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基因(共3篇)
生态基因 篇1
进入了21世纪, 全球人口的急剧增长,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索取也越来越严重。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 但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转基因技术的出现, 提高了作物的各种生物和非生物的逆境抗逆性, 为解决世界粮食不足作出了巨大贡献。转基因技术改良和新品种的培养, 促进了快速生长, 提高了产品产量和质量, 而且大大降低了成本, 产品的口味更佳, 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转基因生物动摇了传统农业生物种类, 由于近几年出现的食品恐慌事件,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也让人类质疑。
转基因食品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产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 包括:一是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产品;二是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直接加工品;三是以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及其加工品为原料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从世界上最早的转基因作物 (烟草) 于1983年诞生, 到美国孟山都公司转基因食品研制的延熟保鲜转基因西红柿1994年在美国批准上市, 转基因食品的研发迅猛发展, 产品品种及产量也成倍增长。但是转基因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技术手段, 它的不成熟和不确定性, 必然使得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就其危害性进行浅显的分析。
一、转基因食品对人体的危害
人类都要求食品安全有营养,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也成为消费者关注的首要问题。转基因产品的危害可能是直接的, 也可能是潜在的, 尽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转基因产品的直接危害证据, 但是也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足以证明其安全毫无问题。目前认为转基因产品的可能危害和潜在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毒性问题。
毒性的产生有以下2个原因:一是提供基因的生物很可能是不能作为食物的有毒生物, 其基因转入作为食品的生物后, 产生有毒物质;二是新基因的转入, 打破了原来生物基因的“管理体制”, 使一些产生毒素的沉默基因开启, 产生有毒物质。目前已知的植物毒素有1, 000余种 , 如生物碱、酶类、过敏物质、天然致癌物等;微生物毒素主要有细菌毒素、霉菌毒素和真菌毒素等。1988年至1989 年一家日本公司在利用基因重组微生物技术产出的L-色氨酸大量投放到美国市场后引起37人死亡, 造成1, 500功能的人永久性丧失。后来证明产品使用后会产生含有L-色氨酸的毒性二聚体产物。在英国也发现雪花莲凝集素的转基因土豆具有损害免疫系统和阻碍重要器官生长的作用。所以转基因食品是否具有危害性和毒性成为食用者考虑的首要问题。虽然迄今还没有有说服力的研究报告表明转基因食品的毒性, 但由于转基因作物可能产生“非预期后果”和种种毒性时间, 因此在加工成的食品中存在潜藏的健康风险。目前, 转基因作物大多数直接用于饲料, 有的则通过加工转化成其他食品。例如转基因大豆油菜籽等榨油生产的色拉油含有转基因成分。这类转基因生物加入了原来生物体没有的抗虫基因或抗除草剂基因, 其本体有了变化, 饲料中转基因被家畜食用后是消化分解排泄, 还是在肌肉器官中富集?人食后有何影响?在环境中如何循环同化?潜在风险如何?目前还不得而知。而毒性物质是指那些有动物的化学物质, 从毒理学方面毒性物质可以对各个器官和生物靶部位产生化学和物理化学的直接作用, 因而引起机体损伤, 功能障碍以及致癌甚至造成死亡等各种不良生理反应。从理论上讲任何外源性基因都可能导致遗传工程产生不可预知的意外变化, 其中包括多效应, 依靠设计一个试验来鉴别这些效应是不可能的。对于转基因食品首先应判断与现有食品有无实质等同性, 对关键营养, 毒素和其它成分进行比较。若受体生物有潜在的毒性还应检测其毒素成分有无变化, 插入基因是否导致了毒素含量的变化或产生新的毒素。对新食品及与先有食品成分的化学组成比较可更好地对潜在效应进行估计。目前可考虑使用的检测方法包括mRNA分析, 基因毒性和细胞性分析。此外还可以进行代谢生化过程、毒理学、毒物动力学、慢性毒性、致癌性致突变生殖功能内分泌作用免疫学等多方面作安全评估。
(二) 食品过敏。
