲的爱,教学时,就可以利用这种资源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再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影子》这篇文章的时候,文章中的影子常跟“我”在一起,就像一条小黑狗一样,这主要体现出了孩子的生活、孩子的游戏,在讲授这些文章时,教师就要充分地挖掘出教材中的“趣味”,让学生把学习语文知识看成是一种精神积淀的过程,向学生传达一些人文理念,帮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2)深研教材,全面揭示教材中的人文内涵。语文教材中选编的一些文章大都涵盖了历史、地理、天文以及美学等相关的内容,浓缩的都是古今中外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精华。它们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渗透着一些美好的人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首先就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内容,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教学理念,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一些人文思想和人文品格。比如,在低段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挖掘教材蕴含的一些美学的因素上,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去感受语文的美,而且还能够将这种美表达出来,逐渐地提升到创造美的层面之上。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能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生活。再如,在中高段的语文教学中,教材内容涉及的范围也比较的广,语言表达相对来说比较的含蓄深沉,情节相对比较曲折复杂。这一阶段的语文教学重点,教师应该立足于课本,放眼于课外,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一些历史的、文化的智慧,多向学生展示一些高尚的情操以及人生的哲理等,向学生渗透一些人文精神,让学生接受人文理念的陶冶和培育。

二、关注差异,促进发展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间也是存在差异性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时刻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与培育的目标。从学生的差异上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学生尽可能多地营造一个人文性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得到很好的锻炼与发展。比如,一些平时读书不流利的学生,教师要多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去读书,及时地给予他们肯定。对于一些在课堂上能够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教师要进行肯定。对于一些学困生的努力尤其要及时地给予他们鼓励,当这些学生感觉到教师是关爱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一些人文关怀,进而还能够产生继续努力学习的前进动力,这样的教学也能够促进学生自身健康的发展。

三、课外拓展,丰富学生的人文内蕴

(1)鼓励学生体验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要想开阔学生的视野范围,教师就不要把目光只放在课堂内,要鼓励学生多到实际活动中去亲身体验,接触课外的精彩世界,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描写身边的人与事,抒发自己对生活的一些情与感。比如,可以编演课本剧,根据教材内容叙写一些后续故事或者开展辩论演讲比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激活自己的思维,张扬他们的个性,实践中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再如,教师也可以在班中开展诸如《我长大了》或者《我是父母的好帮手》、成语接龙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发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让他们的才能与创造性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施展和发挥,让他们都能在实践中找到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与平台,而且还能够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发现自身的价值,找到学习语文知识的自信,不断地吸收一些有价值的人文思想。

(2)广闻博见,充盈自我的心灵。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托起学生语文能力与素质提升的重要支柱,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要的课外阅读能够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课外阅读也是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与必要的补充,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教学,能够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各种媒体文化,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人文素质教育。比如,结合教学资源,可以组织学生欣赏《子午书简》或者是《百家讲坛》等一些比较优秀的电视节目,让学生不断地接受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让学生在吸收这些优秀文化的同时,还能够不断地内化自己的人格、气质,不断地促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感动与净化,让他们的人文素质在悠久灿烂的祖国文化的熏陶下逐渐深化。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这也就决定了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忽略任何一个方面,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地为学生打造出一个既具工具性又具人文性的课堂来。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下接受语文知识,消化语文知识,进而再爱上语文这个科目。

摘要:求真永远是求新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因此,在教学语文知识的时候,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多元反应与一些独特的体验,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理念,帮助学生理解一些高尚的人文精神,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真正地去体现语文教材中的人文性。本文结合以下几点进行探究,供同仁参考。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养论文 篇5

关键词:钢琴演奏;人文素养;乐感;演奏技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丰富,钢琴的使用量也逐渐增加①。钢琴演奏作为一门艺术,需要钢琴演奏家借助钢琴对钢琴作品进行表演,让观众在聆听钢琴作品过程中感受到美。一首完美的钢琴演奏在台上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是演奏家却在台下练习了许久,只有演奏家具备高超的演奏技巧才能在台上展现出爆发力。基于此,本文就对钢琴演奏中的人文素养、乐感以及演奏技巧进行探究。

一、钢琴演奏中人文素养、乐感以及演奏技巧的重要性分析

1.人文素养在钢琴演奏过程中的重要性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呈现出多样性,钢琴作为一种乐器,可以陶冶人们情操,让人们徜徉在音乐世界里。钢琴演奏时艺术的二次创作,钢琴演奏家在进行钢琴演奏过程中只有对演奏曲目有着良好的感知、理解,才能将演奏曲目演奏的完美②。面对此种情况,就需要钢琴演奏家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在进行钢琴演奏前期对需要演奏的曲目进行理解,并在理解过程中融入自身对音乐知识的理解、人生经验、艺术审美等方面内容,从而让钢琴演奏家在钢琴演奏过程中能够顺利演奏出曲目的意境,吸引更多的钢琴爱好者进行聆听,增加观众对钢琴演奏的认知。

2.乐感在钢琴演奏过程中的重要性分析

乐感是指对音乐的感知,是音乐教育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钢琴演奏者只有有了丰富的乐感,才会让其在接触到钢琴音乐作品时产生心灵上的反响;而如果钢琴演奏者不具备丰富的乐感,耳闻仙乐却无动于衷,就不会完美的演奏出钢琴曲目③。通常情况下,音乐乐感主要包括:音高感,节奏感,和声听觉,旋律感等一系列音乐感知,有些人先天具备音乐乐感,而有些人则需要后天培养。钢琴演奏家在进行钢琴演奏过程中需要借助钢琴来对音乐作品进行演奏,在此种情况下,钢琴演奏家具需要在音乐乐感的指引下,才能对钢琴演奏曲目进行完美的表演,让自己对钢琴演奏作品的结构组成、音符、旋律、钢琴谱等方面内容进行详细了解,并在演奏过程中融入自身情感,从而让钢琴演奏家在钢琴演奏过程中展现出爆发力,进一步增加钢琴演奏艺术对观众的吸引力。

