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大学生体质的途径论文

2024-06-10

增强大学生体质的途径论文(共12篇)

增强大学生体质的途径论文 篇1

前言

运动和营养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发展程度。目前, 由于我国大学生的营养与健康知识严重匮乏、缺乏运动锻炼、“宅”的生活方式等普遍存在, 严重不符当下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 且我国的大学生体质存在严重的亚健康状态现象, 对整个大学生身体素质的以及长远发展都有着不利影响。因此, 学校应该加大对运动营养知识的传授和应用, 帮助学生改善和纠正体质发展问题, 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和谐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提供高质量的建设人才。

1、目前, 亚健康状态是我国大学生体质最为突出的特征

在这个经济腾飞的时代,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以及和谐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所需要的建设、发展人才不仅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更要有健康的身体素质, 然而,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 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却呈下降趋势, 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学生的营养与健康知识严重匮乏、缺乏运动锻炼、“宅”的生活方式的综合作用导致大学生呈现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状态是指:非健康非疾病的临界状态, 心理、身体、社会环境等许多方面会表现出不适应。目前, 导致我国的大学生普遍存在身体亚健康的原因是:处在一个高速、快节奏、社会竞争强烈的时代, 长期承受来自于家庭、学业、社会、就业、人际交往等的压力以及各种紧张情绪, 在加上不规律的生活作息习惯迫使他们的身体健康受到威胁。人一旦出于亚健康状态, 在一定时间内身体就会表现的活力下降、适应能力减退、易累、免疫功能低下、食欲不振、头昏头痛、失眠、常常容易感冒、肌肉关节酸痛、经常出汗等;心理上常常表现为:情绪不稳定、焦虑、易怒、紧张、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社交状态上也常常表现为:学习工作困难、很难适应社会角色、人际交往紧张不和谐等。

目前, 亚健康严重制约着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也是当今大学生体质最为突出的特征, 那么,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 增强大学生的体质呢?运动营养应运而生。

2、合理的营养以及运动对大学生体质改善的价值意义

由于大学生的营养与健康知识的严重匮乏, 在饮食搭配上常常存在很大误区, 导致大学生的营养跟不上体制健康发展的需求。大学女生中存在一种最为突出的饮食误区即:为了控制体重, 就采取不合理的饮食控制, 每天蔬菜和水果的摄取量很少, 不能满足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 导致机体运行紊乱, 从而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另外, 目前我国的高校食堂的运行机制是社会化经营, 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 高校食堂的食品数量和质量很难满足学生健康饮食的需要, 学生的均衡营养很难保证, 长期下来, 便会导致亚健康状态的产生。

营养是影响大学生身体健康发育的先决条件。因此, 在大学生的饮食健康与营养意识的培养上学校要加大投入力度, 可以开设专业的科学营养课程, 帮助学生改正不良的饮食习惯、调整他们的饮食结构, 提高他们的健康饮食水平, 从而提高学生的健康指数, 降低亚健康状态的发生几率。

合理的营养所具备的条件: (1) 身体发育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在每天的饮食摄取中都要具备; (2) 食物的选取上要尽量饮用有助于消化、对身体刺激小、促进食欲的食物; (3) 饮食要有规律性, 并且保证食物没有有害物质; (4) 不要挑食、偏食、营养过剩, 从根本上防止肥胖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等疾病的产生。

营养素在人体机能中的作用: (1) 为生命活动提供必要的能量, 维持体温; (2) 调节和维护身体各部分的正常活动; (3) 构成和修补身体不适应的组织活动。在饮食方面, 只有保持健康、合理、科学, 才能真正意义上满足人体对营养的需求, 才能有效保障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发育、发展, 当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程度以改善的时候, 学生才会表现的精力充沛、头脑灵活、学习工作效率提高、人际交往和谐等, 从而促进全国大学生体质的全面增强和身体健康水平的全面提升。

3、运动营养对大学生体质改善的积极作用

3.1、改善大学生的亚健康状态

大学生通过运动将压力、紧张情绪等制约身心健康发展的因素释放出来, 通过汗液的排泄, 会使得身体机能受压抑的部分充分打开, 接受新的、充满活力的“血液”补充, 人自然也就变得精神爽朗, 但是在运动过后, 要适当的摄取一定量的营养素, 来补充水分、营养液的流失, 从而形成良性的运动———营养运行机制, 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程度, 从而降低亚健康的发生几率, 防止亚健康状态对大学生健康发展的侵害。

3.2、有效改善机体的健康运行状态, 为心理健康提供有效的物质基础

运动营养具备一种重大使命, 也就是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 即:通过身体运动直接改变人在静态状态下的心理生理活动。运动营养能够将静态下的心理生理活动全面积极的激活, 在身体各机能系统中呈现活跃的状态, 加快血液的循环, 人体各种器官在高度活跃和兴奋的状态下, 会将长期长期封闭起来的毛细血管、肌纤维、肺泡、神经细胞等最大程度化的激发、打开, 从而促使各器官的血液流通能够获取充足的营养物质和必须的氧气, 带动整个人体机能的全面健康发展。健康的机体、良好的机能运行状态是人们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也是提升大学生整体体质健康水平的物质前提。

3.3、能够有效调控情感情绪, 帮助学生及时的发现和清除心理障碍

情绪情感能够直接反应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 他们的行为、意志、表情等外在状态都是他们心理状态的晴雨表, 在运动过程中, 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的表现行为很容易被发现。体育锻炼, 不仅不能够增强体魄, 更重要的作用是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学生在运动中可以将紧张、沉闷、压抑、焦虑、沮丧、不满等不良情绪充分的宣泄出来, 使其身心得到放松, 自然心情就会变得舒畅很多。美国一位心理学家, 在大学生跑步试验中发现, 跑步能够减轻大学生考试期间的紧张情绪, 打打球、练练拳、跑跑步等运动锻炼能够将人们紧张、焦虑的情绪舒缓。

3.4、对身体的发育以及智力的开发具有促进作用

影响身体发育和智力开发的因素有:运动、营养、气候、疾病、遗传因素、社会环境等, 其中运动营养占据着首要位置。另外, 营养状况严重影响着治理的开发, 因此大学生在饮食方卖弄要特别注重营养素的摄取, 保证社体发育的营养素的需求, 满足身体发育的需要, 才能不严重阻碍智力的发育和开发。

3.5、增强身体免疫功能, 促进身体健康

亚健康状态下, 人的身体免疫功能就会下降, 会导致许多问题或疾病的产生, 而运动营养能够很好的提升学生的免疫力, 主要是在饮食方面, 多摄取一些诸如维生素E、维生素C、谷胱甘肽、维生素A、微量元素锌和硒、类黄酮等营养物质, 再加上适当的运动锻炼, 从而提高人体免疫能力, 促进身体健康。

4、结语

全民健身的重要前提是:拥有科学、系统的健身理论指导。运动健身的方式已经在我国全面展开, 而运动的同时也要保障营养的获取, 营养为运动提供必要的能量, 彼此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然而, 目前我国大学生体质呈现亚健康状态, 严重制约着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对整个社会人才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 在全民健身的背景下, 将运动营养运用到大学生身体素质锻炼、考核中, 能够积极的推进大学生体质的增强。

参考文献

[1]张光芬.“健康教育、运动处方、营养监督”联合干预对大学生体质的影响[J].内江科技, 2011, 32 (2) .

[2]李倩.高校大学生运动营养现状与对策[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2, 18 (2) .

[3]杨则宜.运动营养食品与国民体质和健康[J].中国食品学报, 2011, 11 (2) .

[4]魏振承, 张名位, 唐小俊等.运动营养食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广东农业科学, 2012, 39 (22) .

增强大学生体质的途径论文 篇2

山 东 大 学 文 件 山大综字〔2007〕18号

山东大学关于加强学生体育增强学生体质的意见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结合我校体育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意见:

一、高度重视学生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的阵地,健康体魄是高素质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的物质载体。近期体质健康监测表明,学生的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超重和肥胖学生比例明显增加,等等。这些问题如不切实加以解决,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意见》明确指出:“广大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是广大学生服务社会的基础。”为此,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学生体育工作,使广大学生在增长知识、培养品格的同时,锻炼和发展身体的各项素质和能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 和接班人。

二、学校党委和行政要把加强学生体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学校发展规划。明确学校领导在开展学校体育工作中的职责,建立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和学院之间的体育工作联络机制,发挥学工部、研工部、团委、学生会、研究生会等部门和组织的优势和特色,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

三、认真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自2007年9月开始,在校本(专)科生每学年必须进行一次本《标准》的测试(病、残学生除外),其测试成绩每学年评定一次,并按评定等级记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登记卡》,存入学生个人档案,同时每学年上报教育部一次、并在校园网上公布学生的测试成绩。其中测试成绩达到良好及以上者,方可参加三好学生、奖学金评选;测试成绩达到优秀者,方可获得体育奖学分;测试成绩不及格者,在本学准予补测一次,补测仍然不及格者,则学年《标准》成绩为不及格;学生修完规定的学制年限毕业时,《标准》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肄业处理。对达到及格以上成绩的学生颁发“阳光体育证章”,对成绩优秀的学生颁发“阳光体育奖章”。

