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校园的发展趋势

2024-12-07

数字校园的发展趋势(共10篇)

数字校园的发展趋势 篇1

1、校园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

随着教学对网络资源需求的增加, 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问题受到现代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多的重视, 如今各个高校, 尤其是一些新兴的职业院校, 拥有大量的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资源, 学生和教师若想从资源平台上即时的获得有效的资料, 必须要大力投入校园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

2、校园资源共享平台的发展趋势

当前, 以网络化校园为特征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更为迅速, 各种信息化应用正改变着老师和学生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以及思维方式, 引发了教育行业一场新的革命。学校基本的教学教务管理、科研管理、后勤管理、数字图书馆、视频服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和校园社区服务等应用系统的建设有了初步的规模, “一卡通”业务在很多学校也开始应用。在校师生的认识水平和技术水平上了一个台阶, 对于信息化工具的使用已变成为一种自觉和自愿的行为。 (如图1)

如图1, 从国内职业院校的教育信息化程度的发展轨迹来看, 2000年起, 仅作为脱离板书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出现, 经过几年的发展, 2004年是以计算机为核心, 在搞所谓的计算机中心, 大量的计算机房建设, 计算机作为辅助教学出现。而进入2008年, 以网络化为基础的校园出现, 宽带已经进入图书馆、教室、学生宿舍, 随着无线网络的普及, 校园无线覆盖, 从有线到无线, 这个期间是以网络为核心构建网络化校园, 那么, 这下一个时期, 教育信息化下一步发展目标到底是什么?

3、数字化校园

我们认为, 下一个时期的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标是:开展了数字化校园的应用系统的建设, 整合型数字化校园, 应用、数据与IT资源的整合与优化是未来五到十年的发展主题。

什么是数字化校园?主要从五大方面来阐述, 分别是三个核心数字资源和两个管理数字资源, 如表1。

在这里, “数字化校园”将要实现学校的业务流程优化和调整, 实现不同业务部门之间的信息系统的纵向与横向交互与关联, 打破信息孤岛, 实现数据集中, 简化操作环境, 完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业务流程改造。“数字化校园”将真正的促进职业院校实现向一流研究型、综合型和创新型大学的转变。

那么, 运用什么样的技术和方法, 从哪些方面和角度对校园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 是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综合各个网络技术的发展, 可以分为如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网络的整合, 高校网络首先是一个互联互通的校园网, 通过合并现有网络, 形成单一IP网络。经过这一步, 将减掉网络和通讯中的多余部分, 并使安全成为网络的一部分。

第二步:服务的整合, 网络将提供更多的服务, 从而增强网络应用。网络提供的服务包括应用持续性、数据安全、随时随地的应用接入等方面的服务。同时, 加大服务器的集中管理, 服务软件应用的交互性将更强, 存储数据、中央处理器、输入输出资源的使用将更加扩大, 广域网的性能也会扩大。

第三步:应用的优化, 整个校园网络将变得虚拟、透明、全覆盖, 学生和老师感受不到网络的存在, 但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获得、分享各种教学资源、数据和应用信息。促使整个学校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如图2)

4、数字化校园建设方式

我们认为, 基于开放、统一标准的IP通信技术, 从网络平台、多业务平台、数据资源等方面进行整合, 同时融入安全渗透和运营管理的整体建设, 才能使校园IT资源整合后发挥最大的价值。

4.1 校园网络平台的整合

第一步:建设一个可访问教育资源的安全网络。基于纯IP技术的网络平台来满足校园网的需求变化。面向网络资源的有效、高效利用, 从网络架构方面提供优化方案, 使得校园核心网、接入网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可控性, 同时使得网络结构与布局在结合实际业务分布的前提下更加合理。数字校园业务的发展必然离不开两个方向, 其一是IPv6, 其二是移动性。这既是IP通信技术发展的方向, 也是数字校园应用的发展方向。满足这个发展, 首要前提就是让校园网络平台能够具备相关技术支撑能力, 即构建IPv6校园网与无线校园网。不论是对校园网的优化还是对校园网业务的横向拓展, 都是基于校园网是安全有序的。需要从纵向三个维度对所有影响校园安全的隐患、非法行为进行渗透防御与控制。

4.2 校园数据资源的整合

伴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 包括校园门户、邮件系统、图书馆、教务系统、教学评估系统等业务系统在内的校园信息系统建设日趋完善。为了满足信息系统对于存储容量和数据保护的需求, 校园信息数据服务部门都必须采用存储区域网络、备份平台, 灾难备份和恢复等数据存储和保护技术。

由于整合了网络平台, 校园网络的作用大大展现, 我们可以将更多的服务器资源、软件应用运行其上, 学生和教职员工可以在生活、工作的任何地方访问服务器资源, 下载或者上传教学资源。这样就可以为每个学生开展个性化的教育, 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系统。教师还可以开展可视化教学, 也可以通过交互、协作的资源引导学生互动式学习。学生能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 有丰富的课件, 可以对信息进行搜和分析, 学生很容易联系到老师甚至应用软件提供商。接受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学生, 可以得到很好的在线职业培训。

4.3 校园多业务资源的整合

以我校为例, 我校有一个用于共享信息和访问互联网的宽带网络, 一个电话网络, 一个视频网络, 也许还有采用昂贵专线的视频电话会议网络, 用于校园安全的视频监控网络, 当然, 还少不了校园广播网络。这6张网络, 就需要6套线路、6套管理系统, 需要多名专业人员维护。因此我们需要一个智能信息网络, 将所有网络融合到一张IP网络上, 只需要一套管线, 一个通用的管理系统, 维护更容易, 成本更低。同时, 安全已经成为网络的一部分, 融入到网络的各个环节、各个细节。

通过智能的资源设计, 通过授权, 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授权用户可以安全地访问资源;学校工作流程得到改进, 一些工作流程和任务可以实现自动化, 效率和准确性更高;教职员工之间通过语音、视频、邮件等多种方式沟通, 提高效率;管理更加方便, 节省成本和资源。除此之外, 集成的学生学籍信息系统, 人事档案系统和财务系统, 学生身份识别系统, 图书馆借阅系统、一卡通的学生卡系统, 适用于图书、计算机等资产的RFID跟踪系统, 等等。

5、结语

真正的21世纪的大学, 将是一个终身的、没有围墙的大学, 学生不会因为“毕业”而离开“学校”。高等学校将成为社区的积极参与者。到那时, 网络化的学习, 使21世纪的高等教育机构与社区紧紧相系, 成为社会经济的基础。学生和校友通过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课程与大学保持联系, 随着他们职业生涯的发展不断获取知识和技能, 实现终身技能训练。通过融合的高性能网络, 学生和教职员工可以通过桌面电脑获得超级计算能力, 开展协作的、跨学科研究。

参考文献

[1]沈记权, 赵俊伟.关于高校校内教学资源共享问题的几点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2.1:185-187.

[2]徐朝军.基于主题搜索的通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设计[J].技术应用, 2010.3:64-66.

[3]高铁刚等.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09.6:70-74.

[4]陈敏锋.教学资源共享信息平台建设与管理的探索[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8 (13) :148-153.

[5]吕倩.基于云计算及物联网构建智慧校园[J].计算机科学, 2011.10 (38) :18-21.

