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思路(共10篇)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思路 篇1
档案管理是高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对于高校的教育与科学研究等工作的开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数字化档案体系是指为适应信息社会日益增长的对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利用需求,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数字档案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管理,并通过各种网络平台提供公共档案信息服务和共享利用的档案信息集成管理系统[1]。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高校越来越重视数字化档案体系的建设,但是数字化档案体系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技术问题和管理问题都是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笔者就目前存在的一些典型问题进行分析,针对高校档案管理的特殊性提出分级管理的思路,以期为高校数字化档案体系建设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一、高校数字化档案体系建设中存在的典型问题
1.档案标准化程度低。数字化档案体系建设的重要目的是更好地提供档案信息服务和共享利用,尤其是高校档案包含了众多的情报信息和科研工作的结晶。但国家至今没有统一的发展规划和标准,档案管理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各个学校独立建设和运营档案管理系统,管理软件五花八门,管理制度杂乱无章,致使大多档案共享性差,造成大量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为档案网络化建设和资源共享造成隐患。虽然国家档案局于2010 年发布了《数字化档案馆建设指南》,但是并没有实质地解决档案标准化程度低的问题[2]105。
2. 安全性与投入之间的矛盾。数字化档案相比于传统纸质档案,具有更高的安全风险。一方面是技术上的风险,主要表现为存储安全和信息泄露的风险增加;另一方面是管理上的风险,数字化信息更容易被非法窃取、破坏和篡改。为了提高安全性,就必须增加体系建设中的硬件、软件和管理的投入,但是高校能投入档案管理的经费有限,需要在安全性和投入之间取得平衡。
3. 档案管理制度落后。目前部分高校没有统一的档案管理标准,对于档案、案卷、文件材料的归档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许多文件资料杂乱地堆放在一起,管理意识淡薄,重收藏,轻管理,对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缺乏时效性,并增加了档案管理的工作量,严重地影响了档案管理体系的发展。
4.人员结构不够优化。数字化档案体系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不够高,可能直接导致新技术、新方法难以在档案管理中使用和推广,无法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档案管理人员的意识不强,则无法形成良好的管理制度,并且无法在工作中发挥积极的主观能动性,但是由于资金投入、领导重视等方面的问题,档案管理很难招揽并留住众多的高素质专业人员,因此需要通过职责的分配,优化人员结构。
二、高校档案管理的特殊性
1.高校档案管理综合性强。高校档案管理是综合性非常强的工作,其涉及高校文件、人事、教学、科研、财务、设备等,并且包括了大量的图书文献、研究成果等。纸质档案和数字档案并存,而且规模庞大,档案管理的工作量巨大。
2.高校档案管理共享性和保密性两极化要求高。由于高校档案种类的复杂性,导致高校档案管理中必须兼顾共享性和保密性,其中图书、文献、研究成果等档案,是高校大量高素质人才智慧的结晶,有着丰厚的文化学术价值,参考、利用的价值非常高,高校的档案资源只有实现整合、共享,才能使档案资源与社会公众联系起来,最大限度地为学校、社会提供高效的技术指导;而高校的人事、科研等相关档案涉及人员的隐私或尚不能公开的科研进展等,则对档案的保密性提出很高的要求,必须严格保证不会被泄露、篡改和剽窃等。
3.高校档案流动性大。高校档案中人事档案的对象主要为教师和学生,而学生相关的档案流动性大,档案随着学生的入学和毕业流动。此外,高校档案中部分研究成果(如毕业论文等)有一定的保密期,在此期间,相关的研究小组可以继续深入研究、撰写专利或期刊论文等,需要严格的保密,但是过了保证期,则需要积极的共享,这部分档案信息从保密性向共享性流动。鉴于高校档案流动性大的特点,高校档案管理体系建立时需要有全局的思维,做好相关的顶层设计。
三、高校数字化档案体系建设中的分级管理思路
针对高校档案管理存在的典型问题和高校档案管理的特殊性,笔者提出分级管理思路,分级管理思路是对档案通过共享性、保密性、价值鉴定为维度的基础上对档案进行分级,对不同层级的档案配套以相适应存储方式、人员、管理制度的一种管理思路。
1.根据分级选择合适的存储方式。分级存储是为解决大容量数据的科学管理和高效使用而提供的技术措施和有效手段。结合笔者提出的分级方式,档案分级存储的需求来源于两个方面,首先是档案自身特性,主要区分共享性和保密性,共享性的档案访问频率高,该类型的档案只有通过共享利用才能更好地体现价值,如图书、文献、学术成果等;而保密性资料重在保存的安全性,访问频率低,若全部采用同样的存储方式,运行成本高,而且效率将会变慢,并且安全性难以保障。其次是随着数字化档案的增加,储存容量变大,提高了设备扩容、备份等的成本,这就需要根据系统中档案数据的访问频度来考虑档案数据的合理组织与有序管理,采取分级存储方案来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陈永生等提到可根据档案数据的访问频率和非修改性来区分为三个级别,如经常访问、正在被处理的数据存放于在线存储设备中,称之为一级存储,通常采用高性能的磁盘、磁盘阵列、网络存储器等设备;将固定内容的、不经常访问的数据则存放于近线存储设备中,称之为二级存储,通常采用性能相对较弱且存储容量很大的存储设备,如EMC的Centera产品就提供了很好的二级存储解决方案;将长期不使用的固定内容数据存放于离线存储设备中, 称之为三级存储, 通常采用光盘、磁盘等设备[3]33。通过分级储存的方式,共享性文件可以重点考虑标准化,提高访问的效率及不同学校及社会主体之间的共享性,而保密性档案通过分级存储则可以在不提高营运成本的基础上实现良好的保密性,同时可以根据档案的价值,在备份等方面实现存储的差异化。
2.根据分级配套适当的管理制度。学校的档案涉及正在进行的科研工作,教师和学生的一些机密资料,档案管理人员应该加强档案价值鉴定,并且应该清楚相关档案的保密级别和保密期限,防止档案信息的泄露造成学校的重大损失,根据档案的价值和保密性建立适当的管理制度,在不浪费资源的前提下,更好地做好档案的管理工作。数字化档案有其特殊性,除了做好防火墙等网络安全防护外,还需要建立和完善内部的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预防档案被轻易地修改和剽窃。首先建立和完善档案的阅览制度、复制制度等,根据人员的不同划分不同的范围,避免保密级别高的档案被随便地阅读;其次建立完善的审查制度,对存在问题的档案要及时处理,并在登记簿上登记说明。此外还要做好档案的解密工作,对于达到保密期限的档案,如毕业论文等,要及时解密,以促进档案的共享和利用,同时促进学生档案流动的便利性[4]。
3.优化档案管理人员结构。数字化档案体系的建设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有档案管理的意识和经验,还要求具有一定的经济、信息技术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但是人才的引进和培训等需要极大的投入,可根据分级管理的思想通过优化人员结构,在管理费用相对低的前提下有序地完成数字化档案体系的建设。现代档案管理人员可以分为档案管理辅助人员、档案管理专业人员和高级档案管理专业人员三个等级层次。其中高级档案人员除了较强的业务水平外,还需要有较深的理论造诣,较好的现代管理理念,需要完成对档案的价值鉴定、分级和本校档案管理的规划及与其他学校的协同方案设计等。而档案管理专业人员则需要通过培训熟练掌握现代化的管理操作,以完成相应的档案管理任务为目标,档案管理辅助人员是服务于档案管理的人员,主要包括提供行政支持或监督工作的人员,可以没有很强的业务能力,但是要有良好的服务意识[2]105。通过优化人员结构,保证档案管理的顺利开展,同时还要加强继续教育,通过全方位的培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管理技能、管理意识等,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数字化档案体系建设是高校档案管理的必然趋势,针对高校档案管理的特殊性,希望通过分级管理思路,更好地整合现有资源,可以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克服目前档案管理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并促进数字化档案体系建设的健康发展。
摘要:数字化档案体系建设是高校档案管理的必然趋势,本文通过对高校数字化档案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一些典型问题进行分析,针对高校档案管理的特殊性提出分级管理的思路,以期为高校数字化档案体系建设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分级管理,数字化,标准化,共享性,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国家档案局,2010.
[2]张记铭.浅析档案管理现代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5).
[3]陈永生.基于分级存储的数字化档案利用模式研究[J].档案管理研究,2006(5).
[4]吕菁.如何做好档案管理的保密工作[J/OL].中外企业文化.