四、按照“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要求,积极开展“山东大学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潮。学校继续坚持每年召开春、秋季运动会,其中,春季运动会以学院为单位组织开展,体育学院负责场地、器材和指导服务;体育学院、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校团委等负责牵头组织“山东大学体育文化节”和“山东大学秋季运动会”等系列校内体育竞赛活动。学院要经常开展学生集体体育活动和竞赛,要求每个学生每年至少参加8次各类集体体育竞赛活动,每人熟练掌握两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做到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院院有体育特色;学校每年对学院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进行一次综合评比活动,并纳入学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五、积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努力建设校园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一是要建设群众健身场所,方便学生就地就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要结合校园整体规划,在现有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搞好教学区、宿舍区体育设施的布局设点;要结合校园改造,在各校区建设健身路径或健身走廊,使公共健身器材每50人拥有一件、每800人拥有一套(12-15件)。二是建立健全学生体育协会组织。逐步形成依托协会、深入班级、以点带面、多头发展的学生体育组织网络结构,鼓励学生每人至少参加一个体育协会组织,每个体育协会组织每年要组织两次以上体育活动,体育教师要根据各自专业特长深入不同学生体育协会组织开展业务指导。三是举办经常性的体育科学健身知识讲座,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四是建立校园体育健身辅导站点,为体育锻炼者提供运动技术技能支持。

六、认真执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关于体育课时安排的规定。开设一、二年级学生体育必修课、高年级和研究生学生体育选修课,保证学生享有体育教育的权利。在学校日常教学计划安排中,保证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参加3次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早操和课间操锻炼。

七、深化体育课程改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围绕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落实“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优化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研究体育课程教学方法,逐步实施“自主选择教学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三自主教学组织形式,使体育课程教学评价能够体现“个体差异、个人尊重和自我激励”等目的,努力提高体育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八、加强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进一步发挥运动队在校内群体活动和竞赛中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教体艺[2005]3号),严格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运动训练规律,建立健全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竞赛管理体制;将高水平运动员招生鼓励政策纳入新生入校奖励范畴;制定《山东大学高水平运动员运动成绩奖励办法》,鼓励运动员为校争光、努力拼搏,保持我校运动竞技水平全国高校领先地位。一方面,组织安排高水平运动队在各校区巡回比赛表演,展示高水平运动队的良好精神风貌和优良的竞技水平;另一方面,安排高水平运动队深入学院参与相应的竞赛活动,在全校营造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

九、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保障体育经费投入。学校每年根据体育教学、课外群体活动、运动训练竞赛、体育场馆设施维护和体育器材配置以及举办大型体育活动等内容的需要,制定体育经费预算。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保持体育经费不断增长。

十、严格落实体育教师有关政策待遇。对体育教师从事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课外群体活动组织工作、课外体育活动辅导工作、学生体育协会指导工作等工作任务,计算教学工作量,其工作量额度为当学年体育课教学工作量总数的35%,该工作量酬金从学校教学经费中支付。按照《山东大学高水平运动员管理条例》(山大教字[2001]075号)的规定,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学分已纳入毕业学分,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从事运动训练竞赛工作,要像体育课教学一样对待,列入教学计划,并按实际训练、竞赛所需时间计算教学工作量,该工作量酬金从学校教学经费中支付。

十一、加强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使其保持与学校教学条件同步改善。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的要求,有计划地完善体育场馆设施和器材设备条件。加强体育场馆设施管理,制定《山东大学体育场馆设施管理使用办法》,提高体育场馆设施使用率和利用率。尽早规划落实建设学校综合体育馆。

十二、加强体育安全管理,指导学生科学锻炼。学校要对体育教师进行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对学生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加强体育场馆、设施的维护管理,确保安全运行。完善学校体育和学生校外体育活动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责任,强化安全措施。建立校园意外伤害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学生意外伤害保险制度。

十三、努力营造重视学生体育的舆论环境。大力宣传和普及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健康观,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宣传报道,形成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校园氛围,让阳光体育运动惠及全体学生。

试论增强小学生体质的措施 篇3

[关键词]增强;小学生体质;措施

学生的体质,不仅事关学生个人的健康和幸福,还事关国民的整体体质情况。切实重视学生的体质,就需要既对学生负责,也需要对国家负责。一代代体质优良的青少年学生的茁壮成长,对于国家各方面的建设事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因为如此,国家多次发文强调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并先后采取了各种措施,有效地推动了学校体育的蓬勃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出了明确要求,并作出“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具体规定。

国家如此重视学生的体质和健康,实际情况又如何呢?教育部通过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对我国学生健康状况进行监测,监测结果反映中国学生体质发展趋势很不乐观。学生体质的连年下降不是一两个单位,一两个人的责任,而是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共同责任,如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需要从上到下,齐心协力来共同完成。

一、当前,我国小学生的体质状况

目前,学生的体质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1.部分体能指标呈下降趋势;2.反映肺功能的肺活量呈下降趋势;3.超重及肥胖检出率呈上升趋势。4.近视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视力不良呈现低龄化趋势。

二、造成问题的原因

1.家庭溺爱造成体质下降。现在大多数孩子在家是独生子女,家里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对孩子过于溺爱,在家里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别说运动锻炼,就连家务活都不做,造成孩子非常娇气,怕苦怕累,意志力薄弱。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来的爬楼梯变成了乘电梯;原来的骑自行车变成了坐汽车;原来的户外游戏活动变成了游戏机、电视机,使孩子失去了在日常生活中锻炼的机会。还有家长因对孩子的溺爱使孩子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而不注意让孩子科学饮食,导致孩子挑食、偏食造成营养不良,或者大量食用洋快餐、饮料、膨化食品等不健康食品导致孩子肥胖,造成了小学生体质的下降,特别是视力的下降。

2.重智育轻体育导致体质下降。家长望子成龙,只要求孩子学习成绩好,即使在节假日孩子也要参加各种培训班,失去了锻炼身体的时间。学校、老师追求教学成绩,每天给孩子布置大量作业,体育课经常被文化课挤占。学校也只追求成绩第一,安全第一,而忽视了体育锻炼,造成了小学生体质下降。

3.体育课质量低导致体质下降。如前所述,老师家长重智育轻体育,在升学率面前,体育课成了机动课,要么成了文化课,要么成了劳动课,要么成了开会时间,要么就是排练节目时间,体育老师也因此积极性不高,不注意体育课堂教学改革,使本来应该生动活泼的体育课成了“放羊”课。还有的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体育场地狭小,体育器材不足,体育教师缺乏,体育课便成了摆设。学生的体育课得不到保障,导致体质下降。

三、增强小学生体质的措施

1.学校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增强小学生体质的各项政策,切实重视小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各个学校应严格按照《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中小学生体质评价标准》开展体育活动和体质测试。切实开展每天的 “阳光体育活动”,通过保证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充分使孩子动起来,将孩子“赶”到操场上去,让学生的身体运动起来。各中小学必须按照教学计划开足开齐体育课时,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不得以任何理由随意停开、少开和挤占体育课时。按照规定,小学1—2年级每周4节体育课,小学3—6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初中1—3年级包括健康教育课时在内,每周3节体育课,高中每周2节体育课。任何学校都不能因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体育课。各个学校还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活动、运动训练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为广大中小学生强身健体创造良好的条件。此外,学校还要与家长沟通,让家长转变观念,配合学校共同搞好孩子的体育锻炼。

2.体育老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保证孩子的体育课质量。上好每一节体育课,是增强孩子体质的重要途径,这就对体育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老师应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业务水平,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喜欢体育课,乐于锻炼身体。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采取灵活多样,适合小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方法,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充分利用体育多种手段,逐步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体质的增强。

3.增强小学生体质,家长责任重大。家长是孩子的监护人,也是孩子体质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家长要改变家庭教育方式,不能只注重孩子的学业成绩,要多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要时常督促孩子参加体育锻炼,自己也要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给孩子做好榜样。家长还要注意孩子的饮食要科学,避免偏食,挑食,过多地吃糖或零食,增强学生体质和抗病能力。家长还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合理控制看书、上网、看电视的时间,要定期去医院检查眼睛,及时发现眼病,及时治疗,保护好孩子的视力健康。对于学校开展的各类体育活动,家长也要积极配合,鼓励孩子参加。

4.政府部门要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并加强监管,为增强小学生体质创造条件。增强小学生的体质还需要具备很多客观的条件,比如学习体育场地的建设,体育设施的完善,体育器材的丰富,这都需要政府的支持。因此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的力度,要保证体育经费应有的投入,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如体育彩票、海外侨资以及省内名牌公司捐赠等,多渠道筹借学校体育经费,不断完善学校体育馆和体育器材设施。教育主管部门也加大对学校落实国家政策的监管力度,确保各项政策能够落得实处。教育主管部门还要多关心鼓励体育老师,提高体育老师的待遇,使他们以更积极的姿态投入的工作。此外,政府还应注重体育场馆的建设,并多举办各类体育活动和比赛,给孩子们提供更多体育活动的机会。

5.小学生体质的增强也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媒体应加大宣传力度,让人们充分认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增强社会对体育锻炼的理解和认同,以促使社会、家庭和学生重视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各社区街道也应提供体育锻炼的场地和设施,为孩子的体育活动提供更多的条件。

总之,“少年强则国强”,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明天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关注他们的体质健康,就是关注祖国的未来。他们的体质状况直接关系着祖国未来的发展。小学生体质的增强是学校、老师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孩子的体育锻炼时间和质量。小学生体质的增强,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家长必须全方位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加强锻炼,让孩子健康成长。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必须为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必要的经费保障和政策支持。全社会都应该关心、关注学生的体质状况,为学生体质的增强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孩子强壮,让祖国更强大。

参考文献:

[1]谷世春.创新小学体育教学方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J].当代体育科技,2014(13).

[2]王涛.探讨学生体质下降与学校体育策略[J].赤子(上中旬),2015(09).

[3]丁海榕.学生体质下降与学校体育责任缺失的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4(13).

