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意识的增强

2024-07-03

法律意识的增强(共12篇)

法律意识的增强 篇1

在具体测绘工作中, 测绘法律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关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 一定要注重增强测绘法律法规意识, 以此使我国的测绘事业以及地理信息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1 测绘事业中相关法律法规的意义

1.1 测绘的基本概念

测绘是一个广义上的概念, 是指对自然地理要素或者地表人工设施的形状、大小、空间位置及其属性等进行测定、采集、表述以及对获取的数据、信息、成果进行处理和提供的活动。测绘工作通过提供与空间地理位置有关的各种专题性和综合性信息, 广泛服务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学研究、文化教育、行政管理、人民生活等领域。测绘是国家宏观管理、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区域经济规划、重点建设布局、土地开发利用、防灾减灾、城乡规划建设、农业、气象、林业、水利、能源、交通、通信、国防建设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等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 是社会注意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一种重要保障手段。现阶段, 测绘工作在国家经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人民生活、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均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1.2 测绘事业中相关法律法规的意义

通过测绘工作, 国家相关部门和人员可以获得相关事项的综合信息, 从而更好地开展工作和服务于社会。可以说, 测绘对于国家宏观布局和管理非常重要, 此外, 在进行资源调查、土地开发以及城乡规划建设等工作中, 测绘工作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阶段, 我国测绘事业中还存在着诸多亟待改善的问题, 测绘法在测绘事业中日益重要。国家相关部门可以据此强化测绘管理, 并促使测绘事业不断发展, 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3 测绘成果的重要意义

测绘成果在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众多领域, 测绘成果的应用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尤其是借助了日益提高的科技手段而获得的实时更新的地形图、影像图等资料, 更是显示出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应对突发性的自然灾害中发挥着决策依据的重要作用。所以, 测绘成果其来源、应用、保护、保密及准确性等方面必须做到有法可依。

2 在实际工作中增强测绘法律意识的实践尝试

国家相关部门曾专门颁布并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 为测绘事业保驾护航。如今, 该项法律已经成为测绘事业遵循的基本法律。我国测绘法律体系包含方方面面, 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等均属此范畴。通过系统性的法律法规可以有效保证测绘质量。测绘质量直接关系到相关工程建设的安全性, 并与国家主权、国防建设以及民族尊严息息相关。为此, 测绘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 一定要遵循测绘法律法规, 并将相关政策和方针落实到位, 强化测绘人员的责任意识, 使其能够对自身工作成果和质量负责。一经发现测绘质量不符合相关标准, 要追究工作人员责任, 责令其依法赔偿。此外, 建设和完善测绘质量管理机制也很重要, 该项管理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敦促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严格遵循国家测绘技术标准。工作人员应定期检测相关仪器设备, 以此保障所得数据和信息的精准性, 同时要及时验收测绘成果, 只有通过验收, 确定测绘合格的产品, 才能公布或对外提供。为更好地在实际工作中增强测绘法律意识的实践,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 在实际工作中, 强化学习和运用测绘法律的意识

在具体测绘工作中, 工作人员一定要强化学习和运用测绘法律法规的意识。首先, 测绘人员要致力于强化学习测绘法律法规的时效性, 使自身学习和运用测绘法律法规的能力得以逐渐增强, 并将测绘法切实应用到工作中。其次, 测绘人员在工作用要将测绘法律法规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使自身所学真正应用到工作和实践中。

2.2 在实际工作中, 坚持依法测绘

在具体测绘工作中, 工作人员应增强对测绘法律法规知识以及技能的运用, 将“依法测绘”落到实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保障测绘行业的有序发展以及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等事业。目前阶段,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 测绘行业也面临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以及较高的利润空间。在这种情况下, 一些不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或个人开始违规从事测绘活动, 使正规测绘活动受到干扰, 也扰乱了市场秩序。对于测绘行业, 一定要强化从业人员的测绘法律意识, 使其在工作中坚持依法测绘的同时, 坚持依法行政的理念。对于擅自发布我国领域和下辖的其它海域的地理信息以及相关数据的行为, 要依法严惩, 追究其刑事责任。此外, 在测绘行业还存在非法获取测绘资质证书的行为, 对此类行为, 要严格禁止相关人员从事测绘活动, 并吊销其测绘资质证书, 对其严格进行批评教育, 增强其测绘法律意识。

2.3 普及测绘法, 保护测绘成果

目前阶段, 测绘法的普及程度还有待于提高, 除了测绘行业的从业人员, 人们几乎普遍缺乏相关知识。为此相关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 应加大测绘法的宣传力度, 积极向接触到的人员普及相关法律知识。比如, 通过测绘人员的讲解, 让周边的群众更好地理解测绘标志, 明白测绘标志对国家经济建设以及科学研究等事项的重要性, 并能够解读一些常见测绘标志所承载的地理信息。测绘标志距离人们的实际生活并不遥远, 在农村地区, 或者一些边远地区, 经常可以在田间地头等处看到测绘标志。一些群众由于缺少相关方面的知识, 没有认识到测绘标志的重要性, 往往随意对测绘标志进行破坏或者更改。为有效改变这种局面, 一定要致力于在全社会范围内普及测绘法律法规, 通过测绘法来有效保护测绘标志以及其它测绘成果。

2.4 拓宽测绘法宣传渠道

每年的8月29日是测绘法宣传日, 国家相关部门和人员可以在这一天加大测绘法的宣传力度, 并就典型测绘违法案件向社会公布, 同时配合相关知识的讲解, 以此强化人们对测绘法的认识。同时, 国家相关部门还应积极拓宽测绘法的宣传渠道, 在街道办事处和企业中积极宣传测绘方面的法律法规, 具体可以通过宣传栏或者单页的方式, 增强人们对测绘法的认知, 从而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人人知测绘法的局面, 以此有效保护国家相关测绘成果, 并使测绘工作最大限度的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测绘法对于国家正常测绘工作的开展非常重要。然而, 当前阶段, 测绘行业从业人员对测绘法的认知有待于提高, 且广大人民群众普遍缺乏测绘法知识。为此国家相关部门及人员一定要致力于在实际工作中增强测绘法律意识, 提高全社会对测绘法的认知, 测绘人员必须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质, 持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在平时的工作中始终坚持依法进行决策, 坚持依法推动工作, 坚持依法解决问题, 此更好地保护测绘成果, 并使测绘行业平稳、有序发展, 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国防建设以及其它相关领域的需要。

摘要:近年来, 随着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 测绘工作受到业内诸多人士的重视。对于国民经济以及国防建设, 测绘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关乎一国之公共安全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作者在本文中对于在实际工作中增强测绘法律意识的实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测绘法,实际工作,实践尝试

参考文献

[1]李增三, 张秀凯, 张猛等.增强测绘法律意识, 从实际工作做起[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1 (20) .

[2]李长战.浅谈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J].科技创新导报, 2012 (20) .

[3]张建伟.新密局深入开展《测绘法》宣传活动[J].资源导刊:行政综合版, 2012 (9) .

法律意识的增强 篇2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

1、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内容和现实意义

1.1、自觉守法意识

自觉守法是法治的重要标志和归宿,创制法律的直接目的也是法律的普遍服从。守法还是违法取决于大学生对法律的内心信服的程度,当他们有信奉法律的心理时,即使个人需要与法律规范发生冲突,源自其心灵深处对法律至上权威的深切认同,内在地驱动着他们自觉地遵守法律。因此,培植当代大学生守法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把自觉守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法律的规范性和自律性注入大学生的意识里,达到大学生自觉自愿服从法律、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目的。

1.2、严格执法意识

即严格适法和执行法律的意识。通过强调公正执法的重要性,培植起当代大学生积极捍卫法律权威和尊严的意识,使当代大学生能够在现实的法律生活中,严格依法行使自己享有的权利和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而在具体的执法活动中,能够“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正确地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把法律当作唯一的是非标准和行为准则。

1.3、诉求法律保护意识

即各种合法权利的法律保护意识。西赛罗在《论法律》中说,罗马人自孩提时便受到如此教育:一个人要求助于正义,就去诉诸法律。因此,我们应该教导大学生摒弃避讼、厌讼、惧讼的心理,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参与诉讼,树立正义观念,主动追求正当的法律程序,保障法律权利的正确实现,通过参加诉讼活动,监督司法公正。

1.4、法律监督意识

依法行使监督权既是现代法治的要求,也是行使公民权利的表现,大学生注重自己的合法权益,坚持以权利为本位,实现个人的理想和抱负,就必须参与法治建设,发挥主人翁精神,依照宪法给予的公民权力,利用各种途径和形式,充分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的宪法监督权利。在大学的法律意识培育中,我们应该把督法意识、守法意识与依法行政、司法公正结合起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宪法至上观念和主人翁观念,使他们亲近法制、依赖法治,最终实

现法律意识的飞跃,形成强有力的法治信仰。

2、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由于有某些社会风气、传统道德和法制教育的不足,致使大学生法律素质方面存在如下缺失:

2.1、法律知识不足或对法律一知半解,没有正确的法律观念

当代大学生从中小学政治理论课中了解了一些法律基本概念,知道了一些比较贴近生活的法律规范,比如《宪法》、《义务教育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而对其他法律的了解不多。就其对法律的了解深度来说.他们也是一知半解,纯粹靠死记硬背,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是掌握法律的理论和精神实质。要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按正确的法律意识去处理矛盾时,他们又表现出“知”“行”脱节,知法而不能守法、用法。

2.2、法律工具主义价值取向严重

在对法律的社会效用的理解上,绝大部分大学生把法律理解为对人的行为的约束,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用以统治社会使人臣服的工具或手段,是统治阶级意志的玩偶。现代社会的法治,也是国家尤其是司法机关用以严惩犯罪、制裁违法的有力手段。这种工具主义价值取向,使大学生们在内心深处认为他们的遵纪守法行为只是迫于国家和学校的强制,而偷偷进行的违法违纪行为只要没有被学校或司法机关抓住证据就是与强制力对抗的“伟大胜利”。有了这种错误思想,在大学生的心理底层,形成了对正确的现代法律意识教化的潜意识抵制。

