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资源、环境资源(共12篇)
素材资源、环境资源 篇1
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为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提供了无限的空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活动, 把活动与习作结合起来, 为学生提供取之不竭的习作素材。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描绘校园生活
教师要设法通过引导, 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充分体验活动的快乐, 获得感性的写作素材, 并及时记录下校园生活的快乐, 绘出五彩缤纷的校园生活。如在汶川地震之后, 学校开展了“大手拉小手爱心义卖”活动, 孩子们热情高涨, 积极主动地参与。由于有了亲身的体验与感受, 学生把活动过程和自己的心里感受描写得清楚生动, 充满了真情实意。
时, 还要引导学生敏锐捕捉校园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如课堂上、课间、寝室中发生的各种有趣、难忘、感动的故事, 师生、生生间交流、交往的故事等等, 让学生意识到看似“平凡”的校园生活其实蕴藏着无限精彩。我校每学年都会组织“感动学校的人与事”活动, 我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仔细观察, 感受校园生活, 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积淀, 习作素材丰富多彩。在这次活动中学生有的写同学刻苦学习, 有的写同学互帮互助, 有的写小伙伴自强自立, 有的写老师、校务人员敬业爱岗、爱生如子。学生轻松自如地用自己的笔描绘这个色彩绚丽的学校, 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自然地在学生笔下流淌。
二、开展快乐的亲情活动, 描绘亲情生活
教师要为学生与父母创设更多沟通和交流的机会, 让学生更多地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温暖, 以增加孩子们的亲情素材。我每周五都开设亲情课堂, 请一位有不同专业特长的家长给孩子们上课。在这样的亲情课堂上, 孩子们可以无拘无束地和家长们交流, 在浓浓的亲情氛围中积累习作素材, 这样的感受是真实的。陈天成同学在课后写了《妈妈当老师》一文:在一天又一天的等待中, 我像盼星星盼月亮一样, 终于盼到了妈妈上课的这一天。这天我特别开心, 坐在教室里, 我暗暗地想:妈妈已经准备了五天了, 肯定能上得很棒。可是我又想:万一妈妈上得不好怎么办呢?我一直在想。丁零零, 铃声响了, 妈妈上课的时间到了。
开始上课了, 同学们都很认真。妈妈先给我们讲治疗感冒的方法, 妈妈说:“第一点, 要做到勤洗手……”到竞猜的时候, 小朋友们都举起手来, 有的站, 有的跳……妈妈让我们在玩中学, 在学中玩, 都把我们给吸引住了, 真开心。
课上完了, 教室响起一片雷鸣般的掌声。我还以为妈妈会上不好这节课, 没想到妈妈上得这么好, 我真为妈妈感到自豪。
孩子的感受多么真实, 多么自然, 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妈妈的真情。
三、开展多姿多彩的实践活动, 描绘社会生活
社会是个大课堂, 所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能为学生搭建展示个性的舞台, 创造语言交流的情境, 为学生的作文提供交流和运用的机会。如:我们专门组织学生到农场参加学农活动, 到军校参加学军活动等。活动结束后, 学生写出了一篇篇妙趣横生的日记, 连平时写作要一个字一个字磨出来的学生也是一气呵成。
四、创设真实的情境活动, 描绘真情感受
我们都有这样的共识, 每当学生经历一次真实的情境后, 写出来的作文往往就比较好。因此, 教师要结合作文训练要求以及学校条件, 开展丰富多彩的情境活动, 以激发学生情感, 引发学生写作的冲动, 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同时, 教师也要抓住任何一次有写作价值的机会, 趁热打铁, 及时引导。如在一节美术课上, 孩子们看到语文教师走进教室, 脸上的表情顿时暗淡下来。没想到语文教师却跟孩子们讨论:如何送一份小礼物给刚结婚的美术老师。于是师生一起上演了一场“送惊喜大行动”。在活动后结束后, 每个孩子都写了“策划大行动”和“送惊喜大行动”两篇生动的作文。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 不仅让学生有“米”可“炊”, 而且能巧“炊”。因为有了具体的活动内容为基本素材, 有了真切的体验为情感基调, 所以学生的习作情真意切, 妙趣横生。
素材资源、环境资源 篇2
演示型课件资源应用计划表
(注:凡是需要用到信息化资源的知识点才需要填写此表)
知识点 1 体会作为中 国人的骄傲 2 学生感受到 为国争光的 荣耀 3 勘测线路
资源名称 歌曲《我的 中国心》 感动中国颁 奖晚会的场 面 “勘测线 路”中的重 点句子 两种开凿隧 道的方法 人字形线路 示意图
素材类型 音频 视频
水平感知与 体验 感知与 体验 识记
来源 下载 下载
使用时 间 3 分钟 4 分钟
应用方式和作用 创设情境,激发兴 趣 创设情境,激发动 机 教师讲解+全班朗 读 教师讲解,直观展 示
文本
开发
4 开凿隧道 5 设计人字形 线路
文本 视频
识记和 体验 识记和 体验
自制 下载 46 秒
动画展示,加深印 象
资源内容描述说明(请详细说明此知识点信息化资源的主要内容,此表需要与教学设计紧密挂 钩,同时在收集、下载、处理和开发素材的过程中不断修改与完善):(样式:资源名称,主要内容)1.歌曲我的中国心,是一段 mp3 音频,长度约 3 分钟,大小 2.9M,由张明敏演唱,保存在素 材文件下,文件名为“我的中国心.mp3”。2.感动中国颁奖晚会的场面,是一段 flv 视频,长度约 4 分钟,内容是 2009 年中央电视台感 动中国颁奖晚会的一小段视频,保存在素材文件下,文件名为“感动中国.flv”。3.“勘测线路”中的重点句子,是一个 txt 文本文件,保存在素材文件下,文件名为“勘测线 路.txt”。4.两种开凿隧道的方法,图片:两种开凿隧道的简笔画,307x102.4k.bmp 图像,文件名为 “开凿隧道.jpg”。5.人字形线路示意图,FLV 视频,长度 46 秒,内容为火车在人字形线路上行走,保存在素材 文件下,文件名为“人字形.flv ”。说明: 1)水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水平,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2)名称:为此知识点的信息化资源起一个名字 3)类型:指图形/图像、视频、音频、文本、动画(包括 flash),或者上述几类的组合,比如: “图+文+声” 注,可以自定义其它类型(一般以超级链接的形式来集成中演示型课件中),如认知工具类 4)来源:开发、现有、现有需修改、下载 5)使用时间:资源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时间 6)应用方式:该资源在教学中如何使用?它起什么作用?
