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年居民

2024-06-30

农村老年居民(通用8篇)

农村老年居民 篇1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1年7月—9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重庆市2个具有代表意义的不发达地区(黔江区、忠县)共9个乡镇18个村,年龄为女性55岁、男性60岁及以上的老年常住居民(居住时间≥1年)共495人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

由经过专门培训的调查员使用设计问卷(参照卫生部全国居民健康调查)对老年居民进行现场询问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慢性病史、日常生活行为、健康现状等。共发放调查问卷495份,回收后经筛查有效问卷474份,有效率为95.76%。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调查资料用EPI DATA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双录入质控并检错。用SPSS18.0软件进行资料统计分析,以老年人口是否健康的二项分类变量为应变量,进行二分类变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在单因素分析基础上,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一般结果

农村老年居民474人中自觉身体健康的有172人,健康率为36.3%。平均年龄69.6岁,年龄分布:55岁~296人(62.4%),75岁~178人(37.6%)。性别:男性246人(51.9%),女性228人(48.1%);民族:汉族256人(54%),少数民族218人(46%);婚姻:在婚356人(75.1%),离婚12人(2.5%),丧偶106(22.4%);文化程度:文盲或半文盲228人(48.1%),小学198人(41.8%),初中34人(7.25%),高中或中专12人(3.0%)。职业类型:农业劳动者(从事农林牧渔工作)382人(81%),非农劳动者32人(6.8%),其他58人(12.2%)。

2.2 患有主要慢性病

患有慢性病344例,占总调查人数的72.6%。在患病率最高的前三位中,骨关节病患病率最高,占患病人数的26.5% (91/344),其次分别是风湿病占18.3% (63/344),高血压占11.0% (38/344) (见表1)。

2.3 主要慢性病情况

调查显示,A组有100人(33.8%),B组有142人(79.8%),患有各种慢性病,A、B年龄组人群各种慢性病患病率比较发现,骨关节病差别有统计意义(P<0.01),风湿病差别有统计意义(P<0.05)。见表2。

2.4 不同特征老年健康率比较

婚姻、文化程度、职业类型等与老年健康状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5 影响老年健康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老年居民身体是否健康作为应变量,是否与配偶有单独卧室、是否能独自行走等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听力是否正常、视力是否辨认困难、是否需别人照顾生活起居、患病是否严重、是否治疗伤病、是否因伤病和体检而住院等7个因素与老年健康与当地农村老年健康有关(P<0.05,见表4)。

2.6 影响农村老年健康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为了排除混杂因素的影响,更好地探讨多种因素对当地农村老年健康的影响,以身体是否健康为应变量,以婚姻、文化程度、职业类型以及单因素分析中7个变量共10个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逐步回归法引入回归模型,经筛选后,有2个因素进人回归模型:婚姻状况(OR=0.329),患病严(OR=0.415,见表5)。

[例(%)]

注:*P<0.05

3 讨 论

健康自评能够反映健康状态的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1,2]。健康自评是一个敏感和强有力的死亡预测指标,对患病率,身体机能,健康护理的应用和住院治疗,医生对健康状况评价等也是很重要的预测因素[3]。目前在老年人群研究中,主要关注躯体健康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对老年人健康自评的影响,仅有国外少数学者对某些社会学因素与老年人健康自评的相关性进行了系统分析评[4,5]。

本次调查中,随着老年人的年龄的增大,骨关节病及风湿病的的患病可能与身体机能的下降、当地季节雨热同期,气候湿润有关,该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农村老年日常生活能力中,自我照顾方面差别显著,这也说明农村的老年人口的生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呈现下滑趋势,自身活动能力会受到很大限制,这与刘娟娟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6,7]。

在生理方面,本次调查中患病的严重程度是本次调查研究中唯一影响老年健康的主要因素,在表4中,患病严重的伴随概率为0.013,Wald统计量值为7.698,说明是否患病严重与老年健康有明显关系。美国的研究结果显示,个人生活方式对死亡的影响占40%[8,9],赋闲与老年人健康自评不好密切相关,与国内外相关报道一致[10,11]。老年人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对老年人生活质量有很大的影响[12,13],例如,身体锻炼对于促进社区老年人功能健康、预防慢性病、提升心理幸福感、降低死亡率具有积极作用[14,15,16,17,18],研究显示世界范围内37%~ 79%的老年人无规律身体活动,英国仅10%活动充足,美国21.8%活动活跃[19,20]。体育锻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代谢综合征的发生[21,22],还对老年抑郁症状有积极的调节作用[23,24]。政府需要加快老年专科护理人才的培养,注重对社区康复技能、心理学、流行病学、预防医学等知识的掌握[25,26,27]。

在心理方面,主观支持比客观现实更能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在社会支持中更有意义[28]。这与国外对老年人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相类似[29]。研究[30]揭示,家庭关系以及相互依存的关系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及健康状况呈正相关。本次调查显示,婚姻状况是影响本地区老年健康的重要因素,从表4看出,婚姻状态相伴概率最少,为0.005,Wald统计量值最大,为8.815,说明该变量在模型中很重要,婚姻状态是否良好直接到影响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从心理学来看,老年人对新知识有不断学习的渴求,老年人尤对维持健康的需求更大,同时,随着家庭结构的日趋小型化,医疗费用的增高过快,并且多数老人行动不便,亟需上门服务,提供健康教育[31,32]。一方面要使用健康保健信息技术为农村老年人做健康信息记录[33],另一方面加强心理学的健康教育宣传,强化老年人的心理卫生意识和自我调控的能力;从社会学来看,不参加社会活动与我国老年人健康自评较差密切相关,与相关研究报道一致[34,35]。空巢老人的抑郁发生率高于一般老人[36,37],需要针对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如:失落、孤独、恐惧、抑郁和健忘[38]提供长期护理保险计划[39]。护士需要多和老年人沟通,鼓励老年人多参加集体活动多接触社会,保持心理健康。Antonucci等[40]发现,当老年人面对严重的或慢性的躯体疾病时,社会支持还可以成为一种促使他们战胜疾病、接受治疗和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例如社会支持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41,42,43]。因此乡镇卫生系统要帮助老年人寻找亲人支持系统、友谊支持系统和宗教支持系统,减轻他们的漠视感和孤独感[44]。

摘要:目的:了解重庆市农村老年居民的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为更好地采取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入户调查的方法对495名5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老年健康率为36.3%,婚姻、文化程度、职业类型等与老年健康状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婚姻状况(OR=0.329),患重病(OR=0.415)是老年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农村基层地方政府应加强卫生保健常识的宣传,鼓励发展简单易行的村级老年常见患病医疗服务;强化老年人的心理卫生意识和自我调控的能力,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关键词:不发达地区,农村老年人,健康状况

农村老年居民 篇2

洛江区虹山乡政府陈永泽

本文调查分析了洛江区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基本情况。从加快劳动力转移、推进农村改革、提高农民素质、改善消费环境、构建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的对策建议。