2.3、强调权利,忽视义务、责任

大学生一般对我国法律规定的权利有了一定的了解,尤其是对于经常遇到的权利内容已基本上有了正确的认识,并强烈要求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却消极回避个人对社会应尽的义务、责任。经常把自己的人身自由权利、人格尊严权利、物质帮助权利、受教育权利、恋爱自由权利、参与社会活动权利等等放到了自己拥有的首要位置上,要求国家、社会、他人为其实现权利和自身价值提供条件并加以保障,而在行使权利、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却不考虑是否侵害了他人权利,是否对国家、社会造成危害,甚至根本不清楚自己应承担哪些法律义务,权利与义务发生了严重的偏差,责任心不强。

2.4、法律意识淡薄,崇尚权力,对法治没有信心

当代大学生由于过分追求书本知识,法律意识十分淡薄,没有法律的思维习惯,一切强调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个性和自我发展,看问题往往主观偏激,缺乏足够的明辨是非的能力,故常常发生因一时冲动而不计后果的现象,导致违法和犯罪行为的发生。相当一部分学生还从个别现象中得出了“权大于法”的结论,对法治缺乏信心,认为法治建设是政府的事情,因而那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视读书为日后追求名利地位和享受的“阶梯”。

3、目前在校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对法制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目前高校已经把法律基础课列入教学计划,但是对该门课程的投入却非常少。由于法律基础课的课时有限,在很短的时间内要让学生了解必要的法律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法制教育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还不够重视,只是将其作为一门普通的课程来对待,而没有将其看作是提高人才综合素质与修养的重要举措。

3.2、法制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很多非政法院校的法律课师资是由社科部、学工处、德育处、团委或宣传部的工作人员担任。他们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影响了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对法律课程不重视就不难理解了。

3.3、法制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单一

法制教育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综合教育。目前,在高校法制教育中,教育形式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偏重于法律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未能给学生提供参加有关社会实践的机会。有的高校甚至把法律基础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唯一形式,法律基础知识的内容仅限于几部法律,缺少有针对性的以案说法的内容。

3.4、法制教学考核方式不合理

目前,各高校评价法制教育效果好坏的惟一办法是阅卷考试,考核的内容主要集中于法律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知识,惟一的标准是考试成绩,学生追求的仅仅是该课程的分数,考完后就将法律知识放在一边了,并未真正的培养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4、加强在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措施

4.1、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法律基础课有其自身的科学理论体系和教学规律,必须根据其自身的特点进行教学。法律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强化该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我们要重视案例教学法。在选择法律教学案例时,应选择那些既有利于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又具有思想教育意义的案例。

4.2、开展灵活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

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手段进行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形式。如组织学生观看、收听法律专题的电视片或录像带等,让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举办法律知识竞赛、辩论赛、“模拟法庭”,开设法制宣传园地,开展法律知识咨询活动;利用假期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列席旁听审判过程,增加其对法律学习的感性认识;请法律专家、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等来高校开设大学生法制讲座等活动,营造出浓厚的校园法律文化氛围。实践证明,多种形式并用的法制教育要比单纯的法律课程教学效果更好。

4.3、加强法律课教师的培养

提高教师队伍是搞好高校法制教育的关键。高校的法律教师不仅要深谙学校教育规律和青年学生的成长规律,而且要具备比较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法律

素养。不同的学校要根据自身的条件,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形成一支具有相当水准的精干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4.4、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巩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成效

现在,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念和思想伦理观念急剧变化。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人际交往、自我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此,高校要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其消除不良的心理状况,最大程度上预防和避免因心理问题引发的违法行为,从而巩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成效

5、结语

高校在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涉及课程设计、教学安排、教师选拔、教学方式、考试考核等多个方面。是一个艰巨复杂的系统教育工程,特别是德育教育与法律教育的有机融合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只有充分发挥各部门、各单位的职能才能使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才能使大学生对法律有科学的认识、深刻的理解和全面的掌握,使得他们不仅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更能理解法的精神、法的作用,增强自身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1.张宁辉、向蓉:高校法制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政治素质的重要环节,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5期。

2.魏晓春、褚衰炯:法信仰应是大学法制教育的核心,《唐都学刊》2003年第4期

法律意识的增强 篇3

关键词:新闻法制节目;法律意识;思考

目前的法制节目成为新闻、电视竞争的又一重头戏,法制栏目、法制频道成为从中央台到各省市各种新闻媒体竞相攻占的又一块阵地。中国加快法制化进程对媒体提出了新的要求是电视法制节目兴起的主要因素。随着节目的深入发展,因新闻从业人员缺乏法律意识而产生的问题也随之暴露,法律意识的弱化成为电视法制节目发展的一个瓶颈。本文就如何进一步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从而为电视法制节目开拓出更宽的发展道路提出思考。

一、电视法制节目的创立、发展及现状

1创立、发展度遗留问题

中国电视法制节目最早出现在荧屏上是以转播庭审为发端的。1980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10名主犯,中央电视台承担转播任务。中央电视台、地方台先后推出了固定播出的法制栏目,电视法制节目有了自己的阵地。1998年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开播,到现在观众收视率一直名列前茅,被人称之为“中国人的法律午餐”。1999年5月,长沙政法频道悄然开播,开国内之先河,成为全国第一个法制专业频道。电视法制节目跃上一个更高的平台,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电视法制节目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孕育而生的。新生的电视法制节目缺乏法制社会土壤的营养补给,使得电视法制节目在诞生之初就营养不良,法律专业和新闻专业知识双剑合壁的人才奇缺,加之改革之初舆论监督正处于法制化、机制化的摸索阶段,新闻媒介缺乏关注社会矛盾、推动上下沟通、平衡舆论生态的责任意识和法律保障。

2目标现状及出现的新情况

随着我党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理念的提出,民主法制建设已经成为党和国家关注的重要方面。中国法制化进程正在加速前进,大众对法制信息的需求日益旺盛。从本世纪初起,电视法制节目的崛起和迅速火爆成为中国电视荧屏上的新亮点。

迫于广大受众要求和品位的不断提升,新闻从业人员只一味的追究迎合观众收视率而忽视“根在法”这一电视法制节目的根本,出现了记者角色错位、舆论误导、注重案件离奇、缺乏人文关怀等忽视法律意识的倾向。另外,在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不断呼吁保障舆论监督的同时。近期也频频爆出了多起包括中央电视台女记者在内的从业人员以新闻传媒“话语权”为自己谋私利的职业丑闻。这些都与新闻媒介及其从业人员缺乏法律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电视法制节目需要法律意识的“保障”

1新闻法律关系的变化需要记者“知法”

我国新闻法律关系中的主体包括新闻主管机关、新闻媒介单位、新闻工作者、公民(自然人)、法人。其中,作为新闻法律关系主体的社会公众(受众)、新闻机构和政府机构(法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较之以前有很大的变化,已由过去受众对于新闻机构和政府机构的单一服从关系以及政府机构对于新闻机构实施直接的政治领导与行政干涉关系。转变为社会公众、新闻机构和政府机构都互为权利主体,同时又都互为义务主体的复合与交错关系。

记者的职责不仅仅在于客观地向大众传播信息,某些情况下还要向大众表述自己的观点。记者只有懂法,才知道怎样采访,才能做到客观、全面、准确,也才能知道怎样恰到好处地表述观点,才会保持客观中立的身份和公正的立场而不影响、干预司法。不合时宜的表述观点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往往会激化矛盾。

在这一点上,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在节目定位上就十分注重新闻法律关系平衡。“点滴记录中国法制进程,守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的口号,与同是中央电视台的舆论监督的“热点”栏目相比,他们的定位朴素低调,紧紧把握群众对舆论监督要求的特性,聚焦普通受众对法律法规的盲点,将节目话语权的中心下移,让节目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另外,该栏目“故事+演播室权威点评”作为节目构架,通过专家的评说,阐明法律问题,做到了“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节目编导记者“知法”素养是节目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央视收视排行榜上迅速攀升走红的整体优势所在。

由此可见,电视法制节目应将自己视为一个引导员,首先注重从受众中普及法律知识入手,宣扬公正严谨的法律意识。让受众的舆论监督由自发感性阶段向自觉理性阶段过渡。其次对被监督机构的监督即不畏首畏尾、裹足不前,又做到舆论平衡、上通下达,营造舆论监督的特有法制环境。从而更坚实地奠定舆论监督的社会受众基础,在一个沟通而不是激化的良性的社会环境中,完成法律赋予的舆论监督权利和义务。

2舆论监督法制化需要记者“懂法”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许多社会问题浮现出来:行业不正之风、制假售假、执法犯法、渎职贪、贪污腐败等等。中国新闻界舆论监督的声势逐渐增大,一方面新闻媒体对推进社会民主化进程、反腐倡廉以及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着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出现新闻记者只凭借一腔热血冒然行事而不懂得利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从而更好的履行监督义务的新问题。

我国目前虽没有制定专门的新闻法,但并不是说我国就没有新闻法规范,不仅《宪法》对新闻活动的方向和公民从事新闻活动的权利有明确的原则规定,在众多的基本法律、法律及其司法解释中有许多与新闻活动相关的条款。例如,宪法中明确规定公民享有知情权。知情权又称知悉权、了解权,是指自然人享有最大限度地知悉、获取各种信息的自由和权利。知情权的确立,就是要让公民有权了解社会诸活动,包括了解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其它事务。并积极有效地参与到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中来。为了满足大众的知情权的需要,新闻工作者有了采访、报道、批评、评论的职务权利,换句话说,新闻工作者的职务权利是人民赋予的,是人民知情权的一种延伸。同样享有知情权的新闻工作者就有了及时报道新闻事件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事实依据。被监督单位或个人不应拒绝新闻记者合理提出新闻调查的要求。与此同时各地方也陆续出台一些办法和措施支持舆论监督。如湖南浏阳市近日出台《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应急预案》,设立新闻发布四级应急响应,强调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时要让公众知情、让媒体“说话”,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在事发后“力争第一时间发布”,对恶意阻挠记者采访的要追究事发单位及事发地政府领导的责任。北京市检察机关在查办渎职侵权案件中,也推出了6项措施,加强与新闻单位的联系和协作。安徽省则明确表态,舆论监督的主要对象是权力机关和公务人员,并以地方法规为依据,实行新

闻曝光追究制。这些措施充分说明舆论监督进行制度化保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促进了舆论监督环境的改善。

有创新就有风险。在取得的成绩背后出现了新闻记者在采访中遇到围攻、殴打,甚至被绑架等伤及人身权利的事件;节目播出后遇到新闻侵权诉讼;进行舆论监督时,被诬告、被陷害、被攻击的现象。过后反思。往往是记者面对这些现象时总是束手无策、自食苦果、毫无反击之力,就像一名没有携带任何武器就冲向战场的鲁莽之夫。新闻从业人员应该基于现有法律平台加强法律意识、努力培养自己的法律素养,将法律作为手中的“矛”和“盾”来维护一名新闻记者的正当权益,例如在调查取证过程中注意依法调查、收留采访证据、依法保护自己应有的权利等,才能持久地战斗在舆论监督的第一线。

