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构桥梁(共6篇)
架构桥梁 篇1
社会在飞速发展, 家长对学前教育的要求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现行传统的家园沟通方式、内容已经适应不了幼教新的形势和要求。而随着信息网络技术越来越广泛进入学校和家庭, 同时也为我们探索家园互动新模式带来了契机。于是, 我园及时建设了幼儿园网站, 架构了一座连接幼儿园与家庭的桥梁;在家园共育方面, 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尝试, 为家园合作共育开辟出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更新观念, 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我园是省示范性幼儿园, 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探索研究已有多年, 教师们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家教及指导经验。但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有很多教师已经深刻体会到, 传统的家园沟通方式已经比较落后了, 体现不出时代的特征, 已经不能满足各种层次家长的需求。必须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更新指导形式, 拓宽家园互动的领域, 才能适应新时期的幼儿发展要求。
于是, 我们开始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培训, 先后组织全园教师参加电脑初中级、办公自动化培训;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参加课件、网页制作培训。使每位教师对上网浏览、收发E-mail、使用QQ聊天等工具均能较熟练地掌握。这一切为家庭教育指导形式现代化模式的探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依托网站, 构筑家园共育平台
幼儿园网站的建立, 为宣传、交流搭建了平台, 提供了方便。在网站上, 我们根据具体情况和要求, 主要设置了园所概况、活动快讯、教师风采、教育科研、幼儿乐园、班级博客、家园互动等版块, 实现了幼儿园教育向社会辐射的功能。下面对一些主要的栏目功能进行介绍。
1. 建立宝宝家园
我们在网站上班级博客里面开辟了“宝宝风采”的专栏。除了经常性地将孩子们在幼儿园活动的照片、制作的作品图片在上面发布, 让家长了解宝宝在幼儿园活动中的表现外, 还定期拍摄录像, 将宝宝在幼儿园活动的情况动态地展现在家长们眼前, 帮助家长了解自己家的宝宝, 也了解班级中其他宝宝。当然, 也有众多的家长在网站上贴出了自家宝贝的照片, 展现他们的风采, 老师们也学会从家长的角度去了解和欣赏孩子。这样, 利用网络资源, 通过文字、图片及动态演示等创设开放式的学习环境, 将幼儿教育的精髓延伸到家庭教育之中, 提高家长对幼儿园教育情况的了解, 以便在家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2. 挖掘家长资源
家长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 家长来自各行各业, 具有不同的社会背景, 这些都能成为我们优良的教育资源。幼儿园网站使家长对班级工作的参与性大大加强, 多位家长自愿组成了“家长志愿者”队伍。只要幼儿园和班级在网络上寻求帮助, 这支志愿者队伍就会出现, 根据个人的能力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如学校开展“时装秀”活动, 就有卖服装的家长为活动出谋划策, 出了许多自制时装的金点子;开文教店的家长则免费为活动装饰舞台;开照相馆的家长前来拍摄, 宣传幼儿园的活动等。通过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合作, 各种教育资源和力量能够得到有效的组织和合理的利用, 从而为幼儿教育过程注入新的蓬勃生机和活力。
3.展示教师风采
教师的日常工作也需要家长的理解, 只有真正理解了, 才能从内心里真正支持幼儿园的工作, 同时, 家长也更为关注当前的教师行为, 所以, 网站也成为家长接近和了解老师的平台。我们在网站上开辟“教师风采”栏目, 介绍每位教师的学历水平、教学经验以及该教师所获得过的荣誉奖项。开辟“教育科研”栏目, 在课改主题活动开展的系列活动中, 告诉家长老师目前正在做的事情。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 我园许多家长都已对教育形势有了较充分的认识, 因此, 家长们对于我们的活动给予了充分地支持, 他们会按照老师的要求让孩子带来与活动有关的资料、物品等。
●网络互动, 更新家园对话形式
如果说幼儿园网站的构筑为家园共育提供了一个全体参与的平台, 解决了家园共育中的许多共性问题, 那E-mail、MSN等手段因其能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沟通的特性, 而更有利于解决家园共育中的个性问题, 使家园沟通更有针对性。
1.利用电子信箱, 进行一对一的双向沟通
孩子父母辈的家长年龄都比较年轻, 电脑的使用技术较为熟悉, 传统的电话、书信等沟通形式已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而利用电子信箱与家长沟通具有快捷、方便、省钱、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
我园首先要求每位教师把各自的E-mail信箱地址向家长公布, 其次了解家长拥有E-mail信箱的具体情况, 并收集家长信箱地址。在此基础上, 主动向家长发送信息, 提醒家长收看, 鼓励家长回复。
2. 运用通讯工具, 进行一对多的即时约谈
