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网络影像(精选6篇)
数字时代的网络影像 篇1
自“银版摄影技术”发明至今, 已经有将近180 多年的历史了, 在这期间科技发展迅猛, 摄影技术的发展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尤其是数码照相机由原来高档摄影设备变为普通家庭摄像必备设备之后, 胶片摄影就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对此人们为胶片影像未来的发展有着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胶片摄影在21 世纪末必定会被完全淘汰, 也有一些人则认为胶片摄影是摄影技术的发展的开端, 作为摄影的根基是今后新的摄影技术的发展的基础, 未来在摄影上必然有其的一席之地。对于大家都关注的问题——数字时代的到来, 胶片摄影未来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方向, 笔者在文章中将此问题进行探讨和思考。
1 胶片摄影的发展
1839 年, 一位名叫达盖尔的画家发明了“银版摄影技术”, 从此开创了摄影艺术, 胶片影像也由此诞生。从此, 在这之后的一百多年里, 胶片摄影一直都是摄影的唯一选择。在历史发展中, 传统胶片摄影所用的照相机也由原来体积庞大、简陋的木匣子发展到体积轻便、具备特殊功能的精密照相机。但这些胶片摄影照相机的原理都是利用感光材料来记录并存储图像, 之后在暗室中利用化学药品配置的液体进行冲洗, 之后在进行印放来获得图像。
胶片摄影问世时, 就有人质疑过胶片摄影是否可以替代绘画创作, 但直到今天, 绘画依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着所有人。胶片摄影在当时可以准确真实的记录图像, 将某一瞬间定格在胶片上。为了使胶片摄影作品与绘画作品更相像不少人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 使胶片摄影技术不断提高, 成像效果也越来越好。但绘画艺术的情感, 材质, 技艺的美感几乎无法通过摄影技术来记录和表达。因此, 绘画艺术和胶片摄影一直以来有其独特的发展空间。
长久以来, 传统的胶片摄影在技术和画面质感上不断进步, 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不仅可以用来记录时光和生活, 而且更多的摄影爱好者还借此来表达个人内心的感情。稳定性、复制性作为传统的胶片摄影优点, 正确规范的技术处理可以使影像保存长达上百年之久。摄影暗房影像技术也是传统胶片摄影中比较成熟的技术之一, 暗房技术可根据个人意愿处理成不同的效果, 使技术和艺术有机结合。人们通过胶片摄影技术将瞬间记录在照片上, 再通过一系列的后期处理, 使其散发艺术的魅力, 整个过程就是一种美的欣赏和 享受。
2 数码摄影的诞生与发展
数码摄影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随着电子通讯技术、计算机科和摄影技术的发展和结合, 一旦时机成熟便应运而生。而光电传感技术成熟为数码摄影的诞生提供了契机, 尤其是日本的索尼公司在2002 年推出了含有4 种颜色的光电传感技术, 使相机的像素提升了十多倍, 拍摄的图片效果也更加接近肉眼观察的景象。在光学上, 数码摄像的成像原理与相机相同, 都需要将拍摄的图像先影射到感光元件上面, 数码摄影与传统的胶片摄影不同, 其感光元件是CCD或者CMOS, 拍摄后留下的不是潜像, 而是产生电子信号并生成一定格式的图像, 最后通过冲印、打印等方式生成照片。值得一提的是, 目前数码摄像生成的照片做后期处理使用的软件功能非常丰富, 学习起来也比较简单, 易于操作。
数码摄影的相机起初出现时, 技术含量高、操作简单、成像效果好, 作为高端摄影成像工具成本极高, 价格昂贵, 只有少数工作上有特殊要求的才有必要购买。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 电子产品日新月异, 行业竞争激烈, 数码摄影开始逐渐得到推广和普及, 目前数码相机几乎是每个家庭必备的电子产品。尤其是现在数码相机不仅仅只局限于相机, 人们的手机等随身携带的电子产品也可以进行数码摄像, 特别方便, 俨然已经成为摄影技术的主流。
3 数码摄影对传统摄影的冲击
