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认知

2024-11-20

短期认知(通用6篇)

短期认知 篇1

妊娠期的营养状况对女性自身及胎儿生长发育及出生后的健康等多个方面均有重要的影响[1]。近年大样本的调查显示, 我国孕妇营养与健康状况不佳[2]。孕妇的营养知识水平是影响孕妇营养状况的重要因素之一[3]。国内调查表明, 多数地区孕妇在营养知识和行为方面表现均不佳[4-5]。因此, 提高孕妇的营养知识是必要的。为探索在门诊由营养师实施的短期营养健康宣教的可行性, 我们对本地区382 名孕妇进行问卷调查及营养健康宣教。旨在通过问卷调查及健康教育探索能够既简便又可取得满意效果的营养健康宣教方法, 现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资料随机对在我院产科进行孕期检查的400名孕妇进行营养认知问卷调查并于问卷调查后进行孕妇营养知识健康宣教。调研时间为2013 年3 月1 日—8 月30 日。所有孕妇均在我院建立个人孕期档案。年龄20 ~ 39 岁, 平均年龄27. 8 岁。

1. 2 调查方法

1. 2. 1问卷设计参考其他文献自行设计问卷。问卷分4 部分, 第1 部分为患者的个人信息。第2 部分为妊娠营养常用知识点。第3 部分为获知途径调查。第4 部分为孕妇对营养知识的关注度[6]。

1. 2. 2 问卷方法及对象选择问卷前营养师对孕妇进行问卷目的与方法的介绍, 经本人同意后实施。问卷方式为当场发放, 当场收回。问卷及健康宣教流程为: 孕妇先在产科孕检后由当班产科医师告知孕妇到我院营养科进行营养知识健康宣教, 营养师对接受问卷调查的孕妇首先采用自制的问卷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 回收问卷后由营养师对孕妇进行营养常用知识宣教及孕期营养注意事项, 宣教完毕再次用同一问卷进行问卷调查, 问卷结束后发放孕期营养注意事项宣传手册并嘱孕妇1 个月后前来营养科进行复查。1 个月后复查时营养师再次采用同一问卷进行问卷调查。

1. 3 统计方法采用SPSS 17. 0 统计学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对各项问卷结果逐一作 χ2检验, 检验水准 α = 0. 05, 以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013 年3 月1 日—8 月30 日期间产科共登记400名孕妇, 其中到营养科接受问卷调查及营养健康教育者382 名。1 个月后能够再次到营养科进行营养咨询及问卷调查者287 名。首次接受问卷调查的382 名孕妇年龄、孕周等主要信息与1 个月后复查的287 名孕妇比较无差异性, 二者具有可比性。

2. 1 孕妇对常用营养知识知晓情况及健康教育后掌握情况结果显示, 382 名孕妇对孕中晚期每天需摄入的钙量、钙片的正确服用方法和我国建议孕妇每天食盐的摄入量仅20% ~ 30% 的孕妇回答正确。健康教育后当日问卷结果显示, 14 项核心内容孕妇知晓率均高于教育前, 除富含钙的食物一项孕妇掌握情况与教育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外, 其余知识点健康教育后孕妇知晓率均显著由于教育前 ( P < 0. 05) 。见表1。

注: ( ) 外数字为回答正确的例数, ( ) 内数字为百分率 ( % ) 。

2. 2 健康教育1 月后问卷结果营养宣教后1 个月孕妇对14 项常用营养知识掌握情况优于营养宣教当日的问卷结果。除第1 ~ 4 项营养知识知晓情况不具差异性外, 其余10 项与数据记忆相关性较强的知识点孕妇掌握情况均显著优于健康教育后当日的问卷结果 ( P < 0. 05) 。见表2。

