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架构

2024-08-10

信息架构(共12篇)

信息架构 篇1

1 引言

机车工业是典型的离散型制造业, 具有产品多、结构复杂、工艺复杂, 生产过程所需的加工设备、工装夹具种类繁多等特点, 且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多种多样。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以及新的市场环境的变化, 过去以产品为中心的生产方式逐渐被以客户为中心的模式所替代。围绕客户需求组织产品设计、生产、销售, 是目前离散型机车制造企业生产模式的主要特点。需要根据客户的订单要求, 完成从产品规划、设计、制造、销售、服务等全生命周期的开发和管理, 实现产品的定制服务。

大连机车作为国内机车行业的龙头企业, 未来的发展目标是建立全球化市场, 缩短产品设计周期和交货期, 满足每一个客户化定制需求。采用信息化手段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是企业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2 机车行业信息化需求

现代机车制造业信息化管理已成为当今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大趋势, 是以管理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企业要实现管理的现代化, 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以管理信息化带动制造业的发展, 以制造业的发展来促进管理信息化, 从而大力推进制造业管理信息化, 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制造业为支撑的产业格局。

机车制造企业积极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 就必须构建以计算机辅助设计为手段, 以零部件标准化、模块化为主要内容的高效开发生产模式, 走出一条研制周期短、交货速度快、质量水平高、能承诺用户多种要求的成功之路。当前,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全球竞争的愈演愈烈, 企业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无论从外部环境还是自身发展角度来讲, 都必须加强企业的自身建设, 采用先进的制造、管理技术, 全面实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3 大连机车信息化架构

信息化的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正确的决策。首先, 信息化各阶段目标必须服从最高层次的整体规划。因此, 针对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从企业的长远发展规划, 充分考虑新技术、新理论的发展趋势, 同时又立足大连机车当前的基础状况和近期迫切需要, 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确定了现代机车制造企业管理信息化工程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一个适应外部市场环境变化的企业经营运作系统, 对外做出快速响应, 对内实现高效沟通, 能够快速决策, 全面提升公司的管理水平和效益。

制造企业信息化的核心是产品数据的数字化和流程自动化, 但是, 产品数据既不是生产出来的, 也不是计划出来的, 而是设计出来的。所以追根溯源, 制造业信息化的基础是设计数据和设计流程, 而PLM系统正是针对产品设计数据和设计流程的有效管理工具[2]。所以, 结合大连机车这一百年老厂的实际现状, 笔者经过深入研究探讨, 提出了大连机车的信息化架构:构建以PLM为核心的协同研发平台作为企业级数据管理中心, 同时在公司相关业务部门构建以ERP为核心的生产管理系统, 并在各生产车间构建以MES为核心的车间管理系统, 通过PLM/ERP/MES的数据集成, 全面推进大连机车的信息化建设进程。

3.1 构建以PLM为核心的协同研发平台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 面对多品种、小批量的客户化市场经济的需求, 设计师需要随时按照订单的要求修改产品的结构, 这就要求我们整合调用企业现有的产品资源信息, 尽快完成新产品设计及现有产品的改型设计, 协同设计思想正是顺应市场经济要求, 基于信息网络技术的一种设计理念。其数据覆盖产品设计、工艺规划设计、数控编程与加工等整个工程设计的自动化系统。

目前虽然大连机车使用的CAD、CAE、PDM系统, 已经初步解决了缩短设计周期、提高设计质量的问题, 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设计数据的电子化和集成化, 但是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产品需求的复杂化, 企业在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若干问题。为了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为了使我们的机车能够在世界市场上站稳脚跟, 我们急需建立以PLM为核心的协同研发管理平台。

PLM (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 是近两年出现的一种解决方案。主要包含三部分, 即CAX设计软件, 传统意义的PDM软件以及面向企业实际设计生产需求的解决方案。

通过PLM协同研发平台的创建, 在实现大连机车各研发项目协同设计的同时, 打通设计、工艺的数据流, 保证为后续相关部门及系统提供唯一、准确的数据源头。

3.2 构建以ERP为核心的生产管理系统

在良好的产品设计和制造的基础上, 必须提高大连机车对生产和经营的整体管理水平。大连机车正处在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艰难时期。企业面向市场, 要直接按客户定货组织生产, 这样, 对企业在按期交货、成套生产、品种变换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连机车通过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的建立, 可以保证产品相关数据的准确有序及设计资源的共享, 但是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仅靠孤立的PLM系统是无法实现的, 无法管理产品生产加工及其相关资源, 所以必须建立以ERP为核心的生产管理系统, 整合利用企业内部所有资源, 对采购、生产、成本、库存、销售、财务、人力资源等进行规划, 从而达到最佳资源组合, 取得最佳效益。

ERP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 是在西方市场经济环境下, 通过多年实践产生的科学管理概念、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的综合。它致力于在企业管理的各个活动环节中,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信息网络系统, 使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工作流加以集成和综合,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加快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 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水平, 并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3]。

ERP系统主要管理以下四方面的内容:财务管理 (包括会计核算、财务管理) 、生产控制 (包括生产计划、制造) 、物流管理 (括采购、库存管理、销售) 和人力资源管理。

目前大连机车生产计划、物流管理等都有各自运行的系统, 但各系统之间相互独立, 存在信息孤岛问题。为解决相关问题必须建立以ERP为核心的企业基础数据管理系统, 在集成相关系统的同时, 提升企业管理思想, 解决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与管理系统之间的应用互动。

3.3 构建以MES为核心的车间管理系统

ERP虽然为企业的生产制造进行了有效的组织计划, 但计划的适应性矛盾愈发强烈, 车间对生产计划的落实成为一道实际难题。

MES (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车间优化管理系统) 也称作“制造执行系统”。它是位于上层的计划管理系统与底层的工业控制之间的面向车间层的管理信息系统, 它在整个企业信息集成系统中承上启下, 是生产活动与管理活动信息沟通的桥梁。为企业提供了生产计划的执行力, 保证生产计划如期完成。企业的生产制造过程存在计划与落实两个层面。正确、科学的计划是保证任务完成的基础, 但只有计划是远远不够的, 计划若不能得到落实, 就是空谈。MES从执行的角度, 担负起将计划落到实处的职能, 从详细排产、资源调度、质量管理、过程管控等多方面着手, 保证计划的实施。它采集从接受订货到制成最终产品全过程的各种数据和状态信息, 强调的是当前视角, 即精确的实时数据。

4 结语

针对大连机车“单件/小批量、多品种”的典型的离散型生产制造模式, 本方案在实际实施过程中, 建立以PLM为核心的协同研发平台、以ERP为核心的生产管理系统、以MES为核心的车间管理系统, 通过PLM系统实现产品相关数据的统一管理;通过PLM/ERP/MES集成, 打通数据流在大连机车各个业务部门及系统间的流通;通过信息化、集成化、自动化改造, 有效地解决了企业信息孤岛问题, 有利于建立一个能够适应世界经济市场风云变幻、对外做出快速响应、对内实现高效沟通、快速决策的企业经营运作系统。促进了传统制造业结构的调整, 为实施企业全面管理的信息化做好了技术上的准备, 为机车行业信息化建设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成功之路。

摘要:针对机车企业典型的离散型制造业特点, 以集成信息技术为基础, 提出了现代机车制造企业信息化架构。建立了以PLM为核心的协同研发系统、以ERP为核心的生产管理系统、以MES为核心的车间管理系统, 保证企业计划的有效落实, 在分析离散型机械制造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上, 用信息化带动管理现代化, 全面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PLM,ERP,MES

参考文献

[1]熊钟.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 2005 (5) :99-10.

[2]羊玢.制造业PDM技术的分析与思考[C]//PTC论文汇集, 2004.

[3]任碧成, 黄浩波.ERP技术在中国的应用、存在问题及未来展望[J].现代电子技术, 2003 (14) :1-3.

信息架构 篇2

点击查看大图

图中的小人代表用户:“How do get a date?” 我该如何获得想到内容。

用户并不关心网站的信息架构是什么样的,他只是上网、做事、然后离开。只有当用户受困于我们设计的网站时,他才会去研究网站蹩脚的架构,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够做完该做的事情,

但是很多时候用户并不愿意花太多的时间浪费在我们的网站架构研究上。原因很简单:“因为有更多、更好的同类网站在向用户招手!”

因此我们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和资源来设计出好的信息架构,让用户很轻松就能完成要做的事情。

so:好的信息结构需要由专业的信息架构师来设计,信息架构设计是互联网产品设计流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关于信息架构的知识,可以从下面的途径去详细了解。

1、《Web信息架构》目前好像已出到第三版,封面还是那只北极熊(很出名的熊哦!)

2、白鸦:浅析facebook的信息架构

3、千鸟:网站的信息架构

企业架构描绘信息化蓝图 篇3

如果从IT规划的本质来讲,它是联系企业战略与IT支撑系统的桥梁。那么,如何更好地实现战略与IT支撑的联系?如何建立贯彻业务战略的IT战略和I T体系?如何实现IT系统的灵活性和互操作性,以更快地响应业务需求?如何管理IT结构的复杂性?回答这一系列问题,就不得不提到企业架构理念与方法,通过对企业架构的规划在对业务战略和流程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化顶层设计,形成灵活、稳健的IT结构,构建和谐的IT环境,从而将企业的业务战略、业务流程与具体的信息系统紧密地结合起来,为企业描绘出一个未来企业信息化中业务、信息、应用和技术互动的蓝图。

“体系架构”不神秘

提到企业架构,可以先从IT体系架构谈起。“体系架构”是个比较新的概念,IT行业使用这一概念的历史不是很长,它同其他行业在体系结构使用方法上有相同的应用前景,体系架构的实现连接了具体的需求和远景的战略规划。体系架构可以定义为“一种实用的、有条理的部件集合的结构化形式,该架构通过这些部件以一种精确的方式为用户提供远景的支持”。

体系架构通常会建立一个共有的远景,然而,简单地设定远景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和构建人员、客户和其他相关人员进行沟通以达成共识,在构建过程中要维护该体系架构。它在一个横跨于客户需求、构建人员的要求以及客观世界约束的沟壑之间架构了一座桥梁,如图1所示。

从IT规划角度看,企业IT体系架构往往和软件系统架构、应用程序架构混为一谈。确切地讲,企业IT体系架构的概念比软件系统架构的概念更宽泛,它指明了通过IT系统支持业务目标的方向。

企业IT体系架构包括了信息体系结构、业务系统体系结构、技术体系结构以及软件体系结构。

信息体系结构 设计组织信息的结构和用途,根据组织的战略、战术和运营方面的要求对信息加以调整;

业务系统体系结构 根据必需的业务系统,业务系统体系结构指导对信息结构化处理以满足业务系统的要求;

技术体系结构 定义整个信息系统中的技术环境和基础结构;

软件体系结构或应用程序体系结构定义基于所定义的技术的单个系统的“结构”。

在企业IT体系架构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是技术体系架构,因为它对IT规划的实现起着支撑作用。从本质上讲,技术体系架构定义了组织为了获得商业利润而构建与使用的信息技术平台。

四大lT问题

没有一个企业的IT运作是十全十美的,所有IT环境在向自身及其合作方提供IT服务时,都面临着来自内部与外部的挑战。许多IT环境面临服务能力受限的问题,基于对技术体系架构的分析与事实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很多问题。虽然使用体系结构化原则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是利用体系机构化这一实用的方法可以分析出存在的关键问题,并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对大多数组织而言,其所遇到的IT相关问题通常可以分为四类。

