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运行(精选7篇)
短期运行 篇1
近几个月以来, 不少市民发现, 牛肉越来越贵了。不少地区牛肉价格涨幅位居食品之首, 已取代猪肉成为CPI上涨的主推手。不少市民直呼“吃不起”。2012年10月份以来更是连涨4次, 11月底与年初相比, 涨幅已超过28%。
1 牛肉价格持续上涨, 已取代猪肉成为CPI上涨的主推手
近年来, 由于消费需求增加, 活牛和牛肉价格一直保持坚挺走势, 特别是2012年以来涨势明显加快。据农业部定点监测数据显示, 2012年11月第四周全国牛肉平均价格50.91元/千克, 比上周上涨1.0%, 同比上涨29.5%。河北、辽宁、吉林、山东和河南等主产省份牛肉平均价格47.91元/千克, 比上周上涨1.0%;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江苏等省份平均价格57.67元/千克, 比上周上涨0.6%。北京新发地市场11月26日整牛的批发价格达到每千克40元。牛肉价格经过2010年和2011年上涨后继续高位上扬。受牛肉价格的波及, 与牛肉相关的食品价格也开始水涨船高。飞涨的牛肉价格, 已经影响到了市民的日常生活。
2 牛肉价格上涨原因分析
近年来, 牛肉价格不断上涨虽然有多种因素, 但根本的原因在于需求旺盛、供给不足。当前牛肉价格上涨反映了我国肉牛生产能力严重不足, 供给的增长跟不上需求的高涨。
2.1 牛肉生产能力下降, 供给不足
近年来, 我国养牛业生产看起来感觉总体平稳, 但下降趋势明显。国家统计局统计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牛肉产量为648万吨, 比2010年下降0.9%。肉牛存栏也出现大幅下降, 从2000年的9657万头下降至2010年的6739万头, 降幅高达30%。2011年, 能繁育的母牛数量由1月份的3.42万头下滑至12月份的3.1万头。这也是2012年肉牛供给愈发趋紧的原因所在。近年来, 中国基础母牛每年的下滑幅度在15%~20%之间, 有些地方甚至接近60%。中国农科院对全国206家规模化肉牛屠宰加工企业的调研结果显示, 肉牛加工企业开工率普遍偏低, 开工率仅为35.6%。我国通过进口调剂牛肉供需失衡的空间有限, 特别是受疯牛病等疫病的影响, 供我国进口的地区并不多。2010年我国进口牛肉仅为3.28万吨, 只占国内牛肉产量的0.5%。
2.2 消费需求快速增长
尽管猪肉依然是我国居民肉类消费的主力军但牛肉消费所占比重正在不断上升, 逐步向国际三三制过渡 (猪肉、牛羊肉、禽肉各占1/3) 。统计数据显示, 2011年中国牛肉人均消费约为4.1千克, 而2002年仅为1.9千克, 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 我国人均消费量还比较低, 消费增长的空间比较大。
2.3 养殖成本上升
目前牛饲料中最主要的成分是玉米和豆粕, 2012年以来受旱灾、国家粮价上涨等因素影响, 玉米和豆粕价格不断上扬, 涨幅均在20%以上。加之人工、运输等费用不断上涨, 导致肉牛养殖成本上升。据调查, 2012年人工费上涨较大, 放牧人员年工资18000元左右, 同比增长30%。另外, 牛犊的价格也在逐年上升, 而且不好买, 目前一头250千克重的母牛犊, 平均价格在5000元以上, 而公牛犊的价格则更是高达六七千元, 比去年贵2000元/头。
2.4 比较效益下降
根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统计, 2007年和2010年, 全国散养肉牛养殖成本收益率分别为36.63%、20.70%。随着市场经济发展, 农民和牧民更加注重追求经济效益, 根据市场变化去种植市场行情好的农产品, 加之饲养成本的上升挤压了利润空间, 饲养几头牛、几十只羊还不如外出打工挣钱多, 导致散户退出加快, 特别是在牧区, 随着禁牧和草畜平衡政策的深入实施, 牲畜数量减少, 在单产难以短期提高的情况下导致牛肉产量减少。“十一五”期间, 全国能繁母牛存栏下降6%, 母畜育成需要的周期长、无法在短时间内增补, 母畜减少成为制约养牛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2.5 良种化程度低、规模养殖发展缓慢
目前, 我国肉牛分散养殖比重占到70%以上, 肉牛生产主要依靠地方品种, 繁殖率低、生长慢、产肉率低, 良种繁育体系不完善, 优良品种的供应能力不足, 而我国规模化养殖发展缓慢, 不但不能满足消费增长需要, 就连散户退出的产量缺口都不能弥补, 供需矛盾扩大。同时经济增速放缓也使得一部分投资者压缩规模, 部分潜在投资者也会因为收入和预期收入降低延迟或放弃进入肉牛行业, 最终很可能使中国肉牛存栏量出现更加严重的下滑趋势。
3 牛肉价格后期走势判断
受肉牛养殖投入高、效益低等因素影响, 预计牛肉价格还将在高位运行, 并有进一步上涨的可能。尽管有些人会因牛肉涨价而少吃牛肉, 但火锅店等行业的需求量不会减少, 在需求旺盛, 没有足够供应量的情况下, 估计价格还会接着涨。由于肉牛饲养周期缓慢, 所以牛肉价格高位运行短期内难以改变。据业内人士介绍, 牛的怀孕期和人差不多, 将近10个月, 一头母牛平均3年生2头牛, 小牛从生下来到可以屠宰, 需要将近3年时间, 加上母牛怀孕期间, 算起来, 一头肉牛得要4年时间才能出栏。
4 稳定发展肉牛产业的对策
要稳定牛肉价格, 就要发展肉牛生产, 增加牛肉供给, 增加牛肉供给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 避免扰乱市场正常运行, 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科学合理利用政府宏观调控;而不是打压市场价格, 因为牛肉价格的适度上涨有利于提高养殖收益、增加生产;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转向农畜牧业, 扩大标准化规模养殖。
4.1 建立肉牛产业稳定发展机制
一是建立肉牛发展风险基金。由于肉牛生产周期长、一次性投入大、市场风险高, 应建立肉牛发展风险基金, 开展肉牛保险业务, 为生产者解除后顾之忧。二是增加贷款和贷款贴息, 为养殖户扩大生产规模提供资金。应多安排一些小额贷款, 并根据实际情况延长还款时限, 让更多的低收入农牧民得到发展机会。三是建立和规范畜产品交易市场, 减少中间环节费用, 改变商品交易中生产者收益小、中间商挣钱多的状况, 促进养牛业健康有序发展。
4.2 加大对养牛户的补贴力度, 提升养殖户的养殖信心和动力
与养猪相比, 养牛的投入更高, 收益并不高, 而国家扶持肉牛养殖的政策也较少, 肉牛良种补贴约为20元/头, 而母猪补贴100元, 此外还有其他补贴政策。因此建议加大对肉牛产业的扶持, 或不妨在我国南方适宜发展肉牛产业的地区增加扶持项目, 以补给北方及全国肉牛市场的需求。
4.3 加大标准化规模养殖扶持力度
适度规模养殖是我国肉牛生产的大势所趋, 提高规模化养殖比例也是养殖成本上升、散户退出加快背景下弥补产量缺口的必然选择, 需要集成配套肉牛产业技术体系, 如建立良种繁育体系、普及标准化屠宰与分割分级技术, 开展精深加工、副产品利用和全程质量控制, 探索不同生态区域的标准化规模养殖模式等。
4.4 加强牛肉市场监管, 严把市场流通质量关
