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法律意识现状的调查报告(共7篇)
农村居民法律意识现状的调查报告 篇1
关于农村居民法律意识现状的调查报告
在中国不断与世界扩大交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今天,法律开始走进并更近的影响农民的生活,那么,农民的法律意识状态如何呢?他们的权利意识、法律保护意识和民主意识的状况又如何呢?这些都是我作为一名法学专业的大学生急切想了解的问题,于是趁着实习的机会,在我县的几个乡镇展开了此次的社会调研。
一、调查农村居民法律意识现状的目的和意图
现在,我国已进入了法制社会的时代,农村的日常生活不仅涉及到经济,还涉及到文化和伦理道德等多方面,而所有的这些都必须用法律来调整。通过对农村居民法律意识现状的社会调查,了解现今我国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状况(尽管每个地区各有差异,但也可大致了解),意识也希望通过了解,能加强和增进农民的法律意识,使其树立正确的法律的观念,对我们的法律有正确的态度,真正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二、调查对象和调查地。
调查对象分别是黎川县日峰镇、湖坊乡、潭溪乡在村生活的居民,所被调查的人员大概在18-65岁之间,文化程度在小学至本科之间,无文盲。所以,可以保证调查问卷的真实性,以及回答我访问时理解问题的能力。
三、调查的程序
此次调查主要用的是问卷调查和访问相结合的调查方法。不过仍是以调查问卷为主,访问为辅的调查方法。
四、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因为考虑到本次调查问卷的调查对象主要都是农村居民,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尽可能做到浅显易懂。在爸爸的帮助下,这次的调查共发问卷60份,每个村各20份,采用当场回收的方式,60份全部回收,但有4份没按要求填写,所以,最后的有效问卷为56份。
以下是我的调查问卷: 1你对法律知识了解多少? A该了解的都了解了——12.8% B.不太了解——65.3% C不了解——21.9% 2您觉得法律能维护您的切身利益吗? A能,我对法律非常有信心——10% B不能,法律越来越成为有钱人和有权人的代表和工具 ——18.3% c现在还不能,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会逐渐完善。——31.7% D.说不好——40% 3当您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您会 A利用法律的手段解决——40% B带上一群人,拳头解决——17.5% C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忍气吞声——10% D拿钱私了——32.5% 4您党得您的法律意识强吗? A很强——20% 一般——72% C.不强——18% S您觉得法律和您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A关系密切——55.8% B关系不大——35.82% C没关系——8.33% 6您在日常生活中,会自觉遵守法律的规定吗? A严格遵守——47.5% B大部分遵守——28.3% C有时会——14.12% 对法律规定不了解——10% 7您知道自己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吗? A知道,并且十分清楚——9% B大体知道——48.8% C我只是知道什么不犯法——26.7% 不知道,做人靠的是良心,别的无所谓——16.4% 8您觉得影响我国法律有效执行主要原因是
A法律本身没有足够的权威——11% B执法机关执法不严——18% C一些领导干部不守法——65% D)多数人对法律尊重不够——6% 9公交车上您刚好看到有两个小偷合伙正在从一老人 家挎包里偷东西,您会: A马上制止——4.82% B如果别人出面制止里,我也会帮忙——16.9% C做暗示提醒,引起别人或者被偷者的注意——56.7% D多一事不如少一事——22.32% 10对于一个跟你关系特别好的朋友,向您借700块钱,答应两个月后还,您会要求他写借条给您吗? A关系那么好,不用写——58.6% B应当写——16.48% C写不写都无所谓——21.8% D说不清——5.2% 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和就一些调查问卷的内容和村民交流,回来通过一系列数据分析,大概总结出了以下几点:总的来说,法律,现代文明社会必不可少的工具,可我国是一个传统法律意识极浓的国家,在传统的法律意识里,法律的地位并不高,作用十分有限,权利意识非常淡薄。
(1)传统的习惯根深蒂固
根据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以及联系近年来媒体披露的大量案件,都可了解到不少人的脑子里的法律意识仍是空白的,即使自己或家人受到了严重侵害,也不知道用法律来保护自己,不去报案;也有一些像有经济往来的行为,如借款不写借条,总以为大家是熟人,是朋友,不会出问题,而一旦出了问题,又无凭无据,无法求得法律的保护;更有甚者,一些村委会的干部的法律意识也十分淡薄,公然出面去解决本村发生的刑事案件,以私了的方式解决,使得触犯刑法的犯罪分子逍遥法外。
(2)积极态度与消极态度并存
因为法律的普及逐渐深入农村,大部分村民一般都还是能肯定法律的价值的。可是,还有许多村民对相当部分的法律规范和司法机关持不信任态度,往往把自己置身于现行法律调整的对象的被动地位,不懂法也不愿主动地去了解法律,从而用合法的手段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法律赋予的检举权、控告权还不甚了解。
(3)妇女的法律意识更为淡薄,且一些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在广大农村,应该特别是在偏远的山村里,多数的妇女经济上还不能够独立,走不出家庭的圈子,也得不到社会的尊重、家庭暴力也时有发生,妇女受歧视、受虐待、受摧残的事时有发生,但她们却忍气吞声,不会拿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对以上现象的分析:在我国农村,大多数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知识面窄,谈不上什么系统有条理的学习法律法规,广大农民获得的法律方面的信息量非常少。所以,法律在广大农民的头脑中所占的位置自然是十分淡薄,甚至是触犯刑事的行凶、抢劫、盗窃等严重侵害国家集体利益和公民的生命财产的犯罪,行为人也并非无知到杀人是否偿命,犯罪是否坐牢的愚昧地步,但是他们仍然铤而走险,这纯粹就是,法律意识的问题了。虽然,犯罪的原因十分复杂,但犯法的自然是法律意识不高,但很多懂法的也依旧如此。在农村里,一些普法教育单单靠形式化、表面化、张贴标语、悬挂横幅、散发些传单,而这些根本就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我觉得针对以上的现象,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此来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
1、营造一个大家都积极参与的学法守法的舆论氛围
现在的传媒的力量是巨大的。各类传媒应该要加大法律的宣传力度其。通过电视、电影或是其他的文艺作品以直观的方式入手,来吸引村民的注意力。在这个方面,宣传机构、普法机构应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2、应让有关部门编写出通俗易懂的普法宣传教材
广大的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都偏低,像枯燥的法学理论肯定不适应他们,所以要编写出适合广大农民的法律学习资料。在我们的农村里,各类案件时有发生,法律宣传的素材应该并不缺乏,只是说没有下大力气、下功夫去收集整理他们。编写宣传材料,最好是法律条文结合实际案例、真人真事的案例。多拍摄农村生产生活与法律相关的短片电视剧,贴近他们的日常生活,这样的教育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3、建立一支专业的普法队伍
首先,这支队伍应该要具备一定的法律专业水平,熟悉基本的法学理论。同时,他们也应该要熟悉农村、农民的日常生活,知道农村在法律上的空白是什么,农民经常发生的纠纷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因人施教。在每逢普法的宣传日,搞好法律咨询活动,散发宣传资料。普法队伍得长期做好这项工作,才能促进农村居民法律意识的提高。
4、有关部门在普法教育,上还应适当投入
因为像编写教材、发行书籍,建立专业的普法队伍、定期下乡,所有的这些都是需要资金支持的。而且,我国的农村地域广阔、条件也是千差万别的。首先,在村委会里,就应该设立专项资金,订一些相关书籍、报刊杂志,一来可以供村干部学习,起模范带头作用;二来形成一个良好的学法氛围。其次,还可以用村里的传统办法,比如办壁报,做一些宣传的栏,把最新的法律信息及时传递给农民。
5、一些领导机关、司法机关应做好表率工作
因为目前,一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触目惊心的违法现象在报刊、电视,特别是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的时候,他们就会产生一种误解,对法律权威性的误解。所以,领导机关、执法机关应该要以自己的实际行为为广大的农村居民做出表率!通过这次实地的社会调研,让我从中学习了很多。也要特别的感谢我的父亲,是他,教会我怎样去分析调查问卷的数据。也是通过这次的社会调研,我从中了解到了作为一名法学专业的在读本科生的努力方向:那就是决不能仅仅拘泥于书本的知识,更要把从书本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去。
通过这次关于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现状的调研,也让我深刻认识到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我坚信,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法律之花一定会在广大农村结出累累硕果的!
