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架构

2024-10-07

时代架构(精选6篇)

时代架构 篇1

收音机作为信息接收工具走了100年的风光,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收音机所占的市场份额不断缩小, 广播必须寻找新的出路, 在网络中打造广播的另一种传播形态, 同时对传统广播电台的生产流程和部门架构进行改革。

国内的广播媒体大都拥有自己的网站, 其形式比较原始:简介式网站, 综合性网站。简介式网站将广播电台、节目、主持人的简介及节目时间表等一些常规内容放到网上, 并且多半会有广播节目直播和点播功能。综合性网站则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独立的网站, 新闻来源更广阔, 服务范围也更大, 甚至开展商务活动。前者主要以地方台网站为主, 占大多数, 后者以部分省级台和中央台为主, 数量非常有限。

无论是简介式还是综合性网站, 都存在很大问题, 都不能起到广播内容另一个传播渠道的作用。

首先, 观念落后。部分地方台网站的建立只是跟随潮流而已, 他们认识到了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补性, 以及在网络这一新兴的媒体上宣传自己的必要性, 但并不清楚网络媒体到底有什么用以及应该怎样用。

第二, 目前大部分广播电台采用租用服务器的方式来建立自己的网站, 这样的好处是投入的成本不高, 但相应的, 在网站的制作及维护上, 没有专业的队伍, 以致网站的规模不大, 制作水平不高, 更新速度慢。

作为广播内容的另一种传播方式, 电台网站其实就是一个地方媒体, 它是广播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和接收方式, 它与电台应该合为一体。以香港电台为例, 记者一人出去采访, 发回的报道, 有文字, 有音频, 还有视频。接收这名记者稿件的, 有该电台的编辑, 也有该电台网站的编辑。登录香港电台的网站, 有电台正在播出的每条新闻, 文字、音频一目了然, 不像内地很多电台网站只有一个直播或者点播的链接端口。

传统广播电台现有的生产流程, 是采访——编辑——播出, 广播信号通过发射系统传播四方, 听众用收音机来接收信息。这个流程的前半段——采访、编辑、播出, 是内容生产过程, 而这样的内容完全可以有两个不同的传播途径, 一个是广播, 另一个是网络。

把网络纳入自己的传播途径, 电台节目的生产流程和部门架构一定会发生变化。参考目前一些媒体的成功经验, 我们可以作这样的架构设想:广播和网络合为一体, 拥有一个中心, 一支队伍, 两个平台。

两个平台指电台和网络各有一个编辑团队, 分别负责两个传播途径稿件的编辑, 同时拥有一个记者团队。为什么网络和电台需要各自的编辑平台?现在一些电台的操作方法是将网络广播的后台交给电台编辑直接管理, 这样做的好处是更新迅速, 坏处就是不够专业。

其实, 网络和广播是两个不同的媒体。他们的受众群不同, 在受教育程度、年龄、喜好等方面差距很大。其二, 网络和广播承载内容的容量也不同, 广播有时间的限制, 一个节目到点播出, 到点结束。网络则可以无限制地延伸下去。广播是听觉的艺术, 网络更注重视觉冲击, 在表达方式上有着各自的诉求。

比如电台的编辑要考虑节目内容的时长, 考虑主持人的风格、语速, 考虑广告开口, 考虑和整个节目的协调等。而网络的编辑要考虑新闻的相关链接, 如何排版更加醒目, 标题怎么做等等。只有拥有专业的队伍才能呈现专业的效果。所以, 网络和电台需要两套编辑平台, 而这两套编辑平台在运作上又是步调一致的。

广播编辑、网络编辑应与记者、指挥中心一同开选题会, 在记者报题过程中, 指挥中心的主管决定每一具体稿件的“流向”, 并分别由网络编辑与广播编辑负责跟进。

一个中心指宣传报道指挥中心, 确立报道方向、新闻选题、题材规划等, 统筹指挥两个编辑平台和一支记者队伍。指挥中心要确定各部门稿件的重要程度与播出时间, 并确定网页头条、广播头条, 各要闻区的稿件及顺序, 保证这些重要位置的稿件每天的更新。另外, 指挥中心也要掌控记者稿件采写的最新进展, 随时向记者发出指令, 要求其稿件分别发向网络、广播编辑或两方均发。

一支记者队伍指广播和网络拥有同一支记者队伍, 他们承担着向网络和广播同时发稿的任务。为什么只有一支记者队伍?记者采访是新闻生产的第一道工序, 这个环节需要集中力量获取更多的新闻资源。我们也看到不少媒体的电台和网站是两套人马在办, 各自有自己的记者, 这其实是一种内耗, 新闻资源是有限的, 两套采访班子不仅会发生条口的冲突, 也是对人才资源的浪费。

当然, 这也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需要了解广播和网络两个传播方式的特点和流程, 对文字的采写, 音频的采集, 甚至视频的采集都要熟练。

目部)

云计算时代智慧城市系统技术架构 篇2

关键词:智慧城市,现状,支撑技术,发展

0 引言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智慧城市”这种新型城市管理形态应运而生。智慧城市的理念一经提出即得到广泛的关注与认可,成为了目前最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其市场前景巨大,社会影响深远,各国政府都很重视智慧城市建设,纷纷采取行动积极推动智慧城市建设[1]。智慧城市建设旨在解决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带来的社会管理、交通、环保、医疗等城市发展难题,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1 智慧城市概念解读