针对本园有相当一部分的父母因工作关系不能自己接送孩子, 但他们又很想与老师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 MSN、QQ、网易泡泡等即时聊天软件为家长提供了方便。这些工具传送快、技术成熟, 便于沟通。于是在征得了家长的意见后, 老师们开通了MSN专线, 建立了QQ群, 父母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 和老师约定在网上交流的时间, 谈谈孩子, 话话家常, 讨论彼此不同的教育观, 加强了与家长的沟通和理解。这种交流方式消除了家长和老师的距离, 使“天涯若比邻”成为现实, 家庭教育的双向互动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3. 使用班级论坛, 进行多对多的异步交流
每个班级都建立了自己的论坛, 教师可以在上面, 发布一些本班幼儿的活动信息、提出研究话题等;家长遇到了问题可以在网上与教师, 与其他家长之间一起讨论、交流、分享。通过交流, 家长能及时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一些发展, 有助于家园同步教育等, 家长能随时了解到自己孩子在幼儿园的日常情况, 对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会感到放心。教师、家长之间建立了融洽的感情, 反过来会促进了家长工作的开展。这样, 教师和家长的距离拉得更近了, 也使每位家长都能参与到我们的工作中, 为我们的教育出谋划策。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家园共育, 不受时空限制, 家长能自由选择适当的时间、地点, 通过网站上的班级论坛、各种聊天工具, 与教师交流探讨、进行沟通, 因而灵活方便, 符合时代特征, 体现了无比的优越性。家园共育方式的现代化, 大大加强了家长积极参与家园共育的主动性, 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也随之密切。但现代信息技术用于家园沟通也存在着局限性, 它要受到硬件设备和人的文化修养的限制。所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家园共育只是其它家园共育形式的补充而不是替代, 只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 才能适应和满足更多家长的需要。
动手操作架构兴趣的桥梁 篇2
一、以画激趣
小学生都喜欢画画,我根据学生的这一爱好,我通过让他们做一名“小画家”,画出鲜明、生动形象的事物来激发兴趣。例如,教“5的认识”时,我先让小朋友用“简笔画”画出自己喜欢的4只小动物,然后再画一只,数一数,一共画了几只?使之明白4添上1是5,5比4多1,4比5少1。接着叫小朋友从左往右数把第5只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再说一说从左往右数涂颜色的是第几只?一共有几只?从右往左数涂了颜色的又是第几只?这样,在这种愉快的学习氛围里引起童趣,诱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之快乐地获取了知识。
二、以摆激趣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只要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就应该给学生机会。例如,二年级学生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教师不能就例题教知识,而是让学生摆来代替教师一味的讲,从而让学生知道了平均分一定数量的东西不一定每次都能分完,往往会有剩余,而且在摆的过程中进一步得出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结论。
三、以拼激趣
老师提出基本要求,不定框框,不搞机械操作,而是让学生利用学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进一步巩固知识。如学习《有趣的七巧板》时,我让学生当一名“小小设计师”,用七巧板拼出各种美丽的图形,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同时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
四、以做激趣
教师根据课堂教学需要设计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做一做等各种形式的动手操作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引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教学实践,我对动手操作有了一些深刻的认识,下面就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1、给学生留足参与的时间。学生的思考、动手操作需要时间,老师提出问题后便急于让学生回答,学生往往由于思考的时间不足,无法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究。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学会放手,多给学生一些参与时间和思考的机会,尽可能激发他们的自我投入意识,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数学本身又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多种感官(眼看、耳听、手摸、口讲)进行感观认识,再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积极思维来获取知识。