食品过敏是人类食物史上一个由来已久的卫生问题。食品过敏常发生在某些特殊的人群, 全球有近2%的成年人和4%~6%的儿童有食品过敏史 。1996年美国先锋种子公司将巴西坚果某基因转入大豆中, 结果对巴西坚果过敏的人群也对该大豆过敏, 该大豆种子最终没有被批准商业化生产。从现有知识来看, 如下转基因食品可能产生过敏性:一是所有转基因编码一直过敏的蛋白;二是基因源含过敏蛋白;三是转入蛋白与已知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在免疫学上有明显的同源性, 并且有8个连续氨基酸相同;四是转入的蛋白质家族中有些成员是过敏蛋白。如肌动蛋白为一类小分子量蛋白, 在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 植物及真菌中普遍存在, 单在花粉蔬菜水果中的肌动蛋白抑制蛋白为交叉反应过敏原。
(三) 使人体产生抗药性。
将一个外来基因转入植物或动物中, 该基因将会与其他基因连接在一起。人们在食用了这种改良食物后, 食物会在人体内将抗药性基因传给致病细菌, 使人体产生抗药性。2002年英国进行了转基因食品DNA的人体残留试验, 7名做过切除大肠组织手术的志愿者, 食用过用转基因大豆做成的汉堡包之后, 在其小肠肠道的细菌中检测到了转基因DNA的残留物。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的严重影响, 可能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逐渐表现和检测出来。抗生素抗性基因安全应该考虑到:一是抗生素抗性基因所编码的酶在消化是对人身体的直接效应, 包括该产物是否是有毒物质, 是否是过敏原或诱导其他过敏产生是否具有使口服抗生素失去疗效的潜在效应。二是抗生素抗性基因水平转入肠道上皮细胞肠道微生物的潜在可能性。三是抗生素抗性基因水平转入环境微生物的潜在可能性, 一般水平转到环境微生物可能性非常小。四是未预料的基因多效应。基因的多效应包括次生效应如插入位点和插入基因的产物引发的“下游”效应对代谢过程的影响。
(四) 改变食品的营养品质。
人为转入外源基因极有可能使原有的基因发生缺失和错码等突变, 从而使所表达的蛋白质发生变化, 这有可能降低食品的营养价值。美国生产的一种耐除草剂转基因大豆的抗癌成分异黄酮就比一般大豆低12%~14% 。
二、转基因食品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一) 破坏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
很多转基因生物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或抗逆性, 这样的生物一旦进入环境中, 就会间接伤害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如植入抗虫基因的农作物会比一般农作物更能抵抗病虫的袭击。长此下去, 转基因作物将会取代原来的作物, 造成物种灭绝, 但这种问题在转基因生物发展的初始阶段很难发现, 可能要经过许多年后才能显现出来, 但等问题出现的时候, 为时已晚。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任何部分遭到破坏都会危及整个系统。如一些盐碱、沼泽、雨林及有寄生虫的地区, 以前原本不适合农业种植, 由于转基因作物的出现, 一些农作物可以耐盐碱、耐高温高湿以及抗病虫等, 这些地区都被用来种植农作物, 从而使原本生活在这里的生物栖息地遭到破坏, 不得不退出该系统, 造成生态系统失衡, 最终导致物种退化、减少甚至灭绝。
(二) 转基因生物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
释放到环境中的抗虫和抗病类转基因植物, 除对害虫和病菌致毒外, 对环境中的许多有益生物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 甚至导致一些有益生物死亡。据报道, 给蚜虫喂饲GMO马铃薯后, 其天敌瓢虫死亡较早, 生殖率降低38%, 不能孵化率高出正常的三倍以上;美国科学家关于Bt玉米造成蝴蝶大量死亡的研究结果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与强烈反响, 导致欧盟禁止进口美国Bt玉米 。另外, 转基因生物将增强目标害虫的抗性。研究表明, 棉铃虫已对转基因抗虫棉产生抗性。转基因抗虫棉对第1~2代棉铃虫有很好的抵抗作用, 但第3~4代棉铃虫已对转基因棉产生抗性。专家警告, 如果这种具有转基因抗性的害虫变成具有抵抗性的超级害虫, 就需要喷洒更多的农药, 而这将会对农田和自然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危害。
(三) 破坏生物多样性。
转基因作物具有自然生物不具备的优势, 很多人选择种植转基因作物, 可造成原有生物多样性的变异, 改变物种间的竞争关系, 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 危害农业生态, 可能出现恶性生态循环。保持生物多样性是减少生物遭受疫病侵袭的重要方式。1864年的爱尔兰马铃薯枯死病, 造成100多万人死亡, 数百万人流离失所, 原因就是当地人只种植2个土豆品种, 而这2个品种又特别脆弱, 一旦发生意外则无法挽救。20世纪70年代, 印度尼西亚和印度的稻田发生草病毒, 非常幸运的是, 在6, 273个品种中发现了1个品种对这种病毒具有抗性, 现在该品种已被广泛种植。1970年斯里兰卡、巴西和中美洲地区的咖啡作物爆发咖啡锈, 在咖啡的故乡——埃塞俄比亚发现了1种具有抗性的品种, 从而挽救了整个局势。
