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消费水平

2024-12-07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精选12篇)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 篇1

拓展农村消费市场、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是当前实施“扩内需, 保增长”政策的重要内容。深入了解农村居民消费状况, 对提高农村消费水平具有现实意义。

一、新疆农村居民消费情况概述

1978年以来, 新疆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显著提高。2008年新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为2683.93元, 较1978年增长20.49倍。

与全国相比, 新疆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从绝对值看, 2008年新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为2683.93元, 低于全国976.77元;从增长速度看。1978~2008年, 新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年均增长10.59%, 低于全国同期增速1.6个百分点。纵观改革开放30年来, 新疆农村居民的消费发生了较大变化, 总体呈现出以下特点:

1.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逐步提高。

一是食品支出比重下降, 膳食质量提高;二是衣着消费成衣化、时装化趋势明显;三是居住支出增加, 住房质量提高;四是家庭耐用消费品逐步普及;五是服务性消费比重有所增加。

2.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城镇, 且存在地区差距。

一是与全疆平均水平相比, 农村居民消费增速缓慢。1978~2008年, 新疆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9.72%, 比全疆消费品零售总额约低3.95个百分点。由于消费增速缓慢, 新疆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消费量差距日益扩大。1978年, 新疆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9.65亿元, 占全疆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4.08%;2008年, 新疆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47.60亿元, 仅占全疆的14.39%, 比1978年下降29.69个百分点。二是各地区间的农村消费差距不断扩大。2008年昌吉州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4569.15元, 和田地区则为1455.60元, 两者之比为3.14∶1, 而1990年两者之比仅为1.68:1。

二、影响新疆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分析

1. 农民增收的有效空间不足。

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有很多, 如消费习惯、预期等, 但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的最直接、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本文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定消费函数理论, 建立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C与其人均纯收入Y之间关系的模型为:

根据1980-2008年新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的统计数据, 得出原模型的广义最小二乘估计结果是:

方程中解释变量的系数说明, 在1980-2008年时段内, 新疆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变动1%, 人均消费支出就相应正向变动0.574%。农村居民的消费和收入呈正相关关系。随着农民收入的增长, 农民消费支出也在不断增加, 农民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574。这个数值说明要拉动新疆农村消费市场, 最主要的手段必然是千方百计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但受以下两方面因素限制, 新疆农村居民的增收空间有限。

(1) 非农产业对新疆增收贡献率偏低。2008年, 在新疆农村居民家庭总收入中, 农牧业收入占67.88%、工资性收入占12.07%;全国农村居民家庭总收入中, 农牧业收入占38.32%、工资性收入占38.94%。由此可见, 目前农牧业收入仍然是新疆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缓慢。2008年, 新疆城镇化率为39.64%, 同期全国为45.68%。由于城镇发展整体化水平不高, 导致城市辐射能力不足, 城镇带动能力有限, 严重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在“打工经济”已成为各地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的情况下, 2008年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工资性收入仅为422.82元, 比全国平均水平少1430.91元, 相当于浙江 (4587.44元) 的9.22%, 江苏 (3895.5元) 的10.85%, 广东 (3684.47元) 的11.48%, 山东 (2263.46元) 的18.68%, 重庆 (1764.64元) 的23.96%, 河南 (1499.93元) 的28.19%。

2. 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缓慢。

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离不开具体的消费市场, 消费市场的完善程度的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决策, 限制着消费数量的增加, 阻碍着消费质量的提高。

目前, 新疆农村消费市场中, 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供给结构不合理。生产和销售企业对农村市场缺乏深入的调查了解, 严重缺乏为农民服务的观念和意识, 没有对农村这个大市场引起足够重视, 工业品开发长期以城市市场为中心, 多数商品的品种、功能、价格不能适应农民的消费需求, 缺乏刺激农民消费热情的动力;商业硬件落后。目前农村市场硬件方面存在着布局不合理、规模偏小、设施简陋、配套不全等问题, 有的只好以路为市、以棚为市。一些商品的购买需要进县城, 既麻烦又增加购买成本,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费;在软件上, 郊区农村一些消费性产业尚未兴起, 专业特色市场或批发市场相对缺乏, 中介机构和组织不完善, 中介人才缺乏。消费软、硬环境不佳, 也影响消费愿望的实现;经营主体不适应。一些城市郊区原有国有和集体的商业、供销、物资等农村销售网络明显萎缩, 不能发挥主渠道作用。个体工商户虽然活跃, 但在运输、经营、仓储设施等方面局限性较大。

3. 农村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制约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受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体制影响, 长期不同程度存在着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在公共财政的分配体制上, 重点关注城市和市民, 忽视农村和农民, 造成城乡社会资源占有差距扩大。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 新疆农村社会发展情况良好, 但整体发展情况仍相对滞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对新疆农村全面小康18项指标的监测结果表明:2005年, 新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度为7.8%,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20.4个百分点, 比东部发达省区总体水平低39.8个百分点, 比中部低16.8个百分点, 在全国仅排名第26名。总体来看, 新疆农村全面小康的进程比全国滞后近5年左右。至2008年, 全疆仍有近20%的村没有通自来水;10%的村没有通电话;2%的村没有通电;1%的村没有通汽车。

农村地区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 直接制约着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三、扩大农村居民消费的政策建议

1. 加大财政支农力度, 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新疆农村居民收入。

实证分析表明收入和消费支出是高度的正相关关系, 居民收入水平在一定时期内的持续增长是决定消费者拥有较大购买力的先决条件, 是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规模扩大的直接动力。因此, 增加居民收入是提高新疆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必要条件。增加新疆居民收入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 增加政府财政支农力度, 完善财政支农体系。新疆农村地区的和谐发展, 离不开国家的财政支持。应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 优化财政支农结构。同时, 针对新疆农业生产风险较大的情况, 继续完善农业生产补贴体系, 逐步扩大农业补贴范围, 加大农业补贴力度, 并建立有利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税收制度。

(2) 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一方面, 国家应通过农产品补贴政策, 引导农户改变农产品品种较为单一的状况, 努力实现农产品品种多元化, 并努力增加科技含量, 提高农产品质量;另一方面, 要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地区比较优势不能充分发挥是造成农产品销售难和农业比较效益下降的主要原因。没有特色也就没有优势。因此, 在调整结构中, 应从国内外市场需求出发, 按照专业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的要求, 建设集中连片的特色农业生产基地, 从而在整体上增强新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 拓宽农村居民非农产业的收入来源。新疆农村居民非农产品收入来源较为单一, 主要为农村家庭经营非农产业。在这方面, 政府应大力支持农民家庭发展非农产业, 逐渐增大非农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

在这方面, 应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促进非农转移, 不断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具体可采取的措施有: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 实行“订单”培训, 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输送新型劳动者;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服务岗位的方式, 进一步拓展援助性就业岗位;完善农村就业制度, 为农民创造平等竞争的劳动就业机会。对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各类企业, 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及财政奖励。

2.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继续开拓农村市场。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快对农村市场的开拓;三是重视发挥城市市场对农村市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努力形成城乡消费品市场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3. 继续完善消费环境、合理引导消费。

应严厉打击各种消费欺诈行为, 整顿市场经济秩序, 规范市场行为, 并制定尽量细化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使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更具可操作性, 为保护消费者正当权益提供法律保证。在此基础上, 应积极引导城乡居民树立消费新理念:第一, 应大力对合理消费观念的宣传, 改变传统消费观念, 使人们树立“生产是为了消费, 消费才能促进生产”的消费观念;第二, 加强对各类商品使用功能知识的教育, 让消费者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消费品知识, 从而增加消费需求;第三, 要积极推广信用消费等现代消费方式, 通过消费实践来引导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更新。

4. 强化信贷消费, 配套信贷消费法律法规。

首先, 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 积极鼓励开展信贷消费, 同时要大力普及信用文化, 加快信用立法,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规范和鼓励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发展。其次, 政府及金融等相关部门协调联动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信用体系, 发展农村消费信贷。由于农村的环境、生活条件、经济状况等与城镇居民有很大的差别, 因此需要建立具有农村特点的信用体系, 逐步扩大住房消费信贷规模, 增加品种, 拓宽消费信贷领域, 确定合理的消费信贷利率, 使更多的农民能接受信贷消费方式。

5. 继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经济预期与经济安全是制约人们现期消费的重要因素, 要改善经济预期, 关键在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增强农民的安全感, 从而降低其预防性储蓄, 激发农民的即期消费欲望。为此, 要着重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 逐步提高社会应负担比例, 减轻农村居民生病就医的经济负担。二是加快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 使农村居民老有所养, 解决后顾之忧。三是完善贫困地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使扶贫规范化和制度化。而在制度设计上应考虑在自我保障的基础上逐步增加社会统筹的比例, 使得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 并设计向贫困人口倾斜的制度安排。

参考文献

[1].刘旺霞.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支出关系的实证分析及其影响因素[J].当代经理人, 2006 (8)

[2].陈旭红, 袁志远.中国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的实证分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1)

[3].徐肖冰.扩大我国农村消费需求的对策[J].黑龙江金融, 2009 (2)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 篇2

【摘 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改善,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然而,与持续较快增长的城市消费相比,农村消费呈现出低速增长的发展态势,其增长速度长期低于城市和全国平均水平,继而导致其在社会总消费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因此,加快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不仅有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而且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状况,进而探讨了制约农村居民扩大消费的相关因素,并对如何扩大我国农村消费需求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些借鉴。关键词:农村居民,现状,消费需求,经济发展

一、扩大农村居民消费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必要性

(一)从国际角度上看,扩大农村居民消费的重要性

根据传统的经济理论,我们知道,消费、投资、进出口是拉动一国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其中尤以消费为重。就我国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目前的投资率已达到46﹪左右,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在外贸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贸出口年均增长约15﹪,目前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已达到40﹪左右。而在国内需求方面,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却持续下降。数字显示,近5年来,我国居民消费率平均为61.1﹪、59.8﹪、58.2﹪、55.5﹪、53.9﹪。再看国际上该指标的大致情况,世界平均水平为77﹪,也就是说,我国目前的消费率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而在国内居民消费中,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却很低。这样看来,不论是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人就有待提高,而农村居民消费更应该得到重视。

(二)从我国自身经济发展来看,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的消费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城镇居民消费状况相比,无论是在消费总量还是在消费比率上,农村居民消费与城镇居民消费相差很大。农村消费市场在消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及监督等方面没有很好的发展起来,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因此,在目前我国内需不足的现状下,积极发展农村消费市场对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分析

(一)收入和消费支出同步增长,但总体消费不足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变。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民的年人均收入很少,1978年只有133.6元/人,相应的消费支出只有116.1元。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逐步得到了提高和改善。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到6176.9元,年均增长7.2﹪,农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到3756元,农民消费支出

与收入基本实现同步增长。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农民占人口的比重为54.3%,而农民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5.1%,与城镇居民相比,占人口多数的农民在消费总量和层次上均处于滞后状态。

(二)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

恩格尔系数(EC)是衡量消费水平变化的重要指标,指的是食品支出总额站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联合国确定的恩格尔系数与居民消费水平的关系是:>0.6,居民生活水平处于绝对贫困状态;0.5<EC≤0.6,居民生活水平处于温饱阶段;0.4<EC≤0.5,居民生活水平实现小康水平;EC≤0.4,居民生活趋于富裕。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变化情况为:1978-1982,EC均在0.6以上;1983-1997,EC均在保持在0.5-0.6;1998-2005,EC数值在0.45-0.5见小幅变化;而自06年至今,EC在0.43上下小幅变动。总体来看,我国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趋于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农村各地区建校费差距明显地区差异性明显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地区性差异是由来己久的,也是非常明显的。这种农村居民消费的地区性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综合生活消费支出,另一个生活消费支出的结构差异。无论是综合消费支出,还是消费结构,对于我国广大的农村居民来说,都存在着巨大的地区性差异。我国东部与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相对较高,中部地区的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相对较低。各地区农村居民对物价变化的敏感度都很高,尤其是商品市场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指数结构地区差异很大,主要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居民消费支出特性,以及多地形、多文化的影响。

三、制约当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原因

现在农村居民早已解决温饱问题,正步入小康水平。尽管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升,消费结构也在不断升级.但是,就整体而言,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大约落后城市居民10-15年,相对于上世纪90年代省市居民的水平,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依然相对于处于较低的状态,农民消费对GDP的贡献率逐步下降。很显然,在农村居民消费上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一)收入水平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

收入相对较低,抑制消费欲望的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差距经历了一个线逐步缩小在扩大的过程。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城镇居民的收入一直高于农村居民,05、06、07、08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10493、9771.1元、13786、15781元。高于农村的3255元、3476.34元、3712.73元、3965.19元。农村居民的收入仅相当于城镇居民的1/3左右。另外,我国农村居