数码摄影的产生打破了人们心中对传统摄影的观念和固有方式,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使数码摄像机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中, 深受人们的喜爱。基本上, 现在胶片摄影出现的概率非常的低, 现在很难再找到冲洗胶片的地方了, 无疑快速发展数码摄影确实对胶片摄影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数码摄影拍摄的照片可快速冲洗, 存储方式简单方便, 随时可对照片进行删除或修改, 使照片拍摄的创作空间和修改空间更广阔, 方式更多样化。数码时代, 相机的发展也十分快速, 越来越智能化, 功能也越来越多, 拍摄的领域范围也来越广阔。数码摄影可直接将照片传入计算机, 无需进行复杂的后期暗房操作技术, 自动形成图像格式, 借助后期修图软件, 便可得到想要的照片图像。整个过程简便快捷, 对摄影技术要求不高, 可快速学习。而且拍摄和观看同步, 在拍摄过程中可随时在屏幕上看到摄影作品, 并及时进行调整直至满意。拍摄的照片传入电子设备后, 智能化的后期处理节约了成本, 降低了技术难度, 人人都能拍出好照片。照片也可大量存放在电子相册中, 存储量大、省时省力、节约环保受到很多人的追捧。
4 数字时代胶片影像的生存空间与探讨
优秀的艺术作品的创作需要良好的摄影技术和摄影习惯, 数码摄影的简单便利滋生了人们懒惰、拍摄随意的坏习惯, 通过大量拍摄去挑选满意的照片的这种创作失去了艺术创作本身的乐趣, 并且不利于艺术的创作和发展。
胶片摄影的拍摄的作品的独特质感是数码摄像所无法企及的, 从拍摄到冲洗都充满了创作艺术, 也让胶片本身充满性格。胶片摄影是摄影师依靠知感进行的艺术创作, 拍摄的独特质感、镜头下的高清晰度、色彩光线的细腻的表现、影像和光线变化的高包容度, 依然是很多摄影爱好者选择胶片摄影的原因。
数码摄影虽然具有很多优越的条件, 受到更多人的喜爱, 与胶片摄影不同, 其更注重后期制作更适合超现实题材的艺术创作, 而胶片摄影则更注重真实度, 是对原始创作的追求。两个各有不同, 无法完全替代 彼此。
5 结论
综上所述, 胶片摄影确实在数码时代下受到很大的冲击, 但其依然在很多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胶片摄影和数码摄影的更替依然处于进行时, 竞争也依然存在, 数码摄影必将会取代胶片摄影的时代, 但这只是工具上的进一步变革, 在摄影技术上胶片摄影不可能被完全取代, 正如摄影的发展并未使绘画彻底消亡, 电灯的发明并未完全取代蜡烛是相同道理。
参考文献
[1]岳优兰, 王琛.摄影技术的发展与展望——从传统摄影到数字摄影[J].焦作大学学报.2009 (1) :82-83.
[2]汤力.数码摄影与传统摄影的比较分析[J].美术大观, 2010 (7) .
[3]张伟.数码摄影技术对于现代社会文化传播的意义和影响[J].大众文艺, 2012 (16) :193-193.
网络时代的影像消费 篇2
“当在线消费的优势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当网络大环境越来越成熟,在线消费就会成为首选消费。”
目前,由于网络大环境的限制,在中国开展电子商务,尤其是B2C的电子商务,还很勉强。但网络的发展确实太快了,不能按常理臆测。对于环境,胡燕青很乐观:
目前,我们国家电子商务的物流结算条件还不是很成熟,消费者网上消费的意识也不是很强烈。因此有形的连锁还是很重要的。但有一大部分人已慢慢开始接受在线消费的方式,且越来越快。当在线消费的优势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当网络大环境越来越成熟,在线消费就会成为首选消费。消费者会逐步接受,应用频率也会越来越高。按现在的网络发展速度,这一天很快就会实现。那时,足不出户就可以把自己拍摄的照片完成专业级的冲印、放大。
“易拍网是国内首个专注摄影及影像业的垂直式网站,能同时提供B2B、B2C、C2C的电子商务。”
对于自己的网站,胡燕青滔滔不绝:
E-PIC网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网站,我们是把传统业务搬上网,利用网络这一便捷、互动的工具来改造我们的传统产业和我们原有的业务结构。我们仍然有有形连锁,叫DPC(Digital Picture Center,即数字影像中心)系统,是网站的加工物流结算系统,为在网站消费的顾客完成影像的输出加工、物流配送、结算和应用服务,同时它也是一个感性消费的场所。易拍网是国内首个专注摄影及影像业的垂直式网站,能同时提供B2B、B2C、C2C的电子商务。
我们的电子商务以E-PIC网站为中心,采用会员制的方式向商业客户群(B2B)和普通消费群(B2C)提供各自所需的产品和影像服务。对商业客户群提供影像商品信息发布、在线订货及产品咨询指导等多元化专业商务服务,客户可以在网上购买和咨询我们代理的多家品牌的冲印、放大设备。对普通消费群提供在线影像消费(数字影像输出、传统冲印)、影像信息及交流(摄影新闻、BBS、聊天室)、影像存储(个人相册)、图片代理(图片银行)等服务。
