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体质

2024-08-18

基于学生体质(共12篇)

基于学生体质 篇1

体育教学是每个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必经的一门学科,它不仅是脑力与体力的结合,同时也是对学生们进行精神锻炼与意志教育的最有效最便捷的途径。现在的社会,独生子女数量越来越多,因此,在体育教学中的孩子们大多数都怕吃苦,怕挨累,很少有学生能正确面对体育教育,见到困难想退缩。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基于学生体质的必要改革,以教会学生学会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失败的顽强意志和坚定品格是当前教育的重中之重。

1 体育改革重点

如题目所示,此次体育教育的改革是侧重点是基于学生体质变化对体育进行加强。当代,有一部分老师将体育教育改革与多媒体教育联系在一起,并非如此,体育教育的改革不仅仅只是将多媒体教育纳为重点,这种观念是错误的。有一大部分老师在开展学校提出的体育教育进行改革教学时,会将学生带到多媒体教室去,放一些关于体育的教学片,他们并没有真正地理解体育教学中改革的侧重点。以青少年健康成长,增强体魄,培养其不怕苦、不怕累的任性,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才是体育教学的终极目标。

2 体育改革方法

2.1 用专业方法指导学生

体育老师相对于其他学科的老师更富有激情与活力,那么,体育老师就应该利用自身的优点来引导学生,例如:强健的体魄,帅气的外表,阳光的性格,对工作的热情等,这样不仅可以在学生心目中树立高大的教师形象,还可以感染来上课的没一位同学,更好的展开教学内容。

2.2 用自身为榜样教育学生

每一个老师都是孩子们心目中的榜样,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加强教师的情感教学,是老师对在体育教学中开展的情感教学方法进行了解。老师也应起到带头作用,同学生们一同锻炼,一同运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巨大的认同感与榜样感,激发他们刻苦、顽强的学习精神。

2.3 激发学生们的创造性

在体育教学中,每个学生都应该是教育的主体,是课上的主人,他们不应该只是单纯的接受老师的教育模式,他们需要教师在课上的积极鼓励,去展开他们的创造性。而作为体育教师,在进行上课时要充分鼓励孩子们的创造性,发挥他们积极主动的一面,让他们体验到新奇、成功,体会到美好的感受,同时,唤起同学们的荣誉感与道德感,让同学们懂得集体的意义,产生互相帮助,团队合作的精神。

2.4 关注教学中的个体

在体育教学中,不是每个人都适应激烈的运动,也会存在运动神经不敏感,运动技能较差的同学。那么,作为体育老师,不应该同样的去要求学生,而是要尊重同学,保护同学的自尊心,鼓励他们的自信心,改变或加强对他们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在体育课中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找到自身的价值,同时对体育课及老师产生一种认可。

2.5 为学生营造充足的创作空间

现在社会的一些固定模式,让天生是创作家的学生忘却儿时的梦想。此次体育教学改革就是要使学生的创新潜力被唤醒,它主要是要孩子们去创造、发现并超越,不仅仅是局限在共有的传统运动模式上。如:在一节形体课上,当女学生听完教师教的基础动作后,体育老师就应该完全的放手,让学们自由的组合,去创造她们认为美丽的动作,这就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对于体育的热爱,或许有一天,她们创造的舞姿也会使老师善心悦目,而不应该教完基础又教固定的舞蹈动作。

2.6 运用竞赛的方法去激励学生们运动的热情

体育教学是一项对体力要求很高的运动教学,长时间的单一教学会让同学们对体育产生抵触情绪。教师可以组织在运动的同时合理加入一些竞技比赛,学生们的积极性和运动热情会得到极大的提高。例如:当老师在进行一次排球课教学时,在同学们都能熟练的掌握基本的排球动作后,可以将他们分成两队进行排球友谊比赛,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同学们对排球动作的掌握,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与坚持不懈的意志和运动热情。教学这样开展,原本枯燥的排球动作练习与就变成了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竞技比赛。同学们会更容易去接受,去学习,更好的提高教学成果。

3 体育改革的优点

有效开展此次体育教学改革会打破常规的老师在前面示范,同学在下面枯燥的学习模式。老师们不应该觉得自己是教师就高高在上,应该放下老师原本的架子,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专业的体育知识,还能和同学们一起进行体育研究,在学习中共同加以实践,共同欢乐,一同思考帮助同学使其由原来的“必须学”转变成“我爱学”。让学生们开拓视野,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学生的各方面综合素质和体质状况也会得到良好的改善。受到体育乐趣激励的学生也会更积极的去配合老师的各项教学活动,从而增加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体育学习的主人,不再受干燥的传统的体育课的教育,去发现运动的精神与乐趣,成为更新的一代人。

4 体育改革的意义

体育教学是一项技能性很强的教育模式,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基于学生体质变化的有效改革,有助于推动高校体育改革深入与发展,使体育与人,教师与学生自然融合,成为学生生活与成长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可以促进全民健身体育的发展,为培养高素质的建设性人才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此次改革在体育教学中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教学理念。

5 体育改革中的情感化教学渗透

最近几年,伴随教育改革的力度越来越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达到根深蒂固的地步。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不仅是同学的厌恶学习、教师教导学生时只是喜欢智商高的同学,还是教育工作开展困难都可以体现出当前的教育模式正开始迈向一条“理性化教育模式”的岔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统一化、全球信息化等都展示了教学模式的发展是情感教学。

情感教学的概念是对比于“理智教育”产生的,就是“感性教育”。传统的理性教育方法更多表现为:不把教师的感情的植入教育学生中去,努力获得书本上的知识和进行应试的脑力训练成为了教学中的重点课程;在教导学生时的冷漠态度、歪曲情感和阻滞同学间的情感产生,老师与同学之间美呀基本的情感沟通;为了实现理智教学,亦或是为了继续保护教师们的威信,任意贬低同学们得自尊心,不关心同学的心理想法,把学生当成只需要读数的机器对待;缺少教育学生感情的方法或标准。

6 结语

在社会不断地进步今天,日益完善的教育背景下,基于学生体制变化实质的体育教学改革也决定了未来体育教学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基于学生体质进行体育教学改革为传统模式的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体会到体育的精神,学习的乐趣,在增强了体魄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对体育的热情。这样的教学再也不是教师单纯地将知识灌输进学生的大脑,而是让学生去自愿学习,努力发现自己的创新想法与意见。也使学生成为了体、美、德、智、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的接班人。

基于学生体质 篇2

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

为规范我街道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保证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获取客观准确的学生体质健康资料,推动全体学生健身活动的开展,促进我街道教育教学的发展,特制定本制度。

1、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的任务是:对监测对象进行体质健康测试;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数据库;统计与分析监测数据;公布监测结果,为相关教育教学工作决策和研究提供服务。

2、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应坚持科学、统一、系统的原则,做到组织严密、取样客观、操作规范、结果准确。

