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居民(精选9篇)
老年居民 篇1
我国已于2000年进入老龄社会, 是当今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目前60岁以上老年人约1.8亿。为了解白城市洮北区老年人健康状况, 并制定有效的社区卫生服务对策, 白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应用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全国慢性病预防控制能力调查表》, 对白城市洮北区6280例老年人健康状况进行了相关调查,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 抽取了洮北区不同方向各一个街道办事处和15个区机关单位年龄在60~80岁的常住老年人6280例。其中, 男2826例 (45.00%) , 女3454例 (55.00%) ;60~70岁老年人4586例 (73.02%) , 71~80岁老年人1200例 (19.10%) ;受教育程度小学以下46.42%, 高中 (中专) 以下 (不含小学) 26.13%, 专科及以上19.58%, 文盲13.89%。
1.2 方法
由经过严格培训的医护人员, 面对面问卷调查, 详细认真的询问病史, 进行内、外科、神经及五官科体检, 有关疾病诊断按照国家专科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体格检查、各项生活、生理功能、健康指标的判定参考相关文献。
1.3 数据分析
做好现场调查的质量控制, 确保数据质量。调查数据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分析。男、女性别之间慢性病患病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P<0.05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老年人患慢性病情况
6280例老年人中患慢性病4338例 (69.07%) , 其中男性1986例 (45.78%) , 女性2352例 (54.22%) , 女性总的慢性病患病率高于男性 (P<0.05) 。其中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男性略高于女性。有慢性病31种, 患病率前10位的顺序为高血压病 (38.13%) 、高血脂症 (31.26%)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26.48%) 、前列腺增生性肥大 (21.6%) 、慢性支气管炎 (16.14%) 、白内障 (13.59%) 、慢性胃炎 (11.25%) 、风湿性骨关节病 (22.47%) 、哮喘病 (6.8%) 、糖尿病 (10.87%) 。同一位老年人患病数量最少者一种, 最多的13种。患有1~7种病分别为1633例 (26.00%) 、1130例 (18.00%) 、690例 (11.03%) 、540例 (8.06%) 、361例 (5.03%) 、468例 (3.15%) 、125例 (2.18%) , 患8~14种病249例 (3.96%) 。各年龄组患病种数差别极小 (P>0.05) 。
2.2 BMI与年龄的关系
检查3890例, 身体消瘦者1011例 (25.98%) ;正常1301例 (45.00%) ;临界925例 (32.00%) ;肥胖739例 (18.99%) 。统计数据表明, 体型正常的老年人占多数, 消瘦体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比例增加, 在低 (60~69岁) 、中 (70~79岁) 、高 (≥80岁) 年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0.01) ;临界和肥胖患者在中、高龄组老人中有逐渐减少趋势, 各年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0.01) 。
2.3 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情况
在患病的老年人中, 就医途径选择个体诊所的为49.89%, 选择大医院为22.68%, 选择社区卫生医疗中心的为24.36%, 选择药店等其他方式为6.28%。
2.4 血压与患者年龄的关系
受检者2569例, 低血压 (<12.0/8.0k Pa) 169例 (6.57%) , 血压升高1181例 (45.97%) 。
2.5 体能检查
我们将体能评定分为优秀、中等、较差三个级别, 进行客观比对, 找出作为客观评价的有1896例, 其中优秀815例 (41.98%) , 中等1140例 (56.12%) , 较差86例 (2.90%) 。体能优良者随着年龄的增大在高、中、低年龄组中的比例依次增加, 3个年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0.01) 。体能较差、中等者随着年龄的减小在高、中、低年龄组中的比例依次增多, 中、低年龄组明显低于高年龄组。
2.6 健康状况
分优良、中等、较差三级。在2028例调查者中, 优良709例 (34.96%) , 中等1237例 (60.99%) , 较差91例 (4.05%) 。统计表明, 随着年龄的增大健康状况优良者在高、中、低年龄组中的比例依次增加, 中、低年龄组明显高于高年龄组, 各年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0.01) 。随着年龄的增大健康状况中等、较差者在高、中、低年龄组中比例依次减少, 低、中年龄组明显低于高年龄组 (P<0.01) , 提示高龄老人的健康状况因年龄的增加而逐年下降。
3 讨论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突出问题, 我国老龄人口的增长量和增长速度是惊人的, 慢性疾病已经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最主要问题, 是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的及其重要原因[1,2,3]。老年人身体虚弱, 抵抗疾病的能力较差, 同一位老年人常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 本次调查统计常见慢性病患病率的前7位疾病谱与其他地区报道略有区别, 高血压病与高血脂症发病率相对较高。
BMI是评价老年人身体营养健康状况的综合指标, 也是老年人健康长寿的重要生理指标之一[4,5,6]。根据这次调查结果统计, 大多数老年人体型正常, 特别是大于80岁的高龄老年人中以消瘦体型的比例较多, 基本符合体型瘦小有利于健康长寿的规律, 肥胖者常常与某些老年人慢性疾病有关。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患有一种以上慢性病的患病率为75.28%。其中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慢性胃炎的患病率较高, 且有59%的老年人患两种及以上慢性病, 这些慢性疾病的发病与很多不能改变的遗传因素和一些不健康生活方式、不良的生活习惯有着及其密切的关系。
参考文献
[1]于普林, 杨超之, 何慧德.老年生活质量调查内容及评价标准建议 (草案) [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1996, 15 (5) :320.
[2]刘秀娜, 周娟, 张翠华, 等.重庆市主城区社区居民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 2008, 22 (12) :3285-3286.
[3]彭孝廉.中老年人的肥胖倾向及其后果[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1988, 7 (3) :177.
[4]刘英.社区居民健康调查分析[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 2010, 8 (4) :89-91.
[5]李基文.饮酒对健康影响的研究[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05, 23 (3) :168-169.
[6]金惠玉, 郎延秋, 金顺今.珲春新安社区老年居民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21:253-254.