目前对智慧城市的定义多种多样,IBM对智慧城市的定义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1]。这个定义比较有代表性,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1]。

2 智慧城市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2.1 智慧城市建设的国际实践

智慧城市建设具有国家的经济与科技战略意义,美、德、法、日、韩等国家的近二百个城市已经加入到智慧城市建设的队伍中来,美国政府将“智慧城市”视为与“信息高速公路”同等重要的国家战略,欧盟将信息和通信技术作为欧洲2020年的科技创新重点,提出了一整套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并制定了《物联网战略研究路线图》[1]。在亚洲,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政府也都相继进行了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并已经在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和电子政务等领域付诸实施。特别是,国际三大标准化组织ISO,IEC,ITU-T在2013年相继成立了智慧城市标准化研究工作组,标志着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全面开展[1]。

2.2 智慧城市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发展步伐很快,很多城市都已经开始启动智慧城市建设,特别是“中国梦”的提出再次加速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步伐。据统计,“十二五”期间,中国有上百个城市着手打造“智慧城市”建设,其中包括几乎所有的一线城市以及一半左右的二线城市。2012年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包含90个城市。北京、上海、深圳、宁波、武汉等主要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成为了领跑者。2013年国家启动智慧城市技术和标准双试点工程。2014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从国家的高度对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的总体方向进行了规划,确保智慧城市建设健康有序推进。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已经进入规模推广阶段。

3 云计算时代智慧城市系统技术架构

智慧城市就是通过普遍的感知将生活中的物与物、物与人连接起来形成庞大物联网,进而通过云计算的方式对各种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和融合,然后向城市居民提供智能化的服务,使得城市管理和服务更富有预见性、创造性、协作性,高效和科学。从技术角度来说,智慧城市总体体系架构应包括基础平台层、技术支撑层和智慧应用层三部分。如图1所示:

3.1 基础平台层

智慧城市应用的实现,离不开底层的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基础平台,需要打造泛在的信息交换网络、移动通信网络、公共服务平台和城市基础数据库。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推进无线城市项目和宽带提速工程,实施下一代互联网,开展“三网融合”和网络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这一系列的举措必将打破许多智能应用和网络服务的瓶颈,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深度整合,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更坚实的软硬件基础保障。

3.2 技术支撑层

智慧应用和服务需要三个关键的技术支撑: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物联网)、巨量的信息基础(大数据)和提供智慧服务的创新技术(云计算)。

3.2.1 物联网:信息产业发展的新变革

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通过二维码识读设备、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和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2]。物联网应用涉及到的关键技术有:传感器技术、RFID标签技术、嵌入式系统技术、M2M长距离通讯技术。

物联网体现了信息技术在城市生活诸多行业中的应用。如图2所示,物联网的工作原理就是把感应器安装到公路、电网、汽车、建筑等各种物体中,然后将这些设施“连接”到互联网上,那么上网的“人”就与连接到网的“物”整合成为一个整体,再通过强大的计算机集群,对城市生产和生活进行高效协同与精准管控,从而达到“智慧管理”的状态。基于此物联网也被称作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之后信息技术领域的又一次变革。

物联网的发展需要经历3个阶段:①初级阶段:以行业内部的数据交换和传输标准为基础,实现行业内的连网监测监控;②中级阶段:以局部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为基础,实现跨行业、跨业务的综合管理集成;③高级阶段:以物联网统一数据标准、SOA、Web Services、云计算虚拟服务为基础,实现“按需取用”产品和服务[3]。

我国从1999年就开始了物联网核心技术的研究,在“传感网”技术研发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009年温总理提出“感知中国”战略以后,中国各级政府更是大力投资物联网,物联网产业蓬勃发展。

3.2.2 大数据:智慧城市的信息之源

无所不在的物联网在实现数据信息采集的同时,也催生了大数据[4]。大数据(big data),即巨量数据集合,是指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5]。我国网民数量众多,每天产生的数据量也是极其庞大。几乎在各个行业都有大数据的存在,数据的单位从开始的Byte、KB、MB、GB、TB发展到PB、EB、ZB、YB甚至BB、NB、DB来衡量,其中文本、照片、音频、视频、医疗影像等非结构化内容超过85%。如何从这么庞大的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才是研究的重点。

大数据技术包括大规模并行处理(MPP)数据库、自然语言理解、机器学习、数据挖掘、分布式文件系统、云计算平台和可扩展的存储系统等。通过这些技术对海量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加工和管理,为智慧化应用提供数据源。图3是一个可参考的企业级大数据处理软件栈。其中Map Reduce作为一种简化的分布式编程模型,为云数据中心的大规模数据处理提供支撑;HBase是Hadoop团队开发的开源数据管理模块。

目前大数据管理多从架构和并行等方面考虑,解决高并发数据存取的性能要求及数据存储的横向扩展,但对非结构化数据的内容理解仍缺乏实质性的突破和进展,这是实现大数据资源化、知识化、普适化的核心[6]。