3、适时做好必要的指导。首先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先设想好课堂上应该准备的学具和教具。其次在准备阶段教师还应该对于操作的程序、过程做到心中有数,避免出现动手操作的盲目性和无序性。最后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在提出具体要求后还要参与到学生的操作中,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纠正,及时发现在操作中的创新行为,在全班予以肯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4、重视语言的同步训练。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在动手操作时要充分发挥语言的作用。操作过后应该安排学生汇报的环节,让学生表述操作的过程和方法,根据操作过程说出思考过程,并把操作的结果用准确、精炼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如果说,动手操作是种子,兴趣是果实,那么语言就是灌溉的源泉。离开语言,就难以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
5、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操作中要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结论,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若没有真正理解动手操作对学生学习的意义,在教学中,会出现教师以自己的演示代替学生的亲手操作,或者教师代替学生思考,称之为“教师的脑,学生的手”,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思路,模仿性地动手摆一摆,表面上是学生在操作,实质上并未达到操作的真正目的。
知识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生活。动手操作不仅仅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催化剂”和“检验员”的作用,而且可以有效的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起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作为教师当然要为学生考虑,要更加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走进学生,架构心灵的桥梁 篇3
作为初级中学教育, 我认为我们必须关注的学生心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走进学生, 捕捉学生的不健康因素, 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初中阶段阶段是学生个体自我概念逐渐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 由于孩子们缺乏生活经验, 对世界没有正确的认识, 价值观念模糊, 人生观尚未成型, 缺乏处理问题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及其容易走向心理“弯路”。因此, 我们要对孩子潜在的心理困境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及时发现孩子的不健康因素, 给予力所能及的指导和帮助, 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 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各自的个性, 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丰富内心世界。只有我们深入地去了解学生, 平等的和学生交流, 倾注我们的真心真爱, 才可能有机会倾听到学生的内心情感, 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才能对症下药, 解除孩子存在的心理障碍。
有这样一个农村的孩子:他有一个完整的家, 但他的父亲因为他的姐姐比较能干、懂事, 因而比较看得起他的姐姐, 于是对他的关心略微少些。而他的爷爷、奶奶有比较溺爱他, 于是便养成了他孤僻、失落、封闭、自卑的性格特征。当别的学生兴高采烈地谈论自己的父母时, 他总是悄悄地把自己的心藏起来, 从不插言一句, 深怕有人问他家里的事情。回到家总是不自觉地长吁短叹, 有时候还会躲在无人的角落里哭泣。特别是当成绩下降后不敢面对现实, 曾经两次从家里的平房二楼跳下, 所幸未受多大伤害。当我们通过了解得知实情后, 首先做好他父母的思想工作, 要求他们正确对待她的小孩;其次告诉他的爷爷奶奶不要溺爱孩子;最后, 我和班主任多次找该生进行谈心, 努力消除他内心的阴影。通过一系列的工作, 该生现在已是我校有名的品德进步学生, 学习成绩也由原来的中等生变成了现在的学优生。
由此可见, 走进学生的内心, 捕捉他们不健康的心理因数, 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 对于帮助学生的健康成长相当重要。
第二, 班主任做事待人要像标准的天平
现在的学生内心都十分敏感, 班主任多看谁一眼, 多跟谁说一句话, 他们心中都会留下深深的印记。作为班主任, 我们要学会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 关心每一个学生, 既不偏袒优生, 也不漠视差生, 这样才能走近他们的生活, 倾听他们的心声, 促成他们的健康成长。
