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

2024-06-26

基于互联网(共12篇)

基于互联网 篇1

1 互联网+模式

“互联网+”是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而衍生的新概念, 更准确的来说, 它是以互联网为基础核心, 与各行各业进行全面融合。这其中最关键的是“创新”二字, 只有敢于打破传统的理念, 不断推出新的、融合时代发展的想法, 才能符合消费者的需求, 因此利用互联网思维来求变、自我革命, 更能发挥创新的力量, 从而“互联网+”模式便因此应运而生。

2 中国电影营销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 数字时代的来临, 国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观看电影是一种人们娱乐消遣的方式, 电影已深入到国民的四肢百骸, 是当前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电影严格意义上的四大属性是艺术性、艺术形态性、商业性、科技性, 但在不同时期, 不同的环境下, 在现在中国的大环境下, 产业属性似乎已经成为电影的本质属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 电影业的发展已经从产品理念上升到推销理念, 国民更多要求精神上的提升, 用来提高生活质量。伴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并且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 中国电影产业迎来了它的新时代。近年来电影的票房越来越好, 所有取得好成绩的电影似乎都存在一些共通点, 各方面都体现出了电影在宣传时的模式相同过程, 不断的创新整合营销意识正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不断成熟, 电影营销似乎越来越体现着它的重要性, 同时电影营销的方式和宣传渠道也越来越多元化。

3 互联网背景下的电影营销

近年来,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 “互联网+”模式已是当今社会不可忽略的一种, 并且各行各业都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 对于电影行业而言, 互联网时代的深刻变革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而且随着发展“互联网+”电影营销也越发成熟。

在新媒体发展下, 中国电影充分认识到在互联网时代媒体环境的变革给中国电影营销带来的强大冲击, 从而促进了中国电影营销模式的改革及创新, 使电影信息从多方面、多角度的传达给观众, 在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观众的参与度, 高度吸引了观众的兴趣, 产生了出色的营销效果。电影《失恋三十三天》是在电影营销变革开始, 打着变革的强有力信号, 以低成本赢得了高回报的票房, 它深刻掌握着媒体的动向, 推动信息服务, 充分利用移动网络, 这些一体的融合使之取得了胜利, 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收益, 同时也为中国电影迎来了开门红, 让中国电影营销在互联网时代的潮流中找到营销变革的信心、方向以及思路。

在互联网的潮流下也有一些另辟蹊径, 利用观众的好奇心, 采用新型的裁剪方式让观众主动要求电影上映, 如票房爆棚的《泰》, 分别对徐峥、黄渤、王宝强三位主演以及电梯人妖做了5分钟的片花, 同时选取电影最吸引人的笑点, 利用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方式透露着电影, 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点燃了观众的全部热情。

4 镇江影院互联网下电影营销模式

院线和影院在当今互联网热潮下, 积极主动融入“互联网+”的潮流之中, 不断创新电影营销的模式和理念。通过互联网资本的注入, 互联网大数据和用户需求的挖掘, 线上线下的营销方式, 电商买单等都已经形成一种具有营销内涵的特殊文化产品, 电影正式进入互联网时代。

通过当下的电影产业链, 结合渠道, 制片方和影院这三方利用互联网产品和模式, 来运作包含制作、发行、放映以及相关衍生物在内的整套流程。渠道是选择优质的电影在影院播放, 这一点不论是传统电影模式, 还是现在的互联网模式审查都是过关的, 不过就是在当下的环境中考虑到时代的变迁, 消费者精神层次的提高, 电影更加丰富多彩, 也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镇江虽然是个三线城市, 但它放映的电影还是跟随着时代的潮流的。通过制片方裁剪的几分钟精彩的片花, 利用互联网的手段进行宣传, 已达到帮助影院吸引顾客的目的。就比如最近刚刚上映的《大鱼海棠》, 首先它打出的是国产动漫的旗号, 刚好又在暑期上映, 吸引了大批父母带着子女去影院观看, 同时前段时间陈奕迅的歌曲《大鱼海棠》又在各个音乐平台播放又吸引了一批忠实的粉丝前往。

通过调查发现, 消费者在选择《大鱼海棠》这部电影也是被宣传中“十二年”、“情怀”等关键字所吸引, 对它有了期待, 而且《大鱼海棠》拥有着近些年国产动漫几乎最棒的一切因素, 美术设计、声音设计以及概念等甚至配音都是近些年来国产动画能做到最顶尖的水平了。“互联网+”电影的营销模式相对传统的营销模式无疑是成功的, 它为影院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客源, 影片宣传也不再那么狭隘, 互联网的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一部电影产生的过程, 让无论是电影还是电影的成员都从幕后走到了台前。与传统电影营销模式相比较, “互联网+”电影的新营销模式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 “互联网+”的模式已是时代的必然产物, 因此它符合消费者在时代发展下对自己生活的追求, 时代在变, 人们的生活方是也在变, 每一个行业都需要改变, 固步自封只能毁灭自己。无论如何都要居安思危的意识, “顾客就是上帝”, 没有顾客来访, 再好的产品也是枉然, 所以无论怎么发展都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 追随消费者的步伐。

5 发展

从对比中更加体会互联网时代下的便捷, 随着互联网向移动化, 互动化发展, 营销成为电影工业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海报, 电视广告这些传统电影营销, 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 它们已渐渐不重要了, 调查数据显示, 中国的电影观众与互联网受众在人群结构上有很高的重合度。因此可以利用社会化媒体营销, 如话题炒作, 这种方式现在已经被很多人拿来使用了, 还有就是明星圈内的遥相呼应, 为电影打下坚实的票房基础。还可以利用视频营销或者主题曲营销, 就是强化电影在观众心中的形象, 为提高票房做冲刺, 总的来说, 花样翻新的营销手段只是为了制造一个让消费者走进影院的理由, 也只是发挥了“锦上添花”的效果, 但电影如果没有一个过硬的质量保证, 再好的营销手段也是徒劳无功的。互联网发展的如此迅猛, 我们可以利用其涉及更多的领域进步。

参考文献

[1]霍步刚.国外文化产业发展比较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 2009.

[2]王光文.论我国视频网站版权侵权案件频发的原因与应对[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2.

基于互联网 篇2

互联网(Internet,又译因特网、网际网),是继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这四大媒体之后的一种新兴的信息载体,即广域网、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讯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互联网是指将两台计算机或者是两台以上的计算机终端、客户端、服务端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手段互相联系起来的结果,人们可以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朋友相互发送邮件、共同完成一项工作,它允许我们主动的参与,而不是被动的接收信息。

风险分析(risk analysis)指对可能存在的危害的预测,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的规避或降低危害影响的措施。风险分析由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三部分共同构成。风险评估的有效进行,需要有大量的科技文献和数据资料作支撑。风险评估所需资料的获取,风险管理措施的发布和宣传,风险交流所需要的流畅快捷的信息沟通渠道,都因为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而变得十分容易。

互联网在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中的各个阶段都具有重要作用

一、互联网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风险评估的过程包括:危害识别、危害描述、暴露评估、风险描述。这其中对危害因素的基本性质资料、流行病学资料、以及暴露评估的统计学数据资料等的获取,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进行。而这

些信息在互联网上的来源主要是专业数据库,另外利用互联网进行调查调研也是获得相关信息的有效途径。

互联网上可获取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所需信息的专业数据库主要有期刊文献数据库、微生物菌种数据库,有害物质数据库、营养成分数据库等。文献数据库主要提供期刊文献以及学术论文、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的查询和阅读。有害物质数据库主要提供食品中可能含有的添加剂、农药兽药残留、重金属、天然毒素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性质与特征,以及各个国家对有关物质在不同食品中的残留限量规定等信息。

网络调查是获得风险评估信息的有效途径。风险评估需要大量从公众获得的膳食以及流行病方面的统计数据作支持。实地调查耗时长、成本高、操作繁琐;利用互联网来针对某一危害因素进行调查,具有操作方便、成本低、范围广的特点,具有实地调查不可比拟的优势。

二、互联网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风险管理是依据风险评估的结果,权衡管理决策方案,并在必要时,选择实施适当的控制措施的过程,其产生的结果就是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准则和其他建议性措施。主要包括,制定最高限量、制定食品标签标准、实施公众教育计划、召回和预警、通过使用替代品或改善农业或生产规范以减少某些化学物质的使用等。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风险评价、风险管理选择评估、执行管理决定、以及监控和审查[。

风险评价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基本内容包括确认食品安全问题、确认风险概况、对危害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优先性进行排序、为进行风险评估确立风险评估政策、进行风险评估以及对风险评估的结果的审定。在这一过程中,互联网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我国2008年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最早是地方报纸报道了部分婴幼儿因食用同一品牌奶粉而发生泌尿系统结石的案例,然后通过

互联网得到迅速传播,引起广泛注意。而之后对事件的跟踪调查报道,监管部门制定的对婴幼儿的治疗排查措施、对乳制品企业的监督管理办法、以及对乳制品中三聚氰胺的检测方法和残留限量的临时管理标准等的发布和宣传,无一例外的都因为互联网而变得快捷迅速。期间,“三聚氰胺”在各大搜索引擎的搜索量都急剧增长,而据食品伙伴网统计,最新发布的与三聚氰胺检测相关的GB/T

22400-2008、GB/T 22388-2008和DB13/T 1000-2008等标准,在短短两个月内,下载量达到1万多次,显示出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民众以及行业技术人员获取资源的重要途径。

风险管理选择评估的程序包括确定有效的管理方案、对各种方案进行选择以及最终的管理决定。我国与食品安全相关的许多标准、规范以及法律法规在起草以后、正式发布之前都有向公众征求意见的过程,这一过程在互联网的作用下变得极为简便,与食品安全相关的任何一方,包括监管部门工作人员、企业技术人员以及消费者都可以很方便的参与到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策略的制定过程当中去。我国于2008年4月20日公布食品安全法草案,并面向公众征求意见,广大人民群众通过网络、报刊、书信等不同方式提出意见和建议。统计显示截止到2008年5月20日18时,共收到各方面意见11327件,其中通过中国人大网直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反映的意见共9556件,通过网站提出的意见1570件,合计占到了98.2%。

通过对各种方案进行选择,做出最终管理决定后,就必须按照管理决定进行实施。我国许多食品监管措施的实施都通过互联网来进行,比如质检总局每次抽检报告的发布,食品企业QS以及卫生注册的申报与审核等。

召回和预警信息的发布,也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世界各国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都通过自己的门户网站来发布召回、预警、扣留、监控等信息,比较有名的有欧盟食品和饲料委员会每周发布的预警信息快速通报(RASFF),以及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FDA)每月发布的拒绝入境的产品信息等。

三、互联网在风险交流中的应用。

为确保风险管理政策能够将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在风险分析的全过程中,相互交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食品安全的风险交流包括风险评估者、风险管理者及社会相关团体和公众之间各个方面的信息交流。

进入21世纪以后,互联网开始朝着web2.0的方向发展,主张个人的创作,观点发布以及思想交流。在这一趋势下互联网上出现的诸如网络社区、博客、wiki等各种信息沟通交流形式,使得风险交流变得更具有时代特征,更能促进食品安全的进一步发展。

风险交流需要将专家进行风险评估的结果以及政府采取的有关管理措施及时告知公众或有关特定人群,并建议消费者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在这一过程中,互联网媒体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比如,著名学者方舟子、杨志红等都有自己的博客,利用博客来宣传食品安全和营养方面的知识,和同行专家以及消费者进行交流。食品伙伴网开设的食品论坛是国内最大的食品行业交流社区,其会员涵盖了食品行业监管部门工作人员、企业技术人员、科研机构人员和消费者等,参与人员就食品生产技术、食品安全与控制等相关话题进行讨论,促进了风险交流的进行。

利用互联网进行风险交流,必须充分发挥其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的优势,必须对事件做出真实客观的报道。2009年2月初,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2008年8月至11月进境的852批不合格食品、化妆品名单,其中,味全食品的三类配方奶粉被检验出含有致病菌阪崎肠杆菌。由于信息发布的滞后性,使许多媒体在2月份的时候大量传播这一消息,且有些媒体在转载或引用时,对上述不合格产品已被依法处理的情况没有全面说明。造成消费者的恐慌,也给企业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后经国家质检总局新闻发言人进行了澄清和说明,该事件才得以平息。

