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数字校园(共12篇)
“互联网+”数字校园 篇1
1 引言
物联网 (The Internet of things) , 简而言之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2009年8月7日, 温总理在无锡市考查工作时, 提出了“感知中国中心”, 并把传感网络中心设在无锡, 从此物联网及其相关技术和设备被全社会重视和关注。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 定会对传统校园向智能数字校园的升级产生重大影响。
随着物联网和相关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及相关设备的进步、普及, 将促进智能数字校园的建设与研究, 从而为高校数字化资源与信息化系统的科学利用提供成熟的条件, 更好地为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服务[1]。所以, 本研究小组努力学习物联网的功能和特点, 设计了基于物联网及其相关技术的智能数字校园系统。
2 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应用的实现主要分三层。一是传感系统 (设备层) , 借助各类技术实现和物相关的信息采集和识别;二是通信网络 (信号获取和传输层) , 包括各类接入网和专用网, 如:广电网、互联网, 用于对采集来的信息进行传输和处理;三是应用和业务 (业务应用层) , 即可基于现有的手机、个人电脑等终端进行的输入输出控制终端[2]。其中, 前两个层次由传感技术和通信技术实现, 其核心技术是传感网、RFID (无线射频识别) 等技术。第三层是以软件为主的数据处理技术。
物联网在运行中, 先标识物体属性。传感器会检测动态属性, 而静态属性被直接存在RFID标签里。阅读器的作用是识别并读取物体属性, 同时将属性数据转换为适合网络传输的数据格式, 随后信息处理中心会接收通过网络传输来的这些数据, 最后再由处理中心完成相关计算实现物体通信。
3 智能数字校园的内涵
智能校园的管理和服务模式需要更高的交互响应速度、灵活性和明确性, 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师生和校园资源相互交互的方式的改善和提高, 从而实现智慧化管理和服务的数字校园。具体实现方式具有可行性, 我们可以在教室、实验室、图书馆、食堂等教学机构中安装传感器。为了形成“物联网”, 要将这些传感器按照实际使用需要相互连接。然后进行教学、生活与校园资源的整合, 所以要在现有的互联网的基础上, 将“物联网”与传统的互联网资源整合起来。以物联网为核心技术的智能数字校园能够实现身份自动识别、多媒体教室与实验室管理、图书借阅管理、校内消费管理等, 为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物联网作为新一代网络环境, 成为物联网时代的智能数字校园的网络基础;硬件方面则以SIM卡和标签识别器为主要核心终端设备[3]。在各类应用中, SIM卡可以把师生的相关信息存储在其手机中, 使手机成为名副其实的智能终端, 首先手机可实现身份识别, 然后在诸如校内消费管理、多媒体教室使用、实验室管理和图书借阅管理等多种功能采集、存储和处理信息。有了这些软硬件和技术手段, 智能校园才可以方便地为师生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提供越来越多的服务。
4 物联网在智能校园中的应用
4.1 教学管理
全面和主动的教学管理体系是智能数字校园建设的重点, 而物联网和RFID技术是建立教学管理的核心。高效智能的教学管理系统是教学质量得以保证的关键和监控体系。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教学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拓展学习空间;此外, 物联网技术还能为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等提供物质环境。
4.2 图书馆管理
智能化的服务和管理是数字化图书馆在物联网技术上又一重要应用, 其理想模式就是减少甚至无需人工服务。现阶段物联网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 主要是RFID电子标签的应用, 它取代了传统的条形码, 这里我们以书籍信息管理为例来说明。首先是对射频识别技术的使用。我们在图书上使用RFID标签来代替传统的条形码, 配合安装在书架上RFID读写设备, 用于实现对图书的感知和定位。通过射频识别技术实现对图书详细信息的识别和采集, 再将这些信息通过Zig Bee技术构建的无线传输网络和互联网传递到图书馆信息管理中心或智能手机等信息处理中心, 然后按预设程序进行处理。比如, 有新书到馆时, 工作人员可用读写器将图书放置到位, 读写器会自动将相关图书的上架信息及时传递到智能图书馆管理系统中进行处理、传输和储存[4]。
4.3 多媒体教室与实验室管理
传统的多媒体教室的控制台只能识别固定的卡片信息。智能数字校园的多媒体教室以物联网为支撑, 在控制台上安装标签识别器后, 老师用自己手机中的SIM卡进行身份自动识别, 免去领取功能单一的卡片来开启多媒体电脑上课, 提高多媒体教室使用率。实验室也可以很好地应用物联网的功能, 主要包括仪器设备管理、实验过程管理和智能插座等。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一样, 需要安装标签识别器, 老师和学生的手机SIM卡在进入或离开实验室时会进行自动身份识别, 所以师生使用实验室的时间可以被系统智能记录下来。对实验设备的管理需要使用RFID来存储设备的基本属性等信息, 所以阅读器才能方便地获取相关设备信息, 最后用网络进行统一管理。对实验过程的管理是物联网技术在实验室管理中的重点:首先, 学生通过RFID可方便获取操作要点、实验步骤、使用帮助等信息。如果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出现使用不当的情况, 智能系统会自动警告并中断实验过程, 提高学习效率。此外, 实验者可以实时获得实验数据, 体现数字化与网络化实验教学。
4.4 校内消费管理
师生经常会在校内消费, 因此优质安全的支付管理系统是必须的, 数字化校园的消费管理需要一种便捷、安全的消费支付模式。在教学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手机SIM卡依然必不可少, 首先自动身份识别是一切校内消费的第一步, 师生通过身份识别之后, 用水电费支付系统支付宿舍或家庭的水电费、燃气费和洗衣费等可避免现金支付的麻烦。同样的原理, 师生在校内超市购物或在食堂就餐时, 便可利用加入物联网的超市消费系统或餐饮管理系统为购物和就餐付费, 打造一个校内智能、快捷、安全的消费体系。师生可以随时通过个人账户管理系统查看自己的账户余额和消费记录, 也可以从银行账户向SIM卡账户充值。为了提高校内消费支付的安全性, 师生在学校成功进行一次消费或充值, 基于物联网的消费管理系统都会将每笔交易记录的具体信息 (比如:消费数额、充值数据、账户余额) 通过手机短信发送到用户手机上, 以便师生用户对自己的账户进行实时管理。
5 结束语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相关技术的日益成熟, 为高校数字化、智能化教学和生活管理的实现带来了新的希望, 高校智能数字校园的建设也是未来校园建设中必不可少的核心建设项目。智能校园是通过物联网来实现智慧化的校园教学、服务和管理, 它以物联网为技术基础实现了校园内任何人、任何物、任何信息载体、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互联互通, 海量信息在物联网平台的聚合而产生新的信息, 从而给广大师生提供了智慧化的业务和服务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晓静, 张晋.物联网研究综述[J].辽宁大学学报, 2010, 37 (1) :37-39.
[2]刘伟, 张益铭.物联网关键技术[J].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1 (6) :172.
[3]李琳.SIM卡在物联网环境下应用的新思考[J].电信技术, 2010 (1) :19-21.
[4]曹瑞芹.物联网技术在图书馆的扩展应用及其关键技术[J].兰台世界, 2011 (9) :28-29.