老年居民 篇2
京政发〔2007〕35号
第一条 为进一步完善本市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按照统筹城乡的要求,遵循与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原则,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具有本市户籍、年满60周岁,且不享受社会养老保障待遇的人员,按照本办法,享受城乡无社会保障老年居民养老保障待遇(以下简称老年保障待遇)。
本办法所称社会养老保障待遇是指:
(一)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费、退职费;
(二)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和工伤保险定期待遇;
(三)建设征地超转人员生活补贴;
(四)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退役金,移交地方管理军队干部退休金和无军籍职工退休金;
(五)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
第三条 符合本办法第二条规定的人员,每人每月享受200元的老年保障待遇。待遇水平根据本市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适时调整。
第四条 符合本办法第二条规定的人员,向户籍所在地的街道(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提出申请。申请人员情况经公安派出所核实、经社会保障事务所公示无异议的,由社会保障事务所报区(县)劳动保障部门核准。
第五条 符合享受老年保障待遇条件的人员,经区(县)劳动保障部门核准后享受老年保障待遇。
第六条 享受老年保障待遇人员在享受老年保障待遇期间失去享受条件的,自次月起停发老年保障待遇。
第七条 建立老年保障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制度。区(县)劳动保障部门会同区(县)民政部门、公安部门对享受老年保障待遇的人员进行资格认证。
第八条 支付老年保障待遇所需资金由市、区(县)财政部门共同筹集,市财政资金根据区(县)功能定位,向远郊山区(县)适度倾斜。老年保障待遇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
第九条 老年保障待遇资金应专款专用、专户管理。劳动保障、财政等部门要建立健全
财务、会计管理制度。
第十条 城乡无社会保障老年居民养老保障工作由各区(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区(县)劳动保障部门、财政部门、民政部门、公安部门共同负责辖区内老年保障工作。市劳动保障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公安局要加强对此项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检查。
第十一条 本办法的具体实施方案由市劳动保障局会同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公安局另行制定。
第十二条 本办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由市劳动保障局负责协调解决。
老年居民 篇3
关键词:居民;中老年;高血压;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182-001
近30年的研究显示,我国人群心血管病(主要是高血压、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发病年龄提前,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深入研究中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的相关影响因素,阐明各因素对高血压的作用,有助于识别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对开展中老年人群高血压的防治工作有重要意义。为了探讨保定社区中老年人群高血压的流行现状和行为习惯等影响因素,以便帮助社区机构根据其流行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基层防治对策,达到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的目的。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于2014年11月按照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河北省保定市红阳小区的居民进行调查,在该小区随机抽取70个住户,每户中所有年龄为45岁及以上、精神状况正常、愿意配合调查的成年人均作为调查对象。
1.2调查方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自行编制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情况、高血压患病状况以及相关行为习惯。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采用入户问卷调查的方式指导调查对象匿名填写问卷,现场发放并回收,共收回有效问卷172份。
1.3统计分析
应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双录入方式录入调查数据,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相关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共172人,其中高血压患者为57人,该社区高血压现患率为33.14%。其中男性80人(46.51%),女性92人(53.49%);年龄45-86岁,平均年龄(65.87±11.32)岁。
2.2饮食习惯与高血压
经常吸烟和饮酒的中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高于相关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该社区高血压现患率为33.14%,高于赖丽芳等人(24.9%)的研究结果。可见该社区中老年人群的高血压现患率较高,应当引起社区卫生部门的注意,防治中老年人群高血压病的恶化。
经常吸烟和饮酒的中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高,这与国内既往其他研究者的结论相一致。有研究表明,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在被人体吸收后会显著地影响机体心血管的功能与结构。与此同时,吸烟还会使机体甘油三酯与总胆固醇处于异常状态,从而降低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从而有引发高血压的风险。
据相关研究显示,饮酒后人体心率通常会加快,血浆儿茶酚胺含量增高,从而会增加血管的紧张性,继而引起血压不受控制。若平均每日喝酒量大于36克,舒张压与收缩压分别会升高2.1mmHg和3.5mmHg,而且上升的幅度随着饮酒量的增加而增大。
重庆市农村老年居民健康状况调查 篇4
1.1 调查对象
2011年7月—9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重庆市2个具有代表意义的不发达地区(黔江区、忠县)共9个乡镇18个村,年龄为女性55岁、男性60岁及以上的老年常住居民(居住时间≥1年)共495人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
由经过专门培训的调查员使用设计问卷(参照卫生部全国居民健康调查)对老年居民进行现场询问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慢性病史、日常生活行为、健康现状等。共发放调查问卷495份,回收后经筛查有效问卷474份,有效率为95.76%。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调查资料用EPI DATA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双录入质控并检错。用SPSS18.0软件进行资料统计分析,以老年人口是否健康的二项分类变量为应变量,进行二分类变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在单因素分析基础上,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一般结果
农村老年居民474人中自觉身体健康的有172人,健康率为36.3%。平均年龄69.6岁,年龄分布:55岁~296人(62.4%),75岁~178人(37.6%)。性别:男性246人(51.9%),女性228人(48.1%);民族:汉族256人(54%),少数民族218人(46%);婚姻:在婚356人(75.1%),离婚12人(2.5%),丧偶106(22.4%);文化程度:文盲或半文盲228人(48.1%),小学198人(41.8%),初中34人(7.25%),高中或中专12人(3.0%)。职业类型:农业劳动者(从事农林牧渔工作)382人(81%),非农劳动者32人(6.8%),其他58人(12.2%)。
2.2 患有主要慢性病
患有慢性病344例,占总调查人数的72.6%。在患病率最高的前三位中,骨关节病患病率最高,占患病人数的26.5% (91/344),其次分别是风湿病占18.3% (63/344),高血压占11.0% (38/344) (见表1)。
2.3 主要慢性病情况
调查显示,A组有100人(33.8%),B组有142人(79.8%),患有各种慢性病,A、B年龄组人群各种慢性病患病率比较发现,骨关节病差别有统计意义(P<0.01),风湿病差别有统计意义(P<0.05)。见表2。
2.4 不同特征老年健康率比较
婚姻、文化程度、职业类型等与老年健康状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5 影响老年健康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老年居民身体是否健康作为应变量,是否与配偶有单独卧室、是否能独自行走等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听力是否正常、视力是否辨认困难、是否需别人照顾生活起居、患病是否严重、是否治疗伤病、是否因伤病和体检而住院等7个因素与老年健康与当地农村老年健康有关(P<0.05,见表4)。
