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资源

2024-10-14

基因资源(精选7篇)

基因资源 篇1

据悉, 湖南建成了国内最大柑橘基因种质资源库, 基本涵盖了我国所有柑橘资源, 包括该省特有的莽山野柑等珍稀品种资源, 为柑橘产业的品种选育和提质升级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我国是柑橘重要起源地之一, 柑橘种植面积居世界首位, 保护、研究和利用好柑橘种质资源尤为重要。

湖南省园艺研究所历时两年搜集保存了柑橘资源约1 100份, 其中柑类240余份, 橘类250余份, 橙类220余份, 金柑柠檬类130余份, 野生及枳类160余份。该所展开了对柑橘优良基因的观察和研究。同时, 该所还保存了时鲜水果、花卉、瓜类等资源2 600余份。

会上, 湖南省园艺所所长李健权表示, 湖南省柑橘产业的整体格局是以宽皮的温州蜜柑为主导, 成熟期集中, 鲜食需求不够, 亟待加大宽皮柑橘的加工量。宽皮柑橘可制成橘瓣罐头, 期望湖南能加大该加工产业的发展, 缓解宽皮柑橘销售压力, 促进产业增收。

基因资源 篇2

喜光树种,适应性强,对气在中国分部广泛,东护堤固土、绿化

候和土壤要求不严,耐旱、北、华北、华中、西观赏、北方防护

小叶杨抗寒、耐瘠薄或轻碱性土北及西南各省均产,林和用材林的主

P.simonii壤、根系发达,抗风力强,垂直分布一般多生在要树种之一、供

生长较快。海拔m以下,最建筑、家具、火

高可达2500m柴杆和造纸等用

产于黑龙江、吉林、护堤固土、绿化

辽宁、河北、陕西、观赏、北方防护

小青杨材质优良、适应性强、抗寒山西、内蒙古、甘肃、林和用材林的主

P.pseudo-simonii耐瘠薄青海及四川等省,生要树种之一、供

于海拔2300m以下建筑、家具、火

的山坡、山沟和河流柴杆和造纸等用。

两岸

喜生于温带、寒温带及海拔产辽宁、华北、西北、家具、箱板及建

青杨较高的温凉气候和肥沃湿四川等省区。生于海筑用材,为四旁

P.cathayana润土壤拔800-3000m的沟谷、绿化及防护林树

河岸等种

产黑龙江(大兴安

岭)、吉林(长白山

香杨喜温凉湿润土层深厚的环区)、辽宁东部。垂供建筑、造纸及

P.koreana境直分布在海拔400~胶合板、火柴杆

1600m山地缓坡中下用

部、沟谷或河岸

速生、耐寒、喜光、中生偏产于东北东部山地,建筑、造船、造纸

大青杨湿树种,适于微酸性棕色分布在海拔300~及火柴杆等用,是东

P.ussuriensis森林土或山地棕壤1400m北东部山地森林更

新主要树种之一

产于黑龙江、辽宁、供建筑、造纸、造

马氏杨速生,稍耐荫、耐寒冷,适吉林、河北、陕西、船及制火柴杆等用,

P.maximowiczii于溪谷林内肥沃土壤内蒙古及甘肃等省也是森林更新的主

区,垂直分布多在海要树种之一

拔500~2000m

2研究方法

通过走访当地林业部门和实地调查的方法,对辽宁省乡土青杨派基因资源的天然分布进行了解,并实地调查。在确定的采集点进行优树选择,然后对其枝条进行采集;待大树种子成熟后,进行采种,并详细记录。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地理位置、海拔,种质起源,生长状况(胸径、树高、年龄),适应状况等。另外,对收集的枝条和种子进行扦插和播种繁殖,统计繁殖成活率,为下一步研究和利用打下基础。

