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消费率

2024-07-14

农村居民消费率(精选12篇)

农村居民消费率 篇1

拓展农村消费市场、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是当前实施“扩内需, 保增长”政策的重要内容。深入了解农村居民消费状况, 对提高农村消费水平具有现实意义。

一、新疆农村居民消费情况概述

1978年以来, 新疆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显著提高。2008年新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为2683.93元, 较1978年增长20.49倍。

与全国相比, 新疆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从绝对值看, 2008年新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为2683.93元, 低于全国976.77元;从增长速度看。1978~2008年, 新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年均增长10.59%, 低于全国同期增速1.6个百分点。纵观改革开放30年来, 新疆农村居民的消费发生了较大变化, 总体呈现出以下特点:

1.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逐步提高。

一是食品支出比重下降, 膳食质量提高;二是衣着消费成衣化、时装化趋势明显;三是居住支出增加, 住房质量提高;四是家庭耐用消费品逐步普及;五是服务性消费比重有所增加。

2.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城镇, 且存在地区差距。

一是与全疆平均水平相比, 农村居民消费增速缓慢。1978~2008年, 新疆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9.72%, 比全疆消费品零售总额约低3.95个百分点。由于消费增速缓慢, 新疆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消费量差距日益扩大。1978年, 新疆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9.65亿元, 占全疆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4.08%;2008年, 新疆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47.60亿元, 仅占全疆的14.39%, 比1978年下降29.69个百分点。二是各地区间的农村消费差距不断扩大。2008年昌吉州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4569.15元, 和田地区则为1455.60元, 两者之比为3.14∶1, 而1990年两者之比仅为1.68:1。

二、影响新疆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分析

1. 农民增收的有效空间不足。

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有很多, 如消费习惯、预期等, 但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的最直接、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本文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定消费函数理论, 建立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C与其人均纯收入Y之间关系的模型为:

根据1980-2008年新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的统计数据, 得出原模型的广义最小二乘估计结果是:

方程中解释变量的系数说明, 在1980-2008年时段内, 新疆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变动1%, 人均消费支出就相应正向变动0.574%。农村居民的消费和收入呈正相关关系。随着农民收入的增长, 农民消费支出也在不断增加, 农民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574。这个数值说明要拉动新疆农村消费市场, 最主要的手段必然是千方百计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但受以下两方面因素限制, 新疆农村居民的增收空间有限。

(1) 非农产业对新疆增收贡献率偏低。2008年, 在新疆农村居民家庭总收入中, 农牧业收入占67.88%、工资性收入占12.07%;全国农村居民家庭总收入中, 农牧业收入占38.32%、工资性收入占38.94%。由此可见, 目前农牧业收入仍然是新疆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缓慢。2008年, 新疆城镇化率为39.64%, 同期全国为45.68%。由于城镇发展整体化水平不高, 导致城市辐射能力不足, 城镇带动能力有限, 严重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在“打工经济”已成为各地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的情况下, 2008年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工资性收入仅为422.82元, 比全国平均水平少1430.91元, 相当于浙江 (4587.44元) 的9.22%, 江苏 (3895.5元) 的10.85%, 广东 (3684.47元) 的11.48%, 山东 (2263.46元) 的18.68%, 重庆 (1764.64元) 的23.96%, 河南 (1499.93元) 的28.19%。

2. 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缓慢。

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离不开具体的消费市场, 消费市场的完善程度的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决策, 限制着消费数量的增加, 阻碍着消费质量的提高。

目前, 新疆农村消费市场中, 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供给结构不合理。生产和销售企业对农村市场缺乏深入的调查了解, 严重缺乏为农民服务的观念和意识, 没有对农村这个大市场引起足够重视, 工业品开发长期以城市市场为中心, 多数商品的品种、功能、价格不能适应农民的消费需求, 缺乏刺激农民消费热情的动力;商业硬件落后。目前农村市场硬件方面存在着布局不合理、规模偏小、设施简陋、配套不全等问题, 有的只好以路为市、以棚为市。一些商品的购买需要进县城, 既麻烦又增加购买成本,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费;在软件上, 郊区农村一些消费性产业尚未兴起, 专业特色市场或批发市场相对缺乏, 中介机构和组织不完善, 中介人才缺乏。消费软、硬环境不佳, 也影响消费愿望的实现;经营主体不适应。一些城市郊区原有国有和集体的商业、供销、物资等农村销售网络明显萎缩, 不能发挥主渠道作用。个体工商户虽然活跃, 但在运输、经营、仓储设施等方面局限性较大。

3. 农村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制约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受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体制影响, 长期不同程度存在着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在公共财政的分配体制上, 重点关注城市和市民, 忽视农村和农民, 造成城乡社会资源占有差距扩大。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 新疆农村社会发展情况良好, 但整体发展情况仍相对滞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对新疆农村全面小康18项指标的监测结果表明:2005年, 新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度为7.8%,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20.4个百分点, 比东部发达省区总体水平低39.8个百分点, 比中部低16.8个百分点, 在全国仅排名第26名。总体来看, 新疆农村全面小康的进程比全国滞后近5年左右。至2008年, 全疆仍有近20%的村没有通自来水;10%的村没有通电话;2%的村没有通电;1%的村没有通汽车。

农村地区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 直接制约着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三、扩大农村居民消费的政策建议

1. 加大财政支农力度, 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新疆农村居民收入。

实证分析表明收入和消费支出是高度的正相关关系, 居民收入水平在一定时期内的持续增长是决定消费者拥有较大购买力的先决条件, 是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规模扩大的直接动力。因此, 增加居民收入是提高新疆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必要条件。增加新疆居民收入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 增加政府财政支农力度, 完善财政支农体系。新疆农村地区的和谐发展, 离不开国家的财政支持。应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 优化财政支农结构。同时, 针对新疆农业生产风险较大的情况, 继续完善农业生产补贴体系, 逐步扩大农业补贴范围, 加大农业补贴力度, 并建立有利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税收制度。

(2) 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一方面, 国家应通过农产品补贴政策, 引导农户改变农产品品种较为单一的状况, 努力实现农产品品种多元化, 并努力增加科技含量, 提高农产品质量;另一方面, 要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地区比较优势不能充分发挥是造成农产品销售难和农业比较效益下降的主要原因。没有特色也就没有优势。因此, 在调整结构中, 应从国内外市场需求出发, 按照专业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的要求, 建设集中连片的特色农业生产基地, 从而在整体上增强新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 拓宽农村居民非农产业的收入来源。新疆农村居民非农产品收入来源较为单一, 主要为农村家庭经营非农产业。在这方面, 政府应大力支持农民家庭发展非农产业, 逐渐增大非农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

在这方面, 应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促进非农转移, 不断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具体可采取的措施有: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 实行“订单”培训, 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输送新型劳动者;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服务岗位的方式, 进一步拓展援助性就业岗位;完善农村就业制度, 为农民创造平等竞争的劳动就业机会。对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各类企业, 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及财政奖励。

2.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继续开拓农村市场。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快对农村市场的开拓;三是重视发挥城市市场对农村市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努力形成城乡消费品市场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3. 继续完善消费环境、合理引导消费。

应严厉打击各种消费欺诈行为, 整顿市场经济秩序, 规范市场行为, 并制定尽量细化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使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更具可操作性, 为保护消费者正当权益提供法律保证。在此基础上, 应积极引导城乡居民树立消费新理念:第一, 应大力对合理消费观念的宣传, 改变传统消费观念, 使人们树立“生产是为了消费, 消费才能促进生产”的消费观念;第二, 加强对各类商品使用功能知识的教育, 让消费者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消费品知识, 从而增加消费需求;第三, 要积极推广信用消费等现代消费方式, 通过消费实践来引导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更新。

4. 强化信贷消费, 配套信贷消费法律法规。

首先, 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 积极鼓励开展信贷消费, 同时要大力普及信用文化, 加快信用立法,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规范和鼓励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发展。其次, 政府及金融等相关部门协调联动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信用体系, 发展农村消费信贷。由于农村的环境、生活条件、经济状况等与城镇居民有很大的差别, 因此需要建立具有农村特点的信用体系, 逐步扩大住房消费信贷规模, 增加品种, 拓宽消费信贷领域, 确定合理的消费信贷利率, 使更多的农民能接受信贷消费方式。

5. 继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经济预期与经济安全是制约人们现期消费的重要因素, 要改善经济预期, 关键在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增强农民的安全感, 从而降低其预防性储蓄, 激发农民的即期消费欲望。为此, 要着重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 逐步提高社会应负担比例, 减轻农村居民生病就医的经济负担。二是加快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 使农村居民老有所养, 解决后顾之忧。三是完善贫困地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使扶贫规范化和制度化。而在制度设计上应考虑在自我保障的基础上逐步增加社会统筹的比例, 使得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 并设计向贫困人口倾斜的制度安排。

参考文献

[1].刘旺霞.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支出关系的实证分析及其影响因素[J].当代经理人, 2006 (8)

[2].陈旭红, 袁志远.中国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的实证分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1)

[3].徐肖冰.扩大我国农村消费需求的对策[J].黑龙江金融, 2009 (2)

农村居民消费率 篇2

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实践

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班级:无机102

姓名:刘小龙

学号:2010015045

日期:20120507

临洮县居民消费现状分析

临洮,古称狄道,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西部,地处古丝绸之路要道,是黄河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素有“彩陶之乡”、“文化县”之称。全县总面积2851平方公里,有18个乡(镇),323个村、6个社区,54万人口。全县海拔1730-3670米,年平均气温7℃,年降水量317-760毫米,无霜期80-190天。近年来,相继荣获“全国田径之乡”、“中国花木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花卉之乡”、“中华诗词之乡”、“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县”、“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县”等称号。2011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36.38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2.86亿元、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4.5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0.87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5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分别为3282元和11955元。

改革开放以来,临洮县居民生活水平普遍有所提高,价值观念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农村居民消费水平逐步提高,但与城镇居民相比仍然偏低。消费水平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在一年内平均消费的商品和劳务的价值额。2002—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834元提高到3224元,增长75.8%,年均增长11.9%;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0%。2007年,农村居民的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的人均支出水平比2002年分别增长了63.7%、84.2%、91.2%和85.6%;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医疗保健、其他方面的消费水平比2002年分别增长了1.6倍、45.3%、1.0倍和28.7%。2002—2007年,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逐年下降态势,由2002年的46.25%下降到2007年43.08%。恩格尔系数是国际上反映贫富状况的通用指标。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划分,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贫困,在50%-59%为

