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短期心理咨询

2024-10-16

焦点短期心理咨询(共7篇)

焦点短期心理咨询 篇1

中职学校中的心理咨询, 对象是尚未完全成熟定型的学生, 一个学生在校期间的时间是有限的, 不可能像在医疗机构那样可以进行长时间的咨询或者治疗。同时, 在中职学校里, 从目前的情况看, 学生人数不断增加, 中职生呈现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 而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力量有限, 对学生的心理咨询需求往往不能予以很充分的满足。因此, 亟须一种短期、有效的咨询方法和技术作为核心技术, 来提高中职生心理咨询工作的水平, 提高中职学校心理老师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

一、焦点解决短期咨询的基本理念

沃尔特和佩勒 (Walter & Peller, 1992) 整理了SFBC的12 项基本假设, 以此为精神基础, 可以将它们归纳为五项主要假定。

(一) 焦点积极

SFBC非常强调问题的正向力量, 而不是动辄看其缺陷;它强调人们的成功经验, 而不是他们的失败;强调人们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而不限制他们。因此将咨询焦点放在正向、解决取向的谈话, 鼓励当事人往想要的方向改变, 避免局限于探求原因或是问题取向的讨论。

(二) 当事人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

它非常强调利用人们本身的资源, 达到问题改变的目标。同时极为强调尊重个体的能力, 提供机会让个体去积极发现改变的线索。在这样的前提下, 咨询师的工作之一不是一再地教导求助者该做什么, 该怎么做, 而是协助求助者发现他自身的资源, 建构自己改变的目标和历程。求助者是他自己问题的专家, 而辅导老师则是引导过程改变的专家, 他只“引发”个体运用自己的能力及经验自行改变, 而不是“制造”改变。

(三) 事出并非定有原因

“这件事为什么会发生?”这是传统心理咨询的一贯分析方式。而SFBC则认为, 许多问题发生的因果关系很难确定, 它主要是以“可以做什么让问题不再继续下去”这样的问句取代“问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四) 对话创造, 寻求“例外”

焦点解决短期咨询的精神主要在于经由个体的叙述, 找到例外的可能, 它相信任何问题都有“例外”, 因此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的重要任务是帮助求助者寻找以往生活经历中的“例外”。

(五) 积小改变为大变化

SFBC注重滚雪球效应, 即看重小的改变, 认为小改变也具有积极意义。当小的改变发生时, 所处的环境、系统就和原先的状态不一样了。

二、焦点解决短期咨询在中职生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一) 焦点解决短期咨询的流程与基本架构

一次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的会谈时间, 和一般的咨询一样, 都约为60 分钟。然而, 比较特别的是,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的谈话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即建构解决的对话阶段;休息阶段;正向回馈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 约为四十分钟的时间, 而其他两个阶段则各为十分钟左右。在第一个阶段, 是以心理老师和来访学生的对话为主, 在第一阶段的对话架构中, 会谈便以正向的开始进入“目标架构”。“目标架构”的主要目的是邀请个案进入咨询对话, 理清他想要的目标与建立咨询的工作目标, 而不希望个案的目标只是遥不可及的希望, 或是毫无建设性的抱怨, 典型的目标架构问句是:“你到这里来的目的是什么?”“你希望你的问题可以有什么改变?”咨询师亦可能在运用例外架构、假设解决架构后, 澄清与确立出个案所要的一些具体可行的目标。咨询师需要和不同类型的个案同步, 逐渐引导个案往问题解决的目标走, 而目标则是个案能马上做到的、行动很具体的方向。

当确立目标后, 就可进入“例外架构”之中。常见的典型问句是:“这个问题什么时候不发生?”“你想要的这个目标有没有什么时候曾发生过?”“当时是怎么做到的?”例外架构可以帮助个案离开陷于问题难处的痛苦, 进入成功经验的思索, 而带来改变的意愿、动力与方法。

倘若由“例外架构”中找不到具体可行的行动, 则可运用“假设解决架构”来发展可能的行动。典型的问句是:“当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 (或是这个目标达到了) , 你的行为会有什么不一样?”“在这些行为中有哪些是你曾经做过的?”假设解决架构帮助个案构思美好的远景, 带来前进的动力, 并透过想象, 不受限于目前的困境, 而找出成功的线索。

这样的对话流程, 是一个着重“改变”的对话, 而不是“谈论问题的对话”, 也不像是其他咨询派别一般, 将咨询过程分为收集数据、设计提供解决方案的阶段。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不把咨询师列于较高的位置上, 而视咨询师为个案建构解决方案过程的一个共同参与者。

(二) 焦点解决短期咨询在学校心理咨询中的实践

一位外地生源的中职3+2 班级男生在入学两个半月左右时, 寻求心理咨询帮助。中职3+2 班级的学生在中职经过三年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后, 升入对口高职院校就读两年后, 取得大专文凭。相比较一般的中职班级学生, 3+2 班级的学生更有优越感, 因为他们往往不需要经过高职考, 只需要通过对口学校的相对简单的考核就可以升入高一级院校学习。来访者主诉:在刚进中职时, 与同学交往较好, 特别是和同宿舍的同学。大家在一起有说有笑, 能一起打球, 一起玩。但慢慢感觉与同学没有了共同语言, 缺少说话的内容和共同的兴趣爱好, 逐渐地远离同学, 为此心里很是郁闷。而且感觉同学们也不像开学时那样对待自己了, 比如去打球或出去玩时不再主动喊上自己。为此感觉自己一个人孤苦伶仃, 在学校里很是孤单, 最近两个星期来一直情绪低落, 懒得动, 也不愿意与其他人交往。在班主任的建议下前来心理咨询。在交谈中了解到, 该同学的这种感觉以前在初中时就曾有过, 只是那时, 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学习上, 尚有中考这一目标, 而现在进了3+2 班级, 成了准大学生了, 感觉目标消失了, 这个问题就变得特别突出了, 因此感到特别无助。

运用焦点解决短期咨询技术, 本例咨询中把会谈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构解决方案 (40 分钟)

在这一阶段里, 我们回避探讨问题的原因, 给予了求助者充分的时间说明他遇到的境地, 然后向他说明了SFBC的步骤和程序。由正向提问开始 (“那你今天来, 主要是想谈什么问题?”) , 通过设定会谈目标 (“当事情开始有所好转的时候, 你觉得你的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将会发生变化?”) , 挖掘该生生活中不会发生该问题的情境, 引导其尝试将例外状态扩大化 (“刚才听了你所说的这些, 我很想知道在最近的两个星期中, 是否有这么一次, 让你觉得自己不是很孤单的?”) , 渐进为常态。在这一阶段, 我们还特意设置了“奇迹式询问” (“现在你的面前放着一个水晶球, 可以看到问题解决后的生活, 你觉得会看到什么呢?”) 在他充满向往的描述中, 我们可以看到正向的力量正在发挥作用。应用“刻度询问”技术 (“在你看来, 这个问题对你的心情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那你能告诉我们, 如果用‘1’代表状态非常糟糕, ‘10’代表问题解决以后的状况, 中间是连续的, 那么, 你今天的状态用一个分数表示, 将会是多少分呢?”)

第二阶段:休息 (10 分钟)

休息阶段则是有意设置思考休息, 产生空白效应, 让他思考前一阶段的整个谈话过程, 促进自我积极探索, 同时也可以给来访者一个缓和的机会, 降低他们的抵抗情绪, 使来访者在等待中形成一种预期, 提高他们对后面信息的接受程度。咨询师就刚才的会谈自行总结。

第三阶段:正向反馈 (10 分钟)

正向反馈阶段则以赞美和鼓励为主, 关注来访学生内在的积极特征为主。肯定在谈话中观察到的来访学生的正面特质, 帮助来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积极, 寻找到其力量和资源, 特别是帮助他找到自己的一些“例外”和个人成长中的成功经验。建议他有意识地多做一些“例外”的行为, 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这上面, 同时对为什么这么做作好解释。

一个星期以后求助者再次来到咨询室, 诉说上次咨询以后自己有所改变, 在过去的一个星期中, 能够参加一些活动, 发现在参加活动中还是有些收获, 能和班上的小部分同学开始有些交流, 也能参加同学的一些体育活动了。咨询师肯定和赞扬了这个改变过程, 并鼓励他继续这星期中有效的事情。

从效果上看, 第一次心理辅导中SFBC的运用是相当成功的。

三、焦点解决短期咨询与传统心理咨询方法的比较

传统的人本主义咨询模式通常会有这样的优势:创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鼓励倾诉;回应式的倾听;给予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但人本主义咨询模式也往往会存在如下的一些问题:助人过程过于保守;没有长期的效果;助人者的能动性没有发挥。

传统的认知行为咨询模式往往通过识别偏差思维;通过认知重构来建立新的模式;提供适宜的行为改变策略;放松技巧、人际交流技巧、愤怒管理技巧等达到助人的目的。但认知行为咨询模式也存在这样的局限性, 即:过于强调理性思维;注重冷认知, 忽略了情感的积极作用;缺乏对行为改变内在动机的关注等。

作为一种新的咨询模式,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还不够完善, 它存在诸如:尚缺乏理论结构的实证研究;咨询技术相对简单, 使用存在机械性倾向;治疗效果的有效性还需要证实等不足。但焦点解决短期咨询与传统的咨询模式比较, 却有着如下的特别之处。

(一) SFBC强调咨询重点是探索问题的解决

与传统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方法相比, 焦点解决短期咨询把咨询的重点放在探索问题的解决上, 而不纠缠问题的原因及问题本身。

