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校园核心技术

2024-06-23

数字化校园核心技术(共12篇)

数字化校园核心技术 篇1

0概述

近几年,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 教学资源优化高职院校的状大发展, 校园局域网的建设和发展, 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已经渗透到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各个领域。如何有效的建立和使用自己校园的信息系统, 是高校数字化校园研究的重点, 在选择实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同时通过基于业务流程的重组进行信息资源的规划和建设, 更多的发挥信息系统的效益, 实现大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管理, 提升大学的办学能力。

1 IEEE 802.3 LAN/MAN

从1982年以太网协议标准 (IEEE 802.3 LAN/MAN) 被IEEE采纳成为标准以后, 已经历了20几年的风风雨雨。在这20几年中, 以太网技术作为局域网链路层标准战胜了令牌总线、令牌环、wangnet、ATM等技术, 成为局域网事实标准。1998年6月802.3z全权委员会会议正式批准千兆以太网标准, 2002年7月18日IEEE通过了802.3ae:10Gbit/s以太网又称万兆以太网。根据目前的应用实际, 以太网技术当前在校园局域网内市场占有率超过91%。

2 J2EE技术

Java是Sun公司在1996年推出的一种编程语言。J2EE是在Sun公司的领导下, 多家公司共同制定的应用程序开发规范, J2EE包括的技术有很多:EJB、JSP/Servlet、JDBC、JMS等技术。J2EE具有跨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的特性, 提供了具有可移植性和兼容性的信息平台规范。目前Java是互联网上最流行的编程语言之一。

它是一种通过解释方式来执行的语言, 语法规则和C++类似。J2EE, 即Java 2 Platform Enterprise Edition。 (J2EE) 是JAVA平台的企业版。目前在全球所有应用服务器中, 有90%以上的应用服务器采用J2EE技术架构。J2EE平台成功的基础就是兼容性。J2EE具有跨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的特性, 提供了具有可移植性和兼容性的信息平台规范。

J2EE不是以前的C/S体系结构, 而是一种服务器端组件体系结构, 实现这种多层应用程序的解决方案有两个:1) .NET体系结构;2) J2EE体系结构, 两个解决方案各有利弊。

J2EE体系结构, 可以分为4层:

客户端层、Web构件层、EJB层、系统层 (数据层) 。通过这4层可以建设一个企业级的电子商务系统。

客户端层:可以是Web浏览器, 也可以是一些瘦客户端。客户端只允许与Session Bean交互, 这样可以缩短系统响应时间, 减少资源利用。

Web层:是基于Web应用程序的, 这里面用到的是J2EE中的JSP/Servlet技术, 它的功能就是连接EJB层和客户端层。Session Bean用来处理业务逻辑和工作流, 是客户端工作的抽象。由Web层来处理企业的表示逻辑, 用来处理与EJB层和客户端之间的交互, 包括接收、响应客户端的请求, 并向EJB层发出请求, 接收它的响应结果。

EJB层:真正实现功能的地方, 所有的商务功能均在此处理。EJB层主要处理系统的业务逻辑, 系统运用Session facade设计模式即利用Session Bean包装所有Entity Bean, 来负责调用Entity Bean的方法, 系统层:就是企业现有的系统, 数据库系统, 文件系统。Entity Bean用来代表数据库中的数据, 所有对Entity Bean的操作都代表了底层数据库中数据的变动, Entity Bean与数据库的同步过程由容器来管理。

3 i SCSI技术

i SCSI是Internet SCSI, 也叫SCSI over TCP/IP。它是建立在TCP/IP协议上的互联网协议。i SCSI是一种端到端的协议, 运行在服务器 (被称为initiators, 即发起端) 、存储设备 (被称为target, 即目标端) 和协议传输网关设备之间。i SCSI使用标准的以太网交换机的路由器来在服务器和存储设备之间传输数据。

i SCSI建立在两个使用最广泛的协议之上。在存储方面, i SCSI采用的是SCSI的命令设置。SCSI是贯穿于所有存储配制间的核心协议, 它是一个用于同I/O设备进行通信的流行协议, SCSI体系结构是基于客户端/服务器 (C/S) 模型的, 和SAN的架构恰好吻合。在网络协议方面, i SCSI基于TCP/IP这个最基础、最普遍的协议。

i SCSI的协议模型在TCP/IP的传输层以上插入i SCSI子层, 起到封装和解封装的作用, 它使用的是i SCSI PDU (i SCSI Protocol Data Units, i SCSI协议数据单元) 。

i SCSI的工作流程是i SCSI协议在网络上封包和解包的过程。在网络的一端, 数据包被封装成包括TCP/IP头、i SCSI识别包和SCSI数据三部分内容, 传输到网络另一端时, 这三部分内容分别被顺序地解开。

i SCSI系统由一块SCSI卡发出一个SCSI命令, 命令被封装到第四层的信息包中并发送。接收方从信息包中抽取SCSI命令并执行, 然后把返回的SCSI命令和数据封装到IP信息包中, 并将它们发回到发送方。系统抽取数据或命令, 并把它们传回SCSI子系统。

用户干预, 而且对终端用户是完全透明的。为了保证安全, i SCSI有自己的上网登录操作顺序。在它们首次运行的时候, 启动器 (initiator) 设备将登录到目标设备中。任何一个接收到没有执行登录过程的启动器的i SCSI PDU目标设备都将生成一个协议错误, 而且目标设备也会关闭连接。在关闭会话之前, 目标设备可能发送回一个被反馈的i SCSI PDU。这种安全性是有限的, 因为它只保护了通信的启动, 却没有在每个信息包的基础上提供安全性。要保证连接成功后IP层的安全, 则要利用IPSec进行包保护, 在终端之间提供安全通道。IPSec实现的内容包括完整性和认证、机密性、保险单安全关联和密钥管理。

i SCSI名称是一种具有全球唯一性、永久性、与地址无关性的特殊名称, 它有两种形式, 即IQN形式 (i SCSI Qualified Name) , EUI形式 (IEEE EUI-64形式) 。

i SCSI名称有以下优点:

(1) 与地址分离, 确保了存储设备有唯一的识别标志而不管它在网络中的哪个位置。当一个设备移动到不用的网段时, 虽然IP和TCP端口改变了, 但是名字的唯一性确保了它可以被重新发现。

(2) 可以使i SCSI设备利用多个NIC提供冗余路径。

(3) 长达255字节的i SCSI名, 并不用来路由, 相反, 当一个节点的IP地址和TCP端口建立后, 所有的存储处理仅需IP地址和TCP端口。

4 EJB技术

随着面向对象编程范例日益普及, 分布式对象系统已经逐渐壮大。Enterprise Java Bean (EJB) 1.1规范定义了开发和部署基于事务性、分布式对象应用程序的服务器端软件组件的体系结构。

EJB引入了比CORBA更简单的编程模块, 它可以让开发人员创建可移植分布式组件, 称作Enterprise Bean。EJB编程模块可以让开发人员创建安全的、事务性的和持久的商业对象 (Enterprise Bean) , 该对象使用非常简单的编程模块和声明属性。EJB则根据一种称作“部署描述信息”的特性文件中的声明将这些服务自动应用到Enterprise Bean。这个模型确保了bean开发人员可以集中精力编写商业逻辑, 而容器会自动管理更复杂但又必要的操作。由于EJB规范颁布了一组明确的EJB容器 (供应商服务器) 和EJB组件 (商业对象) 之间的契约, 因此EJB中实现了可移植性。这些契约或规则确切规定容器必须为Enterprise Bean提供什么服务, bean开发人员需要使用什么API和声明属性来创建Enterprise Bean。由于详细指定了Enterprise Bean的生命周期, 因此供应商知道如何在运行时管理bean, bean开发人员确切知道Enterprise Bean在其存在期间可以做什么。Enterprise Java Bean简化了分布式对象的开发、部署和访问。EJB分布式对象 (一种Enterprise Bean) 的开发人员只需依照为Enterprise Java Bean建立的契约和协议实现对象。

5 XML技术

由于计算机网络应用程度不同, 大多数学校都存在新老应用系统并存的现象, 而原有系统已经被业务部门熟悉。在数字化校园项目新老系统集成中不能回避对原有系统的处理, 如果能实现新老系统之间数据共享, 实时交换, 则不必彻底推翻而重新开发原有系统。

XML是一种界定文本数据的简便而标准的方法, 它的自描述的特性使其是一种有效的数据交换解决方案, 基于文档的结构使它能够方便地在网络中进行传输, 表现形式和数据的分离使它在数据传输中更加灵活。

采用了J2EE体系结构。EJB组件用来处理业务逻辑, 即把业务逻辑模块封装为EJB组件。业务逻辑将处理结果形成XML文档, EJB是实现一对一的XML和DB转换器, 也就是一个XML文档对应一个数据库表, 采用模型驱动的映射方法, 当需要从旧系统读取数据时, 将数据库中的数据转换成XML文档, 当将外部数据存入老系统时, 将外部数据转换成XML文档后再存入数据库。

6中间件技术

中间件 (middleware) 。随着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 针对不同的操作系统和硬件平台的分布异构环境, 能解决位于平台 (硬件和操作系统) 和应用之间的通用服务, 具有标准的程序接口和协议的通用服务就是中间件。

中间件具有满足大量应用的需要;运行于多种硬件和OS平台;支持分布计算, 提供跨网络、硬件和OS平台的透明性的应用或服务的交互;支持标准的协议;支持标准的接口等特点。