温饱,在40%-49%为小康,在30%-39%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根据上述标准,现阶段农民的消费处于小康水平,且消费水平逐年有所提高。然而,农村居民消费增’速低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消费的绝对数偏低,不足全体居民消费的1/2,不到城镇居民消费的1/3,且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绝对差距继续扩大。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逐步改善,但与城镇居民相比仍有差距。消费结构是指某项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随着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农村消费环境的不断改善。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稳步提高,消费结构逐步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结构向着逐渐降低生存消费比重、不断提高享受和发展性消费比重变化,基本生存资料中的食品支出比重逐渐下降,其他享受和发展性消费支出比重不断提高,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在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服务性支出由2002年的人均528元提高到2007年的950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由28.8%提高到29.5%。另外,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医疗保健等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的支出比重稳步提高。2007年,农村居民用于这3项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为10.2%、9.5%和6.5%。其中,交通通讯支出比重提高最快。虽然农村居民消费逐渐升级,但升级速度在逐年减缓,且与城镇居民相比,消费水平差异进一步扩大。

影响当地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从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设消费函数来看,消费是由收入惟一决定的。消费与收入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函数关系,随着各种收入的增加,消费也将增加,但消费的增长低于收入的增长,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农村居民的收入主要是农产品的出售和劳务收入。这些收入的增长速度并不快,这是影响农村消费市场的重要原因。加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因此,近年来政府在大力减免农业税以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的同时,其消费水平并未因此而大幅度提高。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只有在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才可能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由于农村居民受其收入水平

并不高的影响,与他们的物质消费饱和还存在一段距离,这也意味着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二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村居民要承受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压力。不仅要承受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还要独自承受社会和生活保障等方面的风险,因此,农村居民大多数把收入作为一种风险金转向储蓄。此外,农民自古以来就有崇尚勤俭朴素的生活习惯,把节衣缩食、勤俭节约视为美德。有点钱,还要想着盖新房、子女婚嫁以及治病就医等。目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虽然一部分农民参加了新农村合作医疗,标准是每人每年10元,但大多数人认为:“虽然有一定作用,但作用不大,大部分的费用还是得由自己来承担。”因此,农村居民不得不为“生、老、病”作大量的储蓄。三是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农村的消费信贷环境缺乏。当发生春耕、买房、生病、为子女筹办婚嫁缺钱时。80%以上的农村居民是通过向亲戚、邻居或朋友等民间借款来度过所需之时。而能够最终通过银行或农信社取得贷款的农户少之又少。究其原因,目前适合农村居民的消费信贷品种很少,且贷款手续繁琐,不是需要担保人,就是需要物质抵押,门槛高,能够取得信用贷款的农民并不多,大部分农民对此望而却步,甚至有很多农户即便是缺钱,也从未向银行或农信社申请过贷款。与此同时,由于没有良好的政策及充足的资金支持,村里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消费信贷宣传不到位以及农信社缺乏个人信用评估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等诸多原因。都制约着农村消费信贷的进一步发展。当然。即便现在消费信贷已经很完善。由于农民受到传统消费观念、小农思想以及“量入为出”习惯性消费理念等影响,目前农民也无法接受超前消费和贷款消费。

进一步发展农村消费的对策建议:第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努力提高农民收入。为了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夯实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进一步加强路、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另外,对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也不能忽略,要加快并保质保量的建设农村文教娱乐设施。加强对“农家乐”等副业的扶持,积极

农村居民消费率 篇3

北京美兰德媒体传播策略咨询有限公司(简称CMMR)于2008年3月间策划执行了“2008年中国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形态、媒介接触习惯与广告传播价值调研”。本项调查范围为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西藏和港澳台地区暂缺)。调查采用分层不等概率多阶段抽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5000份,在95%置信度下,抽样误差控制在1%以下。

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农村居民从改革初期的“吃——穿——用”为重心的消费模式,演变为目前的“吃——娱乐文教服务——穿——住——用——行”为重心的消费模式。具体来看,绝大部分农村家庭都拥有电视机,普通彩电的拥有率为98.3%;其次有81%的农村家庭户拥有手机;接下来依次是电话/小灵通、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及洗衣机,拥有率均在70%以上;对冰箱、DVD、摩托车等消费品的拥有率则在50%左右。

以上种种说明电视作为农村居民的主要休闲娱乐和信息来源主体已经成为农村家庭户的必需品;电话/小灵通、手机作为家庭或者个人与外界联系沟通的介体也逐渐成为家庭必需品;自行车、摩托车等作为农村居民的主要交通工具,为大部分农村家庭所拥有;洗衣机、冰箱、空调等作为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品质的物品,也开始进入农村家庭,且市场规模不容忽视。此外,对农村普通居民来说属于奢侈品的电脑、轿车、背投式彩电/液晶电视、数码摄像机等也逐步走进农村家庭,拥有了一定的消费市场。

针对被访者“从现在起5年之内,除了用于吃、穿以及必要的农业投入以外,打算将家庭纯收入主要用于”“子女教育开支及储蓄”、“养老/看病储蓄”、“定期/活期储蓄”、“添置住房/装修/家居/还房贷”等10项支出的调研结果显示:回答用于“子女教育开支及储蓄”的比例最高,为39.2%;其次是“养老/看病储蓄”,其比例是17.2%;排在第三、四位的是“定期/活期储蓄”、“添置住房/装修/家居/还房贷”,其比例分别是11.9%和10.2%。而将纯收入主要用于“旅游”的比例较低,只有0.7%,这表明农村居民还没有进入谋图享受的生活阶段,大部分农村消费者还在为谋求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而奋斗;主要用于“金融资产投资( 基金、股票、债券等)”和“保险”的比例也很低,合计有1.9%,而主要用于“定期/活期储蓄”的比例则有11.9%,这说明大部分农村居民的投资较为保守,以传统的低风险的储蓄为主,此外也有7.9%的会主要用于农业以外的“经商/做生意”。

未来5年农村居民纯收入的次要开支以“定期/活期储蓄”比例最高,有20.8%;以下依次为“添置住房/装修/家居/还房贷”、“养老/看病储蓄”、“子女教育开支及储蓄”,所占比例在10%~13%之间。除前面2项开支以外,还有25.2%的农村居民计划“购置家用电器”。总的来看,农村居民未来5年纯收入的开支计划以“子女教育开支及储蓄”和“定期/活期储蓄”为主,其比例分别高达53.6%、51.5%;其次是“养老/看病储蓄”,达到44.1%;再次为用于“购置家用电器”和“添置住房/装修/家居/还房贷”,均在35%以上。而用于“购买各种保险”、“旅游开支”和“金融资产投资( 基金、股票、债券等)”的比例均不到10%。

农村居民消费角色分析

生活资料基本上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购买,家庭成员在购买过程中所起作用不一样,从而扮演不同的角色。首先提出或有意购买某一产品的家庭成员是购买环节中的倡导者;提出意见或建议影响购买决策的家庭成员是影响者;决定是否买、如何买、哪里买的家庭成员是决策者;实际采取购买行为的家庭成员是购买者;实际消费或使用产品的家庭成员是使用者。当然并不是所有消费品的购买都需要有上述5种类别人员参与购买决策过程。通常情况下,如首次购买、购买消费品技术性越强、单价越高、购买情况越复杂,那么需要参与购买决策的人员越多。因此农村家庭购买家电、农业机械、保险等重大商品/服务的参与人员较多,市场营销人员必须了解各类人员所发挥的作用,以便采取不同的营销方式,影响所有的参与者,特别是有最大影响力的决策者。调研数据显示,农村居民通常同时扮演2~3种角色。其中使用者出现的频次最高,达到76.4%;其次是决策者和影响者,其比例分别为51.8%和47.7%。

就不同社会特征而言,男性农村居民比女性扮演的角色更多,且男性更多的在购买环节中作为决策者,女性则是影响者;15~19岁农村居民在购买环节中扮演的角色远少于其它年龄人群、60~64岁人群则高于其它年龄人群,且15~34岁农村居民作为影响者的更多,35~49岁农村居民作为决策者的较多;学历越高在购买环节中扮演的角色类别越少,且高等文化程度的农村居民作为影响者的更多、中低文化程度的农村居民作为决策者的更多。与此同时,各类别人群在购买环节中作为商品使用者这一角色的频次均较高。

通过进一步的对应分析,可得知在购买重大商品/服务的过程中,男性与女性所扮演角色迥异。在农村社会中,“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文化仍然存在,男性仍然是大部分农村家庭的支撑和主心骨,因此在重大商品和服务的购买中男性更多的属于决策者和执行者,女性更多的属于倡导者、影响者、使用者;而20~34岁及高等文化程度者扮演倡导者的可能性更大;15~19岁青少年与女性群体特性相近,在购买环节中作为倡导者、影响者及使用者;35~49岁的中年人与男性群体相近,在购买环节中作为决策者和执行者。

农村居民不同族群的生活形态分析

对2008年中国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形态、媒介接触习惯与广告传播价值调研中的生活形态量表进行多次分析、综合比较后,最终判定出6类族群,其特征如下:

事业重心族

此类族群正处于事业的上升阶段,对成功的追求极为重视,个性独立,做事有计划。以男性为主,比例为61.3%,TGI指数1达1.13,是6类族群中男性比例最高的;年龄呈倒U型分布,35~49岁占38.1%;学历较低,拥有高中/职高/中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仅为24.3%,家庭人均月收入408.4元,低于农村居民平均水平503.0元。

享受生活族

此类族群对生活抱有乐观积极的态度,有较强的冒险意识,并愿意为自身生活状况的提升付出行动。男性比例达到58.6%,略高于农村居民整体男性比例;以20~4岁年龄段为主,比例为43.6%;值得关注的是TGI指数曲线呈直线向下:12~19岁的比例为16.8%,TGI指数高达1.54,是6类族群中最高的;50~59岁与60~74岁TGI指数分别为0.62、0.32,是6类族群中最低的;文化程度与农村居民总体差别不大,初中及以下学历比例为66.3%;家庭人均月收入543.7元,高于农村居民平均水平。

积极进取族

对潮流有兴趣。与整体性别比例相似,但略偏向女性,其TGI指数达1.05;年龄分布以20~34岁为主,比例达35.4%,略高于农村居民整体平均水平;拥有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比例为51.9%,TGI指数达0.79,为6类族群中最低;家庭人均月收入达554.5元,高于农村居民平均水平。

时尚活跃族

此类族群走在时尚流行的前沿,喜欢追求流行、时髦与新奇的感觉,购物欲望强。与整体性别比例相似,但略偏向女性,其TGI指数达1.06;年龄分布以20~34岁为主,比例达47.3%,TGI指数为1.42,是6类族群中最高的;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比例较高,为15.0%,其TGI指数达1.55,为6类族群中最高;家庭人均月收入592.6元,为6类族群中最高。