3舆论监督的大众化需要记者“用法”

在老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怕上告,就怕上报。”一些问题一旦经新闻媒介公开曝光,公布于众,就会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和精神压力,引起有关部门和领导重视,就有可能很快得到解决。首先这是法制节目作为大众传媒对舆论监督的载体有其特殊效果。其次说明舆论监督本身具有大众化特点。舆论监督是舆论主体通过大众媒介为主体表现自己的批评监督的意志。这是社会民主的象征,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舆论又有其分散性、自发性、非理性的特点。

舆论监督的大众化往往导致新闻记者忽视法制意识的存在,被群众化舆论牵着鼻子走。有些记者凭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忘我的工作热情,千方百计去调查事实真相,隐性采访、介入式报道频频出现在新闻记者舆论监督过程中。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精神是可嘉的,但是一味的追求轰动效应,给某些人和部门难堪或者泄私愤,而忽略了帮助党和政府改进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增进人民团结,维护社会安定的根本目的。这种被老百姓的情绪发泄所误导的肤浅舆论监督,正是新闻记者缺乏法律意识的具体表现。

19世纪著名的美国哲学家米尔认为“理性的人不应该以偏见来接受或否定任何一种意见”。要构建民主法制健全的和谐社会,需要广泛的舆论监督,更需要高度具备法律意识的新闻从业人员利用公平、公正法律精神来引导大众的舆论,让老百姓的声音通过法律渠道表达出去,从而完成新闻工作者推动上下沟通、平衡舆论生态的舆论引导任务。

三、电视法制节目得益于法律意识的“指引”

与其他专业栏目不同,法制新闻节目面对的是一个非常系统、严谨的学科系统,既肩负着舆论监督的重任。同时又受到新闻传播法则的约束,因此要求新闻从业人员具备舆论监督的法律意识。

1新闻从业人员增强法律意识可以避免新闻从业人员角色错位现象

在“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和建立“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大众对法律信息的饥渴和对舆论监督的要求使得法制节目的生命力得到激发。而后其发展逐渐面临着生存竞争压力和舆论压力,新闻从业人员出现了急于对法制事件的是非对错加以评判,以体现至高无上的法律威严和为民除害的法律威慑力,从而在各个栏目中树立自己的品牌和权威的现象。

然而媒体的本质是传播信息的载体,而不是维护正义的组织。在大众传播学中,新闻媒介在舆论监督中首先应该是“中立的把关人”和“客观的反映者”。而不应该造成一种记者角色错位的现象,即播出的节目带有强烈的“媒体审判”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正常的司法审判,损害了法律的尊严。

在我国,宪法和法律给予新闻工作者选择新闻的一定的自治权,他们的角色作用是双重的:当批评社会和国家时,他们是人民的代言人;同时,他们又是人民的教育者,肩负着教育人民的义务。在报道争议问题时,他们应该高高在上,站在争辩各方之间,做不偏不倚的观察者来代表民主的声音。新闻从业人员只有增强法律意识、维护法律尊严,时刻提醒自己以法律来约束行为,冷静头脑,摆正位置,才能成为舆论监督的合格战士。

2新闻从业人员增强法律意识可以防止和杜绝新闻犯罪

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规则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视规则、冲击规则、曲解规则、甚至自定规则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一点上,媒体同样无法避开。法制节目蜂拥而上,电视新闻媒介及其从业人员队伍中具备法律和新闻专业知识的人才奇缺,大部分新闻记者对法律意识的淡漠等同于老百姓,有的甚至知法犯法,出现了记者利用自身独特的“话语权”谋取不正当利益这样的新闻腐败案件。究其根源,就是新闻从业人员法律意识淡薄从而形成“新闻犯罪”。新闻行业同其他行业一样,当个人或者小团体利益与职业权利挂钩,而没有钢性的法规制度加以监控时,就为腐败提供了滋生的温床,单靠个人的道德修养是不能起到彻底杀菌的作用的。每一个新闻从业人员首先应该是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公民,而后才是一名肩负公平正义的舆论尖兵。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让舆论监督在良性的法制环境中运行是才是制止新闻犯罪的最佳途径。

3新闻从业人员具备法律意识可以优化新闻舆论的自我调控功能

舆论监督是公众依据法律赋予的权利,并以法律和公共道德为标准,对人们尤其是对政府和国家公务员行为施行的社会评判,它包括对模范行为的褒扬和对不法行为的批评及直接间接的制约与制裁。新闻媒介有舆论自我调控能力:揭露批评、批评监督、组织引导、颂扬激励、潜移默化。很多新闻工作者单纯的认识到其中揭露批评和批评监督的功能,忽视其他,从而导致目前的电视法制节目中或注重情节上的曲折离奇或注重画面的暴力血腥,只图一时之快。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舆论监督也不例外。舆论监督是一柄双刃剑,掌握不好,容易走偏方向,发生消极作用。因此,一定要准确定位新闻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明确舆论监督的目的,端正舆论监督的指导思想。

法律意识的增强 篇4

关键词:护理实践,法律意识,权益保护

在社会法制、文化、经济环境的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中, 处在改革浪尖而备受关注的医疗行业, 医患关系发生着耐人寻味的变化。随着人们法律意识及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及医患矛盾的升级, 医疗纠纷呈上升趋势[1], 但又同时表现出“高权利-低容忍”现象。护理工作直接涉及患者的治疗和康复的切身利益, 稍有疏忽, 难免发生医疗纠纷[2]。在护理实践中, 相对于患者强烈的权利意识, 护理人员普遍存在法律意识淡漠的问题, 特别是缺乏与护理有关的法律知识[3]。因此, 增强护理人员法律意识, 规范护理行为, 维护患者合法权益, 避免和减少医疗纠纷, 维护医院的医疗秩序和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1 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

1.1 观念滞后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已成为现代医院管理的基本模式。由于文化素质及经济水平的提高, 患者对医院的整体服务及护理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治疗及护理的过程中, 患者不再言听计从, 其参与意识、监督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明显增强, 医护人员只是平等主体间医疗服务合同关系的一方、是患者的医疗消费服务的提供者, 而不再享有优越感。观念的滞后将使我们处于被动的地位。

1.2 注重工作任务的完成

由于临床护理工作任务重, 人员配备又往往不足, 加之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 需要及时补充新的知识。注重工作任务的完成和新知识的学习而轻于法律知识的自觉学习, 忽略了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1.3 学习卫生法律法规的机会少

传统的医学教育着重于医学知识、护理技能的教育培训, 轻于法律、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 工作后的继续教育也未能及时充实法律知识的缺失。以至在职业行为中不明晰自己的法律责任、权力、义务, 一旦出现纠纷, 就处于不利地位。

1.4 麻痹心理

认为法律只是个概念, 与自己有距离, 不用刻意去学习, 只要工作完成了, 与法律有关的事不会找到自己头上, 忽视了工作中的潜在性法律问题, 以至于纠纷在意想不到时发生。

2 强化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2.1 是保障护理安全的基础

护理安全与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息息相关, 稍有疏忽就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扩大了医疗事故的内涵, 因此护士不但要熟练掌握和严格执行护理技术和操作规程, 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还要熟悉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 强化法律意识及风险防范意识, 规范护理行为, 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注重细节管理, 重视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潜在性法律问题, 杜绝和减少不安全因素发生, 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

2.2 是医院健康发展的需要

护理工作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护患纠纷会严重扰乱医院的工作秩序。但是随着医学的发展, 护理服务的领域也不断扩展, 增加了护理工作的不安全因素, 随之所涉及的法律问题也越来越广泛。因此护理人员不但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及高水平的技能, 适应医院发展的需要, 更要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 增强法律意识和规避护理风险意识, 减少纠纷发生, 以维护医院正常工作秩序和健康发展。

2.3 是确保患者权益的需要

患者是特殊的消费者, 付费就医标志着与医院建立了合同关系, 彼此具有了权利和义务, 患者享有人身、财产不受损害的权利。随着医疗服务纳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其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强, 对医疗服务需求的期望值越来越高[4], “期待利益的丧失可能会引发纠纷矛盾”。护士与患者接触时间最多, 患者所接受的服务主要由护士来完成, 这就要求护士增强法律意识, 在制订护理计划或进行护理活动时, 懂得如何尊重和维护患者的权利, 对护理行为中可能产生的法律关系及后果要有预见性, 自觉地将规章制度当作法律意义中的义务去履行, “慎独”自律, 主动防范纠纷发生, 确保患者合法权益不受损害。

2.4 是保证护理人员自身利益的需要

对于患者不断增强的运用法律手段衡量医疗护理行为和后果的意识和维权意识, 护理人员必须增强法律意识, 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挑战, 这也是保护自身利益、减少损失的需要。护理工作科学性强、服务性强。而现代医学发展是建立在高成本高投入的基础上的, 患者的不堪重负会以某种方式转化为医疗纠纷。因此, 护理行为即使无过错, 也可能发生纠纷。在护理实践中护士要强化法律意识, 要不断学习相关法律知识, 明晰责任、权利和义务, 保持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慎独”的职业道德。即使出现纠纷, 也会有意识地有效保护现场和医疗护理文书及抢救用物等证据, 在处理时就会有理有据, 从容冷静, 依据法律法规提出免责或减轻责任的理由, 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2.5 护理工作的特殊性, 决定了强化法律意识的必要性

护士既是医生的合作者也是病情观察的先行者和医嘱的具体执行者。准确、及时、完善的护理记录, 审慎、细致、耐心的言行, 周到、科学、严谨的护理服务不仅是护理专业的基本要求, 更重要的是强化法律意识的真实体现。工作中, 观察到患者病情变化, 要及时通知医生, 不得擅自处理。执行医嘱时如有疑问要及时与医师沟通, 护士有权拒绝执行错误医嘱, 否则, 因此对患者造成伤害或引起严重后果的, 护士要与医师共同承担法律责任。但无故不执行医嘱或篡改医嘱, 均属违法行为。护理专业在发展和提高的实践中, 无论内容和形式上都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新的挑战。因此, 要明确护理工作的基本职责, 树立和强化法律观念, 规范护理行为, 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的医疗形势, 降低护理风险, 防范护理纠纷。

3 讨论

在医疗改革进程不断加快及相关法律不断完善的现今, 医疗护理工作也将逐渐进入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的阶段。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合法权益都将得到法律的保护。因此, 面对日益严峻的医疗形势, 在护理实践中, 一方面要忠实履行“保护生命, 减轻痛苦, 增进健康”的基本职责, 另一方面要学法、懂法、用法, 增强法律观念, 在改善服务态度, 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 培养护士化解风险的能力[5], 一旦出现纠纷, 能够明晰护患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用法律保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石俊华.医事法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441-443.

