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校园系统

2024-10-14

数字校园系统(通用9篇)

数字校园系统 篇1

数字化校园平台——数字资源管理与发布系统

数字化校园

数字化校园是以校园网为背景建构的集教学、科研和管理为一体的新型数字化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在传统校园网基础上,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将现实校园的各项 资源数字化,形成的一个数字空间,使现实的校园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数字化校 园旨在用层次化、整体性的观点来实施校园信息化建设,利用校园网把教学资源和管理信息 更好地组织分类,为教学工作提供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化教学平台,为管理、科研工作提供 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数字化校园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推动了高校校园数字化建设的步伐,校园网络应用系统和用户都达 到了相当规模,初步实现了网上办公、网上教学、网上管理和网上服务。然而,在校园数字 化进程中取得可喜成就同时,其中也存在诸如发展缺乏统一规划、信息缺乏有效共享、应用 缺乏有效集成、用户缺乏统一接口等问题。各系统没有统一的数据标准,导致的后果是各系 统之间的数据资源无法共享,各系统中的信息资源成为信息孤岛。校园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虽然学校的各个应用系统有各自相对的独立性,但应用与应用之间有相互的功能依赖或信息依赖关系。因此有必要对校园网网络资源和应用系统进行统一的总体规划,建立起各种各样规范,使各应用系统之间建立连接,成为整体。

统一数据平台包括四个基本标准:

(1)统一数据平台 统一数据平台通过一个统一的、抽象的数据服务层,确保为集成、聚集和转换数据工作的可复用性。同时,容易地向应用程序传递数据,并通过一系列数据服务引擎为前端数据展现提供集中的服务,从根本上简化分布数据的访问和集成,充分体现 “面向用户,简化智能”的设计理念,最终为用户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数据应用环境。数据元素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用户视图标准和数据库标准。

(2)数字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是用数字技术处理和存储各种图文并茂文献的图书馆,实质上是一种多媒体 制作的分布式信息系统。它把各种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用数字技术存贮,以 便于跨越区域、面向对象的网络查询和传播。数字化图书馆涉及信息资源加工、存储、检索、传输和利用的全过程。

(3)教学资源库建设 教学资源建设是一个需要长期建设与维护的系统工程。应更好更有效地建设教学资源 库,使其在质量、效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更强的保证,使媒体素材、题库、课件、案例 等信息,做到充分共享。教学资源建设可以有四个层次的含义:一是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二是网络课程建设; 三是资源建设的评价;四是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

(4)管理数据库 分属各部门的学籍与成绩管理数据库、师资与教学情况数据库、学校设备与资产数据库、人事与劳资数据库、财务数据库、科研数据库、办公公文数据库等,各类管理数据库多数没 有实现数据共享,普遍存在信息孤岛问题。

针对教学资源管理系统方面,北京邦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确然系列数字资源管理共享系统 Queran RMS,有不错的解决方案。

立足于“元数据技术”,“流媒体技术”,全新的社区化理念是支撑Queran RMS的三大支柱。

资源的社区化建设理念:以用户为中心

教师和学生可以围绕资源组建各种学习社区:教师主导,学生参与。QueranRMS系统记录跟踪用户足迹,主动推送用户感兴趣的资源,通过多种技术手段支持专业教师对资源的二次加工,记录分析教师和学生参与的足迹,使他们成为资源建设的主力!

采用Web2.0相关多种技术手段,实现资源交互与共建

让每个读者具有自己的个人空间,可以收藏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将内容推荐给其他用户。自己可以上传内容,并且可以共享给他人。多个人可以共同创建群组进行学术交流讨论,群组内可以共享学术资源;群组资源可以有选择的开放给群外其他用户。

引入最新的维基理念,摆脱传统的完全由管理员管理资源的模式。现在是以管理员为管理节目的主力军,读者全员参与节目的建设,可以随时对节目进行补充,补充后的资料经过管理员的审核可以给所有读者看到。即读者在使用平台进行服务的时候同时在为平台提供支持。

QueranRMS的出现,使用户摆脱了资源建设对资源管理部门的独有依赖,使专业用户对资源的二次加工,成为资源建设的主力,也让老师、学生的足迹成为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面支持多种操作系统

全面支持Unix、Linux、Windows各种操作系统。采用Windows操作系统,单台服务器可支持1000并发流;Linux、Unix操作系统,单台服务器可支持5000并发流以上。而且高并发仅需1台服务器就可以完成。

多媒体资源全面整合

• 实现组成结构复杂的不同类型资源的整合,如单文件、多文件、多级目录等;

• 实现了多种不同多媒体格式资源的整合,如视音频、图像、文档、课件、网页、flash动画等;

• 实现了外购商用资源库的整合,如爱迪科森、知识视界,新东方等资源库; • 实现了自有资源的整合,如针对光盘资料,支持自动扫描并提取光盘的视音频文件(包括VCD,DVD等),支持提取v并编码CD文件,支持将光盘整个打包成ISO镜像文件。

• QueranRMS还提供开放接口,接口方式支持数据直接同步、WebService,LDAP、Calis体系认证等,可以与已有应用系统实现单点登录,统一认证。

跨库检索、高级检索、资源多角度全方位关联,一站式呈现

QueranRMS还将跨库检索、高级检索、资源多角度全方位关联,一站式呈现。她将库、学科(二级)分类浏览,相互引用、横向关联检索条件自由设定和高级检索、模糊查询跨库检索集于一身,实现了资源的“一站式呈现,统一检索”。

注:部分资料引用自《数字化校园资源建设与应用系统集成》,作者:齐向明,赵宏霞,邵良杉(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http://wenku.baidu.com/view/1630f30eba1aa8114431d9ed.html

数字校园创建自查报告 篇2

关于“数字校园”创建的自查报告

云阳县教育委员会:

为深入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工作,全面实现管理、教学、科研和生活环境“信息化、数字化”,促进学校跨越式发展,我校于去年年初,根据《关于印发云阳县“数字校园”建设规划的通知》的总体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云阳县平安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实施方案》,并依据实施方案扎实开展了创建工作。近期,学校组织相关人员按照《重庆市义务阶段学校“数字校园”评估指标体系》要求扎实开展自查和整改提高工作,已基本实现“数字校园”建设要求。现将自查情况报告于后:

一、健全机构,完善制度,落实人、财保障。

1、为保证创建工作的落实,学校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1)创建领导小组。组长:舒发光;副组长:蒲自强、陈川云;成员:唐云、孙福贵、余雷、余斌、王林清。