素材资源、环境资源 篇3
开掘素材资源,丰富作文储备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策。在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开展了针对性的研究,总结出四种指导策略,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引导学生观照自我,开掘学习生活资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欲将文章写好,一定要言之有物,而这个物便是作者对生活的认知与体验。《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对于学生来说,最熟悉的莫过于学习生活,因此,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观照自身的学习生活,开掘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资源。在研究过程中,笔者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审视自己或同学的学习生活状态,积累对学习生活的认识和感悟。比如,笔者曾以《忙碌的一天》为题要求学生在认真观察自己或同学一天学习生活的基础上选取三、五个片段写作,结果发现学生都能在预定时间内完成,不足之处在于部分同学在叙述手法上存在“流水账式”的弊端,言语之间也缺乏真情实感。为此,笔者引导他们将叙述的着力点放在“忙碌”二字上,选取最典型的材料,如就忙于复习应考、忙于社团活动等展开叙述,并用最能反映自己感受的词句穿插其间加以抒情议论,结果发现学生的作文不仅在内容上较为充实,而且在情感上大为丰富,文章层次明显提升。
需要指出的是,不少同学缺乏开掘学习生活素材的能力,他们在写文章时常常觉得无事可写、无情可抒,对于自己熟悉的学习生活竟然“没有印象”、“没有感觉”,究其原因,在于他们缺少一双发现生活趣事、捕捉生活亮点的慧眼。那么,什么是学习生活中的亮点呢?简言之,就是学习生活中让人感动的人和感动的事。这些人经常在我们身边出现,这些事天天在我们身边发生,我们需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认真体验、及时记录。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同学存在这样的认识误区,以为生活中的亮点一定是那些令人振奋、让人快意的人和事,其实不然,生活中的不幸和遗憾往往更让人感动、更令人震撼,也更易表现出真情实感。比如,同学们在描写答题不顺时的焦虑烦躁或表达与朋友出现关系裂痕的低落情绪时,往往会写得真实、细腻、感人。因此,我们不仅要善于引导学生开掘学习生活中的“莺歌燕舞”与“良辰美景”,而且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其间的伤心事和不如意事,抒写遗憾的人生,表达真实的情感体验。
二、引导学生关注教材,开掘语文课本资源
语文教材是作文教学的后花园,中学语文课本中收录了大量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文章,其间蕴含着大量典型的人物事迹、精彩的场景场面、精辟的格言警句、深刻的思想哲理等,这是极佳的作文素材资源,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掘这座资源宝库,从中引出清冽、丰盈的“源头活水”,为我们的写作教学添注活力,让学生的作文因此生意盎然。
而欲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加强指导,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课本丰富的素材资源进行分门别类地整理、积累,使之成为作文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高中语文六册课本共收录了130余篇文章,篇篇可圈可点,其间塑造的形象、表现的生活、蕴含的哲理等都可以成为我们作文的绝佳素材。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对这些素材进行了认真地梳理,建立了包括人物、自然、文化三个大类的作文素材资源库。这三个大类又大致可以分为人物风采、美好亲情、人生感悟、理想信念、自然山水、科学探索、艺术赏析等7个小类,每个小类中都有相应的佳作,通过引导学生整理、识记和内化,有效扩充了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量,使学生突破了作文“无话可说”、“无情可抒”的瓶颈,实现了活学活用、轻松择用的目标。
三、引导学生关注农村,开掘农村生活资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言:“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句话告诉我们生活才是作文的本源,离开了生活这一最基本的素材资源宝库,文思便会枯竭,文章便会干涩。可见,关注生活、开掘生活中的作文素材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应该说,对于大多数农村高中生来讲,由于他们生长在农村,对农村生活有着更加独特的认识和更为真切的体验,在此方面应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更易将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内化为自己的写作素材。但是,笔者在调查中却发现,许多学生尽管来自农村,在写作时却不善于发掘资源宝藏,导致对农村生活认识肤浅、表现苍白,失去了其本身具有的先天优势。因此,在研究过程中,笔者着力引导学生关注农村生活,开掘其中蕴含的写作素材资源,打开作文的活水之源。
在研究实践中,笔者总结出三点经验:一是引导学生欣赏农村广袤无垠的自然风景,描绘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二是引导学生采集农村淳朴别致的民风民俗,表现农村生活的独特韵味;三是引导学生捕捉农村涌现出的新人新事新变化,再现农村特有的人情世态。作文教学时,可以采用片段写作的方式开展训练。比如,笔者曾以《农村邻里之间》为话题引导学生写作,结果发现,学生大都能够真实地描写发生在农村邻里之间的揪心事与快乐事,细腻地表现邻里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情感,取得良好的作文教学效果。
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开掘社会生活资源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蕴含了无限广阔的写作素材,其间既有社会关注的焦点人物与焦点事件,又不乏发人深省的平凡人事,这些都是极好的作文素材。对于农村高中生而言,他们并非缺少这些生动具体的社会生活资源,而是缺乏对这些生活资源的仔细观察与深刻体验。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笔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积极的尝试,总结出如下几点经验:一是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新闻,了解社会焦点事件,简要发表个人评判;二是引导学生关注感动社会的焦点人物,体验生活中的真、善、美,诠释生活的真谛;三是引导学生关注发人深省的寻常琐事,表达对平凡生活的理性思考。作文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借助书报、网络等工具发掘其间蕴涵的教育意义,并通过周记、片段、扩写、续写等作文形式展现出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科学学习既是个体建构过程,也是社会建构过程”,这种观念告诉我们,作文教学不仅是学生自主习得与提升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参与、合作共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作为参与者和引导者,可以通过指导学生主动地观照自我、积极地关注生活,从而达到“兵多将广,运筹帷幄”,顺利进入文思泉涌、愉悦创作的佳境,切实实现学生写作能力稳步提升、个性风采得以展现的有效作文教学的目标。
(代道舟 上海市工程技术管理学校 202164)
挖掘练笔资源 丰富写作素材 篇4
关键词:大自然,观察,生活,教材
大千世界, 万物生灵, 数不尽的人、事、物、景本来都可以成为学生笔下的作文, 但是由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阅历的局限, 思维的单一, 对很多事物其实是视而不见的。更何况把他们视而不见的事物转化为他脑中的语言, 再到笔下的作文, 更是难。所以对于作文的内容, 即选材———写什么, 是相当苦恼的。他们想不出写作的素材, 不会选材, 不知写什么, 那如何让孩子有物可写呢?
