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申请书(精选7篇)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申请书 篇1
一、黑龙江省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面临的问题
黑龙江省贫困人口比重大, 全省有5个地市、50个县 (市) 靠中央和省对下转移支付过日子。2007年全省农村绝对贫困人口88.3万人, 占全省农村人口4.56%, 这一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65个百分点。此外, 黑龙江省还有150万接近农村低保边缘的贫困人口, 占全省农村人口7.75%,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93个百分点, 这部分人一旦因灾因病就要进入低保, 也将大幅增加低保人数。近几年来, 黑龙江省一直在进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 并逐步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但是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农民纯收入的比值却由2006年的1:5.20上升到2008年的1:5.40。这表明贫困农户与一般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在进一步扩大, 农村贫困人口在发展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问题日益突出。
黑龙江省农村低收入群体增收缓慢, 缺乏依靠自身努力摆脱贫困的能力。统计数据显示, 黑龙江省农村低收入群体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676.8元增加到2007年的1 009.5元, 年均增长5.9%, 分别低于中低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中高收入群体、高收入群体增速3.8、3.8、4和4个百分点, 而且农村贫困人口与其他居民的收入差距显著, 农村贫困人口的增收非常缓慢, 他们主要集中在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中, 鳏寡孤老病残和智残者占有很大比例, 对这部分人沿用开发性扶贫方式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因此, 黑龙江省继续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状况
黑龙江省以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为契机, 2004年在双城市、兰西县、富锦市、讷河市4个市 (县) 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开展农村低保试点工作。2006年11月, 黑龙江省在吸取试点经验的基础上, 启动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并于2006年12月全面完成建制任务。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黑龙江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制定了农村低保制度操作规范。黑龙江省逐步完善农村低保制度规定和操作运行规程, 对低保范围、低保对象确定、农村家庭收入核定、低保对象的申报审批程序、补差资金的计算及保障资金的筹集管理与发放都做了政策规定。2006年11月, 黑龙江省以黑政办发[2006]69号文件, 印发了《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 为农村低保制度的规范运作提供了政策指导。
2.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逐年提高。从试点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 保障标准在不断提高, 以适应实际经济情况的变化。2004年5月, 黑龙江省在4个试点县 (市) 的农村低保标准为627元, 2005年标准调整为637元, 年人均补差额原则上不低于230元。2007年底, 全省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年人均800元, 年人均补差水平提高到400元。从2008年7月1日期, 农村低保标准又由年人均800元提高到900元, 财政补助水平由年人均400元提高到624元。
3.覆盖范围逐步扩大。2004年5月, 黑龙江省在4个试点县 (市) 的保障人数达到9.7万人, 2006年年末黑龙江省已有73.9万农村贫困居民享受低保待遇, 2007年享受低保待遇的农村居民进一步扩大到88.9万名, 2008年末已有91.68万农村居民纳入农村低保范围。
三、基于制度效率的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分析
黑龙江省虽然在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从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初衷和其实际运行等方面看, 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1.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的范围。综合有关方面的资料, 黑龙江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虽然做了一些工作, 也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其毕竟刚刚试行两年, 处于起步阶段, 这项制度与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建设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从绝对量上看,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稳中有降, 2007年全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到144.3万人, 基本达到应保尽保。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仍在上升, 这充分表明了两者处于不同的发展时期,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刚处于起步阶段。从相对量上看, 黑龙江省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的覆盖率为7%,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仅为5%, 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口比例比城镇低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 虽然在绝对量上有增加, 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仍低于城镇水平。
2.保障标准偏低, 低保标准低于国际一般标准。国际社会将日生活不足0.5美元的人群定义为极端贫困, 0.5-0.75美元之间的人群为中度贫困, 0.75-1美元之间的为轻微贫困。按照这个标准确定的贫困线应该是人民币1 500元/年左右。黑龙江省现行标准为人民币900元/年, 低于国际标准。与国内其他省市相比, 特别是沿海地区相比, 黑龙江省确定的标准也过低。例如, 2005年上海市将其农村低保标准统一确定为2 340元/年, 浙江、江苏等省的低保标准为1200元/年以上, 福建的标准也是1 000元/年。黑龙江省现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低于城市标准, 哈尔滨市调查表明, 所调查的区、县 (市) 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高的大致每人每年1 000元左右, 低的不过600多元。
3.制度设计缺乏针对性。黑龙江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缺乏针对性, 无法适应实际发展的需要。第一, 发放时间未考虑到农民收入的季节特性。农民收入多以“季” (产品收获季节) 为收入的时间周期单位, 不同于城市居民以月工资为收入的时间周期单位, 又因产业结构的不同与种植作物的不同 (如种菜与种粮) , 农民投入与收入的时间各异。黑龙江省农业一般是一年一熟, 农民春天播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夏天植物生长期长成为收入的真空期, 秋天和冬天由于粮食出售, 会有一定的富余。因此, 对最低生活保障金最迫切需要的是春天和夏天, 应该给予特别的关注, 但实际工作中却未能考虑到上述的特点。第二, 保障标准未考虑到黑龙江省地理特性。黑龙江省地处高寒地区, 一年中严寒的时间大约有6个月左右, 需要取暖和御寒的费用较多, 必要的生活开销较大, 这样生活费用必然要高于其他省市, 黑龙江省按照全国绝对贫困线800元/年来确定的保障标准, 难以满足保障对象的生活需要。
4.返贫现象时有发生。黑龙江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未能突破“农村贫困恶性循环”, 农村居民返贫现象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返贫的主要原因有遭受自然灾害、患重大疾病、发生意外事故或者无钱供子女上大学等。目前, 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已具雏形, 但这一制度在实际运行中的效率仍有提高的可能和必要。
四、黑龙江省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阻力
由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涉及到很多方面, 多种因素均会影响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效率。
1.资金筹集压力比较大, 黑龙江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不足。第一, 政府财政投入和转移支付的严重不足。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 按照分级负责、多方筹措的原则, 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中央和省里给予适当补助。从黑龙江情况看, 中央、省级财政下拨的农村低保补助资金比例平均达到78.5%, 市县平均匹配资金比例21.5%。但需要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的地区往往是经济欠发达地区, 也是贫困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 全省国家级贫困县及省级贫困县有21个, 省级财政给予85%补助资金, 县市财政匹配15%资金。这些贫困县属于“吃饭型财政”, 要拿出15%农村低保匹配资金也是勉为其难;如果将这笔资金匹配到位, 其他支出将出现硬性缺口, 一些贫困县市显得无能为力。资金不到位致使一些符合条件的低保户无法进入低保范围。第二, 维持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调整的支出压力大。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需要建立指数化调整机制, 保障公民分享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福利提高。因此, 随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面的逐步扩大, 物价水平的上升, 低保标准必须提高, 各级财政必然要面临筹集资金的困境。