校园网建设的新思路 篇2
关键词:开源软件;操作系统;FreeBSD;Web服务器;网络教育平台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个学校都配备了计算机,并且开通了网络,展开了网上教学、无纸化办公、电脑选课等一系列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计算机在给人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带来方便和快捷的同时,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从事计算机教育的教师,如何学习,掌握利用计算机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是我不停思索的一个主要问题。
现在全国的小学到大学包括清华,几乎所有人机器必装盗版
WinXP,Office 2003,论文用Word编辑,演示用PPT做,网站用ASP,e-mail的通知附件是 doc 文件,你不用Word就没法打开。
20世纪90年代初,台湾曾和大陆同样盗版成风,大家都用微软的系统,结果90年代中期,微软开始“反盗版”。好多公司都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之后,开始使用开源的系统和软件了。
一、什么是开源软件
对于习惯使用微软产品的用户而言,一开始进入开源软件世
界,就会遇到许多陌生的词,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到底什么是开源软件?开源软件是指用户可以开源运行、拷贝、研究、改进的软件。更准确地说,开源软件中的开源包涵以下三种层次的开源:
1.研究程序运行机制,并根据你自己的需要修改它的开源
2.重新分发拷贝,以使其他人能够共享软件的开源
3.改进程序,为使他人受益而散发它的开源
由此可见,开源软件与我们熟悉的以微软软件产品为代表的商业软件起码有两大截然不同,或者说开源软件有两大特征:一是可以免费使用,二是公布软件的源代码,用户可以自己修改、发行。
二、为什么需要使用开源软件建设信息化校园
我认为,在当前开源软件不可能将计算机软件从微软帝国挽救出来,但绝对可以拯救中国的计算机教育,教育的未来不应该建设在商业软件之上,这是因为:
1.开源软件优越的性能可以为中国的教育提供全面的信息化支持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教师对于开源软件充满着误解和怀疑,认为免费提供的软件不可能具备商业软件的性能,不能满足教育信息化的要求。这种观点是大错特错的,这种错误的观点主要来源于两点:一是受片面的宣传的影响,二是受陈旧的技术事实和陈旧的技术观点的影响。其实,现在的开源软件虽然在其背后没有商业化的支持,都是由志愿者开源开发,并免费供他人使用以及再开发的性能,在总体上完全不属于商业软件。其实对教育系统而言,开源软件可以满足教育信息化和信息技术教学的一切需要。
2.节约有限的教育经费,尊重知识产权
当前在我们中国无论是在教育的信息化还是信息技术教育中,使用的电脑软件都是商业软件。具体包括微软的Windows,
Office,Photoshop,Authoware,AutoCAD等。
以中国的经济状况而言,一个中学或是小学要购置以上齐全的电脑软件,所需要的经费可以说是不可承受的,即便富裕如美国等,一般学校也根本买不起这么多的电脑软件。
3.开源软件更适合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不是在学校中能够刻意培养出来的,我们真正需要
的只是一个容许、理解、支持创新的环境。就信息技术教育而言,我认为开源软件正是构建一个鼓励创新环境的最好选择。因为开源软件开放自己的源代码,为使用者深刻理解技术提供了可能,也为使用者成为开发者提供了便利,事实上开源软件是鼓励用户在自
己作品基础上的继续开发。
三、开源软件的选择
既然要选用开源软件来建设信息化校园,那么我们就只能在类Unix系统里面选择了。类Unix包括两大阵营:Linux和Bsd。Linux下有Red hat,CentOS,Fedora,Ubuntu等,BSD下有OpenBSD,FreeBSD,NetBSD。它们之间的使用区别并不大,命令可以说99%通用,即使稍有差别,看一下man即可解决,性能上也相差不大,作为学校使用,我还是推荐使用FreeBSD。
网络功能强大,许多新的协议几乎都是从BSD开始使用的,然后才开始普及的。
纯正的Unix血统,更适合用来学习Unix,对于将来要使用大型主机来说,用FreeBSD开始学习是最好不过的了。
软件统一,在线安装升级不会像某些Linux下那样需要解决对各种包的依赖。
四、FreeBSD的安装
FreeBSD的安装相对其他的系统要显得不那么友好,几乎没有图形界面,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种方式的效率是非常高的。
在安装之前我们要从网上下载安装光盘,最新的版本是8.0。我们需要第一张光盘镜像,下载地址:http://www.freebsd.org/,刻成光盘后将计算机从光盘引导即可。具体的安装详细过程网上教程较多,在此略过。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采用的是最小化安装,安装过程中要开启ssh服务,在wheel组里增加一个用户,方便远程管理。假定ip地址是:192.168.0.10,服务器名:FreeBSD。
FreeBSD下最有特色的软件安装和升级机制就是ports,既方便又高效。
当然,FreeBSD平台还有其他的更多的应用,比如,网站、网络存储freenas,monowall(基于FreeBSD平台的免费软件路由),邮件系统等。事实上,FreeBSD在实际的应用远远不止这几点,从工业生产到科学计算,从桌面应用到校园信息化建设,从个人使用到大型服务器,更有数量巨大的嵌入式设备都有FreeBSD的身影。
FreeBSD的知名度不高,除了宣传之外,也和它的学院派风格有关:宁静、深思、实践,没有喧嚣、浮躁、急功近利的表演,这些才是可贵之处,最值得我们作为教师要学习的!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思路 篇3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教育信息化程度的高低成为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地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数字校园实验项目成为北京市探索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新境界的切入点, 2009年, 北京市教委启动了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 在全市范围内分三批建设100所数字校园实验校。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在数字校园实验工作方面进行了方向引领、管理考核、咨询培训服务、云服务平台建设 (市级数字校园公共服务支撑体系) 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在专家的引领下, 形成了市、区、校三级的验收体系、项目管理机制和评估工作体系。数字校园的建设、应用和推广, 必将对传统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对于教师与学生的工作、学习、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从而促进教育变革, 适应当今社会发展要求。
应用与实践
1. 实验历程
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历经摸索、探索、提炼三个阶段。
摸索期 (2009-2011年)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组织专家组编制《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施方案》, 开启了数字校园实验的摸索工作。对实验校的干部与教师进行信息化规划、建设、管理等各方面的培训。
探索实践期 (2012-2014年) :2012年, 北京市第一批数字校园实验校的数字校园建设工作陆续启动并完成。第二、三批实验校正在规划和建设。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的意见》, 对实验工作提出了工作原则、目标和建设要求。
提炼提升期:2015年将是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的决战之年, 需要出台《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指南》等一系列规范性指导文件和北京市未来五年数字校园建设工作的指导方针和实施规划。在此基础上, 统筹建设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
2. 实验应用
目前, 北京市第一批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校已完成验收评估工作, 在教与学、学生成长、教师发展、评价诊断、资源建设、学校管理、家校互动等方面积极探索, 形成了近百个建设与应用以及管理创新的实验成果, 对后续数字校园实验工作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在教与学方面, 丰台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使用iPad智能终端开展常态化教学探索, 并与企业合作研发了iTeach和iExam两个教学专用平台, 已获得业界广泛应用;九十四中精品课堂应用于语文和美术课程的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的微课平台在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上有所突破;顺义区天竺中心小学的汉字教学系统、北京市第七中学的英语教学系统能显著提升学生学习成绩;北京市第十二中学使用IP广播系统辅助教师对班级进行英语听力教学, 辅助实现学校对不同年级、班级的教学安排。
以记录学生成长为起点, 各实验校进行了不同方向的研究。良乡小学通过“学生社区”和“家长学校”, 探索了学校、家长、社会、受教育者“协同”利用信息技术形成教育合力的方式;石景山实验小学进行了学生成长、德育常规、心理咨询、社区、自主学习的尝试;黄村镇中心小学利用班级评价系统对各校区所有教学班的班级活动进行组织和评价。
紧扣教师教研、备课的常规工作, 大兴区第一中学备课平台, 关注资源中心对备课系统的支持, 以及学科网站群的建设;大兴区黄村镇中心小学引入了授课系统、课例分析系统和教师评价系统, 支持教师间相互评课和相互学习;二毛学校将教师备课与自主学习进行有机结合, 建立了教师备课与学生自我学习之间的关联。
随着教学、教师和学生数据的积累, 各学校注重利用教师教学质量、学生成绩的评价与分析。九十四中学的双基诊断系统让教师聚焦诊断目标编制和诊断试题命制, 教学目标向诊断目标转化和教学策略选择的研究;十二中学的教学评价系统, 育才学校、新桥路中学的考试质量监控系统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学校管理主要分布在教学管理、行政管理、公共应用、数据挖掘等方面。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将智能排课系统、在线选课系统、教学评价系统、网上阅卷系统、成绩分析系统等一系教学教育活动管理关联起来, 实现了教务教学流程化、一体化的管理。办公系统有效解决了教职员工间信息互通、电子文件传递、物品领用、工作上报、工作审批、设备报修等问题, 提升了工作效率。调查问卷、即时通讯、移动办公等公共应用加强了校内外的沟通和协作, 提升了管理效率。北京市第十二中将数字校园中的数据集中并结合校情展示及辅助决策支持平台, 辅助校领导决策, 通过规模监测、师资力量监测、教育质量监测、学生成长监测、教学科研监测的分析等实现全校数据共享, 促进了学校一体化管理;石景山区实验小学结合移动互联技术, 将家校协同、微课社区和平板互动教室等功能集于一体;牛栏山一中根据寄宿特点研发了基于学习的社交关系网络的学习平台, 将社交网络定位在学校环境内用于学习的社交平台、学习平台、答疑平台、资源平台、自主学习平台等以学习为中心的“资源和社交”生态圈。
