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咨询

2024-09-21

短期咨询(精选4篇)

短期咨询 篇1

1. 概述

儿童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 常会在知识、技术、音乐情感体验上遇到难点, 当攻克不下时就容易产生各种消极情绪, 影响钢琴学习的积极性, 甚至还会导致放弃钢琴的学习。如果教师善用方法引导学生排解情绪, 增强学生的信心, 则不仅有利于当下缓解情绪, 还能培养学生坚韧、乐观、努力的良好品质。由于一堂钢琴课时间有限, 只有45分钟, 并且这些情绪问题通常成因复杂, 较之传统的心理咨询方法, 焦点解决短期咨询方法更能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 (Solution focused Brief Counseling简称SFBC) 是20世纪80年代早期, 由Stevede Shazer和Insoo Kim Berg夫妇及其同事在美国威斯康星州之密尔沃基的短期家庭咨询中心创立的。不同于其他传统心理咨询, SFBC不追究问题的原因, 而把重点放在问题的解决上, 咨询的中心任务在于帮助来访者考虑现在开始应该做些什么, 使问题不再继续下去。SFBC的创始人Insoo Kim Berg把东方“阴阳太极”中“变”的思想植入心理咨询中, 将“阴阳太极鱼形图”中“白”的部分设定为“问题不发生时的情形”, 把“黑的部分”设定为“问题发生时的情形”, 整个系统是守恒的。她认为传统方法是从“黑的部分”入手, 通过减少黑来增加白;而SFBC则是从“白的部分”入手, 白色部分增加, 黑色部分自然会减少, 所以SFBC着眼于扩大来访者的积极体验区间, 自然缩小消极体验区间。

SFBC认为任何人都不可能一直处于问题情境中, 称问题不发生的情形为“例外”, 而这些存在于每个人身上的不同“例外”常常可以作为问题解决的引导。把这些“例外”发生时正向的、成功解决问题的方法迁移运用到未来类似情境中, 可以帮助改变朝着预期的方向发生, 小的改变会带来大的改变, 最后导致整个系统改变。

2. 钢琴教学中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

2.1 焦虑

焦虑是人预感到不利情景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担忧、紧张、不安、恐惧、不愉快等综合情绪体验。在钢琴学习中, 通常是解决不了的技术上的难点造成的。儿童年龄小, 心智还不成熟, 心理承受能力较低, 如果尝试了一两次还不能达到技术上指定的要求, 儿童就很可能会自暴自弃地乱练、哭泣, 嘴上常会焦急地说“我不会”、“练不会”。只有先让儿童的情绪稳定下来, 才有可能解决技术上的问题。

2.2 逃避

逃避是一种不接受的行为, 钢琴学习中通常表现为假装不在意和向家长说谎。在技术或音乐表情上达不到教师的要求时, 一些儿童会说“我就喜欢这样弹”、“我没打算花时间练”等表现是自己不重视、不努力, 而不是做不好、做不到;另一些孩子则会在回家练习时对家长说“我不知道怎么练”、“我不会”逃避他们不想练习的部分, 回课时则对老师说在家没有练。

2.3 依赖

依赖是人格特征的一种表现形式。在钢琴学习上常表现为没有主见、缺乏自信, 遇上难题总是希望老师、父母帮助解决。有些儿童练琴需要家长坐在旁边监督, 识谱需要家长帮他唱出来, 节拍需要家长打, 甚至授课时讲授的知识也依赖家长记, 等着回去时问家长。长此以往, 自身的学习能力必然会逐渐减弱, 独立自主的行为习惯很难培养起来。

3. 焦点短期咨询方法的运用

3.1 寻找例外———寻找正向经验

对求助者来说, 挫败的经历不可能一直发生, 总会有成功的经验这一例外发生, 而成功经验发生时的情境、求助者当时的行为等都为问题解决提供了参考。当学生回课效果不好, 总是达不到要求时, 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曾为这个要求做出过什么样的努力, 引导学生探讨这个要求是否曾经达到过, 即从“例外”的正向经验中探索解决方法。如每小节三拍的双音跳音练习, 学生连续跳总是跳不好, 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弹奏以前学过的含双音跳音的练习, 当学生成功弹奏出跳音时, 表扬学生, 并让学生回想自己是怎样弹出这个跳音的, 再练习连续的双音跳音练习, 让学生相信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方法可以完成技术问题, 缓解不良情绪。

3.2“滚雪球”———以小带大

SFBC认为改变不是全无或者全有的, 改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应该从求助者本人原来做出的有效行为或容易做到的行为入手, 踏出第一步, 再适时予以强化, 让求助者产生成就感, 进而发生更大的改变。在钢琴教学中, 碰到技术难点学生无法攻克时, 可以将其分解为多个较为简易的技术点。如左手跳音、右手落提这一双手配合动作, 可以先将其分为左手跳音、右手落指, 学生完成则教师给予鼓励和赞美, 在此基础上右手再加上“提”这一动作, 学生成就感提高, 信心增强, 不知道该怎么做、做什么的焦虑感也会随之减少, 就更有耐心完成“提”的动作。