增强学生体质的五点建议 篇4

一、加强对学校“一把手”的监督, 促进学校体育工作发展

体育工作在很多学校是“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体育工作的这种尴尬处境与学校“一把手”对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无关系。虽然有《体育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法规、条例, 但这些法规、条例在学校却得不到很好的执行。对此, 笔者认为, 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对相关法规、条例的落实采取一定的监管措施, 使校长得到有力的监督, 使相关法规、条例得到全面落实。

二、多方入手, 改变体育课和“两操一活动”的现状

体育课的现状, “圈内人”应是无人不知, 无人不晓, 大部分学校体育课堂教学几乎是一个模式, 一些学校的体育课缺乏教师的组织管理和示范指导。“放羊式”的教学模式怎么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呢?

“两操一活动”中的早操和课间操在大部分学校基本能够正常进行, 只是很多学生在做操时表现得懒懒散散, 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而一些学校之所以开展大课间活动, 完全是为了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 “活动”招之即来, 挥之即去。

那么, 如何改变体育课和“两操一活动”上述的现状呢?首先, 学校从上到下, 要有一个共同的认识:体育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户外教学也是课堂教学。其次, 要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的活动质量。学校教务处或体育教研组要对体育教学的实施制定出较为统一和详细的计划。再次, 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对“安全问题”要有正确的认识, 不能投鼠忌器, 使一些体育教学内容从课堂上消失。最后, 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 使“两操一活动”在体育教师的组织和班主任的参与下得到很好的开展。

三、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作为一线体育教育工作者,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执行者, 也是学校一切体育活动的组织者。但在很多学校, 体育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 且体育教师缺乏专业培训的机会, 致使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未能得到完全的调动。试想, 体育教学环节中的“教”出现了问题, 增强学生体质还能不大打折扣吗?

此外, 一些学校专职体育教师缺编现象严重, 尤以农村边远学校为甚。笔者所在地区的一所农村中心校, 下辖12所小学, 共有学生1680余人, 却只有一名专职体育教师。这种现象应该引起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视, 应采取有力措施, 有计划地招考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充实到体育教师队伍中来。

四、努力解决学校体育器材短缺的问题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完全中学, 有学生1000余人, 但是体育器材却寥寥无几。学校体育器材的严重不足, 势必影响到日常的体育教学和各项体育活动的开展。在缺乏体育器材的情况下, 作为体育教师, 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感。作为学生, 其活动的效果和参与的积极性肯定会大受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一方面, 教育部门、学校应加大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 分批、逐年地解决学校体育器材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 体育教师自己要多想办法, 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自制简易的器材, 因地制宜地改进教学方法, 使有限的场地和器材得到充分的利用。

五、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健身氛围

增强大学生体质的途径论文 篇5

关于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几点分析和建议

文/温福明

摘 要:北京地坛小学足球队以0∶15惨败来访的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少年迪纳摩足球队;“小眼镜”“小胖墩”扎堆;学生集会不到30分钟就晕倒。如今,学生的耐力、速度、爆发力、柔韧性等体质指标下滑成了不争的事实。

关键词:学生体质;健康;下滑;建议

一、学生体质健康下滑的原因

1.学校缺乏运动场

由于校园规划等方面原因,很多学校连上体育课最起码的运动场都没有,我市280所中小学仅有60余所学校有运动场,绝大多数都是泥土地面,无法开展正常的体育活动。加上设施缺乏、学生的体育活动开展单一,导致学生上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的兴趣不高。

2.体育课效果不佳

按要求,体育课要达到小学低年级每周四节、高年级一周三节,初高中为每周两节。可是有些学校为升学率,没按标准开足体育课。由于学校专业体育老师严重缺乏,“放羊式”的教学代替了科学系统的体育锻炼指导,使得体育课的效果大打折扣。加上学校开展体育运动的保险制度不健全,体育事故形成的“校闹”让学校倍感压力。学校体育锻炼陷入“越不锻炼体质越差,体质越差越容易出事故”的恶性循环。有一定危险性的.项目,如单双杠、标枪、铁饼、中长跑等在体育锻炼和运动会上已难觅踪影。

3.不良生活方式侵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数中小学生在家基本上不干家务,更不要说重活。学生上下学由家长开小车接送,手机不离手,“宅”成为新的生活方式,学生“懒得动”,缺乏运动激情。

二、几点建议

1.加快学校标准化运动场建设

结合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新建学校运动场要与校舍建设同时规划、同时建设;对于面积较小而没运动场的学校,要尽可能多地布设“运动角”;对于不达标的运动场要进行改、扩建,达到基本标准,优化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环境。

2.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逐步扩大专业体育教师的招聘数量,充实到农村学校特别是村小学;对学校有富余教师转岗到体育教学,并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的水平。

3.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

体育锻炼能让人一辈子受益,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不在竞技,而是唤醒学生自主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体会到“我运动,我快乐”的乐趣,进而成为一种良好习惯。这要求学校和体育老师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参考文献:

张志。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的若干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04)。

增强大学生体质的途径论文 篇6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卫艺研究中心主任、国培专家

问:《课程标准》中指出“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造成了人们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国民健康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有没有数据支持?如果说这个问题是全世界面临的同样问题,各国都在下降,为什么中国要特别重视?

答:国民健康水平,尤其是体质健康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都出现下降趋势,是个事实,在中国也不例外。

但是,由于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出现了一个特别的情况。这个情况就是,我们的下降速度太快。

据调查,在与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中国人的要“安逸”的追求同时显现。所谓“穷人乍富”,其种种不良行为不可遏制地表现出来,这种不良的倾向逐步影响着青少年的生活方式。

据研究,同样是经济发展,美国在1965-2009年,用了44年时间,体力活动水平下降了32%;英国在1961-2005年,同样用了44年的时间,体力活动水平只下降了20%。而中国,在1991-2009年,仅仅用了18年时间,中国人的体力活动水平就下降了45%。

对于青少年的研究结果是:在美国,9~15岁青少年的中度强度到剧烈强度的运动时间每年减少38分钟。在欧洲和美国的研究中发现,男、女生的运动量差异从9岁左右开始,9岁的男生比女生运动量更多。到了15岁,青少年中度强度运动量下降至9岁时的一半(男生下降了48%,女生下降了54%)。美国的青少年在9~15岁期间,运动量下降了75%。研究显示,当前,中国72%的青少年在学校日常生活中,每天的一般活动时间只有20分钟,另外,92%的青少年在校外不进行体育运动。

举例来说,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的结果显示,整体上,中国青少年肥胖、超重比例还在增加。但是,一个现象特别引起了关注:与城市青少年相比,农村青少年肥胖、超重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城市。

上述情况显示,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下降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

问:一方面国民体质水平下降,但是,另一方面人的平均寿命却在增强,是不是说,体质健康水平下降,没有什么大不了?

答:的确,人的平均寿命在增加。但是,我们看到的是人的平均寿命,没有看到不同人群的数据。由于中国人口研究的水平低,没有发表具体的研究数据,所以没有实证依据。但是,瑞典的一项持续40年、以500名肥胖者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显示:在500名肥胖儿童中,40年期间,有55人死亡,男子平均寿命63岁,女子平均寿命68岁;死亡率比总人口同龄组高三分之二,平均寿命比总人口缩短10年。

这是肥胖对个人寿命的影响情况,再看看其他研究数据。

研究显示,运动量不足是引发很多疾病的危险因素,如心血管疾病、高血压、中风、Ⅱ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结肠癌、乳腺癌和抑郁。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6%的冠心病、7%的Ⅱ型糖尿病和10%的乳腺癌和结肠癌癌症均与运动量不足有直接的关系。《柳叶刀》杂志上的研究还表明,9%的过早死亡是由于缺乏运动造成的。研究显示,全世界每年大约有5.3亿人因缺乏运动而过早死亡,超过因肺结核、肺癌、艾滋病或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数。

为了遏制疾病,延长寿命,我们付出的代价又是如何的呢?

研究预测:2005-2015年期间,肥胖和非传染性疾病将花费中国人民币302.4万亿美元。如果运动不足、肥胖等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2030年,中国将为此每年耗费的医疗资源是67.5亿美元,将增长至2008年全部费用的453%。

问:现在有将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病因”归结为教育部门“不重视”,最后给出“治疗”的办法是:请体育教师“吃药”,这公平吗?

答:从本人的研究来看,基于对青少年行为的研究,运动不足是导致体质健康下降的直接原因,而导致“运动不足”的原因是:居住环境改善、便利的交通、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不均衡的饮食结构、静态的休闲、过重的学业负担以及学校体育的不尽如人意。

所以,青少年“生病”“体育教师吃药”确实是不公平的。

在上述众多原因中,至少有两个原因至关重要。一是家庭健康教育与行为的偏废,还有就是政府制度建设和投入的不足。

在中国,学生体质健康问题有的是由家长一手“导演”的。家长的很多行为,与学校体育的目标相对立。孩子喜欢吃“垃圾”食品,是因为许多家长用带孩子去吃“垃圾”食品作为嘉奖的手段,反复之,培养了孩子的“快餐胃”。

在德育教育领域,曾经有学者提出“5+2=0”现象的观点,大概意思是说:“5天学校的德育成果还来不及巩固,就可能在周末的两天中因受外来,特别是家庭的不良影响而消失殆尽”。分析中国的家庭教育不难发现,家长的健康观念和健康行为,远远落后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5+2=0”现象在健康教育领域,同样存在。

在中国,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干预,停留在响应“号召”和贯彻“文件精神”上,有形的、实实在在的手段不多,在提倡法治社会的今天也是远远不够的。

研究一下国外的做法,有的经验值得借鉴。

如同样遭遇肥胖问题,美国在司法实践中曾经有过“司法干预”的案例:当一个孩子肥胖症超过正常,达到威胁健康甚至生命时,司法部门采取强制措施暂时剥夺负面对孩子的监护,将孩子寄养到由政府监管的部门,同时,对父母分别处以缓行或者社区服务的惩罚。

再如,在美国的某些州,明确学校不准在校园售卖碳酸饮料和高热量食品;有的规定,在学生正餐一个小时之内,不得向学生售卖零食。

还有,政府通过卫星定位的方法,在社区适当的点设置“运动区域”,供学生放学后,自行到开放的锻炼场地进行锻炼。这些运动场地和体育设施,都是免费开放的,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

问:作为体育教师,我们承认体育教师应当尽到自己的职业责任,这个责任在新课程实施中,如何具体执行?