农村老年居民 篇3

关键词:农村老年居民,健康状况,影响因素

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医疗技术水平日益进步, 人口预期寿命不断延长, 老龄化趋势愈发凸显。与此同时, 农村的老龄化程度相较于城市又更为严峻。据统计, 在我国农村年轻劳动力大量转移至城市等发达地区进城务工, 导致农村老龄化速度相较于城市增速明显。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的特殊之处, 我国农村老龄化问题更为突出。特别是对于农村老年居民这一特殊群体, 由于农村地区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相对城市而言相对较弱, 同时农村老年人大部分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较低, 缺乏基本的医药常识, 其出现的健康问题相较于城镇老年人而言更具研究意义。

从江苏省的情况来看, 截至2014年底, 江苏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579.23万人。全省老龄化比例居全国各省区之首。根据《江苏省2014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 南通、苏州、无锡等市人口老龄化程度已经达到24%, 进入深度老龄化, 相当于发达国家老龄化水平, 是未来20年以后的全国老龄化水平;苏北农村地区的空巢村现象也比较严重。

因此, 本研究针对江苏省农村老年居民进行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了解其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为其改善健康状态, 提供方便、可行的卫生服务, 促进江苏农村健康老龄化的发展, 不论是国家政策的支持还是对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都有一定的意义。

一、资料来源与方法

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为江苏省农村地区具有农村户籍的60岁以上老年居民。

数据来源:调查选取江苏省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包括南京、苏州、无锡、南通、盐城、徐州等地农村进行问卷调查, 数据收集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调查对象。共发放了550份调查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484份, 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7%。为保证调查质量, 调查员全部选用有问卷调查经验的在校大学生, 并在准备阶段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 规范调查员的调查过程。为保证所收集信息的准确性, 问卷调查由调查员采取面对面结构式访谈的方式进行, 有部分老年人由于语言交流存在一些问题而不能做出有效回答, 则请家属参与帮助作答。

统计分析:将所有资料数据整理后运用Epi Data软件录入建立数据库, 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x2检验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等。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一般人口学情况, 健康自评状况, 慢性病患病情况,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门诊就诊和住院情况等。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调查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

本次调查江苏省农村老年居民, 其中男性220人, 占总人数的45.5%;女性264人, 占总人数的54.5%。年龄最小为60岁, 最大为98岁, 其中60-69岁占比为38.8%, 70-79岁占比为37.0%, 80岁及以上的占比为24.2%。受教育程度中, 文盲半文盲为229人, 占47.1%;上过小学私塾的有178人, 占36.8%;初中及以上的为77人, 占15.9%。参保情况中, 有23人没有医疗保险, 占比为4.9%, 有461人参加医疗保险, 占比为95.1%。婚姻状况中, 有配偶共同居住的有301人, 占比为62.2%;没有配偶共同居住有183人, 占比为37.8%。个人年收入小于等于5000元的占总人数的54.2%, 占一半以上;5000-10000元的占总人数的8.2%;10000-50000元的占总人数的32.8%;大于50000元的占总人数的4.8%, 比例最低。

(二) 调查对象的健康状况

1. 农村老年居民健康自评情况

健康自评分为好、一般、不好三项。被调查农村老年人自评健康好的比例占41.7%, 自评健康一般的比例占36.8%, 自评健康不好的比例为21.3%。

2. 农村老年居民患慢性病率

调查结果显示, 被调查农村老年人的慢性病患病率为83%。从年龄上, 随着年龄的增大, 慢性病患病率明显上升 (, p值为0.000) , 80岁及以上的老年居民慢性病患病率高达95.7%, 70-79岁为81.6%, 60-69岁为76.6%。

农村老年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前八类由高到低有高血压、关节炎或风湿病、糖尿病或血糖升高、眼部疾病、血脂异常、心脏病、胃部疾病或消化系统疾病。其中高血压的患病率最高, 多达36.7%, 其次是关节炎或风湿病, 占比为28.5%, 然后就是糖尿病, 占比为20%。

3. 农村老年居民的日常生活情况

本研究将农村老年居民的日常生活情况分为两部分共11项, 第一部分是躯体生理自理能力 (ADL) , 包括六个项目:吃饭、穿衣、洗澡、起床下床、上厕所、控制大小便;第二部分是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 (IADL) , 包括五个项目:做家务活、做饭、去商店买东西、管钱、吃药。每个项目选项分为没有困难、有困难但仍可以完成、有困难需要帮助、无法完成4个等级, 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4. 农村老年居民门诊与住院情况

在对484名农村老年人的调查结果显示, 近一个月内生病的人数有274人, 患病率为56.7%。其中, 去看病的人数有249人, 占52.1%;一个月内去门诊一次的人数有156人, 占32.2%, 去两次的有70人, 占14.5%, 三次的有25人, 占5.2%, 看四次及以上的人数有37人, 占7.6%。门诊就诊费用的均值为804.03元。

另外, 对其住院情况的调查显示, 近一年内住过院的人数为128人, 占26.8%;住院一次的有97人, 占20%, 住院两次的有31人, 占6.4%;住院三次及以上的人数有20人, 占4.1%。最近一次住院费用的均值为7668.64元。

三、农村老年居民健康自评状况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变量的选择

本文选择多项式Logistic回归计数对于农村老年人的健康自评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确定因变量为三值响应变量, 即农村老年人的健康自评状况分为好、一般和不好三项, 并将健康自评状况不好作为研究对照;自变量的选择涉及到个人特征、社会经济状况、疾病状况、参保情况等方面, 具体选择及赋值见表2。

(二) 农村老年人健康自评状况的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

本文以农村老年人健康自评状况好、一般和不好作为因变量, 以健康自评状况不好作为对照组, 通过多项式Logistic回归来分析农村老年人健康自评状况的影响因素。检验显示, 模型总体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具有统计学意义。从参数估计结果来看, 年龄、性别、家庭年收入、最近一次住院费用、患病状况等都具有显著影响。 (表3)

注:***、**、*分别表示在1%、5%和10%水平显著, 变量栏括弧内为参照组

首先, 从人口学特征来看, 年龄和性别因素都对健康自评状况产生显著影响。从年龄上来看, 年龄越大, 越倾向于选择健康自评状况不好;从性别上看, 男性的健康自评状况要比女性差。

其次, 从社会经济状况来看, 家庭年收入对健康自评状况产生显著影响。结果显示, 家庭年收入越高的家庭, 其健康自评状况越好。因农村老年人的收入较低, 所以其家庭收入对于其疾病治疗和健康状况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收入越高的家庭, 越有能力用于支付老年人的疾病治疗费用, 相对而言, 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也会较好。

