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岛资源

2024-08-18

海岛资源(精选7篇)

海岛资源 篇1

海岛是人类开发海洋的远涉基地和前进支点, 是特殊的海洋资源, 也是海洋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海岛及其周围海域蕴藏着人类所需的丰富资源。1994年11月16日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以下简称《公约》) 规定, 岛屿是划定领海基点的重要依托, 直接影响国家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范围和面积。一个海岛主权的归属, 可以确定1 550 km2的领海海域, 还可以拥有43万km2的专属经济区。自《公约》生效以来, 各主要沿海国家都把开发利用海洋列入国家的发展战略, 将海岛开发与保护、海岛权益维护作为推动国家持续发展的重心。我国是海洋大国, 海岛众多, 海岛已成为缓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资源“瓶颈”的重要保障, 是保护海洋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平台, 是捍卫国家权益、保障国防安全的战略前沿。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 (以下简称《海岛法》) 第二章十五条规定, 国家建立海岛管理信息系统, 开展海岛自然资源的调查评估, 对海岛的保护与利用等状况实施监视、监测。海岛资源调查与监测是法律赋予我们的重要职责, 开展海岛资源综合调查, 进行海岛监视监测具有重要的现实影响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1 我国海岛资源调查回顾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我国在近海区域开展过多次较大规模的涉及海岛的海洋调查,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发展, 我国的海岛资源调查为我国不同时期海岛的管理方针、政策和规划的制定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数据, 满足了当时海岛开发建设和保护的信息需求, 为国家海岛保护与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

1958—1960年进行的中国近海海域综合调查 (界内称全国海洋综合普查) 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全国性海洋综合调查。这次调查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中国近海系统全面的综合调查, 为国防和海上交通建设提供海洋环境基础资料。

20世纪80年代 (1980—1985) 进行的“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 (简称“全国海岸带综合调查”) 是我国首次大规模海岸带综合普查。调查的目的是初步查清中国海岸带的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经济条件, 为海岸带综合利用和海岸带管理提供基本资料和依据。

1988年, 经国务院批准, 国家科委与国家海洋局等5部委联合组织开展了“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和开发实验项目” (简称“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 , 这是第一次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 此次调查历时7年完成, 对面积大于500 m2的海岛进行调查, 基本查清了当时我国海岛的数量及其自然环境要素和自然资源以及社会经济状况等情况, 为海岛开发与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1]。

2003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立项的“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 (简称“908专项”) 是国家海洋局组织实施的一项我国海洋发展史上投入最大、调查要素最多、任务涉及部门最广的海洋环境基础调查和评价工作。“908专项”的总体目标是摸清我国21世纪初期的海洋家底, 海岸带海岛调查是其具体任务之一。

2009—2012年开展了“全国海域海岛地名普查”, 该项工作隶属于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 主要调查目的是全面了解我国海岛名称、数量和位置, 服务于国家地名管理。

2 开展海岛资源调查的必要性

随着海洋经济的迅猛发展, 我国海岛的开发利用程度不断加大, 海岛海岸带区域的快速发展和频繁开发, 极大地改变了其资源环境条件, 以往开展的海岛调查成果已经不能准确地反映当前海岛的资源状况, 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海岛管理要求, 因此, 开展海岛资源调查是非常必要的。

2.1 全面真实准确了解海岛资源情况的需要

一般来说, 发达国家近海调查周期在5~10年左右。我国1988年开展的第一次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距今已有20余年, 而且当时的调查对象仅限于500 m2以上的海岛, 调查设备和手段也相对较落后, 特别是近20年海岛粗放式开发导致海岛生态恶化, 目前的海岛资源情况与第一次海岛资源综合调查的成果有较大的出入, 原有海岛基础信息已经难以满足当前快速发展的海岛事业的需求。

2.2全面落实《海岛法》, 推进海岛保护与管理工作的需要

《海岛法》规定有居民海岛的开发、建设应当对海岛土地资源、水资源及能源状况进行调查评估, 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开发, 在开发过程中遵循因岛制宜、科学论证、控制强度、适可而止的原则, 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如此才能有效保护海岛, 可持续利用海岛。

2.3促进海岛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保障民生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后, 大陆经济快速发展, 而海岛开放滞后, 进一步拉大了海岛居民与临近大陆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党的十六大以来, 部分近岸岛屿得以迅速发展起来, 但更多的海岛受各种条件的限制, 成为我国东部地区的“西部”, 民生亟待改善。因此, 实施海岛资源调查有利于查清海岛资源, 确定海岛功能定位, 开发海岛资源, 发展海洋产业, 进而繁荣海岛经济, 保障百姓民生。

2.4建设海洋生态文明, 加强海岛生态系统保护的需要

近年来, 我国海岛资源破坏严重, 炸岛炸礁、填海连岛、采石挖砂、乱围乱垦等活动大规模改变海岛地形、地貌, 甚至造成部分海岛灭失;在海岛上倾倒垃圾和有害废物, 采挖珊瑚礁, 砍伐红树林, 滥捕、滥采海岛珍稀生物资源等活动, 致使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生物多样性降低, 生态环境恶化。为查清海岛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海岛生态安全, 有必要实施海岛资源调查和评估。

2.5 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需要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 也是一个多岛屿的国家, 众多的海岛散落在广阔的海域之中, 长期以来由于海岛距离大陆较远, 登岛困难, 开发利用不便等诸多因素, 导致我国很多海岛的实际控制权不足或丧失。根据《公约》, 现代海洋权益斗争强调的是“管控就是主权”“开发显示存在”。偏远海岛是国家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施海岛资源调查, 是加强海岛管理的重要举措, 有利于进一步维护海洋权益。

海岛资源调查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比较国内外海洋资源调查及其他领域的资源调查, 开展海岛资源调查应重视海岛资源及其生态环境调查与监测工作, 加强海岛资源评价, 完善调查、监测和评估制度, 制定和完善海岛资源调查的技术标准和规程。海岛资源调查应包括海岛基础地理要素、资源与生态环境、海岛经济社会、海岛文化等基础调查和重点海岛的专项调查, 为有效维护国家主权, 合理保护和开发海岛, 促进海洋经济社会发展和海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科学支撑。

3 我国海岛监视监测体系

应用3S技术、三维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高新监视监测技术和手段, 构建国家海岛监视监测体系, 确保对海岛资源及其利用的最新状态的把握, 为海岛资源的利用、海岛开发利用方案的编制、海岛保护规划的编制和调整、海岛保护政策及措施的制定和海岛资源信息化管理等提供数据和信息。

《全国海岛保护规划》也明确将国家海岛监视监测系统的建设作为重点工程之一。建设国家海岛监视监测系统, 对于各级海洋主管部门有效履行职责, 提高海岛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3.1 系统总体目标和原则

国家海岛监视监测系统总体目标是利用现有专网, 充分整合历史数据和成果, 以航空遥感、船舶巡航、卫星遥感和登岛调查为主要监视监测手段, 健全海岛数据传输和共享机制, 建立全国统一的海岛数据库平台, 建设以三维可视化为基础的海岛服务平台和海岛管理平台, 建立国家海岛监视监测业务体系, 全面动态地掌握我国海岛的基本情况和变化状况, 实现国家、省 (自治区、直辖市) 、市、县 (海岛县) 四级业务化运行, 为各级海洋主管部门及其海监队伍的依法行政提供基础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撑, 为涉海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海岛信息服务, 定期对海岛资源、环境和开发利用状况的分析评估, 实现全国海岛的动态监管。

根据我国海岛管理的实际情况, 国家海岛监视监测系统的建设应遵循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和统一服务的原则。

3.2 系统总体结构

国家海岛监视监测系统由海岛服务平台、海岛管理平台、海岛数据平台、标准和质量管理体系、网络和安全体系组成。海岛服务平台基于海岛数据平台和管理平台, 面向社会公众、海洋主管部门和海监执法队伍提供监视监测产品与服务。海岛管理平台基于海岛数据平台, 以三维可视化为基础, 实现对海岛数据的快速查询、直观展示和动态管理, 实现海岛保护、海岛使用、海岛执法、海岛经济社会、海岛项目管理和监视监测业务管理等业务工作所需的各种功能。海岛数据平台主要实现国家海岛监视监测数据的采集、获取、处理、存储和更新。

3.3 海岛监测数据的获取

海岛监视监测内容主要包括海岛自然属性及其变化、海岛开发利用及其变化、海岛管理与执法情况和特殊用途海岛情况的监视监测。针对海岛远离陆地、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的特点, 海岛监视监测主要采取以航空遥感为主, 船舶巡航、卫星遥感、登岛调查、实时监控和专项调查为辅的方法获取海岛监测数据。民用载人航空器可以抵达的所有海岛, 采取以航空遥感为主的方式进行获取, 航空遥感同时获取高精度地形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通过船舶巡航的方式获取绕岛监视监测数据;民用载人航空器无法抵达的海岛, 采取以卫星遥感的方式有计划、分步骤的获取;通过登岛调查的方式获取海岛地面监视监测数据;通过实时监控的方式获取海岛实时监视监测数据;通过海岛专项调查获取多要素海岛资源基础数据。

4我国海岛资源调查与监测体系一体化研究

4.1海岛资源调查与海岛监视监测中存在的不足

海岛资源调查涉及的内容全面, 覆盖范围广, 历时周期较长, 时效时差难以统一, 调查的重点仍然是海岛资源方面的综合调查, 没有将海岛生态状况的监测作为调查内容, 也没有将资源的清查作为调查内容。海岛资源调查的同时也存在技术标准较难统一, 调查指标综合性不强, 没有固定的调查队伍, 调查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 缺少针对海岛特殊环境的先进成熟的调查技术与设备, 部分调查要素具备先进硬件设备但是相应的软件滞后, 调查成果信息化程度不高等问题。截至目前, 国家虽然多次开展了海岛资源综合调查或涉及海岛的调查, 但在海岛资源调查工作结束后, 没有把监测工作做好, 没有将调查与监测衔接在一起。

当前, 我国海岛监视监测系统已经基本建成, 可以实现部分海岛资源和海岛使用情况的清查, 但海岛监视监测的内容仍局限在海岛自然资源变化情况和海岛使用和管理的情况, 没有对调查内容进行有序的监测, 没有将整个海岛生态系统纳入到监测范围中来。虽然有相对固定的人员和队伍从事海岛监视监测工作, 但在人员的数量和覆盖范围上明显不足, 缺少应急监视监测能力, 监视监测的能力和反应速度有待加强。具体海岛监视监测内容缺少明确的监测指标体系, 海岛监视监测理论体系需进一步完善。亟待将监视监测的成果由表面的量的变化深入到资源评价与决策支撑层面上来。

