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支教(精选5篇)
短期支教 篇1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 对师范生短期支教进行六维度的动机水平差异研究, 结果发现:“体验生活, 增加经历, 磨炼意志”为首要动机, 且动机水平在性别和是否参与过短期支教上存在差异。
关键词:师范生,短期支教,动机
一、问题提出
短期支教[1]是指社会机构、学校机构、学生社团所组织的在一段时间内 (一周到一个月) 进行有组织性的支教活动, 其时间、次数、地点一般是固定的。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 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对研究人们行为活动有重要作用。师范生对短期支教行为所持有的不同价值观是其人生观的外化, 探查其动机结构, 可及时对其思想动态进行引导, 也为支教中出现的问题提供可借鉴的解决对策。在楼俊君[2]、代训锋[3]、沈艨[4]等人对大学生短期支教目的研究的成果上, 将师范生短期支教的动机整合六个维度的动机水平。
二、研究对象
以浙江省在校本科大学生为被试, 进行随机问卷发放, 共发放440份, 有效问卷共402份, 占91.36%。有效问卷中男生59人, 女生343人。
三、研究结果
(一)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注:*表示P<0.05, **表示P<0.01, ***表示P<0.001, 下同。
表1结果表明, 师范生参与短期支教的动机中, 体验生活, 增加经历, 磨炼意志>提升师范技能, 积累教学经验>践行社会责任, 树立正确人生观>促进资源配置, 弥补教学缺陷>完成社会实践任务, 获取课程学分>评优评奖的制度倾斜和优惠政策。
(二) 各变量在是否参与过短期支教动机差异的独立样本t检验
表2结果表明, 在“促进资源配置, 弥补教学缺陷”和“完成社会实践任务, 获取课程学分”两个动机上, 参与过短期支教>没有参与过短期支教。
(三) 各变量在性别差异上的独立样本t检验
同样, 通过表3发现, 在这四个动机上, 男女差异显著, 且女性>男性。
四、讨论
(一) 师范生短期支教以“体验生活, 增加经历, 磨炼意志”为首要动机
支教存在一定的跨域性、挑战性和新鲜感, 可以丰满人生, 成长锻炼, 完善自我, 是师范生参与短期支教的首要动机;其次, 作为师范生, 在支教过程中可以学以致用, 促进师德师能的提高。
(二) 是否参与过短期支教对于师范生短期支教动机存在影响
参与过短期支教的同学更能体会教育的不平衡性, 希望以己所能促进资源配置, 弥补教学缺陷, 改善当地教育, 也更能体会参与支教后在评优评奖方面的回馈。
(三) 师范生短期支教动机存在性别差异
女生相对于男生更遵循社会价值观, 渴望社会认可;上进心足, 更注重学习和荣誉;也更有爱心, 利他性更强;同时, 师范生中女性比例远大于男性, 特征性更明显。
参考文献
[1]耿希峰.从动机角度看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利他行为的关系[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0.
[2]楼俊君.大学生暑期支教实践的思考.科技信息, 2010 (27) .
[3]沈艨.大学生在城市和农村开展短期支教的研究对比[J].文史博览, 2011.
短期支教 篇2
一、什么是软笔书法
1、学点小常识
我国古代文房四宝是笔墨纸砚。在我国,创造毛笔的历史已经有五六千年了,毛笔的笔头一般都是兽毫做的。我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书法家,例如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欧阳修等。
2、教你来握笔
大家普遍采用的是五字执笔法,也叫“拔镫法”(图1)。五字执笔法将执笔的方法及五个指头的职责作用概括为五个字,即:擫、押、钩、格、抵。
二、我们一起动手写
1、双钩临摹
2、单钩临摹
三、大家秀一秀
1、让学生准备好的双钩、单钩书法空白纸,学生按字帖临摹,教师巡视,并作讲解指导。
2、对学生就书写要领进行指导,注意行笔,避免学生做粉刷匠。
3、将学生作品贴到黑板上展示,学生之间相互评比。
水墨画
一、水墨画你知多少
1、学点小常识
我国古代有很多著名绘画作品,如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唐•阎立本《步辇图》、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清•郎世宁《百骏图》、徐悲鸿《奔马图》等。我国著名画家有郑板桥、张大千等。
2、教你动动笔
水墨画墨分五色:浓、淡、干、湿、焦。我们画画时候行笔分为中锋和侧锋。
二、我们一起动手画
1、画虾头、胸、虾枪(如图1,2,3),再由前向后侧锋画虾枪两侧的平衡器。
2、画虾腹(如图4)。用笔顿出弧线,要前大后小,节节相连。最后拉下画虾尾,紧贴虾尾两侧画两个尾翼,虾腹六节可以简化为五节。