技术环境对一些IT组织而言,技术是从以前的管理部门继承而来的,组织内部的技术环境可以看做是组织的历史因素。当前关键业务信息系统的类型和风格指明了技术环境当前状态的前后关系。如果继续使用遗留的技术及技术体系,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若干问题。

IT组织架构IT组织结构会严重影响对IT环境的支持能力。许多组织的IT部门与传统部门保持同一级部门,但这种架构并不适合每个组织,也并不适合于IT组织架构,其原因在于IT部门对业务部门起到支撑作用,所面对的服务对象不同,这也就导致其结构的相同性必然会引起一系列问题。

行业环境 组织所处的行业可以影响到企业的具体IT应用,行业越是要避开风险,组织就越有可能面临其他快速变化行业已经解决的问题。保守的组织将关注IT设施及技术所带来的所有权的技术成本,而创新型组织需要从IT技术应用中发现新的价值增长点。

管理哲学管理哲学与IT部门或是组织决策者的管理方法、风格、能力及价值取向相关。IT环境如同组织的其他环境一样必须接纳并认同管理哲学。由于IT环境与传统领域的管理因素不尽相同,传统的管理方法必然会导致IT问题的出现。解决之道

对以上四类问题,可以总结出六个现实中的IT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采用体系结构化方法减少它们产生的负面影响。

问题一:业务战备与技术鸿沟

症状:受业务战略驱动的IT技术基础设施的规划和配置失败。

解决方案:利用技术体系架构开发和维护方法,保证业务需求在技术环境规划与开发方面具有可描述性。

多数组织实施过战略规划,其目标是确定组织当前的状况、期望的中长期趋势、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从某一状态转移到下一状态的途径。同时,一些组织也实施了IT战略规划,但是,目前很多组织并没有完全认识到这二者的区别。即使在业务战略规划中能够有效控制IT规划、实现和管理的方式时,大多数组织仍没有支撑这类层次结构的方法。这也就导致了由技术决定的决策与业务要求不一致的技术问题。

体系结构化方法提供了业务战略与技术实现的连接,该方法在业务和技术规划之间平滑连接,从而通过具体的和战略的业务衡量标准推动技术环境的发展。

问题二:信息化不准确、不完整

症状:根据IT战略规划建立的业务系统无法保证业务所需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解决方案:利用技术体系结构开发方法解决功能解决方案、信息、技术重叠和系统间的集成问题。许多组织可能都会面临这些问题。

客户抱怨自己的信息没有得到及时更新;

某个系统中的信息在另外一个系统中以不同的样式显示出来;

管理信息似乎不能表达出实际的业务状态;

从外部资料来源得到的信息导致不正确输出;

随着组织业务系统的发展,业务支撑功能的添加、改进和更换,会出现很多变化。系统的变化,必然会导致信息的不准确和不完整,同时也导致了前面提到的具体问题,而且,由于低效的跨系统集成也加剧了这些问题。

对大多数组织而言,往往都存在一些遗留系统,这些系统都具有定义完整的接口。由于存在IT运营及功能性问题,对这些接口进行折衷处理是不可避免的。这样也会产生信息的缺失、重叠、数据不一致和数据破坏等问题。

体系结构化可以辅助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对技术体系架构的分析,可以从较高层次上描述信息体系结构和业务

系统的开发,从而确定哪些功能是可以重叠的,哪些是可进行分割的,哪些领域是可有效集成的,并为建立有效技术集成环境提供框架。

问题三:基础架构错误

症状:基础技术的提供及构建方式限制了IT技术的整体运作能力。

解决方案:技术体系架构直接关注确保基础技术环境的效率,并通过管理手段,确保技术环境的持续健康发展。应用系统是IT投资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可以对具体的业务进行支撑。但需要明白,应用程序/系统只是IT技术的外在表现,基础结构是应用程序运行的平台。

组织内部可以讨论是采用开发还是购买的方式获得所需要的应用系统,但却较少地对支撑应用系统的基础架构进行分析讨论,对基础架构往往不够重视,或不为其提供必要的资源。在许多情况下,由于基础架构很难证明会获得有形的效益,所以预算和采购很难向基础架构直接投资。在这种情况下,基础架构被损坏了,应用程序/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也弱化了,从而导致对业务过程的支持不足。

在体系结构化方法中,基础架构被认为是技术体系架构中的重点。要想构建能够很好支持业务过程的应用系统,必须从整体上统筹规划所需的基础架构。

问题四:安全性

症状:许多组织不能确保自己组织的IT环境是可靠的。

解决方案:技术体系架构规划中安全性问题是其重点。通过规划,规定了组织对当前和未来的安全性要求。

对大多数具有成熟的IT基础架构的组织而言,信息安全性的威胁不断变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组织所面临的安全性威胁也由内部安全威胁拓展到内外部安全威胁。当组织所拥有的信息系统越多,所带来的安全隐患就越严重。通常,我们所面临的安全问题有。

不同信息系统需不同的身份认证机制 当组织内部存在多个不同的信息系统时,用户需要针对每个独立的系统建立独立的安全认证机制。这导致了安全管理的混乱与困难。

管理层要求信息系统能够通过网络互联从管理层的角度看,通过网络化的业务系统,可以实时掌握整个组织的运作情况,但这也打开了安全漏洞的后门,使得整个业务层极易受到外界的攻击。

技术与业务脱节很多组织虽然认识到了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但是缺乏对安全管理的有效规划。现有的安全规划没有将业务与技术很好地相结合,导致从业务角度给出的安全规划可能在技术上难以实现。同样,从技术角度给出的安全规划可能不能满足业务运营的需要。

内部安全管理机制不健全 大多数组织虽然存在安全管理的制度或方法,但整个管理的审核方式与检查过程与业务要求存在出入,导致安全管理机制无法有效地执行,确保业务系统的整体安全性。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指明了宏观技术体系机构的方向。在技术体系架构规划中,可在这种宏观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具体的安全性规划,给出如何在具体的技术开发中增强安全性的方法。

问题五:技术兼容性

症状:IT环境存在多个不同的技术平台,小能进行有效的互操作,导致不能对业务过程提供有效支持。

解决方案:使用技术体系架构规划解决IT环境的互操作问题。

IT环境中的技术平台不兼容问题是组织的常见问题。通常技术不兼容性问题会导致更多的策略性支出,表面上看是为了更好地支持业务流程,但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更高的IT成本。在组织级别上,整个业务过程中技术无效率会造成自身过程中时间成本的增加和服务质量的下降。

如果只是从IT战略规划出发,进行技术方面的选型,极有可能导致选择次优技术,从而引起技术的不兼容问题,因此,为了避免这一问题,需要从技术体系架构的角度,通过对历史信息系统的分析,给出基于技术体系架构的技术或应用平台的选型。

问题六:lT成本难控制

症状:对组织的IT成本控制效率低下或不清楚成本控制。

解决方案:技术体系架构要求了解组织类型并采用合理的方法构建能够反映成本控制的模型。大多数组织关于其IT支出存在着分歧,对IT成本的理解取决于组织的性质、组织关于技术驱动业务的观点、组织的业务战略及其对IT支出的历史处理方式。要解决IT成本控制问题,首先要确定组织类型。根据Gartner的分析,可以按照技术采用程度将组织分为三类。

类型1往往按照竞争优势的收益考虑采用新技术的风险,它们早在新技术被认为稳定或商品化之前就采用了该技术,并尽可能地发掘对业务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技术。在现实中,只有很少组织属于该类型。

类型2关注所采用技术的整体价值。在某些领域它们具有创新性,而在另一些领域就显示了保守性。它们倾向于当技术成为主流时再采用。这种类型的组织占据了大多数。

类型5关注IT驱动业务所带来的成本效益。它们一般在等到技术商品化后才采用相关技术,并且在技术使用前进行详细的成本效益分析。

从体系架构的角度看,类型3的组织的做法值得关注。它们完全关注成本,对技术方法采用了相对保守的方法,这意味着它们可以按照已经确定的成本基准进行成本控制。因此,对组织而言,在确定具体的技术时,首先要根据业务与技术的匹配,进行完善成本效益分析。

技术体系架构的优势

技术体系架构并不仅仅是一套标准,确切讲,它是一种组织能力的体现,这种能力不仅体现在文档方面,还反映了技术专家、IT管理员、规划。设计人员以及实施人员的知识与经验。从总体展望一下,可以看到技术体系架构可能为企业带来的优势。

更为行之有效的IT运营方式 定义良好的结构和具体IT实现的模块化结构可以导致更加行之有效的IT运营方式:较低的软件开发、支持和维护费用;更好的应用程序可移植性;改进的互操作性、更简单的系统和网络管理方式;可以更高地解决诸如安全性之类的关键问题;系统组件的更新与更换更方便;现有投资的更大回报与未来投资的更低风险。

现有的和已经规划的系统结构定义清晰,会产生如下效果:减少IT基础结构的复杂性;使得现有IT基础结构投资产生最大的回报;增加了制作和购买IT解决方案的灵活性;降低了IT所有权费用和新投资的风险;更为廉价便捷的采购方式。技术体系架构对未来的采购和移植有完整的策略,其产生的结构是:采购决策更为简单,可以更方便地利用在一致的规划中的采购信息;采购过程更快、最大化采购速度和采购灵活性而不会破坏体系架构的移植性。

业务增长和结构重组的灵活性 定义良好的技术体系架构可以确保更为方便的跨企业访问集成信息:业务增长和结构重组的最大灵活性;通过内部合并、兼并和重新设计业务流程以节约实际成本。

浅析零售企业信息管理架构 篇4

对现在的零售企业而言, 信息化管理系统已经逐步取代了传统零售企业中以纸质为主的交易结算方式。零售企业的信息管理框架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内容, 即电子定货系统 (Electronic Ordering System, EOS) 、销售点管理系统 (Point Of Sales System, POS) 、商业增值网络 (Value Added Network VAN) 、电子数据交换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EDI) 和自动化配送中心 (Distribution Center, DC) , 下面将分别对其进行详细描述。

1. 电子定货系统 (Eos) 。

电子订货系统就是指实地销售时对已买产品进行订单记录, 并及时通过网络传至所对应的总部汇总, 汇总后把客户所拍的订单数据传输到实际配送地, 然后配送地负责人一对一核实进行派发, 零售店经过验收后制定进货单的系统。从应用领域来讲, EOS除了可用于零售业企业内部补充订货系统外, 在批发业、制造商企业也得到广泛应用。

采用EOS定货系统可产生如下四点效益:

(1) 大大缩短了订单发货时间, 节约了生产和物流成本, 降低了由于人为因素产生额外错误率。

(2) 加速了零售企业信息系统的运转效率, 方便了各子系统之间数据共享和传送, 细化了企业物流和经营效益信息。

(3) 可有效减少零售企业出现的库存积压问题, 防止商品 (特别是畅销商品) 缺货现象的发生, 同时也能提高库存管理效率。

(4) 有利于经销商或分销商对产品所受的欢迎程度做出合理评估, 不断调整自身生产战略, 实时观察滞销和畅销产品。

2. 售点管理系统 (Pos) 。

销售点的管理系统主要是指通过利用网络技术, 把售点实际销售情况以数据形式传送到企业总部, 帮助厂家和经销商进行产品生产或进购工作的系统。其基本构成包括POS系统、条形码系统、分析系统, 前两者相互结合以采纳第一线实时销售数据为主要任务, 后台分析系统则主要对数据进行模式化处理, 为企业决策者提供相关数据分析图。