民不仅在收入上与城市居民相差很大,而且其增长速度缓慢,严重制约了其消费能力的提高。据统计,1990年-2007年,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增长幅度年平均为5.0%,同期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达到8.2%,比农村居民高出3.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城镇居民的的收入增长率保持了较高的水平,且呈现出上升趋势。

(二)消费心理的消费习惯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制约

第一、风险意识强,预防性储蓄倾向高。据2002年-2008年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计算,居民的储蓄增长率平局每年达到11.5%,我国农村居民的储蓄余额从73762亿元上升到172616元,6年间翻了一番,而同期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率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年均增长6.1。对未来的风险意识前,储蓄倾向高。第二、俭节约的消费观念占主导地位虽然社会在进步,经济在发展,但是,几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依旧存在于众人的心理。勤俭节约,量入为出,依旧影响着农民的思想。现如今在农村,人们通过自己活着亲戚朋友的帮助来完成,这样一来,就偏好储蓄,压抑现期的消费支出,这种长期的生活方式,成为阻碍农村消费的重要因素,极大的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

(三)落后的消费环境对农村居民消费的抑制作用

首先,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尽管近年来我国财政对龙讯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进,但农村基础设施无论在数量、规模还是在档次含量上与城市相差太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消费条件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消费。这不仅表现在农产品的销售市场体系落后,市场软硬件建设不足和储运加工系统不完善,更表现在生存不能在质量数量命中等方面与市场相适应,产品不能够适销对路。其次,市场监督体系不完善,消费者权益没有保障。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农村市场在我国广大农村,市场经济秩序不佳已成为制约农村消费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少农村地区,尤其是交通不便利的贫穷落后地区,由于不少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商品知识少,对假劣商品的识别能力有限,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不强,使假冒伪劣商品,如假酒、假烟、过期变质食品充斥市场,欺诈骗销问题突出,坑农害农的现象时有发生,屡禁不止。另外,农村地区的售后服务这一环节比较薄弱,使得不少农民对一些产品尤其是大件耐用消费品的消费颇有顾虑,这些也影响了农民消费需求的增长,制约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

(四)社会保障体系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的抑制

不少农村卫生机构在功能、设置、管理、运作、人力和技术等方面越来越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卫生医疗服务的需要,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卫生服务对象和卫生服务体系两方面分析。从作为服务对象的农村居民看,虽然近几年卫生服务需求量不断提高,但经济支付能力有限,贫困人群基本医疗服务得不到满足。就医患者由于经济困难,未能就诊,住医院

治疗的比例较低。农村人口中多数人没有参加任何形式的医疗保险,完全靠个人直接付费支付医疗费用,再加上高额的医疗费用,使得许多贫困人群因付不起费用而享受不到必要的治疗。一个家庭背有大量债务,就不能对未来生活和从事生产进行适当投资,导致其生活质量下降,经济收入降低。医疗药品市场管理混乱受客观条件限制,我国不少农村地区现有药品监督网络和供应网络建设普遍存在规模小、条件差、布局不够合理,药品质量管理工作较为薄弱。部分农村医疗机构存在药品采购管理不规范、购药渠道混乱,药品贮存条件差、质量难以保证,乡村医生用药行为不规范等现象,使得农民承受了重大压力。这不仅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用药安全和生命健康,也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制约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三、现阶段对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的合理化的建议和方案。

(一)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农民收入水平偏低且增长缓慢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因素。一,国家政策支持,促进农产品的销售。目前农民中有大片果园,养殖业等一类的农产品大户,国家和当地政府应在农产品消费方面给与大力支持,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例如,市场疲软时,政府可适当帮会组农民拓宽农产品销售门路,以合理的价格收购农产品,以防止价格大幅度下跌带来的损害。二,农业机械化的推进,科学技术的引进。农村居民生产效率低下,在于大部分仍然延续的是以往的手工劳作。在现带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下,应当推进农村机械化建设,提高农们的生产效率,同时引入优良的品种,提高产品质量。这样一来来,其产品在市场上就更有竞争力。

三、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目前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国家应采取适当措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从而促进农民征收。

(二)积极引导农民转变消费观念

消费习惯对于人们如何消费,消费什么都起着重要作用。转变消费观念是开拓农村市场首要解决的问题。因此,要引导农民破除小农意识和过分守财、过度节俭的观念,激发农民通过勤劳致富,提高生活质量,懂得享受生活,拓宽消费领域,追求文明、向上、健康的生活方式。要引导农民增添现代化的交通、通讯、家电等设施,比如,汽车、冰箱、空调、手机等的消费。加大科技、文化、教育、娱乐、旅游等非商品性消费,改善消费结构,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和档次。

(三)完善农村消费市场,为农民消费提供良好的消费环境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给农民的生活和发展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也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但目前还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一,当前的农村市场疲软。要改变目前农村市场存在的商业网点少、品种匾乏、信息不畅、交易成本高的状况,必须构建适应农村市场特征和经济要求的新型购销网络体系。

二、我国目前农村消费市场服务水平很低。要规范服务业市场秩序,当前应从制定政策、规范准、组织行业协会、取缔非法经营入手,提高服务质量,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健康、优越的服务,为经营者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

(四)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农村居民的消费信心

在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证体系方面,应从三个方面考虑:首先,大力推行农村合作医疗,这样一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的问题,同时也拉动了其消费。其次,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由于不同地区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的差异,国家可对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的标准,在加上地方政府的配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此一部分困难农村的生活保障。

参考文献

[1] 许进杰 制约我国农村消费需求的因素和对策[D] 湖南师范大学.,2005

[2] 王红娜 我国农村消费问题的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

[3] 鲁艺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

[4] 刘宇虹 重视扩大农村消费需求[J].宏观经济管理,2006 [5] 周宗社 促进农村居民消费问题的探讨[D].西南大学,2007

[6] 丁凌云 现阶段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问题研究[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9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 篇3

北京美兰德媒体传播策略咨询有限公司(简称CMMR)于2008年3月间策划执行了“2008年中国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形态、媒介接触习惯与广告传播价值调研”。本项调查范围为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西藏和港澳台地区暂缺)。调查采用分层不等概率多阶段抽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5000份,在95%置信度下,抽样误差控制在1%以下。

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农村居民从改革初期的“吃——穿——用”为重心的消费模式,演变为目前的“吃——娱乐文教服务——穿——住——用——行”为重心的消费模式。具体来看,绝大部分农村家庭都拥有电视机,普通彩电的拥有率为98.3%;其次有81%的农村家庭户拥有手机;接下来依次是电话/小灵通、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及洗衣机,拥有率均在70%以上;对冰箱、DVD、摩托车等消费品的拥有率则在50%左右。

以上种种说明电视作为农村居民的主要休闲娱乐和信息来源主体已经成为农村家庭户的必需品;电话/小灵通、手机作为家庭或者个人与外界联系沟通的介体也逐渐成为家庭必需品;自行车、摩托车等作为农村居民的主要交通工具,为大部分农村家庭所拥有;洗衣机、冰箱、空调等作为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品质的物品,也开始进入农村家庭,且市场规模不容忽视。此外,对农村普通居民来说属于奢侈品的电脑、轿车、背投式彩电/液晶电视、数码摄像机等也逐步走进农村家庭,拥有了一定的消费市场。

针对被访者“从现在起5年之内,除了用于吃、穿以及必要的农业投入以外,打算将家庭纯收入主要用于”“子女教育开支及储蓄”、“养老/看病储蓄”、“定期/活期储蓄”、“添置住房/装修/家居/还房贷”等10项支出的调研结果显示:回答用于“子女教育开支及储蓄”的比例最高,为39.2%;其次是“养老/看病储蓄”,其比例是17.2%;排在第三、四位的是“定期/活期储蓄”、“添置住房/装修/家居/还房贷”,其比例分别是11.9%和10.2%。而将纯收入主要用于“旅游”的比例较低,只有0.7%,这表明农村居民还没有进入谋图享受的生活阶段,大部分农村消费者还在为谋求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而奋斗;主要用于“金融资产投资( 基金、股票、债券等)”和“保险”的比例也很低,合计有1.9%,而主要用于“定期/活期储蓄”的比例则有11.9%,这说明大部分农村居民的投资较为保守,以传统的低风险的储蓄为主,此外也有7.9%的会主要用于农业以外的“经商/做生意”。

未来5年农村居民纯收入的次要开支以“定期/活期储蓄”比例最高,有20.8%;以下依次为“添置住房/装修/家居/还房贷”、“养老/看病储蓄”、“子女教育开支及储蓄”,所占比例在10%~13%之间。除前面2项开支以外,还有25.2%的农村居民计划“购置家用电器”。总的来看,农村居民未来5年纯收入的开支计划以“子女教育开支及储蓄”和“定期/活期储蓄”为主,其比例分别高达53.6%、51.5%;其次是“养老/看病储蓄”,达到44.1%;再次为用于“购置家用电器”和“添置住房/装修/家居/还房贷”,均在35%以上。而用于“购买各种保险”、“旅游开支”和“金融资产投资( 基金、股票、债券等)”的比例均不到10%。

农村居民消费角色分析

生活资料基本上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购买,家庭成员在购买过程中所起作用不一样,从而扮演不同的角色。首先提出或有意购买某一产品的家庭成员是购买环节中的倡导者;提出意见或建议影响购买决策的家庭成员是影响者;决定是否买、如何买、哪里买的家庭成员是决策者;实际采取购买行为的家庭成员是购买者;实际消费或使用产品的家庭成员是使用者。当然并不是所有消费品的购买都需要有上述5种类别人员参与购买决策过程。通常情况下,如首次购买、购买消费品技术性越强、单价越高、购买情况越复杂,那么需要参与购买决策的人员越多。因此农村家庭购买家电、农业机械、保险等重大商品/服务的参与人员较多,市场营销人员必须了解各类人员所发挥的作用,以便采取不同的营销方式,影响所有的参与者,特别是有最大影响力的决策者。调研数据显示,农村居民通常同时扮演2~3种角色。其中使用者出现的频次最高,达到76.4%;其次是决策者和影响者,其比例分别为51.8%和47.7%。

就不同社会特征而言,男性农村居民比女性扮演的角色更多,且男性更多的在购买环节中作为决策者,女性则是影响者;15~19岁农村居民在购买环节中扮演的角色远少于其它年龄人群、60~64岁人群则高于其它年龄人群,且15~34岁农村居民作为影响者的更多,35~49岁农村居民作为决策者的较多;学历越高在购买环节中扮演的角色类别越少,且高等文化程度的农村居民作为影响者的更多、中低文化程度的农村居民作为决策者的更多。与此同时,各类别人群在购买环节中作为商品使用者这一角色的频次均较高。

通过进一步的对应分析,可得知在购买重大商品/服务的过程中,男性与女性所扮演角色迥异。在农村社会中,“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文化仍然存在,男性仍然是大部分农村家庭的支撑和主心骨,因此在重大商品和服务的购买中男性更多的属于决策者和执行者,女性更多的属于倡导者、影响者、使用者;而20~34岁及高等文化程度者扮演倡导者的可能性更大;15~19岁青少年与女性群体特性相近,在购买环节中作为倡导者、影响者及使用者;35~49岁的中年人与男性群体相近,在购买环节中作为决策者和执行者。

农村居民不同族群的生活形态分析

对2008年中国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形态、媒介接触习惯与广告传播价值调研中的生活形态量表进行多次分析、综合比较后,最终判定出6类族群,其特征如下:

事业重心族

此类族群正处于事业的上升阶段,对成功的追求极为重视,个性独立,做事有计划。以男性为主,比例为61.3%,TGI指数1达1.13,是6类族群中男性比例最高的;年龄呈倒U型分布,35~49岁占38.1%;学历较低,拥有高中/职高/中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仅为24.3%,家庭人均月收入408.4元,低于农村居民平均水平503.0元。

享受生活族

此类族群对生活抱有乐观积极的态度,有较强的冒险意识,并愿意为自身生活状况的提升付出行动。男性比例达到58.6%,略高于农村居民整体男性比例;以20~4岁年龄段为主,比例为43.6%;值得关注的是TGI指数曲线呈直线向下:12~19岁的比例为16.8%,TGI指数高达1.54,是6类族群中最高的;50~59岁与60~74岁TGI指数分别为0.62、0.32,是6类族群中最低的;文化程度与农村居民总体差别不大,初中及以下学历比例为66.3%;家庭人均月收入543.7元,高于农村居民平均水平。

积极进取族

对潮流有兴趣。与整体性别比例相似,但略偏向女性,其TGI指数达1.05;年龄分布以20~34岁为主,比例达35.4%,略高于农村居民整体平均水平;拥有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比例为51.9%,TGI指数达0.79,为6类族群中最低;家庭人均月收入达554.5元,高于农村居民平均水平。