3、画虾腿和足、钳(如图6),在虾腹下面画五个后腿,在虾胸底部从后向前快速画三条步足。在头部三分之一处,由里向外画第一节虾臂,由前向后画第二节,有钳子的第三节略粗,钳子略向里弯。
4、画胃肠、眼、须(如图7),趁墨未干时由头到胸的末端,画出由粗到细的肠,在头部平衡器后边点写眼睛,六条长须一对向前伸,略向外弯,中间一对也是向后弯曲。
三、大家秀一秀
1、学生自己作画,教师巡视指导。
2、将学生作品贴在黑板上,学生互评。
简笔画
一、看看几何图
1、学生列举常见几何图形。
2、教师总结一般常见几何图形:圆、三角形、矩形等等。
3、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几何图形。
二、脑洞大开
1、让学生猜想几何图形都能创作出什么画。
2、教师对几何图进行再创作。
三、大家秀一秀
将学生的作品贴到黑板上,请学生回答自己喜欢哪个作品,其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教师作总结。
折纸
一、认识折纸艺术
1、背景小故事
西汉时期我国已有纸张的出现,折纸艺术也开始在民间流传。折纸艺术起源于中国,后来传入日本,并流行起来。
2、折纸小技巧
基于环保的因素,我们主张废纸重用。可以是杂志内页或使用后的花纸。发挥自己的想象基于各种基本折纸形状折成各式各样的动物等实物。
二、我们一起动手折
三、大家秀一秀
1、教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折出自己喜欢的作品。
2、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应该怎么折。
3、将学生作品展示到黑板上,学生相互评价。
树叶粘贴画
一、什么是粘贴画
1、学点小常识
我们利用不同颜色、形状的树叶拼贴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利用身边的东西来装饰美化生活。
2、粘贴小技巧
(1)勾画出贴图的草稿。
(2)拿出树叶看其形状可以摆出什么部分。(3)发挥想象裁剪并粘贴树叶。
二、我们一起动手贴
1、勾边
2、剪树叶贴
3、平整贴画
三、大家秀一秀
1、学生发挥想象自己想要完成的图案并勾勒。
2、学生剪出基本形状并贴好,教师给以指导。
大学生短期支教长效机制的探索 篇3
关键词 大学生 短期支教 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52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2006年的“三支一扶”计划的实行,中宣部、文明办、团中央每年暑期发起的大学生支教服务社会实践活动。支教活动也发展出了各种不同的类型:长期支教、短期支教、不定期支教。①其中,短期支教是具有一定的组织性,时间与地点较为固定的支教活动。而这之中又分为两种:(1)大学生在寒暑假前往贫困地区开展支教活动。(2)大学生在间隔固定时间(如每周,每月)前往位于靠近城市的子弟学校开展支教活动。②本文主要探讨前一种短期支教类型。
1 大学生短期支教存在的问题
1.1 支教大学生教学素养和经验不足
在参与假期短期支教的大学生之中,近9成为大一大二的学生,师范院校学生所占比例并不大,他们绝大多数并无良好的社会经验和教学方法技能,在短期难以适应从学生向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计划安排,前期的备课准备,课堂对学生的组织控制,这都是支教大学生需要面对却常常被忽视的问题,准备不充分将直接影响着支教团队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而短期支教最为局限的地方在于支教期限短暂,这双重因素的叠加使得支教的教学问题雪上加霜。③
1.2 支教队伍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审核
目前,短期支教在国内并无相应的管理机构,也缺少能够直接领导的组织者,更多的是以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身份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之中。各高校对此的管理不尽相同,统一的管理和审核规范尚未出台,如何决定支教团队是否拥有支教资格,如何评判支教成果均无从说起。因此,这样的支教有着相对的随意性,支教成效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支教团的责任心。这也使得不合格的支教队伍出现成为可能,忽视了支教的任务和重要性,从而影响了支教队伍的形象。
1.3 支教队伍缺乏持续发展规划
短期支教的特点即在于短期行为,这在一方面影响了支教的效果,另一方面则可能导致支教缺乏持续性。大多团队仅在当年度进行短期支教,即便开展长期定向服务的团队,受限于支教学生的能力以及人员不断更替等,考虑到支教活动持续性发展的甚少。短期支教的热潮也使得不少支教团队急功近利,只注重即时利益,却未考虑到长远发展所需的前期基础,也忽视了支教经验的传递。
1.4 支教内容缺乏创新性