(二) SFBC缩短了咨询历程

与传统心理咨询的长期性相比, 焦点解决短期咨询更经济快速。SFBC的基本流程分为:建构解决方案阶段、休息阶段、正向反馈阶段三个阶段, 每次60 分钟, 这种经济快速的咨询方式适合于学校这样的情境, 缩短了咨询历程。

(三) SFBC强调求助者自己是问题解决的专家

焦点解决短期咨询更倾向于求助者自己就是问题解决的专家。在咨询过程中充分运用正向的力量和资源, 及时给予鼓励和赞赏, 为求助者的“小改变”“小进步”加油和肯定。特别是对发生在求助者自己身上的“例外”事件的寻找。这样的一种交谈技巧有利于营造正向的、积极的气氛, 同时肯定求助者的一些“细节”“小成功”隐含的力量, 有助于激励求助者的自尊和自信。

摘要:中职生人数不断增加, 呈现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 运用传统的心理辅导方法已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咨询需求。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快速的咨询方法适合于学校这样的环境。通过一例中职生心理咨询实例, 遵循焦点积极、当事人是解决自己的问题的专家、事出并非定有原因、寻求“例外”、积小改变为大变化的焦点解决咨询理念, 尝试运用焦点解决短期咨询的三阶段谈话过程, 即建构解决的对话阶段、休息阶段、正向回馈阶段, 开展咨询, 结果表明, 有一些独到之处。

关键词:焦点解决,中职生心理辅导,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家正, 游达裕, 梁玉麒.解困之道[M].香港大学出版社, 2001:4-5.

[2]戴艳, 高翔, 郑日昌.焦点解决短期治疗 (SFBT) 的理论述评[J].心理科学, 2004, 27 (6) :1442-1445.

[3]王玲.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法的评价[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2, 16 (10) :675-676.

[4]陈建波.焦点解决:学校心理咨询新视角[J].教育导刊, 2005 (3) :25-29.

[5]韩丽丽, 杨漠.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技术的基本理念与比较优势[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7 (2) :63-65.

焦点短期心理咨询 篇2

摘要: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简称SFBT,是目前在心理咨询界广泛应用的心理治疗技术中的一种。近年来也得到了社会工作者的亲睐,从而成为社会工作实务方法中最常用的技术之一。本文意在通过对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技术在社会工作实务中应用的介绍,以期能将此后现代的社会工作实务方法介绍给大众,让更多社会工作者了解学习,以便在开展社会工作时又多一门得心应手的利器。

关键词: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社会工作实务;社会工作者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简称SFBT,是目前在心理咨询界广泛应用的心理治疗技术之一,最近十年来也得到社会工作界越来越多的重视。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由Steve de Shazer和Insoo Kim Berg以及与他们一起工作的小组成员,在美国密尔沃斯短期家庭治疗中心发展出来的。SFBT发展至今不过30余年,但其已在社区矫治中心、学校、监狱、医院、公众服务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使用者的喜爱与亲睐。

一、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基本理念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在社会工作实务应用中聚焦案主,相信案主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有能力做自我改变,建立健康积极的生活。它的很多理念与社会工作价值观相同,所以社会工作者学习、理解与应用起来也就更方便了。

1.以问题解决为中心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所关心的是案主的问题如何解决,它的观点认为并非事出都有因,案主问题的形成通常有一个较复杂的演变过程,与其耗时寻找原因,不如直指解决问题的方法。

2.相信案主是解决自身问题的专家

SFBT认为案主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在它的基本理念中,相信案主本身具备改变现状的正向资源,社会工作者与案主的关系仅仅是协助与合作的关系,社会工作者要做的是提供机会让案主去积极发现自身资源与改变的线索,以帮助促进问题的解决。

3.问题本身也具有正向功能 SFBT认为一个问题反映的不完全只是错误或是弱点,有时也具备正向的一面。比如不少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看似网络成瘾的行为问题,但实际反映出的是其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自我价值的肯定与确认,家长与教育者对其的忽视,于是他们只能通过网络这一虚拟世界得到心灵慰藉。其正面传递的正是提醒监护人与教育者应该适时的对这部分青少年给予关注,帮助他们找到价值的确立。所以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是协助案主寻找到更好的方法去取代其问题行为,进而帮助案主走出问题带来的困惑。

4.找出案主的问题例外,解决之道就在其中

SFBT认为,凡事皆有例外,案主的问题也有例外,问题不可能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就要是协助案主找出自身问题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不会发生。通过寻找例外,从这个方向加以探索,就有可能从这个例外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发掘出更多的改变,让问题不再继续下去。社会工作者协助案主找出例外的过程,也是让案主看到自身的能力与资源的过程,从而增强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带来问题解决的可能。

5.变化随时发生,小改变可积累成大改变

世界总是在改变,变化随时发生。滚雪球效应告诉我们,小改变如同雪球一样会越滚越大,引发大的改变。同时改变从小处着手也比较容易,小的成功会使案主更有信心与力量去处理更大的问题。从简单易行的地方开始,可以降低案主对需要改变而产生的不安与抗拒。

二、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应用与实施过程

在传统的以“问题取向”的社会工作实务矫治模式中,社会工作者常常将案主视为有问题的个体,认为对方必须经过专业矫治问题才能解决,故而常常在矫治过程中扮演专家身份,处于主导地位。而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强调“资源取向”,认为需要矫治的案主决非被动的接受治疗,而是有着自身的优势与资源,通过协助其发现自身的内在优势,帮助他利用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社会工作者扮演的仅是协助者、合作者的角色。

SFBT介入的流程与步骤清晰明了,SFBT认为每一次的会谈是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其每次实施会谈的时间约为60 分钟,通常分为三个阶段: ①建构解决的对话阶段(40 分钟); ②休息阶段(10分钟); ③正向回馈阶段(10 分钟)。

1. 建构解决的对话阶段

这个阶段有四个主要步骤:(1)建立咨询关系。社会工作者与案主需在此阶段建立起良好的专业关系,并向案主说明会谈程序及注意事项。(2)构建目标。社会工作者引导案主直接指向他想要的目标,通常用奇迹式问句与案主探讨: “如果问题解决了,你认为你的生活将会有怎样的不同?”(3)寻找例外。帮助案主发现生活中的各种例外经验和他已经存在的合理解决问题的方式。典型的问句是:“这个问题什么时候不会发生,或是情形稍微好一点?你是怎么做到的?”(4)假设解决。即假设问题已经解决或目标已经达成,让案主想象他自己是个什么样子,与此同时对案主也是一种心理暗示,即相信自己是能够解决自己的问题的。

2. 休息阶段

在第一阶段进行四十分钟后,社会工作者会告诉案主休息十分钟,以便回来完成更好的反馈。社会工作者离开房间,自己思考或与协同小组进行讨论,而后给案主更多的反馈。而对于案主本人而言,他也可以在此环节进行反思。正如Berg & Miller 提到的,休息阶段作为焦点解决学派治疗过程的一个整合的部分,这段暂停时间将使得正向回馈更为聚焦、组织及有方向性。[7]

3. 正向回馈阶段

在休息阶段之后,社会工作者将会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给案主一些反馈,回馈的内容主要包括:给予赞美和肯定、提供讯息及布置家庭作业。

三、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在社会工作实务应用中的操作技巧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模式的技巧十分丰富,这些技巧是De Shazer及其同事在实务工作经验和反复的实证研究中总结出来。

1.会谈前改变的问句

当案主在预约社会工作者的时候,他已经被注意,在咨询正式开始前困扰其自身的问题发生了哪些良性的变化。而当第一次正式会谈的时候,社会工作者会以“会谈前改变的问句”开始会谈。例如,询问一位酗酒成瘾的案主:“从上次预约到今天你来这里,这段时间里有什么变化发生吗?”

2.将抱怨转化为目标

当案主一再叙述他的困难时,社会工作者要能够引导案主去思考自己的期望和目标,而使案主不再陷于抱怨。我们通常可以这样问: “今天来到这儿,你想得到什么帮助?”“你来的目的是什么?”“你有什么问题需要我帮助?”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迅速将问题带入,有效提高咨询效率。

3.例外问句

焦点解决模式相信例外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协助案主找到这种例外的情况。例如: “这个问题在什么时候不发生?” “在什么情况下你没有遇到过这个问题?”“什么时候问题会显得没有那么糟?这时候有哪些不同发生了?”这充分体现了社会工作者视案主为自己问题的专家,并且拥有解决自身问题的资源。

4.奇迹式问句

SFBT 经常会使用一些奇迹式的问句鼓励案主发现问题解决的方向。奇迹式问句通常如下:

“如果有一天,当你一觉醒来时,奇迹已经发生,问题也已经解决了,你会怎么发觉它发生了呢?是否有什么事情变得不一样了?”当案主看到解决问题的方向时,解决问题也就有了希望,案主的问题也就不那么严重了。

5.评量式问句

通常社会工作者可以用1 代表问题最糟糕的情况,10 代表案主最期待的状况。要求案主以1 到10 的数字来对问题或相关议题作出评估。例如:“从1 到10,如果1 代表你第一次来见我时候的沮丧程度,而10 代表你经历奇迹后的兴奋,那么你现在对自己的满意度是多少?”“你是做了什么可以到达(或维持)到目前这个情况?”“这和上次的评量有什么不一样,你是如何让自己进步的?”评量式问句可以帮助我们把复杂、模糊的目标澄清,帮助案主表达出难以说明的内在状况,并增强案主行动的信心与动力。