通过互联网来传播信息,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速度。但是由于互联网媒体的特殊性,信息来源多样,参与度高,重复交叉传播等特点,造成部分信息在传播中的失真和放大,引起不良后果。因此需要加强对这些信息的引导和管理,加强对消费者食品安全常识的普及,以及辨别互联网信息真实有效性能力的培养。2008年初,我国出台馒头国家标准,有媒体称其对馒头形状做出规定,相关报道通过互联网迅速传播,引起了不小的**,后经证明事实上该标准并未规定这一内容。2008年10月,一条声称柑橘中含有蛆虫,会影响健康,劝解人们不要食用的短信息通过手机和网络广为传播,由此造成全国许多地方柑橘滞销,果农和商贩损失惨重。

互联网在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中的应用的展望

一、进一步完善食品危害信息数据库。

目前我国已有的食品危害信息数据库尚不能满足风险分析的要求,需要进一步完善。在详细调查和历年有关统计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数据库,包括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的农药、兽药、重金属残留,有害微生物等,对每种危害物要建立其基本理化特性、生物学性质、危害性、检测方法、控制措施等基本信息,还要建立与该危害相关的食品安全事件的记录。这样一个数据库应该是开放的,与各大食品安全方面的网站建立资源共享,便于风险评估的有效进行。

二、建立有效及时的食品安全预警信息发布平台。

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比较分散,有的发布并不够及时,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平台。该平台发布的信息一方面应该包括面向企业的进出口食品安全预警信息,以便于企业及时调整生产,积极应对;另一方面应该发布面向消费者的国内产品的安全信息,以便于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

三、建立完整的产品信息查询链条。

食品生产包括了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过程,要保障食品安全,应该使得整个生产链条的每一个环节都有详细纪录,发现问题时有据可查。这就依赖于电子标签技术,科学的编码技术,以及通过互联网建立完整的产品信息数据库和查询系统。每一个产品,建立完整的信息追溯链条,能保证食品召回制度的顺利实施,保障人们的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日趋受到人们重视,互联网技术也在不断发展。相信在新颁布的食品安全法的推动下,在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企业、科研机构以及消费者的共同努力下,互联网在保障食品安全中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基于需求和市场发展移动互联网 篇3

在刚刚结束的“黑色星期五”购物季中,在线购物已经占到了所有成交交易的24%,而其中移动交易从2010年的5.6%上升到14%,在移动设备上的成交量从去年的3.2%上升到了9.8%,虽然总体份额还比较低,但增长速度非常快,移动已经成为购物交易的重要平台,未来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不仅如此,移动的价值也已经得到大多数商业机构的认知,今天走进银行、电信运营商的营业厅,经常可以看到这些机构面向用户推荐移动客户端应用的广告,银行、保险、电信运营商等机构开始通过推出移动客户端来试水移动互联,而一些思维前卫的快速消费品品牌也都推出了相应的移动客户端来探索新的营销和客户服务平台。

然而移动互联网的价值绝不仅仅局限在做一个客户端应用,也不仅仅是将之前的基于PC的桌面应用程序的终端化,而是需要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的灵活、移动、随身、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特性,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移动终端设备上的摄像功能、触摸屏幕、多媒体、实时通讯等功能,实现与消费者用户的深度结合和互动,惠及消费者的同时实现商业创新。

基于互联网遥操作研究 篇4

关键词:互联网,遥操作,稳定性,透明性,时延

1 背景

1994年美国南加州大学的Mercury项目是基于互联网遥操作的首个实例, 机器人Raiders被连接到互联网上, 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控制界面通过鼠标控制机器人在盛满沙子的容器中挖掘物品, 在每一个动作结束后系统会反馈给用户一张当前状态的图片[1]。同年, 西澳大利亚大学的Kenneth Taylor发布了一个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的六自由度遥操作机械手臂机器人, 用户可以通过网页发出控制请求来控制机械手臂堆砌放置在桌子上的小木块[2]。随后的Telegarden[3]、Xavier[4]等项目相继接入互联网, 用户可以基于互联网完成不同的任务操作。NASA的“WITS”项目“火星探测者”任务[5], 该项目开发了一个Web界面, 用来控制在遥远的星球上遥控车辆, 使得科学家可以通过浏览器完成行星探测器的控制任务。2001年法国医生雅克马雷斯科带领的医疗小组的“Zeus”机器人将遥操作技术应用于医疗实践[6], 在纽约对躺在法国斯特拉斯病床上68岁的病人进行了远程手术, 在此之后的更多实践展示了基于互联网遥操作机器人的广阔应用前景。

评价一个遥操作系统性能的指标包括稳定性, 透明性等。对系统的稳定性, 研究人员提出多种控制理论策略, 文献[7]阐述了系统稳定性分析的几种主要方法, 包括Lyapunov稳定性、输入输出稳定性、无源稳定性和基于事件的稳定性。决定系统透明性的关键因素是网络时延, 基于互联网遥操作系统的通信环境—互联网—决定了时延测量及其预测的复杂性, 网络时延具有随机性、不确定性。稳定和降低时延的方法包括控制理论策略、协议分析与改进、时延预测补偿、人工智能等技术方法。

在现有互联网资源环境下, 无论何种技术方法都无法突破通信带宽时延的极限, 而在机器人控制的主从端解决问题, 采用人工智能的方法, 给予遥操作机器人可调的自主性[7], 使用虚拟现实技术[8], 优化改进图像处理技术[9], 为增强系统稳定性和透明性开拓了新的方向。

由于基于互联网遥操作系统工作在开放的互联网上, 信息安全问题同样是一个不容忽略的问题, 尽管绝对的安全无法实现, 一定程度的安全性可以通过密码学和防火墙技术等来实现[10]。

2 系统性能分析

2.1 系统稳定性

力反馈被引入在临场感实现中解决时延问题, 系统的稳定性问题凸显出来[11]。而时变时延更成为系统稳定性的灾难[12], 由于机器人的非线性和强耦合, 加上网络时延的不确定变化, 解决网络遥操作系统的稳定性问题仍然是困难重重[7]。

研究人员在研究和增强系统稳定性中提出了以下解决方法和实践:

Lyapunov稳定性:文献[19]提出了Lyapunov函数应用于控制器设计, 采用定号到定号模式的稳定性分析方法。文献[20]对Lyapunov函数做了进一步扩展系统的稳定性判据不依赖于时变时滞的变化率, 提出了一种定号到不定号模式的稳定性分析方法。

输入输出稳定性:在有限输入-输出反馈连接的框架下, 将动力学系统的稳定性概念引入, 在时延变化范围较小, 即控制器增益大小可以确定的情况下, 可以有效保障系统的稳定性。然而, 由于通讯通道快变时延的存在, 输入-输出稳定性难以具体给出控制器增益大小的上下界, 这对控制器的设计来说相当保守[7]。

无源稳定性:文献[15]、[16]将散射理论应用到力觉临场感遥操作系统中, 指出, 导致系统不稳定的环节在于通讯环节的时延造成了系统的有源性。从而构造无源性的系统成为构造稳定系统的基础。但是当时延变大时, 系统性能下降。文献[17]提出了基于有源阻抗匹配的无源控制算法, 同时保证力觉临场感和系统的稳定性。文献[18]从能量传递角度出发, 提出了波变量的概念, 并通过波变换的方法道出了一种无源控制算法。

基于事件的稳定性[13,14]:时延、丢包和连接中断集中缺陷都将导致系统的不稳定, 尤其是在闭环系统中。在基于事件的遥操作系统中, 如果系统是渐进稳定的, 时间不作为系统的参考变量, 选择非时间参考变量, 从而通信时延对系统不产生影响, 从而保证系统的稳定性。但是, 基于网络的遥操作系统难以满足渐进稳定性, 参考变量的存在也影响了系统控制的实时性[7]。

2.2 透明性

透明性是指在遥操作系统中, 主端的操作者具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如同直接操作从端设备。同时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透明性很难实现。

在实践中, 完全透明的遥操作系统是无法实现的, 所以一下三个问题显得有必要[21]:什么程度的透明性是完成一系列遥操作任务所必需的、什么程度的透明性是可能实现的、什么样的架构和控制规则是实现最优透明性所必需的。

解决系统透明性最早实现方法是采取“走一步, 等一步”的策略, 这种方法损害了系统的性能。其改进方案包括:位置-力规划使得主端和从端力和位置信息一致, 在保证系统稳定性和性能的前提下提高系统透明性[11], 该方案适用于时延较小的系统;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提供实时视觉和力觉反馈[22], 适用于时延较大的系统;文献[23]提出了四通道方法系统在时延条件下的透明性, 但是系统稳定性较差;文献[24]提出了利用前向神经网络建立环境模型, 通过神经网络模型模拟从机械手, 并用时间前向观测器预测从机械手状态, 使得系统在位置环境模型位置的条件下稳定, 并获得良好的透明性;文献[25]将波变量方法与预测技术及四通道遥操作系统结构相结合, 在保证时延系统稳定性的基础上提高了系统的透明性。

2.3 系统时延

遥操作系统通过网络交换数据时, 多个节点共享同一网络通道而引起的时延, 称为网络时延。基于互联网遥操作机器人由于一般使用互联网, 由于网络带宽、传输协议等因素的限制, 其传输数据的时延大小呈现出不确定性和随机性, 严重影响系统的稳定性, 从而网络时延时成为影响遥操作系统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基于互联网遥操作系统中时延构成如以下公式所示:

式中Tp表示计算机处理请求时间, Tc表示连接初始化时间, Ds表示发送的数据量, Dr表示接收的数据量, v表示连接的传输速度。

1988年Raju指出时延造成了通信环境的有源性, 从而导致系统不稳定[26]。在基于互联网遥操作系统中, 系统时延具有不确定性、随机性, 分析和应对这些因素将有助于优化系统时延, 增强系统的稳定性和透明性。

前面提到研究人员从稳定性和透明性角度使用不同的控制方法来降低时延对系统的影响。另外, 部分研究人员从时延预测补偿的角度对时延进行研究。

2.4 数据包丢失

由于基于互联网遥操作基于TCP/IP协议进行数据包传输,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拥塞控制机制会丢弃数据包, 从而导致数据包的丢失。

首先可以从改进传输协议和改变数据包的结构来应对数据包的丢失问题。TCP协议具有自动重传、数据包顺序重排的特点, 但是这种特性不适合遥操作系统的数据传输;而UDP协议不能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 如何在TCP/IP协议簇基础上完成数据包的高效可靠传输是保证系统稳定性和透明性的重要基础。

另外, 在提高机器人局部自主性方面入手来解决数据包丢失问题[27], 即提高机器人局部自治能力, 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3 关键问题研究

3.1 控制理论策略

遥操作系统的控制方式可分为直接控制、监督控制、预测显示控制、基于事件控制和无源性理论[28,29]。直接控制适用于时延小且稳定的系统, 当遥操作系统的主从端存在明显的通讯时延时, 最简单的方法是直接控制, 即“走一步, 等一步”的方式, 从而保证操作过程的稳定性, 但是这延长了遥操作任务的执行时间,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遥操作任务的执行效率。

监督控制的基本思想是将主端操作人员置于控制结构闭环之外, 从而使得系统无源性的到保障, 主端发动指令, 并随时从端执行进行监督从而做出下一步决策, 这对主端操作人员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基础提出了较高要求, 同时要求从端机器人具有人工智能。目前监督控制仍是解决时延问题的主要手段, 特别是在空间和深海作业中存在长达几秒或者几十秒时延的情况下, 仍然是最好的方法[28]。若结合虚拟现实技术预测显示的方法, 监督控制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 可以不断加强机器人作业系统的自主决策能力, 监督控制所需有人的参与将越来越少[27]。

预测显示控制是将控制指令发给远端之前, 现在本地进行模拟预演指令执行效果, 并且远端也将实际执行结果反馈回来, 与预测结果进行比对校正, 从而动作执行的可靠性和正确性, 同时维护了系统的稳定性和透明性。预测显示以及虚拟现实等技术方法在解决时延问题上起到重要作用, 但对于复杂的未知作业环境, 就不能够精确地建立其动力学模型, 往往需要结合其他方法。

基于事件控制[13,14,30]:上述两种方法都是采用闭环回路来回避时延环节达到减小通讯时延的影响。传统的控制系统使用时间作为控制输入、输出信号的参考变量, 基于互联网的遥操作系统存在的时变时延使得系统的稳定性和透明性难以保证, 因此以时间作为参考就很难保证系统的稳定性。使用系统中发生的事件来规划控制, 选取与时间无关的参考变量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回避时延问题, 该方法因此称为基于事件的控制方法。

3.2 协议分析与改进

为了解决时变时延问题, 计算机网络领域研究人员给出了协议分析与改进的方法来预测时延、降低时延, 维持系统的稳定性。

在应用层, 文献[31]提出了在UDP协议上传输TCP服务的TCP OVER UDP技术, 在应用层实现了该技术, 并将其应用到遥操作机器人系统的视频传输中, 在降低视频数据传输丢包率和传输时延两个方面具有良好的性能。