往往很多短期支教仅仅单纯模仿当地教学而开展教学活动,没有长期支教的时间优势来彻底提高当地学生的学习水平。简单重复当地学校教师也可完全完成乃至更好完成的教学课程对于当地学生也并无任何意义,反而加重当地学校负担,也无法使得支教大学生得到收获,这也是不少支教队伍经历一至二年即销声匿迹的原因之一。
1.5 支教队伍缺少经费支持
支教的经费部分来自于社会实践项目的申报经费(及高校的补助),不过这往往不能涵盖支教过程中的所有开支。除去不多的支教团队有能力拉取赞助以得到资金的支持,其他开销则由参与支教的大学生自费。作为没有经济来源的群体,大学生维持支教也存在着一定困难。若是长期可持续发展,则面临的资金问题更是严重。
2 支教地及支教队伍概况
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土溪镇位于川,德江交界处,属于贵州百个贫困乡镇之一,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全镇初级中学一所,教学班32个,中学辍学率为4.36%;小学13间,教学班105个,小学辍学率4.69%。全镇留守儿童数目达到28.55%。包括办学条件、师资状况在内的诸多基础教育现状均有着较为突出的问题。
苏州大学“欣长征,彩虹行”贵州支教团队在凤冈县土溪镇的支教始于2006年暑期,由苏州大学医学部学生魏吉创立,并于2008年在共青团凤冈县委员会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确定了长期合作关系。七年来,团队在当地开展以支教为主涵盖医疗服务、科技支农、社会调研、对口资助等各项活动。该团队在苏州大学医学部团委的直接领导下,由苏州大学医学部青年志愿者协会负责组织管理,在基地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支教质量逐年提高,社会成效日益显著,支教地、支教大学生和学校均获益颇丰。
3 建立短期支教长效机制的探索
3.1 建立基地,维持稳定联系
2008年,苏州大学医学部与共青团凤冈县委员会签约,正式在遵义市凤冈县建立了苏州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基地的正式建立,使学校和地方建立了稳定而长期的合作关系,为支教活动的延续性提供了保证。除了每年暑期的短期支教外,平时基地双方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交流,通过交流我们准确掌握当地情况,了解支教成效,并根据反馈信息调整服务内容,全力服务地方发展。
3.2 完善管理,保证支教成效
支教过程中注重过程管理,建立可靠的安全保障,明确队伍纪律和汇报制度,在指导老师和队长的带领下按照预定计划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并通过校内外平台进行宣传,扩大支教活动的影响力。支教活动结束之后,支教团队继续完成调研反馈、总结评优、成果展览及宣讲等收尾工作,并做好历年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重视支教细节,积累前辈经验,服务于支教项目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3.3 搭建平台,交流分享发展
短期支教大多由大学生自发组队,团队小,时间短,所起到的社会效果不大。同时短期支教团队普遍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和长期发展的规划,使得短期支教不能得到理想的社会认同。认识到以上几点,我们致力于搭建短期支教队伍交流合作的平台,在苏州大学校内,我们与“医行大别山”等众多短期支教团队一起交流分享团队发展经验,探讨长期有效的发展规划;在贵州,我们与中国农业大学、贵州大学等高校的支教团队建立了支教联盟,长期沟通交流,共同完成项目,努力构建合作多赢的局面。
3.4 拓宽领域,提升社会影响
2010年暑期,苏州大学医学部领导亲赴凤冈县与凤冈县政府、教育、卫生、农林畜牧等各部门深入座谈,进一步了解了当地的基本情况和实际需求。在当地需求的引导下,我们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内容,从传统的支教拓展到农业科技帮扶、教师进修培训、“一对一”帮扶、医疗服务等方面,充分调动校内外资源,贴近地方需求,服务地方发展。几年来,我们针对凤冈县农业产业、土溪镇基础教育现状开展了一系列社会调查,在专家的指导下科学分析、提供对策形成调研报告反馈给当地政府。
3.5 长期规划,提炼支教精神
短期支教由于其自发性、短期性、灵活性等特点,很难进行长期的发展规划,从而在根本上制约了支教质量和社会影响。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有固定的组织机构和专家老师与支教地团委一起共同谋划,建章立制,搭建平台,完善管理,整合资源,着眼未来,不断建立和完善支教活动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
注释
① 王梦奇,柯文娣.大学生短期支教的问题和对策——以西南财经大学经贸外语学院对口支教温江区镇子试验学校为例[J].大众商务,2010(8):226.