注: ( ) 外数字为回答正确的例数, ( ) 内数字为百分率 ( % ) 。

2. 3健康教育前后孕妇营养知识获知途径问卷结果健康教育前后孕妇营养知识获知途径变化见表3。

2. 4健康教育前后孕妇对营养知识关注度问卷结果健康教育前有73. 56% 的孕妇表示关注营养知识, 健康教育后有93. 03% 的孕妇表示已经开始或正在关注营养知识。见表4。

注: ( ) 外数字为回答正确的例数, ( ) 内数字为百分率 ( % ) 。

注: ( ) 外数字为回答正确的例数, ( ) 内数字为百分率 ( % ) 。

3 讨论

调查表明, 城市和农村孕妇均存在蛋白质和维生素A、钙、铁等摄入量未达标的问题, 尤其以钙缺乏最为突出, 同时由于营养不足或不均衡, 导致14. 0% 的孕妇出现贫血和39. 3% 的孕妇出现腓肠肌痉挛等疾病[2]。妊娠妇女的营养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到胎儿的生命健康, 而且还对妊娠结局产生重要的影响[7-8]。孕妇的营养状况与自身对营养的认识有密切的关系。丰富的营养知识和积极的态度对孕妇的膳食行为影响大[3]。因此, 提高孕妇的营养知识有助于改善孕妇的饮食行为和态度, 这对促进母子健康意义重大。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93. 72% 的孕妇知道孕期饮食营养对胎儿生长发育将产生影响, 但对其他知识点知之甚少且不全面。这与国内其他地区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2-5]。

在健康教育方式上, 国内学者尝试了多种方式, 如在住院部或门诊开展的课堂式、集中式健康教育[9-10], 或在门诊进行干预[11-12]均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尽管上述健康教育方式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但在具体实施中存在一定的困难, 课堂式或集中式健康教育, 需要集中进行, 节省了医务人员的时间, 但是需要孕妇定期按时参加; 门诊一对一的健康教育, 其独特的优点是保护患者隐私, 患者能够更贴心的咨询问题等, 但是目前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均较为紧张, 而且这种方式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延长了其他孕妇的等待时间, 这是其最大的不足之处。为解决上述方法的不足, 我院开创性的采用门诊健康宣教并于健康教育后发放由营养科按照孕妇所需特制的孕妇营养健康宣教手册。孕妇的营养健康宣教由营养科营养师替代妇产科医师, 结果表明这种健康教育方式是可行而且可以取得极佳的效果。这种健康教育方法有其他方法无可比拟的优势, 首先在营养知识方面, 营养科医师掌握程度较妇产科医师更全面更可靠; 其次, 目前国内大多数医院营养科业务开展不佳, 营养师处于无事可做的尴尬境地, 而妇产科医师则业务繁忙, 无暇顾及或对孕妇进行健康宣教。由营养师替代妇产科医师进行营养宣教, 不但可以减轻妇产科医师压力, 而且还可提高居民对营养科的认识和有利于营养科业务的开展。

孕妇营养知识获知途径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 健康教育前孕妇获取营养知识的最主要途径依次是科普或宣传手册、医护人员、医院宣传栏及网络/电视媒体, 营养师所提供的营养知识仅占5. 76% , 这一结果与目前营养科业务开展不佳是吻合的。健康教育后1 个月问卷结果显示营养知识最主要的获取途径变化不大。健康教育后孕妇所选择知识来源途径所占比例均高于健康教育前, 但科普或宣传手册和营养师/科2 条获知途径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健康教育前 ( P < 0. 05) 。结果表明这种健康宣教方式对孕妇是适宜的, 同时也提高了孕妇对营养师的认可度。本调查结果还表明, 门诊的健康宣教在提高孕妇营养知识的同时, 也提高了孕妇对营养的关注度, 培养了孕妇积极的营养态度。门诊短期健康教育方便可行且可以取得满意效果, 适宜在医疗机构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Ribeiro CP, Milanez H.Knowledge, attitude and practice of women in Campinas, Sao Paulo, Brazil with respect to physical exercise in pregnancy:a descriptive study[J].Reprod Health, 2011, 8:31.