再次, 从患病状况来看, 相关变量都对健康自评状况产生显著影响。没有慢性病的老人比有慢性病的老人自评健康状况明显要好;最近一个月内没有生病的老人比最近一个月内生病的老人健康自评状况也更好;过去一年没有住院过的老人也比住院过的老人健康自评状况更好;从住院老人的住院费用来看, 住院费用越高, 其健康自评状况越差。这也反映了患病状况是对老年人健康自评状况的非常明确的影响因素, 同时也反映出健康自评状况能够比较合理的反应出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最后, 从参保情况来看, 没有参加医保的老年人比参加医保的老年人健康自评状况要好, 这也说明, 有些没有参保的老年人可能自身身体健康状况较好, 所以并没有参加医保的意识或迫切性。

四、结论与政策讨论

根据调查分析结果, 我们发现调查地区农村老年人的慢性病患病率较高, 整体健康水平不高。同时, 农村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分化也较为明显。通过对农村老年居民健康自评状况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显示, 年龄和性别因素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高龄农村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更差, 男性的健康水平要比女性更差。而家庭收入则是影响农村老年人健康自评的重要因素, 家庭收入水平更高的农村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更高。另一方面, 患病状况更能反映出农村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患慢性病的农村老年人以及近一个月的患病情况和近一年的住院情况都对老年人的自评健康状况产生显著影响, 患病老年人尤其是住过院的老年人其健康自评状况明显更差。此外, 值得注意的是, 没有参保的老年人比参保者的健康自评状况要好, 这也反映了农村老年人的保险意识相对较弱, 身体健康状况较好者可能还不倾向于购买保险。

以上研究结论表明, 当前针对农村老年人的社会政策应该以整合养老服务政策与健康政策为基本导向。一是需要提升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向老年人提供康复、照护、转诊服务的能力, 重点开展慢性病的防治工作, 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 减少老年人带病带残生存时间, 更好地实现健康老龄化。二是依托社区发展医养结合式的基本养老服务, 提高农村老年人尤其留守老人和空巢老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利用水平, 重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实现社区养老服务由单一功能向生活照料、医疗服务和精神慰藉等多重功能转变。三是进一步完善农村的新农合制度, 加强对农村老年人及其家庭的保险宣传, 实现农村地区新农合的全覆盖。对于经济能力较强的家庭, 鼓励其参与商业保险, 通过多层次的保障减少重大疾病对家庭所带来的严重影响。四是探索农村地区长期照护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对解决农村地区失能半失能的老人的照料问题提供更好的社会支持。

参考文献

[1]姚兆余, 陈雪玲, 王翌秋.农村老年人医疗服务利用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苏地区的调查[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02) :99-102.

[2]刘颂.江苏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及服务需求调查[J].人口与社会, 2015, (02) :70-71.

农村老年居民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浙江省武义县5个乡镇、街道的1 998名中老年居民进行相关调查,所有居民均为本地农村户籍,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55.23±22.68岁,男性1 066人,女性932人。所有被调查人员均自愿参加,且知情同意,排除合并精神疾病、拒绝参加本研究及不能配合完成调查者。

1.2 超声检查方法

所有受检者均由该院同一名超声科中级职称医师进行超声检查,使用日本东芝SSA220A型超声仪,探头频率3.5 MHz,受检者空腹10~12h后检查,取仰卧或左侧卧位,可以根据检查需要变动体位,常规扫查肝胆,多切面观察,观察胆囊的大小、形态及胆囊内部情况,着重观察患者结石的大小及数目等。

胆石症超声诊断标准[1]:患者的胆囊或胆管内出现强回声,在回声团后有声影,胆囊内的回声团伴随患者的体位变动而移位。

1.3 调查方法

由该院超声科同一组医护人员进行相关调查,问卷采用统一指导语,面对面询问,根据被调查者的回答如实填写,匿名填写,当场回收。问卷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吸烟、饮酒、饮食情况、疾病史、血糖及血脂情况等,血糖及血脂情况由现场抽血检查,根据生化检查结果填写。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采用SPSS 16.0软件,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使用二元非条件Logistic回归(后退剔除法,入选标准0.05,剔除标准0.10)进行多因素分析,计算OR值和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

2 结果

2.1 农村中老年居民胆石症超声检出情况

对1 998名农村中老年居民进行超声检查,共发现胆石症患者261名,胆石症超声检出率为13.06%。

2.2 影响农村中老年居民胆石症超声检出的单因素分析

采用χ2检验表明,女性、年龄≥60岁、BMI(kg/m2)≥25、吸烟、经常饮酒、常食动物脂肪、不常食禽蛋、不吃早饭、高糖饮食、有肝炎或肝硬化史、有胆石症家族史、患有糖尿病及患有高脂血症的农村中老年居民胆石症超声检出率较高,且不同特征者检出率差异存在着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影响农村中老年居民胆石症超声检出的多因素分析

因为胆石症常常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的,为了综合评价诸因素对胆石症的影响,我们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之上,筛选出单因素分析相关变量带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常食禽蛋为避免农村中老年居民胆石症超声检出的保护性因素(OR小于1,P<0.05),年龄≥60岁、BMI≥25(kg/m2)、常食动物脂肪、高糖饮食、胆石症家族史、患有糖尿病及高脂血症为农村中老年居民胆石症超声检出的危险因素(OR均大于1,P<0.05),见表2。

3 讨论

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胆管内胆汁的某些成分,比如胆色素、胆固醇、粘液物质及钙等析出、凝聚成石头进而导致胆石症的发生[3,4]。超声由于其准确性、特异性均较高,无创、经济及方便等特点已成为诊断胆石症的首选检查方法。胆石症的形成机制复杂且多样,其受遗传、种族、地理、行为和饮食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包括胆囊结石及肝内外胆管结石[5]-6]。

本研究中,对1 998名农村中老年居民进行超声检查,共发现胆石症患者261名,胆石症超声检出率为13.06%,明显高于其他学者[2]的报道,这可能和本次研究对象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中老年患者有关。由于胆石症通常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排除混杂因素的干扰,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带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常食禽蛋是农村中老年居民胆石症保护性因素(OR小于1,P<0.05),这和其他的相关研究[7]类似;年龄≥60岁、BMI≥25(kg/m2)、常食动物脂肪、高糖饮食、胆石症家族史、患有糖尿病及高脂血症为农村中老年居民胆石症超声检出的危险因素(OR均大于1,P<0.05)。饮食结构、高脂血症等与胆石症的发生关系较为密切,这可能和食物中胆固醇的含量或可转化为胆固醇的物质含量高低有关[5,6,7]。胆汁中胆固醇饱和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活动量较少,胆囊、胆管的收缩力减弱,胆汁容易产生瘀滞,故年龄较大的人群胆石症检出率更高。体质指数较大的肥胖人群,其胆固醇合成及分泌均明显增多,而胆囊的收缩性下降,进而导致胆石症的发生。糖尿病患者的胆囊排空减慢且胆囊功能异常,故血糖较高的农村中老年居民胆石症超声检出率更高。有研究指出[6,7],胆石症有较为明显的遗传倾向,其属于多基因遗传病,通过系谱分析可以发现,家族性胆石症具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点。

超声是筛查胆石症的重要工具,农村中老年居民胆石症的超声检出率较高,其和饮食习惯、年龄、遗传史、高脂血症及糖尿病等关系密切,应针对其相关危险因素做好有针对性的预防、干预工作。

参考文献

[1]王伟强,董治君.环县地区胆结石的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4,31(4):101-104.