3、各校教导处负责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学校协同体育组、共同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同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

4、各校每学期开展一次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

5、体质健康监测必须严格执行工作程序,遵守操作规定。

6、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由教导处公布。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公布后,各班级可以公布本班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

7、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资料属保密资料。学校各科室应当采取必要的保密及安全措施,对有关工作人员进行保密教育,做好监测数据和资料的保管、保密工作。未经学校同意,不得向任何个人提供监测数据和资料。

基于学生体质 篇3

【关键词】体质健康测试 指标体系 评价方法 模糊综合评价

一、引言

随着大学生的扩招,大学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大学生拥有健康的体质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如何评价大学生的体质是研究大学生体质的首要问题。据调查,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没有给出较为有效的评价方法,为客观和公正地对高职院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进行综合评价,本文提出用模糊决策综合评价法解决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评定,可以就合理和公正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评定方法作一初步的探究。

二、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一)构建多层次结构的评价指标体系

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评价体系的构架关键在于如何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其首要问题是指标设计有客观的标准可以度量。从考察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全面性,根据《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及指标设定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原则,参照国内院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测评体系建立多层次结构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1、基本指标测评

其中二级指标为(1)身高(2)体重(3)肺活量

2、耐力、跳跃指标测评

其中二级指标为(1)女一分钟仰卧起男坐引体向上(2)立定跳远

3、速度、柔韧指标测评

其中二级指标为(1) 50米跑(2)女800米跑男1000米跑(3)坐位体前屈

(二)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

1、建立一级指标因素集

在权重向量的确定中,我们可以根据体质健康测试评价标准采用层次分析法加以确定。对于大学生的体测成绩,建立模糊评价等级标准,设有4个等级:(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最后利用结构相对数设计各二级指标的等级评价结果, =评此等级人数/评价者人数( )。

4、根据综合评价矩阵 计算综合评判值

5、计算综合评价结果以及模糊综合评价值

通过对模糊评判向量 的分析做出综合结论:一般采用模糊数学中“最大隶属原则”或“降级累加过半原则”可得出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综合评价结果。另外除了进行定性分析外,还可以利用如下模型计算模糊综合评价值进行定量分析 ,式中, 为 的转置矩阵,其中 为“优秀”区间的右端点值, 分别为“良好”,“及格”,“不及格”区间的中点值。

三、应用实例

四、结束语

模糊数学理论在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评价中的应用是将影响学生体质的各个因素以数量的形式表示出来,给出了最终的综合评价值,提供了一种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一种方法。

【参考文献】

[1]肖夕君 王冬冬.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评测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10:66-69

[2]李怀培,毛晓峰.对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研究与分析[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4月26(2):77-80

[3]谢巍.模糊理论在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云南电大学报,2007,9(3):94-96

基于学生体质 篇4

关键词: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提升

进入到新世纪后, 科技日新月异、经济快速发展, 对知识型人才需求不断扩大, 高素质人才对一国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影响日益增大。而体质健康是“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是学习、劳动、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是形成生产力、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的主人和建设者, 造就一副健康的体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体质与健康的关系

体质与健康之间有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 在现实生活中它们常常被视为同一个概念。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体质时, 首先会对其身体健康情况进行评价, 然后再对其体型、体力、协调性、耐力以及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健康是身体体质最基本的构成要素, 同为健康的人在体质方面又有明显差异。通常来说, 从体育学科出发, 体质主要涉及到体型、运动能力以及体育精神等方面。从医学角度出发, 健康主要是相对于疾病防御、免疫力系统等方面的问题, 侧重于遗传基因、外部环境因素对人们肌体功能的影响。总体来说, 体质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理解, 体质是健康的前提条件, 健康是体质的外在表现, 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体质是生命运动的基本要素, 健康是人体肌能的一种“状态”;体质主要通过体格、体型、运动能力等表现出来, 而健康则通过人的身体器官状态例如心肺、脾脏运行状态表现出来。体质是达到健康状态的一种能力。通过参与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最终改善健康状态, 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2、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主要因素

(1) 遗传因素。首先, 个人健康与遗传因素有密切关联性。一个人的健康与其遗传基因有密切关系, 例如个人胖瘦以及一些特殊疾病都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 心智水平、身体肌能以及新陈代谢都与遗传关系紧密。因此, 大学生体质健康受其遗传基因影响较大。

(2) 生活环境因素。个体生活环境对其体质健康有较大影响。大学生所处的家庭、校园环境对其身心发展具有较大影响。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 家庭环境和氛围融洽协调的家庭成员参与体育运动的频率要明显高于其他家庭。父母经济条件、受教育水平对子女的健康意识有很大影响。另外,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不断进步, 大学生所接触到的体力劳动十分有限, 这无形中也会降低身体锻炼几率。

(3) 生活习惯。个人生活习惯和生活观念对身体健康有很大影响。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生活观有利于促进人的体制健康发展, 因为规律的作息习惯和合理的饮食搭配有利于促进健康。有学者通过调查发现, 体质健康状态较好的学生在作息习惯、饮食搭配等方面都要优于其他学生。现实生活中, 一些学生染上了酗酒、熬夜、抽烟等不良生活习惯, 这对其体质健康会带来较大负面影响。

3、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对策

3.1、树立正确的体育教育观念, 做到寓教于乐

一直以来, 高校体育教学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严重, 对学生养成正确的健康观念产生了不良影响。目前高校在开展体育教学和运动过程中, 过度强调考试结果和短期效果, 忽视学生终生体育观念的培养和引导。要彻底转变这种不良局面, 高校要树立正确的体育教育思想观念, 探索体育教学、活动相结合的发展路径, 为学生创造更多自由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要优化调整体育教学内容, 从学生学习需求出发, 制定学生乐于接受, 能够从中体验到体育乐趣的教学方案。通过开展体育教学改革, 不断提高学生体育参与积极性, 因势利导引导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观念。

3.2、建立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高校要深刻反思当前体育教学评价方法, 结合当前学生体育教学发展趋势, 不断细化和完善体育评价体系, 立足于实际情况, 做到个人评价与标准评价相结合, 标准评价与大学生身体机能相结合。要摒弃传统唯成绩之上的体育教学评价方法, 要注重学生参与过程评价、体育观念和态度评价, 通过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提高了多少、还有哪些不足之处, 不断提高他们体育锻炼积极性, 养成健康、向上的体育锻炼习惯。

3.3、不断改进体育教学方法方式

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 他们的体质条件、体育技能也存在较大差异, 高校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制定体育教学方案和计划, 重点要体现个体差异性。特别是大一新生刚经历高三紧张的学习阶段, 体育锻炼时间相对较少, 体质健康存在较大的“空白”, 急需要恶补。因此, 大多数大一新生体质条件较差, 同时高校现在制定的体育教学大纲过于笼统和统一, 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 无法满足不同学生体育教学需要。因此, 当前体育教学要加强改革和创新, 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原则, 根据不同学生体质情况找出教学共性, 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和计划。体育教学“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教师要指导落后生加练、自我提升, 例如有些学生引起向上一个都做不到, 可以教给他们锻炼手臂和腹部肌肉的练习方法。学生掌握了练习要点和方法, 就会自己主动学习和锻炼, 从而降低对体育教学依赖性, 有效提高体育锻炼水平和效果。只有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地制宜, 才能够不断提升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 帮助其养成终生体育思想, 学会主动参与体育锻炼, 促进个人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3.4、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检查制度

