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放射影像技术论文

2024-10-31

数字化放射影像技术论文(精选5篇)

数字化放射影像技术论文 篇1

传统的放射治疗比较简单, 主要是通过医生对放射扫描之后的医疗拍片进行诊断, 诊断的依据多是凭借医生的治疗经验和对片子的认知度来完成, 因此, 可能会受到医生主观判断、工作经验的影响等, 导致误诊或者是错误诊断。这是医疗卫生事业的一个落后的现象,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 医疗专家和技术人员在多年的研究基础上逐渐探索出来数字化放射疗法, 这一方法一经介绍, 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放射科的数字化诊断方式可以为医生提供更加清晰的影像资料, 通过数字化的网络处理, 结合医生的相关医疗经验, 能够实现病患疾病的准确诊断, 并能对病灶实现准确的判断, 为后期的诊治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提高了诊断的效果。但是这一技术手段仍需进一步完善起来。

1 放射科数字化改造的基本情况

1.1 已建成了完整的科室级或部门级PACS (影像归档和通信) 系统

国内的医院为了提高自身的医疗水平, 获得更高的医疗诊断荣誉, 对于医疗界的最新研究成果都采取积极引进的基本态度。放射科数字化诊断已经证明是先进的治疗手段, 所以一些地方性的综合基层医院, 第一时间的引进了相关的技术设备———PACS系统。因为目前一些医院从医院经费角度出发, 没有引进相关的技术设备, 至使DR、CR, 包括数字胃肠、DSA等数字影像设备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性能, 既是一种医疗资源的错误浪费, 又影响了治疗水平, 提高了医疗器械使用人员的工作难度。新引进的PACS系统拥有高性能DICOM服务器以可以在线保存较长时间影像数据的大容量存储设备。避免了以往的数据存储量小, 数据存储不及时等弊端。DICOM服务器提供了worklist、SCP、SCU等强大功能。所有相关影像科室可通过任意登记终端向DICOM服务器提交登记信息, 各检查设备如RD、CR等通过检查号从DICOM服务器取得患者登记资料, 检查结束后, 图像回传至DICOM服务器, 并由服务器按对应信息归档存储。后处理工作站及诊断工作站均从服务器取得患者资料与图像, 用于图像输出及出诊断报告。部分医院还实现了部分关键临床科室通过DICOM服务器调阅检查资料及图像的功能。在这种工作模式下, 放射技师工作量最小, 尤其在DR系统中, 只需输入检查号调出患者资料后即可开始检查, 投照后确认图像即可完成检查。后处理技师及诊断医师直接从DICOM服务器获取资料及图像, 所以可对来自多个图像源的资料及图像进行处理。医师更可在授权范围内直接调阅来自不同影像设备 (CT、MRI、USG) 等图像进行参考, 并且能调阅历史检查资料进行对比, 有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一些临床医师亦可通过PACS系统在最短时间内看到患者检查图像。这种工作模式能够充分发挥数字影像设备及影像网络带来的优势, 明显提高了相关科室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

1.2 科室局域网已建成, PACS系统未建成

国内的一些中型或者是小型的医院, 为了解决患者的疾病治疗问题, 为了适应放射科数字化改造和影响发展的需要, 出于医院未来前景发展的需要, 适当的引进了CR、DR等设备, 并为设备提供了相应的操作管理人员, 建立了相应的医院工作科室, 设置了必要的责任负责人。但是由于引进技术的局限性以及认识的不足, 没有为相应的科室安装必要的数字化存储与传输系统, 对于诊断的数据不能进行大量的存储和及时的传送, 给后期的数据存储带来严重的影响。这种现象的直接结果是, 放射科得到的数据被迫存储到本地电脑, 这样日积月累增加了本地电脑的信息负荷量, 降低了网络的工作效率, 也可能导致电脑网络资源的瘫痪和故障。一旦本地网络瘫痪, 将造成医疗数据的严重缺损, 这对医院来说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医院需要安排相关的网络操作人员, 配合数据管理人员, 对电脑存储的信息资源进行定期的删除和清空, 以便给后期的新近数据预留存储空间, 同时提高网络的运算速度。由于医院的数据资料复杂多样化, 而且数据资料信息量大, 所以人工删除作业不能满足需要, 应该配备必要的自动化数据处理设备, 这样从另一个方面增加了医院的人员和设备负担, 变相的增加了医院的医疗费用。所以, 类似国内的中小型医院必须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 及时的配备数据化存储与传输系统, 方便数据的处理作业, 更好的促进放射科数字化改造和影响的发展。

1.3 未建立科室局域网, 亦未单独设立诊断工作站

在一些地方性小型医院, 尤其是乡镇医院, 受到资金的限制和医院管理认识的局限, 非但没有建立科室局域网也没有单独设立诊断工作站。对于放射性治疗, 依旧采取传统的治疗手段, 主要是通过医生对放射片的识别, 然后手写数据资料备份, 单纯凭借医生的经验和主观判断进行治疗确诊, 并称为后期疾病诊断的基本依据。手写的数据资料通常被放在档案管理室, 由于纸质数据资料的管理局限, 可能造成部分数据资料缺损或检索困难, 不能根据需要进行及时的数据调阅。对于特殊病例, 小型医院的主治医生需要采取适当的三甲重点医院专业医师的意见, 但是由于没有建立网络管理系统, 不能通过远程会议进行及时的病理分析, 这就可能延误患者的治疗, 影响治疗效果。此外, 对于长久数据资料的调阅几乎是不可能的。这种模式虽然节省了设备和技术引进的资金支出, 但是却给患者的治疗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也成为疾病处理的一个瓶颈。