[2]王杰, 赵丽云, 朴建华, 等.2009年中国8省 (市) 孕妇营养与健康状况结果分析[J].卫生研究, 2011, 40 (2) :201-203.

[3]祝学谦, 吕燕, 李建.孕妇营养知识水平和膳食行为相关性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 2011, 4 (4B) :29-30.

[4]刘运华.初产妇妊娠晚期的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 2012, 19 (8) :1213-1215.

[5]王会军, 王建设, 王慧玲, 等.郑州市妊娠妇女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调查分析[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2012, 39 (5) :525-527.

[6]汤敏, 孙俊波, 郭琴.初产妇与经产妇对营养知识的认知情况及获知途径[J].职业与健康, 2014, 30 (5) :

[7]刘梅梅, 衣霞, 赵芝, 等.孕期营养状况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职业与健康, 2012, 28 (16) :2013-2014.

[8]刘靖, 唐乃秀, 叶名芳.妊娠期健康教育及营养干预对降低巨大儿出生率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 2013, 11 (6) :913-914.

[9]张蓓, 陈永利, 张冬霞.产科“课堂式”健康教育对孕妇分娩方式的影响[J].职业与健康, 2013, 29 (13) :1619-1621.

[10]王小英.松阳县孕妇学校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浙江预防医学, 2011, 23 (4) :79-80.

[11]张慧敏, 艾汪虹, 黄守珍, 等.门诊孕妇营养知识干预效果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 2012, 28 (22) :3379-3381.

[12]胡翠月, 朱志琴, 刘萍, 等.“一对一”门诊孕前保健咨询对30例高龄妇女妊娠结局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 (17) :2594-2596.

短期认知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7月-2012年12月我院骨科收治的152例老年骨科手术患者, 按就诊单双号分为两组, 观察组76例中男42例, 女34例, 年龄65~84岁, 平均年龄 (72.4±6.7) 岁, 关节置换手术41例, 内固定术25例, 其他10例;对照组76例, 男41例, 女35例, 年龄64~83岁, 平均年龄 (74.3±7.1) 岁, 关节置换手术41例, 内固定术25例, 其他1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类型等情况比较没有明显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1) 患者年龄超过60岁; (2) 患者均签署之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1) 排除因脑部疾患如脑卒中或脑血管原因导致摔伤等意外者; (2) 精神系统疾病患者、服用精神疾病药物者或治疗前认识能力评分低于正常水平者。

1.3 方法

观察组:行快速诱导器官插管全身麻醉。诱导药物:打开静脉通路后, 注射咪达唑仑 (江苏恩华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 10980026, 0.04 mg/kg) 、芬太尼 (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 20113507, 5μg/kg) 、依托咪酯 (江苏恩华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 32022999, 0.3 mg/kg) 、维库溴铵 (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9991116, 1~2 mg) , 3 min后进行气管插管操作, 之后使用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对照组:行硬膜外阻滞麻醉, 在L1、L2间行硬膜外穿刺, 将麻醉平面控制在第10胸椎以下, 使用2%利多卡因3 m L在患者恢复平卧状态后进行用药, 术中可追加0.375%罗哌卡因2 m L每次, 维持麻醉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临床资料输入计算机, 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包。计量资料属正态分布的采用±s表示,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平均动脉压比较

各时间段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比较没有明显差异, 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心率比较

各时间段两组患者心率比较没有明显差异, 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认知能力比较 (MMSE) 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6、12、24 h与麻醉前MMSE评分比较均有不同程度降低, 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观察组术后6、12、24 h MMSE评分数据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1) ;两组患者麻醉前和术后72 h MMSE评分数据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注:*与麻醉前比较, P<0.05

3 讨论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是指患者在术后记忆力、智力、认知能力、与他人交往能力等发生退化, 甚至人格都发生了变换的表现, 老年患者还可能由于此种障碍更易发生老年痴呆[2]。因此, 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对老年患者非常重要。