(2)硬件设施建设小组。组长:舒发光;副组长:蒲自强、陈川云;成员:唐云、孙福贵、余雷、余斌、王林清。

(3)技术监督与维护小组。组长:乔平云;成员:康天学、曾为民、徐玉才。

(4)应用培训与研究小组。组长:唐云;成员:康天学、曾为民、徐玉才。

2、注重规划,完善制度。

(1)制定“数字校园”五年发展规划;(2)建立了“数字校园管理”的有关制度;

(3)制定了信息化管理与技术支持管理规章与服务措施;(4)制定了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5)建立有“数字校园”管理登记和维护记载。

3、学校合理配备了管理、技术支持和研究人员队伍。

4、落实经费保障措施。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升级力度。

1、学校建有校园局域网,规划布线合理,信息点到达教室、办公室、功能室等教学、学习和管理场所;校园局域网实现了与城域网和远教天网的三网合一;学校网络中心机房设备运行稳定,功能完善。

2、强化信息安全管理。学校机房、教学用机和多数办公用机均安装了“绿坝”上网安全管理软件;网管教师有互联网开放管理日志和校园网、中心机房维护日志。

3、加快班班通建设步伐。学校已有12个教室实现了班班通。其余教室、功能室的“班班通”建配将在几年内实施。

4、学校现有计算机百余台,按生机比12:1尚差的计算机已纳入申购计划;教师备课、教学和办公计算机配备率已达52%。

三、资源建设已基本完备。

1、学校建有教学资源库,学科资源覆盖率达85%,优质资源占32%。

2、学校建有专题学习网站,教师博客和课件制作素材库等特

色资源。

3、学校组织市县骨干教师和其他优秀教师开发、建设了大量优质校本教学资源。

四、加强信息化培训和研究,提升信息化教学应用水平。

1、我校50岁以下教师均能使用信息化手段支持教学模式创新,以课件、网络辅助教学、网上独立课程等形式开展信息化教学实践;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率达80%;教师对资源库的使用率达90%以上。

2、我校已基本实现数字化学习,多门学科教学中有学生直接运用网络学习资源、数字化学习资源和软件进行学习的学习内容。

3、学校积极组织师生开展各类信息技术活动,积极参与各级信息技术应用比赛活动。如一年一度的“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等。

五、培养师生教育技术,增强师生信息素养。

1、增强教师信息素养。学校有计划地开展教师信息能力的培训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研究活动,定期组织教师在市内、外及校内参加信息技术培训和教学研究活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合格率达100%,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合格率为98%。

2、加强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学校按课程计划在3-6年级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每学期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与应用方面的讲座、研讨、培训、交流等活动2次;建立了学生网上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加强网上学生宣传工作。

六、实现电子校务,增强管理信息化水平

1、校园网站建设。我校建有“云阳县平安小学”门户网站,实现了学校信息通过校园网站对外发布,实现家校信息网上互动交流。

2、电子校务基础数据库建设已基本成型。学校已建有学生学籍与成绩、师资与教学情况、设备与校产、人事与劳资、财务、科研、办公公文、图书等数据库。

3、校务管理平台已搭建完成。建有学校办公管理、教务管理、科研管理、教职工档案管理、财务管理、宿舍管理、图书管理、设备与校产管理、学籍管理、学生资助管理、学生成长档案管理等系统,并与市级系统互联互通。

七、存在不足与整改方向。

1、教师信息化应用技能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设备能否发挥它在我校教育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或是成为摆设,变为高级垃圾?关键在于教师的使用技能与应用思路,然而我校仍有一部分教师没有信息应用意识,计算机操作技能低,影响了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步伐。提高教师信息化应用的水平是当前一项紧迫的任务。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信息化与课改的有机结合,如何用信息化技术为课程改革提供强大的保障,仍须加强探究。怎样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有机与学科教学相整合,既培养学生的信息搜索能力,又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良性循环将是我们今后研究的重点。

3、学校各类信息媒体、电教设备的维护与管理又成为一个值

得研究的课题。尤其是高耗能设备的维护,教师办公电脑、教室“班班通”管理等。

对照《重庆市义务阶段学校“数字校园”评估指标体系》,我校自查得分为95分,符合“数字校园”合格标准。

打造数字校园创建特色学校 篇3

——武威第十五中学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工作纪实

武威第十五中学是为整合教育资源,调整武威城区学校布局,缓解城区高中升学压力,于2003年6月在原武威市财贸学校旧址上新建的独立高中。2004年5月合并原武威铁路职业中学后改制为普通完全中学。学校现占地面积74亩,总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近3000万元,图书近6万册;现有教学班43个,在校学生3000人,教职工184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33人,中级职称教师69人,有省、市级学科带头人9人,市级以上骨干教师12人。

为更好地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充分展现学校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创建管理现代化特色学校,校领导班子带领全校教职员工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扎实开展教学教研创新,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四化”同步发展。按照省市教育部门关于加快学校信息化发展,建设“三通两平台”的要求,以及学校五年发展规划和教代会讨论通过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该校于2013年开始全面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并以此为突破口,以教育的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学校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目前,该校的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工作已引起省市教育界高度关注,许多学生家长对武威十五中的数字化、信息化教学备加称赞。

加大现代化硬件投入 打造数字校园环境

2013年,该校进行了校园网第一期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建成万兆核心、千兆到楼宇、千兆到桌面、技术相对先进、高速且稳定的有线加无线全方位覆盖的校园网络。网络核心采用千兆路由出口,万兆核心交换机的核心架构。互联网分别接入移动30M、电信30M,有效地实现了网络的平衡与稳定。现有3台专业服务器,一台专用数据存储,对外开通了网站平台,安装启用了OA办公平台软件、校务管理平台软件、资源库管理平台软件、教师备课管理平台软件、VOD视频管理平台软件等九大平台;开通了校园一卡通、校讯通平台,引进了与教材配套的人教数字资源库,实现了教育教学管理、办公管理、教务管理、后勤管理等数字化功能,构建一个融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和服务为一体的数字化校园环境,提高学校的科学管理水平,营造学生的优良学习环境,创建职工工作生活的便利条件。