3.3 采用后设认知———奇迹式询问

所谓后设认知是指将来访者未来可能发生改变的结果呈现在咨询情境中, 而使来访者因为能预见改变的方向产生改变的动机。来访者被问题困扰, 大多是因为其一直处于问题情境中走不出来, 即“短视”。可以用奇迹式询问法, 让来访者想象问题已经解决以后的情境, 帮助他们逐渐摆脱问题阴影。在钢琴教学中, 学生出现说谎、逃避、依赖等行为时, 教师可以用奇迹式询问来引导, 如问孩子“如果你睡一觉醒来, 发现自己会弹这个小节了, 你会有什么反应?爸爸妈妈会有什么反应?”、“如果你老老实实练习而不是说‘不会练’, 第二天成功弹出这一小节, 爸爸妈妈又会是什么反应?”、“如果你是自己练习而不是妈妈陪着你练习, 妈妈会对你说什么?”来引导学生想象问题解决后的生活, 在心里建立起要求改变的期望。

3.4 家庭作业的布置———等级式评分

如何将咨询落实到生活之中, 这就是家庭作业的布置。在钢琴教学中, 几乎每堂课都会布置家庭作业———钢琴曲, 这是焦点短期咨询在钢琴教学运用的一个有利点。不同于以往学生把作业做掉就教授新内容, 教师需要根据原先定的问题解决目标和实际解决效果给学生的回课做等级式评分。如先给这堂课打一个分 (10分制, 如4分) , 然后和学生商量好下节课需要解决哪些点, 达到多少分 (如5分或6分) , 回课后根据情况告诉学生得分, 并继续鼓励学生力争向得到更高分努力。

4. 结语

SFBC为钢琴教学工作提供了新的解决问题角度。教师可以取其优点, 借鉴其方法, 保持交流, 相信学生, 寻求例外, 立足现在, 面向未来, 解决学生在学琴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更好地学习钢琴。

摘要: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是一种强调问题解决方案的建构的短期咨询模式, 它的特点是寻求例外、寻求正向经验、以小见大、重视未来等。将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的优点与钢琴学习相结合, 能在短期内较好地解决儿童钢琴学习中的不良情绪问题, 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坚强品质。

关键词:焦点短期心理咨询,钢琴教学,现状,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李晓丽.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新视角[J].教育探索, 2008, 5:124-125.

[2]郝慧颖.焦点短期心理咨询的特点及其在儿童心理咨询中的应用[J].校园心理, 2009, 7 (4) :255-256.

[3]钟志农.焦点解决短期咨询:小改变引发“滚雪球”效应[J].思想理论教育, 2008, 18:79-80.

[4]申雯.焦点解决短期咨询概述[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7, 2 (1) :22-24.

[5]刘宣文, 何伟强.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原理与技术评述[J].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4, 2 (2) :451-454.

[6]吴蕾.钢琴技能学习心理的探析[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 2007.

短期咨询 篇2

随着后现代时代(post-modern)的来临,咨询(counseling)的学派也有所变迁。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SFBT)的晤谈过程不同于传统的问题焦点(problemfocused)取向,转以建构解决之道(solution-building)为焦点,让当事人来谈问题的“解决之道”(solution),可以从咨询晤谈互动中被厘清、“概念化”(conceptualizing),并逐步“建构”之。SFBT归属短期治疗(short-term therapy)之一支,也被称为后现代及社会建构论(social constructivism)取向,是心理治疗范式(paradigm)转移的代表之一(Kim, 2006)。

自SFBT创始人之一Steve de Shazer 于1982年开始著书发表SFBT的相关论点开始,SFBT的发展已有将近三十年的历史。源自于家族治疗的SFBT是透过Steve de Shazer、Insoo Kim Berg以及来自不同背景的伙伴所组成的工作团队率先提倡的。20世纪70年代期间,de Shazer和Berg无法满足当时主流治疗取向及其操作方式,乃透过与单面镜后团队细心地观察整个治疗过程,正式与非正式地聚会探讨咨询录像带的历程与咨询效果,聚焦于使当事人满意的有效介入,探究晤谈效果与介入之间的关系,而不断地修正与发展SFBT的哲学与技巧。终于在1978年,de Shazer和Berg的团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瓦基之短期家族治疗中心(Brief Family Therapy Center, BFTC),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机构,从而正式创立了SFBT这个新兴学派。之后,de Shazer与Berg的团队便一直以这个新颖的咨询取向来与当事人工作,并努力使SFBT此一取向的特征越显明确独特(de Jong & Berg, 2012; Franklin, Trepper, Gingerich, & McCollum, 2012)。

所谓“最好的实务”即对特定当事人-咨询师系统是“有效”的(Fiske, 2008);SFBT一路的发展,都是看重咨询的“有效性”,并透过临床实务结合研究历程检验确认咨询的有效之处,而非先有某理论假设再加以验证之,所以SFBT的有效性深得实务工作者及当事人的好评(Trepper, McCollum, De Jong, Korman, Gingerich, & Franklin, 2010)。关于SFBT的疗效,如同Kim(2006)、Stams等人、Macdonald(2007)及Trepper、Dolan、McCollum和Nelson(2006)于汇整SFBT研究后的宣称:SFBT 可以产生小而正向的治疗效果,且特别在个人行为改变上有成效。SFBT乃被证实与其他学派具有一样程度的效果,不过,对于特定议题以及某些类型的当事人(如某些接受传统治疗方式无效者),SFBT所需的晤谈次数更少而更具经济效益,甚至比其他取向更能满足“当事人自主的需求”。