② 沈艨,邓云岫,沈金荣.大学生在城市和农村开展短期支教的研究对比[J].文史博览(理论),2011(3):69-71.
短期支教 篇4
关键词:青年志愿者,短期支教,活动模式,管理策略
支教助学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类别, 不仅为高校学生提供了体验农村生活、锻炼协作能力、树立人生信念的平台, 而且开辟了让农村青少年学习知识、结交朋友、健康成长的新渠道。虽然以青年志愿者队伍为载体的短期支教活动对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减少教育歧视, 倡导教育公平, 帮助留守儿童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但在实施过程中, 短期支教问题颇多, 效果难以持续。因此, 立足短期支教的特点, 优化管理策略, 是培养高素质青年志愿者, 落实农村支教助学的必由之路。
一、青年志愿者短期支教活动的三种模式
高校现行的以青年志愿者队伍为载体的支教与助学活动大多采取短期形式, 一般是高校在读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 走进农村贫困地区从事支教助学工作, 在支教地点不超过一个月。短期支教有三种活动模式, 各有优点, 在提升志愿者积极性的同时, 也保证了支教地受助学生的参与热情。
1. 社会调研式
短期支教源于大学生体验农村生活、关怀农村儿童的意愿, 可是由于时间限制和志愿者自身授课能力的制约, 很难真正起到学科教学的作用。即便如此, 短期支教仍受到青年志愿者的欢迎, 原因在于其突出的社会调研作用。在社会调研式短期支教中, 高校青年志愿者四人以上自发组队, 在听取指导老师意见后, 与结对学校沟通相关事宜。志愿者后续的支教活动主要基于结对学校, 围绕农村教育现状、农村学校考察、留守儿童心理观察等展开, 造成短期支教的“三步法”流程。第一步, 通过献爱心、送温暖等方式接触农村儿童;第二步, 在几天的磨合中加深情感, 取得信任;第三步, 有针对性地进行问卷调查、上门走访, 从而完成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上述目的和方式使很多人对短期支教心存质疑, 但是本人认为短期支教的重点不仅在“教”, 更在于“支”, 即支援与帮助, 落实在青年志愿者的行动中, 便是主动的接触、了解和陪伴。短期支教的志愿者是老师, 是研究者, 更是受助学生的朋友。这和中长期支教一样, 志愿者都寄托了深厚的情感, 甚至因为时间短暂, 他们会更加珍惜与农村学生的友谊。此外, 社会调研式短期支教具备极强的可操作性。支教团体自选领队, 协调分工, 很好地锻炼团队的协作能力。社会调研任务则要求志愿者控制时间、场地、教学活动, 强调组织纪律性, 减少不安全的因素, 保证工作的顺利完成。社会调研模式的反馈结果以直观的数据和文字为主, 能清晰地反映农村教育问题, 为长期支教活动提供依据。
2. 助教基地式
暑假期间, 志愿者们主要从事辅导作业、协助文体、开展德育活动等助教工作。为了形成支教的长效机制, 部分高校会选择在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或者乡镇社区的公益中心建立基地, 每年定时派送青年志愿者队伍参与短期支教活动助教基地模式以教学为中心, 符合教育部提出“大学生扶持农村教育”的要求, 并引入素质教育的理念, 弥补农村教育的短板, 丰富农村孩子的课余生活。
青年志愿者在教授课程时, 把自己代入老师这一角色中, 发挥出了极大的耐心和细心, 同时在教学上勇于突破和创新, 让农村学生体验“玩中学”的乐趣。例如, 利用留守儿童集体住校的条件, 白天排练节目, 晚上举办文艺晚会;用比赛讲故事的方式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等等。这些教学活动迎合了农村学生基础薄弱, 好奇心强的特点, 符合其学习规律, 在短期教学中获得明显的成效。
助教基地模式也存在问题。一方面, 大部分志愿者未接受过教学培训, 如果在课堂上遇到突发状况, 他们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另一方面, 支教地点的儿童年龄偏小志愿者很难让他们都集中注意力, 维持理想的上课状态不过, 作为“点对点”可持续的短期支教模式, 建立助教基地是大学生建设农村教育的良好方式, 不仅省去因不熟悉支教地区环境而损耗过多的人力、物力、经费, 还能让志愿者们分享经验, 消除疑虑, 共同将短期支教转化成一项长期事业。