为了进一步完善和延伸数字化校园的功能和服务,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优化校园管理结构,提供先进数字化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建立功能齐全的教学管理系统;配合“三通两平台”的建设,建设内容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学校从2014年开始又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二期工程。二期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满足教学使用的多媒体录播教室、校园管理平台软件的改造升级、先进的云课堂电子教室、实现校园安全管理的安防监控系统和教室监控系统等。

尤其是全自动课程录播系统,在学校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对于学校而言是一个积累资源的手段,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及时把学校的课堂资源通过录播系统真实地记录下来,帮助学校实现优质的资源网络共享,解决了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流;二是通过录播系统使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可以及时重放,更深一步地研究教学当中的内容、进行反思。帮助校领导和各学科教研人员及时分析教师是怎样教的,学生是怎样学的,怎样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有效解决了教师的教研和科研深入开展的问题;三是通过录播系统的教学资源,可以给学生和家长看,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家长可以作为参考进行家庭辅导,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家长辅导的需求;四是通过录播系统,可以更好地对全校公开课的实况进行直播,教师们可以利用办公电脑进行在线听课,有课的教师可以在课后对公开课进行点播听课,改变了当前听课的局限性。录播系统对于教学资源的建设,对于教育信息化变革是有着积极地推动作用,加速了武威第十五中学的信息化教学及管理进程。

进行智能化资源建设 自行开发教育资源

为了使校园网储存有足量的本校教师自行开发的教学资源,使网络的音视频录制点播成为学校多媒体教学应用的一项重要需求,通过多媒体录播教室、先进的云课堂电子教室逐步把传统的教学评估、示范课录制、教学观摩、远程教学、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过程、讲义图像录制下来,作为学校的一种资源。针对信息化教学的重点需求,学校利用纯硬件的采集压缩编码技术实现老师的讲稿、多媒体课件、现场多路的音视频信号实时采集压缩,以标准的流媒体方式实现在网络中的传输、管理、控制,支持网络点播、广播、直播、存贮、后期编辑等多种用途。

多媒体录播教室采用空间网络定位及跟踪技术,在教室内布局3台高清摄像机,系统通过智能探测的定位,自动跟踪被摄目标和自动切换多机位画面。教师和学生在任何区域有所动作时,所有摄像机均可监视,系统可自由选择任意摄像机对目标进行拍摄,拍摄的镜头自然生动。可模拟人工操作的模式工作,自动拍摄并生成高质量的教学视频资源。声音采集是靠录播教室内吊顶布局的8台高质量吊装话筒,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多是不断移动的,因此讲话期间与采音话筒的距离也是不断变化的,录播系统在采集声音时,自动探测各话筒和主声场的距离,仅开启距离主声场最近的话筒,其他话筒关闭,当主声场位置发生变化后,相应的话筒自动开启,原话筒5秒钟自动无痕关闭,避免了内部噪音的产生。

随着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武威十五中进一步应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将教学环境、教学实况、教师课件,按照授课进度录成精品课程,供广大师生课后点播观摩评价,建立共享资源库,完成知识传承或进行校际课程交流,在更大范围内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普及信息化教学应用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为了建设智能化教学环境,普及信息化教学应用,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武威十五中花大气力,科学投入,节俭高效,合理配备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所有教室都装备了交互式电子白板,解决了网络教学的瓶颈问题。借助电子白板的快捷、高效,教师板书、展示过程更加方便、紧凑,而且交互式电子白板还有储存、记忆功能,资料可以自由调用,学生巩固和反馈也变得十分方便快捷。每个班级的电子白板还依托网络充分联通,每一节课后,包括老师的课件,学生的解答过程、修改过程、教师的讲解圈注等都可以储存下来,自动上传至校园网络,供全体师生调阅、反思、总结、互动,这种交互式电子白板,充分发挥了计算机、投影、影像、实物展台和校园网络等多媒体设备的功能,推进了新课改理念下高效课堂模式的建立,使课堂教学走向了现代化,使各学科教学与现代教学技术得到了有效整合;给所有教职工配备了笔记本电脑,解决了教学设备不足的问题,满足了教职工移动办公的需要。

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不断更新的教育理念,信息技术的熟练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推进了新课改理念下课堂教学的高效运行,提高了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目前,武威第十五中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已成为常态,数字化教学平台已成为师生助力教与学的良师益友。近年来,张鹏祥等16位教师先后在武威市中小学信息技术录像课比赛、武威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优活动中获奖;组织53名教师参加了第十三届全国多媒体软件大赛,其中2人获省级二等奖、5人获市级一等奖、10人获市级二等奖、17人获市级三等奖;在第十七届全国教育信息化大赛中1人获武威赛区一等奖、2人获武威赛区二等奖、5人获武威赛区三等奖;在2013年甘肃省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论文与教学设计比赛中,周枫老师的《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获教学设计一等奖,另有3人获二等奖、5人获三等奖;在学校组织的电子白板应用研讨交流会中有15名老师获奖;在武威市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大赛中,刘世辉等3人获一等奖、张鹏祥等5人获二等奖;在武威市十万职工技能大赛中,蒋春东等3人获计算机应用市级决赛优秀奖。学校现有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12人,市级以上骨干教师16人,由于学校高度重视教育技术的应用,广大教职工在“学与教”创新上均有新突破。

加强专业化教师发展 重视教育技术培训

多媒体等现代教育设备的配置,极大地方便了各类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可以在办公室或家里制作好课件保存到邮箱里,到教室上课时可以利用网络在教室里播放,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教师所用的课件,可以由教师集体创作,可以从网上下载,也可以从学校购买的课件里查找,课件资源非常丰富。学生在电教室、微机室里可以尽情徜徉,可以尽情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丰硕成果。校园网平台及OA办公系统,可以有效地实施教职工的考核管理、考勤管理、资产管理、工资管理等。校园广播的开启,给学生们提供了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平台,丰富了校园生活。功能完善的校园网络,真正成为了教师、学生、家长的工具和朋友。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管理上的大量应用,有效地创设了数字化教育教学环境,使之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全程服务。

在此基础上,武威十五中立足本校,努力做好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工作,层次上做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形式上做到校外与校内相结合,内容上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推进,武威十五中的专职教师已全部参加过多次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合格率达90%,通过培训,使广大师生确立了新的教育和学习观念,感受和创造着数字化校园文化,发展和培养了自身的创造能力,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采用数字化网络方式 开展信息化管理工作

