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岛居民

2024-11-26

海岛居民(共8篇)

海岛居民 篇1

海岛四周被海水包围, 每个海岛都是集陆地、潮间带和海洋生态系统特征于一体的复杂生态系统, 具有多种功能和价值。相对于大陆而言, 海岛面积较小, 在海洋隔离作用下物种来源受限, 因此, 海岛的生物多样性不同于大陆, 生态系统较为脆弱[1], 极易在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的影响下出现生物多样性减少的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对无居民海岛的定义是“不属于居民户籍管理的住址登记地的海岛”[2]。我国无居民海岛陆地面积基本上都小于5 km2, 在现阶段面临的生物多样性危机更为严重。无居民海岛的物种登记工作既是保护生物物种和生物多样性的基础工作, 也是对无居民海岛进行规划、保护和开发利用评价的基本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第四条规定, “无居民海岛属于国家所有, 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无居民海岛所有权”;第五条规定, “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无居民海岛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管理工作, 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无居民海岛保护和开发利用管理的有关工作”;第十九条规定, “国家开展海岛物种登记, 依法保护和管理海岛生物物种”。2010年年底, 根据上述法律精神, 国家海洋局海岛管理办公室下达了“无居民海岛物种登记规范编制”的任务。

但是, 目前对我国无居民海岛进行物种登记还是一项全新的课题。为了保证物种登记的技术指导文件科学合理、切实可行, 以“无居民海岛物种登记规范编制”工作为依托, 面向国内有关专家设计并开展了问卷调查。

1问卷设计

根据《海岛调查技术规程》[3]《海洋调查规范》[4]等标准, 问卷的内容主要从立项决策、项目执行和成果验收3个层面进行设计, 基本覆盖了无居民海岛物种登记的诸多方面。整套问卷共20个问题, 以选择题为主要形式。其中:立项决策层面主要设计了经费来源、技术支持、组织形式、调查范围和内容等问题;项目执行层面主要设计了调查优先权、调查时长/频次、实施方式、有效期等问题;成果验收层面主要设计了成果内容、标本采集和报告编写等问题。

此次调查共发出26份专家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26份, 回收率为100%。调查对象在中科院、“985”高校、国家海洋局综合研究所和业务中心以及浙江自然博物馆等10家单位工作, 包括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海洋地质、海洋技术、海洋管理等专业领域的科研和业务人员, 其中高级职称15人, 中级职称7人, 初级职称4人。受访对象的专业门类宽泛, 科学素养高, 知识面广, 认知程度深, 问卷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2无居民海岛物种登记立项决策层面的问卷调查分析

无居民海岛物种登记工作是一项长远的战略型任务和基础性工作, 短期内经济上不会有回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明确规定无居民海岛属国家所有, 国家开展物种登记工作。因此, 在对经费来源问题的回答上, 所有专家都认可由国家出资, 少部分专家 (约12%) 认为地方政府以及开发无居民海岛的投资人可以辅助性出资, 作为国家经费的一种补充。

技术力量是影响物种登记工作成果质量的控制性条件, 尤其是物种的鉴定专家对登记成果的可信度起着决定性作用。在问卷调查中, 所有的专家都认可无居民海岛物种登记的技术力量应该主要依赖于海洋、中科院、大学、农林、环保等部门现有的生物调查与研究力量, 而不认同由海洋行政主管部门重新建立自己的技术力量。在组织形式上, 有85%的专家认为应该由海洋部门牵头, 联合环保、林业、农业、国土等部门实施, 仅15%的专家认为应该由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包揽。

与大陆不同, 无居民海岛是由岛陆、潮间带和环岛海域组成的一个完整而独立的生态地域系统。我国的岛屿星罗棋布, 分布在广阔的海域, 考虑到任务的可行性, 在物种调查过程中是否应包括潮间带和环岛水域 (即潮间带向外的海域) , 以及环岛水域应控制在多大的范围之内, 各位专家有不同的意见。65%的专家认为调查范围应该是海岛陆地、潮间带和环岛水域的总和;27%的专家认为调查海岛陆地和潮间带即可, 只有8%的专家认为调查海岛陆地物种即可。可见, 大部分专家还是认可将岛陆、潮间带和环岛水域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物种登记。但是, 在环岛水域的扩展范围上, 专家们意见不尽相同, 30%的专家认为应该自潮间带下限向海延伸至20 m等深线, 19%的专家认为应该自潮间带下限向海延伸1 km, 有8%的专家认为应该自潮间带下限向海延伸、延伸距离为与海底陆地等面积圆的半径的5倍, 有12%的专家认为应该是以上范围最大者, 有31%的专家认为应该在具体实施的时候, 先选用几个方案做试点和对比, 再根据调查结果而定, 并且不同的海岛应该因地制宜, 不宜“一刀切”。

根据“908”专项调查, 我国有10 312个海岛, 是真正意义上的万岛之国, 其中无居民海岛约占总数的94.4%[5]。每个海岛由于天然的地理隔离, 都是一个相对独特的生态系统, 那么哪些物种在这个小的生境中占据较高的生态位, 哪些物种 (包括外来物种) 对于脆弱的海岛生态会产生重大影响, 这些问题对于无居民海岛物种登记具有重大意义。在对“无居民海岛物种登记的调查对象”问题的回答中, 所有专家都认同将陆地野生动物和陆地野生植物纳入调查对象;超过80%的专家认同将高等植物、低等植物、大型真菌和潮间带底栖生物纳入调查对象;仅有23%的专家认可将家禽家畜纳入调查对象。对于调查对象“是否应该包括岛陆水生生物”的问题, 58%的专家持肯定态度, 42%的专家持反对意见。基于我国无居民海岛基本小于5 km2, 且缺乏稳定的淡水水源和淡水水体的情况, 笔者认为在无居民海岛物种登记工作不必包括岛陆水生生物。

3无居民海岛物种登记执行层面的问卷调查分析

“调查优先权”的问题, 考虑的是物种登记的工作顺序, 应该优先调查那些物种极易受到外来因素影响的无居民海岛。结果显示:应该优先调查已列入可开发利用名录的无居民海岛的专家支持率为52%, 应该优先调查特殊用途的无居民海岛、或者邻近大陆和有居民岛的无居民海岛的专家支持率为42%, 优先调查边远无居民海岛的专家支持率仅为6%;也有小部分专家建议, 大于某一面积的较大无居民海岛或者和邻国有争议的岛屿应该优先调查。

对于“调查时长/频次”的问题, 问卷结果显示:“至少1年、4个季节”和“至少1年、2个季节”的专家认可率较大, 都为35%, “至少1年、3个季节”的专家认可率较小, 为7%;也有23%的专家认为应该根据物种习性而定。

关于无居民海岛物种登记成果的有效期 (或者无居民海岛物种调查工作的更新频次) , 受访专家见仁见智, 意见不一, 多数认为应该每10年更新一次。

实施形式可以保证无居民海岛物种登记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空间上, 对于纳入物种登记规范调查对象的生物种类, 58%的专家认为应该按照陆地植物、陆地动物、潮间带生物、海洋生物等分类实施, 23%的专家认为应该一次性进行所有物种的调查与登记, 19%的专家认为应根据现有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划的具体内容有选择地实施。时间上, 88%的专家认为物种登记应该业务化、分片区、分时段完成, 12%的专家认为应作为国家专项, 一次性、全覆盖完成。

4无居民海岛物种登记成果验收层面的问卷调查分析

成果是检验工作成效的唯一标准。问卷调查显示, 超过80%的专家认为无居民海岛物种登记成果应该包括调查报告、物种名录、现场记录、成果图件和影像记录。对于生物标本是否是强制性的成果, 65%的专家持赞同的态度, 专家认可率有所下降, 主要原因是与一些特殊物种的保护原则相冲突, 同时标本的采集和保存也存在现实的困难。因此, 问卷设计进一步考虑了“需要保留哪些生物种类的标本”这一问题, 结果显示, 总体上专家对于采集标本持保留态度, 超过50%的专家认为无居民海岛优势物种、特有物种和新发现物种可以采集生物标本, 其他物种在实地工作中如若采集标本, 应谨慎实施, 尽量使用影像记录。需要指出, 生物学背景的专家全部赞同保留生物标本。

调查报告的编写, 可以检验无居民海岛物种登记工作的条理性, 是归档的重要成果形式。54%的专家认为应该以每个无居民海岛为基本单位提交报告, 再按县、省、国家三级汇总, 形成一套体系, 便于日后管理 ;31%的专家认为应该每个岛提交一份整体报告;19%的专家认为应该每个岛按生物物种大类提交专题报告, 再汇总一份单岛整体报告。

5几点建议

无居民海岛物种登记工作是一项全新而浩大的工程, 涉及多个部门, 需要众多的专业人员参与。如何保质保量完成工作, 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引起重视。

(1) 在物种登记工作前期, 应该首先建立生物物种鉴定的专家库, 广泛吸纳海洋系统、农林系统、中科院、高校及地方专业机构的生物分类学家, 以便在标本采集和物种鉴定上得到有力支持。

(2) 物种登记是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需要进一步检验和实践, 建议先选择几个试点海岛, 对多种方案和方法进行检验, 再择优实施。

(3) 在实地工作过程中, 应该明确物种登记的目的, 充分考虑海岛物种分布和资源现状的特殊性;参与登记工作的人员要加强物种保护观念, 避免破坏和损毁, 避免引进外来物种。

(4) 注意协调无居民海岛物种登记工作与该岛附近海域已经进行过的类似调查工作的衔接。如果周边海域已经有过完整的生物物种调查, 则无居民海岛物种登记工作的重点可放在陆地和潮间带;如果周边海域没有完整资料, 可在适当海域内进行小范围调查。

(5) 在自然条件下, 某个海岛物种应该较为稳定, 因此, 10年的更新周期对无居民海岛物种登记工作较为合适;如果人类活动影响较大, 建议将更新周期缩短为5年。

参考文献

[1]“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总报告编写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4.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编写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释义[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5.

[3]夏小明.海岛调查技术规程[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5.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_12763.9-2007海洋调查规范[S].2007.

[5]夏小明.中国海岛名录[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12.