根据海岛管理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应重新审视和定位海岛资源调查和海岛监视监测二者之间的关系。

4.2 海岛资源调查与海岛监视监测的关系

目前, 我国海岛资源调查工作和海岛监视监测工作是依存度不高的相对独立的两项工作。

海岛资源调查是一次性全面的综合调查工作, 历时周期较长, 一般持续5年左右, 而海岛监视监测工作是一项为海岛管理和海岛执法服务的长期的业务化运行工作。海岛资源调查一般为海岛监视监测工作提供一定时期内的全面的本底数据, 而监视监测为海岛资源调查提供基础地理数据以及具体调查内容的现有数据情况。两者尚未形成互相依存、互相补充的良性循环的关系。

从根本上讲, 海岛监视监测是调查工作的业务化延续, 也是海岛资源调查的一种手段, 海岛调查也是一定时期内海岛的全面监测, 二者不能简单的独立对待, 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4.3 我国海岛资源调查与监测体系一体化

不论从何种角度还是何种尺度研究海岛和管理海岛, 都需要对海岛本身的基本状况了解清楚, 才能就海岛的开发、建设、保护和管理提出合理的方案。由于海岛资源本身在地域分布上不均衡, 开发利用上具有多宜性, 同时资源本身也会发生动态变化, 这些空间和时间上的不确定因素导致海岛资源的管理比较难。而且海岛资源本身还包括了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以及海岛周边海域资源, 多种资源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对这样的一个复杂的综合体进行研究和管理, 需要大量的涉及面广泛的长序列调查数据和动态监测数据, 并需要有高效率的数据处理和管理方法, 这就需要建立起一体化的海岛资源调查与监测体系。

我国的海岛资源调查应从单纯的资源调查转向海岛资源的综合清查, 并突出海岛资源评价工作, 在进行定期资源评价时, 通过海岛监视监测工作建立连续评价制度, 把海岛定期的资源调查与长期的监视监测联系起来, 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分析与评价。

海岛监视监测不仅是海岛资源调查的一种重要手段, 同时也是海岛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有着十分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为适应新时期的海岛开发、建设、保护和管理的需要, 应当在完善现有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的基础上, 优化整合现有海岛资源调查和海岛监视监测系统, 建立海岛资源调查与海岛监视监测相衔接的技术体系和管理制度, 构建可持续运行的海岛动态监测运行机制, 将调查—监测—再调查—再监测有机地连接在一起, 实现海岛资源调查与监测体系一体化, 全面及时掌握海岛资源的本底数据和动态变化信息, 为海岛宏观管理决策提供全局性的战略数据支持。

在纵向上构建海岛资源调查与监测一体化体系后, 在横向上也要形成宏观与微观结合, 国家和地方相结合的二级海岛资源调查与动态监测模式。国家监测主要从宏观把握全国和重点地区, 地方监测主要从微观把握热点地区, 采用无人机结合地面调查, 获取详细信息, 构建不同时期和不同尺度的监测数据。

在海岛资源调查与监测一体化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技术的集成性、数据的多样性、信息的实效性、信息成果的共享性和发布的权威性等特点[2]。

4.4 我国海岛资源调查与监测的实施建议

4.4.1 加强基础能力和技术能力建设

建立健全全国海岛资源调查与监测体系, 理顺管理体制, 设立国家海岛监管中心, 布设覆盖我国全部海岛的调查与监测基地, 逐步壮大和固化调查监测队伍, 更新技术装备, 提高监测水平, 明确资金渠道, 保证资金投入, 促进国家调查监测和地方调查监测体系同步发展。

4.4.2 完善海岛调查与监测技术体系和管理制度

加强海岛调查与监测技术研究工作, 丰富已有的海岛调查与监测技术体系, 完善海岛调查与监测技术规范和标准, 切实保证新一轮海岛资源调查和日常海岛监视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海岛调查与监测管理制度的制定, 明确工作责任, 落实人员, 保障经费, 建立绩效评价机制, 使海岛动态监测工作系统化、业务化, 监测成果系列化、规范化。建立海岛调查、管理、监测相衔接的监督机制。

4.4.3 拓展海岛调查与监测新领域

进一步拓展海岛调查与监测新领域, 开展海岛生态环境调查与监测, 开展以海岛生态系统为核心的海岛生态调查与监测, 以海岛消失和海岛周边地形地貌变化为核心的海岛环境调查与监测。

4.4.4 做好成果公开和面向用户服务

与先进国家相比较, 我国在调查监测成果公开和方便使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首先, 调查成果的形式和内容是根据决策部门的需要而定, 很少考虑其他用户;其次, 形式比较单一。建议今后采用多种形式及时公布调查监测成果, 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 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同时应创造各种公众参与的机会, 完善我国海岛资源调查与监测体系。

5 小结

海岛从当初无人问津的偏远之所, 发展到今天逐渐成为壮大海洋经济、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依托, 成为捍卫国家权益、保障国防安全的战略前沿, 越来越体现出海岛的重要意义。在新形势下, 为了全面、快速、准确掌握海岛信息, 改变宏观管理信息滞后的被动局面, 应紧密围绕海岛管理需求, 逐步开展海岛资源的综合清查工作, 加强海岛资源评价工作, 优化现有海岛监视监测系统, 将调查—监测—再调查—再监测有机地连接在一起, 形成良性互补, 逐步建立国家海岛资源调查与监视一体化体系, 实现我国海岛“一盘棋”“一套数”“一张图”, 有效实施我国海岛的动态监管。

参考文献

[1]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报告编写组.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报告[M].北京:海洋出版社, 1996.

[2]朱胜利.国外森林资源调查监测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特点[J].林业资源管理, 2001 (2) :21-26.

海岛资源 篇2

可再生能源作为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并有规律地得到补充或重复利用的能源, 主要包括生物质能源、太阳能、风能、沼气等。其中风能是由于地面各处受太阳辐照后气温变化不同和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不同, 而引起各地气压的差异, 在水平方向高压空气向低压地区流动, 而形成能量。

风能资源决定于风能密度和可利用的风能年累积小时数。风能密度是单位迎风面积可获得的风的功率, 与风速的三次方和空气密度成正比关系。据估算, 全世界的风能总量约1300亿千瓦, 其中我国陆上50米高度可利用的风力资源为2.5亿多千瓦, 海上风力资源也超过7.5亿千瓦, 远远超过可利用水能资源的3.78亿千瓦, 中国的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和东北“三北”地区, 东南沿海及岛屿地区。虽然风能资源的总量相都相当惊人, 但由于其能量密度比较低, 且因地而异, 因时而变, 开发存在诸多问题, 所以当前还处于初级利用风能阶段。

1 当前风力发电现状

1.1 国内外发展风力发电现状

近5年来, 全球风能的累计装机容量以年均24.8%的速度递增。2007年全球风电总装机容量已达9 4 G W, 新增风电装机容量达2007万千瓦, 主要集中在美国、西班牙、中国、印度和德国等国家。其中美国当年的装机容量达524.4万千瓦, 西班牙为352.2万千瓦, 中国为328.7万千瓦。根据国家发改委《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的目标, 中国的风电装机到2010年400万千瓦, 2015年1000万千瓦, 2020年2000万千瓦, 届时风电装机占全国电力装机的2%, 我国可再生能源中风力发电所占的比例将由现在的1%上升到7%。当前我国可再生能源与2020年可再生能源构成如图1和图2所示。

1.2 浙江风电资源及开发现状

浙江省地处东南沿海风能带, 共有大小岛屿3062个, 大陆海岸线长约1800公里, 可建设风电场的地域广阔, 可开发利用的风力资源在600兆瓦以上, 是我国风能资源较为丰富的省。在浙江舟山市, 作为全国唯一以群岛命名的城市, 年平均风速在6~7m/s, 偏远海岛平均风速可达7m/s以上, 风功率密度可大3级以上。全市风能资源总量占全省1/3, 其中海上风能资源也占全省海上风能资源的1/3。截至目前舟山风电发展在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取得了较大进展, 已建成总装机容量达4.08万千瓦衢山风电场, 同时还在建设定海长白和小沙风电场 (总装机3.78万千瓦) 和嵊泗风电场 (总装机4.95万千瓦) 等一批风力发电厂。

2 摘箬山岛风光电互补

2.1 系统简述

为进一步开发舟山各种资源, 摘箬山岛作为我国目前唯一以发展科技为主要使命的海洋科技岛, 其南侧螺头水道水深百余米, 是东海陆架水深最深的海域。为发挥摘箬山科技岛在海洋科技优势, 我院与浙江大学共同开展了海流能发电与海岛新能源供电关键技术研究, 其中风光电互补系统作为该项目的重要一环, 于去年年底被提上了议程, 为进一步评估科技岛上风光资源, 项目组决定在岛上建立一套测风光系统, 为以后建立风电场和太阳能电场打下坚实基础。

2.2 科技岛测风光塔的地理条件

摘箬山岛是典型的破火山岛, 位于舟山市定海区南部海域中, 距定海港8千米, 岛呈南北走向, 长2.26公里, 宽1.01公里, 陆域面积2.34平方公里, 海岸线长7.27公里, 最高点海拔215米, 岛上有东、西、北三岙, 每个岙口都三面环山, 一面临海。该岛属北亚热带南缘海洋性季风气候, 盛行西北风, 四季分明, 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年平均气温16℃。根据当地气象部门的气象资料, 摘箬山岛所在浙江省舟山市, 年平均日照时间2024.5~2262.1小时, 其中夏季日照时数占全年33~35%, 冬季占19~20%, 春秋季各占21~27%。月平均日照时数7~8月最多, 平均250~300小时, 占全年25~27%, 1~2月最少, 平均120~150小时, 占全年12~13%。太阳辐射年平均水平111.5~117.8千卡/平方厘米, 辐射量以7~8月最多, 14.4~15.5千卡/平方厘米, 12月最少, 约6千卡/平方厘米。日均峰值日照时间可达3.5小时。同时该市的风能资源比较丰富, 有效风能密度在300W/m2以上, 有效风力出现时间百分率达80~90%, 大于、等于6m/s的风速全年出现时间约7000~8000h, 大于、等于8 m/s的风速也有4000 h左右。根据上述资源数据, 摘箬山岛可以建设可调度光伏发电500kW, 风电装机总容量3MW。

3 测风电塔建设

3.1 测风电塔设备选择

由于摘箬山岛的风电场位于岛上比较偏僻的高山地带, 还要克服海洋中湿气和盐分的腐蚀, 所以对测风塔上面的各种设备要求比较高, 目前国内主要采用的测风设备是美国NRG和Sencondwind两种产品。在性能上这两种产品均能满足摘箬山岛现场测风电的需要, 考虑到本项目业主单位推荐, 项目组最终确定用Sencondwind公司的产品。其主要用到的产品如表1所示。