数字出版的十大发展趋势 篇2

一、载体形态快速从光盘向网络、半导体等存储介质、无线网络发展。红光光盘作为数据存储介质向高密度、高压缩比方向发展,而大众文化传播内容的载体形态则更快地向有线网络、无线网络和以手机、闪存、活动硬盘和半导体存储介质转移,并培育出大批数字阅读人群。至2006年6月,中国计算机上网用户已达1.23亿,手机用户也超过1亿。后者已成为大众文化传播的主流载体形态。

二、网络环境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二代IPv6平台发展。中国一直致力于具有数字知识产权保护功能的宽带网研究,至2006年9月23日基于128位编码技术的IPv6互联网协议,已通过国家验收。IPv6主干网的传输水平达到万兆,传输速度达到2.5G/秒,是当今普通网速的100倍,该技术已在全国20个城市和167所高校成功运用,由于ID码源的无限扩充和网络带速的提高,为数字版权保护和高清视频传输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三、内容信息运营从用户被动接受向定制主动跟踪推送服务发展。在线内容信息运营商历来以海量信息提供为主,但过于庞杂的信息,难以给用户提供有效信息,而运营商提供的通用菜单和检索方式也难以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而无线内容信息运营商则利用无线网络自动跟踪服务的特性,可通过定制服务来锁定用户的信息需求,并利用后台智能检索系统,主动为用户提供定制的信息服务。

四、内容信息传播方式从有线向无线发展。随着无线网带宽的快速增长,中国手机上网人数已超过1亿,位居世界第一。内容信息传播方式正在从有线向无线转移,现在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推动在不同网络条件下,跨平台的通信与协作技术的发展,以完成流媒体传输、广播及博客等多媒体信息服务和兼容性较强的音视频接口技术。

五、阅读方式从在线阅读向离线阅读发展。随着掌上电脑、智能手机、电子纸等离线阅读设备的普及以及信息提供内容的日益丰富,数字阅读的方式正在从依赖于有线网络的在线阅读向依托于无线网络传输的离线阅读转移,如基于手机阅读的各种报纸、电视、游戏、信息和多媒体出版物,基于MP3和MP4的各种交互式流媒体节目,更重要的是电子纸的出现,将为数字图文阅读提供一个更加便携的工具。离线阅读的另一个发展趋势是信息的家电化,由于离线阅读的设备操作简单,无需安装系统,操作极为简便,因此,离线阅读的人群将更加大众化和平民化。

六、阅读内容从文字阅读向视觉阅读发展。随着网络环境的不断改善,多媒体作品中图形和视频所占的比重呈快速上升趋势,大众数字阅读的趋势正从图文阅读向视觉阅读转移,因此,作品的本质属性和传播方式也正在从出版向传媒转移。

七、数据组织方式从线性结构向非线性拓扑结构发展。基于主题的深度数据挖掘和知识管理是内容信息定制跟踪服务的核心技术,重点要发展线性及非线性子空间下基于统计和神经网络学习的内容非特定模式识别方法和信息深度智能标引技术,信息和知识的分类管理方法,基于学科体系结构和基于自然语言的动态关联及建模方法。

八、内容信息检索技术从字符匹配向基于内容对象的关系型结构发展。传统的内容信息检索技术是在指定的范围内用主题词或关键词进行字符匹配查询,这种方法不能解决隐性主题和相关性信息的检索问题,信息召回率不能满足用户需求。为此,要重点建立基于自然语言结构和认知规律的跨学科知识定位系统,以及基于深层知识结构的相关性主题的分类和聚类算法,从而为解决异型多媒体数据间相关关系的语义理解与表达提供有效方法。

九、内容信息的媒体表达从单一媒体向复合媒体及交互过程多样化发展。内容信息的媒体表达从单媒体一对一关联向于自然语义环境下的多种媒体形态一对多的关联表达转移,重点研究基于内容解析的媒体表达、媒体呈现方式及媒体交互过程的情节化和多样化,作品中主媒体表达和多媒体语法研究、媒体合理构成和融合、媒体有效组织是研究的重点方向。

数字校园的发展趋势 篇3

(一) 数字化校园网建设的目标和原则

数字化校园网建设的目标是通过把教师、学生、管理行政人员等角色以及学校的组织同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以统一身份认证、综合信息门户的方式提供集成化、智能化、共享型、开放型的数字教育教学环境。具体建设原则如下:

1. 建设高性能的计算机数字化校园网, 以万兆核心交换

机、万兆骨干网构建网络基础设施系统, 以满足数字化图书馆系统、数字化教学系统、校园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网络视频会议系统、校园服务一卡通系统等的需求, 为实现数字化校园的各项功能提供支持。目前网络信息点覆盖全校各办公室、教室、实验室、学生宿舍、教职工宿舍, 公共场所实现无线覆盖。

2. 建设覆盖全校楼宇及室外空间的通讯网络, 实现有线

及无线通讯系统、数字电视及卫星电视接受系统、校园公共广播及校园安保监控系统等。

3. 建立校园一卡通系统。

4. 建议一个为全校提供服务的数据中心, 包括主机托管、

虚拟主机、应用服务、数据存储服务、数据备份服务、数据安全服务等。

5. 建立全校统一的电子身份体系, 使全校用户在所有的

网络应用系统中都使用统一的电子身份, 保证用户电子身份的唯一性、真实性与权威性;将现有的信息管理系统与统一身份认证做好接口, 为实现网上服务提供全面的系统支持。

6. 校内外建立内容丰富的门户网站, 推广使用各种管理信息系统核推行电子校务, 促进办公自动化。

7. 实现数字图书馆, 提供网上专业资源的连接和专业数据库的开放使用。

(二) 数字化校园的总体架构

利用统一的技术架构、标准与环境, 把学校现有的系统和资源进行整合, 建立一个具有统一的、安全性好、可用性强、可管理的数据平台, 数字校园的总体架构应该由网络基础设施层、网络基本服务层、应用支持系统层、信息服务系统层的这四大系统构成。网络基础设施层主要包括网络硬件和操作系统等一些基本平台, 网络基本服务层主要由WEB服务、FTP服务、Email服务和应用服务等基本网络服务组成。应用支撑系统层主要针对数据库共享、统一身份认证、信息安全和网络数据的存储等高端的技术。信息服务系统层主要应用于网络教学平台、数字图书馆、资产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人事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等数字化系统。

(三)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内容

1. 综合布线系统。

包括计算机网络布线、语音系统布线、监控保安系统布线、广播系统布线、数字电视布线等。综合布线结合私立华联学院独特的建筑和市政管网设计, 利用先进的建筑综合布线技术构架安全、便捷、可扩展的计算机网络传输线路。网络、监控、广播的主干都采用室外单模光纤, 语音、数字电视主干采用电缆, 全部采用埋地布线方式。校内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宿舍、图书馆、教工宿舍等楼宇全部进行结构化布线, 根据需要设置信息点、语音点, 对安全要求比较高的部门或楼宇在楼道进出口、室内等显著部位安装监控摄像头, 在操场、体育馆、食堂等公共场所设置无线接入点, 实现无线网络覆盖。

2. 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

网络是数字化校园的基础, 私立华联学院校园网络主干网采用核心交换、划分VPN的设计方案, 采用万兆和千兆相结合的以太网技术, 主要的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宿舍将实现万兆到楼, 百兆到桌面, 食堂、体育馆等实现千兆到楼、百兆到桌面的方式。网络体系按照三层结构进行设计, 分为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 网络设备选用具有较高性价比的CISCO产品, 同时在校园网的核心路由器与Internet处安装防火墙, 并安装入侵检测系统和网络监控系统用来确保网络的安全和畅通。

3. 数字化教学系统。

数字化教学系统建设包括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网络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双向多媒体教学管理系统、网上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等。这些系统可以提高的师生互动性, 促进主动式、研究式的学习, 从而形成高效、开放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各辅助教学系统的建设, 需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并采用引进与自主开发有机结合的方法, 例如私立华联学院2006年购买的杭州正方网络教学平台, 它是具有网上备课、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发布、教学素材建设、试题库建设、网络授课、学生自选课、网上自学、网络考试、学生学籍档案管理、学生成绩查询等多种服务的综合教学平台, 全面支持教学的各个环节。

4. 校园一卡通系统。

校园一卡通的主要信息载体是校园 (IC) 卡, 校园卡应用广泛、使用方便, 它可以代替学校目前使用的所有证件, 如:学生证、借书证、物品借记卡和食堂就餐券、上机证、医疗证等各种证件, 应用于校园的各个消费场所, 如:食堂、餐厅、娱乐厅、洗衣房、学生超市、书店、电子阅览室等消费场所;也可以应用于需要身份验证的场所, 如:图书馆、机房、校医室、校办公大楼、重要物品存放处等场所, 从根本上实现“一卡在手, 走遍校园”, 给师生带来一种全新的、方便的现代化生活, 学校管理将大大简化, 工作效率将大大提高。同时实现全校各类数据的统一性和规范性;提高学校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校园一卡通管理系统不仅实现了“一卡在手, 走遍校园”的功能, 为了进一步扩大应用范围, 方便学生日常生活, 通过一卡通的银行转帐系统与指定银行进行费用转帐、圈存, 真正实现校园“无现金流通”, 使得校园生活更加纯洁、更为方便。

5. 数字图书馆系统。

学校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私立华联学院自建校就开始启动, 2003年实施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建设项目, 引进了ILASII2.0图书管理系统, 并实现了校园网联通, 实现了网上图书查询、续借等功能。建立了面积为150平方米, 可容纳100台PC机的电子阅览室, 具备数据库检索、上网、VOD点播、网上自学等功能, 建立了规模较大的电子检索数据中心, 提供数字化信息网上服务。2008年图书馆还建立了清华同方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数据资源, 学校的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还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充实。