由于当前牛肉价格高涨, 大量走私牛肉流入市场, 低价的注水牛肉跟风涨价, 如果国家不能出台更加有利的养牛政策, 走私现象不能得到有效遏制, 牛肉价格上涨态势将难以得到扭转。而在这条长长的产业链上, 每一个环节都将深受其害。为了维护人民餐桌安全, 有关部门要严把市场流通的牛肉质量关。
短期运行 篇2
过去几年,中国影子体系规模迅速膨胀。这期间,整个系统积累的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等等,并没有下降,反而在进一步上升。再考虑到刚性兑付的存在,资本拨备和紧急流动性救助等必要的制度性安排的缺乏,影子体系对中国金融系统安全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加强监管宜早不宜迟。
最近两个多月,决策层面政策频出,信托、保险、基金子公司通道业务和资管计划陆续受到新规约束。媒体报道,银监会也于近期下发了新的银行理财监管办法征求意见稿。能够非常明显地看到,影子体系的监管正在全面收紧。一行三会之间的协调似乎变得更加顺畅,这对于强化监管薄弱环节,搭建更加结实的金融安全网,降低经济金融风险,毫无疑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征求意见稿来看,如果全部措施落地,短期之内,这将导致一部分理财资金从股票一二级市场撤出,涌入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从而对权益类资产构成压制,对无风险资产形成利好。
新规约束非标业务扩张,对实体经济运行造成一定的负面冲击。但由于总体通胀偏低、流动性供给充足、银行表内信贷额度宽松、信用债发行活跃,实体经济受到的冲击应当比较有限,能够很容易地被吸收。
目前办法仍处于征求意见过程中,一些具体执行细节尚不明朗,需要继续跟踪。此次管理办法一旦落地,将成为银行理财监管领域的综合性法规。此前颁布的各类办法同时废止。
短期经济运行平稳
7月中采制造业PMI录得49.9,较前月小幅回落0.1,显示制造业运行平稳,略有走弱。大企业PMI回升0.2,中小企业PMI分别回落0.2、0.5。
令人讶异的是,7月财新制造业PMI录得50.6,较前月大幅反弹了2个百分点,为2015年2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由于中采制造业PMI采样更广,代表性更好,一般而言,在两者背离时,参考中采PMI应该更为恰当。
六大集团发电耗煤较为强劲,当月同比6.9%,为2014年初以来的最高水平。短期经济动能的稳定,为耗煤数据的坚挺提供了重要支撑。当然,这其中,气温偏高、洪水限制水电量等,应该也对数据造成了一些扰动。
7月粗钢产量环比下跌,但同比受基数影响有所回升。7月工业数据也面临同样的低基数问题,需要留意。
房地产市场总体仍然活跃。7月30大中城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10%,较6月小幅走低。环比绝对水平依然处于高位,去化速度较快。
百城房价7月环比1.6%,较6月小幅反弹,但低于3-5月平均。量价结合来看,房地产市场价格涨幅最为猛烈、销售最为强劲的时候应该已经过去。密切跟踪接下来销售的进一步走势,特别是销售面积下平台给投资和新开工可能造成的拖累。
生产资料价格坚挺
6月下半月以来,流通领域生产资料价格重新走强。这可能与此前权威人士访谈导致的悲观预期的缓和有关,宽松预期边际上应该也有影响。
但价格环比较3-5月明显要低一些。考虑到经济动能稳中趋弱,下半年环比应该也不太容易超越前期高点,甚至还可能在晚些时候面临下行压力。
今年以来,需求边际改善、叠加供应收缩,生产资料期货现货价格总体录得较大幅度上涨,并驱动工业企业利润数据的改善。
最新公布的6月工业企业利润依然较强,当月同比5.1%,较5月还有轻微的回升。2季度当季同比5.2%,略低于1季度,但仍然是2014年2季度以来的最好水平。
工业企业利润率延续年初以来的上行势头,6月份滚动利润率5.86%,回到了去年上半年的平台上。
猪肉价格延续6月中旬以来的跌势,同比大幅走低,对食品价格以及整体CPI形成向下驱动,进一步打消了市场通胀担忧。
历年五一到中秋期间,猪肉价格易涨难跌。今年6-7月的走弱是不太常见的。再考虑到猪粮比在高位已经维持了一段时间,一个合理的怀疑是猪周期高点已经见到,价格趋势向下拐点可能已经确立。
7月份鲜菜价格略有走强。但这可能很大程度上是季节性的,全部归因于洪水影响并不恰当。未来几个月,无论从前期高价对鲜菜生产的刺激角度看,还是从洪水过后鲜菜种植恢复的角度看,鲜菜价格维持低位的可能性偏大。
人民币汇率短线走稳
7月份,债券市场延续6月中旬以来的上涨行情。10年期国债、国开债收益率平稳,但短端债接力下行,10年与1年国债利差收窄。超长利率债也受到了市场追捧,收益率突破年初低点。
通胀走低和流动性担忧缓解,对此轮行情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同期外围环境也比较配合。
市场对信用风险的担忧看起来同步缓和。当然这可能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流动性改善的驱动。信用债收益率下行显著,各口径计算的信用利差基本回到了3月初的历史最低水平。
考虑到短期经济动能大体平稳、国内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存在困难,债市或转入一段时间的震荡。往前看,长期增长仍未有确定性改观、中短期经济动能稳中趋弱、通胀维持低位甚至明年存在进一步走低压力,这些因素对未来债券走势仍有望构成方向上的支持。
6月底至7月中旬,受英国退欧、美国数据走强影响,美元持续升值,人民币对美元及一篮子货币均出现了较大幅度贬值。期间在中间价接近6.7之后的几个交易日,央行可能还施加了一些干预和引导。
不过进入7月底,一方面日央行宽松不及预期,另一方面美国2季度GDP增速弱于预期,美元大幅下跌,人民币贬值压力随之得到有效缓解。
总体上看,在过去一轮人民币贬值过程中,各市场预期基本稳定,没有出现明显的贬值恐慌,资本流出规模可控。各方对汇率波动的容忍程度可能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当然,考虑到强势美元仍未结束,中国经济仍有下行压力,未来人民币迈向更有弹性形成机制的过程中,无疑仍然充满了挑战。
美国高频进度数据积极
2季度美国GDP同比增长1.2%,好于1季度,幅度弱于预期。数据公布后,美元走弱,美债走强,市场对年内联储加息预期降温。
需要留意的是,事实上最近几个月美国经济高频数据总体表现是偏积极的,例如新屋和成屋销售改善、就业和工资增长稳健、PMI连续反弹等等。这也是7月底议息会议上美联储对经济前景展望不悲观的主要原因。预计接下来加息预期仍将反复,关注最新非农数据走向。
须关注经济运行短期波动 篇3
一是平稳运行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目前PMI指数虽然回落, 但属于回升过程中的小幅波动, 仍处在相对较高水平, 高于上半年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 高于去年同期0.1个百分点。生产和新订单等主要指数也保持在52%以上较高水平。从我们调查的行业情况来看, 多数行业PMI指数保持在50%以上的扩张区间。