答:事实上,体育教师最重要的责任,就是在学生进入学校时间,保证学生获得必要的、科学的、规范的体育教育。

这句话说得容易,执行难。比如,何为“必要的”体育教育。

具体问题还要具体分析。举例来说,上文提及现在学生在校的运动量问题。目前通常的情况是:无论是体育课,还是体育大课间活动,都没有“量”的要求。如果是这样,即使保证了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可能会一点效果也没有。

所以,如何锻炼,如何施加负荷才有用,是体育教师工作的核心问题,也是真正完成职责的关键。

从理论上讲,体育锻炼要达到“锻炼阈值”才有效。可惜的是,关于非运动员的锻炼理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科学的研究和结论,只有一个大概的控制区域——“运动负荷有效价值阈”。可惜的是,实际工作中,大部分体育教师没有这个概念,所以,更不可能尽到工作职责。

当然,体育课程的目标远远不止体能一个问题。

最近的一项研究可以参考:在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了一个教育要为“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服务的目标。研究表明,就体育而言,体育在人力资源(资本)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第一,增加身体资本,指体育对身体健康最直接的好处和对健康行为的正面影响;第二,增加情感资本,指由体育运动所带来的心理健康;第三,增加个人资本,指通过参加不同类型的体育运动来塑造和完善一个人性格中的元素,如生活技能、社会技能、价值观等;第四,增加社会资本,指人通过参与群体的体育活动、游戏和竞技加强个体与他人、社会之间的联系;第五,增加智力资本,指通过参与体育运动提高认知能力;第六,增加经济资本,指通过体育教育,提高工作业绩和效率,获得持久的工作业绩,同时降低医疗费用的支出和缺勤率。

这个作用,与课程标准的目标基本一致。

增强农村中学生体质健康的对策 篇7

1 加强体质健康重要性的宣传

到如今, 我国出台了许多关于体育方面的立法和开展全民体育的有关规定, 在电视和刊物上推广的健身方法也日渐增多。但由于宣传的力度不够, 在我们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 人们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还是不够, 锻炼方面的方法也欠缺。社会宣传主要依靠政府部门和宣传媒体, 应多介绍开展体育的好处和方法、法规和政策。必须使农村中学生的家长和学生都要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不仅为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有健康的身体来进行的, 更多的是为学生走向社会自身继续成长和发展身心素质打好坚实体育理论和技能基础的。通过宣传, 要让家长的学生认识到健康的身体是未来事业成功的支柱, 认识到自己的健康不仅是个人的事, 而且是关系民族兴衰的大事, 从而增强积极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欲望、动机和兴趣, 使农村中学生的体育锻炼成为自觉的行动。

2 要努力提高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思想素质

努力提高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具有动力和导向的作用, 只有教师的政治思想水平和道德水准高, 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来。让体育教师明确, 其职责不只是传授给学生专业技术、技能, 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怎样做人、身体力行, 用自己高尚情操来感染学生。因为“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都对学生具有感染、陶冶、引导和教育作用。并通过体育教学, 把热情洋溢、乐观无畏的进取精神, 把好学善思、公平竞争的工作作风, 把正直诚实、吃苦耐劳的高贵品质传授给学生。因此, 要实施素质教育, 就必须把教师的政治思想提高到现代化水平的高度, 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的体育观念。目前, 教育以人为本已成为时尚。为此, 应主动建立起“以人为本”新的体育教育观念, 改进过去那种偏重于一个技术如何教、一个动作怎样教、一个身体部位怎么练的“物化”思想, 树立起通过体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在体育教学中强调对学生要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 发现学生的优点, 发掘学生的潜能, 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及兴趣与爱好。创建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身、心的课程体系, 全面贯彻“强身育人”、“健身育人”的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思想。

3 把健康第一作为农村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指导思想

体育课程是一门以体育活动为主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目的是增加学生的身心健康, 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健康第一”应作为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 使学生理解个人健康、群体健康的密切关系, 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 学会获取现代化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与方法。从而提高农村中学生对身体和健康的认识, 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的锻炼方法, 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坚持锻炼、增强体能促进身体健康, 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目前, 我们农村中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只注重学生的升学率, 忽视体育锻炼重要性现象, 以致不少学生认为只要文化成绩好, 体育成绩及格就行了。从而使得许多学生对体育缺乏正确的认识, 对体育学习不仅积极性不高, 而且存在着严重的厌学思想。因此, 我们农村中学的体育教师要在体育课堂中, 首先要重视转变学生的思想, 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 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在具体手段上,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讲解、教育, 有目的地举办体育讲座, 宣传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了解体育的功能和目的, 以及体育在人才成长发展和自我完善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体育确立科学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动机, 端正学习态度, 从而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4 建立个性化评价体系构建趣味体育课堂

作为农村中学, 应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发挥学生体育特长。以往的教学评价过分注重“量化”, 而忽视了“质性”评价, 往往过分注重结果, 忽视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甚至有时所得到的评价会和实际不成比例, 这样就会抹杀学生的积极性, 因此我们要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发挥学生体育特长, 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新的评价体系应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 要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体现尊重与爱护, 关注个体学生的处境与需要, 要突出学生发展、变化的过程, 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态度。还要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体育教学活动中, 发挥评价的教学功能。也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在体能、技能、行为、态度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不足进行认真的分析, 找到原因, 努力改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和个性的机会, 并鼓励和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通过学习评价, 让学生在充分演示自己体育学习方面长处的过程中, 体验体育活动中成功的乐趣与喜悦, 增进体育学习的自信心。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 我们体育教师如果教学方法呆板、机械, 学生就会产生怠倦厌学行为。相反, 如果教师教学中, 语言风趣而含蓄, 形象而生动, 精练而带有鼓励性, 并结合教材内容, 根据课堂实际, 讲一些有趣的小故事, 就容易出现生活活泼的局面。还可根据中学生好胜心强和兴奋容易转移的特点, 可采用竞赛型、多样型的教学手段来增强体育的趣味性。如在加速跑练习中, 如果每节课都采用直线跑, 纠正动作跑等几种常见的办法, 学生就会兴趣寡淡。如果组织他们进行组与组、队与队之间的迎面接力赛跑、团结接力赛跑, 课堂就会出现你追我赶, 争上游的活泼气氛。再如中长跑教学, 采用变换队形跑, 不同形式的接力跑、追逐跑、赶超跑、分组对抗赛等, 也能使中学生兴趣增强, 情绪高涨。总之, 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可以使教学过程充满有强的吸引力。

5 给学生安排合理的膳食结构和科学的体育锻炼

我们知道, 营养因素在发育期间十分重要, 营养既是决定生长发育潜在水平最终发挥得如何的重要因素, 也是影响生长发育最为重要的“建筑材料”。有些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突增年龄时期, 而由于家庭贫困使蛋白质、热量供应不足, 而使其生长速度缓慢, 性成熟特晚, 骨骺软骨的骨化推迟, 他们的各期生长突增没有健康儿童那么明显, 生长时期往往更长一些。在这样的后期一旦能充分供给营养, 就会表现出强烈的赶上生长, 到最后完全可能赶上营养好的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水平。近年来, 城市小学生肥胖发生率逐年增长, 其主要原因是摄入的能量超过消耗, 多余的能量在体内转变为脂肪而导致肥胖, 而我们农村中学生大多却因营养不良导致体质健康较差的也大有人在。另外, 要有长期体育锻炼的科学安排, 才能取得理想的健身效果。要指导学生在体育锻炼前应根据自身条件、健身目的, 制定出一个长期稳定而又切合实际的锻炼计划。可以在计划的指导下, 从健身目的来科学安排体育锻炼。也可以根据季节科学安排体育锻炼, 不同季节的气候条件对安排体育锻炼也有影响, 锻炼者就考虑季节气候的变化规律安排体育锻炼, 并应注意季节交替时体育锻炼的内容的衔接。还可以根据年龄科学安排运动量体育锻炼时, 运动量是影响锻炼效果的重要因素。运动量过小, 锻炼效果不明显;运动量达大, 会对身体机能产生不利影响。

另外, 对于农村中学的体育教育, 国家还应加大体育运动场地和体育设施设备的投入, 来保障农村体育课的正常进行, 从而到达提高农村中学生体质健康的目的。

摘要:作为现代中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是不容乐观的, 各类调查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就算是我们今天农村中学的中学生, 体质健康也是不理想的, 这就给我们中学体育教师提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如何增强农村中学生体质健康的问题。在这里我们也结合农村中学生作了些实践总结与思考。

关键词:增强,中学生,体质健康,对策

参考文献

[1]刘琼.浅析21世纪学校体育改革与思考[J].福建体育科技, 2000 (6) .