[2]熊晓美, 熊诗华, 张胜芝, 等.新形势下增强护士法律意识的思考[J].护理学杂志, 2000, 15 (12) :753.

[3]杜治政.护理学新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533, 544.

[4]毛惠芳, 裘丽君.护患交流中的换位思考[J].实用护理杂志, 2003, 19 (8) :67.

增强法律意识 提高个人素质 篇5

2009年3月25日上午,在仁寿一中学举行了“市送法进校”的法律知识专题报告会。

眉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仁寿县法院分别派出部分领导前来参加了报告会。仁寿一中副校长高世金同志主持召开了大会。西南政法大学刑法硕士研究生、眉山市中院刑事审判第一庭白晟法官以“增强法律意识 提高个人素质”,为主题为学校师生作了一次普法教育。

广大青年学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确保校园稳定的主要力量,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因此,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法制安全教育十分必要。增强法律意识、提高个人素质、全方位的提升法律养成教育。白法官讲解了有关法律、条例,以生动的案例介绍了违法和犯罪的区别。使同学们认识到不懂法、不守法的危害性及法律的威严性,任何触犯法律的行为都会依法受到严厉的制裁。告诫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要了解法律,增强法律意识,不断提高个人素质和修养,遵守社会公德,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树立自尊、自强、自立的人生态度,并且要认清形势,明辨是非,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不做有损于国家、社会、人民的事情,遇到不法侵害时,依法进行自我保护。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学生。指出了违纪与违法只是一步之差,希望同学们要加强法制观念,提高遵纪守法的意识。贴近生活而又深入浅出的法律、法纪、法规宣传教育,使同学们不仅认识到增强法律意识的重要性,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更应该提高个人素质,增强法制观念,远离犯罪,自觉与违纪违法行为作斗争。只有这样,才能拥有安全文明的校园学习环境、社会生活环境。

增强语文课程的现代意识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 新课程 网络教学 多媒体

DOI:10.3969/j.issn.1672-8289.2010.10.009

一本好书能启迪人们的心智,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完善人们的品德,好读书也要读好书才行。我家就有这样一本好书,它一直不停地激励着我前进,给我以智慧,让我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这本书就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倪文锦教授撰著的《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本书内容丰富,涉及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性质、目标、识字写字教学、口语交际教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校本课程、现代教育技术、语文新课程实验教材、课程评价和语文教师的素养等诸多方面。本书立足于教育科学研究,结合语文教学实践围绕语文新课程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以开阔的视野、缜密的分析、典型的案例,展示了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育的方向,努力促进语文教育教学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的变革。此书的亮点,当然也是最能引起我阅读兴趣的地方就是详细论述了在新时期下如何增强语文课程的现代意识。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意味着我国教育课程体系必须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生产模式”,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落实在语文学科,必然要求我们拥有新的视野,采取新的策略,从而促进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全面转型。学习工具的革命,必然引起教学模式的变革。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日益普及和发展,以“学”为中心的教设计理论逐渐发展起来,这一教学设计理论为实现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及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也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与促进者。20世纪语文教学模式的最大突破,就是诞生了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包括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而且形势的发展越来越清楚地显示,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地位正逐渐由“配角”转变为“主角”。实践证明,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友好接口和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行对话与合作学习。同时,也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有利于创设情境,获取与保持大量知识。现代信息技术还能按超文本、超链接的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信息。目前在互联网上按这种方式组织建构的知识库、信息库浩如烟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究,也有利于学生发展想象和联想,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因此,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即促进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其他教学媒体或其他信息环境无法比拟的。尤其是语文教学,若能让学生通过计算机,从不同的渠道获取信息,不但能够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精神及终生学习的技能,也可以让他们通过内化、整合和主体建构,将信息转化为知识,化知识为智能,化智能为德行,那样,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就不再是一句空话。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认为新时期语文教学应该增强现代意识,努力把语文教学转变为教科书﹢多媒体﹢网络的模式,增进学习效果,扩充学习资源,增进学习的互动、协作,使学生以平等、开放的心态与教师交往,在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以及丰富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高中语文必修四的一篇戏剧《雷雨》的过程中,我就是和学生们在多媒体教室,边欣赏电影,边利用网络查询相关资料,边研读教科书,边展开积极分析讨论,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利用三节课的时间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由于教材只是节选了话剧的一部分,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深入的走进人物利用影象资料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此外,戏剧教学如果还是按老的教学模式——教科书﹢黑板,学生不感兴趣,老师唱独角戏,整个教学如同空中楼阁,教学目标是很难实现的。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完成《雷雨》这课后,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是:学习兴趣十分浓厚,效果较好,比如对剧中几个主要人物把握的透彻,线索清晰,矛盾冲突理解的全面深入细致,每个学生都能说出自己的想法。我充分认识到了“现代教学媒体只是一连串反应的导火线,是制作面包的发酵粉。”现代教育技术只有和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内化相结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远非传统教学模式所能比拟。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使你的课堂焕发出青春的活力与诱人的魅力呢?我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运用,能使你的教学如虎添翼、如鱼得水。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吸引学生,导入课题

进行新课的学习时,在导入中,枯燥的讲解,或者是煽情的演说,都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也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那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则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像磁石一样紧紧吸引学生,并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介绍背景

学习某些课文,需要了解时代背景,包括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写作时的时代背景。在介绍背景时,要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要注意思想教育的渗透。但是,学生往往容易忽视老师枯燥的介绍方式和没有感染力的介绍语言。即使老师讲解得较详细,也只能让学生产生抽象的认识,而不能有生动的感性的理解和体会,那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例如《鸿门宴》一课,教师可以将整个鸿门宴中发生的事情经过使用图像图形等呈现给学生看,包括各人所在的位置等等,还可以播放相关视频,使整个鸿门宴的情况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这样就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记忆课文内容了。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课堂情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述和动作演示等方式,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口诵心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共鸣。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演化成有声有色的客观世界和真切生动的人类生活。如《观潮》一

课,作者在课文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描写潮的样子及潮的响声尤为精彩,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让学生感受潮来时浪涌岸滩,汹涌澎湃的声音,借助投影和录象,让学生感受潮来时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壮丽之美。通过创设视听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以声音、图形创设课堂情境,代替枯燥乏味的口授,可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学生的思想品德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社会生活条件下,特别是在学校教育的影响下,在他们个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而来的。在课堂中,恰到好处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有些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画面感染力强。如《荷塘月色》一文,作者融情于景,在荷塘月色的美中渗透他淡淡的哀愁,在学习完文中蕴藏的感情思想后,教师可以放《荷塘月色》的VCD光盘,通过镜头让学生比较、观察、体会,反复吟诵表示画面的句子,在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活动中,使他们感受到荷塘月色的景物色调以及朦胧的意境美,使学生在声、形、色为一体的画面中更好地理解它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陶冶情操。

目前,支撑现代教育技术的资源还很缺乏,对很多办学条件差的地区和学校来说,专门的资源建设更是少之又少。尽管部分地区、部分学校建立了以计算机为主件的多媒体教室,但绝大部分地区、绝大部分学校却还是以传统教学媒体为主,部分地区、绝大部分学校却还是以传统教学媒体为主,而建立了多媒体教室的很多学校却很少在现代教学观念指导下切实有效的利用,部分教师还尚未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不了解课件的基本知识,不会利用网络资源,等等。因此,语文教学要能普遍实现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网络化、多媒体化,我们的观念还有待更新,物质条件还有待改善,技术还有待提高。

倪文锦教授撰著的《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对我的启发和影响是深远的,让我在今后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吾日三省吾身”。教学之所以称为一门艺术,是因为课堂教学给予学生充分自由发展的余地,学生可以像美术家、音乐家、文学家和诗人那样进行艺术创造。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教学中应用现代技术教育已成为当今社会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也利于教学情景的创设,也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个性的发展,也能使学生更快地掌握知识。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吧。

作者简介:

法律意识的增强 篇7

教师的职责是教学育人, 传业授道解惑, 而作为共产党员的高校教师, 则要肩负起更多的职责, 有更高的要求。在加入中国共产党前, 就要经过严格的考察和审格, 符合一定条件才能成为党员, 而成为一名中共党员后, 就要确立一种常态的党员政治观念, 这种观念将伴随一生, 考验你的一生。

党员教师要有鲜明政治事非观念, 坚定的政治立场, 判别事非对错的能力。高校教师总是站在社会新知识新观念的最前沿, 新鲜事物层出不穷, 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各种事物总出现在面前, 而且面对的都是多项选择, 如何仔细斟酌筛选出正确的适合需要的答案, 是一名高校教师经常面临的抉择, 而一但选择错误, 不只是本人犯了错误, 而会引导无数的学生树立错误的思想观念, 本人有可能成为历史的罪人。这几年很多高校经常爆出某某教授在课堂上, 面对学生, 口无遮拦、毫无顾忌地说出反党叛国、分裂国家、污辱大汉民族的言论, 且不探究这些人的政治目的, 就其对社会的危害就难以想象, 因为他面对的是没有出校门的、正在求知成长学生, 谁能保证所有学生都能正确判断出他的对错, 而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不误入岐途?所以, 党员教师的政治观是多么的重要, 不只本人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 而且本人有责任把所带的学生教育好, 养成好, 这就需要有鲜明的政治立场, 以及明辩事非对错的能力。