时尚活跃族

此类族群走在时尚流行的前沿,喜欢追求流行、时髦与新奇的感觉,购物欲望强。与整体性别比例相似,但略偏向女性,其TGI指数达1.06;年龄分布以20~34岁为主,比例达47.3%,TGI指数为1.42,是6类族群中最高的;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比例较高,为15.0%,其TGI指数达1.55,为6类族群中最高;家庭人均月收入592.6元,为6类族群中最高。

精打细算族

此类族群对日常开销报着谨慎小心的态度,倾向于选购较为便宜的商品,并关注各类商品的信息如折扣。性别比例与整体情况类似,男性比例达53.0%,女性比例达47.0%;年龄分布以35~49岁为主,比例达41.1%,其TGI指数为1.31,是6类族群中最高的;这一群体的文化程度较低,初中及以下学历TGI指数为1.14,大专及以上学历TGI指数为0.52;家庭人均月收入474.1元,低于农村居民平均水平。

中庸保守族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 篇4

在当前经济下行期,要拉动经济增长,当务之急是提高居民消费力。相比较于城镇居民消费,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缓慢且消费结构不合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容乐观。苏北是江苏北部地区的简称,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苏北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远远落后与苏南、苏中区域。所以,以苏北农村居民消费为研究对象,优化其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对于推动江苏经济快速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二、调查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苏北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课题小组采用查阅文献及开展问卷调查的方式,明确苏北农村消费结构现状。课题小组自2015年12月至2016年4月,对徐州、连云港、淮安、宿迁以及盐城等五大苏北区域开展了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355份,收回问卷285份,回收率为80%,剔除无效问卷45份,有效问卷为240份,能满足研究需要。

(一)人口统计特征

表1 人口统计特征分析

有效样本中,(1)性别分布。男性102位,占样本总体的42.5%,女性138位,占样本总体的57.5%,女性比例略高于男生,这符合农村地区男性外出打工而女性居家的现状。(2)年龄分布。18~30岁的样本占40.8%,31~40岁的样本占32.9%,41~50岁及50岁以上的样本占了26.3%。这与本研究调研对象的选择有关,主要是考虑便于问卷的填写。(3)学历分布。小学或以下比例为3.4%,初、高中比例为46.6%,专科或本科比例为41.7%,硕士研究生为8.3%,这与之前的年龄分布选择基本吻合,也表明现在农村居民对于子女教育水平的重视。(4)职业分布。公务员或国家企业员工比例为26.6%,私企或个体经营户比例为49.6%,教师比例为10.5%,务农、学生能其他职业为13.3%。私企或个体经营户比例为所调查人群的一半,与农村的职业现状基本吻合。(5)家庭月收入情况。从群体收入比例来看,1 000~3 000元占比为25.4%、3 000~5 000元占比为43.7%、5 000~8 000元占比为16.7%、8 000元以上为14.2%。从收入来看,目前农村月收入主要集中在3 000~5 000元,但是两级分化趋势明显,低收入家庭与高收入家庭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6)家庭成员数量分布。3人或3人以下比例为35.8%,4人为40%,4人以上为24.2%。由于调查对象主要集中在40岁之前,因此家庭人口也较为符合。综上所述,研究样本涉及到各类人口统计特征群体的消费者,反映了样本群体的多元化。同时,在不同人口统计特征变量的不同水平上又有所侧重,这与选择的被调研对象有关,需要有一定知识又了解家庭消费收支的群体。

(二)消费情况分析

1. 消费结构支出比例。

通过查阅江苏省统计年鉴(见表2),苏北农村居民2014年的消费支出比率分别为:食品消费占比为32.56%位居第一,其他依次分别为居住18.04%、文教娱乐15.21%、交通通信11.48%、衣着7.96%、医疗保健6.73%、家庭设备6.28%及其他1.74%。与2010年对比发现,而食品比重大幅度下降,交通通讯的比例逐渐提升,居住波动上升,交通通信、文教娱乐所占比重表明苏北消费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

表2 苏北农村居民2014年各类消费支出比率

(单位:%)

2. 消费支出增长情况。

为了进一步了解消费结构,就消费增长较快的项目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尽管城市之间有所差异,目前增长较快的是教育支出和住房新建改建支出。增收后的农民首先想到钱用于建房、装修住房,而教育支出的快速增长表明农村家庭对于子女教育的重视。总体来看,住房教育支出过大,消费结构仍有待调整(见下页图1)。

3. 储蓄现状分析。

在收入总量既定的条件下,储蓄的增加,必然带来消费的减少。调查显示,农村居民保持着良好的储蓄习惯,储蓄比例以30%~60%居多。之所以保持如此高的储蓄,从下页图2分析来看,购买新房、子女教育、子女婚姻是当前加强储蓄的主要原因,这与前面消费增长较快的支出项目也是吻合的。

4. 影响消费的因素。

了解农村居民在购物时的影响因素,有助于刺激消费的政策制定。调查显示,五大区域基本是质量第一、价格第二、实用第三和品牌第四。以上分析表明,农村居民在购物方面,不再一味地追求廉价,而是更关心产品质量。尽管品牌并不是农民居民的消费首要考虑要素,但是随着收入的逐渐提高,对品牌的需求会日益加强。

图1 苏北农村居民增长较快的支出项目

图2 苏北农村居民储蓄原因

图3 影响消费的因素

5. 农村居民消费观念。

根据收入的多少来决定消费支出,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消费观念。调查显示,苏北农村居民依旧坚持“量入而出”“省吃俭用”的消费观念,超额消费的倾向不显著。但是有些地方的农村居民在消费过程中还表现出一定的攀比心理,缺乏计划性和合理性,在添置大量耐用消费品时并非根据家庭的实际需要,而是一种从众消费,满足了虚荣心的同时也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见下页图4)。

6. 其他方面。

进一步的调查发现,由于交通的便利,现在农村居民不局限在乡镇购物,去城里购物的情形越来越普遍。而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购物在农村市场中也较为流行,且比例越来越大。随着网络购买的兴起,网络支付方式也越来越流行,虽然现金仍然是支付的主要方式,但是银行卡和网络支付使用势头上升迅速。

图4

三、优化苏北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对策

(一)提高农村消费品质量

过去由于收入有限,农民多数入不敷出,购物先看价格,再看商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层次逐渐提升,因此食品、衣着、家用设备等供给方面,应加大产品品种数量,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应注重产品品质,提供优质廉价的产品;同时加大品牌产品的销售力度,满足农村居民对家用产品在品种、品质、品牌等方面的多元需求。

(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高储蓄必然会抑制消费的增长,而降低储蓄的唯一办法是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因此,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解决农村居民的医疗及养老担忧;加大农村义务教育补贴制度,减轻农村居民的教育负担。提高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才能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

(三)鼓励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和消费方式

通过对苏北农村居民新的消费需求的满足,提高其消费水平,推动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如针对日益增长的交通及通讯消费热点,鼓励本省的车辆行业、手机等通讯设备的发展,做到农村交通设备多样化,手机通讯便利化。

(四)倡导科学的消费观念

随着收入的增长,农村家庭消费依然应该遵循“量入为出、量力而行”,应避免超前消费和从众消费。超前消费会给家庭带来一定的经济风险,而从众消费更带来一些不必要的添置。在产品的消费方面,应鼓励农村居民多增加一些文化、娱乐消费,不能一味沉溺于丰衣足食的物质生活。

(五)增加农村商业网点

针对农村居民日益旺盛的需求,增加农村商业网点,为居民提供更多购物的渠道,方便居民购买,才能进一步满足农民多样化的消费需要。针对结算方式的转变,在农村商业网点也应该增加银行卡、支付宝等支付方式,满足农民快捷支付方式的需求。

摘要:通过对苏北五市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调研,了解到苏北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现状、支出增长较快的项目、储蓄现状、影响消费的因素及消费理念等,并在此基础上,从提高农村消费品质量、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鼓励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和消费方式、倡导科学的消费观念、增加农村商业网点等方面,提出优化苏北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结构的对策。

关键词:苏北农村,消费结构,对策

参考文献

[1]张可远,欧向军.苏北经济发展的阶段、问题与对策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2014,(3).

[2]张荣.江苏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实证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5,(12).

[3]刘姝媛.农民生活消费问题的社会学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06.

[4]孟凡美.江苏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变化趋势及其对策分析[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2.

[5]李玉玲.值得探讨的家庭消费观念与结构[J].市场研究,2009,(9).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 篇5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面对全球经济疲软和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的经济环境,拉动内需成为实现我国经济稳步发展的重要举措,长期消费不足的农村市场成为新的发力点。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电商巨头的推动和农村居民的参与下,我国农村电商得到快速发展。农村电商的发展一方面通过工业品下行丰富了农村居民的消费选择,提高了居民的消费意愿;另一方面通过农产品上行和增加就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村居民收入增加,提升了居民消费能力。当前为促进农村电商的进一步发展,仍需在信息化基础设施、配套物流设施、金融扶持和人才培育方面继续推进各项工作。

关键词:农村电商 发展现状 农村居民消费 影响

引言

近年来,全球经济在总量上出现了停滞状态,中国经济也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面对当前国内投资基数已经十分巨大,投资增速将回归常态,全球贸易低速增长,外部需求疲弱态势仍将持续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我国经济下行的压力依然不小。消费作为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转型期我国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因此,我国要扩大内需,以实现经济的稳步发展。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虽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人口占比不断下降,但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相关数据,截至2014年底,我国农村人口仍有6186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45.23%。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一直偏低,2014年我国居民消费支出为242927.4亿元,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为54574.1亿元,仅占全国居民总消费支出的22.47%。因此,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成为当前拉动我国内需,促进经济稳步增长的重要措施。

农村居民消费一直都是不少学者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当前已有文献主要是从收入水平、人口特性、社会保障、金融发展、财政支出等角度分析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随着我国流通行业的发展,有学者开始尝试从流通业发展角度对农村居民消费问题展开探讨。

李骏阳、包伟、夏禹铖(2011)通过引入偏最小二乘法,量化研究农村消费品流通发展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之间的关系,表明发展流通业能有效拉动农村消费市场。李志刚(2013)以江西省2000-2010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表明农村流通业规模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是最主要的;流通业的投入也对农村居民消费起到积极作用,但并不显著。吴学品(2014)通过实证分析证明农村流通总量对农村消费的弹性系数为正向且逐年上升,但农村流通总量对农村消费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低于城市。高核、王静、赵璋(2015)利用2004-2013年云南省农村流通业发展与消费支出增长水平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农村居民消费与流通业发展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的结论。

近几年,农村电商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各界人士的关注,作为一种商品流通形式,一种全新的贸易形式和手段,电子商务做到了“交易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颠覆了传统商贸流通,农村电商的发展在丰富农村流通渠道的同时,也将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和水平。

本文将结合现有相关研究,深入分析当前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现状及农村电商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并提出促进我国农村电商进一步发展的相关建议。

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现状

(一)国家部委大力支持

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关注我国农村电商的发展,密集出台了系列支持农村电商发展的政策,为农村电商的发展提供了人才、物流、基础设施、金融、市场环境等全方位支持。中央有关文件和国务院有关政策如表1所示。

同时,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大力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当前各部门正在进行的主要有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是“农村青年电商培育工程”,是由团中央和商务部联合实施的,意在通过技能培训、金融支持、领建站点等途径,引导广大农村青年运用电子商务创业就业、增收致富。

二是“快递向西、向下服务拓展工程”,是由国家邮政局和商务部一起实施的,目的是进一步健全城乡快递服务网络,加强快递在中西部、农村地区与电子商务的协同发展,到2020年基本实现“乡乡有网点,村村通快递”。

三是“电商扶贫工程”,是由国务院扶贫办牵头的,2015年被正式纳入精准扶贫工程,是利用财政资金的引领,鼓励带动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培育农村电商环境,整合贫困地区优势产品,对接市场,帮助农村居民脱贫致富。

四是由全国妇联牵头的“巾帼电商创业行动”,鼓励农村女能人依托“妇女之家”,搭建以农产品销售为主的电子商务平台,拓展妇女致富新空间。

五是“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是商务部、财政部落实李克强总理“互联网+”行动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在全国创建电子商务进农村的综合示范县,增加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促进农村电商发展。

(二)电商巨头争相发力

伴随电商企业在城市的快速发展和激烈竞争,城市电商市场日趋饱和,农村电商开始成为各大电商企业争相发力的新蓝海,近年来国家密集出台的农村电商政策更是加快了电商企业在农村的发展步伐。

2014年9月,电商巨头阿里巴巴集团在美国上市后明确表示其未来的三大发展方向为涉农电商、大数据业务和跨境电商服务。随后,阿里巴巴集团启动了在三至五年内投资100亿元,设立1000个县级运营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的千县万村计划。此外,淘宝网还针对农村市场推出了二级页面“农村淘宝”,特别设置了农资农具品类和契合农村用户出行需求的汽摩配件,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消费选择。