本研究中应用两组麻醉方法后, 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心率等均没有明显改变, 说明两种手段临床均可操作;用MMSE评分表评测患者的认知能力的变化, 操作简单且评价内容全面, 对各认知能力各方面的异常均有所涉及。研究数据显示, 在手术后24 h内, 两组患者的MMSE评分都比麻醉前有降低, 且全身麻醉患者的降低程度高于硬膜外麻醉者, 由此说明这两种麻醉手段对老年患者术后短期的认知功能都有影响, 且全身麻醉的影响更大。因此, 在老年手术患者术前, 可以增加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宣教, 让患者了解认知障碍的严重后果, 能积极配合医师做好各项术前检查和调理建议, 以较好的状态迎接手术, 医师则根据各个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药物、合适的麻醉方法, 而家属了解并发症的知识, 若术后出现认知功能障碍, 便于积极配合医护工作, 及时救治, 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伟元, 王焕彬.全麻和硬膜外麻醉对老年患者各科手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J].医学综述, 2013, 19 (12) :2274-2275.

短期认知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进行手术的老年骨科患者70例, 随机分为全身麻醉组 (对照组) 和硬膜外麻醉组 (观察组) , 每组各35例。对照组中男20例, 女15例, 年龄60~80岁, 平均年龄为 (70±5) 岁, 受教育年限为3~16年;观察组中男21例, 女14例, 年龄在58~80岁, 平均年龄为 (69±4) 岁, 受教育年限为4~15年。两组患者资料均无神经系统疾病的退变, 且在性别, 年龄, 受教育年限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相关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两组术前均禁水禁食, 建立静脉通道。麻醉前0.5 h给予肌内注射0.5 mg阿托品, 进入手术室后观察监测患者的生命各项体征。

对照组:静脉滴注0.05 mg/kg咪达唑仑+4μg/kg芬太尼+2.0mg/kg丙泊酚+0.1 mg/kg的维库溴铵, 插气管, 连接上麻醉呼吸机通气。观察组:患者侧卧, 双腿自然弯曲, 双手抱头, 头尽可能靠近膝部, 以此来充分暴露腰椎关节, 然后在腰椎间选取适宜的位置, 常规消毒, 穿刺进入, 使用0.5%布比卡因1.0 m L进行麻醉, 术中根据麻醉程度大小进行浓度为0.25%的利多卡因定量追加, 术后使用芬太尼进行麻醉止痛。

1.3 评价指标

通过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术前1 d, 术后1 d, 术后2 d, 术后7 d的MMSE评分以及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采用简易智能表进行MMSE评分[3], 总共30分, 患者评分下降4分认为有认知障碍。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所有研究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 其中组间术前1 d, 术后1 d, 术后2 d, 术后7 d的MMSE评分等比较采用t检验, 记录方式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认知障碍发生率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MMSE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术前1 d的MMSE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但观察组即硬膜外麻醉组在术后1 d、术后2 d、术后7 d MMSE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比较

两组患者在术前MMSE评分均在24分以上, 无认知障碍, 在术后1 d, 对照组和观察组存在认知障碍的患者分别为11例和7例, 发生率分别为31%和20%;术后7 d, 对照组和观察组存在认知障碍的患者分别为8例和4例, 发生率分别为23%和11%, 见表2。通过χ2检验, 观察组术后1 d及术后7 d的认知障碍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近年来, 医学水平正在不断地提高, 在外科手术中麻醉应用的安全性也相应地提高。但是患者手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仍然是影响术后康复的一个主要因素。POCD在临床上的表现为精神紊乱, 认知及行为意识障碍, 社会生活能力下降等, 因此针对老年人手术麻醉的应用需要高度重视[4]。

