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基因

2024-10-21

建筑基因(精选5篇)

建筑基因 篇1

基因(gene)这个名词是1909年由遗传学家约翰森提出来的,原指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可以通过自身复制将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使后代表现出与亲代相同的性状。20世纪50年代,遗传物质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使得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飞跃式发展,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生命周期理论以及仿生学理论在各大学科的广泛应用,生命科学与各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其中,基因理论的跨学科研究更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备受国内外学者们的关注。

基因理论与建筑科学的融合是一个充满活力并且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的方向,这里所说的“建筑”一词并非单指物质存在的建筑,还有泛指建筑科学的广义,广义的“建筑”可涵盖包括区域、城市、住区、建筑以及环境的一系列规模等级的物质范畴。研究表明建筑乃至整个城市是具有生命的,得出这个结论不仅仅是因为建筑生命周期理论以及仿生建筑的引入。我们认为建筑具备生命体的以下特征:严整有序的结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遗传和适应等,也正是因为这些特征,使得建筑科学基因理论的研究成为可能。

本文从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两个角度,系统地分析了国内外基因理论交叉研究的相关概念演变、理论发展及实践应用进展,从建筑尺度、住区尺度以及城市尺度对建筑基因理论的应用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为建筑科学基因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指明了方向。

1 基因理论交叉研究现状

1.1 基因理论与社会科学交叉研究现状

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阿尔弗雷德·克罗伯和克莱德·克拉克洪提出一个假说,认为在不同的文化中,存在一个与生物基因的特征相类似的基本单元———文化基因,继这之后著名的英国生物学家Dawkins CR[1]在其专著The Selfish Gene中,首次提出了Meme(文化基因)的概念。Dawkins认为Meme是一个表达文化传播的单位或一个复制的单位,并阐释了以基因为分析单位的演化观。自Dawkins提出Meme以后,文化基因学(Memetics)的研究在引起来全世界各学科领域的关注:Speel HC[2]对Dawkins的Meme做了一个重要的补充,认为Meme和基因类比,不仅可以认为是类似脱氧核糖酸的复制器,而且也可类比核糖核酸成为是中间媒介;Moritz E[3]认为可以传播文化的一切单元均可称为Meme;Lynch A[4]认为Meme是一个记忆项(memory item)或是脑神经内资讯储存的一个部分;Wilkins J[5]认为Meme是选择过程中社会文化资讯的最小单位;Heylighen F[6]认为Meme是保留在每个人记忆中,又可被別人记忆体系所复制的资讯模式;Dawkins的学生Blackmore S[7]在其著作The Meme Machine(《谜米机器》)中对Meme作了进一步的解释,认为谜米作为一种复制因子,与生物界中基因在功能和作用上有类似性和等价性。

另一方面,Meme理论与知识进化论相结合,演化为知识基因理论。印度学者Sen SK[8]在《关于思想基因及其与情报科学关系的评价》一文中认为Dawkins的假说同知识增长理论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建议把Meme翻译为资讯基因;我国学者李伯文最早在国内的研究中最早明确地提出知识基因、知识DNA、知识细胞以及知识网的概念;刘植惠[9]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知识基因理论探索的论文,力图提出一套知识基因的理论体系。

1.2 基因理论与自然科学交叉研究现状

基因理论与自然科学交叉研究主要体现在算法优化研究上,通过借鉴遗传学的思想对已有算法进行优化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并已取得广泛的应用。美国密执安大学的Holland JH教授受到生物模拟技术的启发,借鉴达尔文进化论、孟德尔遗传学说,模拟了生物遗传和进化机制提出了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GA算法是一种模拟生物界自然选择和遗传机制的随机搜索算法,它能够将问题参数编码成染色体后进行优化,其编码技术和遗传操作比较简单,主要操作有选择、交叉和变异,是一种实用性比较强的技术,具有其他迭代算法所不可比拟的优点[10]。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应用已扩大到各大领域并产生了一系列的改进遗传算法并与神经网络、模糊推理以及混沌理论等其他智能计算方法相互渗透和结合。美国的Koza教授[11]提出的一种新的进化计算方法———遗传规划(genetic programming),个体的构造采用了更为灵活的可变分公结构,克服了传统GA在表示方法上的局限,是对GA的一次突破性的发展,已广泛应用于软件模块的创建与重用、机器人路径规划、图像和信号处理、数据挖掘等领域中;美国新墨西哥大学Forrest S[12]借鉴生物免疫系统的自适应识别和排除侵入机体的抗原性异物的机制,将生物免疫机制原理引入到标准遗传算法中,构造出了一种免疫遗传算法;由Srinivas M[13]等人针对基本遗传算法的缺点提出了交叉概率和变异概率随适应度自动改变的自适应遗传算法。目前,以遗传算法为代表的优化算法在建筑科学领域应用已非常广泛,其研究成果涉及到建筑布局、建筑设计、结构优化、建筑项目管理以及建筑经济等领域。

