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et环境

2024-11-12

Internet环境(精选12篇)

Internet环境 篇1

●Internet环境下的非正式学习

Internet文化中的非正式学习, 是指学习主体主要通过Internet来进行的非正式学习, 包括个体学习和各种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学习。Internet环境中的非正式学习除具有非正式学习的特点外, 还具有以下特点:

1.Internet学习环境是虚拟的学习环境, 但同时在网上看到的、接触到的学习结果都是现实的, 所以Internet学习环境又是现实的。

2.Internet提供了海量的学习资源, 可以让学习者在其中纵横驰骋, 满足学习需要。Internet中提供多种媒体和感官刺激, 使得知识的建构更容易, 是一种机会均等和资源共享的学习环境。

3.超文本的发现式学习。学习主体可以在Internet中由一个问题出发, 找出相关知识的网络链接, 从而进行拓展学习, 有助于学生构建多元的思维模式。Internet中, 既可以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 又可以接受专家教师或同伴的同步指导, 还进行学习共同体的协作学习, 是一种灵活的学习模式。提供各种交流的平台, 强调协作与互动。

4.Internet环境中也充斥着大量的伪科学, 假知识, 需要学习者具有鉴别真伪的能力, 能够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以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

●Internet环境中非正式学习发生的机制

根据学习是否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可以将Internet文化中的非正式学习发生机制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的学习;另外一种是偶然性的学习。

1.非正式学习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当学习者怀有较明确的学习目标时, 学习活动容易自然地发生, 学习过程与学习轨迹往往也比较清楚。

首先, 从学习目标出发 (即要学什么) →去收集相应的学习资源 (Internet或专家/教师/同伴) →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进行思考、探究、理解与记忆等学习活动→完成新知识的建构, 应用于实践当中。在整个非正式学习过程中, 找到想要的学习资源是学习活动的关键, 可以说完成了学习的一半。寻找学习资源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入, 循环往复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也可以使得学习目标更趋于具体明确, 还可以通过网络知识体系的链接, 完成相关内容的发散式学习。这一过程可以结合具体问题与专家教师或同伴在网络环境中进行互动与协作, 通过指导, 交流与合作来实现非正式学习。

关于如何去“接近”你要了解的内容, 归纳一下可以有下面一些主要方法。

方法一:立刻接入Internet, 利用各种搜索引擎或专门网站去查找相关信息。该方法最为直接与高效, 一定程度上都能满足学习的需要, 特别适合于一些新领域的介绍, 新概念的界定和新信息的获晓, 适合个人自主学习。

方法二:利用各种网络通讯工具, 找到能提供相关信息与帮助的指导老师或同伴, 通过即时的交流与探讨, 完成非正式的学习。这种方法适合于双人学习, 是向有先前知识的人学习。但有时并不能直接达到学习的目的, 我们能从指导老师或同伴那里得到相关的信息, 有了更为明确的查找线索以后再去相关站点下寻找。该方法主要适合于社交圈内某位成员已经对需要学习的内容有先前的了解, 学习者可以在获得他人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更进一步的学习。

方法三:参加在线的虚拟学习和“迷你”培训。如果需要学习的内容有系统性, 又提供有虚拟的学习环境, 可以注册成为其中一名会员, 参加“迷你”培训, 情境十分逼真, 而且高效。适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学习。

方法四:如果以上三种方法都没能解决问题的话, 那么还可以到论坛里发帖子或专门网站的各种联系信箱去发问, 基本上都能得到较明确的答复。

2.偶然性的学习:

偶然性的学习是指学习者开始并没有较明确的学习目的, 也不见得抱有非要学些什么的想法, 可能是在茶余饭后或办公休息时间里, 关注到某一感兴趣的内容, 然后开始去研究, 去模仿, 去学习。

首先, 学习者应该是处于与外界的联系中, 并具有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某一事物或信息有兴趣 (聚焦) , 开始关注→进一步研究与思考, 构建新知识→将所学到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实践。在偶然性的学习中, 我们强调外界给予的各种新鲜的刺激作用, 没有这些新鲜的刺激, 无法激起学习动机。另外, 学习主体要有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 否则再强烈的刺激也不会得到回应。

偶然性学习具有随意性, 往往没有固定的模式, 与外在的刺激和学习者的感知能力有关, 也与学习者个人的兴趣爱好, 社交范围和学习风格有关。

●促进Internet环境中非正式学习策略

根据促进非正式学习的外界因素和学习者自身因素, 将Internet环境中非正式学习的策略分为外部策略和内部策略。

外部策略:

1.创设促进非正式学习的氛围;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我们的学习, 非正式学习也不例外。好的学习氛围能激起我们的学习欲望, 让我们更愿意投入学习。创设良好的非正式学习的氛围包括:通过鼓励启发方式, 通过网络社区内的交流与协作。还可以借助激励机制和榜样机制, 倡导对新知识新媒体和社会性软件的学习等, 使得在网络学习社区内形成热爱学习的风尚。

2.创造有利于非正式学习的优越的学习条件:包括较先进的学习设备和适宜的政策支持。首先, 要考虑到Internet学习的需要, 应配有接入Internet的计算机 (最好是便携式) , 而且最好是可以支持无线上网。还要有相应的移动存储设备和通讯工具。其次, 还要有相应的政策支持, 即让学习者有时间有精力进行自己需要的学习, 这对于促进非正式学习的实现也格外重要。

3.加强知识组织与管理:更方便学习者的查找与使用。这是外部策略中最为核心的内容, 也是Internet知识发展的方向。对知识的组织与管理者而言, 就是要设计出好的模式, 好的系统架构, 能实现对知识的科学组织与管理, 使得学习者在问题提出后就可以获知答案或知晓更深入查找的路径。

4.外界要给予大量的及时的新鲜刺激:如关于新文化、新思想、新理念的宣传、新领域的介绍、新产品的宣传和新技术的推广等。要发挥Internet信息传递的优势, 运用各种媒体来呈现信息, 快速更新信息, 使新时代的知识人时刻处于各种信息的包围之中, 有了接触, 才能引发思考, 继而产生学习。

5.积极主动向学习者推送学习服务或帮助:如提供相应的e-learning课程或链接, 提供在线专家系统等。帮助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者交往的网络社区或交流平台, 保证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实现知识的共享。同时, 要对网络社区和交流平台进行管理与监督。

内部策略:

1.学习者要将自己处于与外界的不断联系中:要“强迫”自己走出去, 提醒自己:无论工作或学习有多紧张, 都要留有一定的时间离开小我的圈子, 放眼周围, 放眼世界, 不断接触新鲜事物, 经常与他人进行交流, 才能知道还有哪些东西不知道, 然后才会去思考, 去学习。

2.要培养学习者自身多方面的兴趣爱好:重点要培养学习者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如果学习者兴趣单一, 就会使自己关注的领域很狭窄, 从而忽视了对一些知识的关注与学习。

3.有意识地培养学习者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掌握适当的学习方法, 注意知识的积累, 并养成热爱学习和自觉学习的习惯, 有助于促进和改善学习。

4.学习者要培养自己具有明辨网络中真假知识的能力:惟有如此, 才不会被误导, 才能实现真正的学习。另外, 学习者还要设法进入高素质, 高层次的社交圈, 这对自身的学习和发展都大有裨益。

Internet环境 篇2

摘 要:本文通过对远程教育和基于Internet环境下教学方式特点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基于Internet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协同式教学方式,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该教学方式的运作方法、优缺点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协同式教学方式

1 引言

信息技术与Internet的飞速发展,使我们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传递任何教学课程成为现实。由于这些课程完全可以是跨越国家、跨越地域、跨越民族、跨越文化,跨越学校、跨越学科和专业的,所以它能吸引世界各地的学生和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引起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这种以Internet为教育信息和课程承载、处理、传输平台的教学方式就是我们目前所说的网络教学,网络教学的基本特征就是教与学的过程都在网上进行,可以同步教学,也可以是异步教学。网络教学也被称为新一代的远程教育,它不仅增加了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同时也降低了教育过程的成本,提高了教育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也就是全世界人们普遍认为网络教育具有无限生机的理由所在。

我们知道,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的职能主要是“教”,即“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教学方式也主要表现在面对面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在网络信息时代,教师的职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导”,即指导、教导、引导。这是因为学习者在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时候,他所面对的信息网络承载了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不再是线性联结的,而是网状联结的。面对浩如烟海的大量信息,学习者往往不知所措,不知怎样寻找信息,正确分辨哪些是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这时就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指导学生如何找信息、处理信息、理解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转化为自己所需的知识。这就意味着网络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应地发生了转变,教师的授课方式也必须适应网络教育的教学模式、要求和特点。