自2014年11月启动农村电商项目以来,京东目前形成了县级服务中心和京东帮服务店两大模式。县级服务中心采用公司自营的模式,主要承担代客下单、招募和培训乡村推广员以及营销推广等功能;京东帮服务店则采取加盟方式,主要针对大家电服务需求,为农村消费者提供配送、安装、保修等一站式服务。此外,2016年1月,京东与国务院扶贫办共同签署了《电商精准扶贫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更进一步推动了京东农村电商的发展。

苏宁云商集团则利用其实体零售渠道优势和专业的零售经验开展农村电商战略,自2014年起,苏宁通过将原先三四级市场的代购点、售后服务网点等进行改造升级,变成集销售、物流、售后、客服、招商等功能为一体的苏宁易购服务站,并计划在2020年前建立10000家服务站,覆盖全国1/4的乡镇,深入全国农村,从渠道建设层面打通“农村电商”发展壁垒。此外,2015年5月上线的苏宁易购中华特色馆也以多种方式带动了多地农产品的销售,促进区域农产品走出去。

除了各大电商平台纷纷角逐农村市场外,国内零售巨头如大商集团等也在不断加入农村电商的行列,推动着农村电商的快速发展。

(三)农村居民参与度不断提高

随着互联网在农村的渗透速度加快,农村网民规模不断扩大,农村网购人群也进入了高速增长期。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农村网民规模为1.78亿,其中网络购物用户规模为7714万,农村网民网络购物使用率达43.3%。此外,农村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年增长率高达40.6%,是农村网民各互联网应用中规模增速最快的。

同时,阿里研究院与阿里农村淘宝事业部联合发布的《农村网络消费研究报告(2015)》指出,农村网络购物规模呈现增长快于大盘的趋势,淘宝网(含天猫)发往农村地区的订单金额占全网的比例,从2013年第一季度的8.65%,上升到2015年第一季度的9.64%,两年增长了1%。根据阿里研究院2014年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农村网络消费总额约为1800亿元,预计2016年这一数字将攀升到4600亿元,农村居民对网络购物的接受度和参与度都在不断提高。

此外,农村网络购物的发展在刺激农村居民消费的同时,也唤醒了农民的互联网意识,促进了农村电商在农产品上行方面的发展,农民开始学会借助电子商务推销产品。根据《2014-2015年中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报告》,截至2014年,我国有各类涉农电商3.1万家,其中涉农交易类电商有近4000家,农村居民逐渐将电商作为销售农产品的新途径,对农产品电商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在逐渐提高。

农村电商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

(一)丰富消费选择,提高消费意愿

受我国长期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一直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但是随着国家对“三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我国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统计数据,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109.4元,2014年增加至28843.9元,5年增长50.94%;与此同时,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5919元增加至2014年的10488.9元,5年增长了77.21%,表明近年来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速已经超过了城镇居民,农民生活在不断改善。

根据消费理论,收入的提高会带来消费的增加。然而由于我国农村交通和信息的不畅通,流通业的相对滞后,农村居民的消费选择有限。当前农村的购物渠道主要包括农村小卖部、农村供销社、农村集市以及乡镇商店,商品类型和款式有限,且产品质量没有保证,假冒伪劣产品较多。另外,有些产品如大家电和家具等要到县城商场或者附近的大中城市才能购买到,需要一定的时间和交通成本,且大中城市商场的物价普遍较高,不符合农村居民的消费预期。因此,在现有的消费渠道下,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选择有限,消费需求被抑制,农村电商的发展可以促进工业品下行,丰富农村居民消费选择,满足其对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的消费需求,提高其消费意愿。

首先,农村电商的发展丰富了农村居民的生活用品选择。通过电商,只要有互联网,农村居民就能像城镇居民一样拥有丰富的消费选择,并且还可以方便的比较商品价格,查看商品评价,便捷地选购各种质优价廉的生活用品,解决了农村居民“买不到”的难题。根据阿里研究院的报告,大家电是农村居民网络购物消费最多的品类,这说明农村电商在农村消费升级过程中起了较大作用,刺激了农村消费。

其次,农村电商的发展刺激了农村居民的生产性消费,农业生产性消费主要体现在农具和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上,其价格和质量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成本和质量。通过传统的销售渠道,农民可以购买的农具和农业生产资料通常受限于当地市场的供应,种类比较单一,主动选择的范围较小。然而通过电商平台,农民可以选购先进的农具以及丰富的生产资料,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比如农村淘宝就在首页特别设置了农资农具品类,方便农民便捷选购。

(二)增加农民收入,提升消费能力

由相关的经济理论可知,收入是消费的重要决定因素,虽然这几年来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速超过城镇居民,但因为长期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总体上还是比较低的。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2014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19968.1元,占人均收入的69.23%;农村居民人均消费8382.6元,占人均收入的79.92%。由此可知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还是比较高的,但是较低的收入水平使得其总体消费水平较低。因此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农村电商的发展可以通过不同途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其消费能力。

首先,农村电商的发展可以促进农产品上行。当前农产品的外销一般是通过商贩进行的,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中间经常要经过好几次流转,农产品特别是生鲜产品在流转过程中容易造成损失,因此初始收购价格通常较低。此外,在这种外销模式下,供需信息不畅通经常导致农产品滞销,给农民带来巨大损失。农村电商的发展,一方面可以直接连通生产者和消费者,省去中间多次的流转,降低流转过程中的损失,提高农产品的初始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可以使供需信息更加畅通,通过电商平台可以了解到全国各地的供需信息,解决卖不出和买不到之间的阻碍。同时生产者还可以结合消费者的需求和喜好,调整农产品的生产,有效解决供需矛盾,减少农产品滞销带来的损失。

其次,农村电商的发展可以增加农村就业。一方面,电商行业的发展本身会带来新的就业机会,包括服务店的工作人员、乡村推广员、快递人员等。如苏宁2015年就在开设直营店、加盟店、特色馆、物流配送、售后等方面直接带动就业人口达3万人;京东集团为了构建覆盖农村地区的电商新网络,在2015年也招募了近10万名的乡村推广员。另一方面,农村电商的发展可以促进农村居民创业,从而间接带动农村就业,近年来,一些农村青年开始开设淘宝店铺,利用电商结合地区特色在发展生态旅游等方面进行创业尝试,开辟了新的创业路径。就业的增加会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从而刺激消费。

我国农村电商发展对策

(一)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电商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农村电商发展的制约点。虽然当前我国农村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得到快速发展,截至2014年12月,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8%,但相比城镇62.8%的普及率还是偏低的。因此国家要进一步落实农村宽带普及的规划,稳步推进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同时要降低成本,减少网络费用,为农村电商的开展提供有利环境。

(二)加快完善配套物流设施

配套物流设施的不完善是制约农村电商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物流和电商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农村电商的发展离不开配套物流设施的完善。当前我国农村物流普遍存在“最后一公里”成本高的配送问题,同时冷链物流的落后也制约着鲜活农产品上行的发展。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推进农村物流配送发展,在最后的配送阶段可以通过委托一个村镇定点机构统一配送的方式,充分整合物流资源,降低配送成本,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问题。此外,要大力推进冷链物流建设工作,建设现代化物流配送体系,降低流通成本,促进农产品实现快速且低成本的流通。

(三)加大金融扶持力度

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配套物流设施的完善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因此加大金融扶持力度是促进农村电商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相关部门应该积极鼓励社会各项资本参与农村电商发展,对投入农村电商的资本给予税收优惠,同时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为农村电商的发展提供低利率的资金支持,在网络普及、电脑配置和农村公路建设等方面给予补贴,为农村电商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资金支持。

(四)加强农村电商的教育培训和人才培育

农村居民作为农村电商的重要参与主体,其对电商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对农村电商的发展影响很大,当前我国农村居民对电商的认知度和接受度还不足以支持农村电商的全面发展,因此做好相关的教育培训和人才培育工作很重要。

首先,可以通过举办培训讲座,安排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培训等方式加强农村居民对计算机、网络、电商平台、电商交易等的认识,同时及时组织开展电商活动,使农民从电商中获得实际利益,提高全体农村居民对电商的接受度。

其次,要引导鼓励青年农民工返乡创业,加强培育一批观念先进、能力出众的农村电商人才,从而在农村电商的发展过程中起到领头羊的作用,带领农村居民一起促进农村电商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学品.流通业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D].上海大学,2014

2.李骏阳,包伟,夏禹铖.流通业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11)

3.李志刚.农村流通业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机理及实证分析―以江西省为例[J].农村经济,2013(2)

4.高核,王静,赵璋.云南省流通业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8)

5.魏延安.农村电商的机遇与现实困难[J].新农业,2014(24)

6.林洁.农村电商的发展现状研究[J].南方农机,2015(1)

7.贺国杰.农村电商的物流瓶颈及应对措施[J].物流技术,2015(14)

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问题分析 篇6

[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 消费结构 消费收入

河南省是农村人口占主体的省份,启动农村居民消费,对于拉动河南省的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对河南省居民消费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却从根本上拉动河南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只有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需求不断扩大,才能从根本上拉动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了扩大河南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就需要研究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和特点,制定相应的消费对策,来引导农村居民进行合理消费。

一、河南农村居民消费现状

(一)城乡差距较大。河南省总面积16.7万平方公里,人口9918万,其中,农村居民总数为6345万,占总人口比重为64%,可以看出农村居民人口占主导地位,目前在城市耐用消费品日趋饱和的背景下,农村消费市场得开发势在必行,据统计,2008年河南省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3044.21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8837.46元,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量有三倍之差,农村居民在家庭设备用品消费、医疗保健品消费、娱乐文教消费等方面都远远低于城镇居民。

(二)农村居民消费所占比重持续走低。2007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597.54亿元,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为2539.28亿元,占总量的55.2%;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为2058.29亿元,占总量的44.8%,农村居民消费所占比重呈持续降低的趋势。河南农民有效需求不足,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减小,在农村商品市场中消费者往往不追求商品的质量,农民的购买力较低,消费市场较狭小,产品较单一,农民消费水平低已成为直接影响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制约因素。

二、制约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因素分析

河南农村居民最终消费需求增长有多方面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城镇化水平低。发展第三产业,吸纳和聚集河南省劳动力,是河南省经济快速发展,和实现农民就业最主要的渠道。第三产业在我省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前景。截至2008年,第三产业在河南省的从业人员数为1424万人,仅占河南全部从业人员数的24.4%,发展滞后的第三产业,直接影响到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受到限制,从而阻碍了城镇化发展进程,2制约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健全和完善第三产业对与我省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农村居民收入来源较为单一。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和转移性与财产性收入三部分是我省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其中比重超过90%是前两项。可以看出农民的收入构成很单一。一方面因为农民掌握市场信息的能力有限。不能根据市场需求来种植生产。另一方面因为初级农产品价格波动幅度较大,加上天然的高风险性的农业经营,使得农业经营收入不稳定多样性;其次,外出务工所得收入不稳定,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不确定性也较大。

(三)居民不确定对未来收入和支出预期。由于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明显增加了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同时城乡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的不确定也在增大。农村居民消费信息不足,倾向于增高储蓄,储蓄不断高升消费减少。自2001年以来,河南省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余额不断增长,均保持两位数增幅,到2008年达到1.8%,绝对额达到9515.82亿元。不断攀升的高储蓄率,成为制约消费需求的增长主要原因。

(四)农村销售点种类不全,消费需求难以满足。农村消费市场还不够完善,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及多形式的消费需求,另外,在农村很少找到固定商品的销售点这就让农民无法购买所需品,很大程度打消了农民消费的积极性。其次,农民在购买商品上受到时间的局限性,农村消费市场大多以集市的形式出现,一般是一周一直两次集会,农民只有在集会上才能买到所需用品,所以消费受限也是影响居民消费的又一大障碍。

三、改善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的对策

对于改善河南农村居民消费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第一、稳定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高低和消费结构的合理化程度,是有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决定的,增加对农民的投资力度是政府解决农民收入最基本有效地做法。河南省作为中国农业第一大省,发展农业利用科技力量,一方面可以提高农民劳动效率,另一方面也有效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进而改善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促进和加快河南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

第二、政府加大对三农的投资力度。综合各种投资渠道。特别是财政支农,加大对三农的投资力度。实证研究表明,政府财政支出与民间消费间呈显著的互补关系,只要财政支出能够真正有效改善公共品和服务的供给,就能够起到刺激民间消费需求的作用,从而达到扩大内需的目的。河南省应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的长期稳定增长机制;为的是不断加强财政支农的作用。

第三、发展优势的农业产业。充分利用发挥河南省农业大省的优势,在农业增产增收的同时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同时拉长产业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弥补因初级农产品价格下跌造成的损失,转移吸纳农村劳动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农民非农产业收入同时提高农业附加值,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

四、结束语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 篇7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总体演变