3. 合作夏令营式
某些短期支教的信息来源于民间慈善组织或者公益机构, 比较典型的就是合作夏令营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以夏令营的形式实现城乡同龄孩子的“一加一”结对交流, 而青年志愿者则以教育者、组织者、管理者的身份参与结对孩子的活动。合作夏令营中, 城市少年、儿童组团前往农村, 与当地同龄学生结对, 开展一系列校内外学习活动, 约有50%以上的活动在户外进行, 例如素质拓展、田间劳动等。夏令营中, 志愿者需要帮助城乡学生尽快消除隔阂, 加深了解, 更要把全体营员的安全放在着重考虑的位置, 因此活动常采用金字塔形层级管理和分组责任到人的方式实现看管任务。
合作夏令营式短期支教的重点是增进城乡学生共情, 以思想道德、传统文化教育为主。除了考验志愿者的助教助学能力, 更要求每个志愿者具备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生活背景孩子的领导能力。城市学生的经济条件、受教育水平、家庭环境要优于农村学生, 而农村学生对当地的熟悉度、适应性还有身体素质要优于城市学生。这些差异无形中会给志愿者的教学、管理任务带来困难。例如, 田间考察时, 事先排好的队伍在前进过程中会被拉长, 体力好、熟悉路况的农村学生会不自觉地加快速度, 而部分城市学生则跟不上行进的队伍。此时, 若志愿者缺乏对所负责小组的掌控力, 就很容易产生人员走失、成员受伤等突发事故。
作为短期支教的新型模式, 合作夏令营结合了多方力量:政府、慈善组织、高校、城市各中小学、支教地区学校。这不仅拓宽了城乡教育互助的途径, 而且对青年志愿者社会实践具有借鉴作用。
二、青年志愿者短期支教活动的管理问题
短期支教活动情况多变, 很难实现全面有效的活动管理, 尤其是安全、教学、情感态度和活动反馈方面, 因其不确定性, 更难以入手。
1. 安全管理问题
短期支教的安全性是志愿者及其家长考虑较多的因素。如果能够做好前期安全培训、中期安全防范、后期安全保障的管理工作, 志愿者的积极性将大大提高。安全管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 忽视专业的安全培训。青年志愿者支教前, 大型团队会进行一定课时的安全培训, 内容涉及交通、治安、疾病预防、溺水触电急救等。但在短期支教中, 小型团队往往因为时间仓促、准备不足忽视专业的安全教育, 致使在外支教时安全意识不强, 急救能力较弱。
第二, 无法掌握支教地的安全隐患。支教地可能存在道路积水、电线裸露等安全隐患, 而志愿者事前难以察觉。支教地区学生虽熟悉环境, 却缺乏安全知识教育, 没有对这些隐患产生足够的重视。志愿者即使发现当地学生做出危险行为, 也会疏忽大意, 采取跟随而非阻止的态度。
第三, 缺乏有效的安全保障。前期准备时, 志愿者要签署安全责任书, 保证在支教期间遵守各项规定, 这种明确划分义务的做法能有效减少因志愿者自身不当行为产生的安全事故。但除此以外, 安全保障措施仍缺乏相对具体的标准。系统的安保措施应至少包含四个方面:首先, 为支教队伍配备随行指导教师, 负责监督和处理突发事件;其次, 利用现代通讯工具, 建立家、校、志愿者的沟通平台, 及时将支教情况通知外部;再次, 强调两人以上团体外出, 保证所有成员之间联系通畅;最后, 为参与短期支教的志愿者购买正规的意外伤害保险。
2. 教学管理问题
教学是志愿者支教的主要任务, 短期支教在教学管理上更具挑战性。在内容的选择上, 短期支教多以辅导学科知识点为主, 由于大部分志愿者非师范专业, 容易使教学流于形式。另一种选择是实行开放度高、趣味性强的素质课程, 这能有效提高支教地学生的参与度, 却不容易维持较好的课堂纪律。教学方法上, 除了讲授法外, 更符合短期支教的方式是活动式, 将知识寓于各种日常活动中, 引导支教地学生自我探索和发现。值得注意的是, 采用课堂活动方式会带来秩序混乱的问题, 有时志愿者设计活动的出发点是好的,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 并不能兼顾所有学生。性格外向、年龄较大、理解力较强的学生能与志愿者互动, 完成活动, 反之则无法迅速融入团体, 需要特殊关注。如果志愿者人力不足, 素质拓展等课程便很难展开, 这是短期支教的教学局限。
3. 情感态度问题