POS系统的突出特点主要有三个: (1) 方便对售点销售信息进行及时回收, 方便管理者协调商品架构和进货工作。 (2) ABC分析处理法可方便商家更好的管理产品库存。 (3) 定货管理。POS系统的科学运用可以获取精准、实用、便捷的信息资料, 方面决策者做出行动策略。

3. 电子数据交换 (EDI) 。

电子数据的交换是指企业把原来充当交易的纸质数据资料换成电子表格的形式, 彼此之间进行交换传送, 让企业间交易流程更加方便迅速。在零售企业里, 传送中心与一线销售地点进行各种统计数据的传输, 纸质单逐渐脱离人们的视野, 市场运转效率大幅度提升。

4. 商业增值网络 (VAN) 。

商业增值网络的主要特性就是服务。在零售企业中, EOS、POS、EDI等都有很大一部分数据需要进行及时处理, 资料之间的传送也同样需要投入大笔的人力、物力、财力, 并非一般企业所能承受。所以, VAN应势而生。VAN主要是通过运用电信公共网络进行数据传送, 在彼此实际交易过程中, 不直接参与, 只是提供确认交易界面。每次客户发送EDI单证给零售商时, VAN网会主动对EOS买卖双方的关系进行确认, 只有交易关系被认定属实后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 否则交易取消。对交易关系审核后也需要检查EDI的单证样本, 只有单证样本也被彼此认定有效时, 才能进行后续数据传送。交易核实过程会对每笔交易进行定时保存, 方便客户后期进行咨询查阅。

5. 自动化配送中心 (DC) 。

自动化配送系统主要是针对部分客户量少样多的需求制定, 运用最经济的方式去接通上下通路。自动化配送包含自动物流中心、运送货车实时追踪、货箱自动分类等等。自动化配送中心主要提供的服务包括对个体店消费形态进行分析, 对一线销售数据的分析、对供应商和消费者供给购买倾向的分析, 为厂家协调生产线、研发新产品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二、零售企业信息管理构架的优势及现存问题分析

1. 零售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存在的优势。

零售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存在着决策灵活、自身结构扁平等特点, 并且信息技术日趋成熟, 这些因素为零售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提供了优势。具体总结如下:

(1) 规模和业务相对较小。目前国内零售企业规模相对较小, 主要包含进货和销售业务, 主要任务是寻求市场, 匹配合适的管理软件, 这些管理软件需满足简单, 及时实现应用等特点, 这样的需求对零售企业资金要求较小, 建设费用较低, 不用涉及深层次的大企业财务流程管理。

(2) 扁平化组织结构。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在国内零售企业中占有重要位置, 具有资金规模小、从业人员少、市场适应力快, 方便管理等优势, 管理深度较浅, 范围较大。因此, 一旦企业管理者认识到信息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生产效率, 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便会增大。因此, 企业信息化建设能被很好的执行和贯彻。

(3) 政府政策的支持。相关政府文件显示, 国家财政部门最近几年将加大对各地零售企业建设的投入, 着力营造良好的零售企业市场竞争环境。国家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支持主要是通过法律文件来保护, 包括对零售企业产品知识产品的保护, 对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保护, 对软件应用市场的约束等等, 着重去解决网上资金支付安全问题, 加强对于电子合同的审核制度, 提供给零售企业一个不错的信息化发展环境。

2. 零售企业信息管理构架现存的问题分析。

(1) 信息系统建设资金约束。零售企业对于内部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资金一般是在百分之零点三到百分之零点五左右, 资金的缺乏使其投入比例仍不够高, 很难达到预计效果。另外, 以抵押担保贷款为主的零售企业生存率较低, 信誉值小, 融资渠道少, 难度大, 自身技术实力的约束也导致其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匮乏, 与西方国家零售企业相比, 国内在这方面还存有一定差距。也正因为资金的约束, 企业往往会考虑更为重要的投资渠道, 一般很少拿出足够的资金用于信息化建设, 即使对此有投入, 投入的资金量也不会太多。

(2) 零售企业管理较落后, 变动大。在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面前, 诸多零售企业仍然停留在原先的营销管理模式中, 并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决策层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能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规范企业内部管理化水平、使企业降低成本等认识仍不足, 对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3) 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目前国内诸多零售企业很大程度上缺乏热爱信息化工作, 并且熟悉网络技术的领导人才, 缺乏对于项目的整体规划, 宏观制定和管理人才缺乏, 既懂技术又懂应用的复合型人才不多, 这些零售企业很难找到合适的IT行业高级技术人才, 对一个成功的企业来说, 人才是关键, 因此, 会很大程度上制约企业的发展。

(4) 缺乏合适的个性化信息系统方案。由于每个零售企业历史背景不同, 因此, 具体的信息化建设需求也多有不同, 所以不能完全照搬其他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而是需要量身定制, 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属于本企业的个性化方案, 。但是, 由于国内零售企业资金实力的约束, 对于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尚存很大差距, 在寻求符合自身信息化方案上过程中常常出现失误。

三、对零售企业信息管理构架现存问题的建议

严峻的市场环境使得国内零售企业开始走向粗放式和恶性循环的怪圈, 盈利也随之越减越少。零售企业决策者应正确认识此行业在国内的发展趋势, 从而正确制定所在企业未来的发展策略, 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不断加大对于IT层面的投资, 认识到信息化应用水平对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应尽快考虑后台信息处理阶段发展的重要性, 将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重点从目前的POS系统延伸到供应链智能系统应用建设, 争取尽快建设出高效率, 高收益的信息系统。除此之外, 还应充分重视信息安全方面的问题, 确保零售信息系统安全平稳的发展运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具体建议如下:

(1) 加强决策者对信息化管理的重视,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首先, 必须让各零售企业的决策者对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引起充分重视, 加大对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除此之外, 还应加强安全教育培训, 提升员工职业素养, 确保安全措施, 强化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 责任明确, 完善安全技术, 逐步培养出一支有战斗力和严明纪律的职工团队, 这应成为我国零售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另外, 企业应该定期开设员工培训课, 不断完善员工对于自身岗位的认识, 增强安全责任意识, 在员工思想上做大量的细致工作, 达到由被动转化为主动的目标。尤其是对于信息系统维护的知识培训, 防止一些不安全因素侵入企业系统造成损失, 最大限度的避免人和财的不必要损失。

(2) 设立标准配置的计算机机房。企业网络核心物件基本都存放于计算机机房中, 在机房设置之初就要考虑到后续的安全问题, 包括断电后的双路供电系统, 预防雷火的灭火措施, 方便快捷的物件摆放等, 并且针对企业核心文件, 一定要存有备份, 以免发生不可抗拒因素引起损失。

(3) 服务器配置要精良。服务器是信息管理系统中最重要的部件, 掌握着数据库的“生杀大权”, 肩负着对企业数据的存贮和处理职能。因此, 要想保证企业网络处于安全位置, 就首先要保证服务器不受侵害, 甚至可设置双台服务器, 防止一台损坏时, 系统停止运转。

(4) 对网络的合理规划。当下, 接收终端的多样化发展致使零售企业信息系统面临安全隐患, 员工素质不一, 接收方式多种多样。因此, 信息负责人必须重点关注局域网的管理与安全监控问题。通过杜绝内网电脑通过双网卡、拨号等方式非法外联, 限制移动存储设备和移动电脑随意接入内网, 制定统一有效的安全策略, 可以有效保证外网与内网的隔离度。可以采用流量控制系统, 一旦发现企业内部出现数据交换异常现象, 及时进行调查或执行切断措施, 定期更新系统中的杀毒软件, 定期检测系统出现的可漏洞, 根据实际情况对系统软件进行升级。另外, 企业内部各个管理层之间所拥有的网络权限要设置约束, 达到相辅相成而互不干涉的目的。

(5) 做好思想和技术准备工作。企业里面主要决策层领导要有大局意识, 应充分认识到信息系统的实施是一项宏大的工程, 对企业整条产业链的产入产出、施工周期、投资成本、远近目标等都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注重信息系统测试阶段与实际应用阶段的不同, 以及新旧系统过渡过程所带来的麻烦。系统维护和安全工作要注重岗位人员经验的宝贵, 对于不可抗拒的非技术因素要尽量避免。因此, 信息系统的正式实施不仅要有快很准的干劲, 也要做好系统转化工作所带来的思想变化。除此之外, 不仅要对全体员工进行全方位素质培训, 也要成立专家小组对企业下达的任务进行及时指定完成, 以完成对各项信息的重新组合。对于网络规划等基础性工作, 要及时处理, 也应考虑成立属于企业自己的网管中心, 进一步增强系统安全和企业管理。

四、结语

综上所述, 零售企业管理层对于外在环境应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判断, 动态环境中的统一认识将有助于企业获取更大的企业效益。企业不同阶段经营战略的制定与外在环境的匹配程度将直接影响到企业效益, 动态战略匹配外在环境有利于企业优化资源配置, 减轻外在恶劣环境对原先制定目标实现可能性的冲击。因此, 零售企业信息管理架构内外适应度与绩效是直接挂钩的, 并呈现正相关关系。

摘要:近年来, 以连锁经营为主要标志的零售业在国内外迅速崛起, 其行业竞争也日趋加剧。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在零售企业的发展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 基于此发展背景, 本文对零售企业信息管理构架进行概述, 分析其发展优势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并给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零售企业,电子数据交换,自动化配送

参考文献

[1]黄盛.零售企业信息管理架构初探[J].商场现代化.2010 (09) .

[2]张翔.Net平台下中小连锁零售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厦门大学, 2009 (07) .

[3]李冉.中小型零售企业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华东师范大学.2007 (04) .

信息架构 篇5

在当今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传统中的营销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如果不能了客户的需求差异性,并有效的在营销中应用差异化营销,企业将很难在竞争中取得优势,随着直复营销理论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和迅速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及客户需求的不断分化,越来越多企业的营销重心从传统的市场营销方式,在营销渠道选择、客户分群与客户识别、营销策划和营销战役管理等方面,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直复营销进行迁移。

客户信息是直复营销的基石

直复营销的核心是掌握客户的信息,并且通过对客户的深入理解,与客户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以增加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要想建立并保持真正的客户忠诚,企业内部需要对客户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即常常说的“统一客户视图”,敏锐把握每个顾客的需求变化并且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一直以来,热炒的客户关系管理是建立和实现企业统一客户视图的目标架构,而客户数据则是使这个架构得以有效运作的核心基础。客户关系有效性的核心是企业掌握全面、可靠的客户数据,并且深入理解这些数据,应用于客户营销的实践中。

客户数据是客户细分的核心资源

传统的客户细分,是战略层次的客户细分,一般是将客户划分成6至10个基本的细分类别。并且围绕这些基本的细分类别进行营销的策划和实施。

当今的市场情况是,客户经常会根据自身的需求改变其类别,也就是说经常在不同的细分类别间进行迁移;有些客户并不完全属于其中的某一个细分类别,有时会具有某两个或多个细分类别的特征,从而会出现一些新的客户细分类别,

客户细分的主要内容包括:

 确定企业应该收集的客户数据类型,以及在企业范围内采集和整合这些数据的方法;

 应用统计分析算法或建立客户分析模型,分析客户数据,并将分析结果作为客户细分的基础;

 通过整合市场营销部门、客户服务部门和技术支持部门的数据库营销战役的实践,在公司内部建立起良好的协作,使营销和客户服务部门与IT部门紧密合作,确保相关人员都能正确一致的理解客户细分的目的,并通过营销实践来验证和完善客户细分的结果;