6. 安全防范系统。

私立华联学院学校面积比较大, 地理位置比较复杂, 楼层比较高, 建立完善的监控保安系统是非常重要的。安防系统的设计采用模拟与数字相结合的方法, 建立基于校园网的监控系统。在保卫处设立中央控制室, 在行政楼、教学楼、宿舍楼、实验楼、图书馆等重点楼宇设立分控制, 楼宇中央控制室与分控制之间通过校园网连接, 摄像头通过模拟信号线接入分控制室。分控制室不仅有专门人员进行监看并且把摄像回的闭路电视数据定期进行备份。

7. 广播和背景音乐系统。

用于各类公共信息发布、紧急事件通告、大型公共娱乐活动的现场广播, 创造舒适的校园文化氛围, 还可以实现打铃、通知扩声等功能。根据私立华联学院校园内的实际情况对广播区域进行分区, 划分为教学区、行政区、学生生活区、休闲区 (广场、花坛、阅览室、) 运动区 (风雨操场、运动场、球场等) 。

8. 统一身份认证。

目前私立华联学院校园网用户在使用校园内部的各信息管理系统时, 必须建立一个身份认证系统, 把校园内各种系统都联系起来, 学校的师生员工都有一套与其真实身份相对的帐号, 教职工一般都使用人事管理系统的员工编号, 学生一般都使用教务管理系统编排的学号, 用户可以使用自己的帐号访问数字化校园中有权访问的任何系统。

9. 共享数据库。

共享数据库建设是指在校园内搭建一个高层应用的平台, 实现校园内各种信息系统的互通互连和数据共享, 并且以校园应用门户网站的形式将这些应用系统提供的服务集成在一起, 根据进入系统用户的不同身份, 统一分配不同的权限, 查询相关数据, 享受相应服务。共享数据库建设是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基础和前提, 只有全面完成公共数据库建设, 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园数字化。

1 0. 统一信息门户。

私立华联学院校园网自建成开通以来, 各部门、各院部先后建立自己的专业网站, 成为学校重要的信息资源。在内网和外网门户中, 对基于Web页面内容的创建与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针对传统网站内容发布模式所导致的只能由学校网络中心一手包办网站信息发布工作, 并进而造成的信息得不到及时更新的问题, 采用CMS构建起快速、高效建立、部署、维护Web站点内容的管理平台, 为相关院系和部门提供了一个自行设置、发布管理及修改内容的环境, 让用户利用Web内容管理系统对自己网站的内容进行修改、创建和发布, 并确定相关信息是发布在内网门户, 还是外网门户。这样就确保了信息和数据的一致性、及时性, 树立了学校良好的对外整体形象, 同时也大大减轻了学校网络中心科研人员对网站内容维护的压力。

数字化校园是一个系统工程, 本着超前设计、科学规划、分布实施、分期建设的原则, 有步骤、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应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 在保证技术先进型的前提下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方案。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水平不仅体现了学校信息化的程度, 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校教学、管理水平, 为学校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摘要:以私立华联学院数字化校园网的建设为例, 论述了数字化校园网建设的目标和原则、数字化校园网的构架以及组成, 数字化校园建设对实现管理的自动化、提高教学管理质量和效率、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网,校园一卡通,统一信息门户

参考文献

[1]许鑫, 苏新宇.新一代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5.1009 (1) :48-55.

[2]方明.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架构的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20 (1) :69-73.

探讨未来无线数字电视的发展趋势 篇4

关键词:无线数字电视;发展趋势;信息时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科技更新的速度飞快,各种网络媒体被广泛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广播电视行业发展受到网络媒体的冲击。为了顺应时代发展对传媒的要求,无线数字电视应运而生,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速度发展着,深刻地影响了广播电视的发展。无线数字电视快速发展,逐渐成为我国数字电视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以其低成本、高产出和高收益等特点占据着人们大部分的娱乐选择,大大地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1 无线数字电视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无线数字电视的发展起步较迟,最早的数字电视技术起源于美国,并在90年代中期就已实现数字电视的广泛应用。由于互联网的发展,无线数字电视便由此诞生。目前我国的无线网络技术尚处于初级研试阶段,相关技术研究尚不成熟,技术人员对无线数字电视的专业研究尚不透彻、掌握不深,而国家在无线数字电视方面也未建立一套完备的管理模式。现阶段我国经济虽然在高速发展当中,但仍处于不平衡的阶段,如东部沿海的城市发展迅速,但西部内陆的城市发展缓慢。我国仍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所占的比例较高,无线数字电视在农村的普及率不高,并且部分农村用户不能承受无线数字电视所带来的费用,这使得无线数字电视的发展也不平衡,在农村的地位较为低。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的无线数字电视的应用尚不全面,无线数字网络不能覆盖到全国各个地区。并且在普及无线数字电视的过程中也出现不少的问题,比如无线数字电视的技术不成熟、制定的标准不规范等,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山高坡陡,深山峡谷,地形险恶,气候复杂多变,对广播电视电波的传播阻碍极大。

2 无线数字电视的发展思路及措施

2.1 人工操作与机器设备结合在一起成为趋势

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对数字电视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生产数字电视的厂家越来越多,但开发和研制需要有统一的标准、数据化的接口生产等环节,是一项工艺复杂的工作,这导致了生产高质量的功能模块成为一项重要而又复杂的工程。比如要研制一款可以把电视、三维立体和智能化结合在一起的多功能数字电视网络,并配置多功能的数字化装置,这样才能将具有多样功能的无线数字电视基本组装起来。复杂的工艺使得无线数字电视拥有强大的功能。如今智能化已不再是妄想,我国在多个领域都实现了智能化,而数字电视也实现智能化。今后的无线数字电视发展的趋势是要实现智能化,人工操作与机器设备结合起来,实现人机合一的无接缝互动,这能够极大提高无线数字电视的操作速度,使得各种数字电视遥控变得更加便捷。

2.2 无线数字电视与卫星电视直播结合

未来的卫星电视直播技术更加地成熟,并结合网络的覆盖面扩大,无线数字电视与卫星电视结合,实现完美的直播功能,从而极大地满足人们对视觉的追求,将人们的视听感受推向更极致的境界,使人们能够最快地掌握时代信息资讯、了解世界发展动向。通过卫星电视与无线数字电视的结合,将更多信息第一时间直播,并通过无线数字信号的传播功能使人们迅速掌握全球各地时报,成为信息时代的主人。

2.3 智能化发展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也越来越快,电视系统实现智能化和数字化、信息化的结合成为无线数字电视发展的又一趋势。智能化系统是能够实现人类与智能机器一体化的系统,并具有能够进行判断、思考、推理和择决等活动的强大功能。在研究无线数字电视发展趋势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人们对智能化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将促使无线数字电视走向智能化。

2.4 无地区差异的全网络覆盖

目前由于技术等原因,部分偏远地区仍未实现网络接通,电子设备的普及率极低、信息接收强度极弱。而未来,网络将实现无地区差异的全面覆盖,这为无线数字电视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为了加快无线数字电视在我国的普及速度,国家应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制定相关的支持政策,转变偏远地区消费者的娱乐观念和习惯,减少无线数字电视发展的障碍。在一些落后的地区,传统的电视节目一般是免费收看的且可观看的节目较少,但如今无线数字电视是要进行收费,比如机顶盒费用、无线数字电视使用费等,部分消费者会认为这费用是不必要的,这造成了无线数字电视发展的困难。因此,无线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成为无线数字电视发展的一大基础,掌握核心技术,安排好无线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增强专业知识,以促进无线数字电视的发展。

3 结束语

无线数字电视不断地发展过程中,要满足人们对视听享受的追求,实现我国的数字化、信息化。目前无线数字电视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家应重视数字电视发展过程遇到的问题,并积极解决,为无线数字电视的发展扫除障碍。

参考文献:

[1]茅奇林.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西部广播电视,2014(13).

[2]金红星,邹翔,徐建.数字电视的未来及发展方向[J].中国传媒科技,2013(06).

[3]李剑华.福建省无线数字电视发展与资源整合[J].中国有线电视,2010(05).