3.演奏技巧在钢琴演奏中的重要意义分析

钢琴的演奏技巧十分丰富,钢琴演奏家在进行钢琴演奏过程中可以自如地弹奏各种音阶、半音阶,各种音程的跳动,各种双音、和弦以及各种复杂的乐曲,钢琴演奏家只有具备高超的钢琴演奏技巧,才能将钢琴曲目完整的演奏完毕,所以钢琴演奏技巧是衡量钢琴演奏者演奏水平的重要手段④。钢琴演奏家在进行钢琴演奏过程中对不同的演奏曲目使用不同的演奏技巧,让观众在聆听钢琴曲目过程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吸引更多的钢琴爱好者聆听。在西方浪漫主义产生之前,钢琴演奏过程中出现了“钢琴炫技派”,这部分钢琴演奏家在进行钢琴曲目演奏过程中经常会使用连奏、跳音以及半连音,并在钢琴演奏的整个过程都保持着兴奋的状态,充满精神,从而将钢琴曲目完美的进行演奏,实现钢琴演奏的目的。

二、培养钢琴演奏中的人文素养的措施分析

钢琴演奏与一般的艺术有着差异性,其在表演过程中需要人们用心去感受,去寻找音乐中的慷慨激昂。钢琴曲目中的每一个音符都是曲子组成的主要部分。钢琴演奏者在进行钢琴演奏过程中不仅需要具备高超的演奏技巧,还需要具备加强的人文素养,从而能够可以让演奏家在钢琴演奏过程中融入自身情感,演奏出更加动人的钢琴曲,因此,提高钢琴演奏者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⑤。通常情况下,培养钢琴演奏中的人文素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钢琴演奏家在平时生活中需要多聆听音乐,对钢琴曲目进行深入研究,积极探索钢琴曲目中的情感。其次,钢琴演奏家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读书,从书中增加自身文化底蕴,广泛阅读与钢琴有关的书籍,更加深入了解钢琴相关知识,从而增加自身钢琴文化素养。再次,钢琴演奏家需要多去参加一些钢琴演奏会,聆听其他钢琴演奏家演奏的曲目,并对这些曲目进行分析,找出不同钢琴曲目中的差别之处,然后其他钢琴演奏家的演奏技巧、演奏方法等方面内容进行学习,从而对自身钢琴演奏方法进行总结,找到属于自己的钢琴演奏方法,提升自身钢琴演奏水平。最后,钢琴演奏家可以去大自然中找寻“自由”,感受大自然风光的魅力、开拓自己的胸怀,并去社会中进行走访,了解平常人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从而使得自身阅历得到丰富,感受到钢琴曲目中更深入的感情,提高自身钢琴演奏水平。

三、提升钢琴演奏家演奏技巧的对策分析

钢琴演奏技巧十分丰富,具体包含钢琴的声音、钢琴的音色能量、钢琴演奏者手臂力量、钢琴演奏者弹奏时手的姿势、挥动、琴前的坐势等等,是成为一名优秀钢琴演奏者的基础,对钢琴演奏者的演奏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⑥。“笨鸟先飞”,钢琴演奏家要想掌握高超的钢琴技巧与后天的勤奋练习是有着直接关系的,因此,钢琴演奏家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钢琴技巧的练习,从而提升自身钢琴技巧,保证钢琴演奏水平。通常情况下,提升钢琴演奏家演奏技巧的方法有以下几种:首先,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⑦”,所以钢琴演奏家要想具备高超的演奏技巧是和日常生活中的勤奋练习分不开的。因此,钢琴演奏家需要加强对钢琴技巧的练习,在练习过程中需要将自己的练习时间、练习内容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音阶、长音、短音以及颤音的练习,并在练习过程中有重点的对演奏技巧进行练习,掌握不同钢琴演奏曲目的音准和节奏,根据钢琴演奏曲目选择自己的钢琴演奏技巧,勤练习,做到熟能生巧。其次,钢琴演奏者需要注重手腕和手指的练习。钢琴演奏对演奏者有着较高的要求,要求钢琴演奏者需要具备长手指、有力的手腕,从而保证钢琴演奏过程中可以实现身体的各个部位高度配合,提升钢琴演奏水平,因此,钢琴演奏者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强手指、手腕的练习,在钢琴演奏过程中保证注意力高度集中,对自己演奏的曲目做到认真聆听,找到演奏过程中发音不规范的地方,查明原因进行改正,并在钢琴演奏过程中保持一颗平稳的心态,不浮躁,让自己在钢琴演奏的整个过程中都充满激情,从而将钢琴曲目完整的弹奏出来,提升自身的钢琴的演奏水平。最后,钢琴演奏者需要对自身音乐表现力进行提升,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各种钢琴曲目的学习、聆听《爱的纪念》、《献给爱丽丝》、《克罗地亚狂想曲》、《蓝色的爱》、《命运交响曲》⑧等众多的钢琴曲,让钢琴演奏者在聆听钢琴曲目过程中提高学习情趣,使得内心得到升华,从而让钢琴演奏者在钢琴演奏过程中实现情感的爆发,提升音乐表现力,提升钢琴演奏水平。四、提升钢琴演奏家的音乐乐感的对策分析乐感是钢琴演奏过程中慢慢形成的,是艺术的一种直觉表现,其可以激发钢琴演奏者的演奏天赋,让钢琴演奏者在钢琴演奏过程中更高的把握钢琴演奏节奏,从而保证钢琴演奏的顺利完成。因此,钢琴演奏者要想保证钢琴演奏质量就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音乐乐感,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每一首钢琴曲都是由五线谱、符号等部分组成的,钢琴演奏者需要加强对这些方面内容的学习,并在演奏过程中保持自己的良好心态,在演奏过程中始终精神饱满,从而让自己在演奏过程中提升乐感,促使乐感朝向正确的方面发展。其次,乐感主要是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等方面进行激发的,所以钢琴演奏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加强对这些方面内容的训练,让自己在平常的练习过程中将钢琴的张力展现出来,并通过多种感觉进行表演,从而提升自身对音乐乐感的感知。再次,钢琴演奏过程中的旋律变化是多样的,而旋律也是培养乐感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钢琴演奏者在平时需要加强对钢琴演奏旋律变化、节奏变化等方面内容的练习,让自己对钢琴音乐有一个具体的认知,仔细聆听钢琴音乐旋律变化情况,从而提升钢琴演奏者的音乐乐感。最后,钢琴演奏者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钢琴曲目的练习,让自己对钢琴曲目形成一个整体认识,在练习过程中加深对每一个音节、符号的理解,从而让钢琴演奏者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乐感。

结语

总而言之,钢琴演奏家在进行钢琴表演过程中只有具备高超的演奏技巧、良好的音乐感知和人文素养才能顺利的演奏,因此,钢琴演奏家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加强自身演奏技能、音乐乐感和人文素养的学习,并在演奏过程中对这些内容进行应用,从而让钢琴演奏者在钢琴表演过程中充分展现出钢琴演奏的魅力,让观众在聆听钢琴演奏过程中感受到钢琴演奏的魅力,喜欢聆听钢琴演奏。