“互联网+”数字校园 篇2
数字校园的概念最初出现于上个世纪7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提出的E-campus计划,之后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普及,数字校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逐渐开辟了一个独立的应用领域。2010年7月国务院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明确提出“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其后《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年-2020年)》也提出“大力推进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教育信息化纷纷步入数字校园项目建设。许多走在信息化研究前沿的专家学者也推波助澜,数字校园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如火如荼。近几年,随着物联网、云技术逐步渗透到数字校园建设中,很好地整合了优质资源,突破了异构应用中的“信息孤岛”,于是数字校园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智慧校园。
本文以我校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转型过程为背景,主要研究分析项目建设中顶层规划与设计、融合环境架构搭建以及高性能云计算系统等问题,并提出智慧校园的建设建议。
1建立定位准确的智慧校园顶层规划与设计
我校的智慧校园规划与设计在智慧校园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占了很重的份量,从调研初期到完成规划至少花了一年的时间,重点是对现实校园的真实需求和现有数字校园的已有建设进行分析评估,透彻分析当前校园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详尽调研学员、教师、行政管理者等用户的实际需求,以便准确定位智慧校园重点建设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①“信息孤岛”现象严重。例如我校的办公协同、教务管理、学员管理、数字图书馆等应用系统是在“数字校园”建设的十年间不同时期开发的,因为是不同的应用开发商提供的软件,没有统一的数据标准和应用平台,数据孤立,自采自用,应用运维也各自为政,一直以四个“信息孤岛”在使用。期间虽然经过校信息网络中心的多次统筹协调,但效果不明显。②未结合校园的实际情况做本土化处理。例如教务管理系统大而全,直接采用开发商设计的标准化应用系统。我校教务管理主要针对的是成人干部培训教育,显然模仿一般高校的应用系统与我校的实际需求有很大的差距,致使有些功能模块或者不需要或者针对性不强。③校园信息化的推进缺乏相关保障制度。数字校园建设中过于依赖信息网络中心的技术保障和信息化普及培训,未建立符合我校实际的长效激励机制,不能保证全员参与,整体推进。④建设经费分配不合理,存在硬件、软件和资源建设经费投入较多,后期服务和运维经费投入较少。
智慧校园规划方案既要包含对现有数字校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又要强调智慧校园对学与教的支持,兼顾提高行政管理质量和水平,同时要具备一定的前瞻性、融合性和扩充性,切忌认为技术等不成熟而不敢做新技术尝试。
2搭建“智慧”融合系统架构
基于智慧校园的总体规划,智慧校园总体架构共分为6层,从基础层到最高应用层分别是“基础网络”、“技术支撑”、“公共数据”、“统一管理”、“业务应用”和“用户访问”等6层。
(1)基础网络层。
主要包括:基于互联网的万兆骨干有线校园网、无线覆盖校园网、移动互联网、校园高清监控网和物联网等。为保证智慧校园长久发挥高性能,我校对原有千兆骨干网校园网进行了全新升级,数据核心交换层采用两台58512万兆核心交换机,构建了万兆带宽校园网骨干交换体系结构,楼宇的汇聚层采用高性能的千兆交换机565068,可以在必要时利用10 GE接口同核心设备对接,以充分保证物联网信号、在线教育培训平台数据,校园高清监控视频流等大数据交换的高效流畅。
(2)技术支撑层。
技术支撑层是整个系统的核心技术应用所在,主要包括:高性能云计算、云存储中心、智能机房、场所(含校中心机房、食堂、图书馆、超市等)、负载均衡等。这里重点讨论一下我校高性能云计算环境的搭建。
我校新云数据中心的网络链接和数据存储均采用冗余架构,辅助以防火墙FW和负载均衡LB,充分保证了大数据流的安全和高效。考虑到原有基础设施兼容性和利用率问题,利用云虚拟化技术整合了机房中原有服务器与存储设备,与新购置的设备统一部署在智能中心机房内间,根据不同的应用和数据分类间隔成3个机房设备区,外间是运维工作区。UPS配电系统部署在机房设备区域的公共区,由两台800KVA的UPS并联构成1600KVA规模。机房的制冷系统也重新部署,购置3台机房专用精密空调分别安装在机房内间的3个设备区域。统一规划、统一交换、多应用融合的云平台高性能数据中心的建成为智慧校园的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3)公共数据层。
统一存放智慧校园系统中共享数据信息。主要包括:办公数据库(含协同办公、领导决策、干部测评等系统数据)、教务数据库(含教务管理、学员管理、课件录制、干部在线培训等系统数据)、数字图书文献数据库、科研数据库和基础数据库(含财务管理资产设备管理、后勤服务管理、一卡通管理等系统数据)。
(4)统一管理层。
主要包括:
①数据交换。数据交换平台负责实现智慧校园各应用系统间的数据交换功能,主要解决分布式异类数据资源环境下数据集成和共享问题,数据集成是基础,共享是目的。
②统一认证。用于实现统一的用户、权限、资源管理以及统一身份认证和数字证书等功能,每一个用户将拥有唯一的电子身份。
③校园卡。集用户电子身份与电子钱包于一体的校园卡是校园日常事务,包括用餐、借书、考勤、超市购物、车辆通行、智慧协作等业务的电子识别卡。
④智能表单平台。用于实现基于XFORM标准的表单的定义、展现与解释。
⑤短信平台。基于短信提醒,推送消息,目前我校已经实现对移动、联通、电信各种类型手机的全方位支持。
(5)业务应用层。
该层的各业务应用由学校各职能部门管理和应用,主要包括:协同办公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员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科研部负责)、财务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后勤服务管理系统、干部在线培训系统、课件录制系统、领导决策系统和干部测评系统等。信息网络中心提供所有应用系统的技术保障,办公室负责所有部门间的沟通协调。
(6)用户访问。
用于实现我校信息系统的统一信息门户。
3结束语
“互联网+”数字校园 篇3
戴尔公司中国区市场部总监杨鹏介绍,全新的戴尔互联课堂解决方案可为学校和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让他们充满信心地实施有效教学,尽量满足每个学生的独特需求,在进行基于特定项目的个性化和协作式教学的同时,改进传统教学方式,最终达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熟练掌握所学知识与技能的目的。
同时亮相的还有戴尔新一代教育本 Latitude 2110,它配有全新防菌键盘、高清镜面宽屏以及增强的可选触摸屏,还支持多个连接选件,如集成WiMAX支持等。此外,它还集成了可定制的网络活动指示灯,若与第三方开发商套件共同使用,能帮助教师监控学生的使用状况。
戴尔此次还推出了移动笔记本电脑充电坞站,它最多可存放24台Latitude 2110或2100教育本,便于在不同教室之间轻松转移。充电坞站还集成了无线接入点、设备充电指示灯和局域网唤醒功能,显著简化了管理流程,并大幅降低了管理成本。如今,它还具备改进了的防盗功能,从而能够很好地保护资产。
“互联网+”数字校园 篇4
关键词:数字校园,职业教育,教育信息化
随着职业教育近些年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2014年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指出:“职业教育对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至关重要。”[1]迅速普及的云计算、大数据等网络技术,使得高职院校的发展与教育信息化、数字校园已经密不可分,教师和学生越来越关注教育信息化对学校发展的影响[2],特别是当国家的顶层设计中首次提出“互联网+”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形态后,“互联网+”的浪潮给社会带来了巨大冲击,职业教育需要也必须适应这种新变化,只有切实做好“互联网+教育信息化”才能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数字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依靠有线、无线的网络及各类信息化的数据,构建校园教育信息化,扩展传统校园的办学空间,完善传统校园的管理机制体制,促进教育教学的全面信息化,以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3]
●我国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建设的背景
上世纪90年代后期,“社会信息化”概念开始在我国出现,并辐射到教育改革和发展上,越来越多的官方文件提到了“教育信息化”,特别是2014年3月5日,全国人大第十二届三次会议召开,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6月23日,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召开,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也更加突出。这样两个重要的会议在同一年召开,就像一剂强有效的催化剂,让“互联网+职业教育”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更多教育信息化文件不断出台,“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也逐渐成为一种新常态。
从各类教育信息化相关的官方文件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互联网+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数字校园建设也日新月异,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它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教学、创新创业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4]因此,我们对数字校园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对促进数字校园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建设的基本要素
数字校园建设要“以生为本”,其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软件建设都要围绕这一核心开展工作,它贯穿学生学习、实践实训、教师教学、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因此,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建设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左图中的五个要素,这五个要素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1. 制度要素
任何一项重要工作能顺利有序进行,制度的保障是必不可少的。完善的制度会让数字校园建设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有了制度的保障,在建设中各部门就能协同合作,分工实施,不会出现工作中互相推诿,无法继续开展下去的情况。因此,学校应首先建立好相关制度、工作方案和工作时间表,让数字校园建设能层层落实,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顺利实施完成。
2. 网络要素
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是数字校园建设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要素之一。网络包括有线、无线两大类,每一类又有不同的接入模式,如TDD和FDD等[5],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能利用网络进行管理、教学和学习,不再受任何空间的限制。另外,它还包括应用于保障学校网络的中心机房、各类服务器、交换机等硬件设施,这些都是教育信息化中网络建设的基础设施。这些设施的建设既为数字校园奠定了基础,也为后续实施创造了必要条件。
3. 资源要素
资源要素主要是指用于管理、教学和学习过程的各种信息资源。它包括以多媒体素材、图书情报、教学软件等为主的软件资源和以硬件设施支撑的实体资源两大类。其中硬件设施支撑的实体资源主要包括一些实现信息化的实训室、录播室等场所资源。
4.应用要素
