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架构

2024-11-14

实施架构(精选10篇)

实施架构 篇1

《田野课程——架构与实施》是南京市太平巷幼儿园继《田野课程——观念与实施》之后关于“田野课程”研究的新成果。本书由汪丽园长主编,2008年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清风扑面——走进田野”。作者在这一部分从整体上对田野课程进行了阐述。首先,作者明确了田野课程的基本理念:真实、参与、现场、开阔、清新。其次,作者从幼儿、教师、课程三方面追溯了田野课程理念的根基,也就是阐述了田野课程的幼儿观、教师观、课程观:1.幼儿是独立的个体、主动的学习者、天生的创造者,应在教育引导下主动发展;2.教师是幼儿平等的对话者、幼儿学习情境与学习资源的重要提供者、成长的促进者,同时,教师在与幼儿、家长、社区人员的合作学习中,逐步成为合作学习中的自主实践者,并不断地实施、研究、开发、利用田野课程;3.田野课程以自然主义教育精神为基础,以在园本课程实践中形成的田野理念为指导,以幼儿经验的联系和延续为基本线索,以幼儿的主动学习为基本形式,以教学、游戏、实习场、情境脉络、现实生活等交叉融合的活动为途径,努力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最后,作者以图表的形式十分清晰地罗列出田野课程的总体框架结构,包括课程总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几部分。

第二部分“编制一个现代故事——田野课程的开发”。这一部分主要讲述田野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价值判断与取舍,即课程审议过程、不同组织形式的课程内容如何选择以及技术路线的安排等。首先,作者强调幼儿的“古老故事”价值千金,幼儿的已有经验赋予课程开发生生不息的动力,因此,“以学定教”是田野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其次,课程的价值判断与取舍十分重要,他关系到未来课程实施的实效性。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型教研活动的开展模式,也是田野课程成果的亮点之一——课程的审议。再次,作者分主题、领域、游戏与生活三大活动内容来阐述活动的形成与展开。最后,作者归纳出课程开发过程的操作线路:背景分析—需求分析—确定目标—选择适宜的开发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调整开发内容。同时,强调动态性与对话性,将田野课程开发看作是一个持续、不断完善的过程。

第三部分“形成一个个人的故事——田野课程的实施”。这一部分是整本书的精华所在。作者用例析的方式详细阐释了“教与学”的问题、田野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幼儿的典型活动形式、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课程评价方式等。首先,作者明确了田野课程理念下教与学的关系——以学定教,是发生在现场与情境中的教与学,是课程建设者之间的交互学习与合作学习过程。其次,作者深入浅出地例析系统活动、项目活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和亲子活动等田野课程的五大实施途径,具有宝贵的借鉴价值,是这本著作的第二大亮点。再次,作者介绍了几种典型的学习活动,有调查活动、烹饪活动、种植园地活动、区域活动、表演活动等,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幼儿掌握自主规划、记录的技巧与能力。随后,作者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阐述了田野课程中教师的观察、记录、反思的内容、方法和意义。最后,作者介绍了田野课程多元、真实的评价方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幼儿、教师、家长;评价方法的多元化——档案、现场、信息、座谈、调查问卷等;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幼儿发展目标、教师教学能力、家长参与程度与效果等。

第四部分“育禾得需长流水——田野课程的培训与学习”。作者阐述了教师培训学习的目的与方式:为问题而学,为有效的工作而学,为幸福的生活而学。第五部分“面向园墙外的对话——田野课程中的家庭与社区”。主要讲述家长及社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形成促进幼儿发展的合力,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促进教育走向社会化,实现家庭、幼儿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教育观。

本书是太平巷幼儿园对自身园本课程建设的阶段性成果的总结报告,对其他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建设有着十分丰富的启示意义。

实施架构 篇2

图4-5

这是一个典型的分层架构,分为应用层、Framework层、Native层、内核层。这似乎与我们今天要说的微服务架构没有任何关系!大家需要注意的是这是一个更为宏观的架构,在这个分层架构之下还有其他的架构模式,微服务架构就是其中最为明显的一个。Android系统按照职责分为不同的层次,但是在Java层( Java应用程序和应用程序框架)与系统服务层( Android运行环境 )这两个层之间则是通过本地C/S模式进行通信,也就是我们的微服务架构。<?www.2cto.com/kf/ware/vc/“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vcD4NCjxwPs7Sw8fWqrXA1NpBbmRyb2lkz7XNs8b0tq/KsaOstPPWwrvh1rTQ0Mjnz8LLxLK9OjwvcD4NCmluaXS9+LPMxvS2r6O7o7sgU3lzdGVtIFNlcnZlcsb0tq+juyBBbmRyb2lkz7XNs7f+zvHG9Lavo6y9q7f+zvHXorLhtb1TZXJ2aWNlTWFuYWdlctbQo7sgQW5kcm9pZNTL0NC7t76zvajBoqOssqLH0sb0tq9MYXVuY2hlcrPM0PKhow0KPHA+1Nppbml0vfizzMb0tq+686Osu+G199PDaW5pdF9wYXJzZV9jb25maWdfZmlsZbe9t6i94s72aW5pdC5yY87EvP6jrMi7uvO9q2luaXQucmPW0Na4tqi1xMP8we6horf+zvG1yMb0tq/G8MC0oaM8L3A+DQo8cHJlIGNsYXNzPQ==”brush:java;“>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代码省略 // 创建系统文件夹 mkdir(”/dev“, 0755); mkdir(”/proc“, 0755); mkdir(”/sys“, 0755); // 代码省略 // 初始化内核 open_devnull_stdio; klog_init(); property_init(); process_kernel_cmdline(); // 代码省略 // 解析init.rc文件 init_parse_config_file(”/init.rc“); // 代码省略 return 0;}

init.rc是由一种被称为“Android初始化语言”的脚本写成的文件。在该文件中描述了一些动作、命令、服务、选项等,我们这里只关心服务这一项。init.rc中的一个服务描述大致是这样的。

service zygote /system/bin/app_process -Xzygote /system/bin --zygote --start-system-server class main socket zygote stream 660 root system onrestart write /sys/android_power/request_state wake onrestart write /sys/power/state on onrestart restart media onrestart restart netd