(四) 基因漂移导致基因污染。
基因作为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本身就是漂移和流动的, 它可以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而引起杂交进入另一种群, 并使后者基因库的组成发生变化。这种基因漂移现象既可以自然发生 (这是自然界产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条件之一) , 也可以由传统育种方式获得, 如:杂交水稻、杂交小麦、杂交鱼类等。转基因生物同样可能因基因漂流而影响生物物种变化, 将其抗性基因杂交传递给其野生亲缘种 , 从而使本是杂草的野生亲缘种变为无敌杂草。基因漂移的过程很难人为控制, 其后果也难以预测。加利弗尼亚大学的Norman Ellstrand先生及其同事认为, 世界上较重要的13种粮食作物中有12种与其野生近缘物种进行了杂交。在加拿大, 被用于试验的油菜, 只具有抗草甘膦、抗草胺膦和抗咪唑啉酮功能中的1种功能, 后来发现了同时具备这3种功能的油菜, 说明这3种油菜之间产生了杂交, 而这种油菜对周围的植物造成了很大影响。
三、结语
转基因生物一旦释放到环境中, 就会在自然界中继续繁衍, 人类将无法控制, 因此应慎重对待转基因问题。通过分析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和生态环境已产生的或潜在的危害, 提醒人们应持谨慎态度, 对转基因食品的危害性不能视而不见, 但也不能因为存在风险而全面否定转基因食品, 应建立科学的开发体系, 做好安全性评价和风险性评估。
摘要: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 在转基因产品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 它带给人类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影响。本文综述了转基因食品给人体健康带来的潜在危险, 主要包括毒性问题, 过敏反应, 产生抗药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破坏生物种群、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破坏生物多样性、带来基因污染。并提出应建立科学的转基因食品开发体系, 做好安全性评价和风险性评估。
关键词:转基因产品,食品安全,环境影响,基因污染
参考文献
[1].余丽芸, 曹宏伟, 王景伟.生物安全[M].哈尔滨:哈尔滨地图出版社, 2009
[2].陈乃用.生物技术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论[J].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1
[3].Wilson W W, B L Dahl.Costs and Risks of Testing and Seg-regating Genetically Modified Wheat[J].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5
[4].朱世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分析[J].河北农业科学, 2009
[5].李传印.转基因食品的利和弊[J].生物学通报, 2001
[6].孙海燕, 张威威.转基因食品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生态基因 篇2
摘要:转基因作物是人类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新生事物,然而新生事物的产生总会伴随着伦理之辩。转基因作物的迅猛发展给人类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危害具有科学上的不确定性。本文就转基因作物生态风险做出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可行性的生态伦理原则加以规范,以促进转基因作物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转基因作物;生态风险;生物多样性;生态伦理观;可持续
转基因作物(Genetically Modified Corp),是指利用以DNA重组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将外源基因整合于受体植物基因组,通过改造作物的遗传组成所获得的某种新的遗传特性的作物。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农业领域的大量推广及应用,使社会公众对转基因作物所带来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伦理问题的关注度也与日俱增。
一、转基因作物的生态风险