3结果与分析

通过采集枝条和种子两次调查,对辽宁省乡土青杨派杨树基因资源进行了广泛的调查、收集。结果表明:辽宁省西部和北部地区乡土野生杨树主要是小青杨和小叶杨,主要分布在锦州、阜新、朝阳、康平和铁岭一带。中部鞍山和南部大连区域偶有几株,分布很少。小青杨和小叶杨多生长在河流两岸,生长较慢,其中小青杨有一定分化,在立地条件较好的条件下,小青杨生长良好,干形通直,十分美观。小叶杨虽大多生长较慢,但抗性和适应性非常强,尤其对西部干旱、风沙的条件显示明显的优势。但在调查中发现,野生乡土杨树种群分布非常少和小,部分人工栽培的乡土树种也只有数量不多的大树和老树,生长良好,以道路绿化和四旁栽植为主。而青杨、香杨、大青杨和马氏杨主要分布在辽宁东部山区,丹东宽甸和本溪桓仁生长较多,分布在河流两岸和沟谷底部,资源非常丰富,而且生长十分良好。具体调查和收集结果见表2。树种产地来源东经北纬海拔年均温降雨量

(E)(N)(m)(℃)(mm)

大连瓦房店种条121°4579′40°2157′209.3℃656

阜新化石戈种条121°0507′42°0651′1897.2℃484

阜新彰武种条121°4900′42°3094′2167.2℃500

小叶杨沈阳康平种子122°8408′42°6481′1256.9℃524

朝阳北票种子120°9742′41°8771′1459.2℃499

铁岭调兵山种子123°5421′42°4138′1016.5℃640

铁岭昌图种子123°7202′43°4135′1526.7℃646

大连瓦房店种条122°0390′39°3379′379.3℃656

阜新蜘蛛山种条121°2559′41°49371307.2℃484

阜新彰武种条122°0904′42°4064′2287.2℃500

小青杨阜新彰武种子122°5334′42°3704′807.2℃500

锦州凌海种条121°3897′41°2273′288.6℃600

朝阳北票种子120°5464′41°6707′1839.2℃499

锦州黑山种子122°3850′41°6471′299.0℃568

鞍山台安种子122°4373′41°4417′258.2℃645

青杨丹东宽甸种条124°4766′40°4977′3346.5℃1000

本溪桓仁种子125°1346′41°′3066.3℃870

香杨丹东宽甸种条124°4487′40°4960′3406.5℃1000

本溪桓仁种子124°5528′41°2056′5396.3℃870

马氏杨丹东宽甸种子124°4325′40°5068′3786.5℃1000

丹东宽甸种子124°4465′40°5126′3676.5℃1000

大青杨本溪桓仁种条124°5345′41°1850′9496.3℃870

注:本表所列为收集的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资源

基因资源 篇3

1月6日,我国首个“油菜基因资源超市”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阳逻基地开业,集中展示了具有丰富遗传多样性的油菜优异基因资源,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当天就预订了超过1500份(次)的基因资源。

据油料所种质资源研究室主任伍晓明研究员介绍,近年来,由于我国油菜育种中采用的亲本遗传背景狭窄和“近亲繁殖”等原因,导致新品种(系)单产增长放缓,急需注入新鲜“血液”,丰富育种亲本遗传背景。在农业部作物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和科技部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项目支持下,油料所建成了世界最大的油料中期种质资源库,保存油料种质资源3万余份,其中油菜种质资源8000余份。依据育种需求,油料所从中精选了来自我国和世界28个国家的488份油菜遗传多样性优异基因资源,供全国各油菜育种单位自主挑选、免费利用。

伍晓明告诉记者,基因资源的发掘和利用对促进油菜科研与生产意义重大。1949年以来,我国经历了三次具有战略意义的大规模油菜基因资源发掘利用,第一次是日本和欧洲引进的高产抗病甘蓝型油菜替代传统种植的白菜型和芥菜型油菜,第二次是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低芥酸和低硫苷优质油菜基因资源的引进与利用,第三次是玻里马细胞质不育系的发现与利用。基因资源的三次成功利用使我国油菜生产实现了三次跨越发展,平均产量由1950年的33.6千克/667平方米提高到2010年的125.1千克/667平方米,品质由“常规双高”变为“优质双低”,对保障我国食用植物油供给安全发挥了巨大作用。