注释: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养论文 篇6

关键词:中职教育;语文教学;人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269-02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当前我国逐渐重视教育的多元化,加强职业教育,依据产业结构调整来增设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但是许多中职教育院校过多的注重技术教育,而往往忽视年轻一代的人文素质教育。语文是具有人文气息的学科,是实现全民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语文教育蕴含着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引领价值潮流。在当前,随着信息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教育资源越来越丰富,人们可以选择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中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已逐渐成为社会共识。

近年来,为了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和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进一步促进中职院校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中职语文教育教学已引起广泛关注。教育部2000年颁发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有关方面组织语文教育专家编写了中职语文教材;2005年,在总结国内外语文教学经验、广泛听取各类职业学校语文教师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针对中职语文教学实际和发展需要,对中职语文教材进行了全面的修订,教材建设日趋成熟。这为中职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中职语文教育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中等职业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不足

1.学生学习主动性差,文学素养低

当代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年龄偏低,独生子女占多数,家庭条件优越。大部分学生学习自主性差,缺乏学习兴趣,在初中阶段成绩较低,主要想通过在中专阶段学习职业技能来参加就业,而在文化课方面要求较低。这些学生的整体素质也是比较低的,表现在日常行为中公共场合吸烟、谈恋爱、穿着另类等等。特别是他们多数是未能升入理想高中的落榜者,有的人甚至初中学业都没有完成,因此学校内的课本知识都没有能力把握,更不用说通过自主阅读,提高文学素养了。他们的阅读能力、书写能力、倾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都与同龄的高中生存在着明显差距。有的甚至不敢在公开场合说话;有的无法表述自己的求职简历;有的言语污秽、行为粗暴;有的心理承受能力差等等。这些都与他们的文学素质有着直接的关系。

2.学校对语文教学的重视程度低

中等职业教育不同于中小学教育,主要是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主,目的是让那些被淘汰下来的学生增长一技之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然而,中职教育往往只重技能,而忽视素质教育,将语文课视为基础工具课,在教学安排上也是以应用文为主,忽视人文教育。因此,在大环境的影响下,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重读、写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听、说能力的训练。教师们并不是不懂得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将来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的重要意义,但是迫于当前应试教育模式的压力,他们也不得不要求学生更多的将学习精力放在死记硬背上。

二、文学素养在中职学生人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以及经济转型产业结构的迅速升级,社会对优秀人才的需要更加迫切。“十二五”规划纲要也特别提出统筹发展各类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提高学生就业技能和本领。创新教育方式,突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就必须重新审视包括语文教学在内的中职教育,让语文教育为中职学生整体职业素质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品位提升发挥重要作用。一个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文学素养,文学素养的提升离不开语文教育。

1.文学素养可以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

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得以生存。职业道德基本要求是爱岗敬业、有责任心、具备专业技能、有创新意识、团结协作、遵守规范。近代著名教育家黄炎培曾经说过:职业教育只有受教育者对自己所接受的职业教育有较好的理解,热爱和强烈的兴趣,才能够激发受教育者的事业心、创造力和积极性,只有受教育者具有健全发展的道德情操,才能够促进人们之间关系的协调。并且黄炎培先生将职业道德教育概括为“敬业乐群”。敬业是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具有强烈的兴趣,喜爱自己的工作;乐群是在工作中表现出高尚优美、快乐向上的道德情操和优秀的团队协作精神。纵观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率依然较高,因为更多的企业希望找到具备一定技术,能直接进行实际操作的人。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了危机,因为这些懂技术的大中专毕业生在起初就业时确实存在优势,而从长远发展来看,学历层次较低的他们,职业道德水平也不高,职业生涯受到限制。所以职业道德是一个人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中职语文课程不仅是教会学生背诵课文,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开展人生观教育和塑造完善人格。一个人的文学素养能够帮助他养成浓厚的职业兴趣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形成良好的互助协作精神,养成理性思考的品质,使他纯洁高尚、不畏困难。文学作品具有社会性,都是作家通过观察社会百态,阅历无数才发自内心写出富有深刻内涵的诗句和篇章的,例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出一个人博大的胸襟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一个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中职学生在这样的文学环境熏陶之下,也会自觉地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2.文学素养可以开拓中职学生的创新思维

构建创新型国家要求我们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创新教育视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一个人要想有所创新,就必须具备创新思维,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智能系统中最为关键的要素,而形象思维是创新智能系统中最核心的要素。中职语文教育对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和大脑的完善、思维质量的提升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强化文学素养教育可以大大推进中职学生形象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便于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时,“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所表达的是一种热爱祖国大好山河,激昂亢进之情;而在阅读杜甫的《画鹰》“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耸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镞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之时,又能感受到句句是鹰,句句是画的美妙。整首诗通过描绘画中雄鹰的威猛姿态和飞动的神情,以及搏击的激情,表现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鄙视平庸的性情。

通过阅读使学生们感悟不同诗词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所反映的文化差异,这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有着很大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周围事物,不断探索生活的乐趣,养成不假思索,求实创新的思维模式。

3.文学素养可以完善中职学生的审美认知

人本主义教育学说不仅强调人性的培养和理性的养成,而且趋向于培养完美的人,即集真、善、美于一体的人。该理论要求尊重人的需要、情感,并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强调劳动创造了人,人是在劳动基础上形成社会化的高级动物,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人的发展是由低到高的发展,从一个人的心智的全面和谐发展到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再到个体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就是接受人文教育。中职语文教育是学生整个人生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通过回归文学的本真,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文学素养,感悟精神、陶冶情操,从而获得一种美的感受。以美的思维来观察身边万事万物,以美的心灵与他人和谐相处。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文学素养教育可以培养和塑造他们的人格,提高职业气质,树立自身形象。苏轼曾经说过“腹有诗书气自华”。可见,一个人饱含知识,自然散发出一种自信与智慧的气质,在言谈举止中,无时无刻不透露出对美的领悟。语文教育可以利用文学作品中所拥有的文化特质,对学生的感知、情感等审美素质得以提升,从而培养完美健全的人格。同时,也可以推动一个人的道德认识、道德信念的形成和转化。

由此可见,语文不仅是一种基础性教学科目,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的构成。学生通过语文这个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吸收先进的思想,感悟真实道德情感。因此,语文承担着传播文化知识、构建价值体系的重要使命。