在网络层, 文献[32]提出了一种基于时延的自适应多Qo S路由算法, 它在满足带宽和时延波动约束条件下, 直接利用前一周期的时延信息来更新路由表, 以作为当前寻找路径的依据。文献[52]提出一种基于候选路由库的遗传算法, 讨论了带时延及时延抖动的组播路由优化问题, 给出了该问题的数学模型。

在传输层, 研究人员提出了较多改进方案, 有代表性的文献[33]提出的有选择交替使用TCP和UDP传输协议的方法, 文献[34,35]提出的基于多连接的时延控制方案, 文献[36]提出的多链路共享令牌缓冲池流量调度模型等, 不同的运输层协议改进方案被提出[37,38]。

3.3 时延预测

由于在控制机器人时, 主端传输控制操作命令给从端, 操作命令到达时, 由系统进行编译、解释和命令分解, 并将执行结果反馈给主端。在这个过程中, 可以考虑利用预测补偿技术, 在某种程度上, 弥补由于延时带来的运动失控或作业质量达不到要求等方面的问题。

文献[39]提出了用Smith预估器预测从手状态的思想, 在精确知道从手和环境模型的前提下, 主手端用PD控制器进行调节, 可显著提高系统性能。文献[40]对Smith预估器进行了修正, 并结合波变量方法对系统的状态进行预测, 使得时变时延系统鲁棒稳定。

文献[41]提出了虚拟时延的概念, 其核心思想史将主手端的信息加上时间戳, 以固定周期发送到从手端, 在从手端加上一个时延缓冲器, 使得系统时延为定值, 从而可以用定常时延的方法来对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

文献[30]提出了通过在主端对给定信息加入时间标签获得过去的系统回路时延, 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算法, 预测下一时刻系统回路时延;后又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事件的预测控制策略。

文献[42]人提出了通信扰动观测器时延补偿的方法, 该方法将由时延导致的错误称为干扰扭矩, 通过观测器来观测并进行补偿, 在应对时变时延时比Smith预估补偿器具有更有的性能。

同时部分研究人员针对神经网络技术应用于遥操作系统进行了研究, 分别提出了AR、RBF、Elman、BP神经网络模型及其改进方法的应用[43,44,45,46,47,48,49,50]。

3.4 人工智能

随着机器人智能技术的发展, 从机器人局部自主性方面入手来解决数据包丢失的问题。即提高远地机器人的自治能力, 并在远地建立缓冲器, 将时延参数和数据信号以文件形式存储起来。当出现异常情况导致数据包丢失时, 智能机器人可以自动读取上一次接收的数据, 或在上一次的设置点进行幅度很小的安全的运动。文献[27]提出了机器人的可调整自主性 (Ad⁃justable autonomy, AA) , 通过改善人机交互来补偿网络通讯存在的不确定延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机器人的自主性根据当前形势和环境动态调整, 操作者和机器人以适合网络状况和任务需要的模式进行交互和合作, 使得整个系统的效率大大提高。

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构造临场感的人机交互界面, 虚拟现实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实现预测显示和实现临场感监视两个方面。将虚拟现实技术用于遥操作机器人系统克服通信时延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操作性得以同时实现。文献[51]提出了具有虚拟力觉导引功能的机器人遥操作系统的控制方法。文献[52]提出在时延较大时, 采用基于虚拟预测环境的机器人遥操作技术, 在本地端建立遥环境和机器人的模型, 形成控制回路来抵消大时延对系统稳定性和操作特性的影响。

3.5 图像处理

由于基于互联网遥操作系统中, 从端反馈给主端的数据大部分为图像视频数据, 如何在保证反馈效果的条件下降低图像视屏数据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文献[9]提出一种分层码率控制的带宽自适应策略, 通过将视频编码、网络传输、后端解码等有机结合起来, 构建了一种容易控制和管理的视觉传输模型。

3.6 信息安全

由于基于互联网遥操作系统工作在开放的互联网上, 信息安全问题同样是一个不容忽略的问题, 尽管绝对的安全不可能实现, 一定程度的安全性可以通过密码学和防火墙技术等来实现。如何建立完善的遥操作安全体系结构的研究还没有能够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在更多的遥操作系统应用于实践情况下, 基于互联网遥操作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值得思考。

4 结束语

本文从系统性能分析, 当前面临的关键问题两个方面对基于互联网遥操作系统的研究进行了分析总结。基于互联网遥操作系统的研究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领域, 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改进和优化基于互联网遥操作系统的稳定性和透明性仍然具有很大潜力。通过改进网络通讯协议, 采用多连接并加入优先级约束, 建立虚拟现实环境, 为机器人赋予人工智能并建立专家系统将会进一步促进基于互联网遥操作系统的性能。

基于互联网 篇5

模块式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应用是一种进行全方位改革和创新的教学模式。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教育理论,寻找新媒体技术与高职英语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通过模块式教学以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发展。

依托互联网+平台,将警务英语课程进行模块式设置,通过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努力实现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是高职英语教师的努力方向。基于互联网+的模块式警务英语教学体系的建构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从根本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一、互联网+ 环境下的教学优势与模块式教学的内涵

1.互联网+ 环境下的教学优势

互联网+ 环境下的慕课(MOOC)、微课多应用于高等教育体系,它的发展标志着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时代的到来,为英语教学改革和教育管理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机,凭借 MOOC 先进的学习的平台,优质的课程内容和新型的评价方式,将翻转课堂模式进行推广应用,极为有利于提高学习资源的.利用率,在宏观上节约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时间与精力,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利用网络进行的互动式教学,有着众多的优点:如教学资源丰富,可随时进行补充和修正;教学时间地点灵活,可随时开展;师生活动实时性,及时性,随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并可以将普遍的问题集中的呈现在课堂上。学生的知识输入过程主要体现在课下的网络学习过程中,知识的内化过程则留给课堂。

这一教学模式,因为方法灵活,节省课堂时间,倡导了自主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未来的高等教育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是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

2. 模块式教学的内涵

模块式教学,简称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 模块式教学模式是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体系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核心是课程的模块化。它是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就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和在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解构教学内容,按认知规律和能力本位导向重构课程,形成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并对教学过程进行全方位改革和创新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基于互联网+的模块式警务英语教学体系构建

目前,将网络环境下的互动式教学和职业模块式教学结合起来的高职专业英语教学研究还存在一定空白。把互联网+的新媒体资源与模块式主题运用到英语教学实践之中,突出高职生的中心地位和主体性,培养其英语自主学习能力,便可帮助高职生掌握必要的英语语言知识,为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及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因此,结合我院的教学实际,将我院特色专业英语—警务英语课程采用主题模块式教学模式,并结合网络环境进行互动式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1. 构建警务英语教学模块

形成和完善警务英语课程五大主题模块:警务英语基础技能(听,说,读,写,译)模块,警务英语专业能力模块,文化拓展专题模块,语言难点专项模块及兴趣休闲模块。

警务英语基础技能是高职学生的基本技能,以基础英语教育为前续课程,又为后续的专业英语打好基础;警务英语专业能力模块培养学生警务英语实践应用,以今后就业为导向;语言难点专项模块针对学生过级考试需求设定教学内容;文化拓展专题提升学生知识储备与文化涵养,了解国外文化精华;兴趣休闲模块提供展示平台,如配音等,让学生发挥个性,学有所长。

2. 以新媒体技术为依托构建警务英语网络教学平台

警务英语网络教学平台将是学生提高学习自主性,获取训练反馈、自我提升的一个重要平台。该平台必须设计成为一个封闭可循环提升的自主训练执行系统平台,必须具备教学、提供资源、监控和评价功能,形成一个闭合循环的高职英语教学平台。

1)教学系统设计。该系统分为选课和自学两部分。系统包含各项英语技能教学视频,重点展示单项英语技能的知识重点和应用技巧。高职生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自己最需要的听、说、读、写、译单项知识技能进行学习,可以自己决定进度,无需按传统英语教师的授课计划顺序来学习。

2)管理系统设计。该系统是课程管理系统。平台上提供各项英语技能资源,如将高职英语精品课程的听、说、语法部分按照难易阶梯进行视频拍摄或者采集名家视频,并导入平台,高职生可根据需要自选与选课系统中对应的课程内容进行学习。平台可鼓励拓展学习,链接其他教学资源。该系统具有监控功能,可记录高职生登录平台后的所有操作过程。在线时间长短、是否阅读平台资源、是否完成课堂随测等在线行为都可以作为奖励依据,既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可因材施教,而且在线+离线双管齐下的课程模式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保证课程完成率。

高职学生可以依托该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实现英语听、说、读、写、译等五项技能的自我认证,利用交互平台促使师生互动,在确保学生高职英语 A考试和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的同时,也能提高高职生的英语技能实际应用水平。

3.提升教师的素养和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实践能力

教育改革和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自身的语言素质,教学观念,教学理论水平,教学技能技巧和教师的自主发展能力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教师急需转变教学观念,提升自身素质,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努力学习新媒体技术,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熟练使用相关软件,把教学资源素材库和多媒体平台相结合,研究静态图像的获取与处理、音视频的获取与处理,文本资料的获取与处理等;从教学、设计、技术和艺术层面提高PPT的制作水平;同时,教师也可利用互联网将自己制作的课件、教案、放在学习的平台中,有机整合多媒体与教学过程,提升教育教学和教学反思能力。

三、结语

基于互联网 篇6

关键词:“互联网+”;旅游;凤凰;城市形象

“互联网+”在2015年的全国“两会”中写入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这意味着“互联网+”正式被纳入顶层设计,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这一个“+”,对传统旅游业来说意味着新的变革。2001年10月14日,黄龙洞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与凤凰县人民政府正式签订《湖南省凤凰县八个旅游景区(点)经营权转让合同》,以9.36亿元的合同载明金额获得凤凰县八大景点50年经营权。依据合同,以经营开发凤凰八大旅游景区(点)为主的凤凰古城文化旅游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于2002年1月1日正式经营。从2001年到2005年凤凰旅游经济收入由7430多万元提升到5.5亿,直接提供1.8万多个就业岗位。凤凰旅游成为湖南旅游的“金字招牌”。2005年11月,吴邦国委员长为凤凰题词:“天下凤凰美”。2006年凤凰古城已被国家文化部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1]基于“互联网+”的凤凰旅游形象是凤凰旅游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互联网时代继续塑造凤凰美好的旅游形象是当前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1 互联网介入凤凰旅游形象塑造

互联网时代消费者开始频繁在网上购买旅游产品。根据McKinsey & Company(麦肯锡公司)2015年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报告中的“中国消费者喜欢网购的品类调查”显示,2014年参与调查的消费者全年在网上平均消费了3750元在购买旅游产品上,是网上消费金额最多的商品品类。互联网时代下人们旅游行为的模式发生了许多变化,游客可以在网上了解旅游地信息,分享旅游经验以及咨询旅游信息,人们通过互联网可以更加快捷有效地获得关于旅游目的地的详细信息,通过阅读他人的博客、游记等内容、从而对旅游目的地形象形成认识,以此指导出游决策。[2]

从互联网的视角研究旅游目的地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要引起政府和景区管理者对基于网络的旅游地形象塑造的重视,培养政府和景区管理者,打造良好旅游地网络口碑的意识,以此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并为游客提供更及时优质的服务。

凤凰旅游“线上形象”主要分三个方面:第一个是旅游公司出于商业目的在网上對凤凰旅游进行的推广。通过网上搜索“湘西凤凰旅游”,几个主要的旅游网站如携程、途牛、乐途、艺龙等都有提供凤凰旅游攻略并附有相关旅游产品购买通道。第二个是由“意见领袖”在网上自发发布的关于凤凰旅游的信息,他们包括凤凰旅游的游客所书写的博客、游记、心得、照片等等。第三个是凤凰旅游管理方主动打造的官方旅游信息平台。2014年“烟雨凤凰”微信公众平台正式上线。这是全国首个集偶遇交友、在线购票、互动服务为一体的旅游公众微信平台。这是凤凰旅游在微信社交媒体上打造的凤凰旅游官方平台。由叶问智任董事长的凤凰古城文化旅游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天下凤凰unitenix(www.hnphoenix.com)”也已上线,它是凤凰古城旅游的官方旅游信息网站,向游客提供来凤凰旅游必不可少的信息和服务。整个架构类似于韩国城市“首尔”在互联网上开通的“Visit Seoul(www.visitseoul.net)”。