今年年底,我们会在北京、上海、广州、香港建立四家DPC系统,到明年年底预计会建25个。我们还会吸收加盟店,为国内拥有数码扩印机的店家开放后台,与之合作,让他们也能为E-PIC会员提供良好的服务,更方便消费者消费、应用数字影像。
“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国际化的网上数字影像的消费知名品牌,希望有一天消费者听到E-PIC的时候马上就会想到摄影、想到影像消费,就像现在的柯达和富士。”
言及网站未来的发展方向,胡燕青说出了自己的愿望:
在B2B方面,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中国最大的影像业者商务会所,在B2C方面,目标是建立全球华人最大的影像消费生活社区。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国际化的网上数字影像的消费知名品牌,希望有一天消费者听到E-PIC的时候马上就会想到摄影、想到影像消费,就像现在的柯达和富士。
数字影像时代下的低饱和度摄影 篇3
关键词:低饱和度,色彩,摄影
色彩是摄影画面构成的重要视觉要素之一。在很大程度上色彩的运用控制与创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有紧密的联系。近年来, 在低饱和度色彩摄影方面, 许多人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和探索。本文旨在对此摄影现象进行一定程度分析, 总结其特征, 为当下低饱和度摄影作出理论上的回应, 也期望能对低饱和度摄影实践创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低饱和度摄影的概念与界定
(一) 低饱和度摄影
在这里主要指:在影像的画面上, 客观现实的色彩最终在影像呈现较低的饱和度, 色彩的纯度较低;相对于高饱和度色彩的鲜艳和热烈;低饱和度摄影整体画面呈现的是柔和与沉静。一种超越平常视觉经验的色调, 一个创作者内心的影像世界。
与黑白呈现的两级消色不同, 它是有色彩的, 在情感上是有倾向的。又因为它超越平常视觉经验的色调, 呈现的比客观现实色彩饱和度低, 所以可以说低饱和度摄影的主观情感倾向会更加明显。
另外, 影像色彩饱和度的控制是一个和情感相连, 具有模糊的动态性, 不是一准确而恒定的量值。与创作者主观意图和情感紧密相连。所以低饱和度摄影在画面上饱和度低的程度是不一样的, 但总体上是一种柔和、丰满、平静的色彩感觉。这样的色彩感觉能使视觉持久注视, 其色调耐看, 容易产生联想。
(二) 低饱和度和淡彩构成的区别
“淡彩构成是由明度较高的浅淡颜色所构成的画面, 给人以轻柔飘逸。”而低饱和度指的是色彩的纯度较低。二者是有区别的, 但在实际生活中, 我们在运用低饱和色彩构成时, 往往会称为淡彩构成, 这是不够准确的。
二、低饱和度摄影在数字时代实现的可能性与便利性
(一) 传统摄影低饱和度色彩画面
在传统的胶片摄影中, 画面色彩的获得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黑白照片的手工着色;二是彩色感光材料的运用:这种方式获得色彩的摄影, 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称之为的彩色摄影。在传统摄影里, 色彩的饱和度往往和感光材料的特性, 及冲洗过程中药液的化学特性有着及其密切的关系。而能够控制的往往是感光材料生产的厂商, 冲印照片的公司。因此获得较低的画面饱和度, 对于要求较为特殊且人数较少的摄影师, 往往较难。以前传统冲印方式的照片, 在技术层面操作有一定的障碍和不便, 想达到理想状态的色彩低饱和度存在很大程度的不便。
(二) 数字摄影时代低饱和度色彩画面
在数字摄影时代, 低饱和度色彩画面技术控制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首先在影像获取上, 许多照相机就有色彩模式可供选择。其次强大的后期图像处理能力, 也为色彩饱和度的控制提供了方便。
三、低饱和度色彩摄影的魅力特性
(一) 低饱和度色彩摄影具有强烈个人情绪和象征意义。
低饱和度色彩摄影是介于黑白和正常彩色之间的一种色调。它不是写实色彩, 并不以再现特定光色条件下物象色调形式;而是一种主观色调。突破了人眼的局限, 再创了一个影像世界。在这样的摄影作品中, 流露出强烈的个人色彩倾向、趣味与喜好。色彩的情绪效果和象征意义得到强烈的突出。这时对色彩的运用不是为了摹仿还原, 而是运用色彩的控制来表达作者的思想与情绪体验, 以及他对世界观察与感受的结果。所以在摄影作品中运用低饱和度色彩能够强化作者主观的思想和情感的表达。