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SFBT已广为人知。SFBT的相关著作、研究及其应用领域亦不断增长,其中包括:小区心理卫生中心、州立与私立医院、心理和社会工作机构、学校与牧师协谈工作机构、儿童保护服务、收容福利机构与监狱司法系统、企业机构组织等场域;中小学生、青少年、成人、夫妻、家庭、青少年、偏差行为学生、中辍生、高关怀族群、特殊教育学生与家长等对象;药酒瘾、网络沉迷、非自愿个案、多动或其他行为问题、精神疾病、家暴与虐待、亲子关系、生涯、低自尊、情绪与创伤、危机干预、人际关系等主题;以及个别咨询、团体咨询、家庭咨询及督导、网络咨询、管理与教练等领域;真可谓一个实用性与应用性高的咨询派别(许维素,郑惠君,陈宇芬,2007;许维素,蔡秀玲,2008 ;许维素,2009,2013;de Jong & Berg, 2012; Franklin, et al., 2012)。如同Macdonald(2011)所强调,虽然SFBT不是能适用于所有人与所有事情,但是,所有的人与事皆可试着采用SFBT这个取向来加以协助或介入。

美国咨询领域大师Corey(2013)认为,当心理治疗能着重于解决之道及未来导向,协助当事人透过以解决之道为焦点的晤谈,让当事人重新以个人优势(strengths)为导向,那么,如SFBT的短期心理治疗是很有可能于很短时间内发挥效用的。然而,SFBT之短期治疗的色彩,并非意指一定得在特定次数的短期内工作,反而是强调“不做没有必要的晤谈”。明显地,SFBT支持的咨询在较为短期的时间内就能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并拥有当事人改变的加速与持续、治疗满意度的提高,以及较少的咨询师专业耗竭等优点,所以相当符合临床实务、政府部门、保险制度等现代社会需求(Kim, 2006)。

近二十年,SFBT也进入中国台湾、大陆、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华人地区以及韩国、日本等亚洲其他地区的咨询服务工作之中;特别是因SFBT与华人文化的契合,使其深受华人区域实务界好评。故此,SFBT以短期为导向,以解决之道与优势为焦点,不重视过去及历史、看重现在及未来的时间点等优点,于现代社会中,是一个相当值得推广的咨询派别。

二、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咨询哲学:从社会建构论的影响谈起

透过de Shazer广泛的阅读兴趣,SFBT深受Gregory Bateson早期的沟通学作品及系统观点、Milton Erickson催眠心理治疗取向、Palo Alto之MRI策略学派、东方佛教与道教思想的影响(de Shazer, Dolan, Korman, & Trepper, 2007;Trepper et al., 2010)。尤其是社会建构论的诸多观点,特别能说明SFBT的哲学精义。

(一)社会建构论的重要观点

二十一世纪, SFBT归属于社会建构论的一支,展现了心理治疗领域重要的范式转移,为咨询实务工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多元化观点,对于心理治疗领域的发展影响甚大。过去,现代理论者(modernist)看重客观与科学的观点,强调唯一、外在的现实(reality),探寻着人们的本质与真实,认为人们寻求咨询或者来谈问题,乃因为当事人认为所拥有的问题,背离了大众认定的“正常”行为范畴,并且,此问题肇因于过去的经验,而决定了现在的行为,值得加以揭露。然而,迥异于这些现代理论的个别治疗与家庭系统治疗工作重点,社会建构论特别看重以下几个观点(Corey, 2013; Kim, 2006; Hearling & Bavelas, 2011; Nelson & Thomas, 2007):

(1)社会建构论并不认为任何知识是理所当然存在的,这一观点挑战着传统的、约定俗成的知识来源,也提醒着人们要去质疑对世界“应为如何”的假设。社会建构论强调着多元差异的框架,认为需要各个拥有知识者的统整与合作。社会建构论相当看重当事人主观的现实,不会质疑其是否正确或合于逻辑,并特别呼吁,没有所谓的生活的“正确”或“唯一”的方式,也没有哪一个人理解知识的方式会比另一人更为优秀。

(2)社会建构论认为,了解与描述“世界为何”的语言与观点,是具有个人历史与文化脉络的独特性与关连性的。任何对现实(reality)的了解都是基于语言的使用,以及人们处于其生活情境的功能运作;而特定主流社会脉络中的历史事件与语言的使用,会对个人真实(truth)的范畴有所限制。至于当事人描述故事的语言形态与用字,具有创造当事人经验的独特意义;亦即每一个诉说故事的当事人,都有其对特定情境的主观知觉。而其表达,也有着个人化的真实。