学校先后投入巨资,科学架构了校园网站。实现了校园网、互联网的二网合一,使多媒体教学、网上学习、电子备课、网络管理、办公学习成为师生和家长共享的良师益友。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以校园门户网为基础,依托教学用笔记本电脑、教室电子白板和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等多媒体教学系统,建设各类教学课件和素材库,集专业教学资源管理、数据管理、实验实训管理、学生成绩管理、平安校园管理、办公自动化、教学考核、网络教学和助学等诸多模块为一体,通过门户网站为广大师生提供教学信息发布、网上备课、课件制作、教学素材建设、VOD教学视频点播、网上交流、网上自学及教学资料库等多种服务大平台。校园网与武威市教育网建立了网络信息平台,极大地方便了广大教师教学资源信息的查询。除了正在快速建设的“三通两平台”应用系统之外,十五中目前已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目标,正在加紧实施优质资源班班通和学习空间人人通的应用系统。

数字校园培训心得体会 篇4

宁化县民族学校

雷荣标

在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数字化学习方法与技术.我们还接触到了概念图和思维导图,接触到了开动大脑和启动记忆等书籍,不但开阔了眼界,还学到了很多知识。

数字化学习是信息时代重要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课程比其他学科更有条件为学生提供数字化的学习环境,让师生在共建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展开学习,变革教与学的模式,可以为师生共同发展创造广阔的空间。数字化学习要求师生是互动的,它对我们学生的要求更高。

如果我们要做信息技术教师,用数字化的观念进行教学,那今天我们所学的知识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有所启示,将今日之所学发挥的淋漓尽致。

电脑与互联网的出现和快速发展,给我们带来许多的变化,最为显著的是随着这种新媒体的出现,许多信息的呈现、存储、交流的方式改变了——我们进入了数字化的时代。而随之而来的是便捷、高效,但是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信息不再闭塞,知识界不再疲乏,我们在这丰富的资源中却更容易迷航。通过上这门课,我感触最深的是老师介绍的思维导图工具,思维导图工具帮助我们高效的完成许多任务,因为它是很接近人脑的工作方式的。如果从一开始我们自己就有意识地训练,一段时间以后形成了定势,势必会帮助我们提高生活效率。

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 篇5

总体目标:

建成主干万兆、千兆汇聚的大二层高速校园基础网络,建设覆盖全校区域的校园无线网络,实现有线、无线网络有机整合,建立全院师生“人人皆用、处处能用、时时可用”,与人才培养质量诊改信息化管理相适应的校园网络基础实施。升级移动互联网络教学平台,开发移动端上课签到系统、课堂在线教学学习系统、实习实训网络管理系统,建成教学过程数据的即时采集、阶段采集、成果采集的数据形成体系,创新课程教学形态,实现教学全过程网络化。对接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建立全院统一的数据中心,整合学校现有的学生、教务、人事、资产信息管理系统,构建涵盖“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各层面的校本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平台,开发智能数据筛选及修正系统等大数据分析与管理平台,深度挖掘平台数据,初步实现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统计、分析、预警推送过程智能化,为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实现学校各项工作的信息化,数字化。为职业院校诊改工作奠定基础。建设步骤:基础网络(无线覆盖)、数据平台、网络教学资源 1.建立科学、规范、基于数据统一的信息资源 2.平台可扩展、易维护、易操作;

“数字校园”的规划与建设探究 篇6

摘 要:数字化校园建设得到了国内外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也是

国内各高校目前进行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热点,本文拟在这种背景下,对数字化校园的规划设计进行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 数据管理 规划设计

正文

一、数字化校园定义

什么是数字化校园?通常是这样定义的: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手段和工具,将学校的各个方面,从环境(包括网络、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数字化,逐步形成一个数字空间,从而使现实校园在时间和空间上获得延伸,在现实校园基础上形成一个虚拟校园。也就是说,数字化校园是在传统校园概念基础上提出来的新概念,它的核心内容是指学校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将现实校园的各项资源数字化而形成的一个虚拟数字空间,从而使现实校园在时间和空间上获得延伸。

二、现况分析

1、各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中小学校在学校的规模上远不如大学,学校教师也有限,建设的能力也有限,难以规模化,再加上资金的缺乏以及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不高,导致学校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缺乏全局统一的系统规划,信息缺乏有效的共享,对整个学校应用系统的效率和准确性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缺乏专门的网管人员

要想保证校园网正常运转,让它更好地发挥作用,少不了网络管理以及维护的人员。调查表明,大多数学校有只有1-3名网管人员,而且他们除了承担学校校园网的管理、维护工作外,还要承担

相关学科的教学任务。繁重的课务使他们不能集中精力进行网络管理,能够保障网络基本运行本己不易,更何况使其应用上台阶。除此对网管员也要加强有关教育教学理念方面的培训,网管员不仅是学校的信息技术方面的专家,也应该是一个懂教育教学的能手,这样技术才能更好服务于学校的教育教学。

3、数字化校园的地位处于边缘化

校园网目前在大多数中小学教学中还没有真正发挥作用,校园网的使用也仅仅局限于信息的浏览和检索。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的比例不高,并且大多数还是停留在初步探索的层面上,利用信息技术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远未达到预期目标。另外学生运用的情况也不尽如人意,学习的压力减少了他们上网时间。

三、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化

1、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数字校园网络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采用先进的实用技术,建成满足未来几年发展需要的高带宽、高性能校园计算机网络,所以数字化校园的网络建设要有远瞻性,不能仅仅只满足当前的需要,更重要的要考虑学校长远的发展。

学校的网络一般应当是千兆主干,百兆到桌面,部分信息点千兆到桌面,对于网络核心部分及有特殊要求的部分基于安全等因素有存在链路冗余的需求。学校的网络应达到如下要求:1)校园内各个有网络需求或其他信息化需求的建筑物应有适当类型和数量的光缆接入;2)各网络接入单位内部有完善的综合布线系统,能满足网络、语音、视频等传输需求,链路稳定而可靠,能实现10/100M的链路需求。此外,网络综合布线系统建设的具体实施应根据学校建设规划的步骤,在对需要入网的楼宇和单位进行实际情况勘察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布线系统建设,预留足够的网络节点和主干链路。

2、应用系统建设

从应用层面上看,数字化校园是一个集办公自动化系统、数字

化图书馆系统、网络教学系统、综合管理系统等应用于一体的应用系统。为此,可以结合学校教学管理的实际需要,将应用系统建设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办公自动化系统