2 建筑基因理论研究与应用现状

2.1 建筑尺度———研究领域和主要发现

龙恩深[14]提出了建筑能耗基因的概念并指出了建筑能耗基因的两个属性:其一为建筑能耗结构基因,即建筑中需要人工控制室内环境的最小独立单元———房间;另一属性为时间上的遗传特性,即建筑能耗遗传基因,并确定了遗传基因的基本时间步长为小时,提出了建筑节能基因图谱的概念[15],运用建筑节能基因图谱对世界最著名的能耗模拟分析软件Do E-2有关围护结构热工特性、遮阳措施等因素对建筑能耗影响规律的合理性予以了证实,对某些“不合理性”进行了剖析[16,17,18,19,20]。除能耗基因外,基因理论在建筑尺度的其他研究主要集中于建筑文化、聚落建筑以及地域建筑等方面:冯卫[21]分析了徽派传统聚落建筑在中国民居体系中的特色,对传统聚落基因特点进行了分类;宋盈[22]通过分析中国建筑在近代化过程中的发展历程,发现了其文化基因产生的变化规律,用基因重组理论来研究中国建筑发展的特征;魏秦[23]分析了地域基因在其营建模式与环境模塑三者之间的中心作用,建立了建筑地域基因图谱;郑剑艺[24]将抽象文化归纳为形制基因、形式基因和符号基因3个层级要素,建构了建筑文化基因传承理念,结合华侨大学厦门校区主校门的文化环境进行实践研究。

2.2 区域尺度———研究领域和主要发现

受生物学基因概念的启发,刘沛林[25,26]在20世纪90年代最先提出了“景观基因”的概念。他认为,不同区域的聚落文化景观与生物体一样,应该有一种区别于其它景观的东西,这种导致其根本区别的东西,就是“景观基因”。他通过引入生物学的基因概念,借鉴聚落类型学的相关方法,提出了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识别方法,构建了聚落景观的基因图谱,为聚落文化景观内在要素的深度挖掘和科学表达探讨了更为有效的途径。基于“景观基因”概念的提出,学者们对该理论的发展与应用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翟文燕[27]等采用地域“景观基因”的理念,以古城西安作为研究对象,对西安古城格局、标志性建筑物、传统民居进行分析;胡最[28,29]以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为研究对象,结合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理论,建立了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以及聚落景观基因的识别流程并分析了湖南省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空间特征;辛福森[30]借助新文化地理学的景观基因视角和权力分析视角对徽州传统村落景观的基因识别和表达以及主要景观基因提取和分析作了初步研究。除“景观基因”的研究与应用外,区域尺度基因理论研究还有以下发现:王竹[31]将住居看作有机生命体,将生物基因理论引入地区绿色住居的研究中,把住居生成与发展的内在规律视为住居的调控机制,把人们对各个环境因素的主观应对称为住居的“地域基因”,并以黄土高原的窑洞为案例建立地域基因图谱,试图从深层次把握绿色住居的生成与发展机理[32];安玉源[33]通过对建筑地域性的理解及其文化脉络的探究,以甘南地区民居、聚落为例,分析了传统住居的地域基因和文化内涵;周保华[34]认为,建立新旧城区间的血脉传承,是新城开发及旧城更新中均面临的重要课题,是城市基因的研究产生的原因。

2.3 住区尺度———研究领域和主要发现

住区尺度基因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住区文化基因的传承以及住区的保护与更新两个方面。