由于标准接口对于可移植性和标准协议对于互操作性的重要性, 中间件已成为许多标准化工作的主要部分。

7 系统集成

系统集成, 就是通过结构化的综合布线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技术, 将各个分离的设备 (如个人电脑) 、功能和信息等集成到相互关联的、统一和协调的系统之中, 使资源达到充分共享, 实现集中、高效、便利的管理。系统集成应采用功能集成、网络集成、软件界面集成等多种集成技术。系统集成实现的关键在于解决系统之间的互连和互操作性问题, 它是一个多厂商、多协议和面向各种应用的体系结构。这需要解决各类设备、子系统间的接口、协议、系统平台、应用软件等与子系统、建筑环境、施工配合、组织管理和人员配备相关的一切面向集成的问题。系统集成的本质就是最优化的综合统筹设计, 一个大型的综合计算机网络系统, 系统集成包括计算机软件、硬件、操作系统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的集成, 以及不同厂家产品选型, 搭配的集成, 系统集成所要达到的目标-整体性能最优, 即所有部件和成分合在一起后不但能工作, 而且全系统是低成本的、高效率的、性能匀称的、可扩充性和可维护的系统, 为了达到此目标, 系统集成商的优劣是至关重要的。

8 小结

本文主要是从太网协议标准 (IEEE 802.3 LAN/MAN) 出发, 阐述高等学校在建设“数字化校园”时常常会遇到到一些关键技术, 这些技术恰好是建设“数字化环境、数字化管理系统、数字化学习系统、数字化科研系统、数字化生活系统”并实现系统集成, 构建统一认证、统一授权和统一门户平台, 形成“数字化校园”环境的重要因素。

摘要:信息化校园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重要部分, 也是当今各个高校研究探讨的课题。本文归纳总结了目前高校信息化校园的核心技术, 分析了这些技术的基本特点, 应用要求和一些建议, 以期对高校的校园信息化建设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标准,技术

参考文献

[1]盛昀, 方明.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架构的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1.

[2]赵立君.校园网与信息化建设的探讨[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2003 (6) .

[3]郭清顺, 李丛信, 林冬梅.对信息系统建设中若干成功要素的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S1) .

[4]傅国强.基于J2EE与LDAP的数字化校园的设计分析[J].行业信息化.

[5]李源江.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思考[J].龙岩学院学报, 2005, 23 (2) :120-122.

数字化校园核心技术 篇2

一、活动时间

2011年6月3日(星期五)下午四点。

二、活动地点

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教学楼二楼报告厅

三、活动出席人员

(一)拟邀请政府领导:

1、省教育厅

副厅长:孙厅长或蔡厅长 科技处处长:余学军 教育信息化学会会长:陈文波

2、省工信委 副主任:

信息化推进处处长:

3、省高校工作委员会 副主任:

4、兰州市政府

市政府办公厅数字办主任:郑纪华

5、兰州市工信委 副主任:龚成久

信息产业处处长:赵强

6、兰州市教育局 局长:何泳忠

(二)省属高校拟邀请人员

1、兰州大学 副校长:郑晓静

信息化建设办公室主任:张政国教务处处长:许鹏飞 学生处处长:石兆俊 图书馆馆长:沙勇忠

2、西北民族大学 副校长:李正元 网络学院院长:田富鹏 教务处处长:陈永奎 学生处处长:伊拉勒图 图书馆馆长:陈自仁

3、西北师范大学 副校长:董光前 网络学院院长:党小超 教务处处长:孙建安 学生处处长:梁兆光 图书馆馆长:赵登明

4、兰州理工大学 书记:王智平校长:王晓明 副书记:黎志强 校办主任:韦尧兵 网络中心主任:马栋林 教务处长:丁雨田 学生处长:吴学楷 图书馆馆长:赵万勇

5、兰州交通大学 副校长:杨子江 信息中心主任:屈洪 教务处处长:虞庐松 学生处处长:钱勇生 图书馆馆长:王兵

6、甘肃农业大学 副校长:

网络学院院长:王联国 教务处处长:张新虎 学生处处长:魏列新 图书馆馆长:王生林

7、兰州工专

校长:陈彪 副校长:冯彪 校办主任:雷在福

(三)市属高校拟邀请人员

(四)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 学院院领导及中层以上干部,约 人。

(五)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甘肃有限公司

1、省公司: 待定

2、兰州分公司

总经理:何文革

副总经理:段晖东、欧阳健 综合部经理:王明春 集团客户部经理:杨天栋 集团客户部副经理:匡亚征 校园运营部副经理:李鹏 七里河区公司经理:田琰琳 七里河区公司副经理:褚清华

四、仪式主持人

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副院长谢黎明(暂定)

五、仪式议程

(一)16:00 主持人宣布仪式开始

(二)16:00—16:20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甘肃有限公司介绍“数字校园”解决方案及重点业务功能(移动教务、移动学生管理系统、移动图书馆、WLAN)。讲解人:

(三)16:20—16:25 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院长王瑞祥发言

(四)16:25—16:30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甘肃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颜永庆讲话

(五)16:30—16:35 省工信委领导讲话

(六)16:35—16:40 省高校工作委员会领导讲话

(六)16:40—16:45 省教育厅领导政府领导讲话

(七)16:45—16:50兰州理工大学校长、技术工程学院董事长王晓明宣布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移动数字化校园”项目正式启动,并邀请以下领导上台启动项目:

省教育厅领导、省工信委领导、省高校工作委员会领导、兰州理工大学王智平书记、甘肃移动颜永庆总经理、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王瑞祥院长、甘肃移动兰州分公司何文革总经理(佩戴胸花)。

(各位领导将手放在电子球上,电子球显示热烈庆祝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移动数字校园启动)

(八)现场业务体验(模拟实际应用环境,含一卡通模拟体验、数字校园系统现场下发短信),由技术人员进行功能演示介绍;现场有工作人员进行讲解。

(九)主持人宣布仪式结束,并邀请嘉宾业务体验、合影留念。

(十)17:20—17:30 合影留念。

(十一)17:30—18:00 参观一卡通门禁、考勤及学院图书馆、心理咨询室。参观线路:

(十二)18:30 晚宴 地点:

六、相关工作安排

(一)人员邀请分工

1、省一级政府单位领导及省属高校领导邀请由省公司集团客户部负责。

2、市一级政府领导及市属院校领导邀请由兰州分公司负责。

(二)会场布置

1、主会场:

背景板、鲜花、桌牌(椅贴)、条幅、电子球

2、嘉宾休息室

鲜花、水果、纯净水、香烟、打火机、抽纸

3、校园(教学楼正门前)

拱门、汽飘(四个)、悬挂条幅(四条)

4、参观区 条幅、终端宣传贴

(三)嘉宾引导

由客户经理(或学校志愿者)负责引导至休息室、会议室。

(四)礼仪、讲解人员安排 礼仪(或学校志愿者):8人

业务讲解员(数智国兴、陕西派诚):8人

(五)媒体邀请

省公司综合部负责邀请媒体记者,并准备新闻通稿。

技术工程学院负责邀请《每日甘肃》、《 甘肃教育网》两家网络媒体记者。

(六)乘车安排

1、邀请嘉宾(部分嘉宾安排车辆接送)、公司领导自行乘车;

2、其余人员统一乘坐公司大巴。

(七)嘉宾礼品 待定

(八)晚宴标准 餐费: 元/桌 酒水: 香烟:

信息技术在数字化校园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数字化校园  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c)-0194-01

1 相关概念及其界定

1.1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指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支持下,用以对数据进行加工整合的技术。信息技术的范围限定于获取、加工、存储、变换、显示数据信息,其对象的范围限定于文字、数值、图像、视频、音频、语音和网络化信息。

1.2 数字化

数字化是指将原先不统一的、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化为可以直接度量的数据,再以这些数据为基础建立适当的数据模型,把数据模型转化为一系列计算机可以识别的二进制代码,引入计算机内部,进行统一处理,这就是数字化的基本过程。

2 数字化校园的体系结构

数字化校园的结构是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一体化校园结构,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于学校的教学、管理等方面。数字化校园的基本结构由五个部分组成:基础设施、通信中心、应用系统、安全保障系统和监控系统。

2.1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对数字化校园起着支撑的作用,数字化校园能否实现数字化的功能,取决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否完备。数字化校园的基础设施包括:硬件设备、软件系统、网络拓扑结构、楼宇的布局、各类教学设备、管理设备等。只有完备的基础设施,才能为数字化校园提供稳定的服务和有力的支持。

2.2 通信中心

通信中心对数字化校园起着指挥协调的作用,数字化校园能否高效、有序的运作,取决于通信中心的管理与协调功能。通信中心应用无线网络、3G/4G等通讯技术,组织和协调整个数字化校园的运行。

2.3 应用系统

应用系统实现了数字化校园的具体功能。数字化校园的各项业务功能,最终都需要通过各类应用系统才能体现出来,应用系统的功能通过通信中心和应用系统之间的计算中心、数据中心和文件中心,进行具体的业务操作。

2.4 安全保障体系

安全保障体系是数字化校园的防身护甲,现代学校的业务复杂,开放程度高,数据流量大,对各项功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数字化校园需要定制安全保障系统,采用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防护措施,一是抵御外部不良因素,二是保证数字化校园本身安全、稳定地运作。

2.5 监控体系

监控体系是数字化校园的双目双耳。数字化校园的结构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其运行过程中难免会有异常情况的发生,为保证学校的教学、管理等活动能够顺利地进行,就需要有监督机制,通过网络监控设备,时刻监管各项业务活动的进行,一旦有异常现象,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并解决。

3 信息技术在数字化校园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对于中职学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主要应用于两个方面,一是面向学校的管理,二是面向学校的教学。

3.1 面向管理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校的管理之中,使用统一的信息编码作为基础,将各个子系统充分整合起来。从技术的角度来讲,建立数字化校园的核心应用有三个方面:(1)Portal一体化桌面。Portal一体化桌面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根据不同的用户角色日常工作的需要不同,初始化相应的权限,并加以呈现。Portal一体化桌面平台通过建立统一的应用信息门户,为全校无纸化办公提供了技术保障,加快实现校园办公的信息化与规范化。(2)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是整个学校内部应用体系的一个底层支撑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实现了对学校内部各应用系统的使用者进行统一管理。使用统一的身份登录系统,避免了使用者需要记住每个不同应用系统的登录信息,同时减轻了系统管理员的维护工作量,是建立数字化校园必不可少的信息技术手段之一。(3)数据共享与交互系统。在数字化校园中,数据共享与交互系统亦可称为数据中心。对于数字化校园而言,数据中心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共享数据,实现数据的合理有效安全存储,是学校的业务系统与数据资源进行集中、集成、共享、分析的场地,将工具、流程等有机地组合。