精打细算族

此类族群对日常开销报着谨慎小心的态度,倾向于选购较为便宜的商品,并关注各类商品的信息如折扣。性别比例与整体情况类似,男性比例达53.0%,女性比例达47.0%;年龄分布以35~49岁为主,比例达41.1%,其TGI指数为1.31,是6类族群中最高的;这一群体的文化程度较低,初中及以下学历TGI指数为1.14,大专及以上学历TGI指数为0.52;家庭人均月收入474.1元,低于农村居民平均水平。

中庸保守族

农村居民消费率 篇4

在当前经济下行期,要拉动经济增长,当务之急是提高居民消费力。相比较于城镇居民消费,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缓慢且消费结构不合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容乐观。苏北是江苏北部地区的简称,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苏北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远远落后与苏南、苏中区域。所以,以苏北农村居民消费为研究对象,优化其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对于推动江苏经济快速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二、调查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苏北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课题小组采用查阅文献及开展问卷调查的方式,明确苏北农村消费结构现状。课题小组自2015年12月至2016年4月,对徐州、连云港、淮安、宿迁以及盐城等五大苏北区域开展了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355份,收回问卷285份,回收率为80%,剔除无效问卷45份,有效问卷为240份,能满足研究需要。

(一)人口统计特征

表1 人口统计特征分析

有效样本中,(1)性别分布。男性102位,占样本总体的42.5%,女性138位,占样本总体的57.5%,女性比例略高于男生,这符合农村地区男性外出打工而女性居家的现状。(2)年龄分布。18~30岁的样本占40.8%,31~40岁的样本占32.9%,41~50岁及50岁以上的样本占了26.3%。这与本研究调研对象的选择有关,主要是考虑便于问卷的填写。(3)学历分布。小学或以下比例为3.4%,初、高中比例为46.6%,专科或本科比例为41.7%,硕士研究生为8.3%,这与之前的年龄分布选择基本吻合,也表明现在农村居民对于子女教育水平的重视。(4)职业分布。公务员或国家企业员工比例为26.6%,私企或个体经营户比例为49.6%,教师比例为10.5%,务农、学生能其他职业为13.3%。私企或个体经营户比例为所调查人群的一半,与农村的职业现状基本吻合。(5)家庭月收入情况。从群体收入比例来看,1 000~3 000元占比为25.4%、3 000~5 000元占比为43.7%、5 000~8 000元占比为16.7%、8 000元以上为14.2%。从收入来看,目前农村月收入主要集中在3 000~5 000元,但是两级分化趋势明显,低收入家庭与高收入家庭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6)家庭成员数量分布。3人或3人以下比例为35.8%,4人为40%,4人以上为24.2%。由于调查对象主要集中在40岁之前,因此家庭人口也较为符合。综上所述,研究样本涉及到各类人口统计特征群体的消费者,反映了样本群体的多元化。同时,在不同人口统计特征变量的不同水平上又有所侧重,这与选择的被调研对象有关,需要有一定知识又了解家庭消费收支的群体。

(二)消费情况分析

1. 消费结构支出比例。

通过查阅江苏省统计年鉴(见表2),苏北农村居民2014年的消费支出比率分别为:食品消费占比为32.56%位居第一,其他依次分别为居住18.04%、文教娱乐15.21%、交通通信11.48%、衣着7.96%、医疗保健6.73%、家庭设备6.28%及其他1.74%。与2010年对比发现,而食品比重大幅度下降,交通通讯的比例逐渐提升,居住波动上升,交通通信、文教娱乐所占比重表明苏北消费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

表2 苏北农村居民2014年各类消费支出比率

(单位:%)

2. 消费支出增长情况。

为了进一步了解消费结构,就消费增长较快的项目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尽管城市之间有所差异,目前增长较快的是教育支出和住房新建改建支出。增收后的农民首先想到钱用于建房、装修住房,而教育支出的快速增长表明农村家庭对于子女教育的重视。总体来看,住房教育支出过大,消费结构仍有待调整(见下页图1)。

3. 储蓄现状分析。

在收入总量既定的条件下,储蓄的增加,必然带来消费的减少。调查显示,农村居民保持着良好的储蓄习惯,储蓄比例以30%~60%居多。之所以保持如此高的储蓄,从下页图2分析来看,购买新房、子女教育、子女婚姻是当前加强储蓄的主要原因,这与前面消费增长较快的支出项目也是吻合的。

4. 影响消费的因素。

了解农村居民在购物时的影响因素,有助于刺激消费的政策制定。调查显示,五大区域基本是质量第一、价格第二、实用第三和品牌第四。以上分析表明,农村居民在购物方面,不再一味地追求廉价,而是更关心产品质量。尽管品牌并不是农民居民的消费首要考虑要素,但是随着收入的逐渐提高,对品牌的需求会日益加强。

图1 苏北农村居民增长较快的支出项目

图2 苏北农村居民储蓄原因

图3 影响消费的因素

5. 农村居民消费观念。

根据收入的多少来决定消费支出,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消费观念。调查显示,苏北农村居民依旧坚持“量入而出”“省吃俭用”的消费观念,超额消费的倾向不显著。但是有些地方的农村居民在消费过程中还表现出一定的攀比心理,缺乏计划性和合理性,在添置大量耐用消费品时并非根据家庭的实际需要,而是一种从众消费,满足了虚荣心的同时也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见下页图4)。

6. 其他方面。

进一步的调查发现,由于交通的便利,现在农村居民不局限在乡镇购物,去城里购物的情形越来越普遍。而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购物在农村市场中也较为流行,且比例越来越大。随着网络购买的兴起,网络支付方式也越来越流行,虽然现金仍然是支付的主要方式,但是银行卡和网络支付使用势头上升迅速。

图4

三、优化苏北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对策

(一)提高农村消费品质量

过去由于收入有限,农民多数入不敷出,购物先看价格,再看商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层次逐渐提升,因此食品、衣着、家用设备等供给方面,应加大产品品种数量,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应注重产品品质,提供优质廉价的产品;同时加大品牌产品的销售力度,满足农村居民对家用产品在品种、品质、品牌等方面的多元需求。

(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高储蓄必然会抑制消费的增长,而降低储蓄的唯一办法是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因此,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解决农村居民的医疗及养老担忧;加大农村义务教育补贴制度,减轻农村居民的教育负担。提高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才能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

(三)鼓励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和消费方式

通过对苏北农村居民新的消费需求的满足,提高其消费水平,推动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如针对日益增长的交通及通讯消费热点,鼓励本省的车辆行业、手机等通讯设备的发展,做到农村交通设备多样化,手机通讯便利化。

(四)倡导科学的消费观念

随着收入的增长,农村家庭消费依然应该遵循“量入为出、量力而行”,应避免超前消费和从众消费。超前消费会给家庭带来一定的经济风险,而从众消费更带来一些不必要的添置。在产品的消费方面,应鼓励农村居民多增加一些文化、娱乐消费,不能一味沉溺于丰衣足食的物质生活。

(五)增加农村商业网点

针对农村居民日益旺盛的需求,增加农村商业网点,为居民提供更多购物的渠道,方便居民购买,才能进一步满足农民多样化的消费需要。针对结算方式的转变,在农村商业网点也应该增加银行卡、支付宝等支付方式,满足农民快捷支付方式的需求。

摘要:通过对苏北五市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调研,了解到苏北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现状、支出增长较快的项目、储蓄现状、影响消费的因素及消费理念等,并在此基础上,从提高农村消费品质量、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鼓励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和消费方式、倡导科学的消费观念、增加农村商业网点等方面,提出优化苏北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结构的对策。

关键词:苏北农村,消费结构,对策

参考文献

[1]张可远,欧向军.苏北经济发展的阶段、问题与对策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2014,(3).

[2]张荣.江苏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实证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5,(12).

[3]刘姝媛.农民生活消费问题的社会学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06.

[4]孟凡美.江苏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变化趋势及其对策分析[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2.

[5]李玉玲.值得探讨的家庭消费观念与结构[J].市场研究,2009,(9).

农村居民消费率 篇5

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的比较分析

作为消费热点之一的.信息消费,其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受居民收入规模的影响.在弗里德曼持久收入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回归方程,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我国城镇居民信息消费边际倾向大于农村居民信息消费边际倾向的结果.因此,我国现阶段应该优先在城镇培育信息消费.

作 者:张鹏 ZHANG Peng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财经学院,江苏,苏州,215021 刊 名:统计与信息论坛  CSSCI英文刊名:STATISTICS & INFORMATION TRIBUNE 年,卷(期): 16(6) 分类号:F2 关键词:信息消费   边际消费倾向   持久收入理论  

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问题分析 篇6

[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 消费结构 消费收入

河南省是农村人口占主体的省份,启动农村居民消费,对于拉动河南省的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对河南省居民消费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却从根本上拉动河南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只有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需求不断扩大,才能从根本上拉动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了扩大河南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就需要研究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和特点,制定相应的消费对策,来引导农村居民进行合理消费。

一、河南农村居民消费现状

(一)城乡差距较大。河南省总面积16.7万平方公里,人口9918万,其中,农村居民总数为6345万,占总人口比重为64%,可以看出农村居民人口占主导地位,目前在城市耐用消费品日趋饱和的背景下,农村消费市场得开发势在必行,据统计,2008年河南省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3044.21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8837.46元,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量有三倍之差,农村居民在家庭设备用品消费、医疗保健品消费、娱乐文教消费等方面都远远低于城镇居民。

(二)农村居民消费所占比重持续走低。2007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597.54亿元,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为2539.28亿元,占总量的55.2%;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为2058.29亿元,占总量的44.8%,农村居民消费所占比重呈持续降低的趋势。河南农民有效需求不足,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减小,在农村商品市场中消费者往往不追求商品的质量,农民的购买力较低,消费市场较狭小,产品较单一,农民消费水平低已成为直接影响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制约因素。

二、制约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因素分析

河南农村居民最终消费需求增长有多方面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城镇化水平低。发展第三产业,吸纳和聚集河南省劳动力,是河南省经济快速发展,和实现农民就业最主要的渠道。第三产业在我省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前景。截至2008年,第三产业在河南省的从业人员数为1424万人,仅占河南全部从业人员数的24.4%,发展滞后的第三产业,直接影响到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受到限制,从而阻碍了城镇化发展进程,2制约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健全和完善第三产业对与我省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农村居民收入来源较为单一。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和转移性与财产性收入三部分是我省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其中比重超过90%是前两项。可以看出农民的收入构成很单一。一方面因为农民掌握市场信息的能力有限。不能根据市场需求来种植生产。另一方面因为初级农产品价格波动幅度较大,加上天然的高风险性的农业经营,使得农业经营收入不稳定多样性;其次,外出务工所得收入不稳定,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不确定性也较大。