三、中职语文教学策略

一是依赖语文教师能够妥善把握文学作品的主旨思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努力让学生们认识到通过学习语文提升自身人文素质,从而养成职业道德、形成创新思维、完善健全人格的重要性。借助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增强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演讲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也可以在课上播放优秀讲演大师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们自己感知,分小组选取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展示学生们的文学素养。

二是与所学专业技术相联系,注重教学的实用性。中职学生毕业后主要还是面向社会投入到具体的工作当中。学好专业技术是关键,但是语文作为重要的素质教育基础学科,是将来在工作岗位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因此,中职语文课要针对学生实际,调整教学重点,明确培养目标,把重心放到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上来,依据就业形势,使学生学以致用。

三是将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相结合,使语文成为丰富多彩的实践学科,让学生形成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积极主动参与课内外阅读。这就要求教师精选阅读材料,营造美的心境,培养审美情趣。调动学生的所有器官,感知文学语言的无穷魅力,促使学生形成立体的、系统的思维。教师还要充分利用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然美、人文美、社会美陶冶情操,完善健全学生的人格。

参考文献:

[1]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李跃兵.以就业为导向,开发职业中专课程新体系[J].职业教育研究,2006,(3).

[3]唐建新.今天怎样教语文[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养论文 篇7

2001年6月8日,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了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优先发展学生的创新素养、实践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环境意识。而后,很多学者开始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那么,何谓人文素养?对此,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作出了很好的阐述:“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因此,我们可以把人文素养归结为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素质和修养,即人性、理性和超越性三个方面,而人文精神为其核心要素。

人文教育不仅是高考改革和《英语课程标准》的客观要求,也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英语教学过去只重视工具性而忽略人文性,或者说,即便重视人文性却不知道在何处实施、如何实施,导致课堂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灵动和智慧,以致效率低下,也导致了大部分学生对语言背后的文化知识非常欠缺。对此,教师若能充分意识到学生需要人文素养的培养,就会在英语教学中考虑课堂氛围和学生参与度,注重对兴趣的培养和潜力的挖掘。因而,出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也应将人文素养的教育内容融于英语教学,落实在每堂课、每个细节上,使课堂恢复应有的活力。

一言以蔽之,我们需要去了解高中生人文素养的现状,逐步明确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内涵,制定相应策略并加以实践。总体上,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实施人文素养的培育。

一、挖掘英语语言材料的人文价值

我们可以将“人文”视为那些与人类社会有直接关系的文化,包括文学、历史、哲学和艺术等;而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作为传承、发展人类文化的载体,蕴涵的人文精神有其固有的特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挖掘教材的人文素养内涵,有意识、有目的地渗透人文知识,陶冶学生情操,开阔学生视野,使之成为知识丰富、情感积极和人格健全的未来栋梁。为此。教师应该对教材,包括教材资源和所有辅助性资源进行挖掘,发挥语言拥有的人文价值。通常而言,高中阶段侧重挖掘完整的世界观——跨文化意识,包括眼界的开阔、阅历的丰富以及对文化差异的体会。高中牛津英语教材和新世纪英语教材也正体现了英语的这一特性,比如,不同文化的肢体语言和眼神交流方式、名胜古迹、名人轶事、饮食文化等。对此,教师应充分挖掘这些教育因素,以文本为载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贯彻渗透人文情怀的英语教学策略

学习英语的过程,其实也是形成人格和意志的过程。在获取知识和锻炼能力的同时,更能磨砺意志并陶冶情操,丰富体验并拓展视野,开发思维并发展个性。因此,我们应从英语教学过程中所孕育的人文内涵出发,发挥教学的人文价值,让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和学习能力之余,感知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人文情怀,传承其中的人文精神。而在潜移默化之间,经由英语教学所陶冶的人文素养,无疑能拓展学生的心智空间,构建完善人格。针对高中生在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和艺术等方面素养缺乏的现状,我们可以在三个教学环节中贯彻渗透人文情怀的策略。

其一,在课前备课中,树立人文意识,挖掘英语教材中的人文内涵,由此设计教学方案。比如,选择语言难度适中而意义深远的英文诗歌或经典文章作为对教材的补充,或让其阅读,或让其背诵,这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由此可以让他们领会好的文章所传达之意,从而培育其人文素养。

其二,在教学活动中,拓展英语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具体包括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营造竞争与合作氛围、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和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培养创造意识和创新思维这四个方面。当今社会,合作是一个必备的生存技能,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都是至关重要的素质,是教学高效的有力的支点。当然,这也是人文素养在生活中的重要表现。因此,教师可以在英语课上设计一些同伴合作或小组合作的活动,如对话、角色表演、小组讨论等都是很好的形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任务需要,灵活地设计合作活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座位进行合理的编排,给予学生明确指令,指导学生进行合作,让学生在提升英语学习能力的同时,也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倾听和表达,学会尊重他人,由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以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其三,在课堂外,设计有效活动,布置具有针对性的作业,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教师应当结合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习惯和水平差异,分层布置作业。不少学校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有限,往往一个英语教师要面对一个班级的几十个学生,而几十个学生掌握的知识情况自然存在差异性,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难以兼顾。对此,教师不妨借布置作业的机会,根据不同层次学生掌握知识的差异性,分层布置作业,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从而体现人文关怀。具体说来,即在作业设计时充分考虑每类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差异,甚至应预计后发展区的差异,为各类学生设计难易适度的阶段式作业。教师可以针对个体差异,布置不同难度、不同量的作业练习,或让学生根据自身学习能力及兴趣作自由选择。分层作业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在不同基础上有各自的提高和发展,获得成就感。此外,为促进学生的良性竞争,还可定期按学生的进步、退步由教师或学生本人提出“升层”或“降层”的动态调整,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有机结合英语教师的人文素养与教学活动的人文精神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授业且传道,教书且育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身体力行。而教师的人文素养与教学活动中蕴涵的人文价值可谓“结伴而行”——教师的人文知识、道德情操、民族文化情结和人生追求,能与教材所渗透的人文情怀产生共鸣,在各种教学活动中自然而然地散发出人文气息。因此,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非常重要,这些人文素养的教育作用不仅仅是引起学生的尊重,而是应该与教学活动中的人文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产生强大的人文“磁场”,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此,英语教师首先应从人文知识、道德情操、民族文化情结和人生追求这四个方面提升自我素养,这样方可能对文本蕴涵的人文因素有一定的认知和挖掘能力,进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使自身的人文素养与教材中富有的人文价值、人文情怀发生共鸣,使课堂的各种教学活动洋溢浓厚的人文气息。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各种知识,尤其是历史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和美学知识来丰富自己的人文知识,使自己在教学中能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品德修养、人文底蕴、审美情趣和教育技巧来赢得学生的认同和模仿,使学生主动自觉地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接受人文教育。同时,教师应该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尤其是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观,一切为学生的发展考虑,才可能使自身的人文精神有更大的提升。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养论文 篇8