2.6 影响农村老年健康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为了排除混杂因素的影响,更好地探讨多种因素对当地农村老年健康的影响,以身体是否健康为应变量,以婚姻、文化程度、职业类型以及单因素分析中7个变量共10个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逐步回归法引入回归模型,经筛选后,有2个因素进人回归模型:婚姻状况(OR=0.329),患病严(OR=0.415,见表5)。
[例(%)]
注:*P<0.05
3 讨 论
健康自评能够反映健康状态的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1,2]。健康自评是一个敏感和强有力的死亡预测指标,对患病率,身体机能,健康护理的应用和住院治疗,医生对健康状况评价等也是很重要的预测因素[3]。目前在老年人群研究中,主要关注躯体健康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对老年人健康自评的影响,仅有国外少数学者对某些社会学因素与老年人健康自评的相关性进行了系统分析评[4,5]。
本次调查中,随着老年人的年龄的增大,骨关节病及风湿病的的患病可能与身体机能的下降、当地季节雨热同期,气候湿润有关,该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农村老年日常生活能力中,自我照顾方面差别显著,这也说明农村的老年人口的生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呈现下滑趋势,自身活动能力会受到很大限制,这与刘娟娟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6,7]。
在生理方面,本次调查中患病的严重程度是本次调查研究中唯一影响老年健康的主要因素,在表4中,患病严重的伴随概率为0.013,Wald统计量值为7.698,说明是否患病严重与老年健康有明显关系。美国的研究结果显示,个人生活方式对死亡的影响占40%[8,9],赋闲与老年人健康自评不好密切相关,与国内外相关报道一致[10,11]。老年人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对老年人生活质量有很大的影响[12,13],例如,身体锻炼对于促进社区老年人功能健康、预防慢性病、提升心理幸福感、降低死亡率具有积极作用[14,15,16,17,18],研究显示世界范围内37%~ 79%的老年人无规律身体活动,英国仅10%活动充足,美国21.8%活动活跃[19,20]。体育锻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代谢综合征的发生[21,22],还对老年抑郁症状有积极的调节作用[23,24]。政府需要加快老年专科护理人才的培养,注重对社区康复技能、心理学、流行病学、预防医学等知识的掌握[25,26,27]。
在心理方面,主观支持比客观现实更能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在社会支持中更有意义[28]。这与国外对老年人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相类似[29]。研究[30]揭示,家庭关系以及相互依存的关系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及健康状况呈正相关。本次调查显示,婚姻状况是影响本地区老年健康的重要因素,从表4看出,婚姻状态相伴概率最少,为0.005,Wald统计量值最大,为8.815,说明该变量在模型中很重要,婚姻状态是否良好直接到影响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从心理学来看,老年人对新知识有不断学习的渴求,老年人尤对维持健康的需求更大,同时,随着家庭结构的日趋小型化,医疗费用的增高过快,并且多数老人行动不便,亟需上门服务,提供健康教育[31,32]。一方面要使用健康保健信息技术为农村老年人做健康信息记录[33],另一方面加强心理学的健康教育宣传,强化老年人的心理卫生意识和自我调控的能力;从社会学来看,不参加社会活动与我国老年人健康自评较差密切相关,与相关研究报道一致[34,35]。空巢老人的抑郁发生率高于一般老人[36,37],需要针对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如:失落、孤独、恐惧、抑郁和健忘[38]提供长期护理保险计划[39]。护士需要多和老年人沟通,鼓励老年人多参加集体活动多接触社会,保持心理健康。Antonucci等[40]发现,当老年人面对严重的或慢性的躯体疾病时,社会支持还可以成为一种促使他们战胜疾病、接受治疗和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例如社会支持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41,42,43]。因此乡镇卫生系统要帮助老年人寻找亲人支持系统、友谊支持系统和宗教支持系统,减轻他们的漠视感和孤独感[44]。
摘要:目的:了解重庆市农村老年居民的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为更好地采取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入户调查的方法对495名5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老年健康率为36.3%,婚姻、文化程度、职业类型等与老年健康状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婚姻状况(OR=0.329),患重病(OR=0.415)是老年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农村基层地方政府应加强卫生保健常识的宣传,鼓励发展简单易行的村级老年常见患病医疗服务;强化老年人的心理卫生意识和自我调控的能力,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杭州市老年居民社区福利状况研究 篇5
据统计, 浙江省城镇共有社区2425个, 聚集了131.25万60岁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社区是老年人活动的场所, 是居家养老的依托, 是老龄工作的重点。如果社区的老龄工作做好了, 老年人人人都能在社区安度晚年, 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的目标也就实现了。建设和谐的老年居民社区福利环境, 是解决愈演愈烈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需要。
一、杭州市人口老龄化现状
1、老年人口及高龄老人增长速度较快
自90年代初至今, 杭州人口已经进入老年型时期, 并呈迅速发展之势。杭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杭州市的常住人口为870.04万人, 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687.87万人相比, 十年共增加182.17万人, 增长26.48%, 年平均增长2.38%。全市常住人口中, 0-14周岁人口为99.11万人, 占11.39%;60周岁及60周岁以上人口为116.58万人, 占13.40%, 其中65周岁及65周岁以上的人口为78.44万人, 占9.0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 0-14周岁人口的比重下降5.06个百分点, 60周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14个百分点, 65周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19个百分点。据预测, 2030年, 杭州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236.37万, 占总人口26.16%。其中, 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将达到33.93万。届时杭州人口老龄化将达到高峰, 每4个杭州人中将有一位是60岁以上的老人。
来源:杭州市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报
2、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杭州市六普调查结果显示:杭州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297.08万户, 家庭户人口为768.10万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59人, 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2.98人减少0.39人。到2020年左右, 杭州将呈现出“8421”的家庭结构, 即1户家庭中有8个老人, 4个小老人, 然后是2个青年加1个孩子, 这种倒金字塔的家庭结构意味着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 将有越来越多的老人需要社会提供养老服务。
3、“空巢”老人家庭增多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和养老观念的转变, 越来越多的子女外出打工、求学、经商, 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空巢”老人家庭的大量增多。据最近的数据显示, 杭州市2010年“空巢”老人家庭占老人家庭的比例达到了40%。据杭州上城区湖滨社区的抽样调查, “空巢”家庭达64.70%, 嘉兴市南阳社区为56.24%。随着“四二一”家庭的陆续出现, 预测“空巢”老人家庭还将大量增多, 再过20年, 浙江省的“空巢”老人家庭将达80%左右。
4、“单位人”向“社区人”转变人数大量增加
大量企事业单位离退休的老人陆续从单位回到了社区, 由“单位人”成了“社会人”, 造成社区老年人大量增多, 这就给社区老年人的生活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
二、杭州市老年社区服务的现状及问题
1、杭州市老年社区服务的发展