2 结论

各大医院应该认识到, 放射科的数字化改造与影响发展是未来医学领域的一个主流发展趋势。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 为患者提供一流的治疗设备, 提高医院诊疗的技术, 应该适当的进行设备和技术的引进。但是医院也应该重视到, 不能片面的引进CR和DR系统, 而忽视了配套设备的引进。否则不仅不能达到应有的诊疗效果, 还会导致不必要的医院人力和财力的浪费。同时引进设备的之后, 应该组织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和学习, 掌握全面的设备处理技术和应用管理技术, 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也可以适当的组织工作人员进行三甲医院的学习参观, 借鉴三甲医院的成功经验和管理模式, 结合该医院的实际特点, 促进技术的良好性能运用。

数字化放射包括数字成像设备以及放射科数字化网络与HIS的整合, 分为微型、小型、中型和大型PACS, 基层医院放射科用于微型、小型PACS系统, PACS系统可以将长期保存病人影像检查的信息检索调出, 传输到各工作站, 便于医生将治疗、诊断完善, 能让医疗信息资源达到充分共享, 进一步优化医院与放射科的工作流程, 提升医院与科室的管理水平, 提高医疗品质与工作效率, 改善服务质量, 让病人的诊治更为便捷, 降低医院的运行成本。特别是PACS系统的建设, 将有利于人才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基层医院的资源规模较小, 医院的资金流通资金支持能力较低, 医院的管理者可能认识不足, 医院的疾病种类比较单一, 因此, 对于新兴设备和技术的引用观念可能存在不足, 为了取得医院的良好发展, 应该站在发展的角度上, 顺应医疗领域的发展趋势, 随时进行设备和技术的更新, 提高医院的诊治能力, 提高医院的整体形象和信誉。

摘要:医学诊疗和医学病理研究根据患者疾病特点和需要可能进行放射诊断或者放射治疗, 而传统的放射手段提供的数据已经不能适应日益进步的科学治疗手段, 为此, 数字化放射医疗手段应运而生。此外, 由于我国的三甲医院具备国内的顶尖医疗技术和医疗器械, 并融合了大量的相关专业的高端治疗医师, 所以三甲医院的放射科技术革新不存在较大的发展障碍, 相比之下, 基层医院的未来发展模式更应该引起关注。基层医院是面向大众服务的医院, 医院的数量比较多, 接诊的人群更加广泛, 因此对于基层医院的放射科数字化改造和影响探索的研究至关重要。为了促进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笔者集合自身多年的临床经验, 总结相关经验, 论述如下。

关键词:医院,基层,放射科,数字改造,影像

参考文献

[1]赵张平, 陈世沛, 彭江华.放射影像科医学影像存档与传输系统的应用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09 (1) :62-63.

[2]AGFA从放射影像到数字化医院[J].中国医院院长.2006 (10) :66-70.

[3]黄玫.加强基层医院的病理诊断及会诊制度[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2010 (23) :264.

数字化放射影像技术论文 篇2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提高医用X射线诊断质量,保障受检者、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与安全,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使用医用X射线诊断设备的单位和个人。第三条

国家对医用X射线诊断的放射卫生防护及影像质量保证实行监督管理。第四条

医用X射线诊断工作单位必须接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与指导。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影像质量;减少重拍率、误诊率及漏诊率;注意受检者的屏蔽防护,减少和控制受检者的照射剂量,做好放射卫生防护及影像质量保证工作。第二章

许可证件申请与管理

第五条

凡从事医用X射线诊断工作的单位必须事先向所在地县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办理申请手续,经审查合格,领取《射线装置工作许可证》后,方可从事许可范围内的工作。

第六条

新建、扩建和改建的X射线机房,在场址选择、建筑设计、防护设施等方面,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规和标准的要求。必须按规定的程序接受县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预防性审查和竣工验收。

第七条

凡申请从事医用X射线诊断工作的单位、个人,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具备与所开展的X射线诊断项目相适应的场所,设施和防护性能合格,运行指标满足所开展诊断项目要求的设备。

(二)、具备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确认的相应专业技能、熟悉防护知识,健康条件合格,并取得《放射工作人员证》的工作人员。

(三)、设有放射防护组织或专(兼)职放射防护人员,并建立工作人员及受检者防护和质量保证管理制度。

第八条

医用X射线诊断设备安装完毕后,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机构进行验收检测。证明其主要运行指标及防护性能符合国家有关标准,领取《射线装置工作许可证》后,方可投入临床使用。

第九条

颁发《射线装置工作许可证》的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按有关规定对持证单位及个人进行定期核查,核查情况记录在许可证的附本上。