四、结语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是一种基于个案自身资源的疗法,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是在社会工作实务中可广泛推广与应用的方法。它尊重人的主体性,以人为本,通过引发或与案主一起建构对问题的解决方法来实现案主所期望的结果。它重视案主原本具有的能力,相信案主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这种资源取向的风格,将使社会工作者更多关注与激励案主,而使工作变得更有效能。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目标明确,过程简洁,强调语言是创造意义的工具,提出要重建积极地语言表达方式与技巧。其技术中设计精巧的问句就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有独特的优势,但也存在局限。主要表现在:1.缺乏丰厚的心理学理论基础。2.有研究表明对于较严重的心理障碍,短期治疗即使是达到25次以上的治疗也不能比长期治疗更有效。3.SFBT过于强调理论与技术方面的策略模式,更关注行为与认知,而对案主情绪情感的改变与处理有所忽视。可见,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有其长处和缺陷,在使用过程中只要注意扬长避短,方能发挥出它的实用价值。[2]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和其他学派的兼容性,以及在社会工作中发挥的实效性,使其得到越来越多社会工作者的重视。我们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一线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工作实务领域中继续探讨其理念与技术的应用。

参考文献:

焦点短期心理咨询 篇3

不少咨询派别非常强调咨询关系是心理治疗中十分重要的核心因素。对于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SFBT)而言,咨询关系亦是相当重要的,是可以鼓励与催化当事人改变的,但是,SFBT并不同意咨询关系是当事人改变的“唯一”重要核心,或造成当事人改变的“主要”媒介。SFBT视咨询关系为“可以把药吞下去(改变过程中)的一匙糖”的元素之一而已,当事人本人才是形成改变的决定因素,连当事人的动机都可视为晤谈关系的一部分[1],甚至更为关键之处。

于晤谈过中,SFBT咨询师会积极营建一个相互尊重、肯定及开放对话的气氛,让当事人能体验到是可以自由地创造、探索以共同创作自己的生命与生活故事的;但是,SFBT更强调当事人以自己的方式来寻求改变的发生[2]。SFBT的咨询师必须向当事人求知探问,而由当事人来教导咨询师如何帮助他,因此咨询师并不是一位治愈或“修理”当事人的人。对照于传统以问题为焦点的取向、非常依赖咨询师拥有不为当事人所知的绝对专家知识,SFBT对于咨询师与当事人的关系,所特别强调的是[3,4]:

1.咨询师是与当事人这个“人”一起工作,而非对他的问题或病理进行诊断处理。

2.无论当事人带来的问题是什么,与当事人工作的态度与模式都一致

相同。

3.治疗不是强加咨询师的目标于当事人身上,而是让当事人本身拥有的资源得以释放出来以解决问题。

4.让当事人感到是自己在决定晤谈的方向以及可贵的合作平等关系,将使当事人愿意更加投入于治疗;而此正是成功治疗的关键要素。

SFBT相信以理解合作而非教育之姿,来与当事人建立关系时,所谓“当事人的抗拒(resistance)”将不复存在。对于所谓的“抗拒”,SFBT乃善意解读为当事人保护自己的一种方法,或者反映着咨询师没有贴近当事人需求与目标的迹象,提醒着咨询师要谨慎处理并放慢脚步。SFBT也认为咨询师工作中的僵局和目前的失败,并非来源于当事人不愿意接受咨询师诸多专业努力,而是源于咨询师无法成功地倾听与理解当事人。因此,SFBT假定:没有所谓抗拒的当事人,当事人都是愿意与咨询师合作的,只有咨询师自身才会有与当事人合作困难的可能。咨询师要致力于辨识并找到当事人愿意合作的方式,来与之建立咨询关系,如此才能真正显现出专业性所在。因为治疗的成功,是奠基于当事人此方所作的决定,而治疗的无效,则正为咨询师可再次思考如何与当事人合作的契机。

亦即,远离问题导向的SFBT,认为当事人来到治疗室并不是带着问题来寻求协助,而是已经带着解决方法,只是需要有表达的机会而已[5]。SFBT信任当事人身上有各种问题解决的宝藏,而咨询师正是当事人开挖宝藏的引导者;而当事人仿若是一个宝藏,蕴含许多解答自身困境的宝物。在晤谈过程中咨询师持续地流露对当事人的信任与尊重,往往会成为滋养当事人的正向力量,并使其投入于自身愿景、目标、例外、行动的思索与探讨。所以,咨询师看待当事人,是位于一个欣赏赞叹的角度,是握着一个挖掘优势的意图,是朝向一个鼓舞赋能的立场;透过这样的对待及互动关系,当事人的动机将大大地被提升,并带动自身的改变,而此,乃比双方的咨询关系更为重要

可贵。

二、未知之姿的开放与尊重

在咨询互动中,SFBT咨询师持有积极、尊重、希望感的态度,不评断当事人、不假设当事人行为背后的意义与动机,反而是仔细倾听当事人,尊重所有和当事人的沟通;在此态度的背后,其实正是一种“未知”(not-knowing)的姿态,而让咨询关系更具发展性。

SFBT咨询师的未知之姿,传递着想要了解更多当事人所说的需要、在乎、目标、优势等的一份真诚好奇与谦虚意愿。咨询师的未知态度并不表示咨询师是无知的(knowing nothing),而是无须非知不可(not having to know),或者,乃是拥有着“慢一点才会知道”的特殊耐心。亦即,未知之姿提醒着咨询师需要进入当事人的世界,将自己多年辛苦累积的专业经验置于一旁,愿意处于被当事人告知的状态,而非将自己先入为主的观点及期待转到当事人身上;甚至,对于晤谈中什么会造成当事人改变,或当事人会有什么改变,咨询师也都需采取不预设的心态[1]。

显而易见的,SFBT咨询师所持的未知之姿中,有着高度的好奇性。对于好奇性,Thomas提出以下观点,提醒着咨询师放下对明确性的要求期待[6](见表1)。

表1.明确性VS.好奇性态度

明确性(certainty)的态度

好奇性(curiosity)的态度

不喜欢模糊性。

能忍受模糊、混淆,不过早下结论。

快速下诊断,并以诊断为依归。

对于问题下定义,慢速进行,并关注晤谈室内所发生的经验。

依赖着有关问题行为的描述。

关注于问题例外的发现。

以个人所持的假设,来缩小观察的内容与范围。

开放地观察从不同系统层次而来的信息。

侧重于教学、解释、传递知识的专家性。

提出问句以寻求特定性的或当地的知识。

倾向于较多阶层化。

倾向于较多合作性。

会营建一个较为被动取向的脉络。

会营建一个较为发现取向的脉络。

可能会不慎地助长依赖性。

意图助长胜任感、自信与独立性。

对于未知之姿的好奇开放,特别可用“语言”此一主题为例。咨询师与当事人于晤谈过程中多以语言在交流,而由于每个字的语言运用性是由交谈的多位参与者依其语言规则在使用着,故具有个人特殊脉络意义及特定的运作规则。比方说,当事人提及的“‘好’人、‘好’事”、“人‘美’、物‘美’”,同一个字词对同一个当事人可能有不同的内涵,更何况是不同的当事人于使用时的意义;咨询师需要能关注并尝试理解当事人描述个人经验与脉络的语言之代表意义为何[7]。从语言此一主题,也带出SFBT另一个重要特色:不同于传统心理治疗是以“读者焦点”(reader focus)、看重潜意识机制及隐含动机等内在深层结构,SFBT是“内容焦点”(text focus);即对SFBT而言,当事人所使用的语言、所提供的信息、所拥有的理解、所连结的思想,以及这些向度对个人及其与人互动的影响等表述,是更被尊重、充分看重及被运用的。SFBT认为晤谈中此刻的真实是透过对话而来,而非以过去为基础,也拒绝无法被观察的各种假设,因而并不去挖掘当事人所谓语言背后的“真正议题”或“隐藏的意涵”,而是能在尊重当事人语言表述下进行工作,并针对当事人可以接受且咨询师能够工作的真实性解释框架来进行工作;毕竟猜测当事人的弦外之音,可能只是咨询师自己的诠释而已。然而,最为重要的是,当咨询师能精准配合当事人的语言运用方式(language matching)之际,便掌握了与当事人快速建立关系之重要关键[8]。