[2]赵建娣,屠苗娟.中年人群行为生活方式及健康状况与胆结石相关性调查[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5):27-28.

[3]芮炳峰,王菲,宋哲.中年人群行为生活方式及健康状况与胆结石相关性调查[J].医学临床研究,2010,27(8):1449-1451.

[4]马亦飞.胆石症超声检出情况及其危险因素调查分析[J].肝胆胰外科杂志,2015,27(1):79-81.

农村老年居民 篇5

1 资料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主持的“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3年数据,该数据是对2011年全国基线调查的追踪调查,于2015年对学术界公开。调查采用PPS分层抽样方法,在全国抽取了28个省的150个县级单位,450个村级单位,约1万户家庭中的1.7万人,受访者遍布全国城乡各地,对中国中老年人群有很好的代表性。本研究经过筛选,剔除缺乏相关变量的样本,最终选取了9057名45周岁以上的农村中老年居民,对其门诊服务利用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2 农村中老年居民门诊服务利用情况描述

2.1 一般情况

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详见表1。

2.2 农村中老年居民门诊服务利用情况

本研究主要选取了四周门诊利用率(过去一个月去医疗机构看过门诊的人占被调查人群的比例)、四周患病未治疗率(过去一个月生病但未接受治疗的人占生病人群的比例)作为反映农村中老年居民门诊医疗服务利用的指标,来衡量农村中老年居民对门诊服务的需求水平和利用程度。

2.2.1 四周门诊利用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农村中老年居民中男性四周门诊利用率为20.32%,明显低于女性(27.88%)。从年龄方面来看,从低年龄组到高年龄组,四周门诊利用率分别为24.12%、24.23%、25.03%,可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门诊利用率逐渐增加。从被调查者的文化程度来看,文化程度最低的文盲/半文盲组四周门诊利用率最高,达26.18%。文化程度越高,门诊利用率越低。从被调查者所处的地区来看,由东部地区到西部地区,门诊利用率逐步提高,不发达地区的门诊利用率高于相对发达地区。

2.2.2 患病未治疗情况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男性四周患病未治疗的比例为29.68%,高于女性(25.99%)。从不同年龄层次来看,中间年龄组患病未治疗比例最高,达28.13%,45-59岁中年人四周患病未治疗的比例最低。从文化程度来看,小学/私塾组患病未治疗比例(30.90%)明显高于其他两组。从地区来看,西部地区的四周患病未治疗比例最高,达32.24%,中部地区最低,为23.46%。

通过对患病未治疗原因的分析(见表3),可以发现,除自认为“病情不严重,无需看医生”的情况外,患病未治疗的主要原因为“没有钱看病”,占所有患病未治疗人群的13.46%,可见,经济困难是制约农村中老年居民有病不能治的最主要原因。其中,因“没有钱看病”而未治疗的女性占14.45%,高于男性(12.20%)。从年龄方面来看,随年龄的增加,因经济困难而无法接受医疗服务的比例逐渐增大。从文化程度来看,文化程度越低,“没有钱看病”的比例越高。从地区来看,西部地区“没有钱看病”比例最高,为20.06%,远远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

3 计量模型与变量

3.1 计量模型

由于并非所有被调查人群都会发生门诊费用支出,因此在样本数据中存在大量门诊费用为0的数据,即使有门诊支出的样本在支出费用上也是高度有偏的,这不符合一般线性回归方法残差要服从正态分布的前提假设。在这种情况下,普通回归方法容易出现“样本选择偏差”[4]。本文采用“两部模型法”[5],来解决零医疗支出带来的偏差问题。该方法将农村中老年居民的门诊服务利用分为如下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门诊概率模型:即是否发生门诊服务利用,如式(1)所示。

其中,因变量是Yi*,表示是否发生门诊服务利用,是一个二值变量。当Yi*=1时,表示发生了门诊服务,Yi*=0则表示未发生。该方程对应的是概率模型,并且由于因变量是0、1变量,因此对于门诊概率使用二元Logistic模型进行回归[6]。

第二阶段是门诊支出模型:即在发生门诊服务利用的前提下,估计其医疗支出的大小,如式(2)所示。

其中,因变量是医疗支出Yi的对数,并且,仅在发生了门诊服务利用,即Yi*=1的情况下是可观测的。Xi是自变量,表示影响居民是否利用门诊服务和门诊支出大小的一系列因素,如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自评健康、是否患有慢性疾病以及是否参加新农合等。该模型分析门诊支出的影响因素,由于因变量是连续型变量,因此对于门诊支出采用OLS回归进行分析[7]。

3.2 变量选取

因变量。在农村中老年居民门诊服务利用影响因素研究中,选取四周门诊就诊率(过去一个月是否去医疗机构看过门诊)作为门诊概率模型的因变量,门诊费用支出(最近一次门诊费用)作为门诊支出模型的因变量。

自变量。根据国外安德森行为模型[8,9],决定医疗服务的因素包括:与个体先天因素有关的先决变量,与经济状况有关的使能变量以及与个体健康状况有关的需要变量。

因此,本文选取这三类变量中的重要因素,性别X1、年龄X2、婚姻状况X3、所在地区X4、自评健康X5、ADL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X6、是否患有慢性病X7、是否吸烟X8、是否饮酒X9、文化程度X10、经济水平X11、是否参加新农合X12、门诊时间X13作为自变量,对我国农村中老年人医疗服务利用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变量的具体定义与样本的统计特征见表4。

4 计量结果分析

将上述描述性统计中的变量作为影响门诊服务利用的自变量,代入数据,运用stata12.0统计软件中的two—part model命令,对门诊服务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Prob>chi2=0.0000,说明回归模型总体是显著的。

表5是门诊服务利用两部模型的回归结果。在门诊服务利用回归中,进入第一阶段的观测值有9057个,在经过第一阶段的选择后,进入第二阶段的样本有2188个,即有6869个居民在四周内并没有发生门诊费用支出。

注:*、**和***分别表示在5%、1%和0.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

根据表5的结果可以得出:

(1)个人特征变量中,年龄与门诊概率显著正相关,文化程度显著影响居民门诊支出,性别对两者均存在显著影响。门诊概率模型显示,男性四周门诊的概率显著低于女性,是女性门诊概率的82.56%。年龄与门诊概率显著正相关,即年龄越大,门诊概率越高。婚姻状况和文化程度对门诊概率的影响并不显著。