办公自动化是一种组织网络办公、协同办公,从而提高组织内部协作效率、信息效率的软件。对于学校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主要完成以下功能:1)信息发布通讯:公告、通知的发布与管理并具有办公论坛和网络投票功能;2)公文流转:满足学校领导高效率处理日常事务的工作需要,提供邮件服务、会议组织、日程安排、公文发送等功能,有效协助学校领导顺利完成各项事务;3)归档处理:系统管理员或具有权限的用户可对已经处理完毕的公文进行归档操作,归档后相关用户可进行查询、借阅等操作。对己归档的文件可以定期的进行销毁,放弃归档、删除等操作。

办公自动化系统着重完成办公文档全电子稿,构建网上办公信息发布平台,使所有有关的办公人员可以在桌面计算机上处理日常工作,在网络上完成绝大部分公文的处理和传送工作,提高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效率,确保学校领导能够方便、及时地获得各种信息和统计数据,了解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并利用知识管理功能,将学校内部的信息积累、保存起来,在学校内部实现知识共享,并推进知识创新。

(2)数字化图书馆系统

数字图书馆是面向校园、基于先进的信息技术,拥有海量的知识资源,强大的资源管理和个性化阅读管理的网络图书馆。它将资源管理、阅读管理、海量资源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图书文献数字化计划,为师生创建一个自主、轻松和高效的学习环境。

(3)网络教学系统

网络教学系统定位于为学校创建一个统一的、标准化的网络教学空间,为教师消除利用网络开展教学所需面对的技术障碍。着眼于创造一个从传统课堂延伸出来的网络教学环境,实现课堂教

学内容、形式上的变革。教师可以在平台上开设网络课程,学习者可以自主选择要学习的课程并自主进行课程内容学习。不同学习者之间以及教师和学习者之间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讨论交流。

(4)综合管理系统

综合管理系统按照管理职能的不同可划分为:1)学生管理系统:建立一个完整的学生管理系统必须收集与维护在校学生的基本信息、学籍变动信息、奖惩信息等,使全校各管理部门共享学生信息;2)人事管理系统:一个完整的人事管理系统必须收集与维护教职工的基本信息,以及职称、行政职务、绩效考核、科研学术、表彰奖励、学习培训、家庭信息等信息,使全校各教职工管理部门统一共享教职工信息,并提供教职工自身信息的查询服务;3)教务管理系统:学校教务工作是在教务处等部门的统一协调下进行的,主要职责是制定教学工作计划,修订并完善教学规章制度,负责学生考试和教学管理,编制课表,落实教学任务,进行教学监督,教学事故的核实和处理;4)财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有:预算管理、收入管理、财务业务管理、电算化系统管理、复核、报账审核、出纳、工资管理、收费管理、会计档案及票据管理、行政事务管理;5)资产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以固定资产的卡片管理为基本手段,建立固定资产的计算机管理网络,实现固定资产的动态管理,保证固定资产的帐、卡、物相一致;6)档案管理系统:负责全校各类档案的管理,尤其是对纸质档案的管理并负责档案的信息化处理。主要包括学生档案、教师业务档案、固定资产备案等

总之,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程,必须冲破学校管理机制和体制的束缚,在由学校领导积极参与协调的同时解决好教师信息素养,网站建设内容以及资金的投入问题,才能推动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顺利进行。数字化校园给人提供的想象空间是巨大的,只要我们能从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实际出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研究 篇7

(课题设计)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中心小学

一、研究背景

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信息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各个角落。传统的校园教育在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信息时代的冲击,同时也在享受着信息技术带来的一些优点。校园数字化过程中信息流动的及时性及开放性,将使学生和教师的概念以及互动关系均产生了变化,也会给传统的学校教育带来挑战,比如教学管理、考试、授课、答疑等教学过程及其管理过程。但最终将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机遇,社会生存能力和竞争力将会进一步提高。

1、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

当前多媒体数字化技术以及国际互联网技术叩开了学校的大门,作为全新的教学工具与手段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多媒体课件、互联网主页、网上多媒体教学、教育资源数字化、数字化服务,一波又一波的冲击使我们意识到,随着工业化以后新的“知识经济”得到来,我们教育形态与学习环境必然要发生一次较为深刻的变化。学校作为准社会组织,要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培养服务精神和团结精神,需要一个较完善的教育环境。数字化校园建设就是为学生营造一个动态开放社会化的学习研究环境,深化素质教育,从而拉动学校跨越式发展。

2、学校发展的现实需要。

“十五”期间,学校采取政府拨款及自筹资金的形式,先后投资300多万元加速了现代化教育硬件配置的进程,学校现拥有计算机近300台,多功能专用教室4间、网络教室3间,每个教室将于2006年9月前实现计算机、液晶投影机、实物展台、音箱及投影屏幕的安装到位(已安装了33个教室),现有18台笔记本电脑,数码摄像机,刻录机,扫描仪等多台,将于2006年3月前为工作满3年的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所有教室、办公室都有信息节点,每个节点都实现了与互联网的连接,已建立了“湖小” 校园门户网站,建立了51个班级网站,20多个骨干教师个人网站,各科室、各完小、网上专家库,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少先队、双语教学等网站。学校现有软硬件建设已初步达到了创建数字化

校园的环境要求。

我校承担的省级“十五”课题《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环境的研究》已顺利结题,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课堂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师自觉运用与研究现代信息技术的意识与技能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也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数字化校园”提供了研究基础。

为此,根据我校目前的实际情况,设立“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研究”这一课题,以学校发展规划的要求为指导思想,以师生共同发展为本,围绕校园资源、管理、服务三个要素来建设数字化校园系统,依托校园门户网站,构建数字化的科研环境、教学环境、管理环境和生活环境,探索“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不断以教育的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校的跨跃式发展。

二、理论思考

1、有关概念分析。数字化校园包括数字化的网络环境,数字化的教学资源,数字化的教学与学习环境,数字化的管理手段和工作环境,实现数字化学习、数字化教学、数字化科研和数字化管理,创建数字化的生活空间,创建虚拟社区空间,为学生、教师、管理者提供数字化学习与生活体验,将他们培养成为具备问题解决能力、合作学习能力与终身学习能力的高信息素养的信息化人才。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质就是在学校统一规划下,以校园门户网站为基础,学校各个职能部门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对全校各种资源的有效集成、整合和优化,实现本校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实现教育和校务管理过程的优化、协调,教师与学生实现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的优化,从而实现提高学校教育工作的效率、效果和效益。