数字资源整合的发展趋势 篇5

目前, 从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来看, 对数字资源整合的研究,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笔者从相关主题内容的文献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出, 国内数字资源整合方面的研究已经逐渐成熟。不同专家学者围绕数字资源整合的概念、理论、技术、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述, 有很大的指导和借鉴作用。一些学者, 如马文峰、邓三鸿、陈钟彬等人发表的论文著作中对数字资源从低级向高级整合模式转变进行了阐述, 提出知识整合是数字资源整合的主要发展趋势。但是数字资源整合虽在国外起步较早, 但对国内来说属于跨学科领域, 而我国跨学科研究的深度不够, 对知识整合这种高级整合方式的研究虽然已有一定的重视, 但相对比较薄弱, 一些研究处于起步阶段。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把握数字资源整合的发展趋势的基础上, 进一步地进行研究。理想的数字资源整合模式是从知识服务的角度出发, 直接通过分布式资源间的相互操作、无缝操作和信息共享, 为用户提供一体化、全方位的深层次的数字资源服务。展望数字资源整合的未来发展趋势, 知识整合无疑是主要方向。

2 知识整合

知识整合是数字资源整合的高级阶段, 是以本体作为主体, 以知识组织为方法指导, 知识体系作为支撑, 实现组织资源知识结构中概念及概念关系的一种整合方式。知识整合是跟踪用户服务, 构建语义网及知识网格, 以知识流为导向, 实现知识传递、创新和增值。在统一的检索界面以统一的标准检索到用户所需的知识, 达到效益最大化, 提高用户满意度。

面对海量的信息资源和用户多样化的需求, 传统的知识组织工具显得力不从心, 因此促进了对新型知识组织体系的研究和应用, 知识整合作为数字资源整合的最终目标。领域本体的构建将成为知识整合的研究重心, 语义网将成为数字资源整合的最终归宿。

3 知识整合的应用研究趋势

3.1 知识组织

1929年英国著名的分类法专家布利斯 (H.E.Bliss) 最早提出“知识组织”概念。知识组织是在传统的主题分析上的继续和发展, 是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档案学中的分类法、标题表、叙词表等标引工具的延伸, 也是信息机构服务、信息和知识服务关注的重要内容。

Internet的迅速发展, 知识组织作为知识整合的方法, 以搜索引擎为其代表, 基于自动分类, 自动聚类, 自动索引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进一步研究与实践, 期望对少量的网络信息进行处理, 方便人们的使用。随着网页数量指数增长、多媒体信息比例越来越大, 把信息转变为知识的能力、数字信息内容开发的程度、网络信息共享程度、网络理解网页内容的能力、媒体内容检索能力以及个性化数字信息服务能力都需要提高。知识组织是对知识单元的重新组合, 为数字信息用户克服因知识离散而造成的知识获取困难提供索引途径, 为用户提供经过加工整序的、脉络清晰的精练性知识, 为人们提供创新过程所需要的知识。

3.2 领域本体

利用本体对数字资源整合的理论依据来自于哲学本体论。本体从哲学的范畴来说是对客观存在的系统的解释或说明。图书馆学界将本体概念从哲学领域借用过来, 在信息检索中, 用本体描述概念和概念间的内在联系, 获取概念之间的关系。本体分为通用本体和领域本体, 图书情报领域在知识整合方面我们通常所说的是指领域本体。领域本体是对领域知识的规范描述。数字资源整合方面主要是本体对领域知识进行定义、规范描述和共享, 从而反映特定领域知识结构的概念体系, 最终实现知识检索。

领域本体的构建以及基于本体的知识提取、检索与重用, 是基于本体的知识整合的核心。可以预见, 随着越来越多本体开发工具的问世, 利用语义网技术开发出高质量的领域本体将会变得越来越容易, 同时图书馆也将探索出更加智能的知识获取与重用方法, 从而实现智能知识组织。因此, 结合语义网开展基于领域本体的知识组织与管理研究应当成为未来图书馆的研究重点。

3.3 语义网

Internet的广泛使用彻底改变了人们发布信息和获取信息的方式。但是随着网络应用的进一步深入, 当前网络上的大部分的内容都缺乏相应的语义描述信息, 导致计算机无法实现自动地理解和处理它们。语义网是一个网, 它包含了文档或文档的一部分, 描述了事物间的明显关系, 且包含语义背景, 以利于机器的自动处理。简言之, 语义网就是能够理解人类语言的智能网络, 它不但能够理解人类语言, 而且还可以使人与电脑之间的交流变得像人与人之间交流一样轻松。虽然语义网和和图书馆是两个不同的事物, 但两者存在着类似的功能和目标。语义网的关键技术是对不同资源的描述与资源之间关系的提示, 图书馆界在信息描述与组织领域悠久的历史和成熟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为语义网的后续演进提供参考, 而语义网的技术和理念也将为图书馆特别是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组织与服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4 结语

在知识经济的环境下, 用户对资源的需求不仅仅在信息层面, 而面向为更深层次的对知识的需求, 所以对知识整合的需求更为迫切。本文结合数字资源整合的研究现状, 对数字资源整合的主流趋势, 知识整合的主要方法及技术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提出了如何对大量信息进行甄别、过滤, 用户从中能够提取对自己有用的知识, 并以符合需求的直观方式进行获取的建议, 期望对数字资源整合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马文峰, 杜小勇.数字资源整合方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 2005 (5) :67-71.

[2]吴云珊.泛在图书馆知识共享空间 (KC) 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 2013 (1) :114-121.

[3]符静.大数据环境下的图书馆知识服务新趋势[J].情报探索, 2014 (6) :125-128.

[4]马娜梅.大数据背景下图书馆知识咨询服务策略[J].图书馆研究, 2014 (4) :90-93.

浅谈数字通信的优点及发展趋势 篇6

模拟通信是利用正弦波的幅度、频率或相位的变化, 或者利用脉冲的幅度、宽度或位置变化来模拟原始信号, 以达到通信的目的一种通信模式, 电信源码的不同, 其振动频率或振幅会随之变化, 模拟通信的主要技术设备包括用户设备、终端设备和传输设备等。模拟通信的主要作用有:传送语音、电报、传真等一些常用数据的传输。

数字通信技术与传统的模拟通信技术进行比较, 可以说各有优缺点。模拟通信, 技术很成熟, 就是将模拟信号与载波进行调制, 使其带有一定载波特性, 又不失模拟信号的独特性, 接受端通过低通滤波器, 还原初始模拟信号。而数字信号, 首先进行采样, 对于采样幅值进行编码 (0, 1编码) , 然后进行调制, 相移键控等。接受端还原即可。区别在于, 由于数字通信其传输数字抽样信号, 在接受端可以得到还原, 所以信号传输率高。而模拟信号, 是对于信号的直接调制, 与载波相乘, 当传输途中有干扰时, 对于系统的冲击, 是不可修复的, 所以造成失桢。

数字通信与模拟通信相比, 具有明显的优势。在信号传输过程中, 数字通信系统能自动发现并控制差错, 并且可以计算机相连, 支持多种通信业务。具体优势如下:首先, 数字信号的抗干扰能力强。信号传输过程中, 系统内部和外部一定是会存在非正常因素的干扰, 而且非正常的干扰会随着信号的传输而被逐渐放大, 这必然会影响传输结果, 但数字通信系统中传送的是离散型的数字信号, 即使在信号传输过程中存在非正常因素干扰, 但只要将干扰的相对大小能够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就可以消除这些干扰, 从而提高传输质量和;第二, 在比较远的距离传输中数字通信技术仍能保证非常高的准确性。数字通信系统采用的是再生中断方式, 这种方式能消除通信系统中的噪声干扰。而且, 再生的数字信号和原来的信号一模一样, 可以继续用来传播, 这样一来数字通信就能在长距离的传输中保证其正确性。所以说数字通信比模拟通信更合适长距离的传输;第三, 数字信号比模拟信号易于调制。由于数字信号只有“0”“1”两种方式, 故其调制比模拟信号更为简单、便捷。数字调制主要有三种方式:数字调幅、数字调频、数字调相;第四, 数字信号具有较好的保密性。由于只要我们将接收器调到合适的频率, 就能接收到任何无线电波, 所以, 通常我们需要将传播的内容进行加密。数字通信由于是将“0”“1”进行传输, 所以我们只要加入简单的逻辑运算, 就能有效的避免信息的泄漏。第五, 数字通信技术能更好的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现代的终端接口都采用数字信号, 但在实际生活中, 模拟电路占有的通信比例仍然不少, 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模数转换。通常, 模数转换的过程如下:首先, 先将模拟信号进行等时间间隔的取样, 并且为了能在接收端有效的还原模拟信号内容, 采样时要注意满足奈奎斯特采样定理。采样完成以后, 就对模拟信号完成了时间上的离散化。此后, 再对模拟信号进行幅值上的离散化, 幅值上的离散化主要分为等间距的离散化和非等间距的离散化。其中, 等间距的离散化转化后的二进制代码的位数较少, 非等间距的离散化转化后的二进制的位数较多, 常见的有A13率折线。在对模拟信号进行进行幅值上的离散化以后, 就将被模拟的信号变成另外一组二进制数字, 从而完成对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的转化。然后将该结果放入传输网络中, 接收端在接受数字信号后, 根据奈奎斯特采样定理进行还原, 从而还原出模拟信号所传递的信息。