门诊支出模型显示,男性中老年居民的门诊支出低于女性,且在0.1%置信水平下显著。文化程度越高,门诊支出相对越高。文化程度为文盲/半文盲的中老年人的门诊支出显著低于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居民。年龄大小、婚姻状况对门诊支出的影响均不显著。

(2)健康状况是影响居民门诊概率和门诊支出的首要因素,健康状况好的居民门诊概率和支出相对较低。在门诊概率模型中,自评健康“很好或好”的居民发生门诊利用的概率最低,且自评健康状况越差,门诊概率相对越高。同时,ADL功能与门诊概率显著正相关,ADL数量越多,即ADL功能缺失越严重,发生门诊的概率越高。从慢性病来看,患有慢性疾病的居民相对未患慢性疾病的居民来说门诊概率增加了7.95%,但在统计学上并不显著。

在门诊支出模型中,自评健康一般的居民门诊支出最低,自评健康不好的居民门诊支出显著高于好或一般的居民。同时,ADL功能对门诊支出有显著影响,ADL数量越大,即ADL功能缺失越严重,发生的门诊支出数额越高。从慢性病方面来看,患有慢性疾病居民门诊支出显著高于未患慢性病居民。

可见,健康状况是决定居民门诊概率和支出的重要因素,健康状况好的居民门诊概率和支出要显著低于健康状况差的居民。

(3)地区因素对居民门诊概率和门诊支出有显著影响。门诊概率模型显示,中部地区中老年人发生门诊服务的概率是东部地区的1.2328倍,而西部地区是东部地区的1.4072倍。可以看出,中西部地区居民门诊概率显著高于东部地区,并且在1%置信水平下显著。从门诊支出模型来看,东部地区门诊支出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4)吸烟和饮酒行为都减少了门诊服务利用率,且吸烟行为显著增加了居民的门诊支出。吸烟和饮酒作为影响居民健康的重要生活行为指标,被纳入模型中。门诊概率模型显示,吸烟和饮酒行为均对门诊概率有显著影响,且有吸烟和饮酒行为的个体相比没有该行为的个体门诊概率更低。这可能与偏好烟酒行为的个体,健康风险意识相对较差有关,因此对门诊服务的利用率更低。

门诊支出模型显示,有吸烟习惯的居民门诊支出高于没有该习惯的居民,并且这一影响在5%置信水平下显著。饮酒对门诊支出的影响并不显著。

(5)家庭人均收入作为重要的经济变量与门诊概率和门诊支出显著正相关。家庭人均收入对门诊概率有显著正向影响,即随着家庭人均收入的提高,门诊的发生率也逐渐增加,低收入水平的中老年人对门诊的利用率较低。

家庭人均年收入对门诊支出有显著正向影响。收入越高,门诊支出越高,说明经济水平较高的居民对医疗服务的支出能力相对较为贫困的居民更强,因此能够更充分享有门诊服务。

(6)从卫生可及性来看,是否参加新农合对门诊概率和支出的影响均不显著,门诊支出与到达门诊的时间显著正相关。从卫生服务经济上的可及性来看,是否参加新农合对居民门诊的概率和支出并没有显著影响。从门诊服务距离上的可及性来看,到达门诊的时间越长,相应的门诊支出越高。可能因为与到达门诊时间较长的居民相对时间较短的居民,更有需要接受门诊治疗,因此相应的门诊支出更多。

5 主要结论与建议

5.1 加大对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弱势群体的保障和补助

年龄、慢性疾病对门诊概率和金额有显著影响。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弱势群体,不仅身体状况较差,相应的医疗支出也较弱。因此,政府应增加对这部分群体的保障力度,筹资中采取政府补助为主,个人适当缴费的方法;对于补偿比例,制定高于普通参保居民的报销比例,从而保障弱势群体能和普通居民一样,充分享有医疗服务利用。

5.2 加强对居民的健康教育,重视预防保健

实证结果表明,健康是决定门诊服务利用的首要因素,健康状况较差、有慢性病居民门诊概率和支出均较高。同时,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行为显著减少了中老年居民门诊服务利用率,同时增加了居民的门诊支出。应加强对农村中老年人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10],减少吸烟及慢性病患病[11],引导其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其对疾病的防范意识。

5.3 完善筹资和补偿制度设计

除受自身健康状况影响外,收入水平是影响门诊服务利用的重要因素。家庭人均收入较低的居民门诊服务利用率和门诊支出均较低。因此,可以结合参保家庭的经济状况,采用分级的缴费标准,或者以家庭人均收入的固定比例筹资,同时,根据家庭人均收入水平的不同,设置不同的等级,制定不同的补偿比例,给予低收入家庭更多的补偿[11],从而保障低收入群体医疗服务利用。

同时,地区因素对门诊服务利用有显著影响。收入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中老年人门诊概率低于中西部地区,同时门诊支付能力高于中西部地区。因此,除根据当地经济水平建立相应的筹资和补偿机制,政府应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保障水平,从而缩小不同地区间医疗服务利用差异。

5.4 逐步推进“大小病兼顾”统筹模式,提高普通门诊补偿

新农合并没有像我们预计的那样,对门诊概率和支出产生显著影响,这与目前部分地区实施的“住院+门诊大病”的统筹方式有关。而实际上重大疾病和住院医疗发生的概率都比较小,真正影响农民整体健康水平的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因此,目前的统筹方式,并不能满足农村中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应在“保大病”基础上,增加对普通门诊的保障力度,从“大病统筹”模式逐步过渡到“大小病统筹兼顾”模式,提高农村中老年居民对门诊服务的利用。

摘要:目的:探讨我国农村中老年人门诊服务利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中老年人合理利用医疗服务,有效控制门诊支出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13年CHARLS数据,采用两部模型法,对9057名农村中老年居民门诊服务利用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较大、健康状况较差、居住在中部和西部、家庭人均收入较高的农村居民门诊概率较高;OLS回归结果显示,文化程度较高、健康状况较差、居住在东部地区、吸烟、家庭人均收入较高、到达门诊时间较长的居民门诊支出较高。结论:加大对农村弱势群体的保障和补助,加强对农村居民的健康教育,完善新农合筹资和补偿制度设计,实现“大小病兼顾”的统筹模式,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门诊服务利用水平。

关键词:中老年居民,门诊服务利用,两部模型

参考文献

[1]傅虹桥.新中国的卫生政策变迁与国民健康改善[J].现代哲学,2015,(5):44-50.

[2]陈培榕,吴拉,朱丽莎.老年人医疗服务利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的数据[J].中国社会医学,2015,32(2):153-155.

[3]张力文,李宁秀.基于健康公平的城乡卫生一体化内涵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29(9):647-650.