农村居民法律意识现状的调查报告 篇2
佛山地处珠三角腹地, 随着全市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 发展现代农业, 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农村医疗、卫生和交通条件不断改善。然而城乡一体化过程中, 最困难的也许是村民观念、行为方式的城市化。就食品安全而言, 除了政府不断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力度, 严格执法以外, 培养和提高农民食品安全意识, 加强法律观念则是改善佛山食品安全状况的重要措施。
本研究对佛山农村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进行调查, 深刻分析影响农村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原因, 提出培养和提高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意识的措施, 对于尽快改善佛山农村食品安全状况, 加快佛山乃至珠三角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1 调查设计
1.1 调查地点
调查在佛山市五区进行, 研究设计总样本量1 000份, 根据2009年《佛山市统计年鉴》的各区人口分布[1], 确定在禅城、南海、顺德、高明、三水五区的调查样本量分别是80、300、350、120和150份。各区调查地点主要在集市、零售店、住宅和田间或养殖厂等。
1.2 调查方法
调查问卷《佛山农村地区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调查表》是在参考山西、陕西等地多份食品安全调查问卷基础上, 结合佛山市的具体情况及本次调查的目的设计完成, 经预调查后修改完善。调查人员是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2007, 2008, 2009级的200多名大学生, 这些学生已掌握了相关的食品安全基础知识, 经培训后可以更好的完成调查任务, 获得可信的调查结果, 调查的同时, 还可普及和推广食品安全知识, 提高农村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
1.3 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性别、年龄、收入、每月的食品消费支出等;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认识;食品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食品安全的消费意识;遇到的食品问题以及处理方式;农产品及农业投入品的认知情况等。
2 结果和分析
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 000份, 回收973份, 问卷回收率为97.3%, 其中有效问卷959份 (禅城区78份, 南海区289份, 顺德区332份, , 高明区119份, 三水区141份) , 有效率为98.6%。参与调查的居民中, 男496名, 女463名;年龄在25岁以下的占16.27% (156名) , 25~35岁的占29.72% (285名) , 35~55岁的占43.80% (420名) 55岁以上的占10.22% (98名) 。
2.2 经济收入与食品消费支出
调查显示, 农村居民的家庭年均收入2.04万元 (见表1) , 以户均两个劳动力计算, 农民人均年收入为1.02万元, 这与统计数据资料十分接近, 不足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2.21万元的一半, 反映佛山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仍然较大。经济收入的差距必然造成城乡居民在食品的购买支出上的差异, 农村居民家庭每月食品消费支出 (见表1) 平均395元, 不足城镇居民家庭月均食品消费支出 (见表2) 1283元的三分之一, 其中低于300元的家庭占到34.59%, 虽然作为农产品的生产者, 农村居民的食品一部分是自给自足的, 但与城镇居民的差距仍然很大。由于食品消费支出有限, 因而农村居民在购买食品时会首先考虑价格, 这就为低价的假冒伪劣食品的销售提供了市场。
注:统计数据是根据参考文献[1]数据资料整理所得, 以户均3口人计算。
2.3 食品安全认识
调查显示, 佛山农村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不强, 有7.62%的消费者对市场销售的食品安全状况无所谓, 大多数对市场上销售的食品安全状况比较乐观, 有75.92%的调查者认为农村食品市场秩序规范或比较规范, 市场上没有假货或绝大多数是真货, 只有18.75%的农村消费者不放心市场上食品质量, 有24.08%的消费者认为农村食品市场秩序很糟糕, 假货比较多。
调查还就10种不安全食品能否安全食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 (见表3) , 农村居民对不安全食品的识别率都比较低, 除腌制的梅菜达到65.09%的认知率以外, 其余食品有6种的认知率不足10%, 多的也不足30%, 有79.27%的农村居民在野外采过蘑菇食用, 23.93%的农村居民认为用自己采摘的中草药来煲汤可放心饮用, 27.13%人认为吃不死人, 无所谓。这些都表明农村居民对可安全食用的食品鉴别的知识较缺乏。
2.4 农村居民食品购买行为特征
2.4.1 购买场所
消费者对购买农产品的地点选择与购买影响因素的考虑, 能够反映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性的要求。调查结果表明, 大多数农村居民经常在集市上购买食品, 比例占64.48%, 其次是超市和小卖部, 经常在路边摊档购买食品的比例占11.28%, 这与农村的食品销售方式以集市、小型商场、各式的小卖部等为主有关。由于集市和路边摊档流动性大, 难以监管, 小卖部的店主多是当地农民, 缺乏食品安全意识, 甚至个别商贩法律意识淡薄, 唯利是图, 因此, 在这些地方销售的食品安全性很难保障。据有关资料显示[3], 农村市场经销的食品中, 65.2%为自产自销, 46.1%来源于流动摊贩;散装食品所占比重达30%以上, 23.8%的包装食品没有标明保质期;19.2%的店主对过期食品选择降价销售;生肉销售大多没有保鲜措施, 落市后第二天继续拿出来出售。
2.4.2 购物影响因素
调查显示, 农村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也会货比三家, 但把分量足、价格便宜作为首要考虑因素的比例占48.32%, 仍有少数消费者把外观、味道以及经常广告的食品作为首先考虑的因素, 把质量安全放在首位的, 购买有厂名厂址和生产日期的消费者只有38.11%, 这与其他城市的调查结果相似[4,5]。这表明即使在发达地区, 农民的经济收入仍然是食品消费考虑的首要因素。
2.4.3 遇到的食品安全问题及处理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 佛山农村居民遇到食品安全问题的比例很高, 有59.15%的农村消费者曾因食用外购食品而生病或拉肚子, 但绝大多数居民会选择在家休息, 自己处理。仅有35.06%的人会及时就医, 极少数居民会保留剩余食物。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农村居民大部分人通过附近小卖部购买, 经营者也多是本村的乡亲, 邻里意识严重, 农民往往会选择协商解决方式, 而不愿惹事的心理也使一部分人自认倒霉;二是相关部门对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 且程序复杂。在遇到食品质量问题时, 他们不愿去投诉, 去索赔, 更谈不上追究生产者、经营者的责任了, 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制假售假者以可乘之机。
2.5 对农产品安全生产的认知