在资源建设方面, 七一小学教师云资源和新媒体互动系统可以实现移动终端资源的采集、推送和评价, 完成教师个人、小组、部门和学校的资源管理;十二中学教学资源库系统将不同校区的资源聚合为一个整体, 形成统一的校本资源库;景山学校通过“数字景山”系统向百所教育联盟校推荐优质资源。
基础平台系统是本期实验校的共性建设需求, 以解决不同业务应用系统实现统一认证、单点登录、统一用户、统一权限的数据融通。其中, 北京市景山学校建设的数据中心在实现本校标准数据管理的同时, 实现了与北京市、教育部数据标准的互联和互通。
密云县新城子镇中心小学是山区实验校, 距城区160公里, 在推进平板电脑课堂教学过程中与丰台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结对, 探索“山区寄宿制小学与城区学校的远程协同模式”, 参与了中央电教馆重点课题《小学远程协同教育的行动研究》, 构建了校际间远程协同的新模式。
3. 实验心得
五年来, 实验校对数字校园的理念认识大幅提升, 提出了数字校园减负、增效, 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目标;指出聚焦课堂和学生学习, 关注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 构筑社会、学校、学生、家长的协同教育体系的实验路径。认识到方案规划要理性和实用, 关注学校管理效能的提升;需求要理性、实用, 务求实效, 寻找自身的业务提升点;系统设计要考虑系统间的联动和学校各部门的联动, 形成流程化的服务体系。实验校还充分认识到数字校园支撑学校的全局化变革的影响, 提出需要突破传统管理体系的限制使管理扁平化;领导挂帅, 引入项目管理工作机制, 让各部门各负其责、分工协作等。
普及与发展
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的未来发展, 要在总结经验、推广成果的基础上, 融合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协作, 进行数字校园工作的深化研究和探索, 寻找教育信息化新的生长点, 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促进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应用水平的总体提升。
(1) 成果的推广和普及应用。一方面需要通过建设北京市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 加强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成果推广和普及应用;一方面要提倡区域集约建设和学校个性建设相补充的建设模式, 避免数字校园重复建设;一方面需要进行数字校园专项应用的深化, 以保持北京市在数字校园工作的领先优势。
(2) 在教与学方面深化探索。在课堂教学、学生个性化、社会化学习还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应用和更多方向的探索实践。需要加强与社会各方力量的合作, 需要借助高校的教育科研力量、创新型企业的理念和新型产品实现教育教学模式的新的突破, 借助电子教材等资源型企业信息化服务创新能力, 在运营商、设备厂商等资源的支撑下打通数字校园产业生态链条。
(3) 促进数字校园工作常态化转化。数字校园已经成为全国和北京市基础教育信息化新生态, 数字校园需要从实验阶段向常态化工作转化。编制数字校园相关规范性、指导性文件, 提出建设要求, 提供北京市数字校园云服务, 在普及推广数字校园应用的同时, 对全北京中小学数字校园成熟度进行考核、评估、定级, 促进全市中小学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总体提升。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思路 篇4
关键词:校园一卡通 数字化校园 作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19-0015-02
校园一卡通系统是数字化校园的基础工程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信息化中管理信息化的核心项目之一。它以IC卡为媒介,以校园网为载体,采用计算机、网络、通信、数据库和自动识别等技术,在校园内实现商务消费、身份识别、综合查询和社会应用的信息化。为广大师生员工的教学、科研和生活提供方便,实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促进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一、校园一卡通的建设
中华女子学院校园一卡通建设进行分步实施,校园一卡通一期在数字化校园一期建设时,搭建了校园一卡通平台(数据管理中心、卡片管理中心、财务管理中心),与图书系统进行了衔接,为老师和同学发放了校园卡;校园一卡通二期在数字化校园二期建设时,增加了餐饮收费管理系统、节水控制系统,教务注册系统、学生宿舍门禁系统。目前将进行校园一卡通三期项目,进一步扩大一卡通使用范围,将银行卡与校园卡结合,使学生能够自助进行转账等业务。有计划分步骤进行项目有利于完善系统,便于工作的顺利开展。
1.总体结构
中华女子学院数字化校园一期将各个应用系统进行整合,消除了“信息孤岛”,形成了具有统一标准的中心数据库,具有唯一身份的认证体系。中心数据库中学生的数据以教务系统数据为准,教师数据以人事系统数据为准,其它应用系统,例如校园一卡通系统、学生系统,可以直接从中心数据库中读取数据到本数据库中,实现了信息的一致、同步。
中华女子学院“校园一卡通系统”总体结构图见图1。
(1)一卡通数据库服务器:用于一卡通中心数据的存储、备份、更新以及维护,采用双机热备和异地备份。
(2)工作站:用于各个系统参数的配置、更改,消费数据的实时上载,安全性控制,挂失/解挂失数据上传和下发。
(3)查询机:提供web挂失/查询、触摸屏挂失/修改密码。
(4)转账前置机:用于与银行前置机的专线连接,同时管理、监控校内的自动转账终端,进行自动、自助的实时转账业务。
2.组网设计
系统结构考虑了联网/脱网的两用性和兼容性。运行模式采用实时通讯和非实时通讯方式,不仅可以联网使用,也可以脱网使用。联网时,系统以联机通讯方式进行,各种数据自动进行交换。一旦网络出现故障,支付识别介质的卡片及终端设备仍然可以脱网正常使用。在终端与工作站之间通过专线RS485通讯进行链接,在工作站与一卡通数据库服务器之间通过校园网进行链接,见图2。
在设计上充分考虑了系统的标准性、开放性、可扩展性。校园卡作为信息载体的基本单元,使用的是世界上使用量最大、技术最成熟、最稳定也是其他高校普遍使用的PHILIP的MIFARE卡,每张卡16个扇区,其中0号扇区是卡片的唯一代码,是厂商标识,用户不能再作他用,是用户登录一卡通系统时统一的身份验证依据。其他15个扇区分别存放不同的子系统数据信息和控制信息,每个扇区相对独立,便于应用系统的扩展和升级。一卡通的设备选型和协议标准具有标准性和开放性,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更多的应用系统和一卡通系统结合起来,这样保证不同供应商提供的产品能够协调运行;一卡通系统在设计上具有很强的扩展性,不仅满足实际需求,而且也要兼顾后续信息化建设的可扩展性。
二、校园一卡通的作用
1.身份识别功能
为了方便识别和使用,在卡表面进行了人性化设计,如学号、姓名、照片及所属单位,学生在出入学校时愿意主动出示校园卡;拾到校园卡的同学便于归还。我院教师在去医院看病时把钱包等物品丢在医院,由于校园卡上印有人员信息以及一卡通管理中心联系电话,失主及时找回了丢失的财物,避免了经济损失。
校园卡的IC芯片和数据库系统中存有持卡人的身份信息,实现校园卡内的电子身份识别,通过统一身份认证平台与校园一卡通平台的结合完成各类身份与学校内各种各样管理信息系统的对接和扩展,以这样的方式同步身份信息,确保个人信息数据的一致性,维护了校园身份的一致性。
2.教务注册功能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很多高校面临学生拖欠学费的问题,这给学校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没有交纳学费的同学,照常选课、上课,与正常交纳学费的同学一样,学校对这些同学没有任何惩罚措施,同学之间容易造成攀比,形成恶意拖欠学费的不良风气。
就我院而言,每年催缴学费是一件令各位老师非常头疼的事情,财务处统计交费情况,由于贫困生存在贷款问题,由学生工作处总体负责对学生催缴学费,各系辅导员执行具体工作,由于没有有效的管理制度,辅导员只能口头劝告学生交纳学费,这给催缴学费的人员带来了繁重的工作,仍有部分同学置之不理。校园一卡通采取入学注册,通过注册系统,查询学生是否交费,如果有绿色通道的同学,通过注册系统查询是否贷款额度达到所交学费的金额,例如,艺术系的学费为9000元,但规定本科生贷款的最高额度为6000元,这位同学仍是欠费状况,不能注册。学院出台了注册管理规定和一卡通管理规定,没有进行注册的同学,不能选课、成绩查询,两个月内仍然没有注册的同学,暂停一卡通的使用。通过一卡通注册,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确保了学校及时收回资金,减轻了高校经费不足的压力。中华女子学院通过校园一卡通注册,解决了多年学生欠交学费的问题,99%以上的同学都顺利地进行了注册,及时收回了几百万元的学费。
3.宿舍管理功能
宿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学生宿舍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一卡通为学生宿舍管理提供了先进的方法和有力手段。学生公寓安装了门禁系统,晚上十一点后学生必须刷卡才能进入宿舍楼,系统自动记录晚归学生信息;在宿舍楼内安装通道机,学生出入公寓刷卡,学生通过时,可以在大屏幕上实时显示学生的姓名、系别、照片等信息,系统自动进行统计,把刷卡记录进行分析,生成未归寝学生名单,可以按照名单去查寝或者抽查,省了人力和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无卡外来人员或者其他带卡但无权限的人员通过通道时,通道自动报警,有效防止外来人员的进入。
4.增强服务功能
学院实施校园一卡通后,学生的每一笔消费和食堂的销售额都处于透明状态,学生通过查询系统时可以很方便地查询到自己的消费情况,食堂经理对每天每个窗口的营业额一目了然,这不仅为商户提供了准确的信息,便于调整饭菜的口味、品种等,也为学院领导对食堂的再承包、管理和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5.节约成本,方便用户
校园一卡通集多种功能于一卡,节约了制卡、充值人员编制;将学生补助通过自助方式发放到校园卡中,避免了繁琐的现金发放;校园卡与银行卡结合起来,避免学生因为充值排队等候的时间,一方面学生可以自己随时进行转账,另一方面把充值人员从繁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方便了广大师生员工。
6.资金透明,集中管理
校园一卡通的使用,使得学校内各服务机构的收费行为完全透明地置于信息化系统中,有利于学校对其创收经费项目和收费标准进行监督,对不合法、不合理未经有关政府部门或业务部门批准的收费现象及时制止或纠正,加强收费管理,规范高校经济秩序。校园一卡通的使用,使得校内的有偿服务不再收取现金,而是通过校园卡的电子支付功能,将各种收费从校园卡的电子钱包中通过一卡通系统直接划转到相应的财务账户中,大大减少了校园的现金流量,将校内的收入统一划入学院财务账户,避免了资金的分散管理,杜绝了“小金库”现象。利于学院对资金进行有效的集中管理和整体调度,提高资金的运转能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结束语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思路 篇5