海岛居民 篇2

自7月1日起,我国正式实施<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管理规定>,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无居民海岛管理的法规,其最大的意义在于对海岛进行科学的管理和保护、充分利用海洋资源.这一规定的.实施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无居民海岛是我国一项重要和宝贵的海洋经济资源,无居民海岛属国家所有,个人或单位法人只能申请使用权,最高年限不得超过50年.在上述规定实施以前,其实我国民间在沿海无居民海岛的活动就从未间断过,但只限于近大陆、小规模、不定期、无计划的利用.随着<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管理规定>的实施,政府以及开发投资者更关注的是海岛利用的效率问题,因为利用效率既关系到能否实现政府立法的目的,又关系到投资者的切身利益.

作 者:李茵 康广全 作者单位:李茵(湛江海洋大学)

康广全(湛江港务局)

海岛居民 篇3

为此, 2011年中国海监总队组织各级海监机构全面开展海岛定期巡查和海岛航空监视监测工作。各级海监机构每季度对各自辖区内的海岛进行航空巡视、船舶巡查和登岛检查, 重点对无居民海岛的开发利用活动及其周边海域生态保护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 对领海基点等特殊岛屿实施特别保护, 及时发现和制止违法行为, 快速打开了我国海岛执法的工作局面。

依法履行海岛监督检查权

行政管理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执法体系被称为海岛管理“三驾马车”, 在这“三驾马车”中, 海岛行政执法的核心定位是保障海岛使用权许可工作的实施, 依法维护海岛的开发利用秩序和保护海岛周边海域生态环境。依据我国《海岛保护法》的授权, 海洋主管部门负责对无居民海岛保护和合理利用的使用权进行许可和监督检查, 因此, 对无居民海岛的开发利用活动进行监督检查, 有效保护无居民海岛周边海域环境, 以及维护因海岛权属而来的国家海洋权益是中国海监开展海岛执法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此, 2011年9月, 中国海监总队印发了《关于加强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活动执法检查工作的通知》, 明确依法维护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秩序, 保障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活动顺利实施, 是中国海监队伍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海岛执法工作的重点。《通知》将我国《海岛保护法》、各级海岛保护规划、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具体方案、《无居民海岛使用申请审批试行办法》《无居民海岛使用金征收使用管理法》《无居民海岛使用权登记办法》《无居民海岛保护和利用指导意见》《关于推进<海岛保护法>生效前已用岛活动确权登记工作的意见》以及无居民海岛施工和运营期间的相关管理规定纳入了海岛执法检查的依据, 将海岛使用权许可与海岛监督检查的职能进行了有机结合。

《通知》明确了无居民海岛执法检查的重点, 要求以开发利用活动是否依法取得无居民海岛使用权证书为核心开展执法检查。要重点检查开发利用活动在功能定位上是否符合国家和省级海岛保护规划, 开发利用活动是否符合经批准的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具体方案, 污水、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是否符合具体方案和《无居民海岛保护和利用指导意见》的要求。而对于未经批准进行炸岛炸礁、填海连岛等严重破坏海岛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的行为, 以及在无居民海岛毗邻海域实施导致海岛属性严重改变的填海造地活动, 要通过海岛执法检查及时发现并给以从严查处。

全面开展海岛定期执法巡查

为保障中国海监全面履行海岛监督检查权, 国家海洋局印发了《中国海监海岛保护与利用执法工作实施办法》, 提出中国海监各级机构开展海岛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执法工作, 应采取卫星遥感、航空巡视、船舶巡航和登岛巡查相结合的手段进行, 要充分发挥海监飞机的航空巡视优势, 利用航空拍摄、摄像及遥感技术及时掌握海岛保护和开发利用情况, 引导海监船舶和执法人员开展海岛巡航和登岛巡查工作。

关于执法检查方式, 国家海洋局要求中国海监采取定期执法巡查、不定期执法检查、专项执法检查和联合执法检查, 其中定期执法巡查是提高执法检查力度的有效手段。《办法》要求:中国海监各级机构都要建立定期执法巡查制度, 每季度对本辖区内海岛进行一次执法巡查, 及时发现和制止各种破坏海岛资源与生态的行为。定期执法巡查工作要对本辖区内所有海岛进行全面的执法巡查, 重点海岛进行登岛巡查。航空执法巡查要覆盖我国管辖海岛, 对各海岛进行航空拍摄、摄像, 每年不少于一次。要采用航空遥感技术, 获取有居民海岛海岸线周边和无居民海岛的三维影像等本底信息。每次定期巡查工作都要对巡航路线、巡查海岛及巡航中发现和处理的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海监总队负责组织制定相关工作标准。

为此, 中国海监总队制定了《中国海监海岛定期巡查工作规则》, 要求海监队伍每季度对所辖海岛进行全覆盖的定期巡查, 达到执法检查全面、统一、高效的目标。《规则》明确了海岛定期巡查的检查内容、方式、频率、执法信息采集与管理、保障措施与监督机制等, 为各级海监机构开展海岛执法检查工作建立了工作模式。

为进一步强化各海区队伍海岛定期巡航工作, 国家海洋局于2012年2月印发了《关于中国海监各海区总队开展海岛保护定期巡航执法检查工作的意见》。这对海区队伍的海岛执法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要求各海区共落实6艘海岛保护定期巡航执法检查工作指定海监船舶, 并配备海岛执法专用装备, 每月开展10天以上的海岛定期巡航。其目的在于通过海区队伍带动沿海各级海监机构加大海岛巡航的频率, 实现海岛执法常态化和专业化。

各海区总队、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总队认真落实各项海岛执法工作制度, 制定所辖区域海岛执法检查实施方案和巡查计划, 全面开展海岛定期巡查工作。根据执法统计, 2011年中国海监各级机构全年共开展海岛执法检查20826次, 检查海岛10679个, 发现违法行为67起, 作出行政处罚决定8件, 决定罚款额72.42万元。通过执法检查, 及时发现和制止了各类破坏海岛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 有效保护了无居民海岛和特殊用途海岛免遭破坏。

海岛定期巡查工作使海岛执法检查力度快速提升, 也使中国海监的海洋行政执法检查的数量大幅度提高。2011年海岛检查项目占海洋行政执法检查项目的22%, 数量在各项执法检查中跃居第二;海岛检查次数占海洋行政执法检查次数的14%, 数量在各项执法检查中跃居第三。随着海岛开发活动的快速升温, 海岛执法检查的力度将继续提升。

各级海监机构按“一岛一档”的要求, 及时将航空巡视、船舶巡航和登岛巡查的执法信息资料建档, 并每季度向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汇交海岛执法巡查档案。

海岛执法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各项海洋执法工作中, 海岛执法的难度大、成本高, 目前海监机构主要面临几大问题。

对法前已审批项目难以有效监管。沿海各省海洋主管部门的无居民海岛审批工作已开始, 但对于在《海岛保护法》颁布前土地、林业等部门已审批项目的管理工作, 还需要管理部门间协调。有些海岛开发利用行为在《海岛保护法》颁布前已经实施, 部分得到批准;而目前个别开发利用行为已严重破坏海岛地形地貌, 甚至造成海岛消亡。制止该类用岛行为迫在眉睫, 但海监机构却因其已获其他部门审批, 而不能实施有效的监管和查处。2011年依据《海岛保护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8件, 决定罚款额72.42万元, 实现了海岛行政处罚案件“零”的突破, 但查处力度远远不够。2012年4月, 《全国海岛保护规划》公布实施。在《国务院关于全国海岛保护规划的批复》中, 明确提出:“加强无居民海岛使用权登记发证管理, 对不符合海岛保护规划的已用海岛项目要提出停工、拆除、迁址或关闭的时间要求, 新建工程必须符合海岛保护规划, 严格规范海岛开发利用秩序。”根据国务院的要求, 对不符合海岛保护规划的已用海岛项目和无居民海岛新建工程进行全程监管, 是2012年海监海岛执法工作的主要任务。符合海岛保护规划并获得海岛使用权, 是所有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活动必须遵守的义务。

海岛开发使用布局缺乏整体规划。目前无居民海岛开发活动存在规模小、布局分散、粗放使用的现象, 在海岛周边海域乱填、乱占行为依然存在, 不仅浪费宝贵的海岛岸线资源, 而且对海岛周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损害。有些海岛开发利用程度较高, 但由于缺乏整体规划, 海岛资源利用率很低。如, 我国近岸岛屿基本上都处于不同程度的开发状态中, 但是海岛开发基本以传统渔业、农 (林) 业为主, 较为粗放;渔业开发中, 存在挖岛开塘行为, 严重破坏了海岛岸线和岛体, 甚至有些海岛已存在灭失的危险;林业开发中, 广西区近三分之一的海岛上种植速生桉, 速生桉具有生长快、投资回报快的特点, 但吸水和吸肥力极强, 易造成海岛其他物种退化甚至绝迹, 严重危及海岛生态多样性。因此, 引导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活动依据海岛保护规划实施, 是海监执法人员在执法检查中应履行的主要职责之一。

海岛执法能力仍较为薄弱。一是缺少适宜海岛执法的船舶。海岛执法远离岸线, 开展海岛巡查必须使用执法船舶。而目前海监队伍尚未配备适宜无居民海岛登岛的执法船舶, 现有执法艇较小, 抗风浪能力差, 难以在基岩海岛停靠, 目前基本租用渔船执法。二是海岛执法经费不足。各级海监机构每季度开展全覆盖的海岛执法巡查, 要动用大量执法飞机、舶船、车辆和人员, 执法成本对于基层海监队伍来说难以为继。三是缺少海岛执法安全防护装备。目前, 海监队伍还没有给执法人员配备登船、登岛的落水防护装备, 缺少登岛使用的野外作业服装、鞋帽以及野外联络、观测等设施, 需将海岛执法装备进入海监执法装备系列中, 尽快配备给执法人员。四是执法基础信息不足。海监队伍开展海岛执法工作, 应同审批部门共同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海岛基础地理信息。目前, 各级海监机构使用的我国海岛历史数据仍缺乏全面性和准确性。海监队伍急切盼望使用我国海岛标准地名信息, 从而保障每次实施海岛执法任务时, 地理位置准确、管理目标明确。

2012年海岛执法重点工作

2012年海岛保护执法工作仍以规范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活动为核心, 组织各级海监机构全面履行海岛执法检查和监管职责。工作目标可概括为“完善一项制度、抓好两个重点、推动三项工作”。