2 远程教育与网络教育

2.1远程教育的主要模式

远程教育不是刚刚兴起的新的教育模式,而是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并且经历了许多不同的发展阶段。为了研究和叙述的方便,远程教育的主要模式可以按以下几种方法划分。按学习者的组织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群体为基础的远程教育模式,它主要对象是全日制学生或业余制学生;另一种是以个别学习为基础的远程教育,主要对象是各种培训群体,以满足人们终身学习的需要。按着教学过程的时间组织,可以分为同步教学和异步教学两种。按照在同一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数量关系可以分为:1:M:1和M:M三种方式。本文作者倡导的协同式教学方式就是一种M:M方式,即是一种多对多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方式中有多位教师和多位同学都处在同一教学过程中。按着信息传输的方向,可以分为单向、双向和网络式三种远程教学模式。按着信息传递的通信手段不同,可以分为远程信函方式的函授教育、电视广播方式的广播电视教育和现在正在蓬勃发展的以Internet为平台的网络教育。很显然,以上几种远程教育模式大部分是可以相互组合的。

2.2网络教育的主要特征

网络教育作为远程教育的一种新的模式,具有很多新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教与学可以不受课程时间表的安排限制;不受空间的约束;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可以不必为学习而加入各个学习群体;教育可以面向各个阶层的人们;为受教育者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等。这主要体现了Internet的开放、平等、共享、协作的精神和由其所体现的时代特征。网络教育的主要优点体现在:高度的互动性;资源的共享性;服务的及时性;教学方式的多元性;总体社会资源的节约性等,在此不做详细讨论。

2.3网络教育中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新要求

网络教育中学习者对学习过程产生了许多新的要求,这些要求主要表现在:学习者希望能与教师、学习者之间获得更多的交流;网络教学中学习者对辅导量的需求不是比传统面对面授课所要求的辅导量少而是增加;网络中巨大的资源有助于给学习者形成一种很有潜力的丰富的学习环境,但同时也要求教师能提供学习者寻求获取有用资源的方法;学习者通过网络学习必将会通过电子邮件等手段在网上交作业,教师对学生的作业作出

Internet上的电子商场 篇3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一部分消费者(特别是男士)视上街购物为畏途。怎样免去逛商场的劳顿之苦,又能享受精挑细选、货比三家的购物之乐呢?城市越来越大、店租越来越贵、工资越来越高,怎样才能开拓市场又能降低营销成本呢?

Internet电子商场就在此种种社会需求及现代科技发展的情况下应运而生,逐渐走人家庭的电脑,使在家中购物成为可能并成为一个大趋势。

假如你想买一只电热水器,只要拨通商场的电话号码,面对电脑或电视屏幕,点按鼠标进入电器类的电热水器栏目,就可以找到各种品牌、型号的电热水器,还可以看到它的图片和详细的产品说明。即使访问的时间再长,电脑也不会嫌麻烦。一旦选中后,你只须根据屏幕上的提示,输入你的信用卡帐号、密码等相关数据,当天或第二天就有人将商品送到你的家里。这种Internet电子商场的购物形式既直观又轻松,将彻底改变人们传统的购物方式。

那么,Internet电子商场到底是怎么回事,它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所熟知的传统的商场是这样的:它的店面租金昂贵,特别是黄金地段,更是寸土寸金;传统的经营者为了压低进货成本,只好大量进货,这不仅会带来相当大的资金压力和经营风险,而且商场的存放、盘点也需要很大的库容和人力。此外,为了赢得顾客,经营者还得在各种媒体上做大量的广告,收集客户信息,这在无形中又增加了商家的负担。

与传统的商场相比,Internet电子商场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没有店面租金成本,只需一台连在Internet网上的网络服务器即可。而购置一套网络服务器设备的费用,与建设一个商业大厦的费用相比,简直可以忽略不计。由于Internet电子商场的经营者在“店铺”中摆放商品的空间不受任何限制,只要经营者有足够的商品开发能力,服务器都可予以满足。由于它的经营形式很灵活,不受场地的限制,可实现真正的24小时营业。此外,Internet电子商场的行销成本也很低,因为它同时兼备了促销功能,其“货架”上的商品同时又是广告宣传的样品,经营者不需再负担促销广告费用。当服务器收到客户订单后,可自动将客户信息汇集到客户信息数据库中,以便将来用于产品的营销分析,这些都大大节省了人员及资金的开销。对于计算机软件、电子数据资料、电子图书等方面的经营者来说。Internet电子商场是最佳的选择,因为用户既可以通过网络付款,也可以通过网络来下载所购的物品。

至于Internet电子商场的付款方式,主要取决于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而对于电子商场的客户,只需输入帐号、密码等有关数据,即可实现形式上的款项划拨。

随着Internet在商业领域的迅速发展,许多金融机构、财务软件公司及网络服务公司已经开始合作,共同在Internet上提供电子银行业务。据估计,截至1998年年底,已经在Internet上亮相的银行已超过1000家。

如今Internet已成为社会上最热门话题之一,Internet的应用将不断地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而Internet电子商场只是这方面应用的一个典型例子。面对这个庞大的市场,经营者们一定会不断地想出各种办法来满足网上用户的各种需求,而这些需求是互相助长、永无止境的,它将逐步改变人们许多传统的生活观念甚至生活方式,从而获得更佳的生活空间。

Internet环境 篇4

“翻转课堂”即是英语中的“The Flipped Classroom”或“Flipped Class Model”, 也被称为“反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其模式要溯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一个山区镇学校“林地公园高中”, 由于路途和其他原因, 部分学生总是无法准时参加学校的教学活动, 以致无法跟上学校的正常教学步伐。直到2007年, 该校的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用屏幕录制软件录制Power Point演示文稿的播放和音频讲解, 然后传至网络, 让缺课的学生看视频补课, 才解决了这个问题。更具前瞻性的一步是, 尔后他们逐渐让学生在家看视频, 以此为基础, 解放出课堂时间进行协作学习和概念掌握的练习或实验, 并在此过程中答疑。这样的教学模式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通过“翻转课堂”的起源, 我们可以这样为其定义:学生在家中或课外通过观看由教师创建的教学视频, 自主学习, 回到课堂上再与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善概念、完成作业和实验, 实现内化的这样一种教学形态。

二、信息技术课程“翻转课堂”的可行性及优势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面向未来, 随信息化发展而发展的现代课程, 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门理论性与技术性相结合的基础性课程, 信息技术课程关系着学校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正如北京师范大学苗逢春教授所说的“我们赋予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重大的历史价值”。

然而, 很多课程实施者没有较好地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与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地位, 加之现行的教育评价机制, 很多学校将“高考是根本”放在首要位置, 严重制约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实施。江苏省于2009年6月份实施“五严”规定 (Five strict stipulations) , 其中有一点, 严格控制学生在校集中教学活动时间, 高中学生每天在校集中学习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在这样的环境下, 要完成信息技术教学计划和课程目标显得尤为尴尬。所以笔者提出信息技术课程“翻转课堂”, 让学生在课外通过Internet远程学习, 多元化、多维度的媒体呈现, 合理、准确、高效的信息展示, 让学生快速、高效地掌握理论与技能, 是一条合理有效的途径。

三、创设信息技术课程“翻转课堂”Internet学习环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确定的三大战略目标之一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在教育现代化、学习型社会建设进程中, 基于Internet网络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共享与其有必然的联系。腾讯CEO马化腾在为克莱·舍基《认知盈余》作推荐序《互联网新时代的晨光》中这样说过, “一个新的互联网时代即将到来。这将是一个鼓励分享、平台崛起的时代。”“任何时候, 人们都不缺乏分享的欲望, 为什么克莱·舍基会把它作为一个重点问题来研究?这得益于互联网所带来的技术革命, 用通俗的话来说, 就是‘天时、地利、人和’。”这种理念和我们的“翻转课堂”是不谋而合的, 那学生怎样建设性地在课后利用Internet, 通过媒介 (media) 感知, 创造一种了解回应、课堂讨论、争辩甚至体验升华的“净认知盈余”服务于我们信息技术课程, 这取决于Internet学习环境的创设。

1. 媒体平台的支撑环境选择

“翻转课堂”的第一个门槛是技术, Internet网络在我们生活中成为必需品, 大量数据、图片、语音、视频等媒体教学资料充斥网络, 使数据库不断增长。个人电脑终端之间的数据流量与以往对比呈现几何级增长, 就凸显了Internet网络存在的带宽瓶颈。另外就“翻转课堂”而言, 一部视频要被40~50路终端接收, 对于自己架设的视频服务器存储要求及网络设备I/O吞吐量的要求极高, 基于此, 自架服务器很难满足要求。我们只有希冀借助第三方平台, 据统计, 我国的视频分享网站超过260多家, 发展势头如火如荼。我们以优酷在260多家视频分享网站三个参数为例, 其网站的认知度、访问量及访问速度分别为23.11%, 24.18%和29.09%, 我们可以利用优酷平台。优酷是真正的视频分享平台, 拥有无限制的空间, 所有上传的视频会被自动转换成网站本身的文件格式, 而对于在家上网观看视频的学生而言, 无须安装C/S结构和P2P分布式结构的系统具有的客户端, 直接利用B/S结构就可以观看视频, 加上它的超大带宽与存储空间支持, 足以满足广大教师和学生“翻转课堂”需要, 为“翻转课堂”提供了高效的环境平台。

2. 信息技术“翻转课堂”的课程开发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 教学过程往往包含教师讲授、学生接收、学生内化、反馈应用四个阶段, 而学生知识内化和反馈应用一般是在课后通过作业、操作或者实践来完成。较之传统课堂, 翻转课堂上, 这种形式完全被颠覆, 教师讲授、学生接收部分在课后通过观看视频完成, 学生内化、反馈在课堂中完成。可见, 课后学生观看的教学视频质量尤为重要, 我们要利用视频将图像、声音、文字、动画有机结合, 把枯燥的信息技术理论和繁琐的信息技术操作步骤通过变换的学习场景, 图、文、声相结合的视频教学形式, 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关注度,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信息技术“翻转课堂”课程开发该怎么做?