3.2.3 云计算:海量信息存储与计算平台

在物联网高级阶段,需要虚拟化云计算、SOA等技术的结合实现物联网泛在服务。而海量信息的管理和数据挖掘又离不开云平台的分布式计算和存储。三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云计算是并行计算、分布式计算和网格计算的发展和商业实现,云计算以虚拟化为基础,通过集群化运维管理系统,实现计算、存储、网络、服务器等资源的动态分配及部署,实现“按需取用”产品和服务[7]。由于云计算将“计算能力”作为一种服务提供给广大用户,用户可以租用云平台的计算资源,方便又便宜,所以云计算的应用降低了用户软硬件部署以及系统维护的成本,提高了系统和业务的弹性。搜索引擎、在线字典、网络邮箱、数据仓库出租等是目前云计算的一些典型应用。

云计算技术发展的主线可以总结如下:①通过网格计算(包括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HPC等)体系架构提供网络、服务器和存储等硬件基础设施,即Iaa S;②通过中间件(包括SOA、Web Services、多租户、DRM、PFS、虚拟化等技术)提供可互操作的业务集成平台(Paa S)和在其上建立的应用软件(Saa S)[8]。云计算的三种主要服务模式如图4所示。

在国际上,Google、英特尔、微软、惠普和亚马逊等企业在“云计算”方面的研究和投入都是走在业界前列的。在国内,云计算企业的先锋是阿里巴巴。2009年9月创立的阿里云真正把“云计算”变成了可购买的公共服务。2014年11月,阿里云计算支撑了双十一促销活动571亿元的交易额。2015年1月,12306将车票查询业务部署在阿里云计算平台上,为春运高峰分流了75%的流量。另一朵“中国云”世纪互联将自身的云计算定位在基础设施即服务层面,即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vice)层面。此外还有中国移动的Big Cloud云平台。

3.3 智慧应用层

智慧应用层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智慧应用层的建设内容包括智慧公共服务和智慧产业服务,具体包括智能物流、智能社区、数字医疗、数字校园、环境监测、智能安防等很多方面。我们生活中所熟悉的车联网、手机银行、网上挂号、城市应急指挥中心等应用都是智慧城市服务初级阶段的功能体现[1]。

3.4 信息安全与标准管理

信息安全与标准管理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保障体系。物联网和大数据应用给信息安全带来新挑战。加强智慧城市系统信息安全管理的主要措施有强化网络安全管理,推进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完善身份认证和系统授权,建立数据容灾备份中心等。标准规范体系是智慧城市实现泛在互联和信息交换的基础。加强相关标准规范建设,要面向重点业务领域,加快关键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以点带面,最终实现全面的技术、行业应用和服务标准化。只有形成技术创新、标准制定和知识产权协调互动机制,才能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发展保障。

4 智慧城市未来发展展望

智慧城市的理念一经提出即得到广泛的关注与认可,但是现在距离智慧城市的终极目标还相差甚远,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从社会发展的视角,智慧城市建设强调通过价值创造和以人为本的协同创新,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9]。从技术发展的视角,无所不在的“物联网”催生了“大数据”,大数据处理产生了“云计算”需求,三者相辅相成,造就了智慧城市普适计算与融合应用的实现。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智慧城市建设逐步深入,将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为物联网、环保、城市服务等行业带来更多机会,也必将逐渐改变中国新一轮城市竞争格局。

参考文献

[1]乔宏章,付长军.“智慧城市”发展现状与思考[J].无线电通信技术,2014,40(6)

[2]郭任霞.物联网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1,(24)

[3]单祥茹.物联网离我们有多远[J].中国电子商情:基础电子,2010,(5)

[4]熊枫.云计算时代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8(4)

[5]陈欣.大数据技术及在国土资源信息化中的应用思考[J].中国电子商务,2014,(16)

[6]季敏霞,肖宇.浅谈大数据与云计算的关系及未来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1)

[7]孟庆伟.云计算技术及其电信应用[J].电信快报,2010,(7)

[8]周洪波.NIST的云计算定义[EB/OL].(2011-07-11)IT专家网,http://news.ctocio.com.cn/478/12116478.shtml

时代架构 篇3

关键词:交互时代,平面设计,情感架构

交互设计时代源于20世纪80年代,它比传统设计更加注重设计中的情感表达,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要根据自己的主题选取适合的设计形态,通过设计形态准确向大众传递出自己的设计内容。在设计过程中就需要设计者对于自身的艺术修养有更高要求,根据自己多年的设计经验和设计知识,以设计的内容将这种情感设计展示给大众,引发大众的情感共鸣。

1 交互设计的概念

1.1 交互设计的发展

交互设计时代源于20世纪80年代,交互设计主要是着重于产品的内容和内涵,主旨在于对设计的产品进行一定的改造,交互设计的出现给现代经济带来新的行业,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们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艺术欣赏。

交互设计的发展包含以下三个时期,一是初创时期(1959到1970年),交互设计是由美国学者在操作计算机时为了减轻疲劳,发表了一篇关于计算机控制台设计的人机工程论文。1960年,首次提出了“人机紧密共栖”的概念,给人机方面的学说提供了新的观点。英国剑桥大学在1969年召开了第一次人机系统国际大会,这一时期人机界面学得到了里程碑的发展。二是奠定时期(1970到1979年),迎来了人机界面学的重要事件,在此期间出版了与计算机有关的人机工程学专著,给人机界面学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另一事件就是在1970年成立了人机界面学研究中心,为研究人机界面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三是交互设计的发展时期(1980到1995年),电脑开始走入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办公、休闲娱乐提供了便利,但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在运用电脑时就会产生一些弊端,比如电脑功能比较繁琐,人们在用时会找不到头绪,这成为了交互时代到来的动力。