基因资源 篇4

1 水稻重要抗病基因定位及其在染色体上分布

总结了近些年来水稻的重要抗病基因包括抗稻瘟病基因、抗白叶枯病基因、抗褐飞虱基因、抗白背飞虱基因、抗纹枯病基因、抗黄矮病基因、抗稻曲病基因等共计46个主效基因和14个数量基因的定位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对水稻抗病基因在水稻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进行了初步探讨。

1.1 水稻重要抗病基因及与其连锁的分子标记

1.1.1 抗稻瘟病基因

稻瘟病是由子囊菌引起的广泛分布于世界各水稻栽培区的、最严重的真菌性病害。这里总结了水稻抗稻瘟病的28个主效基因和6个数量性状基因、所在的染色体、连锁标记以及与这些标记与抗性基因之间的距离[3,4,5,6,7,8,9,10,11,12,13,14,15], 见表1。

续表

1.1.2 抗白叶枯病基因

白叶枯病是全球范围内引起水稻严重减产的最主要细菌性病害。总结了18个水稻抗白叶枯病主效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及分子标记的定位进展[2,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 见表2。

1.1.3 抗纹枯病基因

纹枯病是世界范围内仅次于稻瘟病的第二大真菌性病害, 每年造成巨大的损失。归纳了11个水稻抗纹枯病数量性状基因的定位进展[28,29,30], 见表3。

1.1.4 抗黄矮病基因

黄矮病为叶蝉传播的水稻病毒病。Albar.L.等定位了一个抗黄矮病的隐性基因, 这个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长臂, SSR标记RM252和AFLP标记E-ACG/M-ACA位于其两侧, 遗传距离分别为1.8cM和1.9cM[31]。

1.1.5 抗稻曲病基因

水稻稻曲病是由稻曲病菌引起的水稻穗部真菌性病害。徐建龙等利用图示基因重叠的方法在第10、12染色体上定位了两个抗稻曲病QTL (QFsr10和QFsr1) , 分别与AK10150和RM277标记相连锁[32]。

1.2 抗病基因在染色体上分布情况探讨

目前很少有关于水稻抗病基因在染色体上分布规律的研究, 开展这方面的探讨有利于从整体上认识水稻各个抗病基因之间的协调、互作关系。本文在归纳的基础上发现66个抗病基因中64个已经被定位于染色体, 统计结果表明这些抗病基因并非均匀分布于12条染色体上。具体分布情况为:12条染色体上均有抗病基因的分布分布, 其中11号染色体上分布有13个抗病基因, 占据了抗病基因总数的20.31%;10号染色体上抗病基因最少仅有一个抗稻曲病的数量性状基因;第1号、3号、9号染色体抗病基因也较少都为3个抗病基因所占比例仅为6.52%。这表明11号染在水稻抗病基因的发掘方面更具潜力。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抗白叶枯基因Xa3、Xa4、Xa10、Xa21都分布在11号染色体的短臂上, 而Xa22 (t) 、Xa26 (t) 、Xa23也均分布于11号染色体;Xa1、Xa2、Xa12、Xa14则是被定位在4号染色体的邻近区段。这表明水稻抗病基因有串联成簇分布的倾向。基因串联成簇分布的原因可能是便于快速、高效地对外界不利病害做出反应, 也有可能是因为这些基因的起源相同, 长时间的自然选择突变使其成为不同的基因, 但仍具有相似的功能。除了一部分串联成簇分布的基因外, 更多的抗病基因随机分布于各个染色体。这可能与引起植物病害的病原微生物的多样性及水稻抗病反应的多样性相关。