(1) 加强教师的自身信息积淀, 精心做好前期准备, 潜移默化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现代性、理论性和多样性, 信息技术教师的任务是传授计算机知识的同时, 更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和素养。而很多信息技术教师把信息技术领域的应用性培养放在很重要的位置, 将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剥离于教学之外, 这与新课程标准是相悖的。如何在“翻转课堂”视频中体现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就是教师自身的信息积淀, 秉承准确和完整的信息是教学基础, 然后再将信息素养渗透其中。如在《Photoshop简单应用》一课, 教师用的素材多是风景、明星照, 我们可以用学校、教室的照片, 学校照片路面有垃圾, 教室照片有蜘蛛网, 通过适当的处理将不协调的部分去掉, 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保护校园, 让校园每一处都非常干净, 起到了爱干净、护公物的情感教育作用。

(2) “三维目标”在视频中体现, 突破个体差异, 实现“因材施教”

“翻转课堂”构建了一个没有围墙的学校, 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点击网络视频学习, 通过观看教学视频, 加强对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建构。我们教学的最终落点是构建新的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获得发展的教与学的方式, 如何将三维目标体现在“翻转课堂”的视频, 可以将其蕴含于活动与任务, 学生以解决问题为入口, 其学习目的就是参与活动、完成任务, 教师在制作视频过程中通过运用合理的素材, 巧妙的案例, 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 让学生感知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成功价值。对于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 学生的个体差异大、层次性较强, 通过视频可以有效解决这一平时课堂的瓶颈, 掌握好的学生看一遍就能解决实际问题, 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通过快进、回放来加强知识的掌握。正如“翻转课堂”的两位创始人所讲:翻转课堂是一种手段, 是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学习的课堂, 是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教育, 真正地实现“因材施教”。

(3) 视频要短小精悍, 信息量大同时针对性强, 保证学生持续学习

“翻转课堂”对教学的最大改变是教学主体的变化, 由教师课堂教转变为学生课后学为主。作为高中生, 部分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能够在观看视频后自主学习, 并且通过Blog, QQ等方式与他人进行交流、协作、分享、总结、反思及自我评价。然而, 对于有些学生而言, 视频学习开始是个新鲜事物, 随着视频播放时间的推移和教师繁琐的演示, 会渐渐产生畏难的心理情绪, 这时就表现得心不在焉, 有的甚至关闭视频。一时的好奇, 在脱离教师的监控和群体学生的监督, 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动力, 学习兴趣极易转移和中断。因而, 我们设计的视频要短小精悍, 信息点全面,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发展学生独特的个性思维, 保证学生持续学习的欲望。这也是“翻转课堂”设计方面很重要的一点。

四、结束语

2012年9月5日, 刘延东同志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 迫切要求教与学的“双重革命”, 加快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 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 从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应该说国家高层教育设计已经为教育信息化明确了方向, 本文在分析了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的基础上, 提出信息技术“翻转课堂”的可行性, 构建了“翻转课堂”Internet学习环境, 揭示了学生的认知层次特点和Internet环境下“翻转课堂”视频的交互作用, 探索合理、优质、精悍的数字化信息技术课程视频的生成, 为加快信息技术课程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陈琳, 王矗, 李凡, 蒋艳红, 陈耀华.创建数字化学习资源公建众享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2 (1) :73-77.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EB/OL].[2010-07-29].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3]张金磊, 王颖, 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 2012 (4) :46-51.

Internet发展 篇5

Interne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in the world. As is shown in the pictures, two persons are sitting in front of their own computer in different places. they seem to be very happy owing to the accession to Internet. We can see clearly that the left fellow(guy) types a message and sends it to the right one, the message says:”David, would you have a coffee tonight?” the right one receives it and quickly replys:”sure,where?”What a convenient tool of Internet i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 technologies and economy, people will get more and more benefits from the use of internet.(or: people will benefit a lot from Internet)

There is no denying that COMPUTER NETWORK is an indication of social civilazation and progress. internet is an information pool , people can search anything they want by TYPING THE KEY words. For example, someone wants to know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what he/she need to do is only TO OPEN AN INTERNET EXPORER and TYPE the words:” the Great Wall” and search it, then he/she can get so many relevant links. What’s more, people can purchase their favorite goods through the Internet instead of going shopping in CHAOTIC streets. LAST BUT NOT LEAST, people ALSO can MAKE FULL USE OF Internet to study ONLINE .

论接入Internet的方式 篇6

【关键词】接入;Internet;方式

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全球一体化的学习和生活方式越来越凸显出来,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单位内部网络的信息共享,更需要和单位外部的网络,甚至更遥远的远程网络互相连接,享受一体化、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于是Internet的接入给大家提供了方便。有很多的技术可以把计算机接入到Internet中,包括通过Modem接入、ISDNA接入、ADSL接入、通过有线电视线缆的Cable Modem接入,还有DDN专线、光纤接入技术等。下同就这几种接入Internet 的方式作以下介绍:

一、通过电话线拨号上网

拨号上网是目前普通家庭用户最普遍的上网方式。拨号上网是指通过电话线将计算机连接到Internet,需要的设备比较简单,包括一台计算机、一根电话线、一个调制解调器。与其他接入技术相比,电话拨号上网接入投资少、配置简单、施工快、通信费用低。但拨号上网接入方式的缺点也很明显:速度慢,由于线路的限制,它的最高接入速度只能达到56kbps.通信质量无保证,易发生掉线,而且上网的时候,电话不能同时通话等情况。

二、ISDN方式接入Internet

ISDN又称“一线通”,是电信运营商在拨号上网方式之后推出的又一种适合家庭用户的使用电话上网方式。

ISDN是一个全数字的网络,不论话音、文字、数据还是图像信号等,只要可以转换成数字信号,都能在ISDN网络中进行传输,传输速度也得到大大的提高,且打电话和上网两不误。

ISDN是人们在电话拨号的基础上开发出的接入Internet新方式,与电话拨号相比较最大的特点就是上网与打电话两不误,但是接入速度还是很慢,最高只能达到128kbps,不能满足人们对视频、图象等高速传输的需求。

三、ADSL方式接入Internet

ADSL技术是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技术,就是利用现有的电话线,为用户提供最高数据传输速度。它的传输速度最高可达下载8Mbps,上传1Mbps的速度。这是目前在大多数地区,普通用户能够获得的最大速度,也是目前应用最主流的,最常用的一种接入方式。

ADSL技术的主要特点是充分利用了现有的电话网络,只需要在线路两端加装ADSL设备,即可为用户提供高速接入服务。用户通过ADSL接入Internet可以支持在线收看影视节目,举行视频会议等。

ADSL接入类型主要有专线接入方式和虚拟拨号接入方式两种,专线接入方式是用户拥有固定的静态IP地址,可以24小时在线,在使用的过程中,使用包月的交费方式,即可获得专线的服务;虚拟拨号接入方式并非是真正的电话拨号,而是用户输入账号、密码,通过身份验证,获得一个动态的IP地址,可以掌握上网的主动性,适用于对网络需求不多的用户。

四、通过宽带Cable接入Internet

这是另一种家庭网络接入Internet方式,主要利用家庭中另一种现成的有线电视网络信号铜芯电缆传输数字信号。使用Cable Modem进行计算机联网,简单说:社区有线电视网前端安装了Cable Modem系统,凡是安装了有线电视接口的用户,只要在家再安装一台Cable Modem,就可以通过有线电视网实现计算机接入到Internet网络。

使用Cable Modem通过有线电视上网,不用拨号,不占电话线,上网也不影响收看电视,并且网络连接稳定,速率相对较快;相对于电话拨号占用电话線路、遇忙难拨入、经常掉线、速率慢等缺点具有一定优势。