人机界面学的设计、人机工程学、工业设计都给交互设计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交互设计逐渐从人机工程学中分离出来,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理论。

1.2 交互设计的特征

交互设计主要以满足大众为目的,在交互设计中产生一定的价值,给大众提供良好体验,节省受众群体的时间,让受众群体得到满意的服务。交互设计旨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具有一定的人文关怀。

交互设计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不一样的交互体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于交互设计的理解也变得不同。从20世纪上半叶,交互设计的设计人员逐渐重视形式的设计,到现在设计者不再是单纯关注形式和内容,而是开始关注设计产品的内涵,把其打造成为一个具有多重方面的丰富的产品。

交互设计的产品主要包含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具有文化内涵,有些交互设计产品是针对受众群体的使用情况来设计的,但是由于世界上有众多国家,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文化,在体验设计产品时就会有不同的感受。交互设计的产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一种关注人需求的智能化产品。当交互设计与人们生活中的需求交织时就会产生艺术,交互设计师可以根据实际生活的情况来解决遇到的问题。二是具有一定的经验,交互设计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沉淀,随着社会的变迁在交互设计方面的手段也会随之改变。交互设计应是一门经历时间沉淀与总结经验的应用艺术,根据实际问题设计出相应产品,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交互设计中设计师要根据成本预算、时间、产品的综合性能等方面,选择适合自己的设计方法。

2 平面设计艺术的情感架构

2.1 平面设计的创作动机

在平面设计中,设计者赋予自己创作的作品一定的情感,把设计思维与情感相融合,达到一种审美境界。平面设计艺术其实是一种审美设计的过程,通过创作出来的产品人们可以用审美的眼光去认识它的内涵。

平面设计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功利性的,同时也具有审美性。功利性是符合人们发展的本性,而审美是人们的一种精神需求,在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中精神需求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从交互设计的角度看,交互设计中最重要的就是人与物的关系,设计者在设计产品的过程中最开始是功利性的,但是如果设计者只在乎利益的话,就会使产品失去审美价值,让艺术无法融入到设计活动中。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平面设计的创作动机也有了改进。不仅仅是为了设计出可以获得收益的作品,设计者开始融入自己的情感使作品具有一定的审美性。在平面设计中,设计者要把自己对于作品的理性思维融入到审美情感中,把理性与感性二者结合,使作品达到一种情理合一的境界。在交互设计中设计者要摆正创作动机,要正确认识自己从事的工作,在工作过程要将达到的目标与创作欲望相结合,设计出好的作品。

2.2 平面设计的情感表达

在平面设计中一般体现了设计者的情感需要,正如康·巴乌斯托夫斯基所说“是什么东西迫使作家从事那有时叫他感到痛苦,但却是美妙的劳动呢?”由此可以看出,设计者在抱有内心渴求时创作作品,可以给人们带来一定的情感体验。这时设计师设计出来的作品是从自身出发,是一种表现的欲望。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是受到来自外界的刺激,有了一定的感受想要把这些感受创作成作品。作品表达了设计者内心诉求,这个过程是设计师的一种自我实现。交互设计时代平面设计的情感架构不是说什么时候都可以进行的,需要激发设计师的创作欲望。

在平面设计过程中,需要设计师收集想要创作作品的材料。设计师首先要确定自己想要设计的主题,根据自己内心产生的设计理念实现作品的审美性。在设计过程中注重“以人为本”理念的同时,也要关注设计者利用自己审美的眼光找到创作途径,使这些作品传递出一定的思想,引起受众群体的共鸣。

平面设计的情感表达主要是通过设计者的内容来实现的,为了让情感表达得更充分,需要设计者严格筛选出设计的色彩、质地、形态。通过设计作品的形态来彰显线条的厚重感,使整个平面具有一定的动态感,让人们可以根据线条的流畅度、点线面的结合有一定的想象,赋予交互设计更多情感。比如现在人们都喜欢手绘,在鞋子、衣服上手绘形成一个崭新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就可以利用色彩打造出自己喜欢的风格,利用颜色所代表的不同情感基调,营造出设计的情感。比如颜色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情感内涵,在中国红色代表着幸福,黑色代表着阴沉,而在新西兰人们热爱黑色,觉得黑色可以带来好运,这就要求设计者在设计作品时要根据不同的地域,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创作出符合当地的产品。

交互设计时代要掌握受众群体的生活元素,把情感体验与设计原理相结合。在进行设计时要能够传递出自己想要表达的理念,把情感传递给受众群体使之可以产生共鸣。通过平面设计的内容,把自己的情感展现出来,设计者要有一双发现事物的眼睛,不断充实自己的情感体验。

2.3 平面设计的创意

平面设计在创作过程中,需要设计者要有一定的创意。设计者把自己脑海中要设计的形象和情感转移到实际中,通过移情的方式来表达设计者的情感。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将自己直观的情感体验融入情感,比如设计者欣赏青花瓷时,把自己的情感体验融入到服装设计中,设计出具有中国风的衣服,创造出不同的体验。在平面设计过程中,需要设计师对于自己选取的元素要有一定的理解,不断融合当下的新生事物,创造出富有新意的作品。