在上述代码中指定了一个zygote服务,这个服务会启动一个叫做zygote的进程,zygote是Android世界的万物之源,所以的进程都有它孵化。在启动zygote时又会启动System Server进程,System Server是所有系统服务的栖息地,也是应用与Zygote进程通信的中枢,例如需要启动某个应用时会通过System Server通知zygote fork一个新的进程。在System Server启动之后会调用com_ android_ server_ SystemServer. cpp类中的android_server_SystemServer_nativeInit函数,在该函数中会获取ServiceManager实例以及启动一些Native服务。最后会调用SystemServer内部类ServerThread的initAndLoop函数将WindowManagerService、ActivityManagerService等系统服务注册到ServiceManager中,这些服务为系统提供各种各样的功能,最后启动系统消息循环,此时Android的运行环境基本构建起来了。

public class SystemServer {// 主函数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代码省略 // Initialize native services. nativeInit(); // This used to be its own separate thread, but now it is // just the loop we run on the main thread. ServerThread thr = new ServerThread(); thr.initAndLoop(); }}// 内部类class ServerThread { public void initAndLoop() { // 1、启动主线程消息循环 Looper.prepareMainLooper(); // 代码省略 try {// 2、将各个系统服务注册到ServiceManager中// 添加PackageManagerServicepm = PackageManagerService.main(context, installer,wm = WindowManagerService.main(context, power, display, inputManager, wmHandler, factoryTest != SystemServer.FACTORY_TEST_LOW_LEVEL, !firstBoot, onlyCore);// 添加 WindowManagerServiceServiceManager.addService(Context.WINDOW_SERVICE, wm);// 数十种服务的注册,代码省略 } catch (RuntimeException e) { } // 3、启动消息循环 Looper.loop(); }} // end of ServiceThread} // end of SystemServer

Framework层(客户端)与Native系统服务(服务端)之间并不是直接调用的,而是通过Binder机制,客户端代码通过Java端的服务代理与Bidner机制向Native服务发起请求,具体的工作交给Native系统服务来实现。因此Framework和Native层的架构是如图 4-6 所示。

实施架构 篇3

关键词:微格教学;教研;有效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199-01

新课程改革指出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对学校教育寄托了很高的期望,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向“教学研究者”。教师专业化的水平层次不齐,大部分的老师对自我关注较多,对学生,对教学任务关注较少,专业发展水平程度不高,基于这样的现象,我们通过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整体提高,以适应新课改对教师们的要求。微格教学可以进一步提高已经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一、微格教学的构建与实践

2+2同课异构:同组交流—分别教学设计—集体备课确立—同组分别听课—录像回放—课分析研讨—第2轮开课—开课听课者反思。第一个2是两位教师进行同课异构,互相对比互动学习研讨,确定了课题后,备课组教师集体研读课题,教师交流自己对课题的理解,分析教学的重点、难点,交流自己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设想和疑问,交换可利用资源。然后教师结合自己班级学生的特点构想教学策略,这一过程是教师个体的独立备课上课;第二个2是同课多轮法,针对同一个课题,发挥教研组、备课组以及全体教师的创造性,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教学设计,所谓异构是第一堂与第二堂课中间有了一个微格研讨的过程,第一次课程教学结束后,在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以及听了他人的同课异构的课程,录像重放反思教学行为,再进行组内分析研讨,在设计自己地2堂课时,同第一堂设计就可能有了异构,第二堂课会更精彩,对于教师专业能力水平的提高,起了更大的作用。

二、微格教学的有效运用

1、重视微格教研反馈性:

通过微格设备及微格教研的流程,迅速给教师创造自我反思的平台,使教师本人能客观地分析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提供有利条件。使微格教研效果更加有效、内容更为丰富、生动有趣,而且可操作性强,也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实用的训练方法。

2、重视微格教研的人本性

做到双关注,即关注学生、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我们微格教室中能通过单向玻璃,观察课堂,学生在不受听课者影响的课堂中上课,真实反映课堂的教学活动,同样,授课教师也不受影响,如实体现自己的水平,而在微格摄像资料中,教师能够完整地看到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的关系,使授课者更加关注信息传递即教学的效果,制定或选择今后的教学策略,从而使学生收益。

3、重视微格教研技能性

微格教研不能仅停留在高层次的理论研究与探讨上,因为教师必须要通过自己的教学技能对学生进行课堂的教学行为,构建微课程课堂教学对技术支撑更高,实施微课程教学把教师当做一台录音机或摄像机,这是走入一个新误区了。教师教学技能不但要在课堂中体现,更重要的是要融入微课程的整个过程的实施中。

三、实践微格教研,提高教学质量

1、抓准评价的内容与空间

微格教学是学生的课前、课中、课后的有效融合,是通过学生,师生的交互,培养学生的研究或探究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素养能力以及合作、实践、创新的能力,如果没有学生思维空间,这样的课肯定是失败的。我们在评课标准设计时,就强调,课堂教学要留有一定的空间,能让学生有效地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互。

2、课堂片段现场模拟演练

微格教学模式实施的程序:课前设计—片段说课—开课模拟—分析录像—课后评课—开课听课者反思

微格片段教学注重比较研究,可深入探讨,避免泛泛而谈,不着边际,对于新教师来说,全堂的教研,容易消化不了,收获反而不大,片段教研能抓住重点,容易掌握,而对于老教师来说,全课较熟练地能够掌握,但要想突破,达到一种新的境界,就需要从片段入手,从片段来提升,拓展,最后达到一种新的升华,使自己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3、目标达成研讨

如果要抓教学目标,抓住需要重点达成目标,有难度达成的目标,根据学情作具体化、可检测的进一步定位,就要从对象、程度、内容等方面进行补充、调整和限定。如果要以提升其中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学生活动,教师素养为目标,那么不选择太多,要根据自身的弱点进行选择,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不管什么目标,最终是基于学生为主题,不能空泛指向必须要明确,对相关教学目标的具体阐述,要尽量分层,便于检测。

参考文献:

[1] 孙卫国.微格教学)一种师资培训的新方法[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1).

[2] 吴全洲.基于校园网的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的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09(2):112-114.

“田园生活”课程的架构与实施 篇4

我校在乡土课程建设推进中,依托周边乡土资源,构建了“田园生活”课程体系。“田园生活”课程主要由校外“田园生活”课程和校内“田园生活”课程组成。校内“田园生活”课程主要是把校外“田园生活”移植到校内,创设模拟真实的“田园生活”情境,分别从环境、基地、课程进行建设。同时,与课堂变革相结合,我们构建了“1+X”式“田园生活”课程与基于生活角色的“田园生活”综合课程。本文着重就“田园生活”课程的架构与实施进行阐述。

一、“田园生活”课程基本理念

“田园生活”课程是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培育乡土情怀为目标,以乡村生活中的自然、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以及变化发展的社会经济等为课程资源,以“生活一课堂一生活”为实施特征的课程。其内容选择和组织主要围绕四条线索进行,即学习者与“田园生活”中自然、他人、社会、自我四者的联系,最终指向于学习者主动、健全的发展。

“田园生活”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亲近田园,融通生活——田园生活教育”。亲近田园,就是要教育学生亲近自然、亲近社会、亲近绿色;融通生活,指在生活中教育,在生活中学习,创建一个“田园生活”微社会,让学生学以致用,促进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与沟通,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主动、健康发展。