一、数字化校园的背景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步伐, 教育信息化程度已成为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我国教育部在“全国教育事业十五规划”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强调:要把教育信息化工程列入国家重点建设工程,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2000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 决定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 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近几年来, 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取得飞速发展, 许多学校完成了“校校通”工程, 实现了“班班多媒体”, 并在此基础上, 开始着手建立第一代的“数字化校园”, 并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实验。
二、数字化校园的内涵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网络环境下学校教育适应信息社会的需求, 实现自身与社会不断发展进化的必然选择。教育信息化作为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其根本目标, 也是当前普教系统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办学水平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 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 实现从环境 (包括设备、办公空间、研究空间、教学空间等) 、资源 (如图书资料及专业数据库、教案与课件、多媒体资源等) 到活动 (包括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办公等) 的数字化, 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 为师生提供网上信息交流的环境, 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 展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创建电子校务、教育资源、虚拟社区及网络服务的数字化, 虚拟教学环境, 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与效率的目的。
三、数字化校园的功能规划 (总体结构与功能设计)
数字化校园包括软件和硬件两大部分, 其中硬件的投入可以根据资金和现状陆续投入, 以实用、适用为主, 有一定的前瞻性即可。目前, 我市的各个学校数字化校园的硬件建设已经基本满足目前的需求, 但仍存在着各种差异。
而软件的科学、系统投入却是大多数学校在最初建设数字化校园时没有重点考虑过的。
数字化校园核心的内容是“应用系统集成”, 概括地说就是:一个基础平台+N个应用系统+统一的门户 (1+N+1) , 信息门户是指面向所有用户提供统一的个性化门户, 将各种应用集成起来;应用系统是数字化校园的具体实现;基础平台是为各个应用系统的集成提供一系列的基础服务。
四、提升现代技术装备在教育教学中的管理效能
1.校园网络
校园网的建设是数字校园建设的基础, 校园网一般采取三层交换结构, 即主干交换 (1000兆以太网) 、区域交换、楼宇交换 (千兆进楼、10/100兆自适应到桌面) 。校园网络采用有线及无线相结合的方式遍布校园。配有以病毒防范、黑客防范、故障监测和故障报警等为内容的校园网安全体系, 如:信息的存储、后援及容灾系统等, 以保障网络的安全运行。
2.多媒体教学系统 (教室多媒体系统)
多媒体教学系统一般包括:计算机系统、中控、投影机、视频展台、幕布、音箱等设备, 可以帮助教师实现教学内容的多媒体呈现, 改变知识呈现方式, 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为新课程教学创新实践提供信息化的课程资源环境和多媒体互动教学环境。
3.多媒体网络教室
多媒体网络教室是一间有教师机和几十台学生机连成局域网的机房, 可配置投影机、服务器等其他设备。能够实现网络教学, 具体的功能包括:教师屏幕广播、语音教学、学生演示与监控转播等, 还可以屏幕录制、文件分发、分组教学等, 另有电子点名功能、班级模型等辅助功能。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授课, 使得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更加自然、灵活, 多媒体网络教室可用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和普通学科的交互式网络教学使用。
4.校园广播系统
校园广播系统是中小学使用最频繁的系统之一, 一般具有调频调幅广播、扩音、录音磁带及CD片音频放送等功能, 具体包括以下功能:
(1) 自动定时、定区、定点、定曲目播放、可设置作息项数量不限。
(2) 轻松实现不同区域播放不同音源。
(3) 软件自带监听功能, 可对任何状态下的区域或终端进行监听。实时掌握被监听区域、终端的工作情况及播放内容。
(4) 定时转播、自由点播等。
(5) 消防联动报警。
目前, 一般学校的广播系统设计为一套综合性校园智能广播系统, 在教室端采用多通道可寻址调频广播系统, 楼道、操场、礼堂采用定压分区广播系统的, 整个系统设计简单, 便于实现, 经济实用。校园广播系统对教学及管理提供十分方便的各项功能。
5.一卡通系统
校园一卡通系统是数字化校园的基础工程, 它可以为数字化校园提供全面的数据采集平台, 结合学校的管理信息系统和网络, 形成全校范围的数字空间和共享环境, 可以为学校管理人员提供具有开放性、灵活性、面向学校的应用服务管理平台、是管理科学化的必要前提和基本途径。
真正意义上的“一卡通”概念应该是“一卡一库一线”, 即一条网络线连接一个数据库, 通过一个综合性的软件, 各系统资源共享, 实现对一张卡的设置、管理、查询等功能, 可以实现“一卡在手, 走遍校园”的设想, 具有电子身份识别和电子钱包的功能, 替代校园传统的日常生活所需的教师工作证、学生证、借书证、食堂就餐、学校医务室的医疗、体育馆各种体育娱乐设施使用和现金交易, 达到证件、考勤和消费、娱乐、餐饮等收费的全电子化和智能化。
6.理化生数字化实验室 (仿真实验室)
传统的实验手段存在着误差大、数据采集慢, 物理量无法直接测量、读数不方便等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数据处理手工完成, 效率低, 误差大。这些弊端严重制约了新课改的顺利进行。数字实验设备具备“实时实验”的功能, 数据采集、处理和图线描绘都由计算机完成。
理化生数字化实验室的建设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弥补常规教学和实验中以点代面、以特殊代替一般的不足;解决了实验教学教师难于讲解、学生难于学习、预习和复习的问题;拓宽实验范围, 延长了实验仪器使用寿命, 提高了仪器利用率;教学和实验的空间和时间得到有效延伸, 突破了传统实验中教室和实验设备的局限。
7.电子白板
电子白板兼具传统的黑板和多媒体教学的双重优势, 而且弥补了后两者的不足, 以灵活便捷的实用功能赢得了大家的认可。教师真正体会到电子白板教学既可以像传统的黑板一样随意涂写勾画, 又可以满足多媒体教学的各项要求。电子白板教学的实施, 必将引领中小学教育教学快速发展, 实现质的飞跃。
电子白板结合了传统黑板与投影幕的优势, 不仅能充当投影幕, 在课堂中展现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 电子白板的电磁感应笔还可以代替鼠标, 直接在白板上实现电脑操作;学生也可以通过利用在电子白板上拖动对象回答教师预设的问题, 教师还可以使用电子白板的标注功能, 随意地在播放的课件内容上作标注, 圈点出教学重点, 随意书写注释内容。互动式电子白板实现了教师与课程资源之间互动交流, 构成了互动课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8.安防系统
校园安全系统是一个以安全防范为目的, 具有防侵入、防盗窃、防抢劫、防破坏、防爆炸功能的专用设备、软件有效的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 构成一个具有探测、延迟、反应综合功能的技术网络。
9.其他
目前,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各种可用于教育教学的设备越来越多, 课堂互动反馈系统就是其中的一种, 它包括一台“教师机”和多台答题器组成, 它作为互动课堂的补充和延伸, 弥补了互动式电子白板在师生交流面窄以及无法全体记录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等方面的欠缺, 有效解决了教师和全体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难题。学生人手一台答题器, 教师随时出题, 学生即时回答, 答题结束后立刻呈现统计结果, 对与错的比例、谁答对谁答错、谁回答了什么, 一目了然。教师可以预先编辑好试卷, 利用答题器进行学生学习情况的评测, 直接导出测评结果, 可对学生的分数、作答情况等统计数据记录保存。教师获得及时的反馈信息后, 可对课程安排做出相应调整, 以更好地满足教学。通过答题器, 教师不仅能够观察到课堂上每个学生的表现, 还可以形成课堂记录报表, 翔实追踪学生、班级的学习过程, 为全面评价学生提供客观系统的数据。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 篇6
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 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 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和利用。通过实现从环境 (包括设备, 教室等) 、资源 (如图书、讲义、课件等) 到应用 (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 的全部数字化, 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 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 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 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 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达到提高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从而提升核心竞争力。
2 数字化校园建设意义
数字化校园将学校内部的相对独立分散的业务系统, 进行统一整合和有效的集成, 对集成数据按标准进行验证, 对信息进行实时更新, 确保信息的一致性、准确性, 从而提升学校整体管理水平和综合实力, 提供无纸化的学校网上办公平台。 (1) 解决高校信息孤岛。 (2) 规范业务流程, 提高工作效率。 (3) 为师生员工提供“一站式”服务。 (4) 创建虚拟大学空间, 实现跨地域管理。 (5) 体现决策管理水平, 及整体综合实力。 (6) 有助于教学模式和观念的转变。 (7) 辅助学校领导决策。
3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方案
总体规划、分布实施、以用促建、突出重点、资源共用、信息共享。为保证高校数字化校园项目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数字化校园建设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 总体规划:需要从学校整体的高度全盘考虑并统一规划。 (2) 分布实施:根据需求制定合理的分步实施规划。 (3) 以用促建:应用是灵魂, 让用户尽快见到效益。 (4) 突出重点:根据学校需求合理规划建设步骤。 (5) 资源共用:合理利用学校资源, 避免软硬件资源的投资浪费。 (6) 信息共享:一次录入, 资源共享, 避免重复劳动, 提高工作效率。