在住区文化基因的传承方面:冯天甲[35]将文化基因理论引入历史住区的保护中,通过文化基因解析的方法挖掘住区的文化本质特征,以指导住区规划与设计并实现文化传承的目的;袁媛[36]基于文化基因理论,通过对太原旧城区历史街区文化基因的提炼,获取以文化传承为目的保护与更新思路并指导完成规划与设计实践;杨宏烈[37]通过调查广州番禺大岭村的文化景观资源、分布特色、空间构成、民居艺术,进一步发掘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基因之所在;王西涛[38]基于文化基因理论,借鉴生物基因工程中产品基因提取的逆转录思想,按照基因要素的关联构建起历史街区文化基因库系统模型;刘璇[39]基于文化基因理论,从文化及基因的角度对青岛馆陶路历史街区进行解析。

在住区的保护与更新方面:涂洛雅[40]针对日益严重的历史街区及建筑遭受到的破坏的问题,采用数理统计和参数控制相结合的方式,探求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来寻找住区的“遗传密码”,准确而又清晰地对住区风貌进行控制;李孟波[41]针对我国历史街区保护方法的理论的滞后问题,借鉴生物遗传、生态学理论,同时结合产业经济、历史街区保护规划设计理论,探讨了基于历史街区基因分析的维护历史街区的生态位、促进历史街区的遗传等保护方法;董君[42]运用语义网络方法从概念、形态和属性的角度对中华巴洛克的街区结构、街道空间进行了分析,以探究对建筑文化遗传基因影响程度。

2.4 研究评述

近几十年来,建筑科学学术研究一直呈现稳定的发展态势,其研究内容普遍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同时也能够看到,其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有很多不足,在微观层面上,难以深入到具体的技术环节,在宏观层面上,往往存在着“空谈策略”的负面印象,而基因理论与建筑科学的交叉研究是一种通过微观的视角来研究相对宏观问题的方法,能够有效解决这种“微观不够微观,宏观不够宏观”的问题。建筑基因理论作为新的研究领域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在主要集中在国内且具有很强的理论导向,研究方法主要体现在两大方向:一是借鉴国外较为成熟的“文化基因”理论,深度挖掘建筑的遗传基因;二是将基因理论的分析方法与相关概念引入建筑领域,提出新的理论与方法。文本对既有的建筑科学与基因理论交叉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见图1)。

通过图1的分析,我国的建筑基因研究可划分为建筑、住区以及城市3个尺度,各尺度的研究成果集中于建筑节能、人文地理、文化景观以及旧城改造等领域,以龙恩深提出了“建筑能耗基因”、刘沛林提出的“景观基因”、王竹提出的“地域基因”以及“文化基因”在历史住区更新中的应用为主要代表,研究普遍带有一定的创新性,为困扰学者多年的复杂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但是新的理论应用,其不可避免的具有研究不够深入,体系不够完善,假设条件有待验证等问题。在各尺度的研究中,住区尺度的研究最为薄弱,虽借鉴“文化基因”理论,但研究大多停留在概念层面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本文认为,住区内在控制因子同生物体生长因子(基因)具有诸多相似性,如果能够掌握住区内在控制因子,就可以精确量化描述住区的特征并进一步控制对住区的人为操作,对住区规划设计研究以及住区更新的实践活动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并且能够有效地推动基因理论在建筑尺度以及区域尺度的研究。

3 结论与展望

建筑科学中基因理论的研究是从微观的视角研究相对宏观的建筑、住区以及城市在其寿命周期内与其所处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之间的影响与响应协调机制的一种创新性方法学和技术工具,任何将建筑基因与生物基因完全等同的认识都是偏颇的,将这种从微观到宏观的基因分析方法引入建筑科学领域,其目的在于为建设管理者提供一种新的思想武器来认识复杂的建筑系统并揭示其个性与共性规律。

目前,基因理论与建筑科学的融合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一个全新理论的推广与应用,不可避免会存在着研究不够深入,体系不够完善,假设条件有待验证等问题,为进一步推动该理论与建筑科学的融合,未来可在以下方面做进一步研究:(1)深入分析城市空间的社会、物质以及文化演变过程,其结果作为基因理论的研究基础;(2)从城市、村镇等多视角提出可推广的基因分析流程与方法,村镇作为一类特殊的住区,其基因分析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3)从建筑科学多个方面构建成熟的建筑科学基因理论,最终形成完善的基因理论体系;(4)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例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将基因理论与建筑的适应性联系起来,提高建筑、住区乃至整个城市的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建筑基因 篇2