2.农村低保制度建设没有体系化。第一, 低保制度本身未形成体系化, 没有把低保制度真正作为一项制度而进行规范并且稳定下来。从法律层面来看, 中央一直没有正式的法律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进行法律规定, 而是作为一种地方政府行为, 由地方政府自行裁决。迄今为止, 黑龙江省的农村低保制度还是以条例的形式出台的暂行办法。第二, 资金投入非制度化。与城市低保制度的巨大投入相比, 农村低保制度建设过程中政府严重缺位, 中央财政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方面没有专项资金投入, 各地实际采取的都是地方财政和乡村集体共同负担的方法。由于缺乏明确而又稳定的资金筹集渠道, 资金投入随意性较大, 制约了当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进行。第三, 与其它相关社会保障制度缺乏协调性。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整体, 其中各项制度功能各异, 需相互配合, 包括社会救济制度, 农村养老制度, 农村保险制度,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农村助学制度。由于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中的建立、实施、力度不同, 造成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很难衔接。一些农民因病致贫被列入保障对象, 一些农村老人由于没有养老依靠而被列入。如果医疗保障制度、养老保障制度能够在农村有效实施, 那么这些对象就可以得到解决, 从而腾出相应的资金来保障其他需要保障的农民, 扩大保障有效范围。
3.组织存在不足。目前, 黑龙江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建设工作的任务繁重、管理力量不协调, 影响了农村低保质量。第一, 基层工作机构的设置不到位。目前, 黑龙江省农村的低保工作一直由市民政局救灾救济处和县 (市) 民政局社救科负责, 而社救科担负着各县 (市) 救灾救济、城乡扶贫、五保户供养、敬老院建设、救灾捐款、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工作, 内容复杂, 难以有足够的时间去调查核实, 不能对基层工作做到有效管理。第二, 工作人员负担重, 人员的素质水平不高。农村低保工作涉及千家万户, 量大、面广、程序杂。对低保对象进行年度审核、动态管理, 测算收入、复核、审批等繁重的工作主要由从事救灾救济工作的人员承担和介入, 再加上城市低保、济困捐赠、农村五保供养等项工作以及将要推行的农村医疗救助、城乡特殊困难未成年人教育救助工作, 各地工作人员不堪重负。黑龙江省对业务素质培养和工作能力培训不够重视, 县级民政机构除了在农低保建立之初组织了一次短暂的培训之外, 一直再未组织学习。农村低保制度是一项全新的农村社会救助, 从事该项政策的执行者只有不断学习制度精神, 准确理解和把握制度精粹, 才能正确处理复杂的农村低保工作, 才能提高办事效率、高效快速地为农低保对象提供优质服务。第三, 工作经费不足经常挤占正常受助人员所应得到的资源。由于黑龙江省13个地市、65个县市, 有5个地市和50个县市靠中央和省转移支付过日子, 自有财力低, 财政增长无后劲, 没有能力安排低保工作经费, 只好“羊毛出在羊身上”, 在省补助低保资金中挤占一些。同时, 农村低保要实行信息化管理和动态管理, 需要配备相应的计算机、打印机、传真机等设备;管理过程中工作人员培训, 印刷必需的表、册、薄、卡、低保档案袋等, 入户调查核查等都需要专门的工作经费。但是, 相当部分县 (市) 未拨补专项工作经费, 有的县 (市) 拨补的经费不足, 限制了农村低保工作的扎实开展。
五、黑龙江省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议
1.调整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确定必须符合黑龙江省的特殊省情, 要随时对保障标准进行指数化调整。因此, 应该以全国为单位测算全国的农村低保平均标准, 乘以省市的平衡系数, 再考虑适当的调整数, 最后所得即为黑龙江省的低保标准。用公式表示为:
省市农村低保标准= (全国农村低保平均标准×省市平衡系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调整数,
其中, 全国农村低保平均标准, 根据满足全国农村居民最基本的食物消费支出标准除以适当的恩格尔系数 (满足生存) 得出。省市平衡系数为各省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人均消费支出与全国平均数据的比值, 具体测算公式为:省市平衡系数undefined。
调整数由各省市综合考虑本地区农村居民经济情况、政府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得出, 调整幅度不宜过大, 原则上不应超过最终标准的1/5。根据黑龙江省现状, 假设取70%①作为满足生存的恩格尔系数, 取每天满足生存的食物支出2元, 则每年为730元。另外, 根据黑龙江省统计局资料, 2007年黑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 132元, 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 117元, 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 140.4元, 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 223.85元, 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4.8%。将上述数据代入公式, 得:
黑龙江省平衡系数undefined;
可以求得黑龙江省农村低保标准undefined调整数=1 073.2元。
通过计算, 黑龙江省现阶段农村低保标准约为1 073.2元/人·年, 调整数应根据本地区和当年经济发展情况具体确定。对贫困人口进行救助是地方政府义不容辞的一项责任, 但如果不考虑地方政府财政承受能力把低保标准定的过高, 低保制度的实施就会出现停滞或倒退情况。按照粗口径统计, 如果按照1 073.2元/人·年的标准进行, 把黑龙江省需要低保救助的农村人口分为了4个档次, 初步统计可以覆盖241.68万人, 需要财政支出74 662.176万元, 大约相当于2008年黑龙江省财政支出的0.435%。而且特别需要说明, 这是按照全额补助的标准计算的, 实际数额要小于这个数字。因此, 把黑龙江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定为1 073.2元/人·年, 黑龙江省财政完全可以承担, 而且这还不包括可以申请的中央政府补贴。
2.调整资金分担模式。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具有较强的公共产品属性, 应该由财政提供完全的资金支持。因此, 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应当全部来自财政资金, 属于完全意义上的再分配, 决不能向农民个人伸手, 省及以上财政资金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的主要来源。第一, 建议将目前的筹资方式修改为省、市两级财政按比例分担。在我国现有的政治体制下, 政府有多级组织, 不同层级的政府承担的部分和比例可以有所不同。大致说来, 农村低保资金的筹措应以省以上财政投入为主, 市财政投入为辅, 省以上财政投入以不低于资金总量的70%为宜。第二, 要积极采取措施, 争取中央的财政或政策支持。考虑到黑龙江省贫困县、贫困乡比较多, 基层财政支出困难, 因此要加大中央及省市对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财政支付力度, 拓展低保金筹资渠道。第三, 适当降低贫困县 (市) 的资金匹配标准。黑龙江省的农村贫困人口比较集中, 主要集中在齐齐哈尔地区、佳木斯地区和绥化地区, 3个地区农村贫困人口总计约158.68万人, 占总贫困人口的67.5%。在这些地区, 贫困人口又集中在贫困县, 贫困县自身的财政弱势导致无法承担低保的资金匹配。2003年, 14个国定贫困县只有杜蒙县是财政盈余县, 其他各县全部是财政赤字县, 2004年, 14个贫困线全部是财政赤字县, 到了2006年, 23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仍都为财政赤字县,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也都位于全省的后列。因资金短缺, 根本不具备低保资金的匹配能力。因此, 为提高保障农村低保的制度效率, 应适当降低甚至取消贫困县 (市) 的资金匹配标准。
3.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其他救助制度有机结合。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只从这一制度本身着眼还不够, 还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措施, 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其他救助制度有机结合。一是灾民补助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衔接。救灾工作中的紧急抢救、转移安置和重建家园以及紧急生活救助是不可能由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所替代的。保留灾民补助的紧急救助部分, 一般性生活救助应该纳入低保项目。二是扶贫开发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衔接。扶贫开发制度旨在恢复救助对象的自救能力, 是“造血”, 即通过政策、科技、服务等多种形式扶持有劳动能力的保障对象发展生产, 促进其自食其力, 有效地提高保障对象自助、自救的能力, 实现脱贫致富。三是临时救助制度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衔接。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后, 低保边缘家庭的实际生活水平在短期内甚至可能还不如领有低保金和享有政策优惠的低保对象。同时, 也有部分低保家庭, 由于特殊原因导致其基本生活暂时困难加大。因此, 使社会救助有效延伸覆盖低保边缘群体以及低收入群众, 通过经常性救助与临时性救助、基本生活救助与专项救助以及配套优惠政策有机结合, 推进社会救助体系的健全完善, 落实好“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要求。
4.调整组织体系。
具备必要的工作机构、人员和经费, 基层才能较好地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 因此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建制之初, 就必须高度重视组织体系建设:一是督促各级民政部门建立专门的低保管理机构, 不分城市和农村, 两项业务归口, 统一管理;二是合理安排低保工作人员, 适当增加低保工作人员;三是注重农村低保制度人才的培养, 针对低保从业人员进行培训, 并保证农村低保制度人才培养的连续性、长期性;四是保证工作经费, 初步判断, 农村低保工作经费按农村低保资金总量的3%-5%比例列入预算安排, 并形成政府的规定。
参考文献
[1]周玉丰, 蔡天新, 乔佳.关于完善我市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调查研究[J].三农与林业法律视角, 2007 (5) :43-45.