数字校园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在网络得到保障、各种资源具备的条件下,数字校园建设就可以发挥它的重要功能和作用了:(1)利用数字校园提取的大数据,经过分析,为学院的领导、各部门的负责人提供有效的、可靠的决策[6],如利用数据分析的结果为高校招生、就业、绩效评估、后勤保障等提供决策支持;(2)使管理工作全面协同;(3)及时完成上级部门需要的各类报表,如高基报表、人才培养数据平台等;(4)提高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能力;(5)为广大师生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如个性化培养,混合式教学等。
5.人才要素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教育信息化和数字化校园建设要顺利开展,首先必须有人才。数字校园建设的人才可以分为管理层面与执行层面两类人才。管理层是顶层设计的部门和主、分管领导,对数字校园的规划、实施提供战略层面的决策,对学校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执行层是教育信息化和数字校园建设的专业人才,包括具体工作实施中技术操作的人员、培训和指导本校师生员工相关信息技术的人员。
●广东行政职业学院数字校园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广东行政职业学院是一所以文科类专业为主的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起步相对较晚,数字校园建设也略显滞后。但近几年,学院积极贯彻和学习国家政策文件,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将信息化支撑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和创新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围绕数字校园建设的四个要素主要做了如下一些数字校园建设工作。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成立信息化办公室
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各个管理部门虽然也在尝试信息化建设工作,开发或者通过招标购买了一些管理系统,但由于系统相对孤立、各自为战的情况比较普遍,不符合数字校园建设所要求的实现校园全面协同的应用。因此,学院决策层积极完善顶层设计,成立信息化办公室,健全组织机构。信息化办公室成立后,展开了一系列工作,不断推进数字校园的规划、实施和维护。目前,学院的数字校园建设工作已经进入了一个健康、有序的状态。
2.购置适合学院发展的校园资源计划系统(CRP)
学院通过到多家兄弟院校学习调研,购置了适合学院发展的CRP系统。该系统是一个覆盖OA办公、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多个模块,模块之间互联互通,可以说是全员参与的系统。该系统同时也开发了手机APP版,统一由信息化办公室负责,各部门的所有教职员工、全院学生都要使用该系统,所有的信息都可以也必须实时、准确地录入。它依靠现代管理的理念、先进的信息技术,推动了学校各方面管理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为学校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数字校园奠定了基础。
3. 与中国联通广州花都区分公司携手合作,实施校园数字化
学院与中国联通联合打造“智慧党建”平台,只要打开手机,点击学院APP标志,即可进入该平台。“智慧党建”以手机为载体,并通过手机开展政策宣传、党课宣讲、远程开会、视频管理、互通信息、互动交流等工作。它是学院适应开放性社会和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学院构筑信息时代党建新模式的具体行动,是学院数字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与中国联通创建“智慧校园WIFI网络校园全覆盖单位”,通过这种与网络运营商展开的战略合作方式,不断提升校园网络出口带宽,实现无缝网络,确保安全、稳定、高速的网络环境,为数字校园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网络支持。
4. 购买清华大学网络课程平台,积极推进混合教学模式改革
在“互联网+”背景下,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碎片化”学习、“翻转式”课堂、MOOC等带来了新的教学和学习模式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数字校园的建设。学院为了改变传统模式,积极推进信息化条件下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把“互联网+教学资源库”“互联网+课程”作为学院工作重点,并引进了“清华大学THEOL平台V7.0”助力混合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管理部门也积极探索和创新适应混合教学模式的人才培养改革方案。让院级的重点课程都能实现网络化、共享信息化,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功能和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学院在各系(部)办公室附近建设了“教师支持中心”,该中心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可以解决教师开发网络课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以便为信息化教学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也为教师提供相互学习和交流心得体会的平台。
5. 各部门积极参与数字校园建设,营造浓厚的信息化氛围
在数字校园建设的过程中,各部门的积极参与不可或缺。信息化建设不能仅仅是信息化办公室的工作,而应是在信息化办公室统筹下,多部门协同配合完成。学院实训中心建成了功能先进的“课程录播室”,做好教学信息化资源保障;人事处多次组织教师参加“互联网+教学资源整合应用能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等一些师资培训班、研修班,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打造数字化“双师”型教师;系(部)积极建设具有教育信息化功能的实训室,创新实践教学新模式,如外语系建设了“云平台自主学习中心”、经济贸易系建设了“国际贸易模拟实训室”、经济管理系建设了“沙盘模拟实训室”等。
6. 开发数字化校园全景地图和开展“校园二维码”项目
学院积极与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合作,开展了一些信息化建设项目,如通过该校的技术力量开发了学院的全景地图并挂在校园网上,让校内师生和校外的学生家长、相关单位能实时了解学院的校园整体布局和校园环境。同时,还积极开展了“校园二维码”项目,将各部门的网站或者部门介绍做成二维码,印制在学院的灯柱上,师生可以通过扫码轻松了解各部门的位置及工作职责,这为服务师生带来极大的方便。
7. 学院入选全国首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
由于学院在数字校园建设上的不懈努力,2015年底,中央电化教育馆公布了首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名单,学院成功入选。
●结语
广东行政职业学院的数字校园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仍会不断遇到新难题。但只要转变观念,不断明晰管理机制,明确建设目标,强化信息化队伍的能力和素质,通过创新管理模式,以建设“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为契机,以促进教育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就能够进一步实现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数字校园的建设,就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科研和管理,提升学院的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职业教育信息化课题组.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209-235.
[2]王燕.智慧校园建设总体架构模型及典型应用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4(9):88-92.
[3]周晶,陆健,白志刚,等.信息化推动现代化全面构建数字化校园[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0):50-52.
[4]蒋东兴.我国高校信息化发展状况与对策建议[J].中国信息界,2011(9):20-22.
[5]王喜媛,叶明.数字校园共用无线网络控制的管理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6):234-235.
数字化校园汇报 篇5
“数字化校园”建设成果汇报
教育现代化、教育数字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我校十分重视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教学等各方面的应用,不断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的开展。
在创建“扬州市数字化校园”过程中,成立了以刘文宏校长为组长的数字化学校领导小组和管理小组,制定了创建“数字化校园”实施方案的计划,把创建“数字化校园”的评估细则进行了分解细化,责任到人。校领导以身作则,带头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电脑培训,提高了教师对数字化校园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有力地保证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各项工作,按照计划顺利实施。
一、基础环境建设
我校已经建成校园内的广播系统,接受终端已经遍布各个办公室和教室。有重要通知可以由广播中控室通过广播系统第一时间通知到学校的每个人,还组建了校园电视台,通过设置在多功能教室的电视台,可以对学校的一些活动进行实时录相,并及时传到“数字化校园平台”上,以便教师和学生点击收看。
我校目前已经建成光纤网络,并且通过学校自己的努力让网络分布到每个办公室,让每个老师都能感受到数字化给我校带来的方便与快捷。
目前学校建设有计算机网络教室1个,60台电脑进行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和网络浏览。教师专用的电子备课(兼阅览)室1个。我校建有教师用电子备课室,主要提供给教师电子备课、电子阅览和课件制作的场所,电子备课室配备了扫描仪、打印机、数码相机,并且对此有一套完备的使用说明和相应的规章制度,并且完善上机登记制度,使得我们的电子备课室可以更好地为全体教师服务。
我校现有多媒体教室1个,有投影机、实物展示台等多媒体演示设备。还有6台(套)移动投影设备。这些投影设备的投入使用,给我校数字化教学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二、教学应用水平
我校一直重视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多次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相关的培训,让教师掌握电子备课的方法,从2006年起,我校就鼓励教师将纸质教案改为电子教案,实行统一备课格式,并积极开展电子教学教案的自评和互评。通过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在我校电脑老师培训后,我校每个学科的负责人都已经会将各种资源上传到校资源库,为校资源库的不断扩容做好后备工作,目前我校青年骨干教师都在“数字化校园”平台上开设了个人主页,用于上传教案、交流教学心得、展示社会进步、时代发展。形成了一股“数字生活”的良好风气。每学期教导处还对调研考试的成绩,利用计算机进行对比评估,对班级的成绩进行动态管理,每个教师都有属于自己的电子档案。学校正准备着手在学校网站上面提供了部分年级的学生的成绩查询,方便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我校同样十分重视学生的信息技术素质的培养,在中年级即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而且在统一教材的基础之上,信息技术老师又增加了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对四五年级学生增设了动画制作校本信息技术课程,我校也有数名学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参加全国动漫设计并获奖。电脑老师在教学之余,还指导学生建设研究性学习网站,目前我校有学生个人主页达20余人。也正在着手让更多的学生在数字化校园平台上留下自己的个人空间。在课余时间学校的机房和电子阅览室也向师生开放,尽量满足师生的需求。