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已近40年, 从绝对量上来看, 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在绝大多数年份里是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的, 但不是直线上升, 其增长速度时快时慢, 呈现出阶段式波动上升特点。如果以增长速度作为分段标准, 大致可以划分为5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4年, 这是农村居民消费第一个高速增长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惠农政策的出台和实施, 使得农村居民收入快速增长, “水涨船高”, 有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作为基础, 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水平在这个阶段也增速突出。1978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16.1元, 1984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73.8元, 6年间增长了2.36倍, 每年的增速都在10%以上, 1980年更是高达20.59%, 是这一阶段增长最快的一年。在这一阶段,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由1978年的2.68倍逐步减小到2.04倍。同时, 农村居民消费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除食物消费支出外, 其他商品支出快速增长,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0.68快速下降到1985年的0.59, 下降了9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由绝对贫困状态提高到温饱水平, 这是一种质变。

第二阶段:1985-1993年, 这是农村居民消费第一个低速增长时期。这一阶段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速明显回落。1985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317.4元, 1993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769.7元, 8年间增长了2.43倍, 平均每年的增速是12.26%, 上一阶段为15.42%, 1990年的增速仅为6.02%。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这一阶段农村居民实际消费水平更低。这一时期城镇居民的消费增长开始超过农村居民, 城乡居民之间的消费差距不断扩大,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由1985年的2.12倍逐步拉大到2.74倍。同时, 农村居民消费质量也没有明显改善,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1985年是0.58, 1990年更是提高到0.59, 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仍然停留在温饱水平。

第三阶段:1994-1996年, 这是农村居民消费第二个高速增长时期。1994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016.8元, 1996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572.1元, 两年间增长了1.55倍, 每年的名义增速都超过了20%, 平均每年的增速是26.98%, 1994年的增速更是高达32.10%, 为历史最高水平。这一时期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增长也很快, 但是略低于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增速, 城乡消费水平的差距呈缓慢下降的趋势,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1994年是2.80倍, 1995年是2.70倍, 1996年2.49倍。同时, 农村居民消费质量也没有明显变化,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与上一阶段基本持平, 1994年和1995年都是0.59, 1996年下降到0.56, 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仍然停留在温饱水平。

第四阶段:1997-2003年, 这是农村居民消费第二个低速增长时期。1997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617.2元, 2003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943.3元, 6年间增长了1.20倍, 每年的增速都不到6%, 平均每年的增速仅为3.12%, 1998年的增速不升反降, 低至-1.66%, 为历史最低水平。1999年情况也没有好转, 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继续下跌, 环比增速为-0.99%。这一时期城镇居民的消费增长也不快, 6年里增长了1.56倍, 但平均每年的增速远远高于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增长, 为7.56%, 城乡消费水平的差距因此拉大,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1997年是2.59倍增至2003年是3.35倍。但是,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却发生了明显变化,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1997年的0.55降至2003年的0.46, 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由温饱状态提高到小康水平。

第五阶段:2004年至今, 这是农村居民消费第三个高速增长时期。2004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184.7元, 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6625.5元, 9年间增长了3.03倍, 基本上每年的增速都超过10% (2009年为9.09%, 2010年为9.72%) , 平均每年的增速为13.09%, 2011年高达19.15%, 为1997年以来最高增速。这一时期城镇居民的消费增长慢于农村居民, 平均每年的环比增速为10.73%, 城乡消费水平的差距因此明显降低,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2004年是3.29倍, 2013年是2.72倍, 为1998年以来最低值。同时,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04年的0.47降至2012年的0.39, 首次低于0.40,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由小康状态提高到富裕水平。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1978年以来中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数额渐年上升, 但这种上升是低水平的、不稳定的增长, 不稳定从 (图1) 可以清晰看出;低水平体现在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对比上。如 (表1) 所示, 1984年, 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比为2.04, 2013年这个比值不仅没下降, 反而上升了。所以, 什么原因导致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能力下降的, 如何提升, 这是我们急需要解决的。

农村居民消费倾向的变化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倾向可以从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在其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率。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农村居民增加的消费支出与增加的人均纯收入的比率。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的公式可以写为: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14.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其中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详见57页。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和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详见58页。

其中, APC代表的是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 MPC代表的是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 C代表的是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金额, Y代表的是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 ΔC代表的是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增加金额, ΔY代表的是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增加金额。

表2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消费倾向的变化。从表中可以看出, 城乡居民消费倾向的变化基本符合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消费倾向变化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 消费也会增加, 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 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都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稳中有降, 大致可以分为5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4年, 农村居民消费倾向下降明显。从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来看, 1978年为0.87, 1984年为0.77;从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来看, 1979年为0.69, 1984年为0.56。但从城镇居民消费来看, 变化不大, 1978年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为0.91, 1984年为0.86;从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来看, 1979年为0.61, 1984年也为0.61。这一阶段, 改革的最大受益者是农村居民, 其人均纯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 从1978年的133.6元提高到1984年的355.3元, 6年间提高了2.66倍, 年均增长率为17.73%, 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43.4元提高到1984年的652.1元, 6年间仅仅提高了1.90倍, 年均增长率为11.43%。人均纯收入的快速提高使得农村居民在满足其基本生存消费支出外, 可以拿出更多收入用于储蓄。同时也要看到, 这一阶段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高速增长具有特殊性, 主要是农村主权、价格等经营体制根本性改革所致, 因而必然是不可持续的。

第二阶段:1985-1993年, 农村居民消费倾向没有明显趋势性变化。从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来看, 1985年为0.80, 1993年为0.84, 未降反涨;从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来看, 1985年为1.03, 1993年为0.80, 似乎是下降了很多, 但要看到这一阶段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波动很大, 且其值远远高于上一阶段。但从城镇居民消费来看, 下降明显, 1985年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为0.91, 1993年为0.82;从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来看, 1985年为1.31, 1993年仅为0.80。这一阶段, 改革的最大受益者是城镇居民, 其人均可支配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 从1985年的739.1元提高到1993年的2577.4元, 8年间提高了3.49倍, 年均增长率为16.61%, 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85年的397.6元提高到1993年的921.6元, 8年间仅仅提高了2.32倍, 年均增长率为11.26%。

第三阶段:1994-1996年, 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略有下降, 边际消费倾向下降明显。从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来看, 1994年为0.83, 1996年为0.82;从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来看, 1994年为0.83, 1996年为0.75。从城镇居民消费来看, 基本与农村居民变化趋势相同, 1994年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为0.82, 1996年为0.81;从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来看, 1985年为0.81, 1993年仅为0.69。这一阶段, 相对来说, 农村居民受益较大, 其人均纯收入提高相对较多, 从1994年的1221.0元提高到1996年的1926.1元, 两年里提高了1.58倍, 年均增长率为27.93%, 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4年的3496.2元提高到1996年的4838.9元, 两年里提高了1.38倍, 年均增长率也高达23.71%。这种提高, 更多的是名义收入的提高, 即物价的快速上涨是这一阶段收入和消费支出提高的主要原因。这一阶段, 政府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价格的同时, 消费物价指数CPI也快速提高, 农民消费能力没有实质性提升, 导致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只是略有下降, 不具有可持续性。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14.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其中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详见57页。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和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详见58页。

第四阶段:1997-2003年, 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稳定不变, 边际消费倾向波动异常。从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来看, 1997年为0.77, 2003年为0.74, 中间几年基本稳定在0.74;从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来看, 1997年为0.28, 2003年为0.74, 中间几年波动剧烈, 1998年为-0.37, 1999年为-0.27, 2000年高达2.15。从城镇居民消费来看, 尽管略有波动, 但下降趋势明显。1997年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为0.81, 2003年为0.77;从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来看, 1997年为0.83, 2003年仅为0.63。这一阶段, 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低速增长期, 1998年和1999年甚至出现消费支出的负增长, 1998年比1997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减少了26.9元, 1999年比1998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减少了12.9元, 致使2000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报复性增加了92.7元, 高于当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3.1元的增加值, 使我国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出现了历史上都罕见的2.15这个值。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97年的2090.1元提高到2003年的2622.2元, 6年间提高了1.25倍, 年均增长率为4.5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尽管也增速放缓, 但高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 从1997年的5160.3元提高到2003年的8472.2元, 6年间提高了1.64倍, 年均增长率为8.35%。

第五阶段:2004年至今, 农村居民消费倾向平稳下降。从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来看, 2005年为0.79, 2013年为0.74;从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来看, 2005年为1.16, 2013年为0.73。从城镇居民消费来看, 基本与农村居民变化趋势相同, 2004年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为0.76, 2013年为0.67;从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来看, 2004年为0.71, 2013年也仅为0.56。这一阶段, 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都从改革中受益很大。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04年的2936.4元提高到2013年的8895.9元, 9年里提高了3.03倍, 年均增长率为13.03%, 这是自1985年以来的第二轮高增长时期, 其增长率之高, 持续时间之长, 远远超过1978-1984年这个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史上梦幻般的黄金时期, 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真正的黄金时期。同时,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基本同步增长, 从2004年的9421.6元提高到2013年的26955.1元, 9年里提高了2.86倍, 年均增长率也高达12.29%。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同样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较低的结论。1979年我国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分别为0.84、0.69, 2013年为0.74、0.73, 消费倾向下降有限;1979年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分别为0.86、0.61, 2013年为0.67、0.56, 消费倾向下降更明显。

研究结论

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总体演变和农村居民消费倾向的变化进行研究在当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是农村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影响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落实。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 强调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幸福, 作为我国一半人口的农村居民其幸福感最直接的体现是其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改善。

二是农村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影响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现阶段, 依靠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来实现农村居民消费能力提升可作为长效机制, 但短期效果将十分有限, 而通过城镇化实现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就业, 对农村居民消费能力提升的短期效果却会立竿见影。

三是农村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决定着我国扩大内需战略的实现程度。长期以来, 我国经济的主要引擎是投资, 内需不足一直是中国经济的“短板”。内需不足主要是由于占我国人口半数的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不足。我们知道, 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要高于城镇居民, 所以, 提升农村居民消费能力对通过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是农村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影响着我国政治局面的稳定。古人反复强调:“农民富天下富, 农民安天下安”。要想稳定社会大局, 必须要千方百计地提升农村居民消费能力。

五是农村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目前, 农村居民的小康是中国全面小康实现的关键, 农村居民实现了小康, 中国也就意味着实现了小康。农村居民消费能力指标是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中最重要、最根本的指标。中国能否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农村居民消费能力的有效提升可谓是重中之重。

摘要:农村居民消费能力是指农村居民对所需消费品和劳务的货币支付能力, 也可以说是对物品花费钱币的能力。研究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能力提升前, 先要了解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 摸清了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演变历程, 才能从中找出提升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能力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1].孙连铮, 韩淑梅.论农村消费成本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经济纵横, 2011, (7) .

[2] .王静.农村居民收入的不确定性及其对消费行为的影响.财经问题研究, 2012, (3) .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 篇8

农村信息化建设虽然与城镇化、资本、劳动、农村市场的开放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提升农村信息消费水平在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进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对我国现阶段农村信息消费进行研究, 已成为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和推动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对推动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落后, 信息消费水平总体偏低, 严重影响了当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和农村信息消费市场的发展。基于1980~2011年甘肃省的时间序列数据, 通过分析甘肃省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 可以为优化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结构和引导农村居民信息消费行为提供有益的建议, 对提高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水平, 加快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从现有文献来看, 研究样本还不具有全面性, 特别是西北地区农村信息消费的相关研究较少。基于此, 针对西北农村地区特殊的经济地理环境, 通过分析甘肃省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 深入了解当前我国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为促进农村居民信息消费发展提供依据。

二、数据整理与模型构建

(一) 数据的整理。

广义的信息消费不仅包括直接或间接以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为对象的消费活动, 还包括信息含量相当大的产品和服务。根据信息消费的广义定义, 信息消费项目由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文化娱乐用品与服务, 这三项消费支出额加总得到。为消除通货膨胀因素对实证分析的影响, 使用的数据均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978年=100) 为定基价格指数进行平减, 扣除物价变动因素的影响, 如表1所示。

(二) 模型的建立。

为了实证分析甘肃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 本文建立如下基本回归方程:

其中, t代表第t年, a0、a1、a2、a3、a4、a5、a6、a7分别为常数项、Y、Q、GB、DS、GH、YH、DN的系数矩阵, μt为残差项。CIF代表甘肃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支出水平, 单位为元。解释变量分为四大类:第一类, 经济水平。以甘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变量, 且用Y表示, 单位为元;第二类, 文化教育水平。以甘肃农村居民的小学及小学以上文化程度人数为变量, 且用Q表示, 单位为万人;第三类, 信息基础设施。以甘肃农村地区的广播覆盖率为变量, 且用GB表示, 单位为%;第四类, 信息获取渠道。以家庭耐用品为变量, 它主要包括电视、电话 (固定和移动电话) 、电脑。其中用DS代表甘肃农村地区的电视机台数, 以每百户拥有台数为计量单位;用GH代表甘肃农村地区的固定电话台数, 以每百户拥有台数为计量单位;用YH代表甘肃农村地区的移动电话台数, 以每百户拥有部数为计量单位;用DN代表甘肃农村地区的电脑台数, 以每百户拥有台数为计量单位。