一、人文素养的概述

所谓人文素养, 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 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现代企业赖以生存和创新的动力源泉就是强大的人才力量和技术支撑。市场竞争是知识的竞争, 是技术的竞争, 是产品质量的竞争, 是服务手段和服务质量的竞争, 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提高人才的质量, 除了企业要做大量的工作外, 根本上要从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做起。从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现状看, 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而且已被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以及各界有识之士所关注。

二、人文素养与大学体育教学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必须在课程、活动、讲座、环境等方面多管齐下, 共同作用, 才能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高, 才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 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第一, 在我国体育界, 由于唯科学主义思想在教育中长期占主导地位, 而忽视体育教学中人的价值和意义, 是对人性的一种压抑[2]。

体育运动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点。

而当前大学体育教学是建立在素质培养的基础上, 可以看出在这种模式下对学生过早分流而产生一定的影响。让他们过早的通过大学体育教学和职业技术培训而接触社会, 这样不利于其自身的全面发展, 过早的将自己的职业定型, 这样会限制和约束到大学生的思维和处事理念, 而大学体育教学与普通教育不同之处正是在于, 前者是主要在于专, 职业性, 专业型, 后者在于全, 全面性, 综合型。这是社会所需要的两种不同类型的人才, 都是在中国梦实现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不能说大学体育教学就是一线员工, 而普通教育就是管理层, 这是一种误导。大学体育教学在人文素养理念下发展越来越完善, 但这还要时间来对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一些弊病进行调整和改革[6]。

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不提高, 特别是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劳动力密集型正在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转变, 这就要求大学体育教学毕业生要具有更深厚和更广泛的文化基础理念知识, 同时在人文素养理念下, 由于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矛盾, 两者之间不能取其一而断其二, 两者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没有理论的实践是不永恒的, 大学体育教学除了加强学生的技能培训外, 更需要对其文化基础理论知识进行完善, 只有这样才不会影响到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质量, 才不会影响到学生将来毕业后, 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职业场出现束手无策的现象。此外, 在现代生活中由于经济条件越来越优越, 自然也会给现代生活带来更多的高质量、高品质的理念, 面对这些大学体育教学就更要注重学生除了职业知识以外的文化理论知识, 才能够可持续发展。

三、人文素养融入大学体育教学的有效途径

1. 加强体育教学中的人文素质

由于大学体育教学不仅在就业前进行职业技术培训, 也有在再就业后进行职业技术再培训, 这就需要国家政策进行支持。社会要为大学体育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发展创造和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要对这些大学体育教学进行规范, 对大学体育教学培训的人员进行正确的引导, 除了在大学体育教学学习的学生, 还要针对社会工作人员, 让他们在工作之余能够再学习, 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技术能力, 能够更加适应社会工作的发展。

2. 体育教师要主动促进体育教学中人文环境的构建

在这种人文素养理念这种教育模式下, 高等院校都执行统一的教学目标, 开设相同的课程, 使用相同的教科书;各学校都按相同的规定的学科课时、教学进度和教学周期进行教学;教师执行规定的教育教学过程。基础教育学校的基本职责是传递知识, 并且为社会需要的规范化人才做好基础工作。在教学上基本是教师讲, 学生听的模式;学校缺乏鲜明的自我特色, 学生无个性。尽管在新中国成立后, 对高等院校作了很多改造和改革, 高等院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变化主要体现在学校的领导权、培养目标的社会主义转向和教学内容的变革。但是, 由于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半个世纪中, 尽管在工业化的道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整个国民经济上依然以农业经济为主, 国家没有完成工业化, 加之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 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造成适龄学生人数庞大, 学校无论在整体形态、内在性质, 还是在日常教学上, 都没有进行转型性的改革, 学校仍是近代性质, 并未完成现代化的转变[3]。自建国初至今, 大多数学校的课堂教学, 基本上保留着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追求升学率、学生负担重一直是中国基础教育的顽疾。学校缺乏鲜明特色, 中学生缺少个性, 因此“我国基础教育到目前为止, 仍有近代教育属性。”

3. 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快掌握更多的知识, 提请课堂的学习效率,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多采用演绎法。演绎法教学是从“一般到特殊”, 属于接受学习方法之一, 它有利于学生聚合思维的培养。这种方法可使学生少走弯路, 使其能系统完整地掌握一门门学科知识。它的优点是学生可以很快地继承前人积累的知识。但这种教学也“天生”就存在不足和缺陷, 它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 重视学习的结论而忽视学习的过程, 重理论掌握而轻实践操作, 重接受而少创新, 形象地说是注重给学生“鱼”, 而没有授予学生“渔”, 课堂学习中缺少教与学的互动, 学习注重对知识的记忆, 忽视对能力的培养, 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思维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 使学生感到教师所讲的、课本上所记录的一切都是正确的, 必然的。于是, 在科学课程中, 公理和原理主宰了一切;在社会课程中, 对经典的引用主宰了一切, 充其量还有一些对己有结论的证明和说明。长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学生逐渐失去了思考的动力, 养成了思考上的“惰性”, 学习中记住这些公理、公式和结论就成为他们的目标和任务[4]。

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相互协作, 建立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大学体育教学体系, 高等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文化理论知识期间, 企业能够帮助高等院校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训, 将文化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教学中去, 才会让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生活, 进而将学习的文化理论知识应用到职业技能中去, 从中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让自己的技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大学体育教学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 要由原来的“替代关系”转变为“互补关系”, 实现人文素养理念下大学体育教学的创新发展理念。

科学的发展和研究日益迈向综合化的趋势, 各种交叉知识不断涌现。高等院校课程发展改革就需要在课程设置上矫正传统分科课程所存在的不足, 从而适应科学发展综合化的趋势。由于当前高等院校过早地进行专业定型和分流造成的知识分界人为地限制了学生的视野, 并削弱甚至破坏了他们对客观世界全面的、整体的认识, 同时也造成了他们把学习知识、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实际需要分离。通过高等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这种桥梁的搭建, 使得大学体育教学体系能够得到很好的完善, 企业在其中除了教会学生如何将文化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操作中去, 更教会学生在面对社会这个大环境中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 在自己的专业技能上有所建树, 并能将高等院校的文化理念带到企业中, 又将企业文化理念带到校园中去, 这样相互影响, 相互协作, 让人文素养理念下现代大学体育教学体系的建立更有效果。

结论

学校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对未来人才的培养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未来, 学校体育必须重新认识自身的特点和价值, 以适应21世纪教育改革的需要。结合实际, 把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推向深入, 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质。

参考文献

[1]李明洋.刍议大学体育和大学生人文素养之间的关系[J].当代体育科技, 2013, 01:118—120.