3 交互时代平面设计艺术情感构架的归宿

交互时代的平面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平面设计艺术情感构架上,要对自己设计出的作品有一个准确定位,考虑受众群体的感受,使创作出的作品有针对性。除了要满足受众群体的需求之外,还要注重作品的实用性,使交互时代平面设计艺术的情感构架,最终回归到产品本身,给人们带来更多精神力量。一方面是设计者的情感表达,力求表达设计个体的真情实感和个性化;另一方面,更要关注具有普适性的大众情感倾向和情感心理,在设计中努力挖掘具有共性的情感特征,在作品中通过恰当的形象和形式手段表现出来。

平面设计师在发现事物的心理上与常人存在一定的差异,他们一般都具有很强的艺术嗅觉,当发现事物有价值或者耐人寻味的元素时,他们会尽可能剖析现象,去不断感悟事件得出真谛,创作出优秀作品。设计师已不单纯是为了创作而创作,创作出的作品成为了人们期盼美好生活的一种象征手段。为了使设计师设计出好的作品,需要不断努力营造良好的创作环境,使设计师的情感回归自然,在自然中释放自己。同时设计师也要提升自己的素质,汲取更多艺术的营养,将自己的情感与艺术作品相结合,让人们透过作品可以领略到其中的内涵,使平面设计师的情感找到归宿,实现他们自己的价值。

4 结语

综上所述,交互设计是信息时代设计的一个崭新领域。在设计作品时要求设计者有创新力,把交互设计与艺术生活联系起来,设计者要寻找适合主题的元素,把抽象的情感具体化,使设计主题更加明确。平面设计师要有更敏锐的感受力和领悟力,挖掘设计题材中有价值的部分,把自己的主观情感融入到设计中,从而创作出具有审美的艺术作品,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多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关晓娜.交互设计时代平面设计的艺术表达[J].大舞台,2015(6):88-89.

[2]孙萌野.交互设计时代下视觉艺术的情感架构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5(20):79.

时代架构 篇4

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是时代进步的一首凯旋之歌, 有着思想文化的进步, 也有着民族精神的展现。在共同的信仰追求下, 民族间相互交融, 互相促进着彼此的发展, 不断走向胜利。 民族历史的发展趋势更像是螺旋上升式的漩涡, 有着大风大浪与千娇百媚的姿态, 有着民族矛盾的存在与民族斗争的开端, 在矛盾斗争中走向进步, 在斗争的波澜中走向发展, 形成了中华民族别具风格的历史。中华民族逐渐地走向统一, 走向融合, 走向发展。

(一) 民族矛盾到民族融合

在国家发展的历史中, 正是民族矛盾的存在才有民族的融合与发展, 才有着中华大家庭的五颜六色。历史不是叙事性的史诗, 不是优美的旋律, 是一首辉煌的战歌, 是一曲斗志昂扬的战斗的激情岁月之歌。从炎黄起源到五帝传说, 从我们的先人屹立在中华大地开始, 我们的民族就充满了斗争, 充满了种族之间的征伐。没有血与火的诉说我们的民族不可能走向辉煌, 不可能走向融合。无论是古老的神话传说还是史诗文字的光辉记录, 正是民族矛盾的产生才使得神州大地五十六个民族实现融合与发展。遥远的上古时期, 各种族部落为了扩张版图、 争取最好的土地, 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 彼此间相互征伐, 用命运与天地抗争。经过战场上激烈的厮杀, 确立了中华民族的霸主地位, 使得中华民族凌驾于其他部落族群之上, 汉人成为历史的正统, 统一了中华大地, 促进了流域文化的发展。也使得历史不断地被铭记, 民族不断地融合并走向大一统。这些历史仿佛是昨天发生的故事, 世代相传。无论是上古的甲骨文还是古老的神话传说, 都被时代传媒深刻地记录下来, 激发我们向上斗争的信念, 促使我们不断地发展, 走向强盛与繁荣。

(二) 命运共同体的构造

如果说民族的发展是历史趋势的融合, 那么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塑造就是国家发展趋势的集中体现。多个不同文化和历史的民族紧密团结在一起构成了民族发展的联盟, 民族不同的发展命运被紧紧地捆绑在一起, 各个民族都是这个国家的主人。各发展中的民族科学、历史、文化、艺术、社会风情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血脉亲情深深地凝固, 面对历史的风尘云烟, 彼此依靠、彼此担当、相互扶持、兼容, 共同铸造辉煌。

(三) 历史使命的肩负

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塑造不仅仅是民族历史的融合, 在文化的视野下, 作为炎黄子孙身上还担当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没有过多的折磨, 没有过多的战火, 不可能有着今日的民族融合。历史使命的担负不仅是每个中华儿女深入骨髓的记忆, 还是每个民族共同担负的责任与义务。为了华夏的强盛, 为了神州的繁荣, 每个民族都在深刻地记录着自身发展的历程, 无论是史书典籍的记载, 还是人道命运的轮回, 时代文化的气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思想, 教授我们担负使命, 教会我们顶天立地, 教会我们踏破世间艰险, 走向辉煌, 因为这是历史使命的担负, 也是时代传媒记录的影响。

二、时代文化的记录

民族历史在今时今日的呈现不仅仅是古老言语的传承, 同时也是文化的历代记录在今日引起我们的思想共鸣, 国家的统一是各个民族团结奋斗的杰作, 国家的历史也是各个民族团结奋斗的历史, 国家的命运与民族命运息息相关。时代文化记录的是国家发展的历程, 同时也是各个民族奋斗的历程。