旅游城市的“线上形象”逐渐成为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第一印象。“线上形象”是旅游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互联网时代它是游客最先接触到的旅游城市信息,是影响游客旅游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凤凰的“线上形象”就是由人们通过互联网搜索获得的关于凤凰旅游的详细信息,从而对凤凰旅游形成形象认识。

2 基于“互联网+”的凤凰旅游视觉形象管理

凤凰旅游形象的塑造是城市品牌形象重要性的体现,城市品牌是推动城市营销的主要途径之一,[3]建立和提升城市的品牌已经成为城市管理者不可忽视的问题。城市品牌最直接的视觉体现就是形象标志和一系列的视觉规范。城市标志是城市品牌形象的重中之重,也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会产生的必然举措。它能简单明了地突出城市特色,有强烈的可识别性,易于城市品牌的传播。2001年,香港打造新品牌,代表香港城市的飞龙标志最后由著名设计师陈幼坚完善。“香港品牌”由政府新闻处负责管理,主要目标是为公营和私营机构提供一个统一的品牌平台,以宣扬香港为“亚洲国际都会”的地位。当前湖南许多城市也开始重视旅游城市形象标志设计,湖南长沙、张家界、郴州、邵阳、汨罗和武冈都在城市标志设计上展开了积极的探索。[4]

由凤凰古城文化旅游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天下凤凰标志古朴大方,从视觉上可以塑造良好的凤凰旅游网上形象,但其推广面不够大,在游客中形成的识别度不够高。虽然现阶段凤凰旅游的知名度已经打响,但凤凰旅游的标志识别度与其旅游知名度极不相符,这对品牌形象建立来说是有问题的。我认为可以从管理景区的摄影照片入手推广凤凰古城旅游标志,可以定期由知名摄影团队拍摄凤凰旅游景区照片,由官方网站和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在网上发布并积极推广,在照片上要打上“天下凤凰”的标志水印,逐渐让游客游记、博客、微博等更多地使用带有水印的凤凰旅游官方照片,并要求其他旅游网站在推广凤凰旅游时必须使用有凤凰古城旅游标志水印的照片。标志的设计只是凤凰旅游视觉形象建立的一小部分工作,而标志的管理和对于标志应用的一系列视觉规范及其执行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这对于凤凰旅游视觉形象的塑造十分重要。

受传统媒介的局限,城市标志设计多以静态抽象简约的几何形来表现。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介入使得标志可以动静结合地呈现在媒体中,让标志更加生动、灵活。凤凰古城旅游标志“天下凤凰”应该在不变更原有设计的基础上采取最新的设计理念、结合旅游城市形象定位,增加其动态标志的演绎。在添加动态视觉形象时,应在保证其原有识别性的基础下产生新的视觉效果,从而得到和之前的视觉形象带有“血缘关系”的全新形象。这种带有“成长属性”的标志,能满足当代旅游城市品牌构建的需求,又不危害后续品牌的发展。[5]而这动态的标志演绎不必为唯一的,它可以根据节庆活动、主题活动灵活变化,定期推出。

在“天下凤凰”标志的有效传播建立之后应该继续完善凤凰旅游形象视觉识别系统的其他部分,主要包括标志物色彩、公共导视和吉祥物等。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长期规划,有效地分步骤进行。

3 基于“互联网+”的凤凰旅游形象的交互性

互联网介入旅游城市形象设计改变了设计师的思维方式,要求设计师在设计思维上有所突破。交互式设计要形成游客与媒体的互动形态,以游客对景点点评的功能为例,它对于游客一定要做到民主开放,让游客在法律法规的框架下能够畅所欲言。游客的点评和游览心得成为旅游城市形象设计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对于旅游景点的服务是一个最有效的监察督促,这一点可以从“买家评论”对淘宝网店的重要性推断出来。传统的旅游城市形象设计往往偏重信息输出,注重审美而不太重视观者的反馈。互联网介入旅游城市形象设计后,旅游者不再仅仅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旅游(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城市的线上形象和游客之间、游客和商家之间、游客和游客之间开始互动、沟通和交流,游客的体验被充分重视。互联网的介入和新媒体带来的新体验,让观者变为主动搜索信息,身临其境地参与到叙事的场景中,使观者成为旅游城市形象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变化给设計者带来了挑战和思考的空间,启发了设计师从多维的角度来进行旅游城市形象设计。

4 基于“互联网+”的凤凰旅游形象的主体内容

有句流行的说辞:凤凰在沈从文的书里,在黄永玉的画里,在宋祖英的歌里。这句话说明凤凰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是一个诗情画意、浪漫纯情的地方。这种形象无疑是凤凰优质的无形资产,这也是凤凰最为人所熟知的旅游资源。今后一段时期,基于互联网的凤凰“线上形象”主体内容仍然要以此为重点,充分挖掘凤凰旅游的独特魅力。

凤凰旅游的“线上形象”首先要突出其边城古镇的少数民族风情,凤凰总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323198人,占总人口的76.7%。其中,土家族79246人,苗族240617人。以凤凰的手工艺蜡染为例,凤凰土家蜡染印花注重配色纯净,讲究立意构图,成形的布料呈花异彩流布,幅面艺术风格特异纯美,突出的工艺特点为热色;苗族蜡染土布注重染色纯,不讲究华美雕饰,给人一种自然纯净的艺术感,突出的工艺特点为冷色。这些形象所构建的感知应该是神秘的、原生态的、远离城市喧嚣和没有浓烈工业味道的。然后要突出其人文文化特征,要将沈从文这位文豪和黄永玉这位画家打造为凤凰旅游的文化名片,给凤凰旅游的形象添加“边城故事”和“诗情画意”的元素。最后是要突出凤凰的浪漫色彩,要歌颂以凤凰为背景的爱情传说。也可以像金鹰女神一样定期选择一位知名女星来代言“翠翠”形象,将翠翠打造为人们心中向往的爱情女神,让单身的朋友愿意来凤凰邂逅生命中的另一半,让恋爱的朋友愿意来凤凰打造甜蜜假期。

5 基于“互联网+”塑造凤凰旅游形象的建议

第一,拥抱互联网技术,继续升级优化凤凰旅游官方网站和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与各大旅游网站深度合作,定期策划主题活动推广凤凰旅游,邀请网上有影响力的“大v”来凤凰旅游,让他们感受美丽的凤凰。

第二,不断整理提炼凤凰民俗和人文文化的视觉符号,并在凤凰旅游“线上形象”推广中积极使用。

第三,有效的管理凤凰旅游视觉识别形象系统,增加凤凰古城旅游标志动态的演绎。在“天下凤凰”标志的有效传播建立之后应该继续完善视觉识别系统的其他部分。

第四,提倡凤凰与知名美术高校开展交流合作项目,举办写生比赛,提供创作平台和展示空间。借助绘画来描绘凤凰的诗意,用绘画的视角展现不一样的凤凰。

第五,优化现有旅游优质品牌,如“烟雨凤凰”,“凤凰偶遇节”,加强其网络互动性,要在网上围绕这些活动建立和形成“网络社区”,让更多的人讨论跟凤凰相关的话题,参与与凤凰相关的活动。

参考文献:

[1] 天下凤凰unitenix[DB/OL]. http://www.hnphoenix.com/about/.

[2] 方雅贤,李振坤,杨国瑰.互联网视角下的旅游地形象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08):171-173.

[3] 张龙.城市营销视角下的城市形象定位误区及模式重构[J].生产力研究,2012(5):129.

[4] 中国各城市形象logo设计,找到你的城市了吗?[DB/OL] . http://www.logo123.net/blog/2522 . 2014-8-28.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服务设计 篇7

一、服务设计介绍

1、服务设计的定义

服务设计的定义为:由特定人员设计出的一项针对用户的准确有效的服务计划,该项计划的目的是为了给计划范围内的人提供更好的产品体验。服务设计本着简单实用、让客户满意信赖的原则,进行设计分析,并且广泛运用到各类服务行业中,进而推动其产业发展。

服务设计在很多地方都有运用,例如:超市、医院以及大街上,服务设计将相关的人与物紧密结合在一起,这就方便了客户在进行产品体验时的简易使用,将服务设计的功能完美的呈现出来。并且其思想观念是坚持以人为本,将人与通信、环境以及行为等方式结合于一体。另外,服务设计的运用是为了提升服务行业的服务效率以及服务质量,进而提升产品的生产销售率。它不仅是商家与客户间联系的纽带,也是产品的服务者。

2、服务设计的意义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人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形式与工作方式都发生着巨大变化,对互联网的要求也随之变高,一方面传统的pc端操作俨然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而移动互联网服务设计可以让人们更方便快捷、随时随地的获取资讯。利用移动互联网设计,人们可以在碎片化的时间做很多事情,例如:等车、坐公交、上厕所等。另一方面随着人们消费能力的提升,当前的服务现状难于满足人们的要求。毋庸置疑,人们现在对服务关注程度不断提高。而人们的消费体验影响着一个品牌特色及企业形象在人们心中的定位。人们能在很短的时间中对其使用的产品和获得的服务做出评价与对比。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更需关注人们使用产品的体验。即加强产品的品质、完善服务。因而,在服务范畴运用移动互联网服务设计技术是非常重要的。这样能促使人们对服务更加满意,并对品牌和企业做出良好的评价,更有益于企业的发展。

3、新经济时代下服务设计的发展

服务设计的英文名称为Service Design,它是针对特定的客户所设计出的活动形式,其核心为体验,表现形式为服务。其形式较为新颖,在1979年首次提出,并且在1996年中期,服务设计成为一门专业学科,并在许多学校都有开设。原始的服务设计大多数存在于市场经济中,但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设计成分逐渐增加了服务功能。随着时代的进步,原始的产品设计已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针对特定用户群体所设计出来的活动形式的出现,将其称之为服务设计。其中,服务设计所涵盖的范围较广,人群较多,运用的科学技术水平较高。这也充分要求服务设计需在发展迅速的当今时代进一步改进与提升。

二、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发展

首先,移动互联网是使用移动装置连接,在已有的移动无线通信技术基础上,引进互联网技术。其功能是帮助移动客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使用互联网,让用户不再受时间与空间等方面的影响。这方面的优势引起了移动商家的注意,并由此对移动通信设备进行相应的改进,将其与互联网紧密结合,从而推动信息化时代的发展。

其次,该产品是将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移动装置等结合于一体,研发出来的一款帮助移动客户更好的运用互联网的产品。如京东网,它是让用户在网上购物,并在较短时间内就能接受到货物。该产品涉及范围较广,包含了移动网络商、货物商家以及快递行业等多个领域。进而形成移动互联网这个庞大系统。

最后,手机是人们使用移动互联网的媒介,其作用是方便人们携带与使用,如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不断增强,手机功能也在不断提升,不再局限于打电话与发信息,手机越来越智能,增添多种类型的服务功能,让人们在生活与工作方面更加便利。而目前已有的智能手机,类似于小型电脑,其配置与电脑类似,是较为独立的系统,人们在使用时可以按照自身需求来下载软件等设备,以此来增强手机的功能,并且能像电脑一样连接网络使用,在其基础上实现无线连接。在2000年,全球首部非智能手机上市-诺基亚,但在近几年的互联网与手机的快速发展下,智能手机的运用普遍增多。据调查显示,至2015年,我国百分之90的人在使用智能手机,明显高于以往的非智能化手机。

三、移动互联网产品与系统服务设计

目前,互联网中的软件产品,大都增加了服务功能。并且该类软件产品较为复杂,与现实中的其他产品(工业产品)有所不同,只有少数的软件要与实际产品共同使用,如:支付宝钱包。其他的软件产品大多数是通过互联网以及手机通信、使用人员之间的相互合作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并且其服务系统可以采用录像、录音以及游戏等形式表现出来。这类产品在实际的运用中,其运行时间较短,并且有较多的选择空间。所以在对其进行服务设计时,需更加严谨,特别是要针对特定人群设定出合理的服务计划。在此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用户的使用需求,进而研发出较有优势的软件产品,让更多人愿意使用,从而推动移动互联网的服务设计更好更快的发展。

四、移动互联网的服务设计的构成

1、产品

移动互联网的服务设计产品作为服务设计系统的核心,是服务的载体。移动网络的出现,带来了智能手机的普及,而服务设计产品就是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就是我们常说的APP应用,手机应用程序仅仅只是服务设计的使用界面,完整的服务设计应考虑其背后产业链及商业模式等因素[1]。

2、用户

用户是服务设计体系的运用者,在对移动互联网进行服务设计时,应将用户的需求作为设计的导向,设计者应充分考虑服务的提供者与服务的接受者的使用体会。例如在以用户为参考的设计中,设计开始之前要对用户的情况做全面的了解、分析。通过市场调研、问卷形式等方法,从中获取用户的信息。

