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架构

2024-11-07

融合架构(精选9篇)

融合架构 篇1

中国刀片融合架构相对全球市场的距离

中桥调查结果显示,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快速成为IT投资重点, 刀片融合架构在提高虚拟化和应用部署效率, 以及硬件利用率、可用性和可靠性的同时, 降低新增硬件设备采购, 以及数据中心占地和能耗等需求, 驱动着未来2年刀片融合架构在中高市场的快速增长。但从目前情况来看, 中国x86刀片融合架构相比全球市场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据统计, 全球x86刀片融合架构占总x86服务器的比例已达22%, 而在中国市场这一占比仅约10%。导致中国刀片融合架构占比低, 未来24个月增长快的主要原因包括: (1) 高度虚拟化是驱动刀片融合架构的最主要驱动力之一。而中国市场生产应用虚拟化滞后于欧美市场。架构部署管理复杂是中国用户将虚拟化限制在办公软件和测试/容灾环境的最主要原因。刀片融合架构可以大幅度降低虚拟化部署和管理复杂度。 (2) 传统的IT分层 (服务器, 存储, 网络) 采购管理流程, 阻碍着刀片融合架构在中国市场的接受度。随虚拟化水平的提高, 驱动了未来24个月企业IT管理向以工作负载为核心的管理流程过渡, 从而推动了对刀片融合架构的接受力度。 (3) 私有云/混合云是驱动刀片融合架构增长的另一驱动力。65%参加中桥调查的人员表示, 在未来24个月会部署云计算, 这将显著驱动刀片架构的需求。 (4) 移动应用和移动终端管理是未来12个月企业级用户的IT投资重点, 将进一步刺激刀片融合架构的需求。 (5) 商业智能和大数据分析, 是构成加速刀片融合架构增长需求的另一热点。

中国刀片融合架构市场趋势

目前, 中国市场对刀片服务器具有良好的接受度。而且, 未来24个月, 刀片服务器将在中国市场产生更多的市场需求。中桥调研显示 (图1) , 27.5%的受访企业已经部署了刀片服务器, 其中企业级的部署范围更大 (37.7%) ;未来12个月和12-24个月, 分别有21.1%和22.3%的企业考虑部署刀片服务器。其中企业级将引领未来12个月的部署趋势 (25.7%) , 中小企业的市场机会更多存在于未来12-24个月 (28.7%) 。

而从品牌选择的趋势来看, 超过半数的 (53.7%) 中国用户比较青睐国外品牌, 其次是国产品牌和国外技术的结合 (26.1%) 。中国政府行业, 石油石化, 教育科研在技术选择上更偏向价位成熟的技术厂商, 而在采购流程上更倾向国产品牌。结合中国品牌和国际成熟技术, 同时满足用户对技术成熟性和简化采购流程的需求。

刀片融合架构的主要价值

中桥针对IT管理者就刀片融合架构价值认知度的调查显示, 80%左右的IT决策者和IT从业人员认为, 刀片融合架构能提高IT对业务的支撑能力和IT对业务的响应速度, 简化架构管理。同时, 与30多个IT CIO的深访了解到, 目前中国企业级用户的分层 (服务器、网络、存储、应用) 管理, 阻碍着刀片融合架构的普及。此外, 以架构为核心的服务器采购评估流程, 也限制着对刀片融合架构的接受速度。随着生产应用虚拟化占比不断上升, IT管理开支占TCO比率也在快速上升, 这驱动了IT管理流程向以工作负载为核心的调整, 从而加快中国市场对刀片融合架构的接受力度。

从刀片融合架构的价值排行 (三选项) , 中国用户选择刀片服务器主要是因为如下几个价值点 (图2) : (1) 刀片服务器和网络、存储的整合效率高, 可以减少硬件设备整合所需的时间; (2) 刀片服务器可在标准高度的机架式机箱内插装多个卡式服务器单元, 提高单位空间服务器密度的同时, 可以大大降低耗能制冷和数据中心占地; (3) 刀片服务器可通过单一管理界面实现集中统一管理, 降低了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 (4) 出于对融合架构的综合考虑。

通过上述一系列调查数据分析, 中桥分析师认为,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高度发展, 中国刀片融合架构市场在未来24个月将得到快速增长。刀片融合架构不仅可以提高IT对业务的支撑能力和响应速度, 让IT有更多资源实现IT创造价值或通过IT实现业务突破创新, 同时, 通过数据中心“瘦身”和“工作负载为核心职能”, 可以降低IT架构总拥有成本, 提高IT使用管理效率和高连续性, 为业务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弹性、高效、高可扩展架构。

刀片存储发挥融合基础架构优势 篇2

刀片服务器的采用率已超过了整个服务器市场。据IDC最新数据显示,尽管2012年第二季度的服务器合同出货量降低了3.6%,但是刀片服务器出货量逆势增长了4.1%,占该季度服务器销量的16.9%。

虽然刀片解决方案已经面世多年,但刀片存储阵列是相对较新的,它为融合基础架构,尤其是注重易管理性和融合的基础设施,提供一些有效的选项。大部分刀片服务器保有最低的内部存储器容量,并由外部网络存储来满足绝大多数额外存储需求。

据2012年9月,Forrester以戴尔名义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绝大多数IT部门都在寻求更易管理的存储,并利用自动化来解放员工潜能去做更富战略意义的任务。被访的839位IT专业人士中,74%的IT领导和66%的存储管理员认为,当今的存储和数据管理太过复杂。通过将刀片阵列作为融合基础架构解决方案的一部分,企业能够应对不断增长的数据集,同时降低有效管理其存储和IT环境所需的复杂性和时间。

通过将计算、交换和存储资源融合到一个密集、完备的设备中,刀片阵列可提供各种功能,包括从基本的磁盘阵列到可定制的高度自动化、虚拟化的系统,以满足具体应用和环境的需求。通过充分利用机箱背板,刀片阵列还可更有效利用交换资源、简化布线并整合管理,从而帮助企业降低运营成本。

企业级存储刀片阵列可在本地集成数据保护功能,如快照、克隆和复制功能,不再需要外部设备或主机代理,并帮助提高生产力,使其大大超越基本存储刀片。此外,它们还可随着条件的不断变化而自动分层存储并重新调整负载和存储资源,通过扩大每个刀片机箱中可支持的应用程序组合而帮助进行服务器融合。

刀片基础架构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在机箱层面整合功能,如服务器和交换,这是外部存储选项所无法提供的。整合有助于简化运营、实现集中化管理并降低运营成本,甚至能够让管理员在一个视图中管理服务器、交换和存储。

刀片阵列还有一系列其它优势,从融入最新虚拟化技术,一直到IT生命周期优势。虚拟化技术可帮助将日常任务自动化并大大降低对用户干预的需求。通过背板和刀片元件的战略性设计,刀片系统还可最大限度保护投资。刀片可按需添加,或者在不更改机箱或周边基础设施的情况下替换更新的版本。其它生命周期优势包括:能够通过新功能软件按需升级存储、能够将驱动器类型与机箱所添加的应用程序相匹配,或者能够增加容量以适应增长。