(三)居民不确定对未来收入和支出预期。由于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明显增加了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同时城乡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的不确定也在增大。农村居民消费信息不足,倾向于增高储蓄,储蓄不断高升消费减少。自2001年以来,河南省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余额不断增长,均保持两位数增幅,到2008年达到1.8%,绝对额达到9515.82亿元。不断攀升的高储蓄率,成为制约消费需求的增长主要原因。

(四)农村销售点种类不全,消费需求难以满足。农村消费市场还不够完善,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及多形式的消费需求,另外,在农村很少找到固定商品的销售点这就让农民无法购买所需品,很大程度打消了农民消费的积极性。其次,农民在购买商品上受到时间的局限性,农村消费市场大多以集市的形式出现,一般是一周一直两次集会,农民只有在集会上才能买到所需用品,所以消费受限也是影响居民消费的又一大障碍。

三、改善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的对策

对于改善河南农村居民消费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第一、稳定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高低和消费结构的合理化程度,是有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决定的,增加对农民的投资力度是政府解决农民收入最基本有效地做法。河南省作为中国农业第一大省,发展农业利用科技力量,一方面可以提高农民劳动效率,另一方面也有效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进而改善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促进和加快河南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

第二、政府加大对三农的投资力度。综合各种投资渠道。特别是财政支农,加大对三农的投资力度。实证研究表明,政府财政支出与民间消费间呈显著的互补关系,只要财政支出能够真正有效改善公共品和服务的供给,就能够起到刺激民间消费需求的作用,从而达到扩大内需的目的。河南省应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的长期稳定增长机制;为的是不断加强财政支农的作用。

第三、发展优势的农业产业。充分利用发挥河南省农业大省的优势,在农业增产增收的同时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同时拉长产业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弥补因初级农产品价格下跌造成的损失,转移吸纳农村劳动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农民非农产业收入同时提高农业附加值,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

四、结束语

农村居民消费现状评析 篇7

据江苏省统计局网站2011年12月1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 江苏农民消费支出2010年人均达6543元, 比2001年翻了一番多, 年均增幅1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能说明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2010年, 江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乡村地区实现1516.79亿元, 比2000年增长了85.2%, 反映最近10a来乡村地区的消费需求呈增长趋势。

2 收入水平对消费的影响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2003年, 农民收入始终低速增长。1997年至2002年, 农民人均纯收入6年只增加549.5元, 每年平均增长不到4%。尽管2003年以后, 农村居民收入有所增加, 但仍然十分有限, 只有农民收入大幅增加, 农村居民消费才能同步增长。

3 收入分配差距对农民消费的影响

目前, 农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远低于城市。江苏省统计局2011年12月份公布的数据显示, 按收入5等份分组计算的高收入户与低收入户的差距由2000年的5.4:1变为2010年的6.7:1, 绝对差距从2000年的6452元变为2010年的16983元, 扩大了2.6倍。这个结果表明, 农村居民中只有一部分人的消费可望得到扩大。

4 消费结构逐渐转型

消费结构是反映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生活质量变化状况以及内在过程合理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一般所指的消费结构就是衣食住行和文教、医疗等几大类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例。目前, 农民的教育消费太高, 以高等教育为例, 教育改革前, 全国高校年人均学费仅为200元, 1997年教育改革后, 学费从1998年的1000余元攀升至目前的5000元左右。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表明, 2004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8%, 但农村家庭的教育支出年增长率超过20%。教育费用的昂贵, 是农民进行现期消费的“后顾之忧”。

5 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预防性储蓄理论认为, 当消费者面临收入的不确定性越大的时候, 他更多的是依据当期收入来进行消费。而且, 未来的风险越大, 他越会进行更多的预防性储蓄。当前, 虽然农民收入有所增加, 但出于谨慎动机, 用于预防意外事件的货币量也随之增加。例如, 农村中“看病难”“养老难”仍是目前农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不久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组织专家实地调查显示, 52%的人头痛感冒就自己买药吃, 有近20%的人是自我治疗或者硬挺着等病好。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使得农民有钱也不敢大胆增加现期消费。

6 农村消费环境较差

主要表现在:

6.1 乡村道路建设问题突出

尤其是山区农村, 农民有特产运不出, 工业品也难以进入, 形成一道较难逾越的鸿沟。

6.2 我国当前电视广播

通讯设施虽然发展很快, 但在农村尤其是广大偏僻山区仍然是盲区, 限制了广播电视及手机等产品的消费。

6.3 因缺乏对消费品质量的有效监督

大量劣质产品拥入农村市场, 农民深受其害, 消费积极性严重受挫。

7 消费水平总体偏低

从总趋势上看, 江苏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不断增长, 但农民消费水平总体仍然偏低。2001~2010年江苏地区生产总值使用额中, 居民消费从3027.67亿元增加到10942.82亿元, 年均实际递增12.4%。其中:农村居民消费从1373.31亿元增加到2676.41亿元, 年均仅递增5%;而城镇居民消费从1654.36亿元增加到8266.41亿元, 年均递增16.7%。由此可见, 在江苏近10a的经济发展中, 来自农民消费的贡献非常小。

8 消费心理因素对农民消费的影响

现实生活中, 农民的消费行为还受到传统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的影响, 如平时省吃俭用, 到节假日过度消费, 重视人情消费、非科学消费, 消费方式讲究从众与求同, 造成实际改善生活的支出受到挤占, 使得农民消费增长乏力。

9 财政与金融市场的支持力度对农民消费需求的影响

近几年, 国家财政、金融在支持农村消费上做了很多工作, 但相对于对城市消费的支持, 还是很小的。就金融信贷来说, 一来因农民金融信贷观念相对落后, 在生产生活消费时, 如自有资金不足, 大多数选择向亲戚朋友等个人借款, 甚至向不法高利贷者借贷。其次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不太愿意向回报率较低、风险相对较大的农村或农民贷款。另外, 宏观经济环境、就业机会等因素同样会对农村消费产生作用, 或将成为制约消费需求的阻力。

参考文献

农村居民消费率 篇8

关键词:消费结构,农村居民,消费特征

从支出的角度来看,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 然而, 多年来, 中国经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 消费的拉动作用较小。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 迅速演变成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主要发达国家经济相继陷入衰退, 大部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在出口受到极大影响的情况下, 中国政府适时提出了增加投资和拉动消费的保增长目标, 把扩大内需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考虑。但是, 由于城乡分割发展的二元经济所形成的城乡居民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巨大差异, 使得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低下, 农村消费市场长期“启而不动”, 成为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难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 本文选择农村居民消费进行研究, 通过分析消费结构, 得出农村居民的消费特征, 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开启农村消费市场的措施。在进行实证分析时, 本文选取河南省的数据作为样本。河南省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 乡村人口众多, 启动其消费水平成为河南省成功拉动内需的关键所在。

一、农村居民消费现状

2009年底, 河南省总人口规模达到9 967万, 其中, 乡村人口高达6 609万, 所占比重高达62.3%。但从其消费规模来看, 2009年农村居民最终消费支出仅为2 106.9亿元, 所占比重仅为33.72%,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对比为3.4 (农村居民=1) , 农村居民消费低下问题十分严重。根据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时间序列年度数据可知:除了1995—1997年之间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距在3.0之下之外, 1990—2009年的其他年份, 河南省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距均在3.0之上, 并且在2000年之后, 二者的差距呈现上升的趋势, 保持在3.5左右的水平。

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来看, 总收入水平较低, 特别是工资性收入过低, 是引起农村居民消费低下的主要原因。2000年,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2 726元, 其中, 来自于家庭经营收入的就有2 134元, 来自于工资性收入的仅有474元, 所占比重仅为17.4%;2009年, 这种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6 414元, 来自于工资性收入的只有1 622元, 所占比重仅提高到25.3%, 年均增幅不到1%。

为了进一步揭示收入水平对消费水平的影响, 本文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回归模型所用数据来自于《河南统计年鉴2010年》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时间区间为1980—2009年共计三十年的跨度。根据回归系数选择滞后阶数, 可以得到如下回归结果:

资料来源:《河南统计年鉴2010年》。

回归方程中, Yt和Yt-1分别代表农村居民家庭当期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和滞后一期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Xt代表农村居民家庭当期人均纯收入。回归系数显著不为零, 表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对消费支出具有显著影响, 且消费支出受到上期消费水平的影响。

从总体上看, 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低下,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居民收入较低。近年来, 中国三农问题凸显, 其中, 农民增收困难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

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演变特征

在考察消费总体水平的基础上, 为了全面把握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特点, 仍需进一步分析其消费结构。2000—2009年, 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呈现如下特点:

(一) 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

2000—2009年, 河南省农村居民食品消费人均支出由654元上升到1 220元, 绝对数呈现上升态势, 但从结构来看, 食品消费所占比重逐渐下降, 由2000年的49.71%下降到2009年的36.02%。恩格尔系数的逐渐下降, 反映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同时, 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更加注重营养, 膳食结构更加趋于合理。从食品消费结构来看, 农村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由2000年的257.63公斤下降到2009年的194.44公斤, 而蛋类及蛋制品和奶和奶制品人均消费量则分别由2000年的9.73公斤、0.14公斤上升到2009年的10.57公斤、2.15公斤。在食品消费结构中, 肉禽及制品人均消费量出现了下降, 由2000年的12.35公斤下降到2009年的9.84公斤,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2000年以后, 肉禽及制品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 引起了其消费量下降, 作为其替代品, 蛋类及蛋制品消费量出现了增加。

(二) 居住消费持续上升

2000—2009年, 河南省农村居民居住消费人均支出由206元上升到876元, 成为仅次于食品消费的农村居民第二大类消费支出, 其所占比重快速上升, 由2000年的15.66%上升到2009年的25.85%。造成居住消费持续上升的原因在于购房和建房支出快速上涨,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农村居民的日常消费产生挤压和抑制效应, 成为制约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 也会影响到国家扩大内需、扩大消费政策的实际效果。

单位:元

注:表中圆括号内数字代表该项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 单位为%。

(三) 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稍微增加

从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的绝对数值来看, 农村居民消费支出逐渐增加, 但从比例上看, 这两项支出的比重并没有发生较大变化, 其比重仍大致保持在12%~13%水平之间。从家庭耐用消费品来看, 2000—2009年, 河南省农村居民百户洗衣机拥有量由24.52台增加到79.45台, 电冰箱拥有量由6.90台增加到34.43台, 空调器拥有量由0.60台增加到15.05台, 彩色电视机拥有量由38.21台增加到103.76台。由此可见, 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继续升级, 家庭主要耐用品拥有量出现较大幅度上升。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家庭主要耐用品价格的持续走低, 家庭主要耐用品已由奢侈品成为农村居民的必需品;二是家电下乡等惠农政策的实施, 使农村居民消费耐用消费品的能力得以提升。