[4]刘明霞,仇春涓.医疗保险对老年人群住院行为及负担的绩效评价——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的实证[J].保险研究,2014,(9):58-70.

[5]Duan N,Manning WG,Moris CN,et al.A comparison of alternative models for the demand for medical care[J].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 Statistics,1983,1(2):115-126.

[6]张琳.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效果的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13.

[7]张丽,童星.农村老年居民住院服务利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CHARLS数据的实证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14,(4):67-74.

[8]Andersen R.,and JF.Newman.Societal and individual determinants of medical care utiliz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J].Milbank Quarterly,1973,51:95.

[9]Andersen R.M,et al.,Exploring dimensions of access to medical care[J].Health services research,1983.18(1):49.

[10]高启胜,任建萍,郭清,等.浙江省三县农村居民门诊卫生服务利用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27(3):148-149+168.

某区老年居民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 抽取了洮北区不同方向各一个街道办事处和15个区机关单位年龄在60~80岁的常住老年人6280例。其中, 男2826例 (45.00%) , 女3454例 (55.00%) ;60~70岁老年人4586例 (73.02%) , 71~80岁老年人1200例 (19.10%) ;受教育程度小学以下46.42%, 高中 (中专) 以下 (不含小学) 26.13%, 专科及以上19.58%, 文盲13.89%。

1.2 方法

由经过严格培训的医护人员, 面对面问卷调查, 详细认真的询问病史, 进行内、外科、神经及五官科体检, 有关疾病诊断按照国家专科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体格检查、各项生活、生理功能、健康指标的判定参考相关文献。

1.3 数据分析

做好现场调查的质量控制, 确保数据质量。调查数据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分析。男、女性别之间慢性病患病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P<0.05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老年人患慢性病情况

6280例老年人中患慢性病4338例 (69.07%) , 其中男性1986例 (45.78%) , 女性2352例 (54.22%) , 女性总的慢性病患病率高于男性 (P<0.05) 。其中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男性略高于女性。有慢性病31种, 患病率前10位的顺序为高血压病 (38.13%) 、高血脂症 (31.26%)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26.48%) 、前列腺增生性肥大 (21.6%) 、慢性支气管炎 (16.14%) 、白内障 (13.59%) 、慢性胃炎 (11.25%) 、风湿性骨关节病 (22.47%) 、哮喘病 (6.8%) 、糖尿病 (10.87%) 。同一位老年人患病数量最少者一种, 最多的13种。患有1~7种病分别为1633例 (26.00%) 、1130例 (18.00%) 、690例 (11.03%) 、540例 (8.06%) 、361例 (5.03%) 、468例 (3.15%) 、125例 (2.18%) , 患8~14种病249例 (3.96%) 。各年龄组患病种数差别极小 (P>0.05) 。

2.2 BMI与年龄的关系

检查3890例, 身体消瘦者1011例 (25.98%) ;正常1301例 (45.00%) ;临界925例 (32.00%) ;肥胖739例 (18.99%) 。统计数据表明, 体型正常的老年人占多数, 消瘦体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比例增加, 在低 (60~69岁) 、中 (70~79岁) 、高 (≥80岁) 年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0.01) ;临界和肥胖患者在中、高龄组老人中有逐渐减少趋势, 各年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0.01) 。

2.3 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情况

在患病的老年人中, 就医途径选择个体诊所的为49.89%, 选择大医院为22.68%, 选择社区卫生医疗中心的为24.36%, 选择药店等其他方式为6.28%。

2.4 血压与患者年龄的关系

受检者2569例, 低血压 (<12.0/8.0k Pa) 169例 (6.57%) , 血压升高1181例 (45.97%) 。

2.5 体能检查

我们将体能评定分为优秀、中等、较差三个级别, 进行客观比对, 找出作为客观评价的有1896例, 其中优秀815例 (41.98%) , 中等1140例 (56.12%) , 较差86例 (2.90%) 。体能优良者随着年龄的增大在高、中、低年龄组中的比例依次增加, 3个年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0.01) 。体能较差、中等者随着年龄的减小在高、中、低年龄组中的比例依次增多, 中、低年龄组明显低于高年龄组。

2.6 健康状况

分优良、中等、较差三级。在2028例调查者中, 优良709例 (34.96%) , 中等1237例 (60.99%) , 较差91例 (4.05%) 。统计表明, 随着年龄的增大健康状况优良者在高、中、低年龄组中的比例依次增加, 中、低年龄组明显高于高年龄组, 各年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0.01) 。随着年龄的增大健康状况中等、较差者在高、中、低年龄组中比例依次减少, 低、中年龄组明显低于高年龄组 (P<0.01) , 提示高龄老人的健康状况因年龄的增加而逐年下降。

3 讨论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突出问题, 我国老龄人口的增长量和增长速度是惊人的, 慢性疾病已经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最主要问题, 是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的及其重要原因[1,2,3]。老年人身体虚弱, 抵抗疾病的能力较差, 同一位老年人常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 本次调查统计常见慢性病患病率的前7位疾病谱与其他地区报道略有区别, 高血压病与高血脂症发病率相对较高。

BMI是评价老年人身体营养健康状况的综合指标, 也是老年人健康长寿的重要生理指标之一[4,5,6]。根据这次调查结果统计, 大多数老年人体型正常, 特别是大于80岁的高龄老年人中以消瘦体型的比例较多, 基本符合体型瘦小有利于健康长寿的规律, 肥胖者常常与某些老年人慢性疾病有关。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患有一种以上慢性病的患病率为75.28%。其中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慢性胃炎的患病率较高, 且有59%的老年人患两种及以上慢性病, 这些慢性疾病的发病与很多不能改变的遗传因素和一些不健康生活方式、不良的生活习惯有着及其密切的关系。

参考文献

[1]于普林, 杨超之, 何慧德.老年生活质量调查内容及评价标准建议 (草案) [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1996, 15 (5) :320.

[2]刘秀娜, 周娟, 张翠华, 等.重庆市主城区社区居民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 2008, 22 (12) :3285-3286.

[3]彭孝廉.中老年人的肥胖倾向及其后果[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1988, 7 (3) :177.

[4]刘英.社区居民健康调查分析[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 2010, 8 (4) :89-91.

[5]李基文.饮酒对健康影响的研究[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05, 23 (3) :168-169.