杭州市的社区服务起步于七十年代, 发展于八、九十年代, 是全国社区服务的发源地之一。早在七十年代, 下城区灯芯巷居委会, 就曾以“七星灶”、“小菜场”、“方便车”、“日夜饮食店”、“日夜综合商店”为代表的生产、生活“一条龙服务”在全国闻名遐迩。2005年市委市政府召开了“杭州市社区服务业发展大会”, 明确提出要加快拓展和推进社区服务业发展。
杭州市六个主城区各街道和社区都建立了“帮扶救助服务中心 (站) ”, 根据实际需要, 统一向社会公开招聘大专学历以上400余人, 在每个街道和社区配备专职工作人员, 负责街道、社区“帮扶救助服务中心 (站) ”日常工作, 人员和工作经费由市、区两级财政给予保证。据2010年杭州市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2010年末全市拥有各类福利院、敬老院217所 (不含社会办农村敬老院) , 比上年增加10所, 床位24170张, 收养人员17620人, 分别增长15.5%和29.6%。开展第十次“春风行动”, 共募集社会帮扶资金4493.18万元。
在社区服务硬件设施方面, 杭州市已由单一、分散、低档次服务逐步建设为集约化、高档次的多层次、全方位、系统化、规范化的区、街道社区服务中心。通过“星光老年计划”工程的实施, 使得老年人的活动场所得到极大改善。市财政共投入6000余万元专项资金, 补助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建设, 各区财政也相应匹配, 累计共投入资金已达2亿多元。福利彩票投资2400多万元, 区、街道、社区配套投入房产和资金近2.8亿元, 总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 改造或新建成示范、标准、普通等不同类型的“星光老年活动室”405个, 改善了服务设施, 提高了服务档次, 丰富了老年人日常生活。
社区为老服务的手段已逐步得到提升。通讯、信息网络技术和数字电视等新兴媒体工具已踏入了社区为老服务业得领域。如建立电话呼叫系统, 使老年居民得到更加快捷、优质、便利的衣食住行及各种咨询服务;朝晖、紫阳、大关、采荷等八个街道还率先开展了社区信息化试点, 相关部门规划设计了一个多功能的“社区服务门户网站”, 在杭州社区网, 上城区52个社区、下城区72个社区、拱墅区82个社区、西湖区118个社区、江干区120个社区及滨江区社区一目了然。杭州市是继青岛、佛山之后第三个开展“有线数字电视”工作的试点城市。在社区服务方面, 数字电视公司联合各街道社区, 建立了“社区是我家”频道, 向社区居民提供各种信息发布、信息查询、电视购物、公交信息及社区与居民点对点、点对群的信息发送。这种新型工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社区工作效率, 也方便了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社区服务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是要建设一支完善的社区服务队伍。杭州市在全国首推社区志愿者发展计划、“志工”培养计划。社区志愿服务站从2003年的269个发展到2008年的586个, 累计志愿服务时数670万小时, 服务70万人次。
2、杭州市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1) 对社区养老服务的定位不明确。社区养老服务究竟是以福利型、互助型、公益型的社会利益服务为主, 还是以经营型、企业型和市场型的经济利益项目为主?它到底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在目前的实际工作中, 仍然存在着“社区服务是个筐, 什么都往筐里装”的局面。
(2) 社区养老服务的产业化程度仍然较低。杭州的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着产业化程度较低, 经营和管理方式的市场成份都较少的情况。随着老年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极大丰富, 原有的带有浓重福利色彩的社区养老服务无法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政府的资金是有限的。随着社区养老服务项目的拓展与服务质量的提高, 必然会带来资金短缺的问题。因此政府应鼓励个人及社会组织加入到社区养老服务的提供中来。
(3) 有些社区服务优惠政策没有落实到位。比如“星光老年活动室”设施, 本来为老年人服务政府有优惠政策规定, 可水、电收费部门仍按服务企业或事业单位标准收费, 增加了经济负担;有的社区服务本来是微利和低偿的服务项目, 街道为了便于管理, 统一领一本工商执照, 可工商管理部门以无照经营为由要取缔小摊点;社会力量办的社区托老所、敬老院由于没有政策优惠, 造成入不敷出, 制约了社会各方面对社区服务实体的投入。
(4) 社区服务中心政务色彩较浓。杭州市有些市区、街道社区服务中心都是在做政务延伸到社区的工作。有的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不是根据老百姓的需求因地制宜的提供服务项目和内容, 而是一味追求气魄和装潢, 使得社区居民得不到真正的实惠, 活动中心没有人气, 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5) 社区养老服务队伍不够专业, 人员配置严重不足。目前, 杭州绝大多数社区的老年护理服务人员配置严重不足且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以杭州某城区的一个街道敬老院为例, 该敬老院现有在院老人24人、工作人员4人 (院长1人, 厨师1人, 护理人员2人) , 在院老人数与护理人员数之比为12∶1。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而且低于杭州市民政局制定的目标 (健康老人6-7人∶护理人员1人, 病患老人2-3人∶护理人员1人) 。该敬老院的2名女性护理人员只是经过简单培训就上岗的低学历外来务工人员, 与普通家政人员没有多大区别, 难以胜任对老人的专业护理工作。此外, 该敬老院没有配置专业的医务人员, 无法满足在院老人的医疗特殊需求。
3、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的措施
(1) 加强专业服务队伍建设。应加强培训养老服务工作者的工作力度, 对社区工作在职人员进行专业教育。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在拥有社区工作专业的高等院校或大专院校开办社区工作专业培训班或进修班;二是由社区工作管理机构聘请社区工作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授课, 传授社区养老服务的知识、方法与技巧, 使他们在从事社区服务工作时更加科学、规范;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
(2) 社区养老服务的资金供给多元化。应建立以社会筹集为主、政府资助为辅的多层次投资方式。开辟国家、集体、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投资渠道, 鼓励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各界对社区养老服务提供资金援助。培育和发展各种非政府组织, 充分发挥其在筹集社区养老资金的作用。要积极引导、鼓励多种经济成分, 特别是个体经济、私营经济进入社区养老服务, 推进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要设立筹备基金会, 要求各企业个人及具备从业能力的人每人每月, 按其收入的百分比定额收取, 具备从业能力的人个人则收每月取一元的方式等来充实养老资金短缺, 上述也是对其将来养老的保障金的一部分, 对于退休人员也从每人退休工资中提取一元作为服务的支出等。
(3) 进一步加快社区养老服务的产业化进程。杭州市应将社区养老服务从纯福利型转变为不同档次的服务, 有偿服务要求用户付费, 具体的收费标准要视该社区用户的支付能力来定。为鼓励民间资本开办老年公寓, 应在营业税, 土地价格及水电费用方面给予优惠。
(4) 进一步促进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多样化、系列化、层次化和专业化。社区要逐步建立各种设施, 包括集中居住设施 (老年公寓、托老所、日间及夜间照料中心) 、医疗护理设施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老人护理院、老年医院) 、文体活动设施 (老年活动中心、老年俱乐部、老年大学、老年健身中心) 等, 满足老人医疗、保健、娱乐、交流、生活照料等各方面的需求。通过入户服务, 为老年人建立福利服务档案, 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三、杭州市社区老年居民的社会支持状况分析
社会支持是建立在社会网络机构上的各种社会关系对个体的主观和客观的影响力。社会支持可以从客观维度、主观维度和利用度三个方面来分析。客观支持是指实际可见的支持, 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的支持。主观支持是指个体主观体验到的以及情绪上的支持, 包括被尊重、被支持及被理解的情绪体验或满意程度。利用度是指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
为了了解杭州市社区老年居民的社会支持情况, 有研究人员对杭州市某社区的160名60岁以上老人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如下:
1、杭州市社区老年人社会支持情况与常模比较
表三显示杭州市社区老年人社会支持状况与常模人群比较, 主观支持和社会支持总分低于常模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杭州市社区老年居民社会支持的影响因素
表四显示杭州市社区老年居民中男性较女性社会支持利用度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退休前有固定职业的杭州市社区老年人在客观支持和社会支持总分高于无固定职业者有统计学意义;有医疗保险的杭州市社区老年人客观支持高于无医疗保险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改善杭州市社区老年人社会支持状况的建议
