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广播架构论文(精选9篇)
网络时代的广播架构论文 篇1
收音机作为信息接收工具走了100年的风光,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收音机所占的市场份额不断缩小, 广播必须寻找新的出路, 在网络中打造广播的另一种传播形态, 同时对传统广播电台的生产流程和部门架构进行改革。
国内的广播媒体大都拥有自己的网站, 其形式比较原始:简介式网站, 综合性网站。简介式网站将广播电台、节目、主持人的简介及节目时间表等一些常规内容放到网上, 并且多半会有广播节目直播和点播功能。综合性网站则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独立的网站, 新闻来源更广阔, 服务范围也更大, 甚至开展商务活动。前者主要以地方台网站为主, 占大多数, 后者以部分省级台和中央台为主, 数量非常有限。
无论是简介式还是综合性网站, 都存在很大问题, 都不能起到广播内容另一个传播渠道的作用。
首先, 观念落后。部分地方台网站的建立只是跟随潮流而已, 他们认识到了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补性, 以及在网络这一新兴的媒体上宣传自己的必要性, 但并不清楚网络媒体到底有什么用以及应该怎样用。
第二, 目前大部分广播电台采用租用服务器的方式来建立自己的网站, 这样的好处是投入的成本不高, 但相应的, 在网站的制作及维护上, 没有专业的队伍, 以致网站的规模不大, 制作水平不高, 更新速度慢。
作为广播内容的另一种传播方式, 电台网站其实就是一个地方媒体, 它是广播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和接收方式, 它与电台应该合为一体。以香港电台为例, 记者一人出去采访, 发回的报道, 有文字, 有音频, 还有视频。接收这名记者稿件的, 有该电台的编辑, 也有该电台网站的编辑。登录香港电台的网站, 有电台正在播出的每条新闻, 文字、音频一目了然, 不像内地很多电台网站只有一个直播或者点播的链接端口。
传统广播电台现有的生产流程, 是采访——编辑——播出, 广播信号通过发射系统传播四方, 听众用收音机来接收信息。这个流程的前半段——采访、编辑、播出, 是内容生产过程, 而这样的内容完全可以有两个不同的传播途径, 一个是广播, 另一个是网络。
把网络纳入自己的传播途径, 电台节目的生产流程和部门架构一定会发生变化。参考目前一些媒体的成功经验, 我们可以作这样的架构设想:广播和网络合为一体, 拥有一个中心, 一支队伍, 两个平台。
两个平台指电台和网络各有一个编辑团队, 分别负责两个传播途径稿件的编辑, 同时拥有一个记者团队。为什么网络和电台需要各自的编辑平台?现在一些电台的操作方法是将网络广播的后台交给电台编辑直接管理, 这样做的好处是更新迅速, 坏处就是不够专业。
其实, 网络和广播是两个不同的媒体。他们的受众群不同, 在受教育程度、年龄、喜好等方面差距很大。其二, 网络和广播承载内容的容量也不同, 广播有时间的限制, 一个节目到点播出, 到点结束。网络则可以无限制地延伸下去。广播是听觉的艺术, 网络更注重视觉冲击, 在表达方式上有着各自的诉求。
比如电台的编辑要考虑节目内容的时长, 考虑主持人的风格、语速, 考虑广告开口, 考虑和整个节目的协调等。而网络的编辑要考虑新闻的相关链接, 如何排版更加醒目, 标题怎么做等等。只有拥有专业的队伍才能呈现专业的效果。所以, 网络和电台需要两套编辑平台, 而这两套编辑平台在运作上又是步调一致的。
广播编辑、网络编辑应与记者、指挥中心一同开选题会, 在记者报题过程中, 指挥中心的主管决定每一具体稿件的“流向”, 并分别由网络编辑与广播编辑负责跟进。
一个中心指宣传报道指挥中心, 确立报道方向、新闻选题、题材规划等, 统筹指挥两个编辑平台和一支记者队伍。指挥中心要确定各部门稿件的重要程度与播出时间, 并确定网页头条、广播头条, 各要闻区的稿件及顺序, 保证这些重要位置的稿件每天的更新。另外, 指挥中心也要掌控记者稿件采写的最新进展, 随时向记者发出指令, 要求其稿件分别发向网络、广播编辑或两方均发。
一支记者队伍指广播和网络拥有同一支记者队伍, 他们承担着向网络和广播同时发稿的任务。为什么只有一支记者队伍?记者采访是新闻生产的第一道工序, 这个环节需要集中力量获取更多的新闻资源。我们也看到不少媒体的电台和网站是两套人马在办, 各自有自己的记者, 这其实是一种内耗, 新闻资源是有限的, 两套采访班子不仅会发生条口的冲突, 也是对人才资源的浪费。
当然, 这也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需要了解广播和网络两个传播方式的特点和流程, 对文字的采写, 音频的采集, 甚至视频的采集都要熟练。
目部)
网络时代的广播架构论文 篇2
随着网络的发展,计算机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由于网络的共享性与开放性,计算机在网络中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安全隐患,如何确保计算机的安全性,保障计算机上相关应用服务的稳定性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而对于网络中的各种应用而言,几乎所有的应用系统都会涉及到服务器,而服务器本身也属于计算机范畴。
如果服务器出现问题的话,就会导致整个应用系统的全面崩溃,就会引起不必要的损失。
本文就是重点探讨一下计算机网络安全理念下的服务器架构,以期通过安全架构的方法尽可以避免网络事故的发生,进一步加强网络服务器的安全建设。
1 服务器的网络安全体系防护体系
任何一个服务器都有与之相关联的终端设备,故服务器的安全不是“孤立”地进行防护,应该以服务器为中心,将与之相关的设备以一个整体的对象进行规划,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网络安全体系。
而一套完整有效的网络安全体系涉及到两大部分,分别是:安全管理以及安全技术。
其中,安全管理是要求网络服务器管理员必须遵循相关的规章制定,以规范化的操作处理及设置处理;而安全技术就是通过硬件以及软件的各种技术方法去服务器进行安全方面的加固。
针对于服务器而言,主要有:对服务器的数据访问权限应该分角色、分用户;加强服务器机房的管理,禁止外来人员随意进出以及对服务器进行任何非授权操作;通过服务器上操作系统的安全设置对服务器进行配置等。
2 服务器的网络安全架构分析
确保计算机网络服务器的安全性,是网络管理员的主要职责之一。
下面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经历,探讨一下实现服务器安全架构的几种有效措施,希望能为同道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价值。
2.1 服务器的基础防护措施
由于服务器端存在各种漏洞,而漏洞是网络安全的首要隐患,大部分的网络攻击都是基于漏洞加以实施的。
所以,网络管理员应借助于现有的网络安全技术架构服务器。
比如:可以选择NTFS格式,因为FAT格式的安全隐患远远多于NTFS格式,尽可能将服务器上的敏感数据区所在的磁盘转换成NTFS格式为宜;购买一套正版的网络监测软件,对服务器所在的网络进行实时的监控,能够识别出绝大部分的非法侵入;有效的网络版杀毒软件也是必须的。
此外,由于服务器面向互联网,可以将服务器IP地址对外进行隐藏,因为将服务器的IP地址完全公开化,就会提高可以受攻击的机率。
当然至少一个IP地址应该完全公开的,可以Web服务器或邮件服务器的IP公开。
而IP地址与外界的通讯是通过端口来实现的,而端口有很多,因此通过软件来查看端口,排查不必要开放的端口,将其屏蔽掉,尽可能的减少由于操作系统或其他软件漏洞而带来的服务器端危机。
2.2 加强服务器的数据备份
除了网络攻击、病毒之外,由于外在环境因素或者人为误操作等原因,有时会发生服务器上数据丢失的现象,这是直接导致或多或少的损失。
所以网络管理人员应该通过备份技术做好服务器端的定时数据备份,尤其是在数据备份的时候应考虑采取“密码保护”方式对备份存储介质进行二次加密处理,这样也能避免备份数据因窃取而泄密。
2.3 远程访问的安全控制
对于服务器的操作,并不都是限于本地的,有时因为工作空间的改变,网络管理人员就会借助于网络对服务器进行远程访问(RAS),这给网络管理人员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服务器的安全隐患打了大门。
若非法用户知道RAS相关的号码,则能够较容易地实现服务器入侵,所以管理员必须对远程访问进行安全强化管理工作,控制远程用户所使用的RAS,可以通过“回叫”功能拒绝一部分非法用户的连通请求。