完善一项制度:完善中国海监海岛定期巡查制度, 落实《关于中国海监各海区总队开展海岛保护定期巡航执法检查工作的意见》;通过定期巡查强化海监队伍的海岛监督检查力度, 及时发现和查处违法行为。

抓好两个重点:抓好“2012年中国海监海岛保护执法示范工作”和“已审批海岛开发利用项目全程监管”两项重点工作。一是组织示范单位率先垂范各项海岛执法工作制度, 在执法实践中探索高效的海岛执法检查方式, 探索海岛执法信息管理模式, 积累海岛案件查办经验, 通过海岛保护法律宣传, 有效预防海岛违法行为的发生;二是配合无居民海岛审批工作, 探索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项目的全程监管机制。

推动三项工作:推动“海岛专用执法装备论证”“海岛执法信息规范化管理”“海岛航空监视监测”三项工作。一是研究海岛执法装备的具体组成及其性能, 并制定海岛专用执法装备配备标准;二是建立海岛执法档案管理工作规范, 并组织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建立海岛执法信息管理系统, 将海岛定期巡查获取的航空监视监测、船舶巡航和登岛检查等执法信息, 与各级海洋主管部门实现信息共享;三是开展我国海岛航空监视监测普查任务, 为海岛审批和执法工作提供基础信息。

无居民海岛控制性指标初探 篇4

1 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指标及计算方法

1.1 城乡规划中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及计算

当前城乡规划中有关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的研究比较成熟。众所周知, 建筑密度又称建筑系数, 是建设用地重要的控制指标之一[1], 经营性用地建筑密度是开发强度的一项重要技术参数[2], 可直观反映某一地区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3]。根据《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GB/T50280-98) , 建筑密度是“一定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底总面积占用地面积的比例 (%) ”。具体指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用地面积之比[4]。城市建筑容积率是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5], 是控制性详细规划中重要的定量控制性指标。容积率最初是美国区划制度中土地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20世纪80-90年代引入我国[6], 城市建筑容积率是建筑物总建筑面积与所占用地面积的比例[7]。容积率的大小动态地反映出城市环境、风貌及城市的公共利益等, 从而决定了合理容积率确定的重要性[8]。

综上, 对城乡规划中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的含义进行归纳, 得出如下定义。

建筑密度:一定区域范围内, 所有建筑物基底面积占该区域面积的比例 (%) 。

容积率:一定区域范围内, 所有建筑物总面积与项目用地面积的比, 不包括道路、绿地、大型市政等公共设施的面积。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 以图1某小区建筑物布局示意图为例, 说明城乡规划中建筑密度ρ和容积率r的计算方法。

undefined

式中:ρ小区为小区建筑密度;A, B, …, G为建筑物, SA, SB, …, SG分别为建筑物A, B, …, G的基底面积, S小区为小区面积。

undefined

式中: r小区为小区容积率;SH、SI为绿地面积;SR1、SR2、SR3为道路面积; NA, NB, …, NG分别为建筑物A, B, …, G的层数, 其他同上。

1.2 无居民海岛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及计算

无居民海岛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当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初步给出无居民海岛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定义。

无居民海岛建筑密度:海岛上总的建筑物基底面积占海岛总面积的比例。

无居民海岛建筑容积率:海岛上建筑物的总面积与海岛总面积的比。

在这里应当注意:由于陆地环境与海岛自然属性存在较大差异, 在无居民海岛的开发利用中, 开发商不仅仅关注整岛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 还关注海岛不同空间布局 (以功能区的形式划分的不同功能区) 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 因此在实际的海岛利用强度要求中, 既有整岛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的总量控制, 同时各功能区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需要又有各自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控制量。

结合上述有关定义, 以图2为例, 说明无居民海岛建筑密度ρ和容积率r的计算方法:

undefined

式中, ρ海岛为海岛建筑面积;ρ1区为1区建筑面积;ρ2区为2区建筑面积;ρ3区为3区建筑面积;a, b, …, g为建筑物;h为绿地;Sa, Sb, …, Sg为各建筑物基底面积;S海岛、S1区、S2区、S3区分别为海岛面积、海岛功能区1、海岛功能区2、海岛功能区3的面积。

undefined

式中:na、nb, …, ng分别为建筑物a, b, …, g的层数, 其他参数含义同上。

2 无居民海岛建筑密度和容积率量化原则

为处理好海岛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海岛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的量化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与海岛特性相适应。

海岛面积小, 生态容量低, 其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应比陆地上的要求更严格, 两个指标的上限一般不应高于同等建设条件下陆地上的标准。

(2) 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与海岛开发类型相适应。

一般来说, 旅游岛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要比交通与工业用岛等其他性质的用岛更为关注指标在空间布局和量化上的分配。不同海岛开发类型对两个指标的关注程度不同。

(3) 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与海岛自然属性相适应。

除社会需求因素外, 海岛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还需要较多的考虑海岛自身的属性, 海岛不同部位坡度、地表植被等存在较大差异, 各种利用项目所处地段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 要从对环境影响最小的角度具体分析, 根据各地段的环境情况而确定。

3 讨论

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强度与陆地上的城乡建筑的要求有异同点。

3.1 相同点

就建筑密度而言, 无居民海岛和陆地城乡规划中的含义相似, 都是以建筑物的占地面积除以用地面积。在这里城乡规划中的用地面积相当于无居民海岛的面积。

3.2 不同点

(1) 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的上限不同。

城乡规划中建筑密度最大不超过40%~50%, 容积率没有严格的要求, 目前从汕头4个无居民海岛的规划来看, 最大一般不超过20%;无居民海岛上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目前还没有正式的量化标准, 但应当比陆地上的标准要低, 一般情况下海岛上的建筑物不超过3层。

(2) 容积率的表现形式不同。

在陆地上, 容积率指的是宗地单元内建筑物的总面积与宗地面积的比, 不包括用地面积内的道路、绿地、大型市政等的面积;而在海岛上, 容积率指的是海岛 (功能区范围内) 建筑物总面积与海岛总面积 (该功能区面积) 的比。

(3) 控制方式不同。

城乡规划中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只有一种控制方式, 在同一个小区内, 只有一套量化值;而在海岛上, 既有总体上的控制要求, 又有因不同功能区海岛自然环境的差异而造成的不同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

3.3 差异的原因分析

(1) 海岛是一种特殊的地理单元, 与陆地相比, 海岛土地资源十分宝贵, 因此海岛上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的上限要求要比城乡规划建设中的要求低得多。城乡规划中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是开发商为了追求更高的利益, 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开发商的利益为目的而制定的;而在海岛上, 则是为协调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 从维持海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的。

(2) 城乡规划中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是在项目开始就规划好了各建筑物的布局, 因此用地面积和范围已经明确;而无居民海岛的保护和利用规划中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只能从宏观上给一个上限的控制, 具体的数值是在方案中求算;无居民海岛的规划是在实施具体开发方案前编制的, 因此, 规划中无法获得准确的界趾范围, 只能以海岛面积为标准来求算。

4 结论

(1) 无居民海岛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是海岛开发利用重要的控制性指标和技术参数指标, 是无居民海岛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 也是海岛开发商最为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

(2) 无居民海岛建筑密度是指海岛所有建筑物基底面积占海岛面积的比例;海岛容积率是指海岛建筑物总面积与海岛总面积的比。涉及各个功能区, 计算方法类似。

(3) 无居民海岛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的量化标准当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 但结合实际工作, 本着海岛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在进行指标的量化时可参考文中所列原则。

(4) 无居民海岛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有总量控制和分功能区量化的特点, 在实际利用海岛的过程中, 应当结合具体情况, 制定合理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

参考文献

[1]杨义菊, 孙丽, 王德刚, 等.无居民海岛开发的时空顺序探讨[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1, 28 (11) :5-10.

[2]李卫东.保持合理建筑密度, 促进城市建设合理发展[J].中国国情国力, 2010 (1) :10-11.

[3]宋迎春, 曹亚美.关于规划管理中建筑密度有关问题的思考[J].江苏城市规划, 2008 (3) :36-37.

[4]李丽华, 郑新奇, 象伟宁.基于GIS的北京市建筑密度空间分布规律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 18 (1) :122-127.

[5]曹永锋, 吴琼.高分辨率SAR图像城市建筑密度信息提取[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43 (3) :133-137.

[6]王慧青, 沙月进, 王庆, 等.数字近景摄影测量建筑容积率调查技术研究[J].测绘科学, 2010, 35 (6) :126-128.

[7]汤黎明, 王玉顺.从居住者角度看高容积率[J].价值工程, 2011 (23) :88-90.

海岛居民 篇5

多数无居民海岛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资源, 无居民海岛没有高楼大厦、汽车厂房, 有的只是鸟语花香、海阔天空。在海岛建造小屋, 与海为邻, 与自然做伴, 是度假人们休闲度假的绝好场所。此外具有渔业生产、野生畜牧养殖、仓储等多种开发价值。

一、无居民海岛开发现状

1.我国无居民海岛开发处于起步阶段

我国无居民海岛开发最早可以追溯到1996年, 第一位无居民海岛岛主则是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朱仁民, 他花9万多元买下浙江舟山一座无居民海岛, 而在2011年我国又公布了无居民海岛开发名录, 包括全国沿海8省区中, 一共176个无居民海岛。但由于我国无居民海岛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 很多制度、法律都还不健全, 对于开发无居民海岛的归属, 无居民海岛开发, 无居民海岛保护等问题还处于不明确的阶段, 也因此引来了一系列开发无居民海岛问题, 比如无居民海岛上乱砍乱伐现象, 以及乱捕滥杀现象严重破坏了生态的平衡;游客私自上岛游玩, 烧烤, 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此外周边村民私自上岛建设, 以及在海岛上大量捕捉野生动物, 乱砍伐珍贵树木。

近些年, 政府对海洋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重视, 加上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海岛开发带来的经济利益, 使无居民海岛开发更加规范化、法律化、合理化。开发方向也从开发面积较大、人口较集中的少数岛屿转向无居民海岛。