农村老年居民 篇7

1对象与方法

1.1体检对象2013年共有1260名本辖区60岁以上老年居民参与健康体检,其中,60~69岁的人群共有786例(男290例,女496例);70~79岁的人群共有352例(男123例,女229例);80岁以上的人群共有122例(男52例,女70例)。

1.2方法

1.2.1检查方法详细询问并记录病史,测量身高、体重和腰围,计算体重指数(BMI)。坐位测量右上臂肱动脉血压。抽清晨7~10点空腹静脉血,测血脂、血糖、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等。腹部B超、心电图检查。

1.2.2诊断标准脂肪肝[2]:(1)肝区近场弥漫性点状高回声,回声强度高于脾脏和肾脏,少数表现为灶性高回声;(2)远场回声衰减,光点稀疏;(3)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4)肝脏轻度或中度肿大,肝前缘变钝。 血脂异常和高血压等[3]:总胆固醇(TC)>5.72mmol/L; 甘油三酯>1.70 mmol/L;高密度脂蛋白<0.91 mmol/L;低密度脂蛋白>3.64 mmol/L。收缩压≥140mm Hg和 (或) 舒张压≥90mm Hg。BMI:BMI18.50<为消瘦; 18.50≤BMI<24.00为正常;24.00≤BMI<28.00为超重;BMI≥28.00为肥胖[4]。血糖异常(糖尿病):根据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发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和腹型肥胖[5]。腰围超标:男性:≥85cm;女性:≥80cm。 心电图异常:以邓长生主编第4版诊断学为标准。

1.2.3统计分析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定性资料比较采用 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受检人员共1260人,未发现任何异常症状和体征的有56人,占总检人数的4.4%,发现各类疾病(至少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症状、体征或辅助检查异常者)1204人,占总检人数的95.6%。其中男性疾病检出率为93.8%,女性疾病检出率为96.6%,男、 女疾病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7,P=0.018)。 检出4种及以上疾病或指标异常占半数,90%以上受检人员检出2种及以上疾病或指标异常。见表1。

2.2健康体检人员年龄、性别构成比本次健康体检以60~69岁老年人为主,而且女性较男性参加体检者多,但是不同年龄组男女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9,P=0.317)。吴秀云等调查发现,女性慢性病患病率高于男性,而且由于社会和行为心理因素使得有病而延误诊治者男性多于女性[6],这可能是女性更愿意参加体检的原因。见表2。

2.3异常心电图诊断分类老年人的异常心电图改变特点是以缺血性和器质性为主,ST-T改变为首位, 共242例,占19.2%,其次是窦性心动过缓和传导阻滞分别占10.9%和7.8%。与李露报道的基本一致[7]。

2.4各年龄组不同性别BMI异常患病率本次体检女性和男性超重 / 肥胖患病率分别高达58.4%和46.9%,女性明显高于男性,男 、 女超重 / 肥胖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5.58, P <0.01) 。 见表3 。

2.5各年龄组不同性别主要疾病检出率见表4。 2.6各年龄组不同性别腰围超标率本次体检显示腰围超标率女性明显高于男性,男、女超重 / 肥胖腰围超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30,P=0.000)。另外,腰围超标率随着年龄增长有所下降。见表5。

[n(%)]

[n(%)]

3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结构和社会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越来越多的慢性病正威胁着广大群众,尤其是老年人的健康。而中国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健康,老年人的慢病情况越来越值得关注,而老年人的健康危险因素只有通过老年人体检才能做出评估[8]。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良好状态[9]。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同时关系到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10]。本次体检血脂异常检出率高达63.6%,在健康体检者中进行血脂项目检测,有利于及时发现无症状的高脂血症患者,并进行早期预防和健康促进,包括经常性锻炼, 合理营养(低脂膳食)、控制体重等,能有效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症和冠心病的发生[11]。1260例受检人员中, 异常心电图576例,占总检人数的45.7%。进入老年, 心血管系统在形态学和功能方面发生一系列生理上的退行性变化,如心脏肥大,心肌细胞纤维化,甚至淀粉样变,胶原含量增加等,均可引起心肌传导系统的退行性改变[12]。另外,老年人患多种疾病可能增加,所用药物等因素对心脏负荷影响也较大,使得心电图异常率偏高。目前已公认通过定期的健康体检,可以早期发现和治疗疾病,了解患病率的变化趋势,及时采取有效预防和治疗措施,并可根据体检结果对患有慢性病或有发病趋势的体检者进行健康教育[13]。

摘要:目的 分析老年居民的健康体检结果,掌握其健康主要危险因素,为加强社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1260位60岁以上老年居民体检结果进行汇总分析,掌握各年龄组不同性别老人的BMI、腰围、血压、血脂、血糖、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心电图和腹部B超异常等情况。结果 发现各类疾病(至少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症状、体征或辅助检查异常者)1204人,占总检人数的95.6%。男、女性疾病检出率及超重/肥胖腰围超标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57,P=0.018;χ2=55.30,P<0.01)。主要疾病检出率前五位的为血脂异常、高血压、心电图异常、脂肪肝和糖尿病/高血糖;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高血糖、脂肪肝检出率女性高于男性;心电图异常、泌尿系结石、肾囊肿检出率男性高于女性。血脂异常随着年龄增长检出率有下降趋势;高血压随着年龄增长检出率逐渐增加。结论 老年人是慢性病患病的高危人群,应根据不同年龄组的健康情况,制定针对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保护老年人的健康。

农村老年居民 篇8

一、新疆农村居民消费情况概述

1978年以来, 新疆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显著提高。2008年新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为2683.93元, 较1978年增长20.49倍。

与全国相比, 新疆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从绝对值看, 2008年新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为2683.93元, 低于全国976.77元;从增长速度看。1978~2008年, 新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年均增长10.59%, 低于全国同期增速1.6个百分点。纵观改革开放30年来, 新疆农村居民的消费发生了较大变化, 总体呈现出以下特点:

1.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逐步提高。

一是食品支出比重下降, 膳食质量提高;二是衣着消费成衣化、时装化趋势明显;三是居住支出增加, 住房质量提高;四是家庭耐用消费品逐步普及;五是服务性消费比重有所增加。

2.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城镇, 且存在地区差距。

一是与全疆平均水平相比, 农村居民消费增速缓慢。1978~2008年, 新疆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9.72%, 比全疆消费品零售总额约低3.95个百分点。由于消费增速缓慢, 新疆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消费量差距日益扩大。1978年, 新疆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9.65亿元, 占全疆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4.08%;2008年, 新疆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47.60亿元, 仅占全疆的14.39%, 比1978年下降29.69个百分点。二是各地区间的农村消费差距不断扩大。2008年昌吉州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4569.15元, 和田地区则为1455.60元, 两者之比为3.14∶1, 而1990年两者之比仅为1.68:1。

二、影响新疆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分析

1. 农民增收的有效空间不足。

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有很多, 如消费习惯、预期等, 但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的最直接、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本文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定消费函数理论, 建立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C与其人均纯收入Y之间关系的模型为:

根据1980-2008年新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的统计数据, 得出原模型的广义最小二乘估计结果是:

方程中解释变量的系数说明, 在1980-2008年时段内, 新疆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变动1%, 人均消费支出就相应正向变动0.574%。农村居民的消费和收入呈正相关关系。随着农民收入的增长, 农民消费支出也在不断增加, 农民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574。这个数值说明要拉动新疆农村消费市场, 最主要的手段必然是千方百计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但受以下两方面因素限制, 新疆农村居民的增收空间有限。