此外,也可以通过防火墙的设置将服务器可访问的远程终端限定于某个终端,也可以通过密罐技术以及协议技术对非法入侵者进行迷惑,这样就会增加技术成本,但服务器的安全性也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2.4 服务器上操作系统的安全配置
本文以windows server 2003操作系统为例。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授权模式。
建议选择“每服务器”模式,若须开通许可证模式,则可以选择“每客户”模式。
其中许可证模式CAL是指对于访问服务器端的用户都应进行授权认证,可以规定许可证的数量,该数量就是指同一时间片连接到服务器端的最多用户数。
其次,为服务器操作系统盘设置成NTFS格式,并进行权限设置,若服务器上有asp或者是aspx之类的网络应用程序,则应该在操作系统的windows目录上添加users用户的默认权限,否则就会造成asp或者aspx之类网络应用程序的无法正常运行。
另外,对于system32文件夹下的一些可执行文件,比如:net.exe、tftp.exe、attrib.ext以及caels.ext等,应该将其访问权限只赋予超级管理员,也就是administrators用户组。
而且documents and setting这个文件夹也是至关重要的,该文件夹后面的相关子文件夹权限并不完全继承于父文件夹,默认的everyone也有权限对其进行访问,甚至可以进行脚本的写入,所以必须对documents and setting文件夹下的重要子目录进行权限设置。
此外,一些不必要的服务应该禁止,这样可进一步增强服务器的网络安全连接。
可在服务器端的“网络连接”内,将不必要的协议以及服务都禁止,只开放一些必须的协议,比如:TCP/IP之类,如果要对服务器的带宽流量进行控制,则可以安装QoS数据包计划程序。
在服务器操作系统的高级TCP/IP设置项里面,有个“禁用TCP/IP上的NetBIOS(S)”,这项应该处于打勾选中状态,并使用操作系统的“Internet连接防火墙”,因为通过这个服务器操作系统自带的防火墙,能够避免较多的网络攻击。
不推荐使用TCP/IP筛选里的端口过滤功能。
譬如在使用FTP服务器的时候,如果仅仅只开放21端口,在进行数据传输的时候,需要动态的打开高端口,所以在使用TCP/IP过滤的情况下,经常会出现连接上后无法列出目录和数据传输的问题。
3 总结
总之,随首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网络安全隐患问题呈现多样化发展,实现计算机网络安全服务器的架构是一个长期、不断持续的过程。
而且安全性都是相对性,网络管理人员必须针对现有的一些网络安全问题,借助于各类网络安全技术尽可能地提升服务器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孟祥羽,网络的架构与应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0(04).
网络时代的广播架构论文 篇3
当前,在信息技术领域,云计算和大数据带动了新一轮产业革命,使用云计算技术可以实现统一的资源管理、灵活的资源调配,提高计算力的使用效率,节省能源、节省空间等诸多优势[1]。如果说将互联网技术和运营模式引入广电是第一阶段广电新媒体发展的主攻方向,那么,在云计算和大数据时代,广电全媒体化必将进入一个更波澜壮阔的阶段。北京电视台经过摸索,建立了一套基于云技术的全媒体服务支撑体系,用于北京网络广播电视台(www.brtn.cn,以下简称BRTN)实施落地[2]。
1 BRTN概况
BRTN定位于利用新媒体形式,以视频业务为主进行多渠道传播的综合性门户网站,其包含宣传平台、经营平台及公共服务平台三大功能,是对北京电视台业务的扩展与延伸。此外,通过BRTN网站有计划、有步骤地运营,将能够充分发挥自有内容和本地传播覆盖优势,把媒体、受众、用户联系在一起,不仅可以满足用户获得内容便利性的要求和地域文化消费诉求,还将为台网联动、观众与栏目互动、用户交流等多项交互应用及公共服务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化交流平台。BRTN的建设思路是以内容聚合与生产为核心,以台网联动为推动力,逐步扩展各类新媒体应用服务产品线,在全媒体、全业务、跨平台、跨终端的技术变革浪潮中取得先机。BRTN在业务形态上主要包括电视直播、时移、回看等音视频及图文新闻发布服务;基于电视碎片化内容所构建的多终端视听服务产品;包括投票报名、线索征集、SNS等形式的用户互动平台和客户端等产品。
2 基于云的系统构建
为满足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业务快速发展的要求,考虑到平台的规模化和可运营需求,北京电视台将BRTN服务支撑体系分为生产域和发布域,分别利用云计算技术的设计理念来建设(租用)相应的基础设施,为下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其中,内部生产域采用自建混合云的模式、外部发布域租用成熟第三方产品。
在生产域中,为了更好地结合云平台弹性扩展能力和业务管理能力,把各种业务流程设计进行颗粒度划分,细化为核心类服务、管理类服务和生产类服务,如图1所示。
1)核心类服务是系统提供给管理服务和应用服务所有软件的公众服务资源,例如数据库访问接口、中间件服务接口、域控、DNS解析等。这些软件提供应用系统最底层的基础服务,不仅仅能给广电特色应用系统提供必要的服务,还能给其他应用系统提供服务。核心类服务都是以主备的方式或者小规模集群方式部署,每种服务的数量有限且长期固定不变。
2)管理类服务是为整个内容生产服务平台的功能模块提供核心管理和调度功能,它们运行在核心类服务之上,通过核心类服务获得运行环境或者数据等基础信息,并按照广电行业特色的业务需求服务,保证任务和流程的正常执行。例如收录管理就负责对所有IP收录软件的任务管理、调度控制,让收录任务有序、有计划地执行完成,为内容编辑系统提供素材源。管理类服务也多是以主备的方式部署,每种服务的数量有限且长期固定不变。
3)生产类服务就是在每个功能模块执行具体任务的软件,负责内容生产服务平台任务的执行。例如IP收录负责把IP信号收录为素材文件,转码服务负责把合成的节目转码为各个运营平台需要的视频格式。生产类服务运行于管理类服务之上,接受管理类服务的调度和控制。生产类服务都是呈集群化部署,集群的规模与实际的业务量大小相关,规模的实际需求是随时跟着业务的变化而变化。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内容生产服务平台系统规模的弹性扩展是集中体现在生产类服务的规模弹性扩展。如图2所示,在生产域,BRTN通过IT业界主流的云计算技术构建一套完整的支持异构虚拟化技术的云基础支撑平台,提供一个可包含三层云服务(Iaa S,Paa S,Saa S)[3]内容的行业私有云平台用于BRTN内容生产服务,并通过云管理平台提供针对全部资源的统一调度管理和运维能力,以及针对应用和服务的业务模型交付。
在发布域,基于内容和传播方式,为BRTN设定为一个“网络电视+内容管理+社交网络+运营管理”的统一平台,其架构如图3 所示。此设计原则对底层支撑技术架构提出了灵活适配的要求,需要一种灵活弹性的服务支撑体系对需求业务提高响应质量并降低技术设备投入的风险。为此,租用了业内领先的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提供的高性能、高可扩展性、低风险的Iaa S云平台,为上层应用提供包括存储、运算、部署、负载均衡等基础功能。
对比生产域的私有云,将发布域部署在公有云上,达到了以下效果:
1)降低业务风险:避免设备采购成本一次性投入,有效降低了业务层难以预估的规模变化与生存周期带来的风险。
2)从容应对突发流量:即便网民集中访问热点内容,出现突增的流量,也可迅速扩张或延展。
3)缩短设备部署时间:将资源部署的时间从数周缩短到1 天,保障最佳网络宣传机会。
4)应用研发相对透明:避免未来网台系统繁杂,应用系统各自为政,造成管理混乱、资源浪费、维护困难。
3 台网联动业务支撑实例
3.1 “我在现场”爆料频道
BRTN“我在现场”频道是在综合运用了内外网云平台基础上构建的新闻爆料平台,网友一旦发现突发性事件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都可以通过爆料平台上传。依托北京电视台强大的新闻报道优势,把有价值的视频转为节目中心的可用素材。借助“我在现场”平台,新闻中心建立了一个强大的“记者队伍”,通过一系列的话题策划,线下活动,形成稳定庞大的团队。真正让网民成为资讯的分享与传播者,奇趣事件的见证者;引导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对比传统的部署方案,采用云架构的设计大大缩短了设备部署时间并对突发业务的转码能力给予了有效的支撑。以2014 年北京两会为例:1 月8日北京电视台新媒体中心和新闻中心联合启动“我在现场·两会有我”市民建言建议征集活动,短短两天时间,就有500余位市民上传了自己的感言、建言,100 余位代表委员在两会现场通过“我在现场”网页爆料及手机客户端参与了两会视频互动,新技术、新媒体的应用使北京两会和两会新闻报道变得更高效,也更“接地气”。但原定设计的2台转码云主机已经满负荷,通过克隆转码服务主机,仅半天就增加了6 台云转码主机,平稳度过了BRTN上线后的第一次考验。