二是产业结构性变化继续呈现向好趋势。“两高”行业, 即高端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从我们的调查来看, 今年以来, 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讯电子设备制造业PMI指数均保持在55%左右, 明显高于全国制造业整体水平。走势回落主要是传统的基础原材料行业、产能过剩行业, 比如钢铁行业。从我们的调查来看, 今年以来钢铁行业PMI指数, 除个别月份以外多处在5 0%以下。8月份只有48.4%, 比上月月下降0.2个百分点。
三是企业预期较为稳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上升2.6个百分点, 达到57.9%, 高于上半年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 反映出企业对下半年经济走势依然较为看好。我们对下半年形势也持谨慎乐观预期。随着各部门不断加大政策落实力度, 随着投资项目资金逐渐落实到位, 投资需求会出现稳中有升积极变化;从出口来看, 虽然新出口订单指数回落, 预示短期出口可能面临波动, 但由于外部环境整体持续向好, 今年全年出口形势将好于去年。总的来看, 经济保持平稳运行仍具有基础。
但对PMI指数的回落, 也需要引起关注, 防止短期波动形成趋势性变化。
本月PMI指数回落, 主要表现在新订单指数回落, 由此也引起了生产指数的回落。8月份, 新订单指数扭转连续5个月上升, 较上月回落1.1个百分点, 回落至52.5%, 略高于去年同期0.1个百分点, 反映出需求回升减缓。一方面, 投资需求增长偏弱。1~7月份增长17%, 比1~6月份下降0.3个百分点, 比去年同期下降3.1个百分点。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 开发投资增速明显下降。1~7月份增速只有13.7%, 比去年同期下降6.8个百分点。另一方面, 出口呈现波动迹象。新出口订单指数回落0.8个百分点, 回落至50%临界点。今年以来出口持续回升, 基数抬高。新出口订单指数回落, 预示着后期出口继续上升困难增加。
需求回升减缓, 企业接单困难, 生产经营活动受到一定影响。大中型企业PMI指数普遍回落, 尤其是以中小企业回落最为明显。中型企业PMI下降0.2个百分点, 新订单指数下降1.5个百分点;小型企业PMI指数和新订单指数降幅均超过1个百分点。
与新订单指数变化相对应, 产成品库存指数连续三个月小幅上升, 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再次回跌, 行业PMI指数走势分化、升降对半, 从业人员指数回升乏力。我们监测的生产资料价格指数降幅扩大。当月环比下降0.79%, 降幅较上月扩大0.31个百分点。
短期运行 篇4
1 代表性的我国宏观经济短期模型简介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处在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阶段[2]。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已经低于10%, 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非常接近。这决定了, 当前及今后较短时间内, 工业生产在我国的重要地位不会改变, 但是工业内部结构将不断调整, 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将不断提升。根据小岛清的“雁阵理论”, 较低技术含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逐渐转移出国内, 腾出的空间将接受中等发达国家的外迁产业。
国内很多研究机构独立建立了自己的宏观经济短期模型, 它们充分考虑了我国宏观经济的各类影响因素。
国网能源研究院出于研究电力需求创建了《宏观经济月度模型》, 它将宏观经济划分为财政预算、工业、外贸、货币、价格、投资、居民收入、国民经济核算八大模块[3], 选定了82个变量。外生变量有汇率、存款准备金率、预算结构、税率、关税、名义贷款利率、存款利率、出口商品价格、进口商品价格、外商直接投资、世界GDP增长率。内生变量则主要涉及存款、居民消费价格、出口、进口、固定资产投资、外汇储备、政府财政收入、政府财政支出、GDP指数、M0、M1、M2、工业增加值等。
出于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与政治研究所建立的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 (China_QEM) 则将宏观经济分为金融、消费、投资、收入、政府财政、对外贸易、价格七大部分[4], 选定17个外生变量和70个内生变量。外生变量有经济活动人口、期内新发行国债、折旧率、二三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例、人民币汇率、10国GDP (中国的主要贸易国) 合计、进口价格指数、固定自查投资价格指数、总人口、一年期存款利率、一年期贷款利率、税率、失业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出口价格指数。内生变量主要有收入、进出口额、政府投资、消费、M1、国内非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储蓄等。之后, 出于对开放经济下世界经济和中国的互动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开放的多国 (地区) 宏观经济季度模型 (MCM_QEM) 将中国的经济分为收入、居民消费、投资、政府、贸易、金融、价格、人口与就业八个部分[5], 包含的变量基本相同。
中国人民银行为货币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并建立了季度计量经济模型, 于2001年投入使用, 它将经济氛围总需求、总供给、货币、物价、劳动力、政策规则六部分包含的变量与前述模型相近。此外, 还有中国厦门大学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国际大学联合开发的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 (CQMM) 将M2外生, 对宏观经济的分类方式和包含的变量与前几个模型类似。
从上述模型中可以看出, 当前, 我国的宏观经济主要短期影响因素有国际贸易、投资、消费、产业结构。
2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影响因素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2.1 国际贸易特点及原因分析