(3)社会建构论认为知识不是来自孤立的心及个人化的经验,知识与语言并不是固定不变或普遍存在的,也不存在着语言表达者所谓的背后深层的结构。人类的知识是被建构而来,而非被发现的,而且,知识是需要依赖脉络而存在的。知识与意义是人们解释历程的一些面向,是以交谈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为基础,是他们共同完成并一起协商而得的。所以,知识是源自人们相互主观及互动关系的特殊性,透过对话诠释、分享及关连性经验的过程,而被创造出来;亦即,此一过程并不是知识引起的个体内在过程,而是一个相互沟通的社会过程。

(4)社会建构论相信,知识的建构是透过“社会互动”而来,所谓的知识与社会互动是同时存在、相互影响、共同建构的。换言之,人们在社会关系中创造了意义。众人所认为的“事实”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与人互动的产物,且人类的本质是社会性的故事化生活(socially storied lives)。而所谓的“理解”(understanding),亦是从社会互动中相互协商而来,这些协商得来的理解,被视为是实际影响社会生活的实务运作,并非仅是抽象的概念。一如社会行为最重要的层面是通过沟通产生影响,而沟通是社会行为顺序里最重要的因素一般,每个人在与不同的人沟通时,其行为是有所不同的。于是,在沟通互动时,要去理解整个沟通脉络与历程,而非只着眼于单一事件与讯息;进而,改变一个人,不仅只是处理内在议题,而是可以透过改变沟通互动以及外在系统而得(Nelson & Thomas, 2007)。

(二)社会建构论与SFBT的咨询理念

基于前述,对于咨询历程,社会建构论的工作哲学提醒着:当事人对问题的解决之道并没有绝对正确的选择,应由拥有资源与力量的当事人,来加以建构编辑。社会建构论并不高估专业人员的专家角色,而更看重当事人对于自己生命的专家性,并置当事人于一个优势位置,认为当事人能够理解自己、知道什么对自己最好,并能产生生活经验的意义。咨询的历程则是由当事人与咨询师共同建构出一种所期望的现实,因而当事人与治疗师平等的位置与合作的关系是更被提倡的,甚至比心理评估(assessment)或咨询技术更为重要。

再者,由于“沟通”是心理治疗的基本工具,于心理治疗的沟通过程中,此一沟通本身就受到晤谈沟通历程的影响,所以,焦点解决晤谈知识的产生无法单靠咨询师或是当事人来启动,而是一种对话的产物,是双方参与者的共同资产。治疗的对话以及寻找解决之道的过程,都是由咨询师与当事人在合作关系中一起发挥创造力而得的,且此共同合作的过程是透过每一时刻的、可明确辨认的互动与共同理解基础(grounding)而形成。为了理解当事人并帮助他们建构所欲的改变,了解当事人的叙说以及对其语言历程的解构,乃成为咨询工作的核心(Corey, 2013; Kim, 2006; Hearling & Bavelas, 2011; Nelson & Thomas, 2007)。

所以,SFBT视咨询是一个独特的过程:咨询师主动投入于协助当事人以不同的方式与角度来诠释自己、所处的情境、个人的行为、人际互动及模式,进而运用既存的力量与优势来确认与发展自己的解决之道。SFBT相信,于心理治疗过程中,所谓的“来谈问题”是存在于当事人的语言、经验以及脉络之中的,咨询过程就是在描述当事人经验本身的同时,脉络化(context)地理解当事人;往往,人们不是藉由收寻新信息来解决问题,而是通过重新整理已知的一切来突破困境(de Shazer, et al., 2007; Nelson & Thomas, 2007)。因而,在咨询历程中,SFBT的咨询师并非找寻或进行绝对性的解释与诊断,并且不特别注意当事人历史背景及病理诊断,反而特别注重倾听当事人如何主观理解自己所关注的议题及身处的情境,包括他们使用什么语言及如何描述自己的故事;同时,咨询师也会以当事人希望问题解决后的不同生活为咨询目标,并使当事人善用其个人优势与内外在资源,以共同建构出让当事人可以美梦成真的特定行动方式。尤为可贵的是,若当事人于治疗脉络中共同创造了关于改变的行动信息,往往在回到自己生活中后,将会将其变成足以内化的、持久的、非特定脉络化的行为(Trepper, et al., 2010)。

是以,对于当事人在咨询中所提问题的解决之道,以解决之道为焦点的SFBT所秉持的观点为:

(1)咨询是基于建构解决之道(solution building),而非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

(2)谈论更多解决之道而非问题,将促使当事人拥有处理问题的自主性。

(3)问题不见得能被解除,但解决之道仍可尝试去建构。

(4)事情没有绝对的因果论,当事人的解决之道也不见得必然会与任何被当事人与咨询师所确认的问题,有着直接的关连。

(5)发展解决之道历程的语言,不同于探讨问题的语言。

(6)适合的解决之道(如所欲目标、偏好未来与解决方法),不见得适合另一个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其所需要的解决之道也有其独特性。