支教地区很多是留守儿童聚集的乡村, 受帮助的孩子在年龄上正处于感情脆弱, 情绪多变的时期。在与他们接触时, 若不能进行正确的情感管理, 容易出现对峙和依赖两种极端, 前者表现在一些性格叛逆的孩子身上, 后者则出现在从小缺乏父母关爱的孩子身上, 无论是哪种, 志愿者的离开都会给他们留下心灵上的伤害。究其原因, 一是志愿者没有正确理解自己的角色定位。在支教活动中, 志愿者充当许多角色, 却无法取代他们的父母, 过度的责备和放任都不是合理的相处方式。二是支教地学生自尊心强, 同时也有自卑的一面。志愿者能与他们和平相处, 却很难走进他们的内心。
志愿者对短期支教的态度也各不相同, 有的抱着功利性的目的, 有的对教学敷衍了事, 甚至采用不当的语言和行为。情感和态度属于细节上的管理问题, 在短期支教中更重要, 因为在有限相处的时间内, 志愿者给支教地学生留下的印象主要来源于此。
4. 活动反馈问题
青年志愿者短期支教在后期反馈上向来较为薄弱, 不及时、不深刻、不到位的活动反馈致使短期支教难以成为优秀的社会实践传统。具体来说, 短期支教常选在寒暑假, 反馈往往不及时, 要到开学后才进行。反馈内容也缺乏实质性的内涵, 大多从志愿者个人成长出发进行总结, 缺少对农村教育问题的透彻思考。反馈形式上, 某些支教团队会利用媒体扩大社会影响, 提高关注度, 而大多数团队则因缺少经费忽视了后续的成果展示, 所以即使在校内, 短期支教活动的知晓度也不高。
三、青年志愿者短期支教活动的管理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 高校需要从志愿者培训与筛选、队伍管理、长效机制、成果展示入手, 系统地解决青年志愿者短期支教活动管理中的疏漏。
1. 重视培训筛选工作
做好前期培训是高校短期支教活动管理的关键。对于初次参与支教活动的青年志愿者来说, 他们在如何教学、如何行动、如何保护自己、如何与支教地学生相处等问题上没有确切的认识。培训能让其在活动之前调整好心态, 认清自身的责任, 并具备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所需培训的内容包括安全教育、专业急救、教学技巧、活动策划、志愿者精神等, 可以邀请专业教师授课, 也可以是志愿者前辈分享经验、小组讨论、模拟教学等形式。培训结束后, 适当的筛选有利于考察志愿者的思想水平、教学功底、心理素质, 挑选出更符合短期支教需求的志愿者。
2. 建立分工责任制度
团队管理理论提出, 打造配合默契、凝聚力强的队伍, 必须建立明确的分工责任制度。各成员应划分责任范围, 并承当相应的后果, 避免因权责不明产生的混乱和问题推诿。短期支教中建立分工责任制度, 将人员清点、经费预算、后勤补给等活动细节分摊到每个成员身上, 可以有效强化志愿者的责任意识, 实现合理的人才组合, 也便于带队老师指导, 提高整个团队的支教水平。
3. 健全支教长效机制
为了增强短期支教的效果, 健全其长效机制是不可缺少的。越来越多的高校采用建立助教基地的方式延续短期支教的作用。一方面, 高校全面了解结对学校和学生的情况, 从而制订计划, 每年定期向基地派遣支教队伍。这种长期派遣相对安全, 能培养出更多具备支教经验的志愿者, 为宣传短期支教活动, 传授支教经验提供便捷。另一方面, 支教地的受助学生可以轮流接受帮助, 并同志愿者保持长期联系, 获得更多学习知识的机会。将高校短期支教从一次社会实践调查活动转变为持续的农村助教事业将是青年志愿者们努力的方向。
4. 拓宽成果展示渠道
健全短期支教长效机制的有力措施是拓宽活动成果的展示渠道, 吸引更多的高校学生成为支教活动的后备军。成果展示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反馈环节, 更是良好的宣传和动员平台。通过青年志愿者的分享、展板陈列或者充分利用现代传媒, 短期支教的现实意义将更好地为社会所接受。
青年志愿者短期支教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 无论是社会调研式、助教基地式还是合作夏令营式, 都提供了了解农村教育现状的良好途径。当然, 短期支教也存在弊端, 尤其是因为缺乏全面的组织管理产生的安全事故、教学效果不佳、资源浪费等问题。对此只有加强志愿者的培训与引导优化团队构建, 制定分工规则, 推行长效机制, 拓宽反馈渠道, 延伸短期支教活动的教育意义, 才能促进青年志愿者短期支教朝着规范、科学、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将城乡教育的公平公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高福霞, 万小煌, 陈丽娟, 王晓春.大学生短期支教的现状及其对策[J].职业时空, 2014 (9) .