农村居民多数是农业生产者, 占调查人的64.69%, 其中58.44%是果蔬种植户, 25.44%是养猪专业户, 21.44%为水产养殖户。农户在种植果蔬或是养殖过程中, 只有17.23%的人没有使用农药、兽药、饲料等农业投入品, 这多数是自给自足的农民, 以农产品的生产销售为主要目的农民几乎都在使用各种药品, 然而这些农民中却有66.62%的人没有接受过任何农药等农业投入品使用技术的指导。绝大部分农民不知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和兽药目录, 对于蔬菜等农产品喷洒农药后的休药期的问题, 72.25%的农民会在7天休药期以内出售蔬菜, 甚至有7.16%农民看销售情况, 卖得好会在打药后马上采摘销售 (见表4) 。
从安全农产品的农药使用标准来看, 农药的使用方法、种类、频率都有严格的标准, 而这些标准让农户自己摸索是不可能的。农户在这方面的知识缺失是导致目前蔬菜农药残留严重、瘦肉精中毒事件频频发生的根本原因。农产品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源头和基础, 农户又是农产品生产的主体, 只有加强对农户农产品生产行为的管理和监督, 做好农业生产源头上的管理, 建立可以确保供给安全农产品的供应链,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3 提高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意识的对策与建议
农村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包括食品安全基础知识、农业生产资料的安全使用和农产品安全生产的认知、维权意识、等, 对于保障农村乃至全社会的食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佛山市在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除在改善居住环境、交通环境以及提高居民文化素质等方面努力外, 还应重视农村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这对于加快推进佛山全区的食品安全模范镇 (村) 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意识的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加大在农村的食品安全宣传力度
各级政府应在农村深入开展农村食品安全知识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知识宣传与普及工作, 充分利用农村围墙、乡 (镇) 政府公示板, 通过悬挂条幅、刷写标语、散发宣传单等形式宣传, 宣传食品安全科学知识和法律知识, 引导健康消费, 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改变过去只重价格不重质量的消费观念和消费取向。深入开展食品安全法律知识宣传活动, 增强农民的食品安全意识、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使其自觉抵制假冒伪劣商品, 让制假售假行为失去市场;宣传推广合理使用农药、化肥, 合理使用畜禽饲料添加剂和兽药防病治病;强化对农村从事食品生产、经营、餐饮业的业主、从业人员的食品卫生的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教育, 提高其依法从业, 守法经营意识。
3.2 加强在农村的培训
地方政府应把食品安全的教育培训纳入农民知识化工程的整体规划予以安排, 尤其是对生产者的技术培训, 一方面可以对农民进行食品安全基本知识的培训, 如有机食品、绿色食品, 如何辨别食品的真假等;另一方面加强对农民安全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和植物生长激素等知识的培训, 从源头上防止农产品污染;还可对农民进行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培训, 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通过统一繁殖、统一饲料、统一种养殖规程等方式, 使农村千家万户分散经营逐步向农业规模化、集约化转变, 保证食品安全。同时还应加强对乡镇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专兼职工作人员的培训, 提高依法监管的水平。
3.3 完善食品安全信用监管机制
把整治与建设、当前与长远、专项整治与日常监管有机结合起来。首先是建立连动机制。加强工商、质监、卫生等部门协作工作, 尽快建立食品集散市场检测点, 逐步扩大快速检测的范围和检测项目, 做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其次, 要充分发挥食品安全委员会、食品安全监督网、中国共产党、村委的作用, 建立农村消费维权监督点, 设立农村食品安全监督协管员, 发动社会力量参与食品安全监管, 既可弥补政府监管力量不足的难题, 又可以培养一批食品安全监管的义务宣传员, 拓宽监管的领域, 延伸监管的触角;第三, 依托“食品安全监督网”、“12315维权网”以及消费者协会组织, 不断推进维权网络向边远农村延伸, 加强食品安全信息资料的收集, 增强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责任意识和信用意识, 形成一个长延伸、广覆盖的监管网络。
3.4 积极探索建设农村食品供应网
积极探索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农村新型营销体系。一是鼓励和引导有一定实力的诚信企业和超市到农村开设食品等商品连锁经营店, 延长食品安全供应网络;二是引导大型超市—“流动放心店”的形式, 向农村市场配送安全食品, 三是开展“农村食品安全示范店”评选活动, 评选出当地的示范店, 树立典范, 辐射带动周边经营户。四是积极支持商务部门推行农村连锁超市、便利店等现代流通网络的建设, 引导游商小贩进店、入市或定点经营, 不到完善和规范农村食品销售的设施和条件, 促进农村食品市场的繁荣稳定与安全, 形成争当农村食品安全示范户的良好氛围, 确保广大农村群众的饮食安全。
4 小结
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说:“食品安全是消费者最基本的权益, 只有懂得理性消费、文明消费理念, 善待农民, 食品安全才有保障”。目前, 佛山农村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仍比较淡薄, 对于佛山新农村建设和食品安全示范镇 (区) 的建设十分不利, 因此, 应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提高农村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 并力求使人们从观念的转变到他们的行为意识上去, 以引导人们健康消费, 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促进全民健康发展。
摘要:该文对佛山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意识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表明:佛山农村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仍较差, 农户对农药、兽药等农业投入品的认知模糊, 这给初级农产品的安全生产带来很大隐患。培养和提高佛山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意识的措施主要有:加大在农村的食品安全宣传力度, 加强在农村的培训, 完善食品安全信用监管机制, 积极探索建设农村食品供应网。
关键词:食品安全,佛山,农村,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1]佛山市统计局.佛山市统计年鉴 (2009) [M].佛山市统计局, 2009.
[2]陈彩凤.佛山市食品安全消费意识调查分析[D].广东: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08.
[3]商务部.2007年流通领域食品安全调查报告[N].中国食品质量报, 2005-11-22.
[4]程景民, 卢祖洵, 周芩, 等.山西省农村食品安全现状的调查[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 2007, 14 (1) .