二、“田园生活”课程条件创设

“田园生活”课程主要由校内、校外的“田园生活”课程组成。校内“田园生活”课程,主要是把校外“田园生活”课程移植到校内,创设模拟真实的“田园生活”,并从教育目标、教学时空等方面进行控制,分别从环境、基地、课程进行建设。我校在校内“田园生活”课程创设中,一是致力于打造具有浓郁“田园生活”气息的校园文化环境,在橱窗、开放大厅、走廊等处分别布置了“田园生活”中的非遗专题,将淳朴的乡情乡韵渗透于环境布置中;二是建立了各种“田园生活”体验活动基地,如农具体验室、生态实践园、栽培实验园等。

我校在校外“田园生活”课程中,与校外场馆、企业等签订合约,定期开展系列考察活动。我们在东滩鸟类湿地馆、东明酿酒厂、周边企业定期开展体验活动和调查,让学生深入周边、了解社会、亲近自然。比如组织学生去东明酿酒厂等企业考察学习,让学生了解本地企业,了解企业文化,了解工人的生活状况。我们还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探究活动,例如用地图的形式,把乡村生活中人文、生态、环境、历史在地图上标识的“绿地图在行动”探究活动,学生非常喜欢。

三、“田园生活”课程内涵

1. 课程目标

学校的育人目标决定了学校课程发展的方向。我校通过调研,确定了对学生培养的三个关键价值取向,即健康、阳光、乐学,明确了“会探究,能生存,爱生活,有梦想”的育人培养目标,并形成了“田园生活”课程目标:认识田园生活、探究田园生活、热爱田园生活,即认识“田园生活”中的自然、生态、文化、风土人情、社会生活等;在搜集与研究、观察与调查、参与生产生活实践中,学习研究“田园生活”;在“田园生活”浸润中,培育亲近自我、亲近他人、亲近书籍、亲近自然、亲近生活、亲近社会的情感和乡土情怀。

2. 课程设计

“田园生活”课程设计有两种,一是“1+X”课程,“1”指一门学科,“X”指“田园生活”课程资源。“1+X”课程是以学科教学为实施路径,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为指导思想,实现了基于教材而又超越教材的理念。如在数学课中,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田园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二是基于生活角色的“田园生活”综合课程,主要与星期三快乐活动相结合,如以崇明乡土音乐文化,设计了崇明扁担戏、崇明器乐音乐、崇明民间舞蹈、崇明童谣等主题模块。在崇明山歌主题活动中形成了低年级段崇明童谣、中年级崇明山歌、高年级山歌小戏等系列课程。

3. 课程内容

我校根据学科特点,将基础型课程的各学科分类整合,分成数学、科学、语言、社会、健康、艺术、跨领域等类,融入“田园生活”课程。如科学类,开展生态田园长周期探究;语言类,整合田园生活中的人文因素,开展阅读,以此带动语言的习得等。在推进基于生活角色的“田园生活”综合课程中,我校有六十多位教师围绕着田园生活中自然、社会经济等内容,开发了近七十门课,形成了《乡之味——崇明饮食文化》《崇明天气谚语》《崇明扁担戏》《崇明水仙》《金风蟹韵》《崇明乡土音乐文化》《生态堆肥》等教材与讲义稿。

4. 课程评价

“田园生活”课程评价强调激励,坚持多元,促进自主发展。对课程评价,主要从“田园生活”课程中开发科目方案的可行性、实施过程及课程实施的效果进行分析评估。对学生评价,评价指标可以由教师根据课程目标来设计,其主要载体是积分卡中的好学卡、乐动卡,其中好学卡用于“1+X”田园生活课程,乐动卡用于快乐活动日,每张卡有20个点币,可在学校点币银行超市里兑换奖品。

四、田园生活课程与课堂变革

1. 编制《“1+X”课程目标指南》

我校组建了以各学科教研组组长为开发团队,依据学科课程标准与“田园生活”课程,在分析学情基础上,编制《“1+X”课程目标指南》,明确提出了学科课程与“田园生活”课程的融合目标、融合内容。依据指南,教师能够清楚地把握目标,合理确定教学内容。

2. 研发“三单”学习工具

我校在课程推进中,研发了供学生使用的预习单、活动单、检测单,使学生、教材、教师之间有了联系。例如,数学组王老师在教学面积计算应用时,把预习单用于学生收集“田园生活”问题,使得学生带着“田园生活”中问题进课堂,把课堂搬进了蟹塘,用皮尺进行测量,对测得的数据进行记录、计算,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 凸显问题解决学习情景

在教学中,我校提倡用“田园生活”课程资源完成学习任务,通过“田园生活”中的问题情境解决展开学习。例如,语文组奚老师在指导写景作文时,用学生自己栽种、培育蔬菜瓜果的照片布置学习任务,学生很有亲切感,随后用金瓜叶子生长情况进行分析,引起冲突,引起讨论,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条件。

4. 扮演角色模拟乡村场景

“田园生活”课程实施创建了一个微型乡村生活场景,让学生提早进入微社会来体验生活。教师通过即兴表演、实景角色扮演、服饰角色扮演等方式,开展生态养殖小能手、绿色小卫士、生物小专家、生态小农夫、小小酿造师、小公民辅导员等丰富多彩的角色体验活动,提高活动实效性。

五、“田园生活”课程实施成效

实施架构 篇5

还是那句老话,略懂开发的系统集成工程师才是一个好的工程,才能与后期的开发的兄弟们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文章如有纰漏之处欢迎大家提出来

话入主体,一般而言我们在部署ocs以及exchange的时候首先需要作的步骤就是扩展AD架构,但是扩展过ad架构之后会出现什么效果呢?当我们部署完exchange后,我们点击创建的帐户-属性里面就会出现exchange的相关属性,ocs会出现类似sip账户的相关属性,这个原理到底是什么呢?

下面这个文章,我抛砖引玉给大家略微讲一下

1 ad架构这个选项我们起初是在mmc中默认不显示的,如想看到这个选项我们需要在开始运行里面输入regsvr32 schmmgmt,开启这个功能

然后我们再mmc中打开ad架构这个选项

我们看到在架构中有两个选项,1类别,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类,对象,实例 2 属性,就是对象的属性,我们简单察看下里面包含了我们所有的对象,及属性。比如user类,名称属性。

2 一般而言在实际应用中,原有的那些个属性是远远不够我们使用的,比如我在学校做工程的时候,就需要给学生添加一个为学号我就讲如何给user添加一个名为学号的属性用来存储学生的学号信息。下面就开始讲如何扩展用户的属性添加一个学号选项

首先新建学号属性,右键点击属性新建-属性填入相关信息

ldap名称是以后我们通过程序赋值的时候的名称,x500命名需要注意oid(object id)的命名规则,这个命名规则很麻烦其中中国区的命名是以2.16.156开头 ( China),有国际标准规定

填完 相关数据后点击确定

3 属性是属于对象的,这里我们将我们创建的学号属性赋给user对象

在类别中找到user,然后属性-属性-添加,找到我们刚添加过的属性,点确定,

4 如何验证我们这个属性已经赋给user(用户)了呢,我们需要新建一个用户,在这里我在扩展过之后在ad里面创建了一个名为li的用户,然后我们打开adsiedit。exe进行察看,在路径中找到li这个用户,点击属性,我们就可以在里面看到我们添加过的属性了。注:我们手动添加的属性在用户及计算机管理里面以及其他任何图形界面是看不到的。但是exchange那些架构扩展属性是能够看得到的