第十条

从事医用X射线诊断工作的单位或个人,需要变更许可范围或终止放射工作前,应及时到原审批部门办理变更或注销手续。

第三章

受检者的防护

第十一条

临床医师和放射科医师,在获得相同诊断效果的前提下,避免采用放射性诊断技术,合理使用X射线检查,减少不必要的照射。

第十二条

从事X射线诊断工作的单位,必须建立和健全X射线检查资料的登记、保存、提取和借阅制度。不得因资料管理及病人转诊等原因使受检者接受不必要的照射。

第十三条

对婴、幼、儿童、青少年的体检,不应将X射线胸部检查列入常规检查项目;从业人员就业前或定期体检,X射线胸部检查的间隔时间一般不少于两年;接尘工人的X射线胸部检查间隔时间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临床医师和放射科医师尽量以X射线摄影代替透视进行诊断。未经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允许,不得使用便携式X射线机进行群体透视检查。

第十五条

对育令妇女的腹部及婴幼儿的X射线检查,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对孕妇,特别是受孕后8—10周的,非特殊需要,不得进行下腹部X射线检查。

第十六条

放射科医技师必须注意采取适当的措施,减少受检者受照剂量;对受检者邻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和组织进行屏蔽防护。

第十七条

候诊者和陪检者(病人必需被扶持才能进行检查的除外),不得在无屏蔽防护的情况下在X射线机房内停留。

第四章

X射线诊断的质量保证

第十八条

各医疗单位和X射线诊断科(室),必须按照医院分级管理标准要求,建立科室质量保证组织和制订本单位的X射线诊断质量保证方案(下称“质保方案”),质保方案的实施情况作为医院评审和放射科(室)临床科(室)考绩的重要依据。

第十九条

各医疗单位的X射线诊断科(室),应建立各X射线检查系统的评片标准和严格的评片制度;废片及重拍片要有记录,并作出原因分析;提出改进措施。

第二十条

X射线诊断报告书写的内容和格式由医疗单位制定出一定的规范,并有审定和签发制度。市(地)级以上医院放射科的诊断报告必须由主治医师以上的人员或主任授权的高年资住院医师签发。

第二十一条

X射线诊断科(室)应有质量保证工作的各种记录、质量控制检测胶片等资料。至少保存五年,并定期进行分析和评价。

第二十二条

各单位购置X射线诊断设备时,应根据拟开展的诊断项目,对X射线诊断设备提出明确的要求。在设备订购合同上,应对防护及影像质量性能指标,安装调试及验收检测提出要求。

第二十三条

各单位使用X射线诊断设备应由生产厂家或通过考核合格持有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签发的资格证书的专业技术人员安装。生产单位应提供产品合格证,安装者出具安装调试报告。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使用中的X射线诊断设备,应每年进行一次状态检测。设备进行重大维修或更换零部件后,必须进行验收检测,达到规定的指标方可继续使用。X射线诊断科(室)应对成像设备及器材定期地进行稳定性检测。

第二十五条

各级医疗单位应将X射线诊断设备的订购合同、产品说明书、各种检测和维修记录建立档案并长期保存。第五章

放射工作人员的管理与培训

第二十六条

从事医用X射线诊断的工作人员,必须按有关规定的要求,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就业前体检及定期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按规定接受个人剂量监测,并建立个人剂量档案。

第二十七条

从事医用X射线诊断的工作人员,必须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和文化水平。必须掌握放射防护技术和管理法规知识,并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机构考核合格。

第二十八条

X射线诊断科(室)的所有工作人员应根据其在质量保证方案中所负的责任,接受相应的专业培训。

第六章

第二十九条

凡未按要求对X射线诊断设备进行防护性能监测及运行质量控制,或X射线诊断设备不符合标准,又不进行校准和维修的单位,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可酌情给予警告、限期改进及吊销许可证等行政处罚。

第三十条

经检测发现X射线诊断设备存在严重问题时,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可令其限期改进、停止使用,对危及人员健康的,可按国家有关规定处以罚款。

第三十一条

放射诊断工作单位对上述处罚不服的,在接到通知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可以向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复议,但对停止使用的决定,应立即执行。对复议结果不服的,在收到复议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可向人民法院起诉;对行政处罚不履行又逾期不起诉的,由决定处罚的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七章 附

第三十二条

本规定中下列用语的含义:

1、X射线诊断科(室):包括医院放射科(室)或临床放射科以及使用X射线诊断备从事疾病诊断或各种人体检查的科(室)。

2、X射线诊断质量保证:X射线诊断科(室)为获得稳定的高质量医学影像,同时又使人员受照剂量和所需费用最低所采用的系统行动。

3、X射线诊断质量保证方案:为保证X射线诊断的质量和诊断效果而设计的有组织的整体方案。

4、验收检测

新设备安装完毕后或现有设备进行重大维修后,为鉴定其是否符合约定指标而进行的检测。

5、状态检测

为评价设备状态或识别稳定性检测结果超出控制标准的原因而进行的检测。

6、稳定性检测

为确定X射线诊断设备或在给定条件下形成的影像,相对于一个初始状态的变化是否仍在允许的变化范围内,或为鉴别设备性能及影像形成过程的早期变化而进行的检测。

第三十三条

本规定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解释。

第三十四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X射线诊断的放射防护监测方法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医用诊断X-射线卫生防护监测。不适用于影像质量控制检测。

2.透视用X-射线机及机房的监测

2.1监测项目

2.1.1受检者入射空气比释动能率;

2.1.2X-射线管头组装体泄漏辐射水平;2.1.3工作人员防护区杂散辐射水平;

2.1.4焦台距;

2.1.5准直系统;

2.1.6受检者候诊部位的辐射水平;