高校要加强学生体质和健康测试和检查, 以此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建立完善的学生健康档案, 全面搜集学生健康数据和信息, 做到有的放矢监测学生健康状态, 并以此为基础灵活调整体育教学和考核方案。要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体系, 例如引入最新计算机检测软件和技术, 提高学生体质健康分析水平。定期公开学生体质健康检查结果, 指导教师和学生开展体育教学和锻炼活动。

3.5、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体育锻炼

要有效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单独依靠有限的体育教学时间显然是不够的。目前, 不少大学生专业学习任务较重、加上要实习、找工作等, 用于体育锻炼的时间少之又少。大多数学生不能保持日常体育锻炼习惯, 他们虽然知道体育锻炼的益处和必要性, 但是在实际中往往由于个人时间、场地条件、参与人数等条件限制制约了其体育锻炼。鉴于此, 高校要在推进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 引导学生做好课后体育锻炼, 利用各种体育宣传活动、培育浓厚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 不断提升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目前, 高校都成立了各种体育社团、健身俱乐部, 可以通过免费对学生开放体育场所, 组织学生在课余开展体育锻炼活动。因地制宜, 组织体育专业人员为学生提供锻炼指导, 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体育运动方法和技能, 享受到体育锻炼乐趣和热情。另外, 还可以在课余时间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不断提高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 提高体育运动普及性, 让每位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

4、结束语

目前, 大多数高校对学生体育锻炼和考核重视不足, 学生可以在不参加任何体育锻炼的情况下就可以顺利毕业, 这必然会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 从而导致其体质健康水平下降。今后要针对大学生体质健康变化情况, 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教学活动, 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为不同体质条件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和锻炼机会, 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体育学习和锻炼观念, 不断提高参与体育运动积极性, 为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目标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苏.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现状及策略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2011.

[2]乔培基, 王力男, 石磊.影响大学生身体健康的体育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10) .

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 篇5

为规范我校体质监测工作,保证学校获取客观准确的学生体质健康资料,推动全体学生健身活动的开展,促进我校教育教学的发展,特制定本规定:

1、建立科学的学校作息制度,保障学生足够的休息时间。确保小学生每天睡眠不少于10小时。学校制订的作息时间表,应向学生及家长、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的监督。

2、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的任务是:对监测对象进行体质健康测试;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数据库;统计与分析监测数据;公布监测结果,为相关教育教学工作决策和研究提供服务。

3、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应坚持科学、统一、系统的原则,做到组织严密、取样客观、操作规范、结果准确。

4、各班班主任负责全班体质健康监测及汇总工作,学校校委会共同建立本校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同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

5、每学期开展一次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

6、体质健康测试必须严格执行工作程序,遵守操作规定,使用国家指定的测试器材和数据汇总方式,实行技术监督和医务保障制度。

7、对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实行统一公布制度。监测结果应遵照《统计法》对统计资料公布和管理的有关规定,经校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后公布。未公布前,任何个人不得公布和公开使用。

8、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资料属保密资料。学校各科室应当采取必要的保密及安全措施,对有关工作人员进行保密教育,做好监测数据和资料的保管、保密工作。未经同意,不得向任何个人提供监测数据和资料。

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 篇6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日制普通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以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此为基础开展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工作。

第三条 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是指测试人员采用规范的技术、方式和方法,组织学生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所确定的测试项目及有关内容的实际测评,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参加身体锻炼的教育、评价和反馈手段,重点监测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等方面情况及其变化趋势。教育部根据中国青少年学生成长发育特征、全国学生体质健康变化趋势和国家学校体育工作政策,动态调整和公布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项目和测试内容。

第四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强化体育课程和课外锻炼为基础,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依据,在本行政区域内统筹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逐步建立健全包括学校测试上报、部门逐级审查、随机抽查复核、动态分析预测、信息反馈公示、评价结果应用等相关制度和管理措施在内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体系。

第五条 实行全体学生测试制度。各级各类学校每学年开展覆盖本校各年级全体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并将测试数据(含学生基本情况、单项指标分值、测试成绩、评定等级以及实施测试的时间、地点、方式和人员等信息)进行汇总整理,按照规定的权限、程序和方法,上报至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因病或残疾学生可依申请准予暂缓或免于体质健康测试。

第六条 完善上报数据审查制度。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督促本行政区域内下级教育部门及所属学校全面开展测试工作和及时上报测试数据,并组织有关方面登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按照管理系统设置的用户管理权限,逐级对测试上报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经核准后确认提交。

第七条 建立数据抽查复核制度。教育部每年委托第三方机构在各地上报测试数据基础上,综合考虑学校类型、学生性别、年级学段、区域布局等因素,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学校作为考查样本,进行测试工作和测试数据的现场抽查复核,并将现场抽查测试数据与学校上报测试数据进行一致性比对、综合分析和反馈各地。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按要求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抽查复核工作机制。

第八条 建立体质健康研判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监测评价动态把握学生体质健康变化趋势,及时分析测试结果,深度查找影响因素,科学预测变动走向,开展体质健康预警,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改善措施,提高学校体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决策水平。

第九条 实行监测结果公示制度。学校要按年级、班级、性别等不同类别在校内公布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总体结果,中小学校要将有关情况向学生家长通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每年委托第三方机构分析和发布本行政区域内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基本情况;按生源所在地统计,并以省(区、市)或地(市、州)为单位公布高等学校新生入学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并反馈至生源所在地政府有关部门。学校和各地在公示体质健康信息时不得泄露学生个体的信息和侵犯其个人隐私。

第十条 有效应用监测评价结果。学校要制作《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登记卡》,规范记录每一名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及其评定等级。小学将体质健康测试情况列入学生成长记录或素质报告书,初中以上学校列入学生档案,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的重要指标和内容。将体质健康测试情况作为高等学校学生评优评先、毕业考核或者升学的重要依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和地方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第十一条 将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工作纳入本级政府教育督导内容和评估指标体系,并作为对各级各类学校进行评优、表彰的基本依据。对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者,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者,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对积极开展监测评价工作并成绩显著的单位以及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十二条 教育部设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工作监督电话和相关网络信息平台,接收社会咨询和反映情况。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也要设立和公布监督电话。鼓励第三方机构及公民个人以适当的方式监督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工作,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十三条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有条件的学校支持设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研究或服务机构,建设专业化的测试、服务和研究人员队伍。教育部依托第三方机构设立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研究机构,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的政策咨询、技术研究、质量监测、结果公示和人员培训等工作。