5 这里简要介绍一下如何给我们创建的对象属性赋值,因为这里牵涉到一些开发我不详细叙述。给自定义的属性赋值要通过开发程序的方式进行,声明一个类,赋予类属性,然后通过put的方法讲值放进去。

简单介绍了一下如何手动扩展架构的,相信大家能通过这个文章来了解在ocs以及exchange扩展架构后如何出现了那么多的属性选项

★ 师生关系的新架构在哪里

★ 谈在历史教学中怎样让学生动起来论文

★ 面试中,怎样表现最出色

★ 在班级里怎样交朋友日记

★ 在磨练中成长

★ 如何在职场中脱颖而出

★ 在书香中成长

★ 在父爱中长大

★ 在烦恼中成长范文

数字化校园的架构及其实施策略 篇6

一、数字化校园的体系结构

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不但要做到针对需要, 设计合理, 设备配套, 通道畅通, 还要留有余地, 便于今后扩充和更新。因此, 本文提出数字化校园的体系结构 (如图) 涉及到的以下四个层次:

第一层是门户和统一身份系统:通过统一门户和统一身份系统的建立, 将众多的校园应用纳入到统一门户之中, 实现单点登录, 众多的系统一次登录, 一个用户一个口令。构建学校统一身份认证平台, 从身份认证上整合学校原有的离散的业务系统, 形成权威、准确完整的验证体系, 为全校师生服务;本平台提供一套用户自行定义门户界面系统, 方便用户使用。系统具备可扩展性, 为将来的新的应用系统的集成提供接口。

第二层是应用系统层:该层涉及到的应用系统范围广, 种类繁多。各个应用系统涉及到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各个方面,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点就在于对涉及到的应用系统的开发。

第三层是用户管理层:对系统中的所有用户信息的维护和操作。对用户的管理要使用目录服务。目录服务, 即L D A P (lightweight Directory Access Protocol) 是当今最为流行的目录服务协议, 它是由以目录服务形式存储用户、组织、文件和网络资源信息等的服务器实现的, 它是x.500目录服务访问协议的简单版本, LDAP已成为目录服务的标准之一。目录服务指的是将使用Internet的用户或组织的信息 (称为属性) 以层次结构, 面向对象的数据库的方式加以收集和管理, 为其它Internet提供应用和服务管理员可以通过浏览器对LDAP数据进行管理。

第四层是系统、网络平台:充分利用校园网现有的基础结构, 改造和替换旧的网络设备, 达到骨干网使用千兆或10G交换以太网。二级网络采用快速以太网技术, 十兆或百兆到桌面, 保证教学和办公涉及的部门网络连通, 在投资允许的情况下最大化网络覆盖面。另外需注意的是对网络管理软硬件的选型, 一定要考虑对开放网管协议和设备升级的支持, 以便节约投资成本并更好地实现从底层硬件到上层应用的统一网管, 注重网络安全, 包括 (内部) 漏洞扫描和 (外部) 访问控制及病毒的防治。

二、数字化校园实施策略

依据数字化校园概念及其数字化校园的体系结构, 数字化校园实施策略重点分为以下四方面:

1、教学管理的建设--教学管理系统和学籍管理系统。

随着社会进步, 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相应的需要学校的工作越来越周到、全面、先进、高效。这不仅使教务管理的日常工作日趋复杂繁重, 而且, 对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务管理系统强化了教务管理的职能, 涵盖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课表系统等主要功能, 对教务管理工作进行了提炼和概括, 使教务管理工作日益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教学管理建设主要涉及到以下两个系统。

教学管理系统主要包括教务信息发布子系统、排课子系统、选课子系统、考试管理子系统、教学资源管理系统、考务管理系统。

学籍管理系统主要涉及到学生信息管理、学生成绩管理、考试管理和用户管理四大模块, 具备信息录入/修改/删除、成绩录入/修改/删除、自动计算总分并排名、添加/修改/删除考试信息、添加/删除考试科目、添加/修改/删除系统用户等功能。

各院 (系) 通过校园网可访问放置在教务处的数据库服务器, 院 (系) 教务员可远程进行数据的录入、删除、更新、查询等操作, 教务处可根据从网上汇总上来的数据进行各种统计等处理。部分公共教学信息可在校园网、Internet上发布。用户可通过浏览器从教务数据库中获取相应的动态信息。

2、教学支撑体系的建设--数字图书馆系统和虚拟实验室。

将根据教学或相关环境的需要, 建立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中心、数字图书馆、虚拟实验室, 并对资源加强管理, 建立目录服务。基于知识的搜索和挖掘、管理技术也作为资源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备受重视和关注。

3、教学保障的建设---综合信息门户系统、后勤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

综合信息门户系统包含两部分门户和统一身份认证。门户是位于各类应用之上, 作为数字化校园窗口, 以浏览器的方式向用户展现数字化校园的应用信息, 整合各类应用系统, 学校用户 (领导、管理人员、教师, 学生等) 可自由定制个性化的信息内容。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是为了实现用户无须一次次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综合信息门户平台外接的 (集成的) 应用子系统, 即单点登陆。

人事管理系统主要包括模块:人事档案管理 (包含工作经历管理、社会关系管理、证书管理、职称评定管理) 、职工培训管理、奖惩管理三大模块, 并要具有一些统计报表及分析图表、支持数据导入、导出功能、提供人事工作提醒功能。

后勤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是维持高校正常运转的后备主力军。后勤对整个物资需求的掌握程度, 对固定资产的管理, 决定着高校能否正常运转和继续生存, 后勤管理系统对保障教学的意义重大。

4、教学资源建设。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课件库建设、网络教学平台、源库建设 (学科数字图书馆) 、教师培训、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

三、总结

中职校数字化校园架构分析与实施 篇7

1 数字化校园的组成

1.1 校园网络架构

学校的校园网络信息平台是校园建设的最基本的设施, 校园网络主要由各种电脑, 路由器, 通信线路, 防火墙, 专用服务器等各种部件组成, 已连接到互联网当中, 但是缺乏相应的网络基础设施, 信息的流动受阻, 这对于形成的信息空间有很大的障碍。

1.2 数据仓库

整个信息技术平台的数据, 基础信息数据库主要是由学生档案库, 教师资源库, 文件档案, 教学资源信息库, 管理信息资源库组成, 不同的数据库之间相互结合, 具有较强的相关联性, 以数据仓库作为基础, 可以对信息技术平台进行有效的扩展从而能够进行更先进的应用。

1.3 基本的信息服务

信息流动的软件基础就是基础信息服务, 其中包含校园一卡通管理系统、E-mail管理系统、FTP、WWW网络、BBS网站、DNS (Domain Name System, 域名系统) 、图书馆管理体系、身份认证体系、目录服务系统、安全服务系统、计费管理系统。