[2]孙燕琨.在校大学生的短期支教效果与发展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 2014 (1) .
[3]王瑞.大学生支教的问题与对策———以北京市打工子弟学校为例[D].中央民族大学, 2009.
短期支教,不妨再单纯一点 篇5
大学生的公益行为,最广为人知、参与人数最多的莫过于下乡支教。但受身份条件所限,学生志愿者们的支教往往只能在寒暑假进行。热情虽高,效果却未必如愿。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这种短期支教的“副作用”:一封据说出自“被支教”学生手笔的《叔叔阿姨,我们不希望你们来“支教”》,讲述了受教学生们在支教者离去后要面对的种种后遗症,曾在网上流传引发广泛讨论和反思;许多调研团队也发表了长期跟踪受教学校支教效果的调查报告,深入探究短期支教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作好一名小小的支教志愿者,除了保持美好的意愿和持续的热情以外,我们也许还需要多一些的理性和单纯。
来去匆匆,就做个纯粹的体验者吧
去年夏季在西藏林芝县逗留的四天,是18岁的陈博韬在步入美国高校生涯前的首次援藏支教经历。他毫不讳言,这次的短期支教,搭的是怡安公司援藏慈善捐赠活动的“顺风车”,不为多崇高的目的,更主要的是自己获得了锻炼与成长体验。比起很多怀着“奉献”优越感的支教新人而言,他的坦率和纯粹反而显得相当难得。
他所去的林芝县中学,有接待公益捐赠和支教活动的经验,所以无论是校方的安排还是学生的反应,都显得比较自然从容。也正是因为在出发前就有了清晰的自我定位,陈博韬没有在这次的行程当中试图做出什么奉献,而是顺其自然充当了一回纯粹的旁观者、体验者,反倒有了不一样的收获。
赢未来 这次你所见到的学生,跟你出发前的了解与想象有什么不同?
陈博韬 坦白说,以前我对西藏的了解基本等于零,去之前自己还是有挺多顾虑的。我的家庭条件比较优越,难免对经济不发达地区有一些成见,觉得那边的人长相看起来都挺“凶恶”,见过的世面也应该很有限,很怀疑背景相差如此之大,我们有没有交流的话题。但让我意外的是,那边的学生远比我想象中乐观和友好,对他人的热情甚至比大城市的很多学生都高。初到林芝那晚我在校园里独自熟悉环境,路上偶遇的几名女生非常真诚大方地邀请我去教室和宿舍参观,详细地跟我介绍他们的生活。还有学生跟我说,自己要成为第一个在NBA打球的藏族人,这让我意识到他们绝对不是我想象中的那般资讯匮乏和落后。
赢未来 那你之前准备好的讲课内容能用上吗?得重新准备吧?
陈博韬 是的。我本来打算跟他们介绍一下近几年对西藏产生影响的高科技,就是那些老掉大牙的东西――青藏铁路、太阳能什么的,当然这都出于我之前对他们知识水平和理解力不负责任的猜测。但他们提前很坦诚地告诉我这些他们都知道,让我说点“新鲜”的。所以我后来对整节课堂内容进行了调整,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跟他们分享了一下自己所感受的美国中学教育。学生们都像朋友一样很活跃地发表自己的想法,这对于首次站到讲台的我来说确实是个蛮大的鼓舞。
赢未来 整个行程,让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陈博韬 他们简单、知足,感恩生活,那种幸福感让我很有感触。第一次在他们的饭堂吃饭,伙食的质量比我想象中还要差些:萝卜猪皮煮成的辣汤,一碗白饭上加少许椰菜。我问他们“觉得菜好吃吗?”他们说:“只要吃饱就好了。”那种满足的神情很真诚;还有我们之后去景区旅游时遇到的一个90后的藏族女导游,早年丧母的她读书成绩很优异,却因为家庭困难考上了大学也没法就读,要早早工作照顾父亲,我们听说她的经历都挺唏嘘的,但她却感恩于一边有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分担家里的负担,一边还能抽空自学,很坦然和乐观。
赢未来 你对这次短期支教的收获和效果满意吗?
陈博韬 那几天努力让自己过得充实就已经很足够了,我没想着要影响那边的学生们什么,反倒在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在不打扰他们生活的前提下,真正去走走看看,让自己多了一个看待生活的角度,不是很好吗?