3.2 “BTV大媒体”客户端
“BTV大媒体”客户端是北京电视台在移动互联网上的核心APP产品,是以BTV节目为核心的互动应用,更是连接观众与电视的桥梁。该产品深度贯彻“社交电视”概念,力求打造基于电视媒体的SNS网络,构建有效黏着节目与观众的圈子,实现从“观众”到“用户”的观念转变。“BTV大媒体”在产品属性上聚合了BTV节目互动应用和各类生活应用,形成了资源矩阵,具备极强的内容扩展性。但是由于移动客户端产品具有快速发力、快速乏力的特征,甚至某些应用上线没几天就被淘汰,如采用传统应用研发和设备采购方式必将造成大量设备的浪费。在使用云架构解决方案后能根据客户端应用情况进行计算资源的灵活调配,从而有效避免了计算资源在应用上的空置,节约了成本。“BTV大媒体”客户端截图如图4所示。
4 总结
北京电视台在规划BRTN业务系统建设的同时,充分认识到了云计算的重要意义,利用云计算技术构建了一个具有典型广电行业特色、满足行业需求的云架构基础支撑平台,开创了广电行业数据中心的全新服务模式,展现云计算时代IT运维管理与上层业务紧密结合、优势互补的巨大价值。在实际使用中,通过云平台实现了对多种业务资源、用户资源、设备资源的统一管理,不仅提高了运维和管理效率,同时还能带来降低能耗、节省机房空间等综合效益。云技术在BRTN项目上的成功应用,是广播电视技术与信息技术又一次完美的融合,必将对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未来,还将利用云架构,在充分共享系统硬件资源和社交网络用户资源的前提下,实现和外围各类应用平台对接,多快好省地开展业务,促进台网深度融合,提升综合运营效果。
摘要:以北京网络广播电视台的应用为例,介绍了云计算技术在网络广播电视台生产域和发布域中的使用情况,并结合网站“我在现场”频道和“BTV大媒体”客户端的实例介绍了云架构对技术调配运维和促进业务运营的优势。
网络时代的广播架构论文 篇4
从内容上看,此书大致讲述了传统软件和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技术架构,以及服务器、群集、缓存、分布式文件系统以及云计算等解决方案。这本书的整体风格较为活泼,借金庸武侠人物虚构一个创业公司的业务来逐步说明问题,让一本技术书籍看起来也不算枯燥。书的开头先对SaaS的概念和一些基本的常识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接着较大的篇幅是在讲网站架构的相关技术,如数据库层、应用层、Web层性能优化,可配置性、可伸缩,然后讲述了一些编程方面的安全问题和离线应用,最后又提了一下云计算的实现方案和Open API。技术上没有深入的讲,点到为止。
目前很多软件公司都在逐步从传统软件行业转向SaaS领域,这本书的目标用户就是这些传统软件公司的开发人员,这些开发者的转型,如果只是依靠自己独立摸索,要花费很大的时间和精力,而此书的作者正是一些已经转型的开发者总结的经验之谈,可以帮助后来者快速掌握相关知识,避免走一些弯路,这种知识共享的精神值得夸奖,
不过,这本书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书名是《SaaS架构设计》,会误导初学者以为SaaS是一种开发技术,从内容上看,讲的面面俱到,每个方面都讲了,但很多地方都没往深层方面讲透,解决方案过于简略,也可能是因为篇幅问题吧,也可能是将开发者引进门,让开发者自己去探索。另外,这本书过多加入了阿里巴巴公司的内容有点败笔,这使得此书的中立性大打折扣,并且可能会引起同行开发者的反感,号称是“国内第一本完整介绍SaaS应用开发的书籍”,让人感觉有炒作的嫌疑,当然这种策略对于推广公司的名牌和知名度还是起到很大作用,也算是另一种新形式的企业营销,这种以出书的方式进行营销在软件行业内还很少见,是一种低成本高回报的营销方式。
总的来说,写本书对整个软件行业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这种乐于将知识分享的精神也值得大家学习和推广。
网络广播电视台技术架构研究 篇5
关键词:网络广播电视台,系统架构,技术架构组成
1 网络广播电视台概述
网络广播电视台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 以宽带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络等新兴的网络通讯系统作为节目播出载体的一个平台, 这个平台就是电台、电视台等, 属于新形态的广播电视的播出机构, 具有架构在互联网上、视频质量高、定制个性化以及拥有较丰富的互动体验。网络广播电视台内容建设有自己的媒体门户, 以便进行直播、点播、增值应用等各种服务。各地的网络广播电视台为了达到吸引较多用户的目的, 在电视内容上会依据自己的业务规划以及针对自己服务对象的相关属性而有所区别, 并尽所能的发展自己的特色。
在各地网络广播电视台的建设中, 一般会将本地电视台的电视内容及广播内容进行有效整合, 并且利用互联网发布各种优秀的音视频节目, 来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节目频道, 比如娱乐频道、体育频道等, 而且还可以通过网络互动栏目增加用户与网络频道的交流互动等, 增加了一定的网络吸引力。所以说网络广播电视台是传统形式的广播电视台的有的拓展, 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2 网络广播电视台建设需求及总体设计分析
2.1 网络广播电视台的建设需求
一般来说, 网络广播电视台的建设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 业务整合需求。针对网络电视台信息形态多样化和关联性的特征, 在内容的制作及整理流程上应该建立一体化的系统平台, 来达到网络电视频道从内容采集、制作到发布的整个环节等, 以网站展现的形式来满足不同的终端访问所需, 以提高客户满意度。 (2) 统一媒体资料管理需求。媒体资料的统一管理是以实现内容的多终端适配管理功能为目的的, 同时也是很多的网络电视台播出机构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为了实现媒资的统一管理, 可以从统一素材管理入手, 因为大部分的网络电视台与传统电视台的媒资系统都有一定的公用关系, 但是由于编目方式的不同, 电视台台内的媒体资料无法满足网络电视台的需求, 这就需要尽快对电视台的媒资管理系统进行升级, 从而完善媒资的统一管理。 (3) 业务拓展及安全需求。网络电视台在组成设计上更多地要考虑满足其业务拓展及安全性的要求, 但是当前的电视台并没有形成相关的技术建设规范, 而各播出机构运用各自的建设系统必定会为将来的业务互通带来不便, 这就需要系统的进一步完善以达到相关要求。
2.2 网络广播电视台的总体设计及系统架构
网络广播电视台的总体设计是在考虑满足其总体的业务功能以及网络电视台的业务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的, 一般由综合网站的规划设计、直播收录的规划设计、存储规划设计以及安全规划设计等部分组成。而网络电视台系统架构则由节目制作中心、发布运营平台、传输分发网络以及用户终端四个层次组成, 其中节目制作中心位于最上层, 责任是对电视内容的汇聚、生产管理等进行统一管理, 同时为业务的运营中心提供最基础的内容支持;运营发布中心作为第二层, 由前端发布系统及后端发布系统组成, 前端发布系统负责三屏业务的发布, 以及用户的三屏互动功能, 后端发布系统具有后台的视频管理、广告管理及用户管理等、版权保护、计费管理等功能;传输分发网络位于第三层则是为了支撑视频的智能发布及流媒体服务器, 以便提供更为清晰、流畅的视频服务;用户终端作为最低层, 而终端又可分为两种形式, 即传统终端和支持IPTV的终端。
3 网络广播电视台的技术架构组成