换言之,于晤谈过程中,SFBT的咨询师乃主动参与着当事人的故事改写与重述,并藉此帮助他们成长。协助当事人讲述自己故事的治疗方式有好几种,而SFBT即是以当事人的目标为本,尽可能引导他们自己来改述自身的故事,而非像其他咨询取向一般,以当事人的故事为本,但却由咨询师从他们的故事中来设定目标[9]。由于SFBT相信,未来是可以创造与协商的,在SFBT晤谈中,咨询师与当事人之间是具创造性的关系,咨询师有义务站在当事人这一边,并且随时与他合作;SFBT的咨询师采取不预设的未知立场,尽可能多了解当事人的思维历程、世界观以及生命定位,了解当事人的参照架构,并在当事人的参照架构中工作,而非企图颠覆这个架构。是以,SFBT的引导不是引导当事人往何处去,而比较像是身后一步引导(leading one step behind),“轻拍着当事人的肩膀”,用合适的问句刺激当事人用新奇的眼光来看相同的旧事件,至于当事人要选择旧有的方式或是含新观点的行动,都由当事人决定[9,10]。

nlc202309020111

三、“理解基础”成为咨询关系的关键

在咨询中,当事人与咨询师其实亦共同创造了一种“治疗性的现实”(therapeutic reality),其乃仰赖着当事人所知觉的现实而成;咨询师也会依据自己的理论,以当事人的生活为蓝本,创造一个未来,而此在晤谈中被创造的未来可能会与当事人有关,也可能与当事人无关。也就是说,咨询师其实不知当事人真正的现实世界为何,只能信任于咨询室内所创造出的真实,同时也只能相信这咨询室内的真实是与当事人的生活有关,能反映他的生活,也能影响他的生活。在咨询室内,当事人会将其部分的生活加以强调,但对于某些部分则会予以省略,因而咨询师要记得自己不是全知全能。当事人对于自己与生活本来就有固定的看法,于离开时,可能会有些改变,也可能毫不被动摇。是以,咨询师只是一名治疗性对话的知识建构参与及诠释引导者,需坚持采取未知的立场,努力让当事人扮演自己生命中专家的角色,而在此立场下,咨询师与当事人之间的共同“理解基础”(grounding),就成为建构晤谈室内现实以及当事人生活现实的重要基石[1]。

所谓的“理解基础”,Bavelas、Healing、Tomori和 Gerwing[11]透过研究SFBT大师逐字晤谈历程,首先提出此观点的存在性与重要性。SFBT强调着咨询师乃与当事人在“理解基础”下共同合作;“理解基础”让SFBT的咨询师可以透过对当事人的知觉(perception)及参照架构(reference frame)的了解与尊重,能对当事人的生活与生命脉络拥有全貌性的认识,而不会只限于某个层面的关注而已。“理解基础”除了是双方合作的重要基础外,同时也是SFBT咨询师之后要提出适合当事人思考的问句以及推进晤谈的重要资源。

“理解基础”是一个倾听者与发言者相互协调的系列行动,有了这个“理解基础”,才能确保晤谈对话每一片刻所说的内容,都是被双方所理解的。建立彼此的“理解基础”的过程,是双方彼此合作的一个微观历程,这过程是可以被观察的,因为双方都有具体行动。其行动包括:发言者传递讯息,倾听者确认理解与否,发言者再确认与得知倾听者是理解的,或纠正被错误理解的讯息。亦即,一个共同“理解基础”最简单的形式包括三个步骤:(1)“呈现”一些新讯息的说话者,(2)一位“显示或展现”他了解或不了解新讯息的接收讯息者,(3)说话者“体认”到接收讯息者是否正确地了解他[5]。“理解基础”所展现的一个功能是,当倾听者与说话者发现没有理解对方时,他们会进而澄清之;若没有理解基础,对话中接收的讯息是较不正确且较不具效益的。“理解基础”还具备的另一个功能是,双方知道彼此是共享这个基础的,而且,是由他们一起共同建构了这个“理解基础”的[11]。

为与当事人形成合作协力的互动,并建立共同的“理解基础”,SFBT的咨询师会透过“倾听、选择、建构”的连锁历程来推进之。“倾听”表示咨询师会就当事人发言内容,非常仔细地倾听扫描、捕捉有关以解决之道为焦点的可能性征兆;“选择”意指在晤谈中某一当下的时机,咨询师从所注意到的诸多可能性当中,挑选出最为有用的内容来加以响应;“建构”则表示咨询师会形成一个简述语意或问句(通常两者皆会有),于下一次发言中提出,以邀请当事人朝建构解决之道的方向迈进[5]。换言之,在晤谈时,咨询师会全神贯注地倾听与理解当事人的词汇及其意义,特别关注于他们重视什么、想要什么以及相关的成功经验,然后进一步思考、塑造与提问下一个问句,并且尽量于问句中并入当事人的关键用字。于当事人的回答中,咨询师会尝试从当事人的参照架构持续倾听与理解当事人,然后根据当事人的回答,再接着形成下一个问句。亦即,透过咨询师倾听、理解、连结,以及当事人的响应,咨询师与当事人一起共同建构了新的、不同的意义;也因着当事人参与着发现与建构自身拥有正向能力的过程,而使晤谈朝向建构解决之道及创造更令其满意生活的方向前进[12]。

四、团队合作的咨询关系

从前述可知,SFBT咨询师对当事人怀有真诚的好奇心,开放接收当事人的各种知觉,并展现一种愿意多加了解的姿态。咨询师对于当事人所表述的一切及其经验、意义、期待、较为主导及不凸显的生活面,都持续保有好奇心;对于当事人表达的负向看法与情绪,也会表示尽力地理解、接纳、赋予意义与价值。不过,SFBT咨询师的好奇心并不企图往成因、解释或分类的方向迈进,而是以当事人的观点为焦点,并朝正向的方向前进。也由于SFBT认为,咨询之所以成功,绝大部分是因为当事人的贡献,因而咨询师需要向当事人学习并理解当事人,所以,咨询师会好奇于当事人想要的生活以及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思索着要如何提出合宜的问句以及要做些什么,才会使当事人于回到实际生活中能有所帮助[13]。所以,当咨询师能尊重当事人的知觉时,表示咨询师视当事人为一独立完整的个体,鼓励着当事人重视与信任自己体验生活的知觉与方式,而此,也将影响当事人更加愿意信任咨询师,并能发展出一个共同理解基础以及合作性的工作关系。

亦即,SFBT的咨询师虽然看重自己的专业知识,但不会直接套用当事人身上,反而更相信当事人最能了解自身的经验,而将自己置于需要由当事人告知如何协助的位置;进一步地,咨询师会以合作伙伴的关系来帮助当事人觉察目前不想要之行为模式与生活事件,并对应发展出其他选择及达成目标行动[4]。这是因为SFBT咨询师大大看重每个人的独特性,视当事人为有创造力者,能展现自己个人特征,相信透过未知与尊重之姿与身后一步引导,当事人的合作态度将自然呈现,而使咨询师更易找到与之合作的独特形式;同时,这也将促使咨询过程创造一个空间,让当事人可以看见自己、讨论自己的经验,进而能让晤谈所发展的方向可符合当事人的价值观或推论架构,并能由当事人自己浮现解决之道的答案,从而达成晤谈发现与强化解决之道的任务[13]。

是以,虽然SFBT承认咨询关系中是有位阶存在,但是SFBT认为咨询关系一定会比独裁制度更为平等、尊重及民主。尊重与信任是一体两面,尊重与信任将能助长当事人与咨询师之间的情感连结及晤谈的治疗效益[6,7]。故此,SFBT强调,在咨询过程中,当事人与咨询师乃是一个治疗的团队,相互合作、一起进行实验;咨询师只是透过顾问角色及合作伙伴的关系,来协助当事人达成其所欲目标,是一个协助当事人辨识自己目标、优势与所欲改变方向的专家,是一个创造改变脉络、却不主导改变内容的专家。亦即,SFBT咨询师是“催化当事人目标与解决导向者”,是“邀请”的专家;当事人是他自身生命与生活的专家,为治疗过程(包括目标与方向)的“决定者”,并且代表着真正创造成功的权威所在[14,15]!

[1]Korman H. The Workshop of Solution Focused Brief Therapy[M]. Beijing: China,2011.

[2]Berg I K, Reuss N R. Solutions step by step: A substance abuse treatment manual[M]. N.Y.: W.W. Norton & Company,1998.

[3]许维素.建构解决之道——焦点解决短期治疗[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3.

[4]许维素.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理论与实务[M].台北:心理出版社,2014.

nlc202309020111

[5]De Jong P D, Berg I K. Interview for solutions (4th ed.)[M]. Pacific Grove: Brooks/Cole, 2012.

[6]Thomas F N. Solution-Focused Supervision: A Resource-Oriented Approach to Developing Clinical Expertise[M]. New York: 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2013.

[7]De Shazer S, Dolan Y M, Korman H, Trepper T. More than miracles: The state of the art of 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M]. Philadelphia: Haworth Press, 2007.

[8]Macdonald A J. Solution-Focused Therapy: Theory, Research & Practice[M]. London: Sage,2007.

[9]Berg I K, Dolan Y. Tales of solution: A Collection of hope-inspiring stories[M]. N. Y.: W.W. Norton & Company,2001.

[10]许维素.SFBT应用在教师辅导效能[M]//李玉婵等.焦点解决短期谘商的多元应用,台北:张老师中心,2006:313-366.

[11]Bavelas J B, Healing S, Tomori C, Gerwing J. Microanalysis workshop manual[C]. Alberta, Canada: 2010 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Association Conference, 2010.

[12]Trepper T S, McCollum E E, De Jong P, Korman H, Gingerich W, Franklin C. Solution-focused therapy treatment manual for working with individuals[OL]. Retrieved November 15, 2010, from http://www.sfbta.org/research.html,2010.

[13]Nelson T S, Thomas F N. Assumptions and practices within the 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tradition. In T. S. Nelson, & F. N. Thomas (Ed) Handbook of 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Clinical Applications[M]. Haworth Press,2007.

[14]许维素.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的应用[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15]Corey G.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10 th ed.)[M]. Brooks & Coles, Cengage Learning, 2013.