一、走进大自然, 提高观察能力
我所在的乡村小学, 蝴蝶、燕子常常飞来与我们作伴。出门五十米就是广袤的大自然, 春、夏、秋、冬四季在这儿次第轮绽。初春的油菜花, 到了暮春就成油菜籽了; 昨日还灿烂的桃花, 两个星期后就芳菲尽结了桃子; 冬天成熟的瓯柑, 是夏天暗香浮动的瓯柑花孕育的; 大路两旁的樟树叶, 一反常态, 春天落叶又长叶; 野蔷薇开得更恣意, 更自由; 有时候一个萝卜坑里可以有三个萝卜。春天的水田, 白鹭翻飞, 不仅仅是因为这里生态好, 是主要的是松了土的水田里有很多小虫子, 那是他们的食物……大自然远比想象中的生动美好, 它生生不息, 朴实又深沉, 让人敬畏。如何就地取材, 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我带孩子们走进大自然。
1. 描摹发现, 培养观察兴趣
孩子的观察能力, 是从观察兴趣开始的。如何在大自然中培养孩子的观察兴趣呢? 就要把孩子带出去, 鼓励他们多发现, 特别是发现有趣的事物。
当初春的气息涌动, 我带孩子们去寻找春天。我寻思着, 找到油菜花、桃花这些春天的符号孩子们就能感受春天。一路上, 大自然却给了我们很多惊喜。小草的绿嫩得让人怜惜, 田梗上到处是长得细细密密的野葱, 那么蓬勃, 带着初春的力量。一棵大樟树上的空鸟巢引起了孩子们无限的遐想———鸟儿们去哪了, 春天到了, 为什么还不飞回来。一只绿色的螳螂走错了方向, 在孩子们的手心跳跃……
于是, 在孩子们的笔下, 小草带着使命来, 给春姑娘耍杂技。螳螂遇到我们只是美丽的错误, 他只是来寻找他的食物的。空空如也的鸟巢, 盛满了鸟妈妈和鸟儿们对家乡的甜蜜的回忆。大树下, 忽然有鸟儿飞过, 却是过客, 不是归人。
无疑, 这些生动的素材成了孩子笔下与众不同的春天。在观察中, 有自己的发现, 有春天的生命在涌动。
2. 发现特点, 养成观察习惯
小学生观察兴趣十分广泛, 对周围的东西有强烈的好奇心, 观察时往往漫无目的, 忽视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部分, 这就要通过老师的引导, 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上个学期, 三上的第五单元找秋天, 我带着孩子们沿着找春天相同的路线, 找出秋天与春天的不同之处, 找一找秋天的景物有什么变化, 通过比较异同去感受秋天。
在秋天的乡野, 野鸭、麻雀在孩子们的笔下变成了主角, 在已收割了的稻田觅食, 享受着秋天的丰腴。路边的野菊花、蒲公英、狗尾草粉墨登场, 在孩子的作文里欣欣向荣。
孩子们在观察、比较中发现了秋天的特点, 在观察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3. 明确目的, 提高观察能力
观察事物有的放矢, 要有侧重点, 才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前, 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目的。
这个学期, 我上完三下第一单元的 《荷花》后, 我和孩子们去乡野看桃花。出发前, 我明确要求孩子要观察桃花的颜色、姿态。孩子们看在眼里, 记在心上, 他们眼里的是充满生机的活跃的桃花。我们来看看孩子笔下的桃花:
美丽丰富的大自然是学生取之不尽的作文素材, 观察的目的越明确, 眼中的写作的内容便越丰富, 就越能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和选材水平。
二、放眼生活, 丰富写作情感
小学语文课标要求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 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如何关注学生的生活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从生活素材中提炼或者发现教学的价值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呢? 我是这样做的:
1. 抓住契机, 引导即兴练笔
作文的训练以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为主, 但作文训练的契机往住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发生。在突发事件中, 学生会有感而发, 表达得更真实更自然。所以教师应该抓住任何一个有利时机引导学生即兴练笔。
我指导学生的作文 《狗在叫》: 有一天我们在上语文课, 然后窗外响起了凶猛的狗叫声, 我们想等它叫好了, 再接着上课, 可是它偏偏叫个不停, 而且一声比一声凄厉、狂躁。正在我们烦恼的时候, 忽然响起了一声另一只狗的叫声, 只一声, 先前那只狗便乖乖地不叫了。我意识到, 这是两只狗的故事, 他们在交谈。于是, 我启发班里等着上语文课的孩子, “先前那只狗为什么会那么连续不断地叫, 它想表达什么? 另一只狗为什么只叫了一声, 先前的那只狗便静下来了, 他们在说什么? 把你听到的, 想到的, 写下来, 与同学们交流。”
孩子们纷纷进行了充分的想象: 两只小狗在打架; 他们在比谁更灵活, 在相伴中谁更有领导权; 是水火不容的仇家, 为了点芝麻绿豆的小事在争吵; 声明自己不是只懦弱的小狗, 刨土技术不差; 一只被主人的绳子拴上的狗再威胁别人也无济于事。
还有一个整日看公主王子故事的小女孩相像了一个英雄救美的故事, 帅气无比的公狗救了母狗, 母狗很感激, 摇着尾巴表示要嫁给他。
我觉得这样的写作, 孩子们很喜欢, 他们乐意把自己放在这个场景中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2. 活动引路, 捕捉练笔素材
去年冬至节, 校外的工作室成员来和我们学校的全体师生共渡佳节, 开展冬至的活动。活动有诵诗、讲故事、做汤圆, 丰富有意思。学生按照一项项的活动写了作文。孩子们最喜欢做汤圆, 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了下来。
多么有意思的表达, 缘于孩子们对冬至节活动的喜欢。只有他们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入情入境了, 才能言之有物, 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
3. 亲历实验, 积累写作素材
在上三上第四单元的习作训练课时, 我们在教室里分小组做实验 《胖大海的变形记》。孩子们非常感兴趣, 对胖大海充满好奇。在我转身板书的时候, 有两个学生偷偷地把胖大海掰碎了, 想看看胖大海里面到底是什么。当胖大海在滚烫的开水里慢慢地泡也花的时候, 孩子们惊讶极了。他们用文字记录下了这一刻。
然后, 孩子们课余观察在水中的筷子, 炒虾子, 观察绿豆发芽, 玩墨水和玩钢笔。孩子们在观察中的体验真是丰富, 他们写下篇篇自己发现的惊喜, 观察的记录。写作内容来自于学生生活, 这样的写作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 这种经历或感受, 往往会触发学生的真切认知与真情实感, 学生写作文自然就会有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拉德任斯卡雅认为, 作文题目来源于学生生活, 要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 学生只有身历其境, 体会才会真切, 才会有跃跃欲试的写作欲望, 有了写作欲望, 积累了写作素材, 写作时才会积极思维和大胆想象。
三、深挖教材, 提升语言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与质量, 阅读课上, 课本里的习作资源也是不容忽视的。
孩子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 在阅读教学中, 挖掘这样的训练点, 引导孩子模仿创新, 从面提升语言能力。
1. 模仿教材写法
教材里面生动、丰富的语言可以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素材。孩子们学习三上的 《陶罐和铁罐》 后, 广泛寻找贴近他们生活的素材, 通过两个事物的对比和态度的变化, 刻划出两种不同的形象, 来说明骄傲必败的道理。我们班的孩子模仿了教材的内容、写作特点, 写了 《蜜蜂和蝴蝶》 《钢笔和墨水》 《瓶子和杯子》《墨水瓶和钢笔》等多篇寓言故事, 均写得生动、活泼。
2. 巧用课文插图
有时课文里的插图也是我们写作的素材。例如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第二幅插图。我在教学时, 让孩子们想象当你看到了这幅画时,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你的脑海里闪现了哪些连续不断的画面? 通过这样一写, 孩子们对教材所想表达的环保的重要性就更深刻了。
让课文里的插图动起来, 变成连续不断的画面具体的画面, 孩子有了这个素材, 就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把文章写得具体、生动。
3. 文本想象补白
小学语文课文大多选自名家之作, 这些作品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具有审美功能的表现性语言, 有很多 “空白” 点。这些 “空白点”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 而恰恰是作者谋篇布局的独具匠心。所以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 结合生活体验, 展开想象, 合理地补上言语的空白、情感的空白。
例如, 在学习 《翠鸟》这一课中, 为了让孩子们更体会翠鸟叼鱼时动作敏捷轻快的特点, 当孩子们读到课文的第3 小节翠鸟迅速叼鱼时, 我让孩子想画面, 写文章 《翠鸟叼鱼记》, 与同学比比谁笔下的翠鸟更厉害。
我们班一下孩子他笔下小鱼是这样机灵:
教材内容补充, 想象补白, 孩子们动笔时运用自己各种感观, 写作过程充满了趣味, 孩子的习作水平在素材的丰富有趣中提高了。
学生只有在大自然中提高了观察能力, 在生活中积累了习作素材, 在阅读实践中提升语言能力, 才能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楠.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策略.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4 (1) .