增强大学生体质的途径论文 篇8

1.1、体质、健康的概念界定

体质作为体育科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 指的是人体的质量。它是人体在先天遗传和后天遗传获得的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身体素质、适应能力和心理因素等方面综合的、不断发展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 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 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 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 体质健康是指在体质范围内的人体所达到的健康标准水平。

1.2、体育教育的概念界定

体育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 是通过身体活动和其他一些辅助性手段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

2、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状况

2.1、概念需统一, 课程性质待更新

近几年, 关于体质与健康方面的原因而提出的体育特殊群体的概念比较多, 如“特殊体育”、体弱、特刑学生、体育差生、以及体育弱势群体。他们从体育的角度, 对推动我国这部分群体的概念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但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定的概念模糊与不清, 需要较为统一的认识。目前比较认可的是体质弱势群体这样一个概念, 它是指“身体在体质发育方面处在不利地位的群体, 尤其在从事已体力为主的学习和生活方面相对处在不利地位的群体。”但概念还较笼统, 易把此群体看成单纯生理和病理原因而形成的群体。因此, 课程名称与性质必须跟上社会发展的要求, 需要更新与完善。

2.2、教学状况有待加强

20 世纪90 年代后期, 随着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学校教学环境的改善, 体检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修改与放宽, 越来越多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在教育民主和教育机会均等的形势下进入普通高校学习。林建华等早在1999 年对上海、南京、北京、天津、福建等10 个省 (市) 30 所部属、省属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学部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指出: 目前全国普通高校不能参加正常体育课的学生数超过50 人以上的学校有43.7%, 并呈逐年递增的趋势。然而起点的平等并不代表过程的平等, 目前普通高校里这部分特殊群体的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吴燕丹在《中国大学特殊体育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一文中指出:截止到2005 年, 我国还有23.53%高校没有开设特殊体育课, 在开设课程的高校中又有70%高校没有较完整的教学大纲。因此, 加强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 开展创新教育理念下高校弱势群体体育教学研究, 显得尤为迫切和非常必要。

2.3、教学模式有待创新

目前许多高校在教学内容上选择节奏缓慢、 动作柔和的太极拳、太极剑等体育项目作为教学内容, 在授课方式、组织形式、教学评价上基本上还是与普通体育课模式一样, 基本没有按体质弱势群体特点与需要进行, 教学内容与模式单一化、常人化, 无法达到当前形势下的弱势群体体育教育要求。因此, 体育教学内容需要改革, 教学模式亟待创新。

3、高校弱势群体综合式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

3.1、综合式体育教学模式的基本指导思想

综合式体育教学模式针对的是体质弱势群体, 其指导思想必然从体质弱势群体学生身心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 根据教学对象身体的特殊性、心理的复杂性、以及教学目标的多元性, 以尊重学生的兴趣选择和个体差异为切入点, 建立起高校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学模式, 使每个受教育者依据自身的背景、能力以及经验与习惯去学习与锻炼, 生命发展不受压抑和阻碍, 并能给他们提供一个宽容、支持、和谐的人文环境, 个性得到释放。

3.2、综合式体育教学模式主要理论基础

综合式体育教学模式是以“契约式”体育教学模式为主的基础上取众家模式之长而构建的一种体育教学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充分尊重、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的以人为本的体现主体教育论的契约学习理论, 是美国教育家M?诺尔斯 (M?Knowles) 20 世纪70 年代在综合终身学习、个性化教学、自我导向学习等理论的基础上, 提出的契约学习理论。其内容是:注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尊重教育者的需要、能力、背景、个性和精神世界的要求, 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地与教师进行交往与协商, 鼓励学生交往, 增强适应能力。契约学习理论在指导特殊体育教育可以理解以下内涵:在本体论上, 他重视每一个个体的全面发展, 尊重和接纳身体的某种缺陷:在认识论意义上, 它强调使身体练习障碍学生克服心理与生理问题, 积极主动投入到体育活动中, 并能与他人在运动中和谐相处:在价值意义上, 它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完整性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人际交往。 而这些是构建综合式体育教学模式的重要理念。

3.3、体育教学要革新教育理念, 树立明确的体育健康观

在具体的落实中, 首先要对学生体质健康情况有所掌握, 了解当前学生的健康状况, 进行教学前可先将教学对象进行体质调研, 以达到“因人而异、对症教学”的效果, 从而合理地进行课程选择。体育教学从来不是孤立的, 解决学生体质健康问题更不能一蹴而就, 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双重现状, 认真做好强度和量的规划, 结合实际的进行体育练习。如学生的心肺功能低下, 可以在教学选择上进行有氧运动的训练,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当前大学生的肥胖问题也日渐突出, 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做一些高消耗热量的运动。 教师真正的作用并非仅仅局限在课堂上的教学, 好的教师应该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之中, 教会学生如何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进行科学合理的锻炼, 重视教会学生锻炼的方式方法。如每周锻炼的时间、每日锻炼的强度, 量与强度之间如何计划、如何规避锻炼中的不良伤害, 教会学生开置运动处方, 进行自身运动评价等等。

3.4、重视学生体育运动兴趣

学生对体育的间接兴趣形成的前提, 就是对体育教学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正确的学习动机, 或在教学中得到满意的结果。意识的培养是需要从兴趣出发, 无论是直接的兴趣还是间接的兴趣都是对体育参与的动机, 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有明确的实践目标, 感受体育运动的现实意义。 首先大学体育教育要让学生对体育运动有清晰脉络认识, 无论是体育本质、体育功能亦或是体育运动的价值, 或许这些书本上的知识已经在教师心中烂熟于心, 但却是学生心中极为抽象的内容, 教师要用简洁、 直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解释, 要了解学生的求知需要, 从而提升学生的体育参与兴趣。另外, 体育教学要因人而异, 不同的学生群体对体育的知识层次掌握不同, 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身体条件进行教学内容的加强和兴趣上的引导。

4、结语

对待体育运动的弱势群体, 要避免这类学生群体的自卑负担, 规避这类学生的厌倦心理, 要找寻其存在的源头, 遵循教学规律, 帮助这类学生群体找到突破口, 进行体育尝试, 帮助其在体育运动中找到乐趣和效果, 以打破其对体育课程存在的结缔。

摘要:大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一直都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 有很多专家和学者对其进行着专门的研究。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健康体质, 是提高学习成绩, 成为跨世纪人才的重要前提。但由于诸多的原因, 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社会群体, 社会化程度较低, 而且目前大学生的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 出现了很多诸如肥胖、猝死、自杀的现象。为了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而本文也旨在研究适合于大学生的综合式体育教学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体质,综合式,体育教学

参考文献

[1]潘跃林.契约学习——构建人性化的体育教学模式[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7, (1) .

[2]张天宝.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3]杨思耕.契约学习的理念与实施[J].现代教学, 2005, (3) .

增强大学生体质的途径论文 篇9

关键词:师范院校学生,体育意识,体质

各类师范院校承担着为我国教育事业培养教师的责任, 具体到体育专业, 则具体承担着为各类学校培养体育教师和为社会培养其他体育工作者的责任, 这支未来我国体育战线师资来源大军的教育质量不容忽视, 因为在他们身上不仅仅体现着培养他们成长的母校的教育质量, 还将通过他们的执教生涯影响到学校和社会体育教育的质量。从现在的师范院校学生接受体育的情况看, 忽视或轻视体育是一种普遍倾向。体育意识不足导致对体育课缺乏兴趣, 不能主动积极的进行体育锻炼, 体能和体质普遍下降。师范院校学生的体育意识急需提高, 从师范院校的体育教学说来, 必须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扭转这一问题。

一、师范院校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质不强的现状

(一) 体育意识不足的一般性表现

对体育课不感兴趣是师范院校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很多学生仅仅将体育课作为放松一下自己的机会, 没有如同接受其他专业课学习一样的自觉性、积极性和目的性。如一些学生在上体育课时, 以个人的喜好来对待, 自己喜好的项目就能够认真听老师的授课, 认真学习和掌握技术要领, 表现的热情洋溢, 很有积极性;自己不喜欢的项目就不得不耐着性子听老师讲课, 常常不以为然或精神溜号, 对于教师的示范性动作不想学也不想按照要求去做, 不管自己是否掌握了运动要领和是否达到了运动目的, 只不过是做做样子而已。又如经常打篮球或踢足球的一些男同学就是图能玩个痛快;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愿意学习任何体育项目和参加任何形式的体育锻炼活动;还有一些同学觉得身体好, 参加不参加体育锻炼也无关紧要, 对任何体育活动都持无所谓的态度;在一些女学生中则认为体育活动苦, 练习一些体育项目的动作不雅, 所以, 不愿意上体育课, 也有的女生仅仅将参加体育运动作为减肥的一种途径。但事实上, 学校开设的体育项目都是为了增强学生体质的必修课, 也是学生在走上社会后应该掌握的终身体育能力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学生中存在的不正确的体育意识, 使得体育课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师范院校体育教学内容较陈旧, 体育课还延续着以前的“三基”教学模式, 仍然片面强调掌握技术和技能, 甚至于仍然在重复着学生们在中小学阶段就已经学习的内容。在教法上也基本上是老师讲解和演示后, 指令学生按照老师讲解、示范的要求去做, 通过一遍遍的练习来纠错, 来掌握技术要领, 巩固其中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在僵化的体育教学模式下, 大学生会产生如同中小学时的体育课一样的感觉, 他们疲于听讲解、看示范, 疲于模仿和练习老师示范的动作, 在体育课堂上, 自主性束缚的太多, 积极性调动的太少, 被动模仿太多, 自主实践的机会太少, 机械性的模仿太多, 品味揣摩的时间太少。在有些课堂上, 学生的乏味听讲会损伤教师授课的积极性, 有的老师会根据学生课堂中的听课表现随机应变, 将本来计划好的授课时间压缩到最短, 在剩余的时间中干脆来个“放羊式”, 让学生自由活动, 愿意干啥就干啥。这样做的结果是不负责任的放纵, 导致学生不愿意上体育课的错误想法越来越浓厚, 更加会认为体育课可有可无, 学生们本来就很淡浓体育课的意识会更加淡漠。另外, 受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的影响, 体育理论课被弱化, 上室内课时, 教师讲体育理论照本宣科, 既乏味又生涩, 教师讲的累, 学生听的缺失, 左耳朵听、右耳朵冒, 教学缺少互动, 课堂气氛是一边倒, 学生的听课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