1.4 和扩展的增值服务

校园数字化建设主要是在基础信息服务的基础之上对数据仓库的应用进行深入的挖掘, 各种信息资源的管理数据是由各种应用系统直接生成的, 并提供了一个易用性和持续发展的接口。

1.5 数字虚拟校园

校园信息系统建设完成后, 中职院校的功能就会得到有效的延伸, 能够使得学校的教学, 科研和整体发展能够突破传统的概念的影响, 这是对中职院校含义的进一步延伸, 使得中职院校成为了一个可以覆盖网络范围的电子校园, 这个校园是没有围墙的。

2 职业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分析

2.1 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平台建设

在职业学校校园进行数字化建设时, 应该首先开展的就是对于校园的基础网络设施平台的完善。对于数字化校园的实现, 其中校园基础网络设施平台是实现校园数字化的所有的功能系统的基础, 如果基础网络设施平台的建设不完善, 这样就会使得数字化校园系统建设的所有的应用程序失去存在的载体。所以, 在进行职业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进程中, 校园数字化建设的第一任务就是建设校园的基础网络设施平台。如今, 校园基础网络设施平台的建设是数字化校园建设能够实现的基础, 所以在校园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校园基础网络设施平台的建设。

2.2 校园信息系统应用平台建设

当校园基础网络设施平台建设完成后, 职业学校需要根据其自身的具体需要, 进行校园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平台的建设。根据职业学校的实际需求的角度来看, 校园信息系统的应用平台就应该主要包括教育管理系统, 网络教学系统和数字化服务系统。这主要是中职学校的教育管理平台面对具体的教学行为进行管理, 数字教育管理信息平台, 对于提高学校的工作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网络教学平台能够使教学资源得到共享, 从而能够使得职业学校对于网络上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地利用, 提高校园教学的效果。数字服务平台主要是为客户提供各种职业学校的网络服务, 从而能够满足数字化发展的需求。

2.3 建设校园数字图书馆

为了能够进一步的提高职业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质量和进程, 保证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 使得学校的发展更加充实和完善, 因此我们应该抓住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契机, 努力打造校园数字化资源系统, 通过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 重点建立数字图书馆的信息体系, 这样能够保证职业学校的库资源实现共享, 从而能够满足职业学校发展的需要, 以及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的发展, 从而提高数字化图书馆的质量。在校园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挥过程中, 我们应该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 其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 对于中职学校的图书馆的资源进行有效的网络管理, 改善图书馆的硬件设施, 从而提高图书馆的基础建设。第二, 职业学校要实现与网络资源的连接, 实现资源的共享。

2.4 建设校园网安全系统

职业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除了考虑各种基础设施平台和应用系统, 还要保证网络安全, 。当前网络面临的安全威胁比较严重, 因此在实现职业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 网络安全系统的建设应作为重要内容。目前来看主要是加强两个方面的建设:一是校园网络系统安全建设, 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的硬件建设, 优化网络结构, 进一步提高网络安全。第二, 安装防火墙和杀毒软件, 从而能够有效的应对网络威胁。

综上, 中职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现是要建立一个开放的顶尖学校的重要工程。这不仅是实现教学, 科研, 管理和服务的现代化, 更重要的是使得人才培养理念和教育理念得到深化。在实现数字化校园的同时对于其他学校的基础设施也要重视, 校园网络是整个校园的神经系统, 能够完成信息的传输, 信息增值服务, 对于实现在校园内实现网络化服务的目的至关重要, 对于实现教学, 科研, 管理, 服务的有效管理, 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职学校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职业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已经成为了现实。将数字化概念引入校园已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 这样对于满足职业学校的真正发展需求, 以及加强中职学校的校园水平是有很大帮助的。中职学校采用数字化手段构建数字化校园的功能的发展现状比较快速, 这也已经成为加强职业学校等级水平发展的重要手段。所以, 我们在处理中职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时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于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原则要严格把握, 专注形成系统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方案, 以提高职业学校数字化校园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职业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

参考文献

[1]卜忠飞.BPR框架下的数字化校园建设[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1, 12.

实施架构 篇8

在如今炙手可热的云计算讨论和实践中,桌面虚拟化作为一种新型业务交付模式,完全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终端部署和管理概念,各种应用或操作系统均能够以服务的方式通过网络提供给任何终端用户使用,其集中化和虚拟化的特点不仅仅大大增强内部系统及网络的安全性,也减少了网络运维的复杂程度和运维成本,其动态的虚拟化资源提供给用户使用,支持IT部门在大量增加资源的同时无需显著增加相应的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对打造“绿色IT”和低碳经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正是桌面虚拟化技术具有这些优势,各大企业纷纷对其跃跃欲试,希望凭借该技术优化IT架构和资源利用率,提高运维效率,但桌面虚拟化是否适合所有的企业?企业该如何决策?如何规划自身的虚拟化建设之路?本文将重点对勘察设计企业部署桌面虚拟化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以及对运维模式的改变进行分析和总结。

2 经验总结

在制定勘察设计企业桌面虚拟化架构实施方案时,应重点从几个方面考虑。

2.1 业务特点分析

我们大体可按照勘察设计企业信息系统中业务特点分为几类。

办公管理类:主要使用文档编辑软件(如MS Office),访问OA或电子邮件系统进行信息交换。

图形处理类:主要使用CAD类软件进行二维图形处理,或使用3D MAX、CATIA、REVIT类软件进行三维图形处理,或进行视频等非线形图形处理。

计算类:主要使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和流体动力学软件进行分析,如使用ANSYS、SAP2000、MIDAS、CFD等软件对结构、流体等进行有限元分析和处理。

目前桌面虚拟化技术在政府单位推广的成功案例较多,因为这类单位应用软件种类较少,各终端所使用的软件基本相同,所占用的资源主要是CPU、内存、硬盘等,这类资源对于服务器来说是较为容易获得和分配使用的。

咨询设计类公司想要利用目前的技术实现桌面虚拟化是有很大难度的,主要是由于目前咨询设计类公司普遍使用的图形处理软件恰恰是服务器的软肋,为服务器加装图形处理器(GPU),却因为显卡虚拟化技术尚未成熟,而不能形成虚拟化的资源池供终端使用,且成本偏高,这些都成为桌面虚拟化在咨询设计类公司推广的阻力。

2.2 投资成本分析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普遍采用的设备更新换代的周期一般为5年,约每年更新20%的设备,按1000台办公管理类终端规模计算,每台终端主机3000元,每年更新终端设备投入约需60万元,5年为300万元,如果将全部终端虚拟化,按每台服务器约负载40客户端,一次性软硬件投资约需200万元,较传统终端模式节约成本33.3%,且服务器、存储等设备由于其硬件方面的特性,更新周期普遍超过5年,由此从长期来看虚拟化技术在软硬件资本投入方面优势很大。