3、市场

服务产业化背景下,我国服务市场异军突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服务市场需求增加。移动互联网下的服务设计市场是指制定营销,即要确定目标客户、完善服务、建立渠道、制定商业策略等。它决定了服务设计的发展空间,要提升发展空间,就需要通过不断的市场拓展,让更多的消费者能使用和了解产品。

4、使用情景

用户具体情况下使用产品的过程则称为使用情景。良好的使用情景能够增强人们对产品的使用体会,提升对产品的满意度。使用情景通常受使用产品的时间、地点、流程等的影响。作为APP应用的设计者,首先要思考确定整个设计系统的运行环境与操作流程。APP应用的功能设置需进行逐一优化,并通过测试,衡量各种因素的影响,才能完成一个易操作、受欢迎的服务设计。

五、设计流程与框架

在设计APP产品时,应该关注它的本质即服务的特性,满足用户的需求,根据用户的需求为导向设计满足多方面的服务型应用APP产品,能被用户认可、被市场接受。进而提升市场份额,实现企业的商业价值。尽管移动互联网服务设计流程与框架受多个因素的影响,下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2]。

1、功能设计与市场定位

首先,确定产品的服务概念,通过市场调查研究、问卷调查等形式发现用户的需求情况,以此来进行产品的市场定位;其次在进行产品功能设计时,应考虑服务理念、服务要素设计、服务系统设计等,这是产品设计的关键阶段,这个过程中需要对产品进行不断的调试与修复;最后对服务产品设计进行评估测试,再对外发布产品。

2、商业模式

移动服务设计的商业模式发展是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的,它代表了企业的实力。这些条件为:市场的定位、市场空间、核心资源、运营方式、现金流、盈利结构等等,确定了这些因素,就能判断一个企业的商业模式。由此可知,移动服务设计的商业模式是复杂的,而且在运营的过程中,需要按照市场的变化而做出调整,从而打造一个成功的移动服务设计的商业模式。

3、交互设计技术

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变,而现代化的服务的发展也需要得到先进技术的支撑,交互设计有助于现代化服务产业的发展[3]。交互界面是互联网移动服务产品的直观表示,它的功能设计需满足大众消费者的需要,页面简洁美观、操作流程简单方便,内容生动丰富。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用户的使用环境、后台服务人员的使用及企业等。在设计的初始阶段,尽可能多的与技术人员沟通讨论,确定界面的功能结构,为技术人员提供思路。最终确定设用户与服务提供企业都满意的设计方案。只有这样的话,才能避免后期的反复修改,进而降低开发成本。总之,移动互联网促进交互设计技术的运用,而交互设计技术让移动互联网服务设计变的更加完善、人性化。

六、结语

总之,移动服务设计伴随着移动网络与智能设备的应用快速发展,服务设计在人们生活中已经被广泛运用,在中国服务行业的巨大发展背景,中国服务设计行业发展前景广阔。目前,APP应用已经被人们广泛接受使用,要将APP产品在服务设计整个系统中良好展示,还要需依靠多方面的参与。所以,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服务设计发展还面临着考验与挑战,移动互联网的服务设计需进一步改进。

摘要:随着全球服务产业的迅速发展,不管是企业还是普通消费者对服务关注度都在提升。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智能设施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移动互联网下服务设计行业的发展。APP应用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但是,APP应用并不代表移动互联网中服务设计。移动互联网服务设计应考虑产品、用户、市场、使用情景等因素,本片文章详细介绍了服务设计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情况,并且对其设计构成与流程作出了说明与探究。

关键词:移动通信,互联网,服务设计

参考文献

[1]金璐.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服务设计[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2,12(15):102-105.

[2]刘程程,张凌浩.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服务型APP产品设计研究[J].现包装工程,2011,06(20):68-70.

[3]刘璐,蒋文.移动互联网服务设计下的关键路径--交互设计[J].机电工程技术,2015,09(24):18-20.

基于互联网理财的风险分析 篇8

1 互联网理财的直接风险

1.1 网络平台风险

传统的金融系统与外部互联网有物理隔绝, 是通讯内部局域网, 能把外部网络风险隔离, 与外部网络互连的部分业务需要鉴别用户的身份如数字证书 (优盾) 等手段加密和认证。而现在互联网理财使用的平台则是基于公共的互联网络, 网络因其本身的开放性极易遭受病毒和黑客的攻击。尽管现在的防范技术和加密技术较以前有提高, 但是互联网理财风险和问题层出不穷。以阿里巴巴集团推出的余额宝为例, 刚推出不久, 就有余额宝里面的用户资金被盗刷事件发生。尽管余额宝平台能够很快查出盗刷原因, 但是木马病毒是不断更新的, 而且能够快速地自我复制和向外传播, 获取用户关键信息如银行卡账号、手机号码、短信等关键信息, 给利用互联网平台理财的用户带来潜在风险。而互联网理财中大量的P2P网站也曾在不同程度上遭遇了攻击, 攻击形式是黑客以天量访问导致网站塞车, 从而网页难以访问, 人人贷等一些知名度非常高的平台也受到了攻击。

1.2 操作风险

互联网理财产品面对的大量客户是一般普通民众, 低门槛、易操作和灵活性是互联网理财产品相对传统金融产品的典型优势。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购买理财产品, 通过家用计算机、单位计算机或者个人手机、IPAD进行交易。简便易行的操作可以汇集各种小额、闲散的资金, 但是交易的安全性相对较弱。大部分用户操作随意, 因为资金额不大, 对于互联网理财产品的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容易被一些互联网理财产品中高收益的噱头所吸引, 对操作中的风险辨别不强。现在国家法律还有待完善, 一些理财平台因不规范运作, 坏账频发的同时又缺乏担保和资金池, 容易产生资金链断裂, 网贷平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经营不当的倒闭潮, 发生多起平台负责人卷款潜逃, 不少投资者的网络理财资本一度化为乌有。如果交易渠道或者网络设备存在技术风险, 那么操作风险随之而来。例如, 计算机系统出现故障、磁盘列阵破坏等因素, 整个交易网络平台都会出现系统风险, 这在“百度金融中心——理财”平台在出售理财产品过程中就曾出现过这种操作风险。

此外, 有些互联网理财机构为了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会把部分业务不熟、技术要求较高的环节外包给专业的机构进行操作, 表面上给顾客带来的服务专业性有待提高;但操作环节的部分外包会带来风险的不可控性增加, 会降低互联网理财机构对于外包环节的控制, 增加操作风险。

1.3 流动性风险

互联网理财产品的资金募集进度和规模并不固定, 网络理财的赎回与兑付等流动性风险就成为考验理财平台的重要标准之一。当前的互联网理财产品大部分都是货币市场基金“, T+0”开放式赎回方式是互联网理财产品的标准服务, 用户可以随时赎回资金, 而投资于货币基金的协议存款是固定日期约束的, 这种期限错配就是产生流动性风险的重要原因。

为了便于网络用户操作, 很多互联网理财将理财产品与用户常用的支付工具进行绑定, 那么在国家规定的节假日和网络电商促销时期, 会出现集中消费的高峰期。如果用户资金不能按照预期随时到账, 那么流动性危机就会出现网络消费者的从众恐慌心理会带来挤兑风险的发生。例如百度百发承诺随时赎回, 即时到账, 实质上对公司的资金流动性要求很高, 因为互联网理财产品的规模较大, 资金池中的备付金是有限的, 用户如果出现集中赎回现象, 极易引发互联网理财机构的流动性风险, 从而可能引发社会公众对于网络支付平台、理财产品的信任危机。

1.4 信用风险

互联网理财平台以金额小、门栏低、易操作吸引了大量的参与者, 无论是投资者还是借款人均鱼龙混杂, 承诺的高收益因为每位参与成员的信用问题不一定能够兑现, 这意味着隐含的互联网理财产品的信用风险随时可能发生。

网络平台作为媒介, 提供的参与者信息是有限的。在经济学中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就有土壤产生。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 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对信息的掌握是不完全对等的, 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在经济活动中会做出利己的抉择, 而信息掌握较弱的一方则会在经济活动中处于劣势。以理财产品中的P2P网络借贷为例, 在网络平台上, 债权人和债务人素不相识, 债权人对于债务人的信息掌握仅限于平台媒介可能提供的资讯, 此时信息不对称这种情形就在借贷之间产生, 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紧随而至。据银监会创新监管部主任2014中国中小银行发展高峰论坛披露的数据, 可查的P2P机构有1200家, 截至2014年7月, 实际上跑路的有150家, 每个月有六七家跑路。

2 互联网理财的延伸风险

2.1 信息技术风险

互联网理财依托的是开放的互联网络, 理财业务的实施是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支持, 技术漏洞的存在, 导致恶意攻击风险不断。技术风险一旦发生其影响范围和破坏程度会十分严重。特别是由于互联网理财发展的时间较短, 属于新兴业务, 相关的法律法规条文非常缺乏, 技术风险的存在严重影响互联网理财的健康发展。如光大证券公司的乌龙事件, 因为信息技术的问题, 交易操作系统在2秒内重复生成了26082笔预期外的委托订单。

现在很多互联网理财产品的交易实质上是网络中信息的传递, 理财产品存在的前提是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支持, 信息技术的实力会导致交易期间信息数据的安全传输, 技术上存在漏洞就容易造成交易失败或是生成乱码。这种风险对于利用网络进行理财的用户来讲影响面是很大的, 而且因为时间差, 相应的补救措施会对互联网理财交易双方产生风险而遭受损失, 所以需要企业构建相应的数据备份系统和企业容灾系统。

2.2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由于市场中利率、汇率、商品价格、股票价格等的变动而导致价值变动的潜在风险。互联网理财产品在市场中销售, 而市场并非稳定不变的, 当市场发生波动时, 产品收益将随之变动。尤其是目前大部分互联网理财产品在本质上主要表现为货币市场基金, 在市场中会受货币供求的影响, 市场中的货币供给偏紧时, 利率上升, 货币市场基金会收益较高的利差;如果市场中货币流动过多时, 利率下降, 那么货币市场基金的收益随之下降。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利率受市场中经济、社会、人为因素的影响, 波动的概论加大, 互联网理财产品的风险随之增加。

2.3 竞争风险

互联网理财产品的推出, 分流了传统金融机构的客户, 互联网理财与传统金融之间的竞争产生。为避免客户进一步流失, 传统金融机构不断创新, 推出与互联网理财产品旗鼓相当的理财产品, 而且传统金融机构因在金融领域固有的地位和实体经营, 其安全性和保障性更强, 在市场中更具竞争性。

2013年阿里推出余额宝之初, 依托平台和收益率的优势,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吸引了大批用户, 规模达到60多亿, 在全国引发宝宝类理财产品此起彼伏。面对余额宝等互联网理财产品的竞争, 各大银行就开始反击, 纷纷推出“宝宝”类理财产品。中国工商银行很快推出“薪金宝”, 招商银行有“朝朝盈”收益都不错, 中国建设银行有“速盈”等。而银行之所以紧跟推进“宝宝类”理财产品, 目的是与互联网理财产品争夺零散的小额存款, 与互联网理财进行竞争。

2.4 法律风险

互联网理财在我国发展迅速, 国家根据形势很快推出准入机制, 以便互联网理财机构合理合法地经营。尽管很多互联网理财企业大部分都能取得合法资质, 但是市场在网络时代变化更快, 有关互联网理财产品带来的问题层出不穷, 而法律与监管并不能一步到位, 所以法律风险产生。例如, 互联网理财中, 参与交易者有些法律意识不强, 可能进行违规操作, 再加上很多交易信息是在虚拟网络中完成的, 尽管有参与交易方的身份认证、电子合同等关键信息, 然而电子数据具有易消失、易改动的特点, 当发生争议需要维权时, 现有法律就很难及时公正地做出判决。

3 互联网理财的监管对策

3.1 构建完善的认证体系

互联网理财在虚拟的网络平台交易, 参与主体的信息认证既能够保障互联网理财机构平稳运行, 又能给每一位参与者带来有效保障。在美国, FICO信用评分体系是国际公认的, 其信用评分体系主要包括五个指标:道德品质、还款能力、资本实力、担保和经营环境, 每个指标有细分的二级指标, 二级指标之下细分三级指标, 所有这些指标都以完善的反映参与者的信用情况服务。在我国目前的互联网理财中可以进行借鉴, 减少网络借贷中诈骗和跑路现象。

3.2 鼓励和规范理财创新

信息时代, 推陈出新较快, 互联网理财产品亦然。新的互联网理财产品和模式的创新, 是发展的必然, 作为行业和国家监管机构, 既要鼓励和尊重互联网理财的创新, 又需要因势利导, 正视其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规避和引导, 还要重视互联网理财对传统金融行业的影响和冲击, 规范其发展细则。

3.3 健全法制

互联网理财方面的监管缺失有很大程度是源于法律还不够完善, 未来的网络理财平台面对的直接风险和延伸风险更多, 变化更大, 需要我国的法律保障体系的尽快完善。在规范经营的情况下, 完善参与主体的隐私保护, 而参与主体对于交易则需要做好预防措施, 及时复制并保留有效信息, 防范互联网理财平台系统风险带来的损失。

3.4 行业自律

国家在监管的同时, 可以通过建立行业自治来规避互联网理财的风险, 在行业中设立市场进入准则, 对从业内容和资质在国家监管的基础上进行行业监督, 对于违法、不合理的行为及时制止和披露;与此同时, 也要建立行业退出机制, 目的在于保护参与主体特别是投资者, 建立补偿机制;充分发挥行业自律、行业互助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刘荣等.互联网支付平台跨业经营理财产品的模式和风险[J].征信, 2014 (06) .