老年人作为特殊群体之一, 其自身免疫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也相应的降低, 各部位的身体器官的功能也日渐减退, 治疗老年骨科患者通常需要配合手术治疗。此外, 随着交通工具的发展, 交通事故数也日渐增多, 老年患者出现跌倒损伤后发生骨折率也相应增大, 往往也需要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中都需要麻醉配合, 但是麻醉会对患者的神经组织造成影响。麻醉药物作用于神经组织, 信号在组织与神经元之间传递, 通过加速神经细胞的死亡, 改变脑血流量以及供氧能力, 因此长期应用麻醉药物影响神经功能的恢复, 老年患者在麻醉以后, 由于其自身身体器官功能的减退, 各机能的恢复速度更慢, 影响着老年患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听力以及视觉。对麻醉师的要求也相应提高, 需要密切关注麻醉的方式, 因为患者的神经组织细胞受到麻醉操作不慎的影响, 患者会有一些如记忆力减退, 精神状态上紧张恐惧的临床表现, 生活自理能力也相应的下降[5]。该研究通过进行分析比较两种麻醉方式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是相当必要的。

对于老年患者, 一旦发生POCD, 相应的会加速其神经系统的衰老进程,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也相应增高, 也影响了患者的认知能力、记忆力以及情绪[6]。随着麻醉药物的研究和发展, 其毒副作用逐渐减小, 但仍然影响了患者的神经认知功能。现已有很多研究者开始关注和研究不同麻醉方式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胡红侠等[7]发现硬膜外麻醉、单纯全身麻醉及全身麻醉复合硬脊膜外阻滞均与老年患者手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发生有关, 其中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最大的是全身麻醉, 影响最小的是硬膜外麻醉。

该研究也通过对比全身麻醉组与硬膜外麻醉组, 结果发现硬膜外麻醉组在术后1 d、术后2 d、术后7 d MMSE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即全身麻醉组, 并且在术后1 d, 对照组和观察组存在认知障碍的患者分别为11例和7例, 发生率分别为31%和20%;术后7 d, 对照组和观察组存在认知障碍的患者分别为8例和4例, 发生率分别为23%和11%, 观察组术后1 d及术后7 d的认知障碍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P<0.05) 。老年人作为特殊群体之一, 需要具体分析治疗, 针对老年骨科患者选取合适的手术治疗方案是及其必要的, 硬膜外麻醉相比于全身麻醉能有效地降低其术后短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

摘要:目的 分析比较老年骨科患者实施全身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对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9年5月—2013年5月于该院进行手术的70例老年骨科患者的资料, 随机分为两组, 一组为全身麻醉组 (对照组) , 另一组为硬膜外麻醉组 (观察组) , 每组各35例患者。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前1 d, 术后1 d, 术后2 d, 术后7 d的MMSE评分以及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术后1 d, 术后2 d, 术后7 d的MM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并且观察组术后认知障碍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针对老年骨科患者, 硬膜外麻醉相比全身麻醉能有效降低其术后短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关键词: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老年患者

参考文献

[1]田小生, 周婷, 崔德华, 等.术后认知功能障碍[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12, 12 (1) :1-5.

[2]徐俊峰.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2, 16 (13) :118-120.

[3]于海超, 王延国, 高鲁渤, 等.七氟烷或丙泊酚麻醉对老年肺癌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12, 18 (1) :102-105.

[4]陈琛, 徐光红, 李元海, 等.麻醉与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4, 49 (1) :133-136.

[5]疏树华, 方才, 潘建辉, 等.老年病人全麻术后颅内兴奋性氨基酸水平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10 (3) :290-293.

[6]蒋宗明, 丛昊, 仲俊峰, 等.硬膜外阻滞对全麻下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老年病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13, 33 (9) :1056-1058.

[7]胡红侠, 王熙, 李筠.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能力的影响[J].职业与健康, 2013, 29 (17) :2189-2191.