但受制于前面所述的虚拟化技术在图像处理方面的软肋,如果采用图形处理器虚拟化技术,其硬件投入将很大(目前支持多核GPU的硬件成本较高),在勘察设计企业对图形处理桌面采用虚拟化技术成本将很高。

如果从节能角度上分析,虽然终端主机的功耗会由传统模式下的250W以上,下降为采用瘦客户机的25W左右,但是考虑到因虚拟化而增加的服务器、存储设备以及相应的空调等制冷设备的能耗,节能所带来的资本节约并不会达到一些宣传所描述的效果。

通过以上分析,在勘察设计企业推行虚拟化技术,应按照终端的业务类型进行区分部署,对于以使用办公类软件为主的终端,可采用虚拟桌面架构(比如Citrix的VDI方式);对于以使用二维、三维图形处理软件为主的终端,建议采用无盘工作站或无盘PC机+统一桌面标准化的技术架构,既实现了数据的集中,又利用本地终端的计算资源保证了终端用户的使用体验。

2.3 对系统运维的要求

在采用虚拟化技术后,系统运维的方式、管理的方法会产生很多变化,主要集中在几方面。

1)可靠性要求

在采用桌面虚拟化技术后,终端的数据集中在主机房的存储设备内,运维的风险由分散在各个终端转为相对集中,这其实如同“是否应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个命题,分散的鸡蛋摔碎的可能性很高,但是将所有鸡蛋集中,如果不保护好篮子,可能一次事故就导致所有鸡蛋破碎。

所以,采用虚拟化技术,首先,且至少应为虚拟化服务器配备双机热备,双盘阵热备,其次,绝不能忽视机房的物理安全建设,包括防火、防水、UPS电源以及机房空调。

根据实际建设的经验,在这种多服务器,高散热量的机房内,机房空调往往成为故障率最高的设备,而其故障将导致机房温度迅速升高,设备在高温环境下极有可能损毁,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需要重点关注机房的通风建设,机房空调,应配备相应的应急制冷设备。

2)运维管理人员要求

首先,虚拟化技术对于习惯于传统运维的人员来说,属于相对陌生的一项技术,需要一段时间适应其架构,运维建设方法,理解相应的底层技术。因为只有充分掌握其技术和原理,不仅仅保证了对虚拟设备的高效运维,更高层面的是可以按照自身信息系统的管理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信息系统管理策略和制度,比如台账是信息系统管理的基础,传统信息系统中台账基本信息会包括设备责任人、部门、IP地址、MAC地址、物理位置、用途等。

但是对于虚拟化架构的信息系统,由于物理终端可能是用户随意挑选使用的瘦客户机,其多采用DHCP方式设置物理设备的地址往往不具有实际意义,而其所真正访问应用系统的虚拟主机的IP地址才是网络层中的终端地址,通过这个地址的行为才是更需要进行严格管理和监督的,应通过虚拟主机的IP地址与用户身份绑定技术保证相关行为的可审计、可追溯。

因此,对于瘦客户机类的物理设备,因重点关注其准入控制的有效性,可对准入设备的信息登记和审批流程进行严格控制,对其责任人等信息可以忽略,而对于运行于瘦客户机上的虚拟主机,应通过技术手段使地址与用户身份绑定。

其次,由于运维模式的转变,新架构下运维人员仅需在后台点击鼠标即可完成一台虚拟主机的配置,甚至是所有主机的配置,运维人员的误操作将有可能导致大量的终端无法使用,所以配置管理在这种架构下显得尤为重要,如有可能配备相关的运维监控系统(如堡垒主机等),并通过合理的备份机制降低数据风险(在存储空间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缩短备份周期),将应急演练作为运维体系工作中的重要检验手段切实执行,并通过不断的完善以提高系统恢复能力,降低终端宕机时间。

3)网络安全防护要求

从信息防泄漏防护上看,新的架构要求运维管理人员把以前集中在终端防护的策略,调整为集中在应用层的访问控制、权限划分以及身份认证方面,因为终端数据的集中以及其动态性是桌面虚拟化的一个特点,信息安全防护策略必须随之进行优化调整,仍然强调终端管理势必造成使用便易性的降低,但并没有换来安全性的相应提高。

因此应集中更多的资源在应用和集中后的数据防护上,从这点上看,传统的网络防护设备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等设备仍然是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中的必需设备,不会受到桌面虚拟化技术的冲击,应该随时关注并引进虚拟化的网络安全防护产品,以应对新模式的挑战。特别需要注意备份和灾备恢复系统,这些系统将成为数据安全防护中的重点设备。

3 结束语

是否采用桌面虚拟化技术,企业应充分考虑自身的业务特点和成本投资,选择适合自身业务特点的桌面虚拟化架构,充分考虑数据集中后风险由分散变为集中的改变,做好后台硬件的准备。

在建设时,应先从成熟的业务部门开始推广,逐步摸索其技术特点,培养运维人员成长,通过打造一支自己的虚拟化运维团队,建立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信息系统管理模式,完善相应的管理策略和制度,在软、硬件条件相对成熟的条件下,分布实施,全面推广,才能使用户切身感受到虚拟化技术的先进性,运维人员也能从日常繁琐的维护工作中解放,这样建立起的虚拟化架构信息系统将更加适应企业的发展,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参考文献

[1]刘昌,冯炎.桌面虚拟化及其在知识型企业的应用方案.中国信息界,2011,(08).

[2]王锐.桌面虚拟化技术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数字技术与应用,2013年02期.

[3]鲁晓卫,肖钧,汪国红,李振华,嵇筱焘.企业桌面虚拟化应用新方案探究.2012年MIS/S&A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

[4]甘宏,潘丹.虚拟化系统安全的研究与分析.信息网络安全,2012,(05).

实施架构 篇9

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已经不是个新的课题, 纵览相关资料不难发现, 以往的课程教学改革仍然未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结构, 要么是强调加大实训教学内容, 要么是强化与企业的合作办学等方面, 很少从会计专业课程的内容遴选, 专业课程的组织结构及关联度等核心问题上进行研究和探索, 从而使得高职财务会计课程大多是本科压缩版本。

文章依循着当前热议和导向的工作过程课程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解读和思考, 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及实验法, 以职业院校开设的财务会计课程为研究对象, 重新架构财务会计课程体系, 分析财务会计课程对职业能力培养的支撑度, 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课程设计的实践与研究。

2004年, 教育部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联合颁发了《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重点指出“课程开发要在一定程度上与工作过程相联系”的课程设计理念, 遵循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自此以来, 很多高职院校一直进行着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改革与尝试, 在课程内容选择标准与课程内容排序标准, 课程内容的序化大都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物。工作过程课程改革, 是一个颠覆性改革模式, 是课程结构质变形态。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架构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财务会计课程设计和构建应遵循现代职业教育指导思想, 赋予会计职业能力全新的内涵, 以“必需”、“够用”为度, 在培养目标中强调创造能力 (设计能力) 的培养, 而不仅仅是被动的适应能力的训练。