党员教师要有大局观, 要有全局意识, 要长远的战略眼光, 超前的人才培养观念。每一名高校教师可能教有自已所精的专业、所授的课程, 在某些方面可能取得了不错的成就, 但不拘泥于所学所限, 不束薄于所教, 党员教师应树立从大局出发, 立足于全局, 将本人的眼光放远, 不断创新, 这是一个党员教师就具有的观念。过去一生只与书为伴, 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封建书呆子人才, 已经不适应当念社会, 中国文人历史上经常多磨难, 这与他们没有上述意识眼光是有关系的。纵观历史长河, 能从当时社会脱颖而出, 或有所建树的文人, 无不在意识观念上超人一筹。教师本能就是文化知识的象征, 能将天下、国家、人民装进本人肚里的文人, 总能学术里是专家, 政界里是精英, 本人在任何环境里, 任何岗位上都居于领袖的位置, 这样的党员教师总能引领着一个时代的主流, 并且有无数的追随者伴其左右, 他本人的理念也会影响后世, 广为传颂, 为世人称道。党员教师的这种观念形成, 也将使自已受益, 人民之幸, 国家之福。

党员教师要有积极进取, 锲而不舍, 精益求精的求知教学观念, 在本人所谋的领域成为行业专家能手, 成为这方面的权威。大学教师具有很多优势和条件, 首先是本人所从事的工作是教学, 传授专业技能, 为社会服务培养人才, 长期的工作生活时间和研究, 很多教师在学术能域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学术成就, 这与他本人这种进取求知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具备这种精神教师, 总能在行业里出类拔萃, 能为社会、国家培养出有用的人才, 创造出巨大的有形无形的财富, 这就是发挥的自身的价值, 为国家做出了自身的贡献, 是一名党员教师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的作用, 也体现了一名党员教师的先进性。其次, 党员教师形成这种敬业精神, 也会影响所教学生的精神境界,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 言传身教, 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会成为学生的示范教材, 影响学生的一生。

党员教师要具有忧患创新观念意识,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都是中国历史有为文人的真实写照。而今, 作为共产党员的教师, 是人民的教师, 不只能日夜对照课本, 站在讲台, 要有天下兴亡, 教师责大的观念。有了这种意识观念, 每名教师才会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创新, 创造出造福后人的理论成果、科技技术, 以及培养出众多技能精湛的工作者。创新是国家与社会的生命力, 新理论新知识的出现的创造, 国家才能兴旺发达, 国家才能树立于强民族之林, 而作为党员的人民教师, 才会为党永堡青春注入强大的生命动力。

摘要: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 传业授道解惑, 而作为共产党员兼高校教师, 则需要肩负起更多的职责, 需要我们共产党员以身作则, 树立良好的政治责任观念, 本文对教师的党员意识观进行分析。

关键词:教师,责任,党员意识观

参考文献

[1]田朝晖, 张美珍.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J].人力资源管理, 2010 (05) .

[2]谢斌斌.当前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9 (11) .

[3]孙梅.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J].当代教育论坛 (下半月刊) , 2009 (09) .

[4]何永婵, 窦黑铁.对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学科版) , 2009 (07) .

如何增强教师的服务意识 篇8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当一个孩子跨进学校的大门,成为你的学生时,他无限信任你,你的每一句话对他来说,都是神圣的真理。在他看来,你就是智慧、理智和道德的典范……”而如今,经常会听到有些学生因为不喜欢这门课的老师而讨厌上这门课,成绩平平甚至下滑的事情。一般情况下,大家都会把原因归结于这部分学生自身的问题,强调“师道尊严”,但值得注意的是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棱有角”。教师更应该从自身去寻找自己的不足之处,在这个大服务的时代,教师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教师的价值在于为学生创造价值,教师应树立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最优质服务的意识,当然并不能简单理解成像其他服务行业一样视学生为“上帝”,而是要了解现在学生的需求,其实他们内心更渴望尊重和平等。

为了给每一个学生创设成功的氛围,提供成功的机会,真正喜欢上你的课,愿意跟随你的脚步,教师应做到“五心”服务。

一、同理心

同理心就是站在学生立场思考的一种方式,将心比心,简单来说就是要撇下自己的观点,进入学生的角度和心灵。

首先,要学会倾听。要尊重学生,让学生说话,要认真、专注地听他们讲话。只有听得专注,听得投入,才能让学生感到理解与尊重,也有助于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其次,要换位思考。教师不要忘了自己曾经也是一个学生。要分析学生种种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如果我们对学生内心的解读都发生了错误,就谈不上有效地引导与教育。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是交流和沟通,是师生以教学资源为中介的交互影响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过程。师生之间不仅是知识传递与接受的关系,而且有感情的交流、道德品质的渗透、思想上的共鸣等诸方面的联系。

二、爱心

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在他的《教育者的灵魂和教师培养的问题》一书中指出:“教育者的本性首先是对塑造具有个性的人的纯真的爱;其次是成功地实践这种爱的能力。”精辟的论述形象而深刻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作为一名“塑造”人的灵魂的“工程师”,我们首先要有一颗充满爱的灵魂,爱教育事业,爱教师工作,爱生如子,这是教师最基本的作为准则;其次还要具备奉献爱心的素质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人生价值,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的称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话语依然有着振聋发聩的力量。

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金钥匙,是塑造学生灵灵魂的巨大力量。特别是在如何对待班上的后进生的问题上,教师的爱心等不应该有偏有向。正如一位教育家曾经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到他们当年是你的学生。”

三、耐心

耐心是教师的基本修养,教师最忌讳的是冲动,遇到问题点火就着,不作调查,凭想当然去批评学生,否则容易造成师生之间的误会和摩擦。教师解决问题要能够耐心等待时机,主动地寻找时机,恰当地把握时机。

耐心是教师职业道德中必不可少的一颗很亮的“心”,耐心能和谐师生关系,增强师生情感,它可以照亮学生去解决学习的困难,它可以点亮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亮学生心灵智慧的火花,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成绩,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一定要真诚地对待学生,耐心地解答学生问的问题,耐心辅导学生,耐心地引导学生提问题,耐心地给学生批改作业、点评作业,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耐心仔细地化解学生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甚至要耐心地和学生在一起玩耍。

总之,对待学生,教师一定要学会有耐心,而且是足够的耐心,这才教师成功之源,胜利之本。

四、责任心

“为师之道,贵在师德”,责任心是教师道德的基石。有师云:“位不在高,爱岗则名;资不在深,敬业就行;斯是教师,惟勤耕耘。”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布衣草履走进晓庄,创办了晓庄师范、育才学校、山海工学团。无论生活条件怎样艰苦,办学条件怎样简陋,他都矢志不渝,倾全部爱心于穷苦学生。他所办的学校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有用人才。陶行知认为:责任心是教师应具备的重要条件之一。

教师是一个很特殊的职业,它是一项良心活儿,许多工作很难进行准确量化评价,这就使得许多环节和工作只能凭教师自身的责任心去实施。一句不恰当的语言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现实生活中很多低级错误,包括一些本不该发生的重大安全事故,就是因为缺少那么一点点责任心,同样,教师的不负责任也会毁掉一个学生的一生。

五、创新心

堪称“德国教师的教师”的第斯多惠对教师提出的一项终身任务就是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做不到这一点,就不可能做一个有思想有抱负的人。“自我完善”是一种高度自觉的行为,只有对教师工作充满热情,才能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做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以高度的责任心倾注全部精力,学习新知识,研究新问题,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潜心于教学,积极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不懈地追求新知识和教学的新境界。面对新课程,面对那些行为不规范的学生,我们不能停滞不前、放任自流,而应投身于学习,不断摸索新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带给学生新的体验,甚至于把它当作自身的不懈的追求。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新的形势下,教师应改变陈旧观念,树立服务意识,才能更好地服务学生,服务家长,服务社会。

摘要:新的历史条件下, 树立教育服务意识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它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 是教育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教师,教育服务,“五心”,服务

参考文献

[1]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论增强驻地记者的宏观意识 篇9

驻地记者要有宏观意识、大局意识

宏观意识也称大局意识、政治意识, 与微观意识相对而言。微观意识多从一个方面、一个局部来看问题, 而宏观意识则是从全局和整体出发, 综合来考虑问题。这就要求驻地记者要站在全国和全省的高度去观察、了解、思考所驻地市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问题。驻地记者的宏观意识越强, 站在全国和全省的高度对事物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就越强, 搞报道的能力和水平就越高。

凡是有影响力和感召力的重大报道和深度报道, 都离不开宏观意识。重大报道和深度报道一般都是当地工作的主要经验和亮点, 是当地党委和政府非常希望加以报道的事情, 因此重大报道和重大新闻可以充分体现驻地记者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

驻地记者的宏观意识要靠自我醒悟、自我养成

意识, 不能强加于人。驻地记者的宏观意识, 主要靠自我醒悟、自我养成。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所以, 驻地记者宏观意识的培养要靠自己去养成。

一是要自觉地学习理论知识, 打好理论根底。政治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的积累是驻地记者增强宏观意识的重要保证。

二是要主动分析研究形势, 吃透“上头”的精神。驻地记者要主动地而不是被动地去研究分析形势, 研究国情民情, 研究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特别要经常分析研究当前形势和党的方针政策。只要把当前最新的形势、任务、方针、政策吃透, 也就是把“上头”的精神吃透, 驻地记者的宏观意识就会增强。

三是要经常深入调查研究, 摸清“下头”的实情。这就要求驻地记者必须经常地而不是断断续续地深入实际、深入生活, 深入基层、深入现场, 下工夫进行系统调查研究, 虚心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 了解熟悉新情况、新问题, 提出新见解。这是驻地记者宏观意识的活力之源。只有吃透了“上头”的精神, 摸清了“下头”的实情, 报道才能有较高立意, 才能写出真实、新鲜、生动的好新闻。

宏观意识是驻地记者搞好新闻报道的保障

有了宏观意识, 驻地记者的眼光才会有深度透视力, 才能透过所驻地市的各项纷繁复杂的现象, 用政治的眼光、全局的观念, 敏锐地抓住广大读者最关心的题材, 在“第一时间”里写出胜人一筹的稿件。

如民主政治一直是读者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温县在全国率先采用“情景判断测试”、“文件筐测验”和“无领导小组讨论”等新方法公选乡镇科级干部, 还群众以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选择权。温县的新型公选被视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新创举。中组部有关领导说, 新型测试方法借鉴了西方流行的评价中心技术, 把以往主要用于大型企业的高管选拔应用于县级以下领导干部的选拔, 这在全国尚属首次。我及时抓住这一广大读者多年来密切关注的民主政治改革的新创举, 以《温县:新型公选掀“吏改”大幕》为题在《河南日报》上刊发长篇通讯, 深入地对这一事件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 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有了宏观意识, 驻地记者的眼光才会有透视力, 才会从全国、全省的战略高度和当前的工作重心, 用宏观思维观察所在地市形形色色的微观事物, 再从所在地市形形色色的微观事物看到这些事物的宏观价值, 写出脍炙人口的好作品。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带领广大农民奔小康, 这成了一定时期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头等大事。我在基层采访时发现, 温县东口村的村民为感谢新一届村两委领导班子为村里建学校、建公园、招商引资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所做的贡献, 他们用当地传统的方式———在门扉上贴对联的形式, 来反映村里的变化, 表达他们对村干部的感激之情。我从东口村“贴对联”这一微观事物中, 看到了全省各地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的场景, 通过深入采访, 执笔完成了《东口村:门扉上的乡村记事》一稿, 用三副对联分三部分写出了东口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新貌, 受到了广泛好评。