通信系统向数字化通信的转化主要是从有线通信到无线通信, 从公用移动网络到专用网络, 从而实现全球化的数字通信理念。其主要特点是和现代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 其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是以光纤通信为主体, 以卫星通信、无线通信为辅助, 其主要发展方向为宽带化、综合化和智能化, 目标是实现高保密性、高效率、高可靠性、高灵活性。

其中, 宽带化是指通信系统的传输频率越来越宽。在数字通信中, 我们知道频率的宽度是有限的。例如, 在电视信号的传输中, 每个固定的电台的载波只能是国家分配的有限的频率范围。故, 宽带化是未来数字通信的一个不可避免发展趋势。由于现代通信干线正在数字化转变, 宽带化是指单位时间内传输的位数越来越多, 即传播的效率越来越高。而要进行宽带传输, 以目前的生产力水平来看, 非光纤莫属。光纤通信以其传输频带宽, 容量大, 传输抗干扰能力强, 损耗小, 传输保密性好等优点成为未来数字通信的一个发展趋势。此外, 光纤通信还具有体积小、质量轻、中级距离长、元串音干扰等优点。

而综合化是指把各种业务和各种网络综合起来。目前, 世界范围内的通信种类繁多, 有视频、语音、图像等, 若将所有的通信业务都综合起, 则在未来的通信系统中, 我们将会更加方便的去管理。同时, 各种通信设备也可以大规模集成化发展, 而管理的软件也将有效的统一起来。早在1988年, 国际上已一致认为, 未来世界网络的发展方向将是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络。

数字通信系统是一种区别于以往技术的利用数字信号进行数据传送的通信方法。随着科技的发展, 人们对于通信业务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 而光纤通信将是未来数字通信的主要传输手段。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的手机、电脑、数字电视和网络电视都是利用的数字通信技术。而目前甚为火热的数字地球的课题, 相信会将数字通信技术推向另一个发展的高潮。因此, 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数字通信技术将会代表传统的模拟通信技术, 成为新的通信技术的主导。

摘要:数字通信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频段和各种通信方式中, 成为当今通信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数字通信就是数字信号传送信息进行通信, 也可以说通信的数字化。数字通信的优点决定了其具有的强大市场和发展空间

关键词:数字通信,发展趋势,数字化

参考文献

数字电视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篇7

1 数字电视技术持续的发展历程与概念

欧洲是第一个出现数字电视技术的地方。20世纪80年代,世界各发达国家开始研究数字电视技术,并成功开发出3个数字卫星广播频道,即MAC1、2、3。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推出数字电视机的国家。中国是在1998年才有的数字电视,数字电视广播首次在中央电视塔中进行实验并取得成功。2000年后期,国内开始研发音视频压缩,即AVS。AVS与MGEG2相比,具备更良好的性能,图形更为清晰,体积相对较小,更有利于储存和传输。

数字电视技术的处理信号方式是以数字形式进行的,电视节目整个传送过程为节目制作、节目采集、节目从演播室发射、节目传输到用户端。这些过程都使用0和1来处理信号。数字电视具备图像质量高、较好的伴音效果和传输量比传统电视的提高了10倍之多。总体来说,数字电视技术的优点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1 信号传输质量与信号处理

由于数字信号的传输只包含0和1,恢复信号的时候容易恢复到原样,所以数字信号在传输的过程中相对较为稳定,亦能抵抗信号干扰,即便较远的传输信号也不会影响其恢复功能。信号在传送过程时,如果有杂质波进入,只要强度没超过规定范围内的值,就可以清除干扰;即便杂质波的信号超过强度范围内的值,通过纠错码技术,误差也可以再次修正。因此,数字电视技术在处理过程中的信噪比不会出现较大的变化。这种特性可以较好的保持信号稳定,也可以提高图像的质量。

1.2 储存数字电视信号的优势

随着电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半导体可以储存较多的数字电视信号,发送端可以通过较短的时间内传送较多的信号,这个功能的优势远远高于模拟信号。

1.3 数据压缩技术

数据压缩技术可以帮助电视、计算机等各行业互相融合,形成了统一的美体通信系统。数字电视压缩技术的范围扩大到国内的信号公路,为信号公路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数字信号通过调制解调技术,实现了较多形式的电视广播。

2 数字电视技术的实际应用

2.1 复用技术

在数字技术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复用技术。复用器是将数字电视中的音频、视频以及其它相关辅助性的信息整合起来转为数据流,然后再复合,变成单路串联信息流,最终传送到调制的技术。这种复用技术,帮助了数字电视技术形成具有交互性、可分级以及可扩展。随着光纤技术不断发展,其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

2.2 信息编码系统

通过使用复用技术和压缩技术,信号在传送时可以抵抗干扰,信息编码可以为信号纠错编码、网格编码以及均衡编码;同时,也能为信号输送提供良好的基础。

3 数字电视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3.1 高清数字电视

高清电视具备较高的清晰度,所以技术要求更严格,且对数字信号的接受、传送以及质量的要求也较高。高清数字电视注重的是画面清晰以及声音清晰,它从最初的720×576的分辨率提高到1920×1080的分辨率。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高质量的意识提升,对电视的清晰度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在各大电器卖场或各大视频网站基本都有“高清”二字。由此可见,高清数字电视的前景极为可观,它是数字电视技术在未来发展中最关键的组成部分。

3.2 网络电视

网络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信息时代中,人们经常在互联网中搜索信息,而网络电视是通过互联网而存在,将画面信息传送到观众面前。网络电视与电视机相比,网络电视的节目比电视剧的节目更加丰富精彩,在网络电视中可以观看到电视机上无法观看的节目;而且网络电视通常采用PC机或机顶盒作为终端设备,网络电视还可以进行网络互动。这种互动模式与普通电视相比,大多数人更喜欢使用网络电视进行点播自己喜欢的节目。这种互动性对传统电视造成了强大的打击。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网络电视节目越来越多,质量也不断提高,满足了用户的需求。

3.3 卫星直播电视

卫星直播电视与高清数字电视和网络电视的区别是,它可以通过卫星将信号转播到数字电视节目中。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为卫星技术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卫星转发器的功能也逐渐变强。卫星转发器拥有较为强大的功率,能够实现电视信号从的传送工作,即发送端-接收端。与高清数字电视和网络电视技术相比,卫星直播电视的覆盖率十分广阔。全球的数字信号不但可以通过卫星进行传输,还可以通过天线就能让用户观看到画面清晰的数字电视节目,其使用的设备也极为简单。

3.4 地面无线数字

地面无线数字的传输方式包括:数字传输方式(MMDS)、移动电视方式和MUDS传输方式。各电视台可以根据自身状况来确定使用以上哪种方式,这三种传输方式分别适用于各种不同的情况。例如:居民居住范围较大的地区或该地区经济状况较较差,可以采用数字传输方式(MMDS)和MUDS传输方式。虽然移动电视也能产生较好的效果,但是移动电视的成本较高,通常使用的范围应该是该地区的经济状况较为发达、居住密度较大。地面无线数字是采用电磁波进行传递信号的,节省了较多中间环节,所用的设备复杂程度相对较低,与之前提到的卫星电视和有限数字电视区别较大。与此同时,无线数字电视成本相对较低,这是它所具有的独特优势,而且管理工作较为简单,通常可以进行无人监测,节省了人力成本。最重要的一点是,地面无线电视具有独特的性质,其性质为服务范围小,不同的地区可以自主选择播出适合当地文化的节目,更加灵活的制作节目。

4 结论

综上所述,数字电视技术是国内电视技术不断发展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电视数字化是国内电视技术的新革命。本文通过对数字电视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详细的论述,可以看出国内数字电视技术在科技的不断发展中,给人们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观看数字电视或网络数字电视时,满足了人们对高质量、高清晰度节目的需求;网络数字电视还满足了人们对节目的各种不同的需求,数字电视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中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宝军.当前有线电视网络中数字电视技术应用及发展前景[J].西部广播电视,2013.