[2]左斌.浅析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体育思想的融入[J].商, 2013, 06:236.

[3]陈晔.浅谈提高大学体育教师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与方法[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06:100-101.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养论文 篇9

一、传统文化缺失现象的分析

(一) 获取知识的现代媒介众多, 淡化纸质媒介经典。

随着知识爆炸的时代到来, 传统的阅读方式已不能满足“90后”中职学生的信息需求, 互联网上新奇浪漫的青春小说和视觉冲击力强的图片更能吸引他们的眼球。书上跟现代社会脱节的古文诗词, 则被他们视为老八股或跟不上潮流的东西。有时就连喜欢的学生也因为害怕被同学当作“书呆子”、“老古董”笑话, 不敢在人前阅读, 更别说当众诵读, 以致学生中学习传统经典文化的氛围不佳。

(二) 西方文化的大量渗透, 学生一味地崇洋媚外。

近年来西方文化的大量渗透, 有些人认为外国的月亮就是比中国的要圆, 断定传统文化是腐朽落后的文化理念。过洋节的风潮, 更是受到青少年的追捧, 认为这是时髦的表现。而逐渐被国人谈忘的中国的传统节日, 却在他国“发扬光大”, 以致政府不得不立法来延续传统。学生中间更是形成了一种以讲英文、染头发、唱嘻哈为傲, 以啃书本、讲传统、不懂时尚为耻的不健康的风气。

(三) 功利当先, 认为传统文化不具有现实意义。

现代中国人在生活的压力下, 古文诗词只能作为获取名利的敲门砖, 或者是功成名就后附庸风雅的装饰品。与畅销书不同, 古文诗词类经典门庭冷落, 无人问津。因为大家普遍认为它们一不能助其平步青云, 二不能助其排忧解难, 三不能助其熟知实事, 有亦可, 无亦可。加之古文艰涩难懂, 成为难啃的骨头, 不如有一技之长实在, 于是只能束之高阁, 列为摆设。

二、从经典文化中重塑传统人文精神

(一) 诵经典文化, 塑人格品德。

中职学生大多对学习失去兴趣, 成天脏话连篇, 在学校无事生非、打架斗殴。只用简单的说教对他们进行品德教育是行不通的, 只有依靠中华经典文化强大的优势, 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文质兼美的古文诗词理所应当承担起教化学生的重任, 两千多年前, 孔子就提出“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观点, 强调人的修身从学诗开始, 受教于潜移默化之中, 得益于身心愉悦之时。中职学生要多读具有时代性、先进性和积极向上的优秀作品, 选择个性鲜明、人格伟岸的人物作为学习的榜样, 坚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洁身自爱, 健康发展。诵读《三字经》、《千字文》、《游子吟》等诗篇, 教育学生文明知礼、尊老爱幼;诵读《论语》、《师说》、《弟子规》、《劝学》等名篇, 教导学生尊师重教、勤奋好学;诵读《过伶仃洋》、《狱中题壁》、《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歌, 引导学生不惧权贵生死、弘扬气节。通过读圣贤书, 与圣贤为伴, 追求儒雅风范, 学习圣贤的行为美、语言美、气质美和性格美, 塑造文化品格, 厚积人文底蕴。

(二) 诵经典文化, 感人情百态。中国古典诗歌作为人们抒

发情感最为有效的工具, 包罗了世间所有的情感美, 给我们带来了审美愉悦和情感冲击。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中也说:“诗者, 吟咏性情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深沉的爱国情。

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上, 涌现出多少流芳百世的爱国诗篇, 是我国古典诗歌史上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从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到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中的壮志未酬, 再到龚自珍《己亥杂诗》“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的豪情壮志……无论哪个朝代, 都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诗人炽热无比的爱国热情和至死不忘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诵读这样感人至深、流传千古的泣血之言, 是对中职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 教育他们继承和发扬精忠报国、爱国忧民的传统精髓。

2、浓烈的思乡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这些耳熟能详的游子诗时常萦绕在耳边, 它寄托着旅居他乡者浓重的渴盼团圆的情感, 蕴涵着对故乡亲友的挚爱, 对故乡山水的依恋。这类诗歌没有华丽精致的词藻, 也没有奇特新颖的构思, 只有真挚无华的深情。却使诵读者感受到明月下思乡者客居的萧条, 感叹岁月年华的易逝。能够重新激发起学生正在淡化的家国观念, 树立热爱家乡, 不忘乡情, 回报家乡的人生追求。

3、动人的爱情。

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以爱情为主题的诗歌数量繁多, 且流传广泛, 是古诗长河中的一朵奇葩。诗经中“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的爱情呼唤, 《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至死不渝, 《长恨歌》中“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忠贞不二, 《江城子》中“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 自难忘……”的追忆, 这种真情的自然流露, 让人感到痛快淋漓, 并深受感染。诵读这些情诗, 让学生认识到追求爱情时应报以真诚, 对爱情要忠贞执着, 婚姻中夫妻要互爱互助, 风雨同舟, 共同承担家庭的责任, 这是爱情长久、家庭存在的重要基础。

4、质朴的友情。

友情是朋友间真挚的情感、心灵的交流, 在一起时要相互激励, 远离时要扬其善名, 快乐时要与其共享, 患难时则要共生死。王勃的“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杜甫的“人生交契无老少, 论交何必先同调”……都寄托着诗人对挚友的依依不舍和即将远行的祝福。吟诵如此美好的友谊之诗, 应学习古人结交真正的知己, 建立质朴的友谊, 在思想上互相鼓励, 在品行上互相监督, 在学问上互相切磋, 在理想上互相支持, 在生活上互相关心。

以上观点, 乃本人教学探索中的一点浅见, 希望通过加强语文的古诗词教学, 开展吟诵活动, 促使学生热爱中国古文化, 汲取前人遗产之精华, 学习其中的人格美、人情美、人性美, 潜移默化地注重自身修养, 增强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感, 真正发挥经典文化的现实作用。