参赛单位:青海省民和高级中学

参赛人:魏向阳 昨天讲授的《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

(一)基因突变,基本上向学生讲明了基因突变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点,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很多问题,现将自己的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1、在课标的要求和现实中的差距有点让自己迷茫,比如本节课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两点内容要求是一个课时,但在现实讲解中要将基因突变讲解清楚就得一个课时的时间,这些问题在新课改中比较突出比如我们本模块中的“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像我自己教授的话就得2个课时但课标要求是1课时。

2、设计和课本的排列有较大差别,这就要求学生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但这节课之前对学生的课前指导性教学是空白,这就导致课堂中有一部分学生在这节课后收获甚微。

3、在教学细节上也存在某些问题,比如在探究问题时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少、侯答时间短、急于获得想要的结果而对存在的其他解答没有重视和解决;提示性过强的、没有意义的问题还是会在课堂上出现。

4、对于课堂中时间的分配上还是存在问题,对重点内容的探讨时间明显压缩。这样教学质量也受到了影响。

5、对于全体学生的关注度还不够,可能不了解的原因在课堂中其实并没有对学生实现分层教学。

以上我从教学当中的大的方面进行了反思,接下来对教学环节进行详细的分析。

1、在新课引入的时候,由于时间限制的问题,没有深入分析本章节的知识构架(如可遗传变异与不可遗传变异的引出),可能会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产生问题。

2、在引出基因突变原因时候,还是没有向学生明确提出的意图,虽然在课堂中强调了“细胞癌变”是基因突变的一种类型,但没有将意图很明确起来,可能使有些学生生成这样的知识点“基因突变后细胞就会癌变”。

3、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对生物突变不定向性的理解中存在很大的问题,所以想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来加深理解和印象。但在实践中还是有些匆促,没有从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的碱基对排列顺序中去本质分析,这是比较遗憾的一点。

4、在推导基因突变的生物学意义时,可能有点匆促。

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第一节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教 学 反

姓名:魏向阳

参赛科目:高中生物

传统居民及其建筑文化基因的传承 篇3

关键词: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文化基因,传承,地域文化

引言: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经济状况的不断提升,在现有的社会环境模式下,人们对于传统文化也越加重视。传统文化直接展现着国家文化的发展趋势,传统的建筑类型可以展现国家建筑行业的发展状态,传统文化可以真实地展现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人文风貌。传统是地域文化的遗传基因,为了能够体现当地文化,最直接的便是在居民建筑中予以体现,在当今人们越来越重视地域性和民族性的今天,必须要去传承传统居民及其建筑文化基因,在此基础上去创建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建筑。

1. 地域文化的基因——传统

对于那些从过去一直延续到当前的事物被称作为传统,它包括了各种物质形态、各种对于事物的思想观念以及认知和体验。传统是人类逐渐形成的一种行为方式,是一种文化力量,同时也是社会的文化遗产,它能够传承表达出人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它能够将前辈们的道德知识传授给后代。因此,传统能够决定地域文化,是一个社会、区域的“遗传因素”。

传统就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状态进行代代相传的一种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就是社会行为规范性以及道德性的一种文化力量展现,这种文化的传播形式也是人们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创造性智慧的沉淀结果。

传统就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遗产,也是人们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由于种种的节制观念以及行为方式演变成了不同的表意象征。这种文化体系在传播的过程中,可以展现出当地从一个历史阶段到另一个历史阶段之间的连贯性以及统一性,形成了当地的特殊文化氛围。

2. 传统居民及其建筑文化传承基因

传统居民以及建筑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传统的元素可以进一步融合于现阶段得建筑文化传播阶段,这种文化与建筑行业的发展进行充分的融合,可以进一步展现传统文化自身带有的特殊魅力。在建筑文化中与传统的文化氛围进行进一步的交叉,可以在建筑的设计方面有传统文化的渗透,这种渗透将在建筑物的建设过程中,进行进一步的流露。传统居民也会像人一样有属于自己的建筑文化传承基因,那些能够体现历史文化的建筑形式、构件、色调等,都是地域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递民族历史文化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它能够决定地域民族传统民居和建筑文化传统和变异的走向。