[2]刘再杰.互联网理财风险的本质、特征与防范[J].国际金融, 2015 (03) .

[3]于寒.互联网理财投资者权益保护问题研究[J].南方金融, 2014 (08) .

基于互联网环境的电子支付模式 篇9

一、在线转账支付模式

在线转账是应用非常普遍的电子支付模式。支付者可以使用具有在线转账功能的银行卡 (含有数字证书加密狗, 以保证安全登录) 转移小额资金到另外的银行账户中, 完成支付。一般来说, 在线转账功能需要到银行申请, 并获得用于身份识别的证书才能够使用。在线转账使用方便, 付款人只需使用证书登录其银行账户, 输入汇入账号和金额后即可完成支付。而此后的事务由清算中心、付款人银行、收款人银行等各方通过金融网络系统来完成。近年来, 国内的银行陆续开通了网上银行业务, 在线转账是网上银行的基本功能之一。

在线转账支付模式的参与者包括付款人、收款人、认证中心, 以及发卡行和收单行, 其支付流程如图1所示。

(一) 付款人和发卡行申请认证, 使得支付过程双方能够确认身份。

(二) 付款人通过具有数字证书的加密狗或口令卡登录发卡行, 并发出转账请求。转账请求包括汇入银行名称、汇入资金账号、支付金额等信息。

(三) 发卡行接受转账请求之后, 通过清算网络与收单行进行资金清算。

(四) 收款人与收单行进行结算。

鉴于以上的操作流程可以看出, 电子商务中交易双方若是完全陌生的, 付款人则无法确认收款人的身份, 因此也无法确定收款人收款后是否会履行其义务, 建议尽量少采用这种支付模式。因此, 在线转账支付模式更加适合应用于付款人事先能够明确收款人身份的场合, 如交纳公共事业费用、水电煤气费、住房贷款、学费等。

二、电子现金支付模式

电子现金使用的基本原理:电子现金发行者发行电子现金为参与的实体所用, 参与者可能是个人或商家, 发行的电子现金有发行者的电子签字, 保证在以此电子现金发行者为主的架构系统中该电子现金的有效性。付款人在使用电子现金付款前需要事先向电子现金发行者购买电子现金, 再以此购买商品。商家可保留此电子现金或者再向其他人购买时付款, 或者可向电子现金发行者换回实体的现金。下面以一个电子现金发行者 (非银行的发行者) 为例, 描述电子现金的支付流程。

应用电子现金进行网络支付, 需要在客户端安装专门的电子现金客户端软件, 在商家服务器安装电子现金服务器端软件, 发行者需要安装对应的电子现金管理软件等。为了保证电子现金的安全性及可兑换性, 发行银行还应该从认证中心申请数字证书以证实自己的身份, 并利用非对称加密进行数字签名, 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

(一) 预备工作。付款人、收款人 (商家) 、发行者都要在认证中心申请数字证书, 并安装专用软件。付款人从发行者处开设电子现金账号, 并用其他电子支付方式存入一定数量的资金 (例如使用银行转账或信用卡支付方式) , 利用客户端软件兑换一定数量的电子现金。接受电子现金付款的商家也在发行者处注册, 并签约收单行以用于兑换电子现金。

(二) 付款人与收款达成购销协议, 付款人验证收款人身份并确定对方能够接受相应的电子现金支付。

(三) 付款人将订单与电子现金一起发给收款人。这些信息使用收款人的公开密钥加密, 收款人使用自己的私钥解密。

(四) 收款人收到电子现金后, 可以要求发行者兑换成实体现金。发行者通过银行转账的方式将实体资金转到收单行, 收款人与收单行清算。

电子现金支付模式中最基本的参与者有付款人、收款人、电子现金发行者3方。电子现金发行者可能直接是银行等金融单位, 也可能是第三方机构。如果是第三方机构, 则架构中必须再加入银行进行实体现金的交换, 电子现金发行者可能也不只一个, 如果有多个电子现金发行者, 也可能发行各自的电子现金。如果需要这些电子现金能够通用, 则电子现金发行者之间必须承认其他电子现金发行者发行的电子现金, 最后为了简化分账问题, 可能还要成立清算中心, 电子现金系统可以发展到非常复杂。

三、信用卡在线支付SSL协议模式

SSL安全协议最初是Netscape Communication公司设计开发的, 主要用于提高应用程序之间数据交换的安全系数, 从而保证互联网信息传递的保密性、安全性。通过SSL, 消费者在浏览商家页面信息的时候, 其客户端的浏览器与商家服务器通过一个加密的安全通道进行信息交换, 第三者无法通过窃听的方法把得到的加密数据还原成明文。同样, 消费者的信用卡授权信息也将在安全的通道中传递。

SSL协议在运行过程中可分为6个阶段:建立连接阶段, 客户通过网络向服务商打招呼, 服务商回应;交换密码阶段, 客户与服务商之间交换双方认可的密码;会谈密码阶段, 客户与服务商之间彼此交谈的会谈密码;检验阶段, 检验服务商取得的密码;客户认证阶段, 验证客户的可信度;结束阶段, 客户与服务商之间交换结束信息。

SSL的在信息传递上的安全性, 刚好适应了电子支付的需要。又由于起架构简单, 处理的步骤少、速度快, 所以虽然存在较大的安全性漏洞, 但依然被广泛地应用在信用卡在线支付模式中。信用卡在线支付SSL模式的工作流程如图3所示。

(一) 身份认证。SSL模式的身份认证机制比较简单, 只是付款人与收款人在建立“握手”关系时交换数字证书。

(二) 付款人建立和收款人之间的加密传输通道之后, 将商品订单和信用卡转账授权传递给收款人。

(三) 收款人通过支付网关将转账授权传递给其收单行。

(四) 收单行通过信用卡清算网络向发卡行严正授权信息, 发卡行验证信用卡的相关信息无误后, 通知收单行。

(五) 收单行同意收款人电子支付成功, 收款人向收单行请款。

四、信用卡在线支付SET协议模式

信用卡在线支付SET协议模式, 是由Visa和Master Card组织共同制定的一个能保证通过开放网络 (包括互联网) 进行安全资金支付的技术标准。在电子支付中遵守SET协议的信用卡支付模式, 以实现信用卡的即时、安全可靠的在线支付。在这种信用卡在线支付模式中, 运用了一系列先进的安全技术与身份认证手段, 如数字摘要、数字签名、双重签名、数字证书等。

SET协议的作用是在线安全交易, 安全电子交易的目的是提供信息的保密性, 确保付款的完整性和能对商家及持卡人进行身份验证 (Authentication) , 而实施SET机制可以做到:对付款信息及定单信息能各自保密, 确保所有传递信息的完整性, 验证付款人的商家是信用卡的合法使用者, 建立一个不依赖传输安全机制的协议, 在不同平台上及不同网络系统上使用。

SET协议为了要能做到以上几点, 必须构架一个PKI对参与的成员进行认证, 同时利用密钥对传送信息进行加密。在SET协议中对认证架构进行了严谨的规定程序, 如图4所示。

在图4中, 认证是采用层级式的架构, 而无论是付款人、收款人或收单银行都需要经过认证才能参与交易。交易的一方若对当前签发证书的CA不信任, 可以沿认证树往上追溯, 直至找到可以信任的一层CA, 但在实际的操作中, 由于管理和协调等多方面原因, 认证中心未必会出现如此多的层次。根认证中心也未必只有一个, 其关键问题是根认证中心对于所有用户和机构来说是权威可信的。

在SET协议环境下, 应用信用卡进行电子支付需要在客户端下载一个客户端软件, 在商家服务端安装商家服务器端软件, 在支付网关安装对应的网关转换软件等, 并且各参与者还要各自下载一个证实自己真实身份的数字证书, 借此获取自己的公开密钥和私人密钥对, 且把公开密钥公开出去等, 手续比较麻烦。具体的支付流程如图5所示。

(一) 付款人在发卡行柜台办理应用SET在线支付的信用卡;收款人 (商家) 与收单行签订相关结算合同, 得到商家服务器端的SET支持软件, 并安装。

(二) 付款人从银行网站下载客户端软件, 安装后设置应用此软件的用户、密码等, 以防止被人非法运行。

(三) 付款人访问认证中心网站, 把信用卡相关信息, 如卡类别、卡号、密码、有效期等资料填入客户端软件, 并且申请一张数字证书。

(四) 付款人在商家网站上选购商品, 结账时选择SET信用卡结算方式。这时客户端软件被激活, 付款人输入软件用户名和密码, 取出相应的信用卡进行支付 (此时SET介入) 。

(五) 客户端软件自动与商家服务器对应软件进行身份验证, 双方验证成功后, 将订单信息及信用卡信息一同发送给商家。

(六) 商家服务器接收到付款人发来的相关信息, 验证通过后, 一边回复付款人一边产生支付结算请求, 连同客户端转发的信息一并发给支付网关。

(七) 支付网关收到相应支付信息后转入后台银行网络处理, 通过各项验证审核后, 支付网关收到银行端发来的支付确认信息, 否则向商家回复支付不成功。

(八) 支付网关向商家转发支付确认信息, 商家收到后认可付款人的这次购物订货单, 并且给付款人发回相关购物确认与支付确认的信息。

(九) 付款人收到商家发来的购物确认与支付确认信息后, 表示这次购物与网络支付成功, 客户端软件关闭, 电子支付完毕。

五、优缺点比较

通过上述流程的描述, 几种支付模式的优缺点比较见表1所列。

网上支付的安全影响着每一笔电子交易成败, 除了交易双方的诚信之外, 还考验着现有的支付体系, 我们期待着有更加理想的支付工具为电子商务交易提速。

参考文献

[1]谢垂民, 朱国麟.电子商务师[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6.

[2]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支付商业模式探析[DB/OL].http://www.juhe8.com/lunwen/qita/2007-11-21/13996.html.

