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F架构的特点

2024-09-30

VCF架构的特点(精选5篇)

VCF架构的特点 篇1

摘要:笔者为解决个人桌面终端在标准化办公、信息存储、信息泄密、维护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变革传统个人桌面应用部署模式, 满足高效、便捷、安全的个人桌面应用服务需要, 确保日常业务和办公流程的正常开展。利用基于BYOD交付式桌面应用的虚拟化技术, 降低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人、财、物的投入, 最大程度地提高工作效率, 保证企业日常业务和办公流程安全、正常运行, 提高资源利用率, 简化接入过程, 增强管理运维能力, 实现桌面应用的智能化、移动化、信息化。

关键词:BYOD,桌面云,交付式,RPO

随着企业信息化飞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传统业务借助信息技术, 实现了信息化业务管理流程的变革。通过桌面终端联网的方式, 利用客户端程序或WEB授权访问的形式, 实现对各大业务系统数据的交互、业务流程办理和本地桌面用户资源的访问, 是满足业务开展和日常办公形态的基本模式。 在此模式下, 用户可方便地通过个人桌面终端PC连接企业互联网络实现业务流程的办理和日常工作的开展。然而, 随着移动计算技术和移动终端的迅猛发展, 基于用户智能终端的APP (移动客户端) 正被广泛使用, 向个人桌面终端的部署方式提出了挑战, 在信息获取、传播和互动方面呈现出了多渠道、低成本、高效率的显著特征。

企业组织机构调整和人员岗位调动的多变性、流动性, 个人桌面终端的频繁部署、调整, 信息安全防护措施的部署和网络设施等资源的重复建设、投入, 都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和管理繁杂。传统的以个人桌面终端为基础的部署模式, 已无法满足企业信息快速响应、业务迅速开展的需要。此外, 越来越多的用户更倾向于利用自带的智能终端设备进行日常办公, 传统桌面的部署方式相比则显得臃肿、笨重。

1个人桌面应用的现状

目前, 企业日常业务和办公流程等开展依赖于用户桌面终端, 而用户桌面终端主要采取分布式部署PC机联网的模式实现。当用户有新的个人桌面应用需求时, 首先需要用户经所在部门的批准, 提出信息业务需求申请并报信息运维部门, 在经过信息运维部门审批后, 需要将采购的终端设备列入采购计划, 待设备到货后方可实施现场安装, 进行个人桌面的调试、注册、准入、联网、账号开设或安全措施部署。 在完成这一系列步骤之后, 新的个人桌面应用才能正常使用。 由此可见, 这种方法投入成本较大, 部署时间周期长, 系统臃肿, 移动性差, 终端应用不够精炼, 点对点的现场运维模式, 运维效率低, 运维成本高。

2传统桌面应用存在的问题

首先, 传统桌面应用主要由个人终端计算机联网提供支持, 由于终端主机没有及时、有效的管理, 无法即时获得系统补丁和软件补丁;用户随意安装软件的行为, 增加了终端主机感染病毒的机率;由于没有统一的网络存储, 用户数据都存在本地计算机内, 一旦发生磁盘故障将可能造成数据丢失。其次, 由于缺乏有效管理桌面终端的技术手段, 加上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无法得到落实, 一些用户使用桌面终端进行非法操作时有发生, 如:代理上网、无线上网、自定义主机IP、随意传播涉密软件、随意删除防病毒软件等;移动存储设备的广泛使用, 会传播病毒, 造成病毒泛滥, 对公司信息网络安全造成极大影响。再次, 由于桌面终端数量众多, 地理位置分布广泛, 而IT运维人员配置数量有限, 无法批量管理或者远程管理用户桌面, 维护效率低下;企业每年在更新桌面终端电脑上投入了大量资金, 但因使用效率低下, 依旧无法满足公司业务发展需要。因此, 传统个人桌面应用模式的问题主要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2.1非标准化办公

企业难以进行个人桌面办公工具标准化管理, 如部分从事特定岗位工作员工对特定办公系统或办公软件有要求, 所以员工往往自行下载、安装特种软件, 软件未经授权许可, 无法实现统一管理。

2.2信息存储风险

个人桌面终端中存放有大量信息数据, 这些数据通常被存放在桌面上或者硬盘分区中, 由于缺少定期的备份机制, 一旦个人桌面系统不稳定或者发生系统故障, 将面临大量企业数据资料丢失的风险。

2.3信息泄露风险

企业员工的人为操作带来的风险往往更加难以控制, 大到企业员工的流动造成的机密或商业资料泄露, 小至企业内部员工之间对信息数据访问权限的管理, 员工安全意识薄弱, 随意共享、分享个人账号权限, 这些均成为现阶段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难题。

2.4维护管理困难

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规模越来越大, 员工越来越多, 需求越来越多样化,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业务需求越来越依赖于相关人员的能力, 企业需要投入更多经费用于员工操作技能的培训, 更多人力用于员工个人桌面终端电脑的维护, 更多物力用于缓解新人员、新业务需求的矛盾。

为解决上述问题, 需要借助虚拟化技术, 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改革传统的桌面应用部署方式, 按照“集中存储、实时计算、移动组网、分布显示”的部署思路, 实现集中统一部署桌面云的目的, 彻底颠覆传统的个人桌面部署方式, 提供快速、便捷、高效、安全的桌面云应用, 使企业整体信息化应用水平得以大幅提升。