[2]关立新.释放制度能量: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取向[J].学术交流, 2009 (1) :70-73.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申请书 篇2
关键词 农村居民;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最低生活保障
中图分类号 O 212文献标识码:A
1 引 言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就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因病致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而造成月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保障线进行差额补助.我国自1994年在上海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经过十多年的摸索发展,该制度已经于2007年在全国普遍建立起来.据2008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数据显示,自2001年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呈现上升趋势,尤其是2004年至2007年保障人数快速增加,2005年比2004年增长69.1%,2006年比2005年增长93.1%,2007年已实现低保人数3 566.3万人,比上年增长了123.9%.但与此同时,一些地方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低保标准依据不足、低保标准制定程序不规范等问题.因此,如何科学确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就显得非常重要.所谓最低生活保障线是指维持生存(包括维持健康和工作能力)所必须消费的商品和劳务的最低费用[1],它是一种不管是否有收入都必须消费的用以维持基本生存的需求数量.因此,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线的确定应以消费支出为根据较为合理.
2 研究模型与方法
我国主要将居民生活消费的商品分为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医疗保健、其他商品等种类,由此,最低生活保障线就包括两部分费用:一部分是最低食品支出费用,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线;另一部分是最低非食品支出费用,包括衣着、住房、交通通讯、家庭设备、文教娱乐、生活用品、医疗、教育、服务等.农村居民生活状况则可由此划分为三种状态:1)极度贫困者,指消费支出低于最低食品需求,其生活处于基本的温饱线以下;2)生存消费者,指其消费支出在最低食品需求和最低生活保障线之间,这部分群体除了解决了最基本的温饱问题以外,还在衣着、居住、交通、教育、医疗保健等项目上有一些支出,用以对生存质量的部分改善;3)享受和发展消费者,其消费支出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上,他们已解决了维持基本生存所需要的消费需求问题,其消费行为将向着通过物质消费的支出来满足自己心理、精神和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在更高层次上提升生活质量[2].
在消费函数的相关模型中,线性支出系统(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LES)模型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xtend 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ELES)模型常用于对消费结构的研究中,下面就这些相关模型进行介绍和分析.
2.1 LES模型
英国计量经济学家R.stone于1954年根据直接效用函数(Klein and Rubin,1947)提出了线性支出系统模型[3](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LES),模型基本形式为Ci=PiXi+bi(V-∑nj=1PjXj) .(1)
式中,Ci表示消费者对第i种商品的实际消费支出;Xi表示消费者对第i种商品的基本需求量;PiXi表示消费者对第i种商品的基本消费支出;bi表示消费者对第i种商品的边际预算份额,其满足0≤bi≤1,∑ni=1bi=1;Pi表示第i种商品的价格;V表示消费者生活消费支出总额.
模型(1)是根据消费者在预算约束V=∑ni=1PiQi下寻求效用U(Qi)=∑ni=1biln (Qi-Xi)的极大化推导而来的,其中Qi为消费者对商品i的实际需求,即
max[∑ni=1biln(Qi-Xi)],
s.tV=∑ni=1PiQi.
构造拉格朗日函数:L(Q1,Q2,…,Qn,λ)= ∑ni=1biln (Qi-Xi)+λ(V-∑ni=1PiQi) ,由函数L分别对Qi和λ求一阶偏导,并令其等于零,可得方程组:
biQi-Xi=λPi, i∈[1,n],
V=∑ni=1PiQi.(2)
因此,可求得
bj(PiQi-PiXi)=bi(PjQj-PjXj), i∈[1,n], i≠j;
bj∑ni=1PiQi=bjV. (3)
由式(3)的n-1个式子两边相减得:
bjPjQj+bj∑ni=1PiXi=bjV-(PjQj-PjXj)∑ni=1bi, i≠j.
进一步整理,有经 济 数 学第 27 卷
第2期文先明等:我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实证分析
bjPjQj+PjQj∑ni=1bi=bjV-bj∑ni=1PiXi+PjXj∑ni=1bi
=bjV-bjPjXj-bj∑ni=1PiXi+bjPjXj+PjXj∑ni=1bi, i≠j.
即 PjQj∑ni=1bi=bjV-bj∑ni=1PiXi+PjXj∑ni=1bi.
又因为∑ni=1bi=1,从而有
PjQj=PjXj+bj(V-∑ni=1PiXi).
即证得模型(1)结果
模型(1)虽然形式简洁,经济意义明确,但由于模型中Ci和Pi为外生变量,待估参数为基本需求量Xi和边际预算份额bi,而总消费预算支出V是对所有商品的消费总和,为内生变量,无法外生给出,故而模型参数估计困难[4].为此,经济学家们在LES模型基础上通过改进形成了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用于对消费结构的研究.
2.2 ELES模型
经济学家Luch于1973年对R.Stone提出的线性支出系统模型进行了两点修改[5],即以收入Y代替了支出C,将bi的概念由边际预算份额转化为边际消费倾向,修改后的模型为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LES),模型为
Ci=PiXi+bi(Y-∑nj=1PjXj),(4)其中,0≤bi≤1,∑ni=1bi≤1.
对于截面数据,模型(4)中的PiXi和∑nj=1PjXj是常数,令
ai=PiXi-bi∑nj=1PjXj.(5)
于是模型(4)可变为
Ci=ai+biY. (6)
将式(5)两边对i求和,可得
∑ni=1PiXi=∑ni=1ai(1-∑ni=1bi). (7)
式(7)代入式(5)得
PiXi=ai+bi∑ni=1ai(1-∑ni=1bi).(8)
对式(6)利用截面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可以求得ai和bi,再利用式(8)求得PiXi,即为第i种商品的基本需求量,∑ni=1PiXi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线.然而在实际中对某些样本数据进行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6)时,常常会出现bi显著而ai不显著的情况.如果对式(6)进行过原点估计,即ai=0,虽然可以满足显著度要求,但是据此由式(8)计算出第i种商品的基本需求就变为0,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为了解决此问题,需对ELES模型进行适当修正以使其测定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需要:假设在对模型(6)运用最小二乘法估计时有m种商品常数项不显著,不妨假定前m种商品的估计方程的常数项不显著,bi显著(i=1,2,…,m),其他商品方程估计结果ai,bi均显著[6].