网络广播电台技术架构的组成部分主要有:收录系统、发布系统、非音视频类增值业务管理、互动系统、版权管理系统、内容管理和生产系统以及播出与控制系统等组成: (1) 收录系统为内容聚合平台, 主要收录网络电视台的主要内容, 并将其提供给生产系统进行加工编辑等。网络电视台在进行内容的采集和收录中, 由采集系统分布针对各种声音频信号及数字化的综合信息进行单独设计, 然后为来自各方面及各种各样格式的资料进行收录设计一套完整的接收方案。 (2) 发布系统为视频发布平台, 视频等资料在生产管理系统完成后, 颗粒化的成品高码流视频生成后, 才能开始工作。各个发布系统都有自己独立的选择界面, 既能够进入节目库选择所需要的节目, 也可以由生产管理系统推荐。 (3) 非音视频类的增值业务管理主要是指政府信息发布、在线支付、商城等拓展业务, 该业务一般不用经过播出及控制系统的二次审核, 相对比较灵活。 (4) 互动系统主要包括博客、论坛、微博等可以进行用户互动交流的平台业务, 一般通过第三方成熟产品进行定制, 管理上则采用接口管理的方式。 (5) 数字版权管理系统可以有效杜绝通过网络、计算机进行非法拷贝、复制及传送数字信息产品, 它的核心技术主要是密码学, 而系统的架构应该与具体的应用相结合。 (6) 内容管理和生产系统作为统一媒资管理的平台, 是网络电视台对内部业务进行集中管理的平台;生产系统则为了满足多途径发布的需求、丰富媒体的表现形式来实现整合集成制作, 从而达到电视台及台内资源的完全共享及系统整合。 (7) 播出与控制系统全面负责网络广播电视台内容的上线及下线服务, 其中, 播出系统的设计遵照了广电总局播出控制系统的安全需要进行设计的, 以系统安全、功能齐全及反应迅速为设计原则, 而且此系统包含了比较严格的内容审核及终审机制, 既可以负责内容的上线服务, 又可以对已经上线的内容进行紧急下线处理。
如此看来, 网络广播电视台先进的架构设计和网络业务规划, 使其具有了统一媒资管理、音视频的管理及发布、统一内容管理及网络互动系统等功能。
4 结语
随着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及社会信息化需求的增加, 网络电视台作为电视与互联网结合的产品, 只有从根本上转变思路, 以用户的体验为规划设计原则, 设计出具备良好的互动性能的产品和服务, 构建有价值的服务才能达到吸引客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东北师范大学, 东师网络广播电视台综述[A], 综合课件, 道客巴巴.
[2]东师网络广播电视台结构设置[C], 东师网络电视台的日志.
网络广播电视台技术架构研究 篇6
关键词:网络广播,电视台,技术架构
一、前言
当前, 网络技术发展迅速, 成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方式。网络广播电视是在电视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平台上发展起来的, 它以地方台为依托, 成为互联网传播的主要载体, 并以此来建立属于自己的媒体门户, 为电视台的节目直播和网络直播提供良好的服务, 成为当前新兴的电视传播机构。广播电视台在发展过程中, 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 进行服务业务的扩展, 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 建立专业的业务技术构架, 以符合当前网络技术的要求, 实现网络业务的快速发展。
二、网络广播电视台的发展现状
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电视传播形式经历了较大的变革, 逐渐向着视频网络式的方向迈进。这促进了电视信息的传播, 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但是, 由于网络技术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 相关的技术手段比较落后, 所以不能为网络化的传播带来推动作用。加快网络电视台的发展, 是当前广播网络技术发展的主要目标。网络电视台和传统的电视台一样, 都是在播放电视节目。因此要想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它们须为电视节目的播放提供良好的平台。当前的网络广播媒体的传播形式建立在传统电视的应用上, 需要进行大量的改造。应该建立丰富的视频资源库, 建立配套的网络传播技术。现如今, 网络技术发展迅速, 互联网的覆盖率不断扩大, 网络电视技术逐渐成熟, 网络广播电视台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
三、网络广播电视台的技术架构
(一) 信息收录系统
网络广播电视台的发展建立在电视和网络的综合业务上, 它为电视节目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促进了电视节目的快速发展。网络广播电视台的主要业务就是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收录, 收录的内容包括视频音频信息和综合内容信息。收录视频音频信息主要是指对信号进行采集、调度和存储, 它能够方便我们做好详细的连接工作, 是信息收录系统的关键环节。
(二) 信息发布系统
信息发布系统是网络广播电视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是在生产管理工作和成品视频完成后, 采取的一项重要工作。信息发布系统在实施的过程中, 应该具备自己独立的选择界面, 自身具有独立性。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节目库中的内容, 进行节目的发布。
(三) 版权管理信息系统
版权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作用就是对数字版权进行保护。在实行的过程中, 应该按一定的平台来发布数字产品, 将密码学的核心技术更好地应用到版权管理信息系统中, 实现完整的系统构架, 并与实际的应用情况相结合。
(四) 互动信息系统
互动信息系统是当前广播电视台新型技术的重要体现, 其最主要的应用是微博、博客和论坛, 这些实现了业务之间的交互。互动信息系统在应用的过程中应该借鉴成熟产品的优势, 建立在成熟的第三方应用平台上。因为其自身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并且开发的难度较大, 管理的形式较为简单, 所以可以采取最为简单的接口管理形式。[2]
四、网络广播电视台建设需求及总体设计分析
(一) 网络广播电视台的建设需求
在网络电视台建立的过程中, 应该满足以下几个条件:首先, 实现网络业务的整合。在整合的过程中, 应该密切关注网络电视台的信息, 系统分析多样化和信息化的信息传播方式, 对网络信息制定的内容使用统一的平台, 以实现对电视内容的有效采集和制作工作。其次, 应该统一采集媒体资料。媒体资料在采集的过程中, 应该实现以内容的多端适配和管理为主的功能。可以从素材的管理着手。由于当前的网络广播电视与传统的电视台电视有密切的联系, 但在采编工作和管理内容的形式上又有一定的差异, 所以传统的电视媒体播放形式不能满足当前视频信息的发展需求。最后, 业务拓展的安全需求。网络电视在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 要满足安全性的要求, 对相关的技术加以规范, 以进一步实现系统技术的完善。[3]
(二) 网络广播电视台的设计分析
网络广播电视台要想发展, 离不开总体的设计工作。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 应该对其涉及的业务和功能进行有效的拓展, 对综合性的网站进行总体的规划和设计工作。网络电视的系统构架主要是由制作中心、发布运营平台、传输分发网络和用户终端等项目共同组成的。其中, 制作中心为设计的最上层, 主要是对电视节目内容进行汇聚, 保证生产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统一管理。运营中心为第二层, 能够提供基础环节。运营发布平台在使用过程中, 应该由前后端的系统平台共同组成, 实现对系统业务的发布, 以及对视频的有效管理。而传输分发网络位于第三层, 主要的作用就是进行视频的智能发布, 为客户提供清晰和流畅的视频享受。用户终端项目作为第四层, 位于最底层, 主要可分为传统终端和IPTV终端两种形式。
五、结论
网络广播电视台是当前电视节目传播的重要形式和载体。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 它促进了网络电视节目的发展, 为电视信息的传播拓宽了营销平台和播放渠道, 是对传统电视节目的继承和发展。但当前, 网络广播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既存在机遇又存在挑战。建立网络广播媒体的技术构架, 能够有效提升电视节目的快速传播, 促进新兴媒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芮浩.基于云架构的北京网络广播电视台建设[J].电视技术, 2014 (06) :31-33.