有了宏观意识, 驻地记者的眼光才会有前瞻透视力, 才能用科学的眼光观察分析社会问题, 掌握动向, 预测未来, 从事物的昨天、今天, 看到它的明天乃至后天, 写出带有方向性的重大报道。

2006年, 我站在全国和全省的高度, 较早地发掘了200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谢延信这一典型人物。30多年里, 谢延信为了一句承诺, 用自己的爱心、孝心和责任心全力照顾亡妻的瘫父、病母和傻弟, 谱写了一曲大孝至爱的人间赞歌。

在全国和全省深入宣传学习荣辱观、全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 谢延信正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之一。我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线索, 并深入到谢延信工作的单位和家中采访, 执笔完成了《真爱人生》一稿, 于第一时间在《河南日报》重要位置刊发, 这也是在省级以上主流媒体中公开刊发谢延信的首篇稿件。此稿虽不长, 但在各家媒体中确实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从那时起, 中央、省、市百余家媒体相继对谢延信的事迹进行全方位、多侧面的宣传报道, 为在全国弘扬谢延信“大孝至爱”的精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短短一年多时间, 谢延信先后入围“感动中国矿工第一名”, 荣获“河南省敬老楷模”特别奖, 当选“感动中国2007年度十大新闻人物”, 成了全国人民学习的楷模。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社)

法律意识的增强 篇10

首先, 增强了问题意识。国际论坛始于2001年, 这十年刚好是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的时期, 面临大量的新矛盾、新问题。国际论坛正是抓住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面临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 如中国高等教育特色发展问题、创新人才培养问题、教育质量提升问题、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合问题、和谐文化建设问题、高等教育改革问题, 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 推动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深入思考和研究;这些问题的解决, 推进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其次, 增强了国际意识。通过国际论坛, 一方面将中国高等教育问题放到国际背景下进行分析;另一方面邀请国际上知名高等教育专家学者共同分析中国高等教育问题。这样, 对问题的分析, 视野更开阔, 研究更深入、透彻。在这一过程中, 增强了我国学者的国际意识。

第三, 增强了地方意识。我国高等学校除少数由国家部委领导外, 绝大多数的管理权在省、市。市场经济是区域经济, 高等教育要为社会、为地方服务, 同时, 高等教育研究要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十届高等教育国际论坛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与十个省、市联合举办, 这些省市的领导, 有的是省长、有的是市长, 他们亲自参与高等教育的研究, 充分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 这在我国高等教育史上还是第一次。

笔者多次参加高等教育国际论坛, 从中受到了很多的启示。以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为例, 这次论坛的主题是“教育理念创新与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一方面笔者在论坛上做了题为“适应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要求的高等学校教育理念创新”的发言;另一方面, 在研讨中受到了启示, 如高等教育理念创新要考虑知识社会的形成, 我国战略发展中“主体功能区”的建立等社会环境变化;日本学者从国际上看我国的素质教育, 提出要从哲学层面进一步思考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 并探索如何形成自己的课程模式, 以适应国际化的诉求;探索高峰体验课程、批判性思维课程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等等。这些观点、见地都十分深刻, 我多次给我的研究生介绍这些启示, 让他们分享这些体会。

愿今后国际论坛更加重视问题意识、国际意识、地方意识, 祝国际论坛越办越好!

对“特色、个性、人才强国战略论坛”的追忆

李延保

(中山大学教授)

自2001年以来,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每年举办一届高等教育国际论坛, 围绕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确定一个主题, 吸引国内外高校领导和理论研究专家进行高水平研讨。这使中国高校实际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真正走到一起, 共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大事, 研究对策, 从实践上升到理性, 用理论诠释现实;共同分析时代背景, 凝练核心理念, 探讨实践途径。

2004年, 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召开的第四届高等教育国际论坛, 其主题是“特色、个性与人才强国战略”。论坛吸引了一批国内外著名大学的校长和教育研究专家学者。远清会长、启迪副部长出席了论坛并讲话。论坛结合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和“以人为本”的人才强国战略思想核心, 分析了中国高等学校的历史使命和改革途径。其中, “科学定位、特色发展、发挥个性、服务社会”成为大家的共识。

近年来, 中国的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都取得了新的快速发展和成绩,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已提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进一步描绘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蓝图。

“多样化、多元化”、“分类指导、分级管理”成为这一历史阶段指导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 大学科学定位、特色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办学特色反映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 也是体现学校被社会认同的核心竞争力。中国要建成高等教育的强国, 不仅要有一批世界一流和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 更要有大批被世界同类高校认同的具有特色的各个层面上的一流大学。

中国大学必须培养各类人才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方位的需求, 在人才结构层面上, 既要培养能参与“上天入地”的高端科技人才, 也要有解决攻克技术难题的一线专门人才;既要发现能从事原创性基础研究人才, 更要培养大批适应我国先进创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交叉复合型人才。中国的大学不仅要填补中国人力资源发展需求的所有空白, 也要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 每所大学都应当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培养具有特质的人才。

增强民警自我防卫意识的研究 篇11

关键词:公安民警;自我防卫意识;软实力;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D631.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146-01

随着社会转型期国家安全局势的不断变化,各类矛盾斗争日趋复杂,而应对各类突发性事件,维护社会安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公安机构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力量,不仅要加强硬实力建设,还要从软实力上强化训练,增强处置危机的能力。公安民警徒手自我防卫意识与控制能力作为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更要从制度上、措施上来加强训练,提升公安民警的防卫控制水平。

一、开展公安警察自我防卫意识与控制能力训练的必要性

党的十七大提出推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号召,而公安机关也应该从公安领域来探讨软实力问题。所谓公安机关软实力,其主要内容包括警察引导、吸引而非强制、威慑而促使公众自愿遵守社会法律规范、控制社会治安的能力。由此来看,对于公安民警来说,加强软实力建设,一方面有助于提升警察在社会公众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另一方面通过提升软实力来增强警察在处理突发事件中自我防卫和控制能力。随着国家转型期各类矛盾的突显,对敌斗争日趋复杂,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稳定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一些恐怖活动、暴力袭警、以及抗拒抓捕等突发事件中,公安警察自我防卫意识及控制能力往往起着关键性作用。

二、公安警察培养自我防卫意识和控制能力的方法

(一)构建体能训练体系,强化民警身体素能。

公安工作以其特殊性对警察的身体素质提出一定要求,而体能训练是增强警察自我防卫和控制能力的基础,尤其是对于一线民警和特殊警种,不仅要拥有良好的身体综合素能,还要具备特殊的专项素能和心理素质。通常情况下,对于身体素质的内容主要有力量、耐力、协调、速度、柔韧、灵敏等,而这些素能是构成民警自我防卫和控制能力的基础素养,缺乏应有的身体素质,其他技能都会受到负向影响。同时,专项训练也是警察本职工作的重要内容,如抗肌肉性疲劳能力、抗神经性疲劳能力、抗寒、抗暑、抗晕眩等能力;心理素质主要包括心理承受力、适应力、抗干扰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因此,从公安警察岗位所需身体素能上,通过构建有效的训练体系,将身体素质培养放在基础地位,并结合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完善体能训练和专项训练方法,增强警察在特殊环境下具备良好的适应性。

(二)注重意识分解,提升自我防卫水平。

意识是自我防卫的灵魂,无论是在演练还是实战,意识的运用一方面要体现对自我的保护,另一方面要实现制服对手。从防卫实践来看,意识分为自我防卫意识和战术行动意识两种。意识属于思维训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认识,并做出选择的判断过程。对于意识的存在及意识的规律性,主要是由感知觉通过复杂的头脑信息加工,而做出的支配感受器行动的过程。警务专家海尔穆特·胡伯提出“警察的自我防卫意识是影响警察在警务实践中伤亡数量的关键因素”。可见,对于自我防卫意识的训练和提升是减少遇袭身亡的有效途径。公安警察的自我防卫意识,其本身是警察根据对敌我现状进行分析,从自我特长的发挥中来限制对手,并恰当分配力量来获得有效的克敌制胜。在这个过程中,警察首先要通过大脑思维来对实际现状做出反应,并始终保持积极的应变能力。为此,全面开展警察实战训练,突出自我防卫意识和控制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摆脱意识、距离意识、震慑意识、击打意识、反击意识、中止意识、配合意识等方面,贯穿于擒拿格斗等技能训练中,帮助警察在处理复杂的环境中,能够准确判断和掌握攻防局势,能够随机应变做出正确的行动。

(三)战训合一,突显技术技能培养。

技术技能是增强警察自我防卫和控制能力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在对抗实战中,警察最终都需要技术动作和技能运用来制服对手。由于自我防卫和控制能力属于操作性技术,在实战中需要结合警察自身的体能实际,并从对抗中合理选择动作方法。因此,对于自我防卫和控制能力,都需要从技术技能的训练上,提升警察的掌握程度,便于更好的发挥技术技能优势。如各项技能动作的娴熟程度、技术动作实用性等。在技术技能训练上,身体素能越好,其动作完成质量越高,自我防卫和控制能力越有效。为此,针对公安警察不同警务活动对自我防卫及控制能力的要求,着力开展针对性技术技能对抗训练,如在自然环境下、在城市环境下、在公共安全环境下等,将技术技能训练与自身特长优势进行结合,遵循“战训合一”要求,从技术动作的快速、实用、简单、有效上,充分挖掘警察的身体潜能,提升技术技能训练水平。

(四)明确战术意识,发挥警力优势。

警察自我防衛与控制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战术行动的科学制定,避免因战术差错导致被动、贻误战机,甚至危及人身安全。战术是采取有关技术动作来实现抓捕和控制对手的行为方式,战术行动具有动态性,特别是在不同的实战环境、不同的控制目标更具变化性。因此,从战术行动意识培养上,要突显警察的判断能力、反应能力。如在行动前对敌我双方的特点、情况进行分析,充分了解作战环境,根据不同警察自身特点来优化战术方案。为此,在战术行动训练中,合理配置警员结构,强化多警协同作战训练,完善应急预案,着力从技术技能操作训练上提升默契度,充分发挥各警力的优势。

三、结语

公安民警自我防卫与控制能力培养是增强公安软实力的重要方面,要深刻认识到警察自我防卫与控制能力的重要性,并从多项措施制定上,加强实战实训教育。构建完善的三级训练体系,以省厅为一级、市州为二级、基层为三级,采取“课堂+案例+研讨+实训”模式,推进专项训练与综合训练、协同战术训练工作,强化警员实战意识,并从不同岗位、不同警种差异上制定特色实战训练任务,全面提升警员自我防卫意识和战斗力。

参考文献:

[1]王朋涛.警察执法遇袭自我防卫议[J].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12(04).