3基于BYOD桌面云的应用特点

桌面云即可以通过瘦客户端或者其他任何与网络相连的设备来访问跨平台的应用程序, 以及整个客户桌面。基于BYOD桌面云由BYOD定义和桌面云应用两部分构成, 其中BYOD定义又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 BYOD (Bring Your Own Device) : 用户携带自己的设备办公, 这些设备主要以移动智能终端设备为主, 包括个人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 可以在机场、酒店、 咖啡厅等任意无线网络环境中满足登录企业邮箱、远程办公、 在线业务流程处理等工作需要, 不受时间、地点、设备、人员、 网络环境的限制。

(2) BYOD (Become Your Office Device) :用户可以在自己的设备上安装各种企业应用软件, 将自己的智能终端设备变为移动办公设备, 实现用户方便地使用公司的信息资源。例如:在员工手机上安装这样的应用软件, 在后台运行的Agent就会自动与企业云端服务器同步, 并实时推送公司业务、生产、运行等系统的状态信息。

桌面云是桌面虚拟化技术与应用虚拟化技术的融合, 主要由虚拟化基础架构、交付式桌面控制器、镜像配置管理、 虚拟应用管理、个性化管理以及高效的远程访问协议六大要素构成, 是实现BYOD桌面应用的核心技术支撑。其中交付式桌面是桌面虚拟化应用服务的交付形态, 包括虚拟桌面基础设施 (VDI) 、客户端管理工具、云承载桌面和终端虚拟磁盘流, 其交付方式又分为主机承载的虚拟桌面交付方式和客户端承载虚拟桌面交付方式。在桌面云应用下, 每个用户独享一套功能全面、完整的远程操作系统, 并利用其内建的应用虚拟化技术, 满足桌面用户跨平台访问企业内各种业务系统或应用程序的需求, 实现更灵活、高效地管理和应用。桌面云改变了过去分散、独立的传统桌面应用系统环境, 通过集中部署, IT运维人员在数据中心即可完成所有用户桌面管理维护工作。桌面云架构中的用户桌面环境均托管在数据中心, 本地终端仅仅拥有设备显示功能。另外, 桌面云采用集中部署所有用户托管桌面的方式, 所有用户桌面的数据均集中存储在数据中心, 当故障发生时, 管理员可以迅速恢复所有用户托管桌面, 保证RPO为0级 (RPO, 允许数据丢失的故障恢复点指标) 的完全恢复业务的处理能力 (RPO:Recovery Point Object, 是指在一个过去的时间点, 当灾难或紧急事件发生时, 数据可以恢复到的允许时间点, RPO数值表示的时间越短, 则越能够更少地丢失数据) 。BYOD桌面云应用逻辑示意图如图1所示:

4基于BYOD桌面云的应用架构

桌面云应用系统由View Manager管理服务、v Center管理服务、Active Directory域控制器、VMware View桌面虚拟化套件、Storage集中式存储五部分组成。其中View Manager包括五个组件, 其组件构成及功能分别为: (1) VMware View Connection Server对虚拟桌面的安全访问进行管理, 与VMware v Center Server配合提供高级管理功能; (2) VMware View Agent提供会话管理和单点登录功能; (3) VMware View Client支持PC和瘦客户端上的最终用户通过VMware View Connection Server连接到虚拟桌面; (4) View Client with Local Mode, 即使网络发生中断也可以访问虚拟桌面, 不会影响用户体验; (5) VMware View Administrator允许管理员进行配置设置、管理虚拟桌面、设置桌面权限以及分配应用程序。这些组件共同提供了对实现虚拟桌面环境的基础支持。

v Center管理服务用于对虚拟化集群服务器的管理;View Manager用于对VMware View虚拟桌面资源的分配和管理; Active Directory域控制器实现用户分配授权功能;Storage集中式存储除满足用户虚拟桌面数据的存放以外, 还用于企业云存储实现远程数据访问和交互功能, 且利用View Composer可以满足持久磁盘永久保存最终用户数据和设置的需要。

同时, 高效的远程访问协议可极大降低带宽占用的需求, 满足基于LAN、WLAN、WIFI等多种传输介质的访问能力。 使远程访问如双向语音、Vo IP、3D渲染、高清视频等应用的用户体验能够接近甚至达到本地使用的效果。其系统架构逻辑示意图如图2所示:

基于BYOD的桌面云应用是一种适用于企业级的桌面应用解决方案, 通过应用虚拟化和移动通信等技术手段的融合, 构建出可远程访问、资源调度和应用管理的桌面云系统平台。该系统平台具备方便、灵活的部署能力, 可以部署在低成本的x86硬件架构PC服务器上, 也可以部署在以大型数据中心为基础的虚拟化资源池中的某台虚拟服务器中, 灵活的迭代式存储方法可最大化确保数据存储的实时性、稳定性和安全性。采用虚拟化技术架构, 无论用户是在笔记本电脑或是瘦客户机上, 还是各种各样的移动智能终端设备上, 都可以使用企业数据中心发布的应用系统或桌面应用, 而且可以实现同一个桌面或应用在不同的移动设备之间的漫游, 实现了业务的连续性。此外, 由于所有的应用服务端都位于数据中心的机房, 既方便集中管理, 也极大提高了企业信息数据的安全性。

5结语

基于BYOD的桌面云应用能够使用户不受时间、地点、 设备、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利用自己携带的移动智能终端设备, 通过任意的无线网络环境连接至桌面云系统, 在虚拟桌面上完成远程办公、在线业务处理等工作。BYOD模式帮助企业以更低的成本, 实现更灵活、稳定、高效、便捷的桌面应用解决方案, 更好地满足企业用户桌面应用管理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比特网.BYOD中国现状[EB/OL]. (2013-08-14) [2016-03-05].http://sec.chinabyte.com/270/12689770.shtml.