(一) 基于工作过程的财务会计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1.“校企合作”, 充分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和实践性。

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与企业进行合作进行会计专业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财务会计实务》这门课程的开发, 我们得到了苏州大学、苏州人民商场、苏州嘉腾企业、苏州明诚会计师事务所、苏州人才服务中心等企事业单位的大力支持, 他们对本课程的建设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使本课程的结构不断优化和完善, 课程建设的内涵不断深化。

2.“工学结合”, 切实提高“教”与“学”的实用性。

《财务会计》通过企业的直接参与, 结合企业的需求和行业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制定遵循工作过程的教学大纲, 积极适应企业和行业的需求。通过做中学, 学中做, 摆脱单纯理论学习的枯燥和乏味,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切实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3.“仿真模拟”, 全力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力。

在传统的专业教学模式下, 学生往往很难理解和掌握专业性较强的会计核算技术和方法。我们借助“财务会计实训室”和“财务会计软件实训中心”的硬件和软件资源, 以真实的项目和任务为载体来设计实训过程, 高度仿真模拟, 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 培养学生的成本核算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以满足企业对会计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

(二) 企业会计岗位 (群) 分析

我们通过实地调查, 问卷调查, 文献检索等方式得出:一般大中型企业会计岗位一般分成:财务经理或总会计师会计主管岗位, 会计核算岗位, 出纳及数据录入岗位, 审计部门主管及审计人员。小型企业会计岗位一般分成会计主管岗位和会计核算岗位。上述会计岗位按其性质又可分为高级会计岗位群、中级会计岗位群、初级会计岗位群和会计相关岗位群。基于调研结果我们得出:高职财务会计建设目标在横的方面应定位在中小企业及基层机构上, 而在纵向上则应定位在初、中级会计岗位群对人才的需求上, 即面向中小型企业及基层机构, 培养能够胜任会计核算工作要求的会计技术人才。

(三) 依据岗位分析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课程内容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财务会计课程组织实施

1.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财务会计课程组织。首先, 拟定详细的教学方案, 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和有序。教学方案结合学校的教学、教辅条件, 将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时间安排、教学媒介的使用罗列, 避免知识点的重复, 相关知识点要合理衔接。其次, 建立过程化、开放式的课程评价体系。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上, 采用“教师听课+学生打分+督导评价+用人单位反馈”开放式多元化评价体系, 通过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不断优化课程内容与结构、教学的方法与手段。

2.基于工作过程的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实施。 (1) 时间安排:基于工作过程的财务会计课程主要安排在第三学期到第四学期, 利用校内的实验室、实训室及校外实训基地, 完成《财务会计实务》、《财务会计综合实训》等课程的一体化教学, 以项目学习为载体, 侧重业务的操作。 (2) 教学组织:基于工作过程的财务会计课程选定一名课程负责人, 根据专业教师授课方向和授课教师安排组建课程课题组, 定期召开研讨会, 进行课程标准化设计, 选定教学内容, 研讨教学方法, 并根据课程内容、师资情况及教学条件, 确定课程安排。

四、结束语

工作过程导向的财务会计课程能够让学生获得一种全面的、切实有效的教育。这种课程模式在国际上已经非常普及, 但在中国目前传统学科课程理念根深蒂固的环境中, 开发出真正与工作过程相结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会计实务课程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对高职会计专业培养方案剖析的基础上, 针对《财务会计》这门专业技术类课程, 在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指导下, 对基于工作过程的财务会计课程进行尝试性架构与实施。

诚然,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是专业教师、实训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的智慧结晶。课程构建的原则应是在保证专业知识总量不变的前提下, 注重学生职业素质和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培养。

摘要:传统的高职财务会计课程大多是本科压缩版本, 理论教学无法与实践教学相融相通、有机结合, 这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产生严重冲突, 用一种崭新的课程体系取而代之将势所必然。对高职财务会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进行尝试性架构, 对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财务会计课程组织实施进行初步探讨, 以期实现高职财务会计课程设置呈现一个崭新形态。

关键词:工作过程,《财务会计》,架构,实施

参考文献

[1]朱向军.建设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7.

[2]李占军.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实训教学模式探索[J].职教论坛, 2006, (18) .

[3]孙翰英, 庞红.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4) :95

[4]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实施架构 篇10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架构,搭建

一、作业成本法概述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 , ABC) 又称ABC成本法,其基本指导思想是“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组成因素包括三项:成本对象、作业和资源。成本对象是企业的运营产出, 如产品,是成本归集的终点。作业是连接成本对象和资源的桥梁,是企业生产制造产品的一个过程,作业消耗资源后形成成本对象。资源是企业的人、财、物等反映在企业财报里的成本信息。企业的各种“资源”通过“作业”转化到“成本对象( 产品)”中。G省电信公司实施作业成本法的直接目的就是核算“成本对象( 产品)”的成本,以此分析各类产品的盈利情况。而核算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归集,比如产品专项成本;二是按动因分摊。所谓动因,就是成本分摊的驱动因数,遵循“谁消耗资源谁承担成本”的原则,比如电费的分摊,按照各类机器设备功率大小权重( 动因),将电费成本分摊至各类机器设备对应的产品中。

二、G省电信公司的总体核算原理

总体核算思路是:传统财务会计的成本费用,归集至六大类作业成本池中,各类作业成本池数据再经过特定的作业方式,分摊至产品成本中。

传统财务会计的成本费用包括经营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外收支、营业税金及附加、资产减值损失等。

六大类作业成本池包括产品专项成本、营销费用、人工成本、部门成本、网络成本、综合支撑成本等。六大类成本池再进一步逐级细分,形成91项三级成本池,由此构成了管理会计视角中的“会计科目”。其中,产品专项成本是产品直接开支成本,如网间结算支出、电信卡印制费、号百信息服务成本、装移机材料费、 号码使用费、频率占用费等。部门成本是各部门日常运转中发生的各种成本( 不含人工成本),如办公用房的折旧、业务招待费、办公费、会议费、差旅费、邮电费等。网络成本是为通信网络日常运转而发生的的各项成本( 不含人工成本),如通信网络设备折旧费用、修理费、动力费、 铁塔资产租赁费等。综合支撑成本是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发生的与成本对象没有直接归属关系的综合性支撑成本,如财务费用、营业税及附加、集中服务支出和其他综合支撑成本等。

特定的作业方式包括前端作业、支撑作业、后端作业、网元等。人工成本和部门成本通过前端作业、支撑作业、后端作业三种作业方式分摊至产品成本中。前端作业包括市场管理与营销策划、客户管理及营销策划、渠道管理服务管理支持、业务支撑、前端综合管理等五大类一级作业,支撑作业仅是“企业管理与支撑”一级作业,后端作业包括线路运行维护、传输运行维护、交换行维护、接入行维护、 数据行维护、移动行维护、其他设备行维护、网络建设、资源管理、后端综合管理等十大类一级作业。一级作业按需要进一步细分为二级作业。网络成本通过网元分摊至产品中。网元是对通信网络相关设备的分类,每一种网元都有特定的、相对独立的功能。G省电信公司共设置了82个网元,比如本地电缆、本地管道、移动无线网设备、信令网设备等等。