传统建筑文化是一个地域上的建筑的综合反映,是一种能够反映当地文化的一种建筑风格。通常情况,建筑风格会有两层含义:一种是建筑形式,另一种是建筑性格。其中建筑形式主要侧重于外在形象,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而建筑性格就如同人类的性格一样,是内在化的因素,会反映当地的环境特征、文化基因以及价值取向,如同人类的灵魂一般,是精神层面的东西。

传统居民建筑是一个地区和民族的特定产物,它自身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能够和环境结为一体,综合来体现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还能够体现出当地的人文环境,比如民族文化、生活习俗、审美追求等等。

从广义上来说,传统民居建筑会受到当地的地理气候和自然环境所影响,比如我国的南方地区的建筑物和北方地区的建筑物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因为南方属于炎热的地区,而北方属于寒冷的地区,为了应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南方和北方的建筑物在外形、内部空间格局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性也会展现在一个地区的不同区域,比如,将云南的建筑物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这个地方具有十分明显的地域特点,大多数都具有相同的自然环境条件,地区处在低纬度、高海拔、年差温度小、日夜温差大、气候宜人等显著特点,在这里的居民普遍形成一种外界活动的生活状态。少数民族对于传统居民的建筑结构中,更加重视轻巧方便的建筑构造,简单朴实的地域建筑风格。

从狭义上来说,不同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的地域性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即便是在一个很小的聚居区域,也会出现十分不同的居民建筑风格,从而会再影响到传统民居的空间形态以及格局。

在这种建筑文化的渗透过程中,应该从生态的角度进行分析,将传统的民居进行建筑结构的分析,按照顺应自然地形、地貌的特点为基础,向环境模式进行进一步的延伸。并且,将这种传统的建筑文化形式进一步融合于现在全新的居民设计过程中,尊重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村落集镇特点,将传统居民与自然风光进行有效地协调。采用建筑结构与地区环境进行进一步融合,并将相关的建筑功能进行整合与优化,从而进行建筑结构的创造与建筑特定的展现。

3. 传统居民建筑文化和现代化的双向整合

在深厚的民族传统下所形成的建筑文化,是一个民族自信心的重要体现,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来源,其中,现代化的进程成为了最主要的难题,实现现代化就意味着必须要摒弃传统,做到现代化还必须要求在传统的基础上实现传统和现代化的相互结合,从而做到两者的双向整合。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摒弃那些腐朽、愚昧的地方传统文化,吸收那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民族传统文化,在双向整合过程中,在传统的基础上,超于传统,实现现代化。

传统民居建筑是一种文化类型,它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品,它不但是一种历史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地域现象,能够体现出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明。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必须要将传统民居建筑的精华提取出来,去进一步的创新,去实现现代化,而不单单是简单的模仿,要切实的去读懂传统民居建筑的内涵和精神,去继承传统基因。

传统文化的本质就是在民居建造的过程中,能够将建筑物的双重性进行进一步的展现,这种文化内容的展现不仅仅是人类物质的财富,也是人们的精神食粮。这种文化的进一步流露,也是技术以及艺术的双重融合。在中国的传统民居建筑中可以逐步地剖析出其建筑物自身存有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的展现将超越建筑物自身的使用情况。具有比较突出特色的传统居民建筑,都能够展现一个阶段自身的精神内涵状态,即使是在简朴的传统建筑民居,也能够进行最为真实居住生活行为方式的反馈。所以,对于传统居民建筑物的分析来说,都可以将它们看成是一个历史时代的结晶,这种文化与建筑的结合,产生出一座座传统民居建筑,这种文化的传染力可以在人们的心里扎根,成为一个时期的区域文化标志。

传统的民居建筑形式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这种形态不仅仅是人类文化体系中最为关键的一项组成部分,还是与现代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思想模式进行相互连接的各种观念融合模式。传统的民居可以时刻展现建筑行业的发展与建筑文化的表达。随着社会的经济模式在不断地进行改革,相关的社会模式也在进行着不断地改变。在现有的社会模式下,应该将人与自然地风光进行充分的融合,科学与人文进行同步的发展与统一的升华。传统的民居以及建筑行业的文化发展也是一种全新的多元化内涵协调过程,这种多种元素的结合,在今后的建筑行业发展中是一种不能缺少的必备内容。一个出众的建筑设计作品,首先应该根据当地的自然状况进行进一步的展现,尊重当地的人文内涵以及历史形态,充分的表现出该建筑项目自身的特点以及文化特征。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化整为零,去创建一个能够和环境相互融合、协调的建筑;我们要移植重构,在吸收传统民居建筑精华的基础上,重新对其安排布置,实现突破;我们要借鉴再生,抛弃以往的模仿、抄袭模式,去大胆创新。