综合上述分析,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善杭州市老年居民的社会支持状况 (1) 完善老年居民的社区福利和医疗保障体制, 为老年人提供物质支持; (2) 提高老年人的收入水平, 以便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选择更优质的服务; (3) 通过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服务帮助老年人摆脱孤独, 增强晚年生活的幸福感; (4) 为老年人提供社交服务, 举办书法、棋牌、歌咏比赛等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杭州市社区老年居民身心健康状况
1、杭州市社区老年居民的身体健康状况
李亚萍、叶芸等对杭州市社区老年居民的疾病状况做了调查。调查选取了杭州市拱宸桥街道10个居民区60岁以上老年人为目标人群,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 共调查1804人, 有效1774例。1774例老人中有1683人患一种以上的疾病, 患病率94.87%。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逐渐增高。男女性别之间无差异, 见表五。体检发现社区老年居民中患1种疾病387例 (21.82%) 、患2种疾病576例 (32.47%) 、患3种以上疾病721例40.64%。见表六。
2、杭州市社区老年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
倪熠青、张秋萍等针对杭州市西湖区某社区145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女性比男性有更多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存在, 差异显著, 可能与老年女性离异丧偶后独居的比率高于老年男性、业余爱好少且退休后不再继续工作的比男性老人要多等原因有关;年龄与焦虑、抑郁情绪的存在无明显差异;文化程度低的老人比文化程度高的老人更容易发生焦虑、抑郁情绪, 说明具有一定文化的老人更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结果见表七。同时, 研究还发现与老年人焦虑抑郁相关的因素有老年人的婚姻状况、家庭关系、社交活动、业余爱好、与子女的交流等。在婚老人、家庭关系融洽、能与子女沟通交流的老人及业余爱好丰富、喜欢社交的老人其抑郁焦虑发生的概率明显较低。各因素相关度见表七。
注:*P<0.05, **P<0.001
来源:倪熠青, 张秋萍.对145名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全国第十届老年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
3、杭州市老年居民的幸福感状况
让老年人幸福的度过晚年是所有老龄工作者们最关注的问题。有学者采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 (MUNSH) 对杭州上城区160名60~80岁的老人进行了调查。其中男性68名, 女性92名。调查结果显示杭州社区老年居民的正性情感与体验得分远大于负性, 表明总的来说自觉幸福感, 对生活满意度较高。退休前有固定职业的老年人正性情感、总幸福度得分高于退休前无固定职业, 负性体验得分低于退休前无固定职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不同患疾病种数老年人的幸福度5个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有医疗保险的老年人正性情感、正性体验、总幸福度得分高于无医疗保险的老年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五、提高杭州市老年居民社区福利水平的措施
1、明确政府的主导责任, 政府扮演的角色是“掌舵人”而不是“划桨手”
社区福利体系虽然是依托社区, 但并不意味着政府责任的消失。政府应合理分配社会福利的责任, 在社区福利政策的制定、资源整合、资金筹集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应理性介入属于自己管辖范围内的社区服务, 而不是对社区服务的包揽包办。减少对社区福利服务提供过程的过度干预, 由原来的直接介入转为间接规划、引导、支持和监督。
2、建立多元化的社区福利供给体系
杭州市老年居民社区服务的提供者主要还是政府, 随着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峻, 单靠政府的财力支持是远远不够的。目前还没形成完全成熟的福利市场, 这就需要引进多中心供给机制, 即由政府部门、市场、非营利组织、社区、家庭和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共同提供社区福利服务。在建立多元化的社区福利供给体系时, 首先应健全社区为老服务的相关制度规范, 完善多元部门参与社区福利的制度环境。为鼓励多元部门参与社区福利服务的积极性, 还要在居民中广泛宣传非营利组织在社区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增强居民的参与意识, 同时, 政府部门还需要在政策和经济上给予必要的扶持, 为参与社区服务的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创造条件。为了鼓励商业组织积极参与到福利性社区服务项目中来, 可以制定税收减免优惠等政策, 建立健全社区服务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以及委托承包机制, 使商业组织主动投入社区服务项目的发展。
3、立足本社区老年人需求, 提供多样化的社区服务
老年人作为一类特殊人群有着其自身的特点。由于社区里老年人在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及身心健康状况等各方面存在着差异, 因此, 社区工作人员就应该增进与老年居民的交流, 把握好老人们的生活状况和个人需求, 设置多样性的服务项目。健康是老年人最关心的问题, 所以发展老年社区服务, 第一位的应该是医疗保健服务。切实做到让社区内的老人得到就近、便利、优质的医疗保健服务, 应是发展老年社区服务事业过程中的头等大事。其次, 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也应得到保证。调查表明, 杭州大多数社区 (村) 缺少专门的为老年人生活服务的项目, 只有44.66%的社区 (村) 拥有专门的老年人生活照料服务。
4、充分整合社区资源, 增进老年居民的社区福利
合力配置和利用社区现有的各种资源, 提高社区资源利用率是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重点。打破部门、行业界限, 统筹管理使用社区现有的设施, 逐步实现资源共享, 充分利用现有设施资源。如社区的体育设施、公园等, 向老人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市区街道范围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兴建的多功能厅、文体活动场所, 也应该向社会老年人开放, 而不是仅限于本单位员工使用;社区内幼儿园、学校闲置的教室可供老年人的活动场所。社区内的婚介机构, 职业介绍所等可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再就业, 再婚等帮助。
5、拓展渠道, 提高居民的参与度
社区福利主要的参与者及受益者是社区居民。拓展居民的参与渠道, 才能使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进来, 享受社区福利。社区居委会是自治组织, 社区自治程度越高, 就越能筹集到更多的资源来开展社区福利活动。因此, 推进社区自治的进程对于提高居民参与度、提高社区福利水平有重要作用。
6、加强社区为老服务的人力资源建设, 提高服务质量
杭州市政协为配合“加快养老机构建设, 推进养老事业发展”专题调研而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比较低劣, 55%的人认为现有养老机构服务质量不高;72.45%的投票者认为, 目前杭州的养老机构不能适应养老服务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加强社区为老服务的人力资源建设, 保证服务质量。
7、充分开发利用社区老年资源, 合理安排老年志愿人力活动是老有所为的重要途径
在整合社区资源及培养鼓励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的同时, 我们还应注意到我国城市社区存在着数量庞大、时间充裕、流动率小、期待回馈少的老年志愿人力。有学者对济南城区382名老年志愿者进行了调查, 调查发现城市社区老年志愿者除了具有资源性、公益性、无偿性和组织性等志愿者普遍特征外, 还表现出了自身的一系列特征, 即持续服务的热情与愿望、老有所为与老有所乐有机融合、多元性的参与动机、注重荣誉性激励、更愿帮助老年孤寡群体、倾向与同龄人合作。调查还发现, 老年志愿者高度认同志愿服务的助人价值, 认为参与志愿活动是老年人实现人生社会价值和感受快乐、老有所为的重要渠道和途径。老年人是宝贵的人力资源, 他们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与经验, 可以给年轻人带来很多启发和指导。由于老年志愿者更愿意依托居委会组织, 这就需要社区居委会积极营造老年人志愿服务的社会环境, 努力创造“老有所为”的舞台。
参考文献
[1]沈洁.城市社区福利服务体系与运作机制探讨[J].社会福利, 2002, (12) .
[2]陈雅丽.城市社区服务供给体系及问题解析——以福利多元主义理论为视角[J].理论导刊, 2010, (2) .
[3]王身祥, 夏泳, 肖启, 邵剑锋, 戴云兰, 盛水平.杭州市色回去老年人社会支持调查与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 2007, 15 (5) .
[4]赵锦凤.浅谈城市社区福利及其发展途径[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23 (3) .
[5]郭江花, 张淼.浅谈提高我国社区福利水平的措施[J].科协论坛, 2011, (1) .
[6]江立华, 沈洁.中国城市社区福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7]王思斌.我国城市社区福利服务的弱可获得性及其发展[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9, 49 (1) .
[8]吴秋君.城市老年社区服务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9]李芹.城市社区老年志愿服务研究[J].社会科学, 2010, (6) .