[2]陈木土, 浅谈桌面云方案的设计[J].中国信息化 (学术版) , 2014 (10) .

[3]朱玉珩, 李微巍.企业桌面云计算应用浅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3.

[4]胡曼宇.以桌面云技术为基础的规划设计及其应用[J].中国新通讯, 2013 (15) .

VCF架构的特点 篇2

智能化变电站是采用先进的传感器、信息、通信、控制、智能等技术, 以一次设备参量数字化和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平台为基础, 实现变电站实时全景监测、自动运行控制、与站外系统协同互动等功能, 达到提高变电可靠性、优化资产利用率、减少人工干预、支撑电网安全运行, 可再生能源“即插即退”等目标的变电站。其内涵可靠、经济、兼容、自主、互动、协同, 并具有一次设备智能化、信息交换标准化、系统高度集成化、运行控制自动化、保护控制协同化、分析决策在线化等技术特征。

二、智能化变电站技术特点

智能化变电站的体系架构遵循IEC 61850 标准, 采用“三层两网”的结构, 如图1所示。全站的智能设备在功能逻辑上分为站控层、间隔层和过程层, 三层设备之间通过站控层网络和间隔层网络进行通信。

(一) 过程层。

由高压设备本体和智能组件两部分构成, 具有测量数字化、控制网络化、状态可视化、功能一体化和信息互动化等特征, 完成变电站电能分配、变换、传输及其测量、控制、保护、计量、状态监测等相关功能。

(二) 间隔层设备。

一般指继电保护装置、测控装置、故障录波等二次设备, 实现使用一个间隔的数据并且作用于该间隔一次设备的功能, 即与各种远方输入/输出、智能传感器和控制器通讯。

(三) 站控层。

包含自动化系统、站域控制系统、通信系统、对时系统等子系统, 实现面向全站或一个以上一次设备的测量和控制功能、完成数据采集和监视控制、操作闭锁以及同步相量采集、电能量采集、保护信息管理等相关功能。

(四) 智能化变电站全。

站统一设置站控层网络, 采用双星形网络结构, 双网双工热备用方式运行。全站的站控层设备以及间隔层设备, 均通过100M 双网口接入站控层双星形MMS 网络。过程层采样值传输可采用点对点传输或组建采样值网络 (SV 网) 两种方式。IEC61850-9-2 采样值传输方案将成为唯一的国际标准。过程层GOOSE 跳闸可采用点对点和组网两种方式。GOOSE 网与SV 网可共同组网。GOOSE、SV 和对时三网合一的组网方式已经用于实际工程。

三、智能化变电站的设备结构

在变电站自动化领域中, 智能化电气的发展, 特别是智能开关、光电式互感器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出现, 使变电站自动化技术进入了数字化的新阶段。在高压和超高压变电站中, 保护装置、测控装置、故障录波及其他自动装置的I/O单元, 如A/D变换、光隔离器件、控制控作回路等将割列出来作为智能化一次设备的一部分。换言之, 智能化一次设备的数字化传感器、数字化控制回路代替了常规继电保护装置、测控等装置的I/O部分;而在中低压变电站则将保护、监控装置小型化、紧凑化, 完整地安装在开关柜上, 实现了变电站机电一体化设计。

四、智能化变电站的网络架构

网络系统是智能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命脉, 它的可靠性与信息传输的快速性决定了系统的可用性。常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单套保护装置的信息采集与保护算法的运行一般是在同一个CPU控制下进行的, 使得同步采样、A/D转换、运算、输出控制命令整个流程快速简捷, 而全智能化的系统中信息的采样、保护算法与控制命令的形成是由网络上多个CPU协同完成的, 如何控制好采样的同步和保护命令的快速输出是一个复杂问题, 其最基本的条件是网络的适应性, 关键技术是网络通信速度的提高和合适的通信协议的制定。

如果采用通常的现场总线技术可能不能胜任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的技术要求。目前以太网异军突起, 已经进入工业自动化过程控制领域, 固化OSI七层协议, 速率达到100MHz的嵌入式以太网控制与接口芯片已大量出现, 智能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两级网络全部采用100MHz以太网技术是可行的。

以太网已经成为智能变电站以及IEC61850的一个组成部分, 以太网及网络技术已经成为变电站的核心技术之一, 站控层网络及过程层网络在实际应用中的载体就是以太网交换机及其通信技术。IEC61850通信及建模标准体系是一套完整的体系, 所有的智能化变电站的所有设备的功能和数据都是基于IEC61850通信及建模。由于所有设备使用同一的功能模型、数据模型和通信协议, 实现了不同厂家设备间的互操作性。这也是智能化变电站设备智能化、通信网络化、模型和通信协议统一化、运行管理自动化的关键。IEC61850是追求现代技术水平的标准信息和通信体系, 在系统中通过提供标准的数据交换接口实现系统开放, 实现完全的互操作性是其工作方向。图2所示为智能化变电站网络结构。

五、IEC61850标准

IEC61850标准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 功能建模。

从变电站自动化通信系统的通信性能 (PICOM) 要求出发, 定义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功能模型。