栏目编辑 / 黄才玲.终校 / 杨怡

焦点短期心理咨询 篇4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的内涵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 是史提夫·笛·夏德和茵素·金·伯格, 于1987年在美国威斯康辛州的密尔瓦基短期家庭治疗中心, 创立发展的一种短程心理咨询方法。这种方法主张采用目标导向、解决问题的积极观点, 促使改变发生, 从而避免探求原因或问题取向的局限讨论。 (王玲《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法的评介》,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2年第10期) , 其基本内涵主要包含目标导向、自我探索、例外寻求、放大效应四个要素。

1. 目标导向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认为来访者问题的原因和结果常常相互影响, 咨询师容易陷入因果混淆的逻辑矛盾干扰问题解决。不当的问题解决方式是问题根源所在, 甚至会产生连锁的负面效应, 如加重来访者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因而,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关注问题解决的具体策略和方法“怎么办”, 而非探究问题产生的根源“为什么”。咨询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来访者发现问题解决的有效方法, 寻求更加适宜的策略取代问题本身。

2. 自我探索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认同人本主义的观点, 相信人具有无限的潜能, 其行为可发展成建设性活动;来访者了解自身问题, 充分发挥潜能可以解决问题。来访者与咨询师是合作互动的关系, 咨询师为来访者提供机会充分利用个体的正向资源、能力及经验, 并协助来访者不断自我探索, 最终实现问题解决。

3.例外寻求

例外是指来访者抱怨的问题没有按其预想发生, 或即使发生仍被忽略的情境。“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认为, 凡事并非都会按照人们预想的结果实现。来访者的问题在某些情境下不会发生, 或者事件严重程度较低未引起注意, 即例外总会存在。如“何种情况下问题曾被解决?”该方法认为只要有例外存在, 即可引导来访者积极探索, 从例外中寻找问题解决的策略方法, 逐步发掘来访者更多的改变, 使其不再被问题所困扰。

4.放大效应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认为, 咨询师应引导来访者看到自身的微小改变。通过体会变化的发生及存在价值, 使来访者肯定自我、悦纳自我, 促进微小改变的持续发生, 甚至产生更大的变化。咨询师的主要任务是及时鼓励、支持和赞扬来访者的微小改变, 以巩固扩大咨询效果, 最终实现问题解决的放大效应。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的实施过程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的实施过程约60分钟, 包含构建解决的对话阶段、休息阶段、正向反馈三个阶段。

1.对话阶段

对话阶段40分钟, 包括目标架构、例外架构、假设解决架构三部分。

(1) 目标架构是咨询师引导来访者开始正式访谈, 帮助其澄清问题并建立合理的咨询目标。如“你来这里的目的是什么?”

(2) 例外架构是咨询师引导来访者思考如何避免问题发生, 或使来访者自我发现期待目标存在的解决方式。如“这种情况何时不发生?”、“你的期待目标何时发生过?”

(3) 假设解决架构, 是通过帮助来访者建立问题已经解决或目标达成的假想, 鼓励其采取正向、积极的行动。如“问题解决或者目标实现, 你的行为会发生哪些变化?”这种方法的最大特色是“建设性预设问句”。通过言语的暗示和教育作用, 引导来访者积极思考问题解决的对策。因而, 对话阶段更强调来访者的自身“改变”, 而不去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

2.休息阶段

休息阶段约10分钟, 包含三个步骤:

(1) 给予来访者短暂的放松时间, 在此期间来访者可以思考自身问题的解决方法;咨询师与督导对个案进一步磋商。

(2) 双方回顾和整理会谈情况。咨询师与来访者回顾访谈内容, 整理对话阶段问题解决的有效方式 (例外架构) 。

(3) 思考和讨论。咨询师思考如何通过例外架构有效回馈来访者, 为其提供恰当、合理的建议。

3. 正向反馈阶段

正向反馈阶段约10分钟, 包含两个步骤:

(1) 咨询师及时给予来访者正向反馈。咨询师通过赞美、鼓励、肯定等言语技术, 支持来访者利用自身的力量与资源进行自我调节, 以提高来访者的自信心, 使其能够悦纳自我。

(2) 布置家庭作业。咨询师要求来访者完成家庭作业, 鼓励其尝试新改变;同时与来访者商量如何在生活中践行咨询效果, 以及如何处理来访者在作业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使其明确为自我改变负责。在家庭作业追踪策略中, 咨询师强调巩固咨询效果的重要性, 促使来访者保持积极、正向的良好行为。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的技巧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是咨询师引导来访者知觉、思考、感受问题情境, 寻找问题解决方法进而产生改变的一种短时询问技术。D e Shazer等人设计了十三项技术:一般化、咨商前改变的询问、预设性的询问、评量询问、振奋性的鼓励、赞许、改变最先出现的迹象、奇迹询问、关系询问、例外询问、任务/家庭作业、EA R S询问、应对询问。基于该理论,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的提问技术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咨询师通过对话提问技术给予来访者希望或力量, 包括一般化、谘商前改变的询问、振奋性的鼓励、赞许、改变最先出现的迹象等提问, 帮助来访者树立自信、悦纳自我、憧憬美好未来;另一类提问技术主要构建问题解决过程, 包括评量询问、奇迹询问、关系询问、例外询问等。 (刘宁宁、骆宏《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及其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中国学校卫生》, 2010年第5期) 提问技术以语言为载体, 帮助来访者架构例外、关注微小改变、从自身探寻问题解决的资源, 最终建立一个新的自我。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在企业员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1.企业发展需要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

员工是企业的人力资本。因而, 维护员工心理健康是企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之一。企业内部管理者常常通过发起素质拓展活动或个体访谈要求员工参与, 活动多为自上而下进行, 缺乏员工的自我教育, 大多数员工容易出现消极被动的情绪体验, 进而影响活动的良好初衷。而“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能在较短时间使员工经过自我探索发生改变, 获得一定的成效, 这符合企业追求的短时见效利益。赵红梅撰文介绍了焦点解决技术在职场中的应用。 (赵红梅《焦点解决技术应用在职场》, 《当代电力文化》, 2013年第8期) 国内许多企业现已开展了“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在职场中的应用实操培训。这项技术能够改善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关系, 有助于培养有凝聚力、高绩效的团队。

2.员工自身需要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

当前, 企业员工面临事业、家庭、人际等多重矛盾, 倍感压力剧增。企业员工自身的适应问题、情绪管理、挫折应对、人际困惑等心理问题日益凸显, 亟需有效的心理咨询方法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而“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 强调员工具有积极向上、自我肯定的潜能, 通过访谈对话为其提供机会, 使员工自我探索正向资源, 并对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和归纳。这种方法以目标为中心, 引导员工清晰地确认目标, 促使员工产生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思考, 帮助他们确立具体、现实、可行的目标。协助员工重视微小改变逐步促成重大改变是咨询的目标之一。“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鼓励员工从过去的经验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 它尊重人的主体性, 强调员工学会接受自我、悦纳自我;相信员工拥有例外行为, 通过寻找例外认识自我、解决问题。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代表性问句 篇5

关键词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代表性问句;未知态度

分类号 B84

因着独特的人性观、基本信念与专业价值,于晤谈过程中,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SFBT)的咨询师如何邀请当事人建构解决之道的必备晤谈会话技巧,与那些针对当事人问题进行治疗之派别策略,乃有很大的不同。SFBT的介入技巧即欲引导与催化当事人能保持正向叙说,其问句往往隐含着对当事人的能力优势与自设目标的肯定,特别能引发当事人的成功发展与正向改变,并有助于与当事人建立关系。本文即欲整体简介SFBT各个常用的代表性问句及其提问的未知态度。

1 未知态度的开放式问句

在一般助人历程中,咨询师需要适时提出适当的开放式问句(open questions),以收集信息并具体了解当事人所言的内容与处境,同时也让当事人有机会澄清或探索其想法和感觉,而不只是被动地获得一个明确的答案(林美珠,田秀兰,2000)。当然,咨询师要避免一连串问太多的问句,因为这会给当事人一种被询问、被挖心事的感觉,而减少了当事人的自我开放(林家兴,王丽文,2000)。SFBT的晤谈亦然。

除了倾听、建立理解基础以及使用形塑,SFBT咨询师的工作当然也包括提出基本的开放式问句。于SFBT晤谈中,一开始,咨询师仍会需要了解当事人来谈议题的概况,所以,在理解支持的态度下,咨询师仍会简易地询问:发生什么事情?何时开始?持续多久?出现的频率有多少?做了什么处理?周围的人谁注意到?谁说或做了什么?影响是什么?何以这会是一个问题?周围的人同意否? 当然,有时当事人在描述来谈议题或回答咨询师的其他问题时,就已经回答了一些背景资料的问题,仔细倾听的咨询师,则可选择必要且重要的问句,再邀请当事人确认或回答。

不过,于一般助人过程对开放式问句的定义十分之多,但是没有一个定义能全然符合所有情况。而SFBT最有兴趣的是“未知态度的开放式问句”,以能获得提问的咨询师尚未知情的讯息;但是,SFBT并不认为开放式问句仅仅是为了资料收集而已,开放式问句还将开启当事人与咨询师一个相互作用序列;即提出问句及回答的这些行动,将会共同影响并建构晤谈对话历程。这是因为开放式问句通常包含了提问者一个未言明的聚焦焦点之强调,以及符合某些假设的预设立场,在当事人回答问句时,便会就这个预设立场去思索相关经验,也间接地接受了问句中的预设立场,进而影响当事人、双方互动、晤谈聚焦层面以及发展方向。通常当事人不会去挑战这个预设立场,于是当他们回答开放式问句并抽取旧有经验时,会依据该问句的预设立场,以不同的组织方式来呈现,甚至是创造不同的意义及新观点。例如:当咨询师询问:“我知道这一周,跟之前一样,会让你上班时觉得难受。不过,有特别注意到,在这一周当中,除了上班外,何时你觉得是好一点点的?”此时,咨询师会让当事人聚焦的是:“这一周、除上班外、是好一点点”的等等重点,一旦当事人能回答时,他便接受问句中设定有较好时刻的预设立场,并注意到这个较好时刻的存在,而此较好时刻的相关信息,也进入晤谈互动之中了。当然,当事人握有回答问题的主权,针对特定预设立场的问句,可能给予不同于问句方向的答案。虽然如此,当事人不跟随问句的答案,值得让咨询师整理与思考,何以这样的问句方向让当事人会联想到这些信息,而带来更为理解当事人主观世界的机会;所以,当对话持续下去时,咨询师与当事人的问与答内容,也会继续成为咨询师与当事人之间建构新的、共同的“理解基础”(Bavelas,Healing,Tomori,& Gerwing,2010 ;Hearling & Bavelas,2011)。