《拆迁》这幅作品是笔者对城市的发展的一种个人化感受。在城市化过程中, 一方面, 城市看起来更加整齐, 漂亮;另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 许多人又失去了生活多年的家园;同时许多具有文化和历史价值的事物, 也以极快的速度消失。
(二) 低饱和度色彩摄影层次丰富、柔和、沉静
低饱和度色彩摄影由于弱化了色彩鲜艳度, 色彩鲜艳度对视觉的冲击力下降, 伴随着色彩鲜艳度的降低, 画面的层次细节在增加。因此, 低饱和度色彩摄影整体画面视觉感受柔和, 丰富。丰富的画面, 带来更多细节信息。“展现细节是摄影的一个独特魅力, 画面中细节表达也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摄影焦点。”在图片摄影作品中, 这点显得弥足珍贵。在动态的影视作品, 运动的画面使得观赏者没有大量的时间对细节做持久的关注。所以, 从这个角度来说, 低饱和度色彩摄影作品以其丰富的细节, 使得观赏者不得不放慢观看的时间, 打量或凝视作品, 这样会带来视觉持久凝视的效果, 产生更多的回味与思考。
(三) 低饱和度色彩摄影容易使人产生理性的思考
由于低饱和度色彩画面有着丰富的层次, 细腻的表达, 使得画面往往具有长久的视觉注视。观赏者容易从感觉的反应, 进入理性的审美分析。进而产生理性的判断。
第51届“荷赛WPP”, 俄罗斯总统普京的照片获得肖像类单幅一等奖。这幅照片作者在色调处理上运用了低饱和度处理, 使画面个具有一种情绪上的倾向和理性的表达。普京总统冷峻的表情及坚毅的目光得以加强, 他深邃的眼睛直抵内心深处。从而有力的展示了普京总统的自信与坚毅的性格。这幅作品的成功, 在画面表达上, 不仅仅在于简洁有力的构图, 在笔者看来, 色调的低饱和度处理功不可没。
四、结论
摄影作为一种媒介语言, 能够表情达意, 发挥其媒介的社会功能。低饱和度色彩摄影这方面有其表达的优势, 作为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 它所呈现的画面具有柔和、丰富、平静等的特点, 顺应了当下的社会文化心理的需求。
摄影从黑白开始, 时值今日, 彩色摄影成为主流。而低饱和度色彩摄影以其独特的表现力, 鲜明的美感特征, 不断给摄影增添新的魅力。尤其在今天, 面对着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 我们以自己的视角和个人体验来审视生活, 对外在的世界作出自己的认知与判断。我们不仅仅需要“悦目”的影像, 更需要“赏心”的作品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同时满足观赏者审美心理的深层要求。
参考文献
[1]唐东平.《摄影构图》.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5年6月第1版.第63页.
数字时代的网络影像 篇4
关键词:业余摄影爱好者,专业摄影记者,网络媒体,传统媒体,可信性,时效性,全面性,亲民性,媒体公信力
2013年春, 习近平同志莅临天津人才招聘会。对于此事件进行报道的各大传统媒体, 纷纷采用了几张看似拍摄水准非常业余的网络媒体照片。从专业角度来看, 这些照片构图极不严谨, 色彩还原度不高, 明显的闪光灯反光位于画面中央。不难看出, 这是一组用手机拍摄的非常业余的照片。在事件现场不乏有许多专业的摄影记者在进行同步拍摄报道, 而这些在技术上漏洞百出的照片何以能够胜出呢?
一、业余摄影爱好者拍摄影像更具可信性
在传统媒体盛行的年代, 如果你想要在媒体上发布自己的照片, 首先得有某种专业性身份, 即有权发布个人照片的公众必然是专业摄影记者。而业余摄影爱好者只能自娱自乐, 充其量通过投稿后经过甄选才能发表。但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 使“原本只能在单向公共媒体 (如书籍和电影) 和双向个人媒体 (如电话) 间进行的选择, 如今扩展出了第三个选项:从个人到公众的可延展的双向媒体操作。”业余摄影爱好者从相对闭塞的照片发布者转变为运用互动媒体向公众散播讯息的传播者。
上述现象得以成为现实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摄影门槛的降低及网络媒体的普及。随着摄影技术的简易化与普及化, 拍摄照片已变得轻而易举。摄影已经不是专业摄影师的专利, 摄影爱好者们也可以像专业摄影师一样拍摄照片。与此同时, 在国内, 微博、微信、人人网这类网络媒体的经营者, 为业余摄影爱好者提供了发布照片的开放性平台。在这些网络媒体中, 信息的发布者不再局限于专业人士, 而更多的是由业余摄影爱好者制造的影像讯息。照片通过网络媒体发布到公共网络环境之中, 被其他公众接收与分享成为现实。