五、通过光纤专线接入Internet

专线接入技术是用户通过相对永久的通信线路接入Internet。专线接入技术与电话拨号接入技术的最大区别是:专线用户与Internet之间保持着相对永久的通信连接,并且可以获得固定的IP地址。光纤接入技术是指从网络服务提供商处租用的光纤接入单位内部,中间全部或部分使用光纤作为传输介质,实现高速稳定的Internet接入。光纤专线上网是多种专线上网技术的代表,这也是未来最有发展前途的宽带网络传输技术,光纤专线更多的是用于把局域网直接接入到Internet中。上网的个人计算机作为局域网中的一台设备,通过局域网采用光纤线路和外部网络进行连接,直接把光纤接入到计算机中的成本还很高,因此目前还很少见,但这是未来需要解决的最重要的“最后一英里”的技术。

在这几种Internet接入技术中,前3种都是架构在现有的电话网络来进行访问Internet,在目前正在应用的各类接入Internet技术中,通过普通电话公用网络接入Internet是成本最低,技术最简单的方式。电话网络也是目前建设得最为成熟的网络,把计算机网络信息架构在电话网络上,既可以节省网络的建设费用,还可以避免网络布线的麻烦。

Internet环境 篇7

学籍管理工作是学校最重要的教务管理工作之一, 学籍管理系统也是高校教务工作数据化和网络化的重点。随着大学扩招政策的推行, 高校学生逐渐增加的同时, 学生的学籍信息也越来越繁多, 其管理工作也更加繁杂, 这就为学校学籍管理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教育部和教育厅等相关教育管理部门也尤其重视学籍管理, 教育部将全国高校学生学籍管理纳入其常规工作, 建立全国高校学生学籍数据库, 并开发全国高校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即“教育部学信平台”, 为每所高校提供系统入口, 方便所有高校在平台下管理和查询本校在校生和毕业生, 目前系统已相当完善并不断改进。

但当前大多数体育院校学籍管理管理工作都存在一定不足, 与教育部学信平台相比, 还有一定的差距。体育院校需建设并完善综合的教务管理系统[2]。教育部和教育厅等上级教育管理部门也要求高校要不断完善院校一级的学籍管理系统, 做到比教育部学信平台数据更详细化、管理更系统化、信息更网络化。

完备的Internet环境下的体育院校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应包括:数据导入导出、学籍查询 (教育部要求:实现教育部、教育厅和高等院校学籍三级查询, 三级数据一致) 、学籍注册管理 (在校生学年注册、新生学籍注册管理等) 、在校生管理 (学生学籍异动、奖惩管理等) 、学历管理 (毕业管理、学历图像、学历注册、学位注册管理等) 和政策信息公告等功能模块的完备实现, 以及各功能模块对体育院校特殊业务的无缝支持。

B/S结构是指浏览器与服务器结构, 是WEB兴起后的一种网络结构模式[3]。本文研究的学籍管理系统采用工作流的技术架构, 以B/S为主。体现学籍管理系统更适合体育院校网上办公, 能与数字化校园系统融为一体, 提供统一的网上办公服务。体现学院学籍管理与教育部学信平台学籍管理两级管理, 两级保持系统化和一致化, 并通过不断完善达到比教育部学信平台数据更详细化、管理更系统化、信息更网络化。

2 系统架构

软件的研发作为一种工程学体系其严格按照需求、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几个阶段来实现[4]。本系统以Internet环境为基础, 系统的硬件、操作系统、服务器、客户端软件等架构如图1所示。

前台开发工具是B/S模式下的Visual Studio.NET 2003;客户端的数据访问技术采用ADO。服务器数据库连接技术采用OLEDB技术, 数据库操作通过ADO完成, 客户端接收返回结果。

3 总体设计方案

为了清晰地描述系统用例的层次结构, 可以将系统用例整合成为不同的包, 一个包代表一组相关的系统用例。本文使用包图将不同的功能用例进行分类, 每个包作为一个系统, 如图2所示。

各功能模块相对独立, 流程关系上又互相连通。系统设计兼顾完整性和整体性, 符合设计需求的要求。

学籍信息管理工作流程图如图3所示。

4 对体育院校特殊业务支持的思考

体育院校作为体育类单科院校, 在教学教务管理业务上, 必然有其特殊性, 学籍管理系统在实现细节上不断完善, 实现对这些特殊业务的完备支持。如学籍管理上的专项管理、排课管理上的专项主修和副项选修等专业课程编排管理、体育类专业特殊人才培养方案下成绩管理和毕业管理、校本课程管理、身体素质成绩导入等管理业务, 都是属于体院院校的特殊教学教务管理工作, 在实践过程中, 体育院校学籍管理系统通过数据库结构、程序算法优化等细节设计, 实现了对这些特殊业务的完备支持。

5 结束语

高等院校教学管理系统将学校的所有信息统一起来, 实现了信息的综合化整理[5]。学籍管理系统是体育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计好的学籍管理系统, 能有效地提高体育院校教学教务管理的效率, 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不断完善学籍管理系统, 使之能更好地服务体育院校的教学教务管理需求, 并完备地实现对体育院校特殊业务的支持和实现。

参考文献

[1]闫朝晖.信息技术支持下学籍管理系统的实践与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 (2) :98-100.

[2]徐明.高职院校教务管理的创新实践与反思[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5, (11) :85-86.

[3]辛甜.基于B/S结构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2015, (9) :125-127.

[4]黄恒辉.基于UML的学籍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J].山东工业技术, 2015, (12) :212-212.

Internet环境 篇8

一、当前初中生上网现状

青少年永远是潮流和新事物的拥护者。调查显示, 初中生是互联网的主要使用者之一, 有大约40%的初中生会在家里上网, 20%的人在网吧上网。初中生的上网目的包括:聊天、获取信息, 玩游戏、看电影、下资料等。对广大初中生来说, 网络能吸引他们的最主要原因是网络的信息量大, 另外, 网络的娱乐性强和便于和他人交流也是初中生喜欢上网的原因。网络对于初中生的学习、生活乃至精神世界的发展来说, 有利有弊。

二、初中生上网的得之所在

1. 有利于开阔视野。

网络使得初中生能及时知晓国家的政策动向, 时事新闻的了解使得初中生的视野更加开阔, 学生可以凭借从网络上获取的各种知识和信息来打好未来学习的基础。对于初中生来说, 只要他们有心, 便能看遍世界的缤纷色彩。

2. 有利于初中生的学业进步。

初中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网络上丰富的教育资源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答题、解惑的机会。学生在课堂和书本上所能学到的知识和接触到的教师有限, 但在网络上就不同了。江苏南通某初中的一名学生钟某就常在课余时间浏览专门的教育网站。他在网站上下载了许多苏教版的初中语文、数学、英语试卷来巩固自己平时所学的知识, 在遇到难理解的知识点时, 他会向网上的名师求教。“名师释疑”“历年考题”、“专题讲座”、“考前冲刺”等专门的辅导栏目让他学习起来得心应手, 取得了不小的进步。除此之外, 网络上还有最新的教育资讯, 初中生可以通过上网了解到最新的教育动态, 如课程改革, 中考预测等, 对考试和学习的充分把握有助于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突破。

3. 有利于与人交流和个性化发展。

在网络的世界里, 人们很容易打开内心世界, 与人倾诉。初中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期, 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学习和交际上的压力, 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 初中生可以自由与人交流, 畅快表达, 这有助于他们缓解压力, 增强自信。同时, 网络还给初中生提供了个性平台, 例如上海某初中的一名学生小李就在网上建立一个较大的社区, 她常和朋友们在社区里交流学习心得、分享生活趣事和新闻等, 这些对他们的个性发展有不小帮助。

三、初中生上网的失之所在

虽然初中生能通过网络扩大视野、促进学业, 但由于初中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还未形成, 自身的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控能力不强, 因此很容易产生网瘾、网络犯罪等问题。具体来说, 有如下几点。

1. 荒废学业, 影响身心健康。

初中生的自控能力不强, 面对网络的花花世界, 容易沉湎于网络上的游戏、网页浏览等, 而导致学业荒废。网络上的游戏五花八门, 对于自控力小的初中生来说他们容易沉湎于此, 另外, 网络聊天也使得他们接触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增多, 很多人防范意识不强, 轻易与陌生人交谈, 使得自己暴露在危险之中而不自察。比如:常有某女生私自去会网友而遭到侵犯的报道见诸于报纸, 我们必须承认这是网络的潜在威胁之一。

2. 不利于初中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由于我国的互联网各方面的监督和建设还不完善, 因此网络上的东西鱼龙混杂, 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宣传和传播色情、暴力的网站。初中生的思想还不成熟, 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形成, 取舍和明辨是非的能力还很欠缺, 因此, 对于网络上的糟粕信息他们还难以抵抗, 他们很可能会去浏览一些色情、暴力和反动的内容, 常去浏览这样的信息容易使得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 严重者会导致初中生人格分裂和走上犯罪的道路。

四、初中生要科学上网

1. 首先, 要端坐上网动机。

网络是一种信息搜集和娱乐休闲的工具, 但作为以学业为主的初中生来说, 利用网络来学习和吸收新的知识应该是网络的主要用途。初中生在上网时一定要端正上网动机, 提高自己对信息的辨识度, 以正确的上网动机, 来提高对网络的利用率。

2. 增强自律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对于初中生来说, 学习才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对于上网要抱着平常心来对待, 初中生要认清这样一个事实:网络上的虚拟世界代替不了现实, 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不会因为在你在网络上和人抱怨一番就凭空消失。虽然网络能给人带来一种虚幻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但初中生仍要以坚强的意志力来抵制网络上的各种诱惑。

总之, 初中生一定要以坚定的意志抵制网络的诱惑, 发挥网络的优势, 促进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我们也要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力度, 完善相关的网络立法, 使网络能为社会服务。

摘要:在如今的信息化社会, 由于初中生与网络之间存在许多契合点, 使得网络对初中生影响日益增强。网络既能扩大学生视野, 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平台, 又容易导致学生网瘾严重, 对学生的身体、学习等方面造成危害。因此, 处理好网络与初中生之间的关系意义重大。

关键词:初中生,网络,得失,Internet环境

参考文献

[1]柏育红.网络环境下农村初中生健康人格培养策略浅析[J].网络科技时代, 2007, (24) :106-107.