(四) 交通、通讯和医疗保健快速增加

无论是绝对数还是比重, 农村居民的交通、通讯和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均出现了快速增加。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村居民对交通和通讯的需求增加, 现代化的交通和通讯工具快速增加。2000—2009年, 河南省农村居民百户自行车拥有量由151.95辆下降到132.33辆, 取而代之的是生活用汽车拥有量由2005年的0.33辆增加到2009年的1.33辆, 摩托车拥有量由14.57辆增加到51.95辆, 移动电话拥有量由1.38部增加到126.24部。另外, 随着近年来农村医疗保险的逐渐普及, 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支出迅速增加, 其绝对支出金额由2000年的64元增加到2009年的243元, 比重也由4.83%增加到7.17%。但与城镇居民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2009年河南省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支出为875.52元, 比农村居民多出600多元。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逐渐深入, 这种巨大的差距有望得到改善。

(五) 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比重下降

随着农村居民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 精神文化需求应逐渐提高。但从河南省农村居民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的绝对金额来看, 由133元增加234元, 增加绝对金额有限;从比重来看, 则由10.11%下降到6.91%, 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由此可见, 物质生活的提高并没有带来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 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造成比重下降的一个可能原因是, 2006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使农村居民教育支出下降, 减轻了农民负担。但结合数据分析可知:2000—2006年, 农村居民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由133元增加到199元, 增加66元, 年均增加11元;2006—2009年, 由199元增加到234元, 增加35元, 年均增加11.7元;二者并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由此可见, 教育支出下降并不能解释农村居民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比重的下降。

三、提升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措施

消费结构的演变特征表明:河南省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主要表现为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 食品膳食结构更加趋于合理;消费品继续升级, 家庭主要耐用品拥有量出现较大幅度上升;交通、通讯和医疗保健快速增加, 但与城镇居民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农村居民居住消费持续上升, 成为仅次于食品消费的第二大类消费支出, 这会对农村居民的日常消费产生挤压和抑制效应;物质生活的提高并没有带来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 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根据以上研究结论, 本文提出如下提升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具体措施。

(一) 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近年来, 农村居民增收困难成为制约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城乡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严重影响到城乡一体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从长期来看, 推动农村居民消费的根本决定力量在于收入水平, 采取积极措施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 才能真正拉动农村居民消费。要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首先需要政府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在国民经济初次分配中, 调整劳动者报酬所占比例。根据《河南统计年鉴2010年》资料:1994年以后, 河南省劳动者报酬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61.06%下降到2007年的41.08%, 最近两年, 其比重虽有所上升, 但仍低于50%。其次,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加快城镇化进程。农村劳动力过剩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需要转移到劳动生产率更高的第二、三产业。但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土地城市化”, “村民变市民”, 那样做不仅不能提高农村居民收入, 还会严重损害农村居民利益。真正的城镇化应该是“产业城镇化”, 把发展能够促进农村居民就业的产业放在城镇化优先考虑的位置。另外, 还需要加大对第一产业的扶持和转移支付力度。农业曾为工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现在已到了“工业反哺农业”, 城乡协调发展的阶段, 需要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转移。

(二)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 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不可忽视的是, 城乡二元经济的存在, 使得广大农村居民并没有享受到等同于城镇居民的发展成果。需要逐步放开城市门槛, 使农村居民真正享受到和城镇居民一样的就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待遇, 用公民代替城乡居民。警惕“摊大饼”式的发展, 把“城乡一体化”变成“城乡一样化”。城乡一体化应该统筹城乡发展, 更根据区域相对比较优势原则, 实现产业的聚集和发展, 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就业。

(三) 调整居住成本

近年来, 城市房价快速上涨, 农村建房支出也在大幅度增加, 大大加剧了农村居民的居住消费支出。针对高房价,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频繁出台, 但效果并不明显, 其主要原因在于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和投机性住房需求。正在进行的新农村建设, 需要切实保护农村居民利益, 警惕针对农村居民的“圈地运动”再次抬头, 增加农村居民居住成本。只有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降低农村居民的居住成本, 才能降低居住消费支出对日常消费的挤压和抑制效应, 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

(四) 加快新农村建设

中国近年来的城镇化进程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其中, 乡村空心化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问题。所谓乡村空心化, 就是产业空、年龄人空、住房空、干部空, “四大皆空”造成一些乡村的凋敝和衰落。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劳动力转移的主力军, 其受教育程度较高, 对物质和享受的要求也高。但在城镇化进程中, 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城镇居民的意愿并不强烈, 仍把乡村作为自己的归宿地。在这种情况下, 加快新农村建设, 实现人口和产业的聚集, 才会逐渐改善乡村空心化问题;同时, 新农村建设可以实现“就地城镇化”, 也有利于解决新生代农民工不愿变市民的问题。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不仅只关注物质文明建设, 还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丰富新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 (2010) [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0.

[2]刘孟晖, 彭飞.河南省就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3) .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函数实证分析 篇9

1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设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 John Maynard Keynes, 1883-1946) 认为, 消费是由收入唯一决定的, 消费与收入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函数关系。随着收入的增加, 消费也将增加, 但消费的增长速度低于收入的增长, 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在短期中, 消费可分为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两部分。自发消费指不取决于收入的消费, 而引致消费是指随收入的变动而变动的那部分消费。用 代表自发消费, 代表边际消费倾向, 消费函数为:C=α+βY (α>0, 0<β<1) 。

2 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设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杜森贝里 ( James S.Duesenberry) 认为, 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不仅受自身收入的影响, 也受周围人的消费水平的影响。如果周围人的消费水平比较高, 即使消费者的收入水平较低, 他也会企图接近周围人的消费水平, 这种现象就称为消费的“示范性”。另一方面, 他也认为, 消费者的消费支出水平不仅受当前收入的影响, 也受自己历史上曾经实现的消费水平的影响。如果历史上曾经达到较高的消费水平, 即使当前的收入水平较低, 消费者也会企图接近历史上曾经达到的消费水平, 这种现象就称为消费的“不可逆性”。本文中讨论消费的“不可逆性”, 由于不可逆性的存在, 当前的消费倾向不仅与收入有关, 而且与曾经达到的消费水平, 即曾经所达到的最高收入水平有关。一般情况下, 收入具有随时间递增的趋势, 所以可以用前一期的收入代替曾经达到的最高收入。用 0表示当前的边际消费倾向, 用 1表示曾经达到的最高收入水平对当前消费的影响, 消费函数是:Ct=α0Yt+α1Yt-1 (t=1, 2, …, T) 。

3 模型的构建和检验

3.1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首先构建回归模型, 以我国农村居民1985-2007年间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和人均收入数据, 利用Eviews软件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 (OSL) 进行回归, 分别估计出我国农村居民绝对和相对收入假设消费函数模型的参数值。然后利用Eviews软件的相关功能对绝对和相对收入假设消费函数模型的参数进行经济意义检验、统计学检验和计量经济学检验, 验证消费函数模型对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数据拟合的程度, 寻找适合的消费函数模型以验证和发展消费理论, 并对结果提出建议。

3.2 模型的建立

按照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 建立农村居民消费回归模型为:

SCt=α+βYt+ut (t=1, 2, …, T, α>0, 0<β<1)

其中:SCt为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Yt为居民人均年收入, ut为随机误差项, α为人均年基本自发消费需求, β为居民边际消费倾向。

按照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理论, 建立农村居民消费回归模型为:

SCt=α0Yt+α1Yt-1+ut (t=1, 2, …, T, 0<α0<1, 0<α1<1) 。

其中:α0表示当前的边际消费倾向, α1表示曾经达到的最高收入水平对当前消费的影响。

本文利用Eviews软件, 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OSL方法估计的结果如下:

(1) 绝对收入假设的消费函数模型估计结果:

SCt=54.498+0.747Yt

(2.14) (60.593)

R2=0.9943 F=3671.510 D.W.=0.468

(2) 相对收入假设的消费函数模型估计结果:

SCt=54.536+1.171Yt-0.468Yt-1

(3.191) (15.605) (-5.715)

R2=0.998 F=4256.779 D.W.=1.643

3.3 模型的检验

(1) 绝对收入假设的消费函数模型的检验。

从回归估计的结果看, 模型拟合较好。可决系数R2=0.9943, 表明模型在整体上拟合的非常好。从截距项和斜率项的t检验值来看, 均大于5%显著性水平下自由度为n-2=21的临界值2.08;并且从斜率项的值看, 0<0.747<1, 符合经济理论中边际消费倾向在0和1之间的绝对收入假设。此消费函数模型通过了经济意义检验和统计学检验, 下面进行计量经济学检验。

本文采用White检验来检验异方差性。White检验是建立辅助回归模型的方式来判断异方差性。如表1所示:Obs*R-squared=10.700, 表明不存在异方差。

对样本容量为23、一个解释变量的模型、5%显著水平, 查D.W.统计表可知, dl=1.26, du=1.44, 模型中D.W.< dl显然消费模型中有自相关。这一点也可以从残差图中看出, 残差图如下图:

在残差图中, 残差的变动有系统模式, 连续为正和连续为负, 表明残差项存在一阶正自相关。

下面运用广义差分法进行自相关的处理:

采用科克伦-奥科特迭代法估计 :

在Eviews软件下, 1阶广义差分的估计结果为:

SCt=24.320+0.768Yt+0.804AR (1)

(0.267) (24.520) (5.732)

R2=0.997 F=3774.598 D.W.=1.395

在5%的显著水平下, dl

在EVIEWS软件下, 2阶广义差分的估计结果为:

SCt=62.845+0.743Yt+1.121AR (1) -0.491AR (2)

(1.259) (33.019) (5.121) (-2.042)

R2=0.998 F=2534.350 D.W.=2.116

在5%的显著水平下, du

(2) 相对收入假设的消费模型的检验。

从回归估计的结果看, 模型拟合较好。可决系数R2=0.998, 表明模型在整体上拟合的非常好。但是α0=1.171>1, α1=-0.468<0, 模型的两个参数估计量经济意义都不合理。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估计中, 出现参数估计值的经济意义明显不合理的情况, 样本数据存在严重共线性的可能性较大。下面利用简单相关系数法进行多重共线性的检验, 利用Eviews软件, 相关系数矩阵如表2。

从此相关系数矩阵可以看出, 解释变量相互之间的相关系数较高, 证实确实存在严重共线性。所以相对收入假设消费模型对我国农村居民不能应用。

4 结语

通过以上实证分析可知,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设可以用来描述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目前我国农民的消费仍然由收入决定, 所以要启动农村消费市场以拉动经济增长, 必须研究如何提高农民的收入。

农民的纯收入主要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与转移性和财产收入构成。农民已经属于“半工半农”型农民, 近年来工资性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上升, 而作为农民收入中最稳定最直接的收入来源——农业收入比重在下降。这就要求加快建立农民剩余劳动转移的保障制度, 建立农民工的培训制度, 不断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和就业层次。继续保障农民最稳定的农业收入, 重点解决农业生产方式的有效提升, 实现农业产业链向工业方向的延伸, 同时要充分发挥税收等经济杠杆作用, 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从而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同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一方面, 按照城乡一体化目标, 加快建立起与城镇相同养老、医疗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另一方面, 加快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 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 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 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摘要:在对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根据1985-2007年间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和生活消费支出统计数据, 用绝对收入假设和相对收入假设消费函数模型对农村居民的消费数据进行拟合, 利用Eviews软件对计量模型进行了参数估计和检验, 并对所得的分析结果做了经济意义的解释, 以验证和发展消费行为理论, 得出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设才可以用来描述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我国农民的消费仍然由收入决定, 所以要启动农村消费市场以拉动经济增长, 必须提高农民的收入。

关键词:消费函数,农村居民,实证分析

参考文献

[1]李武.基于凯恩斯消费函数的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异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 2007, (6) .