[2]龚文英.我国电视技术的革新对电视媒体发展影响研究[D].河南大学,2013.

[3]吴昌进.浅析当前有线电视网络中数字电视技术应用及发展前景[J].科技资讯,2010.

当前数字电影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篇8

关键词:数字电影,现代数字影院,技术发展,新趋势

电影的数字化进程不断提速, 数字电影正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推广应用, 数字电影全面取代胶片电影已经为期不远。数字电影发展至今面临诸多挑战, 主要包括数字高清晰度电视 (HDTV) 、网络电影、IPTV和视听新媒体, 必须实现差异化发展, 以确保高视听质量、高临场感和大银幕展现效果, 这是电影的生存之本和生命力所在, 也是电影产业发展的基石。当前, 数字电影技术发展呈现以下新趋势与新特点。

一数字影院加速向信息化、网络化的现代数字影院发展演进

1. 电影的数字化进程不断提速, 全球数字银幕和3D立体银幕高速增长

据统计, 自2006年到2010年, 全球2K数字银幕由2983块增至36606块, 3D立体银幕由258块增至22291块, 数字化转换速度惊人, 其中巨制影片《阿凡达》在推进数字银幕和立体银幕的建设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另据最新数据, 截至2011年10月, 中国已拥有2K数字银幕7411块, 含3D立体银幕4751块 (占64%) ;拥有1855家数字影院, 含3D立体影院1722家 (占93%) ;平均每个数字影院拥有4.0块数字银幕, 四厅以上的多厅数字影院增长迅速。

2. 数字影院系统不断升级完善, 功能性能显著提升, 技术与设备逐步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

数字影院系统发展演进呈现以下重要趋势:

数字放映系统:1.3K→2K→4K;2D→3D;分体式式→→一一体体化化;;

图像编解码格式:MPEG-2→JPEG2000→JPEG2000/MPEG-2;

封装打包格式:私有格式→MPEG MXF/XML→JPEGMXF/XML Interop→SMPTE MXF/XML;

影院声道配置:5.1→7.1→11.1;

播放系统设计实现:三片ADV216专用集成电路 (ASIC) →单芯片系统级现场可编程门阵列 (FPGA) ;

发行载体:物流传输→信息流传输→网络化传输;

标准与规范:DCI数字电影系统规范 (DCSS) →SMPTE 21DC行业标准→ISO/TC36国际标准。

3. 提供集技术设备、技术管理和技术服务等于一体的整体解决方案是现代数字影院的重要特征

现代数字影院是我们适应现代科技和电影产业发展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建设信息化、网络化的现代数字影院是电影产业发展升级和迎接挑战的重要举措。现代数字影院应具备三大要素:

具备与多厅影院相配套的数字放映设备, 如包括巨幕/4K/2K/1.3K以及2D/3D等不同类型的放映设备;

具备五大信息基础设施, 即卫星接收系统、中央存储系统 (SAN) 、影院管理系统 (TMS) 、网络运营中心 (NOC) 、计算机售票系统 (POS) ;

成为现代电影产业的多媒体数字终端, 不仅能够放映数字影片、预告片和广告, 而且可以开展体育赛事、音乐会等数字内容2D/3D直播转播增值业务。

4.4K (4096×2160) 、高帧速率、巨幕放映、激光放映等新技术与新应用在电影行业加速推广应用, 不断提升数字电影视听品质、临场感和冲击感, 推动数字电影差异化发展

4K数字电影是电影产业发展与竞争的制高点。迄今, 4K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4K工艺链全面贯通, 全球4K影院部署建设不断提速, 4K系统加速推广应用。尽管影院空间、银幕大小、4K片源、设备成本等因素制约4K电影发展与应用, 但这些问题将会在发展中逐步解决。2K/4K图像分级技术使2K/4K节目源和2K/4K技术系统能够相互兼容, 有利于电影产业平滑升级。我们应当统筹发展2K数字电影与4K数字电影, 积极迎接4K电影时代的到来。

另外, 由于技术条件所限, 电影行业长期采用24画格/秒 (胶片电影) 和24帧/秒 (数字电影) 的摄制放映速率。当前, 高帧速率技术逐渐成熟和加速应用, 其通过提高时间分辨率来显著提升数字电影图像质量。此外, 巨幕放映技术向多元化发展, 新型巨幕放映系统不断推出, 激光放映技术研发试验进程加快, 其在亮度、色彩饱和度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特别是在立体放映领域应用前景广阔。综上所述, 新技术与新应用将进一步提升数字电影在传统媒体和视听新媒体中的竞争力与影响力, 推动数字电影差异化发展。

二数字电影软硬件支撑体系建设已经基本成型, 数字电影未来发展重点将向构建完善数字内容技术体系转变

1. 数字内容制作的重要性愈加突出, 加快构建完善数字内容技术体系成为电影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电影产业不断发展升级, 数字内容制作愈加重要。当前, 电影特效镜头越来越多, 计算机图形图像 (CG/CGI) 、运动捕捉与运动建模、特效制作合成、立体影像与三维动画制作、虚拟现实 (VR) 等应用越来越广泛, 加快提升制作科技含量和特效水平, 正逐渐成为电影行业的发展应用重点。因此, 在进一步升级完善数字电影软硬件支撑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 从数字内容层面不断提升视听质量, 将成为数字电影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2. 网络化、小型化、分散化、融合化是数字电影后期制作领域的重要特征, 网络化协同制作成为发展趋势和必然要求

当前, 数字电影制作领域呈现以下新特征:制作功能加速整合, 工艺流程不断优化, 使制作功能和制作效率不断提升;基于PC的通用计算技术正逐渐占据影视后期制作领域, 设备小型化趋势明显, 通用性增强, 使用率提升, 成本降低;前期拍摄与数字后期制作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 衔接紧密, 融合化趋势明显;数字后期制作和数字母版制作加速融合, 部分后期制作系统可输出数字电影数据包 (DCP) 。

此外, 制作机构也呈现以下新特点:影视后期制作分工更加精细和专业, 使中小制作公司越来越多;大型制作公司为适应业务开展在全球各地设立制作分支机构和制作工作室;一部影片可能需由多个专业后期制作公司联合完成;制作公司地理位置和制作资源愈加分散, 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显得尤为重要。例如《阿凡达》的特效制作就由工业光魔 (ILM) 、维塔数字 (Weta Digital) 、数字领域 (Digital Domain) 等国际著名特效制作团队及中小制作公司联合完成。

因此, 在宽带信息网络和宽带接入技术迅猛发展、信息安全与网络安全技术日益成熟的背景下, 网络化协同制作成为影视后期制作的必然趋势。迄今, 国际上知名的网络化协作管理系统散弹枪 (Shotgun) 已经应用于全球100多家电影特效和数字动画制作公司, 如蓝天工作室 (Blue Sky) 、迪拉克斯 (Deluxe) 、数字领域 (Digital Domain) 、比可蒙多 (Pixomondo) 、负负得正 (Double Negative) 等。

3. 云计算等战略性新兴技术开始在数字电影领域推广应用, 将对电影产业未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云计算 (Cloud Computing) 属于下一代计算技术, 源于并行计算、分布式计算和网格计算, 其融合了虚拟化、效用计算、IaaS (基础设施即服务) 、PaaS (平台即服务) 、SaaS (软件即服务) 、SOA (面向服务架构) 等技术和思想。云计算本质上属于大规模分布式并行计算技术, 通过使用由数量众多的高性能服务器联网组成的服务器农场来构建云服务平台, 以实现集群处理和高性能计算。

云计算是未来数字电影技术平台实现和业务运营的核心技术, 将对广播影视行业产生重大影响。目前在数字电影后期制作及母版制作领域广为采用的渲染农场 (Render Farm) 和JPEG2000多计算节点并行编码本质上属于云计算技术的应用雏形, 云渲染 (Cloud Rendering) 技术也已经应用于三维影视动画制作领域。通过构建基于云计算架构的数字电影制作分发平台和视频云数据中心, 可实现对数字内容资源的高效整合和服务监管, 以及对电影服务器、电视机顶盒、个人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多平台终端设备的全面覆盖。