[2]焦云.未成年人利用网络的理性思考——初中政治“未成年人保护”例谈[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07, (4) :57-58.

[3]索朗次旦.网络文化对中学生的利与弊[J].西藏科技, 2008, (9) :24-25.

Internet网关程序开发 篇9

Windows系统中有一个Internet连接共享功能。同一局域网中客户机可以共享一个Internet连接, 实现因特网中的各种操作。完成这个网关功能的电脑要配备两块网卡, 一块用于连接因特网, 另一块用于连接局域网。客户机要将本机IP地址设置成和网关机局域网同一网段的IP地址, 网络掩码一般设为255.255.255.0, 还要将默认网关和DNS服务器IP地址均设为网关机的局域网IP地址。

要完成类似的功能, 需要能够截获网关机局域网卡中收到的数据包, 并且还要对截获的数据包进行NAT转换, 然后将转换后数据包转发到因特网网卡上。同理, 也要截获因特网卡中返回的数据包, 进行NAT转换后, 再将数据包转发给局域网卡。

实现上述功能的程序最适合在NDIS中间层进行开发。NDIS是微软的网络设备接口规范的英文简称。开发者只需要调用标准的NDIS函数, 就可实现对不同网络设备的操作。中间层位于高层的协议驱动和底层的网卡驱动的中间, 不论是向上发送给协议驱动的数据包, 还是向下发送给网卡驱动的数据包, 都要经过中间层, 因此在中间层进行数据包处理是合适的, 效率也是相当高的。

Windows DDK是微软的驱动程序开发工具, 其中有一个著名的NDIS中间层例子程序passthru。这个例子提供了标准的NDIS中间层驱动开发框架, 但这个程序只是让数据包原原本本地通过, 而没有实现任何有用的功能。可以在passthru这个例子程序的基础上, 增加必要的代码, 以实现Internet网关的功能。

2 程序原理和开发思路

本程序是一个NDIS中间层驱动程序, 使用Windows DDK进行编译和链接。开发驱动程序和开发普通的应用程序不同。因为驱动程序工作在系统核心模式。如果程序中存在错误, 轻则系统立即重启, 重则可能需要重新安装系统。因此开发此类程序需格外小心, 避免出现错误, 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本程序有以下3类核心功能。一是数据包的读 (即捕获) , 二是数据包转换 (即NAT转换) , 三是数据包的写 (即转发) 。

2.1 数据包的读

数据包的捕获在protocol.c中的PtReceive和PtReceivePacket函数中完成。系统会根据网卡的型号不同而决定调用两个函数中的哪一个。PtReceivePacket函数中直接得到完整的数据包, 可以从此包中读取收到的数据。PtReceive使用一个缓冲区存放收到的数据, 但缓冲区中可能不是完整的数据。如果收到完整的数据包, 则可从缓冲区中直接读取数据, 否则需调用NdisTransferData函数传输剩余数据, 如NdisTransferData返回值为NDIS_STATUS_SUCCESS, 则可以将剩余数据追加到缓冲区之后, 以构成完成的数据包。如NdisTransferData返回NDIS_STATUS_PENDING, 则需要在PtTransferDataComplete函数中进行数据包的读取。

2.2 数据包转换

收到数据包后, 要进行数据包转换。经过转换后的数据包才能进行转发。数据包转发分为局域网数据包转换因特网数据包和因特网数据包转换局域网数据包两种。一般只需要转发TCP和UDP这两种数据包即可。

进行数据包转换, 要对数据包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数据包基本结构, 如表1所示。

以太头之后是IP头, 如表2所示。

如为PPPOE包, 则IP头之前还有一个PPPOE头, 如表3所示。

IP头之后是UDP头或TCP头, 如表4, 表5所示。

UDP或TCP头之后是实际的数据。

对于局域网数据包转换因特网数据包, 需要修改以太头中目的MAC地址为因特网远程MAC地址, 修改源MAC地址为因特网本地MAC地址, 这两项都可从以前的数据包中取得。修改包类型为8864, 即PPPOE。对于TCP包, 需修改IP头中的生存时间, 因为通过网关, 相应值应减1。修改源IP地址为因特网IP地址。对于DNS请求包, 需修改目的IP地址为DNS服务器IP地址。需修改IP头校验和。需修改源端口号为一指定的端口号 (该端口号按一定规则产生, 并且要记录下来, 以备以后使用) 。需修改UDP校验和 (或TCP校验和) 。对于TCP连接建立包, 要修改TCP头中可选项的头四个字节 (设为1440) , 这四个字节表示系统可接受的最大数据包长度。

对于因特网转换局域网数据包, 需先根据目的端口号, 找到相应的客户机数据包记录。修改目的MAC地址为对应的客户机MAC地址, 修改源MAC地址为网关机局域网MAC地址。修改包类型为0800, 即IP包。去掉PPPOE头。对于TCP包, 需修改IP头中的生存时间, 因为通过网关, 相应值应减1。修改目的IP地址为客户机IP地址。如为DNS应答包, 需修改源IP地址为网关机局域网IP地址。修改IP头校验和。修改目的端口号为对应客户机原始端口号。修改UDP校验和 (或TCP校验和) 。

使用一个结构数组, 用于保存收到的客户机数据包。返回数据包也要使用此结构数组, 从中找到匹配的数据包记录。该结构数组长度为65536, 分别表示端口号0-65535。此结构中有源MAC、目的MAC、源IP、目的IP、源端口号、目的端口号, 另外还要记录收到包时间 (以判断返回包是否超时) 。

2.3 数据包的写

要向网卡写数据包, 首先要构造一个数据包, 然后挂接数据缓冲区, 调用NdisSend函数进行数据包发送。如NdisSend返回值不为NDIS_STATUS_PENDING, 说明发送立即完成, 此时可执行撤销数据包, 释放内存等操作, 否则要在PtSendComplete中进行包的撤销和释放内存等操作。应该为自定义数据包设置标记, 以区别系统数据包。对于自定义数据包, 要自行完成包的撤销, 避免将此包交给协议驱动处理, 否则可能造成系统蓝屏 (此处要格外小心) 。

3 代码解析

在passthru.h中, 定义如下:

4 结语

全部程序经过大量测试, 实现了类似Internet连接共享的功能。程序在Windows DDK中NDIS中间层例子程序passthru的基础上改写而成, 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摘要:在Windows DDK的NDIS中间层例子程序passthru的基础上, 增加了一些必要的代码, 实现了Internet网关的功能。通过对网络数据包的NAT转换完成局域网和因特网间数据包的转发, 同一局域网中的客户机都可以通过本网关上因特网, 进行各种常见的网络操作。

关键词:Internet,网关,NDIS,Windows DDK,NAT,数据包转发

参考文献

[1]谭文, 杨潇, 邵坚磊.Windows内核安全编程.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综合布线与Internet架构 篇10

关键词:综合布线,Internet架构,灾备

研究路由交换的人都知道网络架构设计在初期网络搭建过程中的重要性:网络架构的设计(虚拟与物理)直接关系着网络整体架构的稳定性,如果前期设计不合理,那么在后期的维护和使用过程中会带来很多额外的成本投资;本文将从综合布线方面来描述一下综合布线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完成了网络路由交换中备份路由协议HSRP等协议的功能。

1 虚拟网络架构实现

不同的网络架构所使用的网络协议以及协议之间的配合方式也有所不同,通过不同的协议配合可以完成很多看似很复杂的网络环境:边界路由、双链路热备份、单向认证、负载均衡等。

数据安全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数据安全的保障归根到底还是物理层面的备份,近两年来大量的异地数据中心项目的落成说明了这一点。很多时候,我们可以保证在异地的数据能够完成本地数据的备份,但有没有想过,本地的不同数据机房之间是否也需要有物理层的异链路备份呢?