第十四条 各地和学校要加大经费投入,不断改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环境、设备、场地等条件。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技术培训。妥善处理雾霾、阴雨、冰雪等恶劣天气或特殊自然条件下的测试工作。合理安排测试前、测试中和测试后的医疗防护和质量保障措施。加强学生运动安全教育,依法处置测试期间学生人身伤害事故,保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工作的健康、安全和有序开展。

基于学生体质 篇7

1 太极拳对青少年的积极意义

1.1 太极拳对于学生身体的益处

首先, 练习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 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 可以锻炼学生的毅力, 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的品质。

第二, 在练习太极拳时, 全身的各个器官都要运行起来, 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心血管和其它器官的发育, 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使学生的情绪得到放松。

第三, 练习太极拳时, 学生会在无形中让自己的形体得到锻炼。

1.2 太极拳对于学生心理发展的益处

首先, 练习太极拳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控能力, 使得他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 稳定情绪。

第二, 练习太极拳可以培养学生做事认真的态度, 建立起强烈的责任感, 帮助学生提高自信。

第三,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在练习太极拳的同时, 也是在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的教育。

2 太极拳教学的四阶段

2.1 引导阶段

在进行太极拳教学之前, 老师应该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 也就是说, 想方设法让学生可以静下心来认真在学习太极拳。

要想做好引导的工作, 老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 通过讲述太极拳的历史、特点, 使得学生们对太极拳有一个非常直观的印象, 激起学习太极拳的热情。

并且还可以让学生们观看太极拳的表演或者是视频,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他们乐意于投入到太极拳的学生中去。

2.2 基础阶段

在学习太极拳之前, 先要让学生们打好形体基础, 在这一阶段, 老师应当讲学生们讲解和演示太极拳的手型、手法, 步型、步法, 让学生们建立起初步的概念, 避免在今后的学生中出现错误的动作。

2.3 套路学习阶段

这一阶段是太极拳学习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阶段中, 学生们将会掌握太极拳的动作要领及运动技巧。老师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 首先应当从动作的分解开始, 在学好一式动作之后进行串联, 最后再将每一式都串联起来组成全套的动作。

在套路学习的阶段, 老师不但要做好示范讲解工作, 还要让学生自觉地学习, 提倡学生间的互教互学, 使得老师的主导作用同学生的主动性结合起来。

2.4 巩固提高阶段

在学完套路之后, 这了阶段的学习主要是想达到动作连贯自如, 一气呵成的效果。老师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 要教导学生注意呼吸自然, 虚实分明。同时, 还要结合攻防技术的教学, 让学生对于动作和套路的理解更加深刻。

3 太极拳的三种教学方法

3.1 讲解示范法

讲解示范法主要是老师将讲解和示范结合起来, 先示范再讲解, 或者是先讲解再示范, 又或者是边讲解边示范。

在讲解示范动作时, 老师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讲解的内容要与教学任务相符, 讲清楚一个问题才能讲下一个问题, 这样学生才能理解教学的内容。

第二, 讲解的内容要生动有趣, 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 不要让学生有听不懂的感觉。

第三, 讲解、示范要结合起来。

第四, 示范动作要准确到位, 老师示范的内容也应与讲解的内容一致, 突出重点。老师在做示范时所选的位置是要能让以每个学生都能看清自己的。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们的学习, 也可以减少老师的体能消耗。

3.2 练习、纠错法

学生在学习太极拳时必须要进行重复的练习, 所以老师要安排学生用各种方法来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 学生肯定会出现各种错误的动作, 老师要及时将这些错误给纠正过来。

3.3 多媒体教学法

通过组织学生观看太极拳的技术演习和战术表演, 来弥补老师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让学习观看和学习一些高难度动作的要领, 这样可以减轻老师的体力消耗, 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4 太极拳的教学计划

第一课次教学目标:学习传统的体育文化, 初步学习二十四式太极拳: (起势、左右野马分鬃、白鹤亮翅)

重点:动作柔和连贯, 上步平稳难点:虚实分明舒展沉稳。

主要教法学法:一是认知目标:初步学习我国传统体育文化, 掌握二十四太极拳的整套技术动作。二是技能目标:发展学生柔韧和灵敏的身体素质及提高学生跳跃和协作能力, 三是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动静结合、刚柔并济的运动作风。

第二课重点在于动作连贯衔接自然, 双肩松柔。

第三课重点:搬拦的平圆清晰锤要协调舒展, 动作舒展圆活连续自然。

第四课则是动作连续自然神态自如, 动作圆活匀速平稳。

考核标准:

一是在学习和游戏过程中, 能积极参与, 主动解决自己身边的一切事情, 能够进行探究学习, 很好地完成各项任务。

二是在学习和游戏过程中, 能积极参与, 主动解决与自己有关事情, 能够进行合作学习完成了各项学习任务。

三是在学习和游戏过程中, 能积极参与, 主动解决自己的事情, 能够进行自主学习, 基本完成了各项学习任务。

技能评价:

一是在平衡游戏过程中, 很好的保持了身体平衡, 可以在体操凳上前进、后退、跳动、跑动、转体、单脚站立等平衡动作。

二是在平衡游戏过程中, 可以保持身体平衡, 可以在规定面积的地面上前进、后退、跳动、单脚站立等平衡动作。

三是在平衡游戏过程中, 基本直可以保持身体平衡, 基本上能够独立完成各种平衡动作。

5 结束语

根据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特点, 老师在进行太极拳的教学时, 要有合理的教学方案和独特的方法。教学的设计要有引导性和逐层深入的特点, 要能够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同时还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这样才能够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太极拳的教学质量, 体现健身效果。

参考文献

[1]谢红光.体质健康信念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意向及行为习惯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 2012.

[2]谢潇.“递加循环法”教学在简化太极拳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1.