2.我国无人海岛开发的基本规定

我国对无居民海岛的开发颁布了相关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和《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管理规定》。根据《海岛保护法》第七条规定:国务院和沿海地方各级政府对海岛保护, 以及有关科学研究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无居民海岛开发不是个人或者是一个团体就能完成合理开发的项目, 无居民海岛开发是一个既需要政策的扶持, 又是要依赖科学资料, 以及先进技术配合才能合理开发的项目, 国家的奖励政策促进更多人关注无居民海岛, 对无居民海岛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促进我国无居民海岛开发朝可持续发展之路迈进。《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管理规定》第六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遵守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义务, 不得非法侵占和买卖无居民海岛, 并有权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提出检举和控告。我国长期以来对于无居民海岛的开发的法律保障体系不完整, 此规定也是对无居民海岛开发的法律保障, 对于产权等问题有了明确的认知。

3.无人海岛开发模式

(1) 海南三亚西岛的——海上游乐世界模式。我国海南三亚西岛以潜水和钓鱼作为西岛开发的两大特色。在钓鱼方面, 西岛有三亚最大最好的钓鱼俱乐部, 还为客人准备了豪华快艇。此外借助西岛西面海水清澈, 能见度高, 海底生物种类繁多的优势, 设立了海上垂钓平台和潜水胜地。西岛的成功是抓住了自身的自然优势, 抓住发展方向及重点发展项目, 以及在传统意义上的钓鱼和潜水上赋予了新的诠释, 此外还制订了有层次的游乐项目。概括来说“特色”“重点”“创新”三大理念。

(2) 马尔代夫的“一岛一店模式”。马尔代夫规定, 每一个岛必须由一个经济主体向政府租赁一个无居民海岛, 在海岛上只能建一家酒店, 以完整、独立、封闭式的度假村模式经营发展。这就是一岛一店的“小、清、静”的马尔代夫开发模式。这样的开发模式对海岛开发的管理有很大的帮助, “一岛一主“可以避免无居民海岛开发程度不均匀, 开发方向不一致等问题, 一岛一店的模式则减轻了由于恶性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我国无居民海岛开发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1.自然条件对无人海岛开发的影响

无居民海岛所处的自然条件通常具有自身的特点。天气方面, 常常是风大, 海雾或者干旱多。由于无居民海岛面积普遍较小, 积水情况不佳。因此大部分无居民海岛淡水资源不足, 少数无居民海岛可以通过打井汲取地下水。大部分无居民海岛由山体构成, 岛上地形崎岖, 山地多, 平地少。崎岖的地形在原生型无居民海岛上表现更为明显。由于大部分无居民海岛海拔不超过100米, 淡水资源缺乏。常有旱情发生, 因此岛上裸岩比例大, 植被较少, 品种单一;但是后天迁出型无居民海岛上植被条件较好, 有茅草松树、灌木等植被生长, 但是这类岛屿总数的比例较小。概括来说无居民海岛的资源结构单一, 生态系统稳定性差, 岛上的每一块岩石都是不可再生性资源, 少一块就可能引起海岸线的缺失、储水能力的降低等问题。

2.社会经济条件对无人海岛开发的影响

首先是无居民海岛的开发绝不像其他项目开发那么简单, 开发者要面临诸多难题:受资源环境的影响, 产业结构单一;缺少淡水, 交通、电力、通讯、燃料等基础设施薄弱等。自然灾害发生较多, 对海岛开发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其次是将无居民海岛开发成为旅游、房地产业项目的开发会对当地原生态景观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所以在如何把原始景观与新的人文景观两者完美结合问题上面临着挑战。

最后是无居民海岛开发项目开发雷同。就目前我国开发无居民海岛案例中分析, 无居民海岛开发总体规划滞后、旅游规划城市化, 加上以行政区域为单位的招商活动过度依赖传统旅游资源等问题致使许多项目开发出现了重复建设, 资源严重浪费和恶性竞争。

3.无人海岛开发费用高、安全性差

首先费用问题, 租金费用高。在50年的全部费用需要一次性收取, 开发一个无居民海岛, 仅仅使用金至少就要上亿元。在《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管理规定》中第十五条中指出:无居民海岛利用期限最长不得超过50年, 无居民海岛远离大陆, 并且绝大多数无人海岛的基础设施缺乏, 开发存在:租金昂贵、开发成本高、回报周期长, 交通、电力、环保等基础设施投入成本高等问题, 特别是对于旅游项目的开发, 本身投入大, 建设时间长, 在50年中真正经营期却很短, 资本投入难度较大。生活费用高又是一个问题, 岛上日常物资需从外面运输, 增加了本岛的消费成本, 增加了无居民海岛经营费用的开支, 以及加大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压力。而在安全问题上又存在交通安全, 如渡船班次少、存在安全隐患, 此外还存在海堤等防护设施、开发者的权益、岛上安全等问题。

三、对策与建议

无居民海岛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困难与希望同在, 但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可以相互转化。无居民海岛是我国重要海洋资源, 也是我国海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地, 其具有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军事价值是无可估量的, 合理的政策加上合理的开发, 加强政企合作, 使无居民海岛开发在保护原有生态的基础上达到经济利益最大化。

1.对无居民海岛进行合理规划

从各国无居民海岛开发成功案例分析可知, 在开发实施之前, 政府会有一个周密详尽且科学合理的规划, 并且由政府提供大量资金, 率先搞好如交通、港口等基础设施, 对开发商的开发方案政府严格审核, 政府在无居民海岛开发过程中扮演着一个引领者与决策者的角色。

在无居民海岛规划中应该考虑到物资 (包括生活物资和建筑材料) 。据了解, 海岛居民的收入普遍低于内陆的收入水平, 生活必需品需从岛外输入, 水果蔬菜比较缺乏, 且物价比较高, 所以考虑上述问题, 建议可以把一些地理位置优越但开发相对难度大的无人海岛规划成物流中转站, 供周边岛屿及临海省份。减轻物资获取难, 缓解物价高的情况, 物流中转站的建立对于增加就业也有一定的帮助。

在无人海岛规划中要建立有效的海岛管理系统, 对每个无居民海岛进行严格的科学调查, 建立海岛珍贵资源库, 为以后的科学研究建立有价值的数据库。要加强对无人海岛周边珍贵物种的监管, 定期进行物种环境容纳量的调查统计, 严格控制生物数量。

2.制定和实施无居民海岛开发的优惠政策

(1) 设立开发免税点。设立无居民海岛的免税区可以带动周边的经济。以舟山群岛新区为例, 它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据了解, 在舟山1390个岛屿中, 除98个较大岛屿有人居住外, 其他均为无人海岛, 舟山拥有得天独厚的港口优势, 海上交通便利, 若能将其中一些无人海岛建设成“海上购物花园”, 并且给予免税的政策, 加上开发商能提供与原产地同样的售后服务, 将有利于促进国内消费。“海上购物天堂”能增加就业, 因为在购物的同时会配套一系列娱乐休闲项目, 比如舟山定海区凤凰岛的雷迪森大酒店, 整座海岛是一个以海岛为特色的酒店, 酒店内设有高尔夫球场, 游泳池等各种娱乐设施。购物之余又能在另一个岛上享受身心的放松。若能将旅游与购物, 以及娱乐与购物做成具有群岛特色的旅游产业链, 将带动无居民海岛的开发, 对于促进舟山群岛新区的建设有很大的帮助。

(2) 租金的优惠政策。我国是采取租金一次性付清的政策, 且开发投入巨大, 对于开发商而言, 永远不会做亏本的买卖, 开发商很可能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达的最大化, 而冒险做一些违背合理开发的举措, 从中获取非法利益。而无居民海岛的开发利用的目标是:在保证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 又使其经济价值得到有效的发挥, 两者协调发展, 互相保护。此外在2003年颁布的《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管理规定》中规定租用期最长为50年, 给予目标和法律, 可采取“鼓励性开发”政策, 所谓 “鼓励性开发”政策则是以鼓励开发为主, 以法律规范等惩罚性质为辅。对于租金, 采取降低“实收租金”的政策, 给每一个开发商设立一个账号, 管理者则是国家, 在正式购买岛屿之前, 一次性付清全部的租金, 然后可以采取每5年或是每10年对岛屿开发进行一次规范的审核, 若是开发中对环境破坏少甚至对环境没有破坏, 则给予一定的资金作为奖励。这样的降低“实收租金”奖励对开发商是一种激励, 更重要的作为商人, 他们经济目标永远是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若能让他们感受到与其冒着犯罪的风险破坏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利益, 还不如想办法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获得政府与市场利益的双赢。对国家而言, 也是希望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这样的政策是一种“双赢”政策。此外还可以实行续租政策, 政府可以采取对前一次租期内买主的开发经营情况进行评定, 若是在租期内无严重失误, 开发成果明显, 则可以给予续租的优惠, 包括实收租金的优惠、经营中税收的优惠等。

3.有效保障和促进无居民海岛的合理开发

对开发商来说, 无人海岛开发可以说商机与风险并存, 商机是指无居民海岛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包括地理优势, 以及资源优势, 所蕴含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而风险则是我国无居民海岛开发还处于开发新阶段, 很多方面还不是很完善, 开发难度大。

(1) 保护优先, 实现可持续发展。从世界各国无居民海岛开发成功案例看, 基本上都非常注重保护生态环境, 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 作为无居民海岛开发投资者, 首先一定要根据所买岛的生态承载力, 因地制宜, 必须依据本岛的区位特色和环境容量, 确定适合本岛开发方向, 避免浪费和过度开发, 提供生态型开发的运作模式, 开发岛屿的同时要保持岛屿自身的地方特色和原生态风格, 以岛自身的特点为出发点去开发。

(2) 可以借鉴国内外外无居民海岛的开发模式。比如“马尔代夫模式”, 马尔代夫在开发始终采取“四个一”, 其中针对开发商的有:一座海岛只建设一个酒店 (或度假村) ;一座海岛要突出一种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一座海岛要配套一系列功能齐全的休闲娱乐及后勤服务设施, 形成一个独立、封闭、完整的度假村。若无居民海岛只是一味地模仿, 而无自身的特色, 终将会被市场淘汰, 此外, 仿造的代价也是不小的, 在一个原本不适合开发的地方去仿效其他岛屿开发, 成本也很大, 但若能采取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 充分利用无居民海岛自身的优势, 会取得意想不到的经济回报。

(3) 避免过度模仿, 要有自身特色。无居民海岛资源的综合开发, 应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 根据业已形成的自然布局及生态状况, 因岛制宜, 挖掘潜力, 突出特色, 合理安排开发项目。特色化是无居民海岛产品开发的根本原则。开发无人海岛时, 切勿过度模仿, 要有自己岛屿的特色, 无居民海岛本身就是大自然创造的独一无二的杰作, 作为开发商要尊重自然, 依照自然法则开发无居民海岛。在无居民海岛开发之前对无居民海岛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调查, 参考一些无居民海岛开发成功案例, 借鉴开发经验, 以及适合无居民海岛自身的开发模式。从生态角度对无人海岛进行开发, 无数个无居民海岛成功案例看, 只有尊重自然的开发才能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 违背自然只会“赔了夫人, 又折兵”。

摘要:无居民海岛自身的优势吸引着很多人去开发, 但是无人海岛开发又存在较多的难题, 除了需要克服因自然环境而造成的困难以为外, 还要面对很多人为的困难。在总结前人对无人海岛开发经验, 以及我国法律对无人海岛开发的建议的基础上, 在对我国无居民海岛开发现状、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 (以下简称《海岛保护法》) 的分析, 结合我国国情, 以及借鉴国外无居民海岛开发成功案例, 寻找适合我国无居民海岛开发的方向, 提出一些可供参考并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开发建议。

关键词:海岛保护法,无居民海岛,生态平衡,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范永华.国际海岛开发经验对平潭岛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19) .