城市常住居民法律意识调查 篇3
摘要:为了响应国家法治建设,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我们特针对城市居民的法律意识进行调查,剖析城市居民法律意识存在的问题,对城市居民法律意识的现状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在充分的数据支持和理论支撑的基础上,总结得出城市居民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中存在的漏洞与缺陷,进而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居民;法律意识;调查
中图分类号:D92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9-0046-01
法律意识是公民理解、尊重、执行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重要保证。城市居民树立法律意识,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一、城市常住居民法律意识调查基本情况
(一)调查方式。
法律意识调查主要针对退休人员、高收入阶层、农民工、学生四大群体,采用两种方式进行“城市常住居民法律意识”问卷调查:一是在人员密集的地方发放问卷,二是以“问卷星”网页链接的形式进行调查。调查累计发放462份问卷,其中有效回收纸质版问卷200份,网页版问卷262份。
(二)调查目的。
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城市居民的法律意识状况,分析其法律意识缺乏的原因,以及城市居民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实践中存在的漏洞和缺陷。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不同的社会群体对法律的认知程度不同。在调查中,76.6%的城市居民都认为自己掌握了一定的法律知识,说明了绝大部分居民对法律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具体统计如下:1.高收入群体。该群体对法律的认知程度高达88.7%,但仍有10%的公民对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这种想法带来潜在行为危机,有可能在某些条件下导致违法行为的发生。2.未成年人群体和农民工群体。未成年人群体认为自己掌握了相当水平的法律知识的占73.6%,农民工群体为71.5%。这两大群体作为社会发展的主力军,知法水平呈上升趋势,反映了社会的整体法律素质水平在提升。3.退休群体。该群体法律意识最低,仅为50.1%。这和历史遗留问题有一定联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前,中国公民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意识。法律意识真正地形成和发展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作为市场参与的主体,才逐渐形成的系统的法律意识来行使权力、履行义务以及维护自身的权益。
(二)城市居民遵法守法意识强弱不一,法律还未成为解决纠纷的主要途径。调查显示95.7%的居民对交通法规有着较清晰的认识;然而当问及购物时是否会索要发票时,仅有45.6%的公民会主动索要发票,23.1%的公民表示不要发票,超过3成的被调查者表示给就要不给就不要,许多人甚至不明白发票的重要意义。在维护自身消费者合法权益方面仅 30.4%的公民选择“寻求消费者权益委员会的帮助”,有超过20%的公民选择“只能自怨倒霉”或“心理感觉不舒服,但不知道怎么办”。这一结果反映了城市居民对法律认知水平有限,个体差异较大,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动性较差。
不仅是社会的不同群体法律意识强弱不一,相同群体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也表现出来不同的守法观念。城市居民遵法守法意识强弱不一,归根结底还是居民法律观念不够强烈。
(三)城市居民接受法律教育的途径主要来自电视和网络。调查结果显示:75.6%的居民通过电视的方式了解法律;选择网络的方式占65.4%,成为广大居民获取法律的第二途径。
在未成年群体中,通过学校教育途径获取法律知识的也占很大比例,达到67.1%,在中小学生的时间分配中,他们在学校里的时间最长。但许多学校为了升学,为了考试,往往忽略了法律教育的具体落实,造成学校教育这一关键环节跟不上社会的要求,是值得教育部门深思的问题。
三、城市公民法律意识提高的途径和建议
(一)加强学校法律教育。法律教育是培养法律人才的主要途径,法律人才是宣传法律的骨干力量。强化学校的法律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建立科学的法律教育体系。教育部门应着手加强从小学至大学的法律教育,并将法律课程纳入教学大纲。教材编写上,采取简明易懂的编排方式,使教材成为宣传法律最重要的载体。教学上,应根据课程特点,营造良好的学法环境,使得学生从小学会知法,守法,用法。2.开展法律实践活动。多开展法律的第二课堂活动,如邀请法学专家进行法律知识讲座,组织旁听法院审判,开展模拟法庭等,让学习和宣传法律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二)利用大众传媒进行普法教育。普法的最佳载体当属新闻媒体,通过电视等大众传媒去传播法律信息,不断提高法律宣传的覆盖面和渗透力。例如,政府部门可在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上开设宣传法律的栏目。各大律所可推出有关法律咨询服务的APP,解决公民遇到的法律难题。
另外,法律类电视节目如《今日说法》等受到广大观众的高度关注,发挥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但同时也存在负面影响:如节目中专业术语的不规范、重大的真实案例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影响等。有关栏目制作人应谨慎对待问题,找出改进节目制作的方法,推出更加精良的电视节目。
(三)法律宣传走进社区,法律文化深入群众。各大高校法律专业的学生和法律工作者可在社区内设置法律援助服务站点,对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加强普法力度:1.退休群体。志愿者可在公园、敬老院向退休老人派发法律宣传海报,针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侵犯老年人财产权利、人身权利等不良现象向宣传相关法律知识,让老年人知道自己应享有哪些权利,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2.农民工群体。志愿者可走访建筑工地、工厂、汽车站等农民工聚集的场所,向他们派发印有专门的农民工维权法律知识的小册子,提供正确、有效的维权途径,使发生在农民工身上的欠薪、工伤、欺诈等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本着依法治国的方略,我国的法律建设近十年来已取得一定成绩。但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与法治社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充满挑战的21世纪,我们必须不断推进法制建设的进程,不断地提高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早日将我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民主法制国家。
作者简介:
陈珠洙(1995-),女,广东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13级本科生。
郑秋韵(1995-),女,海南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13级本科生。
高海桐(1994-),男,河南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13级本科生。
李嘉顺(1995-),男,福建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13级本科生。
农村居民法律意识现状的调查报告 篇4
调查地点:郑州市金水区紫金山公园
调查的目的:
通过对当地居民法律意识现状的社会调查,了解现今我国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状况,通过了解进而加强和增进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扫除法盲。通过普法工作的全面展开和深入进行,使得法律知识在普及,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在提高,进而使其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对法律保持正确的态度,能够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调查方法:通过派发问卷和现场问答方法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此次调查的结果说明,居民的法律意识比较弱,从数据上看,主要是老年人和青少年居多,他们没有太在意生活中的法律问题,也许老年人觉得,在生活中遇到麻烦是必然的,并不是法律问题,也有可能受家庭、社会等各种因素影响,而中年人的误区在于他们认为权利比法律有用,在此问题中虽然有半数的居民回答是“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但事实上,他们的法律意识并不是很强,但是关乎到自己利益和前途,关乎到自己今后的发展,大家自然而然就会认为那是不合理也合法的,人都是自私的动物,谁不会为自己谋利益,谁不希望今后的路能够更加顺利,这也是人之常情。
调查结果分析
居民总体的法律实用意识弱于法律权利意识,而造成这种局面产生的原因,我认为是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有些人面对问题还有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私了的观念。对于与自己洗洗相关的日常行为,而且很多青少年还有这武力解决的观念,不能理性的处理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几点;
(1)积极态度与消极态度并存