基于学生体质 篇8

1、我国当前大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模式落后

在当前的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学模式落后问题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很多大学对于体育课程教学并不重视,在相关方面的教学资源配置存在着很大的不合理,在教学模式创新方面缺乏足够的投入,这也是导致大学体育教学模式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当前的大学体育教学中,沿用的教学模式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进行自主选择,但是在课程开设方面存在项目过少、陈旧的问题,很难真正激发出学生对于体育的热情。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进行的大学体育教学很难激发出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和热情,也就不能够在提高其体质方面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1.2、教学方法不当

很多大学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并不正确,很多教育教学老师对于体育教学不够重视, 在教学中并没有足够的责任心,完全把体育课当做大学课程中可有可无的一部分,这种现象在我国当前的大学体育教学中是普遍存在的。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体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基本处于一种放任式的教学方法, 给学生简单的进行课程讲解后就让学生自由活动,并不是从增强学生体质的角度进行考虑,在运动内容上也没有进行更加人性化的安排。

1.3、安全措施不到位

在大学生体育教学中,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教学,是一种室外运动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尤其是对于一些有着病史的学生来说,不恰当的运动方式都可能导致学生发病,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 在我国当前的大学体育教学中,对于这些可能存在危险的因素还不够重视,很多体育教学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没有进行足够的安全防范措施,这就给大学体育教学造成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学生的人身安全是大学体育教学中最首要的问题,如果不能够做到完善的安全防范措施,不但不能以此增强大学生体质,反而会造成一些严重的后果,这对于学生来说,也是非常不负责任的一种行为。

2、针对我国大学体育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2.1、积极进行教学模式创新

首先,作为高校,应当提高对于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视,正确认识到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在增强大学生体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大在体育教学方面的投入,合理进行教学资源配置,尤其是加大在教学模式创新方面的投入力度,给与其足够的人力、物力保障。在进行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创新的过程中, 应当以增强学生的体质为基础目标以更加多样化的体育项目课程来提高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引导学生自发的进行体育锻炼,这也是进行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

2.2、以更加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学老师应当对于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进行正确认识,那就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为根本目标,以更加负责任的态度去进行体育教学,针对不同身体情况的学生也应当进行更加有针对性的教学训练。这就要求教学老师在体育教学中全面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日常体育锻炼情况、项目爱好等等,在教学中灵活的运用教学方法。

2.3、建立完善的安全防范措施

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着诸多的安全隐患和运动风险,这些都会给学生的人身安全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对于此,教学老师应该提高重视。 这也需要提高体育教学老师的责任心,在体育教学中对于可能发生安全问题的地方进行防范, 建立起完善的安全防范措施以更加全面的对学生人身安全进行保障。

3、结论

大学体育课程教育是增强大学生体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有着重要积极意义的课程,加强大学生体育教学能够在增强大学生体质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我国大学生体质弱问题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对于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和我国国民体质的提升都是极其不利的。因此,针对我国大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改正对于提高大学体育教学质量, 增强大学生体质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也符合我国当前的体育教育改革要求。

摘要:众所周知,当前大学生的体质弱问题已经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为了提高大学生体质,我国教育部门在近年来也出台了一些规定,例如对大学生进行体质达标测试。本文从大学体育教学方面入手,对如何通过体育教学改革创新来增强大学生体质进行了研究,发现了我国当前大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基于学生体质 篇9

为了切实解决学生体质下降的实际问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 (2007) 7号,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 (2012) 53号。如何针对学生体质现状构建全新高校体育教学体系是目前研究热点问题, 也是全面改善和提高学生体质的主要途径之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选取陕西省12所普通院校为研究对象, 在文献资料法的基础上设计并制订大学体育教学体系调查问卷, 内容包括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阻碍因素、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体系与教学方法发展变化的联系、体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组织形式、课内外一体化、运动项目、锻炼习惯等一般情况。选取了10位高校体育教学方面的专家对问卷的内容和结构效度进行检验, 结果表明问卷调查效度、信度符合问卷要求。调查为期1个月, 共发放问卷300份, 收回有效问卷269份, 有效回收率为89.7%。有效问卷266, 有效率88.7%, 满足调查需要。

结果与分析

1.学校体育课程设置现状

根据国家课程纲要, 高校体育课程设置通常是一、二年级体育课程作为必修课, 四个学期共计144学时, 三年级以上的学生 (包括研究生) , 由于师资、场地等客观原因, 原则上没有开设体育课。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陕西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基本符合体育课程纲要, 大一、大二基本进行选项课教学, 项目设置比较广泛, 在传统运动项目的基础上, 能根据学校条件, 采取外出教师培训和引进人才等方式, 积极开设新的运动项目, 满足学生锻炼需求, 总体来说所设置课程基本上能从实际出发, 基本满足学生需求。部分学校针对素质较差的学生在选项课的基础上设置素质班, 督促学生身体素质的改善和提高。但学生体质测试结果显示, 要改善和提高学生体质健康, 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 要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发展运动技能、必须实现课堂内外一体化, 促使体育锻炼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将课外体育、校外体育、运动队训练纳入体育课程, 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

2.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分析

调查发现, 虽然随着高等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体育教学内容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增加了相应的教学内容, 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 但总体上看, 高校体育教学方法及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 均未能突破传统所模式。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的重复, 多以传统田径、篮球、足球、排球、三小球等运动项目为主, 强调通过规范的动作练习来传授强化体育知识技能的掌握, 教学过程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忽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总的来说体育教学过多地追求学生竞技能力的提高, 对体育理论知识掌握、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教育重视不够, 加上学校管理、社会评价等原因, 导致大学生不重视体育锻炼, 教师以完成教学课时为己任, 忽视学生“学”的兴趣和脱离学生实际情况, 不善于调动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受学生喜爱的体育教学模式还有待探索与构建。

3.学生对选项课教学接受程度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 对目前所采取的选项课教学, 喜欢并接受的学生占78.6%, 一般的占到19.3%, 不喜欢的占2.1%。说明选项课设置基本满足学生需要, 学生基本能选到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在对体育锻炼的动机上, 63.5%的学生认为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 33.3%的学生认为可有可无, 3.2%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数据表明有必要加强学生的理论学习, 促进学生锻炼动机的提高。

从表1可以看出, 学生喜欢的项目排在前三名的是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经过访谈和对选课项目进行分析, 发现目前学生选择运动项目存在一种不好的趋势, 就是室内项目越来越受学生喜欢, 这里面推测分析, 可能是室内项目因为场地条件的限制, 运动量不大, 又不晒太阳, 有些学生盲目跟进, 需要想办法进行控制。

高校体育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路

1.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开放性的体育课程体系

以体育教育多功能为出发点, 调整体育课程体系, 建立多元化、全方位的新型课程体系。使体育课程和学生体质健康两者互为载体互相促进。通过研究形成基于“三维体育观”的概念和地域性特点来设计新的体育课课程结构, 使体育课程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效益最大化, 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和国民体质的提高。

2.建立针对个性差异的分层次教学体系

由于学生之间个体差异性的普遍存在, 因此体育教学中, 要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进行分层, 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各自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体系,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达到充分发挥和挖掘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 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优的发展,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 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以此达到激发学生形成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的最终目的。

3.依托现代网络发展构建全新教学模式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 提出并创新性地建立“动态可控式”教学, 借助现代网络教学条件的发展, 全面实现并信息反馈, 有效地排除教学训练中的各种干扰, 减少教学训练过程中的盲目性, 更好地掌握体育教学的本质规律, 以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动态可控式”教学理论模式如图1所示。

结论和建议

1.开拓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是提高教学效果, 促进学生体质改善的有效手段之一。目前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单一, 甚至内容设置脱离学生实际情况, 不善于调动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虽然目前高校体育课教学进行选项课教学, 学生一定程度上能够选择相对喜欢的体育内容, 但在实际调查中发现, 在内容设置上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受学生喜爱的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体系和教学模式还有待探索与构建。

3.对于选项课的开设方式要加大改革推进力度, 争取让学生实现选时、选课从而克服场地、教师的不足。在项目的开设上既要百花齐放, 又要有所坚持。

参考文献

[1]任平社.多维创新”教学理论的构建及其应用[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2011, (04) .