(7)解决之道即在当事人的个人经验之中。

咨询工作的重点在于辨认与强化潜在的解决之道,包括在过去类似的情境中、在目前某些时候或在类似情境下,有效处理或减轻问题的方法,或者曾对其他人有帮助之处。

三、极致希望与尊重之发挥

深受社会建构论影响的SFBT,为一“以现在与未来为焦点”“以可能性及目标为导向”的取向,重视当事人的优势、复原力、成功经验及有效用之处,颠覆过去看待问题及解决方法的窠臼,强调应减低对过去的失误、个人的弱点、问题及病理诊断的关注,可谓是“以胜任能力为基础的模式”(competency-based model)。对照过去传统以问题为焦点的咨询取向,SFBT乃有其独特的咨询历程重点(Corey, 2013; de Shazer, et al., 2007; Trepper, et al., 2010):

若以一个阴阳太极图来表示SFBT的独特性,以问题为焦点的咨询取向,看重的是探索黑的部分,而SFBT深入探讨的,则是白的部分(见图1)。亦即,以问题为焦点的咨询取向,希望能找到形成问题恶性循环的模式,进而打断之、重建行为模式;而SFBT的意图,则是直接找寻可以立刻造就正向循环的力量与要素,进而立即串连以形成正向循环。

以SFBT咨询的动态历程来看,当事人来的时候,往往只谈到问题(如图2中黑的部分),经过SFBT的历程,当事人开始看到目标、资源、优势、力量,白的部分(正向知觉)不断增多,那么黑的部分,即使整体的比例都没有改变,但在当事人的知觉里,黑的部分所占“比例”也是会相对减少的。所以在当事人正向知觉扩大、看到自己的目标与优势力量之后,再回头看问题,对于问题的定义、感受以及想要的目标,都会随之改变。这也是SFBT所谓的“知觉”(perception)扩大与转移的工作。而SFBT这种检索与造就正向循环与扩大的过程,就可能会较问题导向派别所需的时间来得较短些,同时这样的咨询模式更容易促使当事人觉得咨询过程并不会那么痛苦,如此,除了相信自己是有力量可以去面对之外,也会更容易信任咨询师并投入于致力改变(许维素,2009,2013)!

由于SFBT晤谈的焦点是以现在与未来为导向的,其主要治疗任务在于探讨当事人自身所欲的未来,以及需要做什么以达成想要的不同,而非以过去的问题或现在的冲突为主要核心;当然,SFBT晤谈都是以使当事人更为健康为发展方向的。SFBT的核心假定是:咨询的目标乃由当事人所决定,而咨询师之任务则是以尊重的、合作的、不评价的姿态,在当事人价值观及其逻辑推论的参照架构(reference frame)运作内,针对当事人目标协助其建构出具体、正向化、行动化、情境化的小步骤,并平稳地一步步前进。也由于当事人的解决之道是以其个人真实的生活为基础,而非是其他专家的灌输,因而SFBT相当适用于各种文化背景者(Macdonald, 2007)。

是以Berg与 Dolan(2001)认为,若为SFBT下定义,则可直言SFBT是一种“希望与尊重的实用主义”(pragmatics of hope and respect)!

参考文献

[1]许维素.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的应用[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2]许维素.建构解决之道——焦点解决短期治疗[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3.

[3]许维素,郑惠君,陈宇芬.女大学生焦点解决网络实时咨商成效与相关议题研究[J].教育心理学报.2007,39(2):217-233.

[4]许维素,蔡秀玲.高中职辅导教师焦点解决团体督导成效之研究[J].教育心理学报.2008,39(4):603-622.

[5]Corey, G..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10th ed.)[M]. Brooks & Coles, 2013.

[6]De Shazer, S., Dolan, Y. M., Korman, H., & Trepper. T.et al. More than miracles: The state of the art of 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M]. Philadelphia: Haworth Press, 2007.

[7]De Jong, P. D., & Berg, I. K.. Interview for solutions (4th ed.)[M]. CA: Brooks & Cole, 2012.

[8]Fiske, H.. Hope in action: Solution-focused conversations about suicide[M]. NY: Routledge,2008.

[9]Franklin, C., Trepper, T. S., Gingerich, W. J., & McCollum, E. E.. 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A handbook of evidence-based practice[M]. NY:Oxford,2012.

[10]Hearling, S.& Bavelas, J. B.. Can questions lead to change? An analogue experimen[J]. Journal of Systemic therapy, 2011, 30(4): 30-47.

[11]Kim, H.. Client growth and alliance development in Solution-focused brief family therapy[D]. Buffalo: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2006.

[12]Macdonald, A. J.. Solution-Focused Therapy: Theory, Research & Practice[M]. London: Sage,2007.

[13]Macdonald, A. J.. Solution-focused training manual[M]. Landon,2011.

[14]Nelson, T. S. & Thomas, F. N.. Assumptions and practices within the 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tradition. In T. S. Nelson, & F. N. Thomas (Ed) Handbook of 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Clinical Applications[M]. NY:Haworth Press,2007.