(一) 文化图腾的崇拜

时代文化深深地融入了民族发展的烙印。远古时期民族的起源是民族发展的开端, 没有文字的记录, 时代传媒的概念还存在先人的脑海中。没有复杂的语言相传, 面对变幻莫测的世界, 先人们通过绘画记录、临摹展现描绘自身心目中的神。信仰天地的神奇, 笃信造物主的伟大, 望断千古, 独留心中的形象在山崖部落, 躲避自然的毁灭。为了种族的发展繁衍, 历尽艰辛, 用感悟自然的灵魂留下传承, 对大自然进行顶礼膜拜, 祈祷自己心中的神保护子孙后代繁衍传承。形成民族的图腾, 民族子孙后代参拜, 烙印下自己心中的思感, 保护子孙命运气数的平稳。一代又一代人艰辛地付出, 团结凝聚, 用图腾记录下民族的历史。

(二) 文字书籍的记录

随着民族的发展, 各个民族不断地融合人类的智慧迸发出火花, 发明了文字, 人类有了自己记录事件的符号, 有了表达自己语言的专属工具。文化进入了大发展的时刻, 史书典籍不断地出现, 深刻地记录了民族发展的历史, 历史不再存在于人们的脑海之中, 人们不再用图腾膜拜的形式进行精神文化的传递。历史走进了文明, 文化预示了光明的出现, 人类的创造力空前强大, 人们发明了各种工具, 从衣食住行到文化意识, 人类的创造无处不在。人们的思想不再单一, 人们有了思想的寄托, 有了情感的符号体现, 时代的传媒记录, 信息传递也应运而生, 人们确立了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从此走向繁荣。

(三) 建筑石刻雕像的建造

人们追求不朽, 追求永恒, 希望文化源远流长, 永不落幕。 但岁月无情, 没有永恒的政权, 也没有永不凋谢的辉煌传承, 人们在追求文化记录的同时也在转变着自身的发展方式。为了保障文化传承, 人们建造了伟大的建筑, 建造了石刻雕像, 用这种固化的物质来寄存文化的样式, 保证文化之花的不凋谢。追求的同时人们在记录, 用文化的记录来表达内心精神的思感, 体悟这个世界, 吸取生命精神的养分传承后人, 建造了大量的建筑和石刻来传承文化的精神, 丰富时代传媒的内容。

(四) 民族精神的传承

文化的发展不仅传递着文化精神, 同时也传递着永不落幕的民族精神, 用强大的精神纽带来维系民族的团结, 鼓励民族儿女艰苦奋斗。民族精神的烙印不仅在中华儿女的心中, 同时也在时代传媒中丰富与发展, 吸取历史的养分, 借鉴前人的精神, 丰富自身的精神内涵, 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不断地向前发展, 鼓励子孙开拓进取。

三、时代记录形式的演变

时代记录的形式随着民族历史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无论是古老相传的神话传说, 还是文字典籍的记录, 都记录着民族发展的轨迹, 都保存着民族文化的财富, 为后人的发展提供先辈的经验, 启迪后人创新与发展。时代记录的形式不仅仅是其本质的改变, 更是文明传承形式的改变。用先进文化传播手段取代落后的文化传播手段, 用先进的传媒理念代替落后的文化概念, 从而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 信息记录形式的转变

信息记录的形式是以物质为载体来保证文化的延续, 在用物质载体记录信息的同时, 人类运用信息的手段也在发生深刻的转变。从单纯信息的获取到现代文化的传播和信息传媒的过渡, 人类运用信息的手段在快速地进步。从远古的结绳记事到文字的产生, 信息的过渡是人类智慧进步的集中体现。 从史书典籍的文字记录到现代信息科技的发展, 文化传媒发展的形式时时刻刻在发生变化, 信息的记录和传播的形式引领着文化的风尚, 带动着时代的脉搏。

(二) 文化传承形式的改变

信息记录形式改变的同时也促进着文化传承形式的改变, 从远古时期生存本领的教授到现代学校的普遍建立, 为了文化的传播人类付出了巨大代价。教育是文化传承形式的一种, 也正是由于文化传承的兴起才有了现代教育的发展。父母的言传身教, 电视广播的文化传媒, 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文化的魅力, 体味着文化的传播。在文化中学习, 在文化中进步, 在文化传承中发展, 以自身的智慧促进文化的传播, 以自身的思想丰富文化的内涵。

(三) 现代科学的兴起

现代科学的发展也是文化的延续, 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 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来丰富人们的生活内容。科学不仅仅是精神文化的载体, 更是人类智力创造的源泉所在, 不仅时刻促进生产力的提高, 也在促进人类智慧的进步, 带领人们走向更加繁荣的未来。

四、结语

文化的传播是民族发展的历史, 时代内容摹刻下了民族的精神, 时代传媒改变了历史文化发展的进程。文化改变了世界, 文明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民族的发展促进了命运的融合, 奠定了产生国家的基础, 加快了人类进步的速度。时代传媒在无形中影响了民族文化发展的轨迹, 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与大发展。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的民族交融性也越来越强。人民在党和中央政府的英明领导下, 不断地开创辉煌, 不断地走向繁荣和进步。面对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不仅形成了民族命运共同体, 更深刻地形成了民族发展共同体。在大的历史环境演变架构下, 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 在时代文化大繁荣的条件下, 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信息更是被时代传媒深刻地记录下来。时代传媒像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面镜子, 照出国家民族发展的历史轨迹, 反映出民族命运发展的曲线, 在时代的发展中借鉴前人发展的经验, 启示后人开拓进取。

关键词:民族共同体演变,时代架构,信息传媒记录,命运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惠林.大众传媒与壮族的民族认同[D].陕西师范大学, 2013:12-17.