[2]吴立岗.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 1 (1) .
[3]孙建龙.小学习作教学的理论与实践.2007, 2 (1) .
教育资源素材学习体会 篇5
我从平时自己收集和处理教育资源素材时的体会发表如下几点意见:
一、我认为在收集资源时,首先从自己手头有的开始找,然后再考虑从网上找,不要什么都相信网络,这样毕竟要省时间。从网上下载时,也要有对比的去下载,因为网上的同类很多,但刚好适合自己所需的不一定多,比如视频、图片等,大多都要自己二次处理,这时就要考虑那些容易处理的问题,自己善长处理那些格式的素材的问题。
二、同一学科教师要合作进行收集。应主要根据每人所任学科、年级来重点收集,对于同一个年级、同一个学科的教师来说,甚至可以按章或单元分工,当然,如果偶尔碰到自己侧重点之外的素材,也应该收集与处理。
三、在资源的处理上,学校应有专人负责汇总与整理,充分利用校园网这些硬件、软件条件,在全校形成比较全面的、集中管理的素材库,供全校教师共享,以方便教师制作课件的需要。对于教师自身而言要尽量多学几种教学软件的使用方法,艺不压身么,不能动不动去求别人帮自己来做,可以自己做,也可以和同事一起来做。
四、教学资源要定期更新,删除过时的,及时补充新资源,做到与时代同步,与教学同步。
素材资源、环境资源 篇6
一、贴画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
我们将学校的贴画教育目标定位为“风采甘小——健康、快乐、创新”,以“引导美、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为指导思想,采用“贴画课教育为主,其他科目渗透为辅,与各种教育活动有机融合”的方针,开展一系列与时俱进的连锁活动。如“喜迎党的十八大”作品展览,“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贴画指导,“健康迎奥运”、“快乐的节日”现场贴画比赛等等,这些贴画活动都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在引导学生探索、制作贴画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感受国家积极向上的方针政策,感受节日热烈、欢快、富有激情的气氛,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借助贴画进行构思表现,引导学生体会生活的美,培养热爱民族艺术、拥护民族团结的情感, 能比较丰富的运用剪贴画艺术语言表达强烈的爱国、爱民族思想。
自开展贴画教学研究以来,我们从来不把贴画单纯地独立于学校,而是将贴画的主题定为“崇尚环保,化废为美”,把贴画教学与环保教育有机结合,双向互动,相互推进。一次又一次的活动,使师生们在收集、整理、利用废品的同时,进行环保、勤俭等教育。
二、贴画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每学期学校都划出一定的经费保证贴画教学的顺利开展,如给每个年级配备教学用书,每个年级都有展示学生优秀作品的展板,保证各种贴画材料的提供等等,并开辟了专门的贴画教学基地,为贴画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每年学校都要花一定的资金,将学生们亲手制作的各种材料的贴画进行装裱、配上镜框后挂在教室走廊或楼梯的转弯处。精美的作品展示,既体现了学校对文明风尚、文化氛围、和谐校园和艺术情趣的追求,也让学生亲身体验了参与美化校园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使学校大环境装饰与小设施布置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贴画教学与学科知识教学相结合
任何一门课,如果脱离其它学科独立生存,那它的处境将会变得非常艰辛,只有与其它学科相结合、相互延伸、相互影响,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科作用。老师们能结合语文、音乐等学科内容进行贴画创作,共同设计、布置贴画陈列室或美化教室。根据儿歌、童话设计和制作头饰或面具等,并表演舞蹈、童话剧等。用各种材料制作小型商品,并布置成小小超市或集市,模拟商品交易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造型游戏活动,对身边能找到的媒材的形、色感兴趣,对材料进行了联想,积极地动脑筋,结合语文、音乐等学科内容灵活地利用媒材进行创造,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感受。
如在上科学课时,老师带学生参观一些植物,并采集10片树叶标本,让学生对采集的标本进行树叶拼贴,并在树叶边上写上树的名称,加深对植物名称的和树叶形状的理解,同时掌握了拼贴的一些技巧和审美能力。为了便于分析了解,我们作分类统计(见表1、表2)
上语文古诗时,教师让学生准备好一些废弃物,如花生壳等。上好课后,让学生根据准备好的材料按照古诗的意思拼贴一幅画,可以多人合作。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更能掌握古诗所包含的意思,更能深刻理解古诗内容,同时对学生也进行了一次环保教育,提高了对贴画的兴趣。为了方便我们理解,我们作分类统计(见表3、表4)
四、贴画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
贴画教学就其本质来说,几乎是最具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和个性化的课程,孩子对贴画的感受、想象、欣赏、表现、审美和创作能力,与孩子的亲身经历和积极参与密不可分,常常因不同的人而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贴画教育特别适合通过开展综合活动课程的形式予以实施。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方式实施贴画教育,要求教师首先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经验为基础发扬课程资源,在学生的经验和艺术教育目标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在活动开始之前对活动进行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比如要做一幅蛋壳贴画,必须在课前引导学生搜集蛋壳,并清理蛋壳。其次,指导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去活动、体验及创造,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在一系列的活动中体验、感受、想象和表现;再次,尊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艺术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表现,采用开放性、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允许学生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生成新的目标、新的主题,让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兴趣盎然,不断加深认识和体验,不断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和提示,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和个性的充分发展开辟和创造广阔的空间。让学生通过美术作品把他们的感受表现出来,从周围生活环境变化中感受美,进而在作品中创造美,让美跟上时代的节奏。
五、贴画教学与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
在长期的贴画教学实践与研究过程中,我们不拘泥于当初的研究模式,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研究计划,并逐步开发了颇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① “贴画”作为特色课排进班级日课表 虽然,大多数贴画作品不能在短短40分钟时间里完成,但前期的搜集材料、初稿设计等过程,就是一个让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把贴画作为一门课排进日课表,足以证明我们对贴画教学的重视。