[2]唐锋.四川网络广播电视台新媒体生产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 2013:5-7.
网络时代的广播架构论文 篇7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环境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 海量数据的存储和管理也成为了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另一方面, 在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下, 广电网络和业务迅速发展, 存储技术成为了提升广电网络视频业务能力的关键。在广电信息系统中, 整个播出系统要具备非常高的性能, 视频数据量非常大, 而且需要长期保存, 而且要求共享方便。而传统的存储和管理方法主要强调限制花费和信息的访问。
因此, 如果在现在的广电网络系统中仍然使用传统的存储管理原则, 信息存储量会受到极大限制, 而且信息的访问也局限于单个服务器。由于信息数据和存储网络已经成为当前广电网络中的最重要的企业资产和基础网络组成部分。因此当前广电网络对存储系统的性能, 共享数据的高可用性以及容灾等方面提出来更高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之下, 被称之为SAN-“存储区域网络”的技术得到了业界的关注。
2 网络存储技术
2.1 SAN网络存储技术
针对DAS和NAS存储技术中存在的技术缺陷, SAN网络存储技术很好地弥补了这个存储缺陷。SAN网络存储技术如图1所示, 允许存储设备和处理器之间建立直接的高速网络连接, 通过这种连接实现只受光纤线路长度限制的集中式存储。通过SAN网络可以实现存储设备和服务器之间的互连。这些单元包括:路由器、集线器、交换机和网关。SAN存储设备可在服务器间共享, 也可以为某一服务器所专有, 既可以是本地的存储设备也可以扩展到地理区域上的其他地方。相比较传统的存储技术, SAN网络存储具有更好的可扩展性, 更好的性能, 更高的可用性, 增强的可管理性, 更高的可靠性。
3 广播电视的SAN存储网络可靠性分析
目前, 由于广电业务的飞速发展, 视频等海量数据的存数成为了业务扩展的重要一个环节。首先是在存储类型方面做好确定, 对于传统直连式存储 (DAS) 难以满足日后强大的扩展, 会造成企业中有大量的服务器和存储系统, 其异构型和分布性事管理工作难以展开。因此, 在广电系统中考虑的自然是目前应用最多的网络存储。在网络存储上一般会考虑NAS和SAN, 但是NAS一般被限制在文件层访问数据的软件, 而SAN支持的应用软件范围更广, 甚至包括对NAS软件的存储。从该出版社的情况考虑, 此次存储搭建中选用了SAN。在广电网络中, IP SAN的典型网络拓扑图如图2所示。其中包含存储, 交换, 主机和LAN4个层次。
在广电网络中, 对于节目的实时播放以及整个网络系统的运行稳定性要求是非常高的。因此, 本章节重点是考察存储系统的运行可靠性, 从而可以分析在广电网络中, 不同配置模式下的网络系统运行可靠性, 为存储交换网络的设计提供依据。在所有的衡量指标中, 可靠性是这组指标中最重要的一个。设备的可靠性主要是指在规定的场景下, 在规定时间段内无故障完成规定功能的概率, 因此设备在时间段t内无故障正常运行的概率可以用变量R (t) 来表示。
系统在加电运行的初期系统故障率较高, 这个阶段被称为测试期。经过测试期以后系统将会进入一个平稳期, 在超过了设计年限以后设备就会进入高故障率。一般来说, 一个企业的存储系统的使用会在4~5年以后进行升级换代。因此, 本文只分析系统处于一个平衡期时, 系统的故障率情况。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的平均故障为为λ, λ是一个经过统计得到的常量, 对于不同的设备, λ数值的大小是不同的, 我们将其称为系统故障率。根据长期的数据统计经验, 这个数值符合泊松分布特性。根据泊松分P (布k, t, ) 在t (时t) 间ke内k!t发生k次故障的概率可以描述为:
当k=0的时候, 即不发生故障的概率为:
为了确定不同设备k值的大小, 由上述可知, t时间段内系统发生故障的概率密度函数为:
则在时间0到t内不发生故障的概率即可靠性为:
最终可以得到系统平均无故障时间为:
因此, 可以确定无故障运行概率函数中的参数λ是由设备的平均无故障时间决定的。
为了方便讨论, 假定系统存在的环境和条件都非常好。例如LAN和电源等其他系统的可靠性R (t) 恒为1, 存储系统具有不同的可靠性。对于SAN存储网络中的设备, 假设t时间段内设备i的可靠性指标表示为Ri (t) =Pi。
如果一个系统A的功能由多个设备组合完成的, 假设每一个设备的可靠性 (不发生故障的概率) 为Pi, 则全系统的可靠性取决于设备之间的组合方式。我们考虑图所示的IP SAN网络结构情况下的存储网络系统在不同配置连接情况下无故障运行的概率大小。从图中可以发现, 从主机层到存储层, 可以配备使用多台交换机做主备冗余, 降低网络系统的故障瘫痪率。在实际的数据通信交换过程中, 任意一台主机在串联系统的每一层网络中, 只会通过这一级网络中的一台交换机来访问下一层串联网络的设备。每一级网络中功能相同的主备冗余设备之间是并联关系。因此, 整个网络系统的连接模型可以虚拟为串并联数学模型来分析。对于有n层网络串联的网络系统, 其中一条访问
上述公式中, PP-1~PP-n代表每一层的网络可靠性。
在同一层网络中的并联设备互相之间具有冗余备份的功能。假设第i层网络的并联设备数目为k, 那么对于这一层网络的可靠性可以描述为:
这里, 我们只考虑图3所示的IP SAN网络结构的存储网络可靠性。假设服务器的可靠性概率为P1, 交换机的可靠性概率为P2, 所访问的存储设备的可靠性概率为P3。那么整个存储网络从服务器到存储设备的网络访问可靠性可以描述为:
其中, k为网络系统中并联多的交换机数目。在这里分别考虑交换机数目为1, 2, 3的时候对应的网络可靠率PS-1, PS-2, PS-2。不同网络配置网络可靠性比之分别为:
由于概率P2始终小于1, 因此并联的交换机数目越多, 网络系统可靠性就越高。由于设备可靠性概率P是时间t的函数, 无论什么系统, 随着时间的推移, P将会减小, 即可靠性会降低。根据不同连接模式的可靠性比值可以看出:交换机设备的可靠性概率值P越小, 并联模式的优越性就越明显。并联分支越多优越性也越明显。
通过上述分析证明, 冗余技术在保证系统可靠运行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此外, 并联技术也是一种并行计算技术, 具有流量分配、负载均衡等优点。实际上, 在存储网络中的其他环节, 例如磁盘阵列、服务器、电源等设备的内部、也存在大量的冗余设计, 从而提高可靠性。
通过上述分析, 在广电的存储系统中, 由于业务可靠性的要求, 一般对存储系统中的网络交换设备进行冗余设计。在提高可靠性能的同时结合成本付出的考虑, 一般配置一台作为冗余, 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广电网络的运行稳定性。
4 结束语
文本根据目前存储网络的技术发展情况, 针对SAN存储网络的技术优势和性能优势进行分析和研究。重点针对基于i SCSI协议的IP SAN网络模型进行存储网络的可靠性分析。最终根据不同连接模式下的存储网络可靠性计算结果, 得出并联系统的可靠性优于串联系统可靠性的结论。
参考文献
[1]赖剑锋.基于SAN的网络存储管理系统研究.西北工业大学, 2005.[1]赖剑锋.基于SAN的网络存储管理系统研究.西北工业大学, 2005.