20世纪90年代以来,转基因技术发展迅猛,转基因作物的生产被称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种植面积直线上升,转基因研究正在全球形成一个前所未有的热潮。 转基因作物因其插入基因的特殊性,对生态环境存在潜在的生态风险,主要表现在:
第一,转基因作物有演变成超级杂草的可能性。抗杀草剂的转基因作物的出现,就有可能导致公司研制和应用更强有力的广谱杀草剂,不加区别地杀死许多物种。抗杀草剂转基因作物在收获之后残留于土壤的种子,也可以自动出芽,而成为像野草一样的“自生植物”,这就得用其他杀草剂去杀它,如此往复循环,这种恶性循环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恢复的。第二,转基因作物可能引起基因污染,对非目标生物造成伤害。基因的水平转移几乎遍及所有的动物、植物和真菌等物种,任何物种的任何基因都可能传播到其他任何物种,业已表明,转基因植物中的外源基因和作为标记的抗生素抗性基因,已经侵入土壤的真菌和细菌之中。这些微生物群体在环境中可以起到“高速公路”和“水库”的作用,使其所携带的这类基因得以复制和传播,并与其他基因发生重组,生成新的病原菌。相对于以往任何种类的污染而言,“基因污染”最为特别也最为危险,因为它是一种可以自己迅速繁殖并且大面积扩散的污染,而人类又对其束手无策。
虽然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转基因技术迄今并未发现真正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数亿人食用 4000多种转基因食品,连续多年也未发现对健康产生任何伤害。但是,转基因作物对大自然的影响目前还无法完全证实。转基因农业技术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的风险具有潜伏性和不可逆转性,给环境带来的影响也许要等到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以后才会显现。已有教训表明,任何进入新环境的外来物种,都有可能会在当地引发一场生态浩劫。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过程只经历了不足 10年的时间,然而,转基因生物对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影响可能需要 20年、50年甚至是100年才能被发现。转基因作物一旦进入自然生物链,其人造的特性和缺陷就会无休止地流传下去,永远无法被控制或被收回,对大自然的这种破坏是不可逆的。
二、转基因作物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
转基因作物的种植会威胁到生物多样性,破坏生态环境。转基因作物不仅跨越了时空等外来的限制,更是打破物种之间自然规律的内在制约,对其他物种构成威胁,从而破坏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是经过长期进化形成的,系统中的物种经过成千上万年的竞争、排斥、适应和互利互助,才形成了现在自然的整体性。一个外来物种引入后,有可能因为不能适应新环境而被排斥在系统之外,也有可能成为真正的入侵者,打破物种平衡,改变或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破坏自然和生态的整体性。由于转基因生物是一种外来物种,它比传统的外来物种对当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可能更厉害。多样性是生态稳定性的基础,最近的研究表明,多样性生态社会有利于消除干燥和其他环境紊乱。同一生态系统的物种在一个既互助又竞争、既制约而又平衡的错综复杂的网络中相互联系,从而使整个生态系统得以存在。但是转基因作物却打破了这种和谐机制,自绿色革命推行转基因作物以来,已对全世界的生物多样性和食物安全性造成了有害影响,转基因作物在遗传上是均一的,因此有利于植病和害虫的肆虐;转基因作物需要大量投入肥料、水、杀虫剂和重型机械,这一切都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三、转基因技术对生态伦理观的挑战
任何一个自认是健康文明的社会里,科学的追求,不可能在道德与伦理的真空中进行。转基因技术与其他任何科学技术一样,不能回避或是无视伦理道德问题。生态伦理是对生态环境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生态伦理学中存在着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人类中心主义认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每个物种都将自己视为中心和目的,将其他自然存在物看作是手段和工具。非人类中心主义认为生物界不仅存在着生存竞争,还存在着互利共生。大自然本身是一个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系统,物种之间具有相互依赖性,它们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在这种生态系统中,任何环节的变化或缺损,都会造成生态系统的剧烈变动,严重时甚至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只是生物链条上的一个普通环节,他完全依赖于自然界而存在。因此,人类只有将自然界也当作目的并维护自然界存在的利益,才能实现自己的生存利益。转基因技术对生态伦理观发出挑战,在处理人与自然界关系中,它没有体现人对自然界和对自然存在物的道德义务和道德关怀。转基因技术在农业中的普遍应用,给生态坏境带来了潜在威胁,基因科技的发展使得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人类对生态圈和自然界的伦理意识受到了挑战。