3.2 面向教学

数字化教学建设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教学信息化的水平,使教学的所有环节数字化,从而提高教育质量。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字化教学,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网络教学平台,二是开发课程制作工具,三是构建专业资源平台。(1)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平台是指建立在互联网的基础之上,为信息化教学提供全面支持服务的软件系统的总称,包括支持网络教学的硬件设施和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系统。一个完整的网络教学平台由三个部分组成:网络化课程开发系统、网络化教学支持系统和网络教学管理系统。(2)课程制作工具。信息化教学是要实现教学手段的数字化,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使用教学课件,制作课件的工具是否能够正确的使用,是学校教学数字化水平的另一个重要体现,常用的课程制作工具有图片处理软件、声音处理软件、视频编辑软件和动画制作软件。(3)专业资源平台建设。构建专业资源平台系统,是信息技术在数字化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其建设内容包含四个方面:标准的建设,精品课程体系建设及其推广示范,资源的建设以及平台的建设。专业资源体系建设主要的应用对象是:教师、学生、企业和社会。

4 结语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一种结果,这种结果并非是最终结果,而是一个没有终点的结果。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结果,就是信息化过程中的一个时间状态。正确应用合适的信息技术,能够有力地支撑校园数字化建设,有力地保障学校的管理和教学,相信未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必定会产生新的、更好的信息技术,能够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更完善,更具智能化。

参考文献

[1] 李耀麟,刘魁元,杨慧敏.基于协同教育理论的数字化校园构建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1):132-137.

[2] 李国庆.职业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数字化校园重构规划的研究与实践[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90-193.

[3] 韩仙玉,赵保华,王朋.基于SOA的数字化校园平台的研究[J].信息技术,2014(1):21-23.

[4] 羅红梅.高职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1):22-24.

数字化校园核心技术 篇4

关键词:面向服务,数字化校园,核心技术策略

0引言

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核心技术策略是指在技术方面所采取的最为关键,最有特色的策略,亦称关键技术路线, 其集中反映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技术理念、技术特色和技术水平。进行数字化校园技术设计,必须突出其核心技术策略。针对传统基于技术的数字化校园模式存在的不足, 提出面向服务的数字化校园模式。以“面向服务”思想为指导,提出数字化校园建设新模式。在数字化校园技术框架模型基础上,对面向服务的数字化校园核心技术策略进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数字化校园技术框架模型

不少学者从技术层面进行分析,提出了数字化校园技术框架,形成了数字化校园一般框架模型,但传统数字化校园模型设计往往注重“技术导向”,根据其所采用的核心技术,设计相应技术框架模型。本文根据已有研究成果, 结合实践,在充分利用云计算、数据管理与挖掘、平台化设计等新技术及整体优化系统方法的基础上,以“面向服务” 思想为指导,提出数字化校园技术框架新模型。

1.1数字化校园技术框架一般模型

针对基于技术的数字化校园模式,提出面向服务的数字化校园新模式,该新模式的核心理念是“面向服务、应用驱动”,从“基于技术”转向“面向服务”,从“技术先导”转向 “应用驱动”,从“技术开发”转向“体系建设”。利用平台化设计及整体优化等设计理念,构建面向服务的数字化校园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1.2模型组成分析

该模型的本质特征体现在“面向服务”建设理念和技术策略上,与软件开发工程的SOA(即面向服务的架构)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该框架模型主要由7个部分组成。

(1)信息基础设施。包括校园网、服务器及存储系统、 网络基本服务、网络接入、无线网络系统、VPN系统、终端设备、各类数字化教学场所或租赁云平台等。

(2)数据资源中心,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础。包括存储备份、主机、操作系统和异地存储等基础硬件以及公共数据库、各类业务数据库、数据仓库、资源库数据交换平台、资源目录管理平台等,因此数据中心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础。

(3)基础管理平台。包括统一用户管理服务、统一身份认证服务、统一权限 管理服务 和应用中 间件管理 服务等,其构成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的统一管理和公共支撑服务环境。

(4)教育应用平台。包括各类教育教学应用与服务平台,主要有数字化教育资源管理与服务平台、教学科研应用与服务平台、学校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等。

(5)各类信息系统。包括两大类业务应用系统:教学科研类和管理服务类。教学科研类信息系统包括网络教学系统、数字学习系统、教学资源系统、数字图书馆、网络科研(教研)系统等;管理服务类信息系统包括教学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协同办公系统、生活服务系统等。学校可根据自身特点建立个性化业务应用系统。

(6)校园信息门户。包括互联网信息服务、校内信息服务个性化门户、学生空间、教师空间、管理空间等,提供数字化校园对外服务窗口,为各类用户提供相应的个性化信息服务环境。

(7)信息安全与标准体系。信息安全体系包括物理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应用安全、用户安全等。标准规范体系为各系统定义了统一信息标准,包括数据元标准、 代码标准、数据交换标准,为系统实施和管理制定了统一规范,如实施规范、管理规范、维护规范等。

2典型数字化校园模式技术策略

不同数字化校园建设模式采用的核心技术策略不同, 比较典型的有以下4种类型:

2.1基于学校应用集成的数字化校园模式

基于学校应用集成模式,采取“门户表示、业务支撑、 应用集成”的技术策略[1]。该模式借用EAI(企业应用集成)概念,将技术模型称为UAI数字化校园模型。UAI模型分为3个层次:顶层为门户表示层,中间为业务支撑层, 底部为应用集成层。模型底层提供一个应用集成层,解决异构系统、异构数据库间数据同步和业务集成;业务支撑层是由校园内现有和要继续开发的应用系统组成,是数字化校园业务应用的真正提供者,具体包括教学、科研、管理、办公、服务等;门户表示层作为数字化校园的统一入口,协调组织校园网应用、服务和资源。该模式是出现较早的数字化校园模式,在诸多学校中均有应用。

2.2基于校园一卡通的数字化校园模式

基于校园 一卡通模 式,采取 “一卡通系 统、集中式MIS、应用服务”的策略[2]。基于一卡通的模式是以 校园一卡通系统为主要核心框架的数字化校园集成建设模式。 以一卡通为主要平台承载各类管理功能,将各种信息编码进行整理、转换,并输入一卡通系统作为统一标准的后台数据库,并与学校其它各系统进行集成,建立学校集中统一管理信息系统(集中式MIS系统)。在此基础上,以校园一卡通系统内统一基础信息数据及其对应关系表和集中式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为学校各项应用提供基础数据及计算,服务于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工作,该模式在中、小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2.3基于大学资源计划(URP)的数字化校园模式

基于URP的数字化校园模式,采取“1个基础平台+ N个应用系统+1个门户”的技术策略[3]。URP模式采用松散耦合体系结构,实现校园各类应用系统集成,即URP体系由一个基础平台、一个门户和N个应用系统构成(1 +N+1),其通过建立公共平台集成各分立系统,并确保各应用系统只需经 简单修改 便可集成,构成一个 有机整体,使本来相对独立的 系统能很 好地实现 信息交换 和共享,使新应用能够实现即插即用,使用户能够统一访问。 该模式在各高校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2.4基于知识管理的数字化校园模式

基于知识管理的模式,采取“技术体系+知识体系,数据库+知识库,参与者双重角色”的策略[4]。该模式将知识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入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在传统数字化校园架构的基础上,建立与技术体系并行的组织体系,并且相互影响、相互协调。在共享数据库和数据仓库层加入反映各领域知识的知识库。数字化校园中的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等既是组织中拥有一定责任和权利的参与者,又是技术体系中具有不同角色权限的用户。通过以上改进, 搭建基于知识管理的数字化校园架构。该模式由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提出,并在全国多所高校探索试行。

3面向服务的数字化校园模式核心技术策略

在分析已有数字化校园模式核心技术策略的基础上, 结合当前信息技术发展及教育领域应用趋势,提出面向服务的数字化校园模式,采取“中心、平台、系统、空间”四位一体的建设策略,包含4个重要技术理念和策略,如图2所示。

(1)中心:提供数据资源服务。数据资源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础性、关键性要 素。通过建立 数据和资 源中心,实现学校数据和资源的统一管理、交换共享,为平台、 系统、空间提供数据内容服务,为教育教学应用提供知识和信息资源服务。

(2)平台:提供技术支撑服务。技术支撑平台是数字化校园技术框架中各要素的桥梁和纽带,包括基础支撑平台和应用支撑平台。通过建立技术支撑平台,为数据资源建设提供基础管理支撑服务,为系统、空间建设提供应用

(3)系统:提供业务应用服务。业务应用系统即各类学校信息系统,是数字化校园实现教育教学应用的必要条件和基本手段。学校可根据自身情况建设富有特色、个性突出的业务应用系统,为数字化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提供具体操作应用。

(4)空间:实现面向用户服务。用户网络空间是数字化校园面向用户的个性化、多功能信息服务环境,是随着Web2.0等新互联网技术向个性化服务 发展而产 生的新应用服务形 式。通过建立 学生、教师、管理、公众网络 空间,面向各类用户直接提供方便的信息服务环境,符合我国教育信息化“网络空间人人通”的总体要求。

4结语

数字化校园核心技术 篇5

项目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资金申请报告编制大纲(项目不同会有所调整)第一章 数字化探测器项目概况 1.1数字化探测器项目概况