所测量风的数据存储格式包括:平均值、标准值偏差值和最大值, 每秒钟采样一次, 平均风速时间为10分钟。测风的高度分别为10m、30m、50m、60m和70m, 所测风向的高度分别为10m、30m和70m。所测太阳能数据存储格式为光照辐射平均值, 其平均值间隔时间为1分钟, 辐射采样间隔为1秒钟。所测得的数据通过GSM远程数据每天传输到指定电子邮箱。

3.2 测风电设施建设

根据国家标准GB/Tl8709-2002《风电场风能资源测量方法》和GB/Tl8710-2002《风电场风能资源评估方法》等规定对摘箬山岛的测风电塔进行选址、设计、建造施工。

1) 测风电塔的微观选址

在测风设备确定后, 而影响测风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的主要因素取决于测风塔安装位置, 风电场的微观选址取决于测风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1]。经项目组讨论将测风电塔安装在该岛山顶位置, 该处经度122°05'05.0", 纬度29°56'44.7", 海拔206米, 属于摘箬山岛的次高点, 其东侧是一处平地, 为以后在此处进行风电场的安装提供场地;南侧离该岛最高点有几百米距离, 可以有效降低由于障碍物所形成的尾流区, 减少由于湍流使测风数据偏小, 失去真实性;西侧是一处斜坡, 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测量到该岛所盛行西北风的风量;北侧为一个较缓的山坳, 由于两侧山体的作用形成风口效应, 使得从北边刮过来的风无形之中增大。其具体安装地址示意图如1所示:

3.3 测风电塔结构设计

1) 塔的高度选择

测风电塔的高度选择一般与风机的轮毂高度相当, 在有限的高度范围内塔上安装的测量仪器层数越多, 其所测得的风切变指数α就越准确, 项目组根据目前国内外测风电塔的实际应用情况, 选择了测风层数为5层, 高度为7 0 m的测风电塔。

2) 塔的结构设计

综合考虑测风电塔所在自然条件和交通运输条件, 本塔采用桁架式结构, 锚地类型为桁架式拉锚, 接地电阻为4欧姆。测风电塔的总体结构如图2所示。

3) 测风电塔中测量仪器安装位置

测风塔的测风仪风速仪分别安装在70m、60m、50m、30m和10m, 风速仪撑杆指向东北方, 以获得主导风向西北风的风速。

测风向的风向标分别安装在70m、30m和10m的高度, 其风向标撑杆指向北方。

测量太阳能辐射的太阳能辐射仪安装在距离地面高度为10m的平台上, 太阳能辐射撑杆指向东北。

气压计和温度计装在7M高处, 所有的安装杆都为1.5m, 测风设备设置概况见表2。

3.4 测风电塔的主要技术参数

本测风电塔的测量风速、风向、气压、温度等参数的设备安装主要按照GB/Tl8709-2002的规定要求。

测风电塔有塔底座、塔柱、横杆、斜杆、风速仪支架、避雷针和拉线等部分组成, 以圆钢、法兰盘和米字型焊结连接结构形式为主。整个塔的风荷载系数小, 抗风能力强。测风塔的最大抗风60米/秒, 抗震烈度为8度, 设计总重量约为1吨, 裹冰极限为10mm, 垂直度为1/1000, 适宜温度范围-45℃~+45℃, 所有钢材均采用热镀锌防腐处理, 使用寿命达30年。

4 建设塔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1) 建造成本增加。由于测风光塔安装地点位于摘箬山岛中部的山顶上, 海拔为206m, 该岛还处于初级开发阶段, 目前岛上还没有到山顶的道路, 为施工带来极大不便, 为此建造测风光塔的成本大大增加。

2) 安全管理经验与教训。整个测风电塔的施工时间接近年关, 天气比较寒冷, 海上风比较大, 为赶工期施工队加班加点, 在这过程中经历不少困难和教训: (1) 要做详细的工程规划, 防止遇到极端天气, 本工程在进行测量设备安装时, 遇到下小雨, 给施工带来不便; (2) 注意施工要求, 本项目中由于30m处的风向标比较特殊, 初次施工时没有安装, 导致后面专门返工安装。

5 初步数据分析

测风光塔于安装好后第2天就发来了第1组风光电数据, 到现在已经累计发送数据5个多月, 从目前的数据看, 该岛的平均风速在6m左右, 完全能够达到风力发电要求。

参考文献

海岛资源 篇3

在径流、波浪和潮流等水动力综合作用下, 来自于长江、钱塘江以及甬江等河流和东海陆架的泥沙, 在舟山海岛延绵曲折的海岸线发育形成了大量可开发利用的滩涂资源, 成为舟山市重要的自然资源, 也是海洋开发行业最多、密集度最大和活动频率最高的区域之一。舟山地区人多地少,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城市的快速扩张, 生产生活和建设用地需求量日渐增大, 土地矛盾日益突出。面对人多地少的挑战, 滩涂资源作为一种动态增长的后备土地资源, 且具有继续扩张的潜力, 对增加土地面积、缓解人地矛盾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 海岛滩涂资源分布与特征

1.1 滩涂资源的地理分布

滩涂, 也称海涂, 主要分布于大陆边缘海陆相互作用的地带, 主要指处于浅海和内陆之间的过渡带, 涨潮时淹没, 落潮时露出, 一般指大潮高潮面至理论最低低潮面之间的潮间带, 广义的滩涂资源, 还包括潮上带和潮下带[1,2]。据调查统计, 舟山市现有-2.5 m (黄海高程基准面, 下同) 以上的海涂资源共有22 747 hm2, 相当于陆域面积的18.1%, 其中等深线-2.5~-1.5 m的面积有5 304 hm2, -1.5~0 m的面积有5 243 hm2, 0 m以上的面积有12 200 hm2[3]。舟山海岛滩涂以淤泥质滩涂为主, 主要分布在舟山海域西南部的一些陆域面积较大的海岛近岸, 其中舟山本岛、普陀岛、岱山岛以及秀山岛的滩涂面积占全市滩涂总面积的80%以上。这些岛屿所在海域有大量的细颗粒泥沙供给, 且海岸坡度平缓, 波浪和沿岸流作用较弱, 潮流动力较强, 极易形成滩涂这种沉积地貌。

1.2 滩涂的底质沉积特征

舟山海岛滩涂主要由细粉砂—黏土级的细颗粒沉积物组成, 底质的分布与潮滩的地带性分布状况有关。潮上带除强潮、风暴潮外, 平时不被海水淹没, 常受风的吹蚀作用, 细粒物质被扬走, 留有较粗的砂、砾等沉积物颗粒。潮间带泥滩以细粒淤泥质沉积为主, 间夹粉砂层和粉砂质透镜体。低潮线附近的潮下带上部, 由于潮波能量增强, 粉砂质比重增加, 自此而下, 潮下带沉积物粒度又复变细[4]。在垂向剖面上, 滩涂底层大部分为粉砂泥涂, 部分为粉浆泥涂, 还有少量的夹层泥涂[5]。滩涂上层呈微碱性, pH值在7.1~8.4, 含氮量0.011%~0.105%, 有机质含量0.75%~1.77%, 含磷量0.073%~0.157%。涂质柔软肥沃, 适宜多种生物栖息生长。

1.3 滩涂的生物组成特征

舟山海域潮汐属不规则半日潮, 潮差相差较大, 气候冬暖夏凉, 四季分明, 常年海水温度约17℃, 海水盐度24~30, 水体无机营养盐、有机质含量高, 为海洋生物栖息、繁殖生长及群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形成了浅海多种鱼、虾、贝和藻类滋生, 水产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丰富。滩涂上主要生活着大量喜泥动物, 多属内海动物群[6]。滩涂生物种类丰富, 以软体动物为主, 占总量的82.3%;甲壳类种类较少, 仅占7.7%。经济价值较高的软体动物有牡蛎、泥蚶、毛蚶、青蛤以及泥螺等;低值贝类也很丰富, 可作养殖鱼虾的饵料。滩涂生物分布具有分带性。垂向分布上, 高潮带分布的大型底栖动物以适应干旱能力较强的种类为主, 常见种为泥螺、珠带拟蟹守螺、日本大眼蟹和占氏滩栖螺;中潮带分布的大型底栖动物以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为主[7]。

2 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

2.1 围垦造田

舟山海岛大部分滩涂资源地势平坦, 土地肥沃, 开发利用的条件十分优越, 加上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 很适合滩涂的开发。丰富的资源优势加上良好的区位优势和气候条件, 使得舟山市长期把围涂造地作为解决土地资源贫乏的重要途径。舟山滩涂资源围垦开发历史悠久。早期, 舟山群岛居民依山岙而居, 以渔樵农垦为生, 后修筑分散、封闭的海塘, 围涂成田、兴农或晒盐。围涂垦田起源于南宋时期, 元《大德昌国州图志》载:“海滨涂汛之地, 有力之家累土石为堤, 以捍水。日月滋久, 涂泥遂乾, 始得为田。或遇风潮暴作, 土石有一罅之决, 咸水冲入, 则田复为涂矣”。

舟山群岛滩涂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开始于新中国成立后, 至2002年底, 全市已围垦造田339处, 围垦总面积12 639 hm2, 为舟山市人均增加用地120 m2, 使64个小岛 (礁) 与大岛相连, 扩大了海岛陆域面积。滩涂围垦为农业耕地、盐业生产基地、渔业养殖基地、城镇居民住宅建设用地以及机场、电力、港口和公路等公共设施提供用地等多种土地利用方式提供了宝贵的发展空间。另外, 通过人工促淤, 还有大批的滩涂可以围垦。滩涂资源的围垦开发有力地推动了舟山市海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为舟山市机场建设, 港口发展, 加快城市化进程, 建设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 促进渔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质高效外贸渔业、农业基地建设作出巨大贡献。

2.2 水产养殖

由于附近海域自然环境优越, 淤泥质滩涂土质较肥沃, 营养物质较丰富, 给不同习性的鱼虾洄游、栖息、繁殖和生长创造了良好条件, 是我国海洋渔业资源蕴藏量最为丰富的渔场。近年来, 随着渔业资源的衰退, 开展了增殖放流和网箱养殖等作业。潮间带开展围塘养殖、滩涂养殖。舟山市围塘面积达4 300 hm2以上, 年产量2 899 t;滩涂养殖有纯滩涂养殖和滩涂低坝养殖, 目前的养殖品种主要是贝藻类, 占滩涂养殖总面积的70%左右。