[2]徐少桐.人民警察执法防卫权的法律思考[J].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4(08).

关于如何增强企业档案意识的探讨 篇12

档案是历史事件的原始记录,反映着厚重的文化沉淀,这是档案之所以重要、之所以被人们重视并保存的根本原因。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进步,需要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管好档案、用好档案,以推动企业各项业务不断发展。为此,增强企业员工的档案意识,提高对档案的关注度,显然尤为重要。

一、档案意识形态现状

档案意识,顾名思义指人们对档案和档案工作这一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通过了解档案、认识档案,从而学会利用档案这个重要的信息资源。当前,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档案工作只有与企业各项工作相配合开展,才能使整体的企业管理水平得到协调运行,而我们普遍看到的现状如下:

1、服务层面狭隘,服务手段落后

过去,企业过分强调档案的机要性和保密性,忽视了它的社会性和开放性,是制约企业档案事业发展的原因之一。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许多单位虽然安装了档案管理软件,取代了以前传统的管理方式和单机检索方式,但是档案信息资源仍不能互联互通,实现信息共享。

档案管理现代化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档案自身建设的需要。1992年开始,我厂就着手实施采用以光盘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多媒体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结合我厂已经实行的办公自动化(OA)系统的单轨运行,制定了建设多媒体技术数据库信息管理、全文级图象管理和视频音像管理融为一体的档案管理网络的规划,并逐步加以实施。目前,我厂已经建成了包括打字、文书、档案为一体的办公网络,开发应用了包括人事档案、经营档案、生产实时信息档案等全方位的综合档案信息查询功能,使授权用户可以上网查询所需信息,全厂各类文件的管理形成了完整的微机管理体系,基本实现了无纸化办公。1983年以来的文书档案已全部著录进微机网络,自建厂以来的科技档案也已著录进计算机,档案立卷、统计、检索、打印均实行了微机管理,科技图书资料实现了微机管理和目录检索。现在,我厂档案室配备有6台IBM液晶显示屏幕微机,激光打印机5台。档案微机管理已与厂MIS系统联网,厂领导以及有关职能部室均可按照管理权限,在各自的工作站或档案信息站查询所需的档案信息资料。

我公司新近投资购置了清华紫光工程图档管理系统,包括绘图仪、激光打印机、扫描仪、浏览器、软件等设备,它能与电力系统现行的基于LOTUS NOTES的档案管理系统有无缝的连接。该系统以光电扫描为主要输入手段,将不同载体的档案信息通过光电扫描仪转换成电子图象,经过净化处理压缩后存入光盘,充分利用我厂现在使用的“OA”办公自动化NOTES档案管理子系统数据库中已输入的数据,与此电子图像自动对应,网络用户在WINDOWS环境下,应用浏览器方便灵活的实现档案的全息查询和检索。

2014年1月24日,我公司图形信息系统已上线运行,包括设备图纸、技术手册、参数报表、设备维保等信息,并集成了其他生产和设备管理系统数据,方便了设备资料查阅和管理,提高生产技术基础管理水平。综合档案室2台1000MW发电机组档案(基建档案、设备档案)已全部扫描成电子文件并挂接到图形信息系统里,公司员工可方便地登录图形信息系统查阅综合档案室2台1000MW发电机组档案的电子文件。

笔者认为,电子档案最好是采用纸质档案扫描件,因为纸质档案扫描件才能保证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内容完全一致,这样档案用户可以放心地不用到档案室查阅档案原件,只要通过局域网络查阅档案室的电子档案就可以,这样既可以方便档案用户,又可以有效保护档案室的档案原件。

2、宣传力度不够,企业员工对档案和档案部门认识度不高

我国《档案法》等法律法规颁布后,档案宣传有了加强。当前企业有更多的人选择从事档案专业事业,学习档案专业知识,说明企业整体的档案意识增强了。但不能说整体的档案水平提高了,因为在不少单位,许多档案人员并不喜欢档案这一行业,认为枯燥无味,甚至领导人员缺乏对档案重要性的认识,管理不科学,忽略了企业发展的连续性和历史资料的完整性,不了解档案在整个企业的重大作用,没有认识到从事企业档案工作是需要多年学习和实践才能有进展,不是立竿见影看到成绩的。由此,这也就没有更多人去采取积极手段宣扬档案了,更不会主动地引导身边的人去认识档案。甚至出现单位用档案时查找不到,使一些“真材”没有“用武之地”,导致档案资源的利用率不高。企业一些部门人员认为档案管理人员才需要去形成档案,靠档案人员去寻觅、索求档案资源,因此档案工作局面困难重重。

档案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有一支过硬的档案管理队伍,而且需要全公司广大职工特别是各级领导都具有强烈的档案意识。我们确立了“普及档案知识,增强全员意识,健全考核机制,发挥档案作用”的档案管理工作思路,把学习宣传《档案法》作为“三五”普法的一项重要内容,认真组织学习贯彻,对全公司职工进行《档案法》的学习和培训,使广大职工普遍增强了档案管理的法制观念。《档案法》修改后,又把新《档案法》发到公司领导和中层干部以及工程技术人员手中,适时开展了《档案法》宣传周活动,并利用广播、厂报、闭路电视等宣传工具广泛宣传。在此基础上,组织了全公司档案知识竞赛。我公司还将档案管理进行指标分解,纳入经济责任制,对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有效增强了各级领导档案管理的责任感。

要利用企业内部的各类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档案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弘扬档案工作先进人物的事迹,宣传利用档案所创经济效益或节约开支等贡献。适时利用社会公共新闻媒体,大力培养对外宣传人员,建立激励机制,搞好对外宣传。我认为我们可以借鉴一些服务行业的做法,开展优质服务、规范服务、承诺服务,努力改善阅档环境,消除员工对档案的神秘感,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查全率、查准率,使利用者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企业档案人员要很好地加强自身形象建设,消除员工对档案工作认识上的误区(如清闲、没啥用处等),以良好的档案部门工作形象得到企业和员工的支持和理解,正确确立自身在企业中的地位,依靠高质量的档案队伍,为企业档案工作创造更好的条件,进而促进档案工作的发展,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二、增强档案意识的方法

1、健全档案管理工作制度

首先,要有具有规范性、可行性、操作性的管理制度。档案管理本来就是标准化管理的工作,作为一名档案管理人员,我们制定并下发了《档案管理实施细则》、《文书档案、科技档案、照片档案、电子档案、会计档案等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等,在保证按期归档上下功夫。特别是对档案的整理标准、文档分类、归档范围、收交时间、责任人进行了明确规定,并按标准贯彻执行。公司成立档案管理领导小组,由总工程师任组长、行政人事部主任任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每个部门配置兼职档案员,负责本部门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移交工作,以便于对口跟进各项工作的发展情况和进度;

其次,在以年度归档方法原则下结合采用档案平时归档方法。以我公司档案为例,按传统方式规定各部门在第二年第一季度向档案部门移交档案。长期运作下来后,发现一些弊端,一些部门因为兼职档案人员变动,对档案平时归档不够重视等原因导致需归档资料没有及时归档。建立一套实用规范的档案平时归档方法则显得十分必要。这就要求档案部门提升主动归档意识,积极收集档案,经常深入各部门(或部门网站)了解工作内容,知晓企业近阶段发生的大事要事。此种方法不仅有利于全公司档案资料在档案部门的掌控之中,而且能与兼职档案员有效沟通,为档案部门监督、检查工作提供了依据。

制度建设是带有根本性、长期性和稳定性的工作。近年来,我们着眼于建立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的企业档案管理体系,狠抓制度建设。首先,我们将档案管理进行指标分解,纳入我公司各级人员和岗位经济责任制,按月对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有效增强了各级领导档案管理的责任感。其次,我们根据企业档案管理的专业特性,制定了企业档案管理的业务流程,明确了在档案管理的各个节点上,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专兼职档案员的工作职责。对各项档案资料管理制度,公司本部均专门行文发布,使其具有了权威的约束效力,从而实现了档案资料的超前管理、有序控制,取得了显著效果。

目前,我公司已建立了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使档案工作从资料的收集、登记、保管、借阅、利用等各个环节都做到了有章可循,职责明确。这些制度的实施,有效地保证了归档资料的及时、完整。我公司档案的归档率、准确率、查全率、查准率均为100%,资料完整率达99%。

2、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当今档案工作的深入发展,对档案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档案工作的现代化,不仅取决于工作人员原有的知识水平,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知识补充及更新速度。优秀的档案管理人员可直接或间接引导员工产生档案意识。因此,档案管理部门应尽快改变保管型人员过多、结构单一的档案队伍现状,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结构合理,适应企业变化的队伍。这个岗位的工作人员,不仅要熟悉本室(馆)所藏档案的内容、数量、成分、档案材料的有机联系,还要以热情、周到的态度让来访者查有所获,更要懂得生产专业知识,有生产现场实践工作经验,使档案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充分发挥档案效益。此外,要能运用现代化的科技信息手段管理档案,使档案工作与企业发展同步,让员工了解你所从事的档案工作内容。同时,建立学习培训的机制,走出去请进来,汲取先进的工作经验,创造多元化的平台宣传档案,提高各部门领导和兼职档案员的认识,从而起到增强全员档案意识的目的。

3、创新档案宣传工作

(1)对于企业员工,档案人员不仅要对员工进行必要的档案常识教育和宣传学习《档案法》相关档案知识,还要通过开展主题会议等活动,培养兼职档案员以及部门领导、员工使用档案资料和形成档案资料的能力及意识;