首先对前m种商品的方程去掉常数项重新估计,得出bi (i=1,2,…,m),因此,当ai=0,i∈[1,m]时,由式(5)可知以下式子成立:
0=P1X1-b1∑mk=1PkXk-b1∑nj=m+1PjXj,
0=P2X2-b2∑mk=1PkXk-b2∑nj=m+1PjXj.
…
0=PmXm-bm∑mk=1PkXk-bm∑nj=m+1PjXj.
以上式子两边相加得
0=∑mk=1PkXk–(∑mk=1bk)∑mk=1PkXk–(∑mk=1bk)∑nj=m+1PjXj.
从而求解得
∑mk=1PkXk=(∑mk=1bk)∑nj=m+1PjXj(1-∑mk=1bk).
代入式(4)可得前m种商品的基本消费支出计算公式为
PiXi=bi∑nj=m+1PjXj(1-∑mk=1bk).(9)
而后n-m种商品的基本消费支出仍然用式(8)计算.3 实证分析
文章以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中2007年全国各省(市、区)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情况为截面数据,分别以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医疗保健、其他商品支出为因变量、人均纯收入为自变量进行各类消费支出的回归分析.为了说明这种测算的可行性,首先以地区因素为行变量和商品因素为列变量,对它们在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的影响进行无重复双因素方差分析,由表1可以看出,由于FR=8.741 051>Fα=1.513 648,FC=182.105 6>Fα=2.053 383,所以地区和商品两个因素都对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有显著的影响.其中,SSR/SST=8 433 125/56 180 972=0.1501,SSC/SST=40 994 440/56 180 972=0.729 7,
即地区和商品两个因素合起来总共解释了生活消费支出差异的87.98%,其中地区因素占15.01%,而商品因素占72.97%.其他因素只解释了生活消费支出差异的12.02%.从而以地区因素为自变量、生活消费支出为因变量对各类商品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可行.又因为在地区因素中与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有密切关系的是人均纯收入,因此,下面对各种商品以各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自变量、生活消费支出为因变量进行一元回归分析.
由表2结果显示,从总体上观察各个R2,模型拟合的较好,有较好的线性关系,说明人均纯收入是影响各类商品消费支出的显著因素.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情况下,对于ai,除了食品和文教娱乐的Pvalue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外,其他各项支出均不显著,因此,直接由式(6)计算出的各项商品的基本消费支出的可信度大打折扣,另外,居住和文教娱乐两项支出为负数,这显然与现实情况出入较大,而各项基本支出之和为637.58元,与我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需求相比明显偏低,因此该测算结果不可信.
如果对常数项不显著的方程进行原点回归,通过运用式(9)计算出这些商品的基本消费支出,而常数项显著的方程所对应的商品的基本消费支出则仍然采用式(6)和式(8)计算,则有可能使测算结果的可信度大大提高,增强对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状况的解释力。表3就是对参数ai的显著度大于0.05的方程重新修正估计后,用式(8)和式(9)计算的结果,从中可以看出,通过对模型中常数项不显著的方程过原点重新作回归发现, bi的显著度仍然很高,且各个方程的拟合度大大提高,显示很强的线性关系,测算结果可信。
由以上测算和分析可以看出:
1)农村居民的温饱线为年人均662.83元,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线为年人均1078.46元.该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线测算结果比较符合我国2008年提出的将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合二为一、对2007年人均纯收入1067元以下的农村人口实施同样的扶贫政策的文件精神,适应了我国当前农村社会保障的实际需要,有利于农村居民生活救助向主要以低保为主的方向转变.因此,所测算温饱线和最低生活保障线可以作为我国调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重要测度依据.
2)从表3测算结果及表4数据可以看出,低收入人口年人均实际生活消费支出高于基本需求水平,表明我国农村居民从平均水平上看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尤其是文教娱乐和医疗保健两项支出远大于基本消费支出,这说明我国农村全面取消义务教育收费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政策正显现较好的保障效应.
3)以上数据并不意味着我国农村低收入人口已经全面脱贫.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农村居民按年人均收入分组的户数占调查户的比重中,人均纯收入在1000元以下户数比重占4.27%,1000元-1200元之间户数占1.97%,并且这些低收入人口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但与此同时,我国农村低保制度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却较为明显,中西部地区无论是在低保的覆盖人群还是低保标准方面都比东部发达地区滞后.东部地区94.4%的农村社会救助人口是享受低保者,基本上实现了应保尽保,而中西部地区只有37.3%的救助对象是享受低保者(张国华,2008).在低保标准上,据2008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数据显示,全国农村平均低保标准82.3元/人、月,人均补差50.4元/月,显示了较好的保障绩效,但仍有待于提高.另外,从分地区比较来看,有的县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标准还很低,每年仅有百元左右.因此,虽然农村居民最低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但局部地区仍然偏低.
4 结 语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我国的普遍建立起来对保持农村与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从当前我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整体水平以及区域比较来看,还有显不足,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良好绩效的取得还任重道远.因此,各地在制定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过程中应在综合考量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科学谋划,不断改进保障标准的测度方法和依据,完善工作思路,以求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提高一种良性的演进路径.
参考文献
[1] 马敏娜,车延杰.城镇居民贫困线计算方法的比较[J].技术经济,2000,(10):44-46.
[2] 王留豹,董栓成.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核算的经济计量[J].统计与决策,2006,(4):81-82.
[3] R.STONE.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s and demand analysis:an application to pattern of british demand [J].Economic Journal,1954,64:511-527.
[4] 张文爱.基于ELES模型的四川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7,(5):49-53.
[5] LUCH.The Extended 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 [J].Europern Economic Review, 1973,15: 21-32.
[6] 韩振国.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估计方法的修正及实证检验[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21(1):61-64.