舟山海岛滩涂地势稳定、风浪小、有一定的水体交换能力, 底质适合集中养殖海水产品的区域。1998年舟山市共有滩涂面积18 018 hm2, 可养面积4 666 hm2, 已养面积1 637 hm2, 尚可养面积3 029 hm2。舟山市共有滩涂养殖区24个, 总面积2 195 hm2。其中定海区5个, 主要分布在舟山岛的西北部, 面积323 hm2;普陀区7个, 主要分布在六横岛、佛渡岛和朱家尖岛附近海域, 面积557 hm2;岱山县12个, 主要分布在岱山岛、大鱼山岛、衢山岛以及秀山岛等岛屿附近海域, 面积1 315 hm2[3]。滩涂养殖的具体区域需随滩涂的动态变化作适时调整, 有些滩涂养殖区已规划为围海造地区, 在实施围海造地前, 可列为临时滩涂养殖区, 造地时转为造地区。

2.3 盐田开发

滩涂盐业原料海水和地下卤水资源丰富, 是盐业及盐化工业发展的优良场所。舟山海岛滩涂条件相对较好, 夏秋季节高温、少雨、日照充分, 冬春季节风速较大, 一年四季均可晒盐, 且海水盐度相对较高、蒸发量相对较大, 适宜盐业生产, 是浙江省的最适宜盐业生产基地和重要产盐区。据调查, 舟山的年均日照时数1 940.6~2 257.4 h, 平均日照为44%~51%, 与其他地区相比, 属日照时数较多地区;年均不小于10℃的积温为4 784~5 120.8℃, 是热量较优区;年降水量在927.3~1 620.1 mm之间, 是全省雨量相对最小地区;蒸发量为1 208.7~1 446.2 mm, 盐田区的蒸发量一般大于降水量;海水盐度为24~29[8]。

舟山海岛盐田区总面积约为3 576 hm2, 根据土地、气候与海水等条件, 可将全市划分为适宜、次适宜、比较不适宜3个区[3]。适宜区位于舟山中南部岛屿, 主要包括舟山本岛东北部、岱山县秀山、大鱼山岛和普陀区的全部盐场, 总面积约2 980 hm2;次适宜区位于舟山中西部岛屿, 主要包括舟山本岛西部、长峙、长白、金塘、秀山以及大鱼山等岛屿, 总面积约1 134 hm2;比较不适宜区位于舟山海域东部及北部, 主要包括马鞍列岛、嵊泗列岛、川湖列岛和崎岖列岛等, 总面积约50 hm2。

2.4 旅游开发

舟山海域滩涂不仅面积广阔, 而且自然条件也较为优越, 属于温暖带季风气候和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具有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光热充足以及无霜期短等优点。舟山海域海岸线漫长, 有着独特的海岸风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旅游业现在已是舟山第三产业中的一个重要支柱, 对于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突出。

舟山群岛旅游资源丰富, 类型多样。区域内的人文、滨海综合旅游资源在全省乃至全国的旅游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海涂是发展海洋旅游业的重要场所, 无论是沙质海滩, 还是泥质滩涂, 都可发展具有特色的滨海旅游。舟山朱家尖海滨浴场, 其海水条件、沙滩条件在全国已开发的24个重点海水浴场中分别属于第1级和第2级。此外, 秀山岛滑泥主题公园也独具特色。第六届“我为泥狂”海泥狂欢节在秀山岛滑泥主题公园举行, 来自海内外的游客在海泥中充分享受了泥所带来的欢乐。随着近年来国外风行海泥浴疗, 滑泥公园也从滑泥乐园变为集旅游度假、休闲、疗养于一体的娱乐场所, 设有现代泥瘦身、木桶滑泥、泥浴、泥钓等项目。

3 滩涂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3.1 滨海湿地减少, 生物多样性破坏

滩涂湿地是一个活跃的生态系统, 它以其自身的生态优势维系大量生物的生存发育。由于滩涂围垦和滥捕掠夺, 使海湾内海洋生物栖息地的水文和底质等条件发生变化, 导致许多重要价值的海洋生物的种苗和繁殖地遭到破坏, 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随着经济的发展, 滩涂开发规模日益扩大, 舟山沿海滩涂湿地面积也明显萎缩。大规模的滩涂围垦使滩涂各类动植物的原生境不复存在, 直接影响了其自然演替, 致使滩涂湿地生物资源加速退化、枯竭;使滩涂底栖生物的生存环境丧失, 适宜于滩涂表面生活的生物种类的生存环境也遭到破坏, 使生物数量和栖息密度下降。物种多样性被破坏, 使生态系统趋向简化, 削弱了生态系统自我调控能力, 降低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有序性[9]。

3.2 海域污染加剧, 生态环境恶化

随着滩涂资源的加速开发, 舟山海域环境污染状况日趋严重, 成为造成沿海滩涂生态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滩涂围垦成的耕田和水产养殖中农药化肥等物质的大量排放入海;沿海各种污染物质的入海以及海上活动的增多, 尤其是海上航船、船舶含油污水的排放, 造成了直接污染;污染工业被引进滩涂区, 甚至把滩涂作为天然纳污场;再者, 滩涂围垦使得海洋潮差变小, 潮流的冲刷能力降低, 港湾内纳潮量减少, 水流交换速度减慢, 海水的自净能力随之减弱, 导致舟山海域的水体富营养化, 水质恶化, 赤潮发生的频率增加。这些因素导致滩涂生态系统健康受到损害, 使得滩涂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挑战。

3.3 海域来沙变化, 海岸冲淤状况骤变

沿海滩涂淤涨是土地增长的前提, 滩地的冲淤变化与流域供沙量的变化密切相关。由于长江等流域水利工程设施的影响, 进入海域的来沙量明显锐减;加上水土保持成效显著, 水土流失大为减少, 导致沿海滩涂淤积速率迅速下降。而围涂造地的力度却在不断加大, 项目建设的推进速度更是不断加快, 滩涂围垦的承载能力受到威胁。不合理的围垦活动在短时间内使岸线突然外伸, 滩涂面积减小, 改变了海岸自然演变的渐进过程, 导致海岸冲淤状况骤变[10]。围垦工程通过海堤建设, 改变局地海岸地形, 影响着垦区附近海域的潮汐、波浪等水动件, 导致附近泥沙运移状况发生变化, 并形成新的冲淤变化趋势。

3.4 港闸淤积, 航运功能受损

港闸等水利工程建筑物建造在防洪、御卤和蓄水灌溉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益。通常在闸外保留一部分边滩, 利用两侧边滩汇入河道内的落潮水流维护入海水道的水深, 避免进入河道的潮汐变形, 造成闸下淤积[11]。舟山海岛滩涂资源为港湾型滩涂, 多位于港湾和岛屿之间, 有时单片滩地围垦面积较小, 需促淤围垦, 或在岛屿间堵港建坝促淤。岛屿围垦或连岛围垦会明显改变陆岛附近的水沙环境, 给港口航道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主要表现为围垦改变了海湾的水动力状况, 减小了海湾的纳潮量, 影响到港湾水流动态和泥沙的运动变化, 常使海港的航道淤积。

4 滩涂资源的可持续开发策略

沿海滩涂是个开放的生态系统, 处于海洋与陆地过渡地带, 其生态特征既受到陆地环境的制约, 又受到海洋环境的影响;既受到自然因素的控制, 又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人类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滩涂生态系统会产生正面或负面的生态效应, 并成为影响滩涂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滩涂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 舟山海岛滩涂资源开发过程中应根据其生态效应进行相应的生态建设和修复, 促进滩涂的开发利用向有利于可持续方向发展。

4.1 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相结合

自然属性为主, 兼顾社会属性原则是依据海区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条件, 将自然属性放在首位, 即坚持以自然属性为主。同时需考虑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 所以, 必须兼顾社会属性。该原则是海洋功能区划最根本的原则。舟山海岛滩涂资源, 其自然属性为滩涂生物的养殖和湿地生态功能的发挥, 同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也可将部分潮滩围塘或填海造陆, 发展其他产业或行业。

4.2 综合开发与重点突出相结合

滩涂是一个多功能的综合体, 同一区域往往拥有多种功能, 但不同开发功能所需的资源环境条件有宽有窄。在具有多种功能的区域, 当出现某些功能相互不能兼容时, 优先安排对海区资源和环境等条件备择性窄的项目, 以最大限度地、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舟山群岛不同岸线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同, 应因地制宜地考虑各个岸段的滩涂资源特点和条件, 科学合理地规划滩涂的开发利用方式, 如围垦造田、渔业养殖、旅游业以及拉动经济建设的港口建设等, 都可作为滩涂经济开发区的建设方式。此外, 在划定滩涂的开发区域时, 既要正确处理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资源保护的关系, 正确处理围垦、航运、养殖等之间的关系, 又要统筹兼顾并保证重点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4.3 近期计划和远期规划相结合

舟山海岛众多, 岸线复杂, 形成的滩涂资源特征各异, 在进行开发利用过程中, 应根据海涂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状况, 如, 滩涂的气候、淡水来源、水利设施、岸线演变动态以及滩涂地貌类型等因素, 结合当地人口、社会、经济以及环境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科学地制定出舟山滩涂资源的功能区划, 开发的近期计划和远期规划, 优化滩涂资源配置, 从宏观上进行调控。同时, 还要考虑各行业的协调发展, 注重近期开发与未来发展的需要, 以保证滩涂区在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中起良好的促进作用。

4.4 四效益相统一原则

资源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是指在开发利用过程中, 开发活动不超过环境容量和资源承受能力, 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12]。一切开发活动都会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改变原有的生态环境系统, 如果不遵循四效益相统一原则, 过度地开发利用, 不仅会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 而且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减小, 甚至出现负面效应。在舟山海岛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 应坚持开发活动的强度不超过舟山海域环境容量和资源承受能力, 开发与保护并重, 以切实保护和改善近岸海域生态环境, 保障海域可持续开发利用, 实现四效益的统一, 最终实现海洋资源的永续利用。

5 结束语

沿海滩涂作为海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今后舟山市缓解土地紧缺、增加土地后备和拓展经济发展空间的最重要的土地保证资源。随着舟山国家级海洋综合试验开发区的建立, 沿海滩涂资源的开发已成为舟山海洋开发的战略重点。在滩涂开发利用过程中, 需对区域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特征作比较全面、客观分析的基础上, 遵循自然规律, 研究自然和社会发展趋势, 联系舟山实际, 从全局和长远考虑来安排开发区。同时坚持以开发利用和合理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实行科学合理开发与保护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 并在滩涂开发利用中注入生态学理念, 实现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实现舟山海岛滩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沿海滩涂是一种动态增长的后备土地资源, 蕴藏着丰富的土地、港口、矿产、旅游和水生生物等资源。由于其特定的自然条件、复杂的生态系统和特殊的经济价值, 长期以来, 一直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舟山海岛密布, 岸线曲折漫长, 港湾众多, 具有丰富的滩涂资源。文章根据舟山滩涂资源的分布与特征, 分析滩涂资源在围垦、养殖、盐业与旅游等不同方面的开发利用状况;阐述滩涂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诸如湿地减少、污染加剧、岸线冲淤变化及港航淤积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最后, 从生态学角度出发, 提出在进行滩涂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 应坚持以其自然属性为主, 兼顾社会属性;因地制宜, 突出滩涂的主要功能的同时, 统筹规划;既注重近期开发, 又考虑远期规划, 以期达到资源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相统一, 促进舟山海岛滩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舟山海岛,滩涂资源,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WANG Ying.The mudflat of China[J].Canadian Journal of Fisheries and Aquatic Sciences, 1983, 40 (1) :160-171.