[2]李伟国.加快重点海岛建设[J].发展研究, 2007, (11) .

[3]刘浩.重要海岛开发的舟山布局——〈浙江省重要海岛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N].舟山日报, 2011-8-18.

[4]徐万佳.无人海岛开发建议:保护为先因地制宜[EB/OL].第一旅游网-中国旅游报, [CNNIC], htt p://news.toptour.cn/html/2011/05/20110504113721.sht-ml2011-5-4.

[5]马丽卿.论我国无人岛屿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9, (2) .

海岛居民 篇6

21世纪是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扩大海洋产业、发展海洋经济的新时期, 无居民海岛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蕴含丰富的生物资源、旅游资源和港口资源, 是海洋开发利用的依托基地。因此, 适时对舟山无居民海岛进行综合开发与合理利用, 不仅符合我国当前发展战略的需要, 而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带动作用, 是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发展海洋经济的客观需要, 对保障国防建设及舟山群岛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按照地理分布情况大致可以把本次研究的无居民海岛分为舟山岛东部、北部及南部附近岛群, 普陀山、朱家尖、登步岛、桃花岛附近岛群, 虾峙岛、六横岛、佛渡水道附近岛群, 中街山列岛及其东部附近岛群四个岛群区域, 分别对以上四个岛群区域的初步开发方向定位如下:

1 舟山本岛东部、北部及南部附近岛群

1.1 区域概况

该区域的无居民海岛位于杭州湾口东南方向, 各岛屿总体呈以本岛为中心的放射状分布, 区域内共有无居民海岛14个, 陆域总面积约为0.63km2, 岸线总长为9.28km。

1.2 资源状况

该区域附近海域水道纵横, 航门众多, 水下地形起伏大, 诸岛四周大多被其他岛屿遮挡, 外海波浪难以直接传入, 因此波浪浪高一般在1m以下。该区域附近共有浮游植物近200种, 浮游动物有110余种, 主要种类为桡足类、水母类、毛颚类、端足类等, 底栖生物42种, 以多毛类为最多。

1.3 功能定位

该区域内的无居民海岛与本岛距离较近, 有开发利用价值的无居民海岛有10个, 其中骐骥山和青它山2个无居民海岛位于钓梁围填区和东港围填区之间, 今后经实施促淤围填工程后与舟山本岛相连, 进行临港工业类开发, 适合于开发为港口与工业类或围海 (涂) 类, 同时具有港口与工业类开发功能。此外, 骐骥山和青它山2个岛屿与舟山本岛邻近, 森林覆盖率较高, 且保护较好, 具有一定的旅游价值, 可进行旅游类开发。黄它山、小青它山、里圆山、癞头圆山、外圆山5个无居民海岛距离舟山本岛较近, 岛屿周边的深水岸线资源丰富, 经岸线整治改造后, 可进行临港工业类开发, 其中黄它山和小青它山还具有围海 (涂) 类功能。黄它山、大麦杆礁无居民海岛上建有灯桩等导航设施, 里镬屿岛上建有雷达信标设施, 水老鼠山拟建跨海大桥设施, 这3个无居民海岛均可作为工程类来开发。其余无居民海岛暂时作为保留类海岛不给与开发。

2 普陀山、朱家尖、登步岛、桃花岛附近岛群

2.1 区域概况

该区域的无居民海岛位于舟山本岛东南方向, 北面为黄大洋, 西北面为莲花洋和崎头洋, 西南面有虾峙门水道与虾峙、六横相分隔, 东南面为洋鞍渔场。区域内共有无居民岛171个, 陆域总面积约为1.79km2, 岸线总长为61.08km。

2.2 资源状况

该区域中的无居民海岛离大陆、大岛较近, 气候适宜, 除几个离大岛较远的小岛外, 森林植被资源比较丰富, 覆盖率比较高, 主要种类有黑松林、杜鹃灌丛、柃木灌丛、草丛、草本栽培植被等, 个别海岛还有少量的阔叶林和野生水仙花资源。附近海域的初级生产力水平中等, 浮游植物个体密度较高, 全年有游泳生物97~164种, 是舟山群岛中游泳生物最多的海域之一。

该区域的无居民海岛自然景观资源也相当丰富。有海崖陡壁、海蚀崖、海蚀洞、海蚀平台、孤崖独立、岩块簇拥、石林丛生以及日景、月色、海雾等自然景观。普陀山旅游风景区的佛教文化、朱家尖的沙雕节、桃花岛的金庸武侠文化和近代革命斗争史, 使附近无居民海岛的人文景观开发潜力十分巨大, 另外, 在朱家尖后门山、白沙岛附近海域正在实施的人工鱼礁及人工增殖放流建设, 为该区域无居民海岛休闲、垂钓、冲浪等旅游项目的开发增添了新的内容, 对于提升当地旅游档次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2.3 功能定位

该区域内目前有开发利用价值的无居民海岛有38个, 其中主导功能属旅游类的海岛有20个, 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受普陀山、朱家尖、桃花岛等有居民海岛发达的旅游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小葫芦山、小山洞岛、新罗礁、西方殿、小洛珈山、豁沙山、小鼠山、乌龟山、铜盆山、里洋鞍岛、北鸡笼岛、大蟹礁、蛋山、石蛋岛、鸡笼山、上蓝山、下蓝山、乌柱山等20个无居民海岛均可以开发为旅游类海岛。其中毗邻普陀山的小葫芦山、小洛伽山、豁沙山、小山洞岛、新罗礁、西方殿等6个无居民海岛, 可以开展以佛教文化为内涵的旅游项目的开发;毗邻朱家尖的乌龟山、乌贼山、铜盆山等13个岛, 可以开展海岛旅游观光、休闲、垂钓、冲浪、度假等旅游运动项目的开发;毗邻桃花岛的乌柱山、鸡笼山等5个岛开展以“金庸武侠文化”为主题的旅游项目的开发, 丰富海岛旅游的内涵。

此外, 小鼠山、铜盆山等13个岛附近海域海洋生物资源丰富, 渔业生产基础条件较好, 还可以进行渔业类开发;大远松毛、乌贼山、寨峰山-1、东闪岛等4个无居民海岛, 离朱家尖、登步等有居民大岛较近, 周边滩涂资源较为丰富, 实施围填相连后, 可作为城镇建设或临港工业开发用地, 可开发为围海 (涂) 类海岛, 同时还具有港口与工业类开发功能;铜钱山和点灯山2个无居民海岛, 周边深水岸线资源较为丰富, 经岸线整治改造后, 可作为港口与工业类进行开发利用;香芦花瓶礁、外镬屿、缸爿礁、外黄礁、船礁、铜盆山、下蓝山、寨峰山-1和乌柱山等岛上建有灯桩导航设施, 小蚂蚁岛上建有电力铁塔, 悬鹁鸪头岛和大锁山岛今后可能作为朱家尖至登步等岛屿跨海桥梁的桥墩建设区, 均可开发为工程类海岛, 其中悬鹁鸪头岛还具有旅游类开发功能。其余无居民海岛均作为保留类海岛不给与开发。

3 虾峙岛、六横岛、佛渡水道附近岛群

3.1 区域概况

该区域的无居民海岛也位于舟山本岛的东南方向, 东北方向有虾峙门水道, 与登步岛、桃花岛隔水相望, 西北面为佛渡水道, 西北、西、西南面分别为象山港口门区、牛鼻山水道、磨盘洋, 东南为东海陆架, 诸岛总体上呈北西—南东方向展布。区域内共有无居民海岛161个, 陆域总面积约为2.09km2, 岸线总长为64.59km。

3.2 资源状况

该区域附近海域初级生产力水平和浮游植物个体密度虽然不高, 但浮游动物的数量和密度在舟山群岛中最高, 为海洋经济鱼、虾类的繁殖与生长提供了丰富的饵料, 渔业资源比较丰富。区域内诸岛离大陆、大岛较近, 气候适宜, 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森林植被资源都比较丰富, 有些海岛离深水区较近, 是港口开发的良好场所。

3.3 功能定位

该区域内目前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无居民海岛有74个, 其中小蚊虫岛、大尖苍岛、小尖苍岛、斧头山、连柱山、龙洞岛、蚊虫衣丝岛、上双卵岛、大荒山、连柱山、龙洞岛、羊角礁等30个无居民海岛与虾峙、六横等有居民大岛较近, 且附近海域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及群众渔业基础好等有利条件, 以休闲旅游业, 里青山、小羊峙山、双螺礁、乌贼屿、温州屿、大半边岛等17个无居民海岛, 离大岛相对较近, 海岛周边滩涂资源较为丰富, 可以开发为围海 (涂) 类海岛;其中里青山、小羊峙山等8个海岛周边深水岸线资源较为丰富, 经岸线整治改造后, 还具有港口与工业类开发功能。温州屿岛上建有灯桩等导航设施, 可以开发为工程类海岛。大馒头岛、下双屿、外癞头岛、金竹山、大前门山等20个无居民海岛, 可以开发为港口与工业类海岛;黄礁和夫人山2个海岛位于六横岛东北侧、头洋港航道附近, 且礁体基本裸露, 无高等植物, 为船舶通航安全, 拟进行炸礁, 列为特殊开发类海岛;外长礁岛上建有灯桩等导航设施, 马足山和大头山2个岛上建有电力设施, 均可开发为工程类海岛。虾峙岛南侧的长山岛近期可以作为渔业类进行开发, 同时还可作为港口与工业类进行开发。其余无居民海岛均作为保留类海岛不予开发。