老年居民 篇6
对徐州市区中老年居民参加全民健身的目的、运动项目、活动时间以及居民体育锻炼地点的选择等进行综合研究, 目的在于发掘社区中老年居民体育运动的特点, 根据这一特点进行认真分析, 为今后更好地开展社区中老年健身活动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徐州市社区参与体育锻炼的500名中老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男性250名, 女性250名;年龄构成: 45 —50岁25%, 51—60岁38%, 61—70岁27%, 71岁及以上10%。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50余篇。
2.2.2 调查法
利用近3个月的时间, 采用实地走访与问卷发放两种方法进行调查。走访并现场发放问卷500份, 回收500份, 其中有效问卷473份 (男性235名, 女性238名) , 回收率100%, 有效率为94.6%。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社区中老年居民体育锻炼的目的
调查发现市区中老年居民体育锻炼的目的不再仅仅局限于强身健体、提高竞技水平、减肥健美等方面, 而逐渐向体育休闲、娱乐身心、社会交往、日常生活服务顺便锻炼身体等方向发展。 (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有37.4%的中老年居民把健身强体作为体育锻炼目的;由于被调查人员中专业运动员很少, 因此以提高竞技水平为锻炼的目的所占比例也相对较小;中老年居民认为在他们这个年龄减肥已经不再是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对他们而言体育运动不仅可以锻炼身体, 还可以将体育运动视作一种休闲娱乐、促进社会交往、相互交流的催化剂, 以便增进与他人的精神交流。
通过调查还发现一种有趣的现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的寿命不断延长, 在家的中老年人越来越多, 他们有着相对较多的空闲时间进行身体活动, 然而他们健身的目的不仅是强身健体、防病祛病, 还有一点是在为家庭服务的基础上顺便锻炼一下身体 (如散步去菜场, 带宠物遛弯, 带孙子锻炼等) , 而且出于这种目的进行“顺带”体育锻炼的比例大有上升趋势。
3.2 社区中老年居民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
调查发现中老年居民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也呈现出性别区分化、多样化、捎带化等有趣的现象。 (表2、表3、表4)
调查结果显示:
(1) 调查发现, 在锻炼身体的人中有62.6%的人选择清晨锻炼, 22%的人选择晚上, 54.5%的人选择在中午和下午。中老年居民的活动时间主要集中在8:00之前和12—16:00之间, 以及晚上8:00以后这三个时间段。这与他们的生活作息有着密切的联系:中老年人大都有着早睡早起的习惯, 这一点有别于现在的年轻人。
(2) 采用的身体运动方式多以长时间小强度运动为主;且不论男女, 大多数中老年人员主要身体活动集中在日常劳作 (买菜、带孩子等) 、步行 (散步、倒走、遛狗等) 、休闲娱乐 (下棋、打麻将等) 三项。项目的选择体现了有趣的“三得利”现象 (递进式) :自我得利→家人得利→家庭得利。
(3) 中老年居民比起青年人在选择运动项目上的性别差异性明显减小;绝大多数中老年人喜欢群体性活动方式, 竞技对抗性项目选择比例较小;为家庭服务的观念较为强烈, 且日常劳作 (买菜、带孩子等) 等活动占用时间较多, 人数比例较大;旅游及户外活动比例较以往有所提高, 但比例仍较小 (与经济水平发展程度相关) 。
(4)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中老年人的体质也在不断增强, 在被调查的473名人员中认为自己基本健康的占总人数的84.8%, 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虽然自己退休了, 但自己的心理年龄还比较年轻, 总觉得能在自己进行体育锻炼时“三不误”就更好了——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利用散步等形式进行家庭服务 (买菜等) ;利用带孙子玩的时间和孩子一起活动 (替上班的子女解决家庭问题) 。
3.3 社区中老年居民体育锻炼地点的选择
从表5可以看出, 社区中老年居民经常活动的场所主要集中在: ( 1) 住宅区周围 (占74.4%) ; (2) 家中 (或棋牌室) 占61.7%; (3) 在菜场或超市周边 (占44.0%) 。这说明居民体育锻炼在活动地点的选择上更多的趋向于“以家庭为中心”这一特点。虽然公园、体育场馆及老年大学本应是中老年人员常去的场所, 但由于活动地与生活区存在一定的距离, 居民要考虑出行、交通等问题, 因此这些场所不是他们的首选。
4 结论与对策
4.1 结论
1.从市区中老年居民闲暇时间, 可以利用于体育活动的空间, 以及前面所述运动项目看, 他们目前主要采用那些简单的、不需要太多物质条件和太长时间的一些体育活动。而且, 他们从事身体活动的初衷和以往相比, 更加突出了“我-家人-家庭”这一“三得利”的特点。这说明体育意识和家庭观念的极大活力使人们改变着体育活动的价值取向。
2.调查表明, 那些促成他们体育活动的必然条件, 除了自身需要的原因外, 首当其冲的是 “为家庭的减负”作用。
4.2 建议
据有关部门预测, 本世纪末我国多数城市都将成为老龄化城市, 到时老龄人口就会达到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这种人口变化态势必然推动老年体育的进一步发展。
在中老年居民的体育价值取向中, 居第一位的是健康, 第二位是家庭, 第三位就是娱乐, 这一顺序在中老年性别和年龄上均无变化。随着城市人口物质生活水平的增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 具有浓郁消遣性的体育项目, 势必受到中老年人的欢迎, 甚至会出现“ 自发性”发展的局面。
政府机构应根据中老年人体育活动的特点, 加大社区周边的健身场所面积, 增加配套的健身器材等设施, 让中老年居民玩得安心、放心、舒心。
摘要:通过对徐州市区500名参与体育锻炼的中老年居民的走访与问卷调查发现, 居民在体育锻炼项目、地点的选择上存在一种“服务生活三得利”的特点——自我得利→家人得利→家庭得利。这种“三得利”的锻炼方式已经取代以往单纯的体育锻炼模式, 同时也反映出老龄化社会中体育锻炼人群的锻炼方式和价值趋向。
关键词:徐州,中年,老年,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李建国.中国社区体育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规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8.
[2]李相如, 展更豪.我国城市社区实施全民健身工程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 2001, (1) .
[3]高前进, 崔建强.石家庄市社区居民体育现状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4, (6) .
[4]倪铭.南京市社区居民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 2008, (1) .
[5]王凯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 1997, (3) .
老年居民 篇7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体检的老年人1 600例,其中男性912例,女性688例,年龄61 ~79岁,平均年龄70.5±14.2岁,与体检人员沟通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进行相关检查。
1.2研究方法
1.2.1 B超检查采用GE公司的LOGIQ5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调整探头频率在10MHz左右, 测量线与所测血管长轴间夹角<60°。受检者平卧,双肩垫枕,头颈仰伸,头部偏向检查对侧以充分暴露颈部,沿胸锁乳突肌外缘分别横向、纵向检查。测量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的内径及内膜厚度,若厚度 >1.0mm或局部有斑块者即诊断为颈动脉硬化[2]。
1.2.2问卷调查自制调查问卷,由本科室医生仔细询问受检人员,询问内容主要包括:性别、生活地区、体质指数(BMI)、饮食习惯、饮酒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尿微量白蛋白等。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颈动脉硬化发病情况及B超下颈动脉硬化图像表现
在本次调查的1 600名老年人中,根据B超下所见,共诊断出颈动脉硬化患者737人,占总体检人数的46.06%。737名颈动脉硬化患者中伴有斑块者有286人,根据文献分型[3],其中1软斑:较均匀的低回声团块,107人;2硬斑:强回声或伴声 影的硬化 斑块,92人;3混合斑:回声强弱不等的混合性斑块,87人。
2.2颈动脉硬化超声检出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男性性别、生活在城镇地区、BMI>25kg/m2、以荤食为主、饮酒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尿微量白蛋白的老年居民颈动脉硬化的超声检出率更高,且差异存在着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1。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颈动脉硬化的发病率在不断提高。老年人是颈动脉硬化的高发人群,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不断增高[5]。本研究调查发现,60岁以上的老年人患病率高达46.06%。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其具有经济、简便、直观与无创的特点, 其能够清晰显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血管狭窄程度、局部血流动力学改变和斑块形态、特征,从而对斑块脱落的危险性进行预测,而且和目前血管检查的金标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从而能够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1,2,3]。颈动脉硬化导致的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由于大多数颈动脉硬化没有临床症状,因而常常被忽视。部分患者会出现临床症状,主要包括一过性或持续性单眼失明,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当缺血严重是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这是造成脑出血、脑血栓的主要原因[6]。
导致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众多,在本研究中男性、生活在城镇地区、BMI>25kg/m2、以荤食为主、饮酒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尿微量白蛋白是引起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以往的报道发现,颈动脉硬化的老年人伴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血脂异常[7],本研究结果与此相一致。而不良的生活习惯尤其是老年男性,如荤食为主、饮酒史等是引起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的重要原因。在本研究中,将生活地区作为因素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生活在社区内的城镇地区老年人颈动脉硬化的发病率高于生活在农村的老年人,可能与生活环境及生活习惯等原因有关。血尿酸水平的升高与颈动脉硬化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关系,这与周冬梅[8]等人的报道相一致,可能由于尿酸与血脂、血管内膜炎症反应、血小板聚集等因素有关[9]。尿微量白蛋白是反应血管内皮功能紊乱的重要指标,在本研究中,尿微量白蛋白是老年人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国外学者研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与微量白蛋白尿的关系,发现微量白蛋白尿与颈动脉硬化的 严重程度 及斑块的 数量均呈 正相关关 系[10],国内陈琰[11]等人也有相似报道。
综上所述,通过超声检查发现,老年居民颈动脉硬化的超声检出率较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老年人应调整生活饮食习惯,针对相关危险因素积极预防或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以防止或延缓颈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
摘要:目的:了解老年居民颈动脉硬化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月杭州市西湖区西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检的老年居民1 600人,通过超声检查其颈动脉硬化发生情况,自制调查问卷仔细询问受检人员相关情况。统计分析其超声检出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超声检查共诊断出颈动脉硬化患者737人,占总体检人数的46.06%;男性、生活在城镇地区、BMI>25kg/m2、以荤食为主、饮酒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尿微量白蛋白的老年人颈动脉硬化发生率较高(P<0.05或P<0.01)。结论:老年居民颈动脉硬化的超声检出率较高,应调整其生活饮食习惯,针对相关因素积极预防或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以延缓颈动脉硬化的进展。
关键词:老年,颈动脉硬化,超声检查,结果
参考文献
[1]曹扬,秦海霞,印仁亮,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价值[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8,12(7):106-107.