下乡支教,“送书”不如“送猪”
中山大学2010级的徐德辉,支教去的是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这位爱运动爱文艺的90后理科男,短短10天的支教对他而言,收获远不止接接地气、体验一下生活而已。在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窗的同时,这场公益实践为让他找到了观察社会、参与社会、思考社会的钥匙。
在城市里,很多人会掰起手指脚趾、拍着胸脯和脑袋思考: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先进文化的传播,所以“送猪”(物质支持)不如“送书”(送先进文化)。这似乎是一个看起来无比正确的路径:思路有了,出路自然也就不愁了。然而徐德辉却有着不一样的答案。
赢未来 对于志愿者而言,支教前最应该做好的心理准备是什么?
徐德辉 把当地的硬件条件想象得越艰苦越好。生活环境对于短期支教者而言忍忍就能过,但教学条件会大大限制你的美好意愿。就拿我所支教的学校及接触的学生为例,与现在的城市学校相比,那里的硬件设施很差: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在城市学校里,投影仪是很普通的教学辅助设施,一两分钟内能呈现的内容,在农村学校,老师则需要在黑板上“唰唰”写十几分钟;现在城里的孩子也许刚会走路不久,就有机会接触电脑了,而在农村学校,很多孩子到了高中都没机会接触。还有实验仪器和材料,城市里的学校经费充足,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真枪实弹地摸索,而在农村学校,老师只能一个人示范,学生围观……这些限制会让你理想中的“教学效果”破灭,成就感很自然大打折扣。
赢未来 在很多人的理解中,向农村的孩子们传播更先进的学习方法、思维观念更重要。
徐德辉 但上层建筑离不开经济基础啊。你看虽然这些年越来越多人参与支教,但统计数据显示,与1990年之前相比,如今北大清华等重点高校的农村生源比例却是明显下降了。贫困农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能让文化扎根的硬件设施。单是硬件的不足就很大程度地制约了其平均教学水平的提高。不是农村的孩子不努力,而是城乡差别比以前大得多,在这个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社会,他们从起跑线开始就落下了别人一大截,光靠努力已经难以填补鸿沟了。所以与其想着在这么短时间内去农村支教,送去所谓的先进文化,还不如先实实在在地想办法改善那里的教学硬件。我知道中国现在的确有太多地方需要改善,但有多少“道德卫士”,每天带着一副忧国忧民的面具骂这骂那,其实自己坐在舒适的屋子里,享受着既得利益,从未真正为社会的进步做过任何实事。公益之所以为“公”益,就是在于大家实实在在的共同参与,不止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能够真正地行动起来。
不要试图引导和改变,单纯地分享快乐
林冰涛,三年多来一直坚持通过严谨可靠的NGO做支教志愿者,几次短期支教从策划统筹到操作执行的各个环节,他都参与其中,拥有丰富的第一手实践经验。
“支教时间太短还不如捐点东西。别觉得是去帮人,就当体验生活吧。”说起短期支教,林冰涛第一句就泼了冷水。去过地震后的甘肃文县、青海玉树,在苛刻的环境考验下见过形形色色的志愿者众生相之后,他对短期支教有了更深入的反思和探讨。如果你正满怀热情与冲动打算加入一次假期支教行动,在此之前不妨听听他怎么说。
• 牢记“为人师表”,谨言慎行
“虽说学生都喜欢能跟他们‘打成一片’的哥哥姐姐,但每个支教者却不要低估自己的言行习惯给孩子们带来的影响。现在有不少边远地区学校校长,不再愿意接受任何的短期支教,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怕良莠不齐的支教者们‘把学生带坏了’。我在甘肃支教的时候,就听说同去的另一支教小组发生支教老师又抽烟又喝酒打架的事情,影响非常恶劣。校长告诉我们去年来的支教老师在走的时候把学校提供的饭锅都带走了,这是在帮助别人么?”
• 别把自己意愿强加于人
“无可否认,每个去支教的人都怀着不同的动机,去之前有心理预期是正常的。但光凭一腔热情是不行的,千万不能按照自己的理解想当然的做事,有时反倒会给受教对象增添负担。我曾在灾后的玉树遇到过一位支教志愿者,为人特别热心,看到学生们每天吃的是灾后发放的方便面很心痛,让我跟学校的校长和家长说‘这样不行’,要改善下伙食。其实大家都知道光吃方便面不行,但当时的情况十分特殊,当地提供给学生吃的物资有且只有这个,如果在这个问题上继续纠缠,会给忙着处理其他更紧急事务的校长和家长带来困扰。”
• 教授学识,不如共享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