短期咨询 篇3

一、焦点解决短期咨询符合高校心理教育的要求

心理学在科技、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 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更新和丰富着。在众多的心理学理论和流派中, 焦点解决短期咨询 (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SFBT, 以下简称焦点咨询) 以其特有的理论背景和简单易操作的技术优势, 在众多的心理学流派和理论中占有自己一席之地。焦点咨询由美国的Steve de Shazer及其韩裔夫人Insoo Berg Kim正式创立。同传统的咨询流派不同, 焦点咨询关注的重点不是致使产生问题的原因, 而是产生问题之后如果解决, 即传统咨询流派重视的是问题导向的工作过程, 而焦点解决重视的是工作导向的工作过程。它引导人们关注事情的积极面和正向的力量, 关注的越多, 积极的因素越多, 消极的因素就越少。对高校中工作量繁重的辅导员来说, 焦点咨询省时省力, 强调的是问题产生后的解决, 见效快, 是非常适合高校心理工作者、辅导员及学生工作者的。

(一) 焦点咨询的理念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经过多年知识的积累, 进入大学阶段, 很多大学生都具有比较高的知识储备量, 很多学生同时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善于分析思考, 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快, 思维活跃。大学生的这些特点使得焦点咨询在运用时显得更加顺畅和得心应手。Shazer认为, 来访者对咨询所要达到的目标了解得越清楚, 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同时, 花费的时间也就越少。因此, 焦点咨询方向的咨询师会努力地帮助来访者找出其生活中所描述的问题得以解决之后的场景或者目标。鉴于此, 对于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和反省能力均很强的大学生来说, 焦点咨询的应用尤为合适。目前, 大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大部分都是发展性或者适应性的问题, 真正处在心理问题或者心理障碍的案例很少, 并且主要集中在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学习动力、考试焦虑等层面, 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和处理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找到问题发生的原因, 主要致力于解决。

(二) 焦点咨询适应学校心理教育的要求

很多高校的实际情况基本都是相同的, 即, 一个辅导员可能同时带几百个学生, 面对着需要提供服务的几百个学生, 不可能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为某个学生花费过多的时间, 这便对传统的咨询方式提出了挑战。虽然高校辅导员不需要掌握各种心理咨询的技巧, 但是掌握一种实用的技巧对于处理学生的困惑还是极其必要的。焦点咨询正好符合了这种需求, 可以减少案例的解决时间, 可以服务更多的学生。同时, 高校也希望心理教育者或者辅导员能够及时地发现并且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 以使学生的心理状态处在一个健康的层面, 所以, 以短程和工作导向的焦点咨询完全符合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并且, 焦点咨询理论清晰, 层次分明, 即使没有心理学背景的人依然可以学会并使用。

二、焦点咨询的基本理念

(一) 以工作导向为出发点, 忽略问题的起因

焦点咨询关注的重点不是问题产生的原因, 而是如何有效地解决问题。传统问题导向的咨询模式强调的是探寻造成来访者问题的根源, 通过了解问题的源头来解决问题。但是造成问题的原因往往是多种多样的, 并且很难确定。很多情况下, 问题是由来访者和环境或者其他人的互动而成的, 因可转变为果, 果亦可转变成因, 这样, 很多时候探寻问题原因会陷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矛盾逻辑中。这样的过程不但会消耗大量时间, 而且对来访者负性回忆的过程还可能使来访者再次体验无助和伤痛, 就像剖开并没有痊愈的伤口。而焦点咨询取向的咨询师会引导来访者把注意的重点放在解决问题上, 关注于解决问题后的场景, 哪怕只有微小的改变也会鼓励来访者积极主动地探索, 寻求对自己有益的想法、行为或决心。高校辅导员可以将焦点的理念应用到日常对学生辅导中, 可以使学生尽快摆脱过去的事件对自己生活的影响。

(二) 以正向视角关注和解决问题

焦点咨询关注的是来访者自身解决问题的正向力量, 而不是关注其缺陷。在咨询过程中, 关注的是来访者取得的可以使自己状况变好的成功的经验, 而不是造成使自己更糟的状况, 并且一直会强调来访者自身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且协助来访者放大这种能力。在现实的生活中, 奇迹式提问和水晶球式提问都是常用的技巧, 如, “如果明天你早上醒来, 你现在所面临的所有问题都没有了, 那么你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呢?”“如果现在有个神奇的水晶球在你面前, 可以看到你想要的美好未来, 你猜你会看到什么呢?”通过将来访者注视的焦点由过去和现在的问题转移到一个比较满意的生活状态中。

(三) 关注细微的改变, 小改变带来大变化

在焦点咨询的理念中, 认为来访者身上发生的微小的改变也会通过连锁的反应带来来访者大的方面的改变, 一个方面的小的改变可以带来其他方面的小的改变, 这样, 不断的连锁反应最终会在来访者身上形成一个大的转变, 就像滚雪球一样。在高校辅导员使用焦点咨询的过程中, 辅导员要做的就是协助学生自己做出微小的积极的改变, 并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改变, 然后给予强化。当学生的小改变带来周围人的良好反应时, 他就会努力维持这种良好的状态, 从而由小的改变带来大的系统的改变。而且, 小的改变比较容易实现, 小的改变带来小的成功, 小的成功还会增加学生的信心。