[2]张亭.山东省部分高校体育选项课对学生主体性的影响状况调查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 2010.

基于学生体质 篇10

做好高校体育教学能够促进大学生加强锻炼, 提高体质健康水平, 最终实现“提高教学效果、促进体质健康、保证运动安全”, 帮助学生树立“身心健康、终身体育”理念的教学目标。

1 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

(1) 错误认识根深蒂固。重智育、轻体育思潮使学生对健康的认识严重不足, 多数人认为没病就好了, 并不认为自己需要参加长期有序的体育锻炼, 学校, 家长, 学生, 基本是把文化专业知识课程当成重点, 而忽略了体育锻炼。这种思想在中学时期尤为突出, 到了大学阶段还是难以消除这种看法, 这种认识已经形成了一种惯性, 要改变它并非一朝一夕就可解决。

(2) 社会文明发展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虽然生活舒适, 交通与网络发达, 休闲娱乐活动丰富, 但是人口密集, 污染严重, 学生体育活动空间越来越少, 看似舒适的生活使人越来越懒惰, 体力付出机会越来越少, 多数大学生习惯于宅文化, 变成了弱书生。

(3) 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的缺失, 作为教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体育教师的师资队伍还缺乏对自身专业的高度认可, 理论水平与教学艺术偏低, 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教学方法较为陈旧, 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沿用自己教练的那一套, 懒于钻研提高。

(4) 课外体育锻炼执行力极度缺乏。当前大学生虽然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有所改观, 逐步认识到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是提高体质健康及生活质量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非常缺乏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直接行动, 既无人指导又不能自我约束, 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够在一定时期内主动进行体育锻炼。

(5) 健身安全与环境无保障。现在的家长、老师最怕学生受伤、出事, 体育伤害责任认定无法可依, 缺乏较为详尽的保障制度。学校迫于安全压力, 尽量让学生远离风险较大的运动项目, 能够切实提高心肺功能的传统长跑项目如男子5000 m、女子3000 m曾经因运动猝死风波销声匿迹。校园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 跟不上学生人数的增长, 加之城市公益健身场所的缺乏, 大学生的健身环境得不到保障。

2 高校公共体育改革的应用对策

(1) 利用高校体育资源互动服务网络平台的力量, 提高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 鼓励大学生多阅读体育相关信息, 收看体育新闻节目, 开展类似于“体育节”的活动向学生宣传体育项目规则, 传播体育精神理念, 增强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和兴趣。

(2) 切实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科学研究, 改革课程内容体系, 结合各个运动项目的实际需要, 将系统的理论教学内容明确列入教学大纲, 突出以理论为主导;改变以往体育教学单纯的“示范→讲解→练习→纠错”技术教学方法, 实现较规范的理论与实践同步教学法“示范 (项目简介) →讲解 (动作原理) →练习 (注意事项) →纠错 (自我练习方法) ”, 注重精讲多练原则,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3) 对学校所开设运动项目的具体内容、体质测试项目的练习方法及注意事项合理汇编, 使学生能更直观地用以课外练习辅导。设置并发展体育运动代表队、体育选修课、体育社团协会、体育运动竞赛及文化展演等, 补充和丰富教学以外的体育校园组织和活动。

(4) 加强体育安全教育, 同时做好学生的体育运动意外保险保障;加强高校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的建设, 按照国家要求做到基本满足生均配置。

3 构建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系统模块与应用

全面构建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系统, 可粗略分为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系统、教学系统、课外锻炼与指导系统、场馆设施与保险保障系统4个模块, 各模块又可划分更为具体的分支。

通过分析影响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诸多因素, 探索、制定公共体育教育的改革对策;改善与建立更新更全的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系统, 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的科学化, 促进高校体育改革不断深化。

构建实施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系统模块, 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意识, 最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1) 教育系统化中突出体育理论文化与运动技术实践相结合, 通过动作原理、体育美学、运动心理等知识提高学生兴趣, 促进体育教学效果的提高。

(2) 系统化教学为学生课余锻炼提供安全的指导依据, 能及时处理一些运动损伤事件, 具备简单的急救常识。

(3) 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运动习惯, 转变体育理念, 通过体育锻炼的成功体验, 促进身心健康, 提升幸福感。

(4) 通过系统化体育教育的学习, 使学生在“学会”运动技能的基础上, 将“会学”的能力应用到课外体质锻炼活动中去。

(5) 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系统化, 有助于推动形成良好健身风气, 为大学生锻炼提供安全保障, 创造更优质的健身环境。

4 结论与建议

高校公共体育课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能够向学生传授有关体育与社会、体育与生理健康、体育保健、心肺锻炼、动作原理、运动与减肥、运动损伤、运动心理、安全防护等兼具科学性与实用性的知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的认识;有利于改变大学生淡漠的体育观念和意识, 提高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体育文化素养;有利于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 坚持理论教学与技能培养相结合, 提高公共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正朝着崭新的方向发展, 应结合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 加强体育教学系统化, 让学生充分了解体育的本质及体育锻炼对身体和心理的良好影响, 合理运用所掌握的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 最终将“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生活一辈子”的口号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

[2]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S].2002.

[3]尹小俭, 杜建强, 季浏, 等.中国大学生体质健康变化趋势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2 (9) :79-84.

[4]何伟, 武英满, 袁伟.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与体育教学的关联性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4 (1) :119-122.

提升学生体质,谁扛大旗 篇11

这个曾经只埋头读书的“宅男”,现在成了乒乓室里的常客。唐勇只是众多学生中的一个。变化始于上海在17所高中7500多名学生中试点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

2012年是11月到2014年7月,上海开始推行体育专项化改革的尝试。体育课打破了按照自然班划分的上课模式。

参加2015年全国政协会议期间,姚明把上海经验写进了他的提案。

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全面体育素养的养成,已经走在急需拐弯的路口。

差在体能

中国孩子长高的速度并不比其他国家慢。

“拿2010年的一些数据来讲,中日男孩子、女孩子身高几乎差异不大。有差距的是身体素质水平,比如爆发力、耐力、协调性等等,也就是对身体的使用上,我们跟日本的孩子差很远,还有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我们输的是体能。”北京体育大学体育管理专业博士夏冰月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近年来的国民体质监测结果表明,中国学生体质总体状况依然令人担忧。

其中,中小学生超重与肥胖率继续增加,视力不良检出率持续增高并出现低龄化倾向,大学生的体质状况则继续下滑。

“虽然中国青少年形态指标是不断提高的,但是心肺功能没有明显的提升,这是最让我们揪心的。体质下降我们要分开来看,不能用体质下降来遮蔽关键的问题。”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教授唐炎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