短期认知 篇4

关键词: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骨科,老年,手术,认知功能

对于老年患者而言, 由于其年龄较大, 手术中的麻醉对术后认知功能的恢复就会有一定的影响。术后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概率与患者的年龄成正比, 其一般是发生在手术后5 d, 主要特点为发作急、病情波动较大且常发生于夜间, 具有晨起较轻、夜间较重的特点[1]。为了探讨全身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该研究选取该院2009年6月—2012年3月收治的老年患者126例进行了该次研究,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行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126例, 将其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63例患者中29例患者行人工关节置换术, 34例患者行股骨骨折切复内固定术, 该组患者中男30例, 女33例, 年龄为65~84岁, 平均年龄为 (73.4±4.7) 岁;对照组63例患者中31例患者行人工关节置换术, 32例患者行股骨骨折切复内固定术, 该组患者中男34例, 女29例, 年龄为65~87岁, 平均年龄为 (74.6±3.9) 岁。

1.2 麻醉方法

在手术前, 两组患者均为用药, 患者入手术室后需进行常规的生命体征监测, 开放患者的上肢静脉通路, 输注乳酸林格氏液10 m L/min。观察组患者采用的是硬膜外麻醉, 其主要是在患者1~2腰椎间行硬膜外穿刺置管, 翻身后给予患者试验中确定的药物剂量, 该组所有患者均采用2%利多卡因3 m L, 观察5 min后, 确定导管的硬膜外腔, 然后追加0.375%的罗哌卡因2~3 m L/次, 麻醉过程中应尽量将麻醉平面控制在第10胸椎一下。手术中, 该组患者需要不间断的追加0.375%罗哌卡因以维持麻醉, 若是出现血压<90/60 mm Hg或是小于了基础值的30%, 则需加快输液的速度, 同时静脉注射麻黄碱, 6 mg/次;若是出现心律<50次/min的情况, 则需静脉注射阿托品, 0.5 mg/次;若是出现血红蛋白浓度低于10 g/L或是红细胞压积<30%的情况, 则需为患者输注适量的浓缩红细胞。对照组患者采用的是全身麻醉, 其主要是采用依次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4 mg/kg、芬太尼5μg/kg、依托咪酯0.3 mg/kg、维库溴铵0.1 mg/kg的方式进行麻醉诱导, 在麻醉诱导3 min之后则可进行气管插管, 在插管成功后则可以将其与麻醉呼吸机联通性机械通气。采用全身麻醉的患者在手术中进行麻醉维持主要采用的是靶控输注异丙酚的方式, 该组患者中进行麻醉维持所设定的血浆靶浓度为2μg/m L, 期间可间断的追加1~2 mg维库溴铵或 (和) 50~100μg芬太尼。另外, 在手术中还需要根据患者的血压、心率、脑电双频指数等指标对麻醉深度进行调节。

1.3 检测方法

采用简易精神状况检测法 (MMS) 对患者麻醉前以及麻醉后6、12、24、72 h时的认知功能进行监测, 该检测方法的最高评分为30分, ≤23分表示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

1.4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进行检验, 采用χ2进行组间对比检验, 计量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 (x±s) 的方式表示。

2 结果

观察组麻醉后6、12 h的认知功能评分与麻醉前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麻醉后24、72 h的认知功能MMS评分与麻醉前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麻醉前与麻醉后6、12、24 h的认知功能MMS评分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麻醉前与麻醉后72 h的认知功能MM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认知功能评分对比在麻醉后24 h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麻醉前后认知功能MMS评分如表1所示。

3 讨论

在术后出现认知功能障碍与患者的年龄、麻醉时间、教育程度以及术后很多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关, 该次研究中, 患者在年龄、麻醉时间、教育程度、血压、心率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 排除了这些因素对其的影响, 主要研究了不同的麻醉方式对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由于该次研究对象均为老年患者, 因此, 研究采用了1种简单易行的MMS测试法进行认知功能的检测。笔者主要对患者麻醉前以及麻醉后6、12、24、72 h的认知功能进行了MMS评分, 最后结果显示, 两种麻醉方法对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认知功能影响经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在麻醉后24 h内采用全身麻醉的老年患者的认知功能与采用硬膜外麻醉的患者相比较, 影响更为明显。

参考文献

[1]陈锋卫.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病人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D].温州:温州医学院, 2006.