融合架构 篇3

具体到何种因素驱动着企业级用户部署高度整合的刀片架构 (图2) , 调研数据显示, 统一管理是企业级用户和中小企业选择刀片架构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在IT快速演进的当下, 系统的统一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对业务响应的速度, 从而影响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除此之外, 应用快速部署、高可用高可靠性、低耗能和占地作为融合架构的典型特性, 也是用户评估融合架构的重要考虑因素。

刀片融合架构强增长的三大行业

刀片融合架构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目前, 金融、政府和制造业是中国刀片架构的主要应用行业。中桥调研结果显示 (图3) , 刀片融合架构未来12个月在这三个行业上的增长十分强劲, 有28.6%的金融服务业用户和27.9%的政府行业用户, 以及25.0%的制造业用户会在未来12个月部署高度整合的刀片架构。与其他行业相比, 这些行业需要高性能的计算环境、简单统一的管理功能和相对较低的TCO, 而刀片融合架构能够满足他们的这些需求。在本次调研中, 除了上述的定量调查分析, 中桥同时也以定性深访的模式对于刀片融合架构在中国的市场进行了多维度的研究。下面, 我们就结合着深访, 给大家解析一下刀片融合架构在政府、制造以及金融服务这三个行业的市场趋势。

刀片行业方案浅析

政府行业

刀片融合架构部署代表了一个很重要的数据中心优化的战略。中桥调研数据显示, 政府行业的IT管理者在评估刀片融合架构能够带来的益处时, 首选便是集中统一管理、为数据中心标准化提供架构准备。对应政府行业较为有限的管理资源以及繁杂的多种应用, 刀片融合架构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IT管理复杂程度, 并提高应用整合的效率。根据中桥针对各行各业CIOs进行的深访调研, 我们也了解到政府行业正在快速地从虚拟化向云计算演进, 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 刀片融合架构的模块化设计能够大大节省耗能制冷, 还有数据中心占地。同时, 融合架构的故障切换和自动负载均衡能力让政府行业用户能根据业务发展快速升级扩容, 保证了业务的连续稳定。

制造行业

在深访过程中, 制造行业的CIOs普遍表示, 他们除了部分高性能服务器, 一般持有大量的服务器, 其应用对于服务器计算能力的需求不是太高。多数的制造企业正在考虑通过从物理环境向虚拟化环境过渡, 实现服务器整合, 提高服务器使用效率, 降低服务器新增采购成本。目前, 中国制造业的生产应用虚拟化占比较低。在生产环境中, 虚拟化主要是以测试与开发为主, 核心应用多数仍然保留在物理环境中。而在欧美市场, 生产应用虚拟化已经成为主流趋势, 60%以上的企业将生产应用运行在虚拟化环境中。生产应用虚拟化可以大幅度降低IT运营成本 (Op Ex) , 提高IT对企业的支撑能力。刀片融合架构非常适合二层应用整合, 可以帮助企业以较少的成本实现应用整合, 降低IT管理复杂程度, 提升企业整体IT效率。中桥调研数据也显示, 多数制造企业的IT管理者认为在虚拟环境下, 与传统的机架式服务器和塔式服务器相比, 刀片融合架构能够使企业更简单快速地实现以工作负载为核心的动态资源配置和集中统一管理。此外, 深访还显示, 多数制造企业已有从传统商业智能向新型的商业智能分析 (BI) 演进的计划, 通过融合刀片架构提高运营效率、控制持续增长的业务成本, 来应对由市场全球化 (下转第16页) 带来的激烈竞争。

保险服务

当下, 中国保险业信息化起步较早, 虚拟化成熟度与制造行业相比较高。但是移动应用和移动终端的急速崛起给保险服务业带来巨大的挑战, 现在的桌面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应对几个不同版本的Windows那么简单。保险公司急需通过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任何设备都可进行业务交付, 来提升企业竞争力以及抢夺市场。从调研数据中可以看出, 较多的金融行业IT管理者认为高度融合的刀片架构能够帮助企业快速部署桌面虚拟化和移动应用, 提高桌面虚拟化部署管理效率。刀片融合架构在无需大量采购新硬件的前提下, 提升了保险公司业务的连续性。加之, 在高度整合的架构上进行桌面虚拟化的部署能够使后期运维成本大幅度降低, 显著提高整体IT效率。

融合架构 篇4

新一代安全网关在内容安全方面以内容过滤、行为监控功能为主,提供Web页面的内容过滤、邮件内容过滤、URL地址过滤、病毒过滤、垃圾邮件过滤、行为识别与控制(对QQ、MSN、SKYPE、BT、edonkey、迅雷等常用的IM工具和P2P工具的监控等)、行为记录与审计等功能;在网络安全方面提供访问控制、流量控制、NAT、IPSECVPN、SSL VPN、IP MAC绑定、身份认证功能等。在管理方面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支持集中和分布式相结合的部署方式,可以通过安全管理平台进行统一管理,也可以通过B/S方式进行无客户端的管理。

新一代安全网关(NGsG)的处理机制

NGSG包含了如图1所示的组成部分。整个系统采用层次结构,在通用的安全架构基础上增加了内容过滤加速模块和密码加速模块。

采用通用X86硬件平台架构,当添加大量内容过滤规则、开启网络行为识别与记录后,系统的处理能力就会急剧下降,会严重影响网络的通信质量,但不启用这些功能又会形成严重的安全隐患。解决方法就是采用基于全包多任务并行内容查询与过滤的加速模块,其简单结构如图2。它不仅能够实现常用的基于协议、IP地址、服务端口的访问控制功能,还能够实现基于报文特征和内容字段的全包查询功能,将CPU从繁忙的规则匹配、内容匹配中释放出来,更好地为复杂的分析、处理和调度功能服务。网络报文在该系统中的处理过程如下:CPU将收到的报文通过Memory和SCFC(special ContentFilter Channels)发送给CFC(ContentFilter Core),CFC将查询的结果信息通过SCFC返回给CPU,根据结果信息,CPU对报文作后续的处理(状态刷新、地址转换、记录日志等),高速地完成报文转发。

强大的加解密功能也是这款设备的亮点之一。结合IP加密处理技术,实现了内容过滤模块与IP加密模块的有机融合,达到内容过滤与IP加密双加速的目的,在充分保证内容安全和通信安全的前提下提供了高质量的通信带宽保障。为了保证处理的效率,内容过滤加速模块只对加密前和解密后的报文作内容安全处理。