“爱好者”的英文词根来源于拉丁语amare, 意为“热爱”。业余摄影爱好的精髓在于其内在动机:业余爱好者做一件事是源于对它的热爱。发布影像讯息的行为, 几乎都是自愿无偿的行为。源于“热爱”的行为出发点, 以及其他公众对影像讯息的不断分享, 满足了业余爱好者们的内部需要, 成为不断无偿发布影像讯息的动机。而无利益的驱使与行业规范的限制, 使出自于业余摄影爱好者之手的影像所传递的讯息, 更能够被公众所接收与信任。加之近年来造假新闻、新闻摄影图片被肆意篡改、有偿新闻等事件的不断被披露, 传统媒体的公信力不断被削弱。在公众眼中, 出自于业余摄影爱好者之手的照片所传递的影像讯息, 比起专业摄影记者所拍摄的照片更加可信。即使某些业余摄影爱好者所拍摄的照片质量难以与专业摄影师们的照片相媲美, 但在官方媒体公信力骤降的大环境中反而提升了可信性。
二、业余摄影爱好者可以提供更时效更全面的影像
除了可信性让业余摄影爱好者的照片越来越受到重视, 时效性和全面性更是扩大了业余摄影在新闻摄影报道中的空间。
2004年底, 在印度洋海啸灾难发生后的数小时内, 网络上随即出现了数十张关于此次海难的照片。在移动网络已经步入4G时代的今天, 几乎人人手持一部可拍照及时上传网络的智能手机, 业余摄影爱好者能够随时随地便捷地发布影像讯息, 对于突发事件的新闻摄影报道可以第一时间做出反应。2011年温州动车事故的发生之时, 事故多名亲历者也是在第一时间用手机拍摄影图片上传至微博, 以摄影图片的形式进行了事件的直播。正如印度洋海啸、温州动车事故、汶川大地震一样, 许多突发事件专业摄影记者几乎没有可能在第一时间抵达事发现场, 而亲历事件现场的业余摄影爱好者, 对事件影像报道的时效性远远高于专业摄影记者。数量众多的业余摄影爱好者也可为同一事件提供全方位的立体影像讯息, 补充了原本相对单一视角的传统媒体所发布的讯息, 使公众能够更为全面的对事件进行了解。
另外, 业余摄影爱好者的照片为“假新闻”“假照片”等问题提供了揭秘依据。1994年一张美军登录海地的官方媒体照片中, 美军匍匐在直升机升降台上持枪瞄准, 照片中剑拔弩张的战争气氛十分强烈。这张尽显英雄主义的照片, 旨在宣扬美国政府帮助邻国摆脱独裁政治、获得民主的政治声明。而从另一张亲历事件的业余摄影爱好者的照片中所看到的情况却大相径庭, 照片显示右侧一排手持照相机的专业摄影师们散乱跪在士兵面前拍摄照片。原来第一张照片是摆拍的结果。正如鲍德里亚的著名论断一般:“伊拉克战争是不真实的, 是新闻媒体编造出来的谎言。”由此可见, 业余爱好者们的批量介入也成为全面还原真实事件的重要力量之一。
三、业余爱好者带来新闻摄影的积极改变
正是基于此种变化, 部分专业摄影师的照片逐渐遭到了弃用, 被业余摄影爱好者的照片所取代, 使之更具真实、时效、全面的特性。2013年12月28日, 各家媒体对习近平同志在北京某饭馆排队买包子进行了报道, 所转发自微博的照片多是由手机拍摄的摄影爱好者照片。这些业余的照片更为官方媒体所重视, 从而被大量转发。可见, 业余摄影爱好式的影像一方面是传统新闻摄影报道的补充, 同时其亲民性与可信性, 已成为重塑官方媒体公信力的有力手段之一。
另外, 正是影像制造大规模的业余化, 打破了摄影职业的界线, 使之成为摆脱原有软硬件约束的崭新职业。美国图片素材销售网站i Stock Photo的成功表明, “业余爱好与专业人士之间旧的界限不是一道裂隙, 而是坡度上的分别, 且可以按照片逐张考量……”换而言之, 如果业余爱好者拍摄出一张好照片, 像专业摄影师的作品一样为什么不能被购买使用呢?摄影师的界定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样。如今, 在美国唯一能对摄影师的专业性做出裁决的可能就是税务人员了, 因为“美国国家税务局将职业摄影师定义为一年内销售个人摄影作品收入高于5000美元的人”。
在网络媒体盛行的现代社会, 业余摄影爱好者的力量越来越不容忽视, 他们对新闻摄影报道的影响也越来越凸显。由他们所记录、创造出的影像难免有着优劣之分, 但他们推动新闻摄影报道积极改变的事实是不容否定的。相信有了这一强心针的注入, 传统媒体在新闻摄影报道方面将再次搭建通向“真实”的桥梁, 同时更加亲民和时效, 从而重拾公信力。
参考文献
[1]克莱·舍基.胡冰.哈丽丝译.认知盈余:自由时间的力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62-63.
[2]克莱·舍基.胡冰.哈丽丝译.认知盈余:自由时间的力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97.