学校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有多篇文章在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学校也多次接待兄弟学校来我校参观交流。
各班发动学生制作班集体主页,包括建立每个学生的个人档案,记录成长过程中的典型资料、学业成绩;建立评比栏,公布班级各项常规评比结果;开辟经验交流区,谈论班集体建设中服务工作的心得体会,促进自我反思和相互启发;设计综合评价专栏,每月由任课教师、班主任和同学对每位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提供优秀网站链接,让学生接受丰富多彩的思想教育。
学校一直重视学生德育工作,重视德育工作的数字化,充分利用班会课、团队活动、家长会等常规德育工作。开展网上德育工作是我们构建德育工作新格局的需要。根据德育工作的特点,我们正着手建设德育网站,形成多样化、多渠道抓好学校德育工作的格局。
为了方便学校、家长、学生相互沟通,促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我校采用了家校e通作为交流平台,实现家长、学生、学校之间的信息互动与交流。
学校还根据学生信息素养情况的不同,建立的学生作品档案,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电脑制作、信息技术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学生信息素养较高,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赞扬和认可。
目前我校已初步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数字化教学模式,教师养成了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形成了集体讨论、同事帮忙、自己动手做课件的教学习惯。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方面成果显著,在各级各类的赛课中,我校教师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发挥了信息技术应有的作用。
三、管理应用水平
我校已配备了符合省市统一标准的、具有一定开放性、扩展性并能彰显个性的“数字化校园平台”,能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及服务的信息化。有包括教师人事管理和学生管理、教务管理、校产管理、图书管理、学籍管理系统、电子排课系统、人事管理系统、会计电算化系统、档案管理系统等软件。
四、保障工作措施
学校成立的信息网络中心,专门负责数字化学校工作,由刘校长牵头,具体负责信息化的工作小组,分工合理,任务分解细化,责任到人,并定期召开会议,商讨落实学校信息化工作。为促进学校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的内涵提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我校现有信息技术学科专职教师2人,按课程标准设置,设置三、四、五年级每班每周1课时信息技术课,受到了家长、学生的认可和欢迎。为了全面提高全校教师的电脑运用水平,我们进行了有组织、有计划、基础实用的全员电脑培训,使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数字员工队伍。先后举办了多次培训,包括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培训、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培训、如何利用好网络教学资源的培训、数字化校园建设培训等。
我校网络管理人员积极参加市电教馆组织的网络管理员培训并取得了相应的网络管理员资格证书。而且,通过学校组织的各类信息技术培训活动,使我校大部分任课教师能够自制课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计算机应用水平不断提高,提高了全体教师的信息素养。
学校通过数字化校园建设,已经初步形成了模块化、系统化的数字化办公管理方式,提高了学校管理工作的水平和效率。
数字一代成就中国互联网亿时代 篇6
年轻势力的崛起
中国最早出生的独生子女一代已经33岁,处于人生最关键的阶段。他们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不容忽视的“新兴消费力量”,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整个社会的权力正在逐步交接到这群人手中。他们每天在线生活的时间总和达到10亿个小时,整整是美国网民的两倍。
中国年轻一代正引领着中国的第三个消费高峰,他们正成为当代中国经济崛起的新势力。在中国步入信息社会的大背景下,中国年轻势力的崛起与互联网的发展是同步的,两者互相促进,不断改变着当代中国的面貌。
在数字革命下所产生的在线生活,已经悄然改变了当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腾讯在十年前建立的在线生活平台,今天已经被完美地展现。多年来国内众多互联网企业清晰地把握了这个趋势,这也是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可以说,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造就了中国数字新一代,而以独生子女一代为心的数字一代也成为中国互联网最核心的用户。只有抓住并充分利用这群人的消费动机以及行为习惯,才能赢得未来。
两个世界,一种生活
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数字一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刘胜义先生分别从消费、社交、娱乐三个维度勾勒了以独生子女一代为核心用户的数字一代的基本轮廓,将互联网与他们生活之间的关系做了详尽的阐述。
他们是钟爱品牌、智慧消费的一代。与父辈不同的是,数字一代具有很强的品牌消费意识,看重品牌知名度,不具备品牌价值的商品很难打动他们。
他们更倾向于消费而非储蓄,在社会中属于引领潮流的人。在刺激消费方面,数字一代已成为主力军。新生代市场监测的数据显示,这群人当中约50%拥有个人信用卡,人均两张卡,月均刷卡4次,每月消费超过1800元。他们敢于消费却又理性消费,对价格的敏感度和对性价比的追求,使他们更加善于运用互联网作为品牌消费的新渠道:通过门户和搜索网站了解产品资讯,通过社区、微博等了解口碑,通过电子商务完成购买,从而更加智慧地进行消费。
他们是热爱社交,积极进取的一代。调查报告指出,独生子女一代中,73%的人喜爱参与社交活动。由于从小缺少同伴的成长环境,因此他们更喜欢通过互联网结交各种朋友。当然,有时他们也因为成长环境而不善于现实生活中的社交,网络促进了新群体的形成,线上的虚拟好友会组织线下的网友聚会,让虚拟的人际关系走向真实。腾讯在过去十年里一直伴随着他们的成长,通过不断建立虚拟和真实的关系链丰富“在线生活”。而这些泛关系网络,成为塑造他们独立自主生活态度的重要因素。数据显示,由于在经济飞速发展与多文化交融中获得了广阔的视野和进取的态度,使他们充满理想,敢打敢拼,与全球发展中国家相比,表现出更高的创业热情。
他们是懂得生活,崇尚娱乐的一代。数字一代喜好舒适,不再崇尚“埋头苦干”的方式。他们有着强烈的个性,更懂得享受生活,更加崇尚用现代互联网的智慧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互联网提供音乐、视频,游戏等多种娱乐平台,是他们娱乐放松的最好工具。娱乐是独生子女一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腾讯在娱乐网民方面众所皆知,QQ音乐,QQLive,QQ游戏都是很好的代表。
其中网络音乐在独生子女一代网民中普及率超过80%,游戏的应用超过60%,而视频等应用更是发展迅猛。对于数字一代与众不同的特征,刘胜义先生概括为:外部环境与内心需求造就了线上线下两个世界,线下生活和线上生活又在不断融合。他们在现实和网络两个世界中游刃有余,却又能最终回归到同一种生活中。
亿时代影响力
2009年3月5日,腾讯QQ同时在线账户数超过1亿,中国互联网也进入了亿时代。当1亿人同时使用一种工具时,它的影响力一定不容忽视。应该说用户腾讯全方位的在线服务平台成就了腾讯,腾讯也不断引领用户走向更加理想的生活。
在“一站式在线生活服务”定位的指引下,腾讯精准地把握每个用户的需求,从沟通、资讯、娱乐、商务四个网络基本需求出发,形成了中国规模最大的网络社区,为数字一代提供了全方位的在线服务平台。
从奥运会到60周年国庆,从上海世博会到南非世界杯,从“5?12大地震”到玉树地震,腾讯网不断聚焦重大社会事件,充分展示网络主流媒体影响力和社会责任感。正是及时、丰富、互动的资讯平台,成就了腾讯网主流媒体的影响力。
QQ这张无形的大网,串起数字一代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腾讯通过Qzone社区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体验。目前,Qzone的活跃账户超过4.28亿。以QQshow为例,这款产品彰显用户个性,获得了众多网友的欢迎,目前注册账户数达到4.9亿。
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探讨 篇7
要做到能反应真实物体, 准确大小, 各种物体的属性准确无误, 只能使用小型无人机航拍技术, 而不是飞机航拍, 因为一个学校体量小, 面积不大, 使用无人机航拍方便, 快捷, 便宜, 可操作性强。利用无人机拍摄的航拍进行作业, 在校园打一些控制点, 将航片进行空三测量, 建立立体模型, 在这模型的基础上, 测出地物地貌的高度大小, 得到一个地物属性的矢量文件, 这个矢量文件包含了地物的基本属性 (高度, 宽度, 样子) , 从而绘制出校园的矢量图。无人机航拍数字摄影测量技术目前属于一个新兴技术, 一些高等学校也正在发展这个技术。
2 快速三维建模技术
利用相关软件和得到的校园矢量图, 快速拉出各个地物的“盒子”, 那么一个校园的基本三维模型就出来了, 通过这个模型, 我们可以看到校园里的房子, 树, 道路等校园里有的东西, 有了矢量图, 这个过程就非常快, 软件一步到位, 那么, “初模”就出来了。
3 信息采集和模型完善
为了能真实反映各个地物的外貌, 这个就需要外拍人员进行外拍, 将每个地物的4个面用照相机拍下来 (地物的顶面不用拍, 航拍的相片就是地物的顶面) , 记录每个地物的名称, 当然, 为了更加真实的反映每个地物的真实样子, 运用相关的软件进行处理, 比如说, 房子有的地方凹, 有的地方凸, 在模型中, 凹的地方打进去, 凸的地方拉出来, 然后将拍的照片贴到模型上去, 这个时候, 模型中校园每个物体的样子就是现实中物体的样子。然后将每栋建筑里的房间做出来, 贴上相应的房间信息, 那么和现实一模一样的一个小型校园就出来了。
4 发布数字校园
发布数字校园需要相关的软硬件配套, 为了后期的智慧校园服务, 建议采用千兆光纤, 搭配好一点的服务器, 架设一个服务终端, 利用服务终端在网上发布数字校园, 这个时候我们运用终端设备 (手机, 电脑等) , 就可以看到整个校园了, 如果是个陌生人在学校里迷路或是找么个地方, 他就可以打开手机, 登陆数字校园, 首先GPS定位位置, 然后输入要去的地方, 怎么走, 一目了然。当然了, 还有些其他的功能, 日照分析, 每栋楼的体积大小样子等等。
5 功能性资源整合连接
功能性资源整合连接是由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的一个重要过程, 当然了, 首先要做个需求分析, 知道要实现什么样的功能, 通过数字校园留下的接口连接相应的功能板块, 然后实现相应的功能, 简单点说就是, 这个智慧校园到底要有多智慧, 不同的人怎么使用这个智慧校园, 搞清楚了这些就开发相应的板块, 然后就往数字校园上挂。功能性资源整合其实是数字校园从重点是“看”到重点是“用”的过程。
6 共享云服务
我们知道, 使用云服务能够更加方便快捷的得到内容丰富的数据, 智慧校园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 只有使用云服务, 用户体验交互才能更快, 空间更大。首先一个, 数据功能, 也就是将学校当中所有的老师, 学生, 行政人员这些基本的人员信息添加到每栋房子的具体办公室, 宿舍里去, 所以, 当学生在学校要办什么事情的时候, 就可以打开智慧校园, 很容易就找到相应的老师, 其次, 各个职能部门也可以将自己的职能挂在智慧校园上, 比如说图书馆的藏书, 有多少种藏书, 哪些是被借走了, 再次, 教务也可以把每个教室的课添加到智慧校园中去, 你就知道什么地方在上什么课, 等等。
7 成果和可扩展
那么, 成型的智慧校园, 具有哪些功能呢, 我想说只要你想得到的, 都可以拥有, 他就是一个大的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 你可以做任何事情, 大到整个学校的专业学生统计, 小到一个寝室分享这个寝室的欢乐时光, 当然了, 对于不了解这个学校的人, 这也是一个好的了解方式, 比如说学校的老师情况, 各个专业发展, 获奖情况等。在这个平台上你可以任意扩展, 比如做点小生意, 发布一个课题找人一起研究。或者直接打开一个教室, 通过教室里的视频设备听一堂你感兴趣的课。你再也不会因为要交学费而排很长时间的队, 再也不会因为你想在图书馆借的书被借走而白跑一趟图书馆了。
8 结论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将使得未来任何事物都将变得智能化, 智慧校园其实就是创造了一个虚拟世界, 很多事情将非常方便的得到解决。同样, 智慧校园也将改变现有的学校生活, 教学等模式。更加有利于学校的发展, 创新。
参考文献
[1]王佩军, 徐亚明.摄影测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2]刘先林.当代航空、航天摄影测量的技术热点[Z].2003.