由于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在我国居于统治地位,因此,我国公民对现行法律的态度总体上还是积极的。在对现行法律的要求上,他们通过生活实践和普法教育的开展,逐步明确社会主义法律的性质、目的和作用,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对现行法律评价上,尽管多数人的评价是感性的,但他们一般都能肯定法律的价值,而且也能够应用相关法律去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与上述积极态度相反,由于非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和传统习惯的影响,我国公民又对现行法律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消极态度,表现在他们对相当一部分法律规范和司法机关持不信任态度,宁愿依赖政策或某些行政职能部门,因而往往把自己置身于现行法律调整对象的被动地位,不懂法也不愿主动去了解、咨询法律,从而用合法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法律赋予给他们的检举、控告权利,采取“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明哲保身,不引火烧身,更有甚者,即使与自己有直接利害关系的违法之举,他们也不去检举、控告,有的采取“私了”办法解决,求得“消除”后顾之忧,从这方面讲,普法工作还任重道远。
(2)法律权利意识弱于法律实用意识。
建国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权利意识才刚刚苏醒。首先人们对权利的认识上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人们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自己应享有的各种权利,越来越多的人们主动参加了普法宣传教育,关注广播、电视、报刊的法制节目,主动接受法律方面的宣传教育。其次,人们对权利的主张要求日益强烈,权利的主张范围在不断扩大。近年来诉诸于人民法院的民事纠纷越来越多,这表明人们已习惯于寻求法律援助的救济方式。近年来,关于人格权、身份权、继承权、知识产权等案件的数量增长也表明了权利的范围在不断扩大。但是,我国公民的法律权利意识还存在较多问题,比如:宪法意识弱于部门法意识、民法和经济法意识弱于刑法意识、程序法意识弱于实体法意识等。
关于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建议:
一、首先要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
为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和青少年的教育管理,提高广大青少年的法律意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团加查县委按照县综治工作精神,结合实际从五方面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
一是把对青少年法制教育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引导青少年自觉投身社会道德实践,做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的模范,为创造优良的社会环境发挥作用。二是把对青少年法制教育同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树立维护祖国统一、增强民族团结的坚定信念。利用升国旗、唱国歌、在国旗下宣誓、在国旗下献词等形式,陶冶广大青少年的爱国情操。三是把对青少年法制教育同维护青少年权益工作有机结合,加查县专门为各中学、完小聘请了法制副校长,为青少年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通过法律途径反映青少年的呼声,解决他们的困难,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四是把对青少年法制教育同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机结合,团加查县委经常组织团员青年运用法律武器,深入开展青年志愿者净化市场监督活动,净化校园文化环境。同时,积极抓好失足青少年的帮教工作,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五是把对青少年法制教育同加强务工青年的教育管理有机结合,加强了对社会闲散青少年的管理、教育和帮助,对务工青年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和文化、法制教育,帮助他们提高法律水平,围绕工资、工作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加强执法,做好维权和服务工作。
二、坚持以往的普法政策
回顾15年的乡村普法历史,我们发现,乡村普法是在国家自上而下的推动下运行的,通常采用的是福利引导型模式,即国家组织人员、资金开展普法,调动农民的学法积极性,引导农民逐渐习惯依法规范自己的生产生活。这其中主要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传播法律信息,主要是以案说法、新闻调查、解释新法等形式,缩短农村与外界的时空与心理距离,潜移默化地促使农民变革思维和行为方式,最终使法制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三、法律意识淡薄引起的反思
通过调查显示居民的法律意识虽然整体看来有一定的提高,但个别看来还是十分淡薄的,这就表明有关部门普法的工作做的还有不足之处,正因为如此才使得部分居民缺乏基本的法律知识和法律常识,因此,为了更多的居民免遭不法利益的侵害,司法所及有关部门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改进教育方法,进一步加强普法力度,进而使得更多的居民法制意识得的到加强,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真正把农村这一块的普法教育工作做好。
四、法律进养老养老社区,退休的老年人更是不可或缺的资源。
法律进养老社区,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保一方平安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大量离、退休人员又归入养老社区管理,使养老社区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和巨大的压力。同时,他们又是我们普法工作的重要资源,因为养老社区内存在着各种矛盾和纠纷,事关养老社区稳定的大局。我养老社区成立了老年法制宣讲团,将法律进养老社区与人民调解工作结合起来。人民调解工作是关系到每个养老社区、乃至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因此,养老社区法律服务要把这项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养老社区法律志愿者宣讲团就要在加强养老社区调解委员会建设、以及协助调解养老社区内的疑难重大矛盾纠纷等方面当好顾问和助手。调查体会
为期7天的社会调查终于结束了,关于对郑州市金水区居民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调查报告,虽然它的时间很短,但我很匆忙,很辛苦,但是我初步了解到了笔记本电脑我国法律的一些知识,让我知道了怎么与他人进行交流与沟通。经过这次社会调查,我真的受益很多,看着我们准备好的调查问卷呗全部填完,也多少有些成就感。
通过这次问卷,我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首先,问卷的制定要有针对性,问题的设置要便于被访者接受。同时,要采用询问的方式,他答,我记录。然后,问卷时要热情客气,问卷后要表示感谢。最后就是问卷的整理工作,数据要准确,客观做出分析,评估。
关于农村农民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 篇5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法制的有力保障,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则是加强农村法制建设的基础性环节。笔者结合目前常州市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深入调查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法律意识,并和农民进行了接触,对一些关乎农民切身利益的法律知识进行普及,自己印制了一些简单的法律知识发给农民,使得一些农民能在遇到问题时能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利益。
一、我国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
虽然农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对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但目前我国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却不尽人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民法律知识水平的匮乏。虽然经过多年的普法教育,农民的法律知识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历史传统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加上普法宣传流于形式,农民对法律知识的认知仍停留在浅层次的感性认识上,不能真正了解法律的含义,更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法律知识和法律心理结构。这种对法律的陌生感决定了农民在遇到问题时一般是拒法律于门外的,更倾向于用非法律方式去解决问题。
二是法律虚无主义思想盛行。虽然我国早已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但在我国农村地区仍然有许多人或多或少存在着有法无法一个样的法律虚无主义观念。笔者在农村调查的时候发现,很多人对一些根本的法律有所了解,比如很多人知道杀人发火是犯法,但是对无照经营等却认为不犯法,更不要说对那些涉及与经济贸易等有关的法律知识了。因此,除一些重大犯罪行为外,农民的社会行为基本上是脱离法律认知而进行的。
三是权利意识淡薄。受传统人治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法制在农村的着眼点都是如何加强管理,着重于法的政治统治功能,法律工具主义色彩比较浓重,而忽视了法律维护农民权益这一功能。农民往往只把法律当成是制裁违法犯罪的工具,而忽视了法律保障权利的功能。权利意识淡薄,主体意识模糊,缺乏维护民主权利,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切身利益的意识和实践活动。不少农民在其权利受到侵害时,或不知道已受到侵害,或虽已知道,却信守“民不与官斗”、“一年官司十年仇”、“吃亏是福”等传统观念,对侵害自己合法权益的行为不敢抗争,一味忍让。四是法律在农村缺乏应有的权威。法治社会要求法律至上,具有最大的权威和最高的效力。然而,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法律却没有处于至上的位置;相反,几千年来的封建人治传统已使权力至上的观念在我国农村社会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现实生活中,我国农村地区呈现出明显的泛权力状态。在权大还是法大的价值取向上,广大农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法律几乎是没有权威的。在农民的心中,政府管理了一切,在日常生活中找政府往往是解决矛盾纠纷的主要途径,远远大于寻找法律救济的比重。