 建立和实施有效的客户分析基础,支持客户信息在企业内部高效的采集、存贮、处理、分析和应用的过程

越来越多的电信企业、银行、金融机构、大型零售企业都采用了复杂的数据分析和挖掘工具,以便一些非技术型的营销部门或服务部门用户能够利用大量的事务处理级数据来辅助进行有效的客户细分。

营销人员借助于当今先进的数据分析软件解决方案,可以对客户进行动态细分,从而大大提升营销效率,增强了营销效果。企业的营销人员也必须具备能够动态地分析和维护客户细分类别的能力。

企业采集和应用客户信息的困惑

企业在进行以客户为核心的营销策划与服务设计时,经常发现企业以前所积累的数据和信息大多都是以交易为核心的交易数据,而以客户为核心的客户信息往往极为缺乏。企业的营销策划人员在面对这些情况时,往往想到的是:是否需要更好的描述客户的方法和技术?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体系架构研究 篇6

[关键词]目标需求;信息系统架构模式;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420—01

1信息平台建设

1.1目标

1.1.1整合旧时的信息系统

整合区域医疗机构已有的信息系统,使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具备区域集成的条件。目前,国内初级医疗机构都建立了私有的医疗信息系统,但私有的医疗信息系统沿用老式的繁杂而多元化的信息集成技术和管理模式,需要遵循标准和原则来改造现存的多元化医疗信息系统,以便建设规范化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1.1.2确定集成数据的交换方式

标准各级医院医疗信息系统的数据、确定区域集成数据的交换方式,整理独立的信息中心逻辑性不强的数据,优化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结构,方便建设的信息平台为各个医院独立的数据中心服务,促成区域卫生信息被各级医院共享和利用。各数据中心的资源是以格式多样的描述性数据集成存在,可以元数据集成交换建立管理信息平台。元数据以XML为载体,根据共享平台的标准,保留数据中心,统一管理模式,减小平台架构建设的成本,方便各个卫生部门在权限范围内共享平台的信息资源或者操作数据。

1.1.3建立数据中心

建立区域医疗卫生数据中心,使信息数据集中于同一构架。以共享平台作为主要数据源,分析各数据中心的数据,便于宏观管理和决策。传统关系型的数据库专攻于捕获数据,难以分析多种数据中心的冗余复杂数据;而数据仓库存储的是历史数据,具有维表和事实表,以分析数据为主。

1.1.4引进NHIN

为便于用户之间共享医疗信息,依据国内外研究,创建了专门的国家卫生信息网,简称NHIN,规范医疗技术和政策、标准的法律、实施项目等整套的医疗信息。NHIN共同框架具有一套相互加强的技术文件及规格,引入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可以达到改进医疗卫生服务的目的。

1.2信息系统架构模式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涉及居民健康的所有信息,业务数据类型多、容量大,由此,根据数据存储的相同要求可以采用不同的构架来管理区域卫生信息[3]。现如今,国内外常用的信息系统架构模式有几种,即集中式、分布式和混合式。从国内外信息平台的发展经验看,集中式、分布式和混合式三种模式具有各自的优缺点和缺陷。

集中式的信息系统架构模式整体成本低,方法简单,安全性高,易于管理全局数据和挖掘分析,但不适应区域医疗管理政策及资垒数据投资规模的差异性,系统扩展、性能维护性等方面也存在问题,不适用于区域医疗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混合武(式)信息系统架构模式兼备集中式和分布式的优点,因而技术相对复杂,系统开发初期成本比较高。

分布式信息服务系统具有多个不同的部分,集成一个功能更强大的复杂系统,但各个部分之间有一个共同的数据核心通讯接口,即共享交换平台。共享交换平台帮助不同类型的应用系统和程序实现交互和共享信息,便于建设安全可靠的通讯服务。共享交换平台提供通信标准和接收标准,数据应答自动化,协调所有的应用关系,为客户端提供一系列使用对象,维护建立起来的数据路由,提供管理和安全总线以保障分布式信息服务体系架构的稳定。分布式信息系统架构模式实施陕捷、灵活,分摊业务压力,但系统维护成本高,难以提供用户全面的信息等。

1.3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随着RHIO的广泛应用,信息系统内运转的数据量趋向于大、多和高效传输的发展形势,总线在数据库中的意义越来越重大;同时,系统间共享数据和模块间数据的缠绕等问题,总线系统都能良好地协调处理好。

1.3.1数据库建模设计

数据模型构架必须结合数据仓库模型虚拟数据库两者的优点来建设。区域医疗数据中心主要为政府卫生机关提供决策支持、疾病监控、疫情预警、数字化的日常监管报表等,要求数据更新的实时性并不高。给予医疗服务机构提供的双向转诊、远程会诊、影像共享、电子病历等服务,则宜采用虚拟集中模型,用虚拟数据库整合各级医疗机构数据,数据的实时更新和交换周期短、速度快。数据层集成提供了信息共享,并以某种方式将共享数据提供给医疗信息系统,为医疗眼务层提供保障性的渠道。

1.3.2建立企业消息总线集成技术

基于交换平台整合庞大的医疗信息数据群,必须使用一种功能强大的模式统一数据库。Web Services是一种独立软件和服务程序,在应用程序(即应用层)和异构数据源(即数据层)之间集成数据,并协调各种数据库系统以及访问集成数据的应用系统,程序接口和协议高度标准化,提供统一的全局数据模式,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硬件平台数据库系统达成资源共享的目标。Web Service整合异构数据源,必须为应用程序提供统一的全局模式数据视图,使数据层的数据通过一个特定的数据模型被统一格式化,同时能够在特定的数据模型上实现定义的基本运算,形成查询、存取等多功能操作。

1.4数据交换的模式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数据交换模式有智能卡、信息分发RHIO运行数据中心等,都针对单个病人数据存储、记忆和处理,运行简捷,方便医疗机构管理。

智能卡是用于存储病人数据的医疗卡,不需要中心数据库的支持和运作,授权用户直接通过使用专门的读卡器获取病人就诊记录,病人自身也能直接通过智能卡访问医疗机构有关部门咨询病情,医疗政策等信息。信息分发RHIO运行数据中心记录病人实际医疗信息和主文档索引,标明病人数据,以便参与系统询问数据中心,确定数据的储存点,然后从源系统或信息中心获取病人的数据。

2应用和展望

规范化、多元化、多功能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涉及到科学技术方面、信息技术方面、管理方面等广泛的范畴,花费大,耗费时间长,为了提高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资源的利用率应充分考虑系统的可扩展空间和可移植性。要建立适合区域各级医疗机构的信息平台,必须使其协同医疗公共服务集成运行的流程与规范性模式:优先考虑集成需求量大、范围广的业务,如双向转诊、电子病历等。使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双向转诊。此外,培育网上信息服务、社区健康管理服务、医疗产品配送(如药品配送、器械配送、检验标本送检等)第三方服务运营商,制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3结束语

为了建设多元化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在构建数据库和信息中心时也会采用许多其他技术,如RFID技术、PKI技术、无线网络技术、虚拟服务器技术、规则引擎、业务过程引擎、工作流程引擎等。建设多元化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分析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体系架构,引进的先进技术填补体系架构下的漏洞,解决异构系统之间操作方面存在的瓶颈,建立企业消息总线集成技术,与时俱进、量体裁衣,完善整个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促成各级医疗卫生业务部门数据和资源的相互连接以及各种客户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交换,提高区域内各级医疗机构的卫生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顾泰来.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方案研究.医学信息,2010,23(6)

[2]邱洪斌.李殿奎.祝丽玲.王树山.王佐卿.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构建关键技术研究.中国民康医学,2010,22(22)

海洋维权信息系统总体架构 篇7

单一、孤岛式的信息系统已逐渐被充分互联互通的体系所取代。以网络为基础, 以信息为纽带, 以信息系统为平台, 连接相关各要素, 实现要素间有机协同, 从而形成体系化能力, 是目前各个行业或领域渐已实现并仍在不断发展的方向。海洋维权是国家的重大问题, 通过信息系统, 连接海洋维权各种要素, 构建体系化海洋维权能力, 是海洋维权装备与系统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的目的在于给出海洋维权信息系统的总体架构, 从顶层上对海洋维权信息系统的体系加以规划和描述, 形成海洋维权信息系统的顶层视图。

这里所提系统是概念化复杂系统, 是指海洋维权信息系统的整体, 或系统之系统。因此, 本总体架构设计重点在于系统的框架结构, 而非实体系统的设计细节。

1 海洋维权信息系统的使命任务

海洋维权信息系统的使命是组织运用各种海洋维权资源, 对海洋重点、热点区域海上目标进行监视和预警, 为海上维权行动提供通联保障和信息支援。 具体任务包括:

( 1) 海洋维权预警监视

利用海天海洋监视手段对岛礁、海上设施以及重要目标进行监视, 发现变化和异常, 为海洋维权行动提供前期预警。

① 岛礁监视: 包括岛礁的自然变化监测和人为侵占监视, 利用海天海洋监视手段对岛礁进行监视, 发现并监测岛礁的自然变化和人为侵占痕迹;

② 上设施监视: 对海上石油勘探、开采等进行监视, 发现异常动向;

③ 重要目标监视: 对重点、热点海域海上舰船进行监视, 识别目标类型。

( 2) 海洋维权行动指挥

① 海洋维权态势感知: 利用海天海洋监视手段对任务海域进行监视, 感知任务海域态势;

② 海洋维权指挥协同: 指挥中心对海洋维权平台进行指挥和调度, 海上维权编队协同, 海洋维权船、机协同, 以及海洋维权船或编队与海军舰船或编队协同。

( 3) 海洋维权业务保障

① 海洋基础信息资源服务: 海洋地理信息、气象水文信息等服务;

② 海洋维权目标基本信息服务: 目标对象海上警卫力量 ( 人员、平台) 信息、海上设施信息;

③ 海洋维权平台勤务调度保障: 海洋维权船勤务调度, 海洋维权飞机勤务调度。

2 信息系统功能架构

海洋维权信息系统功能上主要由业务功能和技术支持功能两大类13 个功能系统组成, 如图1 所示。

(1) 业务功能类

①目标信息整编

整理编辑岛礁、海上船舶以及海上设施等海上目标的基本信息, 形成标准化的数据, 入库保存, 并对其进行删除、修改等维护管理;

② 法规信息处理

对海洋维权法规信息进行数字化, 形成标准化海洋维权法规数据, 入库保存, 并对其进行删除、修改等维护管理;

③ 信息汇集

接收海洋维权相关机构发送的海洋维权指令、海上空中海洋维权平台发送的海上情况与信息请求以及海洋监视等信息, 进行解析等处理; 根据订阅分派规则, 分派给相应的要素进行处理和应用;

④ 监视预警信息处理

汇集海洋监视传感器及相关部门提供的海洋监视信息, 对接收的信息进行处理, 发现和识别可疑目标及海洋侵权行动, 形成海洋维权监视预警信息;

⑤ 态势处理

提取、汇总海洋监视信息, 对海洋监视预警、海洋监视平台上报的位置以及海上目标基本信息等信息进行关联融合处理, 生成海上、空中航迹以及目标分布等态势, 并在海洋地理空间图形环境中进行显示;