[3]苏文, 王忠明.IP存储技术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4 (6) .[3]苏文, 王忠明.IP存储技术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4 (6) .
[4]MarcFaerly, 著.SAN存储区域网络 (第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4]MarcFaerly, 著.SAN存储区域网络 (第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5]张建中.一种基于SAN架构的存储网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南大学学报.2008 (4) .[5]张建中.一种基于SAN架构的存储网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南大学学报.2008 (4) .
网络时代的广播架构论文 篇8
广播是当今最为重要的大众听觉传播媒体, 因而, 构建技术先进、安全畅通、反应快捷、保障有力的安全播出保障体系至关重要, 直接影响到广播这一大众媒体作用的发挥。
广播的安全播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信号采集、节目制作、播出、传输和发射等多个环节, 只有把各个环节的工作都做好, 广播的安全播出才能真正实现。特别是国内绝大多数电台采用24小时不间断播出后, 更需要全系统、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来保障。因此, 在广播的各项工作中, 安全播出是广播电台的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广播节目的安全播出, 从电台自身因素而言主要包括各播出和传输机构的所有节目, 在节目制作、播出和传输全过程中的安全及发射安全。一般来说, 影响安全播出的因素很多, 但归结主要因素是电台自身技术系统是否完善、节目生产人员安全意识及操作技能、技术保障队伍的业务技能、用电保障及人员安全管理等。
本文分析目前广播电台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 就如何建立广播电台节目安全播出的保障体系提出对策性建议。
1影响电台安全播出的主要因素
1.1技术系统不完善, 建设缺乏一致性
各个电台由于历史原因在技术系统的建设时没有统一规划, 现在造成从采访、制作、播出、传输到发射的整套系统之间缺乏一致性, 一些环节是数字的, 而另外一些环节是模拟的, 各个环节的信号技术标准不一致。这样节目信号在该链路中经过反复转换造成信号损失, 声音质量达不到国家广电总局的技术要求。
1.2管理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力
目前, 很多电台处在改革时期, 很多制度不完善。即便已制定了一些制度, 但由于配套不到位或监督不力, 往往造成制度是一纸空文, 执行起来也只是走过场。
1.3节目生产人员管理不严, 安全意识不强
由于广播技术的不断发展, 现在的节目生产设备基本由节目编播人员自己操作, 而技术员的工作则从原来的参与设备操作和控制转向技术系统的保障, 那么就要求节目生产人员对设备要能熟练操作。然而, 现在的很多电台对节目生产人员在刚参与到节目生产的时候忽略了技术培训环节, 相关负责人存在节目生产人员能在调音台上进行信号切换, 能播放音源和使用话筒就可以上岗的思想。这样的主持人在独立的直播过程中一旦遇到设备故障就很难应对, 至少会造成节目不完整。
1.4职责模糊, 责任不清晰
责任心是每个职工干好工作的基本要件。每个职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有自己的工作职责, 但由于缺乏监督和制约手段和责任心不强, 往往会造成事情的执行走过场, 流于形式, 达不到预先设想的效果。比如例行的检查检修弄成走马观花, 而设备的安全隐患没能及时发现。1.5启用新系统或设备草率
由于时间或其他原因, 在系统安装完成后没有经过规范的评估就匆忙启用。实际上有条件的电台在启用新系统前, 应该有系统的技术指标测试、烤机、参与技术维护和操作人员培训熟悉等, 条件具备后才能启用。技术系统的验收实际只是一个环节。
2建立广播电台安全播出架构体系的思考
2.1建立安全播出组织管理机制
加强领导, 落实责任, 把安全播出作为广播工作的“政治生命线”始终摆在首要位置, 统一思想, 深化认识, 高度重视, 周密组织, 做到事事有人负责。
1.加强领导, 落实责任。由技术管理中心主任、副主任与各科室科长签订《工作责任书》, 落实岗位, 责任到人, 各科室的科长就是相关科室的第一责任人。
2.分门把守, 各负其责。按照安全播出“责任重于泰山, 细节决定成败”的指导思想, 每个职工从政治上、全局上、战略上的高度, 牢牢把握安全播出这条生命线, 提高认识, 形成上下联动, 确保广播安全播出和应急处置能力。
3.统一指挥, 加强协作。在领导统一指挥下, 做到迅速反应、指挥有力, 及时、准确有效地进行防范处理, 确保正常播出。
4.督促检查, 及时整改。技术管理中心每周组织一次科长以上干部技术例会, 对上周工作进行总结和本周工作安排做好部署, 开展安全播出预想预测形势分析, 汇聚各路信息, 认真分析本月工作可能碰到的问题, 提前做出相应的应对方案, 发现问题提前整改, 不留隐患, 不留死角, 变被动为主动, 防患于未然。
2.2狠抓职工业务技能培训, 提高职工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随着广播技术的发展, 广播安全播出不仅是技术的问题, 更是对人员的要求。人员素质的高低、对数字化网络化的接受程度、掌握和使用新技术的熟练程度、安全意识的高低等, 都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安全播出。所以, 我们要切实做好人员的技能培训和安全教育。
学习培训要有方法和针对性, 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这样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 反而造成职工学习积极性不高, 走过场。
职工业务技能培训应该注意如下几点:一是培训对象分类化。针对广播技术已涵盖多学科多领域的实际, 依据专业岗位分工, 细分培训对象, 细化培训科目, 分批分次开展技术培训, 真正做到全员培训、全员提升。二是培训形式多样化。根据不同岗位人才的特点, 实行单独培训和集体培训, 落实师傅带徒弟, 建立实验室, 培养职工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 有针对性派遣部分人员到先进发达地区学习, 找差距, 积极借鉴吸纳兄弟单位成功经验, 拓视野、取真经, 明确服务定位, 提升服务水平。三是培训考核定性化。进一步建立健全培训考核机制, 一方面, 实行培训档案登记制度, 把各类人才培训出勤及结业成绩情况进行登记管理;另一方面, 加强人才培训考核, 把考核结果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 进一步激发人才队伍参加培训的热情。
2.3规范技术系统建设, 完善应急备份手段
广播的安全播出, 人是关键, 技术系统是手段。规范和完备的技术系统对安全播出至关重要。设备采购选型要统一化、标准化, 便于技术维护。系统建设标准要符合国家广电总局的有关标准, 施工工艺要符合行业标准。工程完工后系统要进行测试和试运行, 在技术员和有关应用人员熟练掌握后再启用。技术系统要先进和智能化, 完善监控和监测手段。
备份措施要完善, 建设备用机房, 准备一些备用设备, 总控系统和传输系统也要有备份。一旦主用系统或设备发生故障就及时切换备用系统, 这样就大大减少停播时间。
加强系统和设备测试, 通过对系统的定期测试, 及时找出问题和排除隐患。