[2]张晓峒.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使用指南[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

南京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实证分析 篇10

一、南京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现状

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理论, 可知消费支出与收入之间存在着一种以经验为依据的稳定关系。对消费者而言, 决定其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是其实际的可支配收入, 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 消费性支出也会增加, 但消费的增长会低于收入的增长, 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1997年以来, 随着南京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不断增加,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 2006年南京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是1997年的1.96倍。本文在分析南京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变化时选取了南京1997~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和人均年消费性支出的时间序列数据 (表1) 。

根据表1, 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3.0得到南京农村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与人均年纯收入的拟合图。二者基本呈线性关系。经相关分析, 可得其相关系数高达0.945 (见表2) , 说明农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与年生活消费支出两个指标高度相关。

通常, 绝对收入假说消费函数模型为:C=a+b Y+u (a>0, 0

求得总消费函数为:

C=-768.720+0.832Y, R2=0.893 F统计量:66.635 (-1.538) (8.163)

本消费函数中a>0, 这是因为从1997年到2002年这6年间, 农民的消费支出不稳定。有的年份当收入增加时, 消费支出不升反降, 如1998、2000年。有的年份收入有较大幅度上升, 但消费支出只有小幅度上升, 如2001、2002年。消费函数的t值通过检验, R2=0.893证明方程的拟合度高, 方程具有代表性, 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显著;b>0, 说明农村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与年纯收入呈正比例关系。

南京农村居民消费支出项目分为食品、衣着、居住、设备用品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文教娱乐服务、其他商品服务等八个项目 (所有数据均来自历年南京市统计年鉴, 并以最新出版的年鉴数据为准, 因版面所限, 数据表格省略) 。以农村居民的年纯收入为自变量, 以食品、衣着、居住、等为因变量进行回归, 各回归方程的参数估计以及t检验值的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 反映食品、居住支出、其他商品服务与收入关系中的基本需求a为正数, 而反映衣着、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服务与收入关系中的基本需求a为负数。这说明南京农村居民在取得收入后, 一般先满足食品、居住支出、其他商品服务需求, 随着收入增加, 在衣着、设备、医疗保健、交通、娱乐方面的支出增加。从相关系数看, 只有其他商品服务相关性较低, 为0.560, 其他七项消费支出与人均年纯收入的相关性都很强, 相关系数高于0.79。从回归方程的判定系数来看, 与相关性分析一致, 除了其他商品服务这一项为0.314, 其他方程的判定系数均大于0.63, 这表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各类消费支出具有较强的线性关系, 且所有方程均通过t检验。从边际消费倾向来看, 食品的边际消费倾向最高, 为0.242, 其次是文教娱乐服务 (0.184) , 交通通讯 (0.151) , 居住支出 (0.089) , 设备用品服务 (0.057) , 医疗保健 (0.052) , 衣着支出 (0.048) , 其他商品服务 (0.009) 。这说明南京农村居民在收入增加时, 投入最多的首先是食品、其次是文教娱乐、交通通讯, 这三类项目边际消费倾向均大于0.15。这也可以看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用于娱乐教育文化、交通、医疗、居住的消费支出比重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优化升级。

二、南京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一) 南京市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 具体反映在以几个方面:

1、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南京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1997年的53.02%下降到2006年的38.61%, 下降了14.41个百分点, 达到近几年的最低点。代表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的下降, 表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在经历由追求数量到注重消费质量的转变。

2、南京农村居民衣着、其他商品和服务的支出比例分别呈下降态势。衣着支出比重从1997年的7.88%下降到2006年的6.66%。恩格斯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三个层次:生存需求、享受需求和发展需求。而衣着支出、其他商品属于生存需要层次, 生存性消费支出比重不断下降, 体现出南京市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正在升级、消费层次明显提高。

3、南京农村居民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比重不断上升, 生活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与食品、衣着份额下降相对应的是, 农村居民用于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及服务在消费支出的比重都不断上升。南京农村居民的这三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由1997年的17.62%上升到2006年的32.68%。其中, 医疗保健支出比重从1997年的3.13%上升到2006年的4.93%, 交通通讯上升的幅度最大, 从1997年的3.73%上升到2006年的11.29%, 上升了7.39个百分点, 说明农民对出行方面要求的提高。文教娱乐及服务从1997年的10.76%提高到2006年的16.46%, 增加了5.7个百分点, 上升幅度位居第二位, 近次于交通通讯。这说明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农村居民用于教育方面的费用也随之提高。

(二) 南京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 南京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虽然有较大改善, 但是, 升级相对缓慢。南京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虽然不断下降, 但同期, 不但一直高于上海农民、也高于南京城镇居民 (如表4) , 这说明南京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不但落后于上海农民, 也落后于南京城镇居民。南京农村生存性消费支出比重仍然过大, 发展型消费比重过小。如2006年食品、衣着支出比重总额达45.26%, 将近占支出比重的1/2。同时, 从1997年到2006年, 农村居民衣着支出比重虽然下降, 但仅下降了1.22个百分点。2006年, 农村居住支出比重是次于食品、文教娱乐及服务的第三大类支出, 但上升幅度很小, 十年间只上升了0.3个百分点;医疗保健支出、文教娱乐及服务比重分别上升了1.8、5.7个百分点, 上升的比重不多。而用于家庭设备用品与杂项商品和服务的份额变化不大。

三、优化南京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对策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 为正确引导南京市农村居民消费, 实现消费结构的合理化,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稳步提高南京农村居民收入。影响农民消费需求的因素是收入, 只有不断扩大农民收入, 才能提高农民消费需求, 推动消费结构的优化。自1997年以来,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不断增加, 但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则上升缓慢, 由1997年的12.9%提高到2006年的13.2%, 只提高了0.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收入主要来源为工资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 家庭经营中人均农业收入在农村居民纯收入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 1995年、2000年和2005年这一比重分别是44.65%、29.7%和15.1%。当前, 虽然农产品价格上涨,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民增收, 但农资价格也高位运行, 农产品成本增大, 对农民增收的反作用影响依然明显。所以, 为了增加农民收入, 首先要提高农民的农业收入;稳定农产品价格, 限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为农业稳产和农村居民生活保障创造有利条件;其次, 努力增加农村居民的非农收入。工资性收入是实现“非农化收入”较快增长的“稳压器”, 所以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就近转移到各类乡镇企业, 尤其是那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

2、提高南京农村居民在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方面的比重, 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当前, 农村社会服务体系不完善, 文化娱乐方面的设施更是缺少, 这些都不利于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升级。改善南京农村通讯设施等现代化通讯条件, 提高农村居民在交通通讯等方面的消费;发展娱乐服务基础设施, 丰富农村居民的消费内容, 满足享乐型需求;总之, 新建各种高质量的基础设施来满足农村居民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 使消费结构更加合理化。

3、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稳定农村居民支出预期, 扩大农民消费需求。目前南京农村保障体系还不完善, 农民在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后顾之忧较多。要逐步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 在目前农民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基础上, 增加对农户的养老补助, 逐步建立起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保险体系;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财政应加大农村医疗卫生投入, 重视农村医疗设施建设, 提高医疗卫生水平, 提高农民医疗保健支出;建立农村社会最低保障制度并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及时调整低保标准, 使其切实发挥作用;建立社会福利救助制度, 让遭受意外变故的家庭能够得到及时救助和扶持。

4、更新消费观念, 提高消费水平。2006年南京市农村居民吃、穿、住三大基本消费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仍高达58.98%, 即绝大多数农民的消费仅限于一般的生活支出。这说明农民沿袭多年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 决定了其消费水平就是维持基本生存消费, 逐步地发展享受消费。同时, 农村信用社改革相对滞后, 小额贷款手续复杂、申请困难, 长期得不到突破, 导致大部分农民不敢借贷消费, 消费层次不高。要大力宣传新的消费观念, 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对发展消费信贷重要性的认识。加快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 继续探求适合南京农村居民消费信贷的方式, 简化申贷手续, 向农户和农村企业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实现从无债消费转为适度负债消费, 并逐步进入消费信用化的时代。

参考文献

[1]南京市统计局.南京市统计年鉴[R].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8-2007.

[2]上海市统计局.上海市统计年鉴[R].上海: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7.

[3][美]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兹著, 范家骧等译.宏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4]南京市统计局.南京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EB/OL) (2007-08-07) http://www.njtj.gov.cn/_siteId/4/pageId/63/columnId/3457/articleId/70145/DisplayInfo.aspy

农村居民消费率 篇11

关键词:收入水平;支出负担;收支预期;对策

Abstract:This study use primary data and offical statistics of Shandong Province government to analysis reasons of low level consumptions of local rural household. It founds that low level of income, heavy burdens,uncertainty on income expectation are key constraints on rural household consumptions of Shandong Province.Therefore it suggest that improve rural households income, promote employment,strengthening confidence on rural consumption,rising rate of urbanization are necessary methods.