在创新的过程中,还应该与现阶段的时代精神进行进一步的切合,这种全新模式的结合,并不是一种排斥传统文化与区域特色的方式,创作应该将地区的特色展现于现阶段的现代建筑设计中,关键将现代的时代精神与传统的文化内涵进行进一步的结合,弘扬创新的思维模式,创新应该在之前传统的设计基础上进行根本性的提升。

4. 结语:

随着城市对于传统文化的越加重视,在现有的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传统的文化内容也在不断地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与建设,将建筑设计与传统的文化形势进行充分的结合,可以整体性的提升建筑行业设计的整体文化内涵。在地域传统的变迁和转变过程中,要充分了解传统,不能够抱有偏执的态度,在现代生活方式的背景下去合理的改造传统生活方式,将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注重建筑地域和人文特色的传承,保持建筑文化的多样性,敢于创新,从而创造出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新建筑形式。

参考文献

[1].李扬,范霄鹏乡村当代民居的地区化改造[J].南方建筑,2008(05)

[2].王力,陈红玲.繁荣地方建筑创作是当务之急——地域建筑特色再创造[J].四川建筑.2004(06)

[3].赵钢.地域文化回归与地域建筑特色再创造[J].华中建筑.2001(02)

[4].凌照,周耀林.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推进[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03)

[5].陈桂峰.浅谈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J]大众文艺.2011(11)

[6].王真慧,张佳.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互动探讨[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0(09)

[7].袁媛.文化基因视角下太原旧城区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说课稿 篇4

本节是苏教版必修2第4章第4节的内容。教材介绍了基因突变的概念、特征及原因,并且讲述了基因重组和DNA重组技术。本节内容紧密联系遗传物质基础、遗传规律和减数分裂,以它们为基础加以深化,同时,又是学习第五章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高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属于理论型,对于新鲜的事物,能够根据教师的引导加以分析总结,同时,学生也有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基于以上特点,我将在重点处引导、难点处点拨进行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

1.说明基因突变的定义、特征和原因;能够总结基因重组及意义。

2.通过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综合分析及小组讨论的过程,提高观察分析、合作交流能力。

3.通过本节课学习,体会生物学的奇妙之处,增强对生物科学的学习热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根据课程标准对知识目标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为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基因重组。让学生去理解基因突变的意义和DNA重组技术会比较抽象,所以教学难点为理解基因突变的意义和基因重组。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能够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从讲授、多媒体直观教学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学习,而在学法上,我将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通过俗语,设疑导入。

我会提出俗语“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询问学生,这反映了一种什么生物现象?在学生激烈的探讨中引出课题《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通过俗语,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学生注意力转移到课程中,同时结合问题将学生带入本节内容的学习中,为新课展开环节奠定了基础。

2.新课教学

本节课主要有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基因突变。

我会先简单介绍美国医生发现镰刀型细胞贫血病的小故事,并通过多媒体展示正常人的圆饼状红细胞和病人的镰刀型红细胞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然后我会展现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的图解,并提出疑问:病人的血红蛋白的一条多肽链发生了什么变化?这和基因有什么关系呢?通过这两个问题让学生知道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病,从而引出基因突变的定义。

接下来我会将基因突变与癌细胞建立联系,让学生去讨论并交流,得出基因突变的原因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影响。

对于基因突变的特征,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教材上“不同生物不同基因的突变频率”的表格以及“果蝇眼色遗传的不确定性”示意图,让同学们去发现问题,总结特征,我再进行补充,从而让学生明白基因突变的特征有发生频率低、方向不确定,随机性;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第二部分:基因重组。

在这一部分,结合前面学过的遗传规律,我会展现“鸡冠形态遗传示意图”,让两个小组代表以竞争的形式到黑板上来写出各表现的基因型,让他们明白生物除了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能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间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也能交叉互换导致基因重组。