三电影产业链加速向家庭拓展延伸, 家庭数字电影将成为电影产业新的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1. 电影专业市场和家庭消费市场正加速渗透与融合, 推动电影放映向多元化发展

电影市场可划分为专业市场和家庭消费市场:专业市场即影院市场;家庭消费市场包括互联网电影、视频点播 (VOD) 、家庭数字电影、手机电影等。适应数字化、网络化和融合化发展要求, 数字电影正与信息产业、消费电子相接轨, 电影专业市场和家庭消费市场正加速渗透与融合, 多平台和多终端应用将成为必然趋势。

2. 家庭消费类影视内容技术质量不断提升, 技术运营平台建设和发展环境日趋成熟完善

当前, 家庭消费市场影视内容高清化趋势明显, 高清内容不断丰富, 3D立体内容也已经出现;家庭高清设备与3D立体设备逐渐成熟, 价格显著下降, 销量明显增长, 高清电视加快成为电视消费主流;家庭终端联网与智能终端应用加快, 以电视为中心的家庭多终端协同将成为未来家庭消费的重要驱动力。

3. 家庭数字电影发展与应用, 将不断拓展电影市场空间, 显著提升电影产业规模

家庭数字电影是指利用技术手段和信息基础设施, 将具有高视听质量的数字电影通过安全系统送入家庭, 具有高视听质量、高安全性、网络化传输和用户接入便捷等特征。家庭数字电影有别于高清晰度电视 (HDTV) 、IPTV和互联网电影, 要保证节目源质量和内容安全性, 其技术指标应不低于HDTV。系统设计要具有前瞻性, 要考虑广播、组播、双向交互、推送播存等方式以及光纤入户 (FTTH) 趋势, 可应用视频云计算、内容分发网络 (CDN) 、对等传输 (P2P) 等技术。系统设计应充分考虑现有家庭终端的支持度、兼容性和产业发展现状。电影行业发展必须统筹并重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 统筹并重影院市场和家庭消费市场, 积极拓展市场空间, 不断提升产业规模。

数字出版国际发展新趋势 篇9

1.传统出版业态进一步衰落

西方报业深陷倒闭潮。自金融危机以来,英国已有70%的地方报纸倒闭,八十多家报纸裁员和“瘦身”;意大利多达百家的报纸将面临倒闭的窘境;美国四大报业集团关闭了61家报纸,这其中不乏《芝加哥论坛报》《洛基山新闻报》等老牌大报的身影,《纽约时报》也宣称即将停止纸质报纸。2010-2012年,报业几乎成了西方国家减薪、裁员的代名词。

实体书店遭遇困境。2011年2月,美国第二大连锁书店鲍德斯破产,专家预计,其破产将导致美国出版社的销售下降1%-10%。几乎同一时间,澳大利亚的RED零售集团也宣布进入破产程序,RED占据整个澳大利亚图书市场销售份额的20%和新西兰图书销售总额的75%。截至2011年7月,英国还剩下2178家书店,在2005年,这个数字是4000家。美国第一大书店巴诺大幅裁员,并计划在今后四年关闭10%的分店。网络书店的冲击和商业店面租金的增长,使实体书店在世界各地逐年递减。

纸质出版物销量持续下降。据尼尔森图书调查公司数据显示:美国2011年纸质图书销售总额同比下降了10.2%,英国同比下降3%。日本在“3·11”大地震之后,报纸、杂志、漫画等纸质媒体销量急速下滑,日本报纸杂志发行量调查监测机构ABC协会数据显示:日本2011年的报纸发行量减少78万份左右。

2.数字出版业态进一步扩张

电子书销售快速增长。2011年5月19日,亚马逊宣布电子书销量持续3个月超过纸质书,网站每卖出100本纸质书,可以卖出105本电子书。 2011年全美实体书销售额下降19%,而电子书却实现了171%的强劲增长。2011年电子书已占到整个美国图书业17%的市场份额,在2009年,这个数字约为3.31%,2012年预计电子书销售还会上升3%,占整个销售的20%。

传统出版业加快数字化转型。世界主要出版集团的电子书营收在2011年都出现了较大增长:培生集团宣布,2011年来自数字服务的营收较上年增长18%,至31.7亿美元;英国出版巨头兰登书屋宣布,2011年电子书销售额占总体销售的15%,其中,兰登书屋(美国)占到21%。此外,传统出版发行公司不断尝试数字化运营模式:施普林格在2011年正式上线SpringerOpen,建成世界上最大的OA出版平台;巴诺书店网上销售业务快速增加,2012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在线销售同比增加36.8%,达到1.98亿美元。

网络新闻读者首超报纸。《新闻媒体状况》报告显示:美国人从互联网获取新闻,其数量已经首次超过从报纸获取新闻的读者。截至2010年12月,41%的美国人通过互联网获取“大部分国内和国际新闻”,比一年前上升了17个百分点。

自助出版越来越热。在西方,近来有越来越多的作者选择自费出版电子书。亚马逊书店的自助出版平台Kindle Direct Publishing目前已有十多位百万畅销作家。自助出版电子书的作者通常能获得70%以上的版税,这是传统出版十几个点的版税所无法比拟的。2011年末《纽約时报》十大年度畅销书排行榜上,自助出版作品首次在列,并占据了其中的两席。

包月制试行销售新模式。2011年9月,亚马逊推出电子书订阅服务,每年只需付年费79美元,用户将可以进入Amazon的线上图书馆,免费阅读一定数量的著作,也可以访问数字电视和电影库。苹果也面向特定用户推出了一项新的应用程序“书报亭”,用户可通过该应用订阅和购买杂志。

3.数字终端推陈出新

2011年的数字终端市场,更多功能、更优惠价格的数字终端接踵而至:微软与英特合作推出带有触摸功能和更长待机时间的超级本(笔记本电脑),苹果公司推出带有智能语音功能的iPhone4S和装载iBooks Author、便于用户创建互动式电子教科书的iBooks2,亚马逊公司推出搭载云服务器的平板电脑Kindle fire……终端技术的发展再次印证了摩尔定律:“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个月翻两倍以上。”

4.行业融合与垄断渐成趋势

IT巨头介入数字出版。谷歌继2004年开设数字图书馆之后,在2010年12月6日,谷歌电子书店在美国正式上线,2011年,谷歌电子书店开始了全球扩张之路,分别在加拿大、澳大利亚上线。2012年4月,微软宣布向巴诺公司注资3亿美元,双方共同组建一个新的子公司,旨在“在搭建平台基础上加速向数字阅读转变”。新公司将专注于支持开发基于Windows 8系统平台的阅读应用程序,在大众消费和教育领域开发新的阅读方式。互联网巨头雅虎也在借Livestand介入移动阅读领域……众多IT巨头觊觎数字出版已不是什么秘密了。

销售商介入内容生产。从2009年5月到2011年5月,亚马逊书店在两年时间内成立了7个出版事业部,2011年10月,亚马逊书店宣布出版第一批纸质和电子书版本在内的122本图书,内容包括从儿童、经管到言情、翻译等多个图书类别。《纽约时报》惊呼:“亚马逊从书店中拽走了读者,现在要从出版社那里拽走作者。”让传统出版商感到威胁的不仅仅是亚马逊在未来作为出版社与他们展开直接竞争,而是作者绕开出版社与销售商直接签约的这种模式,使人们开始思考:未来,出版社还有无存在的必要?