在倾听当事人的描述后,特别是当事人的描述开始有所重复时,在前述基本咨询技巧与态度的原则下,SFBT的咨询师常会向当事人表示,此时可以开始进行不同方向的思考,而开始大量运用“改变导向”(change-oriented)、具预设立场的问句来加以引导,以让当事人的注意力能放在之前未曾注意的经验。SFBT咨询师提问的开放性问句的引导方向,往往不同于问题式谈话,除了没有直接给予建议与方法的意图之外,也将会产生辨认、开启以及强化可能性的效益;透过这些未知的问句,当事人将会叙述与建构出不同的故事叙说,甚至是发展出不同的行动(Korman,2011)。形成SFBT各种问句最简单且重要的通则是:从当事人最后或较早的回答内容中,来形成与选择下一个问句;当然,咨询师的提问也需要在前述整体的“理解基础”以及基本元素、技巧的考量下,才得以发展出下一个合适的问句(Bavelas,Healing,Tomori,& Gerwing,2010);亦即,SFBT咨询师所提的问句,显示了他是否有理解与接纳之前当事人所说的内容,同时也会反映出咨询师是否一直在判读、选择、形塑新问句的状态。尤其,SFBT咨询师相信:在当事人回答问题之前,咨询师不可能知道所问的是什么样的问题,于是,咨询师就会尽可能关注当事人的回应,在避免重复提出相同的问句时,也能提出合宜的问句(De Shazer,Dolan,Korman,& Trepper,2007)。

当然,于SFBT中使用问句的最大意图,是想发挥前述SFBT的精神与哲理的,所以咨询师需要谨慎地考量、判读、选择适合的技巧及运用时机。最重要的是,咨询师需要在发挥共同的“理解基础”上及并入当事人的关键用字来加以提出(Macdonald,2007),如此,将会创造出当事人与咨询师共构的语言体系,当事人也能体会到咨询师对他的接纳与理解,甚至是拥有一种被佩服欣赏的感受;这不仅能使晤谈关系更为坚固,也会使当事人更愿意跟随咨询师问句而思考回答之。同时SFBT咨询师将会置自己于“身后一步引导”的位置,一方面尝试理解当事人,并确认自己对于当事人理解的正确与否,另一方面还会思考着如何让当事人于回答问句时,能够产生自我赋能的效益。

nlc202309021446

2 代表性问句

SFBT主要代表问句的类型及其意图与功能,分别说明如下:

2.1 成果问句(outcome question)

成果问句是SFBT咨询开场阶段常会使用的技巧,以理解当事人的来谈动机与期待,并开始引导当事人开始朝向正向、未来及解决导向的晤谈方向。例如:

“今日你来到这里,你会希望我可以如何对你有所帮助?”

“在晤谈后你的生活有了什么改变,才会让你觉得来这里晤谈是一个好主意?”

2.2 奇迹问句(miracle question)

奇迹问句给予当事人一个深层的相信与想象:他们的生活是可以改变的,如此,将能鼓舞当事人拥有希望,也让当事人愿意思考可能改变的结果及好处。往往,奇迹问句特别能在尊重当事人的问题强度下,使当事人戏剧化地从谈论问题转而开始聚焦思考解决之道,甚至还能帮助当事人形成愿景与具体可行的目标。必要时,奇迹问句可用存在当事人世界的不同语言(如仙女棒、水晶球),而让当事人更加理解与接受。

奇迹问句引导当事人进入想象:当问题已经获得解决时的偏好未来(preferred future)美好、细节以及正向影响为何;之后,再结合其他问句带领当事人思考如何由目前的处境向此愿景靠近一步。奇迹问句不只包含了目标的建立,也包含如何达成目标、当事人的生活会有什么样的改变、其他人如何发现、如何确定改变已经发生、他人会有何不同或是他人又如何对不同塑造意义。亦即,奇迹问句不只是为了让当事人说出“美梦成真”的奇迹为何,而是想知道当事人认为何时咨询可以结束,并且探索、辨识和形成的具体咨询目标,及了解可能影响目标达成的因素。

“你的想象力好吗?我要问你一个奇怪的问题。(停顿)今晚你回家睡觉时,有一个奇迹就这么发生了,你带来这里的问题就解决了。(停顿)由于你在睡觉,所以不知道奇迹已经发生了。当你隔日起来,你会注意到什么,便知道奇迹已经发生了?”

“当奇迹发生后,你的家人会看到你有何不同?”

2.3 假设问句(suppose question)

以假设性语句(“如果”之词)探问当事人在“未来”于某特定情境下,可能的想法与作为,特别是关于当事人偏好的结果或达成目标时的情景,而非针对过去的已经发生或既存的事实。透过假设问句来形成当事人期待的目标及其愿景,所产生的目标是当事人想要的目标,而不是咨询师认为他“应该”拥有的目标。此外,若当事人很难用正向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或想不到例外时,咨询师也可以用此具预设立场的假设问句来创造可能性。

“如果有一天,你走出了车祸的阴影,你会看到自己在过什么样的日子?会跟现在有何不同?”

“如果我是你家墙上的时钟,而你们家已经改变了,我会看到你们在做些什么事情?”

2.4 例外问句(exception question)

例外问句引导着当事人去看到问题不发生或比较不严重(如发生时间较短、次数较少)的时刻,并探讨这些时刻是如何发生的,以能开发过去成功的解决方法,进而判断可否运用于现在。能达成当事人所欲目标的相关例外及最近的例外,是特别值得重视的。除了连结例外以达成目标之外,“多使例外产生”,也可能会是一个当事人想要追求的方向。

例外问句促使当事人有意识地注意与参酌自己过去的成功之法,而让当事人从注意问题的严重性,转而思考问题可能可以如何解决的可能性与具体策略,进而提升当事人的自信心与赋能感。当有例外发生时,咨询师记得询问足以促发例外的人事时地物等有用资源与互动细节历程,并且适时摘要重复提醒当事人的优势与成功之处。

“过去什么时候,你与同事之间是像你们期待的那样,比较能平心静气地讨论工作上的事情?”“那时是怎么发生的?”

“以前有没有遇过相似的困难?你那时是如何处理的,而让情况没有变得更棘手?”

2.5 应对问句(coping question)

因应问句询问当事人一些很小的、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行动与动力是从何而来的,特别是当事人针对问题情境的自发因应与处理。因应问句能在同理支持当事人感受的同时,又激发当事人看到自己已在发挥的能量,以及目前走过困境的小小有效方法;而此将可优先多加运用,以维持现况不至于更糟。因应问句亦可邀请当事人从困境的关注中转移注意力至确认自己如何能持续承受或对抗此一困境的种种优势,而减少被困境击垮的挫折感。

“在最近因为心理状态不好的情况下,你都是怎么让自己还能上班的?”

“我很好奇,在婚姻这么辛苦的过程中,是什么力量支撑你走过来的?”

2.6 评量问句

评量问句以0分(或1分)至10分量尺,请当事人就其经验进行评量。常将大的愿景或正向目标的描述置于10分的位置,询问当事人目前的现况所在分数,对照两者差异,并询问再进1分后与现在的不同,以及如何迈进1分的方法。当然咨询师也可配合图片(如脸谱、线条)来使用评量问句。

当事人内在特定感受与态度、在乎之处、已经做到之处、自信勇气与动机程度、与人的关系亲密程度、不同时期的特定状态、行动选项的适合度或可行性、必要的安全性评估,以及身边不同重要他人对同一评量的差异观点,都可帮助当事人捕捉意念、扩大知觉、表达自己,尤其是特别能协助年幼或不易表达的当事人。

评量问句促使当事人与咨询师觉察与了解在问题情境与解决之道之间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分法,而是一个连续的线段,如此将协助当事人发现已经做到或拥有的例外,并得知下一步希望如何的方向与行动。进行评量时,要使评量的过程是配合当事人的表述与经验,并为当事人易懂易操作的。

“以1到10分,10分是你刚说的,全家处于最理想的状况,1分是相反的状况,那么你觉得现在你们在几分的位置?”

nlc202309021446

“何以能在这个分数,而不是更低的分数?”

“你觉得需要什么才能够再进1分?”