论互联网时代的数字鸿沟 篇8
传播效果研究中曾有一个“知识沟”假设,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学者蒂奇诺等人提出。他们在对电视进行研究时发现,社会经济地位、传播技能、文化水平、社交范围不同的人接收电视节目以后,原有的知识沟差异会被拉大。这个假设后来受到学界的质疑,首先对“知识”的内涵难以界定。其次,实践中电视节目并不会拉大不同人群之间知识方面的差距,因为电视传递的知识层次较低, 知识基础较好的人的知识量增长有限, 而基础较差的人很快就能赶上原本较多知识的人,从而缩小知识沟。[1]但在互联网时代, 数字化新媒体的形态或渠道层出不穷,“信息沟”的产生却是真实存在的现象。与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使用密切相关的“数字鸿沟”的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并逐渐发展起来。
数字鸿沟最早受到全世界的重视, 源自于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发表的《在网络中落伍》的系列报告———在网络中落伍之一:一项对美国城乡信息穷人的调查;在网络中落伍之二:数字鸿沟的新数据;在网络中落伍之三:定义数字鸿沟;在网络中落伍之四:走向数字化。这一系列报告使得社会各界对数字鸿沟有了初步的了解, 并让人们认识到了其作为一个网络技术环境下产生的新问题的严重性。数字鸿沟其实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概念,它包含的现象范围非常广泛。此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供过对其概念的一则描述:数字鸿沟指处于不同社会经济水平的个体、家庭、企业和地理区域之间,在信息通信技术(ICTs)的使用机会和许多活动中的互联网应用方面存在的隔阂。[2]而根据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的报告之三, 数字鸿沟的具体内容表现被划分为A、B、C、D四个方面:A(Access)指人们在互联网接触和使用方面的基础设施、软硬件设备条件上的差异, 经济地位优越者在这方面有着突出的优势;B(Basic skills)指用互联网处理信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差异, 而这与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C(Content)指互联网内容的特点、信息的服务对象、话语体系的取向等更适合于哪些群体使用和受益;D(Desire)指上网的意愿、动机、目的和信息寻求模式的差异。[3]由这四项差异可以看出,数字鸿沟的产生与社会各阶层的不平等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在数字鸿沟出现之后, 有很多学者都对其进行了研究, 然而这些研究大多关注数字鸿沟宏观方面的表现,并注重探究其解决方式,研究的角度也是多方面的。因此,本文旨在从数字鸿沟这一现象本身与社会不平等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入手, 以一个较小的社会学角度进行一些粗浅的解释与探究。
一、社会不平等影响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的现象,它既存在于信息设备的技术领域, 也存在于信息资源的应用领域;它既存在于多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也存在于同一社会的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具体来说,根据数字化时代信息传达的两个步骤, 社会不平等对数字鸿沟的影响可以分别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信息技术设备接入前、信息资源使用和接收时。所谓的“信息技术设备接入前”强调的是网络信息物理接入模式和社会群体接触意愿方面的不平等现象,它包括但不仅限于硬件方面的条件性不平等。而“信息资源使用和接收时”强调在受众已接入网络后由个体自身各方面因素引发的信息接收结果产生的差距。
(一)信息技术设备接入前
这个阶段的社会不平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包括经济基础、教育程度和接入意愿。本文将主要使用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2014年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相关数据, 具体分析与上述三个方面相关的社会学变量与其互联网技术接入的联系, 并重点关注社会不平等现象在这些变量中的表现。
1.经济收入
经济收入是一个与网络接入有着密切关系的变量。经济收入的差异可以从世界和中国境内两个维度进行划分。世界范围内的差异存在于国家内部以及国家和国家之间。在诸如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中,由于自身体制和历史发展诸多因素,以经济水平为基础的阶层、种族和行业差异明显,进而直接影响到不同人群的网络接入。其他网络设施的国际分配差异研究也显示了这样的不平等。一般来说,网络连接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紧密相关:越发达的国家往往比发展中国家有更高的网络接入率。在中国境内,以经济水平为基础带来的不平等主要是明显的城乡差异。根据《2014年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如图1所示,虽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扩大,农村部分人口转移为城市人口从而导致农村网民比例下降,但两者之间的差距仍然明显。
注:图 1 至图 3 数据图均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2014 年第 34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4]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由经济差异带来的数字鸿沟在将来是否会像前文提到的知识沟一样逐渐被填平呢?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许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答案。许多相关数据显示,经济差异正在被移动互联网填平, 最大的原因是移动终端设施降低了互联网的使用门槛。目前绝大多数移动电话都可以作为网络物理接入的入口, 相比其他网络接入硬件设施,其对经济水平的要求明显降低。“移动互联网在填平地域性数字沟方面有自己独到的成本及技术优势,能够让较为落后的国家、地区或社会族群较快实现数字脱贫。”[5]在我国,千元智能手机大量涌入市场,为普通用户提供了互联网接入的机会。“今天只有少部分人是由于缺少上网设备或认为上网费用贵而不使用互联网, 因此经济因素已经不再是互联网普及的最大障碍。”[6]
2.教育程度
教育因素一直是影响不同群体之间传播效果差异的重要因素,教育程度直接影响到受众的文化水平。在信息接入方面,教育程度的不同,则会进一步影响个体对网络的认知度,以及其未来接触互联网的概率。不同教育程度者之间的数字鸿沟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新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显示,目前中国网民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至高中或中专技校阶段,相比过去几年,网民有朝低学历扩散的趋势,但是通过数据仍然可以看到初中以上学历人群占据了我国网民的绝大部分,如图2所示。
3.接入意愿
人口统计因素的不平等带来的数字鸿沟已经得到了众多研究的证实, 然而即便是在互联网接入技术手段普及和确保普遍接收率的政策措施早已到位的国家,仍然有相当比例的人群脱离网络。在中国,许多家庭和个体选择不接触互联网的原因中, 较大部分属于接入兴趣和意愿范畴。如图3所示,对农村和城镇非学生非网民的调查统计显示, 仍然有70%左右的非网民在将来没有上网意愿, 而表示肯定上网的人群比例仅在1%—3%之间,这组数据的差异深刻地体现了接入意愿引发的数字鸿沟问题。即使符合前两个条件(经济基础和教育程度),人们的接入意愿也会直接决定其网络接入情况。
(二)信息资源的使用和接受时长
网络技术的接入并不能保证信息在各个群体之间的传播效果, 这部分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数字鸿沟既指人们在信息中介的接近和使用上的不平等, 也指人们在线使用上的不平等。”[7]即使物理接入具有普遍性,在这里仍然需要考虑各类人群在查找、处理、接收和利用信息资源上的方式及效果的差异。本文将网络接入后信息资源的接收这一阶段的影响因素概括为三点: 网络技术水平、信息使用模式和网络媒介素养。
1.网络技术水平
网络技术水平指的是对于互联网和相关网络设备的理论知识了解程度以及具体技术操作的熟练程度, 它与很多人口统计因素有关。对这部分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是荷兰社会学家梵戴克(van Dijk)和范德森(van Deursen)。本文根据其研究成果将网络技术水平的影响因素粗略分为年龄、受教育程度、社会职业、互联网使用时长和经验这四个社会学的人口统计因素。[8]
年龄对网 络应用技 术的影响 显而易见, 年龄越大者对网络技术的学习和了解越困难。盖瑞·斯默尔(Gary Small)和吉吉·沃根(Gigi Vorgan)的《大脑革命:数字时代如何改变了人们的大脑和行为》定义了大脑革命时代的两个新群体———“数字土著”和“数字移民”。[9]“数字土著”是指那些在数字技术中长大, 随着网络发展一同成长的一代;而“数字移民”是指成年后才开始接触数字技术,学习如何使用电脑和网络技术的一代。作为年轻人的“数字土著”从小就生活在数字媒介中,受到电子媒介和互联网的影响,在课堂、家庭等各个环境中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学习和娱乐, 必然会习得一些网络技术知识、熟悉网络设施的操作。而老年人生活的年代与他们完全不同, 他们之前几乎没有接触互联网和新媒介技术的机会, 在这个时代他们虽然可以轻易地接触互联网甚至进行学习,但他们作为“数字移民”必然会与年轻人在对网络设施技术的使用操作上产生落差。