四、转基因作物研发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
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转基因技术不断突破而被广泛的应用到许多领域。数以万记的转基因细菌、病毒、植物和动物将被释放到生态环境中,其中某些可能会对地球的生物界造成灾难性的破坏,在世界散布不稳定甚至毁灭性的、不可逆的基因污染。人们不禁要问:转基因农业是可持续发展农业吗?现代人究竟应该持有什么样的生存观与价值观,应该持有什么样的发展观?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原则
自然环境对人类有着巨大的价值,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维护人类的持续生存与发展,确立人类生存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是生态伦理学最核心的思想之柱。这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具有很鲜明的伦理意义,维护人类的持续生存,必然要追求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并把其作为一个基本的生态伦理原则。
(二)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原则
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问题上,环境道德要求人们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意识到人类利用生物科技手段对自然进行盲目开发和利用所造的严重后果。尊重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包括保护生物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在转基因作物的开发和应用中,我们应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不应该破坏原物种的生存环境。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人类为了可持续地生存和发展,必须要更有理性地介入到自然中去,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就是要求我们在转基因作物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和应用过程中,应将其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进行综合考量,实现三者共同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转基因技应用中应该遵循的生态伦理的最高原则。
综上所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原则、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原则、制定可持续生存的原则作为生态伦理的原则,在转基因作物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中,起到了规范性的作用。这就要求科学界和伦理学界来引导人们以理性的态度对待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作物,在正视其潜在的生态风险的同时,加快对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的研究,并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伦理原则等来加以规范。
参考文献:
生态基因 篇3
随着视频的纯媒体时代的终结以及用户习惯、技术的发展和内容的多元化生产,现在已经进入了多对多的互动参与的自媒体时代。自媒体时代讲求个人品牌,但再有影响力的个人品牌也需要平台也需要资金的支撑。所以2016年优酷土豆将重点扶持垂直类目的自频道,打穿衣、食、娱、乐、玩五大类目,还宣布与新浪微博、UC共同宣布成立“视频文娱大联盟”。
从硬广到内容营销的崛起,文娱产业的发展无外乎三个方向:名、利、能。
全民参与时代需要“三合”
从2015年开始,在未来十年文化娱乐产业正进入一个大爆发的黄金时代。围绕内容、用户平台、变现三个纬度趋势,内容和制作已经进入了全民参与的时代。2016年,自频道快速崛起,包括“网红”“全民直播”,包括许多爆款的网综、网剧等,都见证了网络内容大崛起的时代。