参考文献

[1]曾锐《含英咀华闳中肆外——关于学古代文学促进人格修养的几点看法》——《职业圈·现代软科学》2007年第19期

职业素养中的人文精神 篇10

一、积极的人生和职业态度

作为社会人和职业人, 我们可以选择作为参与者、旁观者, 而不是评判者。选择作旁观者是因为自身的能力、经验欠缺, 判断力不够, 需要观察学习他人的方式、方法;选择作为参与者, 是因为作为其中一员, 有责任和义务为组织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无论如何, 应积极融入主流意识和核心组织, 形成一种执政思维, 随之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即使你由于经验欠缺出现一些失误, 但作为领导者, 他会欣赏你的责任感和面对困难的勇气。

二、科学认知自我, 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过程, 职业生涯设计是职业生涯规划顺利实施的保证。在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时, 首要问题是帮助个体进行自我评估即科学认知自我。其目的是为了让个体了解自我, 发现潜能, 悦纳自我, 清醒认识到自己的现状与未来理想职业之间的差距, 帮助个体端正态度, 从而激发自我潜能、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科学认知自我不是一次二次的探究和职业测评就可以完成的, 而是贯穿于职业生涯的全过程。 (1) 探究自己的能力优势。能力一个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在一个人的活动中表现出来, 同时又在所从事的活动中得到发展。能力往往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指人们已经学会了的知识和技能:二是指个体具有的潜力或完成某项活动的可能性。例如:一个人具有领导的潜能, 只有在领导岗位上才能体现出来, 否则永远是一种潜能。能力又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注意能力、想象能力、操作能力等。特殊能力是指某些特殊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画家需要具有良好的空间知觉能力及色彩辨别力等。个体能力差异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未来从事职业的社会经济地位, 地位越高对能力的要求越高。对能力优势的探究包括以下几方面:基本学习能力、语言能力、空间判断能力、形态知觉能力、身体运动能力、艺术创造能力、人际关系能力、文秘能力等。 (2) 探究自己的个性优势。简单地说就是每个人在处事时总是表现出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 有自己的行为风格。如有的人对细节敏感;有的人关注整体;有的人善于决断;有的人灵活多变;等等。个性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 只是当他们有具体的工作联系起来的时候, 才有适合于不适合的问题。它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乐群性、聪慧性、恃强行、敢为性、稳定性、兴奋性、有恒性、自制性、敏感性等。 (3) 探究自己的职业生涯动机。在给出的十个方面的问题中, 找出你最在意哪些?最不在意哪些?按照在意程度列出顺序。十个方面的问题包括:升职、冒险、福利、变化性、竞争、创造性、帮助别人、工作的独立性自由性、做领导、社会地位。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 每个人对自己形成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在此基础上, 找出自己的优势和特长, 在以后生涯选择中, 注意扬长避短, 选准职业的切入点。同时, 判断一个人是否成功, 最主要的是看看它是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身优势, 而不是用社会上统一的所谓“成功人士”的标准来衡量。当个体摒弃了世俗的成功标准, 完成了对自身的科学认知, 对人生的价值与自我的科学定位便于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会减轻内心的压力, 克服浮躁情绪。

三、理性的态度、诗意的生活

我读了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三个人都在垒砖头, 一个人一边垒一边抱怨, 这个工作又累收入又低, 感觉整个世界都欠着他的;第二个人说自己在垒一堵墙, 他干得非常仔细认真;第三个人, 一边垒砖一边歌唱, 他说自己在盖一座大教堂, 教堂落成后, 这里会有天使的歌声。

四、学会学习、终生学习

知识经济是21世纪的经济主流, 是21世纪的“第一概念”。知识经济时代, 一个非常实际的挑战是知识的快速老化和新的专业领域的不断出现。社会劳动者的职业迭替更加频繁。据资料显示, 现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劳动者职业迭替和就业岗位轮换已普遍呈频繁之势。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人才, 平均5年更换一次工作。美国的每个人一生平均更换12次工作。据统计资料显示:一个人大学阶段所获得的知识只能满足其一生所需知识的10%左右。[3]因此, 在未来社会中学习将成为人的第一需要, 学习将是一个人求生存、求发展的根本手段。学习将伴随一个人整个的职业生涯。

学会学习, 就是变传统的“知识传播、博闻强记”为“创新性、开放性”学习。正如爱因斯坦曾讲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所以, 日本学者川上正光提出“知识, 百科全书可以代替, 可是考虑出的新思想、新方案, 却是任何东西也代替不了的”。学会学习的另一个内容就是注重“通才”学习和“专才”学习, 二者相辅相成。所谓“通才”是指具有某些专业知识而又知识面广博, 知识结构合理, 具有较强专业适应型人才而言。相对于“专业”型人才而言, “通才”型人才更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前途。美国曾对1311位科学家 (从他们的论文、成果、普及等方面) 做了5年跟踪调查, 发现有成就的科学家很少是精通一门专业的“专才”, 而都是博才取胜。当今诺贝尔奖获得者, 有不少既是某门科学的“专才”, 也是进行综合性研究的“通才”。

总之, 职业素养中的人文精神决定了个体的发展高度。可以使个体用批判的眼光审视社会的各种纷繁现象, 懂得什么是人类和自身真正想要的美好生活, 对人类和自身的生存状况能做出发展性的反思, 对人类社会的命运能有所思考和贡献。

参考文献

[1]仇忠海:“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学校教育, 2004.7第1版1

[2]刘远白:职业生涯规划中的科学认知自我.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7, (14)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养论文 篇11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学 人文素养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一)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决定了必须要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小学生在学习和身心发展方面表现出一些特征,相比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注意力明显增强,目的明确,更服从于主体心理调节上的需要;认识水平提高,独立能力、自我意识、独立感增强,成人的指导和调节逐渐成为辅助。小学生懂得了一些事情,但是又不能彻底的了解,在意志和情感上缺少一种关爱,使得他们的意志和情感相对比较脆弱,不健康的学习方式也使得一些小学生感到厌学、自卑。以上这些问题都突显了对小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紧迫感。

(二)现代人人品人格的失落要求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丰富的物质生活面前,精神生活贫乏极了,人们找不到正确的生活目的和人生观,只是一味的沉迷于物质生活的追求与享受之中。人文教育是以人为能动的活的生命作为前提,人本身具有一种人之所以为人的能力,用过去的说法,就是人性的因素。人性的因素与知识的因素不一样,人性是人的生命以内的东西,知识是人的生命以外的东西。对于处在成长中的初中生,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势在必行。