如图3是一个NGSG的典型应用场景。Intranetl和Intranet2是分布于不同地域的有上下级关系的内部网络,分别部署了NGSGl和NGSG2,都安装了统一安全管理平台和行为记录与审计服务器。NGSGl与NGSG2之间通过建立高速的VPN通信通道,保证两个内网间的业务通信过程安全(机密、完整、有效);配合高速内容过滤模块,保证内网与内网间、内网与外网间的内容安全,同时保证内部的重要内容通过网络可控传送。NGSG2行为记录信息可发送给上级行为记录与审计服务器NGSGl,同时本地保留相同记录信息,保证上级对下级的上网行为进行监视、审计和管理。同时,上级通过安全管理平台,可以对下级NGSG2进行配置管理或状态查询等操作,保证了上级可对下级上网行为进行控制。

研究融合架构平台的搭建方案 篇5

关键词:融合架构,平台搭建,云计算

云计算的三大部分之一就是基础架构, 如何更好地实现基础平台架构的云化, 为用户提升更高质量的服务, 是当前学术界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融合架构平台作为新的虚拟化技术背景, 为平台架构的搭建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 对融合架构平台下平台架构搭建方案进行系统的研究对于进一步促进云计算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融合架构平台服务器的构建

融合架构平台服务器是整个云计算平台的核心, 所有的云计算平台所有功能的实现都需要基于融合架构平台的服务器来实现的。融合架构平台服务器具有诸多的组成部分, 其中包括硬件服务器、虚拟机和底层操作系统。基于融合架构平台的云计算平台架构, 相比之下就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因为用户在实际的使用当中, 能够有效调动更多的灵活性配置资源, 从而省去了必须在终端操作的环节。

2 云计算架构平台的迁移技术实现

融合架构平台之所以具有更好的服务性, 正是因为其能够实现动态的迁移技术。融合架构平台的动态迁移技术指的是当系统的虚拟服务器在运行的过程中, 能够以动态的模式将平台进行转移, 这种转移能够在不同的物理服务器之间进行实时的迁移, 保证数据信息能够灵活运转于虚拟机之间。动态迁移技术的实现需要注意一些关键技术点, 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 总迁移技术是一个过程, 过程就涉及到总迁移时间, 指的是预拷贝从初次迭代一直到目的域正式启动所消耗的总的时间, 而停机时间指的是融合架构平台虚拟机的整个停止运行的时间。从融合架构平台服务器功能方面来看, 迁移时间与停机时间也存在着一定功能与地位方面的差异。

其次, 融合架构平台虚拟机的动态迁移技术需要大量的网络负载, 因为要实现动态迁移就会涉及到大量的资源拷贝和信息处理, 如果源地址与目标地址基于不同的服务器, 则这种情况下的转移和拷贝就需要借助网络的传递, 因此, 动态迁移的大量数据信息就容易造成整个网络系统的高负荷运转, 因此, 降低单位时间的信息传输负载量, 才能保证提高信息传输的质量, 最大化降低网络负载。

3 融合架构平台下搭建平台架构的优势

融合架构平台的基础层搭建相比于传统的云计算平台架构方法来讲, 有着明显的优势, 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 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系统的负载变化, 就需要优化资源配置的方式, 这就体现了融合架构平台的优势, 因为其具有可伸缩性, 传统的云计算平台构建方法基本应用调整主机资源的方式进行, 而融合架构平台的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活性, 能更好地满足系统的多种需求。

其次, 云计算的大环境容易出现节点的失效, 而这就需要融合架构平台在构建的过程中要考虑到系统的安全性, 以最大化的保障来确保系统故障能够第一时间解决, 而融合架构平台的动态迁移恰好可以满足这种需求。

最后, 基于云计算平台中具有的独特数据规模化整合方式, 导致其负载中存在很多不平衡的现象。而只有通过搭建融合架构平台才能够有效的缓解负载中存在的不平衡现象, 其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融合架构平台能够将所有的数据信息进行有效整合, 从而避免因负载不均导致的资源浪费, 维护系统成本、以节能降耗来提升资源的使用率。

4 融合架构平台下平台架构搭建方案

4.1 平台搭建方法

关于平台搭建的方法包括计算构架的接电、客户端以及控制器。云计算平台搭建中的任何设备都可以当作接受的客户端, 而关于控制器的设置, 其主要是由Keystone、Glance、Nova、Dashboard、Swift即身份认证服务、镜像服务、计算服务、界面服务和存储服务这几方面内容组成的。控制器的设置可以通过物理服务器来实现, 但是物理服务器实现的前提条件是将控制器中所有的模块综合在一起, 这样才能实现物理服务器的调节, 但在计算节点时必须要满足所有物理服务器同时运行, 这样才能实现功能之间的转换。本次研究主要就是通过在机器上模拟版块的运行, 并在版块运行期间统计其计算节点。主要的搭建方式如下, 首先由内网交换机发出相关的指令, 通过网络进行传输, 待运行到控制节点上时进行节点控制, 控制后再传入公关网络中。

4.2 部署流程

部署流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首先是准备阶段:要将云操作系统进行安装, 以便于生成数据库系统, 待配置成功网络传输系统接口和NTP设置时最后进行加密安装。其次是组建的安装流程, 对于Open Stackck的安装要遵循一定的顺序, 要满足首先安装serverl的相关组件然后依次按照身份认证服务、镜像服务、计算服务、界面服务、存储服务这五部分内容进行安装, 这样才能满足融合架构平台下平台架构搭建的相关要求。

5 结论

综上所述, 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 云计算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全面拓展了应用范围, 并且已经普及。受到诸多因素的驱使, 相关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 融合架构平台服务器是整个云计算平台的核心, 在传统的服务器架构技术无法满足当前形势的基础上, 深入研究融合架构平台下平台架构搭建方案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邹暾, 侯杰华.湖南烟草云计算平台架构设计[J].烟草科技, 2013 (11) :21-24.

[2]陈康, 郑纬民.云计算:系统实例与研究现状[J].软件学报, 2012 (05) :1337-1348.

融合架构 篇6

数据来源:IDC中国存储市场季度跟踪报告(2009-2010)

随着IPTV用户数量的增加和各种新型业务的推广,数据量急剧增长,对后端集成播控平台的数据中心提出了严峻的考验。绝大多数IPTV的存储架构采用FC SAN(块级存储)+卷共享软件的方式,越来越跟不上业务发展的需求。FC SAN共享架构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点:

●扩展性差

●成本高昂

●FC SAN架构存储维护复杂

●卷共享软件针对海量存储的限制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涌现出了许多新兴技术,如虚拟化,云存储,Scale-out NAS等等。Scale-out NAS也可称之为集群NAS,集群NAS可实现容量和性能的线性增长,摆脱了传统NAS的局限性,可以应付大量非结构化数据存储的需要,特别是富媒体数字信息的增长需求。此外集群NAS有助于统一存储基础设施,它可以创建一个很大的存储基础设施,通过一个单一的视图或工具集进行管理。了解了集群NAS的这些特点,我们发现它非常适合IPTV的存储架构,以应对日益增长的海量多媒体信息,IPTV采用集群NAS存储架构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