数字电视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篇10

1 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历程及相关概念

最早的数字电视技术起源于欧洲。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 英国、德国和法国等欧洲国家开始着手对数字电视技术的开发和研究, 并成功推出MAC1、MAC2、MAC3等数字卫星广播节目。美国在1982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数字电视机, 标志着数字电视技术的诞生。数字电视随后在1998年进入我国, 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广播实验在中央电视塔上首次进行试播并且取得成功。在2002年, 我国开始着手研发AVS音视频压缩标准。相比传统的MGEG2音视频压缩技术, AVS具有更优越的性能, 他使得图形更清晰, 体积也更小, 便于传输和储存。

数字电视技术是以数字形式处理信号的新型的端到端的技术体系, 电视节目传送的整个过程, 包括节目的采集和制作、从演播室进行的节目发射、节目传输到最后的用户端接收环节, 都用数字0和1来进行信号的处理工作。数字电视的图像质量高且伴音效果佳, 同时, 其传输量较传统技术也有大幅度的提高, 最大可提高10倍以上。目前, 数字电视在各个领域都有应用, 例如, 互联网的信息传送、多媒体数据传输、有线数字信号传输、高清数字电视技术和交互式电视技术等等。

与传统的模拟电视技术相比, 数字电视技术与有很多优点。模拟电视信号技术的各个环节, 包括图像信号的发生、传送、处理和接收机进行复原, 这些过程都是通过模拟技术实现的。在模拟信号的传输过程中, 信号由于传输过程中的逐级放大会产生信号噪音, 特别是当传输距离较长时, 信噪比的变化会更大, 这个问题就导致了图像的清晰度遭到了损坏, 同时图像的比例也发生了改变, 图像色彩失真程度严重。不仅如此, 模拟信号技术复杂难控制, 导致其稳定性差, 可靠程度低, 操作复杂使得成本较高。数字电视技术的出现克服了以上模拟信号的缺点。总的来说, 数字电视技术的优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1 信号的处理与传输质量

由于数字信号技术的处理传输只包括0和1两个水平, 恢复信号时易于保持原样, 因此, 其信号在传输过程中更易于保持稳定, 抵抗干扰, 即使远距离传输也不会影响信号恢复。另外, 若在信号的处理和传送过程中, 有杂质波进入, 只要杂质波的强度不超出某一限定的值, 那么杂质波的干扰可以通过数字再生过程进行清除, 即使杂质波的信号强度超过限定值, 其误差也可以通过纠错码技术进行再次修正, 因此, 数字电视技术的信噪比在处理和传送过程中不会产生大的变化。这种特性对于保持信号的稳定, 提高图像的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1.2 数字电视信号便于储存

电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使得半导体存储器可以容纳大量的数字电视信号, 这使得发送端可以在短时间内输送大量的信号, 这个功能是模拟信号不能比拟的。

1.3 数字电视压缩技术使得电视技术应用更广泛

数字电视技术中的数据压缩技术, 使得计算机、电视、电信等行业相互融合, 形成了媒体通信的统一系统。数字电视压缩技术应用范围的扩大为国家的信息公路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数字信号经过一定的调制解调技术, 可以实现多种形式的高质量的电视广播。

2 数字电视技术的应用

系统技术和应用技术是电视技术的两大基本组成模块, 其中, 系统技术有:调节接收技术、复用技术、用户管理技术等。下面来详细说一说数字电视的关键技术的应用情况。

2.1 数字电视的复用技术

模拟数字电视技术不存在复用技术。在数字技术中, 复用技术是其十分关键的组成部分。在数字电视中, 复用器将视频、音频和其他辅助性的信息进行打包整合, 形成数据流, 然后再进行复合, 形成单路串联的信息流, 输送到调制的技术。接收端再将此过程反向进行一次。这种复用技术使得数字电视技术实现了可扩展、可分级以及交互性。随着光纤技术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 在高科技的信息高速公路上, 宽带综合数字技术有可能会成为主体技术。

2.2 信息编码系统

通过压缩和复用技术, 信号不再存在场的概念。为了抵抗信号在传送过程中的抗干扰能力, 信息编码对信号进行纠错编码、均衡编码和网格编码, 同时为信号的输送打下基础。

3 数字电视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我国电视技术正面临着从模拟电视技术到数字电视技术的转变。国内大批省市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已经正式进入了技术转换阶段, 另外, 很多省市进行数字电视技术方面的合作, 这种合作模式可以实现技术和资源的共享, 避免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同时, 我国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障碍。首先, 我国数字电视技术标准不够完善, 而数字技术已经在全国范围内的部分地区启动使用。数字电视的技术标准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有线电视数字标准、卫星广播数字技术标准以及数字信息地面传送系统。不完善的技术标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数字电视在中国的产业化, 很多企业考虑到数字电视的市场风险而不能贸然开发市场。一般来说, 标准的制定应该先于市场开发, 使得数字技术的市场活动能够有章可循, 让技术带动企业发展。标准的缺失使得企业在技术的研发过程中找不到明确的方向, 畏手畏脚, 最终导致数字电视的生产很难形成产业化, 更不用说数字电视技术的推广和使用了。同时, 我国尚未完全掌握数字电视的核心技术, 数字电视的核心组成部分——芯片大部分还是需要进口, 很多关键设备还是不能实现国产化, 这种状况的直接结果就是数字电视的成本居高不下, 为数字电视的推广造成了障碍。另外, 数字电视是一种收费技术, 而我国的电视用户是否能够承受数字电视收费呢?要是观众能够为观看节目付费, 也就表明观众对电视节目的要求也就更高, 当今我国的数字电视优势体现的并不明显, 这需要电视工作者能够提高节目内容的质量, 以精彩的节目内容赢得用户, 同时优质的服务和充分的宣传工作也能够让观众认识到数字电视的优点, 打消观众的消费顾虑。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用户对数字电视技术了解的深入, 数字电视呈现了新的发展方向, 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3.1 高清数字电视技术

当前数字电视技术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就是高清电视, 高清电视具有很高的清晰度, 同时技术要求也更为严格和苛刻, 他对数字信号的质量、接收和传送技术的要求都很高。所谓高清数字电视, 从字面意义来理解, 强调的是画面、声音的清晰度, 同时将分辨率从720×576提升为1920×1080。人们对电视节目的清晰度要求越来越高, 在电视卖场以及各个视频网站都可以看到高清的字眼, 因此。高清数字电视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他是数字电视技术发展趋势中的关键部分。

3.2 网络电视

网络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生活、工作和娱乐不可缺少的部分。人们更多地在互联网上搜索和获得信息。网络电视就是以互联网为载体, 将信息带给观众。网络电视与普通的电视相比, 其节目内容更为丰富, 同时, 网络电视的终端设备为机顶盒或者是PC机, 通过这些设备可以实现网络的互动, 与单向的电视节目相比, 人们更乐于随意点播自己中意的节目。这种超强的互动性使得网络电视对传统的电视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另外由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网络电视节目的质量也日益提高, 其清晰度也可以满足用户的要求, 这也使得更多的用户倾向选择网络电视。因此, 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其网络电视的发展趋势会越来越明显。

3.3 卫星直播电视技术

与前两者不同的是, 卫星直播电视技术通过卫星来转播信号的新型数字电视节目。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卫星技术, 通信卫星的转发器的功能已经非常强大。卫星转发器的功率很大, 它完全可以实现数字电视信号从发送端到接受终端的传送工作。与上述两项数字电视技术相比, 卫星直播电视技术的突出特点就是其覆盖范围十分广, 全球范围内的数字信号的传输工作都可以通过卫星电视技术实现。不仅如此, 其设备也十分简单, 通过天线就能够使用户观看到优质的数字电视节目。

3.4 地面无线数字电视

地面无线数字常用的传输模式有:数字MMDS传输模式、MUDS传输模式和“移动电视”模式。具体使用哪种模式, 需要各地方电视台根据自身情况具体分析。三种传输模式适用于不同的情况。比如, 在范围较大, 居住不集中且经济欠发达的地区, 应该选用:数字M M D S传输模式、M U D S传输模式, “移动电视”模式虽然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但是其成本较高, 一次性投入较大;在居住密度大且经济情况较好的地区, 则采用“移动电视”更有优势。地面无线数字电视的信号发射时通过电磁波完成传递的, 中间节省了很多环节, 其设备复杂程度降低, 这一点与之前提到的有线数字电视及卫星电视不同。另外, 无线数字电视的成本较低, 因为其服务范围较小, 这一特点使得地面无线数字的设备简单且建设成本低, 这形成了其独特的优势。同时, 地面无线电视的管理工作简单, 可以实现无人监测, 节约了人力成本。最重要的是, 地面无线电视技术由于服务范围小, 其地方特色鲜明, 不同的地区可以因地制宜地播出符合本地文化的电视节目, 在节目制作方面也更加灵活。因此, 地面无线数字电视也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

4 总结

电视数字化是我国电视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 这是我国电视技术的又一次新的大范围的革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我国的数字电视将进入新的阶段, 这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摘要:数字电视技术是我国电视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介绍数字电视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谈谈数字电视技术的应用, 并指出了数字电视技术在我国今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数字电视技术,概念,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林卫星.有线数字电视维护中一些容易忽略的技术环节.信息通信, 2011 (2) :187-188.

[2]卢官明.数字电视原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7) :33-34.

上一篇:人才保障下一篇:全生命周期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