Key Words:income level,burdens,income expecation,solution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265(2009)11-0078-05

一、引言

近些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从供给约束转化为需求约束,消费对经济拉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尤其是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投资和进出口对经济的拉动力迅速下降,进一步证明了消费需求才是经济增长真正而持久的原动力。扩大农民消费不仅可以有效化解和消除当前相对过剩的生产能力,而且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生活质量,是当前我国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的关键所在。

近些年,山东省农村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村消费呈现出水平不断提升、规模持续扩大、消费能力和消费层次稳步提高等特点。2008年,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5641元,增长13.2%;人均消费性支出4077元,增长12.6%,农民纯收入及消费性支出增速均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67.7亿元,增长18.9%,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连续5年实现增速同比提高。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山东省农村居民消费层次逐步提升,恩格尔系数从2000年的44.2%降至2008年的38.1%,年均下降1.6%,农民消费水平正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

尽管农村居民消费状况不断好转,但与国外及城镇居民相比,仍然存在总体消费水平提升缓慢、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消费结构不平衡和边际消费倾向趋于下降等问题。2008年,山东省农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仅占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的37%,尚未达到1996年的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较2007年下降0.5个百分点。农村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始终保持在9%以下的较低水平,远低于全部居民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30%左右)。从支出结构看,食品、衣着、居住等基本生活型消费支出占比高,三者合计占60%以上;而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等较高层次的享受型消费仍处于起步阶段。2008年,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差距为6930元,较2000年扩大了3678元;每百户农户拥有彩色电视机数量与2000年城镇居民拥有量基本持平,农户其他耐用品拥有量与城镇居民的时间差距均在10年以上。2008年全省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分别为0.7227、0.6936,同比分别下降0.0039、0.0814。因此,积极探寻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内在规律,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许多学者对制约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主要有以下观点:一是收入状况成为制约农民消费的瓶颈。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到霍尔的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的种种西方消费理论,虽然观点上迥然不同,但均强调了收入对消费的决定作用,即认为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国内学者也对我国存在的消费不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系统分析。如余永定、李军(2000)指出,由于收入水平不高以及转轨时期较高的收入风险和严重的生命周期存在,中国消费者不太可能进行一生的消费规划,因此标准的生命周期假说可能并不适用。刘建民等(2003)对我国居民的消费行为进行了理性预期检验,认为标准的理性预期持久收入假说并不能完全解释我国居民的消费行为。二是支出负担重和预期收入低对农民消费影响突出。王秀杰(2002)认为,农民预期收人降低,预期支出增加,也是影响最终消费需求的因素。与此同时,农民对子女教育费用支出的预期及农村医疗费、税费负担等支出的预期却不断增加,使未来的不确定性增加,风险增大,也在客观上影响了农民最终消费的增长。三是消费环境差,基础设施落后,降低了市场吸纳能力。龚志民、毛中根(2002)认为,农村居民的消费从购买到使用离不开具体的环境,缺乏市场进入条件,也制约了农村市场发展。詹兆雄(2009))认为,农村存在商业观念落后,供给结构不合理,农村市场硬件方面存在着布局不合理、规模偏小、设施简陋、配套不全等问题,导致农村市场发育不健全,流通渠道不畅,限制了农民消费。另外,农民消费观念落后,人情关系支出比重高及存在攀比心理等因素,对农民消费水平提高形成了制约。如姚巧燕(2009)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可以发现,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具有示范效应和攀比行为的特征。

从总体上看,国内学者对影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各种因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但大多研究只是定性分析,缺乏数据支撑。对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的具体数量关系进行系统性研究的相对更少,而且大多定量研究运用的是年度数据,难以反映近些年农民消费的细微变化。鉴于此,本文借助山东省1000户农户调查数据和山东省统计数据,从收入支出及预期角度对影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因素进行系统分析。

二、制约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受益于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升,消费能力稳步增强,消费支出不断增加,消费层次持续提高,农民消费水平正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但与发达国家及处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农民消费水平相对不高,制约农村居民消费的因素较多。

(一)长期收入偏低是影响农民消费水平提高的根本因素

国内学者研究结果表明,在绝对收入消费函数、生命周期消费函数和持久收入消费函数中,弗里德曼(1957)的持久收入消费函数与我国居民消费行为吻合得最好。持久收入理论认为,消费与持久收入的关系(除了变量的误差)是恒定的。居民消费取决于持久收入,也就是说,理性的消费者为了实现效应最大化,消费决策的主要参考变量是长期收入水平。因此,人均纯收入的长期稳定增长是农民消费能力不断提高的基础和保证。2008年,山东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641元,仅相当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4.6%,不及城镇居民1999年的收入水平;同比增长13.2%,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低1.2个百分点。近年来,山东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之间的差距虽有所缩小,但始终保持在1个百分点以上,两者之间绝对量的差距仍在逐年拉大。

(二)暂时性收入不稳定是制约农民消费欲望的重要因素

本文根据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借鉴巴拉针对发展中国家的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估计方法,利用1992-2008年山东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消费支出数据,构建了持久收入模型:

模型具有良好的统计性质,其统计量均通过检验,,表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和异方差,计量经济性能良好。结果发现,在影响农村居民消费决策变量中,除了持久性收入外,暂时性收入也非常显著。这也从实证的角度印证了这样一个事实:农民消费一方面较为理性,其基本消费由较为稳定的、有保障的收入(即持久收入)决定,他们会以一定比例的持久收入来满足当期消费;另一方面,他们又有提高消费水平的强烈愿望,短期内的收入变动也会影响到其当前的消费水平。1992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位确立后,人们收入多元化和多样化,暂时性收入增长较快,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收入。一般来说,农村居民通过临时做工获得了“暂时收入”,他们习惯于把这一部分收入消费掉,以实现更高水平的生活质量。但是农民暂时性收入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对农民消费能力提升存在较大制约。

(三)工资性收入偏少是影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突出因素

农村居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家庭经营收入Y2、劳动报酬收入Y1(工资性收入)和其它收入(主要是财产性收入Y3和转移收入Y4)。经济转轨以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以及城市的转移,农民的劳动报酬收入与非农家庭经营收入不断增长,并逐渐成为农民生活消费水平赖以提高的重要途径。我们以2002—2008年农村居民不同收入来源的季度数据为样本,构建人均消费支出C与不同收入来源的线性回归模型,回归结果为:

方程各统计量均通过统计检验,可用于分析不同收入来源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效应。从方程结果看,农村人均消费支出与家庭经营纯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正相关,两类收入的提高是促进农民消费支出增加的关键。其中,农户的工资性收入在总的人均纯收入中比重不是最大,但是对消费激励效果最大,影响系数为2.772。这一方面说明工资性收入在农村居民的消费中占据着主要地位,工资收入成为目前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另一方面也说明增加农民就业是促进农村消费的一个有效途径。需要注意的是,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较大的也是工资性收入,2007年,工资性收入差距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率接近90%(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9)。

农业家庭经营收入虽是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其对消费的推动效果并不强,影响系数仅为0.189,也就是说农业家庭经营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并不高,因为农户对于其收入不像工薪消费层那样,主要在储蓄和消费之间进行选择,而是在消费与积累之间选择。这种选择表面上看来区别不大,都是在处理现时消费和未来消费的问题,但事实上,农户积累比工薪阶层的储蓄有更大的强制性,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农户经营规模能否扩大以及能否提高收入水平。要保证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就必须不断追加积累。因此农户对其从事农业经营获得的收入进行消费时往往更谨慎。另外,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在消费时也更容易受传统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如勤俭节约的思想影响。

(四)中等收入家庭的消费主力军作用发挥不够是农村消费市场启动慢的主因

通过比较不同收入水平和储蓄规模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可以考察收入水平对消费的影响程度,为农村消费政策的取向提供参考(见表1)。根据边际消费倾向,可将农村居民家庭消费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年人均收入0.3万元以下的农村家庭,收支相当,边际消费倾向高。第二层次是年人均收入0.3-1.5万元,消费层次较低,生活较为节俭,以食品、服装等基本生活支出为主,边际消费倾向不高。第三层次为年人均收入1.5-2万元以上的家庭,属于农村中的中等偏上收入家庭,消费观念和消费能力明显提升,是农村市场耐用消费品、先进交通工具等高档生活用品的主要消费群体,边际消费倾向达到0.6112。第四个层次是年人均收入2万元以上的家庭,大多为个体工商户或私营企业主,收入水平高,消费档次高,但这类家庭毕竟占比少,尚不是农村消费市场的主体。

比较不同储蓄规模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也可以发现类似规律。储蓄金额0.1万元以下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为1.4965,这类家庭收不抵支,许多“举债消费”,边际消费倾向大于1。储蓄规模在0.1-0.5万元和1-3万元的家庭消费倾向较低,这两类家庭应该属于“谨慎消费”和“维持消费”类型,即前一类是收入低不敢消费,后一类是收入较高,尽管有提升消费质量的需求,但由于达不到消费升级的能力,只能维持低端消费层次。储蓄3万元以上在农村属于高收入家庭,消费层次提升较快,“奢侈品”消费支出增多,边际消费倾向较高。

(五)国民收入分配向政府、企业集中、向城市集中影响农村消费能力

居民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下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居民收入最主要来源的劳动者报酬在GDP中的比重下降;二是居民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总收入中的比重下降。相关研究表明,按收入法核算,在我国GDP结构中,劳动者报酬所占比重在1995年后开始下降,2007年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为39.7%,比1995年下降了11.7个百分点;生产税净额占GDP的比重为14.2%,比1995年提高1.9个百分点;营业盈余占GDP的比重为31.3%,比1995年提高8个百分点。

从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分配结构来看,也反映出国民收入在加快向企业和政府集中。1992-2005年,企业占国民可支配总收入的比重从11.7%上升到20%,政府占国民可支配总收入的比重从20%上升至20.5%,居民占国民可支配总收入比重从68.3%下降至59.4%,下降了8.9个百分点。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企业占国民可支配总收入的比重呈逐年上升态势,居民所占比重基本上是逐年下降。尽管2006-2008年数据没有公布,作为居民可支配收入主要来源的劳动者报酬在GDP中的比重继续下降,可以判断出国民可支配收入向企业集中的趋势还在继续。

(六)支出负担重制约了农民的消费能力

尽管近几年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但农民支出负担依然较重,成为消费增长的主要障碍之一。农民收入除了维持日常生活必需品开支外,建房、农资、人情往来和各种费用支出占其收入的相当比重。调查表明,1000户样本家庭中,2008年的房屋修建、农资、人情和各种费用支出分别占其总支出的11.5%、14.8%、6.7%和10.6%,合计占43.8%。在农村,建房、儿女嫁娶、子女教育是农民过度储蓄的主要原因。一般情况下,儿女的住房、婚姻耗资十万元以上,目前山东省农民人均年收入5500元左右,以一家三口人计算,每年收入在16500元,扣除每人每年生活费2000元左右,实际可用资金只有10000元左右,去掉生产性支出占用资金的50%,每年积累5000元,需要一个中等收入家庭积蓄二十年。另外,教育支出也是导致农民不敢消费的一个原因。目前国家虽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但农村孩子高中、大学花费足以使一个中等收入农村家庭返贫。在收入有限和消费信贷需求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农村家庭的大额支出只能依靠长年的积蓄和举债,长期的储蓄意愿抑制了消费需求。

(七)未来预期不确定性强导致农民不敢消费

农业是弱质行业,其典型特征是产出低、风险高,经常发生自然灾害;另外,我国农村流通市场不发达、产业化水平低,农产品价格波动性强,经常发生“增产不增收、低产没得收”现象。尽管随着近些年“农民工”群体的出现,务工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但工资性收入仅仅占农民家庭收入的20%,家庭经营性收入占其总收入的近70%,仍是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只要农民生产经营方式不改变,其收入不稳定将是一种常态。经济学家对持久性收入假说的检验结果进一步证明,收入不稳定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低,而收入比较稳定的个人往往具有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多恩布什、费希尔,1997)。