二、农民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法治化进程的日益深入,法律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经过四个五年普法宣传教育,人们的法律意识也逐步提高。但如上所述,目前我国农民的法律意识总体来讲还十分淡薄,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文化素质低下,影响其法律素质的提高。由于传统和现实原因相互交织,我国农村人口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7年,而城市为12.2年。而在笔者的调查过程中,发现现在农村40岁以上的人群学历在高中以下的占86%,而大学毕业的很少。另据有关报载,目前,我国文盲绝对数高达8507万左右,而其中90%的文盲分布在农村。农民文化水平的普遍低下,必然直接影响到其学法、知法、用法的积极性和实际效果,进而影响其法律意识的提高,阻碍农村法制建设的进程。
二是传统思想的影响。众所周知,我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儒家政治文化观念根深蒂固。虽然自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以后,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逐渐传人并影响国民的观念和生活,但直到现在,在我国农村地区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仍然十分深重。一方面,由于人们仍主要生活在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熟人社会关系中,传统的“无讼”、“和为贵”思想及家族意识等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态度。遇到矛盾纠纷时,或忍气吞声,或依靠有威望的长者或村干部依乡规民约来解决。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诉诸于法的,法律在百姓心中占据着很不起眼的位置。另一方面,受“权力本位”思想的影响,不少农村基层干部法制观念淡薄,头脑中“人治”思想作祟,认为法是管老百姓的,而自己却不受法律的约束,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以言代法、以权代法。这种现象进一步加剧了农民对法律价值的非认同感。
三是农业立法的相对滞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农业法律、法规和规章,为我国农村建设提供了法律支持。但总的来讲,农业立法还相对滞后,立法质量不高,层次较低,很多规范原则性太强,配套法律法规跟不上,缺乏可操作性。农业立法中重行政管理轻权利保护的倾向仍很严重,立法无法充分反映农民的利益。而法律要被人们自觉遵行,必须使主体深切感受到法律是以表达自身需求为前提的。这样的农业立法现状必然会妨碍农民对法的作用的正确认识,难以产生对法的信赖心理,这也是我国农村社会法律价值感无法得到认同的重要原因。
四是法律在农村的实施情况较差。农民法律意识的培养与农村良好的执法、守法、崇法环境密切相关。由于封建法制传统中“行政兼司法”体制的影响,农民在碰到纠纷时首先想到的是找政府,而不是找法院,这不仅使司法独立的实现困难重重,也使司法的终极权威性大打折扣。农民不相信法院,无意诉诸法律,却对用行政手段解决纠纷充满憧憬。而农村的行政执法情况又如何呢?部分基层执法人员素质低下,农村执法监督机制不健全,农村中以权代法、以势乱法、执法违法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乡村执法者的这些形象和执法行为必然削弱法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使人们不再相信、尊重和遵守法律。
五是农村普法工作较为薄弱。农民法律意识淡薄与政府的法制宣传教育有着直接关系。虽然已实施了四个五年普法计划,但总的来讲,我国普法宣传工作收效甚微。特别是农村,政府的普法投入不足,未能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普法宣传,只是简单地发放普法法律法规选编,普法流于形式,方式方法较为单一。法制宣传中较注重法律义务、法律责任的灌输,忽视人们对法律权利的认识,注重实体法,而不重视体现法律正义的程序法等等,这势必使农民对法律产生厌倦的心理,影响其法律意识的提高。
三、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的途径
(一)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如前所述,文化素质低下是影响农民法律意识提高的重要因素,而文化素质与受教育程度是成正比的。因此,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增强农民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发展农村教育首先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当前,农村教育资金不足,大部分的教育资金投入在城市,而农村则是少之又少。据有关部门统计,拥有总人口数70%的农村,却只有10%的学校;农村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只有80%,而城镇达99%;农业劳动者中的文盲占全国文盲总数的94%,而且每年以200万人的速度增加。针对这种情况,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势在必行。近年来,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已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政策。只有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投入增加了,农村的义务教育才能有较大发展。农民的文化素质才能得到提高,法律意识的提高才有了基础。
(二)加强农村立法工作。健全适应新农村发展要求的农业法律体系
立法是法律运行的前提和起点,依法治农首先要有良法可依,提高农民法律意识,也必须先有良法可信。针对目前我国农业立法方面的不足,加强农业立法工作,是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的必要举措。加强农业立法,首先,应对已有的农业法律法规进行清理,对不适用的法律法规加以废止或修订,对一些过于原则性的法律法规应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增强其可操作性,针对一些立法过程中的盲区,及时制定出台新的法律法规,使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够有法可依。其次,农业立法应改变过去重管理轻权利保护的倾向,切实反映和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只有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的法律,才能使农民对法律的关注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需求。正如博登海默所言:“当民众从现行法律中找到公平、安全和归属感时,就会对法律充满信任、尊重,觉得自己有法律人格,他就会自觉守法、忠心拥护法乃至以身捍卫法。而当民众从法律那得到的只有压抑、恐惧、冤屈、暴力、显然的不公平,他又怎会信任、自觉服从并且忠心拥护与他的利益相悖的法律条文或命令呢?”最后,农业立法应体现乡情。在农业立法过程中可以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但更要体现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在进行农业立法的时候,既要考虑到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的现实,又要尊重那些已经存在并长期影响老百姓生活的习俗、习惯等“民间法”,考虑到农村的乡情乡俗;否则,一味强行将现代法律制度引入乡土社会,可能适得其反,引起农民的反感。正所谓:“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剧而功寡。”因此,在进行农业立法时,应深入农村,进行调查。
(三)加强农村执法工作,提高法律运行成效,树立法律的权威性
“徒法不足以自行。”“良法”制定出来后能否发挥其作用,树立法律的权威性,并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关键在于法律能否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贯彻执行。法的执行决定着人们能否通过此过程得到法的公平正义的价值体验,而价值体验的状况又直接影响到人们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形成。因此,加强农村执法工作,提高法律运行的成效,就可以为农民法律意识的提高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针对目前法律在我国农村的实施现状,要提高法律的实施效果,首先要深化农村的司法改革。由于传统的“厌讼”思想和现实因素的影响,乡土社会的司法状况令人堪忧。鉴于这种情况,必须进一步完善涉农案件的审判和监督机制,加强司法队伍建设,本着方便农民诉讼的原则,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简化立案程序,减免诉讼费用,加强法律服务,缩短办案期限,加大执行力度,强化审判监督,公正妥善地解决各种涉农案件和纠纷,使农民从司法活动中得到实惠,从而从内心认同法律,树立起对法律地信仰。其次,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的行政执法工作。法治的真正含义是各级政府官员依法行政,依法治农首先要依法治官。因此要加强农村的行政执法工作,首要的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行政执法队伍,塑造良好的执法形象。为此要加强农村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政治素质和法律素质的培训和考核。最后,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行政执法机制,加强农村执法监督机制,保证农村执法工作顺利实施,促进执法公正和执法为民,使农民在良好的执法环境和氛围中认识到法律的价值,体会到知法、守法的好处,逐步树立起对法的好感和信任。
(四)创新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理念和方式方法,增强农村普法工作的实效性
农村居民法律意识现状的调查报告 篇6
1、您现在所在年级?
A大一B大二C 大三D大四
2、平时您主要从哪些渠道了解法律知识?