1.1.1数字化探测器项目名称 1.1.2建设性质

1.1.3数字化探测器项目承办单位 1.1.4数字化探测器项目负责人

1.1.5数字化探测器项目建设地点

1.1.6数字化探测器项目目标及主要建设内容

1.1.7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1.2.8数字化探测器项目财务和经济评论

1.2数字化探测器项目建设背景

1.3数字化探测器项目编制依据以及研究范围

1.3.1国家政策、行业发展规划、地区发展规划

1.3.2项目单位提供的基础资料

1.3.3研究工作范围

1.4申请专项资金支持的理由和政策依据

第二章 承办企业的基本情况 2.1 概况 2.2 财务状况

2.3单位组织架构

第三章 数字化探测器产品市场需求及建设规模 3.1市场发展方向

3.2数字化探测器项目产品市场需求分析

3.3市场前景预测

3.4数字化探测器项目产品应用领域及推广

3.4.1产品生产纲领

3.4.2产品技术性能指标。

3.4.3产品的优良特点及先进性

3.4.4数字化探测器产品应用领域

3.4.5数字化探测器应用推广情况

第四章 数字化探测器项目建设方案 4.1数字化探测器项目建设内容

4.2数字化探测器项目建设条件

4.2.1建设地点

4.2.2原辅材料供应

4.2.3水电动力供应

4.2.4交通运输

4.2.5自然环境

4.3工程技术方案

4.3.1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 4.3.2产品技术成果与技术规范

4.3.3生产工艺技术方案

4.3.4生产线工艺技术方案

4.3.5生产工艺

4.3.5安装工艺

4.4设备方案

4.5工程方案

4.5.1土建

4.5.2厂区防护设施及绿化

4.5.3道路停车场

4.6公用辅助工程

4.6.1给排水工程

4.6.2电气工程

4.6.3采暖、通风

4.6.4维修

4.6.5通讯设施

4.6.6蒸汽系统

4.6.7消防系统

第五章 数字化探测器项目建设进度

第六章 数字化探测器项目建设条件落实情况 6.1环保

6.2节能

6.2.1能耗情况

6.2.2节能效果分析

6.3招投标

6.3.1总则

6.3.2项目采用的招标程序

6.3.3招标内容

第七章 资金筹措及投资估算 7.1投资估算

7.1.1编制依据

7.1.2编制方法

7.1.3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7.1.4建设期利息估算

7.1.5流动资金估算

7.2资金筹措

7.3投资使用计划

第八章 财务经济效益测算

8.1财务评价依据及范围

8.2基础数据及参数选取 8.3财务效益与费用估算

8.3.1年销售收入估算

8.3.2产品总成本及费用估算

8.3.3利润及利润分配

8.4财务分析

8.4.1财务盈利能力分析

8.4.2财务清偿能力分析

8.4.3财务生存能力分析

8.5不确定性分析

8.5.1盈亏平衡分析

8.5.2敏感性分析

8.6财务评价结论

第九章 数字化探测器项目风险分析及控制 9.1风险因素的识别

9.2风险评估

9.3风险对策研究

第十章 附件

10.1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或备案的批准文件; 10.2有贷款需求的项目须出具银行贷款承诺函; 10.3项目自有资金和自筹资金的证明材料; 10.4环保部门出具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批复意见;

10.5城市规划部门出具的城市规划选址意见(适用于城市规划区域内的投资项目);

10.6有新增土地的建设项目,国土资源部门出具的项目用地预审意见;

10.7节能审查部门出具的节能审查意见; 10.8项目开工建设的证明材料;

数字化校园核心技术 篇6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 异构数据集成 数据中心

中图分类号:G25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19-0026-03

一、引言

数字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从而提升了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了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学校各个部门之间已经存在许多子系统,而这些子系统各自采用了不同的数据库系统,采用了不同的应用开发技术。各子系统具有各自的用户管理和授权机制,各个应用系统的数据之间具备很强的互补性,但同时相互之间又缺乏数据共享关系和通常的交换途径,作为学校的管理层无法获得一个整体的数据视图,从而也就无法进行数据的全面分析和利用。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集成平台对分散在各应用系统中的异构数据进行整合,使校园内的各个信息管理系统达到无缝连接。同时,还要实现在应用层面上的整合,使得教师、学生和校领导能够在一个单一的应用界面中访问到所有被授权访问的应用。

本文主要是在某学校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上,研究各个子系统之间的数据集成问题。着重研究数据之间的迁移和数据库之间同步的实现方法。

二、数字化校园系统简介

图1是某学院数字化校园系统框架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学校数字化校园平台主要分为五个层次。

(1)数据资源层;

(2)支撑层;

(3)业务层;

(4)门户应用层;

(5)终端层。

其中业务层主要包括该校各单位已建的子系统,主要有学籍管理库系统、教务管理系统、财务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系统、来华留学生电子信息管理系统、邮件系统、一卡通系统、网络教学平台、数字资源库系统、OA系统、档案管理系统、各种资源系统等等。

这些子系统虽然功能都相对完善,但各自为政,没有达到完全有效的集成。核心问题在于这些应用系统都采用各自的数据库,这样就会导致数据无法共享,一个子系统的数据只能为这个子系统服务。同时由于各子系统之间缺乏互联,造成数据之间不同步,往往需要向各系统中添加用户信息。通过对该学校的业务处室进行调研,得出以下信息:

应用系统主要分为基于WEB的信息系统、C/S结构的信息系统和单机信息系统。数据库系统包括ORACLE、SQL SERVER、VFP、ACCESS以及一些文本文件。同时操作系统也比较繁杂,有UNIX、LINUX和WINDOWS。

因此这些应用系统的数据库类型大多不同,并且其中存在着很多相互关联甚至是重复的数据,导致了数据的不一致和数据冗余,形成“数据孤岛”。因此从数据库的安全和高效方面考虑,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数据中心对各个应用系统的数据库进行管理,对已有的数据可以共享或迁移,对相关的数据要实现数据同步等。本文正是在这个研究背景下,着重研究在该平台上如何实现异构数据库中数据集成。

三、方案概述

本方案中我们利用IBM在信息管理领域的最新产品WebShpere Information Integrator(WII)建立一个信息集成访问接口,建立一个逻辑上集中、物理上集中存储结合分布存储的校园综合信息平台,WII 将会建立一个可读写的双向访问接口,在WII所提供的访问接口的支持下,就可以在一个整体数据库的逻辑视图下(这一视图是跨越当前校园内各个业务系统之上的),来实现新的面向校园综合业务管理的数据流程和业务流程,实现整个数字校园综合业务系统的开发和部署。

同时考虑到需要建设一个以教育部数据标准为校内数据标准的公共数据平台(ORACLE 10G),实现汇总全校的关键数据、作为各信息系统之间数据交换的中介和可基于该数据库开发所需的全校应用。

根据应用系统的分类和学校对数据的保密程度,制定了三种数据集成方案。

1.数据迁移方案

将一些原来单机版的数据库,如资产管理系统中的数据,迁移到公共数据平台中。

2.数据库同步方案

(1)对于不便于操作的数据库:主要是采用WII提供的联邦功能,通过包装器将各类数据源映射到公共数据平台中。

(2)对于其他数据库:主要是采用WII提供的复制功能,采用程序将数据抽取出来,通过中间的传输,最后加载到目的地。

3.预留接口

主要是为该学校新建项目在公共数据平台上预留接口。

四、具体的解决方案

1.数据迁移的解决办法

由于该学校资产系统采用的是早期的VFP产品,不能通过网络进行数据的同步,因此可通过WII提供的工具实现非关系型数据库与关系型数据库的集成整合。

首先将为Excel表格数据文件配置为ODBC数据源,同时在WII自身提供的DB2数据库创建资产数据库tl_zichan;然后创建非关系型包装器,系统根据我们先前所选择的数据源类型(ODBC),将自动为包装器查找到对应的包装器模块库(db2rcodbc.dll),此模块库是包装器的核心,包含所有用于完成DB2和ODBC数据源之间交互的例程;创建昵称后就可以访问Excel数据源中对应的数据表。

2.数据库同步的解决办法

(1)联邦是利用SQL或产生SQL的工具(整合的开发环境、报表、分析工具)来访问、整合及处理分布式和异构的数据。通过部署这一模式,可以将所有的异构数据源(分布在各个业务系统中的Oracle、Sybase、SQL Server等),统一成一个数据库读写访问接口,应用开发者只需要使用WII提供的一套访问接口就可以实现与各个异构数据的连接、访问、处理操作,简化编程难度,从而开发出跨越校园内各个业务数据的综合业务功能。

由于该学校教务管理系统陈旧,无法在其后台数据库上操作,创建控制文件和触发器,因此采用联邦的方式进行数据同步。首先我们利用WII的联邦数据库技术,将以下数据库表按照下列规则进行映射:

1)把教务管理数据库中的课程设置资料数据库表,映射到利用WII建立的公共数据平台中的数据库表上;

2)人事管理系统数据库中的教师资料数据表,映射到利用WII建立的公共数据平台中的数据库表上;

3)学生管理系统数据库中的学生选课记录数据库表,映射到利用WII建立的公共数据平台中的数据库表上。

当学生通过网上选课系统进行课程选修时,就可以在一个查询视图上将课程情况(分布在教务系统中)、任课教师情况(分布在人事管理系统中)全部获得,帮助其进行课程选修。确认选修课程后,可以通过WII提供的双向读写接口,将选课记录直接写入学生管理系统中。

(2)复制通过两个应用CAPTURE和APPLY来实现。CAPTURE用于获取数据源数据的增量。对DB2家族的数据源而言,是通过读取日志信息获取。APPLY是将数据源的增量应用到数据目标。若数据目标是非DB2的数据库,则通过结合数据联邦技术先将数据目标在信息整合平台建立昵称(NICKNAME),对昵称进行操作即可完成完整的数据复制过程。如果数据源是非DB2的数据库,其获取数据增量的CAPTURE由数据源的TRIGGER机制实现,这些TRIGGER由WII的复制机制维护,见图2。