(三)人文素养教育是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全面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加强小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实际上就是为培养现代化的中国公民打下基础。个人的人文素养必然会影响到整个社会人文素养的发展水平,一个国家的人文素养的高低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衡量尺度。缺乏人文素养就意味着社会的发展失衡,必将终究影响到社会的长远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人文素养的实践探索

(一)提高小学语文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小学生阅历短浅,对教材的内容、形式及所负载的人文精神、思想、情感的深层把握更多地依赖于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教师应通过巧妙地挖掘教材的潜在价值和意义,有意识地引领他们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精神盛宴”。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提升和完善自身的人格素养,以渊博的知识、超强的能力和高尚的品德来影响和感染学生。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来影响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语文教师要想使自己的教学工作取得预想的结果,必须提升自身的情感素养,以满腔热情的态度来对待学生,以真挚的感情来带领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里遨游,给学生以真诚和无私的爱。

(二)深度挖掘教材的人文意蕴。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的根本,它以知识运用的形式呈现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①在识字和写字中领略中华汉字的文化底蕴。汉字博大精深,里面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底蕴,我们可以从汉字中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②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情趣。在我们在训练学生阅读的时候,语文教师应当抓住时机来引导他们努力把模范人物的优良品格移植到自己身上,借助教材中这些得天独厚的育人因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③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写作一直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点内容,实际上就是用人文的视角和胸怀去思考社会、解读人生和畅想未来,可以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④在口语交际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表达交往能力。口语交际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小学阶段是训练学生系统言语的最佳时机,语文教师要抓住机会努力调动学生说话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话语权,逐步培养学生敢说、能说、会说、乐说的习惯和勇气。⑤在综合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语文综合活动课要求语文教师改变以往灌输式、主导式的教学方式,要求语文教师在综合活动课中扮演启发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精心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三)充分利用课堂主渠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内的资源,用课文中点点滴滴的美去感染学生,用一颗爱心去关心学生,用一份责任来担负学生,在课堂这个集体氛围中对小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和熏陶。在课堂互动中,语文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个性,营造出一种自由、平等、和谐的人文课堂氛围,让学生获得生动、和谐的发展,从而充分利用课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改革语文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为了更好的考察语文教学的情况,通过完善教学的过程,改进教学内容,促进小学生能有效的提高语文学习效率。但是现实中,过多的小学语文教师太注重评价结果,过多关注考试的成绩,而忽视了学习的全面发展,对教学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和片面。语文教学更注重情感的特点,不能完全采用单一的量化方式进行评价,应该采取见仁见智的多元性和开放性的评价体系。

(五)创造和谐的人文校园环境。校园作为育人的主要场所,应该具有优美的物态人文环境以及构建和谐的人际人文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具体潜移默化的长效性。从形式上看,它没有明确的教育者,受教育者也并不察觉自己处在受育的过程中。这种教育是学生身在校园环境中无意间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的,他们更多的依赖于自身的态度体验、情感体验和非认知心理因素启动的状况。

三、总结

语文教学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可见,借助语文教学来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关注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弘扬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语文教育正确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郝亭亭.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学研究.2011(02)

[2]吴惠青.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生命教育价值取向[J].教育科学.2010(01)

人文语文:关注人文素养的生成 篇12

人文是个抽象的概念, 《辞海》指出: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我们很多时候强调人文是社会科学, 但我认为这里的人文应该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包括对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的初步了解和掌握;对人文典故的熟悉与借鉴;对人文语言的感悟与运用;对人文遗产的整合与创新;对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开拓。它们共同构成人的素质与涵养。人文追求的是善, 给人以悟性, 人文中的信仰使人虔诚。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 尊重人, 关心人, 爱护人。简而言之, 人文, 即重视人的文化。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 应该注重熏陶感染, 潜移默化, 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把教学目标放在人的素养的养成上,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所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我的理解就是要提高学生“以人为本”的素质和修养。即提高他们自身应有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课堂教学就是要引领学生攀登知识的高山, 攀登情感的高山, 攀登思维的高山, 攀登人格的高山。

那么,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一、课堂上, 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语文课堂, 需要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的个性在这种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中尽情释放、洒脱驰骋。要解放学生的头脑, 给予他们充分的空间时间和足够的自由,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引导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良好态势。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陶行知先生有言:“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即“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韩愈早在《师说》中就定义了教师的职责:“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既要能够带动学生邀游在知识的海洋里, 乐此不疲;还要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 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不做笔记不看书;看书要有自己的心得体会等。

三、精选经典文章, 陶冶情操, 潜移默化

语文课本是经专家精选的文化精髓, 要充分利用手头资源, 培养学生的审美与鉴赏能力。指导课外阅读, 丰富学生的人文阅历, 促成学生感受人文精神与民族意识。作为母语教学的语文学科, 是一个有着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 关系着学生心灵塑造的教育性学科, 它肩负着传递民族文化、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任务。要学好母语, 就要大量阅读, 博览群书,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这些都是根植于语文的人文性思想的深切体认, 应该要求学生广泛阅读那些充满人性智慧和灵光的好文章, 吸收那些触及灵魂的人文精华, 丰富学生的人文阅历, 促成学生感受人文精神与民族意识, 让语文教学成为有根教育。同时,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四、重视学生道德品质建设, 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 许多教师都有一个深切体会, 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管, 越来越自我, 越来越自私。他们做任何事情都是从自身的立场出发, 很少考虑别人的体会。作文也成了感情肆意宣泄的工具, 甚至流露严重的消极思想。在这种人文精神严重缺失的情况下, 何谈民族、国家?教师要扭转这部分学生的消极情绪, 就要在教学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以课本为摹本, 以课外为拓展, 激发学生对祖国博大精深文化的热爱, 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产生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自信心。还要给学生自由的空间, 去关注课外, 关注民生, 关心国家大事, 能对大事要事有自己独到精辟的见解。

五、狠抓语文基础, 夯实听说读写能力, 培养语感

新《课标》强调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基础薄弱, 语感不强, 读不懂文章, 又如何能对母语文化有强烈的共鸣?所谓“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语文作为交际工具, 就是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这几点是相辅相成的。我认为多多开展辩论、朗读、背诵比赛, 能更好地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素质, 提升读、说、写的能力。要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单元设计, 安排符合单元特色的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兴趣。写作上提倡“言为心声”, 要敢于说真话, 做真实的自我, 不做自私自利的人。有崇高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不消极不厌世, 以乐观开朗的情怀拥抱生活。能辩证地对待生活的阴暗面, 宽容地对待身边的任何人和任何事。

六、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 尤其是人文素质

上一篇:VCF架构的特点下一篇:性别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