●维护管理简易

●可轻易扩展配合业务需求

●共享架构,无需安装卷共享软件

●成本经济

目前IT市场上有许多集群NAS产品,如IBM的SONAS,HP的StorageWorks X9000,近期被EMC收购的Isilon的S和X系列产品,NetAPP Data Ontap 8存储操作系统,Panasas ActiveStor系列等。此外还有一些软件产品,可架构在多台服务器上以实现集群NAS的功能。典型的产品有IBM GPFS,SUN Lustre,Redhat GFS,Gluster等等。

固移融合接入网架构研究 篇7

互联网经过近30年的持续发展,深刻改变了电信产业的技术演进和商业模式,运营商在电信价值链中的地位显著降低[1]。为了应对以微信为代表的OTT(over-the-top)业务冲击,逐渐走出“量收剪刀差”困境,运营商要求进行固移融合,以从架构上降低网络成本[2]。在网络层面的固移融合中,以接入域固移融合最为迫切,其目标是在一个平台接入固宽、移动回传/前传等全业务[3]。作为固宽接入的最主要技术,业界期望PON(无源光网络)成为全业务接入的技术方案。但由于不同业务对质量要求差异极大(比如家庭接入对成本敏感,移动回传重视生存性和时延,商业专线要求大带宽),在全业务场景下取得性能与成本的最佳权衡极为困难。尽管业界广泛研究了基于PON的固移融合[4],但迄今没有形成可行的解决方案[5]。

NFV(网络功能虚拟化)是近年来网络研究的热点,其在通用硬件平台上倚重软件实现各种网络功能[6]。本文提出一种固移融合接入网架构,基于NFV实现固移处理资源融合,利用WDM(波分复用)的带宽、距离和生存性优势实现高质量传输;基于PON实现低成本、灵活的全业务接入部署。该架构的提出有利于全业务运营商开展深层次的网络固移融合,不再只是局限于浅层次的“套餐”类固移业务绑定。

1 全业务运营商的接入网困境

随着监管政策的改变,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均已成为全业务运营商。智能终端的兴起和发展使得用户终端已经固、移融合,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自主、实时、动态地选择固定或移动通信方式连接到运营商网络。相应地,运营商推出的各种“套餐”业务,无不是将固、移业务绑定在一起。但是由于网络依然处于固、移相互独立的状态,如图1所示,运营商无法以最有效的方式实现固移融合,固、移独立建网使得运营商的网络成本居高不下,且直接影响到用户的业务体验。

固宽接入和移动回传对传输质量的要求是不同的,由于基站切换、协同等诸多要求,移动回传网对于频率和相位(时间)同步有着严苛要求。以LTE-TDD(长期演进-时分双工)制式为例,频率和时间同步要求分别是50×10-9和3μs。GPON(吉比特无源光网络)采用G.984.3Amd.2,EPON(以太网无源光网络)采用IEEE 802.1as,业界基本认同PON能够满足移动回传的同步要求[7]。但固宽接入重视成本,实际部署中极少考虑生存性,移动回传则非常强调网络鲁棒性,固、移要求仍很难真正调和统一。

在向4G、5G的演进中,移动通信将更加依赖C-RAN(集中化无线接入网)的部署方式。移动前传是C-RAN关键技术之一,要求带宽大、时延低,但由于目前尚缺乏有效的解决方案,因此普遍采用不太合理的暗光纤方式。随着移动通信速率的进一步提升,前传的带宽需求将迅速超过10 Gbit/s,PON更难满足其要求。

为了谋求PON在提供固宽家庭接入的同时,具备移动前传、移动回传和企业专线等服务能力,PON必须在传输距离、生存性和速率等方面提升性能,因此RSOA(半导体光放大器)、EDC(电色散补偿)、OFDM(正交频分复用)、PAM4(4阶脉冲幅度调制)等复杂技术纷纷被引入PON研究中,甚至还包括极其复杂的相干光接收[8]。可见,PON的性能提升,无不是以牺牲PON的简单、低成本优势为代价,是否定PON的立身之本。

由于固定、移动宽带客观上存在各自的特点,在成本、传输距离、带宽需求、生存性和OAM(操作、管理、维护)能力等方面有较大差异,如果无视这些差异企图利用PON实现强行融合,必将导致PON技术日益复杂(如色散补偿、复杂调制格式和相干接收等),成本不断上升。

虽然运营商迫切要求进行固移接入融合,但必须在充分考虑固、移差异的基础上综合平衡才能实现有效的固移融合接入网。ITU-T(国际电信联盟-电信组织)目前正在开展由中国联通提出的G.metro标准化工作,研究作为移动、专线和固宽统一接入的全业务平台[9]。本文在充分发挥PON技术和成本优势的同时,在CO(中心局)基于NFV实现固移处理资源的融合共享,并引入WDM环路平衡固、移的传输质量要求,提出一种可行的固移融合接入网架构,帮助全业务运营商摆脱现有的接入网困境。

2 固移融合接入网架构

NFV由ETSI(欧洲电信标准协会)提出并规范,旨在尽可能采用通用硬件作为网络硬件平台,功能尽量由软件实现,从而消除功能对硬件的依赖,使得网络可虚拟化,最终促使网络建维成本大幅降低,并使网络功能可动态适应不断出现的新业务要求。

NFV为固移网络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能够在一个通用硬件平台上形成同时满足固、移需求的功能系统。因此,对于接入网而言,可以借助NFV技术实现固移接入的融合,AT&T与ON.Lab等共同推进的项目CORD(中心局的数据中心化重构)就是基于上述思路。

图2所示为本文提出的适合于全业务运营商的固移融合接入网架构,主要包括3个部分:CO、WDM环路和PON接入。该架构改变了现有固宽接入和移动宽带接入分离的局面,采用NFV技术实现固、移处理资源的融合共享,采用WDM环路和PON的结合来平衡固、移的接入性能差异。

固宽家庭用户、企业用户、基站、RRU(远端射频单元)注:v OLT表示虚拟OLT(光线路终端),以此类推;ONU为光网络单元。

当前,大容量、少局所是CO的部署趋势。根据美国运营商Verizon的调研结论[10],30~40km是各种因素权衡下CO的最佳覆盖范围。本架构中,由于采用WDM环路与PON结合,可以在依然使用简单、低成本PON的基础上满足上述CO覆盖范围的要求,将复杂处理功能集中到少量CO节点。同时,基于NFV技术在通用硬件平台(交换机、服务器和存储器等)上以虚拟化方式实现OLT、CPE(客户终端设备)、PE(运营商路由器)、BBU(室内基带单元)和BAS(宽带接入服务器)等功能,不仅能通过CO内固、移处理资源的共享来降低硬件平台成本,还能促进新业务的快速开发和部署,并利于通过固移协同来提升用户体验。