数字时代的网络影像 篇5
网络表情符号作为非物质形态的视觉语言, 具有认知性、传达性、象征性等特征, 而这些网络表情符号的视觉形态, 也随着科技与人们生活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创新。正是这些变化与更新, 才使得网络表情符号更好地发挥其可辨识性和可读解性功能, 更好地传达着人们交际过程中的人文情感、心理情绪、礼节意识等, 更好地发挥设计符号的象征作用。我们认为导致这种变化的因素, 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即技术因素、视觉形式因素、人文社会因素等。
一、“变革”的多媒体网络技术因素
由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 人们的交流渠道更加多样化。而单一的文字表达, 并不能满足人们交际的情感表达需要, 于是, 增加了具有辅助传达功能的形象化图形和符号, 交流就会变得更加有趣, 这样的表达还具有增强交际效果的修辞功能[1], 更易于传播。最早的表情符号诞生于1982年, 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教授斯科特·法尔曼 (Scott Fahlman) 在校园BBS上打出的, “我建议讲笑话的人能够用下面这样的字符顺序来标记:-) 侧过头去看。”于是这个由一个冒号、一个连字号、半截括号组成的微笑字符红遍全球 (如图1) 。人们通过对键盘字符顺序的组织, 结合人的表情和心理变化, 以及社会流行语等进行图形化设计, 显得更加形象生动, 可以说一个表情符号胜过千言万语。
而随着智能手机、网络通信以及多媒体技术的突飞猛进和迅速普及, 表情符号也从开始从单一键盘符号的组合, 转化为文字、图形、动画格式相结合的表达形式, 在QQ、微信等一些新媒体社交软件中, 充分发挥了它们的优势。人们可以使用表情符号相互交流, 表达情绪, 甚至不需要文字, 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传统手法 (如图2) 。一组微信表情, 名为“长草颜文字”, 结合当下流行的动漫“萌”文化与“头上长草”的无厘头青年文化, 形成了一组组表情包。与之相类似的表情包还有很多, 比如“小黄人”表情包、“阿狸”表情包等等。
可见,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带给网络表情符号以发挥的契机和空间。正因为有了电子邮件、网络社区、博客、即时通讯等技术和社交模式的存在, “实时交互”的网络符号表情才有了生存的土壤, 有了发展的基础。
二、“变幻”的视觉形式因素
网络表情符号最直接也最引人入胜的便是通过视觉接收到的图像信息。网络表情符号以视觉图像为核心元素, 承担了网络交际中非语言传播的功能。
首先, 体现在从早期的文字符号的二维平面化, 演变到现今的三维图像形态。例如图3, 微信社交软件中动漫人物小丸子旋转的表情图, 从图形三维空间的表达形式中, 我们感受到其中的情感是激动与高兴。正是通过对现实客观形态的模仿与再现, 网络表情符号才使人感同身受, 联想并想象到生活场景。黑格尔说:“艺术家不仅要在世界里看得很多, 熟悉外在的和内在的现象, 而且还要把众多的重大的东西摆在胸中玩味, 深刻地被他们掌握和感动;他必须发出过很多的行动, 得到过很多的经历, 有丰富的生活, 然后才有能力用具体形象把生活中真正深刻的东西表现出来。”[2]网络表情符号表达的三维空间化, 使人们更直接、更形象地将情感与客观对象产生微妙的联系, 同时, 情感变化又是激活人们更多联想和想象的密码, 从而进行更好的沟通与传达。
其次, 是从静态到动态符号的视觉形式变化。以jpg格式为主的静态的图形文件远远不能满足人们表达情感的需要, 于是以gif、eip、flash多种格式的图像序列组成的多帧动态网络表情符号应运而生, 并且一直流行至今。“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觉是一种解释刺激信息从而产生组织和意义的过程。知觉有赖于两种不同形式的信息——环境信息和知觉者自身的过程。……知觉的过程是:感觉登记——感官接受外部刺激;模式识别——模板匹配, 特征抽取等;知觉加工——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加工, 并注意上下文关系。”[3]在网络表情符号识别过程中, 通过以视觉为主要感受器的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 我们便形成了三种主要的知觉体系, 即时间知觉、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此外, 视觉形态的变化还介入了听觉等其它感知系统, 形成了语音与文字图形的结合, 丰富了人们的视听感受。如图4, QQ魔法表情图, 当接收到此表情时, QQ界面会颤动并有一只手抚摸对话框, 同时还发出笑声, 瞬间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让人们的交流显得更加亲切。如今, 越来越多的动态表情替代了静态的表情符号, 更加吸引人们的眼球, 给人们带来很多视觉方面的改变。
三、“变通”的人文社会因素
在网络表情符号外在视觉形式变化的现象背后, 蕴藏着人类社会变化的内在因素。文化世界可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作为两种文化形式的载体和桥梁, 网络表情符号, 既体现了物质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也同时体现了精神文化的发展变化。
首先, 受节日庆祝的民族文化影响。网络表情的承载内容有很多, 例如以动物、实物或以卡通动漫“萌”形象为表情符号, 但有些就以节日为题材进行表情设计 (如图5) 。2015拜年新春的表情, 用书法文字的形式来表现中国节日的祝福语, 比起简单的文字祝福, 这样的表情符号更加具有浓厚的节日气氛。以此类推, 还有圣诞节、端午赛龙舟等节日表情符号, 都是体现了视觉形态的产生发展会受到现代社会节日的人文气氛影响。