2、数字化校园和教育信息化的关系。“教育信息化是在教育领域里,全面深人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是形成一个全新的教育形态。”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社会过程,这个过程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全新教育形态的技术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其根本目的是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从表面上看,数字化校园说的是数字空间,教育信息化说的是社会过程,然而,在发展变化的数字空间里,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工具进行环境资源建设以及利用信息资源开展教学、科研、服务和管理活动,也是一个漫长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而且两者都强调了在环境、资源建设及教学、科研、管理活动中全面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强调了资源开发

和高效利用,强调了最终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管理水平,所以其本质属性是相同的。

三、研究目标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多层次、创新型、开放式的学校,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

1、教学方面。充分利用学校网络平台,建设数字化网络环境,实现高质量教学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与传播,并同时促进师生互动,促进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的学习,更好地培养师生的信息素养以及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2、管理方面。引导和组织全校师生参与数字化积累和数字化服务,实现职能信息管理的自动化,实现上下级部门之间更迅速便捷的沟通,实现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与协调,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形成充满活力的新型管理机制。

3、培训方面。增强教师数字化意识,促进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现代化,使他们能熟练地运用网络、计算机等技术,能为学生提供尽量多的学习资源。

四、研究内容

(一)数字化资源库建设研究。

1、数字化资源库建设内容。

(1)媒体素材。包括文本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等。

(2)课件与网络课件。分为网络版和单机运行的课件。网络版的课件需要能在标准浏览器中运行,并且能通过网络教学环境被大家共享,而单机运行的课件可通过网络下载后到本地计算机上来运行。

(3)专题性学习包资料。建立研究型专题学习题库,每学期以教研组为单位制作1—3个专题性学习包,组织学生开展研究型专题学习,并将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体会、成果等充实学习包。

(4)学科教学设计。对学校积累的优秀教案,集体备课的资料,教师个人的典型教案,以及各类教学参考、教学设计等分学科建库,并注意随时吸收外界新增教学设计。

(5)电子作品。学生和教师可将他们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的结果运用现代

信息技术提供的环境表达出来,如用Word制作电子作业、PowerPoint演示文稿,FrontPage和Dreanweaver制作的主页,Authorware制作的多媒体报告等等。

2、数字化资源库建设方法。

(1)师生共建资源库。

教师根据学生能参与互动、自主学习、结合实际、符合时代的要求建立信息资源库。数字化资源库的建设可以是自主开发、设计,也可以从互联网上直接获取,还可以购买现成资料并进行改造。

(2)同行交流、互通有无。

与省内外、市内外同行加强交流、互通有无,有些项目可以合作开发,丰富学校资源库。

(3)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建设信息资源库。

建立资源建设评审小组,信息库资源实行具名制,每学期组织一次评审,通过评审收入资源库的素材、课件等发给入选证书或获奖证书,并与考核和奖励挂钩。学生输送的资料也通过评比发给证书。

(二)数字化校园网络信息平台建设研究。

在开展教学、科研和管理过程中,实现学校办学的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

1、学校管理:包括人事管理、设施管理、会议管理、收发文管理、信息发布管理、文件档案管理等,实现学校行政管理的智能化,办公的无纸化、自动化。

2、资源管理:包括海量素材应用系统(图形、图片、音乐、视频、动画)、资源点播系统(课件、教案、电子图书、教学案例、文献资料、视频点播),以先进的技术平台为基础,以网络课程和素材类教学资源的建设为重点。

3、教务管理:包括学期教学计划、电子课表、电子备课、调课互动安排、计划总结、教案汇总、教师(学生)获奖汇总等。将学校的教务管理通过网络数字化实现,并建立起规范的教务电子资料档案。

4、学生管理:包括新生报名、学籍管理、奖惩资料、课外活动、学生成长历程等,系统、全面、科学地将学生在校期间的活动以数字方式详尽地描绘。

5、家校联系:包括学生信息查询,学校邮件系统(利用学校的大容量邮件系统,通过公布每位教职工的邮件,增强与家长的沟通),以及校园网站栏目中的家长论坛、家长留言板,家长委员会等栏目,有效地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资源,充分调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投入到教育中来。

6、网络教学:包括视频授课点播、在线视频辅导、在线答疑、网上习题、习作天地、网上作业等,成为和课堂教学互补的不可缺少的第二教学环境。

7、校园电视台:包括实况转播、影视天地、教育活动录像、课例视频点播、视频会议等,以视频播放形式,真实展现学校开展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活动的过程。

8、图书馆:包括数字图书馆、电子图书馆、借阅查询、新书介绍等。

(三)数字化校园的培训研究。

1、培养一支数字化意识强,能熟练地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并将其充分运用到教学教育实践中去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数字化校园的关键。为此,我们将继续以校本培训为主,每学期专项培训,分期分批对全校教师进行现代信息技术培训,扩大数字化建设的队伍,使全体教师都能投入到数字化建设中去,提高教师的数字化能力,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保证教师能积极参与到数字化建设与应用中去。

2、培养具有现代信息意识的小学生,促进学生学习数字化。利用专题特色网站,发动学生广泛参与网站的建设和应用,建成红领巾网站,开辟主题式讨论区,开展网上大讨论,使学生能进行网上的学习和交流。

五、研究方法

本课题将以实证研究法为主,结合文献研究法,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边提高。

六、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2006年1月—3月,启动阶段。形成课题研究方案,成立课题组,组织有关教师参与讨论,聘请专家论证课题方案,明确研究任务。

第二阶段:2006年4月—8月,理论研究阶段。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讨论各研究内容的研究思路和具体策略,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第三阶段:2006年9月—2008年6月,行动研究阶段。按照课题方案在实践中探索,撰写经验总结、论文,积累研究资料,完成阶段成果报告。

第四阶段:2008年7月—2008年12月,结题阶段。整理材料,完成结题报告和相关结题材料。

七、研究组织

组长:奚亚英(湖塘桥中心小学校长 小学高级教育管理研究)

副组长:庄惠芬(湖塘桥中心小学教科室主任 小学高级数学学科研究)

吴小江(湖塘桥中心小学教科室副主任 小学高级科学学科研究)

组员:黄亚芬(湖塘桥中心小学教导处副主任 小学高级语文学科研究)

龚秋玉(湖塘桥中心小学教导处副主任 小学高级数学学科研究)