由于该学校公共数据平台采用ORACLE,并且人事数据库采用的是SQL SERVER数据库,为了安全起见,我们首先在人事数据库中新建一个备份库,然后对人事数据表建触发器,保证人事信息实时同步到备份库中。之后将备份库作为数据源配成ODBC数据源,创建关系型包装器、SERVER、用户映射和昵称,至此已将人事数据库引入了联邦数据库。

同样,我们也能将ORACLE数据库引入到联邦数据库中。下面介绍一下数据复制的过程:首先创建CAPTRUE服务器,由于是非DB2的复制,所以需要选择人事处源端的WRAPPER名;选择需要注册NICKNAME的表;以上步骤实现了从源端抓取哪些表。下面就是将数据如何放到目标数据库中,创建APPLY服务器,接下来是创建源与目标的预定集,定义APPLY控制服务器别名、集合名、APPLY限定符、CAPTRUE控制服务器别名、CAPTRUE模式和目标服务器别名,在时间表中设置需要同步的时间点;至此,人事数据库与公共数据库同步设定完成。

五、结束语

数据中心的建立是校园信息化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如何在最大程度保护和利用现有子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合理、适用的数据中心则是实现校园网统一规划、疏导全校数据流,使整个校园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可持续发展并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的根本保证。数据中心将校园中分散的数据资源集中存放,提高了数据的共享性,加强了数据的安全性。本文分析了数据中心在数字化校园中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应用异构数据集成技术构建数据中心的方案。?筅

参考文献:

[1]王馨迪.网络数据库[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9.

[2]严慰敏.数据结构及应用算法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2.

[3]王珊.数据库系统原理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7.

[4]Erik Pace Birkholz著.赵彦玲等译.Microsoft,UNIX及Oracle主机和网络安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7.

[5]肖伟,赵嵩正.异构环境下Oracle数据移植问题研究[J].自动化技术与计算机技术,2004(2).

三维虚拟数字化校园技术实现研究 篇7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和网上三维虚拟环境的发展, 以及数字地球概念的提出和广泛应用, 对现实大学校园的数字化和虚拟化, 即对虚拟校园的研究与构建也越来越多。

虚拟校园 (virtual campus) 是基于地理信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 将校园地理信息和其他校园信息结合, 以三维可视化和虚拟现实场境界面实现校园景观、校园信息的浏览、查询, 并可上载到计算机网络, 提供远程用户访问的一个新的校园空间。

虚拟校园中所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一项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新兴技术, 围绕着这项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形成了一门交叉性、边缘性的学科, 是管理和研究空间数据的技术系统, 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 它可以对空间数据按地理坐标或空间位置进行各种处理、对数据的有效管理、研究各种空间实体及相互关系。

1 系统实现

作为一所有110 余年办学历史的老校,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在办学规模、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学院新校区占地2000 多亩, 为提升办学内涵, 加快学院发展, 学院拟建设虚拟数字化校园系统。系统实现分为以下六个过程:

1.1 数据收集

数据收集主要包括建筑平面图、侧面图、立面图、路和路灯等。此外, 如果追求真实感, 需要建筑物侧、立面真实照片充当材质。除以上之外还需要总平面布置图, 最后摆放模型时用于放置模型。

1.2 数据预处理

将数据导入计算机内储存, 用CAD二维软件进行处理。

1、立面图处理

只留建筑轮廓、窗户、门以及必须的参考线。标注等多余的都需要删除。

2、平面图处理

只留建筑轮廓线, 其余的全部删除。最后用PL线 (多段线) 描绘轮廓线, 并且闭合。这里也可以新建图层直接用PL线直接描绘轮廓线, 最后删除其他图层。

3、地形图处理

只留等高线, 其余的标注全部删除。

1.3 三维模型的建立

Sketchup建模的模型主要分为建筑模型、地形模型、地物模型。

1、建筑模型建模

A、在Sketchup里选择文件--导入, 文件类型选择ACAD Files, 定位到修改好的平面图位置, 选择确定。继续选择文件--导入, 定位好修改好的立面图位置, 选择确定。

B、旋转立面图, 与平面图相对位置垂直。

C、移动平面图或立面图, 使他们底面相同位置重合。

D、以平面为参考, 绘制建筑轮廓线。拉伸建筑, 高度与立面相等。

E、以立面为参考, 绘制窗户等细节模型描绘窗户等细节。

F、材质贴图, 完成作品。

2、地形模型建模

A、导入地形图

B、沿Z轴方向将等高线以一定距离平移

C、选择窗口--参数设置--扩展栏--SU地形工具栏

D、全选地形数据, 单击用等高线生成

E、选择等高线, 右键--实体信息--隐藏, 地形模型就建立好了

3、地物模型建模

地物的主体主要包括树木、花草等。

1.4 材质和贴图

模型创建完成以后, 为能够真实的再现, 需要对模型添加材质贴图。添加材质贴图的过程是选定需要添加对应材质的模型, 打开修改器列表中的UVW贴图选项, 用于调整贴图的方式、位置以及坐标等, 有助于材质正确地附着到模型上;然后打开材质编辑器, 选择材质, 获取贴图, 为模型指定材质。

1.5 编程实现

VRML本身具有一定的交互能力, 当用户只是需要一些简单而且单一的动画时, 不需要再借助其他的程序语言。但在实际情况中, 特别是在实现复杂的交互行为时, 仅仅采用VRML将难以胜任, 目前主要借助于第三方语言来补充, 如Javascript、Java等。本系统考虑采用功能强大的Java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来实现。

1.6 系统发布

待系统设计全部结束之后, 应打包发布, 对应用系统进行处理, 将其制作成安装程序。在安装有.NET Framework 2.0 的Windows Server 2003 操作系统中, 通过在web服务器上配置I-IS和创建FTP远程管理账号, 可实现对系统的发布。三维数字校园效果图5 所示。

2 结束语

结合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校园规划、建设实际, 本文探讨了三维数字化校园的实现技术, 对系统进行了分析、设计和实现。虚拟现实技术与虚拟校园二者联系紧密, 相辅相成, 虚拟现实技术是虚拟校园系统的技术支持, 虚拟校园又是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实际应用;在某些特定不能身临其境的情况下, 虚拟校园漫游系统提供了一种很好的仿真环境, 再现了真实校园的景观。用户可以进入虚拟校园中进行自由地游览, 并且在漫游的过程中进行一些交互。虚拟现实技术是当下最热门的研究方向之一, 因此对虚拟校园的研究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摘要: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发展, 三维虚拟校园的建设成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一项重要项目。三维虚拟校园不仅可以帮助校园的规划管理, 还可以作为学校的宣传名片, 甚至还可以进行多媒体教学, 发展虚拟教学课堂。文章就三维虚拟校园实现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 分别从数据收集、数据处理、三维建模、材质贴图、编程实现、Web发布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虚拟校园,建模,材质贴图

参考文献

[1]杨娇, 吕开云;国内外虚拟校园建设技术的比较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3, (5) :129-130

[2]杨宏艳, 史卓, 钟艳如;基于虚拟现实的数字化校园漫游系统设计[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1, 31 (4) :287-291;

[3]洪亮, 杨和娇, 杨昆;基于Sketch Up和Arc GIS的三维数校园设计与实现[J].地理空间信息2014 (2) :84-86.

[4]黄铭, 肖明虹;基于Sketch Up和Arc GIS的城市三维建模技术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2 35 (8) :151-154.

数字化校园核心技术 篇8

一、数字化校园的背景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步伐, 教育信息化程度已成为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我国教育部在“全国教育事业十五规划”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强调:要把教育信息化工程列入国家重点建设工程,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2000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 决定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 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近几年来, 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取得飞速发展, 许多学校完成了“校校通”工程, 实现了“班班多媒体”, 并在此基础上, 开始着手建立第一代的“数字化校园”, 并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实验。

二、数字化校园的内涵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网络环境下学校教育适应信息社会的需求, 实现自身与社会不断发展进化的必然选择。教育信息化作为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其根本目标, 也是当前普教系统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办学水平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 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 实现从环境 (包括设备、办公空间、研究空间、教学空间等) 、资源 (如图书资料及专业数据库、教案与课件、多媒体资源等) 到活动 (包括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办公等) 的数字化, 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 为师生提供网上信息交流的环境, 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 展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创建电子校务、教育资源、虚拟社区及网络服务的数字化, 虚拟教学环境, 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与效率的目的。

三、数字化校园的功能规划 (总体结构与功能设计)

数字化校园包括软件和硬件两大部分, 其中硬件的投入可以根据资金和现状陆续投入, 以实用、适用为主, 有一定的前瞻性即可。目前, 我市的各个学校数字化校园的硬件建设已经基本满足目前的需求, 但仍存在着各种差异。

而软件的科学、系统投入却是大多数学校在最初建设数字化校园时没有重点考虑过的。

数字化校园核心的内容是“应用系统集成”, 概括地说就是:一个基础平台+N个应用系统+统一的门户 (1+N+1) , 信息门户是指面向所有用户提供统一的个性化门户, 将各种应用集成起来;应用系统是数字化校园的具体实现;基础平台是为各个应用系统的集成提供一系列的基础服务。

四、提升现代技术装备在教育教学中的管理效能

1.校园网络

校园网的建设是数字校园建设的基础, 校园网一般采取三层交换结构, 即主干交换 (1000兆以太网) 、区域交换、楼宇交换 (千兆进楼、10/100兆自适应到桌面) 。校园网络采用有线及无线相结合的方式遍布校园。配有以病毒防范、黑客防范、故障监测和故障报警等为内容的校园网安全体系, 如:信息的存储、后援及容灾系统等, 以保障网络的安全运行。

2.多媒体教学系统 (教室多媒体系统)

多媒体教学系统一般包括:计算机系统、中控、投影机、视频展台、幕布、音箱等设备, 可以帮助教师实现教学内容的多媒体呈现, 改变知识呈现方式, 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为新课程教学创新实践提供信息化的课程资源环境和多媒体互动教学环境。