[2]任美锷.中国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 1996, 6 (6) :440-443.

[3]舟山市海洋与渔业局, 舟山市海洋勘探设计院.舟山市海洋功能区划[R].2006.

[4]胡日军, 吴建政, 朱龙海, 等.东海舟山群岛海域表层沉积物运移特性[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9 (3) :495-500.

[5]严钦尚, 王慧中, 项立篙, 等.舟山普陀岛现代海岸带沉积[J].地质学报, 1981 (3) :205-215.

[6]李植斌.浙江省三大港湾区海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1 (3) :48-50.

[7]朱四喜, 周唯, 章飞军.舟山群岛不同底质潮间带夏季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J].海洋学研究, 2010, 28 (3) :23-33.

[8]周松宽.舟山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5:42-86.

[9]赵学敏.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家园:中国湿地保护[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210-225.

[10]周安国, 周大成, 姚炎明.海湾围垦工程作用下的动力沉积响应[J].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4, 26 (4) :281-286.

[11]陈吉余.中国围海工程[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0:34-109.

海岛资源 篇4

关键词:脆弱性,旅游资源,旅游型海岛,湄洲岛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 世界旅游的趋海性越来越明显, 以热带、亚热带海区为代表的海岛因其独特的“4S”风光成为全球旅游主要目的地, 但旅游型海岛资源环境的脆弱性, 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已有的成果主要体现在:①海岛资源脆弱性的表现, 如生物入侵[1]、红树林与珊瑚礁等物种退化[2]、基础设施受损[3]、海岸侵蚀[4]、淡水资源短缺[5]、环境承载力下降[6]等方面。②海岛资源脆弱性的评估体系, 如联合国多边机构Barbados会议提出的小岛屿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脆弱性指数, 南太平洋应用地理科学委员会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的国家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 (包含风险、抵抗力、损害和退化四个方面) , 海岛资源评级的五级指标 (一般为潜在、微度、轻度、中度、重度5等级) 等[7]。③海岛资源脆弱性驱动因子多与气候灾害、生物入侵、政府影响和人为因素有关, 如对能源、淡水资源、粮食作物等的高度依赖, 经济基础薄弱, 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 管理能力不足等原因造成的影响协同决策对灾后重建的作用[11], 建立灾害管理系统和地方治理模式[12], 脆弱性地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的风险建设, 加强土地利用率[13], 减少海岛能源的依赖、增加水的供应和可用性、提高食品安全, 采用合理的旅游开发模式[13,14]等。

总之, 国内外学者提出的海岛资源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和研究方法及其等级划分, 对旅游型海岛的资源环境脆弱性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但同时也存在不足:①对海岛资源环境的研究较少考虑旅游项目开发、旅游流季节变化等引起的脆弱性问题[15];②研究区域一般在加勒比海、南太平洋区域, 忽视了中国内地旅游型海岛的研究;③研究方法过多依靠生态学方法或定性的社会评价方法, 结合地形、气候、“3S”分析的研究不够。基于此, 本文以我国东南沿海旅游型海岛福建湄洲岛为例, 探寻海岛资源环境的脆弱性问题, 以期为旅游开发与管理提供相关对策。

1 研究区概况

湄洲岛地处福建沿海中部, 是海上和平女神妈祖的故乡, 属于海峡西岸经济圈, 位于东南沿海经济繁荣地带。全岛地形狭长, 南北长约10km、东西宽约2km, 岛岸线长30.4km, 面积14.35km2。湄洲岛东南临台湾海峡, 距莆田市区42km, 北端离大陆最近点文甲码头1.6海里, 西与惠安县相邻, 距厦门港100海里, 北离福州马尾港70海里, 区位优势十分优越。

湄洲岛作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在旅游开发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通过对湄洲岛旅游地人地系统的外部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社会环境和客源市场环境的分析, 可将湄洲岛旅游地人地系统演化过程大致划分为人地系统萌芽阶段、人地系统形成阶段、人地系统发展阶段、人地系统优化阶段四个阶段 (表1) 。

2 湄洲岛旅游资源环境脆弱性评价框架

2.1 指标构建与解释

脆弱性的重要参数包括系统面对压力源时的暴露性、敏感性和适应性[16,17]。本文指标体系研究的出发点是充分利用现有统计资料, 采用理论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 并参照Ursula Kaly创建的一套环境脆弱性指标体系 (EVI) 和南太平洋应用地理科学委员会 (SOPAC) 创立的完整的具有普适性的环境脆弱性指标体系进行旅游型海岛资源环境脆弱性指标的筛选, 并使各项统计指标构成一个严谨有序的体系。结合湄洲岛自身实际情况及指标数据的可获取性, 为了能全面准确地表述和评价海岛资源环境脆弱性状况, 构成海岛资源环境脆弱性的具体指标共29项, 包括3个领域层、7个主题层和29个要素层 (表2) 。

风险度 (B1) :①气候因子 (C1) 。D1温度:湄洲岛的年平均气温是反映地区热量的重要指标。根据福建2012年气候公报, 湄洲岛的平均气温为20℃。D2降水:主要指湄洲岛多年的平均降水量, 反映对土壤侵蚀的直接影响。根据湄洲岛管理委员会提供的数据, 湄洲岛的平均降水量为1240.9mm。D3台风:每年台风进岛对海岛资源环境产生破坏性影响的次数。根据莆田市水利信息网, 2012年全年共有8次台风登入湄洲岛。D4风力:湄洲岛主要以东北风为主, 年平均风速为6.3m/s。②人为压迫因子 (C2) 。D5旅游人数:全年游客进岛的总人数, 旅游人数越多, 对海岛资源的压力越大, 海岛的脆弱性越显著。根据湄洲岛管理委员会提供的数据, 2012年全年旅游总人数高达226.5万人次, 2011年旅游总人数为188.45万人次, 同比增长20.19%。D6常驻人口密度:指湄洲岛单位面积上的常驻居民的人口数, 人口密度越大, 对旅游资源的负荷力越大, 海岛资源的脆弱性越显著。根据湄洲岛计生办提供的数据, 2011年人口密度2940人/km2, 2012年人口密度为3017人/km2, 增长率为2.5%。D7人口自然增长率 (%) :以岛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来表示, 增长率越高旅游资源压力越大, 脆弱性越明显。根据湄洲岛计生办提供的数据, 2011年人口总数42197人, 2012年人口总数为43303人, 增长率为2.62%。D8旅游开发强度:主要指湄洲岛2012年旅游项目建设资金。根据湄洲岛旅游局提供的资料得知, “五大战役”共计53个项目, 总投资为40272万元。D9旅游从业人员数量:主要是从事旅游工作的人员总数, 包括直接旅游从业人员和间接旅游从业人员。根据《莆田统计年鉴》得知, 2012年为28909人。

敏感度 (B2) :主要指地形因子 (C3) 。D10坡度:根据国家林业局相关规定[18]和李玲慧[19]等的研究, 本文对海岛坡度的分级为:0—5°为平坡、6°—15°为缓坡、16°—25°为斜坡、26°—35°为陡坡、36°—45°为急坡、>46°为险坡。D11坡向:以北半球为例, 对坡向的划分为阴坡指朝北, 阳坡指朝南, 半阴坡指西北向, 半阳坡指东南向, 坡向小于5°时被认为无坡向[19]。D12地形起伏度:能反映湄洲岛地表的起伏程度, 数值越大, 起伏度越大, 地表抗侵蚀能力越弱, 环境脆弱性越明显, 反之亦然。D13土地面积:主要指湄洲岛的海陆总面积。湄洲岛总面积为14.35km2。D14海岸线长度:即陆地与海洋的分界线, 一般指海潮高潮时所到达的界线的长度, 湄洲岛海岸线长度为30.4km。D15植被覆盖率 (%) :以湄洲岛植被面积与该岛陆地面积之比来表示。据该岛水利林业部门提供的资料, 截止到2012年底湄洲岛的植被覆盖率在50.6%以上。D16污染物处理率 (%) :主要指湄洲岛污染物已经处理的总量与污染物总量的比例。根据湄洲岛管理委员会提供的2012年资料得知, 其处理率为85%。

适应度 (B3) :①经济能力 (C5) 。D17基尼指数:反映居民的收入差异情况。根据莆田市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该岛基尼指数为0.412, 说明收入差距较大。D18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根据湄洲岛管理委员会提供的数据, 2012年湄洲岛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为4.36亿元, 2011年为3.18亿元, 同比增长37.1%。D19旅游业产值:即旅游景区获得的旅游者异地消费的总和。根据湄洲岛旅游局提供的数据可知, 截止到2012年底, 全年的旅游业产值为14.5亿元, 2011年产值为10.76亿元, 增长率为34.75%。D20环境治理投入:主要指以环境保护与改善投入的经费, 投入的资金越多, 表明生态环境建设能力越强, 海岛脆弱性越弱。根据湄洲岛管理委员会提供的数据, 2012年湄洲岛环境综合治理投入1620万元。②人力资本 (C6) 。D21常驻人口素质:主要指岛内常驻居民大学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根据莆田是第六次人口普查, 该岛具有大学 (指大专以上) 文化程度为5.57%。D22从业人员素质:主要指旅游业从业者的大专以上的人口比例。由于从业人员主要为当地居民, 所以大体和常驻人口素质相同, 为5.57%。D23旅游者素质:主要指前来参观旅游的人员的受教育的程度 (大专以上) 。由于数据搜集较困难, 此处采用2010—2012年湄洲岛旅游抽样调查数据即具有大学 (大专以上) 文化程度的人口比例13.88%。③基础设施 (C7) 。D24交通:主要指湄洲岛的内外交通的通达性。其中, 湄洲岛的环岛海边公路里程为36km左右, 共两路公交车、电瓶车和免费观光车数辆。D25住宿:主要是指岛内宾馆、酒店和家庭旅馆等主要住宿设施的总床位数。根据湄洲岛度假区管委会提供的资料, 截止到2012年底岛内住宿设施总床位数为2000张左右。D26供水:主要指湄洲岛的供水设施情况。目前湄洲岛居民饮用水源地是东圳水库, 日供水最多达2万t, 可满足10万人用水, 2012年新增投资5058万元, 改善了湄洲岛的供水设施。D27供电:主要指湄洲岛的供电设施情况。湄洲岛的主要供电设施为储能电站, 已投资8763万元升级改造湄洲岛农网和提高湄洲岛配电网供电能力和电能质量。D28通信网路:主要指岛内的通信网络设施。在湄洲岛主要的游客集中场所设置有大量IC卡公用电话, 设有2000门程控电话系统, 移动信号覆盖整个旅游区, 旅游区范围内能很好地接收移动电话信号, 全岛另有3个邮政储蓄所。D29灾害应急设施:主要指政府机关对灾害预防和救援的资金投入, 湄洲岛消防站投入资金500万元。