(四) 关注例外

焦点咨询过程的另一个假设是“问题总会有例外的存在”, 咨询师在咨询的过程中要关注来访者身上的例外情况, 即, 在什么情形下状况不是这样的, 并以此为出发点, 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因为来访者一直认为困扰他的问题是一直存在的, 但是问题并非是持续的, 在一些情况下问题是不明显的, 甚至是消失了的。只是由于来访者关注的重点都是问题给自己带来的麻烦和痛苦, 并受到这些负面情绪的困扰, 进而忽略了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 问题是很微弱或者是消失了的。焦点咨询的理论认为, 如果帮助来访者找到问题的例外情况, 便会减轻来访者的痛苦和麻烦, 这样还会使来访者认识到自己一直忽略的自身资源, 进而也就找到了问题解决的方向。寻找来访者的例外在焦点咨询的技巧中占有举重轻重的地位, 咨询师在与来访者进行交谈的很大的一部分时间是协助来访者找到并且认识到例外。对于那些自身无法找到例外的来访者, 咨询师可以给来访者“创造”一个例外, 通过“创造”的例外推动例外的发生。高校辅导员在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困惑时, 同样要注意挖掘和创造例外, 使学生通过例外的一个“小窗”, 可以窥见问题解决的整个风景。

(五) 重视每次咨询的成果

传统的咨询理论认为, 咨询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 不可能一次完成。而焦点咨询的理念是把每一次咨询都作为最后一次, 不把问题解决的实行放在以后或者下一次。是否需要进行下一次会谈, 是通过对来访者的具体情况来判断和商量后共同确定的。这样, 焦点咨询的时程较之于传统的咨询是极大地缩短的, 并且其实用性也是极大地提高。焦点咨询这样的理念十分符合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尤其是大学生这个群体, 对于辅导员辅导学生具有极强的适用性。高校辅导员都有很繁忙的工作, 因此, 缩短每次辅导学生的时间对高校辅导员来说就显得很重要。通过焦点解决的方式, 可以随时结束对学生的辅导, 大大缩短了时间, 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焦点咨询在高校发展空间很大

在传统的心理咨询或者辅导中, 多少都带有一些医学模式。学校的心理老师多会对学生做出健康与否的判断, 并且常常使用判断病与非病的量表来进行测量和诊断, 然后采用医生记录病史的方法来建立心理档案, 这点在以精神分析为取向的咨询师中尤为常见。在大学中, 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健康的, 因为年龄和身心的发展阶段以及阅历等原因可能会遇到一些发展性的问题, 但都达不到病的程度。所以, 传统的以判断病与非病的心理咨询理论和技巧不适合在学校内使用。而焦点咨询不以判断病与非病为出发点, 其理论的主要根基是建立在积极乐观的前提下, 通过帮助学生自助达到其调整自身行为的目的。所以, 焦点咨询的理论和实用性使其很适合在高校内使用和发展。

综上所述, 焦点咨询作为一种心理辅导和治疗的技术, 它的发展时间是很短的, 但是其适应了现代社会快节奏的发展规律下人们普遍追求“速食”的特性, 同样更适合在快节奏下身心发展规律都走在前沿的大学生群体, 高校辅导员可以借鉴和内化焦点咨询的理论, 结合自己在工作中的实际情况, 形成实用的、适合自己及学生、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本土化的心理辅导技术, 这对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 促进大学生的心灵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短期咨询 篇4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的内涵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 是史提夫·笛·夏德和茵素·金·伯格, 于1987年在美国威斯康辛州的密尔瓦基短期家庭治疗中心, 创立发展的一种短程心理咨询方法。这种方法主张采用目标导向、解决问题的积极观点, 促使改变发生, 从而避免探求原因或问题取向的局限讨论。 (王玲《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法的评介》,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2年第10期) , 其基本内涵主要包含目标导向、自我探索、例外寻求、放大效应四个要素。

1. 目标导向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认为来访者问题的原因和结果常常相互影响, 咨询师容易陷入因果混淆的逻辑矛盾干扰问题解决。不当的问题解决方式是问题根源所在, 甚至会产生连锁的负面效应, 如加重来访者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因而,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关注问题解决的具体策略和方法“怎么办”, 而非探究问题产生的根源“为什么”。咨询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来访者发现问题解决的有效方法, 寻求更加适宜的策略取代问题本身。

2. 自我探索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认同人本主义的观点, 相信人具有无限的潜能, 其行为可发展成建设性活动;来访者了解自身问题, 充分发挥潜能可以解决问题。来访者与咨询师是合作互动的关系, 咨询师为来访者提供机会充分利用个体的正向资源、能力及经验, 并协助来访者不断自我探索, 最终实现问题解决。

3.例外寻求

例外是指来访者抱怨的问题没有按其预想发生, 或即使发生仍被忽略的情境。“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认为, 凡事并非都会按照人们预想的结果实现。来访者的问题在某些情境下不会发生, 或者事件严重程度较低未引起注意, 即例外总会存在。如“何种情况下问题曾被解决?”该方法认为只要有例外存在, 即可引导来访者积极探索, 从例外中寻找问题解决的策略方法, 逐步发掘来访者更多的改变, 使其不再被问题所困扰。

4.放大效应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认为, 咨询师应引导来访者看到自身的微小改变。通过体会变化的发生及存在价值, 使来访者肯定自我、悦纳自我, 促进微小改变的持续发生, 甚至产生更大的变化。咨询师的主要任务是及时鼓励、支持和赞扬来访者的微小改变, 以巩固扩大咨询效果, 最终实现问题解决的放大效应。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的实施过程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的实施过程约60分钟, 包含构建解决的对话阶段、休息阶段、正向反馈三个阶段。

1.对话阶段

对话阶段40分钟, 包括目标架构、例外架构、假设解决架构三部分。

(1) 目标架构是咨询师引导来访者开始正式访谈, 帮助其澄清问题并建立合理的咨询目标。如“你来这里的目的是什么?”