3.多媒体网络教室

多媒体网络教室是一间有教师机和几十台学生机连成局域网的机房, 可配置投影机、服务器等其他设备。能够实现网络教学, 具体的功能包括:教师屏幕广播、语音教学、学生演示与监控转播等, 还可以屏幕录制、文件分发、分组教学等, 另有电子点名功能、班级模型等辅助功能。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授课, 使得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更加自然、灵活, 多媒体网络教室可用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和普通学科的交互式网络教学使用。

4.校园广播系统

校园广播系统是中小学使用最频繁的系统之一, 一般具有调频调幅广播、扩音、录音磁带及CD片音频放送等功能, 具体包括以下功能:

(1) 自动定时、定区、定点、定曲目播放、可设置作息项数量不限。

(2) 轻松实现不同区域播放不同音源。

(3) 软件自带监听功能, 可对任何状态下的区域或终端进行监听。实时掌握被监听区域、终端的工作情况及播放内容。

(4) 定时转播、自由点播等。

(5) 消防联动报警。

目前, 一般学校的广播系统设计为一套综合性校园智能广播系统, 在教室端采用多通道可寻址调频广播系统, 楼道、操场、礼堂采用定压分区广播系统的, 整个系统设计简单, 便于实现, 经济实用。校园广播系统对教学及管理提供十分方便的各项功能。

5.一卡通系统

校园一卡通系统是数字化校园的基础工程, 它可以为数字化校园提供全面的数据采集平台, 结合学校的管理信息系统和网络, 形成全校范围的数字空间和共享环境, 可以为学校管理人员提供具有开放性、灵活性、面向学校的应用服务管理平台、是管理科学化的必要前提和基本途径。

真正意义上的“一卡通”概念应该是“一卡一库一线”, 即一条网络线连接一个数据库, 通过一个综合性的软件, 各系统资源共享, 实现对一张卡的设置、管理、查询等功能, 可以实现“一卡在手, 走遍校园”的设想, 具有电子身份识别和电子钱包的功能, 替代校园传统的日常生活所需的教师工作证、学生证、借书证、食堂就餐、学校医务室的医疗、体育馆各种体育娱乐设施使用和现金交易, 达到证件、考勤和消费、娱乐、餐饮等收费的全电子化和智能化。

6.理化生数字化实验室 (仿真实验室)

传统的实验手段存在着误差大、数据采集慢, 物理量无法直接测量、读数不方便等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数据处理手工完成, 效率低, 误差大。这些弊端严重制约了新课改的顺利进行。数字实验设备具备“实时实验”的功能, 数据采集、处理和图线描绘都由计算机完成。

理化生数字化实验室的建设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弥补常规教学和实验中以点代面、以特殊代替一般的不足;解决了实验教学教师难于讲解、学生难于学习、预习和复习的问题;拓宽实验范围, 延长了实验仪器使用寿命, 提高了仪器利用率;教学和实验的空间和时间得到有效延伸, 突破了传统实验中教室和实验设备的局限。

7.电子白板

电子白板兼具传统的黑板和多媒体教学的双重优势, 而且弥补了后两者的不足, 以灵活便捷的实用功能赢得了大家的认可。教师真正体会到电子白板教学既可以像传统的黑板一样随意涂写勾画, 又可以满足多媒体教学的各项要求。电子白板教学的实施, 必将引领中小学教育教学快速发展, 实现质的飞跃。

电子白板结合了传统黑板与投影幕的优势, 不仅能充当投影幕, 在课堂中展现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 电子白板的电磁感应笔还可以代替鼠标, 直接在白板上实现电脑操作;学生也可以通过利用在电子白板上拖动对象回答教师预设的问题, 教师还可以使用电子白板的标注功能, 随意地在播放的课件内容上作标注, 圈点出教学重点, 随意书写注释内容。互动式电子白板实现了教师与课程资源之间互动交流, 构成了互动课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8.安防系统

校园安全系统是一个以安全防范为目的, 具有防侵入、防盗窃、防抢劫、防破坏、防爆炸功能的专用设备、软件有效的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 构成一个具有探测、延迟、反应综合功能的技术网络。

9.其他

目前,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各种可用于教育教学的设备越来越多, 课堂互动反馈系统就是其中的一种, 它包括一台“教师机”和多台答题器组成, 它作为互动课堂的补充和延伸, 弥补了互动式电子白板在师生交流面窄以及无法全体记录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等方面的欠缺, 有效解决了教师和全体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难题。学生人手一台答题器, 教师随时出题, 学生即时回答, 答题结束后立刻呈现统计结果, 对与错的比例、谁答对谁答错、谁回答了什么, 一目了然。教师可以预先编辑好试卷, 利用答题器进行学生学习情况的评测, 直接导出测评结果, 可对学生的分数、作答情况等统计数据记录保存。教师获得及时的反馈信息后, 可对课程安排做出相应调整, 以更好地满足教学。通过答题器, 教师不仅能够观察到课堂上每个学生的表现, 还可以形成课堂记录报表, 翔实追踪学生、班级的学习过程, 为全面评价学生提供客观系统的数据。

数字化校园核心技术 篇9

1 上网账号单个开通的方式

我校从2012年正式启用实名制上网认证流量计费系统,系统在账号管理模块提供了单用户开户的功能,此项功能可以满足临时用户和少量新入职老师的账号开通,开户操作如图1所示。

2 上网账号基本信息的获取方式

全校师生上网账号都通过上网认证系统人工开方式单个开通,很难保证上网账号信息的正确性和完整性。我校数字化校园已经初见成效,部分基础数据已集中到学校主机房的数据中心平台[3],学生基本信息由教务处子系统负责管理维护,教职工基本信息由人事处子系统负责,这两个子系统将审核过的学生和教职工基本信息定时推送到学校数据中心,学校相关部门的子系统可以按自己所获权限从数据中心抽取。这些师生基本信息已经满足上网账号实名制开通所需信息量,同时在数据源上也保证了权威性和唯一性。

3 批量账号开通流程

我校上网认证流量计费系统也提供有新用户账号外部导入功能,但每次导入用户数只能260个,对于我校每年新生人数近8000人的学校,此种功能极为不便,我们利用上网认证流量计费系统的数据库接口,从学校数据中心抽取用户基本信息,自主开发了上网账号批量处理外部程序,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批量账号开通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

从数据中心抽取的数据内容(以学生为例)包括学号、姓名、身份证号、院系名称、宿舍号、联系电话等,数据格式为excel表格。为了达到程序批量处理的要求,需要将数据转为后缀名为csv[4]的文本文件,批量处理程序将csv格式的用户信息生成多条insert格式的sql语句[5],再将生成的sql语句在sql客户端执行,最后批量生成上网账号,新生入校前上网账号已全部开好,本人执相关证件到网络中心激活即可使用。

4 批量账号开通程序的核心代码

为生成对应用户数量的insert语句,批量账号外部程序使用的开发工具是eclipse,程序主要通过两个自定义过程loadfile()和writefile()来实现,其中loadfile()过程是将处理好的用户文本文件导入程序,核心代码如下:

Writefile()过程则是将导入的用户信息生成对应的增加新用户的insert语句并以文本文件的形式保存,以供sql客户端打开执行。核心代码如下:

5 上网账号的日常管理

我校的上网认证流量计费系统同时提供了账号密码修改、用户身份类型的修改、个人信息修改等与账号管理相关的功能。由于我校学生用户都是以学号设为上网账号,部分学生由于上网密码设置过于简单就经常出现账号被盗号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我们首先通过网认证流量计费系统提供的账号锁定功能如图3所示,将被盗用账号临时锁定。

然后在sql客户端程序中使用select语句查询后台数据库用户登录日志表,用户登录记录相关字段中保存了此账号登录时的IP地址和MAC地址,再以IP地址和MAC地址为查询条件检索出使用过这些IP和MAC地址的上网账号,最终确定盗用账号者。

6 结束语

使用商品化上网认证系统可以实现高校上网身份认证的主要需要,但很难满足学校的个性化需求,在使用好上网账号认证系统已有功能的基础上,将学校数字化校园和上网认证系统进行整合集成,并自主开发一些便捷的外部程序更能提升系统的灵活度和使用效能,在此过程中我校上网账号管理正是通过此方法得到的提高,并且可以给其他类似情况的高校以借鉴。

参考文献

[1]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EB/OL].(2015-02-04)[2016-04-13]http://www.cac.gov.cn/2015-02/04/c_1114246561.htm

[2]彭海云,杨剑,周近.校园网中实名制管理的必要性[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

[3]陈婕.高校数据中心发展战略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1).

[4]丁亚涛.基于CSV格式的考试系统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27).