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包含六个平台和一系列子系统, 其中六个平台实现了校园一卡通、统一身份认证、信息门户、各系统间数据交换共享和手机端功能;各子系统基本涵盖了学校的日常信息化需求, 包括了教务、人事、迎新、离校、财务等一系列功能。
3.1 校园一卡通平台
高校校园一卡通系统是针对高校的综合管理设计开发, 借助于射频卡技术、运营商增值业务、金融IC卡应用等, 将高校内所有的管理系统统一规划, 建设统一的信息平台, 实现统一管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和后勤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提升了高校形象。进一步拓展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思路, 将高校的管理水平推升到一个新的台阶。校园一卡通发展至今, 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在校园内持卡消费、身份认证了, 它正在向更加人性化、多样化和智能化发展, 体现融合、服务和创新。同时, 校园一卡通的卡载体也在不断变化, 从以前的只能读取编号的ID卡系统, 发展到可读写、安全性较高的非接触式IC卡--M1卡, 再到目前的多载体系统, 如基于CPU卡的校园一卡通系统、基于金融IC卡的校园一卡通系统以及手机校园一卡通系统。
“校园一卡通”是“数字化校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要具有综合消费类、身份识别类、金融服务类、公共信息服务类等功能。整个系统应与银行系统、学校原有的系统和学校管理信息系统有良好的衔接, 并为学校潜在管理信息系统预留合适的接口, 在项目完成后随时为学校增加其它管理系统接口提供必要的协助。
3.2 信息标准化系统
信息标准是整个数字化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信息标准在全校范围内为数据库设计提供类似数据字典的作用, 为信息交换、资源共享提供了基础性条件。信息标准确保信息在采集、处理、交换、传输的过程中有统一、科学、规范的分类和描述, 能够使信息更加有序流通、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使学校信息系统得到协同发展, 发挥信息资源的综合效益。
信息标准的数据集、数据项、国标、教育部标准和行业标准由项目建设人员在信息标准建设时提供并创建到数据共享中心中, 同时提供格式为PDF的信息标准文档。学校标准根据和信息中心老师的沟通, 如果已有则维护到数据共享中心中, 如没有则需要向教务处、人事处、科研处、资产设备管理处、学生处、图书馆、招生办、财务处、后勤、研究生院等等部门进行调研, 根据调研的结果制定学校标准, 经学校讨论确定后和标准的数据集、数据项、国标、教育部标准、行业标准一起组建成《学校信息标准规范》。
在调研、确定过程中, 各部门的参与人员根据自己的权限对信息标准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 直至标准被最终确定。
3.3 数据共享中心
数据共享中心是构建信息化应用基础平台的手段和工具。它是在学校层面上搭建一个高层应用平台, 实现校园内各种信息系统的互通互连和数据共享, 并且可以通过校园应用门户网站等形式将这些应用系统提供的服务集成在一起, 供用户访问、利用。
数据共享中心是一个面向应用、安全可靠、操作便捷、技术先进、规范统一、灵活可扩的系统。它服务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等各个方面。通过多种方式满足学校老师、学生、管理人员和领导等用户的访问和应用。为学校提供一个标准统一、信息准确的集学校所有基本信息、业务信息、分析信息、统计信息、决策信息为一体的数据中心。数据共享中心可存储5万人学校规模50年以上学校各类基本信息、业务信息等等, 全面准确的展示学校校情。
3.4 掌上校园平台
目前, 部分高校已经建成数字化校园, 对学校的管理者、教职工、学生而言是一个高效便捷的校园信息服务平台, 但由于现有的数字校园系统局限于有限网络的操作, 给信息的及时获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掌上校园的建设进一步扩展了数字化校园的使用渠道, 不再局限于有限网络的访问, 使得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移动办公, 了解自己关心的内容。
掌上校园系统通过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对登陆者的身份进行验证, 实现权限管理。同时支持对掌上校园系统的个性化定制,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 定制登陆后显示的功能应用。满足不同用户对学校信息不同的获取需求。
系统架构采用了移动应用式平台, 可以根据学校具体的情况部署适合的应用, 也可以定制开发新的应用进行部署到平台上。
系统的特点有:①随时随地查询学校及学校各管理部门、院系发布的通知公告信息, 并可授权对通知公告信息发表评论。②学生或老师可以就已经发布的调查问卷、测评等进行互动, 同时也可以就相关疑问进行咨询和解答。③对个人关注的信息或即将到期的信息进行提醒。④一次登录可实现对校园所有应用系统的访问。⑤实现掌上校园与互联网的无缝对接, 随时满足学生上网冲浪的需求。
用户登录之后, 可以自定义设置常用的应用到桌面。默认的应用包括学校概况、重要通知、校内新闻、校园地图、空闲教室、成绩查询、工资查询、图书馆、常用查询、校友服务。
3.5 统一身份认证平台
随着应用建设的逐步深入, 已经建成的和将要建成的各种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存在不同的身份认证方式, 用户必须记忆不同的密码和身份。因此, 要建设以目录服务和认证服务为基础的统一用户管理、授权管理和身份认证体系, 将组织信息、用户信息统一存储, 进行分级授权和集中身份认证, 规范应用系统的用户认证方式。提高应用系统的安全性和用户使用的方便性, 实现全部应用的单点登录。具体如下:①为学校众多的应用系统提供安全、方便、稳定的统一授权和认证平台, 使学生、老师和学校管理人员只使用一套帐号和密码就可以登陆所有授权的系统, 让自己有多套帐号且容易忘记自己密码的时代成为历史。②采用分级授权机制方便学校管理人员对用户信息及权限信息维护, 减轻他们的工作量。③新开发应用系统不用再开发用户管理和权限管理功能, 为学校节省后期新信息系统开发费用, 减少投入成本。④为第三方开发单位减轻信息系统开发难度, 不用再考虑复杂的权限管理及用户管理。
功能架构如图2。
统一身份认证包括用户管理模块、用户组管理模块、角色管理模块、授权管理模块、单点登录模块、审计跟踪模块、接口管理模块、统计分析模块。
3.6 数据交换中心平台
数字化校园数据交换中心是通过建设数据交换平台, 使学校各个部门信息不一致、信息交互麻烦、信息安全得不到保证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同时减轻各部门信息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提高他们的效率, 塑造各部门数据的权威性。具体如下:①为学校各部门的资源交换提供统一的平台, 有原来的手工拷贝、邮件发送、QQ发送等方式转变为由平台自动完成交换, 解决学校“信息孤岛”问题。②通过“谁产生、谁维护”的原则, 实现数据交换平台获取某一类数据只能有一个源头, 从而确保数据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3.7 统一信息门户平台
统一信息门户平台提供搭建及部署具有扩展性的门户网站所需的基础架构, 使全校师生通过统一信息门户平台可以随时、随地、按需访问信息。它通过网站提供一个拥有统一入口的服务, 用户根据角色的定义得到相应的服务。
统一信息门户平台将分散的、异构的信息资源进行集成, 提供一个支持信息访问、传递、以及协作化的集成环境。通过提供校园、办公室及班级、个人桌面等基于虚拟IT场景的个人工作区服务, 有效盘活校园应用系统中的信息资产, 对师生以及学校管理者提供面向个人的个性化自助式服务支持。同时, 登录后用户可以享受到校园工作区、所在院系、部处工作区所提供的私有、个性化信息服务。
功能结构图如图3。
3.8 数字化校园子系统
数字化校园子系统包括预约报销系统、网站群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电子离校系统、学工管理系统、职称评审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宿舍管理系统、校情分析系统、自主招生系统、电子邮件系统、人事管理系统、招生管理系统、OA办公系统、实验实训系统、学生收费系统、就业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校友管理系统、能源监管系统、视频点播系统和网络教学管理系统。
4 结束语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思路 篇7
1) 学院经过自身十多年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已建立一套有线校园网络,学院的数字化系统均运行在该网络上,该网络未提供无线接入;
2) 各种数字化应用系统大都由相关业务部门按照自身的需求独立建设,各应用系统、各部门缺乏数据标准,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学院有效数据资产无法“共享”,导致学校业务部门及管理部门获取信息非常困难;
3) 学院的师生在访问各数字化应用系统时,往往需要分配各自独立的账号,登录账号和密码过多,用户体验性较差;
4) 学院的数字化系统均运行在学院有线校园网络上,广大师生需到能够访问校园的终端上才能访问,在空间和时间上均受到了限制,导致系统使用率偏低,如教师使用教务系统大多仅限于成绩录入、查询。
5) 学院的数字化系统均仅提供PC终端的访问,而且大都无映射到外部的因特网上。如OA办公系统,当遇到领导、教师出差在外,就无法及时处理相关的公务,使用相当不便。
6) 学院的数字化系统在移动端上未提供任何服务。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及智能手机大大普及,极大地提高了各个行业信息化的服务水平。在教育信息化领域,管理信息化已经逐步向服务信息化需求转变,传统的PC端数字校园门户以及信息服务已不能满足在校师生的信息服务需求,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广泛普及且用户规模日益剧增的发展趋势下,提供移动端的服务显得尤为急迫。
学院为了能够改善数字化应用服务体验、实现数字化应用数据同步、提高各数字应用系统利用率,最终提升学院的数字化校园的应用水平,促进学院教学事业发展,特成立的数字化校园课题组,研究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是通过信息资源的信息化包括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等,如设备、教室、图书、讲义、课件等全部数字化,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 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性工程,需要长期性的资金投入,风险性较高。目前,数字化校园建设趋势也已由技术部门主导建设转变为服务使用部门引导数字化校园建设。同时,在现有数字化系统在本部门内有效使用的前提下,从保护现有投资的角度来看,对于我院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不宜推倒重建。
因此,我们决定引入“微门户”概念,以现有门户网站为基础,整合各种最新资讯和网站的一种移动互联应用。即先期整合数据,建立消息中心平台,建立移动门户、校园IM等轻量级应用,通过由点到面的建设原则,由局部应用的满足广大师生的服务需求来引导整个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确保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有效性,降低资金投入的风险。具体建设构想如下:
1 校园微门户的构成