作为管理政教工作的学校领导在班主任工作中我要求班主任把大多数的心思放在成绩偏差和思想有问题的学生心上。要求他们从生活和学习等各方面去关注这些学生, 努力走进他们的生活, 了解他们的思想, 再走进他们的心灵。除上课时间外, 还要求他们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制造机会, 与这些学生在一起, 跟他们聊天, 和他们一起做游戏等。通过交往学生们都愿意跟班主任交流心事, 谁对他们好, 谁给他们写信, 他们都会主动告诉班主任。于是给他们讲道理的机会自然而然的就出现了, 心理教育也就水到渠成了。
除在学习上予以特别关注外, 在生活上我仍然要求班主任像关心自己的小孩子一样的关心学生, 让他们在学校就像在家一般的感觉。只要是能做到的, 就尽可能的帮助他们:如学生衣服破了, 可以帮他们补补;学生生病了, 亲自送他们上医院等。在这个学习过程中, 扮演起教师、朋友、父母等多重角色, 赢得学生的尊重, 信赖。这样, 学生就容易和教师交流, 从而健康成长。
第三、帮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心情开朗、轻松、精力充沛、对生活充满乐趣和信心, 对身体有良好的自我感受, 这是稳定而良好的情绪状态的标志。它对于个人的心理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人患得患失、喜怒无常、忧心忡忡, 情绪状态不稳定, 而自己又不善于排遣和调节, 就会导致心理障碍, 严重者甚至精神失常, 这在我校的同学中已经有所体现了。因此, 要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 就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初中学生的情绪自控能力是较差的, 常常喜怒形于色, 这就需要老师多加以培养, 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情绪状态。
作为学校领导的我, 每年都要不定期的召开学生心理交流座谈会, 帮助学生发现心理问题, 提供解决的方法和方案, 教会他们学会自我调节和控制, 特别是毕业班学生的后期管理更是如此。通过心理交流与座谈, 我校学生无一出现意外情况和不良心理, 每一位学生都能以良好心态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
第四、教学生学会自我娱乐, 防止心境长期压抑
一个人若能注意培养和发展自己的业余爱好, 进行多方面的自我娱乐活动, 就可以在寂寞孤独、烦闷抑郁时通过自我娱乐的方式, 防止心境的压抑, 使心理活动在自我娱乐中得到休整与放松, 预防心理障碍。因此,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业余爱好, 使其学会通过自我娱乐, 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
架构桥梁 篇4
关键词:几何直观;数学本质;思维发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几何直观”这一核心概念。它可以帮助我们梳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这种直观的图形语言也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的引子。几何直观是认识的基础,是学生认识的源泉,可以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理解,借助于几何直观能启迪思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抽象的内容。如何在教学中运用这一核心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下面将以本人在教学中关于分数乘、除法为例谈一谈对这个问题的个人看法。
案例一:在教学分数除法■÷3时。
我让学生动手经历这样的实践活动过程:
1.首先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7份。
2.画出长方形纸的七分之四。
3.把七分之四再平均分成三份。
4.画出■被平均分成■的部分。
从而形成下面视觉直观。
■
5.与此同时,让学生积极反思这个动手实践的过程,用自己的数学语言来解读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案例二:在教学北师大版数学五下分数除法(3)时,文本呈现这样的情景:
跳绳的小朋友有6人,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操场上有多少人参加活动?
我班的多数学生采用方程的方法,只有吴××采用算术的方法来解决的,而且她的板演勾起了更多学生的数学思考。
■
她首先在黑板上画出上面的线段图并口述到:把活动总人数平均分成9份,跳绳占了其中的2份,而且从线段图可以直接看出这2份正好是6人,所以推断1份是3人,那么9份是27人。所以操场上共有27人参加活动。课到此没有停住,而是引发学生思考:同学们观察刚才吴××同学所画的线段图思考,请你们用简洁的数学方式来表达他的思考过程好吗?给出了较长的时间,仍然是吴宗娜同学呈现了上面的除法算式:6÷■=6×■。
鉴于上述两个案例,几何直观在教学中可以发挥作用有:
一、实现了由图形直观到数学本质的抽象
案例一中,整个教学过程我把丰富学生的直观经验作为理解算理的基础,让他们动手操作,分层进行、层层推进。当然数学活动不仅来自于指端,更主要的是学生的数学思维,因而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操作行为的结果——上面的直观图形,实现了由图形直观到数学本质的抽象,即一个数除法一个不为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这正是利用了图形直观到算法的抽象,从而也更好地理解了算理,实现了数形结合。同时,在此过程中也积累了学生的直接经验,让他们在动手实践活动中丰富感性认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笛卡儿说得那样:没有任何东西比几何图形更容易印入脑际了,因此用这种方式来表达事物是有益的。