2.4深化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预案的制订和实施, 是我们保障安全播出必备的手段。进一步完善《广播安全播出应急预案》, 健全安全播出应急处理指挥系统, 针对安全播出突发事故和是否是总局规定的重要安全播出期可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预案, 分别对人员安排、部门协调、应对措施等作周密的部署。同时, 应急预案要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一是强化预案动态管理, 及时修订和完善安全播出应急预案、外出直播和转播预案, 切实把排查安全隐患、普及应急知识凝聚各方力量作为修订应急预案的依据。二是加强演练, 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针对各种预案各科室要结合实际, 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应急演练。在实施演练结束后, 相关部门及时对演练情况进行汇总、评估, 对在演练中存在的问题要进行搜集整理, 作为预案修订的重要依据。
2.5建设和完善规章制度, 狠抓落实
为实现广播节目优质安全播出, 电台要坚决执行国家、省和广电行业的安全播出规定, 严防死守, 把事故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1.完善制度, 规范管理。制订《广播电台技术工作职责》、《广播电台安全制度》、《播控中心管理制度》、《外出转播和直播制度》等规章制度, 做到制度上墙, 责任定岗, 规范安全播出管理。
2.开展巡查, 堵住漏洞。播控中心值班技术员每隔3小时巡查一次各频率直播机房设备运行情况, 查看设备运行参数是否属正常范围并填写巡班日志。科长每天上午和下午分别进行检查巡班和值班情况, 发现问题, 及时处理。同时, 为加强周二的例行检修和检查的管理, 我们将实行直播机房包干责任制, 并细化检查项目。
3.日常检修制度化。为做好日常安全播出工作, 特别是每年重大会议、重大活动及节假日等重要安全播出时期的安全播出工作, 我们要按照《广播电台安全播出应急预案》, 把应急演练制度化。
4.建立安全播出奖励机制。由于技术中心每年的工作任务就是完成国家广电总局下达的安全播出任务, 如根据每百小时平均停播多少秒来计算, 可根据小于该数值多少核发安全播出奖, 以激励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就像系列广播完成创收任务一样, 增收部分可发放增收奖。
2.6动员全台力量建立防范体系
1.全台人员参与。鉴于目前的形势和任务, 广播安全播出仅仅依靠技术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动员和组织全台各方面的力量, 变技术行为为政治行为, 变部门行为为全台行为, 共同来进行保障。一方面要建立应对广播安全播出突发事件的联动工作机制, 努力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二要各频率总监高度重视技术对节目的重要性, 把技术保障、节目生产和经营创收的重要性等同起来。加强系列频率与技术部门的沟通和联系, 及时协调和妥善解决有关问题, 共同保障节目安全。
2.加强节目生产人员安全意识。由于广播技术的发展, 现在的广播设备基本是由主持人和节目制作人员操作控制, 而技术人员的工作则由原来的设备操作转变为设备和技术系统保障。现在我们的很多安全播出事故不是设备和系统故障引起, 而是对设备误操作产生的, 所以必须提高节目生产人员的安全播出意识和质量意识, 加强培训和考核, 持证上岗。
3.后勤保障, 确保电力供应及环境安全。广电总局已经把电力供应提高到重要的高度, 要求各台将供电纳入广播安全播出体系, 加大电力投资, 实现多路供电, 实现UPS保证, 配备柴油发电机等, 确保广播在任何情况下的不间断播出。广播节目对环境安全要求很重要, 除了要加强对进出播控中心的人员管理外, 外部噪声和播控中心的物业管理都是很重要的。
2.7加强过程和细节管理, 防患于未然
严格管理是确保安全播出的重要环节。细节决定成败, 过程管理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由于广播具有实效性这一特点, 一旦在播出中出现问题就已经产生不良后果了, 那么我们就只能靠日常的细致工作, 如监测监控, 准备充分, 提高职工的技能等措施来进行防范。在直播之前要对技术系统进行论证, 发挥集体智慧和专家作用;在直播过程中要加强监管;直播完成后要加强总结。通过加强过程管理, 及时发现问题, 做到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广电总局关于做好广播电视安全播出重大事件和事故上报工作的通知.
网络时代的广播架构论文 篇9
当下融合媒体是广播电视发展的大趋势,随着通信和网络技术发展的日益成熟,建设一个功能完善的总控是每个广播技术人员的追求,我台广播总控系统设计的理念和思路如下。
1.1 全网络化和数字化系统
总控系统设备均采用数字设备,各种外转信号和直播间到总控的信号均为数字信号。播控传输网是由IP网络以及cobranet网络组成的,cobranet网络完成音频信号交换和传输等多项功能。另外IP网络是对播出设备运行情况、音频信号监听、音频信号彩条和机房环境参数监测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设计实现了播出调音台与总控矩阵的网络连接,这样同时实现了音频传输和总控与各直播室之间的对讲。
1.2 拓展与延伸了总控功能
此次我台系统设计实现了总控功能的拓展与延伸,就功能延伸方面,一实现了对各频率的栏目状况的监看,二是实现了对传输环节以及末端的开路信号监测。三增加了对配线间的视频监控。四增加了环境状况监测等。
1.3 系统的发展性和继承性
从发展的角度,直播间和总控之间采用了MADI光纤传输,光纤在对外传输已经广泛应用,MADI优点是传输容量,可以实现一根光纤传输64路音频信号,外转信号可以通过一根MADI光纤传输到直播机房,在调音台上实现外转信号的自由选择。
数字矩阵和网络化系统相结合的总控系统早在2009年我台就已经采用了,该种模式也是广播技术系统集成商随后几年推广的总控系统方案。到目前为止全国大约有十几家广播总控系统采用数字矩阵和网络化系统。我台系统经过三年多的运行,运行效果良好,因此2011年新中心系统设计时我们依然然继承了原先的模式,总控系统模式仍为数字矩阵和网络化系统。
1.4 系统能适应新媒体业务
在技术系统快速发展的时代,为了能够适应以后新媒体业务的发展,各直播间与总控之间传输介质有光缆、六类网线和同轴线缆。230平米的综合演播厅和2部卫星应急转播车都与总控机房实现了音视频传输,为以后的新媒发展,总控系统也安装了视频设备随时可以实现视频信号的简单多媒体播出。
2 音频传输系统
广播系统设计的重点是音频传输系统,方案设计时就非常重视,进行了多方考察并请专家论证,最终确定以下方案。
2.1 直播室到总控机房的音频信号
由于机房位置的原因,新中心总控机房与多数直播室的距离都超一百米。系统设计时总控机房到直播室有3种传输方式,即数字音频电缆、超六类网线和MADI光纤。采用该3种传输方式完成了信号的监控和音频信号的传输,主播出数字音频信号采用数字音频电缆传输;矩阵音频信号采用MADI光缆传输。系统设计时还在总控机房与直播室直接设计了3个网络中继机房。
总控音频矩阵MADI光纤矩阵,MADI光纤优点就是传输量大可达56或64路信号,总控与直播室之间的信号传输更加灵活,对于直播室需要的外转信号全部送入到调音台的光纤池子里。调音台操作面上分配两个调音台推子作为主备外转,可以在MADI光纤池子里选择所有外转信号,不像以前几路外转就占用几路调音台推子模块。
根据62号令的要求,充分考虑极端情况下的应急播出,总控末端设计了手动2选1音频切换器。该设备的第二路为直播室到总控的直通信号。在极端情况下,值班员只要一步操作,直播室的直通信号就传输到ASI编码器上,保证卫星信号及有线信号正常。新系统运行正常后,老中心的原有总控数字网络化系统也进行整体搬迁,新原系统融合,实现了最初的设计目标双系统六条链路的总控模式。
2.2 直播室到总控的视频信号
为了实现总控和各直播室之间的视频传输,系统设计时在总控机房安装了32路视频跳线盘,总控机房可以将各种视频信号送到任何一个播出机房。自2013年系统运行以来已经完成多次现场直播视音频在直播间观看,实现了直播室和现场的互动。由于系统设计时相关传输介质都已经布好,以后只需购买相关的视频设备,就可以方便实现多媒体播出。