三、实证分析

(一) 1980年以来甘肃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的总体状况。

1980年以来甘肃农村居民信息消费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1980~1996年甘肃农村居民人均信息消费支出年实际增长幅度均在12%~37%之间, 其人均年平均增长比率为24%;而1997~1999年其年实际增长幅度均在10%~17%之间, 尽管2000年迅速回升, 到2001年也只有30%, 2002年又急速下降到7%, 2007年更转为-2%, 2008虽上升到16%, 但2009年又急速下降到5%, 2010年又开始, 到2011年也只上升到19%, 但2009~2011年其年实际增长幅度在5%~19%之间, 1997~2011年其人均年平均增长比率近13%, 不足1979~1996年其人均年平均增长比率的1.8倍。由此可见, 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 甘肃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支出增长速度明显放慢。信息消费增长缓慢, 不仅直接制约着甘肃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水平的提高和信息消费市场的发展, 而且也降低了甘肃农村地区信息消费的需求。

(二) 各因素对于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支出的影响分析。

按照E-G两步法, 比照模型 (1) , 应用Eviews统计软件对表1中的数据进行回归处理, 可得到相应的方程 (2) 如下:

通过上述处理的结果可知, 拟合优度检验结果R2=0.99, 并且R2调=0.99, 说明模型对样本观测值的拟合情况非常理想, 拟合优度高, 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程度较高;在方程显著性检验中, F统计量的结果为F=448.90, 查F分布表, 可知临界值为F0.05 (1, 10) =4.95, 即方程的F统计量的值远远大于临界值, 说明模型的线性关系在9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成立;在变量显著性t检验中, 只有甘肃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支出对广播覆盖率和移动电话的偏回归系数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其他各项参数均在9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 对被解释变量具有较高的解释程度。分析检验的结果说明构建的模型合理, 获得的结论可信。

数据来源:表1的数据直接摘自《甘肃农村年鉴》1980~2012, 甘肃信息统计网, 或根据其相关数据整理计算得出。

甘肃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支出对广播和移动电话的偏回归系数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表明在统计上甘肃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支出与广播及移动电话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甘肃农村居民信息消费与其广播覆盖率及其家中拥有的移动电话台数无关, 这可能是由于广播在甘肃农村地区普遍存在, 甚至覆盖率高达100%, 成了一种基本的生活必备品, 其覆盖率的稍微变动对信息消费水平的影响都是微乎其微的, 弹性比较小, 也可能是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广播已逐渐被其他获取信息更便捷的工具所代替, 甚至取代;移动电话虽然灵活便捷、操作简单、价格低廉, 但它可能与固定电话、电脑之间存在相关性, 所以统计检验结果未通过。

从上式方程的各项参数系数可以看出甘肃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支出与其人均纯收入、受教育人数及家庭耐用品密切相关。其中收入每增加100元, 信息消费支出将增加11元;小学及小学以上文化程度人数每增加100万人, 信息消费支出将增加23元;每百户拥有的电视台数每增加100台, 信息消费支出将增加42元;每百户拥有的固定电话台数每增加100台, 信息消费支出将增加541元;每百户拥有的电脑台数每增加100台, 信息消费支出将增加3, 023元。可见甘肃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支出与其人均纯收入、文化教育, 信息消费渠道密切相关。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 结论。

本文根据1980~2011年甘肃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时间序列数据, 通过构造回归模型, 实证检验了四大类因素对甘肃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 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 甘肃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支出增长速度明显放慢, 这不仅直接制约着甘肃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水平的提高和信息消费市场的发展, 而且也降低了甘肃农村地区信息消费的需求。第二, 用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小学及小学以上文化程度人数、农村地区的电视机台数、固定电话台数、电脑台数可以推断甘肃农村地区居民信息消费水平。第三, 甘肃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支出与其人均纯收入、受教育人数及家庭耐用品密切相关, 且三者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其信息消费支出水平。

(二) 政策建议。

结合甘肃农村居民信息消费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 可以看出今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信息化的改革方向是:第一, 地方政府应致力于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 提高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 以优化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的数量、结构、形式和策略。第二, 增加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和科研支出, 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 改善当地农村居民的人力资本水平, 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居民获取信息的能力和信息消费的能力, 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居民信息消费获得一个持续健康稳定的增长路径。第三, 加大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财政支持, 完善农村信息化建设供给模式, 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农村信息资源的整合力度, 实现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 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居民高效获取和利用信息成为可能。加强农村信息市场、农村技术人员、农村信息员队伍的建设, 推动信息产品进村进户, 建立健全信息消费环境, 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鹏.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的比较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1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 篇9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是国民经济循环、发展的重要环节, 而且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农村居民消费是整个国内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消费市场的繁荣发展, 会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经济的健康运行。城乡差距的悬殊, 使单独研究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具有中国的特色, 因此国内对农村消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的相对多一些。

臧旭恒 (1994) 在《中国消费函数分析》一书中, 提出了研究我国消费函数时应该将农村和城镇分开的观点, 该观点得到了国内很多学者的认同。刘建国 (1999) 对我国农户消费倾向偏低的原因进行了实证分析, 解释了农户消费倾向偏低的原因, 并提出了适度提高农户边际消费倾向、扩大农户消费需求的建议。王宏伟 (2000) 根据相对收入假说理论建立农民收入--消费函数模型, 拟合农民相对消费收入函数, 最后提出了促进农民消费的措施。李锐 (2003) 分别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时间序列数据和横截面数据进行分析, 利用ELES模型, 能够估计出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支出标准。寇明婷 (2008) 通过对我国1998~2005年各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支出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并根据这8年间居民消费支出的变动情况, 分析其变动原因, 结合农村居民消费的特点, 提出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改善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对策建议。李群霞 (2012) 选取了1978~2009年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数据, 对影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 通过变量间的动态关系, 建立消费支出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长期均衡计量经济模型, 对模型进行了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 并研究了各解释变量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程度。姜涛 (2013) 选取1992~2011年间的相关数据, 对影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进行实证定量研究, 结果表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农村市场价格变动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不相关;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中国统计年鉴》 (2013) 显示, 2012年我国农村人口总数仍有64222万人, 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47.43%;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现金支出16674.3,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现金支出5414.5元, 而农村消费水平仅为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32.47%;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2%,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9.3%。由此看来, 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研究和分析, 并探索其中的规律, 就显得更为迫切。

2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回归分析

考虑到农村居民消费支出还受前期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影响, 从《国家统计年鉴2010》及中国历年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统计 (1978~2009) 中, 选取1990~2009年20年的数据, 以当期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被解释变量Y,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绝对数为解释变量X1, 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解释变量X2, 前期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解释变量X3。采用Eviews对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得到表1。

3 回归模型的检验

3.1 多重共线性检验

由表1数据知, 回归模型多的拟合优度R2=0.997024较高, F统计量为1786.805也高度显著。但是X3结构参数的t统计量很小 (1.374123<2.120=tα/2 (16) , α=0.05) , 解释变量不显著。故初步判断模型存在多重共线性, 并用逐步引入法, 引入变量检验。

分别对Y与X1, X2, X3建立一元回归模型, 运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统计检验。根据所得统计结果, 整理得表2。

由表2可知:引入X1后的拟合优度R2最大, 因此模型应首先引入X1。在有自变量X1的基础上, 再分别引入X2, X3建立二元回归模型, 运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统计检验。根据所得统计结果, 整理得表3。

由表3可知:在之前模型的基础上, 引入X2后的拟合优度R2最大, 且在5%显著水平上, 所有解释变量的t检验均显著 (均大于tα/2 (17) =2.110, α=0.05) 。然而引入X3后, 拟合优度R2虽变大了, 但在5%显著水平上, 解释变量X3的t检验不显著 (-0.851056<tα/2 (17) =2.110) , 故可判断, X3与其他变量之间存在多重线性关系, 不应该引入。

剔除多重共线性后, 最终得到含有Y与X1, X2建立的二元回归模型, 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参数估计, 得表4。

3.2 异方差检验

分别对|et|与X1, X2建立一元回归模型, 运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统计检验。根据所得统计结果, 整理得表5。

由上表5知:|et|分别与X1, X2建立一元回归模型, 各统计指标均不显著, 故此判断Y与X1, X2建立的二元回归模型中, 异方差不存在。

3.3 序列相关检验

采用DW检验法, 检验回归模型中的序列相关性。由表4知:d=0.935725, 查DW表 (n=20, k=3) 得, dl=1.10, du=1.54, 可得出:0<d<dl, 故此初步判断含有Y与X1, X2建立的二元回归模型中, 存在正自相关。

用广义差分法-杜宾两步法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

3.3.1

以et为被解释变量, et-1为解释变量建立一元回归模型, 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得出残差et。即?进一步估计值为:

3.3.2 估计差分模型

用最小普通二乘法估计得:

3.3.3 估计差分模型

用最小普通二乘法估计得:

3.3.4 原模型的参数:b0=β0/ (1-r) =-519.9241

b2=β2=4.9168, 则模型估计完成。

4 最终模型及预测

4.1 模型的经济意义

由公式 (3) 得出最终模型

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每增加1元, 当期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就增加0.7730元;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 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每增加1, 当期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就增加4.9168元。

4.2模型的预测及有效性的检验

从《国家统计年鉴2013》选取2010~2012年的以下数据, 如表6, 进行模型预测。

用模型 (4) 进行事后预测, 预测出2010~2012年的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并计算出相应的误差百分比 ( (预测值-实际值) /实际值) , 见表7。

对比说明, 模型 (4) 的预测结果与实际消费支出误差百分比为均小于5%, 说明模型具有初步的预测价值, 可以用来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进行初步的预测。

5结论

文章选取1990~2009年20年的统计数据, 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进行回归分析, 得出了农村居民收入、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物价水平) 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具体的数量变动关系, 并对回归模型的预测功能进行检验。预测结果与实际消费支出误差百分比均小于5%, 表明该模型可以初步用来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进行预测。另外, 政府可以根据模型中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农村居民消费价格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程度, 来制定相应的政策, 以调控宏观经济的整体运作, 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

摘要:选取19902009年20年的统计数据, 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进行回归分析。在剔除多重共线性、异方差和序列相关的影响之后, 得出了农村居民收入、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物价水平) 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具体的数量变动关系。并用该回归模型, 对20102012年的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进行了预测, 预测结果与实际消费支出误差百分比均小于5%, 表明该模型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政府可以据此采取措施对农村居民的消费进行调控, 以实现扩大内需和长远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回归分析,Eviews预测

参考文献

[1]臧旭恒.中国消费函数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2]刘建国.我国农户消费倾向偏低的原因分析[J].经济研究, 1999 (03) :52-58.

[3]王宏伟.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基本趋势及制约农民消费行为的基本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 2000 (04) :163-174.

[4]李锐.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数量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03 (05) :12-17.

[5]寇明婷.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分布及消费水平分析[J].农村经济, 2008 (05) :0074-0078.

[6]李群霞.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基于协整检验[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2 (11) :0030-0032.

[7]姜涛.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05) :0086-0089.

[8]国家统计局.2013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3.

[9]国家统计局.2010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0.

[10]刘巍, 陈昭.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6.0建模方法与操作技巧[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 篇10

近年,我国经济实现快速增长,但是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偏低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我国,农村市场占整个国民经济的市场份额十分庞大,但其消费份额与其所占比例却极不相称。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低于城镇居民的差额从1978年的262元扩大到2007年的11113元,扩大了近42倍。因此,研究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对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我国经济的内生性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1 天津市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现状

通过对天津市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消费变动趋势分析,天津市消费需求变化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1.1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不断上升,但城乡消费差距逐渐扩大近年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天津农村居民消费增长迅速,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l991年的732.87元到2008年的4593元,年均增长11.4%,但是,随着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上升,其差距也逐渐扩大: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从1991年的1585.71元到2008年的13422.47元,年均增长l3.4%。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比由1991年的2.16上升到2008年的2.92。

1.2 恩格尔系数呈下降趋势,农村居民消费基本处于小康阶段2008年,天津市农村恩格尔系数为39.9%,比城镇恩格尔系数37.3%少两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593元,比2000年增加2200元,增长91.1%。

1.3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虽有改善但升级缓慢,城乡差别较大近年来,天津市农村居民生活条件继续改善,支出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居民吃的质量逐步好转,食品消费结构逐步优化。对粮食的消费日趋减少,对蛋奶类高营养产品的消费有所增加。食品衣着等低级需求比重持续下降,医疗保健、交通通信等高级需求比重上升。二是大件消费品支出增加,家庭设备电气化程度有所提高。表1所示。但同时,对于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城镇居民已趋于饱和且进入了更新换代时期,消费需求正在从以家用电器为主的消费浪潮过渡到以汽车住房为主;而农村居民还处于需求增长期,普及率低,且照相机这类高档消费品,农村居民占有量较少,消费正在从以吃穿为特征向以用为特征的方向转变。可见,农村居民消费升级速度缓慢。

资料来源:天津市统计年鉴2010.