二、实现了视觉思维到有序思维的有效过渡
在教学中,我利用除法这种数学符号形式实现这种思考的过程。从这个孩子表述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她利用了线段图这一载体实现了视觉思维到有序思维有效过渡。其实质是将相对抽象对象“图形化”使得过程变得直观,直观了就容易展开形象思维了。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称,知识的开端永远从感官得到的。直观是为了更好地抽象,直观不是目的,目的是认识的起点。
综上所述,面对这美妙的图形,不得不深深地赞叹其伟大,正如课标中阐释的那样: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几何直观是具体的,不是虚无的。他不仅可以让我们看到了什么,而且可以让我们通过看到的图形思考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几何直观会把看到的与以前学到的结合起来,通过思考、想象,猜测出一些可能的结论,这不就是合情推理吗?因此文章到此是否可以形成下面的逻辑结构图呢?所以我认为:“几何直观”架构视觉思维与有序思维的“桥梁”,更是实现了由图形语言到符号语言的转变。
图形语言→符号语言
↓几何直观↓
视觉思维→有序思维
(作者单位 安徽省霍山县下符桥镇地税希望小学)
编辑 韩 晓endprint
摘 要:“几何直观”在日常教学中经常用到,但很少去提炼它,它是推进数学语言进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手段,是实现数学抽象、推理、建模的载体。
关键词:几何直观;数学本质;思维发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几何直观”这一核心概念。它可以帮助我们梳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这种直观的图形语言也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的引子。几何直观是认识的基础,是学生认识的源泉,可以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理解,借助于几何直观能启迪思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抽象的内容。如何在教学中运用这一核心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下面将以本人在教学中关于分数乘、除法为例谈一谈对这个问题的个人看法。
案例一:在教学分数除法■÷3时。
我让学生动手经历这样的实践活动过程:
1.首先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7份。
2.画出长方形纸的七分之四。
3.把七分之四再平均分成三份。
4.画出■被平均分成■的部分。
从而形成下面视觉直观。
■
5.与此同时,让学生积极反思这个动手实践的过程,用自己的数学语言来解读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案例二:在教学北师大版数学五下分数除法(3)时,文本呈现这样的情景:
跳绳的小朋友有6人,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操场上有多少人参加活动?
我班的多数学生采用方程的方法,只有吴××采用算术的方法来解决的,而且她的板演勾起了更多学生的数学思考。
■
她首先在黑板上画出上面的线段图并口述到:把活动总人数平均分成9份,跳绳占了其中的2份,而且从线段图可以直接看出这2份正好是6人,所以推断1份是3人,那么9份是27人。所以操场上共有27人参加活动。课到此没有停住,而是引发学生思考:同学们观察刚才吴××同学所画的线段图思考,请你们用简洁的数学方式来表达他的思考过程好吗?给出了较长的时间,仍然是吴宗娜同学呈现了上面的除法算式:6÷■=6×■。
鉴于上述两个案例,几何直观在教学中可以发挥作用有:
一、实现了由图形直观到数学本质的抽象
案例一中,整个教学过程我把丰富学生的直观经验作为理解算理的基础,让他们动手操作,分层进行、层层推进。当然数学活动不仅来自于指端,更主要的是学生的数学思维,因而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操作行为的结果——上面的直观图形,实现了由图形直观到数学本质的抽象,即一个数除法一个不为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这正是利用了图形直观到算法的抽象,从而也更好地理解了算理,实现了数形结合。同时,在此过程中也积累了学生的直接经验,让他们在动手实践活动中丰富感性认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笛卡儿说得那样:没有任何东西比几何图形更容易印入脑际了,因此用这种方式来表达事物是有益的。
二、实现了视觉思维到有序思维的有效过渡
在教学中,我利用除法这种数学符号形式实现这种思考的过程。从这个孩子表述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她利用了线段图这一载体实现了视觉思维到有序思维有效过渡。其实质是将相对抽象对象“图形化”使得过程变得直观,直观了就容易展开形象思维了。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称,知识的开端永远从感官得到的。直观是为了更好地抽象,直观不是目的,目的是认识的起点。
综上所述,面对这美妙的图形,不得不深深地赞叹其伟大,正如课标中阐释的那样: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几何直观是具体的,不是虚无的。他不仅可以让我们看到了什么,而且可以让我们通过看到的图形思考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几何直观会把看到的与以前学到的结合起来,通过思考、想象,猜测出一些可能的结论,这不就是合情推理吗?因此文章到此是否可以形成下面的逻辑结构图呢?所以我认为:“几何直观”架构视觉思维与有序思维的“桥梁”,更是实现了由图形语言到符号语言的转变。