4 中街山列岛及东部附近岛群

4.1 区域概况

该区域的无居民海岛位于舟山本岛的东北方向, 西临大、小长涂岛, 东临东海。诸岛几乎均由基岩构成, 除东福山、黄兴岛外, 其余海岛海拔均在200m以下, 总体上呈东西方向展布。区域内共有无居民海岛48个, 陆域总面积约为0.43km2, 岸线总长为16.66km。

4.2 资源状况

该区域附近海域海洋生物资源丰富, 海洋初级生产力较高。潮间带生物和底栖生物在舟山群岛中最为丰富, 附近海域全年有鱼类59种, 甲壳类22种, 头足类2种, 贻贝、海螺在岛礁附近广为分布, 渔业资源相当丰富。海岛的旅游资源较为丰富, 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有奇峰异石、观海垂钓、捕鱼尝鲜、海滩拾贝等。浓郁的海岛风情, 独特的民俗传说和民间文化, 给海岛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东极渔民画以层次分明、海洋气息和渔乡风味浓郁而著称, 吸引了大批游客上岛休闲观光。中街山列岛无居民海岛分布区水深均超过20m, 具有良好的深水岸线资源, 但海域遮蔽条件相对较差, 后方腹地小, 港口开发难度较大。

4.3 功能定位

该区域内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无居民海岛共有44个, 其中北葡岛、南葡岛、出外屿、小元礁、石柱山、大青山、小青山、叶子山、勒鱼山、狮子礁、白老虎礁、黄胖山、外道场礁、青道场礁、东大平礁等40个海岛位于普陀中街山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范围内, 这些海岛严格按照国家关于海洋环境保护以及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采取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和科学的开发方式依法进行管理, 其中北葡岛、南葡岛等12个海岛山清水秀, 海岛景观独特, 附近海域渔业资源特别是鲷科类资源极为丰富, 渔家风情浓郁, 有较好的海岛休闲、度假、垂钓等开发前景, 可以休闲旅游业、国际旅游垂钓基地、渔业生产基地或渔民暂栖地建设为发展方向。东部岛屿中的无居民海岛包括两兄弟屿和四姊八妹共8个无居民海岛, 其中两兄弟屿旁的882号无居民海岛为我国领海基点, 关乎国家权益, 均应加以严格保护。

5 总体规划定位

“无居民海岛是国家领土的组成部分、国家领海的重要基点和国防军事的自然屏障, 是近海渔场资源形成和港口资源开发的自然地理基础, 是今后开发海洋产业带, 发展蓝色经济的重要据点和宝贵资源。”无居民海岛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是海岛海岸带开发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岛因其陆域狄窄, 土壤层薄且分布面积有限, 无交通条件且淡水奇缺, 给开发利用造成较大的阻碍。开发利用过程中应该根据各海岛自然资源状况合理规划, “坚持“保护为主、适度开发、规划先行、统筹规划、先易后难、分步实施、滚动开发、梯度推进”的原则”, 趋利避害, 因势利导, 重点保护, 适度开发, 采取相应对策, 防止盲目的开发活动。应该以政府立法建章为先导,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逐步引入市场经济手段, 以社会投入为主体, 按照开发利用服从生态保护的原则, 采取整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 促进无居民海岛综合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 进而推动无居民海岛的保护与利用规划切实有效地实施。

参考文献

[1]俞锡棠, 舟山无居民岛的管理和开发利用问题刍议[J].中国渔业经济, 2003 (06) :12.

[2]吕永林、蔡继晗、高元森, 浅析温州沿海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开发管理[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7 (02) :47-50.

海岛居民 篇7

1 区域概况

川山海区分布于珠江口西侧, 行政上主要隶属于台山市, 所在海域分布于112°21′14″—113°02′32″E, 21°27′47″—22°04′58″N, 面积约2 970 km2, 调查区在20米等深线以内, 等深线大体与海岸线平行。调查区东部为珠江口海区, 西部为阳江海区, 海岛数量上川山海区多于阳江海区但少于珠江口海区。整个海区海岛大体沿岸呈北东南西向分布, 位于华南沿海北东南西向构造带上。

2 主要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现状

2.1 鱼塘洲

鱼塘洲也称古舟岛, 目前开发为旅游景区, 岛上建有少量平房及观音庙和盘龙洞等景区, 岛上淡水通过管道自大陆引入。现场调查时, 岛上未见游人, 仅有几名日常维护的工作人员, 可知旅游开发的效果并不好。通过现场踏勘后发现, 该岛面积不大, 岛上没有特别的景物, 也未见任何娱乐设施, 休息场所仅有一个简陋凉亭, 未能很好地吸引游客前来旅游。

2.2 黄茅岛

黄茅岛位于台山市以东, 崖门口西侧, 交通便利, 县级道路可通达该岛对岸的临近码头。目前并未大范围开发, 岛上有1户外地居民居住, 有1口淡水井及1座小型渔船码头。岛西侧与陆地之间海域, 多被围垦养殖。

2.3 乌猪洲

乌猪洲位于台山市上川岛东南角, 岛屿面积较大, 为5.46 km2, 由于该岛之前驻有军队, 20世纪80年代后撤出, 故岛上到目前没有常住人口, 仅有少量渔民临时居住以采集紫菜及海螺。岛上遗留有废弃公路, 岛屿西侧还建有小型渔船码头, 由于该岛西侧海湾水深条件较好, 具有建设港口的潜力, 且该岛面积较大, 远期有可能成为港口及货运仓储基地。

2.4 围夹岛

围夹岛位于台山市上川岛南端, 该岛山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基底方位点, 并立有方位碑, 方位碑一侧还建有围夹岛灯塔, 岛上建有石阶小路1条, 自岛西侧的小码头通往山顶灯塔。该岛对我国领海分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并没有开发, 对该岛应主要采取保护措施, 且重点针对海岸侵蚀采取防护。同时也可以考虑将该岛设置为附近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5 黄麖洲

黄麖洲位于台山市下川岛东北面, 岛上目前人工放养有黄牛, 约10头, 由承包人看守, 每年投入约1万元。岛周围分布有3处沙滩及砾石滩, 且岛上分布有淡水, 具有旅游开发的潜力。

2.6 观鱼洲

观鱼洲位于下川岛东侧, 目前尚未开发, 岛上仅建有简易草蓬供渔民休息用。岛西面分布有部分沙滩, 具有旅游开发的潜力。

2.7 琵琶洲

琵琶洲位于下川岛东南面, 主要为基岩及礁石岸线, 岛上植被茂密, 目前未进行开发。

2.8 坪洲

坪洲位于下川岛东南面, 琵琶洲南端, 调查时该岛有人承包养羊, 规模不太大, 建有简陋羊棚及石屋。岛北侧有一处沙滩, 长约500 m, 砂质较好, 污染少, 今后可适当开发观光旅游。

2.9 山猪洲

山猪洲位于下川岛东南侧, 坪洲西南端, 岛屿面积小, 且主要为基岩海岸, 目前未开发。

2.10 王府洲

王府洲位于下川岛南侧, 与下川岛上的王府洲旅游度假景区隔海相望。岛西北侧有两处沙滩, 曾作为旅游开发, 岛上还有废弃的两层小楼, 以及供游客休息用的木屋, 均因年久失修而破落, 地上还散落不少游客产生的垃圾废弃物。该岛具有较好的旅游资源, 拥有两处沙滩, 且岛屿面积较大, 岛上层峦叠嶂, 可谓风景秀丽, 应继续做好旅游开发。

2.11 白鹤洲

白鹤洲位于台山市镇海湾内, 岛屿及周围已进行大面积围垦养殖, 目前已看不出其原始面貌, 岛周围存在一定数量的红树林, 由现场迹象可以判断出有大片红树林已被围垦破坏。

2.12 鸦洲岛

鸦洲岛位于台山西面镇海湾内, 岛上建有数栋房屋, 南侧有一片果林, 放养数头牛, 该岛主要为农业开发, 以种植和养殖为主, 岛南北侧均围有养殖鱼塘, 北侧鱼塘一直连接到大陆。

2.13 小襟岛

小襟岛位于台山市大襟岛南侧, 岛屿面积小, 在岛顶部建有灯塔1座, 未进行其他项目的开发。

2.14 三杯酒岛

三杯酒岛位于台山市小襟岛南侧, 由一串小岛组成, 目前未开发利用, 由于面积较小, 且地形陡峭, 该岛难以开发。

2.15 独崖岛

独崖岛位于台山市东部崖门口内, 岛上建有渔民居住的木屋两栋, 岛西侧建有大面积鱼塘, 并与大陆相连, 东侧海域有养蚝场, 该岛周边海域主要开展海水养殖。岛西面有小片红树林, 开发过程中存在破坏红树林的迹象。

2.16 大帆石

大帆石位于川山海区的西南端, 花岗岩孤岛, 为我国领海基点, 岛上原立有领海基点碑, 调查时只剩底座未见碑, 该岛对我国领海主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应加强巡视保护。

2.17 中心洲

中心洲位于上川岛东面, 岛屿西面有鱼排养殖, 由于整个岛山势陡峭, 目前岛上未开发。

2.18 木壳洲

木壳洲位于下川岛东面, 岛屿面积较小, 未开发。

2.19 鹰洲

鹰洲位于下川岛西北面, 岛屿面积小, 未开发。

3 川山海区无居民海岛开发现状评价

川山海区无居民海岛从地理位置上大致可以分为3类:近岸海岛, 主要指离大陆较近及港湾内海岛;远岸附属岛, 离大陆较远但附近有较大有居民海岛的岛屿;远岸孤岛, 离大陆较远且附近也没有有居民海岛的孤岛。无居民海岛开发程度主要受海岛自身条件及外部因素的影响, 其自身条件主要包括海岛面积、位置、地貌、土地、植被以及生物等, 外部因素主要体现在人的影响, 无居民海岛的开发利用程度往往随着远离人类活动区而降低。川山海区无居民海岛开发程度大体为近岸海岛最高, 远岸孤岛最低。