WDM环路可根据传输容量和距离选择密集波分复用或粗波分复用技术。环形拓扑利于根据需要进行光路保护,提高相应的生存性能。由于采用WDM技术,可根据接入域环路传输距离有限或速率较低等应用要求进行必要的功能简化(相对于长途、城域的WDM技术),WDM环路可以低成本地实现高可靠、高质量和大容量的传输。

环路远端单元的支路板卡有两种。一种具备基本的PON功能,比如PHY(物理层)功能(如突发接收等),其他复杂功能可被集中到CO以vOLT方式实现。CPE的复杂功能亦被集中到CO以vCPE方式实现,利于运营商流量经营和新业务的部署。

C-RAN架构中的RRU可以通过ONU接入,从而实现移动前传;非C-RAN架构的基站也可以通过ONU接入,从而实现移动回传。C-RAN架构的BBU在CO中以vBBU的方式实现。需要指出的是,由于速率大幅提升,5G的C-RAN前传带宽要求增长近百倍,可通过改变现有CPRI(通用公共无线接口)位置(Split-PHY方案)来减轻对PON的带宽压力[11]。

环路远端单元的另一种支路板卡无需PON功能,其可根据带宽、位置等实际应用需要直接接入固宽的大客户、移动的RRU或基站。

该架构充分发挥PON低成本、多址接入的优势,且并不因传输距离和容量的高要求而在色散补偿、器件性能、波长可调、调制格式和DSP(数字信号处理)等方面引起PON技术复杂化,从而保持了PON的简单和廉价。

3 结束语

为了满足固定和移动用户带宽需求的持续提升,WDM逐渐被应用到网络边缘。当前,运营商不仅陷入互联网导致的量收剪刀差困境,而且面临着全业务竞争挑战,网络建设受到NFV等新理念的冲击。本文针对全业务运营商的发展需求,提出一种固移融合接入网架构,基于NFV实现固移处理资源的共享,基于WDM环路和PON的结合平衡固、移接入差异,较好地满足了接入域的简单、低成本要求。

摘要:运营商迫切需要通过网络固移融合化解全业务竞争压力,而为应对成本、带宽和生存性等接入域固移融合的挑战,中国联通在ITU-T(国际电信联盟-电信组织)推动了G.metro建议。针对G.metro需求,文章提出了一种固移融合接入网架构,基于NFV(网络功能虚拟化)实现固移处理资源共享,基于波分复用环路和PON(无源光网络)的结合平衡固、移接入差异,以满足接入域简单和低成本的要求。

关键词:波分复用,接入,固移融合,网络功能虚拟化

参考文献

[1]景言.构建新一代互联网基础设施[J].通信管理与技术,2014,(6):64-67.

[2]MA A,Ellinas G,Erkan H,et al.On the vision of complete fixed-mobile convergence[J].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2010,28(16):2343-2357.

[3]BREUER D,GEILHARDT F,HULSERMANN R,et al.Opportunities for next-generation optical access[J].IEEE Comm Mag,2011,49(2):16-24.

[4]JACKLYN D,ALI S,RICHARDO F,et al.Terabit+(192×10Gb/s)Nyquist Shaped UDWDM Coherent PON With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Over a12.8nm Band[J].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2014,32(4):729-735.

[5]张新全,程容,何炜,等.一种适合于G.metro的新型波分复用接入环研究[J].光通信研究,2015,(4):1-3.

[6]Nakao A.Software-Defined Data Plane Enhancing SDN and NFV[J].Ieic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2015,E98.B(1):12-19.

[7]Powell B.Mobile backhaul synchronization requirements for broadband access networks[C]//OFC 2014.San Francisco,US:IEEE,2014:Th1G.5.

[8]Ferreira R M,Reis J D,Rossi S M,et al.Coherent Nyquist UDWDM-PON with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in Real-Time[J].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2016,34(2):826-833.

[9]ITU-T TD 181-WP2-2014,Multichannel bi-directional DWDM applications with port agnostic single-channel optical interfaces(G.metro)[S].

[10]Byrne V O.PON Evolution for Residential and Business Applications[C]//OFC 2014.San Francisco,US:IEEE,2014:TW1D.1.

云媒体,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架构 篇8

一中央提出媒体融合发展战略目标, 中宣部和总局高度重视

2014年8月18日,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为落实中央精神, 中宣部对媒体融合发展做了具体部署, 启动了媒体融合发展项目, 力求在融合发展上尽快见成效。总局也就媒体融合发展做出一系列落实部署举措。中央和一些主管部门对问题的推动也有了一系列的安排和部署。

二构建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架构

革命是由技术演变带来的颠覆性变化, 这些变化反映到媒体所带来的是管理体制、工作流程以及传播方式和组织方式的变化。按照中央的部署, 各主要媒体通过业务、应用和技术的创新, 积极探索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促进传统媒体的转型。对于大部分媒体来讲, 首先被定位成一个传统媒体, 有些评论说到目前为止传统媒体转型成功, 已经在新媒体领域获得一个被认可的地位, 然而实际上成功者寥寥无几。这其中有很多原因, 既有传统媒体的包袱, 根本问题还是传统媒体理念的问题。这对于新媒体和互联网公司, 或者互联网媒体公司来讲, 没有转型的问题, 完全是创新建立全新技术架构, 传统媒体首先要解决转型的问题。

依托“云”理念, 来构建融合一体化架构的云媒体。通观媒体的技术发展, 数字化、网络化为技术体系带来了两次大的变革, 随着云技术的出现, 各媒体单位纷纷根据自身业务特性搭建了各种云, 包括制作云、播出云、新闻云、面向新媒体业务的云等等, 涵盖了媒体采集、制作和播出三大领域。

从技术的本质来看, 无论是早期的单机, 还是现在的媒体云, 都是把内容通过总线或者网络进行传输, 最终进行显示或展现。也就是说, 无论技术怎么演变和演进, 都跳脱不开内容、网络和终端。技术的演进是不断地将这三者的关系变得更紧密、将资源利用得更加充分、将效率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而云技术的出现, 将计算、存储和网络变成了可以整合、利用、调度的资源, 通过高效而强大的处理能力, 使得资源可以按需使用, 将资源变成可量化的服务。

云的这种按需可以快速将资源聚合, 任务完成后, 各项资源释放, 各归其位的方式, 可以抽象为“聚则成云、散则成风”的云理念。云的出现所带来的变革是一种能力的变化, 而这种变化又不需要我们随时去不断进行硬件的堆叠和网络的调整。“聚则成云、散则成风”这种理念来诠释媒体云可能会比较清晰和完整地来理解它的能力, 这种理念可以渗透到内容、网络、终端的各个环节, 实现媒体采集、制作和播出能力的无边界化。这是云对整个媒体最根本的影响, 在采集、制作、发布、传播等所有能力的无边界化导致今天要构建一个全新媒体能力的新体系。

三“云、网、端”相结合的云媒体

云媒体实际上是一个“云、网、端”相结合的新体系。

构建融合一体化的云媒体, 应当是一个全面的、端到端的体系, 即具备“云、网、端”相结合的架构。现代信息系统就是“云、网、端”的结构。作为媒体如何适应现代信息系统的技术变革, 而成为全新的系统?