1.4 消费支出增长,但消费品市场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贡献小2009年天津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430.83亿元,比2006年增长79.16%,同比增加1074.04亿元,但是农村社会消费零售额仅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并且近几年,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率不增反降,表2所示。可见农村消费品市场并不活跃,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贡献较小。

资料来源:天津市统计年鉴2010.

2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低的原因分析

2.1 农村居民的收入低在衡量影响消费水平的诸因素中,收入是制约消费水平的首要因素。对农民人均消费与人均纯收入的相关分析表明:农民人均纯收入与人均消费增长相关系数达0.996。所以提高农民收入,农村消费就会迅速增加。但由于其收入长久以来得不到提高,导致消费需求相对较小,居民消费增长缓慢,这就不利于尽快使农村巨大的潜在需求转为现实的购买力,这正是农村消费市场难以启动,农民消费水平低的关键因素。

2.2 预期支出增加,挤压农村居民的即期消费一是居高不下的教育支出。教育用品及服务消费经几次上涨后,价格处于高位运行,导致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支出居高不下。二是快速增长的医疗费用。医疗价格大幅上扬和新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的尚未健全,导致了农村居民医疗费用大幅增加。

2.3 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制约消费规模从城乡收入水平看,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天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分别由1991年的1844.98元和1168元增加到2008年的19422.53元和9670元,年均分别增长14.9%和13.2%,增长幅度差距达1.7个百分点。2008年,占全市人口近40%的农村居民消费仅占全市居民总消费的1/5强,这成为影响天津消费率水平偏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3 提高天津市农村消费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3.1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增加农民收入首先,优化农业结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多种经营;以初级产品为主的产品结构向以深加工为主的产品结构转变;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就业结构向以从事非农业为主的多元化就业结构转变。同时,天津市政府应加强对农产品优势产业带的支持,统一提供良种、加强对绿色产业领域的开发,推行无公害种植业和养殖业,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各地自然经济条件,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集中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增加农民收入。再次,充分利用当地优势发展特色经济,例如蓟县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便可以着力发展旅游产业,并提供与之相关联的产业集群,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从而提高农民收入。

3.2 完善农村教育和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农村居民即期消费的顾虑当前因医疗、保险和教育等相关制度不完善,农民预防性储蓄大幅增加,约束农村居民即期消费。因此,完善和健全上述相关制度及软硬设施,将有助于促进农村居民消费。一是加大农村医疗投入,降低农村医疗合作制度的准入门槛,扩大其覆盖面,加强培训交流,提升农村医疗服务水平,让农民得到实惠。二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切实减轻农村居民教育费用支出。目前,九年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取得初步成效,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教育基础设施投入,减少因教育投入不足转嫁给学生的不合理费用,同时探索贫困家庭的政府贴息助学贷款办法。三是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救助农村五保、特困户生活制度,解决好失地农民转型群体和进城农民工的社保生活问题,保护其合法权益。

3.3 调节收入分配,缩小不合理收入差距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还要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着力提升居民收入水平。一是要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城市化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逐步消除农村人口转移的障碍,逐步提高城市化水平。二是建立农村居民收入稳定的增长机制。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进一步探索现代农业的组织方式,稳定农资价格、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切实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促进农民收入稳定持续增长;完善人力资本培育的合理制度,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建立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的稳定机制。

参考文献

[1]陈永梅,肖志勇.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特征与提升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11).

[2]付岳瑛.试论提高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途径[R].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7).

[3]诸葛再旺.关于提高天津消费水平的思考[J].环渤海经济瞭望,2009,(12).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 篇11

关键词:文化消费;文化需求收入弹性;乡村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 F32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2-0451-04

收稿日期:2014-04-04

基金项目:南京晓庄学院一般项目(编号:2013NXY25);南京晓庄学院“优秀中青年教师培养对象”资助项目(编号:2161342)。

作者简介:刘晓红(1976—),女,河南南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消费经济学。E-mail:amylxhong@163.com。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简称文化消费,是指城乡居民用于文化、教育、娱乐方面的支出,即各类教育费用、文化娱乐费用、书报费等。文化消费,是社会消费中的一种重要和特有的消费[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江苏正在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转变,作为江苏省的省会,南京城乡居民文化素养的高低对于江苏文化强省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文化素养是通过文化消费得以实现的。学术界对南京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已经展开了研究,出现了一些成果。最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96年,田涛等对南京农村基层文化生活进行了调查,发现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但也存在农民参与文化生活的手段比较单一,投入不足、设施老化,队伍不稳,畸形文化消费等问题,提出制定乡村文化发展规划,发挥基层文化设施的重要作用,完善各级文化网络,抓好队伍建设,培育和发展农村文化市场等建议。李惠芬[2]通过对2002 年以来南京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现状的分析,指出了文化消费水平偏低的因素,并就如何提升南京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出了对策建议。李程骅等[3]从科教人才的角度对南京文化产业进行了研究,认为应以科学规划引领产业发展方向,以文化体制改革释放产业活力,以园区升级强化企业积聚效应,以人才集群为产业提供发展动力[4]。但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既有的研究更偏向于对南京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研究或南京文化产业的研究,对南京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研究较少,且研究年代太早,体现不出当前南京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特征。

1南京农村居民文化消费需求现状

自2003年以来,南京农村居民用于文化方面的支出逐年提高,从2003年的416元上升到2012年的2 079元[5]。文化消费支出分为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和文化教育娱乐服务两大类。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又分为文娱用机电消费品、书报杂志、纸张文具等。文化教育娱乐服务包括学杂费、技术培训费、文娱费等。南京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支出结构如表1所示,南京农村居民文化教育娱乐服务的支出远高于文化教育娱乐用品支出。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的实施,以及对学杂费的减免,南京农村居民人均学杂费从2003年的281.44元下降到2012年的201.00元,南京农村居民其他文化消费支出都呈增长趋势,文娱费增长速度最快,2012年是2003年的167.4倍。其次是技术培训费,2012年是2003年的48.07倍。在文化教育娱乐用品方面,南京农村居民的支出重点是文娱用机电消费品。如表2所示,随着网络的普及,南京农村居民对电脑、移动电话的使用量剧增。每百户农民家庭移动电话、家用电脑拥有量分别从2003年末的60部、4台增加到2012年末的227部、56台。看电视仍然是农村居民进行文化消费的主要途径,每百户农民电视拥有量从2003年末的132台提高到2012年的155台。其中以彩色电视机为主,彩色电视机从2003年末的95台提高到2012年末的154台。由于移动电话具有拍照功能,所以农村居民照相机的拥有量缓慢上升,从2003年末每百户的10台上升到2012年末的27台。随着可以在网上下载音乐、电影以及移动电话对音乐等存储功能的实现,南京农村居民对影碟机的需求数量呈现倒“U”形,即从2003年末的29台上升到2007年的52臺后又不断下降,2012年下降为25台。

2南京农村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实证分析

2.1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ELES模型为:

Vi=Piri+βi(Y-∑Piri)i=1,2,3,…,n。(1)

式中:i为商品或劳务的种类,Vi为消费者对第i种商品或服务的消费支出;Pi为第i种商品或服务的价格;Xi为消费者对第i种商品或服务的基本需求量;Y表示消费者人均可支配收入;Piri是对第i种商品的基本需求支出;βi为消费者的收入除去各类商品或服务基本需求支出后的余额中追加用于第i类商品或服务的比例,称为第i类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消费倾向,其中0<βi<1,0<∑βi<1,∑Piri为各类商品或服务基本需求支出总额。

将上式进行变形整理,

Vi=βiY+(Piri-βi∑Piri)(i=1,2,…,n);(2)

令Piri-βi∑Piri=αi,得

Vi=αi+βiY(i=1,2,…,n);(3)

令∑αi=∑Piri-∑βi∑Piri=∑Piri(1-∑βi),可得到

∑Piri=∑αi/(1-∑βi);

从而得到对第i类商品(或劳务)的基本需求为:

nlc202309032113

Piri=αi+βi∑αi/(1-∑βi)]。(4)

模型(3)是简单线性回归模型,利用截面材料,采用最小二乘法可求得αi和βi的估计值,以上就是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的基本思想[6]。

从回归计算的结果来看,在α=0.05显著水平下,各类消费的回归方程均通过F检验,αi和βi也通过了t检验。各项R2值都在0.93以上,说明南京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对各项消费支出相关性强,方程拟合度较好,使用ELES模型对南京农村居民文化消费进行分析可行。

2.2边际消费倾向分析

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称为边际消费倾向[7]。表3显示,南京农村居民整体边际消费倾向为0.805,即南京农村居民每增加100元纯收入,用于增加的消费支出为80.5元,用于增加的储蓄为19.5元。南京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较高,利于推动南京农村经济的发展。从各项支出来看,南京农村居民文化边际消费倾向为0.166,南京农村居民每增加100元纯收入,增加的文化消费支出为16.6元。南京农村居民文化边际消费倾向位居第二位,居于食品之后,居住、交通和通讯、衣着、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之前,说明南京农村居民在满足吃之后,即考虑文化消费方面的支出。农村居民增加的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文化消费支出较多,文化消费在南京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南京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意识浓厚,充满了人文气息,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对子女在教辅材料、书籍报刊、各种各样的辅导班方面不吝支出,这都加强了南京农村居民对文化消费方面的投入,利于促进南京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自身素质的提升。

2.3需求收入弹性分析

根据需求收入弹性公式ηi=βiY/Vi以及南京农村居民各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算出2003—2012年南京农村居民的需求收入弹性(表4)。自2003年以来,南京农村居民除了食品消费需求收入弹性小于1外,其他7项需求收入弹性都大于1,表现出富有弹性的特征。南京农村居民文化需求收入弹性位居第一位,说明南京农村居民文化消费需求量的变动对纯收入的变动最为敏感,南京农村居民文化消费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纯收入变动的百分比。南京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小幅度上升会引起文化消费需求量较大幅度的上升,文化消费是南京农村居民未来的消费热点之一。由于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较高等因素,文化消费对南京农村居民而言仍属于奢侈品。自2003年以来,南京农村居民除了食品需求收入弹性呈上升趋势外,其他7项需求收入弹性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其中南京农村居民文化需求收入弹性下降幅度最大,下降了29.15%。说明随着南京农村居民纯收入的提高,南京农村居民对文化消费的诉求不断增强,农村居民文化消费需求正在从奢侈品向必需品方向过渡。

3基本需求支出分析

由公式Piri=αi+βi∑αi/(1-∑βi)]和各项参数的估计值可计算出南京农村居民各项基本需求支出(表5)。从表5可以看出,南京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基本需求支出低于各年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实际支出,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基本需求得到了保障。从各项基本消费支出比重来看,食品消费支出比重最多,超出基本消费支出比重的一半,达到55.85%,南京农村居民仍然以吃为最主要的消费,这就挤占了文化消费支出。其次是居住和交通通讯,说明南京农村居民基本消费支出主要集中在吃、住、行方面。南京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基本需求支出比重为7.67%,居第四位,农村居民在满足各项基本消费需求后,文化消费质量要进一步提高。

4建议

分析结果表明,① 南京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支出与农村居民年纯收入高度相关;②南京农村居民文化边际消费倾向位居第二位,居于食品之后,南京农村居民增加的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文化消费支出较多,文化消费在南京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③南京农村居民文化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表现出富有弹性的特征。且文化需求收入弹性在八大类中位居第一位,说明南京农村居民文化消费需求量的变动对纯收入的变动最为敏感,南京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小幅度上升会引起文化消费需求量较大幅度的上升,文化消费是南京农村居民未来的消费热点之一。④自2003年以来,南京农村居民文化需求收入弹性下降幅度最大,说明随着南京农村居民纯收入的提高,南京农村居民文化消费需求正在从奢侈品向必需品方向过渡。⑤南京农村居民在满足各项基本消费需求后,文化消费质量要进一步提高。