在目前的网络环境中,针对线路安全和线路备份的设计方案以及对应的路由协议有很多,Cisco的热备份路由协议(HSRP)、H3C的虚拟路由器冗余协议(VRRP)等都是针对双线路由备份的网络协议,它们可以很好地解决在双线路下,其中一条物理线路由于某种原因不能通讯而使得网络路由在最短时间内让数据选择另一条物理线路进行数据传输的问题,能迅速恢复网络功能且不会引起网络故障,这对于网络的稳定性至关重要。HSRP、VRRP等路由协议,通过在虚拟层面对双线路备份进行选择,保证了链路在虚拟层面的连续性和时效性。

HSRP是Cisco的私有协议,保证在特定情况下IP流量失败转移不会引起混乱,并允许主机使用单路由器,以及即使在物理第一跳路由器使用失败的情况下仍能维护路由器间的连通性。如图1所示。

VRRP是一种选择协议,属公有协议,是用于解决局域网中配置静态网关出现单点失效现象的路由协议。其工作原理与HSRP基本相似,主要的区别是HSRP需要配置一个单独的IP地址用于虚拟路由器对外体现的地址,这个地址不能是组中任何一个成员的接口地址,而VRRP是不需要的。如图2所示。

从图1、图2以及上述对协议的描述来看,可能会觉得路由交换的虚拟路由与综合布线的物理路由没有太大的关系,通过协议的虚拟路由即可保障不同路由器之间的不间断通讯,其实,仔细分析这些协议所起的作用后就会发现,这些均是虚拟层面、应用层面的,其提供了用于选择不同路径的方式和实现方法,但是实际上使用的不同路径是不是有安全保障?是不是也是互相备份?从这方面看,不难发现如果综合布线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完成不同物理链路的备份,就等于说虚拟层面再怎么选择,也是徒劳无功,因为物理层面没有备份。

2 物理网络架构实现

试想一下:设计再好的网络架构,如果两台路由器之间连接所使用的物理链路是在一个物理路由通道内,那么一旦这个通道发生问题,等于说切断了这两台路由器之间的所有物理链路,此时,再好的技术人员也无回天之力了;虚拟层面的选择协议再好,也无法将数据送到目的地。

综合布线是所有数据传输所必须依赖的物理传输路径,一旦发生故障,就意味着所有的数据无法准确及时地到达目的地,为了减少或者避免这种尴尬的情况出现,必须在物理层面完成物理链路的路由备份,这一概念之前一直是网络集成商在推行,作为智慧城市、智能建筑的底层物理传输材料提供者的综合布线厂商,现在应该更能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作为综合布线行业技术服务提供的先行者,我公司一直把工程中的技术服务作为一项基本的工作项目在落实,在目前的所有正在进行的项目中,均有厂家给予提供的技术服务,目的只有一个:帮助甲方完成物理层面的深化设计,帮助施工人员让综合布线产品发挥其最大优势。

在网络架构的设计初期就把综合布线架构也详细地进行设计,并包含在网络架构设计之中,那么,在设计单位对线路备份进行设计的时候,承担虚拟备份的两条物理链路就不会被设计人员安放在同一条物理路由通道中,在网络集成单位完成设计并对链路进行调试时,就可以直接进行不同路径之间的路由选择,这样,既保证了从网络层面的虚拟线路备份能够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也能从物理路由层面完成不同物理链路走不同的传输通道,在某一通道发生故障后,另一通道还能继续承担数据传输的任务,保证数据的正常传输。如图3所示。

从图3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不同的路由器我们可以选择多条路线进行物理链路的敷设。任何一个机房到另一个机房均有两条以上的物理路由可以选择:从D机房到达F机房的物理通道DF被阻断之后,数据可以选择DC通道到C机房,然后通过CF通道继续传输,保证了任何一个机房中的LAN设备均不会因为其中一个接入通道的阻断而与整个局域网隔离。其应用原理是当其中的一条物理通道阻断之后,通过热备份路由协议进行判断并进行选择或者人为地对不能完成数据通讯的链路进行跳接,寻找另外一条还能完成数据传输的物理链路进行数据传输。

3 物理路由备份的重要性

通过上述阐述可知,综合布线物理链路的备份决定了Internet网络的架构设计。自然灾难是不可抗拒的,但我们可以在防护应对方面做出应有的对策,物理异元次备份是最好的选择。

除了我们看到的已经选择了在异地建立异地备份数据中心之外的那些企业之外,还有很多企业也在积极地建立对自己比较重要的异地数据备份中心。在这个以网络为基本交互手段的工作环境大背景下,数据变得尤为重要,它已经不像之前的纸质文档一样,一旦被损坏,很难再完全恢复。目前的任何一个企业对数据的保护越来越重视,不管是一个大的企业所完成的异地备份中心,还是一个小的企业所要进行的不同数据机房或者不同防火区之间的备份。

就一个小型企业公司的局域网来说,虽然涉及面很小,但是作为网络的备份必须给予考虑:到达同一个机房的不同物理路由,必须通过不同的防火区。当其中的一个防火区失火或者由于其他的原因致使通过本防火区的线缆不能正常完成数据通信时,其他防火区保护完整的作为备份的线路就派上了用处,它们开始承担重要的数据传输任务,使得重要数据得以备份、重要信息得以传输,最大程度地保护公司的利益,最大程度地减少公司的损失,最大程度地维护客户权益。

4 虚拟与物理结合的好处

物理路由和虚拟链路备份在现实的网络环境中相辅相成,没有虚拟备份路由协议对物理链路通断的判断,则需要在故障发生后人为地对物理链路进行变换,虽然是发挥了物理链路备份的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延误了数据的及时有效传输,导致重要数据丢失,时效性不够高;而如果没有物理链路的备份,当故障发生时,即便虚拟路由备份协议完成了链路判断,启用了备份链路,还是无法完成数据传输,因为根本就没有可以供它进行数据交互的物理链路。所以在现实的网络环境中,要使网络环境在灾备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必须虚拟热备份路由协议和物理链路的冷备份同时存在,冷备份为热备份提供备份传输的路径和通道,热备份为冷备份提供及时有效的路径判断和链路切换,确保数据的最大安全。

5 结束语

Internet环境 篇11

认识Internet打印

所谓Internet打印,顾名思义就是通过Internet网络进行打印操作,该功能提供了一种将打印任务跨Internet网络发送到打印机的途径,它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使用要求也比较低,只要用户拥有Internet打印机的名称以及合适访问权限,就能在Internet网络的任何“角落”,直接将打印任务发送给网络打印机。

大家知道,传统的网络打印操作,是通过共享文件和打印机方式实现的,不过该方式有诸多不足之处。从WinXP系统起,微软调整了系统策略设置,在缺省状态下,它会拒绝用户使用来宾账号,同时要求没有使用登录密码的用户,只能进行控制台登录操作。这样就容易造成,用户使用空白密码登录计算机时,只有修改系统组策略设置才能访问网络打印机。要是在使用密码登录系统的情况下,想每次启动系统都能正常访问网络打印机,那么就需要本地系统和远程系统都使用相同的登录账号名称和密码。而且,一些安全工具在缺省状态下,会将“文件和打印机共享”功能使用的端口关闭掉,只有正确调整安全工具的一些设置参数,才能保证正常使用网络打印机。

相比之下,Internet打印只会用到TCP协议的80端口,大多数安全工具默认都不会关闭该端口的。用户使用Internet打印机时,根本不需要调整系统组策略设置,只要简单修改Windows系统的安全规则即可。在基于 Windows Server 2003、Windows Server 2008系统的计算机上,当用户安装了Microsoft Internet信息服务组件,并利用IIS安全锁定向导开启Internet打印服务时,Internet打印功能就会自动启用运行。打印操作是通过Internet打印协议来实现的,该协议默认被封装在Http超文本传送协议中。

在进行Internet打印操作时,用户能通过浏览器窗口,远程管理打印服务器上的所有网络打印机。要是本地计算机安装使用的是Internet Explorer6.0以上版本,那么只要在浏览地址框中,输入打印服务器地址,通过 Intranet或Internet网络将打印任务传输到打印机中。进入打印服务器管理页面,按下“连接”按钮时,打印服务器就能自动生成一个打印驱动程序,同时进行打印机安装操作,安装成功的网络打印机,会显示在本地计算机的Printers文件夹中。

使用Internet打印

1. 安装架设IIS组件

服务器版本的Windows系统都支持Internet打印功能,该功能主要是通过IIS系统组件实现的。因此,在使用Internet打印之前,必须先在Windows服务器系统中,安装架设好IIS系统组件,这里以Windows Server 2003系统为例,向大家介绍一下具体的安装步骤。