图形语言→符号语言
↓几何直观↓
视觉思维→有序思维
(作者单位 安徽省霍山县下符桥镇地税希望小学)
编辑 韩 晓endprint
摘 要:“几何直观”在日常教学中经常用到,但很少去提炼它,它是推进数学语言进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手段,是实现数学抽象、推理、建模的载体。
关键词:几何直观;数学本质;思维发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几何直观”这一核心概念。它可以帮助我们梳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这种直观的图形语言也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的引子。几何直观是认识的基础,是学生认识的源泉,可以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理解,借助于几何直观能启迪思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抽象的内容。如何在教学中运用这一核心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下面将以本人在教学中关于分数乘、除法为例谈一谈对这个问题的个人看法。
案例一:在教学分数除法■÷3时。
我让学生动手经历这样的实践活动过程:
1.首先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7份。
2.画出长方形纸的七分之四。
3.把七分之四再平均分成三份。
4.画出■被平均分成■的部分。
从而形成下面视觉直观。
■
5.与此同时,让学生积极反思这个动手实践的过程,用自己的数学语言来解读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案例二:在教学北师大版数学五下分数除法(3)时,文本呈现这样的情景:
跳绳的小朋友有6人,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操场上有多少人参加活动?
我班的多数学生采用方程的方法,只有吴××采用算术的方法来解决的,而且她的板演勾起了更多学生的数学思考。
■
她首先在黑板上画出上面的线段图并口述到:把活动总人数平均分成9份,跳绳占了其中的2份,而且从线段图可以直接看出这2份正好是6人,所以推断1份是3人,那么9份是27人。所以操场上共有27人参加活动。课到此没有停住,而是引发学生思考:同学们观察刚才吴××同学所画的线段图思考,请你们用简洁的数学方式来表达他的思考过程好吗?给出了较长的时间,仍然是吴宗娜同学呈现了上面的除法算式:6÷■=6×■。
鉴于上述两个案例,几何直观在教学中可以发挥作用有:
一、实现了由图形直观到数学本质的抽象
案例一中,整个教学过程我把丰富学生的直观经验作为理解算理的基础,让他们动手操作,分层进行、层层推进。当然数学活动不仅来自于指端,更主要的是学生的数学思维,因而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操作行为的结果——上面的直观图形,实现了由图形直观到数学本质的抽象,即一个数除法一个不为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这正是利用了图形直观到算法的抽象,从而也更好地理解了算理,实现了数形结合。同时,在此过程中也积累了学生的直接经验,让他们在动手实践活动中丰富感性认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笛卡儿说得那样:没有任何东西比几何图形更容易印入脑际了,因此用这种方式来表达事物是有益的。
二、实现了视觉思维到有序思维的有效过渡
在教学中,我利用除法这种数学符号形式实现这种思考的过程。从这个孩子表述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她利用了线段图这一载体实现了视觉思维到有序思维有效过渡。其实质是将相对抽象对象“图形化”使得过程变得直观,直观了就容易展开形象思维了。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称,知识的开端永远从感官得到的。直观是为了更好地抽象,直观不是目的,目的是认识的起点。
综上所述,面对这美妙的图形,不得不深深地赞叹其伟大,正如课标中阐释的那样: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几何直观是具体的,不是虚无的。他不仅可以让我们看到了什么,而且可以让我们通过看到的图形思考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几何直观会把看到的与以前学到的结合起来,通过思考、想象,猜测出一些可能的结论,这不就是合情推理吗?因此文章到此是否可以形成下面的逻辑结构图呢?所以我认为:“几何直观”架构视觉思维与有序思维的“桥梁”,更是实现了由图形语言到符号语言的转变。
图形语言→符号语言
↓几何直观↓
视觉思维→有序思维
(作者单位 安徽省霍山县下符桥镇地税希望小学)
架构桥梁 篇5
一、感其身世, 激发共鸣