微门户是指用户通过手机、平板等移动端设备,在拥有网络的情况下即可访问及使用数字校园移动端扩展应用和服务,其目的在于解决高校传统数字校园应用服务移动化、碎片化的迫切需求,实现基于角色的功能服务整合,通过微门户实现智能推送、个性定制、即时服务等特点,从而增强用户黏性,实现精准服务。微门户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消息中心、移动平台、即时通讯, 逐步实现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围绕着“微门户”进行扩展,最终达到提升数字化校园综合服务能力的目的。
2 消息中心平台简介
消息中心平台用于统一管理和发布业务消息,业务消息,例如校园通知、公告、个人信息等内容的提醒。消息中心平台的业务消息通过JSON标准接口采集校园的主要协同应用及服务,如教务系统、学生管理系统、OA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等, 使用WEB server服务根据统一的标准生成,形成统一消息中心。消息中心平台的消息可以通过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移动应用平台、即时通讯(IM)等终端进行接收与传阅,广大师生在任何需要的时间和场合,方便、高效、迅速地获取和处理业务信息,统一应用系统消息的发送渠道,统一管理,统一监控,统一用户对消息历史的管理,同时能够实现真正的“移动校园”教学与办公。
透过消息中心平台可以实现以下4个主要目标:
1) 通过标准接口解决各系统的差异,统一推送消息。利用JSON接口,抽取各系统所产生的消息,再次发送。通过JSON接口, 保留了原有系统的软件硬件,保护原有投资,同时,解决了不同应用系统需要不同账户访问繁琐性。
2) 通过安放统一的消息接收终端,及时把学校的新消息推送到师生领导的手上,提升消息的到达率,解决了消息同步问题。
3) 通过消息中心平台,广大师生可以查询所有与自己相关的消息,获取自己相关的消息历史记录,提高广大师生的服务体验, 把广大师生留在消息平台上,增加学院和广大师生的粘合度。
4) 通过消息中心平台,可以让师生在任何需要的时间和场合,方便、高效、迅速地获取和处理业务信息,实现真正的“移动校园”教学与办公。
3 移动应用平台(校外外部网络)
移动应用平台是一套MAS系统为基础的平台,而MAS系统是一套通用的平台技术、其采用智能客户端、智能服务器端技术为核心、包容有针对于各种常用数据库的接口、各种.Net、jsp、php等开发的接口,从底层上实现了对各种办公系统的无缝衔接。MAS是Mobile Agent Server的简称,是协助企业原有业务系统实现无线应用的接入工具,实现MAS接入后企业原有的业务系统可以方便的实现无线应用,如:OA系统可以实现手机办公、邮件通知、手机审批等。移动应用平台定位为传统数字校园门户平台的拓展和移动互联网的个人校园助手,为广大师生领导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广大师生可以在智能终端如智能手机、Pad等,通过运营商提供的无线网络、校园内的WIFI网络环境,接入学校网络的各个系统,访问校内资源,传统数字校园的应用(包括校内要闻、最新公告、公文传递、会议安排、科研信息、学术动态、教务通知、我的成绩、学工通知(学生)、个人课表、校内通讯录、工资信息、图书馆信息),使原有各系统的应用摆脱地理空间和时间的约束,通过移动应用平台完成校园主要业务操作。移动应用平台架构如图2。
终端层:支持主流的智能手机平台如Andriod、iOS等原生APP的体验方式来获取平台的服务;
网络接入层:支持校园无线接入和运营商无线网络,满足各客户端的无线接入;
数据服务层:包含数据采集、业务组件、运维组件等丰富的功能,其中,业务组件提供丰富的应用服务、文件服务、反馈服务以及升级服务等服务功能,能够使高校领导、广大学生、教师以及相关的校友或家长在这些领域内享受丰富的信息化服务以及生动有趣的特色增值服务。提供了数据访问方法,并定义好了数据接口,方便了平台在部署中的应用集成工作。
通过移动应用平台可以提供以下主要服务:随时向大家传递校园信息,要闻、公告、通知、课表、成绩、图书资料等信息;为不同的用户角色提供不同的个性化服务,满足学生、教师、职工、领导、合作单位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解决校领导工作繁忙、会议频繁、经常出差,通知多、提醒多、代办事项多、业务观注面大,采用PC进行应用获取不便等的问题;系统结合手机自身的功能提升用户体验,使各系统的应用摆脱地理空间的约束,通过主流移动终端操作系统(iOS、Andriod)获取校内、个人等相关信息,完成校园主要业务操作。
4 校园即时通讯系统(校园内部网络)
“即时通讯”(IM)是一种使人们能在网上识别在线用户并与他们实时交换消息、文件、视频语音等多用户交互系统。校园即时通信系统是学校自行构建的、供学校注册用户使用的方便、快捷网络通信交流平类似于QQ系统。为广大师生提供文字交流、信息订阅、消息群发、视频交流、文件传输、好友管理、群组管理等服务。
校园即时通讯系统是集数字校园“办公、沟通、服务”于一体的,定位于数字校园内部建设的综合信息化软件平台。系统融合“即时消息、文件、图片、邮件、语音、视频、短信、电话”等多媒体数据业务,并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实现了以“信息统一”为基础,以“资源融合”为关键,以“沟通协作”为应用,以“消息集中化、沟通实时化、办公一体化、应用桌面化、管理精确化”为根本目标的综合性实名制即时通讯软件平台。
通过上述微门户平台的建立,我们先期使用标准接口和WEB SERVER技术兼容各子系统的数据,整合统一发布消息,解决了数据孤岛问题;建立移动平台满足了广大师生无线接入的需求,可以充分利用广大师生碎片化的时间,及时提供各种校园服务,同时,也为教职工和学院领导出差及时处理学校事务,提供了无线入口,摆脱时间、空间、PC的束缚,方便高效;校园IM的建立和使用,通过QQ式的服务,增加了教职工进行校内即时沟通的机会,也控制了信息的安全,保证学院数据的健康发展。我们相信,通过该平台提供的人性化服务,把广大师生留在学院的数字化校园,分享数字化校园的应用服务,帮助学院全面实现校园的数字化。
摘要:该文分析了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具体问题,借助“微门户”的概念,提出了数字化校园背景下的“微门户”建设构想,为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提供了一条有效的建设思路。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应用 篇8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
一、引言
数字化校园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从而提高传统校园的教学、办公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与办公自动化。
二、教育信息化现状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来的。
1993年9月,美国克林顿政府正式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简称NII),俗称“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其核心是发展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简称IT)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把IT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美国的这一举动引起世界各国的积极反应,在这种大背景下,许多国家的教育信息化进程也由此迅速加快。
2005年11月3日,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院总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温家宝主持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我国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经过从80年代末至今近30年的发展,已从最初提供面向单机的辅助办公,发展到今天面向企业级应用的大型协同工作管理。国内办公自动化系统目前已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实现了两个革命性的飞跃,完成了办公信息载体从原始纸介质方式向电子比特方式的飞跃。
办公自动化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提高日常办公效率、降低办公成本的问题。因此我们日常工作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归入办公自动化系统处理的范畴,如文字处理、传真、申请审批、办公用品、公文管理、图书管理、会议管理、教学资料管理、档案管理、学籍管理、教学计划、考务管理、人事管理等,都可以归纳入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处理范围之内。
三、立足实际,构建数字化校园
根据本校人力物力资源现状以及应用的需求,数字化校园的平台必须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和透明性,即用户通过认证登录即可在一个系统上浏览整个平台中的数字资源,无须知道资源的位置就能够获得需要的数字资源。从平台内的系统出发,平台内部各组件间以及各系统间必须能够交互,以实现数字化资源元数据的互操作以及检索服务的互操作。鉴于上面的需求,笔者认为平台的建设需要分层次、分模块来实现不同的机制,从而保证平台内部各系统既能保持其自主性、独立性,又能实现系统间的互操作性、共享性。经过一年多的摸索和实践,我院采用B/S模式的三层架构,对数字资源进行整合,保留了学院网站原有的功能模块,增加了办公应用、无纸考试、图书管理、教务管理、视频点播、课件资源、校园贴吧等,建立了校园内部教育信息平台。这样,就把需要向管理人员、教师、学生提供的信息技术服务的环境统一起来,把学校可能形成的数字资源集中在同一平台,使用者只要记住一个地址,就可以完成所有与数字化应用相关的工作。
(一)办公应用。
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本着实用、易用的原则,在教育信息平台的主页上设置了学校文件查询、部门文件传送、部门信息发布、部门数据备份、学院图片下载、学生名册下载、课程表下载等。为保障信息管理的安全有序,职责明确,每一个功能模块均设定两类用户,即一个公共用户和一个管理用户,将部门的信息维护权限交给部门信息员。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信息的安全,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应用,既提高了办公效率,又大大降低了办公成本。各项目作用和权限设置如下:
文件查询:普通用户直接进入党政办的信息发布区域,查阅会议纪要和上级、院级文件。只能下载、阅读文件,无修改、上传权限。只有党政办信息员才有修改、新建、删除、上传的权限。
部门文件传送:普通用户可向任一部门发送文件,但只能上传文件,无修改、下载、阅读文件的权限。各部门信息员用自己的用户名、密码登陆,可接收下载、删除文件。
部门信息发布:普通用户只能下载、阅读任一部门提供的文件。各部门用自己的用户名、密码登陆,可上传、删除供其他部门查阅的本部门文件。
部门数据备份:各部门用自己的用户名、密码登陆,可上传、下载、删除经压缩并加密的重要文件,实现异地数据备份,以防本机硬盘故障造成重要数据的丢失。
学校图片下载:普通用户可下载信息技术部技术人员拍摄的全校性各类活动图片,信息技术部管理员才有上传、更改权限。
学生名册下载:普通用户可下载教务处提供的各班级学生花名册。只有学籍管理员才有上传、更改权限。
课程表下载:普通用户可下载教务处编制的全校任一班级的课程表。只有教务管理员才有上传、更改权限。
(二)无纸考试。
在网络中心设置一台专用服务器,安装各类考试系统和模拟考试系统,实现模拟考试和正式考试的无纸化。
(三)视频点播。