[2]李建初,袁光华,柳文仪,等.血管和浅表器官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9:51.
[3]盖永浩,宋树良.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评价指标[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5,7(3):192-194.
[4]邹艳秋,戈晓华.颈部动脉超声多普勒实用手册[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6:30.
[5]成丽岚,肖丽敏,马恩红,等.颈动脉硬化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2):2740-2741.
[6]BARTMAN W,PIERZCHALA K.Clinical determinants of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type 2[J].Neurol Neurochir Pol,2012,46(6):519-528.
[7]姜爱侠,丁群芳,罗方,等.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J].华西医学,2009,24(4):881-885.
[8]周冬梅,杨春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海南医学,2008,19(11):42-43.
[9]Lehto S,Niskanen L,Rmnenm T,et al.Serum uric acid is a strong predictor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non 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J].Stroke,1998,29(3):635-639.
[10]Furtner M,Kiechl S,Mair A,et a1.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 is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carotid and femoral artery atherosclerosis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J].Eur Heart J,2005,26(3):279-287.
老年居民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上海市浦东新区惠南镇黄路居委、黄路村、塘路村与笔者签约的60岁以上社区居民, 接受体检者1110人, 其中男486人, 女624人;年龄60~94岁, 平均 (69±8.3) 岁。其中60~69岁667人 (60.1%) , 70~79岁3 1 1人 (2 8.0%) , 8 0岁以上1 3 2人 (1 1.9%) 。
1.2 检查方法
采用ALOK A-P6型超声诊断仪, 凸阵探头, 频率3.5Hz行常规腹部检查。受检者前晚不进油腻食物, 清晨空腹, 取仰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 按常规B超检查方法对肝、胆、脾、胰、肾、肝内外胆管进行检查。
2 检查结果
2.1 异常检查情况
1110人中检出异常638例 (57.5%) , 其中男248例, 女390例;检出1种异常437例 (68.5%) , 两种异常169例 (26.5%) , 3种及以上异常32例 (5.0%) 。异常情况:脂肪肝29 0例 (2 6.1%) , 肾囊肿1 39例 (1 2.5%) , 肝囊肿1 1 0例 (9.9%) , 胆结石1 0 2例 (9.2%) , 胆囊切除术后91例 (8.2%) , 血吸虫性肝损害37例 (3.3%) , 胆囊息肉2 3例 (2.1%) , 胆总管扩张1 8例 (1.6%) , 肝血管瘤、肾结石各16例 (各1.4%) , 脾大9例 (0.8%) , 肾切除5例 (0.5%) , 肾错构瘤、肾积水各4例 (各0.4%) , 肝占位、脾脏囊肿各3例 (各0.3%) , 肝硬化、胆囊炎各2例 (各0.2%) , 肾萎缩1例 (0.1%) 。
2.2不同年龄间异常检出情况
60~69岁检出异常38 2例 (57.3%, 382/667) , 70~79岁检出异常171例 (55.0%, 1 7 1/3 1 1) , ≥8 0岁检出异常8 5例 (6 4.4%, 8 5/1 3 2) 。
3 讨论
本次调查表明, 家庭医生签约的60岁以上社区居民中, B超检查异常率57.5%, 女性异常检出率 (62.5%, 390/624) 略高于男性 (51.0%, 248/486) , 不同年龄段间异常检出率接近。
3.1 脂肪肝
本次调查中脂肪肝检出率最高 (2 6.1%) , 脂肪肝是脂肪代谢紊乱性疾病, 与多种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 是慢性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的主要原因。长期大量饮酒、高脂饮食、缺乏运动、代谢紊乱等, 导致脂肪在肝脏内过度沉积所致。
3.2 肾囊肿
本组肾囊肿检出率12.5%, 与周春红[1]报道肾囊肿检出率12.8%基本一致。发病原因一般认为是肾脏的退行性病变, 肾囊肿增大使囊内压力升高压迫囊壁和肾实质, 使肾脏释放肾素增加, 引起血压升高, 可以认为肾囊肿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之一。
3.3 肝囊肿
本组肝囊肿检出率9.9%, 发病原因与肾囊肿相似。肝囊肿若数量众多或体积巨大, 可引起肝功能损害, 需积极治疗。
3.4 胆道系统疾病
本组胆道系统异常检出率较高, 包括胆结石、胆囊切除术后、胆囊息肉。胆结石是最常见的胆道疾病, 发病原因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遗传、饮食、胆固醇水平异常、胆囊功能异常、脂质代谢异常、细菌感染等[2]。本组胆囊切除术后91例大部分是由于胆结石发病而手术切除胆囊。
3.5 血吸虫性肝脏
本组中血吸虫性肝脏检出原因是本地区属于典型的江南水乡特征, 河流众多、水网密集, 新中国成立前后血吸虫肆虐, 农村感染人数众多, 部分未得到积极治疗。现检出率3.3%, 大部分无明显症状, 但远期情况需长期随访。
3.6 肾结石
本组肾结石检出率1.4%, 肾结石是泌尿系统较常见的疾病, 可引起尿路梗阻、肾积水, 肾盂、输尿管平滑肌强烈收缩导致肾绞痛, 长期影响肾功能, 对无症状的肾结石病例需引起重视, 目前需随访。
3.7 肿瘤
肿瘤初期无明显症状, 既往体检也曾发现多例。本次体检发现肝脏占位3例, 后经复查、手术证实为肝脏恶性肿瘤。可见体检中B超检查对肿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是社会卫生服务模式的发展趋势[3]。我中心3年来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工作, 其中为60岁以上签约老年人进行健康体检是重要内容之一。B超检查经济、简便、安全、无创伤, 可发现无症状和隐匿的疾患。本文体检结果显示, 我区签约老年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尤其是脂肪肝、肾囊肿、肝囊肿、胆道系统疾病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疾病, 对其防治应为重中之重。
在开展全科医生家庭责任制过程中, 家庭医生责任重大, 需做好以下几点:①提高社区老年居民的签约率, 使其得到有效的健康管理。②做好健康宣教, 对疾病的预防、治疗进行讲解, 提高居民对疾病的认识。③做好膳食和生活方式指导。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可导致各种明显疾病的发生, 指导居民不吸烟、适量饮酒, 按照膳食金字塔的要求合理饮食, 保证睡眠充足。④运动指导。适当的运动是慢性疾病康复的有效措施, 积极要求社区居民开展体育活动, 如慢跑、广场舞、广播操、太极拳等。⑤治疗指导。对已患病老年人进行治疗方面指导, 提高依从性, 包括药物指导、各种指标复查, 根据不同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周春红.社区老年人上腹部B超体检结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34) :51.