2.2 评价权重的确定

采用美国匹兹堡大学Saaty T L教授提出的1—9标度方法进行每两元素间的相对比较, 构造判断矩阵A= (aij) , 并进行计算。运用上法构造完判断矩阵后, 按照判断矩阵中标度的分类, 邀请专家打分并获得海岛资源环境脆弱性体系的指标权重, 见表3。

2.3 资源环境脆弱性评价方法

通过上述研究, 从自然和人文的角度, 确定影响海岛环境脆弱性的评价因子指标, 通过式 (1) 和式 (2) 计算出湄洲岛资源环境的整体的脆弱度指数。公式为:

式中, P为海岛资源环境脆弱性综合指数;Ui为指标i的标准化值;Ei为指标i的权重值;n为指标个数。P的最高值为1, 表示资源环境脆弱性最大, 资源状况最差;当P=0时, 说明资源环境脆弱性为0, 资源状况最佳。P越大, 表示该区域的资源环境脆弱性越大。

2.4 资源环境脆弱性的等级界定

湄洲岛整体的旅游资源环境的脆弱度指数, 由小到大把它们分为五个等级, 即潜在、微度、轻度、中度和重度 (表4) 。分值越高, 表示资源的脆弱性越高。

3 湄洲岛资源环境脆弱性计算与分析

3.1 资料来源与处理

湄洲岛地处福建沿海中部, 地形较复杂, 地貌类型主要为侵蚀剥蚀低丘陵、台和海积平原、风成沙地。海岛面积较小, 影响脆弱性的因素众多, 常规调查方法难以进行准确研究, 本研究采用“3S”技术进行资源环境脆弱性的研究。

资料主要来自湄洲岛DEM遥感图像 (30m×30m) 和2008—2012年《湄洲岛统计年鉴》, 2012年福建省气候公报作为补充, 获得近五年湄洲岛旅游和气候的基本情况。运用Arcgis9.3提取出DEM图像, 通过Spatial analyst功能提取出地形要素中的坡向、坡度和起伏度等数据。通过图层属性对地形要素进行分级, 并制作成专题地图。最后运用GIS的计算功能, 配合各个脆弱性指标的权重值, 计算出湄洲岛资源环境的脆弱度空间分布图 (图1, 见封四) , 并运用式 (1) 、式 (2) 计算得到湄洲岛资源环境的平均脆弱性指数。

3.2 结果分析

通过AHP分析法确定权重并计算得到的资源环境脆弱度可全面了解湄洲岛资源环境的脆弱程度, 还可为旅游资源的修复和开发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根据式 (1) 、式 (2) , 即各个指标的标准值×权重, 得到整个岛屿脆弱度的平均值为0.6627。湄洲岛资源环境的整体脆弱性属于中度脆弱区。运用3S技术, 计算脆弱性的空间分布, 把湄洲岛资源环境脆弱度图和各个旅游资源的等级空间分布图进行叠加, 得到最终的旅游资源环境脆弱性空间分布图 (图1, 见封四) 。潜在脆弱性主要分布在浅滩和海滩地区, 该地区旅游资源大部分处于未开发和开发力度小的状态, 包括黄金沙滩、鹅尾石沙滩、湄屿潮音等主要旅游景点。而中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高于的西北部和中部地区, 包括妈祖故事石雕园、湄洲天后宫建筑群。

3.3 湄洲岛旅游资源环境脆弱性的影响因素

由表3知, 湄洲岛旅游资源环境的脆弱性63.7%来自环境风险度。其中, 75%的因素来自人为压迫 (特别是旅游人数与开发强度) , 25%为气候环境变化。

旅游迅速发展与有限的环境容量矛盾:湄洲岛的旅游资源开发进入快车道始于1992年10月湄洲岛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旅游度假区之后, 但建设的酒店、商场等基础配套设施大部分并没有经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 整体旅游建设布局混乱, 个别建筑物侵占公共沙滩和植被资源, 破坏了自然景观, 再加上游客数量日益增加, 对资源环境承载力产生巨大挑战。根据陈金华[20]测算, 湄洲岛的旅游环境容量可达678万人次/年。但在旅游旺季特别是妈祖诞辰和忌日, 旅游人数达到几十万人, 旅游环境承载力受到巨大挑战。湄洲岛面积小、容量小, 再加上不能修建大型的娱乐服务设施, 不少景区的服务设施不全, 在旅游旺季往往人满为患, 环境容量下降, 引发脆弱性问题。

城镇化的急速推迸:为了加快城镇化进程步伐, 湄洲岛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系统。同时, 城镇建设与乡村建设用地不断膨胀, 新建住房没有经过合理的规划设计, 乱占滥建现象经常发生, 造成住宅区布局整体混乱, 固体废弃物不断增加, 景观效果差[21]。

气候灾害频繁:近20年来每年影响湄洲岛的台风平均有5个, 且多处于旅游旺季。台风过后, 海岛会出现多处房屋倒塌、禾田淹没、道路受损、渔船和渔业基础设施破坏, 同时大部分旅游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坏。各种气候灾害也会对游客产生一定影响, 危害游客的身心健康。

地形因素:湄洲岛除了沿岸的部分沙滩外, 大多数旅游资源都处在坡度较大的地区, 因此坡度成为影响环境变化的重要因子。由于坡度大, 雨季来临时土壤容易流失, 海岸线侵蚀严重, 易发生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对旅游资源产生破坏作用。对湄洲岛旅游资源而言, 大部分资源点处在东部沿岸, 位于无坡向的区域, 部分景点处在阴坡。一般地处阳坡的旅游资源点由于太阳照射时间长, 有利于植被的生长, 植被资源相对丰富, 脆弱性相对较小。而无坡向的旅游景点大部分为沙滩, 土壤稀松, 土壤水分蒸发严重, 易造成水土流失, 脆弱性相对较强。地形起伏度主要反映地形变化程度的一个指标, 变化越明显, 地形起伏度越大, 水土流失越严重, 越易受到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 资源环境脆弱度越明显。

特殊的生境组合:湄洲岛的土壤类型主要以赤红壤为主, p H值为6, 占总面积的57.3%, 多分布在海岛中部。岛内土壤大多为偏碱性或酸性, 十分贫瘠, 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当雨季来临或遇到大雨时段, 极易发生水土流失、滑坡等现象, 造成湄洲岛生态环境失调、地貌景观发生变化、植被覆盖率下降、水质变差等问题。这不仅会影响湄洲岛的旅游资源质量, 也会对周边海域的旅游资源质量产生一定影响。目前, 强度和极强度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海岛东部的裸岩、沙滩;中度主要分布在海岛中部和西部的农田、海滩、沙滩等地;轻度主要分布在海岛大部分有一定坡度的林地、草地和一些旅游、交通和城镇用地上。

4 结论与讨论

海岛资源 篇5

我国是世界上海岛最多的国家之一。拥有面积大于500 m2的海岛6 900余个,海岛陆域总面积近8万km2,海岛岸线总长14 000 km余,这些海岛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一个非常特殊的区域,是壮大海洋经济、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依托,是保护海洋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平台,是捍卫国家权益、保障国防安全的战略前沿。随着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对海岛开发越来越重视,各部门在开发利用海岛资源中相互竞争,开发与保护的冲突也日益尖锐,粗放型开发等导致的生态破坏、海岛灭失、资源浪费等现象较为突出,这些都亟须出台规范的海岛开发利用管理机制和规划。因此,2010年3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以下简称《海岛保护法》)中明确指出,国家实行海岛保护规划制度,海岛保护规划是从事海岛保护与利用活动的依据。本研究主要探讨海岛保护规划体系的建设。

2 我国海岛保护规划编制现状分析[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各类规划体系种类繁多,然而,对海岛的规划编制还处于空白。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国海岛综合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国家对海岛保护规划工作十分重视,先后开展了3批海岛开发、保护规划和管理试点工作,沿海各省、市、自治区也积极实施海岛的保护规划工作,如浙江、福建、广东、广西都组织编制了当地的海岛保护规划,如浙江省分别组织了省及沿海各市、县的海岛保护规划。《海岛保护法》颁布实施后,海岛保护规划编制取得显著进展,国家海洋局组织编写了《全国海岛保护规划》,沿海各省也着手编制本省规划。目前,《全国海岛保护规划》已获国务院批复;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苏、辽宁、山东、河北等地的海岛保护规划已获得省政府批准;《海南省海岛保护规划》也已经通过了规划专家评审。

3 我国的海岛保护规划体系

《海岛保护法》中确立的海岛保护规划体系由全国海岛保护规划、省域海岛保护规划和直辖市海岛保护专项规划、沿海城市(镇)海岛保护专项规划和县域海岛保护规划、可利用无居民海岛保护和利用规划组成的四级规划体系[2]。随着海岛保护规划工作的深入研究,并考虑到海岛实际工作需要,目前已逐步形成了全国海岛保护规划、省级海岛保护规划和可利用无居民海岛保护和利用规划为主导的三级海岛保护规划体系[3]。直辖市海岛保护专项规划、沿海城市(镇)海岛保护专项规划和县域海岛保护规划不作为当前规划体系研究的重点内容(图1)。

4 各级海岛规划定位[4,5]

4.1 全国海岛保护规划

全国海岛保护规划定位为国家级专项规划,是由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会同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军事机关组织编制的,是我国海岛保护宏观的、战略性的总体规划。该规划是引导全社会保护和合理利用海岛资源的纲领性文件,对我国海岛保护和开发利用活动具有指导作用[6]。

4.2 省域海岛保护规划和直辖市海岛保护专项规划

省(自治区)级海岛保护规划是由省(自治区)级海洋主管部门会同本级人民政府、军事机关组织编制的。是地方性的专项规划,是在全国规划的指导下进行编制的。主要考虑各省(自治区)海岛分布不均,海岛开发利用程度不一样,在规划中对全国海岛保护规划中提到的要求进行细化,针对各类海岛制订相应的保护措施。对直辖市的有居民海岛专项规划直接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不再单独出规划。