[2]杨慧.不同手术类型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0, 26 (10) :874-876.

短期认知 篇5

关键词: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老年骨科患者,短期认知功能

术后短期认知功能指的是患者术后发生认知技巧、认知能力、社交能力和人格等的改变, 属于中枢神经并发症的一种, 临床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受损、人格改变、焦虑和精神错乱等症状。术后短期认知功能障碍症状可能会持续数天至数周不等, 且老年手术患者的发病率较高。随着近年来我国临床医疗技术水平的逐步提高, 以及人口老龄化进程的逐步发展, 老年骨科患者越来越多地倾向于手术治疗, 而手术麻醉所导致的术后短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也有所上升, 并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手术恢复速度造成了较为严重的不良影响。本次医学观察对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2年1月-1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100例老年骨科患者为观察对象, 患者年龄在60~82岁, 平均年龄为 (71.4±13.1) 岁。其中, 股骨骨折切复内固定手术60例, 人工关节置换术40例。通过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50例, 且两组观察对象基本临床资料对比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0.05) 。

1.2 方法

两组观察对象均于术前给药, 进入手术室后对其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 建立上肢静脉通路, 以10 m L/min的速度输入乳酸林格氏液[1]。硬膜外麻醉组患者实施硬膜外麻醉, 取患者1~2腰椎间实施硬膜外穿刺置管, 翻身后注入试验剂量的麻醉药物, 本组观察对象用药为3 m L的2%利多卡因, 静置5 min后, 通过导管在硬膜外腔处增加2~3 m L/次的0.375%的罗哌卡因, 麻醉过程中将患者的麻醉平面尽可能控制在第10胸椎下。手术过程中, 本组观察对象应持续加用0.375%罗哌卡因, 以起到持麻醉维持的效果[2]。

全身麻醉组患者接受全身麻醉, 主要麻醉药物类型包括静脉注射0.1 mg/kg维库溴铵、0.3 mg/kg依托咪酯、5μg/k芬太尼、0.04 mg/kg咪达唑仑, 持续进行3 min麻醉诱导后, 开始实施气管插管, 完成气管插管后, 将患者与麻醉呼吸机相互连通进行机械辅助通气治疗[3]。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7.0软件对本次医学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s表示计量资料, 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使用χ2检验方法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

2 结果

2.1 认知障碍发生率

全身麻醉组患者麻醉12 h后认知障碍发生率为56% (28/50) , 麻醉24 h后认知障碍发生率为28% (14/50) ;硬膜外麻醉组患者麻醉12 h后认知障碍发生率为50% (25/50) , 麻醉24 h后认知障碍发生率为20% (10/50) , 两组观察对象麻醉后不同时点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0.05) 。

2.2 认知功能状况

硬膜外麻醉组观察对象麻醉前、麻醉12 h、24 h、72 h和96 h后认知功能情况得分均显著高于全身麻醉组患者, 两组患者认知功能状况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0.05) , 见表1。

2.3 临床指标

两组观察对象低血压发生率、输液量、出血量和麻醉时间等临床指标对比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0.05) , 见表2。

3 讨论

老年骨科手术患者因手术麻醉时间较长, 因而常会发生程度不同的术后短期认知功能障碍等问题, 而这一情况的发生, 通常会直接影响患者老年痴呆症的发生率, 与具有正常认知功能的老年患者相比, 其更加易于转变为老年痴呆症[5], 所以, 有效安全的手术麻醉措施对于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治疗的顺利进行及术后的快速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相关医学研究表明, 老年骨科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与其手术麻醉、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存在直接的联系, 由本次医学研究结果可知, 硬膜外麻醉组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低于全身麻醉组患者, 且两组患者临床数据对比统计学差异明显 (P<0.05) 。

综上所述, 硬膜外麻醉和全身麻醉都是老年骨科手术患者常用麻醉方式, 但患者术后易发生短期认知功能障碍现象, 而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骨科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相对较小。

参考文献

[1]段向伟.硬膜外麻醉和全身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麻醉恢复期的影响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9 (7) :148-150.