从近三年的数据看, 我国国际贸易呈现如下特点:受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程度的加深, 国内经济波动受世界经济变化高度一致, 导致进出口总额、进口、出口贸易同比增速高度相关;受国内外宏观经济增速的减缓和人民币升值影响, 进出口、进口、出口同比增速均缓慢减缓, 在2013年5、6月趋稳, 7月出现回升态势;受美国制造业回归政策、欧盟经济增长缓慢、中日磨蹭不断等因素影响, 我国与其贸易增速不断下滑, 同时受到国内人力成本增加、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 上述国家与我国的加工贸易占比不断下滑, 传统的“三来一补”类加工贸易, 同比增速比同期出口增速下行更为明显, 其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更是呈现出稳定下行;在我国积极扩大与香港、台湾、东南亚国家联盟的贸易努力下, 出口增速快于平均水平, 出口额占比也不断增加, 中国对香港和欧盟的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在不断增加。
2.2 资本形成特点及原因分析
随着国内外经济增速放缓, 我国产能过剩问题逐渐呈现,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放缓, 我国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近两年来温和下行, 但是产业间变化趋势差异明显。受金融危机之后国内经济刺激政策的影响, 第二产业产能过剩严重, 产业结构不合理。在国内“调结构”政策的指导下, 固定资产投资方向发生变化, 鼓励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抑制第二产业中高污染、高能耗、产能过剩的行业的投资, 最终使二产产业投资增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从2011年年初的41.4%降到2013年五月份的15.3%, 呈现出波动下行趋势, 在今年前几个月逐渐趋稳。同期的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则呈现出“U”形态势, 2011年年初28.6%, 至2012年年中触底到16.8%, 在今年上半年上升趋稳, 前5月累计增速在26.6%。
2.3 消费特点及原因分析
受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持续关注和支持, 未来农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会持续快速增加, 以2012年为分界点, 之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农村低于城镇, 之后, 多数时间, 农村高于城市, 但是受人口比例减少的影响,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与城市差距可能会缩小。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大约是农村的3倍, 导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市远高于农村,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城市远大于农村, 当前约是6.5倍。
2.4 产业结构特点及原因分析
刘志杰 (2009) 运用时间序列计量技术对我国1978~2007年的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得出我国的产业结构转变加快, 但经济增长并不与其完全一致, 以及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相对变化对实际经济总产出的增长率变化的影响程度不一样[6]。王展祥 (2009) 以1978~2004年中国面板数据为样本, 研究得出普遍存在的农业相对劳动生产率倒“U”型曲线在中国并不成立, 说明中国结构变化滞后于经济增长[7]。
当前, 中央要求经济增长要“调结构”, 既要在产业之间, 如二三产业的比例, 又要在产业内部, 如电子、信息等低能耗、高附加值的行业与电解铝等高能耗、低附加值产业的比例。受国外经济增速放缓、国内投资增速下降、消费增长放缓影响, 二三产业增加值累计增速和国内生产总值累计增速下降;自2010年开始, 增加值累计增速及生产总值累计增速整体呈下降趋势;同时受到国内“调结构”政策影响, 投资向第三产业倾斜, 使国内二三产业增加值累计增速在2012年后呈差异化变化, 第二产业增加值累计增速延续了下降趋势, 第三产业增加值累计增速缓慢增加, 两者形成交叉形态。
2.5 自然资源因素
能源、环境等自然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 在经济由农业转向工业或者重工业化的过程中, 如果发展不足将限制经济增长, 其充分发展则有助于该国形成比较优势, 促进经济增长。但一个国家进入后工业经济时代, 或者电力供给充足的阶段, 经济的发展将带动电力需求和发展。如果二者处于均衡协调发展阶段, 二者存在互相的促进作用[8]。
国内学者对自然资源与我国经济增长的机制探讨非常丰富。张孝宇等 (2011) 依据我国35个大中城市1998~2007年的样本, 基于C-D模型得出土地、资本和劳动力三要素对我国35个大中城市二三产业发展的弹性系数, 表明建设用地面积每增加1%,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可拉动二三产业产值增长0.41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劳动力要素每增加1%可分别拉动二三产业产值增长0.520%和0.114%[9]。杨冕、傅素英等 (2010) 分别运用不同的数据样本证明了GDP和能源消耗之间存在协整关系[10]。
我国现阶段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 经济增长与能源需求关联度高, 在能源供给能力过剩的背景下, 随着经济增速的下降, 用能需求也呈下降趋势, 表现为电力和粗钢生产量都经历了先降后升的“L”形变化, 并呈现出相关度较高。
3 结语
宏观经济具有复杂大系统的特点, 发展经济必须要多管其下, 也要分清主次, 抓住重点, 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看, 可以采取下属措施: (1) 贸易结构多元化, 包括贸易伙伴和贸易产品结构。 (2) 资本投资应该走市场化道路, 提高资本利用效率, 破除二元弊病。 (3) 消费要走合理化道路, 提高消费品消费, 降低大额消费价格。 (4) 产业结构不仅要在产业间调整, 更要在产业内部实现再低端到高端的转变。 (5) 自然资源要坚持可持续性发展策略, 在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开采利用。
摘要:受国际宏观经济形势的波动和国内调结构、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双重因素的叠加影响, 中国经济呈现出贸易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投资减速等重要特征。在此背景下, 本文分析短期影响因素有利于短期宏观政策的制定, 维护经济平稳增长。
关键词:宏观经济,产业结构,国际贸易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宏观经济[EB/OL].百度公司, 2013.