我国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 旨在通过这部法律的实施促进了中国体育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事实上, 自这部法律颁布实施以来, 我国的体育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民健身体系不断完善, 人民体质普遍增强;竞技运动水平稳步提高, 成为世界体育舞台上一支越来越重要的力量;体育产业、体育科技、教育、宣传、对外交往、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各项体育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 也是体育法制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同时, 体育法制的进步也为保障、促进体育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各类师范院校的学生中, 有很多学生并不知道有这部法律。北京师范大学曾采取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 对体育专业的100名学生进行学校体育法认知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从中了解到59.4%的学生知道体育法的存在, 但却对其内容没有任何了解, 在学校体育法知晓度的调查中平均知晓率仅为79.83%。结论是:师范类院校体育专业学生虽认为学校体育法在今后的体育教学中很重要, 但学习的热情度较低;由于学校未开设体育法的相关课程, 导致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程度没有明显差异。这说明, 师范院校学生对体育运动知识的欠缺, 对与体育的意义尚没有正确的认知。思想意识层面的认知不足, 必将导致行为习惯方面的欠缺。

(二) 体质不强的一般性表现

在现在的高校学生中, 当然师范院校的学生是包含其中的, 他们的体质与其上一代人在他们所在的这个年龄段时相比, 是不足的, 这里有多方面的因素, 像缺乏劳动锻炼、缺乏生活中吃苦耐劳的锻炼, 缺乏正确的生活习惯等。仅从缺乏正确的生活习惯上看, 一些师范院校的学生在中学时就养成了一些影响身体健康的不良生活习惯, 如不参加任何体育锻炼和劳动锻炼, 每天过两点一线的生活。两点, 即从学校课堂到利用电脑上网, 一线即沉湎于从课堂到上网这样一条线的生活中。有的同学将课余时间全部用来上网, 上网的时间没有约束, 常常玩到很晚, 甚至于会熬通宵;也有的上网看电视节目, 看到自己喜欢的节目不愿意撒手, 节目不演完不睡觉, 第二天早晨不愿起床, 不想吃早饭, 草草洗漱便坐到课堂上, 一天昏天黑地的度过, 放学后, 又进入沉湎上网的夜生活中, 长此以往, 身体健康必然会受到影响;还有一部分同学平时不用功读书, 考试时突击学习或“背课”, 为了考试过关, 打破了生活规律, 影响了身体健康。

二、增强师范院校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质的对策

(一) 在学生中开展终身体育和健康教育

在学生入学后即开始对学生坚持不懈地进行展终身体育和健康教育, 以渐进式方式在学生的思想深处打下终身体育的观念, 以体育健身和以良好的生活习惯奠定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的思想。有计划地向学生灌输身体健康知识, 让学生懂得什么是身体的亚健康, 哪些生活习惯要不得, 生活要有规律, 锻炼身体是保证身体健康的必要途径, 要通过体育课掌握正确的锻炼身体的方法, 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在体育教学中, 体育教师要认真负责, 要有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勇气和智慧, 加强对体育理论和体育技能的学习, 要能够将体育课堂的理论学习讲成学生们愿意听的程度, 让学生明确常见的体育项目的规则和简单常用的技战 (上接206页)

响因素, 当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着手。

社会消费的组成成分中, 家庭是微观决定因素。大多数家庭绿色消费方式的建立和大多数消费者绿色消费观念的养成, 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依此分析可以看出, 绿色消费的家庭教育, 对养成大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今, 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绿色消费教育系统是整个社会普遍缺乏的, 因此, 高校有必要为社会开发出这样一套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从而为社会各界输送人才。因为, 没有标准化教育课程, 很难将绿色消费理念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去。

绿色教育是一个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在真正意义上, 只有少数几个才是经过中国环境标志认证, 并授予“环境标志”的绿色产品, 满足不了消费者的绿色需求。

三、针对大学生绿色消费问题的政策建议

为了推广和深化绿色消费对大学生的益处, 本研究从大学生日常的消费活动视角分析, 根据大学生的消费特点, 需要采用如下改进措施:

(一) 在校大学生需从自身出发, 培养良好的绿色消费习惯

绿色消费行为能体现一个人的责任感和道德观, 对于大学生而言, 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才能提高个人修养, 接受和培养良好的绿色观念, 进而影响社会各界人士的购买行为。为建立一份对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大学生必须从自身出发, 从小事做起, 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通过高素质的行动感染他人。

(二) 高校应针对大学生绿色消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培

术, 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树立终身体育思想。

(二) 发挥体育课堂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作用

学校和体育教师要尝试进行体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制定教学内容时应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 提高学生体质的角度来考虑。要打破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的观念, 建立有利于学生锻炼, 增强体质实效性强, 自己喜爱的符合实际情况的内容体系。选择一些难度适中、兴趣浓厚、又能使学生终身受益的运动项目。除常规教学内容外, 应将一些时尚的、被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 如街舞、健美操、越野等知识都补充进体育课所要讲授的内容中。努力培养学生适应就业所需的体育能力、自我保健能力、心理控制能力和终身体育锻炼能力。

(三)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校体育设施

师范院校的体育设施在近些年来有很大改善, 是随着教育部门对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的评估活动而来的。但是, 从目前情况看, 一是对已有设施需要加强保护和维护, 二是仍需要添置新设施, 以满足供需矛盾。学校应积极采取科学合理措施, 加强体育场馆、器材和设施建设, 为开展学校体育活动、提高学生体质搭建平台。学校加大对体育投资外, 还可想方设法借助一切可能借助的力量来实现体育场馆设施和学校的场地建设, 实现体育器材资源共享。

尽管大学生在社会上的认可度很高, 对于绿色消费观念的接受能力也很强, 但是大学生在绿色消费观念的认知上, 缺乏相关知识, 在绿色产品的购买上, 较为盲目。高校应根据这一具体现象, 适时地对大学生进行绿色消费知识教育, 其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让大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 学到相应知识。另外, 学校可以对大学生进行引导, 比如, 让学生社团能发挥关键性作用, 大力宣传和推广绿色消费观念。最后, 学校可以通过流行的交流平台, 例如网络等形式, 对大学生进行互动性强、实践性较高的绿色消费教育。

(三) 针对大学生群体, 企业应加强绿色营销, 开发差异化产品

增强大学生体质的途径论文 篇10

1 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对于青少年学生个体的意义

1.1 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关系到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根据人体生理学原理,体质弱的青少年免疫能力差,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差。在成长的过程中,容易患病并且患病后所需恢复时间长,而体质强的青少年免疫能力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易患病,即使患病,所需恢复时间也短,因此,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关系到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1.2 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关系到青少年学生的学习效率与生活质量

现代脑科学研究证明:大脑功能的强弱和智力发育状况取决于人的心肺功能的强弱。体质弱的青少年,心肺功能弱,大脑供血供氧不足,智力发育迟缓,记忆能力差,易疲倦,易头晕,对事物反应迟钝,并且精力不足,精神萎靡,从而学习效率低,生活缺乏生机与活力;而体质强的青少年,心肺功能强,大脑供血供氧充足,智力发育速度快,记忆能力强,头脑清醒,对事物反应敏捷,并且精力充沛,朝气蓬勃,从而学习效率高,生活富有生机与活力。因此,增强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关系到青少年学生的学习效率与生活质量。

由此可见,身体健康是学习之本,生活之本。正如伟人毛泽东1915年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中所说:德智皆寄于体,无体则无德智也。也就是说:身体是学习的载体,身体是学习的本钱,身体不好,疾病缠身,谈何高效学习,谈何高质量生活。也正如古人云:皮之不存,毛将附焉?因此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对青少年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2 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对于青少年学生家庭的意义

2.1 增强青少年体质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安定与和谐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孩子身体健康,活泼可爱,茁壮成长,不但会使父母心情舒畅,过得开心,有一种幸福感,而且能使父母安心工作,无所挂虑。然而,如果孩子体弱多病,今天拉肚子,明天感冒,后天发烧,甚至患有更严重的疾病,那么父母怎能吃得顺心,睡得安心,过得开心?更何况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每家就那么“一棵独苗”,万一孩子有个三长两短,父母怎能承受得起?诚然,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不但吃不好,睡不好,影响工作,而且家庭还要为孩子的疾病付出经济上的代价,轻者,造成家庭收入下降,重者,造成家庭负债累累,更严重者,甚至造成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现实生活中,父母不忍重负,抛弃患病孩子而离家出走的事件,就是这种家庭悲剧的反映。因此,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安定与和谐。

2.2 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关系到家庭的希望与未来

青少年时期是身体各器官系统发育的最佳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不通过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发育,那么成年后,其各个器官系统的发育必然不成熟不完善,而青少年时期,身体各器官系统发育上的欠缺,必将导致成年后体弱多病,未老先衰。赡养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青少年明天必然要担当照顾老人的重任,然而一个体弱多病、未老先衰、连自己都无法照顾的人,谈何去照顾老人?倘若父母到了老年老无所养,老无所乐,这岂不是父母的痛苦?家庭的悲哀?社会的负担?因此,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关系到家庭的希望与未来。

3 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对于社会的意义

3.1 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关系到社会的进步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实体要素。其中劳动者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劳动者素质(如身体素质、文化素质)下降,则生产力随之下降,而生产力下降则社会就倒退。反之,劳动素质(如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提高,则生产力随之提高,而生产力提高则社会就进步。今天的青少年就是明天的社会劳动者。因此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关系到社会的进步。