受教育程度在这个阶段仍然深刻影响着数字鸿沟的形成。网络技术的学习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础,教育程度低的人群在网络技术的学习效率和效果方面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
社会职业不仅决定个体接触、利用和吸收信息的机会与能力,还决定着个体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而人群之间社会身份和地位的差别也会造成合理利用网络技术获取信息的鸿沟。一般而言,从事政治、经济、学术领域的人群由于工作和生活环境因素的影响, 会与互联网进行长期接触并熟练使用,他们的办公场所一般都会有电脑设施,并与其工作内容相互结合。而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人员接触使用电脑和网络技术的频率明显要少于上述人群。
互联网使用时长和经验与上述三个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年龄、受教育程度和社会职业等因素直接影响着不同人群的互联网使用时长和经验。使用时间愈长、经验愈丰富的人群对于网络技术展现出更好的操作使用技能。
2.信息使用模式
即便人们都拥有相近的网络技术水平, 不同人群在信息使用模式上仍然体现出一种不平等现象。个体对于互联网信息使用的模式和结构上也依然存在鸿沟, 有些人倾向于在网络上浏览较为客观和严肃的内容, 有些人倾向于浏览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娱乐性内容。表1为2012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分析师李长江根据中国互联网数据平台 (http://www.cnidp.cn/) 上的数据进行的分析 ,[10]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历较低的人群对于网络信息的使用模式重点在于购物、交友和获取日常资讯等生活服务上,学历较高者除了以上提到的生活服务, 还会访问主流媒体等相比较而言具有严肃性的内容。
3.网络媒介素养
网络媒介素养作为一种较高层次的信息利用和接受的影响因素, 其本身包含的内容也是复杂而多样的。作为网民个体基础的网络媒介素养主要应当包括以下三点:在海量信息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对信息的辨识、分析和批判的能力;发布信息和进行信息再传播的素养。在信息爆炸的社会里,人们沉浸在信息的海洋中, 接触网络信息已经不再是重大难题, 最重要的是对海量网络信息的选择、分析的能力,以及信息生产与再生产的素养。这些素养的差异反映了一种实际意义上的新的社会不平等, 由此产生的差异化的信息利用和接受结果进一步拉开了不同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
二、数字鸿沟加剧社会不平等
由各项因素带来的不同人群之间的社会不平等在网络技术接入前后分别影响了数字鸿沟的产生和扩大,而随着网络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数字鸿沟本身已经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社会不平等现象, 它甚至创造了新一轮的社会不平等。数字鸿沟不仅反映了社会不平等, 而且越来越成为它们再生产的一个要素。笔者尝试分析数字鸿沟加剧我国社会不平等的原因,具体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个方面来进行解读。
(一 ) 经济上 , 数字鸿沟会扩大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
经济基础对不同人群之间的数字鸿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同样地,数字鸿沟更将会拉大不同群体之间的贫富差距。在信息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资源已经成为再造财富的重要源泉。信息资源本身的“增值特性”以及“马太效应”深刻地影响了存在数字鸿沟的两者之间的信息财富差距。所谓的“马太效应 ”指的就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 。信息富裕阶层利用自身的经济能力占领信息资源和技术并进行信息投资,积极参与信息经济,由此产生的优势积累又促进了其信息投资;而信息贫穷阶层缺乏这些资源和能力,甚至不能适应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新要求,进而导致其信息投资条件越来越差,最终成为信息穷人、知识穷人和被网络区隔者[11]。信息时代 ,数字鸿沟本身的“马太效应” 将会更加明显地反映到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经济水平差异中,从而进一步加剧社会经济不平等和两极分化的现象。
另外, 国家与国家之间基于数字经济引发的不平等也将进一步加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黄金辉传播与信息学院副教授拉维香卡·沙玛曾经做过如此描述:“数字鸿沟的表现之一就是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使用的不平等。目前,大多数用户来自美国、欧洲、日本及韩国等地。经济因素是造成数字鸿沟的主要原因, 而数字鸿沟又进一步拉大了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互联网先进设备的成本较高,很多亚非国家在相关基础设施上的投资不足, 导致这些地区信息经济的发展水平较低。”[12]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本就存在的数字鸿沟, 同样进一步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信息经济发展失衡。
(二 ) 政治上 , 数字鸿沟使不同群体之间产生政治知识上的差距,从而影响了政治预测力
不同人群之间的数字鸿沟会影响人们的政治相关知识和素养, 以及对政治形势的判断力之间的差距。根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关于互联网对公民政治生活的影响调查, 参与互联网政治的个人比一般政治参与的个人有更好的预测力。对互联网的政治信息使用越多的个人也会拥有更多的政治知识。在此基础上, 人群之间的网络政治参与度也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数字鸿沟对这一方面不平等的再造是不容忽视的。“各个高科技国家的政府所面临的一种潜在的可怕威胁来自国民分裂为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两部分, 这条大峡谷一样深的信息鸿沟最终会威胁到民主。”[13]
(三 )文化上 ,数字鸿沟将加深教育鸿沟 ,催生网络文化代际鸿沟,并进一步带来网络时代媒介素养的差异
教育无论是在互联网的接入还是使用中始终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同样地,数字鸿沟反过来也会进一步恶化地区和人群间的教育不平等现象。教育信息化发展加快,不同教育程度的人、拥有不同教育基础设施的地区之间存在的数字鸿沟会带来高等教育水平者和低等教育水平者之间的差距再扩大。两者在教育机会的获得、教育信息资源的掌握、教育信息素养的培养等方面,都会显现出明显的不平等。
网络文化是指网络上的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 存在数字鸿沟的群体间对网络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会自然地存在一种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受到年龄因素的影响最甚。代际鸿沟几乎不可避免地存在于现今的年轻人与其父辈一代。尼葛洛庞蒂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指出:“有些人担心,社会将因此分裂为不同的阵营———信息富有者和信息匮乏者,富人和穷人,以及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但真正的文化差距其实会出现在世代之间。”[14]以网络语言为例, 年轻人可以顺利使用网络流行语和惯用词, 但其父辈一代或许就很难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
(四 )社会上 ,数字鸿沟将带来不同人群社会生活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的差异
梅罗维茨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一文中明确指出,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不是什么神秘的感官平衡, 而是我们表演舞台的重新组合,以及我们对恰当行为认知的变化。[15]互联网和新媒体为人们构建了新的情境, 而新的情境又促使人们产生了新的行为。存在数字鸿沟的人群之间会因此习惯于不同的社会生活方式, 包括思维方式、交往方式、表达方式等。这也是某种意义上的社会不平等。以前文提到的“数字土著”和“数字移民”为例,“数字土著”通过熟练使用在线交流工具,在更广阔的世界中交友、学习和讨论。他们使用诸如Facebook(脸书)、新浪微博等社会化媒体进行更加便利、简单和及时互动的交流,在数字技术的浪潮中受益颇多。而“数字移民”具有与“数字土著”明显不同的社交和学习方式, 他们对数字技术的使用和冲击甚至觉得恐惧, 高速发展的技术并不能带给他们强烈的新鲜感,甚至会使其陷入时空的紧张感之中。久而久之,两者之间的社会生活方式和思考问题、表达情感的方式都会产生较大的差异。
三、结论
魅力数字校园 篇9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悄然走进校园, 对学校教学、教研、管理、服务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和优化。目前, 国内部分地区的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初见成效。本刊曾于2 0 1 0年第1期以专题报道的形式, 对北京、上海、江苏扬州等地数字校园发展的若干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度采访, 我们从中窥见数字校园的理想渐行渐近。