2 云南地方抗病稻种资源研究及其存在的问题

2.1 云南地方抗病稻种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云南省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 由于其复杂的地形、多样的气候、以及多民族耕作习惯的不同, 使其稻作资源异常丰富, 不仅是中国拥有全部三种野生稻的两个省份之一, 而且其地方品种也极其丰富多样。早在1998年云南省就考察收集了云南地方稻种6 000余份的, 整理保存了5 128份, 并通过品种的数量、类型特点等方面说明了云南稻作资源的多样性[33]。朱明雨等[34]通过对83份云南地方品种和3份标准样进行SSR分析的研究表明这些品种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152~0.900之间, 存在显著差异, 说明了云南地方稻种具有遗传的多样性。在这些遗传多样的云南地方稻种中, 很多都具有抗稻瘟病、白叶枯病等优良的抗病性状。1998年, 范静华[35]等对479份云南地方稻种进行抗瘟试验, 结果表明77%的稻种不同程度的表现抗性, 其中17.7%表现高抗。肖放华等[36]对74份云南地方稻种进行鉴定, 结果表明大白谷等云南四个地方稻种具有持久抗稻瘟性。梁斌等[37]采用自然诱发鉴定了74份云南地方稻资源的抗稻瘟性, 结果表明, 云南地方稻中的毫弄早、毫玉浪两个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比持久抗病品种Tetep、Moroborekan更强、更稳定。在抗白叶枯病方面, 钱君等[38]通过接种实验鉴定了300份云南稻种, 结果表明这些品种中17%对白叶枯病表现抗性, 是很好的抗原材料。

从以往对云南地方稻种资源的研究中, 可以发现云南地方稻种不仅具有及其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而且在抗病资源发掘方面有着极大的潜力。这将为我们以后水稻育种工作中提供重要、宝贵的资源。

2.2 云南抗病资源研究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分子标记技术在云南水稻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和抗病品种的选育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但是在评价云南地方稻种资源遗传多样性、培育抗病品种中的实践应用仍存在一些问题。

2.2.1 抗病品种评价、选育多采用传统方法

以往对于云南地方稻种抗病资源的研究大多采用传统的田间实验分析其抗病性状, 而很少用分子标记技术进行研究。直接的栽培、接种试验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耗时长、容易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和影响, 而且实验结果重复性差。因此, 以后应该加快分子标记技术在云南抗病稻种资源调查和评价中的应用力度, 使分子标记技术更好地服务农业。

2.2.2 缺乏抗病资源的系统评价研究

云南具有丰富的稻种资源, 以往对于其遗传多样性的评价也曾有分析, 但是大多从抗病基因紧密连锁分子标记的角度, 目前还没有进行系统的评价、筛选研究。这将是以后云南稻种资源研究的一个基础而重要的方面。

2.2.3 病原菌与水稻寄主间间的互作关系研究较少

目前, 抗病品种的选育大多不具有持久的抗性, 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强对水稻病原菌与其寄主间的互作关系的研究。利用不断丰富的分子标记克隆抗病基因序列, 分析病原菌与寄主之间的互作关系, 以指导抗病资源选育, 培育具有持久抗性品种是今后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2.2.4 分子标记的鉴定与辅助育种相脱节

世界范围内虽然已经发掘出了相当数量的抗病相关基因的分子标记, 但是凭借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手段育成的新品种或品系还比较少,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高效率、大规模培育优良抗病品种的期望仍未实现。这一方面是因为多数研究工作者把工作目标定位在抗病基因的定位上, 而忽视了抗病基因在实际品种选育中的应用。造成了重要抗病基因分子标记鉴定多, 而育成品种、品系少的局面。另一方面, 基因定位和分子标记在实用性和成本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特别是在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基因利用方面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这不利于发掘云南多样的水稻抗病资源, 培育优质的抗病品种。

3 前景展望

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教学反思 篇5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只能是学习者自身基于自身的经验背景建构起来的。要想让学生获得更多.更牢固的知识,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主动探索.体验,仅仅依靠语言的传递是不够的。生物学科属于自然科学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新课标要求,要积极倡导探究式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研究精神。本节知识非常抽象,在学习时一定注意从现象开始,追根溯源,联系所学过的有关知识去理解基因突变这个概念。

(1)在学习基因重组的概念时,应联系减数分裂的染色体变化。同时注意与基因突变进行比较,可采用列表方式,使两种变异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更加清晰。