②每班设有一个艺术角 每学期初,学校都要求各班在布置教室时,专门留有一个空间,便于及时展示学生的贴画作品,在美化教室和校园文化的同时,更大力度地渲染气氛。
③月月赛 每个班每个月进行 “贴画小能手”评比活动,发给喜报,借此充分调动学生的贴画兴趣。
④每学期组织一次评比 或优秀作品评比或现场制作,每学期学校都将举行一次评比活动,通过评比,提高学生鉴赏美、评价美的能力,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⑤定期召开专题研讨会 学校每学期都定期召开二至三次贴画教学专题研究会,让老师们在集体研讨、同伴互助下自我反思,定期交流,开展“集体会诊”,以便于总结前阶段工作的得失,研讨下阶段的教学方向,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并逐渐摸索出贴画的制作过程大致分以下几步:
采集材料 → 构思、构图,设计草稿 → 分片取材、成型 → 修改、调整 → 粘贴 → 展示成果 → 评比优秀作品 → 保存优秀作品。
六、贴画教学与学校艺术类课程内容改革整合
为了更好地挖掘贴画艺术文化,使贴画艺术得以传承与发扬光大,让学生感受贴画艺术文化,我们不拘泥于艺术教材,把贴画艺术结合在艺术课堂学习之中。低年级学生重在欣赏熏陶、初步感知;中年级着重贴画技巧训练;高年级主要进行想象创作练习。
贴画教学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充分挖掘出了潜在在农村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拓宽了师生的教学空间,在这种艺术氛围中,师生共同感受民间艺术文化,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家庭,走进社会,感觉贴画艺术文化,又为社区服务,他们向老人虚心学习、求教,收集地方民间艺术,品味民间艺术那浓浓的气息。让学生接触社会,融于生活,把学生的触角引向社会、家庭,积极参与艺术活动,他们插上理想的翅膀,遨游在贴画艺术的海洋里!
素材资源、环境资源 篇7
一、让学生参加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 收集乡土素材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 才会做成什么文字。”这对作文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也说明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
过去, 农村的孩子是快乐的, 自由的。他们可以在田野里无忧无虑地奔跑, 可以目睹莲子、黄花梨从开花到果实成熟的整个过程, 并能亲口尝到清爽可口的黄花梨和莲子, 还可以看到春天把莲藕种下, 夏天荷花绽放到结出颗粒饱满的莲子, 并可以亲自采莲和剥莲……这些是最感性的认识, 是最丰富的写作素材。
然而, 现在的孩子, 在家里都成了“小皇帝”“小公主”。即使农村的小孩, 家长也很少让他们参加生产劳动, 因此使得他们缺少了亲身实践的机会。
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积极参与各种有益的活动, 去亲身体会。我鼓励学生周末主动去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 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父母工作的辛苦, 感觉到劳动所得来之不易。在采收的时候, 我也让学生积极参与, 就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收获时每个人喜悦的心情。这样, 学生从中体会到了劳动的苦与甜, 情感就自然流露, 写起作文来就得心应手了。在指导学生描绘家乡的美景时, 我鼓励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 观察田野中的各种植物。如看到稻田里金黄的稻穗, 就联想到“田野里铺满了金子”;看到果树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 就写出了“果园里挂满了紫水晶、绿宝石”等充满诗意的句子。通过这些活动, 学生的想象丰富了, 思维活跃了, 描绘生动了, 喜悦和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了, 一篇篇言之有物, 言之有情的习作就写成了。
二、教会学生注重积累, 挖掘丰富的乡土素材
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古人云:“立言之要在于物。”“物”即是写作材料。没有材料, 即使是写作高手, 也写不出好文章来, 这是毋庸置疑的。
家乡的建设面貌日新月异, 我们身边的很多事都是很好的写作材料, 但学生往往没有注意到。所以, 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镜头。在生活中出现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场景、事件或人物时, 教师应提醒学生把所见所闻及时记录下来。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用自己的“慧眼”细心观察, 善于发现, 学会思考。我们的生活环境几乎每天都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 告诉学生每天在往返上学的路上, 只要留心观察周围, 就会发现写作素材就在身边。学生摄取素材的能力增强了, 头脑里贮存的材料也多了, 写作时不再担心无米下锅, 写的内容自然达到言之有物。而且, 随着观察生活能力的提高, 他们的写作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了。
三、“授之于渔”, 让学生掌握方法, 巧用乡土素材
写作中运用乡土素材是学生一种主体性的认识过程和表达过程, 是一种独立思考、分析、判断和运用的过程。所以, 教师要明白“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 在教学中给予学生一定的策略和方法指导, 教会学生对获得的素材进行分析、思考、加工, 并充分发挥学生运用乡土素材的主体性。
例如, 指导学生写作说明文《南国梨王———黄花梨》时, 教师就可引用当地的导游词:黄花梨7月中旬采摘, 果实扁圆形, 果皮黄褐色, 果肉洁白脆嫩, 平均单果重250克, 最大果重达500克, 汁多味爽, 酸甜适口, 品质上乘。它含有果糖、蔗糖、钙、铁、胡萝卜素、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 具有润喉止咳、益脾理肺、促进食欲、帮助消化的功效。而且, 它的产量高, 经济效益好, 成为南方难得的梨果品种。果品深受市场青睐, 被誉为“南国梨王”。这样把乡土素材引用到作文中不仅仅是丰富文章内容, 还使文章真实、生动, 甚至还可能生发出新的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情节和具有独到而深刻的意蕴的内容。
有些学生收集了一些有关乡土素材的资料, 写作时却不懂得如何把自己收集的乡土素材运用到作文中。比如, 学生收集了高峰古道和金铙山景区的有关知识, 却不知道如何写到作文中, 不知道利用高峰古道的铺路石去赞颂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 不知道用金铙山上景色的秀美去抒发热爱大自然, 热爱家乡, 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对此, 我在教学中提醒学生要注意使用引申和拓展。如写《美丽家乡———我的梦》一文时, 我先给学生介绍了家乡建宁有许多美丽的景色, 比如“‘秀起东南第一巅’的金铙山, 就有高峰古道、雌雄双瀑、报国寺、石蛋群、仙女池、白石顶……每一处景观都让人陶醉”。之后, 我写了游人对环境的破坏, “但来游玩的人们却不爱护环境, 把食品包装袋, 矿泉水瓶等垃圾随地乱丢”, 并以此来告诫人们要爱护美丽风景。这是主题的拓展深化。
医学教学素材资源库的建设 篇8
关键词:医学,教学,素材资源库,建设,结构