第三部分:基因工程及其应用。

这一部分知识较难,在以后的选修部分也会重点讲解,我会给同学们播放一个关于重组DNA技术一般过程的生物学视频,然后让同学们前后4人为一组,交流重组DNA技术的步骤,并找小组代表进行分享,我再进行补充讲解,以突破难点。最后我会给同学们展现科学前沿的重组DNA技术应用实例:抗虫棉、转基因动物等,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体会到生物学的奇妙之处。

意图:在以上部分,我多次结合多媒体教学、采取提问、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充分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贯彻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理念,同时也让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3.课堂小结

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会请同学们来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采取自评、互评、师评的方式,体现课堂评价的多元化。

4.布置作业

对于作业,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一样的需求。我会分为必做作业和选做作业,必做作业是做一些与本节内容息息相关的练习题目,选做作业是查阅与基因连锁相关的知识,下节课进行分享。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好的板书就是一个微型的教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重点内容,同时有助于学生记忆和复习,我本着直观、简洁的要求,板书如下:

建筑基因 篇5

绿色建筑最开始在欧洲国家叫生态建筑, 但其本身的概念相差无几。相关的国家也颁布了很多绿色评估体系, 包括美国、日本、德国的认证。我国2006年发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该标准既参考了国外标准, 又结合了中国国内的情况制定。标准执行之后, 到今天为止, 中国有多少绿色建筑?孙主任说, 据2014年4月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节能减排情况调查报告显示, 截止到2013年, 全国共有1446个项目获得了绿色建筑的评价标识。在这些获得标识的绿色建筑中又包含设计标识和运行标识, 只有获得运行标识的建筑才算是真正的绿色建筑, 而在1446个获得标识的建筑中, 只有7%是通过的, 可以说, 中国的绿色建筑少之又少, 需要各方继续努力。

绿色评价标准助力绿色建筑发展

绿色建筑生态区的建设要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中一星级以上的评价标准, 其中二星级以上的绿色建筑要达到30%, 以后这个区域叫绿色生态城区, 为何叫绿色生态城区?孙主任说, 绿色建筑是在绿色生态城区里包括公共建筑和民用建筑, 总的评价标识要达到二星级的30%, 而在这个规定中, 世界范围内是没有的。建设绿色生态城区是住房和城乡建筑部主抓的方向, 因此, 绿色生态城区的建设必须有相关的标准支持, 所以在此方面,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也正在组织编制标准, 以便在标准上给予支持与指导。绿色生态城区要成规模化、效益化, 对此,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也给予了许多政策与物质上的支持, 如绿色生态区方面给予每个项目5000万元~8000万元的补贴;同时, 地方政府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与鼓励。

绿色建筑应植入智能化的基因

有人说, 绿色建筑的成本很高, 孙主任持不同意见, 并举例说明, 现在一星级居住面积1m2的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可能要25元, 公共建筑的增量成本是30元, 二星级与传统相比, 1m2的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可能要达到70元, 三星级的绿色建筑增量成本达到131元;如果, 国家在二星级弥补40元, 差不多弥补了成本增量的50%, 也就是说, 如果政策执行下去, 做绿色建筑的各方都能得到很大的实惠, 这也说明一个问题, 实现绿色建筑并不是一件难事。绿色建筑必须植入智能化的基因, 从其设计、运行、管理、维护过程中综合考虑。绿色建筑的口号由国家信息部提出, 涉及智能工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安防、智能医疗等九大领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013年提出智慧城市, 这里面跟智能化都有关系, 不管是智能还是智慧, 很大程度上都是相对的, 就是用网络技术改变它, 所以, 对于绿色建筑来说, 就要充分借助互联网、物联网技术, 将家中各种设备加以控制, 实现其节能。以智能化的手段植入到绿色建筑里, 让绿色建筑走得更远、更好。

结束语

【建筑基因】推荐阅读:

基因资源10-14

生态基因05-13

基因功能05-15

基因分离05-17

基因靶向05-19

凋亡基因06-01

融合基因06-05

基因遗传06-06

基因分布06-21

成骨基因06-30

上一篇:甲磺酸氨氯地平下一篇:机械加工工艺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