(二) 数据建模。

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 定义了基于客户机/服务器结构的数据模型。

(三) 通信协议。

定义了数据访问机制 (通信服务) 和向通信协议的映射, 如在变电站层和间隔层之间的网络采用抽象通信服务接口映射到MMS (IEC61850-8-I) , 在间隔层和过程层之间的网络映射成串行单向多点或点对点传输网络。 (IEC61850-9-1) 或映射成基于IEEE802, 3标准的过程总线 (IEC61850-9-2) 。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工程和一致性测试定义了基于XML (Extensible Make up Language) 的结构化语言, 描述变电站和自动化系统的拓扑以及IED结构化数据。IEC61850标准中引入了抽象通信服务接口 (abstract communication service interface, ACSI) 。ACSI使变电站自动化功能完全独立于具体的网络协议, 因此最新网络技术可以很快被应用于变电站中。

六、结语

智能变电站不仅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实现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接入电网的重要支撑。作为衔接智能电网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六大环节的关键技术, 智能变电站在技术和功能上能更好地满足智能电网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的要求。智能变电站的建成投运, 可大幅提升设备智能化水平和设备运行可靠性, 实现无人值班和设备操作的自动化, 提高资源使用和生产管理效率, 运行更加经济、节能和环保。

参考文献

[1].胡学浩.智能电网——未来电网的发展态势[J].电网技术, 2009, 33

[2].王明俊.智能电网热点问题探讨[J].电网技术, 2009, 33

[3].常康, 薛峰, 杨卫东.中国智能电网基本特征及其技术进展评述[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9, 17

[4].廖斌, 仇宏祥.标准化的智能电网提升电网安全[J].上海电力, 2006, 6:584~588

VCF架构的特点 篇3

南宁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使用的是型号为GME1014B型全固态电视发射机。如图1所示。

该发射机主要由五部分组成:激励器部分、末级功率放大器部分、显示单元、供电部分、合成器和输出装置。

激励器采用的是GME3011C型模块化结构的高性能激励器。它由中频调制器、DP校正、群时延校正、互调校正、中频AGC、上变频器、开关电源部分和控制单元组成。采用当今先进的频率合成技术、声表面波技术, 充分考虑了模数兼容性。面板为轻触按键、智能化控制, 所有工作状态可通过单片机显示。

末级功率放大器由24个600W功放模块组成, 共有120只场效应管BLF278组成。每个BLF278场效应管和与之相联的输入输出匹配电路构成一个BLF278单管放大器。每两个这样的BLF278放大器和90°正交电桥构成一组平衡放大器。二组这样的平衡放大器再用同相的二合成器进行功率合成, 得到大于600W功率输出的功放模块。每只BLF278场效应管都工作在AB类, 静态工作状态为0.3A/48V。每一个大于600W功放模块同时具有过热、过激励、过载等各种保护。其保护的同时在面板上用发光二极管显示。

发射机正常工作的所有工作状态均由显示单元显示。显示单元由功率测量板、单片机、数显表等组成, 发射机的所有工作状态都通过单片机由显示单元显示。发射功率和反射功率用数码表在面板上同步显示。

末级功率放大器采用14个2500VA的AC/DC开关稳压电源均流使用。每个2500VA开关电源具有过温、过压、过流、短路保护措施, 并且具有优越的AC低压性能, 适应外电变化的能力强。

末级24个600W功率放大器输出功率用二个十二合成器进行功率合成后, 最后再用一个二合成得到大于12Kw的功率。为防止对其余频道的干扰, 在输出端加有带通滤波器, 对带外谐波进行抑制, 确保带外无用发射小。

末级功率输出装置由定向耦合器、滤波器等组成, 其输出的射频信号经定向耦合器耦合, 耦合输出的信号送到显示单元为功率指示及控制保护使用, 可指示发射功率、反射功率, 并同时提供射频检测口。

2 该机特点

(1) 单通道即图像伴音合放式。且输出滤波器采用了模数兼容的带通滤波器, 只需将激励器部分加以改造, 即可实现数字化的电视广播。

(2) 发射机的所有功放管均采用进口大功率场效应管BLF278。该功放管的线性好、功率余量大, 并且功放管的一致性好, 功放管的工作稳定可靠。由于采用了合成器技术, 单个功放模块功率可以做到很小, 使某个模块意外发生故障时, 发射机总输出功率下降较小, 不至影响正常播出。

(3) 末级功放模块为热插拔设计, 发射机正常工作时可以进行更换, 即功放模块可实现不停机更换。

(4) 模块化设计。外部离心式风机强迫风冷、风量大、冷却效果好。确保功放管工作安全可靠。

(5) 整机具有无视频、过热、过激励和天线大驻波比保护措施, 交流供电系统设有防雷击措施。

(6) 激励器部分采用集成电路、表面贴装工艺, 具有DP、群时延和互调校正功能。

(7) 电源采用的是SPS2500HH/A数字化高性能开关电源, 使用了最新型进口元器件和ZVS-ZCS-PWM软开关谐振技术, 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高转换效率。电源设有过流、过热、欠压保护。开关电源均流使用, 每个开关电源互为备份, 在有一个开关电源出现故障时, 不影响发射机的正常工作, 能确保发射机的正常播出。该电源还具有数字化输出电流/电压显示及其它机内状态指示, 时时可以知道电源的工作状况, 特别是数字式输出电流指示, 还能直接反应出功放管的电流大小及正常与否。

(8) 全机采用了单片机、数码表显示。同时留有485接口。可同微机联接实现远程控制, 对发射机的重点参数实行动态监测并自动记录。改变了传统的发射机需人工定时监测, 手工记录。真正实现了自动化的监测。

(9) 整机操作非常简便, 只要轻触绿色按钮和红色按钮以及激励器开关, 就可以实现整机的开和关。由于这些开关都采用了轻触按键, 无机械开关, 不会出现触点接触不良和过热现象, 所以更能确保发射机长时间的工作。