(2)对于档案管理人员,必须通过有力的宣传动员,让全体员工认识到档案对全局工作和对自身工作的重要性,使员工在日常工作中主动归档管理、生产、科研等相关资料,这样档案资源就可以无所遗漏、渊源不断,改变以往只靠档案人员收集、寻觅、索求的被动局面,使每个员工成为档案资源的创造者和利用者;

(3)企业档案馆(室)还可以通过印发档案知识普及手册、张贴档案知识宣传海报以及举办普及教育讲座和专题展览等形式开展档案知识教育工作,起到帮助员工更好认识档案的作用;

(4)应注重提高企业档案整体重视程度,转变档案思想传统观念,如召开关于档案整理座谈会,探讨如何做好企业档案整理工作等,如我公司每年都要举行一次专兼职档案人员座谈会,组织学习档案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对各类档案归档范围、归档时间提出要求等。

4、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档案工作的效率如何最大化取决于人,从管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工作效率最优化。在当今大多数企业里,对档案管理采取激励管理方法的很少。笔者认为,档案工作做得好,要求档案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并付出很多的心血,才能保证档案资料得到完整、齐全和及时归档。同时也需要合理有效的档案管理激励手段作为执行具体工作的动力和目标。由此,档案部门可以通过各部门档案归档实际情况对照归档范围,检查各部门档案资料收集齐全率、完整率,对没有及时归档的部门进行催缴,对做得较好的部门给予适当的奖励。年终时,根据年终档案实体资料归档情况纳入部门年度绩效考核当中,也可评选出做得好的部门和兼职档案员。由此,既鼓舞了档案员的工作积极性,又保障了档案平时归档工作的顺利开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对档案的需求也加剧增长,加强企业档案工作人员对档案工作的认识,提高企业档案工作人员整体的档案意识,调动档案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是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迫切要求。企业档案管理部门要在积极探索和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下大力气不断提升和强化企业领导、广大职工、尤其是专兼职档案管理队伍的档案意识,使档案真正成为反映企业全面进步的历史和文化、体现企业价值的重要支撑,实现将档案工作与企业各项业务发展有效结合。

三、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企业档案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企业要壮大竞争实力,振兴发展,就要大力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从企业档案信息中获取有价值的东西。我公司积极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主动为企业、为生产、为一线服务,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开发利用档案,给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

我公司从1994年开始探讨对4台125MW和4台200MW机组全面改造方案,我公司综合档案科提供了汽轮机、发电机、锅炉及其辅助设备总图等大量有参考价值的科技档案,利用科技档案卷次共800余卷,从1997年至2001年,先后对8台机组进行了现代化技术改造,改造后的机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达到了国内同类型机组的先进水平。通过技术改造,不仅延长了机组的寿命,使老机组焕发了青春,而且大大提高了机组安全可靠性、可控性、可调性和自动化水平,增强了企业实力,对于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迎接新世纪挑战,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改造中,以汽机通流部分改造为重点,对发电机部分、锅炉部分以及相应辅机进行了全方位配套改造,热控部分改DCS、调速系统改DEH纯电调,使机组综合技术装备和安全健康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并取得明显的综合经济效益。

2、发挥档案的依据凭证作用,取得经济和社会效益

例如国华徐州发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徐电公司)为了贯彻国家“上大压小、节能减排”的政策,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华电力发展规划,决定关停拆除徐州电厂1—6号老机组,并利用1—4号机组场地建设2台1000MW超超临界机组。目前,关停1—6号机组的申请已通过上级主管部门审批,机组拆除出售工作也已于2008年3月开始。在1—6号机组拆除与出售过程中,档案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徐电公司“上大压小”项目筹建处拆迁部门在机组拆除前和参与机组拆除出售工作的山东电力建设第三工程公司、山东金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王军、闻陈军、吴永利、张开东、张鑫、李光忠等同志一同到公司档案室查阅了1—6号机组基建期的竣工档案和主机的设备档案,并以档案为重要依据,编制机组拆除方案,使机组拆除工作顺利进行。在1—6号机组设备拆除后的出售工作中,作为购买方的山东金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把档案视作机组出售的一个基础条件。当他们在徐电公司档案室看到保存完整、齐全、系统的档案,表示满意。正是由于1—6号机组设备档案保存的完整齐全,并可以与1—6号机组整体发电设备出售同时移交,能为购买企业今后设备的安装、运行和使用提供可靠的依据,使山东金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愿意出2亿元买下1—6号机组设备。由此可见,完整齐全并管理良好的档案,在徐电公司1—6号机组拆除与出售工作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否则,1—6号机组设备只能作为废铁或报废设备处理。档案价值的发挥,使机组设备变废为宝,为企业赢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再如为了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保护大气环境,完成江苏省政府和省环境保护厅下达的“十五”期末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和防治计划,我公司在#7、#8机组配套安装烟气脱硫设备。福建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龙净环保科技工程有限公司和我公司生运部、锅炉公司等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到综合档案科查阅了0308-8266-1、0308-8835-1、0307-8022-17、03-839-01、03-836-00等有价值的科技档案,为改造工作的前期初步设计、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基础条件。#7、#8机组安装脱硫装置后,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2145吨,脱硫洗涤塔具有50%的除尘效率,烟尘排放浓度可进一步降低,改善当地大气环境质量,因此项目具有显著的环保效益。又如2000年10月,山西省某煤矿二位同志来我公司要求查阅1995年和1996年两笔煤款未收到,要求徐州发电厂支付此款。我公司财务部同志来到综合档案科查1995年度(431—1、8、9、17)、1996年度(431—6、7)燃料明细帐及1995年度(433—199、200)、1996年度(433—3、4、5、6、37、99、149)会计凭证档案,我公司分别于1995、1996年度向对方已付过款,使对方承认了此款已汇出这一事实。为我公司挽回了经济损失。再又如2011年9月30日,我公司与当地农民为公司大门口处一块十亩土地归属问题发生争执,为证实此地为电厂所征用我公司经营管理部查阅了0300-8030-004案卷(铜山县政府、茅村乡、徐州电厂等单位关于徐州电厂第二批征地问题的批复、通知、协议等文字材料),手续齐全,完全证实此地已为我公司征过,避免了纠纷,赢得了效益。以及2011年10月17日,我公司与某施工单位由于深井泵房看护及灰场灰坝运行维护承包问题发生争执,我公司纪检监察部查阅了0300-905-188、0300-905-033、0300-905-112案卷(深井泵房看护及灰场灰坝运行维护承包协议、合同审核意见单等),证实我公司确实履行了合同协议,避免了纠纷。再再又如国华徐州发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徐电公司)为了贯彻国家“上大压小、节能减排”的政策,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华电力发展规划,决定关停拆除徐州电厂1—6号老机组,并利用1—4号机组场地建设2台1000MW超超临界机组。2×1000MW机组(上大压小)建设工程2台机组已于2012年12月4日高水平通过达标投产和工程质量评价工作。为争创国家级优质工程金奖,我公司邀请中电建协专家组对我公司百万机组进行两次创优咨询检查,专家们分为锅炉、土建、电热、汽机、综合指标、档案六个专业组分别进行检查。按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评选办法(2013版)最新标准,对现场实际和档案资料进行抽查和现场检查,相关参建单位给予密切配合。2013年7月27-28日,中国施工协会专家组来我公司进行国家优质工程金奖现场复查。国优现场复查按“两会三查”方式对工程实体、重要部位、关键工序、主要试验、检验项目文件及工程档案进行核查。通过检查,专家们高度肯定了我公司2×1000MW机组(上大压小)建设工程创优工作取得的优异成绩。一致认为我公司2×1000MW机组(上大压小)建设工程符合国家优质工程审定办法2013年版及现场复查重点部位的要求,通过国家优质工程金奖现场复查。在两次创优咨询检查及国家优质工程金奖现场复查中,我公司筹建处、生技部等各部门及江苏省电力建设三公司、天津电力建设公司等参建单位在档案室借阅了大量基建期的竣工档案和主机的设备档案,档案在为我公司顺利通过国家优质工程金奖现场复查工作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再再再又如为确定我公司两台百万机组工程投资项目竣工决算的合法性、真实性,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保障资金合法使用,维护出资人合法权益,保证投资活动合法、真实、合规,我公司委托天职(北京)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进行审计。审计人员自2013年3月中旬进驻至2013年9月,陆续对工程、服务、物资等合同结算情况、两台百万机组财务决算情况、交付使用资产情况进行审计。审计人员到我公司档案室借阅了大量基建档案、设备档案及光盘档案,使我公司顺利完成两台百万机组工程项目竣工决算审计工作,取得天职(北京)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出具的《建设工程项目结算报告》和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竣工决算审核报告》。及2013年9月10日,北京国华电力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研究院专家组成的评审组对我公司进行为期一周的安全标准化达标评审,此次评审标志着国华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已全面进入现场评审阶段。安全生产标准化现场评审工作,对于提升我公司安全管理能力,夯实我公司安全生产基础,统筹协调安全、健康、环境,全面改进和加强企业内部的安全管理工作,促进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3年9月15日,我公司安健环监察部专业工程师葛某到档案室借阅了0400-8048-1,2,3、0401-8041-007、0400-8080-009等档案案卷,正是由于档案人员熟悉馆藏,业务熟练,调卷准确、迅速,使我公司顺利通过国华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现场评审工作。以及2013年7月18日凌晨4:30分,我公司百万机组运行中的2号斗轮机突然无法回转,燃料生产部迅速启动应急预案,一方面协调保证两台百万机组正常上煤,一方面组织精兵强将进行设备抢修,燃料生产部班长胡某到档案室借阅了0400-913-008,009斗轮机案卷,至18日晚上22:40分,2号斗轮机回转缺陷消除,投入运行,输煤系统恢复正常,为百万机组安全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3、提供档案为企业经营决策、查处经济案件、惯标认定、编史修志等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如2002年12月我厂朱厂长借阅徐州发电厂征地实况及红线图以及#1、#2灰场等处征地问题的批准通知书及协议书等(0300-8030-1、8、9),为领导关于我公司机组扩建提供了参考。再如1997年我公司编写《徐州发电厂志》,厂编委先后调阅了综合档案科大量档案资料(89-073-45、92-601-01、02等)编写厂志共查阅各种档案案卷202卷次,复印资料近5000张,为厂志的顺利完成立下汗马功劳。

4、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工作做好资料汇编

上一篇:感染控制意识下一篇:社会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