[2]陈佳贵.领导干部决策大参考——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3]胡兆光.2010中国电力需求展望[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0.
[4]何新华, 吴海英, 曹永福, 等.中国宏观经济模型China_QEM[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5]何新华.多国 (地区) 宏观经济季度模型MCM_QEM[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0.
[6]刘志杰.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作用的测算及其评价[J].统计与决策, 2009 (23) .
[7]王展祥.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1978~2004——基于中国Panel-Data的实证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9 (08) .
[8]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9]杨冕, 杨福霞, 陈兴鹏.中国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研究——基于VEC模型的实证检验[J].资源科学, 2011 (01) .
短期运行 篇5
为了应对传统能源的快速消耗以及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以风能为代表的绿色可再生能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迅猛发展。然而,风能的波动性、间歇性给电网带来了多方面的不利影响[1,2,3]。在风电大规模接入的背景下,提高风电输出功率稳定性的研究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4,5,6]。伴随储能技术的不断成熟,风储协调运行对于平抑风电功率波动具有很好效果。但考虑到储能系统高昂的单位成本,满足出力平滑的同时做到储能配置的最小化对风储协调控制策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1min和10min的较小时间尺度上,利用基于一阶低通滤波(LPF)原理[7,8,9,10]的风储协调策略可以有效补偿风电功率中某一特定频段的波动成分。为改善该原理的效果,文献[7,8]在LPF原理基础上加入了随实测电池荷电状态(SOC)改变滤波时间常数的环节,避免了电池的过充和过放;文献[8,9,10]采用了超级电容与电池混合储能系统,分别补偿功率波动中的高频和中低频分量。LPF原理简单实用,对短期风电功率波动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但利用该原理平抑长期波动会加大其滤波时间常数,为此需要配置较大的储能容量,致使总体经济性较差。另外,该原理不具备对未来风电功率变化的预判能力,在风电功率连续变化时容易因SOC越限而失去平滑功能。
模型预测控制(MPC)[11,12,13,14]是近年来被广泛研究和运用的一种先进控制策略。在每一采样时刻,MPC根据当前获得的测量和预测信息,在线求解一个有限时域开环优化问题,并将求解出的输入序列中的第一个元素施加到受控对象作为输入信号,并实施滚动优化。文献[11]利用过去1min和30min的历史风电功率数据以及未来10s的预测数据,实现了基于MPC原理的实时风电功率波动约束;文献[12]利用MPC原理平抑风电功率的波动性;文献[13]则采用MPC原理使得风储联合发电系统能够跟踪调度曲线。MPC原理主要针对15min及以上时间尺度的风电功率波动,原因有两个方面。首先,MPC原理的控制周期依赖于风电功率的预测间隔。根据现有国家标准[15],风电功率预测的时间分辨率多为15min。预测间隔越短,则风速数据所表现的随机性和非线性就越强。时间间隔为10min的风速预测至今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16]。其次,在相同的优化时长内(如4h),MPC控制周期越短则求解优化问题的运算量越大。这样,在15min及以上的较大时间尺度上,MPC原理虽然能够充分利用预测模型发挥其滚动优化控制的优势,但却难以兼顾短期风电功率波动。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结合以上两种原理,提出能够平抑1min到15min以上等多个时间尺度的风电功率波动的风储协调方法,本文称为MPC-LPF方法。在较大时间尺度上(本文为15min~4h),充分利用MPC对系统未来动态行为的预测能力以及显式处理约束的能力,形成最优并网功率的控制轨迹,然后指导LPF原理,使之在平抑短期风电功率波动的同时,能够贯彻执行MPC的优化结果。
1 基本原理
1.1 风储联合运行系统
图1为风电场和储能联合运行系统接入电网的结构示意图。该联合系统主要由风电场、储能和控制器组成。图中:Pw为风电功率;Pb为储能实际输出功率;Pb_ref为控制器给出的储能参考输出功率,放电为正值,充电为负值;Pg为并网功率。
不考虑其他能量损耗,则有:
储能配置在风电场侧协调风电出力,控制器通过收集各项信息来实时调整储能的参考输出功率,其内部执行的控制策略是决定风储联合运行系统工作效益的关键。
1.2 MPC?LPF方法的原理
根据国家标准[15],风电功率实时预报系统每15min滚动上报未来15min~4h的风电场发电功率预测曲线。风电功率预测值为15min的平均值,本文记为Pwm。据此,本文定义如下控制参量。