2.3 对外传输系统的设计
为了方便下一个环节接收和复用广播信号,如有线网络机房、卫星地球站和微波站等机房均需要码流信号。因此对外传输系统设计为E1和ASI两种码流传输方式,新系统作为主用老系统作为备用。
系统音频信号流程框图如图1所示。
2.4 完善的应急广播功能
我台交通广播是全国第一家应急广播,因此在新系统设计中更加注重应急广播功能的完善。每个直播室调音台MADI外转池子里包含有总控的所有信号源,一旦需要全部或多个频率同时播出同一个节目时,每个直播室只需在MADI池子操作即可。广播有多辆卫星应急转播车当发生突发事件时可以实现移动播出。应急转播车也能作为突发事件现场联络以及指挥等工作,将转播车搭建为资源调动、联络和信息共享平台。
对于主频率采用一备一模式,如新闻综合广播和交通广播。另外还设计了新闻编辑室、路况编辑室方便新闻和路况的及时编辑和播出。
2.5 总控监听功能的扩展
62号令要求总控应至少配置一对专业级音箱,新中心总控值班机房是一个长方形,长约30米,宽约10米,控制台约14米,一般总控只是实现值班监听,此次我们进行了扩展,总控值班室设计了值班监听和全场监听两套监听,监听音箱均是专业级。
3 监测控制系统
监测控制系统也是总控系统设计的关键,就是在播出系统出现故障时,要能够及时发现故障并报警,随后准确找到故障点提示值班人员,最后能够自动或手动处理故障。新系统使用的ControIMaster系统可以说较好的实现了以上几项工作,由两个网络组成,分别为cobranet网络和IP网络。IP网络完成音频信号彩条监测、音频信号监听、在用设备的状态监测、机房环境参数监测和主备工艺电源监测等等。Cobranet协议网络完成整个网络系统音频信号传输和音频交换等多项功能。
由于总控值班室一直以来都是广播对外的展示窗口,为了更好的展现广播,电视墙设计使用46寸超窄边高清DID液晶拼接大屏,规模为3×12块。音频信号状态、视频监测状态、节目单播出状态、播出机房及立柜室环境参数(如电压、温湿度等)等图像均在大屏中展示出来。
在大屏上所有的检测界面都清晰的显示出来,方便值班员准确判断故障和解决故障。
3.1 广播中心环节音频信号的监测
广播中心从直播室到总控机房整个链路,多个环节都进行了音频监测,ControlMaster软件可以按照等级进行相关配置,严重为一级故障报警;高级为二级故障报警;低级三级为故障报警;普通为四级故障报警。这样设计能够让值班员得知故障的轻重缓急,做好更换的处理。
声光报警灯功能,即在一级故障报警的同时也有声光报警,引起值班员的重视;短消息功能,监测软件上还可以配置多部相关手机号码,只要进行相应的设置,一旦系统出现故障,立即发送短消息到相应的手机中。
日常值班监听方式可以在软件上任意选择,有手动和自动两种模式,设置时一般将总控机房输出口信号组成轮听组,日常值班员自动轮流播放。对于每天的重要时段和重要节目进行手动定点监听。
为了播出优质的广播节目,此次系统设计还安装了一台杜比响度测试仪,实时地对播出节目响度进行一般性监测。
3.2 实现对传输环节
一直以来,总控的监测只监测广播中心各环节。本次系统设计对外光纤传输均采用了光纤双向传输,因此总控监测系统也实现了对传输到传输到下一个环节的E1信号源的环回监测,一旦发射台收不到该路广播信号总控系统会立即会报警。
3.3 监测全覆盖的实现
总控监测系统实现了对广播中心有源设备的在线状况,主备电源和设备板卡等监测;电压监测实现对所有播出系统机房的主备工艺电源监测;环境监测实现对所有广播播出机房、录制机房以及配线间的的温湿度监测。
为了更好的了解直播室情况,直播间安装两个摄像头,即一个远摄像头和一个近摄像头,远摄像头安装在直播间墙角范围广,可以监控整个环境情况,近摄像头安装在调音台上方天花板上直接对播出调音台,完全摄录调音台操作界面。另外,立柜室室和配线间均增加了视频摄像头。
“水浸监测报警状态图”是根据总控网络立柜室机房具有精密空调的特殊性而设计的,即在静电地板下和立柜室进线槽处布置的水浸传感器,共设计了10个监测点。一旦静电地板下水,水浸传感器会及时感应到,并在总控监测系统中发出语音报警,另外会在值班控制台的水浸监测报警状态图计算机中弹出漏水具体地点,方便值班员查找漏水点。
概括的说,在新系统设计中总控的监测系统基本上实现了监测全覆盖,能够保证发生故障时监控系统能够及时告警,并下一步实现自动或人工处理故障。另外,通过ControlMaster监测系统可以实现在控制台上看到所有播出设备的工作状态,减少值班人员立柜室机房巡机次数,也减少了灰尘的进入。如图2所示。
3.4 广播节目播出状态图
广播节目播出状态图实时的展示在总控电视大屏中,是总控功能一种延伸,是由我台技术人员自行设计,在我国广播系统中一种创新。由以前总控机房仅对各个播出频率音频信号的监测延伸到能够实时地对各频率播出节目栏目的展示和监测。
设计思路是从频率、栏目监管的角度考虑,充分利用新总控中先进的网络功能,整合总控的各种信息。在状态图中显示各频率名称、栏目节目信息、音频、视频、本地开路信号场强等等,可以方便直观看到每套广播频率的正在播出节目的名称、已播情况、主持人信息、技术人员信息等等。通过防火墙相关软件配置将该节目播出状态图扩展到广播办公网中,已经实现频率总监以及节目管理部门在办公电脑上实时监听监看本频率播出状态。如图3所示。
3.5 ControlMaster值班管理系统
值班管理系统是后期新增的功能,主要实现值班人员的值班排班、上下班签到、值班巡检情况记录等等,另外,在值班管理系统的数据库里还可以添加技术文档、检修日志、设备档案等。有了该系统大大方维护人员查询设备记录和维修记录等的使用,也为新进人员提供了实用的学习资料。
4 完善的应急事件处理机制
应急事件处理是系统设计的关键,需要应急处理的事件有广播中心内部事件,如直播室设备坏、信号中断、直接垫播等现象;外部事件,如地震、洪灾和非法攻击等。在系统设计时充分考虑应急预案。
4.1 内部应急事件处理
系统使用4选1切换器中的内部垫乐作为应急垫乐源,使用cobranet网络中1播8待播工作站作为应急节目源,符合了62号令的要求。另外系统通路中还设计了四种应急处理方法。
1.第一种4选1切换器的使用,4选1切换器可以实现4路信号的自动切换,并且具有断电直通功能,第4路为4选1本身自带的垫乐信号源,当前3路信号源均有故障时,将自动垫乐播出。
2.第二种系统中配置1播8待播工作站,该工作站中配置有CobraNet传输协议的声卡,待播工作站就相当于直播室的工作站,每天根据设定时间拷贝播出节目到本地,并同直播室一样同步播出相应的节目,一旦此时段调音台故障,待播工作站将进行播出,直播期间将播放垫乐信号。
3.第三种使用数字跳线盘的直通,数字跳线盘是广播系统必备的设备,对于总控系统通路中的每个有源设备音频信号的输入输出必须经过跳线盘,在播出期间如某台设备坏,不能正常播出时,就要使用音频跳线将该设备直通,一保证了信号正常播出,二可以将坏设备下架后进行维修
4.第四种一键直通功能,极端情况下,总控机房无法对外播出时,在控制台上直接直播室的应急播出信号对外播出。
4.2 外部应急事件处理
完善的应急广播系统,当发生极端情况时,立即启动应急广播预案以最快捷的方式播出去。
总控系统还设计直接切断非法信号和直接进行垫乐的应急操作,总控机房24小时值班,一旦发现播出非法的节目,值班人员均能及时手动切换。
5 结束语
总控系统建成使用至今,整体运行稳定。由于系统实现了监测全覆盖,减轻值班员的值班压力。由于是双系统并行播出,也方便了维护人员,无需必须等到停机检修时间进行检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在维护,可以说我台广播系统安全优质播出实现了新的跨越。
参考文献
[1]赵子钟.广播中心智能化播控系统建设与应用[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3,z1:007
【网络时代的广播架构论文】推荐阅读:
网络时代的广播传播12-16
网络时代下的媒介审判论文07-08
时代架构10-07
网络时代辅导员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论文08-30
时代特征下网络文化论文09-26
网络广播互联论文06-12
网络广播APP论文07-30
企业的网络架构与管理05-22
新媒体时代广播的魅力09-14
网络架构安全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