(2)在学习基因突变时,重点是带领学生学习基因突变的基本概念,研究内涵即基因结构的改变,外延是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结合基因的结构和基因对性状控制的相关知识,教师以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研究基因突变是否一定会带来性状的改变。在学习基因突变的本质时,要联系DNA复制和基因表达的有关知识。在DNA复制过程中,DNA分子的解旋使碱基对暴露,因而使碱基对易发生替换.增添或缺失引起基因突变。突变后的基因成为一个新的基因,即原基因的等位基因。该基因在表达时,由于引起mRNA上密码子的改变使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和数目都可能发生变化,生物体的性状也可能发生改变。但由于一种氨基酸有多种密码子,所以基因发生突变后,所编码的氨基酸也可能不发生改变。

(3)任何事件的发生总是有内因和外因在共同起作用,基因突变也不例外。引起基因突变的外界因素有三类: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对于这三种因素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一些实例来进行归纳总结。

基因资源 篇6

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家蚕种质资源保育中心落户四川, 该中心由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四川省苏稽蚕种场三方合作共建。

家蚕种质资源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 是蚕茧生产和丝绸工业的重要物质基础, 是维持家蚕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多样性的重要保证, 同时也是保障我国蚕丝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蚕业生产、科学研究及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家蚕种质资源保育中心设在四川省苏稽蚕种场, 主要承担家蚕种质资源的保存、研究与开发工作。该中心已收集保存家蚕种质资源589份, 包括:中国地方品种122份, 欧亚品种37份, 家蚕突变基因品种204份, 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育成品种及素材98份, 育种素材116份, 现行生产品种品系12份;突变基因品系保存了200多个家蚕突变基因, 建立了家蚕全部28条染色体的连锁检索系统和基因定位系统;创建了一批高抗逆、抗脓核病、广食性、无鳞翅蛾、黑蛾、粗纤度、细纤度、限性茧色、彩色茧 (丝) 、高解舒、生物反应器专用 (外源蛋白高表达) 、食用蛋白专用 (裸蛹、黑蛹、低尿酸盐) 等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的种质。该中心是四川省保存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家蚕种质资源库, 是全国重要的家蚕种质资源库之一。 (陈伟)

基因资源 篇7

关键词:水稻,稻瘟病,Pi-b基因,显性分子标记

稻瘟病是由子囊菌(Magnaprthe grisea)引发的一种水稻重要病害,为黑龙江省寒地稻作区的主要病害之一,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发病更为严重。2005年黑龙江省稻瘟病发生面积达66.7万hm2,严重地块减产70% ~80%。截至2006年,发生面积达到73万hm2[1],有加重趋势。2007年,黑龙江省发生稻瘟病的面积为17.4万hm2,绝产面积1.6万hm2,分别占当年水稻种植总面积的7.4%和0.67%[2]。为了减少稻瘟病带来的损失,需合理地布局含有不同抗稻瘟病基因的品种,通过基因聚合育种等手段培育具有广谱抗性的新品种。

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日本利用经典遗传学方法对水稻品种的抗稻瘟病基因进行了分析研究,鉴定了8个抗性位点上的14个抗稻瘟病基因。近年来,随着分子标记的大量开发与应用,截至2013年8月,已至少报道了68个抗稻瘟病位点共83个主效基因,其中24个主效基因已被克隆[3]。随着抗稻瘟病基因的成功克隆,以及与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特别是利用抗稻瘟病基因自身序列建立起的分子标记(功能基因标记)的开发,使得抗稻瘟病基因的鉴定、选择变得更加简便而准确[4,5]。

Pi-b基因定位于水稻第2 染色体长臂近末端区域,属于NBS-LRR类抗病基因,编码一个由1 251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产物[6,7,8]。其功能基因标记已被开发,显性标记Pibdom能检测出抗病等位基因Pi-b,显性标记Lys145 能检测出感病等位基因Pi-b,这两个显性标记组成一套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b显性分子标记,可以快速准确地从水稻资源中鉴定出Pi-b基因[4]。该研究拟利用Pi-b的功能标记Pibdom和Lys145对黑龙江省水稻种质资源进行检测和分析,可以了解Pi-b基因在黑龙江省水稻种质资源中的分布现状,为抗稻瘟病品种的合理布局及基因聚合育种等方面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水稻材料为含抗稻瘟病基因Pi-b的阳性对照BL-1、不含Pi-b的阴性对照丽江新团黑谷(LTH)以及黑龙江省大面积种植的主栽品种和一些优良的种质资源(见表1),共74份。其中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均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水稻研究所植物保护实验室提供。