体质下降非中国独有

2014年12月公布的《 2013年上海市中小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公告》显示,除50米跑优良率、及格率和一分钟仰卧起坐的及格率外,其余各素质项目的优良率、及格率均呈现下降的趋势。

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曾通过民意中国网对3144人进行 “阳光体育公众调查”,结果显示,87.0%的家长愿意自己的孩子参加阳光体育运动,但是,当锻炼时间和学习时间发生冲突时,65.5%的家长仍希望孩子以学习优先。

学生体质差,体质下降,宏观层面来讲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上海体育学院体育赛事研究中心副主任黄海燕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我2013年底到美国考察时得到的资料显示,美国青少年体质问题也很值得担忧,比如青少年的肥胖。”

黄海燕介绍,2001年全美没有一个州的肥胖率低于20%,36个州超过25%,12个州的儿童肥胖率达到了30%。预计2030年全美国儿童肥胖率达到30%。“至少从这个指标来看,美国青少年身体素质问题比中国还要严重。日本也曾经历过青少年体质下降的问题。每个国家都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整个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营养过剩,运动不足。”

“日本和美国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时候,也曾经面临过我们现在的问题。他们的经验是把体育法制化。2014年9月,北京教委出了一个文件,小学生身体素质测试项目变化了,如果一个孩子的体育成绩不能达到优秀的话,是没有办法参评一些奖项的。这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信号。”夏冰月说。

体育课无力独扛大旗

在国家体质监测中心发布的《2014年6-69岁人群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质状况抽测工作调查结果》中,部分针对6至19岁儿童青少年的调查数据表明,喜欢参加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校外体育锻炼的儿童青少年比例均超过90%。“好玩”是参加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其次是为了“学习”“体育技能”。在不喜欢体育课及课外体育活动的儿童青少年中,“怕苦、怕累、怕热、怕冷”等原因位居首位。

小学体育课的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在这个基础之上,培养对运动的兴趣和习惯。而初中以上的阶段就是要根据孩子的兴趣,发展特长。

“但是我们发现,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体育课都很有兴趣,但是上了初中高中后就淡化了,很重要的原因是孩子什么都要学,老师也什么都要教,每个项目就学一点,无法培养兴趣。”唐炎说。

唐炎算了一笔账:从小学开始上体育课,一直要上到大二,也就是说,要上14年的体育课。按最低要求,每周2节课,一学期18周,一年也就72学时。14年积累下来,一个本科毕业的学生要上1008课时的体育课。“但是不少孩子不仅没有掌握一项体育技能,更不用说什么锻炼习惯的养成,我们的学校体育教育需要改变。”唐炎说。

据2014年教育部最新规定,全国小学3至6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提高为4节,高中每周两节提高到3节,并要求“任何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占用体育课时。”

“阳光体育运动搞了那么多年,为什么我们的学生还是没有走出教室去户外运动?因为政策虽好,但是实践起来会走样。”唐炎说。“升学的压力始终高悬在学校教育头上。”

2014年7月18日,教育部印发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要求各学校每学年开展覆盖本校各年级学生的《标准》测试工作,并根据学生学年总分评定等级。只有达到良好及以上的学生,才可参加评优与评奖。新标准中,需要学生达标的项目包括:身体形态类中的身高、体重,身体机能类中的肺活量,以及身体素质类中的50米跑、坐位体前屈为各年级学生共性指标。

“把增强学生体质与学校体育工作开展完全对等起来是值得反思的。一听到学生体质下降就觉得是学校体育教育工作没有做好,其实不是这样的,学校体育教育有一定责任,但不全是。”唐炎说。

除了体育教育,营养摄入和周围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些都影响着学生的身体素质。“单靠体育教育一项,无法扛起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大旗。”唐炎说。

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

国家体质监测中心的调查发现,被调查的儿童青少年中,达到“每周参加体育锻炼频度3次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持续时间30分钟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的运动强度达到中等及以上”标准的占比81.7%,而在参加校外体育锻炼的儿童青少年中仅为28.6%。

这说明,中国学生对于体育的学习和应用,绝大部分仍依赖于学校的体育课。

“我带过这么多私教会员中,仅有3个是在读高中的学生,这是个多么可悲的数字。这3个学生的家长对健身意识还是非常不错的。”从事健身行业五年的贺威风对《瞭望东方周刊》说,应该有更多人从青少年时代就关注健身。

调查显示,儿童青少年参加校外体育锻炼时,主要锻炼场所是公共体育场(馆)、社区健身广场,接受指导的比例较低,锻炼项目以跑步、游戏、跳绳、踢毽、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柔力球等为主。在课余时间,对于体育项目的深入学习和培养偏少。

“智力培育的机构太多了,专门提高身体素质的却很少。”夏冰月说。

从北京体育大学博士毕业后不久,夏冰月和朋友合作开设了“体育课外班”,专门提高3~13岁儿童青少年的身体素质。

夏冰月说,“我们更希望通过对家长的讲座和培训,把一些正确的运动理念介绍给家长,让家长们意识到孩子的健康需要管理。最后希望让大家能明白,体育其实是对身体的教育。”

基于学生体质 篇12

1 研究对象

以健身气功·易筋经对大学生体质影响的各级指标和主要因素为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查阅了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健身气功·易筋经和统计学层次分析法等方面的文献。

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课题研究需要制订了“健身气功·易筋经对大学生体质影响的各级测试指标和测试项目的问卷调查表”,且对该问卷调查表进行效度和信度的检验。问卷调查表的发放对象为长株潭地区的健身气功研究方面的专家和教授。

2.3 统计分析法

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对问卷调查表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健身气功·易筋经对大学生体质影响各级测试指标的确定

层次分析法由美国科学家T.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是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评价对象依评价目的所确定的总评价目标进行连续性分解,得到各级(各层)评价目标,并以最下层评价目标作为衡量总评价目标达到程度的评价指标[2]。层次分析法具有逻辑性强、简洁和实用的特点,是一种通过逐层分解处理复杂问题的综合评价方法。

根据课题的实施方案,查阅和研究健身气功·易筋经对人体体质影响的文献,并就健身气功·易筋经对大学生体质影响的各级测试指标、测试项目问题进行了调研,同健身气功研究的专家、教师和长期习练者交谈,获得了测试指标、测试项目的具体资料,接着设计一一“健身气功·易筋经对大学生体质影响的各级测试指标和测试项目的问卷调查表”,最后采用专家评分法对各层次评价指标进行评分。其评分标准见表1。

3.2 基于层次分析原理构建健身气功·易筋经对大学生体质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

易筋经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健身养生方法,在我国传统功法和民族体育发展中有着较大的影响,千百年来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健身气功·易筋经”继承了传统易筋经十二式的精要,融科学性与普及性于一体,其格调古朴,蕴涵新意。各式动作是连贯的有机整体,动作注重伸筋拔骨,舒展连绵,刚柔相济;呼吸要求自然,动息相融;并以形导气,意随形走;易学易练,健身效果明显[3]。