(1) 非农产业对新疆增收贡献率偏低。2008年, 在新疆农村居民家庭总收入中, 农牧业收入占67.88%、工资性收入占12.07%;全国农村居民家庭总收入中, 农牧业收入占38.32%、工资性收入占38.94%。由此可见, 目前农牧业收入仍然是新疆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缓慢。2008年, 新疆城镇化率为39.64%, 同期全国为45.68%。由于城镇发展整体化水平不高, 导致城市辐射能力不足, 城镇带动能力有限, 严重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在“打工经济”已成为各地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的情况下, 2008年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工资性收入仅为422.82元, 比全国平均水平少1430.91元, 相当于浙江 (4587.44元) 的9.22%, 江苏 (3895.5元) 的10.85%, 广东 (3684.47元) 的11.48%, 山东 (2263.46元) 的18.68%, 重庆 (1764.64元) 的23.96%, 河南 (1499.93元) 的28.19%。

2. 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缓慢。

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离不开具体的消费市场, 消费市场的完善程度的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决策, 限制着消费数量的增加, 阻碍着消费质量的提高。

目前, 新疆农村消费市场中, 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供给结构不合理。生产和销售企业对农村市场缺乏深入的调查了解, 严重缺乏为农民服务的观念和意识, 没有对农村这个大市场引起足够重视, 工业品开发长期以城市市场为中心, 多数商品的品种、功能、价格不能适应农民的消费需求, 缺乏刺激农民消费热情的动力;商业硬件落后。目前农村市场硬件方面存在着布局不合理、规模偏小、设施简陋、配套不全等问题, 有的只好以路为市、以棚为市。一些商品的购买需要进县城, 既麻烦又增加购买成本,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费;在软件上, 郊区农村一些消费性产业尚未兴起, 专业特色市场或批发市场相对缺乏, 中介机构和组织不完善, 中介人才缺乏。消费软、硬环境不佳, 也影响消费愿望的实现;经营主体不适应。一些城市郊区原有国有和集体的商业、供销、物资等农村销售网络明显萎缩, 不能发挥主渠道作用。个体工商户虽然活跃, 但在运输、经营、仓储设施等方面局限性较大。

3. 农村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制约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受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体制影响, 长期不同程度存在着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在公共财政的分配体制上, 重点关注城市和市民, 忽视农村和农民, 造成城乡社会资源占有差距扩大。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 新疆农村社会发展情况良好, 但整体发展情况仍相对滞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对新疆农村全面小康18项指标的监测结果表明:2005年, 新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度为7.8%,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20.4个百分点, 比东部发达省区总体水平低39.8个百分点, 比中部低16.8个百分点, 在全国仅排名第26名。总体来看, 新疆农村全面小康的进程比全国滞后近5年左右。至2008年, 全疆仍有近20%的村没有通自来水;10%的村没有通电话;2%的村没有通电;1%的村没有通汽车。

农村地区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 直接制约着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三、扩大农村居民消费的政策建议

1. 加大财政支农力度, 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新疆农村居民收入。

实证分析表明收入和消费支出是高度的正相关关系, 居民收入水平在一定时期内的持续增长是决定消费者拥有较大购买力的先决条件, 是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规模扩大的直接动力。因此, 增加居民收入是提高新疆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必要条件。增加新疆居民收入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 增加政府财政支农力度, 完善财政支农体系。新疆农村地区的和谐发展, 离不开国家的财政支持。应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 优化财政支农结构。同时, 针对新疆农业生产风险较大的情况, 继续完善农业生产补贴体系, 逐步扩大农业补贴范围, 加大农业补贴力度, 并建立有利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税收制度。

(2) 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一方面, 国家应通过农产品补贴政策, 引导农户改变农产品品种较为单一的状况, 努力实现农产品品种多元化, 并努力增加科技含量, 提高农产品质量;另一方面, 要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地区比较优势不能充分发挥是造成农产品销售难和农业比较效益下降的主要原因。没有特色也就没有优势。因此, 在调整结构中, 应从国内外市场需求出发, 按照专业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的要求, 建设集中连片的特色农业生产基地, 从而在整体上增强新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 拓宽农村居民非农产业的收入来源。新疆农村居民非农产品收入来源较为单一, 主要为农村家庭经营非农产业。在这方面, 政府应大力支持农民家庭发展非农产业, 逐渐增大非农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

在这方面, 应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促进非农转移, 不断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具体可采取的措施有: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 实行“订单”培训, 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输送新型劳动者;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服务岗位的方式, 进一步拓展援助性就业岗位;完善农村就业制度, 为农民创造平等竞争的劳动就业机会。对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各类企业, 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及财政奖励。

2.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继续开拓农村市场。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快对农村市场的开拓;三是重视发挥城市市场对农村市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努力形成城乡消费品市场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3. 继续完善消费环境、合理引导消费。

应严厉打击各种消费欺诈行为, 整顿市场经济秩序, 规范市场行为, 并制定尽量细化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使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更具可操作性, 为保护消费者正当权益提供法律保证。在此基础上, 应积极引导城乡居民树立消费新理念:第一, 应大力对合理消费观念的宣传, 改变传统消费观念, 使人们树立“生产是为了消费, 消费才能促进生产”的消费观念;第二, 加强对各类商品使用功能知识的教育, 让消费者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消费品知识, 从而增加消费需求;第三, 要积极推广信用消费等现代消费方式, 通过消费实践来引导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更新。

4. 强化信贷消费, 配套信贷消费法律法规。

首先, 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 积极鼓励开展信贷消费, 同时要大力普及信用文化, 加快信用立法,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规范和鼓励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发展。其次, 政府及金融等相关部门协调联动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信用体系, 发展农村消费信贷。由于农村的环境、生活条件、经济状况等与城镇居民有很大的差别, 因此需要建立具有农村特点的信用体系, 逐步扩大住房消费信贷规模, 增加品种, 拓宽消费信贷领域, 确定合理的消费信贷利率, 使更多的农民能接受信贷消费方式。

5. 继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经济预期与经济安全是制约人们现期消费的重要因素, 要改善经济预期, 关键在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增强农民的安全感, 从而降低其预防性储蓄, 激发农民的即期消费欲望。为此, 要着重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 逐步提高社会应负担比例, 减轻农村居民生病就医的经济负担。二是加快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 使农村居民老有所养, 解决后顾之忧。三是完善贫困地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使扶贫规范化和制度化。而在制度设计上应考虑在自我保障的基础上逐步增加社会统筹的比例, 使得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 并设计向贫困人口倾斜的制度安排。

参考文献

[1].刘旺霞.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支出关系的实证分析及其影响因素[J].当代经理人, 2006 (8)

[2].陈旭红, 袁志远.中国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的实证分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1)

上一篇:现代信息管理下一篇:电网构建中软件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