⑥ 指挥调度

受理上级机构下达的海洋维权指示和命令, 结合海上目标基本信息、海洋地理空间信息、海洋气象水文信息、海洋维权监视预警信息以及海洋维权资源信息, 制定海洋维权规划、计划和方案 ( 预案) ; 接收海洋维权现场情况信息, 监视海洋维权态势, 下达海洋维权指示和命令;

⑦ 信息分发与服务

通过点对多点发送、及时通信以及电子邮件等方式, 将指示命令、海洋环境预报、海洋监视预警以及海洋维权态势等海洋维权信息推送给指定的用户; 通过网络服务方式, 提供海洋维权信息服务, 支持用户浏览和下载使用。

(2) 技术支持功能类

①网络通信

提供网络通信服务, 并对网络进行管理, 形成海洋维权专用通信网络, 为系统提供基础网络通信环境。网络管理的具体功能包括网络配置管理、网络性能管理、网络流量分析、网络拓扑显示、网络故障管理以及接入认证等;

② 数据库

对系统涉及的各类数据进行维护和管理, 为各类业务功能系统提供数据服务。具体功能包括数据库表空间管理、数据库数据维护、数据导入与导出、 数据库备份以及数据库操作审计等;

③ 海洋环境数据服务

对海洋地理空间、海洋气象水文基础及预报数据进行格式解析和转换等处理, 形成标准格式的海洋环境数据; 对其更新和维护, 提供应用支撑服务;

④ 安全保密

对系统的网络基础设施进行安全监控和防护, 操作系统的各类对象进行身份认证, 并根据其业务角色进行授权管理和访问控制, 对其操作进行审计, 并对存储和传输的信息进行保密处理, 从而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和信息的安全使用;

⑤ 时间统一服务

通过“北斗”、“GPS”以及天文报时台等基准时钟源获取基准时间, 通过网络对系统内服务器计算服务设施进行对时;

⑥ 系统运行管理

其主要任务是对系统用户及其使用权限进行管理, 根据用户权限提供系统登录服务; 对用户系统的操作进行审计, 对非法操作进行告警; 对运行状态进行监视; 对系统应用进行管理, 并提供应用服务。

3 信息系统总体技术架构

从体系化集成角度出发, 海洋维权信息系统自下而上分为基础设施、基础支撑、应用支撑、业务功能以及应用五个层次。下层单元是上层单元的基础和支撑。

( 1) 基础设施层

基础设施层是应用系统的物理支撑层, 是系统运行的物理承载平台或网络、设备环境, 为系统运行提供硬环境支撑。主要由海洋维权业务专用网络、 计算服务、存储、安全保密以及时间统一设备等组成。

( 2) 基础支撑层

该层是应用系统运行的软件基础层, 是应用系统的操作系统以及数据管理支撑层, 为系统运行提供软环境支撑。主要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海洋地理空间信息管理平台等基础支撑系统。

( 3) 应用支撑层

应用支撑层是业务功能的支撑以及应用系统运行的支撑, 为功能系统提供模型以及处理、信息交换、数据、传输等服务, 并为应用系统的运行提供公共的安全、时统以及运管等服务。主要信息交换格式解析、目标识别模型与处理、态势聚合模型与处理、关联融合处理、各类信息收发与共享服务、各类数据服务、各类传输服务等应用支撑单元, 以及安全保密、时间统一、系统运管等运行支撑等单元组成。

( 4) 业务功能层

业务功能层是系统的业务功能实现层, 为应用系统集成提供功能单元。主要由海上目标信息整编、法规信息处理、信息汇集、监视预警信息处理、态势处理、指挥调度以及维权信息分发与服务等功能单元组成。

( 5) 应用层

应用系统层是业务应用系统层, 也是集成系统层, 为海洋维权提供业务平台。其主要由国家海洋维权指挥调度信息系统、海区海洋维权指挥调度信息系统、分区海洋维权指挥调度信息系统、海洋维权船指挥调度系统以及空中海洋维权指挥调度系统等组成。信息系统总体技术架构如图2 所示。

4 网络通信架构

海洋维权网络通信系统实现海洋维权船内部勤务调度与要素间组网通信、维权船只编队间通讯与网络互联、船只与岸上指挥调度中心通讯与网络互联、船只与海洋维权空中平台通讯与网络互联、维权船只与海军舰船或舰队间通讯与网络互联以及海洋维权船只通用联络与应急通信保障。

海洋维权网络主要由地面固定通信网络、海上移动通信网络和机载通信单元组成。

地面固定通信网络依托国家共用基础网络构建。各节点通过网络路由器接入海洋信息网, 实现互联; 节点内配卫星通信设备、短波电台和数据链地面设备等无线通信设备, 实现与海上及空中移动海洋维权船和机的网络互联与话音通信。配通信控制器, 实现无线话音与数据通信和有线话音与数据通信全互联; 从而实现全域、全业务一张网, 为建立网络化的海洋维权业务体系提供一体化的网络通信支撑环境。节点内部构建内部业务局域网、连接服务器和业务工作站。

在国家和海区两级指挥调度中心分设一级和二级网管中心, 管理网络通信资源和用户, 配置网络通信参数, 监视网络通信设备运行情况, 统计网络通信流量, 优化网络通信性能, 发现网络运行故障, 保证网络的可靠运行。

海洋维权船上配卫星通信设备和短波电台, 实现海洋维权船与地面指挥调度中心的网络互联和话音通信; 配置超短波电台, 形成海洋维权船编队的自组织网络; 配移动基站和相应地终端, 用于船上勤务指挥与调度; 配专用话音交换机, 实现船上各固定要素间话音通信; 通过网络交换机, 构建船上业务局域网, 连接船上服务器和业务工作站; 配置船载数据链设备, 实现船机话音通信与数据交换。

海洋维权飞机配机载卫星通信和专用数据链设备, 实现海洋维权飞机与地面指挥调度中心及海洋维权船的话音通信和数据交换。

海洋维权通信网络架构如图3 所示。

5 信息架构

海洋维权信息总体上可以分为基础、指挥调度以及综合保障3 大类20 种, 其结构模型如图4 所示。

( 1) 海洋维权基础类信息

基础类信息主要是共性约束性信息, 包括海洋维权术语字典、海洋维权分类代码、海洋维权信息元素代码、海洋维权资源代码以及海洋维权信息媒体类别等。

( 2) 海洋维权指挥调度类信息

指挥调度类信息主要是直接用于海洋维权指挥调度的信息, 包括指示命令、计划方案、固定实施信息、装备与系统信息、人员信息、态势信息、现场情况报告以及支援保障请求等。

( 3) 海洋维权综合保障类信息

综合保障类信息主要是保障海洋维权指挥决策和行动的信息, 包括海洋监视预警信息、海上目标基本信息 ( 包括岛礁基本信息、海上船舶基本信息和海上设施基本信息等) 、海洋维权资源信息 ( 包括港口、机场等固定设施信息, 装备与系统信息, 以及人员信息等) 海洋环境信息 ( 包括海洋地理空间信息和海洋气象水文信息等) 以及海洋维权法规等信息。

6 结束语

信息系统既是开展海洋维权行动重要的手段和工具, 也是连接海洋维权各种要素的纽带。通过信息系统互联海洋维权各种要素, 形成海洋维权体系能力是海洋维权能力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 总体架构设计给出了构建海洋维权信息系统的顶层框架结构, 是构建海洋维权信息系统的一种总体理念, 可以作为实体系统研发与集成的框架性指导和技术约束。本文提出的技术架构是一个开放的架构, 原则上讲, 可以支持从基础设施到业务功能和应用系统各层的扩展; 同时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架构, 需要根据业务需求的调整和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改进和完善。而其中的网络通信架构, 提出了全域、全业务一张网的概念, 重点强调了网络通信的一体化; 具体的通信方式和手段是需要根据实际使用环境和业务需求进行集成设计和选择配置的。

参考文献

[1]麻德明, 丰爱平.海岛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框架设计[J].海岸工程, 2011, 30 (3) :82-89.

[2]陈峻.公开情报搜集分析系统总体设计[J].无线电通信技术, 2008, 34 (6) :38-40.

[3]马春雷, 马丽娜, 朱麟.海警指挥信息系统顶层设计方法与内容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 2013 (7) :34-35.

[4]宋坤, 周智海.基于SOA的海洋环境观测集成系统框架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3 (9) :57-60.

[5]方朝辉, 任酉贵.辽宁省“数字海洋”信息基础框架构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3, 23 (9) :114-115.

[6]白福义, 罗晓玲.浅谈数字海洋技术支撑体系[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08 (1) :7-11.

[7]张新, 刘健, 石绥祥, 等.中国“数字海洋”原型系统构建和运行的基础研究[J].海洋学报, 2010, 32 (1) :153-160.

[8]夏学知, 吴向军, 张子鹤.船舶一体化网络系统技术研究[J].船舶工程, 2005, 27 (2) :54-57.

[9]何亚文, 苏奋振, 杜云艳, 等.海洋信息网格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0, 12 (5) :680-686.

[10]孔梅, 黄海军, 时红丽, 等.海岛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地理空间信息, 2010, 8 (5) :100-102.

如何构建信息化安全架构 篇8

信息安全本质上是信息系统安全, 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是构建企业信息化安全基础架构的重要依据

完整的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一般包括事务处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知识运用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咨询系统等模块。就企业而言, 只有服务于企业业务使命的、安全可靠的信息系统才有意义, 信息系统自身存在过程、结构、应用复杂的脆弱性, 导致信息系统的攻击和防护严重不对称, 相对来说攻击成功很容易, 防护成功却极为困难, 而信息安全水平的高低遵循木桶原理:信息安全水平有多高, 取决于防护最薄弱的环节, 企业中任何一个信息系统安全水平决定着信息化安全的整体水平。

企业信息系统在整个生命周期中, 安全性相对于功能性、易用性、代码大小、执行程度等因素被放在次要的位置, 常常缺少通过以风险和策略为基础风险评估, 未按照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的要求进行等保测评, 安全风险自然降低不到可接受的程度, 为攻击者提供了威胁破坏的机会, 也就谈不上信息化安全基础架构。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础制度加以推行, 有一定强制性, 也是一种常见的对组织的信息安全进行全面、系统管理的实施方法, 将信息系统按照重要性和受破坏危害程度分成五个安全保护等级, 不同保护等级的系统分别给予不同级别的保护。《GBT22239-2008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详细的阐述了对信息系统安全的技术要求、管理要求, 是企事业信息系统安全指导标准。

深入理解信息安全是动态、无边界、非传统的安全概念, 是构建企业信息化安全基础架构的标准

信息安全经历了通信安全、计算机安全、信息系统安全阶段, 进入信息安全保障和网络空间安全的阶段, 早期基于时间的PDR模型是由美国国际互联网安全系统公司 (ISS) 提出, 它是最早体现主动防御思想的一种信息安全模型, 该信息安全模型思想:承认信息系统漏洞, 正视威胁, 适度防护, 加强检测, 落实反应, 建立威慑, 任何防护措施都是基于时间的, 是可以被攻破的出发点难于适应信息化安全环境的快速变化, 已经被强调系统安全的动态性, 以安全检测、漏洞监测和自适应填充“安全间隙”为循环来提高信息安全的P2DR模型所替代, P2DR模型在原有protection (防护) 、detection (检测) 、response (响应) 基础上以策略为中心, 更强调控制和对抗, 特别考虑人为的管理因素, 并将恢复作为重要的手段来实现信息安全的保障。