产品是G省电信公司向用户提供的最终通信服务,共设置8个一级产品,20个二级产品,其中8个一级产品分别为固网语音、移动语音、互联网接入、互联网应用、增值业务、ICT服务、资源出租、 其他产品等。

三、具体核算方法

( 一) 传统成本费用归集到成本池的核算

传统财务会计的成本费用归集到成本池的核算方法是将传统的财务会计科目与六大成本池建立对应关系。对应关系的建立有两种方式:直接归集和间接归集。大部分成本费用科目可以直接归集到相应的成本池,只有资产折旧摊销及减值、房屋相关成本需要经过间接处理,才能进一步归集到部门成本、网络成本和产品专项成本等成本池里。折旧摊销及减值包括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减值损失和无形资产摊销,通过各类资产的折旧、减值、摊销明细信息,分摊至成本池。房屋相关成本包括房屋付现、房屋折旧成本、中央及办公空调折旧成本,通过用房面积占比,分摊至成本池。

( 二) 六大类成本池归集到产品的核算

产品专项成本:几乎所有产品专项成本可以直接归集到产品,比如固网语音结算支出直接归集到固网语音产品。如果一项产品专项成本涉及多个产品的,则按照产品使用明细归集到产品中。

营销费用:核算方法分三类。一是直接面向产品的营销费用,如产品广告费宣传费、新用户发展费等,根据各产品费用明细,直接核算至产品中。费用归属的具体操作途径为费用报账人在发起报账业务时,在系统中填报相应的产品及费用金额。二是通过渠道使用的营销费用,如营业厅业务外包费、渠道补贴费用、10000号业务外包费等渠道使用的营销费用,通过各渠道新增或服务的用户数,核算至产品中。三是面向企业整体的营销费用,如企业形象广告费宣传费、展览费、客户服务费等,通过各产品新增用户数或收入, 核算至产品中。

人工成本及部门成本:核算方法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将成本池数据核算至作业,第二步是作业间进行分摊,第三步是作业核算至产品。下面以人工成本为例, 说明此类成本费用的核算方法。第一步将成本池数据核算至作业,具体方法是: 首先统计公司员工在各项作业上花费的工时,然后用员工工资对各项作业消耗的工时数据进行加权,得到本公司各项作业加权工时,最后将公司的总成本按照各项作业加权工时比重分摊到本公司的各项作业上。

产品管理作业的加权工时=Σ 人员工资 × 人员工时= (6000*30%+5000*20%+4000*30%)*8*22=704000( 小时), 公司合计加权工时=(6000+5000+4000)*8*22=2640000( 小时), 则产品管理作业的人工成本=15500*704000/2640000=4133.33( 元)。第二步是作业间进行分摊,将支撑作业的成本费用分摊至前端作业和后端作业。第三步是作业核算至产品。前端作业的核算,一是通过产品维度直接核算至产品,二是通过渠道维度间接核算至产品。后端作业则通过分摊至网元后,再将网元核算至产品。

网络成本:核算方法分两步,首先将网络成本分配到网元中,其中,基础资源类网元需要将其成本进一步分配给其他网络设备类网元中。其次,将网络设备类网元的成本,按照网元和产品的对应关系, 分摊到产品中。

综合支撑成本:综合支撑成本是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发生的与产品没有直接关系的综合性成本费用。该类成本在企业总成本中的比例较小( 一般占比在5% 以下), 其分摊动因的选取对结果的准确性影响非常小,可按照各类产品收入比重分摊到各产品。

四、成果输出

经过上述的作业成本核算,输出如下各类管理会计报表。管理会计成本报表是定制各类分析报表的基础,同时根据需求定制形成如单产品盈利报表等特定报表。

1产品成本及盈利报表;2营销费用产品客户明细报表;3作业成本报表;4网元成本报表;5网络及网络产品成本报表; 6产品与成本池交叉报表;7作业产品成本交叉报表;8网元产品成本交叉报表;9固网和移动业务盈利报表;10成本要素报表;11资产成本明细报表;12固定资产明细报表;13网络及产品成本交叉报表;14网元网络成本交叉报表。

五、小结

通过实施作业成本法,G省电信公司取得了以下成效:

一是实现了产品成本的核算。在成本的核算上,传统成本的核算维度是成本的属性,作业成本法的核算维度是产品的属性。传统成本核算方法无法提供各类产品的成本数据,而作业成本法是产品成本核算方法的一个创新。G省电信公司在实施作业成本法的过程中,从战略角度出发, 立足于产品制造全流程,通过“作业”这样一个桥梁,很好地将成本( 资源) 和产品( 成本对象) 联系在一起;在具体战术上,聚焦成本( 资源)、作业、产品( 成本对象) 的合理定义、分类,以及合理定义各类成本费用的分摊动因,以确保最终核算结果的准确性、合理性、完整性。通过实施作业成本法,G省电信公司获得了产品成本报表,并且经验证,其数据和实际业务发展情况一致。

二是实现了产品盈利的分析。产品收入明细数据和产品成本明细数据的有效获取,是进行产品盈利分析的前提条件。和其他大部分公司一样,G省电信公司发展初期也是重点关注收入数据,产品收入明细数据的管理已非常完善,但是,对成本的管理实行的是粗放型管理模式。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G省电信公司开始关注各类成本投放的效益,意识到必须改变过去粗放型的成本管理模式,推广实施精细化的成本管理模式,于是,作业成本法在G省电信公司内部应运而生。作业成本法实现了成品成本的核算,而产品收入明细数据早已有之,故实现产品盈利的分析已是手到擒来。

三是提升了管理会计水平,为公司决策提供有力依据。作业成本法的实施不是财务部一人之事,而是多部门参与、协同推进的项目,会新增各类统计指标如作业分类、人工工时、房屋面积、设备功率等,会导致收入和成本明细项目的重新定义和分类,最终实现产品的盈利分析,整个实施工程就是一次大的管理会计应用的洗礼。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公司各级管理层需要对产品的盈利情况有所掌握,以便更好地在产品定价、市场推广、产品宣传、投资融资、预算管控、投标谈判等方面做出决策。而传统的成本核算方式满足公司各级管理层的要求,必须依赖于作业成本法的应用。

作业成本法架构的搭建,依赖于较高的信息化水平、有力的组织保障、合理的指标定义分类,以及卓有成效的成果输出。作业成本法是管理会计的一种方法, 实施过程中不可偏离管理会计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提高管理会计水平,充分发挥财务支撑决策、优化资源配置、创造价值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6.

[2]李建国.作业成本管理的浅析[J].中国商论,2016(14).

上一篇:成长危机下一篇:一次难忘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