(2) 例外架构是咨询师引导来访者思考如何避免问题发生, 或使来访者自我发现期待目标存在的解决方式。如“这种情况何时不发生?”、“你的期待目标何时发生过?”

(3) 假设解决架构, 是通过帮助来访者建立问题已经解决或目标达成的假想, 鼓励其采取正向、积极的行动。如“问题解决或者目标实现, 你的行为会发生哪些变化?”这种方法的最大特色是“建设性预设问句”。通过言语的暗示和教育作用, 引导来访者积极思考问题解决的对策。因而, 对话阶段更强调来访者的自身“改变”, 而不去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

2.休息阶段

休息阶段约10分钟, 包含三个步骤:

(1) 给予来访者短暂的放松时间, 在此期间来访者可以思考自身问题的解决方法;咨询师与督导对个案进一步磋商。

(2) 双方回顾和整理会谈情况。咨询师与来访者回顾访谈内容, 整理对话阶段问题解决的有效方式 (例外架构) 。

(3) 思考和讨论。咨询师思考如何通过例外架构有效回馈来访者, 为其提供恰当、合理的建议。

3. 正向反馈阶段

正向反馈阶段约10分钟, 包含两个步骤:

(1) 咨询师及时给予来访者正向反馈。咨询师通过赞美、鼓励、肯定等言语技术, 支持来访者利用自身的力量与资源进行自我调节, 以提高来访者的自信心, 使其能够悦纳自我。

(2) 布置家庭作业。咨询师要求来访者完成家庭作业, 鼓励其尝试新改变;同时与来访者商量如何在生活中践行咨询效果, 以及如何处理来访者在作业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使其明确为自我改变负责。在家庭作业追踪策略中, 咨询师强调巩固咨询效果的重要性, 促使来访者保持积极、正向的良好行为。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的技巧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是咨询师引导来访者知觉、思考、感受问题情境, 寻找问题解决方法进而产生改变的一种短时询问技术。D e Shazer等人设计了十三项技术:一般化、咨商前改变的询问、预设性的询问、评量询问、振奋性的鼓励、赞许、改变最先出现的迹象、奇迹询问、关系询问、例外询问、任务/家庭作业、EA R S询问、应对询问。基于该理论,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的提问技术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咨询师通过对话提问技术给予来访者希望或力量, 包括一般化、谘商前改变的询问、振奋性的鼓励、赞许、改变最先出现的迹象等提问, 帮助来访者树立自信、悦纳自我、憧憬美好未来;另一类提问技术主要构建问题解决过程, 包括评量询问、奇迹询问、关系询问、例外询问等。 (刘宁宁、骆宏《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及其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中国学校卫生》, 2010年第5期) 提问技术以语言为载体, 帮助来访者架构例外、关注微小改变、从自身探寻问题解决的资源, 最终建立一个新的自我。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在企业员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1.企业发展需要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

员工是企业的人力资本。因而, 维护员工心理健康是企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之一。企业内部管理者常常通过发起素质拓展活动或个体访谈要求员工参与, 活动多为自上而下进行, 缺乏员工的自我教育, 大多数员工容易出现消极被动的情绪体验, 进而影响活动的良好初衷。而“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能在较短时间使员工经过自我探索发生改变, 获得一定的成效, 这符合企业追求的短时见效利益。赵红梅撰文介绍了焦点解决技术在职场中的应用。 (赵红梅《焦点解决技术应用在职场》, 《当代电力文化》, 2013年第8期) 国内许多企业现已开展了“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在职场中的应用实操培训。这项技术能够改善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关系, 有助于培养有凝聚力、高绩效的团队。

2.员工自身需要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

当前, 企业员工面临事业、家庭、人际等多重矛盾, 倍感压力剧增。企业员工自身的适应问题、情绪管理、挫折应对、人际困惑等心理问题日益凸显, 亟需有效的心理咨询方法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而“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 强调员工具有积极向上、自我肯定的潜能, 通过访谈对话为其提供机会, 使员工自我探索正向资源, 并对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和归纳。这种方法以目标为中心, 引导员工清晰地确认目标, 促使员工产生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思考, 帮助他们确立具体、现实、可行的目标。协助员工重视微小改变逐步促成重大改变是咨询的目标之一。“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鼓励员工从过去的经验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 它尊重人的主体性, 强调员工学会接受自我、悦纳自我;相信员工拥有例外行为, 通过寻找例外认识自我、解决问题。

上一篇:计算机化学下一篇:矩形钢筋混凝土水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