路瑾(湖塘桥中心小学教导处副主任 小学高级英语学科研究)

许淼(湖塘桥中心小学教师 小学高级音乐学科研究)

壮亚芬(湖塘桥中心小学教师 小学高级语文学科研究)

霍小玲(湖塘桥中心小学教师 小学一级语文学科研究)

张文艳(湖塘桥中心小学教师 小学一级数学学科研究)

陈春艳(湖塘桥中心小学教师 小学高级体育学科研究)

王小波(湖塘桥中心小学教师 小学一级科学学科研究)

徐华荣(湖塘桥中心小学教师 小学一级信息技术学科研究)季军(湖塘桥中心小学教师 小学一级信息技术学科研究)周纯文(湖塘桥中心小学教师 小学一级信息技术学科研究)宋瑞(湖塘桥中心小学教师 小学一级信息技术学科研究)

八、保障措施

1、建立、健全研究的组织机构。成立以校长为首的数字化校园创建领导小组。

2、聘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武进区、常州市、江苏省电教馆专家等担任本课题指导专家。

3、建立研究与实验工作制度,建立和完善激励性考核评价机制。

4、过程管理。①建立五会制:学习会、研究会、座谈会、汇报会、交流会。目的是为了解情况,宣传信息,推开经验,解决问题,使研究成为动态的滚动式发展。②建立研究档案。

5、成果管理。①鼓励研究教师出经验、出成果;②总结提炼研究成果,撰写总结与论文,并根据成果的层次,质量分别给予奖励(制定奖励条例);③把研究成果与过程与考评挂钩。

九、研究成果

我国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发展 篇8

第一阶段以硬件集成为主,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校园网硬件平台的搭建。

第二阶段以应用软件集成为主,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体现在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上,这也是当今大多数校园网所采用的模式。

第三阶段是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主,逐步改善硬件加软件的简单模式,发挥校园网优势,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设多层次、创新型、开放式的高等学校,以提供多种类型的学习方式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为目的。

经过研究,我们把高校数字化校园发展的情况分成了三代。

第一代数字化校园建设———应用建设

应用建设是国内各大高校在MIS的理念下,以网络环境下的C/S结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为主,进行的校园网络软硬件建设。完成了网络光纤铺设、计算机的采购及升级、应用软件平台的架构、管理操作人员的教育培训等工作,为应用需求构建了诸多松耦合MIS系统。

第二代数字化校园建设———平台建设

平台建设是在各级教育部门逐渐适应使用计算机管理日常事务,学生也可以轻松地通过网络来进行选课,利用数字化图书馆查阅资料,接受网络远程教育等基础上,以平台的模式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或集成,统一数据标准、统一用户管理、统一资源管理和统一权限控制,以便于数据交互、个性定制和资源共享。技术选型上多以B/S三层结构为主,为整合信息整合业务构建了业务中间层,同时将身份信息等学校核心数据后置,以便于共享和管理。学校增加新的业务系统时,可在统一的用户信息和权限控制平台及统一门户展现平台的基础上进行。

第三代数字化校园建设———整体建设

整体建设首先在建设目标和途径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代数字化校园建设兼顾到已有旧系统旧数据的兼容问题,采取的是一种改良合方式,构建平台后进行集成把用户身份统一、核心数据统一、门户展现统一,而第三代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则是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分步的加以实施,整体建设意义更重,而且建设目标成为“把学校建设成面向校园内,也面向社会的一个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虚拟大学”这样一个整体目标。其次是技术上引入了WebServices的概念,对整体架构做了进一步改进,使架构更清晰、开发更容易、业务分布更合理、整体功效更加强大。

三代数字化校园建设内容比较如表1(√表示有,×表示无)所示。

数字化校园发展到今天,数字化校园的体系规模也越来越庞大,给后期系统的维护带来非常大的负担,所以必须具有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目标规划。

第四代数字化校园建设———智慧校园

智慧校园

智慧校园(zhi hui xiao yuan):所谓“智慧校园”是指通过利用云计算、虚拟化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来改变党校学员、工作人员和校园资源相互交互的方式,将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与校园资源和应用系统进行整合,以提高应用交互的明确性、灵活性和响应速度,从而实现智慧化服务和管理的校园模式。

2010年,在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浙江大学提出建设一个“令人激动”的“智慧校园”。这幅蓝图描绘的是: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简而言之,“要做一个安全、稳定、环保、节能的校园。”

核心特征编辑

智慧校园的三个核心的特征:

一是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

二是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应用于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和协作;

三是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

智慧校园与数字校园的区别是什么?

这几乎是每个接触到“智慧校园”概念的人共同的问题。一些人认为,“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升级到一定阶段的表现,是数字校园发展的一个阶段。由此,可以看到的是,“智慧校园”的基石是前期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发展。也就意味着,“智慧校园”首先要有一个统一的基础设施平台,要拥有有线与无线双网覆盖的网络环境;其次,要有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1]

2.智慧校园

2008 年,美国IBM 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在题为“智慧地球: 下一代领导议程”的演讲中首次提出了“智慧地球”的理念。

在“智慧地球”的概念提出后,祝智庭教授勾绘了“智慧教育”理解图示,梳理了“智慧教育”、“智慧计算”、“智慧学校”及“智慧人才”之间的关系[3]。

黄荣怀教授认为“智慧校园”是第四代数字校园的呈现形态,“智慧校园”能够有效支持教与学,丰富学校的校园文化,真正拓展学校的时空维度,以面向服务为基本理念,基于新型通信网络技术构建业务流程、资源共享、智能灵活的教育教学环境[4]。

笔者经文献梳理,并结合华东师大信息化建设经验与当前实践,构建了“智慧校园”的体系框架,如图3所示。

三个关键目标包括校内全面协同、个性化服务、学校与社会互联交流。校园全面协同,指实现学校各个应用与服务领域的互联和协作;个性化服务,指为广大师生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学校与社会互联交流,通过与外部世界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予以实现。

四类服务内容包括无缝网络、智能感知环境、业务综合门户、泛在信息推送服务。无缝网络,指全面覆盖校园的网络服务,包括有线、无线、3G及4G,学习者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将不再受任何地域限制;智能感知环境,基于环境感知技术实现,包括人员与区域的定位,以及基于人员及事务的智能提醒;业务综合门户,是指基于统一的在线服务门户及综合业务平台实现业务流程整合及优化;泛在信息推送服务,是指覆盖各个信息渠道的统一信息推送服务。