在学生眼里, 古诗词难以理解, 作者如同神人, 那些遥远的朝代充满着神秘。因此,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 感其身世, 产生共鸣。只有走进诗人的世界, 了解诗人的身世, 了解他们的酸甜苦辣, 了解他们的悲欢离合, 才能让学生全方位、立体地了解诗人, 唯有如此, 学生才能消除对诗人的神化, 才能够建构起与诗人沟通的桥梁, 产生了解诗人、走进诗歌的愿望。日常教学中, 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影视资料, 通过历史文献展览, 使学生能够拉近与诗人间的距离, 知晓诗词。作者是常人非神人, 和常人一样都有着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他们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客居他乡, 同样思乡怀人;他们都有着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豪情及收复失地的决心, 有着仕途失意的苦闷、报国无门的忧伤、年华消逝壮志未酬的悲叹。通过种种渠道, 学生对诗人有了高度的了解, 不再感到诗词作者高深莫测, 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再难以捉摸, 能从内心真正理解他们、同情他们, 最终亲近他们, 从而在诗词鉴赏中与他们能够产生共鸣。
二、诗词是诗人情感表达的载体
现代社会人们可以通过多种载体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或写博客、发微博, 或写QQ空间、日志, 以此来宣泄情感。而在诗词作者生活的时代, 没有现代各种信息工具, 他们只能以诗词歌赋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教师要给予引导学生, 告知学生诗人写诗就像现在人写博客、发微博一样, 诗人和现在的人一样, 生活中看到什么、想到什么、遇到了什么高兴或悲伤的事随时用诗歌记录, 写诗不足为奇, 从而消除对诗歌的神秘感, 这样无形之中就会让学生感知到诗词是一种寻常的文学形式, 消除了恐惧感。
三、熟知诗词常识, 加深理解
要想真正的理解诗词, 能够做到鉴赏, 还必须掌握诗词常识, 弄清诗句句法、识记常见意象, 掌握诗人常见写作手法, 这样才能够做到胸有成竹。特殊的句法是阻碍学生掌握诗词意义的绊脚石, 诗歌有它的平仄、对仗、押韵等写作要求, 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诗句句法特点。诗句之中最常见的是省略, 如“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 应还原为“大江 (向) 东 (流) 去, 浪淘尽、千古 (的) 风流人物。故垒 (的) 西边, 人道 (这) 是、三国周郎 (的) 赤壁”, 其中省略的就有主语、谓语;它可能倒装, 例如, 宋周邦彦《苏幕遮》中“小楫轻舟, 梦入芙蓉浦”是“梦小楫轻舟, 入芙蓉浦”的倒装句;李清照《永遇乐》中“来相招, 香车宝马, 谢他酒朋诗侣”, 是“谢他酒朋诗侣, 来相招, 香车宝马”的倒装, 如此学生有茅塞顿开之感。阻碍学生读懂的还有诗词中的意象, 这就必须要求学生识记常见意象的含义, 如竹子、松柏、杨柳、寒蝉、月亮等, 通过意象加深理解诗词作者寄托的思想情志。
四、掌握写作技巧, 提升鉴赏美感
诗歌蕴藉、含蓄, 古人惯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等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借景抒情的诗, 作者往往煞费苦心打造景, 启动多种感官展开, 采用多种视角, 点面结合渲染景物, 景物动静结合、动静相衬;写景正面写、侧面烘托, 调动想象虚实相映;常常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综合运用, 突出景物。咏物诗中的咏物是为了写人, 用物象征人, 不直接写人, 写物表现诗人人格、品性、情操, 感慨个人遭遇、抨击社会现实。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技巧, 学生明白构思用意, 就会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五、设身处地, 发挥想象
诗词歌赋高度凝练与概括, 远不像小说那样对所写景物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讲解诗词时, 我往往引导学生设想自己与诗作内容相关的见闻经历, 去补充那些隐含的内容, 进行一次自我感受式的情感体验, 如此也缩小了学生与诗歌的距离, 使他们对诗歌产生亲近感。以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为例, 那是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在返回家乡途中途经自己学生时代留下足迹的橘子洲, 写自己特定时间的感受。可以说, 诗词歌赋是记录作者们的一次生活经历, 它包括一定时间 (表现为年节、时令、晨昏、具有特殊意义的时间) 、一定地点 (表现为故乡他乡、长亭驿站、楼台庭院、山水田园等) , 诗人与他人 (亲人、友人、恋人等) 相关的事。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去了解诗人所写事件的主体、事情起因、经过、结果, 作一些适当的联想补充。鉴赏《沁园春·长沙》时, 学生们纷纷展开想象, 设想年轻毛泽东所站地点、他的穿着、他的随行人员, 设想他行经的地点、怎样仰视空中, 看到哪些景象, 抒发什么样的感慨; 设想毛泽东怎样俯视大江, 怎样欣赏江中迅疾而过的船只, 怎样与朋友携手游泳, 怎样各执己见, 畅谈自己的理想, 诸如此类。然后与诗作对比, 发现诗人哪些设想更加合理, 总结出共同性。在设想和想象中, 学生们感到只要把诗人没写的添上, 那就是再创作, 这样会增加学生对诗作的亲切感。
架构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桥梁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信息技术,学习情境
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目的就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架起了一座沟通信息时代与语文教学的桥梁,拓宽了语文教学的广度与深度,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激发学生兴趣,诱发动机