3 实际使用中的一些技改

为了更好地完成“高质量、不间断、既经济、又安全”的播出任务, 以下记录了对发射机进行实际使用和维护中出现过一些问题进行的微量改造, 力求做到既经济、又安全, 看似这些微小的改变, 确能更好地保证了发射机的正常运行, 完成好了优质安全播出任务, 使这款GME1014B全固态电视发射机的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及社会效益。

(1) 无视频输入时, 整机无功率输出问题。通过修改激励器检测控制处理器的控制软件, 并设置为:当无视频信号输入时, 整机功率下降至设置功率的1/3, 并同时报警, 一旦视频输入信号恢复正常, 整机功率马上恢复至设置功率。通过如此改进后, 当视频信号偶尔中断时, 发射机能自动调整输出功率, 既保护了设备的安全, 又不影响安全播出。

(2) 末级功放模块当有一块发生故障时, 整机就会无功率输出, 针对这个问题, 主要是修改了功放模块故障处理控制软件。设定当某功放模块发生故障时, 整机不掉功率, 发射机照常工作, 只发报警信号。这样就可以在不影响正常播出的情况下, 利用可以热插拔这一特点, 立刻更换上备用的功放模块, 同时检修有故障的功放模块。

(3) 由于控制软件还不够成熟, 偶尔莫名其妙的开不了机, 通常关断几次总电源后机器能恢复正常, 但考虑到紧急情况下开播问题, 加装了一个强迫开机的开关电路, 机器一旦无法正常操控, 立即扭动这个开机开关K3, 发射机就能立即开机使用。避免因不能及时开机造成的停播。如图2所示。

(4) 一般发射台都会有主备发射机, 它们都共用天线及假负载, 机器本身并没自带互锁功能, 为了让发射机能正常工作和方便检修, 不至于因疏忽操作不当而烧坏机器设备, 我们给发射机加装了互锁保护电路, 互锁保护电路如图3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 通过切断主控板电源来实现互锁。若接在天线上, S1闭合, 主控板得电;如果接在假负载上, 假如假负载没有开, 水流接点S2不会闭合, K4不会闭合, K4不闭合, 主控板没有得电, 不工作;假如假负载已经开机, S2闭合, K4吸合, K4-1闭合, 主控板得电, 可以工作。只要操作不当, 就不能开机。

(5) 平时清洁卫生时我们使用空气压缩机来对末级功放周围吸附的大量灰尘进行清扫, 而给发射机通电 (激励器记得要关闭, 使整机功放模块无输出) , 利用机器顶上的5Kw大风机抽风进行辅助除尘, 就能避免到处尘土飞扬。同时为了清洁发射机的安全和方便, 我们在功放模块背后的4个轴流风机处添加一个32A的空气开关S3, 当给发射机通电除尘时, 就可关断那4个不需使用的轴流风机电源了, 如图4所示。

(6) 实践证明末级输出的合成器前后馈管接头, 由于温度相对偏高易造成接触不良, 发热烧毁馈管的现象曾经发生过。我们在二合成器前后的馈管接头处添加了4个 (上前端、下前端、末端、耦合器) 测温计进行实时温度监控, 具体是将感温头捆扎在馈管外接头处, 这对发射机的安全播出也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

摘要:介绍了全固态发射机架构的特点, 并进行了技术改造, 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全固态化,技术特点,微量技改

参考文献

VCF架构的特点 篇4

“军队网络协同医疗服务平台”(简称“平台”)的设计路线,是依照国家和军队有关信息与计算机软件及安全的技术体制和设计标准,立足面向基层部队网络医疗服务的需求,坚持“实用、可靠、先进、安全”的方针,实行“总体设计,集中建设;统筹规划,分期实施;需求牵引,面向应用;平台公用,资源共享”的建设原则,以军事综合信息网和医院局域网的网络环境为依托,建设覆盖卫生机关、后方医院和基层部队3级医疗机构协同医疗服务的网络体系,构建包括网络会诊、预约住院、伤病员信息查询、网络教学、伤病员关怀、满意度调查、知识库、统计查询及管理监测等主要功能的平台系统[1],并出台配套的实施管理办法,实现区域化网络医疗服务与管理工作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目前,“平台”系统在卫生机关、后方医院和所属体系部队全面推广应用,网络协同医疗服务工作管理规范、取得明显效果。

1 总体设计架构

1.1 系统架构

“平台”是由卫生机关、后方医院和基层部队三级医疗机构应用组成的综合系统,覆盖网络医疗服务与管理的主要业务过程[2,3]。“平台”系统以标准规范和安全技术保障为基础,使3层客户集群(卫生机关、后方医院、基层部队)从各端接入“平台”,实现基层部队与后方医院的医疗服务协同、互动和信息共享,卫生机关通过“平台”实时查询监测。卫生机关端能够满足战区卫生部、各级卫生处的接入及查询监测管理的需要;后方医院端可以包括总医院、中心医院等各级各类后方医院与所保障的体系单位展开网络医疗服务的互动;基层部队端的范围既可以是体系单位的卫生队、卫生所,又可以延伸到基层部队的营、连级的卫生室(如图1所示)。