合一集团董事长兼CEO古永锵指出:“互联网+推动了文化娱乐生态的大爆发,电商、直播拍卖、众筹、内容营销、打赏等适合网生内容的变现模式日趋丰富,文化娱乐生态中网红经济开始显现出巨大能量。优酷自频道中涌现了许多人气高、变现强、能力出众的‘红金鱼’”。
在未来十年,全球互联网会进入“全屏即无屏”的时代。无论是VR的虚拟现实、AR的加强现实和混合现实MR,这些趋势都会在全屏即无屏的时代展开。技术的日新月异如同在一个新的海洋世界,不仅有着丰富的生态机会,也有很多不确定性的存在,暗流涌动,比如人们开始对直播审美疲劳了,抱怨内容很单一。所以,内容、生态、社区、变现方式都要升级。
大浪淘沙下适者生存、合者生存。在这个海洋时代,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用户在全方位参与,提供用户参与的平台也在全方位的联合和参与。比如优酷土豆和阿里生态,不论在媒体、娱乐平台,还是电商、金融,都能产生足够多的协同效应。
优酷土豆总结了三个方向:名、利、能,即围绕宣发的能力、变现的能力、以及后台的协同,去给大家赋能。“我们希望和我们的生态伙伴以及投资伙伴,持续打造爆款,持续创造行业里面最新颖的宣发以及变现的模式,在一起合力赋能才能成功。”古永锵表示。
古永锵直言,为“合”而来,合有三个意思,合者生存、合力赋能、合作共赢。只有做到这三点,才能成为在海洋世界里飞出来的红(人气)金(变现)鱼(娱乐)。
从量变到质变:自频道开放赋能
自频道的目标是开放赋能,在名、利、能三个维度上,原创者、优质PGC和战略合作方能够获得流量、IP养成、数据升级、专项基金和立体服务等多方面的支持。一点介入多点发行的立体矩阵内容把发行的矩阵从单一的优酷土豆的平台也拓展到更多周边的合作平台,而拓展出来的量级是以十亿计的全新量级。除此之外,在这个体系上面,未来会越来越多把参与机制变成全景化和公平化的透明机制,不管是原创者还是PGC的专业经营者,都有匹配的流量套餐以及参与机制,将打造的是自助式、透明化的反馈系统。
内容定位、商业变现一切都离不开开放的数据体系,优酷土豆在加入大阿里的生态之后,优酷土豆的ID可以得到更多元的数据反馈,如用户的喜好、地理位置、社交属性、购买行为等,这些行为是由数十亿级的行为数据标签特征构成的,从而实现消费级的大数据定位,在清晰个性化内容的打造,以及在商业、融资等方面实现最直接的帮助。
合一集团首席产品官顾思斌介绍:“自频道战略发布一年来,面向创作、发行、粉丝和收入四大需求,共计开发、上线了超过40项产品和工具。自频道总数量超过3000万,年同比增长50%;订阅总人次突破10亿;月播量高达150亿,增速惊人。”变现方面,优酷自频道在过去一年里,原创自频道分成达3亿人民币,较上一年增长100%。《看理想》自频道VIP两周创收过百万、罗辑思维读书会直播6小时收入120余万、ELLE杂志通过直播预售了25000本。数十家自频道在过去一年内获得投资。其中,优酷《创食计》催火的辣酱品牌“饭爷”成功B轮融资8300万、估值3.6亿,为自频道电商探索出一条新路。
古永锵在专访时提到,优酷土豆去年发布会上提到3年投100亿,真正构建网生内容的时代。过去一年,优酷土豆已经实现了30亿以上的资源投入给到自频道主,其中包括投资12亿左右,宣发11亿,广告分成研发等接近10亿。
合一集团副总裁葛威讲到,当一家店变成一条街的时候,人流就来了。2016年优酷土豆将重点扶持垂直类目的自频道,打穿衣、食、娱、乐、玩五大类目,开发美妆、美食、娱乐、音乐、文化、亲子、动漫、旅行、健身和婚尚等十大具有人格化特征的“红人带”系列。
更多、更强壮的红金鱼将产生,自频道也将形成一个影像乌托邦的新世界。
阿里生态下的视频文娱大联盟
内容的三个核心能力无非是3C:好的内容、好的发行、好的商业模式。好的内容是吸引用户的根本,好的发行能够有效到达用户的路径和保证,好的商业模式和变现是保证内容能够健康循环非常重要的手段。
正是基于这三个核心能力,在阿里生态里发现了有效的平台组合:微博、优酷土豆、UC、UC头条。合一集团总裁杨伟东携手新浪微博CEO王高飞、UC副总裁陈石,宣布成立“视频文娱大联盟”。大联盟将在底层进行数据对接,依托于三大平台的优质内容、社会化传播和算法推荐等能力提升用户体验。杨伟东表示:“这一联盟将实现内容通、互动通、关系通、账号通和算法通,形成一个完整的联动生态矩阵”。联盟将增强头部内容、自制合制内容、自频道、明星和企业机构在内容、发行和变现上的核心能力,在联合投资、联合出品、联合宣发和整合营销上产生巨大价值。
一个新的文娱生态模式已经形成,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说:“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的‘用户ID’。”
合一集团董事长兼CEO古永锵:
1、在海洋生态里,小鱼难以生存,大鱼活得孤单,只有鱼群在一起,才能合者生存、合力赋能、合作共赢,才能有更多人气高、变现强、能力出众的红金鱼涌现。
2、因为多元、互补和前瞻,我们融入到了阿里生态。全球互联网产业已经形成了“GAFAT(Google、Amazon、Facebook、Alibaba、Tencent)”的新格局。作为阿里大文娱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合一阿里将合力为内容创作者赋能,并通过投资孵化手段推动文化娱乐产业的繁荣兴盛。现在进入了合者生存的时代,合一进入阿里生态,不仅对合一,而且对合一的所有合作伙伴都是最好的。这样的宣发能力、内容能力、变现能力已经表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