基于互联网 篇10

一、“互联网+”下会计专业办学存在的问题

(一) 学生学习自主性差

近年来, 会计专业成为新兴热门专业, 很多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后都会选择会计专业进行学习。调查结果显示, 大约70%的学生是听父母和亲戚朋友的建议选择的会计专业, 自愿选择的只占30%。

(二) 实践教学条件较差

由于高职院校都在扩建校区, 扩大招生量, 使学校内部的资金严重短缺, 校内外提供的实践教学条件很难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 实训条件严重影响了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在对于实践项目等方面只能是通过做题量来进行实训, 在真正落实到具体的会计行业时, 则显得有些蜻蜓点水。

(三) 实践教学经验缺乏

目前, 尽管各高等院校都在逐步加强教学师资力量的建设, 但是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 例如教师学历职称的比例、编排任务等问题, 从企业中引进的会计人才远远不够。担任高等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师大多数都是从院校毕业后直接分配过来的, 实践经验缺乏, 不能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也不能满足学生学习会计专业的需要, 导致了会计专业的学生实践能力差。

(四) 网络教学手段相对落后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及网速的提高、手机上网技术提升, 学生利用手机上网成为普遍现状。经调查60%以上的大中专学生, 每天上网高达4 小时以上, 利用手机平台教学将是教学的发展趋势。但目前的手机教学很被动, 在网上发布课件、习题等, 然后下载学习, 不能直接打开内容学习。手机容量有限, 不方便学习, 网络平台明显落后。

二、会计专业办学平台构建

(一) 增加实践内容

目前, 如何定位会计专业的中、高职和本科层次, 教育界的各个专家给出了不同的定论, 而目前得到唯一认可的定论是, 会计专业的层次定位应该以业务操作为主, 学生应掌握的会计技能包括编制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会计核算、出纳业务、会计报表等内容, 同时会计专业的学生也需要学会使用简单的会计软件。根据所定位的层次, 高职院校应该增加会计专业的实践内容, 减少单一的理论传授, 满足会计专业学生学习的需求。

(二) 构建“互联网+”的课程体系

学生在学校所接触会计专业的原始凭证都是复印件, 有很多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实习工作时无法满足职位需求。社会各会计职位的招聘都需要会计专业的学生有至少两年的工作经验, 在传统的会计教学中, 学校只能通过会计实训软件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各高等院校可以根据“互联网+”的特点, 为学生构建合适课程体系, 满足学生实践学习的需求, 鼓励学生从线下课堂的学习转到线上课堂学习中去, 通过掌握和理解所学的会计知识, 使其应用到会计岗位的实践中去, 从而实现会计专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相统一。

(三) 加速构建网络教学平台

在目前已有的各种电脑网络教学资源网站的基础上, 构建手机教学网络平台。

参考文献

基于互联网 篇11

摘 要:MOOC是一种全新的远程教学模式,本文以基于移动互联网的MOOC平台为研究对象,结合南京审计学院MOOC平台建设,讨论了MOOC和移动互联网的特点,MOOC在移动互联网的架构选择,以及针对移动互联网MOOC平台的优化工作。希望对国内高校建设基于移动互联网的MOOC平台提供参考。

关键词:MOOC;移动互联网;碎片学习;APP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4-0007-04

一、 引言

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是一种针对大众人群的在线课程,人们通过网络来在线学习,是远程教育的最新形式。目前MOOC并没有一种严格的定义,但一般认为包括几个特点,一为开放,即利用互联网,任何人都可以进行学习。二为互动,不同于传统公开课、开放课,MOOC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1]。正是因为MOOC的特点,从2012年MOOC进入人们视线开始,越来越多大学开始使用MOOC形式在互联网上提供课程,人们也逐渐开始接受这种教学模式。包括南京审计学院在内的很多高校也开始建立MOOC平台或者录制课程并在师生中进行推广。

MOOC从互联网兴起,对于平台建设的研究也离不开互联网。而大多数的研究更多关注于传统互联网,即基于PC(台式电脑、笔记本等),而针对移动互联网的MOOC平台研究文献则不多见,鉴于此,本文针对移动互联网的MOOC平台进行研究,结合我单位在MOOC平台建设中针对移动互联网的建设经验,期望对当前国内高校的MOOC实践提供参考。

二、 MOOC、移动互联网的基本特点及二者的结合

1.MOOC平台的特点

作为远程教学的一种模式,MOOC突破了传统的时间、空间限制,利用互联网技术,教学双方都无需身处同一地点即可完成教学任务。而相对于传统的精品课、公开课,MOOC的最大特点就是碎片化学习和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互动。教学不再是被动看视频、课件,而是加入了大量答疑、交流、互助的互动内容。视频也不再是完整的一课时左右的纯讲座,而是按照每个知识点切分的短小精炼的视频和穿插其中的互动。可以认为,MOOC更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强调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

2.移动互联网的特点

移动互联网,简单理解就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结合起来。如果将传统互联网定义为基于普通个人电脑的网络,移动互联网可以认为是各种手持终端通过各种无线网络(包括Wi-Fi以及3/4G)进行访问的网络。[2]我们认为移动互联网并不能简单的当作传统互联网的延伸,相对于传统互联网,它有其自身独有的特性。

(1)使用人群广泛,覆盖率极高

根据2014年9月工信部报告,2014年8月我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8.79亿户,移动宽带用户为5亿。而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仅为1.9亿户,即使加上拨号用户,也仅仅2亿余户[3]。而作为移动互联网的主要载体,2013年智能手机的覆盖率在中国已经达到了66%[4]。可以说,移动互联网即使无法取代传统宽带,也是未来的主流趋势之一。身边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无处不在的手持各种移动设备的“低头族”。如果这一巨大的用户群体在一个现代网络学习平台设计之初时没有被考虑到,那么显然是具有缺陷的。

(2)终端情况复杂

巨大的使用基数,也带来了复杂的用户群体。在客户端方面,智能手机经过多年的发展,操作系统方面已经形成了iOS、安卓为主流,Windows Phone、黑莓等为补充的各自为阵的局面。各厂家的各种档次设备,系统性能、屏幕分辨率均不一致,同时,还需要考虑各类平板设备,如iPad等,使得在开发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时需要投入极大的精力。在网络方面,国内目前公共免费Wi-Fi还不成熟,除了在单位、家中可以使用Wi-Fi外,大多数时候移动上网仍然是基于运营商的3/4G网络。这些基于流量计费的运营商的套餐速度各不相同,费用均比较昂贵,尤其是在对于将教学视频作为主要卖点的MOOC平台,如果在使用时不断的需要缓冲视频,或者学习一部课程需要花费巨额流量费用,将大大降低用户的体验度。

(3)随时在线以及碎片时间

如今的手机已经不是高端奢侈品了,人们已经开始抱怨手机“绑架”了我们的生活。从另一个角度,意即通过移动终端,我们具备了让用户随时在线,随时完成学习、交互的工作的基础。这是任何传统互联网服务都无法做到的。传统互联网服务,用户使用时间是集中的,例如只有上班时间和吃完晚饭的时间会打开电脑。而移动时代,手机等设备随身携带,任何时间都可以使用移动互联网,包括吃饭、乘车、走路时间。碎片化的使用方式一方面占满了用户的闲暇时间,另一方面却为碎片化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3.两者结合是必然的选择

总结MOOC的特点,基于知识点的视频是主要的教学模式,15到20分钟的每段视频完全可以利用各种碎片化时间,通过移动设备来学习。互动内容较多,论坛、在线聊天、学习通知等即时性很强的交流形式,通过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访问效果要比普通PC更好。

综上,在设计一个MOOC平台时,除了传统的基于PC浏览器的站点外,基于手机、PAD等类型移动终端的MOOC平台是必须考虑的。我们可以认为,移动互联网和MOOC平台是不可分割的,两者的良好结合能够互相促进、提升各自的价值,但由于各自的特点鲜明,并不能将传统互联网MOOC的做法照搬到移动互联网。

接下来将针对MOOC在移动互联网上的具体实现进行研究。

三、移动MOOC平台的建设

我们首先分析移动MOOC平台的架构选择。如下图为一个标准MOOC平台的基础架构:

和大多数系统一样,MOOC平台也可以归纳为三个层面。无论前端是传统PC还是移动设备,后端都是一致的,在进行移动互联网开发时一般不需要重新开发整个系统架构,只需针对性的做一些优化即可,因此本文研究的内容以面向学习者和教师的前端为主。

1.移动互联网主流的架构模式

目前移动互联网的应用虽多,但主流模式却无外乎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以及C/S(Client/Server,客户端服务器)模式。在苹果设备的推动下,移动设备下的C/S架构又有一个响亮的名称:App。B/S模式使用浏览器,绝大多数移动设备都已经内置。App模式则需要事先安装一个客户端,但功能更强。

两者可以说各有优缺点,对于MOOC平台来说,应当取长补短。理由如下:

(1)B/S架构易于开发,但功能弱,无法满足MOOC平台的特殊需求

作为一个成熟MOOC平台,在前端部分必然已经利用B/S模式,在基于PC的浏览器上(例如Internet Explorer、Chrome)实现了所有教、学、管理功能,这是最完整的访问模式。这也是绝大多数MOOC平台的运行模式。在这一基础上进行移动化,B/S架构是最容易被想到的,首先已经有大量的现有开源框架可供利用,通过简单的开发修改,用户就可以利用移动设备上的浏览器进行访问,并且显示效果良好。大量的代码可以复用,因此开发速度很快。例如,基于响应式设计原则进行开发的移动网站,是真正的一次开发、多处使用,可以良好的支持各种不同的设备,甚至可以做到一套代码支持PC端与移动端。升级也很方便,只需要更改服务器端的代码即可。用户也非常容易上手,对于MOOC的初次体验者来说,使用移动设备内置的浏览器立刻就能看到令人感兴趣的内容要比需要先强制安装一个APP要更容易被接受。

但不同于传统网站,MOOC的一些特殊需求决定移动终端下的B/S模式无法很好的满足需求。例如在前面提到的学习提醒,基于浏览器的模式就很难实现——用户一旦关闭浏览器就无法接收提醒。又例如移动学习很多时候需要使用3/4G的移动网络,B/S架构的特点决定其每次都需要下载很多重复的图片、HTML代码,这些文件带来的无谓流量会无形中增加用户的学习成本,从而减少用户进行移动学习的热情,降低MOOC平台的粘性。

(2)APP模式开发虽较困难,但能更好的满足业务需求

相对而言,APP模式开发难度较高。由于需要将整个前端架构利用专用的开发语言进行重写,加之目前移动设备的多样性,需要针对性的进行多次开发,升级也不甚方便,用户必须主动的进行下载、重新安装。但相对其缺点,APP模式的优点更加明显:

(1)良好的推送功能,提高用户粘性

移动端的推送技术是其相对于传统PC端的一大优势,也是B/S模式很难做到的。由于手机、PAD等设备携带方便,用户随身携带的几率相当高,通过推送来及时向用户发送教、学通知要比PC端更加方便和高效。

MOOC平台如果需要考虑推送功能则只能选择App模式。浏览器本身的缺陷决定了无法实现稳定高效的推送模式,而App模式利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心跳报文实现的推送,则几乎可以做到实时同步,用户可以在服务器下发通知的同时在终端设备上得到提醒,心跳报文占用的流量几乎可以忽略,这一技术在微信、QQ等APP上已经有大量的实践,存在很强的可行性。

(2)节省流量,提高用户学习的积极性

如果学习一门课需要成百上千元的流量套餐,再好的课程用户也不会感兴趣。利用APP模式,用户在免费的Wi-Fi网络下安装好APP,今后学习时只需下载相应的学习内容。例如,提问时只需要传送问题本身的内容和极少的控制报文,而不需要像B/S模式一样传输大量的图片、HTML代码等,这将大大节省用户学习过程中的流量消耗。同时,利用APP来实现视频的缓存功能,让用户在免费Wi-Fi下提前下载视频,这都是B/S模式无法实现的。

2.移动MOOC平台的选择以及理由

综上所述,无论是B/S还是APP,都是各有优缺点。而实际上在当前的移动互联网中,除了完全无法通过B/S实现的应用(如QQ),几乎都提供了多种模式,由用户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对于将移动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手段之一的MOOC平台来说,同样应当双管齐下。

首先,通过响应式设计等技术手段,对页面进行优化,使得通过浏览器可以实现基本功能,对于初次体验者以及在Wi-Fi等流量不敏感环境下的使用者,可以利用每台设备上都有的浏览器打开MOOC平台,进行体验或者完成一些基础工作。

其次,在有足够资金、技术条件的前提下,开发MOOC平台APP,实现MOOC平台的绝大多数功能,对于长期学习者来说,APP模式的效果和效率都更高。

同时,也可以考虑基于微信等已有较大装机量并且提供开放接口的APP来实现基本的推送等功能,如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学习信息推送、利用QQ来实现集中讨论等。

在我校的MOOC平台中,我们主要实现了基于Android/iOS系统这两大主要平台的APP端方式。通过APP,可以实现绝大多数的学习功能,并且正在开发基于微信的通知平台,用户即使不安装平台APP,也可以通过微信来实现基本的互动以及接收通知功能。

四、移动MOOC平台的优化

在确定了移动MOOC的模式之后,需要研究其特点以及针对性进行优化使其更加适应移动网络的特性。

1.视频文件的优化

移动终端的屏幕、设备处理能力、存储空间,以及电池容量等,决定其不能像传统设备那样无限制的传输与播放,必须从视频格式开始针对性地进行优化。目前主流的移动设备播放任意格式的视频已经不是太大的问题,但对于非硬件支持的视频例如RMVB等,就必须通过CPU,利用软件解码来播放,这对于电量来说是一大考验。如果不对视频进行一定的优化处理,通过移动设备进行MOOC学习的效果将大大降低。因此采用主流的、能够被大多数设备硬件解压的视频格式是最佳选择。

在众多类型中,最广泛的就是基于H264视频编码,AAC音频编码,使用MP4封装的视频文件。能够被大多数的苹果、安卓设备硬解压,意味着在主流智能设备上都能流畅播放,同时也支持字幕。硬件解码,也比其他格式更加省电。同样,在分辨率、码率的选择上,也要针对移动设备进行考虑,过高的码率、分辨率不仅对低端移动设备毫无意义,更会影响到用户的体验。