数字化校园中即时通信技术的应用 篇10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建设,数字化信息,即时通信技术,信息化技术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不仅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当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依托的数字化也逐渐进入到校园当中。20 世纪90 年代起, 我国各大高校逐渐开始构建以多媒体信息资源为基础的数字化校园网站, 从而通过优化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化资源实现科学、教学、技术以及管理为一体的虚拟教育环境。现阶段, 如何加快数字化校园当中信息交换的速度是不断推进数字化校园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对此, 文章对及时通信技术进行简要的概述, 并探究其应用在数字化校园当中的意义和价值。

1 数字化校园的概述

所谓数字化校园, 就是建立在数字化信息和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上, 通过计算机和多媒体网络实现科研、教学、管理等为一体的校园信息一体化模式, 目的是为了能够充分地将校园数字化资源利用起来, 实现校园环境、校园资源以及校园的应用和管理数字化, 最终提高校园的管理效率和教学质量。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已经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当中的主流[1]。到目前为止, 数字化校园中的数字化平台构架多种多样, 图1 是数字化校园当中的其中一种构架。

从图1 的数字化校园构架当中可以看出, 这种构架实现了校园管理、教学科研以及学生服务等的网上模式, 并与学校的一卡通系统共同形成了一个个性化的门户, 同时, 这个个性化门户还是建立在校园硬件基础设施、基础的服务平台、统一的资源管理平台的基础之上的。数字化校园的构建实现了当前高校环境、高校管理、高校教学、高校科研、学生学习、日常生活管理和服务等的数字化。能够有效地改善传统校园管理当中的不足, 显著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2 即时通信技术的概述

2.1 即时通信技术的概述

所谓即时通信 (IM) , 指的是能够实现互联网信息即时接收和发送的一种业务, 即时通信技术是在上个世纪的90 年代末出现的, 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支撑下, 即时通信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到目前为止, 即时通信技术已经集成了电子邮件、博客、音乐、微博、微信等丰富多彩的功能, 如今, 即时通信成为了信息、交流、娱乐、搜索等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信息平台。耳熟能详的即时通信技术有腾讯QQ、百度hi、网易泡泡、MSN Mes⁃senger等,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 腾讯QQ和MSN Messenger各领风骚, 尤其是腾讯QQ, 基本上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据有关调查统计发现, 早在十年前, 腾讯QQ的注册用户就已经超过了1.7 亿人[2]。

2.2 即时通信技术的原理

即时通信技术是建立在互联网的基础之上的, 与IP/TCP/UDP/Sockets, P2P, 多媒体视音频编解码等多种技术手段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即时通信技术的主要通信模式有两个, 分别是客户/服务器通信模式和对等通信模式。

首先, 对客户/服务器这一通信模式进行分析。客户/服务器这一通信模式的核心是数据库服务, 有客户机和服务器完成各自的功能, 这种通信模式的不足之处在于由多个客户机共同操作, 具有更新丢失以及多用户控制方面的缺陷。在实际的应用当中, 客户/服务器通信模式可以采用三层结构的方式实现其即时通信的功能, 这种三层客户/服务器通信模式主要有客户层、中间层和数据层组成, 其中客户层的主要任务是对交互界面进行处理, 中间层的任务是将事务逻辑表达出来, 数据层的任务是转换管理数据源和可选数据源。

其次, 对对等通信模式进行分析, 在这一通信模式当中, 每一位客户都是平等的参与者, 分别扮演着使用者和提供者这两个角色, 客户与客户之间能够直接的进行通信, 恩能够够有效的利用网络带宽资源, 缓解网络拥挤的状况。对等通信模式的不足之处在于其基础网络P2P网络的分散性、自治性、动态性等特点导致客户的访问结果存在着明显的不确定性。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 这2 种通信模式各有千秋, 而目前即时通信系统中通常将这两者结合起来使用, 有效地利用了这两种通信模式的优势, 图2 所示的就是将2 种通信模式结合起来使用的一种即时通信系统, 同时也是即时通信技术的原理图。

2.3 即时通信技术的传输协议

在即时通信技术当中, 即时通信系统普遍都是不标准的系统, 这种系统的通信协议和接口都是由厂商直接定义的, 为了加强即时通信系统的标准性, 经过了研发之后, 目前具有的较有影响的标准即时通信系统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 CPIM协议, 这种即时通信技术的传输协议是即时通信系统通用结构协议, 对及时通信中的通用协议以及消息的格式都进行了定义;第二, Jabber协议, 这种传输协议是建立在XML协议的基础之上的, 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比如, MSM Messenger、E⁃mail等即时通信所采用的传输协议就是Jabber协议;第三, XMPP协议, 这一协议是基于Jabber协议的基础之上的, 具有清晰的语法、方面实现等优势[3]。

3 即时通信技术在数字化校园中的应用

3.1 即时通信技术的结构

现阶段, 校园中的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 提高数字化校园当中通信、交流、沟通、传递等的即时性和多元化, 提高高校的工作效率, 把即时通信技术应用到数字化校园当中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手段。要在数字化校园当中实现即时通信技术的应用, 实现高校通讯、交流、沟通、服务等即时功能, 构建一个即时信息传递统一服务的平台。图3 是某校构建的即时通信系统构架图, 根据图3 所示的即时通信系统对其设计和构建进行分析。

3.2 数字化校园中即时通信技术的设计和实现

3.2.1 Web服务

Web服务的设计能够在分布式、多层结构、面向客户的即时通信应用系统的开发和部署当中使用, 这一服务是跨平台的构件体系结构, Web服务具有平台无关性、强扩展性、强分布性、高可靠性等优势。Web服务的主要服务功能包括了均衡动态的负载量、为用户发送即时信息, 能够获取用户的状态和操作情况, 能够校验用户所提交数据的合法性。即时通信技术在数字化校园的应用当中已经拥有Web服务的标准访问接口。在数字化校园当中, 基于ADO.NET的Web服务器主要面向学校的数据库服务器;基于套接字的Web服务器其主要面向学校的信息维护服务器[4]。

3.2.2 信息维护服务器

信息维护器是即时通信系统中的中心部分, 其重要的功能是沟通和传达。比如, 在用户接收或者发送信息的过程中, 由客户端将用户接收或者发送的信息记入到数据表当中, 而信息维护服务器根据系统中的时钟功能对用户消息表中有待发送的信息进行定时的刷新, 并提醒用户及时接收信息, 信息维护服务器在客户端实现点对点通信的过程中充当着“中间人”的角色[5]。由于数字化校园中的校园网络环境十分复杂, 因此, 在校园网的构建当中, 还需要配备诸多的路由器、防火墙等硬件设备。

3.2.3 状态维护服务器

在数字化校园中构建即时通信系统, 其系统构架中的状态维护服务器主要任务是对客户端中客户的在线状态进行维护, 不管是用户上线、下线、隐身等都与状态维护服务器联系在一起, 当用户登录账号时, 状态维护器就会将用户的IP地址、端口号、状态的标识等基本信息记入在用户在线表当中, 当用户进行信息的更改时, 状态维护服务器就会相对应地更改数据库当中的信息, 当状态服务器将用户的信息删除时表示该用户的账号处于下线状态。并且状态维护器还具有异常下线的维护机制, 即在异常下线和超时的情况下, 状态维护器也会将用户的信息删除[6]。

4 结语

总之, 把即时通信技术应用到数字化校园当中, 能够有效地提高校园信息的传递、交流、沟通等速度, 实现校园网络当中的文字、语音、视频等的即时沟通。同时, 还能够有效地提高校园办公的效率, 方便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有效地改善了传统数字化校园当中沟通信息失真、信息不对称等的不足, 能够有效地节约校园通信的成本。目前的即时通信技术在校园当中的应用还存在着不足, 要进一步推广即时通信技术在校园中的应用, 还有待相关人员的研发。

参考文献

[1]庞怡, 许洪光, 姜媛.即时通讯工具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2 (16) :24-27.

[2]周光宇, 钟达.数字化校园中知识可视化在线平台的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11 (6) :85-86.

[3]高新成, 王莉利, 刘玉华.基于SOA的数字化校园应用模式的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5) :39-42.

[4]叶晓山.数字化校园中的多媒体技术及应用[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12 (4) :108-112.

[5]徐秀华, 文必龙, 刘丹江, 等.一种基于Web即时消息的实现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13 (4) :40-42.

数字化校园核心技术 篇11

关键词数字校园;SAN;SAN存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671—(2009)122—0084—01

“数字校园”是指学校在开展教学、科研和信息服务及对外交流过程中通过校园网络网实现学校教学的数字化、办学的信息化和信息服务智能化等等。数字校园是以校园网络为基础,实现从环境(如教室、实验室、设备等)、资源(如图书、档案、公文、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如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信息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

1SAN在数字校园网络应用平台建设中的背景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数字校园经过三十年的建设,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在高校的网络与硬件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应用系统蓬勃发展(如学生选课系统、教师人事信息系统、图书馆信息自动化系统、档案馆信息自动化系统、学校mis系统等),信息资源(如期刊全文数据库、光盘书籍库、电子书、自建的特色数据库、学校新闻网站等)日益丰富。随着高校数字校园的快速发展,用户对于信息化的需求越来越高,从原来的局部信息管理发展到跨部门的业务流程整合与决策支持,从简单的信息发布发展到整体的个性化的主动的信息服务,高校数字校园开始进入信息集成阶段。 信息集成阶段的数字校园必须解决问题很多,如系统集成和应用集成等,而且数字校园的建设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有用的元数据。这些元数据需要安全的储存和共享。SAN存储技术在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应用就是在这种需求的背景下产生。 存储区域网络SAN(storage Area Network)是指独立于服务器网络系统之外的高速光纤存储网络,采用高速光纤通道(Fibre Channel,FC)作为传输媒介,通过光纤交换机将服务器与存储设备相连。SAN存储根据采用的协议不同分为FC SAN和IP SAN两种技术。 从实际使用看。数字校园网络SAN存储系统一般应具有以下性能特点:全天24小时不间断可访问,访问响应速度快,数据和信息内容飞速增长的可扩展,数据使用开放的可共享,数据安全可靠,系统的抗灾、容灾能力及恢复能力,方便的操作界面和灵活的管理模式等等。

2SAN存储技术在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应用

SAN存储技术在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应用广泛,使用光纤通道技术构建的SAN称为Fc SAN,使用ISCSI技术构建的SAN称为IPSAN。FC SAN存储技术在数字校园建设中是一种高性能的存储方案,但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必须使用专用的光纤通道产品,这些产品往往价格昂贵,而且这些光纤通道产品传输距离有限,限制了远程存储系统的构建。相对于FC SAN,ISCSl技术支挣TCP/lP协议,可以使用传统的以太网交换机构建,在数字校园建设中成本低且可以通过传统的以太网进行传输,传播距离理论上没有限制。目前千兆以太网技术日益成熟,传输线路和网络设备的日益完善,稳定性大大提高,可以说基于ISCS啦术的FC SAN在数字校园建设中是一种更经济的存储解决方案。实际上在使用中可以将FC,SAN和IPSAN两种存储技术混合起来使用。