Positive Analysis on the Rural Resident's
Minimum Living Security of Our Country
WEN Xianming1,CAO Wenxian2,3,XIONG Ying1
(1. School of Economy and Mangement,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Changsha , Hunan 410076;2.Economy School,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Hunan 410128;
3.Department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Xiangnan University , Chenzhou , Hunan 423000)
Abstract For the no scientific problem of some local governments in establishing the minimum living security standard of rural resident,this article considered the ELES correction model and used it to examine the minimum food and living security line of rural resident of our country.The conclusion shows that the measurement result is feasible.So it can offer a kind of important estimation basisfor the adjustment of the rural minimum living security standard .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篇3
农村低保的概念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简称“农村低保”),是指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我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贫困居民,政府按照保障标准进行差额救助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是解决农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问题的长效机制。
农村低保标准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又叫保障线。根据省市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我县实际,由县民政、财政、统计、物价、扶贫等部门联合调查,按照我县农村居民衣食住水电燃料等基本生活需要和未成年人教育费用以及县财政的承受能力制定,由县政府发布执行,并报上级人民政府备案。2011年我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确定为1096元/年。
农村低保保障办法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以家庭为单位实行补差救助的办法。对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096元的农村困难居民,经户主申请,按家庭共同生活的农业人口分类进行补差救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实行有进有出、保主保重、动态管理的保障办法。将保障对象分成三个类别,按家庭收入状况和“四级审批、三榜公示”的程序分别对象的类别,享受相应的低保金。2011年,一类对象月人均补助107元,二类对象月人均补助74元,三类对象月人均补助62元。每年对低保对象家庭人均纯收入进行一次全面核查,根据具体情况决定下年增发、减发或停发。
农村低保对象
凡具有我县常住农业户口,上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我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均可申请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主要为以下对象:
(一)无生活来源、与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抚(扶)养人或
法定赡养、抚(扶)养人无赡养、抚(扶)养能力的农村“三无”对象;
(二)因残疾、年老体弱或家庭主要劳动力长期患重病、死亡和遭遇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造成自身无法维持基本生活,口粮田无法耕种,且无其它经济来源的特困户;
(三)有一定经济收入,但其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本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经村(居)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县民政局认定应当享受农村低保待遇的农村居民。
农村低保申请审批程序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按照个人申请、民主评议、乡镇审核、审批发证“四级审批、三榜公示”的程序进行。户主向村委会提出书面申请,村委会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民主评议,并进行第一榜公示;公示结束后上报乡(镇)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对上报的对象进行审核,主要是组织乡(镇)、村干部入户调查,核算家庭收入,对符合条件的提交乡(镇)人民政府专题会议讨论,并进行第二榜公示;公示结束后上报县民政局,民政局对各乡(镇)上报的对象进行抽查审定,召开专题会议审定,并报县低保领导小组审批,结果在各乡(镇)进行第三榜公示,以正式文件批复各乡(镇),并发给《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
农村低保对象家庭收入核算
农村居民家庭收入是指共同生活的所有家庭成员全年农副业生产以及合法劳动经营所获得的货币和实物收入的总和。主要包括以下收入项目:
(一)种植、养殖业所得中扣除农业生产资料成本的收入;
(二)手工业以及其它家庭经营性收入,家庭成员外出务工所获得的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及其它各种劳动收入;
(三)储蓄存款、有价证券及其利息、遗属生活补助等收入;
(四)参加各种养老保险领取的养老保险金;
(五)依法继承的遗产、遗赠,接受赠予的所得;
(六)出租或变卖家庭资产所得的收入和偶然所得;
(七)村(组)集体经济分配收入;
(八)因征地拆迁所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中,扣除房屋重建等支出后的收入;
(九)其他应计算的家庭收入;
(十)家庭成员另立户主或分开居住但在一起生活的,其收入应按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合并计算,并按一户处理。
家庭成员年人均收入,以申请人提出申请之日前12个月的家庭收入为基数计算,计算公式为:家庭年人均收入=申请前12个月的家庭收入总和/家庭人口数。其中人均纯收入按照统计部门有关“农民人均纯收入”办法计算。但根据政策规定,农村二女结扎户、独生子女领证户享受的计划生育奖励扶助金、少生快富奖励、节育奖金;残疾军人、“三属”的抚恤补助金、老复员军人定补金、义务兵家属优待金、因公负伤人员的护理费、见义勇为人员享受政府给予的一次性奖励金;农村合作医疗报销的医疗费、大病医疗救助金;学生助学金、奖学金、勤工俭学金;政府给予的临时性生活补贴以及节日慰问金;社会各界的捐助及临时性社会救济等(口粮救济款)不计入家庭收入。农村低保的监督管理及责任追究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行县、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制。县政府民政部门是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审批管理机关,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入户调查、对象审定、资金发放等日常管理工作。农村低保对象,在家庭收入状况发生变化时,应当主动向村(居)委会报告。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申请书 篇4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本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简称农村低保)工作,根据《陕西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暂行办法》,结合本区实际,制定本工作实施办法。
第二条 农村低保工作遵循以下原则:
(一)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二)实行属地管理、差额救助;
(三)按标施保、分类施保,分类管理、动态管理;
(四)与其他社会救助相结合,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鼓励劳动自救、社会互助;
(五)公开、公平、公正。
第三条 农村低保工作实行政府负责制。区人民政府为农村低保提供物质条件和组织保障,对在农村低保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建立健全“政府领导、民政主管、部门配合、基层落实、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
(一)区民政局负责农村低保工作的组织实施和保障对象的审批管理工作;区财政局负责农村低保资金的落实和监管工作;区审计局负责农村低保资金使用情况的专项审计工作;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农村低保有关工作。
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承担具体责任,负责农村低保对象的审核管理工作。
村民委员会做好协助入户调查、评议和服务工作。
(二)区民政局建立农村低保工作管理机制,配备相应工作人员;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建立民政工作站,配备专职低保工作人员;村级成立农村低保评议小组,明确农村低保工作人员。
第二章 保障标准
第四条 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按市人民政府制定的保障标准公布执行。
第五条 农村低保保障标准随着当地生活必需品价格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适时调整,在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较快时,按照市人民政府的要求为农村低保家庭发放临时价格补贴。
第三章 申请条件
第六条 申请农村低保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拥有本区农业户籍并长期居住的;
(二)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主要是因病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及其他特殊原因造成生活常年困难的农村居民家庭。
第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家庭,不得纳入农村低保:
(一)家庭成员有劳动能力、无正当理由拒绝劳动,撂荒承包土地或无正当理由拒绝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就业培训和劳务输出的;
(二)不按规定程序申报、证明材料不全、弄虚作假的;
(三)拒绝配合入户调查,不提供有效收入证明材料或转移、隐瞒家庭真实收入的(包括非稳定性隐蔽收入);
(四)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有赡养、抚养、扶养能力,不尽赡养、抚养、扶养义务的;
(五)购买高档非生活必需品或长期高消费的;
(六)有赌博、吸毒等恶习经教育不改正的;
(七)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工作人员的父母、配偶;
(八)经区政府认定其他不能纳入农村低保的。
第四章 申请、审核与审批
第八条 由户主以家庭为单位向户籍所在地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书面申请,特殊情况下户主也可委托家庭成员、法定监护人或村民委员会代为申请,并提供下列材料:
(一)农村低保申请书;
(二)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三)涉及家庭成员收入的相关证明以及需要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九条 家庭成员是指具有法定赡养、扶养、抚养关系并共同居住、共同生活的所有家庭成员。