2.流媒体协议的优化

MOOC的教学视频在传输过程中采用的是流媒体模式。传统模式下,为了适应各种用户,在制作MOOC课程资源的同时,一般会将视频文件转码为多种分辨率、码率,并通过一定的手段实现自动或者手动的选择,提高用户体验度。视频协议一般采用HTTP或者RTSP等,由于现代浏览器的兼容性较强,实现起来也比较容易。

但移动互联网需要格外注意不能照搬PC模式。在流媒体的实现上,主要限制与挑战包括:

(1)流量、计费的限制,几乎所有的用户在使用3/4G网络时都会面临着套餐流量限制,超出套餐的流量费用极高,而视频又是流量的消耗大户。当在移动网络下使用MOOC时必须考虑流量费用的问题。

(2)相对恶劣的信道环境。由于信号的衰减、信道拥塞等原因造成的连接不畅,频繁的缓冲不仅会降低用户体验,更会造成无谓的流量消耗。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针对性的一一提出解决方案。

(1)App端的优化

如果是B/S架构的前端,由于更多取决于浏览器本身的功能,因此并没有太多可优化的地方。对于采用App模式,则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优化使用户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

App应当支持预读缓存功能,即可以在高速免费的Wi-Fi环境下将视频事先下载保存到本地,当在低速收费的3/4G环境下观看时只需要交互少量的控制报文即可,免去了全部下载视频的困扰。

其次,用户使用APP的接入点是不断变化的,3/4G和Wi-Fi网络下的体验差异很大,APP必须能够精确的判断所处环境,选择相应的操作。例如,在Wi-Fi下,自动播放高码率视频,3/4G下,则使用低码率视频。这些对应的操作可以自动完成或者主动判断后提醒用户。

(2)针对移动网络的优化

首先是视频分段。在传统浏览器中播放视频时,一般都会将视频进行分段,例如,将一段20分钟的视频切分为4段5分钟左右的分片。优点在于,加载很快,无论服务器还是客户端都只需要每次加载一段小视频而非整个文件,并且方便拖动。

如果网络情况不好造成连接中断(这在移动互联网中非常常见),客户端需要进行重新连接,这对双方都会造成不必要的开销。因此在移动端,对于视频分片需特别进行优化。例如,适当减小单个分片的大小,加快文件下载速度。

同时,我们还需要关注MOOC的一个特殊形式即所谓的“随堂提问”。在MOOC课程设计中,往往会针对视频的教学内容随时提出针对性问题,学生须回答后方可继续,针对回答结果正确与否,又会采用视频回退或者继续但提示的操作。一方面是为了检验学习者是否真正掌握了课程内容,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学习者开小差。随堂提问是根据讲课内容来确定的,插入点即视频的断点每个知识点都不一致,在进行视频分片的同时,也可以充分考虑这一特性,例如,利用用户答题的时间进行视频缓冲,提高用户的体验度。

最后,视频播放一般都会采用CDN(内容分发网络)以加速视频播放速度。一般的CDN都会针对各大运营商进行优化,但往往很少考虑移动网络,在选择CDN服务商时需要尤其注意这一特点。例如通过DNS协议,在传统互联网上可以很容易判断用户所处的网络以及位置从而向其发布最近的节点。但在移动互联网上却很难进行判断,错误的判断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延迟。

3. 我们的实践

在我们的APP中,主要针对性的做了以下优化工作:

利用iOS/Android系统自带的API,实现了判断3/4G网络和Wi-Fi的功能,从而实现在不同网络下运行不同业务逻辑,例如,用户在3/4G网络下使用视频时,系统会提示用户当前状态,以免造成无谓的流量损失。在Wi-Fi下,又会自动提示用户提前缓存视频。

在流媒体服务选择方面,尤其考虑移动网络的优化,选择了在移动端具有较好功能的Bokecc视频CDN服务。视频只需要一次上传,服务器转码后就可以自动实现PC浏览器和移动客户端的流畅播放。

在软件开发方面,从一开始就考虑到移动网络视频格式的需求,选择了兼容iOS/Android的MP4格式作为转码后视频格式。

上述工作完成后,经过在各种设备、网络环境下的测试,都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五、 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研究,对与MOOC平台和移动互联网的结合有了一定的了解。移动互联网作为目前互联网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对于MOOC的助推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在我校的MOOC平台建设中,我们已经部署了基于iOS/Android系统的APP应用,可以通过该应用实现大多数的学习、交流功能。今后将针对用户的实际使用体验进行更多优化操作。

参考文献:

[1]王颖,张金磊,张宝辉,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典型项目特征分析及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4.4.

[2]2014年8月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2014年8月通信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二)[DB/OL].工信部网站http://www.miit.gov.cn/n11293472/n11293832/.n11294132/n12858447/16142618.html,http://www.miit.gov.cn/n112 93472 /n11293832/n11294132/n12858447/16142612.html.

[3]THE MOBILE CONSUMER,A GLOBAL SNAPSHOT,FEBRUARY 2013,Nielsen.

[4]肖志辉, 移动互联网研究综述[J].电信科学 , Telecommunications Science, 2009(10).

基于互联网贵州茶产业的发展 篇12

作为贵州特色产业,茶产业是贵州农业经济发展中培育起来的支柱产业,发展受到贵州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大力发展茶产业是贵州在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基础上应优先考虑发展的产业,为促进贵州茶产业的发展,贵州先后出台多个文件并多次召开会议,积极举办多种形式的活动,全省形成了推动茶产业发展的火热局面。

数据显示2013年底,贵州茶叶种植面积为611万亩,超过云南省跃居为我国最大的茶叶生产基地,贵州茶叶产量却远不及云南、福建等地,2014年贵州茶叶的产量为10.7万吨,云南茶叶产量为33.55万吨,福建茶叶产量为37.2万吨,且在2005年,云南、福建两地茶叶产量已突破10万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马哈迪温(Mahadevan,2000)在其研究中得出互联网可有效降低商家运营成本,为其带来更多利益;同时为消费者带来更多选择,使交易更加便捷。]John Baffes(2004)研究了坦桑尼亚的茶产业,指出该国茶产业面临生产设备落后,投入资金和科研不足,生产效率低下的挑战。郑文佳等(2010)通过对贵州茶产业市场开发调查,认为贵州茶叶仍处于原料生产地位,缺乏能起到龙头效应的茶叶企业和有代表性的茶叶品牌。梁月荣,郑新强等(2015)在《适应新常态,发展茶产业》一文中指出茶产业在发展模式、宣传方式等方面呈现新常态,为有效促进新常态下茶产业的发展,作者认为要与时代发展相结合。

三、互联网下茶产业发展现状

传统条件下贵州茶产业在销售上有四种形式:第一,市场加茶农;第二,公司加茶农或公司加基地加茶农;第三,合作组织加茶农;第四,企事业单位与茶农之间形成经济共同体。这四种经营模式下多采取线下销售,在大数据产业迅猛发展的条件下,贵州茶产业的传统发展模式势必要做出改变,通过和互联网有效结合来加速发展。

我国最大的电商销售平台———阿里巴巴旗下子公司淘宝网的销售数据具有权威性。阿里研究院发布的《2015茶叶电商微报告》显示,阿里零售平台在2015年共卖出茶叶市值为88亿元,销售额同比增长27.5%,相比2013年增长超过一倍。福建省、云南省、广东省、浙江省和安徽省为茶叶电商销售的五强。同时结果显示,茶叶线上销量增速最快的五个省份分别为甘肃省、天津市、安徽省、江苏省、贵州省。2015年全国干毛茶的产量增加227.8万吨,贵州以4万吨的增产排名第一。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得出在电商的快速发展下贵州茶产业与互联网有了轻度结合,虽后发较晚,但赶超态势强劲。

但互联网下贵州茶产业的发展仍不容乐观。打开淘宝网输入关键词“茶叶”,选中按销量排名,首页显示44种茶叶,统计得出来自浙江的有3家,安徽3家,上海2家,山东2家,云南1家,河南1家,剩余32家均来自福建,在所选数据中,福建省茶叶销量占比73%,继续查看发现销量排名第一的贵州茶叶排位是136。为避免选择样本单一造成误差过大,打开京东网、当当网、亚马逊等常用购物网站,输入“茶叶”发现排名前100均未发现贵州茶叶,由此结果可粗略得出贵州省茶产业与互联网的结合程度,较福建、云南等地不够成熟。

为进一步探讨互联网下贵州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本文选取互联网普及率、地区企业信息化及电子商务情况、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三个指标进行横向分析。通过搜集统计贵州、云南、福建三省份的数据得2014年三省份的互联网普及率分别为34.9%,35.1%,65.5%,其中福建省早在2009年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45.2%,高于贵州和云南2015年的普及水平。统计2014年贵州、云南、福建三省份的分地区企业信息化及电子商务情况得出三省份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数分别为11408个,14194个,37791个,通过简单计算得出福建省的电子商务企业数超过贵州和云南两省份之和,福建省单个省份数据远多于贵州和云南。统计2014年贵州、云南、福建三省份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得出相应数据分别为54.73亿元,75.84亿元,207.93亿元,计算得出福建省在信息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方面的固定资产投资是贵州省的3.8倍。

综上可得在大数据的环境下,贵州在计算机服务方面的固定资产投资和互联网普及度以及电子商务发展程度远不及福建,略微低于云南。虽然贵州茶叶产量和销售量均呈现较强增长态势,不可否认贵州茶产业与互联网的结合程度仍然较低。

四、贵州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根据数据对比,我们可以得出互联网下贵州省茶产业的发展存在如下问题:

首先,经济发展水平低。贵州作为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代表省份,从过去五年GDP总值来看,贵州一直落后于同为欠发达地区的云南以及较发达地区的福建。经济发展是限制贵州茶产业结构转型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经济发展条件的限制,贵州茶产业缺乏资金和相关产业的支持,其经营多数仍停留在传统条件的线下发展模式。

其次,贵州茶产业与互联网结合程度不够。从本文分析来看,贵州茶叶在互联网平台销售市场占有率低于福建和云南,最重要的原因是贵州茶产业与互联网结合程度不够。茶产业与互联网结合程度较高的福建,不仅在茶叶供给、需求信息上快贵州一步,且在电商销售平台技术运用上领先贵州,在足不出户便网罗世界物品的信息化时代,“快”代表着财富。

最后,贵州省电子商务发展程度不够。贵州电子商务发展水平远落后于福建,由于地域、教育发展等条件限制,贵州在电子商务技术人才引进等方面存在不足,相关高校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不够,由于缺乏核心技术人才,即便投入资金也达不到效益最大化。互联网作为茶产业发展的平台,只有其本身发展成熟,才能有效地发挥辅助工具作用,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

五、贵州茶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一、加快促进贵州经济的发展。研究表明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的溢出效应可以有效地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贵州应实施开放带动策略,积极参与国内外竞争,为省争取更多的国家项目和投资,借此来拉动贵州经济。其次,贵州省经济发展应结合省情,在守住两条底线的原则上,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等新兴产业,带来效益最大化。最后,在促进贵州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坚持加速发展与加快转型相结合,同时推动跨越发展。

第二、促进贵州茶产业与互联网的结合。贵州省可建立专业茶产业信息服务中心,将贵州茶叶信息数据进行采集,归纳集中处理,例如通过平台发布最新的茶叶需求和供给信息,通过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将二者有效联接。同时通过展示贵州省茶叶的优质品质来吸引外省投资和购买。

第三、加大对电子商务的投入。互联网下贵州茶产业的发展与电子商务的发展紧密相关,贵州省政府应当有效利用大数据技术,结合贵州省自身的发展状况,制定符合省情的政策来促进本省电子商务的发展。加大在电子商务的科研投入和资金投入,同时可出台鼓励措施,吸引创业者进行电子商务创业,提供惠民政策引入电子商务人才。

摘要:贵州省2015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转型发展五大新兴产业,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推动新兴产业高端化,首要大力发展对象即电子信息产业。茶叶作为贵州三大经济作物之一,2013年底全省茶叶种植面积位列全国第一,但贵州茶叶的销售量却不及浙江、福建等地。本文在互联网背景下,通过和我国茶产业发达地区进行对比,探讨贵州茶产业和互联网的结合程度,研究得出贵州茶产业在互联网下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给出对策建议来促进贵州茶产业在互联网下的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茶产业,结合程度,发展研究

参考文献

[1]Mahadevan B.Business Models for Internet-based E-Commerce:An anatomy[J].California Management R eview,2000,42(4):55-69.

[2]郑文佳等.贵州茶产业市场开发调查及思考[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0,29(2):158-163.

上一篇:海水分析下一篇:新型后勤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