随着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应用, 构建下一代信息安全架构的轮廓也越来越清晰, 传统的、基于边界防护的P2DR模型安全措施, 无法应对IT基础设施和业务架构的变化, 在层出不穷的高级威胁面前显得无能为力。借助威胁情报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构建预测能力, 安全的起点从检测开始, 通过安全情境和异常行为分析发现未知威胁的存在, 通过取证手段溯源攻击过程, 确定对抗措施, 提升防御能力是企业信息化安全动态的、主动的、对抗性的基础架构思维。

区域边界颗粒度决定信息、信息系统的多层防护, 是构建企业信息化安全基础架构的原则

传统的区域边界逐渐模糊, 并不代表着传统安全防护毫无价值, 物理区域边界向强逻辑、逻辑区域边界转移, 重新审视所面临的未知威胁有助于提高信息安全主动对抗的手段, 安全问题永远是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对抗, 企业信息化安全基础架构中加强对进出某区域 (物理区域或逻辑区域) 的数据流进行有效的控制与监视, 永远是实现企业的任务/业务运作最有效的手段, 典型的DMZ区、信任区、非信任区的划分已经满足不了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以“统筹规划, 区域结合, 横向隔离, 纵向认证”颗粒度标准, 在企业信息化多功能性边界部署多品牌的安全产品, 实现复合防范技术, 完善安全应用是企业信息化安全基础架构重要工作。

企业信息化安全基础架构要考虑成本与效益的权衡, 不出现过度安全, 区域边界颗粒度自身也要考虑成本与效益的权衡, 不出现过度复杂, 企业制定接受风险的准则, 识别可接受的风险级别是不可或缺的, 也就是说不是可选的, 是必须执行的。

安全技术是信息安全控制的重要手段, 是构建企业信息化安全基础架构的构筑材料

企业解决信息化安全, 技术和安全产品是基础, 没有微软、雅虎、谷歌、Facebook、Pal Talk、美国在线、Skype、You Tube、苹果的技术参与, 就不会有“棱镜” (PR ISM) 项目, IATF“深度防护战略 (Defense-in-Depth Strategy) ”强调人、技术、操作这三个核心要素, 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对信息系统进行防护, 定义了本地计算环境、区域边界、网络和基础设施、支撑性基础设施四个主要的技术焦点领域, 没有密码技术、鉴别与访问控制、病毒、恶意代码防御、人侵检测等先进技术的应用, 就会变成一纸空文。

企业解决信息安全问题, 成败通常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个是技术, 另一个是管理, 要让安全技术发挥应有的作用, 必然要有适当的管理程序, 否则安全技术只能趋于僵化和失败, 技术不高但管理良好的系统远比技术高超但管理混乱的系统安全, 人们常说, 三分技术, 七分管理, 可见管理对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信息化安全只有将有效的安全管理从始至终贯彻落实于安全建设基本架构的方方面面, 信息安全的长期性和稳定性才能有所保证。

信息架构 篇9

关键词:C/S,B/S,检验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系统

随着医学检验技术和检验方法的飞速发展,检验数据在临床的诊断工作中发挥的辅助作用越来越大,使得实验室在医学实践活动中的工作量骤增。在此情况下,大型综合型医院如何在现有网络环境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系统架构,更好地适应现代实验室管理需求,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是构建和改进检验信息系统(LIS)首要考虑的问题[1]。

1 C/S与B/S概念

目前,常见的系统架构主要有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C/S)和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B/S)两种。

C/S结构即通过将任务合理分配到Client端和Server端,降低了系统的通讯开销,可以充分利用两端硬件环境的优势。早期的检验信息系统多以此作为首选设计标准。

B/S结构即随着Internet技术的兴起,对C/S结构的一种变化或者改进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下,用户界面完全通过Web浏览器实现,一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实现,但是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实现,形成所谓3层结构。B/S结构是一种全新的软件系统结构,也是当今应用软件的首选体系结构[2]。

2 C/S与B/S主要区别[3,4,5]

(1)安全要求不同。(1)C/S一般面向相对固定的用户群,对信息安全的控制能力很强,一般高度机密的信息系统采用C/S结构,可以通过B/S发布部分可公开信息;(2)B/S建立在广域网之上,对安全的控制能力相对弱,面向的是不可知的用户群。

(2)程序架构不同。(1)C/S更加注重流程,可以对权限多层次校验,较少考虑系统运行速度;(2)B/S出于对安全以及访问速度的多重考虑,比C/S有更高的要求。从长远来看,B/S结构的架构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3)软件兼容性不同。(1)C/S架构下软件的兼容性较差。传统的C/S体系结构虽然采用的是开放模式,但这只是系统开发层面的开放性,在特定的应用中无论是Client端还是Server端都需要特定的软件支持。由于没能提供用户真正期望的开放环境,C/S结构的软件需要针对不同的操作系统开发不同版本,开发的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较大;(2)B/S架构下的构件相对独立。主要利用不断成熟的Web浏览器技术,结合浏览器的多种Script语言和ActiveX技术,用通用浏览器来实现原来需要复杂专用软件才能实现的强大功能,节约了开发成本。

(4)系统维护不同。(1)C/S架构下,C/S系统的各部分模块中有一部分改变,就要关联到其他模块的变动,网络管理人员要同时进行服务器和客户端的维护管理工作,这需要高昂的投资和复杂的技术支持,维护成本高,维护任务量大;(2)B/S架构下,所有的客户端均通过Web浏览器实现用户需求,不需要做任何维护。所有工作都集中在服务器端,网络管理人员只需要做好维护管理服务器的保障工作即可。无论用户的规模有多大,对网络应用进行升级时,只需更新服务器端的软件,这大大减轻了异地用户系统维护与升级的成本。

(5)技术要求不同。(1)C/S多是建立在Window平台上,表现方法有限,对程序员普遍要求较高,要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的技术人员才能胜任;(2)B/S建立在浏览器上,有更加丰富和生动的表现方式与用户交流,开发难度降低。

3 我院LIS架构及升级需求

我院现有LIS于2008年启用,采用C/S结构,见图1。系统内所有的检验医嘱、检验结果等内部数据都存在服务器中,检验医师、检验设备、医生、护士通过客户端工作站同服务器连成一个网络。客户端安装相关应用程序,使用人员通过应用程序客户端完成界面操作并发送数据查询或处理指令,服务器接受指令并执行,并将执行结果数据集发送到相应客户应用程序。检验信息系统C/S网络拓扑图,见图1。

在后期运行维护过程中发现基于C/S架构的LIS应用存在如下问题:

(1)维护任务繁重。随着临床开展项目和后期客户开发需求的增加,客户端软件的改进和升级越来越频繁,使得维护的工作量增大。我院现有临床病区60个,按照每个病区5~6个客户端计算,仅临床科室客户端就达到300台以上,再加上各实验室终端及院内查询终端,每次升级需要维护的客户端约500台,维护成本较高。

(2)外延应用受限。随着医院自身发展水平和患者需求标准的提高,针对LIS不断提出外延应用。具体表现在:(1)以往的C/S架构下,系统面向相对固定的用户群,多为临床医护人员和检验科工作人员,只能满足局域网内客户端对数据库的操作。也就是说,临床检验信息的应用还只是停留在计算机专业层次,信息技术并未有效改善和提升病人的就医体验。这种模式已不能满足患者随时随地查询跟踪报告的需求,需要通过建立B/S结构的网络应用,利用其异地浏览和信息采集的灵活性来实现不同人员,从不同地点,以不同接入方式实现跨平台的网络实时操作;(2)医院等级和规模的提升提出了医院各分支机构同中心实验室数据交互、地区各实验室间质控数据比对等需求,即异地通讯的问题。C/S架构下实现难度大、成本高,而B/S架构下只需要把服务器连接专网即可实现远程维护、升级和数据共享。

4 我院基于B/S的LIS特点

为满足临床业务发展和患者的需求,我院LIS将C/S移植至B/S架构下[6,7,8],其网络拓扑图,见图2。

(1)系统采用三层体系结构(客户端、应用服务器、数据库)设计。(1)各层次相对独立,便于测试、便于扩展。数据分开保存,保证安全的同时确保大数据量查询不影响系统性能;(2)能够支持各种主流的大型关系数据库;(3)客户端系统主体功能采用Web浏览器,但也可是某些Window桌面或后台应用程序。客户端不保存任何业务数据,数据安全性好。

(2)应用服务器采用独创的基于内存数据库的数据缓存(Cache)技术。(1)可提升应用系统的整体性能,系统吞吐量大(支持更多的客户端);(2)可提升客户端的响应速度,近期业务数据直接从内存进行查询和处理。

(3)Web客户端采用独创的基于Ajax等技术的界面框架。(1)在浏览器上实现与Window桌用应用相媲美的操作方便性;(2)客户端免安装,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操作而不用安装任何专门的软件。只要有一台能上网的电脑就能使用,客户端零维护,减少了系统实施的工作量和实施成本;(3)便于系统升级,升级只针对应用服务器和Web服务器即可,减少系统维护的工作量和维护成本;(4)Web客户端的单点登录方式与其他Web应用进行界面的整合、集成,使用户感觉不到多套系统;(5)支持PDA移动式管理,做到样本、条码对照无误,降低了人为出错率。

(4)客户端和应用服务器通信采用基于http传输协议和基于Json的内容协议。(1)不但在局域内可以使用,在互联网上也可以使用;(2)应用服务器可以直接使用80端口,并且可以在80端口下部署多个Web应用。

综上所述,B/S架构下客户机载荷大大降低,主要业务集中在服务器端。软件升级和维护的工作量会大大减少,而客户端的使用也会越来越简单快捷,对用户人力、物力、时间、费用的节省是显而易见的。这种“瘦”客户机、“胖”服务器的模式将是大型综合医院实验室信息化系统架构发展的主流方向。

参考文献

[1]亓涛,熊石龙,郑磊,等.B/S模式在临床检验信息学的应用研究[J].医学临床研究,2007,24(6):984-986.

[2]王开正,王治国.检验医学信息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5.

[3]黄文博,燕杨.C/S结构与B/S结构的分析与比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5(1):56-58.

[4]吴大刚,肖荣荣.C/S结构与B/S结构的信息系统比较分析[J].情报科学,2003,21(3):313-315.

[5]Stephen T C Wong,Kent Soo Hoo,Robert C Knowlton,etal.Design and applications of a multimodality image data warehouseframework[J].J Am Med Inform Assoc,2002,9(3):239-254.

[6]徐玲,刘国伟,杨燕红.我院门诊检验信息系统的流程再造[J].中国医疗设备,2012,27(7):57-58.

[7]杨喆,杨磊,李少侠.医院检验信息系统的构成及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1,(5):104.