户籍迁出但尚在大中专院校就读的学生应计入家庭成员;现役军人,在监狱、劳动教养场所内服刑、劳动教养的人员不应计入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
第十条 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受理申请人申报材料并如实登记。
第十一条 农村低保按集中受理、审核、审批一次。
第十二条 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收到申请后,对申请人材料进行初审、入户调查、组织村级民主评议,符合低保条件的,提出核准意见,并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的,报区民政局审批,有异议的重新审核;不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出具不予批准通知书,将全部申请材料退回申请人。
第十三条 区民政局对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上报的拟纳入的低保对象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予以批准,并将审批结果通知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不符合条件的,出具不予批准通知书,通过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送达申请人。
审批结果要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的发给《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有异议的,重新审核。
第五章 家庭经济状况调查
第十四条 应计入家庭收入的内容 :
(一)工资性收入,指因任职或者受雇而取得的工资、薪金、奖金、劳动分红、津贴、补贴以及与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所得;
(二)经营性收入,指从事生产、经营及有偿服务活动所得。包括从事种植、养殖、采集及加工等农村牧渔业的生产收入,从事工业、建筑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餐饮业、文教卫生业和社会服务业等经营及有偿服务活动的收入;
(三)财产性收入,包括动产收入和不动产收入。动产收入包括出让无形资产、特许权等收入,储蓄存款利息、有价证券红利、储蓄性保险投资及其他股息和红利等收入,集体财产收入分红和其他动产收入等;不动产收入包括转租承包土地经营权,出租或出让房产,以及其他不动产收入;
(四)转移性收入,指无须付出任何对应物而获得的收入,包括赡养费、扶养费、抚养费,遗属生活补助、人身伤害赔偿中的生活补助性质的费用,继承性所得、赠与所得和偶然所得等;
(五)其他应计入家庭收入的项目。
第十五条 不计入家庭收入的内容:
(一)优抚对象及享受政府特殊照顾人员的优抚、特殊照顾待遇。包括优抚对象享受的定期抚恤金、定期定量补助金、伤残抚恤金、优待金,建国前入党的农村老党员的定期补助等;
(二)政府、政府部门及有关单位对工作、学习优秀者颁发的非报酬性奖励。包括劳动模范荣誉津贴、奖学金、见义勇为奖金、独生子女费、计划生育政策奖励金等;
(三)政府、政府部门及有关单位给予的特定用途的非生活补助资金和实物。包括因公(工)负伤人员的公(工)伤医疗费、护理费、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残疾辅助器具费,丧葬费、抚恤金,在校学生获得的助学金,困难补助,农村医疗救助补助的医疗费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的医疗费,高龄津贴、孤残儿童基本生活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缴费及基础养老金,生产性补贴、临时性补贴、捐助款物、慰问款物等;
(四)其他不应计入家庭收入的项目。
第十六条 核算办法。
(一)工资性收入:能提供有效收入证明材料的,按相关证明材料计算;不能提供有效证明材料的,按照当地同行业的平均收入水平计算;
(二)经营性纯收入:从事生产、经营及有偿服务活动的收入,按照当地同行业的平均收入水平计算;
(三)财产性收入:有财产租赁、转让或变卖协议(合同、票据),按协议(合同、票据)内容计算;不能提供财产租赁、转让或变卖协议(合同、票据)的,按当地同类财产的市场租赁、转让或变卖价格计算。储蓄存款利息、有价证券红利、储蓄性保险投资及其他股息和红利收入等,按实际所得计算;
(四)转移性收入:有裁决、判决、协议的,按照裁决、判决、协议计算;没有裁决、判决、协议的,按照实际所得计算。
第六章 民主评议与公示
第十七条 村级低保评议小组人员组成。
村级低保评议小组应有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成员、村民监督委会成员、熟悉村民情况的党员代表、村民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人员组成,总人数原则上不少于12人,每次会议出席人数不得少于2/3,其中,村民代表人数不得少于总人数的2/3。村级民主评议必须在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指导下进行。
第十八条 村级民主评议程序。
(一)民政工作站工作人员宣读低保政策;
(二)由村低保负责人介绍评议小组组成人员情况,并介绍该村申请低保对象家庭基本状况;
(三)村级农村低保评议小组对申请人家庭经济状况调查情况展开讨论,对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评价。
(四)由民主评议小组推荐计票、监票人;
(五)村级农村低保评议小组对申请人是否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对已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是否需要清退或增减最低生活保障金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
(六)现场唱票、计票,表决结果得到2/3以上参会代表同意方为有效,主持人宣布民主评议结果;
(七)列席会议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就评议的真实性、有效性发表意见,所有参加评议人员签字确认评议结果。
第十九条 公示实施主体及内容。
(一)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对经村级民主评议和审核符合低保标准的进行公示;区民政局对拟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申请材料及相关情况进行核查审批后,通知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将审批结果进行公示;
(二)公示内容:拟纳入低保的申请人姓名、住址、家庭成员、家庭收入及补助金额,举报电话等。
第二十条 公示要充分利用固定的村务公开栏或公示牌,选择便于群众知晓的地点,包括申请人和低保对象所在的自然村。每次公示时间不少于7天,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第二十一条 对群众有异议的公示对象,应再次调查核实。
第七章 资金管理与发放
第二十二条 农村低保资金来源:
(一)上级补助资金;
(二)区财政配套资金;
(三)农村低保专户利息收入;
(四)社会捐赠资金。
第二十三条 农村低保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结转使用。
第二十四条 农村低保金以货币的形式按月发放,每月由金融机构发放到保障对象个人存折账户,不得以实物救助冲抵和扣缴其他款项。
第二十五条 区民政局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经费,按照上级要求由财政局每年以区财政预算安排的农村低保资金总额规定比例从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专户中单列。
第八章 工作管理
第二十六条 区民政局要通过组织培训、以会代训、现场观摩和经验交流等各种形式,加强农村低保工作人员培训和农村低保政策的宣传普及工作。
第二十七条 农村低保对象实行一户一证,持证救助。
第二十八条 农村低保实行档案管理和信息化管理。区民政局建立健全农村低保保障对象社会救助动态监控系统。
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对申请农村低保的家庭要做好入户调查、信息采集和录入归档工作。
农村低保对象实行一户一档管理,档案材料包括:农村低保申请表、家庭成员户口簿、身份证复印件、家庭收入证明材料、入户调查表、农村低保审核审批表、变动调整(注销)表以及其他应当归档的材料。
第九章 监督与处罚
第二十九条 区民政局要向社会公开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审批程序、保障情况等,公开咨询投诉举报电话。
第三十条 农村低保信访工作实行首问负责制,工作人员接到群众咨询、投诉、举报等信访事项,应当进行书面登记,按照规定程序办理,不得推诿、拖延。
第三十一条 农村低保管理服务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批评教育或处分。涉嫌违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查处。
(一)对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家庭拒不签署同意纳入农村低保意见的,明知不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家庭执意签署同意纳入农村低保意见的;
(二)利用工作之便向农村低保申请人或低保对象吃、拿、卡、要、刁难的;
(三)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或者贪污、挪用、扣压、拖欠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
第三十二条 农村低保对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区民政局、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给予批评教育或者警告,并停止发放和追回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骗取最低生活保障金行为,涉嫌违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查处。
(一)在纳入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期间,家庭收入、财产增加或人口减少而不按规定如实申报的;
(二)采取虚报、隐瞒、伪造等手段,骗取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
第三十三条 侮辱、殴打低保工作人员,干扰、妨碍低保工作,涉嫌违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查处。
第三十四条 经查出具虚假证明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由区民政局或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请其上级主管机关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十章 附 则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申请书 篇5
一、申请农村居民低保条件及标准:
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我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主要是因病、因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造成生活常年困难的农村居民。
我县现行农村居民低保标准为1200元/人·年。
二、家庭年人均纯收入的核定:
家庭年人均纯收入是指农村居民家庭上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按家庭成员平均的纯收入水平。家庭总收入具体包括:
(一)从事农副生产获得的收入;
(二)外出务工收入;
(三)承包经营收入;
(四)土地、山林承包经营权出租、转让收入;
(五)出租家庭财产收入;
(六)房屋拆迁、征地补偿费;
(七)依法接受的赠与;
(八)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
从事农副生产获得收入的价格按照当地统计、价格部门发布的数据核定。
三、下列收入不计入家庭纯收入:
(一)按规定获得的抚恤金、优待金、补助金、保健金、伤残补助金、伤残治疗费、护理费、丧葬费、生活补助费、医疗救助费等;
(二)独生子女保健费、计划生育奖励扶助金;
(三)高龄老年人生活补助费;
(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的医疗费;
(五)救灾救济款。
四、农村居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其本人不得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一)有劳动能力不从事生产劳动;