1)储能控制周期Td:储能输出功率的调节间隔,也是LPF原理的执行间隔。本文取Td=20s。
2)MPC控制周期Ts:本文取Ts=15min,即等于风电功率预测的分辨率。这样,在一个MPC周期内存在45个储能控制周期。
3)优化时域P:为了更好地发挥预测控制的优势,在预测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取最大的预测时段,则MPC的优化时域P=4h/15min=16。
4)控制时域M:本文取M=P=16。
下面以图2为例,说明MPC-LPF方法的原理。
在图2(a)中,利用风电功率预测序列,由MPC原理在整个优化时域P中求解多目标优化问题,得出并网功率优化值序列。与其他优化方法不同的是,MPC仅将优化序列的第一个元素施加到风储协调系统,并以控制周期Ts为步长不断滚动向前。由于风电功率预测误差随着预测时长不断变大,呈现喇叭形[17],这种滚动优化的方法有利于不断修正预测误差。通过对未来的风电功率进行预测,优化结果可以提前控制储能SOC值,使得风储协调策略具有可持续性。例如,在15min时间点处,由于预见到未来45min内风电功率会连续上升,SOC有越限的可能,故在15~30min的优化时段内,控制储能提前放电。与图中的风电功率预测值序列比较后可见,在15min时间尺度上的并网功率得到了平滑。
在图2(b)中,常规LPF原理和本文提出的MPC-LPF方法都能平抑风电功率的短期波动。将两者对比可见,本文方法能够参照MPC给出的并网功率优化值(见图2(a)),调整基于LPF原理的储能功率输出值。例如,在0~15min时段,新方法的并网功率低于常规LPF原理,而在15~30min时段,新方法的并网功率高于常规LPF原理。这样,新方法可以兼顾LPF原理的短期平滑以及MPC原理的长期优化控制的效果。
由以上基本原理可见,MPC-LPF方法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首先是在整个优化时域内建立风储协调的优化目标和约束条件,其次是建立MPC与LPF两种原理的联系以实现相互配合。下面做具体分析。
2 基于MPC?LPF的优化控制方法
2.1 MPC系统模型
风储联合发电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如下:
式中:u(k)为并网功率Pg(k);r(k)为风电功率Pw(k);x(k)为储能输出功率Pb(k);y(k)为储能剩余容量Eb(k);1/4表示MPC的控制周期Ts为15min=1/4h。
本文中,用k表示MPC的控制时刻,其间隔为Ts。随着储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其自放电率可以达到0.000 1 min-1以下,充放电效率达到90%以上[18]。同时,利用滚动优化的方法,控制器可以周期性更新实际的SOC值以修正损耗误差。这样,在上式中就不需考虑储能的动态模型。
目标函数如下:
式中:L为储能处于理想SOC时的容量;a和b为惩罚系数;Δu(k)=u(k)-u(k-1)。
式(3)中的3个惩罚项分别表示对储能容量偏离理想值、储能出力以及并网功率波动的优化。目标函数应满足并网功率约束、储能输出功率约束和储能容量约束,分别如式(4)、式(5)和式(6)所示。
式中:Prated为风电场额定容量;Pch和Pdch分别为储能最大充、放电功率;CB为储能系统总容量;Smax和Smin分别为储能系统SOC的上、下限。
由式(3)至式(6)可见,基于预测模型对系统未来动态行为的预测信息,MPC可把约束显式地加到未来的输入、输出和状态变量上。后续仿真表明,这对于保证风储协调策略的可持续性非常关键。
2.2 MPC优化问题求解
MPC优化问题可以转化为二次规划(QP)问题来求解[14],其标准形式为:
式中:x为Δu(k)(k=0,1,…,M-1)构成的列向量;H和f分别为二次项和一次项系数矩阵;A为约束系数矩阵;b为列向量。
具体将式(3)至式(6)转化为QP问题标准形式的过程见附录A。按照滚动优化的思想只取x的首项实际执行,由此得到当前的并网功率优化值,本文记为Pg*。
2.3 利用MPC优化结果补偿LPF的输出
LPF原理对系统未来动态行为缺乏预测能力。若LPF能够参考MPC的优化结果,则可弥补其缺乏前瞻性的缺点。传统LPF原理的传递函数为:
式中:Tc为滤波时间常数。
将式(9)离散化后得:
式中:α=Td/(Td+Tc),为滤波时间常数因子。
为区别于MPC时刻k,本文用i表示LPF的控制时刻,i=0表示每个MPC周期(15min)的初始时刻。与文献[7,8]不同的是,本文不采用变滤波时间常数控制策略,故α为恒定值。由式(10)递推可得:
由于式(3)中首个惩罚项的作用,MPC在考虑未来风况的情况下将尽量保持SOC在理想值附近,所以由MPC得到的并网功率优化值Pg*对LPF原理极具参考意义。为使实际SOC变化能跟踪MPC设定的优化轨迹,需维持15min内实际并网功率的总出力与优化出力基本相等。这就要求在原有LPF原理的基础上对储能输出功率再作补偿。为维持补偿后的协调算法依然具有LPF特性,15min内各时刻的功率补偿值(本文记为PC)应基本相等。
在不对LPF进行补偿的情况下,利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可得到15min内并网的总出力为:
式中:n=Ts/Td,为15min内控制器调整储能输出功率的次数。
在一个MPC周期内,优化并网总出力,则15min内总出力补偿为:
观察式(13),前两项可以在每个MPC周期的零时刻确定,而后两项只有取得各时刻风电功率数据方能准确表达,故无法于零时刻准确计算出本MPC周期的WC。为此,采用该MPC周期的风电功率预测值Pwm来近似各时刻风电功率实际值Pw(i),即将补偿平分到各时刻。近似后得到的功率补偿值为:
此外,为了克服相邻15min功率补偿值的突变,在每15min初段对功率补偿值采取平滑处理,使相邻时刻的功率补偿值之差小于阈值Pth,即
式中:PC′(i)为经平滑处理后各时刻新的功率补偿值;PCP和PCN分别为由式(14)计算出的前一次15min和当前15min的功率补偿值;,取值不宜过大,否则会影响滤波特性,其中表示向上取整函数。
最终得到新的并网功率表达式为:
对常规LPF原理进行上述功率补偿后,其在小时间尺度上依旧保持了LPF特性,而在大时间尺度上能够跟踪执行MPC的优化结果。由于实现机制上没有依赖动态调整滤波时间常数Tc,避免了因惯性环节固有的滞后性而导致的调节性能下降。
3 算例分析
3.1 算例系统
本文以某风储联合运行系统为例,在MATLAB中建立算例模型,比较不同控制策略在各种时间尺度下的风电功率平滑效果。该风电场的装机容量为48 MW,储能额定功率为5 MW,最大可持续时间为1h,理想SOC为60%,SOC允许变化范围为[0.1,0.9]。MPC每隔15min向前滚动优化一次,控制器调节储能输出功率的周期为20s,滤波时间常数为200s,惩罚系数a=1,b=2,阈值Pth为0.5 MW。风电场爬坡率的限制参考国家标准:装机容量在30~150MW的风电场10min有功功率变化最大限值不超过装机容量的1/3,1min有功功率变化最大限值不超过装机容量的1/10[15]。
3.2 风电功率波动平滑效果
选取某风电场连续8h风电功率数据,如图3所示。
下面在1min和10min的时间尺度上,分别采用可变滤波时间常数的LPF方法[7](以下称方法1)和本文提出的MPC-LPF方法(以下称方法2),比较功率平滑效果。图4为原始风电功率和平滑后的并网功率波动情况,图5是相应的累计概率分布图。
由图4和图5可见,方法1和方法2均具备功率平滑效果。在10min时间尺度上,方法1仍存在超出越限阈值的功率波动,方法2则始终能满足国家标准,其平滑效果明显优于方法1。这是由于MPC在15min的时间尺度上对并网功率波动进行了抑制,具体体现在式(3)中第3个惩罚项的作用。在1min时间尺度上,方法2的平滑效果仍优于方法1,但优势并不显著。这是由于在这样的时间尺度上,两者对风电功率波动的抑制都基于LPF原理,且采用的初始滤波时间常数相同。但方法1为调节SOC在理想范围需频繁变动滤波时间常数,因惯性环节滞后效应导致了调节效果下降。而方法2则无需如此。
3.3 SOC控制效果
储能容量的配置总是有限的。当风电功率出现剧烈波动时,储能容易达到SOC的上下限额,使得风储协调策略不具有可持续性。所以,在更大的时间尺度上,能否将SOC值维持在理想范围附近是评价风储协调策略的重要指标。本文选取两个极端场景来比较不同方法的控制效果。
场景1:初始时储能SOC为80%,不久后风电功率突升,如图6(a)所示。
场景2:初始时储能SOC为20%,不久后风电功率骤降,如图6(b)所示。
图7反映了采用不同方法后SOC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方法1虽然采取了改变滤波时间常数的措施,但由于其缺乏对未来风速变化的预判能力,在两种极端场景下仍会达到SOC调节极限,从而失去平抑风电功率波动的能力;而方法2却可以通过提前放(充)电使储能在风电功率突升(骤降)之时拥有足够的充(放)电容量,并尽量维持SOC在60%的理想状态附近,使得方法具有可持续性。这源于MPC基于未来风况对储能SOC所采取的优化调整,具体体现在式(3)中首个惩罚项以及式(14)中功率补偿的作用。如果没有功率补偿,也就失去了LPF和MPC之间联系的桥梁。
图8比较了场景1中采用两种方法得到的功率波动累计概率分布情况。由图可见,由于方法2能够将SOC值控制在理想状态附近,对风电功率波动的平抑能力明显优于方法1。场景2也有类似结论,限于篇幅,本文不作重复讨论。
4 结语
基于LPF原理的风储协调策略能够有效平滑短期风电功率波动,但该原理不具备对未来风电功率动态变化的预见性;MPC原理利用有限时域的滚动优化技术,对于长期的风电功率波动更具全局优化控制能力,但难以兼顾短期的功率波动。本文提出了一种将MPC和LPF原理相互结合的新型风储协调方法。新方法对长短期多个时间尺度的风电功率波动都具有良好的平抑效果。而且,新方法能够将储能SOC控制在理想区间附近,使得控制策略在恶劣的风况下具有更好的可持续性。
虽然滚动优化的方法有利于不断修正预测误差,但当预测误差很大时,算法的鲁棒性问题仍值得关注,这是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短期运行 篇6
1 微网概述
所谓的微网就是一个电源系统, 其容量通常均在20KW-10MW范围内, 微电源主要包括的元件就有风力发电机以及光伏电池等, 微电源中的能量主要就来自于一些自然资源和可再生资源, 微网可以有效的将负荷以及储能装置等连接在一起, 使之成为可以控制的整体, 有效的确保孤岛与网络能够实现并列运行。
微网是一个可控的单元, 在该单元结构中, 分布着A、 B、 C三条馈线, 而在前两条馈线上, 则主要安装有储能装置以及DG两个构件, 同时连接着具有敏感性的负荷, 而且A馈线上, 还设置了可供冷以及可供热的DG, 使得能源可以实现多级利用, 而在C馈线上, 则主要连接的是并不具备敏感性的负荷, 这三条馈线在并网的模式下展开运行, 利用微网来实现对PCC以及大电网之间的连接。如果在大电网出现故障的时候, 就可以及时的将静态开关断开, 使得微网不会受到大电网故障的干扰, 实现孤岛运行。
2 微网建模分析
2.1 风电功率预测模型
一般来说, 在微网中, 要想能够使得微电源可以得到良好的管理, 就需要将微电源有效的划分为可控型微电源以及不可控型微电源两种。其中, 可控型微电源的输出功率与不可控型微电源的输出功率共同构成了微电源的输出功率。而针对可控型微电源来说, 其输出功率能够实现自主的调控。其数据流如图1 所示:
2.2 微网负荷预测模型