支出预期不确定是导致农民不敢消费的另一主要因素。目前我国农村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险覆盖面很低,教育支出负担重,存在“一病返贫”和“一学返贫”现象。按照国际组织的最新数据,发达国家社保支出一般占财政收入的30%-50%,而近几年我国社保支出仅占财政支出的11%-12%,医疗支出不及GDP的1%,在196个国家中排名第156,而且这些钱主要投向城镇。多年来我国教育经费一直占GDP的3.0%左右,远未达到GDP的4%的预算目标,而目前全世界各国仅投在高等教育的经费就占GDP的 4.8%,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值也为4.2%,相比之下,我国政府的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很低。住房、教育、医疗是农民的“三座大山”,成为农民压缩消费、增加储蓄的主要动因。对全省1000户农村家庭的调查显示,对“未来生活消费中支出增加较多”的选择上,选择“买(建)房或装修”(占51.0%)、“教育支出”(占35.8%)、“医疗支出”(占25.7%)的居前三位。在对“储蓄目的”的选择上,选择“子女教育”(占56.7%)、“买(建)房”(占43.1%)、“赡养老人”(占27.7%)、“防备疾病”(占25.1%)的居前四位。

另外,农村消费观念落后,消费环境差、各种惠农政策宣传不到位、金融服务落后及农民金融意识淡薄等因素对农村消费也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三、破解农村居民消费难题的有效途径

尽管启动农村消费存在诸多困难,但农村消费市场也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中央政府在2009年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目前我国正处于农村消费结构升级及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这就为刺激农村消费市场提供了契机。

(一)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提高消费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收入提高是支撑消费增长的原动力。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的农村改革发展目标,这就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政策动力,而为了实现预定目标,中央政府及各级地方政府必会出台措施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为消费支出奠定了基石。当前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一要完善农村市场价格机制。通过实行农产品保护价格政策与建立生产风险基金、价格调节基金和农产品储备制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标准,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二要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扩大高档次高质量畅销农产品生产,推动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农产品优势产业区。三要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坚持走农业工业化的道路,延伸农业产业链,大力发展农产品的精加工产业,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四要完善农民增收减负政策。通过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土地出让收益分配向农民和农业倾斜等措施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

(二)提高城镇化水平,释放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潜力

城镇化会产生聚集效应,会加快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率,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城镇化可以使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方式从半自给生活消费方式向城市商品化生活消费方式转变,刺激农村居民对家庭设备以及住房、医疗服务等消费的需求。计算表明,全省城镇化率提高一个百分点,将带动消费增长0.6个百分点,推动GDP提高0.9个百分点。据世界银行统计,当发展中国家人均GDP达1000美元,城市化率达到30%时,城镇化将进入快速发展期。2008年末,我国城镇化水平为45.7%,山东省城镇化率为47.6%,均处于较低水平。因此,从推进城镇化入手,以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通过城镇化“解放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把过多的农村人口加快转移到城镇,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是扩大农村消费的有效途径。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一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基本人均农业供给;二要稳定提高工业生产效率,促进服务业发展,确保对农村转移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三)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发挥非农收入对消费的推动作用

目前,工资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例日益增加,对农民消费的正向影响作用远远超过经营性收入,因此,启动农村消费,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不容忽视。当前在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充分挖掘农业产业的就业增收潜力;搞好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增强第二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的同时,更要善待农民工,采取措施提高他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尽快让农民工公平地享受基本的社会保障和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工资不断增长的长效机制,让打工的“暂时收入”逐渐转化为“持久收入”,成为推动农村消费增长的恒久动力。

(四)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及福利体系,增强农村居民消费信心

拉动农村消费需求,带动经济全面发展,必须尽快建立并完善以政府为主体的农村社会保障及福利体系:推广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权利;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村人口“病有所医”的问题;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解决农村“老有所养”的问题;完善农村社会福利制度,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和生活保障;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和经费投入机制,建立相应的救助标准和社会监督体系,积极探索教育基金、教育银行等有效途径,为广大农户子女教育形成有力的财源支持。

参考文献:

[1]杜长乐.农村消费市场的潜力分析及启动思路[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2,(5).

[2]陈学彬,傅东升,葛成杰.我国居民个人生命周期消费投资行为动态优化模拟研究[J].金融研究,2006,(2).

[3]任兴洲,廖英敏.中国消费市场的潜力和前景[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10).

[4]余永定,李军.中国居民消费函数理论与验证[J].中国社会科学,2000,(1).

[5]刘建民等.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的理性预期检验[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11).

安徽农村居民住房消费实证分析 篇12

一、安徽农村居民居住状况分析

(一)人均居住面积

安徽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从2000年的22.16平米增加到2007年的28.9平米,增加了6.74平米;人均居住面积的不断增加,反映了居住条件的不断改善。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表1)。

(平方米)

注:数据来源于2001-2008年《安徽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

(二)居住质量

农村居民的住房质量可从新建住房中的砖木结构与钢筋混凝土结构、不同住房类型所占的比重变化等方面反映出来。在本年新建住房中,砖木结构从2000年的28.6%下降到2007年的11.1%,下降了17.5个百分点,钢筋混凝土结构则从2000年的65.9%上升至2007年的87.9%,上升了22个百分点。在本年新建住房中,楼房面积从2000年的人均0.6平方米增加至2007年的0.8平方米,增长了33.3%。同时,在新建住房中,配套设施也日益完善,住房的成套率不断上升。

总之,安徽农村居民无论在居住面积还是居住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说明居住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二、安徽农村居民住房消费能力与消费支出分析

(一)住房消费能力

目前,学术界主要关注在房价不断上涨情况下的城镇居民的住房消费状况,而对农村居民的住房消费关注较少。而且在研究居民住房支付能力、消费能力时,常用房价收入比指标。由于房价收入比具有数据易获得、计算简单并能包含其他指标的大部分信息等优点,因此本文在研究农村居民住房消费能力时,也将房价收入比作为衡量居民住房消费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根据联合国人类与住区中心发布《城市指标指南》,房价收入比是市场居住单元的中间价格与中间家庭的年收入之比。国内研究者通常认为房价收入比是指居民购买一套住房所支付的总房价与居民家庭年收入的比例。由于对房价收入比内涵理解上的不统一以及计算数据口径上的差异,从而计算出来的数值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于农村居民,住房主要以自建为主,在统计上无法获取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因此本文使用《安徽统计年鉴》中的“农村家庭房屋使用情况———本年新建房屋价值”数据代替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并按如下方法测算农村居民的房价收入比:房价收入比=总房价/家庭年收入;总房价=套均面积*本年新建房屋价值;套均面积=人均居住面积*户均规模;而家庭年收入=人均纯收入*户均规模,指标计算的原始数据来源于《安徽统计年鉴》2001-2008年。按此方法测算的安徽农村居民的房价收入比见表2。

表2反映在2000-2007年,安徽农村居民的房价收入比波动不是很大,在2003年有明显下降,如果按照房价收入比的国际通常标准的4-6倍来考察,我省农村居民对建(购)住房具有较强的承受能力。但在2003年以后房价收入比上升较快,说明农村居民的建(购)房负担正在不断加重,住房消费能力有所下降。

(二)住房消费状况

对于农村居民的住房消费,本文分别从住房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和住房支出占总收入的比重两个方面来考察。

1. 住房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

该指标体现了包括居住性支出与购建房支出在内的住房总支出占家庭消费性支出的比重,反映了居民建(购)、居住住房所付出的实际成本。与城镇居民住房支出的统计口径不同,安徽农村居民的居住消费支出的统计范围包括了房租、电费、房屋维修费、新建住房开支和当年为新建、维修住房而购买的建筑材料支出等,因此,可将居住支出理解为包括了建(购)房支出与居住性支出在内的住房总支出。安徽农村居民的住房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见表3。

分析表3可知,安徽农村居民的居住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自2000年以来变化比较平稳,徘徊在16.6%左右。但农村居民的居住支出已成为仅次于食品支出的第二大支出,虽然恩格尔系数的不断下降使得两者之和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基本处于下降态势,但在2007年仍占消费性支出的60.71%。

2. 住房支出占收入的比重

住房支出占收入的比重反映了收入对住房的支撑力度,也体现了居民每一元收入中有多少用在了住房开支上。安徽农村居民的住房支出占收入的比重如表4。

表4反映了2000年以来安徽农村居民住房支出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的变化情况,虽然不同年份有所波动,但从趋势上看处于缓慢上升态势,居住支出占收入的比重从2000年的10.18%上升至2007年的13.48%,增长了3.3个百分点。如从收入对住房的负担状况来看,住房开支仍未占到收入的15%,远低于国际通行的30%的警戒线,说明我省农村居民对住房具有较强的负担能力。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2000年以来安徽农村居民居住、住房消费能力与消费支出状况的变化,得出的主要结论有三点。

1. 近年来,安徽农村居民的居住状况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居住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2. 从总体上看,安徽农村居民对住房有较强的消费能力。

3. 安徽农村居民的住房负担呈不断加重趋势。

(二)建议

1.根据农村居民的住房状况与消费能力,适度加强农村住房建设,引导农民合理进行改善型住房消费。由于农村居民住房主要以自建为主,住房的建造地点、样式、结构、面积等都由农民自主决定,同时由于建房时配套设施不完备,在生活中就存在较普遍的乱拉电线、乱布水管等现象,既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又不利于村容整洁。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通过合理引导农民进行改善型住房消费,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与居住环境,并通过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开拓农村消费市场。

2.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增强住房消费能力。提高农民收入,不仅要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业生产经营性收入,还要通过加强就业培训、就业指导等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以增加工资性收入。只有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才能保证住房消费能力的不断增强。

3.积极发展农村住房金融市场,支持中等收入农民合理的改善型住房需求。通过对安徽农村居民新建(购)房资金来源分析可知,自筹资金占80%左右,而利用银行、信用社贷款只占3%左右。建(购)房资金过度依赖自筹,在农民收入不稳定性加大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会加大农民的预防性储蓄,从而产生住房消费的“挤出效应”,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住房金融市场的开辟与发展,有利于形成住房消费资金的多渠道来源,提高住房消费能力,降低“挤出效应”,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4.加强农村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拓展住房保障体系覆盖面,解决农村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安全问题。

参考文献

[1]向肃一,龙奋杰.中国城市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7(3).

[2]杨文武.房价收入比指标研究[J].统计研究,2003(1).

[3]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课题组.居民住房支付能力评价指标比较与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05(2).

上一篇:三基下一篇:生态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