[2]王文栋, 王红, 邓为民, 等.胆结石的成因及中西药预防的研究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 8 (4A) :174.
老年居民 篇9
关键词:口腔健康,知识,态度,行为,老年居民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卫生资源有限, 了解老年人口腔健康知识、态度和行为对卫生行政部门进一步合理分配有限的口腔卫生资源尤为重要。笔者为向社区牙病防治工作提供必要的信息, 对近3年吉林省老年居民口腔健康知识、态度和行为进行了调整分析。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按照《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方案》的要求[1], 选取年龄在 65~74岁的吉林省城市、农村老年常住人口为调查对象。其中男、女各占50%, 城市、农村各占50%。
1.2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等容量、随机抽样的方法, 对吉林省的3个城市和3个农村地区的396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 采取由问卷调查员在口腔健康检查现场面对面询问的方法收集数据, 调查员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口腔科护士担任。
1.3 内容
问卷设计参照《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方案》, 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老年人的口腔健康相关行为、口腔科就医情况以及老年人受到口腔健康问题的影响。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4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 口腔健康相关行为
2.1.1 口腔卫生行为
调查对象中有64.9%每天刷牙, 18.7%每天至少刷牙2次, 刷牙行为城市好于农村, 女性好于男性。每天使用牙签为20.5%, 几乎都不使用牙线。11.9%的老年人使用含氟牙膏刷牙, 城市好于农村 (P<0.01) , 男女无差异。
2.1.2 饮食习惯
调查对象中有32.1%的老年人每天食用含糖食品, 城市高于农村, 男性高于女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1) 。
2.1.3 烟、酒行为
吸烟是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系统性疾病与牙周病的共同危险因素, 本次调查显示36.1%的老年人有吸烟习惯, 男、女分别占本组的52.3%、20.1%, 城市、农村分别占本组的29.3%、42.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1) , 吸烟者的平均烟龄为36.7年;16.2%的老年人每天喝酒, 男、女分别为31.0%、1.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1) 。
2.2 口腔就医行为
有57.1%的老年人认为自己的牙齿需要治疗, 城市、农村分别为59.2%、55.1%, 城市高于农村。近12个月口腔科就诊率为21.7%, 城市高于农村, 女性高于男性。有18.4%从未看过牙病。看牙病的原因95%以上是因为急慢性牙痛和其他口腔问题。近1年未就诊牙病的原因, 大部分老年人选择因为自己的口腔没有问题, 或者牙病不重, 1/3因为经济困难、没有时间、附近没有牙医 (见表1) 。末次就诊接受的治疗主要是拔牙、补牙和义齿修复, 补牙的比例城市高于农村 (见表2) 。就诊的医疗机构主要是私人口腔诊所、公立基层医疗机构和市、区、县级综合医院的口腔科, 与农村相比, 城市选择到口腔专科医院的较多。口腔科就医的支出, 91.6%的老年人是全部自费。
2.3 口腔健康问题对生活的影响
半数以上的老年人过去1年内有过牙痛经历。大部分对自己的牙齿、牙龈和口腔卫生状况不满意, 评价自己的牙齿、牙龈健康状况和口腔卫生状况为“好”或“很好”的人数百分比分别为30.9%、29.3%、30.3%。老年人的咀嚼功能受到口腔问题的影响, 特别是在农村。此外, 口腔问题对发音、外貌、自尊和社交活动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见表3。
注:每人可以选择多个项目。
注:每人可以选择多个项目。
3讨论
口腔疾病特别是龋病和牙周疾病, 是威胁我国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2]。全国第三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65~74岁老年人的龋病患病状况与使用含氟牙膏、进食含糖食品和刷牙频率等行为因素有关, 不使用含氟牙膏、每天进食含糖食品和不是每天刷牙的患龋风险高。牙周健康与刷牙频率和吸烟行为相关, 每天至少刷牙2次的有深牙周袋和附着丧失的风险低, 有吸烟习惯是老年人有深牙周袋的危险因素[3]。
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 全省经过多年“爱牙日”活动的组织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宣传, 多数老年人已养成每天刷牙的习惯, 但含氟牙膏的使用率低 (11.9%) , 吸烟、饮酒行为城市、农村均有显著差异。建议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将口腔健康教育纳入全民健康教育, 普及口腔卫生知识, 尤其加强农村人群的宣传力度, 使老年人掌握正确的口腔保健知识、树立积极的口腔健康观念、形成良好口腔健康习惯。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全省半数以上的老年人过去1年内有过牙疼经历, 但近12个月口腔科就诊率仅为1/3, 口腔科就诊率低, 且95%老年人就诊的主要原因为急、慢性牙疼, 所接受的治疗以拔牙、补牙和义齿修复为主。原因主要是认识上的问题, 而因其他原因没有就医的人很少, 可见老年人的爱牙意识有待加强。在所接受的口腔服务中, 除拔牙、补牙等较为常规的治疗外, 口腔检查等预防措施所占比例很小, 就医的医疗机构主要是私人诊所和基层医疗机构, 因此, 加强对基层人员口腔疾病防治的技术指导、培训, 逐步提高社区口腔卫生工作的水平, 充分发挥基层医疗机构的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持续发展, 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对口腔卫生服务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全省大部分65~74岁老年人的咀嚼功能受到口腔问题的影响, 对自己口腔卫生状况不满意, 认为自己的牙齿需要治疗, 90%以上的老年人看牙病没有保险, 费用需要自己全部支付。因此, 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将口腔卫生保健纳入社区医疗和农村合作医疗范围, 提高口腔疾病就诊率, 满足人民群众的口腔卫生保健需要。
参考文献
[1]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方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1-48.
[2]胡德渝.中国人口结构与口腔疾病的改变趋势〔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00;18 (2) :126.
【老年居民】推荐阅读:
农村老年居民06-30
乡卫生院居民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总结11-27
农村居民如何城镇居民05-28
居民体检10-17
居民环境10-18
居民体育05-09
居民自治05-12
居民变化05-27
居民就业06-03
居民类型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