为了进一步促进南京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支出,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缩小南京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推进收入倍增计划。南京农村居民文化消费与纯收入密切相关,故为了促进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支出,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不可或缺。南京2013年7月开始推行农民收入倍增十项运动,力争2015年实现年人均收入5.5万元的目标。但当前南京农村居民内部高低收入差距较大,如2012年高收入组 ∶中等偏上收入组 ∶中等收入组 ∶中等偏下组 ∶低收入组收入比为3.35 ∶2.16 ∶1.76 ∶1.44 ∶1。从2012年南京农村居民纯收入来源来看,工资性收入是主要来源,占纯收入比重为63.38%,其次是家庭经营收入,占纯收入比重为27.62%,再次是转移性收入,比重为5.11%,最后是财产性收入,比重为3.89%。为了推进南京农村居民收入倍增计划,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提高农村低收入组收入。继续执行帮扶计划,对低收入组在转移支付方面加大力度,并在资金、税收、市场准入方面给予优惠;其次,提高南京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比重,随着休闲农业的兴起,南京各地农村要根据本地资源优势,实施农业品牌化,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园,紧跟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导向,进行采摘等体验型农业,提高亩产效益;最后,提高财产性收入比重,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的退出和利用机制,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第二,加强对农村居民技术培训。随着科技的不斷进步,农村居民的技能水平如何直接影响了收入能力的高低。当前,南京很多青壮年农民出去打工,留守在农村的大部分是老人、小孩,这就导致了农村劳动生产率低下。2012年南京农村居民的人均技术培训费在文化消费中的比例为8.99%,较低的技术培训费反映了农村居民对技术培训不够重视。而青壮年农民由于技能水平落后而在城市工作链中处于低层,这就要对农村居民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居民的劳动生产率。

nlc202309032113

第三,加大南京农村居民人均文化公共资源的拥有量。随着南京加大对农村文化公共资源的投入力度,南京农村居民人均公共文化资源拥有量不断提高,但与城镇居民相比还有较大差距。2012年,南京乡镇文化站数量占南京文化站总数的19%,组织文化活动次数占3.8%,举办展览场次占139%,藏书占14.0%,举办训练班次数占8.5%,结业人次占7.9%。南京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主要渠道是看电视、听广播,但就广播、电视播出情况来看,2012年区县级广播电台节目套数是南京广播电台的29.2%,这些都影响了南京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南京市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公共资源的资金投入,并加强管理,使南京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等有效利用;乡镇文化站要服务于农村居民,利用农闲时间,增加组织文化活动的次数,使农村居民可以享受到文化大餐;电视台和广播电台不能忽略南京农村这块市场,深入到农村,制作适合农村居民欣赏的节目,增加对农村居民的吸引力。

第四,降低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当前,文化产品和服务价格比如高等教育、网络、电影等的价格对南京农村居民而言还比较高,这就抑制了南京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支出。要通过以下途径降低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价格:首先,面向南京农村的文化企业要有社会责任感,重新定位文化产品价格。针对农村居民对文化消费的重视以及文化支付能力,文化经营企业要制定出适合农村居民购买力的价格,促进南京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其次,政府对面向农村的文化企业给予支持,对于能向南京农村居民提供质优价廉的文化企业,政府可以在市场准入、税收减免方面给予优惠,鼓励文化企业走出城市,走进农村,使农村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以看到高质量的电影,欣赏到高水平的戏曲。最后,降低教育的价格,基于南京农村居民大部分文化消费用于子女教育这一事实,要通过降低教育的价格增加南京农村居民对文化其他构成部分如文娱费方面的支出,丰富南京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提高自身素养。

第五,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南京农村居民文化需求收入弹性最大,只要南京农村居民收入提高,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会更大地刺激南京农村居民文化消费需求的扩张。当前,南京农村包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历史积淀厚重,但由于开发不够,南京农村的手艺文化产业、乡村旅游等产业还不够发达,影响了南京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也影响了南京农村居民文化消费质量的提高。为了实现南京农村居民文化消费这一热点,要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首先,政府实行政策倾斜,南京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尤其是在当前农村文化产业还不够发达时期,政策的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完善面向农村的文化产业政策,对相关企业给予各种优惠条件进行扶持,为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整合农村历史文化资源,实现造血功能。在保护农村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实现文化的代代传承,并加以开发利用,实现造血功能,使农村历史文化资源成为南京农村居民可以创收的利器。最后,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人才,鼓励高校学生毕业后进入南京农村从事文化产业方面的工作,建立农村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与培训中心,鼓励农村中的文化能人进行创业,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推动南京农村居民文化消费需求的扩大。

参考文献:

[1]方标军. 江苏文化研究报告[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16.

[2]田涛,巨涛,战学平. 南京农村基层文化生活的调查与思考[J]. 南京社会科学,1996(2):65-77.

[3]李惠芬. 南京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研究[J]. 江苏商论,2010(2):23-25.

[4]李程骅,李惠芬. 南京:如何以科教人才撑起文化产业[J]. 群众,2013(10):27-28.

[5]南京市统计局. 南京统计年鉴:2004—2013[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2013.

[6]李子奈,潘文卿. 計量经济学[M]. 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47-248.

[7]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 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49.

南京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实证分析 篇12

一、南京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现状

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理论, 可知消费支出与收入之间存在着一种以经验为依据的稳定关系。对消费者而言, 决定其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是其实际的可支配收入, 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 消费性支出也会增加, 但消费的增长会低于收入的增长, 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1997年以来, 随着南京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不断增加,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 2006年南京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是1997年的1.96倍。本文在分析南京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变化时选取了南京1997~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和人均年消费性支出的时间序列数据 (表1) 。

根据表1, 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3.0得到南京农村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与人均年纯收入的拟合图。二者基本呈线性关系。经相关分析, 可得其相关系数高达0.945 (见表2) , 说明农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与年生活消费支出两个指标高度相关。

通常, 绝对收入假说消费函数模型为:C=a+b Y+u (a>0, 0

求得总消费函数为:

C=-768.720+0.832Y, R2=0.893 F统计量:66.635 (-1.538) (8.163)

本消费函数中a>0, 这是因为从1997年到2002年这6年间, 农民的消费支出不稳定。有的年份当收入增加时, 消费支出不升反降, 如1998、2000年。有的年份收入有较大幅度上升, 但消费支出只有小幅度上升, 如2001、2002年。消费函数的t值通过检验, R2=0.893证明方程的拟合度高, 方程具有代表性, 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显著;b>0, 说明农村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与年纯收入呈正比例关系。

南京农村居民消费支出项目分为食品、衣着、居住、设备用品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文教娱乐服务、其他商品服务等八个项目 (所有数据均来自历年南京市统计年鉴, 并以最新出版的年鉴数据为准, 因版面所限, 数据表格省略) 。以农村居民的年纯收入为自变量, 以食品、衣着、居住、等为因变量进行回归, 各回归方程的参数估计以及t检验值的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 反映食品、居住支出、其他商品服务与收入关系中的基本需求a为正数, 而反映衣着、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服务与收入关系中的基本需求a为负数。这说明南京农村居民在取得收入后, 一般先满足食品、居住支出、其他商品服务需求, 随着收入增加, 在衣着、设备、医疗保健、交通、娱乐方面的支出增加。从相关系数看, 只有其他商品服务相关性较低, 为0.560, 其他七项消费支出与人均年纯收入的相关性都很强, 相关系数高于0.79。从回归方程的判定系数来看, 与相关性分析一致, 除了其他商品服务这一项为0.314, 其他方程的判定系数均大于0.63, 这表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各类消费支出具有较强的线性关系, 且所有方程均通过t检验。从边际消费倾向来看, 食品的边际消费倾向最高, 为0.242, 其次是文教娱乐服务 (0.184) , 交通通讯 (0.151) , 居住支出 (0.089) , 设备用品服务 (0.057) , 医疗保健 (0.052) , 衣着支出 (0.048) , 其他商品服务 (0.009) 。这说明南京农村居民在收入增加时, 投入最多的首先是食品、其次是文教娱乐、交通通讯, 这三类项目边际消费倾向均大于0.15。这也可以看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用于娱乐教育文化、交通、医疗、居住的消费支出比重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优化升级。

二、南京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一) 南京市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 具体反映在以几个方面:

1、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南京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1997年的53.02%下降到2006年的38.61%, 下降了14.41个百分点, 达到近几年的最低点。代表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的下降, 表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在经历由追求数量到注重消费质量的转变。

2、南京农村居民衣着、其他商品和服务的支出比例分别呈下降态势。衣着支出比重从1997年的7.88%下降到2006年的6.66%。恩格斯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三个层次:生存需求、享受需求和发展需求。而衣着支出、其他商品属于生存需要层次, 生存性消费支出比重不断下降, 体现出南京市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正在升级、消费层次明显提高。

3、南京农村居民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比重不断上升, 生活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与食品、衣着份额下降相对应的是, 农村居民用于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及服务在消费支出的比重都不断上升。南京农村居民的这三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由1997年的17.62%上升到2006年的32.68%。其中, 医疗保健支出比重从1997年的3.13%上升到2006年的4.93%, 交通通讯上升的幅度最大, 从1997年的3.73%上升到2006年的11.29%, 上升了7.39个百分点, 说明农民对出行方面要求的提高。文教娱乐及服务从1997年的10.76%提高到2006年的16.46%, 增加了5.7个百分点, 上升幅度位居第二位, 近次于交通通讯。这说明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农村居民用于教育方面的费用也随之提高。

(二) 南京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 南京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虽然有较大改善, 但是, 升级相对缓慢。南京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虽然不断下降, 但同期, 不但一直高于上海农民、也高于南京城镇居民 (如表4) , 这说明南京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不但落后于上海农民, 也落后于南京城镇居民。南京农村生存性消费支出比重仍然过大, 发展型消费比重过小。如2006年食品、衣着支出比重总额达45.26%, 将近占支出比重的1/2。同时, 从1997年到2006年, 农村居民衣着支出比重虽然下降, 但仅下降了1.22个百分点。2006年, 农村居住支出比重是次于食品、文教娱乐及服务的第三大类支出, 但上升幅度很小, 十年间只上升了0.3个百分点;医疗保健支出、文教娱乐及服务比重分别上升了1.8、5.7个百分点, 上升的比重不多。而用于家庭设备用品与杂项商品和服务的份额变化不大。

三、优化南京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对策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 为正确引导南京市农村居民消费, 实现消费结构的合理化,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稳步提高南京农村居民收入。影响农民消费需求的因素是收入, 只有不断扩大农民收入, 才能提高农民消费需求, 推动消费结构的优化。自1997年以来,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不断增加, 但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则上升缓慢, 由1997年的12.9%提高到2006年的13.2%, 只提高了0.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收入主要来源为工资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 家庭经营中人均农业收入在农村居民纯收入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 1995年、2000年和2005年这一比重分别是44.65%、29.7%和15.1%。当前, 虽然农产品价格上涨,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民增收, 但农资价格也高位运行, 农产品成本增大, 对农民增收的反作用影响依然明显。所以, 为了增加农民收入, 首先要提高农民的农业收入;稳定农产品价格, 限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为农业稳产和农村居民生活保障创造有利条件;其次, 努力增加农村居民的非农收入。工资性收入是实现“非农化收入”较快增长的“稳压器”, 所以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就近转移到各类乡镇企业, 尤其是那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

2、提高南京农村居民在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方面的比重, 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当前, 农村社会服务体系不完善, 文化娱乐方面的设施更是缺少, 这些都不利于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升级。改善南京农村通讯设施等现代化通讯条件, 提高农村居民在交通通讯等方面的消费;发展娱乐服务基础设施, 丰富农村居民的消费内容, 满足享乐型需求;总之, 新建各种高质量的基础设施来满足农村居民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 使消费结构更加合理化。

3、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稳定农村居民支出预期, 扩大农民消费需求。目前南京农村保障体系还不完善, 农民在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后顾之忧较多。要逐步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 在目前农民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基础上, 增加对农户的养老补助, 逐步建立起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保险体系;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财政应加大农村医疗卫生投入, 重视农村医疗设施建设, 提高医疗卫生水平, 提高农民医疗保健支出;建立农村社会最低保障制度并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及时调整低保标准, 使其切实发挥作用;建立社会福利救助制度, 让遭受意外变故的家庭能够得到及时救助和扶持。

4、更新消费观念, 提高消费水平。2006年南京市农村居民吃、穿、住三大基本消费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仍高达58.98%, 即绝大多数农民的消费仅限于一般的生活支出。这说明农民沿袭多年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 决定了其消费水平就是维持基本生存消费, 逐步地发展享受消费。同时, 农村信用社改革相对滞后, 小额贷款手续复杂、申请困难, 长期得不到突破, 导致大部分农民不敢借贷消费, 消费层次不高。要大力宣传新的消费观念, 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对发展消费信贷重要性的认识。加快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 继续探求适合南京农村居民消费信贷的方式, 简化申贷手续, 向农户和农村企业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实现从无债消费转为适度负债消费, 并逐步进入消费信用化的时代。

参考文献

[1]南京市统计局.南京市统计年鉴[R].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8-2007.

[2]上海市统计局.上海市统计年鉴[R].上海: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7.

[3][美]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兹著, 范家骧等译.宏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4]南京市统计局.南京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EB/OL) (2007-08-07) http://www.njtj.gov.cn/_siteId/4/pageId/63/columnId/3457/articleId/70145/DisplayInfo.aspy

上一篇:环氧乙烷法论文下一篇:咬合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