4.3 沿海城市(镇)海岛保护专项规划和县域海岛保护规划

对于本级规划,并没有强制性要求编制,所在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所管辖范围内各个县的实际情况,由沿海市(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依据省级规划的具体要求编制该规划。县域海岛保护规划是全国海岛保护规划和省级海岛保护规划工作的细化,规定了对海岛利用的具体实施措施,保证海岛保护工作的开展和落实。

4.4 可利用无居民海岛保护和利用规划

该规划是由县级海洋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的,是针对管辖区域内单个海岛所编制的规划,类似于详细性规划,对每个海岛的功能定位都有明确的规定。目的是使无居民海岛的开发利用活动有所遵循。如果有单位或个人需要申请开发利用可利用无居民海岛名录中的海岛,其开发利用具体方案必须符合可利用无居民海岛保护和利用规划。

5 规划编制程序

海岛保护规划编制程序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图2)。

5.1 确定任务

由省级海洋主管部门从《海岛保护规划编制技术单位推荐名录》中选择规划编制工作承担单位。承担单位的规划编制人员应参加国家组织的海岛保护规划编制专业培训。

5.2 资料收集

根据海岛保护规划编制的需要,尽量利用各类调查和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系统的基础资料,全面收集规划区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开发现状、开发能力、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等背景资料,保护对象的调查、科研成果以及与此有关的规划和区划资料。

5.3 实地调查、调访

在综合整理前期海岛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对资料缺乏或时效性不能满足要求的,以海岛为调查对象,结合遥感调查和现场登岛调查,开展必要的海岛资源环境开发保护现状的补充调查。

5.4 编制实施方案

在资料收集和调查完成后,开始规划编制实施方案的编写工作。实施方案中应明确规划编制的领导组、专家组和编制组人员,并合理确定时间安排和任务流程,确保规划的编制保质保量地完成。

5.5 规划编制

在前期调查资料的综合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开展省(自治区)级海岛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同时要做好本省海岛保护规划与全国海岛保护规划、省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省级海洋功能区划、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省、自治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省级港口规划、省级旅游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工作。

5.6 规划评审

在规划的初稿完成后,由省(自治区)级海洋主管部门组织专家会对规划评审。规划编制单位根据评审意见对规划进行修改、完善后形成规划报批稿。

6 各级规划主要内容

6.1 全国海岛保护规划[6]

全国海岛保护规划是用于指导各级海岛开发利用活动的,因此它应该是战略性的规划。它的主要内容应当要从各类各区海岛保护、海岛生态修复、海岛人居环境、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等方面提出政策性指标。明确各类各区海岛开发利用的具体措施,确定海岛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的重点项目。全国海岛保护规划制定的成果主要体现为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同时确定一些战略性指标,如海岛生态修复指标、自然保护区建设指标、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指标等。

6.2 省(自治区)域海岛保护规划和直辖市海岛保护专项规划

省(自治区)级海岛保护规划应当依据全国海岛保护规划编制,并落实全国海岛保护规划的相关内容。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本省(自治区)海岛保护与利用现状,确定有居民海岛、无居民海岛和特殊用途海岛等三类海岛分类保护的具体措施。

海岛保护专项规划中包括海岛岸线、植被、沙滩等生态保护的规划内容。

6.3 沿海城市(镇)海岛保护专项规划和县域海岛保护规划

沿海城市、镇所在地海岛保护专项规划,是城市、镇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当地总体规划时统一编制的,其成果为沿海城市、镇人民政府所在地总体规划中的专项规划。在编制本规划时,应当依据经批准的全国海岛保护规划和省级海岛保护规划,与之保持一致。规划内容包括:①禁止、限制和适宜建设的地域范围;②保护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的严格控制区域;③适宜开发地区的建设时序;④需要修复的地区,需要恢复物种分布的生存环境空间和生态系统;⑤有关保护、开发、建设、管理的其他事宜。

县域海岛保护规划明确用于指导制订可利用无居民海岛保护和利用规划应当维护生态平衡的相关要求和措施。规划内容包括:①制定可利用无居民海岛保护和利用规划的具体原则、保护规划的内容,用于指导可利用无居民海岛保护和利用规划;②县域海岛保护规划应当提出可利用无居民海岛维护生态平衡的相关要求和措施。

6.4 可利用无居民海岛保护和利用规划

可利用无居民海岛保护和利用规划处于规划的最低层次,属实施性的规划,其内容应能达到详细规划的要求。规划内容应包含:①海岛开发的保护目标和开发目标;②海岛保护和利用的布局,包括海岛保护区、利用区和保留区在海岛上的布局;③海岛保护的对象和保护的具体要求;④海岛开发利用的要求。

7 结束语

海岛保护规划是从事有居民海岛生态保护和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活动的依据。法中所确立的海岛保护规划体系,是以全国海岛保护规划为基础,由上至下,逐级细化落实的规划体系。各级海岛保护规划的实施,将确保全国海岛保护规划目标的实现。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海岛最多的国家之一,而海岛的无度无序开发却是我国海岛管理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颁布前我国尚无一套完整的规划体系是针对海岛而设立的,海岛的开发利用问题都是各个部门交叉处理。文章通过对海岛保护规划体系进行梳理分析,认真研究规划编制的程序和规划的编制内容,为今后海岛保护规划的编制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海岛保护规划,体系,定位,规划编制程序,规划内容

参考文献

[1]陈长青.我国海岛规划浅谈[J].中国建设信息,2005(6):35-3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Z].2010.3.1

[3]李萱,王奇,叶文虎.我国海岛规划的程序控制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08,27(5):527-5529.

[4]刘大海,刘志军,吴丹,等.海岛保护规划在我国规划体系中的定位与层级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28(9):1-4.

[5]欧名豪.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3,17(5):41-44.

海岛资源 篇6

为此, 2011年中国海监总队组织各级海监机构全面开展海岛定期巡查和海岛航空监视监测工作。各级海监机构每季度对各自辖区内的海岛进行航空巡视、船舶巡查和登岛检查, 重点对无居民海岛的开发利用活动及其周边海域生态保护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 对领海基点等特殊岛屿实施特别保护, 及时发现和制止违法行为, 快速打开了我国海岛执法的工作局面。

依法履行海岛监督检查权

行政管理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执法体系被称为海岛管理“三驾马车”, 在这“三驾马车”中, 海岛行政执法的核心定位是保障海岛使用权许可工作的实施, 依法维护海岛的开发利用秩序和保护海岛周边海域生态环境。依据我国《海岛保护法》的授权, 海洋主管部门负责对无居民海岛保护和合理利用的使用权进行许可和监督检查, 因此, 对无居民海岛的开发利用活动进行监督检查, 有效保护无居民海岛周边海域环境, 以及维护因海岛权属而来的国家海洋权益是中国海监开展海岛执法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此, 2011年9月, 中国海监总队印发了《关于加强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活动执法检查工作的通知》, 明确依法维护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秩序, 保障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活动顺利实施, 是中国海监队伍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海岛执法工作的重点。《通知》将我国《海岛保护法》、各级海岛保护规划、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具体方案、《无居民海岛使用申请审批试行办法》《无居民海岛使用金征收使用管理法》《无居民海岛使用权登记办法》《无居民海岛保护和利用指导意见》《关于推进<海岛保护法>生效前已用岛活动确权登记工作的意见》以及无居民海岛施工和运营期间的相关管理规定纳入了海岛执法检查的依据, 将海岛使用权许可与海岛监督检查的职能进行了有机结合。

《通知》明确了无居民海岛执法检查的重点, 要求以开发利用活动是否依法取得无居民海岛使用权证书为核心开展执法检查。要重点检查开发利用活动在功能定位上是否符合国家和省级海岛保护规划, 开发利用活动是否符合经批准的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具体方案, 污水、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是否符合具体方案和《无居民海岛保护和利用指导意见》的要求。而对于未经批准进行炸岛炸礁、填海连岛等严重破坏海岛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的行为, 以及在无居民海岛毗邻海域实施导致海岛属性严重改变的填海造地活动, 要通过海岛执法检查及时发现并给以从严查处。

全面开展海岛定期执法巡查

为保障中国海监全面履行海岛监督检查权, 国家海洋局印发了《中国海监海岛保护与利用执法工作实施办法》, 提出中国海监各级机构开展海岛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执法工作, 应采取卫星遥感、航空巡视、船舶巡航和登岛巡查相结合的手段进行, 要充分发挥海监飞机的航空巡视优势, 利用航空拍摄、摄像及遥感技术及时掌握海岛保护和开发利用情况, 引导海监船舶和执法人员开展海岛巡航和登岛巡查工作。

关于执法检查方式, 国家海洋局要求中国海监采取定期执法巡查、不定期执法检查、专项执法检查和联合执法检查, 其中定期执法巡查是提高执法检查力度的有效手段。《办法》要求:中国海监各级机构都要建立定期执法巡查制度, 每季度对本辖区内海岛进行一次执法巡查, 及时发现和制止各种破坏海岛资源与生态的行为。定期执法巡查工作要对本辖区内所有海岛进行全面的执法巡查, 重点海岛进行登岛巡查。航空执法巡查要覆盖我国管辖海岛, 对各海岛进行航空拍摄、摄像, 每年不少于一次。要采用航空遥感技术, 获取有居民海岛海岸线周边和无居民海岛的三维影像等本底信息。每次定期巡查工作都要对巡航路线、巡查海岛及巡航中发现和处理的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海监总队负责组织制定相关工作标准。

为此, 中国海监总队制定了《中国海监海岛定期巡查工作规则》, 要求海监队伍每季度对所辖海岛进行全覆盖的定期巡查, 达到执法检查全面、统一、高效的目标。《规则》明确了海岛定期巡查的检查内容、方式、频率、执法信息采集与管理、保障措施与监督机制等, 为各级海监机构开展海岛执法检查工作建立了工作模式。

为进一步强化各海区队伍海岛定期巡航工作, 国家海洋局于2012年2月印发了《关于中国海监各海区总队开展海岛保护定期巡航执法检查工作的意见》。这对海区队伍的海岛执法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要求各海区共落实6艘海岛保护定期巡航执法检查工作指定海监船舶, 并配备海岛执法专用装备, 每月开展10天以上的海岛定期巡航。其目的在于通过海区队伍带动沿海各级海监机构加大海岛巡航的频率, 实现海岛执法常态化和专业化。