2.1.7机房外环境辐射水平;

2.1.8透视机使用非“常断式开关”时,有无限时装置;

2.1.9为正确评价上述指标,验收或某些指标不合格时,必须加测管电压,必要时应检测管电流及半值层。

2.2监测及评价方法

2.2.1受检者入射空气比释动能率

2.2.1.1所需设备

(1)经刻度的低能剂量笔或电离室和适当的测读仪器;

(2)标准水模;

(3)测试架。

2.2.1.2使用普通荧光屏进行透视的X射线机的测量步骤;

(1)将剂量笔置于诊视床上中心线处,用透视的方法将剂量笔设定在荧光屏中心。调节限光器,使照射野略大于剂量笔的尺寸。锁定荧光屏和X射线管头组装体,用胶布标记剂量笔此时的位置;

(2)将剂量笔取下,充电调零后再放到刚才的位置上;

(3)用70KVp,3mA的条件透视适当时间,使剂量笔的读数达到满刻度值的50%~100%;

(4)读出剂量计读数K,并按下式对其进行照射时间、刻度系数及能量响应的校正:

K=C1·C2·K。·60/t

(1)

其中K为透视空气比释动能率,cGy/min;

C1为刻度系数;

C2为能量响应校正系数;

t为测量时间,秒。

2.2.1.3使用影像增强器,X射线管头组装体在床下的X射线机的测量步骤;

(1)、(2)同2.2.1.2;

(3)在剂量笔的正上方放置一高度为5cm的测试架,架上放置充水的标准水模将影像增强器放在床上50cm处,由小到大调节照射野,使其恰为影像增强器的外切正方形。

(4)如果被测X射线机没有亮度自动控制装置,用70KVp,lmA进行照射。如果有亮度自动控制装置,则在自动控制状态下照射。照射时间根据剂量笔的量程决定,使剂量笔的读数达到其满刻度的50%~100%。在这种情况下测得的值称为“标准空气比释动能率”;

(5)将剂量计读数进行如2.2.1.2(3)相同的校正。2.2.1.4使用影像增强器,X射线管头组装体在诊视床上的X线机的测量步骤;

全部测量步骤同B,只是将剂量笔放在床上30cm处,标准水模放在剂量笔下方。照射野由小调大,刚刚布满监视器(影像增强器的外切正方形)。2.2.1.5结果评价;

有用线束进入受检者皮肤处的空气比释动能率不得大于5cGy/min。2.2.2X-射线管头组装体的泄漏辐射2.2.2.1所需设备;巡测仪,卷尺

2.2.2.2测量步骤:

(1)将照射野关到最小,如果不能达到零,则应在照射野内放置4mm厚的铅板;

(2)将透视条件调节到70KV,3mA。用巡测仪在管头组装体后方及荧光屏上、下、左、右,距焦点1米处巡测其泄漏辐射水平。如泄漏辐射的空气比释动能率低于50μGy/hR则可以不进行严格的监测;

(3)如巡测结果表明,泄漏辐射的空气比释动能率高于50μGy/hR,将管头组装体从诊视床上卸下,用4mm铅板堵住出线口,用巡测仪测量如图1所示的三个平面上的泄漏辐射水平。每一平面测8点,间隔45°。图1

管头组装体泄漏辐射测点示意图(略)2.2.2.3评价方法:

我国医用诊断X-射线防护标准要求,在最高管电压,最大管电流条件下(目前我国生产的X-射线机为100KV,2.8mA),泄漏辐射水平不得超过1000μGy/hR。为防止万一损坏设备,除验收检测外可以在常用条件(70KV,3mA)下测量。如测得的漏射空气比释动能率不超过120μGy/hR即可认为合格。2.2.3工作人员防护区杂散辐射水平2.2.3.1所需设备:巡测仪,卷尺,标准水模2.2.3.2测量步骤:

立位防护区杂散辐射水平测量步骤

(1)将X-射线机设在立位状况。将测试用标准水模灌满水后,放在高于地面1150mm的架子上,模体贴近荧光屏;

(2)将线束中心对准水模中心,设台屏距为250mm。在透视条件下调节遮光器,使照射野为250mm×200mm。锁定荧光屏位置;

(3)按图2所标位置,测量70KV,3mA照射条件下,荧光屏前200mm(荧光屏到探测器灵敏体中心的距离)的平面上13点的空气比释动能率;

(4)机器及水模位置不变,改用该单位,该台X-射线机的常用透视条件进行照射,再测一次;2.2.3.3如该台X-射线机也做卧位透视,则还应测量卧位透视防护区杂散辐射水平。测试时的机器位置,水模放置,防护区及测试点分布见图3。图2

立体透视防护区杂散辐射水平测试平面示意图(略)图3

卧位透视防护区杂散辐射水平测试平面示意图(略)2.2.3.4评价方法:

一般情况下应根据医用诊断X线卫生防护标准进行评价。当工作量特别小时,应考虑每年实际曝光时间,酌情放宽。

使用影像增强器进行遥控透视或特殊检查的X-射线机可不测本指标或不按该标准对直接透视X射线机的要求进行评价。2.2.4焦台距2.2.4.1所需设备:

两只细金属丝做成的园圈,其中大圈直径为小圈的两倍;卷尺;透明胶带。2.2.4.2测量步骤:

(1)将小圈贴在透视床中间,大圈贴在荧光屏入射面中心;

(2)在透视条件下将荧光屏从贴近透视床处慢慢向远处拉,同时调整荧光屏的位置,使两圈图象重合,这时锁住荧光屏位置;

(3)测量透视床面到荧光屏入射面的垂直距离。根据几何学原理,这一距离与焦台距相等。2.2.4.3评价方法:

根据标准要求,焦皮距(与焦台距相等)不得小于350mm。2.2.5准直系统

2.2.5.1所需设备:

(1)带刻度尺的准直测试板;

(2)标准水模;

(3)测试架;

(4)钢卷尺。

测试程序2.2.5.2使用普通荧光屏的X射线机的测量步骤

(1)将荧光屏推到距诊视床最近处,将照射野设置为最大。这时,照射野应小于荧光屏。

(2)在透视条件下,慢慢将荧光屏往远处拉,当最大照射野等于荧光屏大小时,销住荧光屏位置;

(3)测量这时的床面到荧光屏后面板(与受检者身体接触的平面)的距离;

(4)将照射野缩小到1.5cm×1.5cm,测量照射野中心到荧光屏中心的距离。2.2.5.3使用影像增强器的X线机(影像增强器在床上)

(1)核查影像增强器与床下的X线管头组装体,看它们是否同步移动;

(2)将充水的标准水模放在床上,上面放置准直测试板。板上的圆点标记放在受检者的右肩部位;

(3)将影像增强器放到距床面最近处,照射野放到最大,在透视条件下,将影像增强器的中心对准测试板的中心,锁定影像增强器;从TV监视器中观察可以从影像中看到的最大刻度值;

(4)在测试板上方放置一只装有胶片的,20cm×25cm的片匣,在透视条件下照射适当的时间,使冲洗后的胶片的光密度为0.7~1.5;

(5)冲洗胶片,比较胶片上影像的照射野尺寸与TV监视器中看到的测试板刻度;

(6)将影像增强器拉到距床面最远处,把测试板放在测试架上,尽量靠近影像增强器的入射面(中间留一可以插入胶片匣的缝);

(7)在透视条件下,将测试板中心与影像增强器中心对准。从TV监视器中观察透视影像尺寸;

(8)将装有胶片的25cm×30cm的片匣放到测试板上方,在透视条件下,照射适当的时间,使冲洗后的胶片光密度为0.7~1.5;

(9)冲洗胶片,比较胶片影像的照射野尺寸与TV监视器中透视影像尺寸。2.2.5.4使用普通荧光屏的X线机的测量结果评价

(1)中心偏差应不大于焦点到荧光屏距离的1%;(约为8mm)

(2)当最大照射野的尺寸与荧光屏大小一致时,荧光屏的入射面板到诊视床的距离不小于250mm。

2.2.5.5使用影像增强器的X线机测量结果评价

(1)透视影像的直径应接近影像增强器直径,其缩小量应不大于1cm;

(2)照射野的长和宽不应比影像增强器大出焦点到增强器输入面距离的3%,最大不超过10%,较好的设备可达到1cm以内。

(3)照射野的中心与影像增强器的中心偏差不应大于焦点到增强器输入面距离的1%。2.2.6受检者候诊部位的杂散辐射水平

本管理规定第十七条中规定,候诊者和陪同检查者(病人必须被扶持才能进行检查的除外),不得在无屏蔽防护的情况下在X-射线检查室内停留。

为受检者候诊设立的屏蔽区的辐射水平应不高于50μGy/hR。2.2.7透视机房的环境辐射水平2.2.7.1所需设备:巡测仪2.2.7.2测量步骤:

按照“立卧位防护区杂散辐射水平”的监测规范设置监测条件(水模及照射条件);

根据机房条件及周围人员居留情况设置监测点,一般应监测以下各点

(1)透视室门外,高1.3米,距门 5cm处;

(2)邻室墙外5cm,距X-射线机头最近处或其它辐射水平最高处;

(3)窗外,高1.3米,距墙面5cm处,或相同高度距离更远的位置上,辐射水平最高处。

(4)为寻找防护薄弱环节,提供防护最优化的措施时,可以监测诸如门缝之类人员不可能停留的位置,但不能作为评价该射线装置工作场所是否合格的标准。2.2.7.3评价方法:

机房周围的辐射水平评价必须与实际曝光时间(或工作量)相联系。大医院机房周围的辐射水平应低于5μGy/hR,机房窗外人员很少接近或通过的区域,可采用1/16的居留因子,则可限制在50μGy/hR。3一般摄影机及机房的监测3.1监测项目3.1.1X-射线管头组装体的泄漏辐射;3.1.2固有滤过及附加滤过;3.1.3限束装置;3.1.4X-射线摄影机房的环境辐射水平。3.2监测及评价方法3.2.1X-射线管头组装体的泄漏辐射;

摄影用X射线机的结构一般与透视机相同,检测方法相同。当同类管头组装体已测泄漏辐射的情况下,可不再重复测量。

3.2.2固有滤过及附加滤过

可采用与铍窗X-射线管对比的方法,测量X-射线束的第一半值层。实测时,根据测量半值层时的管电压及测得的半值层判断其固有滤过是否不低于要求值(见表1)。

此外,200mA以上的X-射线机还应检查是否具备有0.5mm,1.0mm,2.0mm铝当量的附加过滤板。表1-------------------------

管电压(KVp)