与风电功率动态预测模型类似, 当RBF网络输出值代入误差判别函数后不满足预测精度要求时, 调整从微网能量管理系统和SCADA得到的训练数据, 增强训练集合与预测点的关联性, 即将当前预测时间点就近扩展得到的历史微网负荷和气象数据的时间序列作为新的训练集合数据, 重新训练网络, 获得新的网络参数, 进而继续预测。
3 在发电功率和短期负荷预测的基础上分析微网经济运行策略
微网有着明显的经济性以及环保性的特点, 这是微网推广最大的优势。在目前的电力系统中, 其注重经济运行, 着重进行火电机组的经济运行优化处理, 而并不受到环境问题的干涉。但是, 在微网中有着众多的分布式电源以及储能单元, 而且每一种电源的特性都有着明显的差异, 而且这些电源系统与环境之间均有着密切的联系, 均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所以, 可再生能源在利用的过程中, 需要充分的考虑到微电源这一因素, 同时也需要充分的考虑到环境成本这一运行, 从而实现网络运行的优化。
除此之外, 微网的运行模式与传统的电力系统有着明显的不同, 微网采用的运行模型一般有两种, 其一是并网运行, 其二就是孤岛运行, 这样的两种运行模式均是受到了负荷需求的影响, 微网与大电网之间的电价竞争也对微网的运行模式有着一定的影响, 因此, 要想能够对微网的经济运行进行优化的优化, 就需要充分的考虑到上述各种因素, 并利用相应的策略来实现微网经济运行的优化。
3.1并网经济运行策略
首先, 因为微电源属于不可控的能源类型, 所以, 不会对原料进行直接性的消耗, 受到的环境污染相对也较小, 所以, 要想使得微电源能够得到良好的利用, 就需要合理的对不可控微电源实施优化处理。
其次, 微网内部有着冷负荷以及热负荷的存在, 在工作运行的过程中, 需要依靠有冷热电联所产的微型燃气轮机, 在冷热负荷带动的基础上, 来更好的推动微型燃气轮机的运行。
再次, 如果在受到不可控型微电源发电量影响的前提下, 而微型燃气轮机的发电量却还无法有效的达到微网电负荷的要求, 那么就需要充分的利用到蓄电池储能装置, 利用该装置来进行对外放电处理, 同时, 针对蓄电池实施有效的监测, 保障蓄电池能够随时的处于放电的状况下, 如果蓄电池还没有实现最大化的放电要求, 那么就需要合理的依据微网电负荷的要求, 同时, 参照蓄电池在运行的过程中, 所需要的费用, 来进行大电网的售电运行。
3.2 孤岛经济运行策略
首先, 在孤岛经济运行中, 首要考虑到的因素就是不可控微型电源这一利用因素, 从而实现微电源向符合电源供电的目标。
其次, 微网包含冷热两种负荷, 并依据热定电的手段来推动微型燃气轮机的运行。
再次, 如果在热定电下以及利用不可控型微电源发电的情况下, 还无法使得微型燃气轮机的发电量达到标准化的微网负荷用电需求, 那么就需要针对蓄电池储能装置进行有效的放电处理, 同时, 对蓄电池进行持续的充电服务。
最后, 如果微网中含有的不可控型微电源以及蓄电池在放电的时候, 已经达到了最小用电负荷的状态, 但是还不能够满足微网负荷的实际需求, 这时候就需要严格的依据微网所具有的敏感水平, 按照相应的顺序来进行负荷的去除。
4 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充分的了解到, 微网在发电功率以及短期负荷预测的基础上, 主要可以采用的经济运行方式就是并网运行方式以及孤岛运行方式。微电源在应用的过程中, 需要充分的考虑到风力发电机以及燃料电池等多种构件元素, 随着微网的发展, 还可以在微网中, 加入相应的微电源, 这样可以使得微网可以实现更好的经济运行, 并能够做好相应的微电源预测工作, 进一步的实现微网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靖, 李雨薇, 习朋, 李涛.微网系统经济运行优化[J].华东电力.2012 (02)
[2]周念成, 邓浩, 王强钢, 李春艳.光伏与微型燃气轮机混合微网能量管理研究[J].电工技术学报.2012 (01)
短期运行 篇7
1大型猪场对扩大规模比较谨慎
大丰正明饲料厂万头猪场是集饲料生产和养殖的综合性万头猪场, 其中母猪600多头, 这几年他们一直维持现有的养殖规模, 并不打算再扩大养殖规模, 认为生猪养殖风险较大, 现有规模比较适应市场变化。
2中小规模猪场扩大投资规模意愿较强
阜宁众信生态养殖场现有生猪3000多头, 总投资1000多万元, 其中去年下半年猪价持续上涨后, 投资了600多万, 扩大了养殖规模。众信生态养殖场主要经营方式是自产自销, 在盐城市区开设了多家生态猪肉专卖店, 目前自产还不够自销, 今年有扩大规模的计划, 但由于银行贷款门槛太高, 设立的条件苛刻, 周期过短, 存在资金困难, 加之风险较大, 目前只有外调生猪加工才能保证销售。
大丰鹤鹏养殖场去年下半年新投资600多万元, 目前总投资已达4000多万元。现有生猪8000多头, 其中母猪1000多头。虽然也有继续扩大规模的计划, 但限于资金问题未能实现。
滨海县龚自刚养殖场, 今年5月份新投资20多万元, 主产土猪, 目前总投资已达200多万元。现有生猪1600多头, 其中母猪200多头。原打算多投资一些, 但贷款太难。
一是资金紧张贷款难。目前资金短缺、贷款困难是养殖场 (户) 面对的最大难题。银行贷款门槛太高, 设立的条件苛刻, 周期过短, 常常使他们养殖周转资金出现断档, 陷入困境, 严重挫伤他们养殖的积极性。建议政府相关部门, 积极探索出台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有利于养殖业发展、惠及民生的信贷政策。
二是信息不灵决策难。目前猪价虽高, 但伴随的风险也较大。近几年来, 生猪市场经历了股市一样“过山车”行情, 生猪养殖成为名副其实的高风险行业, 特别是每年的夏天, 更是生猪疫情高发的季节, 对于养殖成本动辄就上千元的生猪行业来讲, 一旦遇到突发性情况, 其影响和打击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