3.2 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关系到社会的发展

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辨证统一的。一方面,社会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客观前提。没有社会的发展就没有人的发展,每个社会的人其社会地位、价值观、思维方式、文化素质、行为能力等的构成与发展都是建立在社会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并且总是程度不一地反映了自己所处时代社会发展的具体内容和时代特征。另一方面,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目的、手段和动力,社会发展是人的发展的结果,没有人的发展就谈不上社会的发展[2]。根据这个辨证唯物主义原理可知: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自由、充分的发展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增强青少年学生的体质能促进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发展,进而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增强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关系到社会的发展。

4 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对于国家的意义

4.1 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关系到国家的竞争力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而人才之间的竞争就是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在内的人才素质之间的竞争,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将交给这一代青少年,如果这一代青少年在身体素质上体魄强健、体格健壮、精力充沛、蓬勃向上,在心理素质上自信、勇敢、坚强、果断,心理承受能力强,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具有奋勇争先、勇往直前的精神,具有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品格,那么,身体素质如此强健,心理素质如此过硬的青少年,必定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必定能战胜国际竞争的挑战,必定能够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国际威望和国际竞争力,因此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关系到国家的竞争力。

4.2 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关系到国家的安全

青少年是部队人员选拔的后备力量,参军后肩负着捍卫主权、抵抗侵略、保卫祖国的神圣职责。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增强青少年学生的体质,那么,待他们到了入伍的年龄,这些体质虚弱、弱不禁风、胆小如鼠、手无缚鸡之力的“高分软骨”之辈怎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即使根据我国的义务兵役制成为一名军人,又怎能肩负起保家卫国的神圣职责?因此增强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关系到人民的安宁。国家安全重于泰山,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5 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对于整个民族的意义

5.1 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关系到民族的生死存亡

《灵柩、天年》说“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盾”;《灵柩、寿夭刚柔》说:“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也就是说,人的体质具有遗传性,父母的体质特征往往对后代的体质状况产生直接的影响:父母体质强壮则后代体质也强壮,父母体质虚弱则后代体质也虚弱[3]。由此可见,如果青少年体质虚弱,则后代体质也必将虚弱,进而民族体质也必将虚弱。而历史已经证明:一个体魄强悍、体格健壮、适应环境能力强的民族必将是一个昌盛不衰的民族,必将是一个生生不息的民族;而一个体质虚弱、弱不禁风、适应环境能力差的民族必将是一个日益衰败的民族,必将是一个日益泯灭的民族。达尔文的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生物进化论就深刻地诠释了这个道理。因此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直接关系到未来民族的身体素质,直接关系到未来民族的生死存亡。

5.2 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关系到民族的强盛衰落

身体素质是心理素质的基础,身体素质的下降将导致心理素质的下降。一般而言,体质弱的青少年往往缺乏活力、缺乏朝气、自卑、懦弱、情绪调控能力差、意志品质差、个性欠缺;而体质强的青少年往往朝气蓬勃、精神焕发、自信、坚强、具有开拓进取的精神、具有勇敢顽强的意志,具有吃苦耐劳的品格,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而历史也已经证明:一个自卑、懦弱、满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民族必将是一个日益衰落的民族,必将是一个受人欺负的民族;而一个富有朝气、富有活力、自信、坚强、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具有吃苦耐劳品格的民族必将是一个日益强盛的民族,必将是一个无人欺负的民族。因此,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直接关系到未来民族的心理素质,直接关系到未来民族的强盛衰落。

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为了民族的兴盛强大,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采取一切措施,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意义重大而深远。

参考文献

[1]陈至立.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广大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在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6年12月23日)[N].中国体育报,2006-12-25.

[2]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第1版):220.

增强大学生体质的途径论文 篇11

【关键词】增强 大学生 社会责任意识 途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C-0035-03

社会责任意识是指公民对其自身应该履行的义务与承担的责任,是个体认识责任、履行责任的态度,是一个人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具体来说,社会责任意识是个人为了社会发展而承担各种义务的自觉意识,它要求个人除了对自己负责外,还要对国家、社会负责,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人的一般责任时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你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认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性在于它影响着一个人的社会责任行为,社会责任意识较高的人,能够自觉履行自己的职责,推动个人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当代大学生是青年的优秀分子,他们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国家的富强、社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由他们来决定。因此,应增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引导当代大学生把个人前途和国家前途紧紧联系在一起,为社会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一、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意义

(一)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基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高校作为人才聚集地,担负着增强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等方面的使命。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一大批责任心的大学生来承担。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和实践中形成的。大学生有着多种角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传统美德的实践者等,国家需要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构建和谐社会中来,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稳定,社会责任意识也越来越强烈,要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国梦,大学生就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由此可见,必须不断地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帮助他们站在时代的高度,认识到增强自己的社会意识的重要性,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责任。

(二)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是提高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学生不仅需要具备强健的体魄、精深的科学文化素质,还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和事业心。当代大学生处于身心正在发展的时期,也是形成“三观”的重要时期,他们的心灵还有很多的自由,“三观”还处于动态中,这个时候他们能接受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就能够调动他们的内在动力,激发他们追求更高的目标。

是否具备社会责任意识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要从思想上充分调动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主动性,加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引导他们维护国家和集体利益。

大学阶段对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合格的大学生应该具备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以及优秀的品质,而这一切都依赖于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成功的社会责任意识能够培养出积极乐观、高度负责、具备优秀品质的大学生,而且他们还能够把自己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结合起来,不怕困难,把为国家做贡献作为自己的重要责任。

因此,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是提高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责任意识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知识的获取以及技能的获得。

(三)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要求。主要表现在:

第一,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应鼓励人们创造财富,进一步推动社会的经济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只有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才能取得成功。在市场经济下,我国的“诚信”、“礼义”作为行为准则依然存在,还成为人们从事经济行为的重要准则。人们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有利于市场经济更加持久地发展。因此,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引导他们做好个人行为的调整,有助于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

第二,21世纪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还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因此,在市场经济下,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显得尤为重要,这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从而实现个人与社会发展的统一,促进国家和社会的进步。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缺失的现状

(一)动力不足,理想信念弱。有的大学生缺乏理想信念,缺乏人生奋斗目标,缺乏人生信仰,对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等问题模糊。对自己的人生没有长远的规划,就会出现学习和生活的动力不足,理想信念弱。有的大学生认为学习主要是为了了考试、拿文凭,而且还把自己的学习看成是被父母和老师逼迫的,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时间浪费在网络游戏和交友上,导致精神状态差,出现迟到、旷课现象。生活中,宿舍的垃圾很多,不打扫地板和课桌,被子、衣服到处乱扔。平时很少参加学校、系部和班级的活动,不参加社会实践,动手能力不强。

(二)缺少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人生价值体现在人生过程中的个人价值选择上,取决于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社会利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学生能关注国家的发展,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但是,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他们更注重实现个人价值,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忽视了社会需求。

有的大学生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凡事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追求个人的拼搏和实现,完善自我。当自我责任与社会责任发生冲突的时候,有的大学生看重个人利益,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个人价值观,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不从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意识出发,没有顾全大局的意识,没有将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紧紧地联系起来。表现在:交友上,一些大学生表现出随意性,对他人缺乏责任心,不负责任;在择业时,过多关注自我的追求,忽视了社会需求,过多关注现实利益,不考虑他人的利益。

(三)诚信意识较淡漠。诚信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道德规范,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本要求。增强大学生诚信意识不仅能增强大学生的个人修养,而且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需要。但是一些大学生诚信意识较淡薄,考试作弊、拖欠学费等现象时有发生,面对诸如无偿献血等活动,没有积极主动、没有自愿地去参加,还需要行政命令去推动。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他们对社会上的不诚信现象缺乏理性分析和判断,而且他们自身对诚信的认识不够深刻,导致他们诚信意识较为淡薄。

三、增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途径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为了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应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根据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激励着无数的爱国人士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巨大动力。中华民族历来就有很强的责任意识,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要贯穿每个人的一生,促进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

第一,高校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只有热爱祖国的人,才能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让大学生深刻了解我国的光荣历史,真真正正地从内心上热爱祖国,自觉自愿地为祖国和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大学生要培养热爱祖国之情,立志报效祖国,把自己锻炼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第二,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重要作用。以课堂教育为主,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高校可以增加国情、党史、革命传统等多种课程内容,通过老师主讲、师生共同讨论、观看革命片段等形式,让大学生深刻了解党和国家的历史,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从而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为报效祖国而奉献自己的青春。

第三,组织大学生参加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可以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比如在“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国庆节时开展演讲比赛、征文比赛、观看革命影片、参观革命纪念馆、参观博物馆、参观先烈故居等活动,让大学生接受爱国主义的精神洗礼,既增加大学生的党史知识,又使大学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还促使大学生树立奉献社会的远大志向,还提升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国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因此,要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让他们时刻领悟到自己与祖国共命运,加深他们对祖国的热爱,自觉地投入到祖国的伟大事业建设中。

2.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既有益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又能增强精神凝聚力,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应加强对大学生的“三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遵循社会规律,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是解决大学生理想信念弱化的重要途径。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武装大学生的头脑,让大学生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树立远大理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自觉抵制社会上各种不良的思潮。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报国志向后,要有实际行动,不怕艰辛、脚踏实地、奋发图强,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3.进一步加强国情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使大学生对当前的社会现实有正确的、客观的分析,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抵制社会上不良习气。引导大学生熟悉中国近现代史,学习中华民族的文明史,让他们充分认识我国国情,关心国内外大事,立志振兴中华,树立远大的理想,从而能够客观地关注国家的问题,关心国家的前途。