(二)违法生育的夫妻;
(三)赌博、吸毒屡教不改。
五、农村低保的申请及需提交的材料:
申请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由家庭户主(或家庭主要成员)以户为单位通过户籍所在地村(居)民委员会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申请。并领取《广西农村低保申请书》、《广西农村低保申请人家庭成员基本情况申报表》、《广西农村低保申请人共同生活家庭成员经济状况申报表》和《广西社会救助申请人家庭成员工资性收入证明》等相关规范管理文件。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
(二)居民户口簿、家庭成员居民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
(三)家庭收入情况的有关凭据(出售农副产品所得票据等);
(四)家庭成员中有残疾的提供残疾证,患重大疾病的提供县级以上医院疾病证明或病历;
(五)年龄超过18周岁的在校学生出具所在学校证明;
(六)离异家庭需提供合法有效的离婚证件,离婚协议书或判决书;
(七)与审批事项相关的其他证明。
六、申请审批时间:
村(居)民委员会集中受理申请的时间为每年的 1 月、4 月、7 月、10 月。
七、申请审批流程图
八、各乡镇民政部门电话:
里雍镇:7568012 白沙乡:7566279 百朋镇:7498359 成团镇:7559090 洛满镇:7549126 流山镇:7578684 三都镇:7588442 里高镇:7538825 进德镇:7301912 穿山镇:7489829 土博镇:7529098 拉堡镇:7210767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申请书 篇6
关键词:城乡居民低保,档案管理,存在问题,措施与对策
一、当前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城市低保档案是社保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过程中, 直接形成的具有调查考究价值的各种文字、声像、数码、图表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然而, 当前城市低保档案管理的水平普遍较低, 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 城市低保档案管理不规范
当前城乡居民低保和医疗救助档案管理随意性较大, 未完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的要求建档归集, 申请审批表、申请书、家庭成员户口簿、身份证、结 (离) 婚证复印件, 入户调查表、变更表等要件资料不齐全, 有的只是按居委会或居民小区笼统建档, 未达到一户一档, 管理缺乏规范。管理类城市低保档案也未按要求建立健全各类保障对象花名册、民主评议资料、公示资料, 会议记录本, 不能准确反映日常管理工作。
(二) 未对城市低保档案进行动态和分类管理
目前一些社保单位, 尤其是农村乡镇和城市街道、社区对城市低保档案的管理比较粗放, 尚未对城市低保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和分类管理。低保对象家庭成员和经济收入随时都在变化, 然而, 一些单位没有将这些变化适时补充到城市低保档案资料中, 不便于对基本户档案进行查阅, 给城市低保的复核确定、调整或停止低保执行造成困难, 城市低保档案的延续性、准确性和实用性大打折扣。
(三) 城市低保档案管理人员不专业
城市低保档案管理的好坏, 在某种程度上能反映出一个单位的管理水平。目前, 一些社保单位的城市低保档案尚处在只是有人管的状态, 管理人员大都由社保人员兼任, 并非档案管理科班出身, 甚至都没有参加过档案方面的培训, 对档案管理的要求和流程生疏, 甚至一点都不懂, 更谈不上熟悉档案内容、能进行档案信息深层次研究和开发利用了。如此, 很难适应新时期开展档案工作的需要。
(四) 城市低保档案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发展, 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但一些领导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作用和迫切性的认识不足, 导致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城市低保档案的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 尤其在软件开发方面不能及时跟进。档案检索效率也不高。档案检索方式有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由于领导的不重视和工作人员文化程度、专业素质偏低, 时至今日仍有一些单位还在手工检索, 严重影响城市低保档案工作质量和服务效率。
二、加强城乡居民城市低保档案管理的措施与建议
为了加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档案管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以及民政部办公厅、国家档案局办公室《关于加强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管理的通知》, 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 规范城市低保档案管理, 做到一户一档
城市低保业务档案是城市低保对象申请办理、管理部门审查审核、城市低保资金领取发放、动态管理的重要资料, 必须按照《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管理办法》的要求, 进行认真、妥善的保管。一是城市低保对象家庭档案, 实行一户一档, 统一编号管理。规范低保、五保和优抚对象的所有文件材料一般包括个人申请书、申请人及家庭成员收入状况证明、城市低保对象申报审批表、调查材料、社区居委会调查材料、居民户口簿、身份证、下岗证复印件及城市低保管理机构要求提供的其他相关材料 (如下岗证、就业状况证明、学生证、残疾证、劳动能力状况证明、养老保险证明、失业状况证明、有关裁决判决材料等) 一律按规定归档。二是城市低保纸质、电子档案同时归档, 一并管理, 切实做到档案收集齐全, 分类科学、编目规范。
(二) 实行动态和分类管理
低保对象家庭收入和成员就业情况不是一成不变的, 对于这些发生变化的情况, 需要对城市低保档案资料实行动态管理、适时补充。也就是说, 一个低保户只要存在, 其档案材料需要不断利用, 并不断形成新档案材料。以为查考利用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此外, 明确管理职责, 认真履行谁管理谁负责, 对城市低保档案要根据审批类和日常管理类进行分级分类管理。低保档案一般由县级民政部门、街道 (镇) 、居委会三级进行管理。低保户个人材料应放在街道这一级管理, 其它由居委会收集整理, 使用硬质档案盒由县级民政部门集中存放管理。
(三) 提高城市低保档案工作人员专业技能和素质
加强现有城市低保档案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当前社会和经济生活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社会保障机制将进一步完善, 这些对档案业务的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城市低保档案管理的工作量将逐步加大。城市低保档案人员应与时俱进, 加强专业学习, 熟练掌握档案管理专业知识, 了解所涉及工作领域的现状及发展动态, 提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充分运用档案学科前沿理论、技术, 正确指导并不断改进城市低保档案管理工作。同时, 主管单位要注意引进招聘一些有文化、有专业知识, 有业务能力和具备现代信息意识的复合型人才及时充实到档案队伍。
(四) 加快实现城市低保档案电子化管理
充分利用网络化办公, 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 完善城市低保档案电子文件管理制度, 努力实现低保信息数据的电子化。将所有城市低保档案资料, 逐一录入电脑, 做到每户低保对象档案的文本信息与电子信息一致, 大大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逐步形成较为规范的纸质与电子档案相融的管理模式;与财政、劳动社保、公安等有关方面的数据对接, 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李艳春.谈城市低保档案管理保护工作[J].山西档案, 2009增刊.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申请书 篇7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城市贫困人口不断增加,传统的救助制度已无力承担起救助贫困人口的功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建立的。然而,由于制度的不成熟,使得制度的功能得不到最大的发挥。本文对我国现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行了较为全面地分析,针对现存的问题,提出了加速低保工作的法制化、建立有效的低保资金运行机制、积极开拓就业渠道促进再就业等解决对策,以利于制度的完善。
关键词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问题 建议
贫困问题在我国一直都存在,但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城镇实行普遍充分的就业制度、基本均等的工资收入制度、粮油供应的价格补贴制度和救济制度,城市贫困问题相对很少。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城市贫富差距日益扩大,部分城市居民收入下降、下岗失业、生活困难,城市贫困人口不断增加。为保障城市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建立起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城市贫困人口进行救助。
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意义及取得成绩
1.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意义
唐钧认为,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意义在于:(1)符合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2)符合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需要;(3)符合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4)符合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
2.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和取得成绩
我国的城市低保工作,1993年始于上海。1997年8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中央政府正式有力推动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全国的实施。1997年8月底,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城市总数达到206个,占到当时全国城市总数的1/3。1999年,国务院出台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从制度上夯实了城市低保工作的基础。2000年,国务院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30%,并对部分财政困难的省份进行补贴。到2000年1月,我国有668个城市和1689个县政府所在地的建制镇已经全部建立起面向非农业户口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城市居民为282万人。2001年,国务院决定扩大保障覆盖面,要求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由中央财政列支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并对中西部财政困难的省份进行补贴。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十几年来,使我国城市扶贫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家民政部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显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为每人每月227.8元,最低保障对象月人均补助为165元;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1141.8万户、2347.7万城市居民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全年累计支出城市低保资金461.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8%。