A平时不怎么关注,日常生活用不到法律B自己看有关法律方面的书籍了解
C学校设一些法律基础课供我们学习D有时从电视、报纸等上面了解
3、您觉得了解法律基本知识对我们有意义吗?(多选题)
A意义不大,可以用法律维护自身权利的地方太少了
B有意义,但是我基本不寻求法律途径解决问题
C没有,法律离我很远。我们还没有进入社会,以后再了解也不迟
D有,法律常常帮我解决实际问题
4、您觉得下列哪几部法律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最大?(多选题,最多选五个)
民法□合同法□婚姻法□刑法□公司法□劳动法□
继承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保险法□治安管理处罚法□
5、刑法规定应负刑事责任的最低法定年龄是:
A14岁B 16 岁C18,因为18岁就成年了D不清楚
6、当您做暑假工作或者做兼职时,您会主动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吗?(多选题)
A会的,合同能防止公司违约,以维护自身合法权利
B合同是用人单位单方面拟定的,签不签无所谓
C这取决与用人单位是否有书面合同,如果他们要求口头签订合同,我也会同意
D合同签不签影响不大,只要我工作了,他们敢不给我报酬,我就打官司
7、您如果很需要买手机,碰巧碰到有人拦着你向你卖一部非常便宜,但可能来路不明的二手手机,您会买吗?
A会,手机便宜实惠,反正不是我偷的B不买,否则等于隐藏赃物,会受处罚C手机可能是偷的,还是别贪小便宜了D不买,并打电话向警方反应
8、您刚刚认识的一个朋友,向你借一千元钱,您决定借给他,但您会让他写借据吗?A看哪个人的人品,要是感觉很诚实不写也行B不写,反正都认识,他还能不还钱C写,万一他不还钱,借据是不可少的证据D不写,朋友之间写收据伤感情
10、现在法律加大了饮酒后驾车处罚的力度,您知道现有的法律怎样惩罚酒后驾车吗?
A罚点钱,没大事B拘留几天而已,影响不大C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一个月以上三个月以下机动车驾驶证,并罚款;
D、一年内有前次因醉酒被处罚两次以上的,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
11、当您权利受到侵害时,您首先想到的是()
A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B自己解决,上访或者打官司太费时间C找自己的亲属,以暴制暴D感觉很委屈,但无能为力
12、您去超市或者其他地方买家电时,对方不给您开发票,您会不会坚持索要发票?A会,发票能促使那些企业纳税B会,可以凭发票来退换商品
C不会,要不要发票与我们消费者没太大关系
D如果对方提供其他优惠政策,譬如给商品达一定的折扣,那么不要发票也行
13、现在人们习惯于网上购物。如果您在某网站买了一套化妆品,使用后发现不但没有护肤功能还损害了自己的肌肤,您会怎么做?(多选题)
A没办法,东西已经用了不能再退了B坚决退货,要求对方赔偿自己的经济损失C给那个网站出个恶评出出气D去有关部门做鉴定,要求商家赔偿精神损失
14.若学校饭堂有在未通知学生的情况下擅自提高饭菜价格,您会采取什么措施来对待
A.向学校有关部门甚至物价局反应情况B.提出抗议,并通过发动罢食等活动来表达不满
C.饭堂菜本来就比较便宜,只要在承受范围之内提价还是可以接受的D.随大流,无所谓
15、您觉得通过法律途径您的权利有多大可能得到维护?
A 30% ,法律根本不会注意弱势群体的权利B 40%,官官相护,有钱能使鬼推磨
C 90%,法律越来越公正了D许多问题根本不能用法律解决
16、您觉得现阶段我国应该从哪些方面让遵纪守法和维权意识深入人心?(多选题)A多组织法律讲座,普遍法律知识B 加大对违法犯罪的惩治力度
C让法律深入农村基层,使普通民众学习法律,并学会用法律维护自身权利
D多建设一些维权渠道,让维权更简便
17、你认为大学开设的法律基础教育课要如何上,才能取得提高同学们法律素养的效果?A尽可能介绍能解决社会生活的法律法规B从案例中说明相关法律理论
C按照教学大纲粗略将一下就行D这门课与日常学习生活无关
18、您尝试过用法律维护您的合法权利吗?
A没有过,感觉应该太麻烦B没有碰到过权利受到损害的情况
C打官司,请律师太麻烦,自己解决简单D不知道怎么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19、您认为当我们维权时,有时法律的公正性没有实现的主要原因是?(可选两项)A法律本身没有足够多的权威B一些司法机关收受贿赂导致办案不公C我国权利机关和司法机关相互制约,司法机关的工作没有自主性
D当法律没有实现公平时,大多数人没有再上诉,选择忍气吞声
20、您认为对法律的执行哪些监督是最有效的?(单选题)
A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舆论监督B法律在执行过程时更加透明,让公众参与进来C加大人民群众监督D设立一个专门的监督和调查机关
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 篇7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问卷编制,问卷调查
1引言
法律意识是法治国家建设的精神支持,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大学生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一份子, 是法治中国建设的主力军, 应当具备较强的法律意识。
尽管对法律意识的理解和研究角度不同, 但是法律社会学界对于法律意识有些看法是一致的。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一般认为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一定阶级的法律观点的总和。第二:法律意识是对于法律意识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中间环节。第三:法律意识是一种心理现象, 强调人们对法律现象的心理感受[1,2,3,4,5]。
目前, 研究者们对公民法律意识问题越来越重视, 进行了许多实证研究。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未来中国法制建设的主力军, 其法律意识的建立对中国在未来社会是否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法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了解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的影响因素, 有利于开展法制教育。通过编制问卷对大学生开展调查, 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
本研究以“公民意识”课题组针对大学生开展的“社会态度调查问卷”的数据为基础。本文数据来源于此次抽样调查问卷中与法律意识相关的内容。
2 方法
2.1 被试
为了考察问卷结构的合理性和项目的适宜性, 本研究首先对编制的问卷进行了预测, 然后再进行正式测试。
预测被试为天津某高校在校学生220人, 共回收问卷210份, 删除无效问卷后, 最终有效问卷为200份。其中男性75人, 女性125人, 年龄在19-27岁之间。
用于正式测试的被试为重新选择的天津某高校在校学生310人, 回收有效问卷301份, 年龄在19-27岁之间。为研究影响法律意识的因素, 我们考察了被试的性别、文理科、消费水平。其中, 按照被试的月消费金额将被试的消费水平分为两个水平。将月消费金额超过1000 (不包括1000) 的大学生定义为高额消费群体, 对应高消费水平;将月消费金额小于600 (不包括600) 的大学生定义为低额消费群体, 对应低消费水平。由于消费水平属于隐私内容, 部分被试在填写问卷时没有对该部分作答, 本文仅采用进行作答的被试进行分析, 采用定义的标准对数据进行筛选后, 有效问卷109份。
经过统计, 用于正式测试的被试基本情况如下, 男性68人, 女性233人;文科151人, 理科150人;高消费水平群体50人, 低消费水平群体59人。
2.2 研究工具
采用自编法律意识问卷, 隶属于自编公民意识问卷的一部分。自编的公民意识问卷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是主体意识问卷, 第二部分为法律意识问卷, 第三部分为公德意识问卷, 第四部分为公平意识问卷, 第五部分为参与意识问卷, 第六部分是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包括性别、年龄、是否独生子女、文理科、居住地等。本研究仅就法律意识问卷进行分析。
正式的法律意识问卷包括三个维度, 分别是法律常识, 法律尊严和情法冲突。采用Likert5点量表进行评定, 1代表“非常不符合”, 2代表“不符合”, 3代表“不知道”, 4代表“符合”, 5代表“非常符合”。其中, 法律常识维度得分越高, 代表该被试越熟悉法律条文, 对法律现象的理解越深刻。
2.3 研究程序
2.3.1 测量题目的收集与编制
通过分析及文献回顾, 在查阅文献综述和相关期刊的基础上, 参考专家意见, 收集和编写初始的问卷题目。
基于理论构想, 经过仔细的分析筛选, 初步制定了一份包含26个题目的法律意识问卷。
2.3.2 预测问卷的施测