海岛开发过程中, 曾有一段时间大力提倡连陆、连岛开发[5], 川山海区沿岸海岛也大致采取这种开发模式, 目前通过围海养殖连陆的海岛主要有崖门口内的独崖岛、二崖岛、黄茅岛、青洲, 镇海湾内的鸦洲岛等, 由于工程建设而连陆的有崖门口西侧的无居民海岛T1。连陆、连岛开发在短期内对于发展海岛经济确实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对海岛长期发展却很不利, 有些海岛甚至因此丧失岛屿属性。今后的发展中应尽量避免围海式及堤坝式连岛, 最好选择桥连岛或隧道连通的方式。

沿岸海岛由于岛屿属性、地理环境以及人为因素影响的差异性, 使得各海岛的开发方式呈现多元化, 各海岛开发的随意性较强, 体现在农林牧渔及旅游业等多种产业并存。沿岸农业主要体现在之前为有居民岛现无人居住的盘皇岛, 岛上遗留大片良田;林业开发主要在鸦洲岛, 其南侧植有大片荔枝林;畜牧业主要为鸦洲岛上散养牛;渔业开发方式主要为围海养殖、岛上兴建鱼塘及周边网箱养殖, 围海养殖主要有镇海湾内的盘皇岛、白鹤洲、鸦洲岛以及崖门口内的独崖岛、二崖岛和黄茅岛等;开展旅游业的主要为鱼塘洲, 开发时已将其更名为古舟岛。

远岸附属岛主要分布在上、下川岛的附近, 除了上川码头处有海岛连陆外, 该范围其他海岛均未连陆。上、下川岛附近海岛开发程度不高, 主要以旅游业及畜牧业为主, 没有对岛屿属性改变较大的开发, 进行旅游开发的主要是下川岛南侧的王府洲, 但目前已停止开发, 岛上遗留不少废弃建造物, 其他海岛并未进行规模开发, 部分海岛由于拥有较好的沙滩, 偶见部分人员登岛露营。畜牧业主要是黄麖洲养牛及坪洲养羊。其他海岛开发较少, 大多为原生状态。

远岸孤岛主要有整个海区东南端的大帆石、帆仔及大襟岛南侧的小襟岛及三杯酒岛, 基本都处于原生状态。

川山海区无居民海岛整体开发程度并不高, 大规模及整岛开发的主要为沿岸海岛, 开发较为典型及成功的无居民海岛基本没有, 部分海岛由于过度开发已丧失岛屿属性, 部分海岛由于开发时未注意环境保护, 使得岛屿及周边生态遭受到破坏, 比较突出的是白鹤洲由于围海养殖使得红树林湿地面积越来越少。

4 川山海区无居民海岛资源价值评价及规划设想

《海岛保护法》的实施, 有利于改变目前海岛开发过程中的混乱局面, 《海岛保护法》规定对海岛实行科学规划、保护优先、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的原则, 并且规定国家实行海岛保护规划制度, 海岛保护规划应当按照海岛的区位、自然资源和环境等自然属性以及保护、利用状况, 确定海岛分类保护的原则和可利用的无居民海岛, 以及需要重点修复的海岛等。因此要进行海岛保护及开发, 必须先进行海岛保护规划。

对川山海区进行海岛保护规划既要考虑到其所处的区域大背景, 又要考虑到其内部各海岛属性及相互关系。川山海区位于珠江口西翼, 位于发达的珠江口西部, 若将此海区海岛建立为港口中转站具有一定的外部需求, 同时, 临近经济发达区旅游需求也较为旺盛。因此可以将川山海区长期发展规划定位于港口建设及旅游开发[6]。

对于单个无居民海岛规划应充分考虑各海岛的资源价值量, 由于《海岛保护法》规定特殊用途海岛实行特别保护, 这类海岛主要包括领海基点所在海岛、国防用途海岛及保护区海岛, 因此可以将此类海岛设置为无限价值重点保护, 对于其他海岛则综合各海岛自然属性及开发需求等条件进行价值量化评价。

根据川山海区岛屿特点, 价值评价考虑因素选取岛屿面积、交通 (建港) 条件、旅游资源和淡水资源4类, 根据不同条件的重要程度, 拟定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P=30%×A/Amax+20%×T+20%×L+10%×W+20%×O

式中:P代表相对总资源价值;A代表岛屿面积, Amax代表最大海岛面积;T代表交通 (建港) 条件, 分为适宜建港、可以建港及难以建港3类, 分别赋值1、0.5和0;L代表旅游资源, 风景宜人程度, 主要考虑周围海水清澈度、有无沙滩及岛上风景3类因素, 赋值为0~1;W代表淡水资源, 主要区分径流及水井两类, 同时考虑出水量及蓄水能力, 赋值0~1;O代表其他因素, 如林业、渔业、畜牧业以及生物资源等赋值0~1。

通过对各调查岛屿不同属性因素赋值计算得出各海岛相对总资源价值 (表1) 。

由表1可以看出, 除去特殊保护海岛, 川山海区价值最高的3个无居民海岛为乌猪洲、王府洲以及黄麖洲, 这3个海岛面积较大, 拥有建港条件及淡水资源, 各海岛之间价值差异大, 处于最底端的三杯酒岛由于面积小且资源匮乏而排名最后。充分考虑川山海区各海岛资源价值及开发难易程度, 将川山海区各海岛划分为保护类、保留类及可开发类3种[7], 保护主要是针对特殊用途海岛, 这类海岛长期保护严禁开发;保留类是指目前没有需求或技术水平难以开发的海岛;可开发类是指当前有需求且当前技术水平能开发的海岛。具体分类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川山海区调查的20个无居民海岛 (含盘皇岛) 中, 需要重点保护的有5个, 保留开发的有8个, 可以开发的有7个。开发类型主要以港口、旅游以及种植、养殖为主 (图1) 。港口区, 主要为乌猪洲及周边岛屿, 以乌猪洲西侧港湾为依托发展港口仓储;旅游区, 主要为坪洲和王府洲等, 这部分岛屿远离大陆但距川岛较近, 污染少, 交通方便, 供水供电建设也相对容易, 可以区域性开发旅游业;种植和养殖区, 主要为镇海湾内的鸦洲岛和盘皇岛等, 目前该岛屿及周边海域已部分开展种养殖业, 可在当前开发的基础上进行产业优化, 使得资源合理化利用, 防止破坏性开发, 最终形成持续稳定的规模化种养殖业。

根据《海岛保护法》的规定, 所有海岛均应保护优先, 对于保留海岛以及开发海岛, 也应坚持保护优先, 在保护中开发, 在开发中保护, 以保护促进开发, 以开发促进保护, 使得人与海岛和谐相处, 长续发展。

5 川山海区无居民海岛保护及开发建议

海岛保护及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对国家权益、军事安全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均具有深远的意义, 随着《海岛保护法》的实施, 使得海岛保护开发变得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为我国海岛工作指明了方向。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是将《海岛保护法》的各项规定及要求落到实处, 针对川山海区无居民海岛的特点, 提出以下建议。

5.1 建立机构

《海岛保护法》规定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无居民海岛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管理工作。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无居民海岛保护和开发利用管理的有关工作。川山海区无居民海岛共计有90多个, 大多位于台山市境内, 因此可由台山海洋主管部门成立专门的海岛管理机构对辖区内海岛进行保护管理。

5.2 宣传教育

向普通群众宣传保护海岛的重要性, 宣传《海岛保护法》, 增强全民保护海岛的意识, 要让人民群众认识到海岛并不是无主之地, 同时加强对辖区内中小学生的教育, 以发放课外读本及讲座演讲的方式, 增强中小学生的爱岛意识。

5.3 全面摸底调查, 建立海岛保护规划

川山海区共计90多个海岛, 目前已登岛调查的只有一半左右, 大多数面积较小的海岛尚未调查, 今后应加强海岛调查工作, 全面摸清该区域无居民海岛资源现状。同时, 对于必要的海岛要设立海岛名称标志, 并根据需要宣誓主权及管理权。在调查的基础上, 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 建立川山海区海岛保护规划。

5.4 建立监视、监测机制

海岛保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监视、监测机制, 对一般海岛应做到每年监视, 对重点海岛应做必要的测量。发挥广大渔民的作用, 发动沿海群众参与海岛的巡视监督。

参考文献

[1]陈升忠.广东海岛旅游资源开发及对策[J].海洋开发与管理, 1995, 12 (3) :1-7.

[2]周厚诚, 利逸.广东海岛资源特征与开发对策[J].海岸工程, 2010, 28 (3) :75-82.

[3]罗民刚.广东省海岛资源开发与相关产业选择[J].热带地理, 1996, 16 (3) :244-250.

[4]刘伯恩.无居民海岛土地资源开发与合理利用的法律思考[J].国土资源, 2004 (1) :28-30.

[5]广东省海岛资源综合调查大队, 广东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川山海区海岛资源综合调查报告[R].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1994.

[6]罗民刚.广东省海岛资源开发与相关产业选择[J].热带地理, 1996, 16 (3) :244-250.