二、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由于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各地必须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和健全、完善本地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由于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急剧转型期,又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因此在城镇低保工作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低保资金筹措、管理中的问题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明确规定: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所需資金,由地方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纳入社会救济专项资金支出科目,专项管理,专款专用。但对于一些老工业基地城市、东北、西北困难企业集中的地区,低保资金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首先是地方财政的压力大。由于困难企业集中,财政收入减少,负担的低保人口又多,即使中央和省级财政提供资金进行适当的补偿,并且投入力度逐年加大,地方在低保资金的预算和使用上仍存在巨大的缺口,特别是贫困县、市财政紧张,一味地依靠中央、省级财政拨款。其二是保障资金列而不支,或是挪作他用,阻碍了低保制度的实施。其三,国家、省级的补助和调剂资金未必能用好。因为没有实事求是的资金使用计划和方案,使钱不能真正用在“刀刃”上,甚至权力滥用,滋生腐败。
2.社会救助配套政策不完善问题
目前的最低生活保障仅仅是保障生存的救助制度,低保资金只能帮助低保对象解决最基本的吃饭问题,而低保对象在就业、就医、子女入学、住房等方面就会面临比生存更突出的难题。除很少部分地区对低保对象在就医、教育、廉租房、减免水电气费等方面已有些具体的优惠政策外,大部分地区社会救助工作开展得还很差。尤其是再就业工作与社会保障工作严重脱节,一些有劳动能力、有一技之长的低保对象很想通过自己的劳动摆脱贫困,但就业无门;由于没有相应的学杂费减免政策,很多低保家庭子女拖欠学杂费、辍学的现象比较普遍;部分低保家庭成员生病无钱医治,小病拖成大病,最后拖垮全家;部分低保户住房条件极差,三世同住一间房屋的现象比较普遍。长此下去低保对象只进不出、低保人员日趋增多,会带来相当大的压力。
3.城市低保与其它社会保障缺乏有效衔接的问题
目前,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构成了我国城市保障的三道防线。这三道防线的建立是为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在保障对象上分工负责、相互配合。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三条线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而且牵涉到众多企业,使得城市低保不能与其它的社会保障很好的衔接,造成了一部分贫困人员得不到保障,这样不仅给城市低保工作带来了压力,也对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产生了影响。还有,城市低保制度与原有的贫困救济等方面衔接不够,有些项目和标准缺乏统筹考虑,显得过多过滥,有些该给的没有给足,有些则是不该给的却给了。另外,低保标准的确定缺乏部门之间的协调,因而也缺乏科学性。
三、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议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由政府出面对城市贫困居民按照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给予基本生活保障的一项制度,是城市反贫困的主要措施之一,是救助城市贫困人口的“民心工程”。由于低保制度的实施时间短,社会形势变化较快,所以我国城市低保制度还存在着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为进一步推动城市反贫困进程,给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创造比较宽松、和谐的社会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显得尤为重要了。
1.加速低保工作的法制化进程,弥补法律上的相关空白
目前中国的社会救助工作急需法律规范,订立一部《社会救助法》,明确从事社会救助的行政机关的权力和义务、社会救助工作的操作程序、被救助对象的确定程序、被救助对象的权利和义务、相关部门的义务及违反法律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依法约束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和被救助对象的行为,规范社会救助工作的开展,已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2.建立有效的低保资金运行机制,确保低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建立一个稳定可靠的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筹措机制,逐年增加财政对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投入,是逐步使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都能享受保障的前提。随着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深入和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各地民政部门应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增加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投入,当然必须是在地方财力允许的范围内,建立和增加地方最低生活保障专项资金,形成可靠稳定的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筹措机制。同时,中央财政应根据各地财政状况、最低生活保障任务和地方财政的努力程度,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尤其是对重点欠发达地区、困难较大的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地区,中央要加大财政困难地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专项转移支付的力度。最后,还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探索筹资社会化、筹款多元化的新途径,鼓励社会个人捐资捐物,并发展社会福利社团和慈善团体,发动国外的社会捐赠,建立救助基金来作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补充,从而形成政府救助、社会帮困的多元保证格局,减轻中央和地方上的财政负担。
3.积极开拓多种就业渠道,促进低保人员再就业
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与再就业没有有机结合起来,还处于被动局面。通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只能暂时的解决城市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问题,要从根本上缓解低保工作日益增加的压力,关键是为低保人员创造相应的就业机会,并提高低保人员的职业技术素质,使低保人员能够在一定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能力,这样不仅可以创造和增加社会财富,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
首先,要改变重生活保障,轻就业保障的倾向。让有能力的贫困人群通过就业实现自我保障,制定鼓励和督促低保人员参加再就业的政策措施,同时对安置低保对象的产业、行业、企业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其次,要扩大就业空间,大力兴办门槛低、包容性强、吸纳劳动力较多的各类社会服务实体,努力开发和启动社区就业服务系统,为低保人员创造就业条件,开发就业岗位,鼓励低保对象进行阶段性就业、弹性就业。三是广开职业介绍渠道,在充分利用现有的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大力发展非政府援助机构,鼓励社会各界多渠道兴办规范的就业服务机构,免费为低保对象提供各种就业信息和就业前的培训工作,同时给予企业和个人以及非营利机构一定的优惠政策。
4.与其他社会保障体系相协调,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在的低保负担十分沉重,关键是新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完全转变和建立起来。随着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各个保障项目之间应目标一致、政策协调、相互沟通、协同运作,以期获得具有“合力效应”的高效率的社会保障。另外,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更依赖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第一,经济水平直接影响甚至决定最低生活保障的水平,很多国家尤其是英国、瑞典等高福利国家,就是因为有强大的经济后盾。第二,健康的经济环境,可以为更多的居民提供就业机会,使貧困户从根本上摆脱贫困。
总而言之,随着政府和中国社会对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重要性的认识逐步加深,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项制度会越来越健全和完善,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配合,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遭遇的城市贫困问题得到缓解的前景光明。
参考文献:
[1]郑功成.社会保障学.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唐钧.最后的安全网——中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框架.中国社会科学.1998(1).
[3]杨福礼.我国城市低保工作的对策建议.发展论坛.2002(11).
[4]民政部.2009年中国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5]李伟.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缺陷及对策.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2).
[6]夏少琼.当前城市低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唯实.2004(5).
[7]李学斌,王原.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社会福利.2003(11).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申请书】推荐阅读: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05-08
江西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11-12
甘肃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办法08-27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的通知06-01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0-08
中国农村居民社会保障现状调查研究10-16
甘州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汇报06-26
农村居民如何城镇居民05-28
农村居民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