全要素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架构研究 篇10

关键词:全要素,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架构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尤其是“数字国土”、“金土工程”、国土资源“一张图”的推进,使得现代国土业务由单个业务、单个部门的管理模式,逐步开放到国土资源全过程全要素之中,形成跨业务、跨部门的管理模式。多个城市国土资源局根据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需要,以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国土资源精细化管理,搭建市级国土资源网络平台,建立了基础地理、土地、矿产资源等一批数据库,建立了城乡地籍一体化管理、基础测绘、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基本农田等方面的管理系统。这些数据库及管理系统的建设,对提升国土资源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规范管理,推动国土资源精细化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是根据业务部门工作需要开展的,缺少统一构架、统一设计,从总体上看,一个全面支撑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完整的信息化体系还未完全形成,还不能适应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需要。

1全要素地籍信息系统实质

1.1地籍全要素内涵及分类

“地籍全要素管理”是指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以最细粒度(宗地、图斑)的土地要素为管理单元,以涵盖所有国土资源信息的各类空间和属性要素为管理范围,涵盖国土资源管理的批、供、用、补、查等所有办理环节。具体管理要素如图1所示。

(1)基本要素:基本要素是指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及其数据库中所有对象。地籍数据是描述权利人、宗地和所有权三个地籍对象的数据,包含土地权属、利用与质量三方面内容。土地的权属、地类和面积是地籍管理的主要对象,也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地籍管理工作可以概括为“一个行政手段和两个技术手段解决三个基本问题”。行政手段是土地登记,技术手段是地籍调查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三个基本问题是土地权属问题、土地地类问题和土地面积问题。(2)关联要素:关联要素主要是基础地理、土地规划、基本农田、土地开发复垦系统及其数据库中所有对象,包括基础地理所有地形要素、土地规划各功能区域范围、基本农田保护块范围、补充平衡要素(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等。(3)生命周期要素:生命周期要素记录着整个生命周期中土地形态和附加的属性信息的变化,包括土地征收、储备、市场、供应、登记等。(4)辅助要素:辅助要素主要为土地报批、征用、储备、市场、违法用地查处、供地等提供依据,包括土地监察和勘测界定等。

1.2土地生命周期管理

土地生命周期就是记录土地(具体地块)随着时间变化的属性演绎全过程,即具体地块新属性的产生、变动,到终结的过程。通过各阶段的业务关联,实现新属性各阶段状态记录的查询、统计、回溯和分析。它是以土地利用现状中根据规划建设需要划定的具体地块为生命周期的起点,经过规划预审、征收(征购)、储备、市场招拍挂、供地、登记发证、建设利用等生命环节。在生命周期管理过程中,土地是承载体,通过各阶段属性变化信息的关联,形成土地生命周期业务信息链,实现在不同时期、不同业务过程的查询、减少数据冗余。在土地生命周期管理中,各个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土地勘测界定为各阶段形态属性建立了空间参考和属性变化信息的关联。土地利用现状中根据规划建设需要划定的具体地块是土地生命的起始点;地块规划预审是孕育期,制定其“成长”规则,约束以后各种利用活动;土地征收(建设用地报批)使地块具备了身份合法性,土地储备(原处于建设状态的地块可以重新进入新的土地生命循环周期)是土地征收地块后续环节;土地交易将征收或储备的地块投放到市场进行交易,体现了地块的价值;土地供地是市场交易成果的确认;土地登记为确认该具体地块身份,实行土地“户籍管理”。土地监察是对土地生命周期的监查,使土地沿着正确的循环路线“成长”。

1.3全要素地籍信息系统

全要素地籍信息系统是将地籍业务与其它国土资源业务应用整合在统一框架下,以地籍管理信息化为基础,以统一的“编号”为索引,实现信息资源整合以及各部门业务协同。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空间数据库技术、计算机技术、工作流技术、“3S”技术等技术整合国土资源基础空间数据库系统,实现应用系统“图文一体化”,使业务人员能够方便地获取宗地的权属状况、地类状况、变更历史以及相邻地块的情况等信息。

2系统层次结构

全要素地籍信息系统采用Oracle10i存储和管理海量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Oracle10i是可扩充的、稳定的大型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不仅提供数据库系统和其他系统之间的数据双向共享,而且具有较高的升级能力。并且采用ArcSDE空间数据引擎,屏蔽了DBMS管理的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不一致的问题,通过ArcSDE和Oracle二者的集成完成对空间数据的管理。Oracle关系数据库管理底层数据,作为数据库服务器,存储、管理数据;客户端用户通过DSE客户端应用程序库调用应用服务器进程,具体而言是应用服务器接受客户端的应用请求,与数据库服务器进行交互,处理应用请求,并将处理后的结果反映给客户端,完成交互操作。前台开发环境为微软的.NET,地理信息开发平台采用A rcEngine。

系统以Oracle数据库为依托,利用DAC和ESRI的ArcSDE引擎对数据进行访问和管理,采用ArcEngine和Microsoft.net为开发工具,构建弘图搭建平台,通过调用不同的组件自由搭建三大应用平台:数据处理平台、GIS应用平台和电子政务平台。

(1)数据处理平台:应用ESRI公司ArcEngine开发平台研制的GIS数据综合处理系统,支持多源数据的采集、检查、整理、变更及入库,并支持各种关系数据库对海量数据进行存储与管理。(2)GIS应用平台:基于ArcEngine核心技术研制开发的一体化的GIS桌面应用系统,可以完美实现对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浏览、编辑、查询、统计、分析、输出等操作。同时支持组件化管理,功能模块自由搭建,可以针对不同行业的应用要求轻松构建行业专题应用软件系统。(3)电子政务平台:以国土资源业务的具体应用,分析GIS行业工作流程的通用特性,抽象单位组织结构、业务流转模式以及业务内容等创建工作流管理和组织权限管理模型,通过自主研发的工作流平台和智能表单技术为支撑,采用组件形式封装专题应用模块,实现无缝集成的电子政务平台。系统层次结构如图2所示。

3系统功能设计

全要素地籍信息系统由数据处理模块、专项业务应用模块和电子政务应用三大模块组成,共设计有11个子系统,涵盖国土资源管理的批、供、用、补、查等所有办理环节,所有子系统涉及的数据(包括图形和属性)均存放于系统数据库中,利用GIS应用平台提供的功能进行管理。

全要素地籍信息系统构成如图3所示。

数据处理子系统实现对地籍全要素数据的处理,完成数据的矢量化、坐标转换、数据入库;完成数据的拓扑检查、属性检查;完成数据的分割、合并、删除、新增;完成属性数据的修改、删除和增加;完成空间数据的变更或调整,实现历史数据的管理。

建设用地子审批管理系统包括审批管理、数据输入编辑、信息查询、信息统计、数据输出和综合维护等六个模块。地籍管理子系统主要包括流程控制(审批)、信息查询、信息统计、数据输出和日常维护等五个功能模块。土地调查主要完成日常对地块的勘测定界工作,输出勘测定界图和勘测定界报告,勘测矢量数据入库,为其他应用业务提供基础数据。土地储备主要是完成对储备地块信息的管理、存量土地的管理、储备资金的管理,能分析统计储备地块的成本、收益,为土地市场中心提供基础数据。土地市场主要完成土地的交易过程管理.该系统主要以出让为重点实现,而出让合法性、合理性的调查以及出让过程的记录备案。主要设计功能如下:供地管理主要任务是利用处确定供地方式,并进行供地。主要设计以下功能:①供地数据的登记、查询、统计;②图形管理,输出供地专题图;③与地价系统结合使用,实现供地信息共享,为地价分析提供实时依据;④出让合同管理。

土地利用管理子系统设计为查询显示、统计、数据输出等三个功能模块。

地价的管理,主要是为供地提供决策支持,通过分析出让地块的周围出让或交易地块的地价及所在区域的基准地价,为出让地块的地价是否合理作出判断。土地执法监察业务主要包括土地违法案件查处和土地权属纠纷调处。系统主要设计以下功能。土地开发复垦系统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通过电子政务平台实现项目的立项申报、审核、实施、监管、验收等业务流程的流转;另一方面,单独专项业务系统能够处理项目实施操作的专项业务,例如对项目区的查询、定位、重复开发复垦区的预警等,以及对项目的其他业务功能管理。

4结语

通过该文的研究,预期可以得到以下应用效果:

(1)解决目前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

以地籍管理信息化为基础,以统一的“编号”为索引,实现国土资源信息资源整合以及各部门业务协同,彻底解决系统优化程度低、应用系统类型多而杂和系统共享性差等诸多问题。

(2)实现建设用地精细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地籍全要素管理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以最细粒度的土地要素为管理单元,以涵盖所有国土资源信息的各类空间和属性要素为管理范围,以涵盖国土资源管理的批、供、用、补、查等所有办理环节为管理线索,以所有要素信息的由生到灭到再生的循环周期为管理周期的一种新型的国土信息集成管理模式。地籍全要素管理信息系统为搭建面向保护资源、维护权益、支持发展、服务社会的国土资源全过程、精细化管理模式。

(3)提高服务能力,增加业务办理透明度。

地籍全要素管理模式实现工作流程与部门职能的优化重组,将现有的资源、数据进行跨部门共享和集中管理,从而解决政务管理和社会化服务领域内的关键性技术瓶颈,改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增加业务办理透明度。

参考文献

[1]陈述彭,鲁学军,周成虎.地理信息系统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刘聚海.国外土地信息系统建设发展现状[J].国土资源情报,2001(10):14-18.

信息架构 篇11

摘 要:文章针对政法系统各职能部门之间长期存在的各自为政的局面,提出了构建一个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平台的网络架构有很强的灵活性、可扩展性和安全性,系统的建设还兼顾了实用性、易用性、通用性和可监控性。通过共享平台的建设达到了政法系统各职能部门信息交换、资源共享、业务联动、综合利用的目的。

关键词:政法信息;共享平台;网络架构;安全部署

中圖分类号:TP2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24-0103-02

1 背景概述

在自动化和信息化并存的时代,信息与数据的自动共享与交换已经轻而易举。政法职能部门例如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等政法部门都已经拥有本部门的信息系统办公平台,各部门的信息资料得到了集中性的管理,并且信息的存储量非常大。在一些部门的工作中需要向其他部门采集相关的信息资料[1]。

政法系统中各单位已经建立了多个信息管理系统,这些系统在单位内已经进行了有机整合,但单位间仍处于隔断状态,形成单位间封闭独立运行,能耗较大、运行费用较高[2]。

由于是政法系统各部门的综合信息平台,数据来源多样[3-4]。这就要求系统能够通过软硬件的结合提供处理各种数据的能力,在网络构建时就需要通过设置相关的服务器来实现对用户需求的扩展,如给管理员提供了监控应用及数据库服务器,针对大量的图片信息提供了搜索及图片服务器,对ETL提供了数据抽取前置服务器等。如果今后对信息共享平台的功能需求增加了,只要增加相应的软硬件即可实现对功能的扩展[5-6]。

为了实现本共享平台的建设目标,需要实现如下建设内容。

1.1 实现数据统一集中管理

在共享平台门户上建立一套完整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通过数据保护、授权使用、身份认证、安全审计、数据备份等技术手段,避免出现共享信息泄露、违规使用和数据遗失的情况。

1.2 实现高级别安全机制

政法信息共享平台对系统的安全性要求是非常高的,除了通过设置防火墙和安全网关来保护系统的安全外,平台还采用统一的身份认证和单点登录方式来保证安全[7-8]。为了确保用户账号的使用安全,每次登录必须填写发送到绑定账号手机的随机短信验证码,验证通过后才能成功登录[9-10]。

2 网络架构的设计

政法信息共享平台的网络拓朴结构,如图1所示。平台通过政法专线接入各职能部门。数据到达后要经过防火墙和安全网关的过滤到达门户服务器,保证服务器的安全运行。门户服务通过与ETL(Extraction-Transformation-Loading提取、转换和加载)服务器、搜索服务器、图片服务器相互协作完成数据处理功能,最终的数据存储在磁盘阵列中。