[2]李文静.互联网环境下的民族认同[D].汕头大学, 2010:34-39.

[3]苏薇薇.“权力的文化网络”与民族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 2009:87-90.

时代架构 篇5

关键词:移动GIS,WebGIS,SOA,敏捷开发

移动GIS作为移动空间信息服务的基础设施, 其应用领域非常广泛。然而, 当前移动GIS还面临一些技术难题, 包括空间数据量大、计算能力不足、网络带宽窄、可靠性差、软硬件兼容性差等, 导致移动GIS项目实施面临技术门槛高、开发周期长、实施成本高、项目风险大等问题。该文以移动GIS项目共性需求为导向, 采用面向服务思想设计并实现了基于“云+端”模式的移动GIS快速开发平台。平台具有跨平台、高性能、可配置、易扩展、支持多语言二次开发等特点, 能帮助开发者快速构建业务敏捷的移动GIS应用系统,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平台总体架构

经过多年发展, GIS己从单机工具型软件系统逐步走向了分布式、网络化的应用软件平台, 从独立GIS系统逐步过渡到具有高度资源整合能力和对外服务能力的服务式GIS。服务式GIS是一种面向服务软件工程方法的GIS技术体系, 它支持按照一定规范把GIS的全部功能以服务的方式发布出来, 可以跨平台、跨网络、跨语言地被多种客户端调用, 同时能聚合来自其他服务器发布的GIS服务。服务式GIS可以更全面地支持SOA, 通过对多种SOA实践标准与空间信息服务标准的支持, 可以使用于各种SOA架构体系中, 与其它IT业务系统进行无缝的异构集成, 从而可以更容易地让应用开发者构建业务敏捷应用系统。该文以面向服务的思想, 分析设计了基于SOA架构的移动GIS开发平台, 提出“云+端”的移动GIS开发模式, 由应用层、服务层、支撑层、核心层组成, 其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其中, 应用层是以移动GIS为工具的数据采集、设备巡检、移动执法等各类应用系统, 包括移动作业系统、在线监控、基于Web GIS的业务应用系统、指挥决策系统等, 这些运行环境不同、架构各异的应用系统, 通过调用、聚合平台发布的服务, 实现数据共享和互操作;服务层由一系列遵循一定规范的应用接口组成, 是平台暴露给应用层进行集成、扩展的应用程序接口;支撑层是平台的核心, 采用B/S和C/S相结合的混合架构, 对应用层各类系统起着数据管理、配置等支撑作用。

2 平台主要功能模块

2.1 GIS核心库

核心层由Hi Map SDK和Hi Web GIS引擎组成, 前者主要面向桌面端、服务器端和嵌入式设备的轻量级GIS应用程序的开发与部署, 而后者是面向Web GIS应用系统的二次开发组件。Hi Map SDK采用标准C++开发从底层构建实现, 支持跨平台 (Windows Mobile、Android、i OS、Win32等) 、多语言 (C#、JAVA、Object C) 、多并发、高性能的GIS应用程序二次开发。Hi Map SDK引入了硬件抽象层的概念, 提出分层开发模型OS-GAL-IAL。

在OS-GAL-IAL模型中, 与图形界面无关的算法、模型, 采用标准C++在内核中统一实现, 而对一些与操作系统有关的底层接口 (如Cash内存、文件、Debug、Frame Buffer、Thread、Timer等) 、人机界面、图形绘制等功能, 在内核中进行统一定义与封装, 在具体的语言开发包中实现。这种分层设计既能充分发挥C++计算性能的优越, 又能最大程度利用操作系统提供的接口, 保证了最佳计算性能和显示效果, 并有效地屏蔽了因嵌入式硬件环境和操作系统的改变而导致的平台移植性的问题。

2.2 数据管理系统

基础地图数据、业务对象数据的预处理是移动GIS应用项目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由于这些数据通常是多源异构的, 在存储方式、数据格式、空间参考等方面存在差异, 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坐标变换、拓扑检查、符号设置、缓存制作、压缩转存等数据预处理工作。数据管理系统综合考虑桌面系统和嵌入式应用系统在数据精度、显示分辨率、寻址计算等方面的差异, 进行全局的优化设计, 提供了丰富实用的功能插件。如:地图缓存制作插件可同时制作多种分辨率的地图瓦片, 并提供松散、紧凑两种存储格式, 确保数据能在桌面端、Web端和移动端均能逼真、流畅地展示。