[2]王丽.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患者术后麻醉恢复期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6) :125-126.

[3]陆利君.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11, 4 (3) :260-261.

[4]吴文俊.全身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对老年创伤患者认知功能影响的比较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32) :495-407.

短期认知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本院收治的120例老年骨科手术治疗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65.4±6.6)岁。观察组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61~84岁,平均年龄(64.2±6.4)岁。两组按照ASA分级均为Ⅰ~Ⅱ级。均未有无法自主完成精神功能测试者、精神系统疾病或服用相关药物者、活动性肝病者、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或脑卒中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麻醉前30 min给予阿托品0.5 mg肌内注射,进入手术室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建立上肢静脉通路,给予静脉输注乳酸林格氏液(10 ml/min)。

对照组给予全身麻醉:给予依托咪酯(0.1~0.2 mg/kg)、芬太尼(2~4μg/kg)、维库溴铵(0.06~0.10 mg/kg)依次静脉注射进行麻醉诱导,3 min后实施气管插管,插管成功后连接麻醉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适时调整呼吸参数,保证足够的通气量和氧供。术中以瑞芬太尼[0.02~0.04μg/(kg·min)]、丙泊酚[50~150μg/(kg·min)]、维库溴铵[1~2μg/(kg·min)]麻醉维持。手术结束前30 min停用维库溴铵,10 min停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术后给予静脉自控镇痛[1]。观察组给予硬膜外麻醉:选择L1~2间隙实施硬膜外穿刺置管,在平卧位下给予2%利多卡因3 ml(试验剂量),然后酌情分次小剂量追加0.375%~0.500%甲磺酸罗哌卡因2 ml,直至获得所需的阻滞平面。在手术过程中,如患者血压降至11.97/7.98 kPa以下,则需加快输液速度,如需要给予静脉注射麻黄碱(6 mg/次),如患者心率降至50次以下则静脉注射阿托品(0.5 mg/次)[2]。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术后短期认知功能。以MMSE[3]评定术前(麻醉前)及术后短期(6、12、24、72 h)MMSE评分并进行比较。同时比较术后短期(6、12、24、72 h)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短期(6、12、24、72 h)MMSE评分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24 h MMSE评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术后短期(6、12、24、72 h)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6、12 h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小结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指老年患者术后出现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主要表现为焦虑、神经错乱、记忆受损、人格改变。这种术后出现的技巧、认知能力、社交能力、人格变化被统称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也有研究认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表现为术后智力功能退化,出现记忆力下降、集中力下降。根据早期发病时间和临床特征分为谵妄(麻醉手术后早期出现)和术后认知障碍(持续时间较长)。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出现,和麻醉方式、麻醉药物有一定的联系[4]。

本研究显示,与给予全身麻醉的对照组比较,给予硬膜外麻醉的观察组术后24 h MMSE评分较高,术后6、12 h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较低(P<0.05)。

综上所述,全身麻醉比硬膜外麻醉在术后12 h内对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干预作用更明显。

参考文献

[1]蔡伟华,张良清,李志艺,等.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2):2783-2784.

[2]袁军,程怡,秦丹,等.参附注射液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全麻术后认知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11):1466-1470.

[3]Lee PJ,Wong CS,Vaghadia H.Baseline bispectral index values below 46 in an octogenarian under desflurane anesthesia.Can J Anaesth,2010,57(9):874-875.

【短期认知】推荐阅读:

短期预报07-14

短期波动06-25

短期关系07-06

短期运行07-07

短期项目07-11

短期趋势07-22

短期调整08-19

短期经营08-21

短期咨询09-21

短期大学09-21

上一篇:语文教师的基本功问题下一篇:继发脑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