首先要认清“云、网、端”架构。在云网端里面, “云”指的是利用云技术进行媒体内容的采集制作, “网”指的是融合传输覆盖网, “端”指的是智能终端。依托“云”提升内容的生产和管理能力, 借助“网”确保内容有效覆盖和及时送达, 通过“端”, 智能展现满足用户需求和符合用户习惯的各类多媒体内容及服务产品。同时, 通过终端和覆盖网收集并回传用户喜好、行为习惯等数据, 并进行大数据挖掘分析, 形成反馈机制, 指导全媒体内容的制作、生产、播放和覆盖, 形成“以用户为中心的”完整的闭环链路。

“云”, 解决全媒体内容生产管理、业务及人员管理、工作流程构建等问题, 向用户提供媒体应用服务、媒体资源服务、全媒体制播服务以及全媒体业务全球分发服务等。实现全形态资源的智能调度和管理。对于媒体云的建设和应用, 传统媒体更为专注的是其是否足够安全和可靠。软件平台作为基础设施服务, 对于媒体来讲是远远不够的, 在软件平台上, 基础设施作为服务的基础, 推动云安全成为一种可定制、可量化的服务, 可以有效促进媒体云的普及和运用, 而这种把安全作为三大结构之一, 成为一个服务, 对于发展媒体云是非常重要的条件, 有了这个条件之后, 媒体云快速普及会带来一种量和质的变化。

融合传输覆盖网兼具广播网和互联网的双重特性, 通过卫星、地面有线和无线等多种传输手段, 具备灵活、高效、高质量和安全的特性, 是一个智能融合媒体覆盖网。可实现媒体业务的立体全覆盖和多终端受众反馈信息的回传。既是全媒体内容在全球共享发布传播的业务承载渠道, 又是全球用户舆情反馈的信息回传通道, 通过与云的协同工作, 为媒体产品的生产和传播提供统一的技术支撑。在云概念中, “云”和“网”其实是密切结合的体系, 而不是云是云, 网是网, 各做各的。

智能终端支持各类终端的智能展现, 是满足用户需求和用户习惯的各类多媒体内容及服务产品的总称。此外, 通过终端可以实现用户信息的采集, 通过融合传输覆盖网回传, 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挖掘分析, 对内容进行聚合、对用户进行聚类, 为用户定制个性化服务和提升用黏着度提供依据, 最终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媒体战略转型。这是理解云媒体的关键。

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媒体融合发展的计划,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按照中宣部要求承担了媒体融合的任务, 设计中华云。中华云实际上有两层含义:一个是中华媒体云, 另一个是制作域媒体云,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按照中央要求来建立提升全球的采集和制作、内容采集制作发布的媒体云, 提升国际台面向海内外内容制作能力。

第二个提出的理念中华云平台。云平台实际上是一个云媒体的概念, 是媒体云加上现在按国家要求规划“一带一路”的融合覆盖网, 再加上多语言应用的智能终端, 这样的一个云媒体, 目的是达到提高国际传播能力的目标。

融合架构 篇9

随着国内云计算、互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云电视技术已经在个人电视娱乐领域取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而应用流化技术在国内多个大型网络运营商的广泛应用,也使得应用实现技术模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将云电视平台对应用内容的承载能力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从技术角度来看,传统应用实现技术与应用流化技术对应用的承载各具优势,并且可以实现融合发展,但是现实情况下,传统模式与流化模式仍然是并行存在的,没有实现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1 智能电视应用实现方式分析

自从谷歌于2010 年5 月发布了基于安卓3. 0 系统的谷歌TV以来,安卓系统在国内电视行业迅速普及,并成为推动普通电视向智能电视转换的核心力量。随着智能电视的发展,安卓几乎成为互联网智能电视事实上的标准操作系统。但是,近年来各大厂家也已经不在局限于安卓系统的应用,三星推出了Tizen系统、LG基于Web OS平台、松下基于火狐的平台等,越来越多的操作系统在智能电视领域开始发展[2]。

1. 1 电视应用的分析

电视智能化的趋势推动了电视应用的普及,也推动了应用商店在电视领域的发展。电视应用商店是针对电视用户的使用特点,通过对手机应用商店的UI设计和交互设计方式做了适应性改造而来,因此电视应用商店的技术门槛并不高。无论是运营商、设备制造商,以及第三方应用商店提供商都推出了自己电视的应用商店产品。但是从应用本身来看,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从以往的数据来看,在用户下载的应用排行榜中,视频、游戏、教育排名前三位,视频类应用虽然数量很少,但是下载量却排在第一位,说明用户对于影视娱乐的需求非常旺盛。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3 个方面:

1) 智能电视的应用场景不同

电视是一个以家庭应用场景为主的娱乐产品,应用的方向也偏向于家庭属性的应用,而非手机应用中常见的QQ、微信类的个人属性的应用。而视频是最常见,也是用户最习惯的应用。视频类应用利用智能电视作为视频检索和展现的入口,实现良好的视频内容的服务,并不需要对视频内容做进一步的加工,因此视频类应用也是进入智能电视门槛最低的应用类型。

2) 电视的人机交互方式不同

电视的人机交互方式限制了由传统手机应用向智能电视的转化。手机最基础的人机交互手段是触摸屏,大多数应用都是基于触摸屏的特定开发相关的应用,操控方式灵活且效果非常直接有效,而电视机方面,最常见的交互方式依然是简单的遥控器,尽管很多厂家在尝试触摸板、3D摄像头、语音操控等方式,但是最终还是由于用户体验不佳而无法替代遥控器,因此电视应用不适合直接移植操控复杂的手机应用,而需要为适应电视交互方式,开发适合的电视应用。

3) 电视硬件及软件配置不同

手机屏幕相比于电视而言可谓是“小巫见大巫”,完全不是一个级别,因此在屏幕展现上,需要更多地显示内容更大、更精细的画面效果,甚至更炫的动画展现,同样分辨率的图片在电视上是无法接受的,因此对应用开发能力和设备支持性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多电视操作系统的推出,也开始制约电视应用的跨平台能力。

基于以上3 点不同,电视对应用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非简单的移植就可以满足电视应用的需求。

1) 从应用场景方面看,视频、游戏、教育内容确实非常适合电视展现,其中得益于传统游戏机对家庭娱乐市场的熏陶,游戏将是一个最适合电视应用的新增长点。视频、游戏和教育也是更适合作为家庭主要屏幕的展示内容。

2) 从人机交互方式看,利用传统的游戏手柄作为人机交互的设备,XBOX、PS4 的游戏都可以很好地适合支持,而遥控器操控视频、教育以及简单游戏是非常适合的。

3) 从设备性能来看,由于受到智能终端CPU、显卡、存储等能力的限制,安卓类终端游戏的效果受到了制约,很多非常适合电视的游戏无法顺利地通过智能电视实现推广,而应用流化技术的出现弥补了这些不足,为电视应用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1. 2 应用流化的介绍