2.3 通信传输系统

通信传输系统是承接移动GIS和服务器的关键部分, 其传输效率和系统的安全性、健壮性通常决定着一个移动GIS项目能否成功实施。用户在户外开始作业前, 移动GIS通过套接字 (Socket) 连接到通信服务系统进行合法性验证, 作业完成后, 现场采集的数据和轨迹数据通过通信服务系统实时地保存到服务器。当监控中心需要对户外用户进行指挥调度、多方协助时, 可通过通信服务系统将指令推送给现场终端用户。为了达到最佳系统性能, 该文采用完成端口 (I/O Completion Ports, IOCP) 管理套接字, IOCP充分利用内核对象的调度, 只使用少量的几个线程来处理和客户端的所有通信, 消除了无谓的线程上下文切换, 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了网络通信的性能。

2.4 运行维护系统

运行维护系统为应用层各类应用系统提供底层支撑, 包括GIS数据配置、权限配置两大部分。其中, Web GIS数据配置实现对GIS数据的组织、显示、查询、事件、字段等信息的设置, 这些配置项在Web GIS服务契约一一对应, 前端对服务调用结果依次按契约进行取值, 并在前端UI组件中展示。如:可配置当用户在Web GIS上点击某个要素时, 是否弹出一个对话框, 以及配置如何在对话框展示要素信息;配置前端参数取值字段, 可在Web端方便地检索出各要素的字段值, 从而可轻松地实现各种扩展应用。权限配置采用RABC模型, 即通过用户、角色、权限三者之间建立的一对多、多对多的关系来实现权限控制, 包括功能权限和数据权限的配置。其中, 对数据权限 (CRUD、统计、导出等) 实现了精细化控制, 包括对字段、记录的过滤控制等, 能满足实际项目中的绝大多数应用需求。

2.5 服务管理系统

服务管理系统是平台各种服务运行的宿主环境, 与IIS托管、Windows Services宿主不同, 自托管宿主具有便于管控等优势, 能方便地启动、停止、重启服务, 可有效地对服务消费者进行过滤、监控、报警等, 同时能有效聚合外部服务, 更适合于平台级的应用项目。

2.6 Web GIS展示组件

Web GIS是各类业务对象时空信息的综合展示窗口, 是Web端业务应用系统的重要组件, 是核心层Hi Web GIS引擎二次开发的综合示例。Web GIS组件中的所有展示方式、事件和行为 (如图层组织、符号样式、查询范围、空间分析、搜索结果、消息处理、事件响应等等) , 均源自运行维护系统对Web GIS的配置结果, 它们之间通过GIS服务契约和前端框架引擎实现“所配即所得”的快速定制效果。Web GIS展示组件内置了丰富的功能模块, 包括图层控制、鹰眼、图文互查、空间查询、图形编辑、专题地图、GPS轨迹、地图打印等模块, 程序员只须在页面中通过为地图对象添加工具组件的方式完成这些配置。

2.7 代码生成工具

为进一步提升移动GIS项目的开发效率, 降低该平台框架使用的复杂度, 该文设计并实现了基于微软T4模版引擎的代码自动生成工具。程序员通过简单向导, 便能自动生成对库表数据增、删、改、查等功能多层结构 (UI、BLL、DAO、Sql Map) 、标准化、高质量的源代码, 并有效地解决了多表关联等难题。

3 结语

该文以解决移动GIS项目实施中所面临问题为出发点, 根据移动GIS类型项目的共性需求, 设计并实现了基于“云+端”模式的敏捷开发平台。目前已成功应用到国土违法用地巡查执法、安监执法、道路养护与路政稽查、输配电设备巡检、市政管网巡查、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普查和农村土地确权登记等领域的多个项目中。实践证明该平台具有多语言、跨平台、可配置、易扩展等特点, 能有效提高开发效率, 缩减软件开发周期, 降低项目实施风险, 受到开发商和最终用户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李德仁.论21世纪遥感与GIS的发展[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03 (2) :127-131.

时代架构 篇6

华为常务董事、产品与解决方案总裁丁耘出席发布会并发表了开场词。丁耘表示, 传统企业存储过于复杂, 原有的架构设计和技术面临严峻挑战。通过聚焦客户实际需求并在存储领域的持续战略性投入, 华为致力于帮助客户把握潜力巨大的大数据商机, 将以本次存储新品发布会为起点, 在存储领域推动一场颠覆式创新, 帮助客户真正实现“精简IT, 敏捷商道”。

华为企业业务中国区总裁马悦表示, 华为存储已经成为业界的主流力量, 在中国市场获得全面领先, 销售收入、发货套数、发货容量, 市场增长率纷纷斩获第一。2014年, 华为存储将继续坚持“先专业后综合”的渠道建设理念, 持续完善IT渠道体系建设。作为华为IT产品的主力军之一, 华为存储将通过新品发布的契机全面推进市场布局。

华为存储产品线总裁范瑞琦做主题演讲, 他表示华为一贯秉承以客户需求为导向, 基于客户需求创新, 率先提出融合数据架构, 帮助客户构建面向未来的云架构数据管理系统。华为Ocean Stor V3系列更容易让数据为业务服务, 通过领先业界一代的硬件平台、统一高效的管理软件以及Ocean Stor OS实现的多制式融合、性能与容量融合、数据价值融合、数据生命周期融合、多厂商设备融合, 共同开启新一轮存储创新的先河, 带领客户从传统走向未来, 基于云架构和软件定义, 创造精简、可靠、高效、按需供给的卓越价值。华为将成为传统企业IT的变革者, 为客户提供面向未来的存储解决方案。

上一篇: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反思下一篇:动态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