1.2 技术架构

根据总体目标和设计原则,“平台”的技术路线重点体现在2个保障体系和6层技术结构上:一是安全管理体系。双网互联的安全设备、各级用户的接入认证和授权管理。二是标准规范体系。双网间数据交互的统一标准、实施和各级协同应用的管理办法[2,3]。6层结构是系统设计和功能实现的重要参考依据[4]:(1)基础设施层。“平台”系统应用的必备硬件设备。(2)数据资源层。各医院平台数据库、HIS数据库和卫生机关数据库的资源整合。(3)应用支撑层。网闸的物理隔离安全技术、跨系统平台和跨数据库的数据同步技术、Agent、Ajax和Spring等技术的应用,形成系统性能优化和易用性的支撑构件。(4)应用层。以“平台”系统为主,协同医院HIS、视频会议系统和Web网站的应用,实现系统应用功能的整合和扩展。(5)门户层。面向3层客户集群的“平台”系统设计,满足一体化网络医疗服务的业务需求。(6)接入层。各级各类的“平台”用户都须接入军事综合信息网以实现网络的互联互通,医院端“平台”服务器还需接入医院局域网以实现双网的信息交互(如图2所示)。

1.3 网络架构

“平台”是基于光纤通信的军事综合信息网络环境,实现卫生机关、后方医院和基层部队3层客户集群的各级各类用户从不同的节点接入、登录和功能应用;医院局域网HIS与“平台”系统的数据同步和传输,实现HIS各子系统运行中军队伤病员的门诊、住院等医疗信息能够及时传输到“平台”系统,保证信息共享和网络医疗服务功能的开展[2,3]。军事综合信息网与医院局域网之间配置的物理隔离网闸,是保障双网信息安全交互的必备和最佳设备(如图3所示)。

2 主要技术路线

2.1 运用流行、通用的B/S结构

B/S模式具有用户登录和操作简单方便、兼顾网上浏览和信息发布、对硬件配置要求较低、简化客户端升级维护等优点,特别适合基于军综网应用的基层部队用户集群[5]。这些用户无需做任何升级维护,只要能打开浏览器就可以调用并自动应用最新的升级版本。B/S模式将应用服务和数据库服务器合并配置,便于维护管理并提高数据的安全一致性;B/S模式是通过JDBC缓冲池连接数据库,使登录的用户数量不受制约。这些优点可简化各医院端服务器的配置和管理,用户数量还可以向基层部队的营、连节点无限扩展。

2.2 采用3层结构软件开发技术架构

在软件体系架构设计中,分层式结构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结构[6]。所谓3层体系结构,是在客户端与数据库之间加入了一个“中间层”,也叫应用服务层。这里所说的3层体系(如图4所示),不是指物理上的3层,不是简单地放置3台机器,也不仅仅有B/S应用才是3层体系结构,而是指逻辑上的3层,即使这3个层都放置到1台机器上。3层体系的应用使“平台”系统各部分既相对独立又有机结合,将业务规则、数据访问、合法性校验放在中间层处理,优化了系统性能和软件功能,条理清晰,移植和扩展能力强,实现系统的高内聚、低耦合。

2.3 Ajax、Spring、XML技术应用

Ajax(异步Java Script和XML)不是一种新的编程语言,而是一种创建交互式网页的开发技术[7]。使用Ajax的最大优点就是能在不刷新整个页面的前提下维护数据,使Web应用程序更为快捷地响应用户交互,并避免在网络上发送那些没有改变的信息。因此Ajax可使应用程序更小、更快、更友好。“平台”系统应用Ajax技术,可提高系统的性能、优化用户界面,如能减轻服务器负担、提升用户站点页面数据操作的响应速度、降低网络带宽占用等。Spring是一个开源框架,是为解决应用程序开发的复杂性而创建的[8],其优势体现在能为应用程序的开发提供集成框架和组建选择,因而使得开发者易于设计复杂的框架结构、易于软件单元测试、简化错误处理等,能很好地为复杂的应用系统解决可测试性、简单性和松耦合的问题。XML(可扩展标记语言)的应用,用以实现数据展示和数据交换的简单化、结构化,进一步优化平台系统的性能。

2.4 网闸保障数据交换和网络安全

隔离网闸技术是通过网络协议转换的手段,以信息摆渡的方式实现数据交换[9],只有被系统明确要求传输的信息才可以通过,在有效解决双网互联安全问题的同时又可进行数据交换,能起到网络之间物理隔离的作用。网闸的双主机系统模式明显优于防火墙,能有效防止木马、黑客和病毒的侵袭,增加安全系数。北京地区部队医院HIS在与军综网或社保网连接时均统一采用网闸,这在保障医院局域网HIS信息安全、同时保障军事综合信息网涉密安全管理要求上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双网之间的数据传输流程如图5所示。

2.5 用户身份统一认证和管理

通过统一认证系统、结合应用LDAP协议、代理Agent技术、SAML规范的安全信息交换、JAVA线程支持多用户并发访问等技术,将多个门户界面整合到一个统一的访问入口,实现授权用户1次登录即可连续访问跨数据库、跨系统平台的多个应用系统。如卫生机关的用户通过认证系统授权后,不仅能访问本级“平台”服务器的信息,还可一站式访问浏览各医院“平台”服务器的信息,自动切换而无需重复登录;部队端用户通过统一认证授权,可查询本级和下属各单位的数据信息。

2.6 系统功能、性能设计的优化

系统整个研发过程充分考虑实用性、先进性、安全性、兼容性和可扩展性等问题,重点关注如下功能、性能的要点: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响应速度满足业务需求、负载能力及并发访问能力强;保证数据信息传递、交互的完整、保密、可靠和一致;将各端用户最关注的数据信息在登录页面和首页实时提示;用户界面友好清晰,操作简单快捷、便于推广;系统管理、软硬件维护和升级容易。