无论是网络运营商还是互联网电视运营商,一直以来都是以提升视频服务能力为老百姓提供视频内容服务为主要视频电视业务。基于智能终端具有解码视频的天然能力,利用视频作为传输媒介是最适合智能电视的云计算方式。

在传统的电视服务体系中,更多的是为用户提供家庭娱乐的内容,因此如何利用云计算实现多种服务的集合,为多种类型的用户提供服务将是一个重要的指标,也是全球云计算领域的一个难题。

1. 2. 1 应用流化技术原理

应用流化技术是一个典型的云计算架构,其理念是: 以视频流作为云端到终端沟通的媒介,以云端运行应用+ 软件定义终端的组成架构[3]。

应用流化是对云计算技术的灵活运用,有效解决了智能电视所面临的应用展现问题,同时应用流化技术也适用于通过不同的网络和终端加载高端应用的场景。

在应用流化云计算架构中,所有的应用均运行在云端,利用云端的强大计算能力和显卡的渲染能力实现应用运行结果的呈现,云端运行的画面和声音经过低时延编码技术的处理,形成实时的内容流。实时流通过网络发送到终端,实现低时延解码并呈现于显示设备上。同时,终端将用户的控制信令发送到云端用于操控应用,实现用户与应用的互动。因此,应用流化架构中,主要利用了云端的应用运行能力和终端的视频播放、控制信令采集能力,实现了运行能力由终端转移到云端的过程。应用流化云服务平台架构如图1 所示。

在应用流化云服务平台架构中,将应用运行与应用展现相分离,云端完成应用处理和结果下发,终端仅需要实现最基础的视频解码、呈现、控制信令接收和上传,而不需要处理与实际业务相关的计算,大大简化了终端的内部结构和性能需求。

直观地理解,就是将常见的主机与显示、鼠标、键盘分离,把主机放到云端,将显示、鼠标、键盘等留在用户家里,因为用户不需要独占一台主机,且一台主机的处理能力为多个用户进行共享,从而实现了“按需访问”的需求。

云服务平台是一个开放平台,其开放性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方面是云端的开放,在云端系统上,支持多种应用的运行,包括Windows应用、HTML4 /5 应用、Linux应用、Android应用、Flash应用等,业务形态表现为应用流化、视频服务、多屏互动、VR/AR等; 另一方面是终端的开放,采用云服务平台的设计思想,将终端变成瘦终端,将原来依赖于或受限于终端的性能转移到前端系统,其开放性体现在支持多种终端,包括Linux单/ 双向机顶盒、Android-OTT机顶盒、PC / PAD / Phone,支持多种外设,包括遥控器、鼠标、键盘、手柄、体感设备、基于USB HID的外设,以及虚拟遥控器等虚拟外设控件[4]。

1. 2. 2 流化云服务平台优势

应用流化的云服务平台具有五大优势。

1)突破终端性能局限

传统突破终端性能普遍较差,难以运行复杂应用; 终端类型多样,从性能,操作系统,芯片架构等多方面存在差异,电视应用难以迅速地大规模开展; 终端更新换代困难大、成本高、周期长,尤其是电视一体机,更是需要多年的更换周期,这直接导致电视应用迭代能力低,用户流失率高。

云服务平台将复杂的运算放在云端进行,对终端设备的要求降低到仅需网络连接、外设接入、视频解码以及提供显示能力,而这些能力是一个普通机顶盒所具备的基本能力。用户不需要经常更换终端,以应对应用升级带来的配置不断提升,甚至部分智能电视内置的处理器足以满足利用应用流化方式的终端性能需求,延长了用户投资的价值周期,同时满足应用展现业务的用户需求。

2) 一云多屏

随着手机、PAD、PC等多屏展现方式充斥着用户的生活,应用对多屏的界面适配、数据同步、服务同步也成为一个困扰多屏应用落地的问题。

应用流化技术以视频流作为应用的中介,具有广泛的适应能力,只要用户具备网络访问能力、拥有解码视频的终端就可以接入应用流化系统。应用流化系统在云端获取终端的屏幕尺寸和控制方式,为用户运行匹配适合的云端应用规格,实现应用的多屏应用。当用户更换终端设备时,云端也同步匹配云端应用的版本以适用于新终端,从而使得用户获得良好的“一云多屏”的体验。

3) 应用接入开放便利

传统应用实现架构,通常以终端作为运行应用的主体,通过应用商店将应用安装到终端上,利用终端计算能力运行应用并展示到显示设备。一方面,由于受到CPU和GPU性能、系统存储、硬件兼容性等条件的限制,导致部分软件无法正常部署和运行; 另一方面,操作系统不同类型、不同版本的兼容问题,软件间的资源冲突,也导致应用维护越来越难以维护,影响了用户体验。

以应用流化技术打造的云平台,支持多种运行平台的云化支撑,通过云端的资源调度,完美的支持Windows、Android、Linux等多平台应用的应用部署和运行,摆脱终端的限制,实现应用的统一管理、快速部署和升级,为不同终端提供统一的用户体验。

4) 可管可控

应用安装在终端上难免会被复制、篡改和破解,用户的应用安全、应用提供商的利益难以有效保护。

基于应用流化的云服务平台将应用统一部署在云端平台,在多重运营级保护之下,应用运行安全得到保障,应用数据的存储也远远高于终端内的保护等级。应用的运行结果以视频流的方式发送到终端,而不携带任何业务数据,因此即便是终端收到安全威胁也不会影响平台业务的开展,更不会影响到其他用户。应用的运行安全和版权内容的保护均符合运营级的要求,有效防止非法内容的侵入,更有利于保护运营商和应用提供商的利益。

5) 云时代新商业模式

互联网时代,内容和体验才是王道,运营商想要打造新的利益增长点,开展增值业务和提高用户体验是必然的选择。然而,传统的开展增值业务的方式往往是通过“一次性”大范围升级更高性能的终端,推广相配套的增值业务,但是这样不仅造成既有投放终端的大大浪费,而且更换成本极高,更重要的是无法保证更换了终端的用户一定会选择购买增值服务,难以保证投资回报。然而,终端的更换速度远远落后于用户对应用体验要求的提高。通常两年之后智能终端仍需要再次大范围更换终端,投入巨大,得不偿失,同时造成资源的浪费。

云服务平台能够实现弹性的资源部署和高效的资源利用,运营商不必在更换终端上投入更大的资源,只需根据业务规模、资源的利用率和应用性能需求的发展,“按需”逐步扩容云平台的系统规模,而不需要更换所有的云端设备,规避“一次性”投资的风险,避免了资源浪费。