2.7 关系问句(relationship question)

与人连结会使人产生价值感与提高尊严。关系问句是找出当事人的重要他人,并将其含括至当事人互动脉络中的一个问句。常见咨询师使用关系问句来探问当事人生活中重要他人对他或对特定事物的观点、期待以及对当事人的肯定与鼓励,因而,关系问句会激发当事人的现实感与外在资源,并能在人际互动观点中,思考于生活情境中自己与别人想要的不同,进而启动了目标与解决之道的产生。亦即,关系问句有助于在“当事人想要的目标”、“愿意去做的目标”以及“别人对他的期待要求”之间取得平衡。有时,对于特定的当事人,关系问句可以提供予当事人与咨询师之间一个安全距离,因为当事人可以不用先谈自己的看法,而是先说出别人的意见。

“如果你的爸爸在这里,他会说你在学校的什么表现,让他以你为荣?”

“如果你的老师看到你有什么不同了,就不会再找你麻烦了?”

2.8 赞美(compliment)

赞美主要是针对当事人执行对他自己助益或有助于朝向目标达成的行动。赞美应是以“现实为基础”(reality-based),并是依据当事人表述与经验而来。赞美应是一种让当事人可以选择接受与否的、非评价式表达。赞美可以结合假设问句、关系问句进行间接赞美,或以振奋性引导(cheer leading)使当事人自我赞美之。除直接赞美外,咨询师所给的最有效赞美,是透过提问问句,让当事人在回答过程中,吐露自己的能力、自觉与善意,同时更为意识化成功方法,及提升个人自我价值。

“你怎么能够在同事恶意批评你时,还是很冷静地、就事论事地讨论?你是怎么做到的?”

“若询问你的好友,她会说他看到你一路走来付出了什么努力?”

2.9 还有呢?(What else?)

这是一个看似普通但却非常重要的问句。一旦咨询师与当事人确认与探讨了奇迹、例外或进展的存在时,都记得再多接着询问几次“还有呢?”当事人在持续回应这个问句时,将会发挥联想力,平行扩大思考,往往会带出引发一连串的记忆或扩大的图像,和当事人更多的连锁思考及答案。

3 同步与理解的提问

由于SFBT的提问多为引导正向思考问句,不为当事人所熟悉,特别需要当事人于费心思考后,才能将他们的反应诉诸言语,因而当事人面对咨询师所提的问句,容易陷入思考与沉默,所以SFBT更为强调咨询师应增加他们对当事人沉默的包容度。若当咨询师更能够忍受当事人沉默,那么当事人就有机会酝酿出答案,且其答案经常会让当事人自己也觉得惊艳。如果咨询师发展出维持沉默的能力,当事人反而会认为是该自己这方进行思考与回答,并且很快就会学到:咨询师不会帮他们回答问题,他们需要为寻找自己的答案而更努力。咨询师需要特别觉知,自己说什么或不说什么,本身都需有治疗性存在(Korman,2011)。

SFBT这些问句除了可以单一提出外,也可以加以弹性组合变化之。当然,如同其他咨询技巧一般,SFBT的技巧亦是容易理解但却不容易熟练的,而且,SFBT的问句虽然看起来简单,但在实际运用上,乃需要十分贴近当事人的整体主观知觉,注意语言的选用及其暗示性,并需发挥前述SFBT种种精神与架构,才能得以选择与形成出合宜的问句,以发挥良好功效。亦即,SFBT技巧往往反应的是,咨询师对生命与生活各种情境与脉络的深度接纳与理解(许维素,2009)。若没有这深度接接纳与理解的咨询关系为基础,咨询师将无法弹性地依据当事人的独特性量身订制地使用咨询技巧,那么咨询便不容易发挥成效(Corey,2013)。

参考文献

Hill,C. E. & Brien,K. M. O. Helping skills:Facilitating exploration,insight,and action. 林美珠,田秀兰,译(2000). 助人技巧:探索、洞察与行动的催化.台北:学富出版社.

林家兴,王丽文. (2000).心理治疗实务. 台北:心理出版社.

许维素. (2009).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的应用.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

许维素. (2013).建构解决之道:焦点解决短期治疗. 宁波:宁波出版社.

许维素. (2014).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理论与实务. 台北:心理出版社.

Bavelas,J. B.,Healing,S.,Tomori,C.,Gerwing,J.(2010). Microanalysis workshop manual. 2010 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Association Conference,Alberta:Canada.

Corey,G.(2013).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10th ed). Pacific Grove:Brooks & Coles,Cengage Learning.

De Jong,P. D.,& Berg,I. K.(2012). Interview for solutions(4th ed.). Pacific Grove:Brooks/Cole.

De Shazer,S.,Dolan,Y. M.,Korman,H.,& Trepper. T.(2007). More than miracles:The state of the art of 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Philadelphia:Haworth Press.

nlc202309021446

Hearling,S.& Bavelas,J. B.(2011). Can questions lead to change? An analogue experiment. Journal of Systemic therapy,30(4),30-47.

Korman,H.(2011). The Workshop of Solution Focused Brief Therapy. Beijing:China.

Macdonald,A. J.(2007). Solution-Focused Therapy:Theory,Research & Practice. London:Sage.

The Representive Skills of 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Weisu HSU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and Counseling psychology of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Taipei 10610,China)

Abstract:The interventional techniques of 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SFBT)attempts to guide and promote the clients to narrate their stories in a positive way,due to its unique views of humanity,fundamental beliefs and professional values. Representive skills of SFBT always implies an affirmation of ability strengths and self-set goals of the clients,which not only facilitates progress and positive change to the clients,but also helps to build relationships with the clients. The article aims to provide an overall description about representive skills of SFBT and the not-knowing attitude in asking questions.

Key words: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representive skills;not-knowing attitude

栏目编辑/黄才玲 终校/王抒文

焦点短期心理咨询 篇6

一、焦点解决短期咨询符合高校心理教育的要求

心理学在科技、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 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更新和丰富着。在众多的心理学理论和流派中, 焦点解决短期咨询 (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SFBT, 以下简称焦点咨询) 以其特有的理论背景和简单易操作的技术优势, 在众多的心理学流派和理论中占有自己一席之地。焦点咨询由美国的Steve de Shazer及其韩裔夫人Insoo Berg Kim正式创立。同传统的咨询流派不同, 焦点咨询关注的重点不是致使产生问题的原因, 而是产生问题之后如果解决, 即传统咨询流派重视的是问题导向的工作过程, 而焦点解决重视的是工作导向的工作过程。它引导人们关注事情的积极面和正向的力量, 关注的越多, 积极的因素越多, 消极的因素就越少。对高校中工作量繁重的辅导员来说, 焦点咨询省时省力, 强调的是问题产生后的解决, 见效快, 是非常适合高校心理工作者、辅导员及学生工作者的。

(一) 焦点咨询的理念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经过多年知识的积累, 进入大学阶段, 很多大学生都具有比较高的知识储备量, 很多学生同时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善于分析思考, 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快, 思维活跃。大学生的这些特点使得焦点咨询在运用时显得更加顺畅和得心应手。Shazer认为, 来访者对咨询所要达到的目标了解得越清楚, 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同时, 花费的时间也就越少。因此, 焦点咨询方向的咨询师会努力地帮助来访者找出其生活中所描述的问题得以解决之后的场景或者目标。鉴于此, 对于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和反省能力均很强的大学生来说, 焦点咨询的应用尤为合适。目前, 大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大部分都是发展性或者适应性的问题, 真正处在心理问题或者心理障碍的案例很少, 并且主要集中在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学习动力、考试焦虑等层面, 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和处理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找到问题发生的原因, 主要致力于解决。

(二) 焦点咨询适应学校心理教育的要求

很多高校的实际情况基本都是相同的, 即, 一个辅导员可能同时带几百个学生, 面对着需要提供服务的几百个学生, 不可能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为某个学生花费过多的时间, 这便对传统的咨询方式提出了挑战。虽然高校辅导员不需要掌握各种心理咨询的技巧, 但是掌握一种实用的技巧对于处理学生的困惑还是极其必要的。焦点咨询正好符合了这种需求, 可以减少案例的解决时间, 可以服务更多的学生。同时, 高校也希望心理教育者或者辅导员能够及时地发现并且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 以使学生的心理状态处在一个健康的层面, 所以, 以短程和工作导向的焦点咨询完全符合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并且, 焦点咨询理论清晰, 层次分明, 即使没有心理学背景的人依然可以学会并使用。

二、焦点咨询的基本理念

(一) 以工作导向为出发点, 忽略问题的起因

焦点咨询关注的重点不是问题产生的原因, 而是如何有效地解决问题。传统问题导向的咨询模式强调的是探寻造成来访者问题的根源, 通过了解问题的源头来解决问题。但是造成问题的原因往往是多种多样的, 并且很难确定。很多情况下, 问题是由来访者和环境或者其他人的互动而成的, 因可转变为果, 果亦可转变成因, 这样, 很多时候探寻问题原因会陷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矛盾逻辑中。这样的过程不但会消耗大量时间, 而且对来访者负性回忆的过程还可能使来访者再次体验无助和伤痛, 就像剖开并没有痊愈的伤口。而焦点咨询取向的咨询师会引导来访者把注意的重点放在解决问题上, 关注于解决问题后的场景, 哪怕只有微小的改变也会鼓励来访者积极主动地探索, 寻求对自己有益的想法、行为或决心。高校辅导员可以将焦点的理念应用到日常对学生辅导中, 可以使学生尽快摆脱过去的事件对自己生活的影响。