对学校现存的医学类光盘资源实行网络化改造,搭建起视频资源库的架构,将现有的二百多个教学录像,分二十个大类存储,制作相应网页,实现网上实时点播。这样,教师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就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插播。学生则可以在课余时间通过电子阅览室点播学习。
(四)课件下载。
对购置的所有医学教育课程的商品课件进行压缩处理,并收集本校教师自制的PPT课件,建立课件资源库,实现网上下载或直接播放。这样,教师制作课件有更多的参考资料和共享资源,制作时更加方便、灵活、多样,制作效率大大提高;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通过电子阅览室方便地使用这些教学资源,生动、活泼地学习提高。
(五)校园贴吧。
提供一个让师生在校内网进行交流互动的平台,大家尽可畅所欲言,生管人员亦可通过这一平台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本功能模块由学生工作处负责后台信息管理维护。
(六)成绩查询。
提供一个让师生在校内网进行成绩发布查询的平台。
(七)其它应用系统。
图书管理系统、中国医院知识仓库、教务学籍管理系统等,这些商品软件安装在各自的服务器上,有自己的登陆方式,将它们也整合到教育信息平台,使用者无须知道其位置就能点击进入,大大方便了师生的使用。
四、抓好“一培两建”,提高应用水平
一培是抓好应用人员的培训。要推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发展,提高应用水平,教师和管理人员是主体,是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因此,培养一支观念新,素质高,勇于创新,善于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数字化校园的关键。每个人对计算机和校园网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需求自然也就不同,应该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培训,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加以应用。我们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在教育信息平台建设与应用的不同阶段,配合科研处的学术活动,前后三次面向全体教职工举办了《教育信息化和办公现代化》、《教育信息平台的建设与运用》、《校园数字资源的运用》专题讲座;面向中层以上领导作了《教育信息平台的功能与运用》专题汇报。由于有学校各级领导的重视、支持和督促,校园信息化和办公现代化的推广应用进展顺利,跟上了高校的发展步伐。
两建是技术管理队伍建设和网络信息安全建设。提高各级管理人员信息素养,达到会用并喜欢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完成工作,必须有一支素质高的骨干管理队伍。我们建议并获批准,在信息技术部由办公室主任负责全校信息的管理,在每个二级部门指定一名兼职信息员,管理本部门的网络帐号和密码,负责本部门的数据维护工作。
以资源共享、互联互通为目的的网络是个开放系统,所以网络从架构到协议本身就不安全,为保证数字化校园各系统的安全可靠有效的运行,我们专门配置了认证服务器,实行认证上网,规定部门发布的信息组织、更新、预审细化分解到具体部门、人员,职责明确,信息管理做到了规范有序,力争构建出一个安全稳定高效的数字化校园。
五、结语
本文阐述了笔者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提出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学校的教学、考试、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构建了校园“教育信息平台”,对普及应用作了有效的尝试,引领了学校教育信息化一步步成熟,使更多地教师意识到信息技术是对传统教育方式、方法及模式的挑战,意识到校园网的应用在学校教学、管理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懂得如何去应用教育信息平台为教和学服务,懂得如何利用教育信息平台实现办公现代化,真正体会到办公效率的提高和办公成本的降低,大大提高了教师获取教学资源的速度和效率,扩大了教师备课、学术交流、教学经验交流的空间,同时也对传统纸制教学资源进行了补充,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使得教育信息化在应用中获得质的飞跃,逐步实现了高等教育与信息技术的真正融合。
参考文献
[1]孟永红.大学城教学资源共享的机制构建.华东师范大学, 2005.
[2]陈元春.网络管理与维护.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3.09.
[3]王颖.电子政务与信息技术应用.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4.11.
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践研究 篇9
我校(秦淮区第一中心小学)位于江苏省会南京市秦淮区,始建于1907年,在2011年建设新校区的过程中,也对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深入研究,并进行了相当程度的实践。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必须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以及需求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进行。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实际上是一个包含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软件”等多个方面的系统工程,具有投资高、建设难、涉及部门和人员多等特点,因此建设之前必须站在整个学校的高度,做好项目分析和规划设计工作,整体考虑、统一规划,确保统一的信息标准、统一的技术路线、统一的基础架构和统一的组织管理。必须坚持“先进性、实用性、标准化、可靠性、可扩展性、安全性、易维护性”的设计原则,甚至可以从一个区的角度对本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进行适当的超前规划。
1.先进性:数字化校园建设一定采用先进的思想、成熟的技术与设计方法,符合当前潮流与未来发展趋势,以便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具有长期使用价值。
2.实用性: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目的就是“应用”,必须坚持实用的设计原则,紧紧围绕学校的实际需求。在能够满足设计建设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以少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大的效益。
3.标准化: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必须符合业界主流标准与规范,包括基础架构与各个应用系统、系统集成与数据整合,均遵循标准化原则,不依赖特定的网络、系统软件与硬件,能够部署并运行在各种主流的软硬件环境中。
4.可靠性:小学的数字化校园并不像高校那样需要支撑多种工作环境以及需要进行强大的数字信息处理,并不需要对高容错性和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但是也支撑着整个学校的日常管理,有必要使用成熟而有效的热备技术,以确保不间断运行,确保局部出错不影响整体。
5.可扩展性: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网络的设计必须有一定的冗余。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通过规则引擎简便配置即可快速适应变化、满足需求,能够做到简便快捷地完成校园整体或部分的硬件或软件升级。
6.安全性:数字化校园综合管理平台涉及到学校各个职能部门的大量敏感数据,安全运行至关重要。必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通过安全制度建设和安全教育培训,在保证物理安全和网络安全的基础上,保证数据安全。根据基础架构及各个应用系统的设计要求,采取不同的安全策略与安全措施,保证系统安全。
7.易维护性:数字化校园的用户包括校领导、各个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教师教辅人员和学生,必须坚持易维护的设计原则,确保结构清晰、界面友好、操作简单、维护方便。管理人员的管理简便快捷。
我校根据自身需要,在满足以上七点的前提下,对“数字化校园”的规划提出了如下具体要求:
A网络方面
校园网除了具备Internet的所有功能外,还必须具备下列功能:
1.所有教室多媒体设备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方便教师使用。
2.具备远程监控能力,可以在指定电脑上查看每一个教室的多媒体设备使用情况并能够进行远程控制。
3.教师上课时能够通过网络实时播放各种课件、软件、点播VOD服务器中的视音频信息、点播教师自己机器内的课件;可以登录互联网进行教学互动;教师可将课堂内容进行实施录像,以便进行教学的自我评估。教室内可以收看新闻、电视节目、录像节目。
4.具有完善的校务管理平台,并能有力地促进校园向无纸化办公方向发展。
5.具有完善的师生、家校互动平台。
6.校园内能全部实现无线wifi。
B校园广播方面
1.能够实现任意多点、单点、分区广播。
2.能够在不影响校园周边社区的前提下,在校园任何一处能够听清广播内容。
3.广播位置不局限于学校广播室,方便使用。
C监控方面
1.能够基本做到无盲点监控。
2.具有强大的夜视能力。
3.家长可以在家经由互联网通过授权查看任意一台摄像机准实时图像。
D中心机房方面
1.能够基本满足数字化校园5年内的需求。
2.具有完善的热备和一定的集群功能。
3.具备完善的有线、无线网络管理功能。
4.能够进行有效的、方便的管理。
5.具备一定的上网行为管理和防火墙功能。
通过分析以上具体要求,我校在建设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A网络方面
通过对市面上现有的教室中控设备进行比对,选用了一种较为先进的嵌入式网络中控。通过此设备,教师上课时只需按一个键,所有设备均能自动打开,下课时,同样通过一个键,所有设备均能自动关闭并回收到位。并且,可以在远端通过网络对每一台教学设备进行控制,所有的教学电脑均与网络中心的存储链接。教师可以通过管理平台任意调用、上传各种教学用素材。独立建设一间网络录播教室,并对室内进行高规格的隔音消音处理,教师可以预约使用此间教室,教室内采用一台专用录播服务器,通过数个摄像机及麦克风对课堂情况进行实时录像、自动编辑,并上传至存储,教师或教研组均可课后调用供教研、评估。校务管理平台与学校网站结合,为每一个教师和学生均预留了个人主页,教师、学生、家长、校外人士均可以通过授权登陆进行交流。校园范围内采用了24台瘦AP以及一台无线控制器进行统一的无线网络管理。(下转第14页)
(上接第19页)
B校园广播方面
为了实现上述功能,我校采取了较为先进的网络广播技术,及通过一台网络广播服务器,以及若干编码器,做到任意一点、任意多点、任意分区同时广播不同内容,并采用小功率挂壁音箱,以数量弥补音量,做到任意一点能听清楚广播内容但绝不影响周边社区。
但在施工后期的测试中,发现网络广播存在一个不可避免的延时现象(延时超过1秒),在操场上进行全校性的广播时,严重到使发言者不能完整地说出一句话。通过实践和摸索,采取将室外无线话筒接收端直接与室外解码器连接的方法,成功地克服了这个困难,目前使用正常。(并且在施工中,发现教室内用的网络广播解码器可以额外输入一路音频,将室内教学电脑与之相连,成功使广播音箱一物二用。)
C监控方面