3 应用效果

“平台”系统经过4 a多的研究与应用,已于2010年8月在卫生机关、后方医院和所属体系单位全面推广应用,体系单位中基层部队占68%,并且向所属边防部队延伸。2 a来,互动访问操作3万余人次,基层部队端申请网络会诊882例、其中预约住院7例,本单位伤病员到后方医院就诊和住院的信息查询14 580次,满意度参评6 896人次、整体满意率97.4%;后方医院端组织网络教学、健康教育和心理讲座283次、听课人数11 394人,伤病员关怀4 907例、关怀执行率大于80%,知识库积累26 862条、知识库访问学习8 349次,平台数据库与医院内网同步率达到90%;卫生机关端可实时监测到所有后方医院及体系单位“平台”应用的统计汇总和详细情况。

通过“平台”面向基层部队的网络医疗服务,对提高后方医院的卫勤保障能力、基层部队的医疗保健水平和卫生机关的监管力度具有重要意义。“平台”开通了基层官兵的医疗需求和信息反馈渠道,如:网络医疗会诊,使伤病员及时得到后方医院更多专家的诊治意见,并可以方便预约住院;为部队官兵开展了心理讲座、健康教育和满意度调查,以及针对基层医务人员提高专业水平的网络教学和不断丰富的知识库等。后方医院利用此“平台”,改变以往习惯性和封闭式的医疗服务模式,发挥后方医院的医疗技术优势和帮带作用,如:预约住院能解决基层官兵待床;网络教学计划的调研使授课更具有指导性;课后效果评价促进授课质量的提高;实施伤病员出院、手术和生日关怀,提升医护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效果;满意度调查反馈,促进医疗工作、服务态度的改进[1,10]。卫生机关通过“平台”系统对各后方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的业务展开和信息利用一目了然,并能从多角度、多层面掌握医疗服务水平和效果。

参考文献

[1]马丽娅,樊小玲,武强,等.《军队网络协同医疗服务平台》的功能及应用[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1,23(2):74-75.

[2]张兰华,薛绍伟,李健,等.一种区域医疗信息一体化模型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1,28(5):1777-1779.

[3]唐凯,管世俊,黄钊,等.区域医疗信息化中的医疗数据交换平台[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5):35-40.

[4]李永革,刘德月,张岩.构建军人电子健康档案的新思路[J].医疗卫生装备,2011,32(9):98-99.

[5]陈言理.C/S与B/S结构的优缺点比较[EB/OL].(2009-10-10)[2010-05-17].http://hi.baidu.com/lovechenyanli/item/3cb550c22a17ee330931c6b9.

[6]百科名片.三层架构[EB/OL].(2006-12-28)[2010-07-02].http://bai ke.baidu.com/view/687468.htm.

[7]ustbwuyi-博客园.Ajax的原理和应用[EB/OL].(2007-02-08)[2007-02-08].http://www.cnblogs.com/ustbwuyi/archive/2007/02/08/645061.html.

[8]百科名片.spring框架[EB/OL].(2010-06-28)[2011-03-28].http://baike.baidu.com/view/3679944.htm.

[9]百科名片.安全隔离网闸[EB/OL].(2011-10-10)[2012-01-30].http://baike.baidu.com/view/6574650.htm.

VCF架构的特点 篇5

WiMax是目前受到较多关注的无线城域数据网通信技术,相对其它技术而言,具有较多的优势。WiMax所能实现的50公里的无线信号传输距离是无线局域网所不能比拟的,网络覆盖面积是3G发射塔的10倍,只要少数基站建设就能实现全城覆盖,这样就使得无线网络应用的范围大大扩展。WiMax所能提供的最高接入速度是70M,这个速度是3G所能提供的宽带速度的30倍。对无线网络来说,这的确是一个惊人的进步。作为一种无线城域网技术,它可以将Wi-Fi热点连接到互联网,也可作为DSL等有线接入方式的无线扩展,实现最后一公里的宽带接入,WiMax可为50公里线性区域内提供服务,用户无需线缆即可与基站建立宽带连接。提供多媒体通信服务:由于WiMax较之Wi-Fi具有更好的可扩展性和安全性,从而能够实现电信级的多媒体通信服务。

IEEE协会的IEEE 802协议族工作组在无线数据通信网领域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和应用模式制订了不同的标准,例如应用于PAN的IEEE 802.15标准、应用于无线局域网的IEEE 802.11标准等。自从支持移动特性的802.16e任务组成立以及很多主流设备制造商加盟WiMAX后,IEEE 802.16e协议标准正受到业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主要针对IEEE 802.16的标准化进展、IEEE802.16的技术特性、WiMAX与802.16的关系进行介绍,并对802.16的技术特性进行了分析。

1 IEEE 802.16简介

IEEE 802.16工作组的主要任务是,开发工作于2-66GHz频带的无线接入系统空中接口物理层(PHY)和媒质接入控制层(MAC规范,同时还有与空中接口协议相关的一致性测试以及不同无线接入系统之间的共存规范。IEEE 802.16规定的无线系统主要应用于城域网。根据是否支持移动特性,IEEE 802.16标准可以分为固定宽带无线接入空中接口标准和移动宽带无线接入空中接口标准,其中802.16、802.16a、802.16d属于固定无线接入空中接口标准,而802.16e属于移动宽带无线接入空中标准,相应的协议族状态如表1所示[2]。

由于802.16d基本上是对802.16、802.16a和802.16c的修订,因此可以认为目前802.16包括两个主流空中接口标准:802.16d和802.16e,分别为固定和移动设计。