首先将操作系统安装光盘插入到打印服务器所在主机的物理光驱中,在插入安装光盘时,一定要按下Shift功能键,来防止光盘自动启动。之后,依次点击“开始”|“设置”|“控制面板”命令,弹出系统控制面板窗口,用鼠标双击其中的“添加或删除程序”图标,打开添加或删除程序对话框,选择“添加/删除Windows组件”标签,打开Windows组件安装向导对话框,从中选择“应用程序服务器”选项,如图1所示。

其次点击“详细信息”按钮,按下“下一步”按钮,进入如图2所示的设置界面,选中“Internet 信息服务(IIS)”复选框,然后单击“详细信息”按钮,切换到如图3所示的设置对话框,选中“Internet打印”选项,最后单击“完成”按钮结束安装操作。

2. 配置IIS系统组件

当IIS组件安装成功后,Internet打印功能也会被安装成功,不过,我们还要进入IIS控制台,手工启用该功能。依次点击“开始”|“程序”|“管理工具”|“Internet信息服务管理器”命令,弹出IIS控制台窗口。在该窗口左侧列表区域中,依次展开“网站”|“WEB服务扩展”分支,在目标分支下面,选中“Internet 打印”选项,并按下“允许”按钮,这样Internet打印功能就被成功启用了。

为了保证Internet打印操作的安全,我们还需要对Internet打印功能的安全属性进行合适配置。首先打开IIS控制台窗口,在该窗口左侧列表区域中,依次展开“网站”|“默认网站”|“Printers”分支选项,用鼠标右键单击“Printers”选项,从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属性”命令,展开“Printers”选项设置对话框。点击“目录安全性”标签,打开如图4所示的标签设置页面,在“身份验证和访问控制”位置处按下“编辑”按钮,选择合适的身份验证方法。如果选用“启用匿名访问”选项,那么日后使用匿名访问时,IIS服务器会自动使用“IUSR_computer_name”之类的匿名用户帐户让用户登录到系统中,用户不需要输入登录账号。如果选中“集成Windows身份验证”选项,那么日后只有输入既定的账号名称和密码才能登录系统,该验证方法增强了Internet打印操作的安全性。

当然,我们也可以控制特定计算机对Internet打印机的访问。在授权某台计算机的访问或拒绝权限时,只要在“IP地址和域名限制”位置处点击“编辑”按钮,在弹出的“IP地址和域名限制”对话框中,逐一点击“授权访问”|“添加”按钮,将可信任的计算机、计算机组或域加入到“已授权”列表中,确认后只有指定的计算机才能进行Internet打印操作,而其他计算机是没有权限访问Internet打印机的。

nlc202309040810

3. 安装物理打印机

完成上面的操作任务后,工作才刚刚开始。我们需要在安装架设好IIS组件的服务器系统中,安装连接好物理打印机。单位使用的打印机是HP LaserJet 3055,笔者将其连接在服务器主机中的LPT1端口中。接着在Windows服务器主机中安装打印机驱动程序,这种安装操作很简单,只要依次单击“开始”|“设置”|“打印机”命令,弹出打印机列表界面,按下“添加打印机”按钮,打开打印机安装向导对话框。点击“下一步”按钮,选中“本地打印机”选项,继续点击“下一步”按钮,将物理打印机所连接的端口选中,这里应该选中“LPT1”选项。之后,根据物理打印机的具体型号,选择好打印机厂商和打印机型号,再重新启动Windows服务器系统即可。

安装好打印机设备后,再次打开打印机列表界面,这时就能看到已经安装好的HP LaserJet 3055打印机了。用鼠标右键单击该打印机图标,执行右键菜单中的“属性”命令,弹出打印机属性对话框,选择“共享”标签,在对应标签页面中开启打印机的共享状态,同时设置好合适的共享名称。接着进入“安全”标签设置页面,用鼠标双击权限列表中的选项,就能定义用户使用打印机的权限,确保只有合法用户才能使用Internet打印机。

如果希望Internet打印机远离恶意用户攻击时,还可以在“安全”标签设置页面中,按下“高级”按钮,进入高级安全设置对话框,在这里除了对访问控制权限进行设置外,也可以开启审核功能,让Windows系统自动监控打印机的访问状态,对于异常的访问状态,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

4. 进行Internet打印

辛苦地安装配置好Internet打印服务器后,返回到需要使用网络打印机的计算机,开始进行最后一步设置任务。开启IE浏览器的运行状态,在浏览器地址框中,输入“http://IIS服务器主机名称或地址/printers”,假设,Internet打印机连接在IP地址为192.168.1.166的服务器主机中,那么只要在这里输入“http://192.168.1.166/printers”地址并按回车(当然,在这里事先要设置好默认文档),在弹出的身份验证对话框中,输入设置好的合法用户账号和密码,进入Internet打印机管理页面,在该页面中,就能对Internet打印机和所打印的文档进行各种管理操作,其效果就像在本地管理打印机一样。例如,点击左侧区域的“属性”链接,在对应链接页面的“网络名”位置处,就能查看到Internet打印机的共享名称,将该名称记忆下来。

要是本地客户机已经安装好了Internet打印机驱动程序,那么只要点击左侧区域的“连接”选项,就能与Internet打印机建立共享连接了。如果出现打印机安装失败提示时,那就说明本地客户机还没有安装相关的驱动程序,或者本地系统中没有集成Internet打印驱动,也有可能是本地客户端系统与服务器端版本不相同(比方说,服务器端操作系统为64位,而本地客户端系统为32位等),这个时候我们只有采用手工操作,安装Internet打印机。

例如,在Windows 7系统中安装Internet打印机时,可以依次点击“开始”|“设备和打印机”选项,进入设备和打印机列表界面,按下工具栏中的“添加打印机”按钮,弹出打印机安装向导对话框,选择“我需要的打印机不在列表中”选项,打开如图5所示的设置对话框,选中“按名称选择共享打印机”项目,在对应项目文本框中,输入之前在“网络名”位置处获取到的Internet打印机地址信息。按“下一步”按钮,进入驱动程序选择对话框,手工导入合适的打印机驱动程序。要是Windows系统支持物理打印机,那么只要在“厂商”列表中选择对应名称即可,要是不支持的话,那不妨按下“从磁盘安装”按钮,导入从网上下载获得的驱动程序,完成Internet打印机的安装操作。日后,将Internet打印机设置为默认打印机,这样就能按常规方法,进行Internet打印操作了。

移植Internet打印

目前,仅有Windows Server 2003、Windows Server 2008等服务器系统,包含Internet打印功能组件,Vista、Windows 7、Windows 8等系统不支持该功能,不过,我们可以采取措施,将Windows Server 2008等服务器系统中的相关功能组件移植到Windows 7、Windows 8系统中,让这些系统也能为网络用户提供Internet打印服务。

1. 提取功能组件

假设,现在我们要将Windows Server 2008服务器系统中的Internet打印功能组件提取出来时,可以依次单击系统桌面上的“开始”|“程序”|“管理工具”|“服务器管理器”选项,切换到服务器管理器界面。选择该界面左侧区域中的“角色”分支选项,单击该分支下的“添加角色”按钮,打开角色添加向导设置框(如图6所示),选中“Web服务器”选项和“打印服务”选项,点击“下一步”按钮,按照向导提示安装好所选的角色和角色服务。

安装操作结束后,依次选择“开始”|“程序”|“管理工具”|“Internet信息服务管理器”选项,进入对应管理器窗口。将鼠标定位到该窗口左侧区域中的“网站”、“默认网站”、“Printers”虚拟目录上,这时我们能看到该虚拟目录实际指向“C:\windows\web\printers”路径。打开系统资源管理器窗口,逐一展开“C:\windows\web”文件夹,将对应窗口下面的“Printers”子文件夹选中并拷贝到移动硬盘中,以方便后续操作的使用。

展开“Printers”虚拟目录属性对话框,在“处理程序映射”位置处,找到新添加的映射选项,会看到名为“*.printer”的运行脚本。用鼠标双击该脚本选项,切换到编辑脚本映射设置框,将对应的可执行文件名称“msw3prt.dll”和请求路径“*.printer”记忆下来。再次进入系统资源管理器窗口,依次展开“C:\windows\system32”文件夹,将其中的“msw3prt.dll”文件拷贝到移动硬盘中以备用。

Internet环境 篇12

由于规模的庞大和代价的惊人,在真实网络上进行网络规划与设计或协议的开发与评价都是非常困难的,因此,网络仿真技术就成为必要的工具[1]。网络仿真技术是一种采用数学建模和统计分析的方法模拟网络行为,从而获取特定的网络特性参数的技术[2]。研究人员可通过特定的网络仿真技术,建立反映真实网络特征的网络模型,模拟网络流量在实际网络中传输、交换和复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获取网络全局性能统计量、网络节点的性能统计量、网络链路的流量和延迟等网络特性参数。对一个网络的软件仿真是通过对网络建模、协议建模和性能分析来进行的,因而,建模是第一步。如何描述被仿真网络的拓扑结构是网络仿真的基础性问题。