其次, 受影视节目等娱乐文化的影响。流行的网络表情符号, 会因为一些热播的电影或者是综艺类节目的出现而随之产生。例如 《跑男来了》节目播出后, 就有设计者创作了一组跑男主题真人图像的网络表情符号, 喜爱他们的粉丝们会纷纷下载, 达到了传播的目的和效果。还有“小黄人”表情符号、“多啦A梦”的表情符号等, 都是由影视作品演变而来的。
再次, 受特殊人物等群体文化的影响。近年来暴走漫画十分火热, 随之产生的表情符号是将人物进行抽象与夸张, 以另一种生活姿态呈现给人们。与之有认同感的群体, 便会下载应用, 形成传播效应。詹姆斯·W·凯瑞说:“研究传播就是为了考察各种有意义的符号形态被创造、理解和使用这一实实在在的社会过程。……我们通过对各种符号系统的建构来创造、表达、传递关于现实的知识及对现实的态度:艺术、科学、新闻、宗教、常识乃至神话”[4]。网络表情符号被创造出来, 映射着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风尚。
四、结语
通过对网络符号表情发展变化的对比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数字化时代的视觉形态并不仅仅是视觉元素, 比如色彩、造型的改变, 更是一种表达方式和认知态度的转换, 这其中的巨大变化蕴含着科技传播方式的多元化、视觉形式的多样性、人文社会的多态化等因素的影响。网络表情已经成为虚拟交际中一个必不可少的载体, 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构建着艺术、科技与传播的符号系统, 模拟着人们内心的表情与动作, 展现着人们创造符号的能力与智慧。
摘要:数字化时代技术的飞速发展, 不断改变着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和审美需求。以网络表情符号为代表的信息化视觉语言, 从单一媒体的传达, 变革为多媒体的传播;从视觉的二维平面静态化, 发展为多种感知的立体动态化;从社会沟通的功能性, 转变为人文情感的趣味性。网络表情符号的视觉形态变化, 承载着社会发展变迁的技术信息、视觉信息和文化信息等, 展示着视觉设计的魅力。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网络媒体,表情符号,视觉形态,变化因素
参考文献
[1]唐师瑶.Q时代的交际想象——QQ表情符号的构形规律及功能初探[J].现代语文 (语言研究版) , 2006, (08) :82-83.
[2][德]黑格尔.美学 (第一卷) [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359.
[3]章明著.视觉认知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9.
数字时代的网络影像 篇6
1 网络数字化时代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现状
最早的电视节目是运用时间轴取样来完成对信号的模拟, 进而实现电视节目信号的形成及发送, 并且为了强化节目效果, 还会使用幅度调制的传送方法。以上是国内广播电视技术开始的最早时期, 该时期的节目信号一定程度上会遭受噪声等的干扰, 会干扰到音频与视频的发送效果。当前, 伴随网络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 早期的模拟信号己被今天的数字信号所取代。伴随近年的持续推广, 数字信号的优势开始显现, 也开始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由于数字信号有着很强的抗噪声能力, 在信号传送的过程中, 可以确保信号的稳定性。因此, 网络数字化是当前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向, 网络数字化时代己经到来。
数字化技术取代了之前的模拟技术, 进而变革了多年的固有电视模式。当前国内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 是在网络化上的发展, 国内的广播电视技术一定程度上遭受了以网络为基础的网络电视的影响, 进而构建了现有的电视网络基础。网络长期以来都被当作是传播领域以内使用范围最大的载体, 特别是在今天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情况下, 伴随广播电视网络化的持续推进, 国内的网络化电视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另一方面, 是在数字化上的发展, 2002年国内广播电视节目的数字化开始在某些地区使用, 2005年数字化信号已经基本取代之前的模拟信号, 到了今天各大运营商已逐渐推广4K高清网络视频。可以看出, 网络数字化已是当前国内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的关键, 更是国内广播电视产业的未来方向。
2 网络数字化时代广播电视技术的优势
1) 编辑流程更优化。与早期的信号模拟技术相比, 网络数字化技术的编辑流程更加优化, 相关人员在对其实现编辑的时候更为简化易行, 并且还可以有效的应用网络载体对广播电视的节目实现储存、下载以及分享, 使得编辑工作的步骤更为简单, 编辑工作的周期更短, 进而显著提升了编辑人员工作的便捷性与可靠性, 最终改善工作效率。
2) 传播效果更好。与早期的信号模拟传播相比, 数字化形式的传播在品质上有了明显的改善, 并且还有着相对成熟的技术作为支持, 不管是在节目画面的传送上还是在声音的传送上, 它的传送效果都已受到了大量观众的欢迎。在信号的平稳性上, 数字化的传播形式也有着自身的优势, 其与周围磁场以及别的信号不存在干扰, 表现出了非常强的鲁棒性, 而且对其他信号有着很好的屏蔽效果, 可以满足今天以及未来人们对于画面与声音越来越高的追求。