最小半值层(mmA)-----------|-------------设计工作范围|测量电压|专用牙科机|其它X-射线机------|----|-----|-------

低于50|

30

1.5

0.3

40

1.5

0.4

49

1.5

0.5 50~70|

50

1.5

1.2

60

1.5

1.3

70

1.5

1.5

70以上|

71

2.1

2.1

80

2.3

2.3

90

2.5

2.5

|100

2.7

2.7

|110

3.0

3.0

|120

3.2

3.2

|130

3.5

3.5

|140

3.8

3.8

|150

4.1

4.1-------------------------

3.2.3限束装置

根据标准要求“必须提供能调节有用线束矩形照射野的装置”。

为防止出现废片,造成对受检者的重复照射,要求光野与照射野重合一致。3.2.4X-射线摄影机房的外环境辐射水平3.2.4.1所需设备:巡测仪或热释光剂量仪3.2.4.2监测步骤:

(1)确定照射方向

①如X-射线机有可能向待测方向投照,应先将X-射线机头转向朝此方向照射。如无此情况,放在通常使用的照射方向;

②监测点选择同“透视机房”另加操作人员位置。

③在80Kvp,30mA,5Sec照射条件下,测量待测点的比释动能率K,μGy/hR;

④将K值除以1080,可得每100mAs的曝光量,在待测点的空气比释动能,然后,根据该摄影机房的年曝光量估计人员受照剂量。

⑤用热释光剂量计进行监测时,可将剂量计置于待测点,测量一个月的累积空气比释动能。3.2.4.3评价方法:

在上述条件下用巡测仪测得操作位的K值不得超过300μGy/hR。机房周围的K值不得超过30μGy/hR。

数字化放射影像技术论文 篇3

1 模拟定位机拍摄的KV级验证片与治疗计划三维重建影像的比较验证

对每位肿瘤患者在治疗计划应用至实际治疗前,都要进行模拟定位机拍摄的KV级验证片与治疗计划三维重建影像的比较验证。将治疗计划系统设计的射野MLC形状通过数字化网络发送到模拟定位机工作站,与模拟机拍摄的KV级影像进行匹配融合,如图1左图所示。然后,将该融合后的KV级实时影像与由治疗计划三维重建获得的DRR(三维重建影像)影像进行比较,如图1右图所示。以检查验证照射野中心和治疗范围的准确性。

2 直线加速器射野验证仪拍摄的MV级验证片进行放射治疗摆位精度的校正

放射治疗的精确摆位是治疗计划正确无误、完整实施的极其重要的环节,每位肿瘤患者的治疗方案经过模拟定位机拍摄的KV级验证片与治疗计划三维重建影像的比较验证后,在执行治疗以前还要在直线加速器射野验证仪下拍摄MV级验证片进行放射治疗摆位精度的校正。

摆位精度校正流程图如图2所示。采用电子射野影像系统或CR的IP板拍摄患者治疗体位正侧位验证片,与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得出的数字重建模拟图像或模拟机拍摄的定位验证片做比较,一般以骨骼和气腔的轮廓作为参考标记物计算偏移量,如果误差在允许范围以内,则可以执行治疗。否则,要查找原因,重新定位、重新设计计划,重新摆位验证直至达到要求[2]才能执行治疗方案。首次治疗后,每周在治疗机下采用射野验证仪(EPID)或CR的IP板拍摄治疗验证片,与首次验证片或模拟定位片、治疗计划DRR片做比较,计算偏移量、移床,进行摆位精度校正,提高摆位治疗精度保证疗效。

3 CR和EPID影像在治疗设备和物理学QA检查中的应用

放射治疗的质量保证包括放疗设备和物理技术两方面,CR和EPID影像在治疗设备和物理学QA检查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采用CR和EPID影像检查直线加速器机械等中心精度和光野射野一致性,以及多页光栅到位精度检查。由于加速器多叶光栅由几十套独立的马达驱动系统组成,在连续运动过程中存在位置移动误差,而且多页光栅叶片间存在少量漏射线,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导致放射治疗误差的扩大。我们采用CR的IP板或EPID进行多叶准直器叶片运动到位精度验证:设计多页光栅1cm间隙出束序列,每个间隙相隔5cm,每周定期采用CR的IP板或EPID拍摄验证片,检查MLC运动到位精度如图3所示。

近年来三维调强放疗技术在全国各大医院得到蓬勃开展,使肿瘤得到更好的杀灭,而正常组织和危机器官得到更好的保护。我们探索用CR来拍摄调强放疗剂量通量图,如图4所示,可以直观地判别MLC叶片的间隙,从而进行校正,以保证加速器治疗精度。

4 CT影像在治疗计划剂量计算中的应用及质量保证

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技术将CT扫描影像用于放疗计划设计和基于组织密度修正的三维剂量分布计算。放疗剂量分布的计算依赖于CT影像的三维虚拟重建和CT值到组织的相对物理密度或电子密度的转换[3]。因此,定期进行CT值得校准和CT值与相对电子密度关系的校正是放疗CT模拟定位质量控制的重要工作,是放疗技术质量保证的重要方面。