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日益普及, 校园网建设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在加强其硬件建设的同时, 人们逐步认识到多媒体教学系统、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 只是教育信息化的硬件基础, 而教学素材资源库的建设才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因此, 注重教学素材资源库的建设。尤其是支持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的配套建设, 研究建设基于Web的医学教学资源库正成为教育技术与网络技术工作者们共同关注的课题, 也是实现多媒体网络教学首要的前提条件, 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可以说是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信息资源中心, 而医学教学素材资源库的建设又是医学教学资源库的基础和核心组成部分。医学教学素材资源库建设的质量直接决定着学校开展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成败, 直接影响学校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1 医学教学素材资源库简介
医学教学素材资源库是依据一定的规范与标准将多媒体素材的教学资源进行收集与管理, 并为教学提供支持性服务的系统。
医学教学素材资源库是将医学教学、科研及临床实践中获得的珍贵图片、音频、视频、文字等多种媒体资料收集、分类、整理的数据管理与应用系统。
医学教学素材资源库是医学教学资源库的一个最重要、最基础的子库。充分发挥现有校园网的优势, 开发出一个能实现高度共享、且教学资源丰富的数据库, 可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 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 有利于教师备课、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2 医学教学素材资源库建设的必要性、现状
2.1 必要性
多媒体教学系统、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日益普及, 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广泛应用, 促进了以学生为中心,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的发展。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要求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 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信息引导者。而为教师和学生构建这种良好的教学平台和学习环境就必须创建医学教学素材资源库, 供教师备课、教学及学生学习之用。
2.2 现状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各教学单位及教辅部门都积累了大量的医学教学素材。但是, 缺乏统一规划和技术规范。其教学素材的整理、保管及使用方面都存在着重复建设、各自为政, 缺乏教学资源互补和动态交流的现象。已制成和收集的素材, 仍处于分散状态, 大多数仅供持有者使用, 优秀的素材资源无法共享, 利用效率自然比较低。
3 医学教学素材资源库建设的组织原则
1) 具有规范性:资源的文件格式和分类标准要符合国家信息资源建设技术规范, 以利于最大范围实现资源共享。
2) 具有前瞻性:要建设可供给医学教学与研究、理论教学、实验实训教学、以及新型教学模式研究、学生自学等使用的教学素材资源库。
3) 具有科学性:教学素材资源库内容上要能够与学科知识紧密结合起来,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将教学资源库分为基础医学, 临床医学, 护理学, 医学相关技术, 公共基础等5个大类, 每大类下再根据需要划分相应的子类, 具体到每个学科。每一学科下再分为文本, 动画, 视频, 图片等子类, 便于用户查找所需资源。通过方便、快捷的浏览器能很容易地找到教和学所需要的资源, 以实现教与学的最优化;同时要具有易于为学生创造良好学习环境、易于帮助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结构。
4) 具有可扩展性:教学素材资源库要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 以保证与科学同步发展, 也能与飞速发展的教育教学相适应。
4 医学教学素材资源库的组织结构
建设医学教学素材资源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整个系统分布广泛, 覆盖面广, 因此, 系统构架应考虑其独立性、可行性以及易扩展性。资源库的建设要本着“实用、好用”的原则, 一是要为用户提供便于交互的界面, 二是要尽量减少教师和学生的复杂操作。三层B/S分布式数据库结构正好能满足以上需求, B/S (客户端和浏览器) 是一种典型的瘦客户端肥服务器端的结构, 它通过增加服务器端的网络应用程序来减少客户端的操作, 从而使客户仅需一个网络浏览器, 用鼠标一点或简单的键盘输入操作就可以访问到网络中的学习资源。
由于上述B/S分布式数据库结构的优点, 本文建立的教学素材资源库模型采用B/S (浏览器/服务器) 结构, 利用Internet的Web模型为标准平台, 建立位于内部局域网上的服务器, 并通过Internet连接其他教育网站, 使用户不仅可以随时随地访问本资源库中的资源, 还可以访问其他网站的相关资源。其中, 服务器包括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Web服务器负责接收远程或本地的HTTP请求, 然后根据请求从数据库服务器获取相关资源, 再将结果翻译成HTML及各种Script语言形式, 生成Web页面传回发送请求的浏览器。同样, 浏览器发出的添加、修改、删除数据记录的请求也要提交给Web服务器, 由Web服务器与数据库服务器协调完成。鉴于此种考虑, 整个系统流程划分为三层, 自底向上分为资源管理层、应用层及用户层。
4.1 资源管理层
负责低层数据库的日常管理, 包括资源的入库、修改、删除、属性设置等相关管理功能。只有具有相应权限的用户才能进行这级操作。由于教学素材资源库需要不断更新、扩充, 为保证资源库资源的质量, 对于新上载的各种教学素材资源应先进行审核, 以决定是否进入相应的资源库。这个功能相当重要, 它决定了素材库中素材的质量和数量, 以及素材库的刷新率和访问次数。
4.2 应用层
实际上是系统提供各种功能的网页动态生成层。在Web服务器中存放有各种应用模块, 包括资源查询检索模块、课件生成模块、资源上传模块和资源管理模块等等。通过这些应用模块, 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 在备课时选择各种形式的教学资源进行灵活组织和编排, 形成具有教学个性的课件, 让教师在授课时充分体现自己的教学特点。学生也可根据学习的需要选择素材资源, 辅助学习, 进行测试。应用层的效率高低直接决定了整个系统质量的好坏, 因此这层的实现方案尤为重要。
4.3 用户层
由Internet浏览器组成, 面向终端用户———教师与学生。用户通过浏览器与服务器相连进行有关操作, 包括从资源库中查询所需资源并下载到本地机, 进行有关素材资源的上传和学生在网上进行学习、交流、测试等。
总之, 在B/S这种模式下开发的教学资源库共享平台, 用户界面、管理界面完全通过WWW浏览器实现, 使得用户、管理人员能够方便地、方式多样地与教学素材资源库系统交流;可以面向更广阔的用户;方便系统的维护和升级。
5 小结
医学教学素材资源库是高校利用校园网开展多媒体教学、多媒体网络教学以及学生基于校园网络资源进行自学的前提和基础, 它在校园网络教育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只有存储的医学教学素材资源丰富、优质、实用, 才能在各种网络教育应用系统中真正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
医学教学素材资源库的建设对推进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育观念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将为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志惠.教学素材资源库的建设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07, 6 (2) :130-131.