本系统采用由软硬件支撑层、数据共享层、应用平台门户、安全平台(边界保护安全隔离层)组成的多层平台体系结构,通过对多层平台的搭建即可以使日常复杂的计算机管理及维护变成简单化,又可以轻松搭建其他子系统,使管理计算机、管理系统软件,变得轻而易举。多层平台的体系结构可以综合管理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数据库、JavaEEServer等,使管理变得统一有序,调整资源变得傻瓜化。该平台建成后,用户和技术人员就可以在平台上搭建各自的系统,同时该平台为各个系统提供统一的单点登录功能,并可以与政法系统各职能部门进行网络对接。

政法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大致包括平台门户的设计、数据共享层的设计和软硬件支撑层的设计。

2.1 平台门户设计

平台门户是共享平台统一对外的应用和管理入口,集成身份认证、综查服务、请求接口、数据监控、用户权限、数据备份等模块。

2.2 数据共享层设计

数据共享层将法院数据、司法行政数据、检察院数据、监狱数据、国家安全数据、劳教(戒毒)数据、公安数据实现同步整合,并提供给平台门户使用。

2.3 软硬件支撑层设计

主要包括支持数据清洗、转换、同步和整合的ETL工具、需要配置的硬件设备及其拓扑设计。

3 网络架构的实现

3.1 硬件配置

政法信息共享平台包括网络交换机1台,安全设备2台,服务器4台及存储器1台,详细硬件配置,见表1。

3.2 软件功能模块

政法信息共享平台根据需求分析划分出下列功能模块。

3.2.1 信息共享资源库

通过ETL工具将政法部门的资源数据全量抽取、清洗、转换、加载和整合到信息共享资源库集群中,并同时支持大数据的实时同步入库和普通定时入库两种增量抽取方式,实现数据同步。

3.2.2 身份认证

门户采用统一的身份认证,单点登录方式,为了确保用户帐号的使用安全,每次登录必须填写发送到绑定帐号手机的随机短信验证码。

3.2.3 综查工具

将信息共享资源库的政法信息归类索引起来,提供Web访问方式,实现全文模糊关联查询,并且可对结果数据集进行高级条件筛选。

3.2.4 数据监控

提供数据交换服务和数据同步服务的运行监控,监控ETL工具对各个异构数据库的抽取、清洗、转换、加载和整合的实时记录,监控增量数据同步入库统计(标记异常情况)等。提供安全审计日志,可查询用户的历史访问和操作日志记录等。

3.2.5 数据备份

采用备份ETL的抽取脚本方式,当出现数据损毁或丢失的情况,立即采用备份脚本重新抽取源数据,提供后台快捷备份和恢复功能。

3.2.6 用户管理

对用户账号、密码、姓名、联系电话、单位部门、用户角色、启用禁用等资料的CRUD管理。系统初始默认只有系统管理员,由系统管理员分配各个政法部门的用户权限。

3.2.7 角色权限

后台可以创建不同角色,每个角色设定不同功能单元、不同信息密级的使用权限。

3.2.8 信息密级

分别包括信息源分类表格的密级权限和數据表内单元数据的密级权限。

3.2.9 系统配置

包括平台的一般配置(查询信息类别的开启屏蔽等)、平台维护状态(是否关闭)、系统备份/恢复操作等。

3.2.10 服务接口

需要为公安部门的“人口信息”、“旅客住宿登记信息”的信息共享设计请求接口服务的方式提供查询服务。可调用国家安全部门的“港澳通行证信息”的服务接口在门户上提供查询服务。还能连接短信平台接口,用于身份认证时发送随机短信验证码所用。

4 结 语

现阶段政法系统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数据交换多为人工方式或者接口定制开发。对交换共享出去的数据无法做到有效监控和管理,这样无疑是加大了工作的成本与时间,也无法实现部门与部门之间信息的迅速查询需求。

要实现政法各职能部门信息资源的互通共享、安全可靠的目的,前提条件是做好政法信息资源规划,建立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型和数据模型。政法信息共享平台以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业务联动、综合利用为建设总目标,在政法系统中实现了共享数据的网络接入、集中、更新维护和长效管理,大大提升了政法系统各部门的协作能力和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 王黎明,王红萍,张永峰.面向指挥信息系统的数据挖掘模型研究[J].微 处理机,2011,32(1):48-49.

[2] 张亮.基于公安情报的物联网信息挖掘技术研究[J].江苏警官学院学 报,2013,28(3):103-106.

[3] 曹胜华.集团企业网络架构及安全部署的设计与实现[D].长沙:中南大 学,2010.

[4] 翟东升,禾文汇.异构专利数据源集成方案设计与实现[J].现代图书情 报技术,2010(9):67-73.

[5] JonCroweroft.TowardanetworkarehiteeturethatdoesverythingConununieati

-ons[J].2008-3-21.No.1,Vol(51),74一77.

[6] 邱早丰.大型企业信息化应用系统网络平台研究[J].电子工程师,2008,

(8)

[7] 裴志宏.企业级网络构建与安全整体解决方案[D].成都:电子科技大

学,2009,(11)

[8] 陈兵,邹翔,周国勇.网络身份管理发展趋势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011,

(3):5-8.

[9] VedPKafle,HldeklOtusukl,MasuglInoue.AnID/Locatorsplitarchitecturefo

rfu-turenetworks.IEEECommunicationsMagazine,2010,48(2):138-144.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体系架构分析 篇12

1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适宜的软件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是连接区域内的医疗卫生机构基本业务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是不同系统间进行信息整合的基础和载体,多元化子系统整合的一个综合业务平台。可见,它是对数字化区域协同服务共同体的建设。是一项在一定区域内,为卫生管理机构、医疗服务者、患者以及医药产品供应商等主体提供以数字化形式搜集、传递、存储、处理卫生行业数据的业务和技术平台。从技术角度出发,目前我国卫生信息平台的应用软件存在种类多、复杂等特点,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软件。如何在复杂的众多软件中,选择符合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的适宜软件,并使其标准化与规范化,仍然需要长时间的努力。

1.2 信息资源不够标准与规范

信息标准化与规范化是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中需要优先的考虑的问题。统一区域卫生信息标准与规范,既是信息平台体系建设中的基础工作,也是实现信息交换与共享的前提条件。没有统一的标准与规范,就会形成信息孤岛,导致系统信息不能实现互通,产生卫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滞后,资源共享程度低等问题。

1.3 缺少动态的健康信息

当前,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居民每一次体格检查、门诊或住院信息不能及时地输入到电子健康信息库中,以致于缺少动态的居民健康信息。

2 如何构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体系

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重要性及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构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应该明确它的特点、建设目标以及设计原则,在此基础上才能对其体系架构进行有效地构建。

2.1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特点

2.1.1 建立健康档案,实现全科医生工作站的信息互通

健康档案,是记录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所有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及自身所从事过的与健康相关的一切行为与事件的档案。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以往病史、诊治情况、家族病史、现病史、体检结果及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转归的过程等。它的建立,使得卫生信息平台以居民个人健康为核心,能够满足其自身需要和健康管理的信息资源,进而实现全科医生工作站的信息互通。全科医生工作站通过健康档案,能够快速地了解居民个人的健康信息,便于对患者做出准确而快速的诊断。所以,建立完善的居民健康档案成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核心内容。

2.1.2 建立多功能居民电子健康信息库,形成动态的健康信息

卫生信息平台系统的构建与完善,能够建立多功能居民电子健康信息库。它能够在居民每一次体格检查、门诊或住院中得以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形成动态的健康信息。有效避免了因居民健康信息陈旧而导致诊治不快速,浪费时间的弊端。

2.1.3 建立居民疾病监测、预警系统,达到预知疾病的效果

通过居民健康档案以及多功能居民电子健康信息库,全科医生工作站能够对区域居民的健康情况进行综合性、连续性的跟踪与监测,针对重点人群或重点疾病等设置不同的症状或体征预警线,从而建立居民疾病监测、预警系统。利用疾病监测与预警系统,能够提早预知到居民的健康情况,发现病症,进而达到预知疾病的效果。

2.2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目标

1)建立标准化健康档案及其与临床信息一体化的联动更新,将居民个人健康信息形成动态、智能化的信息,建立居民电子健康信息库。2)实现区域内医疗机构的电子双向转诊。所谓的双向诊断就是“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双向诊断,不仅充分发挥了大中型医院在人才、技术及设备等方面的优势,促使基本医疗逐步下沉社区,也充分利用各社区医院的服务功能和网点资源,将社区群众危重病、疑难病的救治转到大中型医院。3)实现区域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高血压等)的跟踪、监测以及连续性治疗。4)实现区域内妇幼保健的跟踪服务。5)实现区域卫生业务数据统计分析与决策。6)实现区域内、外卫生信息的共享和协同。7)实现区域内医疗机构的信息共享。8)实现医疗、医保、新农合系统“三位一体”的运营平台。

2.3 区域卫生信息的设计原则

1)可靠性:充分保证大规模并发、长期运行条件下的系统可靠;2)安全性:引入多层次的安全机制,以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3)易操作:统一合理的人机接口和环境仿真,操作简便;4)标准化:支持业内各类成熟工业标准,如XML标准、HL7等;5)先进性:业界先进系统架构理念和技术,为方案升级和迁移打下扎实基础;6)兼容性:遵循技术无关性的原则,实现广泛的技术兼容;7)易管理:实现技术与业务的隔离,方便最终用户管理;8)简单性:设计力求方案架构简单,通用多种系统环境下使用;9)开放性:基于工业标准,提供多种开放接口;10)高效性:建立在方法、模式应用的灵活性上的高效架构。

3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体系架构

3.1 平台总体框架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框架应结合中间件技术的多层构架,以此为服务门户层、业务应用层、服务支撑层、数据中心、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信息基础设施层,如图1。

3.2 平台分层结构

利用基于分层的系统分析方法,把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分解为四个层次结构:部门业务系统、数据交换平台、数据中心平台、统一应用平台以及贯穿整个系统的系统管理维护平台。

3.3 平台数据交换模型

数据交换平台是提供接入端软件部署在每个应用系统的前置机上,实现数据交换平台和各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在客户接入端实现数据的自动提取与转换,同时支持手工录入与审核数据。它是一个为不同数据库、不同数据格式之间,进行数据交换而提供服务的平台。通过它的数据采集系统实现各级卫生部门之间的数据传输,最终实现数据统一存储,为决策支持以及协同服务提供应用基础。有效地解决了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用户在不同信息库间信息数据无法自由转换的问题,实现区域与不同区域间数据交互与共享。

4 总结

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能够实现区域、不同区域间的卫生信息共享,有利于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医疗服务质量、医疗服务可及性以及降低医疗风险。要想真正地到达这些效果,国家及各地政府部门必须积极构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体系。在明确信息平台特点、建设目标以及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将平台总架构分为服务门户层、业务应用层、服务支撑层、数据中心、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信息基础设施层。同时,尤其注重平台数据交换模型的建设,有利于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摘要: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共享可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医疗服务质量、医疗服务可及性以及降低医疗风险。它的作用已经得到充分证明,并被公认是未来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发挥的巨大作用,我国各地区正在逐步构建其体系。因此本文详细论述了我国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探究如何创建其体系架构。

关键词: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居民健康档案,建设目标,特点,设计原则

参考文献

[1]祝丽玲,邱洪斌,关宝生.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社区医学杂志,2009(18).

[2]龚怀宇,范戎,郭剑锋,冯东雷.成都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探讨[J].中国信息界(e医疗),2010(4).

[3]用友医疗力助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J].中国医院管理,2010(6).

[4]王春容.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卫生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

[5]和征.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共享平台的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1(10).

上一篇:大跨度预应力连续梁下一篇:破产清算会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