各海区总队、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总队认真落实各项海岛执法工作制度, 制定所辖区域海岛执法检查实施方案和巡查计划, 全面开展海岛定期巡查工作。根据执法统计, 2011年中国海监各级机构全年共开展海岛执法检查20826次, 检查海岛10679个, 发现违法行为67起, 作出行政处罚决定8件, 决定罚款额72.42万元。通过执法检查, 及时发现和制止了各类破坏海岛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 有效保护了无居民海岛和特殊用途海岛免遭破坏。

海岛定期巡查工作使海岛执法检查力度快速提升, 也使中国海监的海洋行政执法检查的数量大幅度提高。2011年海岛检查项目占海洋行政执法检查项目的22%, 数量在各项执法检查中跃居第二;海岛检查次数占海洋行政执法检查次数的14%, 数量在各项执法检查中跃居第三。随着海岛开发活动的快速升温, 海岛执法检查的力度将继续提升。

各级海监机构按“一岛一档”的要求, 及时将航空巡视、船舶巡航和登岛巡查的执法信息资料建档, 并每季度向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汇交海岛执法巡查档案。

海岛执法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各项海洋执法工作中, 海岛执法的难度大、成本高, 目前海监机构主要面临几大问题。

对法前已审批项目难以有效监管。沿海各省海洋主管部门的无居民海岛审批工作已开始, 但对于在《海岛保护法》颁布前土地、林业等部门已审批项目的管理工作, 还需要管理部门间协调。有些海岛开发利用行为在《海岛保护法》颁布前已经实施, 部分得到批准;而目前个别开发利用行为已严重破坏海岛地形地貌, 甚至造成海岛消亡。制止该类用岛行为迫在眉睫, 但海监机构却因其已获其他部门审批, 而不能实施有效的监管和查处。2011年依据《海岛保护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8件, 决定罚款额72.42万元, 实现了海岛行政处罚案件“零”的突破, 但查处力度远远不够。2012年4月, 《全国海岛保护规划》公布实施。在《国务院关于全国海岛保护规划的批复》中, 明确提出:“加强无居民海岛使用权登记发证管理, 对不符合海岛保护规划的已用海岛项目要提出停工、拆除、迁址或关闭的时间要求, 新建工程必须符合海岛保护规划, 严格规范海岛开发利用秩序。”根据国务院的要求, 对不符合海岛保护规划的已用海岛项目和无居民海岛新建工程进行全程监管, 是2012年海监海岛执法工作的主要任务。符合海岛保护规划并获得海岛使用权, 是所有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活动必须遵守的义务。

海岛开发使用布局缺乏整体规划。目前无居民海岛开发活动存在规模小、布局分散、粗放使用的现象, 在海岛周边海域乱填、乱占行为依然存在, 不仅浪费宝贵的海岛岸线资源, 而且对海岛周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损害。有些海岛开发利用程度较高, 但由于缺乏整体规划, 海岛资源利用率很低。如, 我国近岸岛屿基本上都处于不同程度的开发状态中, 但是海岛开发基本以传统渔业、农 (林) 业为主, 较为粗放;渔业开发中, 存在挖岛开塘行为, 严重破坏了海岛岸线和岛体, 甚至有些海岛已存在灭失的危险;林业开发中, 广西区近三分之一的海岛上种植速生桉, 速生桉具有生长快、投资回报快的特点, 但吸水和吸肥力极强, 易造成海岛其他物种退化甚至绝迹, 严重危及海岛生态多样性。因此, 引导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活动依据海岛保护规划实施, 是海监执法人员在执法检查中应履行的主要职责之一。

海岛执法能力仍较为薄弱。一是缺少适宜海岛执法的船舶。海岛执法远离岸线, 开展海岛巡查必须使用执法船舶。而目前海监队伍尚未配备适宜无居民海岛登岛的执法船舶, 现有执法艇较小, 抗风浪能力差, 难以在基岩海岛停靠, 目前基本租用渔船执法。二是海岛执法经费不足。各级海监机构每季度开展全覆盖的海岛执法巡查, 要动用大量执法飞机、舶船、车辆和人员, 执法成本对于基层海监队伍来说难以为继。三是缺少海岛执法安全防护装备。目前, 海监队伍还没有给执法人员配备登船、登岛的落水防护装备, 缺少登岛使用的野外作业服装、鞋帽以及野外联络、观测等设施, 需将海岛执法装备进入海监执法装备系列中, 尽快配备给执法人员。四是执法基础信息不足。海监队伍开展海岛执法工作, 应同审批部门共同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海岛基础地理信息。目前, 各级海监机构使用的我国海岛历史数据仍缺乏全面性和准确性。海监队伍急切盼望使用我国海岛标准地名信息, 从而保障每次实施海岛执法任务时, 地理位置准确、管理目标明确。

2012年海岛执法重点工作

2012年海岛保护执法工作仍以规范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活动为核心, 组织各级海监机构全面履行海岛执法检查和监管职责。工作目标可概括为“完善一项制度、抓好两个重点、推动三项工作”。

完善一项制度:完善中国海监海岛定期巡查制度, 落实《关于中国海监各海区总队开展海岛保护定期巡航执法检查工作的意见》;通过定期巡查强化海监队伍的海岛监督检查力度, 及时发现和查处违法行为。

抓好两个重点:抓好“2012年中国海监海岛保护执法示范工作”和“已审批海岛开发利用项目全程监管”两项重点工作。一是组织示范单位率先垂范各项海岛执法工作制度, 在执法实践中探索高效的海岛执法检查方式, 探索海岛执法信息管理模式, 积累海岛案件查办经验, 通过海岛保护法律宣传, 有效预防海岛违法行为的发生;二是配合无居民海岛审批工作, 探索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项目的全程监管机制。

推动三项工作:推动“海岛专用执法装备论证”“海岛执法信息规范化管理”“海岛航空监视监测”三项工作。一是研究海岛执法装备的具体组成及其性能, 并制定海岛专用执法装备配备标准;二是建立海岛执法档案管理工作规范, 并组织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建立海岛执法信息管理系统, 将海岛定期巡查获取的航空监视监测、船舶巡航和登岛检查等执法信息, 与各级海洋主管部门实现信息共享;三是开展我国海岛航空监视监测普查任务, 为海岛审批和执法工作提供基础信息。

免签的小众海岛 篇7

巴哈马

近日,红遍网络的“一天到晚游泳的猪”让更多人开始关注它们的栖居地巴哈马群岛。相信最让广大“海岛控”为之倾倒的,不仅是这些每天除了吃、睡就是游泳的悠闲小猪们的生活,还有照片中那清澈见底的水面。如你所见,巴哈马群岛拥有世界上最干净的水资源。

值得兴奋的是,如果想随时抽离“累觉不爱”的生活,爽快地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海岛度假之旅,巴哈马是绝佳的目的地,因为自北京时间2014年2 月12 日起,中国和巴哈马联邦国免签证协议正式实施,意味着在你做好决定的第二天,就可以飞奔去充满阳光、比基尼的粉红沙滩了。

巴哈马是加勒比海十分闻名的度假胜地,虽然对于中国人来说还算冷门海岛,其实早已是欧美家庭最为热衷的海岛目的地了,它是全球互联网公认最美的度假去处之一。

来到巴哈马,也许会遇见意料之外的熟悉场景,因为巴哈马早已是各大文人墨客笔下的奇景,同时也是著名导演名人向往的天堂。《加勒比海盗》、《007》系列、《生死时速2》等电影都曾在巴哈马不同的地方取景,就连《沉默的羔羊》这样惊悚的影片里面竟然也有巴哈马美丽的风景。海明威的作品《有钱人和没钱人》和《激流中的岛屿》都是以巴哈马的比米尼岛为背景创作的。如今,肖恩·康纳利就住在巴哈马,尼古拉斯·凯奇更是在巴哈马买了一座岛屿。

拿骚

拿骚是巴哈马的首都,这个繁荣的城市有着世界性的灿烂文化和丰富多彩的历史。当地博物馆、古老的城堡和乔治时代的建筑全都带着古老的历史气息。游览的最好方法是乘坐马车或步行,玩累了不妨找一家饭店饱餐一顿,在这里,中国菜、墨西哥菜、克里奥里风味、日本风味、印度风味餐厅一应俱全。

拿骚还是购物的天堂,海湾街大市场附近的草制品市场摆放着各种各样的草帽、草垫和玩具。市场上还可以讨价还价,最有意思的莫过于同商贩业主交易的过程。

四部著名的《007》影片和《加勒比海盗》系列电影都是在巴哈马群岛和其附近地区拍摄的。如果想亲自过把007 瘾,圆自己的电影梦,不妨去拿骚赌城和英国皇家希尔顿饭店,在那里可以找到007 的专属套房。以海盗为主题的展览馆,早已成为观光热门项目,其中以拿骚海盗馆(Pirates Of Nassau)最负盛名。这座耗资500 万美元兴建的大型主题展览馆,绝非普通资料博物馆那般呆板沉闷,而是用各种极戏剧化的手法,将昔日的血腥历史展现出来。

海港岛

对于很多人而言,与爱人携手在海边粉红色的沙滩上漫步,是童话世界中的浪漫幻境,或是诗歌里华丽辞藻的渲染。而在巴哈马的海港岛,粉红色的沙滩竟是与这里热爱生活的人们朝夕相伴的美景。

海港岛坐落于巴哈马首都拿骚东部,曾被评为加勒比海最美丽的岛屿。那里美玉般清亮的海水或许在世界其他海域也有类似的,但其细致绵软的粉红色沙滩是这世上独有的浪漫。粉红海滩位于海港岛南侧,绵延数里,耀眼的阳光下,原本闪烁着白色光芒的细纱,经海水浸润后,竟神奇地泛着淡淡的粉红色,像河蚌微微张开时,露出的一抹稚嫩蚌肉的颜色。据岛上的居民说,该地的细沙富含特殊的矿物质,遇到海水就会变成嫩粉色,非常奇妙。

天堂岛

天堂岛之所以成为天堂,除了因为海水特别清,沙粒特别细之外,最大的原因莫过于那座宏伟豪华的亚特兰蒂斯酒店(Atlantis Paradise Island)。这个以柏拉图笔下失落的亚特兰蒂斯王国命名的酒店,重现了传说中的文明古国亚特兰蒂斯的风采。酒店拥有长达数英里的原始海滩,从酒店一直绵延伸展到巴哈马蔚蓝的海洋。酒店粉红的建筑群在蔚蓝的海水环抱中,犹如一座浮在海面上的宫殿。

天堂岛还是电动船冒险活动的发源地——不仅可以乘高速船到埃克苏马(EXUMA)岛游览,还可以到蓝色珊瑚礁(BLUE LAGOON)看海豚。

上一篇:现代管理环境下下一篇:海南省房地产投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