为了防止黑客和病毒的攻击,管理SAN存储网络的技术人员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熟悉SAN存储技术的知识和相关的管理软件知识。SAN存储的管理软件,一般都支持图形界面。这种图形界面管理工具一方面方便了管理员,但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溢出漏洞。所以管理员一定要管理好自己的个人计算机并关闭一些不必要的溢出端口。

为了防止SAN存储数据的丢失,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及备份策略和措施是很重要的。在SAN存储网络中,交换机是很重要的设备,一般要求要有冗余。不可因为一个交换机的故障导致整个SAN存储网络的瘫痪。对SAN存储的操作一般要求由系统管理员完成,密码和权限不可随意给予他人,而且系统管理员在对SAN存储时最好有两人操作,避免出现误操作。 SAN存储网络故障造成数据丢失常见原因有硬盘损坏、电源故障、计算机病毒感染、黑客攻击、人为误操作、自然灾害等。为了保证信息系统能够从灾难中以最快的速度恢复工作,降低系统停机时间,最大程度恢复数据,备份是一个最为简单可靠的方法。在SAN系统模式中,磁带驱动器和磁带库通过一个高速光纤通道网络连到各个主机。每个主机可以看到一个似乎是其专用的磁带启动器。安装在每个主机上的备份软件管理着对磁带驱动器的访问,将来自多个主机的备份任务按顺序放人可用的磁带驱动器。SAN为存储系统提供了高速的光通道连接网络,因此使磁盘的数据向磁带库的直接备份成为可能。在SAN系统模式中,备份软件采用可以目前国际流行的网络数据存储备份管理软件,一般要求软件功能强、速度快,能完成自动备份管理,且具有多种供用户定制的备份策略。

3SAN存储技术在数字校园建设中意义

数字化校园核心技术 篇12

关键词:武警,数字化校园,技术路径

数字化校园, 是以环境条件及活动全部实现网络化为基础, 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 实现从环境 (如设备、教室等) 、资源 (如图书、讲义、课件等) 到活动 (如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 的全部数字化、智能化, 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2011年8月,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颁布了《多媒体教学环境工程建设规范》, 初步确立了数字化校园的行业标准或技术标准。以学历教育为特征的武警学历院校 (即武警学历教育院校, 以下简称“院校”) , 是现代化武警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严格按照技术标准建设数字化校园, 奠定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军事人才的基础。

●路线指向

数字化校园, 是院校校园环境条件及活动建设的基本取向。军队院校与地方普通高校校园网建设基本同步, 2002年左右建设完成, 普通高校在2003年转向数字化校园建设, 但军队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相对滞后。院校信息化建设, 总体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以硬件集成为主, 重点是搭建校园网硬件平台;第二阶段, 以应用软件集成为主, 重点是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第三阶段, 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主。多年来, 在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目标的牵引下, 院校积极推动校园信息化, 发展到今天, 已进入第三阶段, 即数字化校园建设。但与地方高校和军队院校相比, 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仍处在起始阶段, 具体表现有多方面。

一般来说, 数字化校园建设决策者总是习惯于把注意力放在铺设光缆、配置网络设备、网络平台的硬件建设上, 而将数字化校园软件开发重点放在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单位门户网站、新闻网站等建设方面。有的也重视软件建设, 但建设的是由单个应用需求构建的多个单独应用系统, 不符合数字化校园以平台概念集成信息资源的关联系统的建设思路。随着信息化步伐的加快, 多条件、多品种、多功能的系统软件增多, 平台整合的需求增大, 自动化图书资料检索借阅、网络多媒体教学、办公自动化系统、档案管理系统等, 都需要统一的电子身份体系和信息网络安全体系, 并形成统一的用户认证机制。这是软件建设的重要内容。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 包含软硬件的全面建设上, 避免出现重硬件轻软件、重应用轻平台的现象。

●技术目标

建设院校数字化校园, 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总的来看, 应基于培养高素质武警人才的需要, 以信息技术为基础, 以新的人才观、教学观和管理理论为指导, 搭建多层次、创新型、开放式的教育教学平台, 大力提高育人质量和效益。

1. 教学层面的目标。

即广泛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 以促进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的学习为方向, 有效共享与传播教学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 构建开放、高效的教学模式, 推动师生互动, 在提高学员信息素养基础上, 增进其分析解决问题及创新的能力。

2.科研层面的目标。

即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信息传递便利, 最大限度和最快速度地共享科研资源和获取前沿信息, 拓展科研渠道, 创新科研手段, 展开合作研究, 促进学术交流, 推动最新科研成果向教学领域、向产业化和部队化等方向转化, 努力提高科研的创新水平, 更好地体现科研服务于教学的宗旨。

3.管理层面的目标。

即以信息技术为基础, 以业务信息管理的自动化为方向, 架设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桥梁, 共享与协调不同业务部门之间的管理数据, 使上下不同部门层级之间能够实现更迅速便捷的信息沟通, 推动管理双向互动, 减少人力资本, 提高管理效率。

4.服务层面的目标。

即以基本网络服务、正版软件服务、电子身份及其认证系统、数字化图书馆、休闲娱乐服务为建设项目, 构筑覆盖教学、训练、科研、管理、生活等各个区域的高速的校园网络环境, 形成智能型的校园服务体系, 为学院教育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技术要素

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 到底要建些什么?说法不一, 但一般来说, 应包括信息基础平台和应用信息服务系统。可就信息技术及工具与教学、科研、服务及管理活动的关系而言, 最根本的是要将环境资源与信息资源融合起来, 发挥资源的利用效率。可见, 如何高效利用资源, 才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内容。因此, 我们认为, 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多媒体化等, 不仅是其重要特征, 而且是其核心内容。

1.基础设施网络化。

通过该项建设, 使校园计算机网络直接与校园内的各单位、其他部队或院校网络相连, 发挥其快捷有效的资源共享和通信作用, 减少时空限制, 以便为用户提供及时的电子邮件服务、文件传输服务、远程登录服务、信息发布和讨论服务、娱乐与会话服务等。

2. 资源储存数字化。

通过该项建设, 要将设备、教室、图书、讲义、课件、信息、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全部数字化, 建立图书情报信息、教育教学信息、学科建设信息、科学研究信息和管理信息等资源数据库, 便于用户开展文件资料查询、学术交流、实验资料交换、教与学、讨论与考试、合作研究项目等活动, 以拓展校园时空维度。

3. 信息处理智能化。

通过该项建设, 利用智能技术赋予校园各类设备或系统拥有人的部分智能, 完成教学管理行为人性化、人机通信自然化、繁杂任务代理化等事项, 实现教育教学活动的自动化。

4.呈现形式多媒体化。

通过该项建设, 利用各种网络及多媒体技术, 促进信息资源呈现形式多元化、虚拟化、一体化, 使用户或学员可以更为直观接受信息, 立体感知情景, 以获得更多有效的信息需求。

●技术要求

因敏感信息多, 有很高的系统安全、信息保密要求, 武警院校数字化校园最大特点, 是基础设施与国际互联网物理隔绝, 连接的是部队自成体系的计算机网络, 且教学应用、数字图书馆、部分业务子系统以及网络管理安全体系等模块, 很多都统一配发、统一标准, 因而具有一些特殊性。但技术要求上, 也必须满足实用性、先进性、可靠性、开放性、通用性和安全性要求, 以方便于学员学习的自主性、开放性、共享性、交流性、协作性。

1.着眼数据中心的技术标准, 在主机托管、虚拟主机、应用服务、数据存储服务、数据备份服务、数据安全服务等方面, 把校园网的系统集成、应用系统集成、提供个性化服务, 与传统校园、通信运营商、上级管理机构、科研合作单位、部队等关联起来, 使物理网络、网络设备、网络终端及服务器、终端机、路由交换设备兼容, 以充分发挥其数据处理功能。

2.按照身份认证的技术标准, 在以验证身份替代个人各种证件、不同类型信息系统查询等方面, 与程序数据文件、数据库系统、身份认证、网络安全、域名服务、目录服务、公共服务等软件平台相兼容, 实现技术统一, 并运用于门禁、图书借阅、考勤、教学、科研、财务、后勤等方面, 在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应用过程中共享信息, 继而据此实现以统一的电子身份体系为所有网络应用系统服务的智能管理。

3.采用安全体系的技术标准, 对关键数据、关键应用的安全以及关键业务部门的网络接口, 采用技术手段, 如部署入侵防御系统和防火墙、及时升级防病毒软件修补网络安全漏洞, 使核心系统间相互隔离, 建立严密的可靠的通信机制、统一的用户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 防止病毒破坏、黑客入侵、有意无意非法访问, 建立信息系统安全体系, 保证校园网络及其应用系统的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

4. 参照资源管理的技术标准, 统一规范信息的采集、处理、交换、用户访问和传输, 统一产生、存放、使用数据, 整合和集成包括学生学籍与成绩数据库、师资与教学情况数据库、设备与校产数据库、人事与劳资数据库、财务数据库、科研数据库、办公公文数据库和地理信息数据库等信息资源, 以实现教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办公管理系统等校园信息管理系统的完全统一, 全面支持网上办公、网上管理、网上教学、网上服务。

参考文献

[1]赵秀红.数字校园建设技术标准发布[N], 中国教育报, 2011.8.29.

[2]曾海雄.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的体系架构探析[J], 软件导刊, 2010 (11) .

[3]尹建章, 吕玮.数字化校园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分析[J], 科技信息, 2010 (29) .

[4]张敬涛, 李向阳.数字化校园建设探析[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4) .

[5]王艳杰.数字化校园为学校带来新变化[J], 科教导刊, 201 (24) .

[6]谷秉银.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探讨[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 (523) .

上一篇:消费使用模型下一篇:月经失调的心理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