[2]徐英卓.基于B/S的教学资源库模型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03, 7 (3) :37-39.
素材资源、环境资源 篇9
一、观察自然素材,培养美术素养
自然蕴含着天然的美,是最真实的艺术。美术课作为初中生视觉艺术教育的主要阵地,应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亲近自然,仔细观察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在仔细的观察、体验、感悟中,进入艺术的想象和创造,用灵巧的笔和手描绘、表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例如,可以尝试让学生将自然中的叶子带进美术课堂,通过学生仔细的观察、丰富的想象、灵巧的画笔,制作有趣的叶子拼贴画。叶子,代表生命的希望和激情,展示着大自然生机勃发,又因“红花还需绿叶扶”,寓意着不逐名利、无私奉献的平凡和超然。因此,叶子是极具代表性的自然课程资源。美术课,我们带领学生漫步在校园内的绿化带,让学生仔细观察各类花草树木的叶子,并让学生尽力搜集更多形态的叶子,不放过任何造型独特的叶子。在观察、搜集叶子的同时,学生深切地感受了大自然巧夺天工的美丽。接着,让学生将搜集来的叶子洗擦干净、抹平,通过对叶子的外形、色彩、大小、纹理进行仔细观察,再构思即将创作的画面,完成初步的设计底稿。最后,学生根据各自的想象和设计思路,完成形态各异、具备艺术特色的叶子拼贴画。总结本课,学生以常见的叶子为素材进行拼画制作,在创作内容的选择上,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学习兴趣,在宽容愉悦的氛围中,学生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最终制作出生动活泼、栩栩如生的叶子拼贴画,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的美术思想,体验了创作成功的愉悦。
二、搜集废品素材,根植生态理念
生活美,美在自然;自然美,美在生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固体废旧物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处置这些废旧物品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生态问题。在美术教学中,如何使生态理念、环保意识根植于学生头脑,是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的。笔者结合教材安排了“废品回收、变废为宝”的美术课程内容,即对精心挑选的生态教育素材进行一定的技术加工和提炼,然后通过美术作品建构整合,创新地表现出对废旧品的回收利用的价值。这样,在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同时,利用生态教育素材向学生渗透了变废为宝、保护生态的理念,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以七年级“泡沫塑料造型”一课来说,课前,我让学生搜集身边的泡沫塑料废品,如一次性餐盒、包装保护性泡沫块等,同时准备好课上要用的造型工具,如画笔、涂料、美工刀等等。接着,让学生欣赏教材中的各种泡沫塑料造型作品,感受艺术造型的同时,也直观感受废旧品的利用近在眼前。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准备好的素材共同创作或临摹造型作品。不少学生创作完成后,都表示对以前扔掉的垃圾感到很后悔。通过这种废旧品重新利用的造型创作,学生的美术创作技巧有了一定的提高,更重要的是生态理念深深根植同学们的心中。
三、汇聚人文素材,探索悠久历史
人文素材是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生活中,人文素材比比皆是,涵盖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悠久历史、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民间工艺、建筑风格等内容。这些内容都可以作为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方向,比如,可以通过与老人交谈、参观历史博物馆或历史纪念地、开设历史专题讲座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当地悠久的历史传统,再让学生通过一定的艺术想象,用美术手法再现历史沧桑,可以刻画一个典型的历史人物,可以表现一段悲壮的史实经历,也可以再现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表现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方式。笔者地处中国红十四军建军地江苏如皋江安镇,在美术课程资源开发时,充分利用了这样的人文资源优势。笔者利用清明节活动的契机,和学生一起来到如皋红十四军纪念馆,听讲解员认真讲解当年红十四军建立和发展及最后悲壮惨败的历史,同时参观各种历史记载、图片及实物,重温了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在学生对这段历史有了充分的认识和感悟之后,我让学生打开画板,以“纪念红十四军的战争岁月”为主题,根据自己的所看、所闻、所思自由创作。最后,学生都呈现了丰富多彩的作品,有深入刻画红十四军军长何昆的,有整体表现红十四军英勇无畏、冲锋陷阵抗击敌人的,还有表现战争时期人们水深火热生活状况的,等等。通过这些美术创作,学生在提高创作技巧的同时,也更加了解了家乡的历史,树立了珍惜幸福生活的观念。
四、结束语
素材资源、环境资源 篇10
1.1 研究对象
以甘肃省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10所兰内全日制本科院校和天水师范学院、河西学院等4所兰外全日制本科院校的体育课程资源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的发放采取现场和邮寄的方法,问卷的填写者是各院校体育院系(部)熟悉该校体育课程资源情况的领导和专职体育教师,以及非体育专业的学生。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见表1。
调查对象涵盖了甘肃省内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地理位置的全日制本科院校,调查对象基本能代表甘肃省高校体育课程资源的整体情况。此外,还采用了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推理法等。
2 体育课程资源内涵的界定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其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即课程实施所需要的各种资源;狭义的课程资源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体育课程资源,是指体育课程设计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人力、物力以及各种资源的总和,包括体育教师、教材、学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场地、器材、时间和空间等一切有助于体育课程设计的种种因素[1]。
本文从课程资源功能的角度,把体育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体育课程资源和条件性体育课程资源[2]。其中,素材性体育课程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体育课程的素材或来源。比如,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情况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内容组成形式。借助前述条件性体育课程资源,体育教师将体育技术知识传授给学生。调查结果显示:14所高校依据教育部的教学大纲,把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健美操、田径等八项运动项目作为必须开设的体育课程内容向学生教授;部分院校将网球、体育舞蹈、跆拳道、散打、野外生存、定向越野、攀岩等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作为选修课程向学生开设;鲜有院校将锅庄舞、旋鼓等传统体育项目作为大学体育课程内容进行教授(见表2)。
在对体育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时我们发现:他们认为需要增设的运动项目中网球、游泳、羽毛球位列前三位。在问及增设运动项目的障碍时,均表明体育场地设施和师资情况为主要问题。在对调查数据的分析中我们还发现:甘肃省高校内只有一所高校有游泳池,并开设游泳课程。而在被调查的学生和老师当中最为热衷的一项体育运动就是游泳。
当前,甘肃省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主要存在如下两个方面的缺失。第一,对我国传统体育项目引入课堂的较少(武术除外);第二,新兴的体育项目在高校的普及和推广程度较低。高等院校既应当是各种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的园地,同时也应当是先进与新兴文化的播撒地,这样才能使在校学生在传统与新兴、民族与异域的多重文化氛围当中受到熏陶与教育,真正担当起未来先进文化传播者的重任。
3.2 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分析
200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指导纲要》(简称《刚要》),规定了基础体育课,选项体育课,选修体育课,保健体育课。一般情况是,大学一年级上基础体育课;大学二年级上选项体育课;选修体育课是在一、二年级体育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育理论水平和体育实践能力,根据学校教学条件和学生的个性、爱好分班组织教学。保健体育课是为个别身体有异常和病弱学生开设的必修或选修课,有针对性地组织康复、保健的体育教学活动[2]。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高校进行了多种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出现了多种教学模式。第一种“三段型”模式:一年级开设基础课,二年级开设专项选修课,三、四年级开设选修课。目前甘肃省半数高校采用这种模式。第二种“分层次型”模式:一、二年级都开设专项选修课,其中有基础班和提高班。第三种“三自主型”模式: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教学模式。第四种“俱乐部”模式:主要是模仿国外高校那种松散的、非学科性质的俱乐部,仍以课程性质出现。调查结果见表3。