海岛居民 篇8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人类对于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进步, 社会公共资源呈现出多元化投资趋势, 中国第一个私人产权海岛的诞生就是一个典型例子20世纪90年代末期, 深圳市弄潮儿公司董事长孙良浩以650万元购得大亚湾三角洲海岛40年产权, 并根据其地缘优势进行开发利用, 成为中国首位“岛主”。2014年我国首个针对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的省级政府规章《浙江省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管理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 已于6月1日起施行。根据该规章, 浙江省市所有无居民海岛的开发、利用和管理, 都将依照《办法》执行。根据《办法》规定, 想当“岛主”的市民, 可到当地海洋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这无疑为进一步发挥无居民海岛的经济优势提供法律依据。

我国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 在这些海域上分布着6528个无居民海岛, 其中浙江省作为东部沿海城市就拥有6528个无居民海岛, 约占全国无居民海岛数量的44%, 居全国首位。目前, 绝大部分海岛基本上处于无人管理状态, 即使当地政府有心致力于无居民海岛的开发利用, 但是由于无居民海岛其本身作为自然资源的一种具有其本身的独特属性加上我国对于无居民海岛的开发利用尚处于不断尝试累积经验阶段, 使得无居民海岛的开发利用的现状差强人意。2014年的今天, 实施一套新的无居民海岛开发制度与举措, 被沿海各省作为开创陆海统筹, 建设海洋强省, 绿色崛起的必然选择。浙江作为东部沿海城市, 拥有大面积的无居民海岛, 重视无居民海岛的发展亦必然成为浙江海洋强省战略新路径。

二、无居民海岛经济价值分析

21世纪是全球海洋的世纪, 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运输业和海洋渔业是世界四大海洋支柱产业。其中渔业资源日渐衰退, 而海洋运输业受全球经济波动的影响也严重下滑, 依托海岛、集约利用深水岸线资源, 发展以战略物资储运为主的物流产业, 不但能带动海洋新兴产业发展, 而且对于保障战略物资供应、维护国家经济安全都有重大意义。

研究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开始了无居民海岛的开发利用活动, 但是现今为止只开发了少数近海岸的和具有特殊价值的无居民海岛, 因此我国的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的潜力巨大, 其商业前不可忽视。

1. 无居民海岛的经济价值的客观性

英国早期经济学家巴本认为, 一切物品的价值来源于他们的效用。阿费里德·马歇尔提出的边际效用价值论也认为, 价值起源于效用。海岛经济上的效用早在人类早起就为社会主体所认同, 正如上文中所述, 早期人们对于海洋的渔业资源加以利用便说明了海岛的效用。再如, 近代西方其发展亦是始于海洋, 其利用海洋的航运价值向外拓展其发展领地, 正体现了海岛的经济价值。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于海岛资源的认知在不断的拓展, 无居民海岛也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根据边际效用价值论以及经济学家巴本的学说观点无居民海岛额经济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2. 无居民海岛经济价值效用的可拓展性。

边际效用价值理论认为, 价值的最根本的实质在于该物品的可利用性即效用。效用与该资源的稀缺性是价值存在前提, 效用量则是由供给与需求两决定的。笔者试图以此来分析无居民海岛的经济价值的可拓展与可延伸性。无居民海岛的经济价值不是亘古不变的。对无居民海岛的探索的日益深入, 科技开发能力的提高将提升无居民海岛的经济效益。如舟山市嵊泗县的小洋山岛, 在未发现此海岛的岛屿的深水线而以此为依托建立洋山集装箱港前, 其经济效用是极其有限的, 仅限于个体的捕鱼活动。在对于该海岛的认知提升之时, 当地政府便因地制宜建立集装箱港, 拓宽其资源的经济利用效益。其经济价值不仅仅对该岛有利更是对于整个浙江省乃至其临近的上海市有利, 甚至其对于国家的经济价值不可估量。

3. 无居民海岛商业价值的实践性例证

(1) 旅游开发价值。国际上海岛旅游开发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及成熟的模式, 如著名的马尔代夫群岛, 马尔代夫立足于自身的特点, 以海岛旅游闻名, 旅游业己成为其三大经济支柱之一。马尔代夫有海岛1190个岛组成其中有991个是无居民海岛, 其中87个无居民海岛己经开发为旅游度假场所。其开发采取“四个一”模式, 即:一座海岛及周边海域只允许一个投资开发公司租赁使用;一座海岛只建设一个酒店;一座海岛突出一种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一座海岛配套一系列功能齐备的休闲娱乐及后勤服务等设施, 从而使马尔代夫海岛旅游形成一个独立、封闭、完整的度假区。我国的无居民海岛由于地缘优势与气候特点决定其旅游业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浙江舟山的凤凰岛, 是我国较早开发的无居民海岛之一。2009年岛上按五星级标准建成雷迪森假日酒店, 累计投资2亿元, 设施相当的完善。岛上有两条环岛路、3口水井、自建的净水设备, 有很多移植树木, 有海水游泳池、爵士酒吧等配套娱乐康体设施和休闲度假项目, 虽然据称至今亏损, 岛上每年的营业时间只有半年, 即使在营业期间, 一旦面临灾害性天气其海岛应急能力有限, 但是不可否认以浙江舟山为例, 其无居民海岛大部分四季分明, 冬暖夏凉的气候特征正是其旅游开发的天然优势所在。科技开发技术的提高必将为无居民海岛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2) 临港生产的工业价值。无居民海岛由于其地缘优势具有发展临港工业生产的价值。以舟山为例, 舟山无居民海岛有得天独厚的建港自然条件———群岛深水岸线, 建港自然条件优越, 是全国少有的深水港区, 也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临港生产的工业价值开发较为适宜。在当前无居民海无疑已经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热土所在。当然无居民海岛的价值的具体体现不仅限于此, 随着人们探索的进一步深入, 相信对于无居民海岛的价值将会有更为全面的认知。

我国对于无居民海岛的开发与利用尚处于初探阶段, 其开发利用仅限于少数近海岸无居民海岛, 或者是具有特殊价值的无居民海岛, 因此我们看出其开发利用空间较大。2010年我国海岛保护法正式实施, 明确规定单位以及个人可以申请无居民海岛的开发使用权, 更为无居民海岛其经济价值实现的前提。以舟山为例, 其作为我国唯一以群岛建制的地级市, 无居民海岛资源得天独厚。2011年全国两会上把建设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写入了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因此, 如何利用和开发好无居民海岛资源, 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已成为重要问题。但是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 无居民海岛开发必须建立相关的具体制度, 但是就目前来看并不成功。

三、权属不明制约无居民海岛开发态势

《海岛保护法》于2010年3月1日起施行。在此之前, 我国尚无相关法律文件无居民海岛权属做出具体规定, 正因为此, 相当长的时期内, 对于无居民海岛的认知无论是在理论上抑或是实践中都较为混乱。有的地方对于无居民海岛其归属, 由当地土地部门颁发了集体土地所有权证书, 此种类似于土地确权的确权方式混淆无居民海岛其相关权利的法律属性。如舟山无居民海岛的情形, 海岛保护法出台较晚, 关于其权属历史遗留问题较多, 其次由于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条例比较粗放, 岛上权属等等问题尚未理清, 造成了无居民海岛开发的尴尬局面。

当前无居民海岛相关权利归属关系不清晰, 各利益主体权利冲突不断, 开发利用秩序混乱制约了无居民海岛经济效益的发挥。明晰无居民海岛产权, 理清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过程中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海岛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键, 是无居民海岛良好利用与管理的大前提。

四、无居民海岛权归属的法律分析

2010年3月1日, 我国《海岛保护法》正式实施。该法的一项重要制度就是设立了无居民海岛的国家所有权和有偿使用的制度。浙江省, “十一五”期间已经基本完成《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划》的编制, 加强无居民海岛的管理, 这解决了在现实生活中的部分单位以及少数民众将无居民海岛视为无主物, 任意占有以及开发利用从而严重损害海岛生态的情形, 《海岛保护法》进一步明确了无居民海岛的国家所有权, 该妥善解决了早前对于无居民海岛无法律规范界定其所有权而带来的无秩序利用的历史遗留问题, 有利于对我国无居民海岛的保护和管理。

在对无居民海岛所有权权属进行界定之后随之而来的便是如何规范无居民海岛的相关使用权。无居民海岛的价值在于对无居民海岛本身以及其所涵盖的各种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从民法角度看, 无居民海岛海岛使用权应当是民事主体依照法律规定, 对海岛所享有的以使用和收益为目的的一种直接支配性和排他胜的权利。有的传统民法和物权法专家学者认为应沿用现行法律分类规定的各种使用权形式 (参见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参阅材料 (四) 《一些专家对海岛保护法草案有关无居民海岛所有权、使用权规定的意见》。) 不应当单独创设独立的无居民海岛使用权;也有学者认为无居民海岛具有其独特的资源属性, 不应当沿用先行法律分类的各种使用权形式, 而应当根据无居民海岛的具体情形, 创设独立的无居民海岛使用权 (参见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参阅材料 (四) , 了地方和中央有关部门对海.岛保护法草案的意见》。)

使用权是所有权的派生权利, 故而无居民海岛使用权是在无居民海岛所有权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一种权利, 无居民海岛使用权即是无居民海岛使用者对于无居民海岛行使除完全的处分权能以外的占有权、开发权、使用权和收益权等权能。无居民海岛所有权属法定取得, 而无居民海岛使用权可通过划拨、申请或竞争设立。法律明确规定“经批准对开发利用无居民海岛的, 应当依法缴纳使用金”, 国家与无居民海岛使用单位和个人之间建立的是一种租赁关系。2013年浙江省出台了《无居民海岛使用申请审批管理办法》对包括舟山地区无居民海岛使用权属制度的界定进行了细化。这是科学合理利用无居民海岛的巨大突破。笔者认为在无居民海岛的国家所有权之下, 应当设立独立的无居民海岛使用权制度。从长远来看细化和完善无居民海岛权属制度应当在无居民海岛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得到重视。

五、结语

近年来, 中国迈向“蓝色经济”的步伐日趋加快, 东部沿海的海洋经济链条正在逐步形成。随着全球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国家海洋战略的实施, 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日益受到重视。开采利用过程中, 国家审批程序、法律条文规定的缺失、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导致的产权不明晰, 使得无居民海岛随意开采、资源滥用现象严重。而法律权责明晰是无居民海岛得以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 必须对无居民海岛相关权属进行分析界定, 达到权责明确方可保障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有序, 突破制约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的瓶颈。

合理规制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的前提是对无居民海岛进行法律权属上的确权。“无规矩不成方圆”从法律制度上看, 细化和完善无居民海岛相关权属制度是无居民海岛经济价值实现的重要条件。构建完善的无居民海岛权属体系, 处理好权利主体的利益关系更是当务之急。在此基础上, 坚持以国家行政权力为主导, 确保无居民海岛资源在市场机制下的合理利用, 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经济效用和社会效用。

参考文献

[1]王利明.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8.

[2]刘登山.我国无居民海岛使用权制度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10.

[3]谭柏平.论我国海岛法的基本制度[J].法学杂志, 2010 (8) .

[4]程功舜.无居民海岛使用权若干问题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0 (1) .

[5]谢立峰.舟山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现状调查及评估.浙江海洋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6]刘大海.无居民海岛有偿使用制度浅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0 (9) .

[7]伍鹏.马尔代夫群岛和舟山群岛旅游开发比较研究[J].渔业经济研究, 2006:16.

[8]杨新发.中国游艇产业发展综述报告.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P31-96.

上一篇:滑移支架下一篇:精品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