(二) 以正向视角关注和解决问题

焦点咨询关注的是来访者自身解决问题的正向力量, 而不是关注其缺陷。在咨询过程中, 关注的是来访者取得的可以使自己状况变好的成功的经验, 而不是造成使自己更糟的状况, 并且一直会强调来访者自身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且协助来访者放大这种能力。在现实的生活中, 奇迹式提问和水晶球式提问都是常用的技巧, 如, “如果明天你早上醒来, 你现在所面临的所有问题都没有了, 那么你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呢?”“如果现在有个神奇的水晶球在你面前, 可以看到你想要的美好未来, 你猜你会看到什么呢?”通过将来访者注视的焦点由过去和现在的问题转移到一个比较满意的生活状态中。

(三) 关注细微的改变, 小改变带来大变化

在焦点咨询的理念中, 认为来访者身上发生的微小的改变也会通过连锁的反应带来来访者大的方面的改变, 一个方面的小的改变可以带来其他方面的小的改变, 这样, 不断的连锁反应最终会在来访者身上形成一个大的转变, 就像滚雪球一样。在高校辅导员使用焦点咨询的过程中, 辅导员要做的就是协助学生自己做出微小的积极的改变, 并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改变, 然后给予强化。当学生的小改变带来周围人的良好反应时, 他就会努力维持这种良好的状态, 从而由小的改变带来大的系统的改变。而且, 小的改变比较容易实现, 小的改变带来小的成功, 小的成功还会增加学生的信心。

(四) 关注例外

焦点咨询过程的另一个假设是“问题总会有例外的存在”, 咨询师在咨询的过程中要关注来访者身上的例外情况, 即, 在什么情形下状况不是这样的, 并以此为出发点, 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因为来访者一直认为困扰他的问题是一直存在的, 但是问题并非是持续的, 在一些情况下问题是不明显的, 甚至是消失了的。只是由于来访者关注的重点都是问题给自己带来的麻烦和痛苦, 并受到这些负面情绪的困扰, 进而忽略了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 问题是很微弱或者是消失了的。焦点咨询的理论认为, 如果帮助来访者找到问题的例外情况, 便会减轻来访者的痛苦和麻烦, 这样还会使来访者认识到自己一直忽略的自身资源, 进而也就找到了问题解决的方向。寻找来访者的例外在焦点咨询的技巧中占有举重轻重的地位, 咨询师在与来访者进行交谈的很大的一部分时间是协助来访者找到并且认识到例外。对于那些自身无法找到例外的来访者, 咨询师可以给来访者“创造”一个例外, 通过“创造”的例外推动例外的发生。高校辅导员在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困惑时, 同样要注意挖掘和创造例外, 使学生通过例外的一个“小窗”, 可以窥见问题解决的整个风景。

(五) 重视每次咨询的成果

传统的咨询理论认为, 咨询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 不可能一次完成。而焦点咨询的理念是把每一次咨询都作为最后一次, 不把问题解决的实行放在以后或者下一次。是否需要进行下一次会谈, 是通过对来访者的具体情况来判断和商量后共同确定的。这样, 焦点咨询的时程较之于传统的咨询是极大地缩短的, 并且其实用性也是极大地提高。焦点咨询这样的理念十分符合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尤其是大学生这个群体, 对于辅导员辅导学生具有极强的适用性。高校辅导员都有很繁忙的工作, 因此, 缩短每次辅导学生的时间对高校辅导员来说就显得很重要。通过焦点解决的方式, 可以随时结束对学生的辅导, 大大缩短了时间, 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焦点咨询在高校发展空间很大

在传统的心理咨询或者辅导中, 多少都带有一些医学模式。学校的心理老师多会对学生做出健康与否的判断, 并且常常使用判断病与非病的量表来进行测量和诊断, 然后采用医生记录病史的方法来建立心理档案, 这点在以精神分析为取向的咨询师中尤为常见。在大学中, 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健康的, 因为年龄和身心的发展阶段以及阅历等原因可能会遇到一些发展性的问题, 但都达不到病的程度。所以, 传统的以判断病与非病的心理咨询理论和技巧不适合在学校内使用。而焦点咨询不以判断病与非病为出发点, 其理论的主要根基是建立在积极乐观的前提下, 通过帮助学生自助达到其调整自身行为的目的。所以, 焦点咨询的理论和实用性使其很适合在高校内使用和发展。

综上所述, 焦点咨询作为一种心理辅导和治疗的技术, 它的发展时间是很短的, 但是其适应了现代社会快节奏的发展规律下人们普遍追求“速食”的特性, 同样更适合在快节奏下身心发展规律都走在前沿的大学生群体, 高校辅导员可以借鉴和内化焦点咨询的理论, 结合自己在工作中的实际情况, 形成实用的、适合自己及学生、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本土化的心理辅导技术, 这对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 促进大学生的心灵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在国内的运用 篇7

关键词:焦点解决短期治疗,适用性,有效性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是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核心的短程心理治疗技术, 最初是由Shazer和妻子Kim等人于1980年代初期在美国威斯康星州的短期家庭治疗中心发展起来 (De Shazer, Berg, 1992) , 于1980年代末被引进港台, 随后逐渐引入大陆。在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已逐步发展成熟, 并以其周期短、时效好、易操作等特点, 成为当今国内外新兴的、越来越被广泛使用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1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简介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是在后现代建构主义的思潮中发展起来的, 是一种后现代的心理治疗方法。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 现实并不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 而是存在于语言、意义和文化之中, 是由人建构出来的 (Laird, 1995) , 因此焦点解决短期治疗认为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并不是独立的客观事实, 而是通过治疗师和来访者的交谈逐渐建构出来的。此外,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还受系统观的影响, 它相信来访者自身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调治疗师要善于发掘来访者已有的潜能, 并加以发挥;同时, 根据系统观提出的系统中有黑既有白的观点,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更多关注系统中白的部分, 即重点探讨问题的不发生时的例外状况, 着力扩展白的部分, 从而减少同个系统中黑的部分, 由此促使改变的发生 (Berg, Ga Hagher, 1991) 。

受后现代建构主义思潮的影响,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与传统治疗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 它摒弃治疗师的专家角色, 摒弃探讨问题原因的做法, 而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 视来访者为自身问题的专家, 治疗构成中重点关注来访者的目标、资源和正向经验。该治疗方法的基本主张可用一句话概括, 即强调解决问题, 并以正向的、朝向未来的、朝向目标的积极态度促使改变发生 (戴艳, 高翔, 郑日昌, 2004) 。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认为很多问题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 要准确确定其因果关系存在一定难度, 与其在治疗中花费大量时间探索原因, 不如重点把握来访者的目标, 着力寻找解决办法;其次,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并不认可给某种行为贴上病态标签的病理学做法, 并指出问题的存在也具有某种正向功能;再次,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认为来访者是最了解自身问题的人, 他们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潜力, 强调应更多关注来访者的积极面;最后,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格外重视例外的经验, 即来访者的问题没有发生或严重程度较低、发生次数较少的情况, 认为探讨例外经验是找到解决问题方法的重要途径。

在上述基本主张的指导下,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实施的策略是以解决发展为导向, 从正向积极的角度拟定治疗目标, 同时考虑问题的多面性和特殊性, 发展弹性的问题解决方法。对治疗师的具体要求包括, 第一, 强调治疗师对来访者应具有积极的看法, 相信他们有能力发展适合的解决办法;第二, 治疗师要以一种正向的、未来导向的合作方式与来访者进行互动;第三, 治疗师的责任是帮助来访者找出问题的例外, 引导来访者发掘自身具备的能力和资源, 并对来访者在治疗进程中发生的小改变进行鼓励和强化, 引导来访者意识到小改变的存在和价值, 以此推动更大改变的发生和持续。

2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在国内的运用

在西方国家, 众多心理学者已积极探索过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在家庭领域、学校领域和社会领域的具体运用。在学校领域中,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作为一种积极心理学倾向的咨询方式, 有利于教师在进行学校心理咨询时产生积极的学生观, 使教师注重学生问题的解决;在社会领域中,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资源取向以及向善的姿态, 使心理咨询更易被接受, 通过发现、激发来访者自身的内在优势和资源, 帮助他们利用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

在对焦点解决短期治疗进行适用性探讨的基础上, 更多学者则通过实证研究检验该疗法在我国运用的有效性。在学校心理咨询领域, 研究证实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对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的效果。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有助于改善初中生人际关系状况 (陈建波, 2005) ;研究结果也证实, 焦点解决短期班级心理辅导对提高高中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作用优于传统班级辅导 (邓莉芳, 2007) ;此外, 焦点解决短期团体心理辅导还助于改善高中生的应对方式, 进而缓解高中生的焦虑、抑郁情绪并改善社会支持状况 (张洁, 2012) 。在心理卫生治疗领域, 多项多找研究证实合并使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对心理障碍能起到更显著的疗效。杨放如等人的各项研究结果表明, 焦点解决短期疗法合用药物的治疗方法对强迫症的疗效好于单用药物的治疗方法 (杨放如, 朱双罗, 罗文凤, 2005) , 以焦点解决短期治疗为主的心理社会综合干预能显著减少网络成瘾少年的上网时间, 并有利于改善其情绪和心理功能 (杨放如, 郝伟, 2005) , 而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结合家庭治疗能显著改善品行障碍儿童的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 同时有助于改善其强迫、敌对及恐惧等症状 (杨放如, 朱双罗, 罗文凤, 2005) ;余柳霞等人的研究结果发现药物合并焦点解决短期治疗不论是对社交恐惧症, 还是对抑郁症都有更好的疗效 (余柳霞, 刘坤, 赵俊雄, 2006;余柳霞, 蒋庆飞, 2007) 。

上一篇:化学习题教学设计策略下一篇:老年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