小学语文教学,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如《九寨沟》这篇课文以生动的笔触,饱蘸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一片深情,精心描绘了九寨沟奇丽美妙的自然景观。但由于时空的局限,学生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将难以获得亲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情趣因此受到影响。林语堂先生曾经说过: “所谓读书就是喜爱。”因此,课始,教师播放九寨沟精美绝伦的动画片,让学生初步感受九寨沟那“雪峰插云”“平湖飞瀑”“古木参天”等自然景观,对“高低错落的瀑布”“白练腾空”“银花四溅”的自然景象有了真实、亲切的体验,实现了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转化,从而产生心灵的震动。学生的情感也随之得到升华,对阅读文本的兴趣油然而生,真正进入乐学的状态。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使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它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创设情景,学生自主探究
新课标强调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重新的确认。但由于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学生自读课文后提出的问题往往是多角度、多层次的,有些问题甚至是很幼稚的。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加以处理: 对于必须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才能解决的问题采取暂时“存疑”的方式; 对于学生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可指导学生通过上网浏览的方式查询与本课有关的资料( 包括课文内容背景介绍、词语解释等) 来处理; 对于某些学生提出的贯穿全文的典型问题,则利用网络技术转播到其他学生机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最后指名学生交流,其他小组可补充,从而达成共识。
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我们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教学,设计了如下环节: ( 1) 上网搜索查寻有关地球地貌、资源等相关资料; ( 2) 运用所查寻的资料,探究人类如何肆意破坏地球上的资源以及造成的严重危害;( 3) 针对疑难问题进行交互解答; ( 4) 自制宣传画报,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向人类呼吁: “珍惜地球,因为‘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设计,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还给了学生,教师成为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通过信息技术,采用不同方法、工具完成同一任务,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了解了保护地球资源的迫切性。通过一幅幅触目惊心的画面和触动人心的数据,使学生深深感受到破坏、毁坏地球资源后,人类将得到多么严重的后果。这进一步证实,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学生由无奈的听授,以记忆为主的个体行为的被动地位转变为个性化的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充分表现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信息技术创设的情景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美妙的情景里思维高度开放、活跃,并体验到当主人的种种快乐,使教师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亲密的组织者、合作者、鼓励者和指导者。这就是信息技术所营造的人文和谐的氛围,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搭建平台,生生合作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应为学生提供相互合作的机会,使他们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在竞争中发展。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改变了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改变了教师传统的授课方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首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合作者,其次才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