如果仿真针对的是小型或指定的简单网络,可以按照实际情况,建立网络拓扑图库,保存一些经典的网络拓扑结构,如APPARNET,ISP等。然而,很多情况下,仿真需要在类似Internet的网络拓扑上进行。例如:(1)许多新应用或实验不适合直接应用于Internet,其中一些具有危害性,如蠕虫病毒在大规模网络上的传播模拟;(2)对于一些依赖于网络拓扑的协议(如多播协议),在其研发阶段,当前Internet拓扑只能提供一份测试样本,无法对协议进行全面评估,需要提供多个模拟拓扑环境来进行实验;(3)从国家安全角度考虑,需要在线控制网络行为,如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的NMS(network modeling and simulation)项目。这无疑给建模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对于大规模异构性动态性发展的非集中性的Internet来说,描述其拓扑结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Internet拓扑建模至今仍然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在计算机网络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2 随机网络拓扑建模算法

Internet模型中的拓扑部分刻画的是Internet在宏观上的特征,反映一种总体趋势。而随机网络仿真模型由于其固有的随机性,保证了在其上进行的模拟或测试结果也同样具有随机性,仿真结果因此也具有足够的可信度。可见,如果能保证随机网络仿真模型和实际网络在主要特征方面保持一致,则相关的模拟或测试便具有更高的实用性和指导意义。因而随机网络在Internet的拓扑中就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依据这一思路,研究人员提出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算法。

2.1 随机图模型(Random Graph Model)

随机图模型是最初被广泛采用的一种平面的网络拓扑算法,能够产生随机的网络拓扑。Waxman[3]作为纯随机模型(Pure random model)的变种,其基本思想是,首先把n个节点随机的置于一平面中,然后根据任意两点之间的欧几里德距离(Euclidean distance)用给定公式计算出两点间互连的概率P(u,v),根据概率P(u,v)设置两点u,v之间的边。P(u,v)的定义如下:

P(u,v)=α*e-d(u,v)/(βL)

其中d(u,v)是节点u和v之间的欧几里得距离,undefined)是节点间可能的最大距离。0<α,β<=1。α越大,节点之间存在链路的概率越大,实际上就是一个节点的度数越大。β则表示长连接与短连接之比,β越大则长连接比重越大。模拟两种模型性能可以发现,对于同一规模、同一α值和β值,每一次所生成的随机网络平均点度总相差较大。如果网络规模也有改变,则得到的平均点度值更无丝毫的一致性。因此,在Waxman模型的基础上,不同的学者又提出了如下一些改进模型,他们包括:

(1)Waxman2:把d(u,v)定义为0和L之间的随机数,即P(u,v)=αe-rand(0,L)/(βL)。

(2)DoarLeslie:把概率P(u,v)乘以一个比例因子ke/n,即P(u,v)=αk/ne-d/(βL)。其中e是期望的节点平均度数,n是节点的个数,而k则是一个与α和β相关的常量[4]。

(3)Exponential:定义P(u,v)=αe-d/(L-d)。

(4)Logicality:

定义

undefined

经进一步大规模组实参数模拟实验后发现,以上所提出的模型平均点度收敛性仍不理想,长短边比例及超长边连通概率与实际网络还有差距。而且上述模型均未考虑到网络的层次性。不过,随机图模型的最大优点就是其算法实现比较简单,因而被广泛应用于网络问题的研究领域。

2.2 层次图模型(Hierarchical Model)

上文提到的Waxman算法的节点都是按照均匀分布的概率散落在一个规定的平面上。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网络中,节点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而往往是倾向于局部集中分布。例如,在国内网络中,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东部延海地区的网络节点分布密度一般要比人口稀疏或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的分布密度大;在国际网络中,这一趋势更加明显。发达国家的网络节点密度要比发展中国家的网络节点密度大。另外,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海洋,而海洋中是几乎没有网络节点的。为了克服这一差异,层次图模型对网络节点的分布方式做如下改进。

层次图模型主要是模拟Internet的层次性。Transit-stub[4]和Tiers[5]都属于这种层次图模型。例如,Transit - stub模型,其基本思想是,先随机产生顶层(top-lever)连通的拓扑图,让图中的每一个点代表一个传输域(transit domains),传输域的拓扑可以 Waxman, Pure random等随机方式产生。传输域中的每一个节点连接多个桩域(stub domains)。桩域中的拓扑产生方式与传输域中的相同。为了使不同域间的链路的权值足够大,不同transit之间的链路权值Wtt,不同stub之间的链路的权值Wss,以及stub与transit之间的链路权值Wst将分别依据以下的公式计算给定。

Wtt=Dt/2

Wts=DtopWtt/2+(Dtop+1)Dt

Wss=Ds+2Wts

其中,Dtop定义为顶层图的直径;Et定义为传输域的最大直径;Ds定义为桩域的最大直径。

Tiers采用的是三层拓扑结构,用来分别代表Internet中的广域网,城域网和局域网。

2.3 基于度的模型(Degree-based Model)

一个节点所拥有的度是该节点与其他节点相关联的边数,度是描述网络局部特性的基本参数。网络中并不是所有节点都具有相同的度,系统中节点度的分布情况,可以用分布函数描述,度分布函数反映了网络系统的宏观统计特征。理论上利用度分布可以计算出其他表征全局特性参数的量化数值。基于度的模型主要是模拟Internet中节点度的幂次法则分布特性。例如,在PLRG[6](power-law randow graph)中,给定节点个数N和指数值β。β作为一个幂次法则分布的参数(如度数为K的概率为K^-β),为拓扑图中的每一节点设置节点的度。设di为节点i的度。则节点i将被复制di次。最后将随机的连接两个节点,直到没有孤立的节点为止。这种算法不能保证图的连接性,而且两点间会有重复边。

3 三种算法的比较

三种算法比较起来,各自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非层次性的模型(waxman),没有考虑真实网络的一些本质的特征(如,节点的平均度数较低),随着图的规模(节点数增多)的增加,由此算法产生的节点平均度数小的拓扑图一般都是非连接的。因而,如果需要产生一个连接的,节点平均度数较为逼真(如,平均度数<=6)的中等规模的图(如,n=1500)时,这种方法将很不实用。基于度的模型只适宜描述大规模(节点数至少为1000)的网络,否则,当节点数不多时,幂次法则分布几乎没有什么意义。而层次图模型反映了真实网络的层次性和局部性,更适宜于描述网络的带宽,地理位置等特征。能在保持节点的平均度数较小的情况下,产生大规模的拓扑图;能够比较逼真的为不同链路(域间/域内)指定权值;同时这种模型还能直接控制跳数直径(hop diameter)和平均的节点度数。因而,要想比较逼真全面的产生网络拓扑,Transtit算法是比较合适的,同时考虑当网络节点较少时,Waxman也是不错的选择。

4 基于VC++的Internet拓扑建模实现

本文利用VC++6.0开发了一个网络仿真软件,其中的拓扑建模采用了Waxman算法,可产生任意节点个数的网络拓扑图。在实现Waxman算法过程中有一点需要注意的地方,即:用Waxman算法初步生成的拓扑图并不一定是连通的,这就需要判断它的连通性,如不连通,把离得最近的两点连接起来。实验证明,在该算法实现的网络拓扑上,对几个网络路由协议进行评测,结果与理论预测相吻合,该模型的建立具有实践意义。Waxman算法关键实现代码如下所示,拓扑图产生效果如图1、图2所示。

(α=0.1,β=0.5,平均节点度数=2.8)

(α=0.1,β=0.5,平均节点度数=2.8)

5 结束语

随着Internet网络的迅猛发展,Internet拓扑仿真技术已经成为热点研究领域,研究和实现Internet网络的分布特性,建立适用于各种研究的拓扑模型,其意义不可忽视,而且难度、复杂度也更大。本文对Internet拓扑仿真技术进行了探讨,比较和分析了当前流行的几种网络拓扑算法,并利用VC++可视化实现了Waxman算法,对Internet拓扑建模技术的深入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摘要:如何描述了被仿真网络的拓扑结构是网络仿真的基础性问题。对于大规模异构性动态性发展的非集中性的Internet来说,描述其拓扑结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Internet拓扑建模至今仍然是计算机网络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文中对几种Internet拓扑建模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比较了他们的优缺点,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最后给出Waxman算法的具体实现。

关键词:Internet,拓扑建模,网络仿真

参考文献

[1]William Stallings.Data and Computer Communications[M].Beijing:China High Education Press,2001:778.

[2]林闯.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系统的性能评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339.

[3]Waxman B M.Routing of Multipoint Connections[J].IEEE Journal of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December 1988,6(9):1617-6221.

[4]Calvert K,Doar M,Zegura E.Modelling Internet Topology[J].IEEECommunications Magazine.June 1997.

[5]Doar M.A Better Model for Generating Test Networks[C]//Proceedingof IEEE Global Tele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GLOBECOM).No-vember 1996.

上一篇:架构桥梁下一篇:危机应对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