本期, 我们邀请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教授和贺平博士从数字校园的技术、课堂教学、校园环境与文化等方面入手, 探讨数字校园生态系统的实践价值和发展潜力, 着力展现数字生态校园的魅力所在;邀请北京、上海、重庆、山东等地的管理者进行深度对话, 分享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的经验, 展示区域数字校园创新与发展的成果;选取6所魅力数字校园典型校, 对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的解决方案、技术创新、典型实践等方面进行展示。我们期待着藉此引发数字校园关注者的深层次思考, 能够给数字校园的推动者以借鉴。
从地面数字电视到无线互联网 篇10
无线网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即使部署Wi-Fi网络的成本巨大,包括有线电视运营商在内的各通信运营商都在城市进行Wi-Fi热点覆盖,以分担3G网络的流量压力。所以建立一个低成本、高带宽的公众无线宽带网络是宽带网络的终极目标。从技术上讲,WLAN技术虽然可以实现百兆到户、百兆到桌面,但WLAN至少需要三个互不干扰的40MHz的信道组成蜂窝网,而我国无论是在2.4G频段,还是在5.8G频段都无法分配出三个独立的40MHz的信道。众所周知,这几段频率目前还需要分担其他无线电业务。所以,频谱资源已经成为制约运营商部署WLAN网络的最大瓶颈。4G技术虽然可以更好地提高无线频率的使用效率,但由于低频段已经占满,只有再往更高频段发展,将直接导致4G网络的建网成本提高。
由于历史的原因,当初规划时,广电使用了很多所谓优良的频谱资源,特别是UHF频段,所以,通信运营商希望在广电地面数字电视完成的情况下能够将UHF的高端700MHz部分给予电信运营商开展移动业务,特别是TD-LTE与FDD-LTE业务。国际上针对广电频率的争夺战已经打响,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
美国FCC于2009年底曾质询地面广播电视运营商其业务存在的理由,无线宽带的增加和电视广播使用频谱的可能减少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有多大;无线电视广播是否可以通过共用设施或其他能够在更少频谱内开展更多业务的压缩技术来提高效率,以及研究和实现这种改变给电视台和消费者带来的成本:采用更好的天线标准或者更多使用多频道复用传输,是否可以降低现有的频谱需求?无线广播电视台对当地新闻、教育、紧急信息和政治报道给民众带来哪些好处?可以采用哪些市场机制,鼓励广播业者更有效地使用频谱资源,以及鼓励他们可能释放部分频谱。FCC认为目前公众对广播电视的使用已经有了新的趋势:观众的收看习惯不再仅仅需求被动观看模式,趋向更加分散和可选择的收视模式。而这将对传统的广播电视的传输模式产生新的要求和改变。
电视和视频服务的特点是流量大,需要带宽保证。虽然有较大需求,但消费的回报预期低,特别是对于新闻等时效性较强的内容而言,有共同的收视市场,如靠双向网络传输,效率低,广播方式就具有很大优势,这也是广播存在的理由和优势。用户并不关心视频的获得是通过何种网络或技术,只要能在需要时获得即可,故经济的做法是单向的广播和双向的通信网络相结合的方式。要构筑合理的视频服务提供最简单的方式是利用现有的移动通信网络与广播电视相融合的方式,即无线的三网合一。不过和有线三网融合面临的局面一样,无线的三网合一也面临着政策、体制等诸多障碍及部分业务重复导致的天然竞争等因素的制约。无线数字电视演进靠采用与无线通信网络合作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案。同时,无线双向网络也有新的选择:Wi-Fi、利用“白色空间”的WhiteFi和60G Wi-Fi。
WhiteFi是利用广电空余UHF频段的所谓“白色空间”.在不影响广电数字电视频道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利用未被使用的频段构筑网络。UHF频段波长更长,电波具有更好的穿越障碍能力,可以使用较少的基站及较低的成本就能够构建大范围的无线网络,较小的县城甚至只需要架设2~3个基站就能整个覆盖。不过WhiteFi也面临着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尽管FCC对WhiteFi设备进行了授权,但却遭到NAB等广电业的强烈反对。微软6月份在英国和BBC及天空广播公司也进行了WhiteFi的测试,用以说服欧洲政府开放部分未使用的广电频段用于建设无线网络,但因为该技术涉及到更多部门的利益,所以商业使用的时间还难以确定。不过WhiteFi也给了我们一个可能的发展方向,即利用广电未使用的部分UHF频段构筑一个新的无线网络。将现有的仅有广播功能的地面数字电视演进为双向宽带网络。
可以看到,即使采用了WhiteFi网络,扣除广播和保护频带后,能使用的频率仍然是有限的,难以满足用户对带宽日益增长的需求,并且难以完全室内覆盖(在室内无线覆盖主要依靠Wi-Fi及60G Wi-Fi体系)。毋庸置疑,人们对网络的使用主要在室内,室内需要更高的网络带宽配置.以支持包括高清视频在内的网络应用,甚至需要千兆网络才能够胜任,与之相应的无线设备在室内也需要部署速度更高的无线网络。围绕高速无线网络,有多个联盟推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如UWB (超宽带)技术已经被无线USB采用,现在某些笔记本上已经可以看到无线USB。WirelessHD和WHDI(Wireless Home Digital Interface,无线家用数字接口)及WiGig (Wireless Gigabit Alliance)等。特别是有英特尔,Broadcom.Atheros等消费电子产品生产商的支持的WiGig网络很有可能胜出。该标准将使用60GHz的频段,将Wi-Fi变成“四频段Wi-Fi,即在目前Wi-Fi 802.11a,b,g,n中已经使用的2.4GHz和SGHz频段之外,再加上UHF和60GHz频段。Wi-Fi用户在户外无线连接选择传输速度较慢但传输距离更远的UHF频段和2.4GHz的Wi-Fi热点(AP),而当用户在室内且距离高速AP较近时,系统将自动切换到60GHz频段,从而获得最高7Gb/s的连接速率。WiGig不仅能满足家庭环境高分辨率视频信号的传输需求,同样可以满足移动领域的需求,比如让手机无线连接电视、电脑传输视频、音乐或照片等。
刍议数字时代下编辑的互联网思维 篇11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飞跃,最关键的不是物质催化,也不是技术催化,而是思维方式的迭代替换。
传统出版业迈向数字时代,依赖于出版阵地前沿每位编辑的思维模式与实操能力。出版业的先锋,无疑最需要思考的是,如何通过编辑人才的挑选和培养,搭上数字出版这趟快车。这个时代需要的编辑应当具备怎样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应当具备怎样的编辑力?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亟待讨论的议题。
人类已进入互联网时代若干年,互联网思维已经成为今天所有行业的基础思维。互联网思维不是技术思维,不是营销思维,也不是电商思维,而是一种系统性的商业思维,在这个时代适用于所有企业。
编辑不是企业家,不是社长和总编,但出版实体的出版理念是靠编辑贯彻执行的,每一件图书成品都是依赖编辑完成的。因此,编辑是否具有互联网思维,直接影响着出版实体的走向。
互联网思维的层面涵盖很广,具体到出版业,笔者认为,编辑最需要具备如下四种互联网思维:用户思维、社会化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笔者于此文中尝试进行分析讨论。
一、用户思维
互联网商业模式建立在平等、开放的基础之上,用户思维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具体到出版业,用户思维就是读者思维——要努力挖掘读者的同情感、参与感与体验感。
图书是精神文化产品,读者购买图书最希望获得的是思想提升、情感沟通、知识更新和文化分享。因此,好的图书最应该考虑读者的同情感与参与感,满足读者的心理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要有契合时代的文本和话题。
今天许多商品的附加价值已经超越其产品价值本身,我们都知道,禇橙吃的不是橙,是永不放弃;王老吉喝的不是凉茶,是大爱无疆;凡客诚品卖的不是服装,是做自己。在出版界,我们也能找到许多类似的例子:《时间简史》读的不是科学,是超级天才的最强大脑,是身残志坚的英雄人格;《于丹〈论语〉心得》读的不是国学,是励志人生,是文化时尚;《美容大王》读的不是护肤技巧,是爱自己的理想,是执着的公主梦;《狼图腾》读的不是动物,是人性,是思维方式。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读取资讯的需求已交由新闻、视频、短信等途径来满足,图书在时效性、便捷性、传播性方面都处于劣势。但如果图书将重点放在精神享受上,将某种共同的情感诉求与思想分享灌注到图书产品中去,就能有效地吸引更多读者,这是未来做书的方向。不是出版人要提供什么图书给读者,而是先思考读者需要什么,什么图书适合怎样的读者,出版人再去挖掘开发相应的图书产品,这便是用户思维。
磨铁图书出版的朱德庸漫画集《大家都有病》是一个优秀的范例。这是一本集中笔力表现这个时代焦虑、脆弱、精神贫瘠、自我缺失的心灵漫画,幽默接地气的书名,轻松舒缓的笔调和颜色,不着痕迹地表达了“时代之病”这样一个严肃话题。作为一种时代特写,字里行间没有居高临下指责大众的意思,而是透着深深的宽容接纳与巧妙的自嘲,瞬间将读者的心拉近,大家都愿意来谈论“你有病,我有病,大家都有病”这个事实。
磨铁图书线上线下的密集宣传将读者的参与感、同情感与体验感发挥到极致。除传统的宣传渠道外,磨铁独创专属于“大家都有病”的微博互动应用游戏,这款名为“算病先生”的游戏在微博刚上线便获得了数十万的转播效应,针砭时弊和拷问人性的“病症”也在戏谑的图片和轻松的游戏中,成为人们口耳相传的话题。另外,磨铁还打造了《大家都有病》高端对话——“朱德庸新书北京首发式暨同名舞台剧朗读会”、朱德庸和洪晃的主题对谈、由田沁导演同名大型舞台音乐剧等多项活动,成功实现了话题制造。
这就是由一种图书衍生出深刻广泛的社会性话题以及若干种艺术表现形式,吸引大家来关注探讨并反思,实实在在地将做书的用户思维贯彻到极致的经典范例。
二、社会化思维
互联网时代带给世界最大的改变就是,它让所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平等地参与世界分配,每个行业、经济实体有可能通过重塑组织管理和商业运作模式,以低价的成本、便捷的方式获得广阔的资源。社会化思维最典型的表现是众包,即以“蜂群思维”和层级架构为核心的互联网协作模式,群策群力。