目前市场上的监控有数字化监控以及传统模拟监控两大类,数字化监控清晰度高,但成本非常高,传统模拟监控成本低,但录像质量实在不能满足学校的需求。通过比对、实践,我校采取了国产模拟摄像机搭配国产数字化硬盘录像机的模式,相当成功地解决了这个两难问题,通过数字化硬盘录像机录的模拟摄像机图像清晰度十分接近纯数字化监控,超过了进口模拟机的水准,而成本仅仅是进口机型的一半不到。而且每台数字化硬盘录像机均配备了LAN口,通过配置防火墙及VLAN,单独配备了一条10M外网光纤通道,将其内网IP映射到学校的公网网站上去,使我校每一位家长均能通过网站看到孩子在校的实时活动。
D中心机房方面
我校采取了压缩服务器数量,提高服务器性能质量的方法,舍弃每个学生机房配备一台低档服务器的传统套路,全校统一配置了3台高性能机架式服务器以及一台专用存储、一台行为管理设备、一台防火墙设备,通过应用服务器虚拟化技术,成功地实现了服务器的在线热备以及集群功能,由于虚拟化技术的特性所在,完全能够满足我校几年内的教学、办公以及校园服务的使用。通过与设备配套的管理软件,管理人员也能轻松地完成一定的网络管理功能。
在建设我校数字化校园的过程中,我们理解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校园有着很丰富的内涵,绝非仅仅连上网络、建造几个多媒体教室、使用一张IC卡给学生老师打打考勤就所能包含的。
“信息技术”、“网络世界”,从现代化的词间字眼中,我们越来越感觉到,数字化校园更应该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一体化自动办公,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作者单位:秦淮区第一中心小学
浅谈数字化校园的建设 篇10
数字化校园, 顾名思义, 它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 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传统校园所有教学管理及生活技术等服务等等校园各方面信息的跟踪处理, 充分实现数字资源的系统应用的一种包含不具有真实可接触这种特性的教育教学环境。
2、数字化校园的现状
我们知道, 教育信息化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 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水平高低则是教育信息化程度好坏的具体体现。一方面, 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的基础上, 数字化校园的发展有了更为广泛和可以依赖的技术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 数字化校园的迅速发展又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在“十二五”中国教育规划纲要中, 国家再次明确了新的一年中我们国家在教育方面要投资的总费用要实现达到占GDP总数的百分之四的目标, 在大的教育政策背景下, 这就给中国的教育化产业提供了一个长期并且相当稳定的机遇期。以数字网络技术和数据中心建设为基础的数字化校园在逐渐被越来越多大学甚至各大中专院校接受的同时, 也正被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所接受,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更加积极推进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尤其在目前的情况下, 一说到教育信息化, 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数字化校园这个名词。这种趋势为学校基层性建设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数字化校园建设已成为学校基本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可以看到, 近期很多重点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已经被列入国家211重点建设工程项目, 其他一般学校也多方筹集人员资金技术等, 准备开始或改进自己的建设, 而且相当一部分院校在这方面的建设已颇有成效。在比较好的形势下, 我们也应当认识到, 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中, 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现实的难题, 比如没有做好教育理念的转变, 软件建设及应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忽视对现有校内或校外资源的借鉴应用, 以及对教学系统的建设不完善等等。
3、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指导思想
数字化校园建设首先要实现校园内各个方面的真正“现代化”;其次要实现信息资源和各项服务的最好规范, 保证对它们的最优分配和利用;最后还要确保资源和服务的科学安全性, 以最终达到提高教学和管理过程系统上的质量和效益的目的, 总体上必须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建设、重整“设备”、强调实际运用的指导思想。
(1) 统一规范.数字化校园综合管理平台建设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庞大项目, 在整个的过程中, 它会涉及到有关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网络工程、项目管理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为了解决好它所具有的投资高、建设难、周期长等重难点, 在着手之前就必须站在学校的整体高度上, 做好规划分析和设计工作, 未雨绸缪, 做好事前计划工作。 (2) 逐步建设.数字化校园是一个需要很长时间的综合管理平台的建设, 它会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很多内容, 比如:需要对师生进行相关调研、具体确定选用哪个数字化平台的建设、组织专门人员进行方案的运行反馈及改善改进等多个过程, 因此为了保证整个项目的效率和质量、减少运行失败的可能性, 在整个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就必须坚持逐步建设的指导思想。 (3) 重整“设备”.数字化校园是一个庞大繁琐的应用系统, 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 许多学校都多多少少进行过信息化方面的建设, 这期间都购买、开发甚至改进了不少应用系统, 有了一定信息资源的积淀, 数字化校园综合管理平台的建设不妨也采用下“拿来主义”, 要充分考虑运用原有的东西、最大程度的利用校内校外已有的信息资源,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创新, 在进一步的建设过程中, 要不断的改革创新利用, 充分发挥它们的“新”作用。 (4) 强调实际运用.我们要建设数字化校园, 最终是为了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最关键的就是要强调应用, 使学校、教师、学生等每个部门组织都实现在信息化的基础上进行管理, 实现上下级部门或平行部门之间既快又好的沟通, 实现资源的共享与交换, 数字校园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必须时刻坚持以应用为主导、优先确保应用系统建设, 加强应用、实现共享, 以实用为真正的目的。
4、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主要内容
数字化校园建设应包括网络系统化安全建设, 校园信息系统管理平台建设, 数据化中心建设, 确定的身份鉴别建设, 一卡通扩展建设, 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和远程教育网络建设等主要内容。
(1) 网络系统化安全建设:要尽量减少校园网系统的危险性, 保证重要数据、关键应用的安全以及“非常”业务部门的无风险性, 就必须建立基于整个校园的网络安全体系, 实现校园网络及其应用系统的精确高效运行。 (2) 校园信息系统管理平台建设:建设一个完整的校园信息管理系统, 为实现基于校园管理的相对远程的的一体化的办公操作、教学培训、基本信息查询等提供更周到的硬件软件等技术方面的支持。 (3) 数据化中心建设:建设一个为全校服务的数据中心, 要充分保证隐蔽数据或共享数据的实时性、即时性和高效性, 并且还要保证它们的高度一致性, 尤其要确保共享信息资源的即时可参考性。 (4) 确定的身份鉴别建设:建立非常确定唯一的身份鉴别中心, 根据已搜集保存或可以预见的内容集中进行身份认证, 提高数字化校园整个实际运用系统的高效安全。 (5) 一卡通扩展建设:改进一卡通的更多更好功能, 实现整个校园内统一且唯一的教师或学生等的身份认证功能, 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整个校园的“危险”性。 (6) 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以有线或无线网络和精准文献信息资源为技术设备支持, 逐步改善改进书刊文献资源检索, 创建更高标准化的数字图书馆, 最大程度的实现校园书库的信息资源共享基地, 更好的为师生服务。 (7) 远程教育网络建设: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开展教育教学, 实现网上上课、学习、培训、办公等的远程化。
摘要:目前, 随着数据移动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现代社会已进入将无线通信和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第三代, 即3G时代, 这代表我们已经步入了比较发达的信息时代。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 在教育创新的引导下,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已发展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本文结合目前教育教学的形势及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大致情况, 主要介绍了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指导思想及其建设内容等。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校园,网络管理,信息技术,数据中心建设
参考文献
[1]郭丽君, 吴庆华.高校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探索与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 2009 (19) :154-158.
[2]韩锡斌, 杨娟, 陈刚.基于知识管理的大学数学校园的概念.架构和策略.中国远程教育, 2005, 8.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思路】推荐阅读:
民办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11-29
校园数字化建设10-31
数字化校园建设01-23
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10-07
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09-23
数字化校园建设标准10-07
数字化校园建设与思考09-30
数字化校园建设汇报材料08-29
城西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06-02
数字化的新思路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