小学数字化校园创建交流材料 篇9

——小学数字化校园创建交流材料

我校创建于1985年,学校现有24个教学班,1022名学生,专任教师54名。校园整体布局合理,育人环境优美,校园文化特色凸显。近年来,学校注重发挥自身优势,将信息化建设确定为学校管理和学校发展的主要着力点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口,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数字化校园建设,终坚持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先导,以切实提高全体教师的现代教育水平为根本,以提高学校教育现代化水平和信息化程度为目标,注重学校现代化硬件建设、软件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现代技术教育科研活动,加快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和学科课程的整合,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现代化教育技术素质与学校教育技术现代化的建设水平。

一、加大投入,配备一流硬件设施

建设一流的数字化校园,首先就要有一流的现代化设备作保障。我校以创建 “数学化校园”为契机,多方筹措资金,本着学校、党委政府和企业三方面共投入的方式,对全处各校的学生微机室、校园网、教师电脑进行系统的建设与更新,于 2010年投入资金60多万元,在全区率先建成了语音室新上液晶一体机多媒体教学设备24套,完善校园广播。2011年又筹措资金10多万元,添置一批专用设备,实现班班通。

1、校园网络中心。学校的网络中心由3台服务器、16台交换机、4台路由器和1台网管工作站组成,内连校内局域网,外接国际互联网和教育城域网。共有计算机网络终端215个,各教室、专用教室、计算机房、教师办公室都设有终端。现在学校班班有一套完整的多媒体播放系统,每个办公室都有计算机,有学生用计算机52台,教师用计算机55台。

2、校园广播系统。学校新建的有线广播系统,采用了智能控制器,具有独立的分区广播功能,各区域可以独立进行分区广播。控制室分为:广播室(总控室),拥有独立的智能定时控制,可以分时间段播放各类音频信号,例如学生广播台、眼保健操、英语听力测试等。

3、学生计算机房和多媒体教室。由于学校场地的限制,现在我校只有学生计算机教室一个,计算机52台。值得一提的是,我校为每个教室都装配了整套的多媒体播放系统(含计算机、数字式视频展台、电视机),部分弥补了计算机教室数量少的不足。

4、其它硬件设施。学校现有数码摄象机两台(为索尼专业摄象机),数码照相机两台,激光打印机两台,扫描仪两台,光盘刻录机4个,视频采集、编辑系统4套。

二、加强培训,建设一流师资队伍

数字化校园的构建需要全校教师的共同支撑,为确保数字化校园工作的正常运转,充分发挥数字化校园的作用,我校本着投入、培训、运用同步推进的原则,在做好硬件、软件及资源建设的同时,进一步立足运用,扎实高效地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培训。

1、重视教师培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为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率和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利用率,我们重视抓好全体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普及型培训。普及层面的要求是适应性的培训,依据教师年龄段实施培训,并据要求完成作业,做好记录。通过培训,老师们基本熟练使用word、powerpoint、excel等常用软件,同时也能利用网络教育资源进行网上的搜索、查找、筛选、加工、下载教育资源与网上通邮。

二是提高型培训。这一层面的培训对象主要是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学校中青年教师。培训从教育的发展需要出发,以适应未来信息化教育的需要。培训的内容是: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如:photoshop , flash动画制作软件。最后达到教师都会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并应用于教学当中。

三是新上岗教师技术培训。学校每年对新上岗教师的培训中,除了教育教学理论等内容外,还专门组织他们进行信息技术的培训,主要内容有Office系列办公软件的应用,常见的网络应有,另外还进行实地操作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培训。为保证培训的效果,新上岗教师的基本功和讲课比赛中都

会有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考核。

2、开展学科整合和新型学习模式的构建研究,推进课改实践

为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通过培训和行政推动双管齐下,促进教师观念更新。近年来我们致力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重视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抓研究、抓典型、以点带面,逐步推广。

积极尝试和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近年来,学校探索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充分考虑新课程标准要求,合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关注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交流合作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实践,进一步优化了课程资源,提升了教师的网络研究水平,更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

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示范和辐射。学校要求学科带头人上好“示范课”,骨干教师上好“优质课”,青年教师上好“汇报课”。要求他们在上课的时候都必须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上课。这样既给了教师压力,也给予教师动力,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广大教师的聪明才智,形成一种应用信息技术的氛围。我校教师刘振红在全市信息技术整合和农远工程应用课堂比赛中获一等奖。

三、挖掘资源,实现共享,发挥设备的最大效用

为了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学校引导教师充分利用教育信息网上的资源为我所用,并积极购买软件资源:语数外学科的每册教材均购买了教学配套光盘,语文、作文、英语购买了课外学习光盘。教师方面购买了各科课堂精彩实录等。在引进购买教育资源库的同时,学校引导鼓励教师积极开发,参与学校资源库的建设,要求青年教师自制课件不少于所带学科教材的50%,并充实到学校资源库,真正实现资源库的共建和共享。

为了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我校按照教育部《课程改革实验方案》对三到六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除用好信息技术教科书外,每个年级都补充

内容,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三年级上课内容为计算机软件操作及画图软件的使用,四年级上课内word小报编辑,五年级上课内容为图像处理及幻灯片制作,六年级上课内容为上网知识及网页制作。学生上课均为一人一机。

四、完善制度,加强管理,构建数学化校园的长效机制

在创建数字化校园的过程中,建立与数字化校园建设相适应的、开放的、动态的管理制度,实行分级管理,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长效保障。

目前我校就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的制度包括《中心小学网络管理人员管理制度》、《中心小学网络系统安全管理制度》、《中心小学网络中心机房管理与维护制度》、《中心小学网络教室使用与管理制度》。正在完善的制度有《中心小学数字化校园工作长效保障机制》、《中心小学数字化校园工作激励制度》。尤其是后者,制度中明确规定了中青年教师必须使网络其进行无纸化办公,必须使用其进行有效上课,包括使用次数,使用效果都必须提供有效过程资料方具备绩效考核资格。通过这些制度的建设,促进了我校数字化校园网络安全、快速、高效、健康运行,努力打造绿色数字校园。

通过上述各方面的运用,广大师生体会到了网络的无处不在,体会到数字世界的魅力,同时沟通了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教学,学校、家庭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使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网络教育大环境成为可能。

上一篇:出差、调休、请假管理办法(试行)下一篇:废除传统装饰公司项目经理承包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