3) 网络平台的应用。近年来,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其便捷的服务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等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今天, 从智能手机、游戏产品等都可以发现网络技术成长给人们带来的高质量体验。而对我们的广播电视节目来讲, 长期以来都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构成, 而且也是人们获得各种信息的重要途径, 其还具有宣讲党和国家政府各项政策的重要责任, 所以构建一个迅速稳定的传送平台也就变得非常关键。可以说, 将时间与空间有效的结合在一起的网络平台就可以很好地满足于当前的需要, 其给广播电视信号的传送提供了有效载体, 对我们的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来讲, 网络平台就类似于车辆的发动机, 有着强劲的动力且不能缺少。
4) 信息资源利用更充分。通过网络平台的传送, 大量最新的信息资源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快速且直观的发送到我们的面前, 而且有着清晰的画面、清楚的声音, 给广大观众带来极佳的视听感受。传送过程既高效又迅速, 对于信息资源的利用更是充分。与早期信号模拟传输形式相比, 使用网络数字化技术可以在庞大的信息数据库当中选择出人们所最关注的信息资源, 而且还可以对信息资源实现提取与整合。这不但可以迅速地获取最具价值的信息, 而且还可以有效地整理己处理过的资讯, 提升画面质量, 使信息资源的传送与应用获得最佳效果。
3 推动网络数字化时代广播电视发展的对策
1) 对网络技术进行优化。对于网络数字化时代的广播电视发展来讲, 最为关键也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网络技术。然而当前的网络构建还有各种问题存在, 所以, 我们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对当前网络的IP技术实现完善与提升, 有效地加快网络技术的优化、联网等。而且还要凭借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优势, 运用光纤网络当作计算机网络的核心, 如此不仅可以有效减少成本, 而且还可以实现更高的传送效率。所以, 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广播电视技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就能够在不久的将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2) 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以后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的路径就是实现网络技术与广播电视技术的有机结合, 实现传统媒介与今天根植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新媒体有机结合。所以, 要迅速推动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 就需要有效的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 使得广播电视领域与别的领域多合作、多沟通, 进而发展出一条或者多条的信息途径, 进而推动广播电视产业的市场化、信息化, 促使国内广播电视产业的规范化, 引导人们迈入信息传播的新时代。
3) 对技术标准进行创新。当前, 广播电视行业也已经意识到技术标准对于整个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经过不断地合作、创新来获得广播电视技术的关键技术标准, 进而最终获取制订标准的主动权。完成对广播电视行业技术标准的整合, 经过参考、学习、创新而增强自己的相关技术能力, 紧跟时代发展, 确保技术与标准的有效结合, 引领广播电视产业向着美好的未来发展。
4 结论
总的来讲, 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必然会向着网络化、数字化方向迈进, 网络数字化技术在未来也有着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推动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 既可以为广大电视观众提供更高质量的画面与声音, 还可以有效地拓展观众的范围, 实现各个不同介质之间的迅速转换, 将信息资源实现有效整合, 进而高效地提升广大电视观众的视听体验, 实现广播电视技术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程天妮, 刘荣环.网络数字化时代的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研究[J].新媒体研究, 2016, 2 (8) :39, 42.
[2]张鹏飞.信息化背景下对于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应用探讨[J].中国科技博览, 2014 (36) :265.
[3]张冰.数字化环境下广播电视制作技术的发展动向探索[J].新媒体研究, 2016, 2 (5) :36-37.
【数字时代的网络影像】推荐阅读:
《数字时代的翻译》06-06
数字时代的评价工具07-17
数字时代的插图艺术09-02
数字时代的语文教师05-21
数字时代的群众文化10-13
数字时代的人际网10-31
数字化时代的广告传播07-14
数字化时代的教育变革05-09
数字化时代的营销策略08-26
数字化时代的品牌突围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