这种前沿模式最典型的媒体案例就是维基百科。维基百科将传统的百科全书概念彻底颠覆,百科全书再也不是“神一般的存在”,而是“人人可编辑的自由百科全书”。它呈现的是一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表达了一种精益求精、日臻完善的追求。传统出版业应该借鉴这种思维和气度,从选题策划到内容安排,从书名设计到整体装帧,从营销到发行,出版的每个环节无一不可利用出版社本身乃至出版业之外的社会资源。
策划选题并非编辑的专利,书稿来源也并非作家或常规作者的专利,许多好选题是在超出出版视野的意外惊喜中发现的。如《杜拉拉升职记》,起源于和讯网一篇2000字的白领博文,经过发现并沟通磨炼,发展成职场“白骨精”的修炼手册,成为一本无论在社会舆论上,还是在商业价值上都很成功的职场类型小说。笔者认为,《杜拉拉》的成功从根本上取决于选题策划者的开阔眼界与敏锐提炼,取决于选题策划者的不拘一格与发散性思维,取决于选题策划者的社会化思维。
如果说好的选题可遇不可求,那么封面设计更具可操作性。高水平高素质的封面设计者并不能保证拿出的每一幅作品都有高水准,每个人的作品都会受到个人的思想文化局限与情绪心态影响。没有绝对的好设计师与差设计师,而是编辑应当把握将最合适的选题交到最擅长的设计者手中,让选题与设计完美相遇。相信许多编辑会有同感,在一两家设计师那里反复修改雕琢了很多次,仍没有得到满意的作品,最后不是延误时机,就是筋疲力尽,只好选取差强人意的一幅以交差。如果编辑改变思路,将设计要求及费用标准公布开来,采取公开征集挑选的方式,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nlc202309041613
笔者在做《资源战争》这本书的时候,就尝试将其封面设计征稿要求发布到猪八戒网上,短短三天之内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30幅竞标作品,笔者选取了其中三幅作品进行深度沟通,提出修改意见,最后敲定了一幅付印。后来,笔者了解到此设计者是平面设计师,以广告设计为主,并非专业做封面设计的,但正因如此,她跳出了图书封面设计的框框,视野和眼光有新意,反而有助于图书的传播。
三、平台思维
平台是指在平等的基础上,由多主体共建、资源共享、实现共赢开放的一种商业生态系统。平台模式的精髓在于打造一个多主体共赢互利的生态圈,如百度、阿里、腾讯,就是搜索、电商和社交三大互联网平台。
自然,不可能也不需要所有的企业都搭建那么大的平台,而且搭建平台也是社长、总编或图书公司老总考虑的事情,而非编辑的要务。但编辑一定要具备平台思维,要顺势而为,善于找对平台,利用平台,做好平台上的内容提供商。
笔者在本文中提到的平台既指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平台,也指当当网、京东商城、亚马逊等行业平台,还包括出版社或图书公司的内部平台。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做营销推广的案例数不胜数,当当网、京东商城、亚马逊的宣传攻势与价格战大家也有目共睹。但除此之外,每家出版实体都有相应的资源优势和平台优势,编辑应该把自己变成这个平台的一员,充分发挥平台优势。互联网时代的深入发展意味着为自己工作的时代到来,互联网时代的企业文化应该让内部平台化,鼓励创新,让每个人成为自己的CEO。出版实体应该创造让每一位编辑有充分存在感和价值感的平台环境,给予编辑平台化支持,编辑则应把自己变成这个平台的内容提供商,有效经营,实现出版平台与编辑的相得益彰。
“理想国”文化沙龙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贝贝特品牌经营中的重要环节,是知识分子和文艺青年的聚集地,它为作家、学者、读者们提供了互动平台。“理想国”对理想主义的追求和平等分享的精神,以及富于人文关怀的嘉宾和主题设计,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和喜爱。沙龙既是一种对读者的回馈,也扩大了贝贝特的影响力,围绕作者的新作品同步伴生的话题得到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将书的推广、口碑和知名度的传播以及企业形象的打造,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体系化地完成,更好地体现了平台的意义。
编辑,应该深入挖掘身边的平台,深入思考如何在平台中获取有效资源,并通过良性竞争获取优势。
四、跨界思维
我们已经迎来了一个由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相互融合、共同发挥作用的全媒体时代。全媒体在国外并非某种新概念,有电视、报纸、杂志、出版社、互联网等各个不同的媒体形态,默多克新闻集团就是一个全媒体形态。
图书作为一种内容载体,在这个媒体形式极大丰富的时代已凸显单薄。在全媒体时代出版业要如何顺势而为?笔者认为编辑应当具备跨界思维,在选题策划和营销时有资源整合的概念,有品牌延伸的战略,有衍生作品的设计。
《杜拉拉升职记》的营销就是跨界思维的成功实践。自2007年《杜拉拉升职记》小说出版后,就不断有相关的影视作品出现。2008年,其营销团队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合作录制了广播剧,在全国几十家电台联播,并推出了车载DVD。2009年话剧《杜拉拉》首映。2010年4月电影《杜拉拉升职记》和同名电视剧分别首映和首播;同年,《杜拉拉2:华年似水》的电影改编权以数百万元的高价卖给了张艺谋《山楂树之恋》的团队。在这个过程中,图书与影视作品互相匹配、互相促进,使“杜拉拉系列”成为时代最前沿的职场小说。
《史蒂夫·乔布斯传》的营销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中信出版社在图书面市之前就借助新浪微博通过持续发布书中内容节选、幕后制作花絮、图书出版信息以及首发活动等内容汇聚读者。“乔布斯传官方网站”则通过图片、视频、专题及多种读者互动形式更为全面地展现图书的相关信息以及乔布斯本人。然后在图书推向市场过程中,优酷网和巨鲸网分别作为此书的视频官网和音乐官网提供专题页面给有兴趣的读者,而凡客也以合作开发《史蒂夫·乔布斯传》T恤为契机,加入了这场营销活动。这种整合各行业的优势资源,多行业联动以共同开发营销某种产品的行为就是对跨界思维的深刻阐述与生动实践。
当然,并非所有出版方都能有《杜拉拉升职记》和《史蒂夫·乔布斯传》这样强大的营销团队,这种操作模式也是许多出版方人力物力财力不可企及的。但是,跨界的思维、整合资源的能力,应当是编辑未来的发展方向。数字时代的编辑,不能再将自己定位为文字工作者,而应当升级转型成为一个拥有宽广知识面、合理知识结构、先进思维方式、理解前沿技术手段能力的复合型出版人才。
五、小结
迎来数字时代的出版业,以及每一个出版实体,不应停留在对数字出版如临大敌的畏惧、骑虎难下的张望、故步自封的保守、抑或拖延自保的侥幸心理阶段上。正如工业革命使得大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工场,操作机器的现代化工人取代了手工制作的原始工人一样,每一次技术革新,都会催生新的生产组织形式、新的行业生态,最关键的是催生新的从业者。旧的从业者若不积极主动转型升级,或是进行前瞻性的探索尝试,必然会遭致重新洗牌而被淘汰。
因为在数字时代,图书编辑不再是出版流程中的某一个或几个环节,而是操作一本书的所有细节,主导一本书的整个流程,所以,编辑的出版思维先进与否,知识结构合理与否,技术手段进步与否,执行力强大与否,决定了一本书的生命,以及出版实体的进退强弱。总之,数字时代,互联网思维将成为编辑的基础思维,未来出版业一定属于既能理解传统出版业的本质,又具有互联网思维的编辑。
(作者单位: 团结出版社)
“互联网+”数字校园 篇12
(一) 概论
数字水印技术是将一些标志信息 (即数字水印) 直接嵌入数字载体 (文档) 当中, 但不影响原载体的使用价值。通过这些隐藏在载体中的信息, 可以达到确认内容创建者、购买者、传送隐秘信息或者判断载体是否被篡改等目的。目前与水印相近或关系密切的概念有很多, 主流应用包括信息隐藏、信息伪装和数字指纹等。
(二) 原理
任何数据格式的本源都是0和1组成的代码 (代码串或代码块) , 以100×100分辨率的图像为例, 表示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上每英寸长度上的个像素数都是100, 也可表示为一平方英寸内有1万 (100×100) 个像素, 图像是由许多像素点组成, 而每个像素点本质就是0和1, 那么图像其本质是一个数据矩, 矩阵如下:
假设水印也是图片形式的, 则可以理解为如下数据矩阵:
那么将两个数据矩阵进行简单运算, 合成一个新的矩阵, 则将得到新的图像。
(三) 特点
数字水印最主要的作用是对数据信息的隐藏以及对发送者的身份验证。首先, 不同于加密, 水印不易被察觉, 不会减损图像的美感。其次, 水印和嵌入的作品是不可分割的, 即使作品被显示或转换成其他文件格式, 水印也不会丢失。
二、数字水印的算法及应用
基于MATLAB水印合成图片过程是将水印 (如图1所示) 加入原图 (如图2所示) 中得到新效果图 (如图3所示) 。
其源代码如下:
水印效果取决于a (0≤a≤1) 的取值。当a=0.79时我们可以得到图3带水印效果。
当a无限接近于1时, 例如a=0.999时我们得到图2效果 (有水印但水印不显示) ;当a无限接近于0时, 例如a=0.001时我们得到图1效果 (隐去原图, 只显示水印) 。
如果把水印 (图1) 理解为需要传输的信息, 加入图2后再通过调整a的值来达到隐藏信息的作用要远远强于明文传输。
以上只是通过数字水印技术中最简单的线性叠加来实现, 还有许多利用数字化声像信号相对于人的视觉、听觉冗余, 进行各种时 (空) 域和变换域的信息隐藏, 从而实现隐蔽通信。例如离散余弦变换DCT、离散傅里叶变换DFT或离散小波变换DWT转化为相应的频域系数, 待隐藏的信息的相应数据去修改前面选定的频域系数序列;最后, 将数字图像的频域系数经相应的反变换转化为空间域数据。该类算法的隐藏和信息提取操作复杂, 隐藏信息量不能很大, 但抗攻击能力强, 很适合用于数字作品版权保护的数字水印技术中。
三、结束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 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应用中每天都有大量的电子文件通过互联网传输, 然而互联网一直被理解为不安全的网络。
同时, 在信息安全领域, 数据安全研究思路几乎都在文件加密领域, 但加密的文件容易引起攻击者的注意力。即使在网络安全技术日趋成熟的今天, 还需要一些非密码认证的方法来提供保密解决的思路。数字水印算法具有隐蔽性好、抗信号变形能力强等特点, 提供了一种简易的非加密的信息隐藏手段, 值得参考。
参考文献
[1]丁鏐, 程显毅, 徐波.DCT域加密自适应数字水印算法[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9 (12) :4 768-4 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