1. 2. 3 业务模式变革

业务模式变革的最终目标是提升用户体验,为广大老百姓提供更好的增值服务,摆脱近年来用户对广电网络增值服务水平不满意的印象。

1) 业务模式多样化

基于流化云服务平台,业务内容部署在云端,可以支持Windows、Android、Linux等平台的应用部署,摆脱了机顶盒平台对应用的限制,可平滑地将多个平台的内容引入云平台,而无需过多的移植,匹配,只需为电视用户做提升体验的关键点即可。

各种形式的游戏、互动教育、电视购物、虚拟现实、电子政务、在线支付等应用模式,只要适合电视用户的应用都可以直接搬上流化云平台。

2) 业务上下线快速化

随着苹果应用商店模式的发展,应用商店模式已经被广大用户所接受,很多应用几个月就完成了生命周期,因此快速上下线已经是一个增值业务平台的基本条件。

采用云平台的应用模式,一旦确认应用内容和部署策略后,对内容按需自动流转于云平台内部,实现智能化、自动化的部署,无需机顶盒做任何适配和统一升级,大大减少了应用部署时间,实现应用的“即上即得”,非常有利于运营商开展增值业务的运营工作。

3) 业务开发多元化

采用流化云平台的模式,打破了传统增值业务受到机顶盒性能和系统平台的制约,大大降低了参与者的门槛,吸引更多开发者参与到为电视用户开发应用的潮流之中。由于应用基于云服务平台运行,开发者甚至都不需要具备足够硬件开发环境,仅需要对业务内容的掌控,利用云平台的测试开发环境即可完成业务开发,进一步降低了进入门槛。

4) 业务开放性

云平台打造了一个开放的平台。一方面,一部分服务于传统电视和互联网电视的内容开发团队,可以非常方便地将内容移植到云平台,扩展服务用户的数量,增加业务收入; 另一方面,为云平台开发的应用,同样可以移植到与之匹配的其他电视平台。实现了应用跨平台兼容性,真正达到了业务资源互联互通。

2 融合应用商店模式

应用流化技术的出现,弥补了智能电视对应用支持的局限性,提升了使用者对电视应用的用户体验,但是应用流化技术对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存在实际运行成本较高的问题,因此如何与传统应用实现方式配合,充分发挥智能终端的成本优势和应用流化技术的体验优势,更好地实现流化与传统技术方式的融合利用,是值得探讨的方向。

2. 1 应用实现架构的分类

从传统应用实现方式上看,通常存在3 种应用实现架构:单机架构、C/S架构、B/S架构[5]。

单机架构: 应用独立部署和运行终端系统中,一旦安装则不再需要与外界联系获取运行数据。

C / S架构: Client / Server的简写,即客户机和服务器架构。应用程序运行在客户机,应用数据存放于服务器,应用运行时通过网络获取服务器的应用数据,实现应用的业务展现。

B / S结构: Browser / Server的简写,即浏览器和服务器架构。用户是通过通用浏览器的HTTP协议来实现应用的加载、运行和展现,应用的业务逻辑和数据都在服务器( Server)上实现,减少对终端设备的依赖,增加应用的灵活性和通用性。

而基于应用流化技术实现的结构,可以称之为P/S结构,Player / Server的缩写,即用户通过双向互动的播放器实现内容展现和互动信令的传递,所有的业务逻辑都是在服务端实现,通过视频流将显示画面传递到终端的播放器实现展现。这种方式最大程度解决了终端性能不足,但是又对展现效果要求极高的场景。

P / S结构原则上不是独立存在的实现方式,单机、C / S、B / S结构应用都可以通过流化技术拓展为P / S结构的应用,满足应用系统的需求。

2. 2 融合应用商店的运行模式

融合应用商店可以支持普通应用下载的方式,同时也支持流化应用以快捷方式的方式下载到终端,融合应用商店根据终端性能、操作系统类型及版本、存储空间、应用类型等因素智能选择应用的方式。融合应用商店运行模式如图2所示。

根据终端的运行环境不同,融合应用商店提供3 种应用下载方式为用户提供服务。

当运行环境能够满足应用运行要求时,利用传统应用下载方式,实现应用软件下载到终端上运行。

当运行环境无法满足运行要求时,不下载应用本身,在终端上下载一个启动应用流化的快捷方式。当流化应用快捷方式被启动运行的时候,终端会访问到云端的应用流化系统,运行相应的应用,并通过视频流展现的终端。

当应用比较大,下载时间长,融合应用商店提供先下载流化快捷方式,后下载可运行应用的方式。当用户选择了大应用软件,先利用流化方式下载快捷方式,保证用户可以快速体验到应用,同时利用后台实现应用本身软件的下载和静默安装,保证用户既能快速体验应用,又能够在后面的使用中,充分利用本地能力。

根据以上3 种方式,融合应用商店既支持传统应用商店对安卓应用的支撑,同时利用了应用流化技术,拓展了应用商店的应用范围,和对不同能力和类型终端的支持,下面是融合应用商店的应用下载流程图。

在融合应用商店的下载流程中( 见图3) ,首先要判断申请应用的终端是否具备运行该应用能力,如果能力不足则利用应用流化方式,下载应用快捷方式,并启动应用。而当终端可以运行该应用,且该应用大小不超过50 Mbyte( 据2014 年度中国手机APP用户调研报告的结论,86. 6% 的用户无法接受应用超过50 Mbyte) ,利用传统下载应用的方式,实现应用的分发。当应用大于50 Mbyte时,则首先利用流化快捷方式的下载,实现用户快速运行游戏,同时根据用户的意愿选择在系统后台默认下载该游戏的可执行文件,并在下一次启动时不在基于应用流化技术运行,而是运行本地文件,因此,利用这种方式,既可以快速启动应用,同时下载原运行文件,保证应用的良好支持。

3 融合应用商店的价值

在融合应用商店模式下,应用商店不仅支持传统应用下载方式,也支持通过应用流化快捷方式,调用平台流化能力。。而对于部分软件较大的应用,下载周期较长,利用流化技术迅速启动应用,免去了用户长期等待的苦恼。通过融合应用商店的应用,丰富了平台上的应用类型,提升用户体验并获得更高的用户粘度,并增强运营商在应用价值链上的主导作用。。利用应用流化技术,充分扩大了应用引入的拓展空间,不再局限于安卓应用,有利于汇聚更多、更优质的应用,对于提高运营商互动增值业务的创新发展能力具有更加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环球网科技.七家主流智能电视应用商店横向评测[EB/OL].[2015-09-24].http://tech.huanqiu.com/elec/2015-02/5651871.html.2015-02-11.

[2]魏冲,李智浩.浅谈Android系统机顶盒的前景[C].京、津、沪、渝有线电视业务&技术研讨会暨全国城市有线电视业务&技术研讨会论文集.重庆:出版者不详.2011:42-44.

[3]李华宇.运营商拓展增值业务利器——视频云计算系统[J].电视技术,2013,37(20):46-48.

[4]张良银.浅论C/S和B/S体系结构[J].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2006(4):20-23.

上一篇:溶剂处理下一篇:Excel的应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