笔者查阅了健身气功·易筋经功法源流、功法特点的文献,课题组在中医学理论视野下,研究大学生习练健身气功·易筋经前后身体素质发生的变化,并发表了课题论文一一《基于中医学理论的易筋经对大学生身体素质影响研究》。

因此,根据调查问卷数据和前期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对总评价目标进行连续性分解以得到不同层次的评价指标,见表2—一健身气功·易筋经对大学生体质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一层指标:力量素质B1、柔韧素质B2、灵敏素质B3和平衡能力B4;第二层指标由6个指标组成;第三层指标分别由11个指标组成。

3.3 健身气功·易筋经对大学生体质影响第一层指标的影响程度判定

3.3.1 健身气功·易筋经对大学生体质影响第一层指标的权重系数计算过程[2]

笔者在此对第一层指标进行了影响程度的判定,计算该层次评价目标的权重系数,根据专家的评分情况,建立了第一层目标成对比较的判断优先矩阵。(见表3)

根据计算公式1计算初始权重系数,

,由此推断出

根据公式2计算归一化权重系数,(公式2)

W1=0.4712,由此同理得出W2=0.2802,W3=0.1617,W4=0.0869

3.3.2 健身气功·易筋经对大学生体质影响第一层指标的检验过程

在应用层次分析法时,得出归一化权重系数以后,必须检验计算得出的权重系数是否符合逻辑。笔者采用一致性指标CI检验该项目的相对优先顺序有无逻辑混乱,当CI<0.10时,可能无逻辑混乱,即计算得出的权重系数可以接受。

根据计算公式3、公式4和公式5进行健身气功·易筋经对大学生体质影响第一层指标的检验[1]。公式中m为受检验层次的子目标数,λmax为最大特征根,λi为该层子目标成对比较判断优选矩阵的特征根。

由此可以得出:

因此,可以推断出健身气功·易筋经对大学生体质影响第一层指标各项权重判断无逻辑错误。健身气功·易筋经对大学生体质影响最明显的是柔韧素质,其次是力量素质,再次是平衡能力,影响最小的是灵敏素质。

3.4 健身气功·易筋经对大学生体质影响的主要因素分析

健身气功是以自身的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3]。健身气功虽然动作舒缓,但仍然以躯体运动为主,通过各种姿势的变换,起到有规律的拉伸肌肉、关节和按摩脏器的作用。

易筋经相传为中国佛教禅宗初祖达摩所创,是一种以变易筋骨为目的的健身方法。健身气功·易筋经继承传统易筋经十二式精要,突出肌肉、骨骼和关节的屈伸、扭转和牵拉,尤其注重脊柱的旋转屈伸。健身气功·易筋经的功法特点:动作舒展,伸筋拔骨;柔和匀称,协调美观;注重脊柱的旋转屈伸[4]。健身气功·易筋经以其架式、意守部位、调息次数等变化,适应于不同人群的健身锻炼。长期习练对改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机能,提高平衡能力、柔韧性和肌肉力量有良好效果,可以降低焦虑和抑郁程度。

健身气功·易筋经十二式动作中非常注重脊柱的旋转屈伸,第四式摘星换斗势的动作要点强调转身以腰带肩,以肩带臂,注意松腰、收腹,可以增强颈、肩、腰等部位的活动功能[5]。第七式九鬼拔马刀势的动作功理是通过身体的扭曲、伸展等运动提高颈肩部、腰背部肌肉力量和活动功能。第十一式打躬势的动作要点是体前屈,脊柱自颈向前拔伸蜷曲如勾,后展时,从尾椎向上逐节伸展。第十二式掉尾势的动作功理主要是通过体前屈及抬头、掉尾的左右伸展运动,强化腰背肌肉力量,提高腰背的柔韧素质,对改善脊柱各关节的活动能力有重要帮助。由此,根据健身气功·易筋经的动作要点和功能可以发现其对大学生体质影响最明显的是柔韧素质。

健身气功·易筋经十二式的难度动作可以根据不同的习练人群提出要求,对于大学生这个群体,本课题在实验研究中对动作难度、质量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健身气功·易筋经动作通过“拔骨”达到“伸筋”的目的,对各关节的大小肌群和筋膜都有很好的刺激。第二式韦陀献杵第二势动作可以有效提高肩、臂的肌肉力量,改善肩关节的活动能力。第十式卧虎扑食势,要求五指末端弯曲,力在指尖,腰背部成反弓形,指尖着地起到支撑的作用,可以提高手臂、手指力量,改善腰腿肌肉活动功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健身气功·易筋经对大学生体质影响较重要的因素为力量素质。

健身气功·易筋经习练要领中强调刚柔相济,虚实相兼。在完成十二式动作中,重心的转移、上下肢的协调活动都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平衡能力。易筋经习练时要求精神放松,形意合一,动作呈现出舒展、连贯、柔畅和协调,这相对于柔韧素质、力量素质和平衡能力来讲,灵敏素质的影响程度较小。

4 结论

4.1 根据调查问卷数据、前期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和层次分析法,依次对健身气功·易筋经体质影响的总评价目标进行连续性分解,最终形成了健身气功·易筋经对大学生体质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

4.2 健身气功·易筋经对大学生体质影响的第一层次指标重要程度评定情况,柔韧素质指标的权重系数为0.4712,力量素质为0.2802,平衡能力的权重系数为0.1617,灵敏素质为0.0869。根据一致性指标CI检验,其结果小于0.10,第一层指标各项权重判断无逻辑错误。健身气功·易筋经对大学生体质影响最明显的是柔韧素质,其次是力量素质,再次是平衡能力,影响最小的是灵敏素质。

4.3 健身气功·易筋经十二式动作中非常注重脊柱的旋转屈伸,许多动作对肩、腰和颈的活动能力要求较高,体前屈、伸展动作较多,由此其对大学生体质影响最明显的是柔韧素质。健身气功·易筋经动作通过“拔骨”达到“伸筋”的目的,对各关节的大小肌群和筋膜都有很好的刺激,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相应肌群的力量素质。在完成健身气功·易筋经十二式动作中,重心的转移、上下肢的协调活动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平衡能力。

4.4 在评价、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下,首次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并为在大学生群体中推广健身气功·易筋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王言群.新编健身气功的理论构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1.

[2]孙振球.医学统计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418-422.

[3]翼运希.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157-200.

[4]邱丕相.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伽.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205-235.

[5]郭朝卿,程英武等.从生物力学角度探析易筋经的功法功理[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2):262-264.

[6]郭洪波,张建华.易筋经对公务员身心健康影响的试验研究[J].职业与健康,2014,30(6):755-757.

上一篇:主体环境下一篇:嵌入式图形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