美国医学物理家协会AAPM83号报告建议每个月和每次调整设备或更换主要部件后,需要验证CT值的准确性。我们每月采用固定的CT工作参数和影像扫描条件在模体中进行3-5种CT值校验。图5所示为参考模体中分别采用头部和胸部扫描条件进行每月CT值检测的结果,CT测量值与理论计算值偏差控制在3%-5%。图6所示为水模体中分别采用头部和胸部扫描条件进行每月CT值检测的结果,CT测量值控制在3HU内,符合美国医学物理家协会AAPM<5HU要求。

三年来,我们每年使用CI R S的电子密度校准模体,在相同扫描条件下进行CT值与相对电子密度校正曲线的测量,结果见图7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到,2008年和2009年CT值与相对电子密度校正曲线变化不明显。而2007年电子密度较大的组织CT值得变化比较大,需要在治疗计划中进行修正,才能得到精确的剂量计算结果。

5 不同种类和不同时期影像的对比,随访疗效

通过数字化放疗网络我们可以将三维治疗计划系统生成的DRR(三维重建影像)、模拟定位机拍摄的KV级验证片和直线加速器射野验证仪拍摄的MV级验证片在各个机房的工作站或网络终端上进行融合比较。利用网络软件提供的图像处理功能,如亮度、对比度调节、图像拉伸、放大、锐化,黑白反转、测量和三维重建等,同时可以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图像进行比较分析,不但实现病人等中心位置验证照射野形状范围验证和摆位精度校正,还可将不同时期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的CT、MR、EPID等图像与治疗后复查的图像进行对比分析,以进行随访,观察疗效和结果。

总之,以数字化影像为基础的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调强放射治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以及图像引导的放射治疗技术已经在国内三分之二的放射治疗中心实施[4],数字化影像在放疗质量保证中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各种KV级和MV级实时影像在放疗质量保证中的应用,实现三维重建影像与实时拍摄影像的比较以及放射治疗摆位精度的校正,使得放疗质量和精度都得到很大提高。

摘要:通过各种KV级、MV级实时数字化影像和三维重建影像在放疗质量保证中的应用,为放疗射野中心及治疗范围的验证、摆位精度校正和放疗设备和物理特性检查方面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使得放射治疗的质量和精度都得到很大提高。

关键词:放射治疗,影像,网络,质量保证

参考文献

[1]姜瑞瑶,李斌.数字化网络在放射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6,30(3):215-217.

[2]翟福山,刘明,王安峰等.放疗网络的临床应用[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5,14(1):56-57.

[3]邓小武,黄劭民,祁振宇.CT模拟机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检验[J].中国肿瘤,2004,13(9)546-550.

数字化放射影像技术论文 篇4

启动方式:由科主任宣布启动应急预案。应急预案:

一、PACS/RIS服务器故障:所有PC都无法与之通讯。

(一)解决方案:停止使用PACS/RIS并及时与信息科联系,如信息科判断故障不能及时恢复,修复时间达1天以上时,启动以下操作步骤。

(二)具体操作步骤:

1、手工编号,在原登记表上(或用电脑制作),如普放可编X01、X02,CT可编CT01、CT02,MR可编MR01、MR02等等。

2、所有影像都停止传输到PACS中。如果服务器修复时间较长,那么尽可能地将所有影像资料存储在本地并保护或刻盘保存。

3、胶片由主机直接打印;胶片打印出来后,与申请单一起送到医生办公室室写诊断报告。

4、报告医师手写报告,一式两份,审核医师审核完毕后将诊断报告与申请单、胶片一起交到登记室。

5、登记室发片和诊断报告时,留下申请单和一份报告作为存档。

(三)修复后的操作:PACS/RIS服务器修复以后,由在故障期间上班的登记员将所有未在系统中登记的病人信息重新进行登记、编号,新老号之间的匹配关系在手工登记本上注明,理完后的登记本由登记室专柜保管;由在故障期间上班的技术员将所有影像按登记号码重编,并将所有影像重新传到系统中;由在故障期间上班的报告医生将所有报告重新录入系统。

二、工作站故障:立即使用备用工作站替换故障机。

数字化放射影像技术论文 篇5

1 影像学技术的组成

目前临床中可见的放射科的设备包括:普通X线拍片机、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系统 (digital X-ray photography system directly, DR) 、计算机X线摄影系统 (computed radiography system, CR) 、核磁共振成像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NMRI) 、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 (computerized X-ray tomography, CT) 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 (digital monoplane X-ray imaging system, DSA) 等。此外, 影像技术的分工主要包括放射登记、常规拍片、设备操作、胶片打印等。

2 影像学技术的重要性

在如今这个聚集众多高科技设备的时代, 优质的影像无疑已经成为放射科日常工作开展的前提。然而, 要想得到令人满意的影像质量, 就必须持有先进并且稳定的影像学技术。不仅如此, 拥有先进的放射科设备后, 应开展新的项目和新技术的研发。一般医院对放射科的资金投入较大, 因而对设备进行正确操作和定期保养是保障放射科设备正常运行延长寿命降低维修率、减少维修费用的前提。只有这样才能为医院减少开支, 提高经济效益。