1.2 方法

在水稻3叶期取新鲜叶片,按照McCouch提供的方法提取DNA[9]。用于PCR扩增反应的引物名称、序列、位置及片段大小等详细信息见表2,Pibdom能特异性扩增出抗稻瘟病等位基因Pi-b的365bp片段,Lys145能特异性扩增出感稻瘟病等位基因Pi-b的803bp片段。引物由英俊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成。PCR反应体系为15μL,含1.5μL 10×PCR buffer(with Mg2+),0.5μL 2.5mmol·L-1dNTP,2.0μL 5mol·L-1正向和反向引物,0.25μL 5U·μL-1Taq酶,2.5μL模板DNA,8.25μL dd H2O。PCR反应程序为:94℃预变性5 min,94℃ 变性1 min,56℃ 退火0.5min,72℃延伸1min,72℃延伸10min,共35个循环。PCR扩增产物加入2.5μL loading buffer(0.25%溴酚兰,40%蔗糖)作为指示剂,在1.0%琼脂糖凝胶(加溴化乙锭染色)上进行电泳,缓冲液为0.5×TBE,恒压120~140V电泳0.5h左右,最后用凝胶扫描成像系统扫描记录电泳结果。为确保结果的准确性,每个样品PCR扩增及电泳重复2次。

2 结果与分析

利用显性分子标记Pibdom和Lys145 对黑龙江省的优异种质资源进行PCR扩增,其中BL-1作为阳性对照,丽江新团黑谷作为阴性对照。结果表明Pibdom能特异性扩增出365bp的片段,而Lys145不能,说明该品种含有Pi-b基因,Lys145能扩增出803bp片段,而Pibdom不能,则说明该品种含有其感病等位基因pi-b(见图1)。在72 个被检种质资源中,有11 个品种(品系)含有抗稻瘟病基因Pi-b,分别为合江21、龙粳3号、龙粳4号、龙粳7号、龙粳14、龙粳25、佳禾早占、空育139、芦苇稻、哈05-203和中龙香粳1号,其中编号为19的垦稻12重复扩增2次都没有出现带型,有可能由于DNA的质量问题或者对引物不能扩增出带型,有待进一步研究。研究中其余60个品种(品系)不含Pi-b基因。

A为抗病等位基因Pi-b显性分子标记Pibdom;B为感病等位基因pi-b显性分子标记Lys145;1~19泳道分别为水稻品种BL-1、丽江新团黑谷、合江19、合江21、龙粳3号、龙粳4号、龙粳7号、龙粳8号、龙花00-835、龙粳10号、龙粳14、龙粳20、龙粳21、龙粳25、龙粳26、龙粳27、龙粳28、空育131、垦稻12A.The Dominant marker Pibdom of resistant Pi-b;B.The Dominant marker Lys145of recessive Pi-b;Lane 1~19 were rice cultivers BL-1,LTH,Hejiang 19,Hejiang 21,Longjing 3,Longjing 4,Longjing 7,Longjing 8,Longhua 00-835,Longjing 10,Longjing 14,Longjing 20,Longjing 21,Longjing 25,Longjing 26,Longjing 27,Longjing 28,Kongyu 131,Kendao 12

3 结论与讨论

一些主效抗稻瘟病基因在我国很多稻区表现为具有广谱抗病性,例如Pi-9、Pi-ta、Pi-b、pi-1等,但是由于对这些抗稻瘟病基因的检测不够系统和详细,在育种的杂交配组应用上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利用与抗稻瘟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对其进行辅助选择,可加速抗病基因的鉴定,进而提高了抗病育种进程。

【基因资源】推荐阅读:

生态基因05-13

基因功能05-15

基因分离05-17

基因靶向05-19

凋亡基因06-01

融合基因06-05

基因遗传06-06

基因分布06-21

成骨基因06-30

报告基因07-07

上一篇:卫生监督信息化领域下一篇:特点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