预测问卷采用纸笔测试, 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施测。问卷当场回收, 因为法律问卷属于公民意识问卷的一部分, 在进行测试时, 被试需完成所有题目, 所以测试时间大约为30分钟。
2.3.3 正式问卷的施测
正式施测采用最终版本的公民意识问卷。采用纸笔测试, 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施测。问卷当场回收, 在进行测试时, 被试同样需要完成公民意识问卷的所有题目, 所有测试时间大约为15分钟。
3 结果
3.1 量表修订结果
3.1.1 项目分析
对所选的26个题目进行项目分析, 项目分析后删除2、6、10、12、14、15、17、21、22、26, 保留13个题目。
3.1.2 效度分析
(1) 结构效度。对本问卷选择的13个题目进行Bartlet检验, 结果显著, x2=1000.01, p<0.001, 并且KMO=0.815, 说明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法萃取因子, 发现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有3个, 可以解释总变异的54.47%, 结果见表1。进一步通过观察碎石图发现, 三因子结构表比较合理, 故此抽取3个因子。
其中因素1包括19、20、23、24、25, 共5道题目。因素2包括3、8、9、11, 共4道题目。因素3包括1、13、16、18, 共4道题目。根据理论假设, 因子1命名为“法律知识”, 因素2命名为“法律尊严”, 因素3命名为“情法冲突”。因素分析的结果符合本研究的理论构想, 说明该问卷有较为理想的结构效度。
(2) 内容效度。为了检验问卷是否有效, 本调查采用内容效度进行检验。问卷成型后, 请几位专家学者对问卷进行了评定, 评定结果认为该问卷能够反映对应三个因素的所要测量的内容, 题目的代表性较强。
3.1.3 信度分析
为了检验问卷是否可靠, 本研究对剩余的13个题目进行了信度分析, 结果显示本问卷中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α系数为0.783, 三个维度的Cronbachα分别为0.821、0.667、0.640。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 各因素的信度达到心理测量学可接受的标准。
3.2 问卷调查结果
3.2.1 大学生法律意识总体水平现状
对被试在法律意识各维度的得分进行描述性统计, 将各维度得分的平均值与理论中值 (即3分) 做差异检验, 结果如表2:
注:*表示p<0.05, **表示p<0.01, ***表示p<0.001, 以下类同。
由上表可知, 相较法律尊严和情法冲突得分而言, 法律知识得分较低。新时期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以下特点。 (1) 大学生对法律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法律知识了解的不全, 理解的不深; (2) 大学生的尊法意识较强、认同法律。 (3) 大学生在情法冲突维度上的得分处于中等水平。
3.2.2 大学生法律意识性别差异分析
大学生不同性别在法律意识三个维度上的平均数差异检验见表3。
可见, 在法律尊严和情法冲突两个维度上, 女性大学生的得分均比男性大学生高, t检验的结果表明, 男女大学生在这两个维度上差异显著。在法律知识维度上, 两者的得分均在中值以下。男、女大学生在法律知识水平上没有显著差异。在情法冲突维度上, 男大学生的得分在中值以下, 女大学生的得分在中值以上。女大学生情法冲突得分更高。在法律知识维度上, 男女大学生的差异不显著。
3.2.3 大学生法律意识文理科差异分析
大学生文理科在法律意识三个维度的差异分析见表4。
不论文科生还是理科生都非常尊重法律、认同法律, 两者在情法冲突维度上也没有显著差异。但是文科生的法律知识比理科生的法律知识得分高, 两者差异显著, 虽然两者都在中值以下, 说明不论文科生还是理科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都有欠缺。
3.2.4 大学生法律意识与消费水平的关系
大学生法律意识与消费水平的关系见表5。
无论高消费群体还是低消费群体, 在尊法意识上都具有相对较高水平, 表现为尊重法律、认同法律。但是, 在法律知识维度上, 低消费群体比高消费群体得分更高, 表现为对法律知识更为熟悉, 但两者得分都在理论中值以下, 说明他们对法律现象的理解也许仅停留在条文上, 缺乏深刻性。
除此之外, 本调查还对其他人口学变量进行分析, 结果在是否独生子女、居住地等因素上法律意识各维度得分的差异不显著。
4 讨论
大学生法律意识问卷经过项目分析和信度、效度分析, 问卷具有良好的测量学指标。问卷调查结果表明, 新时期大学生具有较好的尊法意识, 相信法律, 尊重法律, 知道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大学生对法律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并不深刻, 这说明高等院校在法律教育和普法上尚有一定的欠缺, 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在面对情法冲突时, 不能预期其可能的反应。所以很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即当守法行为和个人利益冲突时, 很有可能会选择个人利益。
男女大学生在法律意识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尊法意识和情法冲突上。女性大学生在这两个维度上的得分都比男性高。本研究认为, 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的要求更为苛刻, 对于女性也有较多的限制, 要求女性文静、听话、遵守规则。而对于男性, 则更多地进行鼓励, 对他们的要求和限制较少。
以往有研究调查显示, 学科差异、学历高低都对法律意识有一定的影响。相比较其他专业而言, 人文社科专业大学生法律意识更强。本研究也显示出了同样的趋势。不论文科生还是理科生都非常尊重法律, 认同法律, 两者在情法冲突维度也没有显著差异。但文科生比理科生在法律知识维度上得分要高, 差异显著。值得注意的是, 文、理科生在法律知识维度的得分都低于中值,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在法律教育上存在欠缺, 值得反思。
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一般认为, 来自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大学生其法律意识也会较高。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是因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主要是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实践综合获得的, 来自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大学生往往更早、更多地接触社会, 承担责任义务, 为家庭分忧。因而他们很早就学会了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因此他们在法律意识得分上要比高消费群体更高。
根据大学生法律意识总体以及差异分析, 我们看到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应该引起广泛的重视。在学校教育中可以通过创新教学手段、加强法律宣传和法律教育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1]葛敏. (2013) .在校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研究.前沿.2, 67-68.
[2]韩大元, 洪英, 张宇飞. (2009) .中国社会变革与公务员法律意识——以公务员法律意识问卷调查的分析为中心.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 22-35.
[3]李步云. (1992) .法律意识的本原.学科专论, 6, 51-56.
[4]赖经洪, 程术兵, 黄河. (2013) .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及培养路径分析.高等教育研究.1, 47-50.
【农村居民法律意识现状的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关于农村地区居民就业现状特点的调查问卷09-10
中国农村居民社会保障现状调查研究10-16
农村居民县级医院就诊的态度调查06-27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调研报告07-28
对乡镇农村居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08-21
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08-22
农村居民如何城镇居民05-28
农村居民11-07
西部农村居民06-29
农村老年居民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