3 影像质量控制

3.1 提高放射科医师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新型影像设备的涌现, 放射科人员必须加强影像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熟练掌握放射科设备, 并能够熟练进行操作和结果分析, 以保证X线片结果的高质量和准确性。同时还应培养操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和责任感, 养成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 并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秉持“一切以患者为重”的理念。还要求放射科技术人员能够快速、准确地对每一位患者的影像学结果进行初步判断, 例如, 针对骨折的患者要求操作人员能够快速确定患者的骨折部位及类型, 以便患者的后续诊疗帮助患者尽快摆脱痛苦[2]。

3.2 提高投照技术

影响影像质量的因素有很多, 其中放射科操作人员的投照技术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操作人员能否按照规范进行放射科设备的操作是评估操作人员投照技术的一个判断标准, 具体表现如下。 (1) X线申请单的填写:操作人员应当认仔细查看申请单, 并对患者的病情做一个简单的了解, 可以通过申请单了解患者的拍摄部位, 合理选择照射条件, 避免拍照部位摆放位置错误等问题。此外, 为提高影像的质量, 在拍照过程中, 应将患者的拍摄部位遮挡物去除。 (2) 保证拍照部位的准确性:放射科工作一般由两部分组成, 即技术和诊断, 技术部分主要是对患者的拍摄部位进行定位和摆位, 若技术人员未向诊断人员作摆位说明, 可能导致医师作出错误的诊断。为避免上述错误的发生, 技术人员应当进行正确的摆位, 继而提高影像质量。 (3) 选择合适的参数值:影像质量中的清晰度主要取决于正确的毫安秒和千伏数。只有恰到好处的曝光条件才能获取优质的光学密度影像, 且还能将辐射对患者造成的伤害降至最低[3]。

4 仪器维护

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保养、维修, 放射科设备的正常维护是保障影像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 为保障设备的正常维护, 应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做好日常保养工作, 检查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 对于出现故障的设备应立即进行维修处理, 进而降低设备故障发生率。

5 加强暗室管理

5.1 洗片机的管理

密切观察洗片机的工作状况, 并定期对其进行清洁保养, 洗片机应该派遣固定的专业人员进行管理。及时调整冲洗参数、更换药液, 并且及时进行清洁, 除以上注意事项外, 负责人员还应在每天上班之前 (设备使用之前) 检查洗片机的补液情况以及冲洗的温度, 并进行相应的调整。

5.2 套药的选择和药液的配置

应根据实际情况, 选择、固定一种高温冲洗套药, 冲洗的胶片应满足清晰度好、必读高、无污染及性能稳定等特点。药液的配置应该严格按照规范的流程进行操作, 一般包括A、B两种液, 需要注意的是两种液体的选择步骤及定影和显影的正确顺序, 避免定影液滴入显影内出现污染现象。

5.3 显影温度的调节

为了同时保证洗片的速度和质量, 洗片机的显影温度一般控制在35℃以内最为适宜, 而显影时间一般控制在25 s[4]。

5.4 X线胶片管理

应保持室内的干燥通风, 维持适当的温度, 避免胶片发霉, 并且还应防止静电效应和压力效应的影响。防止辐射, 避免接触有害气体而发生灰雾。胶片的管理应当按照号码进行排序并规律的放入储片箱内, 储片箱应与安全区距离保持在2 m左右, 暗盒的弹簧应保证足够的弹力。保证清洁, 避免灰尘影响影像质量进而影响诊断[5]。

5.5 加强技术人员与患者之间的配合

优质的影像质量还需依靠工作人员与患者之间的积极配合。在进行拍摄的过程中, 技术人员摆好位后, 患者应保持肢体不动。此外, 为了避免伪影的出现, 应与患者沟通去除拍摄部位的衣物, 并告知患者这样做的必要性, 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发生[6]。

6 结语

在放射科的日常工作中, 技术和诊断永远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两部分。良好的放射技术为诊断提供优质的影像资料, 是诊断医师做出正确影像学结论的前提和基础。影像诊断又可以反过来指导和监督技术的进步和提高。在高科技设备层出不穷的今天, 影像技术在放射科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 优质的影像质量是由放射设备、投照技术人员的操作技术、操作者的职业素养、技术员与诊断员之间的高度配合及技术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有效沟通等因素综合决定。可见, 在放射科工作中, 应与患者进行积极的沟通交流, 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及一切操作的必要性, 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摘要:目前应用于临床中的现代影像诊断技术主要包括CT、DSA、MRI、PET和USG等, 近年来我国影像学诊断技术不断发展, 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优质的影像学检查结果能为医师进一步诊断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并指导临床医师做出正确的诊断结果。这些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在肿瘤的早期诊断以及肿瘤的放射性治疗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肿瘤的放射治疗需要依靠对肿瘤的定位及对肿瘤大小的判断。由此可见, 影像学技术在放射科的诊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影像学技术,放射科,影像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忠, 袁宝春.计算机X线摄影 (CR) 在县级医院的应用[J]《放射学实践》第八届全国放射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9:116-117.

[2]蒋学祥, 宋鲁新, 李小丘, 等.线扫描DR低剂量技术研究[C].//中华医学会.全国医用辐射防护与安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海口, 2004:196-201.

[3]周一兵.放射物理师在临床工作中的作用与地位[J].重庆医学, 2009, 38 (5) :607-608.

[4]谢智涛.影像放射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J].医学信息, 2015, (26) :41.

[5]朱瑞森.外科放射导向技术的临床应用[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 2012, 6 (12) :3165-3169.

上一篇:政府管理生态之研究下一篇:网络协作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