4.网络道德教育。高校借助网络平台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形成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集知识性、服务性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开展有意义的、有科学性的网络教育活动。由于网络的隐秘性,大学生在现实中无法做到的事情,有可能在网络上肆意妄为,逃脱社会责任。面对这种情况,高校必须因势利导,充分发挥网络的正面影响。

第一,密切关注网络动态。关注大学生的网络言论和行为,及时地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积极地沟通与交流。高校可以配备思想素质过硬的、工作能力强的人员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进一步建设和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网络道德是在处理与网络的关系中,人应遵守的道德观念。应要求大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把握正确的网络行为。对于大学生网络上的不正确的言语,应及时地给予批评,告知辅导员及时进行教育,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规范他们的网络行为,引导他们科学地、客观地分析社会现象,认清当前形势,不要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一方面,引导大学生看到祖国取得的巨大成就,看到祖国的强大,树立起民族自信心。另一方面,高校可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大学生关注全世界的大事,关心人类的命运,增强他们的忧患意识,促使大学生成为热爱祖国、目光远大的公民。

(二)鼓励大学生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增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重要的是要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知识,提高文化素质,积极、热情地参与公共事务,更好地担当起社会责任。

1.引导大学生掌握知识,担当造福社会的责任。大学生作为在校学生,最基本的社会责任就是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更好地承担起造福社会的责任。大学生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外,还要掌握人文科学知识。提升文化素养,是大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承担传承中华文化的社会责任。首先,树立学习目标,运用科学的方法,学好每门课程,广泛吸收人文知识,增强文化素质。其次,利用课余时间刻苦钻研知识,在专业领域方面有突破,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2.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是社会赋予每位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也是当代大学生作为责任公民的必要责任之一。高校应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到国家和社会管理中,为社会注入新鲜血液。大学生参与公共事务具有一定的优势,他们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底蕴,有创新精神,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高。因此,大学生能从多方面考虑问题,能够看清事情的利弊,为社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建议,从而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三)培养大学生诚信意识。诚信意识的养成激发诚信行为的出现。应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剖析社会中不诚信的例子,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首先,通过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育方式,重视培育人才,将德育和学生的成绩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引导大学生从自己本质上内省来提高修养,把诚信转化为内在修养。其次,高校切实把诚信作为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让大学生意识到诚信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无论是在专业还是社会领域,都要树立牢固的诚信意识,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越深刻,诚信行为越正确,按照诚信规则做事的自觉性越高。

(四)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大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把社会责任意识变成社会责任行为,只有在实践中社会责任意识才能获得检验。高校多鼓励大学生接触社会,参加各类健康有益的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激发社会责任意识,从而实践自我价值。

1.开展勤工助学活动。高校可以鼓励家庭经济较为困难的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课余时间参加校内的兼职工作。可以清洁教室、清洁宿舍,到图书馆进行图书分类,到实验室整理仪器,可以帮助老师录入信息、成绩,等等。勤工俭学工作提高了大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帮助大学生解决经济困难,让大学生通过体验工作岗位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

2.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已逐渐成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的团委等职能部门大力宣传志愿者服务工作的意义,并动员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大学生可以参加支教活动,走进社区,走进敬老院,走进福利院、孤儿院,与不同层面的人们进行沟通交流,触动大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心。

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从中真正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明确社会发展的远景,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329

[2]程军栋.浅谈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J].中国成人教育,2014(14)

[3]陈菲、焦垣生.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应着力把握好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1)

[4]蔡敏莉.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

[5]史颖超.试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育[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李 杨(1983— ),女,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辅导员,助理研究员。

增强大学生体质的途径论文 篇12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质健康,健康教育

在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发展趋势下, 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开始不断提高, 并下定决心要大力提倡发展职业教育, 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在校生数量也随之不断增多, 但是当前的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却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 如高职院校学生的超重、肥胖、肺活量下降以及上网成瘾等人群数量都在不断增多, 所以需要采取相应的健康教育干预措施, 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质健康知识, 增强体育锻炼意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精神和相关要求, 高职院校需要提高对于体质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 积极改善校园体育环境, 增加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的投入, 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和良好体育健身习惯的养成。

1 影响高职院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

1.1 体育教育理念相对滞后

体育教育是高职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但是当前的高职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素质为主, 对体育教育相对忽视, 没有树立起科学的体育教育理念。体育教师作为高职体育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把握不够准确, 没有深入了解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 体育教学活动也过于传统化和单一化, 脱离于高职学生的体质健康现状, 所以其体育教学效果相对有限。

1.2 体育场地器材满足不了学生的运动需求

近年来, 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 在校生数量在不断地增多, 但是体育场地、器材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却没有实现明显增长, 这就使得高职学生人均占有体育健身资源的数量在开始不断地走低, 加上很多体育健身器材的老化和年久失修, 越来越满足不了学生的运动需求, 使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从而影响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

1.3 高职体育课程未能充分发挥教育职能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设置, 目前主要是在新生入学阶段进行开设, 后期多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 所以体育课程的授课时间是非常有限的, 体育教师能够实施体育教育的空间和时间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在多数情况下只能开展一些常规性的技能训练, 无法对学生的体育技能和运动情感进行系统培养, 使教学效果不理想, 同时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的作用也有限。

1.4忽略了学生体育兴趣、运动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之前, 受到应试教育体制的严重影响, 在平时能够参与体育运动与学习的机会非常少, 所以即便是进入高职院校, 个人的体育学习视野通常比较狭隘, 自己感兴趣的体育运动项目会相对较少, 更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而在现有的高职体育教育体系中, 对学生体育兴趣、运动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同样是相对忽视的, 所以大部分学生在课外缺乏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 学生在整体上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非常少, 体质健康水平的下降也就在所难免。

2 高职院校增强学生体质的有效对策

2.1 增加体育经费, 改善高职体育教育条件

高职院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改善, 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 所以高职院校要想方设法的创造条件, 积极解决高职体育教学条件相对落后的现状, 在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经费来源、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等方面增加投入, 确保高职体育教育投入的持续性、稳定性。高职院校要合理划分出学校体育经费在整体教育经费支出中的具体比例, 划拨一定比例的经费作为改善高职体育教育条件的专项资金, 并明确规定体育教育经费的具体流向和使用范围, 做好体育教育经费在使用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工作, 从而使有限的体育经费资源可以发挥出最大的教育效益。此外, 高职院校要重视对于体育基础设施的维护工作, 确保体育器材的科学使用、合理使用和安全使用, 尽可能的延长体育器材的使用寿命。

2.2 创新高职体育教学的方式与方法

体育课程教学是增强学生体育健康的主要阵地, 也是宣传健康知识的主要渠道, 所以创新高职体育教学的方式与方法是改善高职学生学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举措。适当的体育教学方法和富有吸引力的体育教学形式, 能充分发挥学生在体育方面的潜能, 加强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体会成就感、快乐感。对此, 高职院校应该创新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 努力进行多方向、多层次的教学, 要做到寓教于乐, 促进学生在体能、兴致、特长、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全面均衡发展。例如, 针对足球、篮球、排球等团体性的体育项目, 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专业技能素质将学生划分为兴趣组、提高组和重点发展组, 并在每个小组内多采取一些“以赛代练”的教学形式, 避免机械性训练的不适感和枯燥感。此外, 针对高职体育教学中的田径、体操、武术等技术动作复杂多变的课程, 体育教师如果单纯进行动作示范和语言表达难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以体育教师还应当加强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如用智能手机录制学生的动作视频等, 这样都可以促进高中体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2.3 重视学生体育兴趣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在高职体育教育课堂上, 教材内容是相对固定和统一的, 教学模式又是相对传统, 所以有很多学生对体育运动缺乏参与兴趣, 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更是难以提上有效日程。对此, 高职体育教师在组织课堂内外活动时, 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认真筛选与高职学生体育学习和学习需求相符合的体育课程内容, 必要时, 要对整个高职体育教学体系进行重构, 以更好的满足学生体育兴趣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要求。同时, 高职体育教育工作者要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开展教学, 积极克服自身体育教育条件相对落后的困难, 集中起现有的体育教育方面的优势资源, 开展趣味化、快乐化的体育教学, 有效开发他们的体育潜能, 拓宽学生的体育视野, 使高职学生真正理解体育运动的价值和乐趣, 促进学生体育兴趣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2.4 引导学生在课外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 主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 增强自身在课外开展体育运动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才能循序渐进的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 而这离不开校方以及体育教师的教育和引导。我国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已经明确规定了自主学习的不可或缺性和重要性, 且越来越丰富的体育资源和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昭显了高职生自主运动习惯养成的可行性。具备良好体育运动习惯的学生, 往往会拥有更加健康的体质, 对体育兴趣的参与热情也会更高, 所以体育教师要帮助学生端正体育运动态度, 树立积极的体育运动情感, 不仅要在体育课上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在课下同样需要积极的开展自主体育运动, 只有当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 才能真正实现从被动体育运动向主动体育运动的积极转变。

结语

总之, 基于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 高职院校要增加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体育教育的投入, 优化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健身环境和锻炼条件, 并加快体育教学课程体系的优化和改革, 提高体育健康教育水平, 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和终身体育意识, 促使院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实现健康的成长、快乐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通知[J].中国学校体育, 2007, (4) :6-7.

[2]姜晓珍.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因素的研究——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地区6所普通高校调查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3.

[3]刘泉.结合专业要求实施高职体育教育改革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 2010, (11) :146-147.

[4]商伟, 薛峰.大学生体育课兴趣对体育课投入的影响[J].湖北体育科技, 2013, (3) :49-51.

[5]洪晖, 刘炜浩.我国高校学生体质下降原因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 2010, (9) :117-120.

上一篇:旅游理论下一篇:电网电压同步坐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