2001年4月,由业界领先的通信设备公司及器件公司共同成立了一个非盈利组织一微波接入全球互操作性认证联盟WiMAX(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3]。WiMAX的目标是致力于帮助并解决那些阻碍标准被使用的问题,比如不同厂商的产品之间的互操作性和产品成本问题。WiMAX将制定一套互操作性的测试规范,用这套规范对相关厂家的产品进行测试和认证,并对那些通过认证的产品发放WiMAX认证标志,从而鼓励所有的无线宽带接入相关产业的厂商遵循一个统一的规范,使各个产品之间具有良好的互操作性,并希望借此推动无线宽带接入产业的发展。WiMAX将使用与Wi-Fi联盟推动无线局域网行业发展的相同方法,定义和进行互操作性测试。Wi-Fi模式已经影响了整个通信产业。IEEE 802.11无线局域网的规模应用与Wi-Fi联盟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2 IEEE802.16接口和协议

2.1 IEEE802.16接口

在IEEE 802.16活动中,主要的工作都围绕空中接口展开。802.16d是固定无线接入的标准,可以应用于2-llGHz非视距(NLOS)传输和10-66GHz视距(LOS)传输。802.16d标准已经通过并将正式颁布。802.16e的目标是能够向下兼容802.16d,因此802.16e的标准化工作基本上是在802.16d的基础上进行的。在802.16d固定无线接入标准研制的基础上,为了支持移动特性,802.16e目前正在加入新的特性。在802.16e的标准中,定义的参考模型如图1所示。

802.16e网络由移动用户台(MSS)、基站(Bs)、认证和业务授权服务器(ASA)组成,其中ASA服务器实际上就是AAA服务器,提供认证、授权和计费等功能。虽然在802.16e草案中定义了U、IB和A接口,但是目前仍然只对U接口进行规范,802.16工作小组认为IB和A接口属于其它标准组织的工作范畴,因此并不计划开发IB和A接口的规范。

2.2 IEEE802.16协议栈模型

802.16主要包括802.16d和802.16e规范。空中接口由物理层和MAC层组

成,MAC层又分成了三个子层:特定服务汇聚子层(Service Specific Convergence Sublayer)、公共部子层(Common Part Sublayer)、安全子层(Privacy Sublayer)。

802.16d可支持TDD(时分双工)和FDD(频分双工)两种无线双工方式,根据使用频段的不同,分别有不同的物理层技术与之相对应:单载波(SC)、OFDM(256点)、OFDMA(2048点)。其中,10-66GHz固定无线接入系统主要采用单载波调制技术,而对于2-11GHz频段的系统,将主要采用OFDM和OFDMA技术。802.16未规定具体的载波带宽,系统可以采用从1.25MHz-20MHz之间的带宽。对于10-66GHz的固定无线接入系统,还可以采用28MHz载波带宽,提供更高的接入速率。随着802.16d标准化工作的完成,WiMAX已经决定,首先对采用256点OFDM物理层方式、工作在2.5 GHz和3.5 GHz许可频段、5.8 GHz免许可频段的设备进行一致性和互操作性测试。

802.16e的物理层实现方式与802.16d是基本一致的,主要差别是对OFDMA进行了扩展。在802.16d中,仅规定了2048点OFDMA。而在802.16e中,可以支持2048点、1024点、512点和128点,以适应不同地理区域从20MHz到1.25MHz的信道带宽差异。当802.16e物理层采用256点OFDM或2048点OFDMA时,802.16e后向兼容802.16d(物理层),但是当物理层采用1024、512或128点OFDMA方式时,802.16e无法后向兼容802.16d[4]。

3 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

802.16e技术的主要特点是在提供无线用户接入覆盖范围方面拥有较高的性能优势,在用户接入速率方面,存在如802.11n(速率最高达300M bit/s)技术与之竞争,在商用的前景方面,有主要面向移动无线接入的802.20技术,其应用前景应主要在发挥其覆盖范围的优势方面展开,对于无线运营商以及业界厂商而言,技术需要迎合市场的需求才有投资发展的必要。因此,802.16e技术需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前提下促进技术本身的发展。802.16e技术应主要用于无线城域网用户“最后一公里”的接入其最佳应用环境应为城域网内。

4 结束语

802.16e正处于标准研究和发展期,标准化工作正在进行。为了支持高速移动(如车速),该标准还有很多内容待补充。802.16e在2006年上半年完成协议发布。目前的802.16e标准仅涉及空中接口标准,确定的网络模型也仅达到3G系统中定义的无线接入网(RAN)层面。从电信网的角度出发,仅仅有空中接口规范对于一个网络是不够的。统一的空中接口标准仅仅能保证基站和用户站的互通,但是无法保证基站到网络侧的互通。因此,从标准化的角度看,802.16e空中接口和网络标准还有待完善。

摘要:介绍了无线城域网通信技术中的IEEE802.16协议规范工作发展情况,重点阐述了IEEE802.16系列标准的协议结构和技术特点,同时结合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的趋势,阐述了该技术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无线城域网通信技术,移动宽带接入,IEEE802.16,WiMAX

参考文献

[1]彭木根,李茗,路杨,王文博.IEEE802.16标准和WiMAX组网技术分析[J].无线电工程,2006,(2).

[2]党梅梅.IEEE802.16无线接入技术的发展现状[J].中国无线电,2004(7):11-15.

[3]张昊,倪卫明.网罗无线通信技术之下一代无线广域网技术全解析[J].中国计算机报,2007,(34).

上一篇:车载导航电子地图管理下一篇: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