相对于20世纪90年代单一的一、二年级必修课模式,近些年来甘肃省高校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有了较大的改变。通过对甘肃省普通高校的调查,发现我省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以“三段型”模式居多,占调查学校的71.4%;其他几种模式较少,分析结果为:体育场地等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的不足,是导致无法实施其他多样化教学模式的主要障碍[3]。
3.3 体育课程类型的分析
《纲要》要求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四个学期共计144学时),修满规定学时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普通高等学校对三年级以上学生(包括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调查结果见表4。
从调查情况分析看,所有的高等学校一、二年级都已开设体育课程(四个学期共计144学时)。但还有部分普通高校未对三年级以上学生(包括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有的学校即使对高年级学生开设了体育选修课,但也大多流于形式,并没有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所以收效甚微。在被调查的学校中都反映高年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明显减少,学生的身体形态、素质、技能等综合指标在高年级普遍有所下降[1]。因此,可以认为目前仅在一、二年级开设体育课程还不够,应进一步合理、有效、积极地开设高年级体育课程,以满足学生在校期间身心发展的需求。另外,仅有5所被调查高校对体弱病残学生开设了体育保健课,未能体现出高等教育的平等性[3]。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新兴体育项目和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引入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较少,影响并制约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新兴文化的推广及普及。
2.被调查的高校中有71.4%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采用“三段型”;大学体育课程教材版本繁多,难以统一;在体育课程类型方面,高年级虽然开设了体育选修课程,但大都流于形式;鲜有针对体弱病残学生的体育保健课程,未能体现高等教育的公平性。
4.2 建议
1.将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和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引入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当中,丰富校本课程内容。
2.增加高年级学生体育选课的机会和学分权重,制定完备的考评体系;针对体弱病残学生开设体育保健课程,使每一名在校学生都能感受到体育的阳光。
摘要: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和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甘肃省14所全日制高校体育课程资源现状“素材性”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调查与分析,旨在理清甘肃省高校体育课程资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推进我省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甘肃省,高校,体育课程,现状,调查
参考文献
[1]杜治华.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开发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6):92-94.
[2]梁金柱.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辽宁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资源的调查与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瞿昂.高校体育课程资源的若干理论问题探讨[J].浙江体育科技,2007,29(6):59-61.
[4]陶玉流,王螽庆.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23(88):75-77.
素材资源、环境资源 篇11
学生对于中文掌握的好,除了因为这是学生的母语之外,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学生一直都在“说”中文。学生长期处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潜移默化的就会增加对中文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学生英语的提高,是与“说”英语分不开的,学生在“说”英语的同时,会增加对英语的理解,长此以往英语的能力自然就会提高。
一、有效的利用教材,提供说英语的素材
有的学生和老师可能会觉得译林版新教材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不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水平而忽略了教材,其实教材的编排和内容对于学生的提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1、按照教材的编排进行讲读
有时老师习惯自己去改变课本的课程顺序而根据自己的喜欢去进行课程的讲授,这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在复习时找不到规律。因此老师要尽量按照教材的编排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才有的抓头,知道如何进行复习和预习。先讲单词,然后warming up,之后的课文和课外拓展及练习,都是有一定的规律课循的。
2、各个板块的合理运用
教材的编排很好的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以话题为主线,任务为主导,辅以功能和结构项目。每个单元围绕一个话题展开,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交流和探析等方式,更好的学习和利用了英语,让学生自己更好的获得了英语能力的提高。每课前的漫画设计,能够很好的将学生引入课题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入的设计目的在于激活有关的相关知识,并介绍后面内容的语言应用;阅读时文章的正体,贴近学生生活,内容丰富有趣,也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英语能力,并且围绕着课后的相应联系,能够很好的提供巩固基础。词汇、语法、综合技能等都是为了更好的训练学生的能力,老师要将每个版块都很好的运用起来,这样学生的各个英语技能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合理的运用教材,学生的能力自然会更好的提高。
二、丰富的课上活动,创设说英语的环境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做游戏。课堂上长时间的拘束只会让学生丧失兴趣,不利于学生长久的发展,因此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丰富的活动。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够以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英语练习,在娱乐中学习,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厚。
1、场景模拟
老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对话或者场景的模仿让学生即兴发挥。如Hello一课,就可以让学生模拟第一次见面时进行的自我介绍的对话,学生充分的利用了课堂所学的知识再结合自己所积累的英语水平进行对话练习,学生开口“说”英语的同时掌握了更多的知识,而且懂得了如何和别人进行配合。
2、情景活动对话
老师也可以在课前组织不同的小活动或者对话等以此来增加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和能力。如My Family一课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带一张家庭照然后在课堂上介绍自己的家人。这种课堂活动能够很好的拉近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彼此之间更了解对方,而且学生也能增强对家庭的感情,最重要的是练习了英语,积累了知识,锻炼了开口说英语的能力。
3、演讲练习
老师也可以定期在班级内组织英语口语比赛,让学生在竞争下更好的进步,有条件的也可以组织校内的口语比赛,进行更多的英语交流,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能够很好的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能力,也能找到自己和其他人的差距所在,能够更好的进步。
4、有效的奖励
一根铅笔,一个文具盒等,不用太贵重,但是这样一种“奖励”是从精神上对学生英语能力的一种肯定。小学生的竞争欲望很强,对于这种奖励学生会非常渴望去得到。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开口说英语,课下也会认真的进行练习。长此以往,不用进行奖励也可达到良好效果
三、加强学生对说英语的兴趣,提升说英语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说英语有兴趣,学生才会开口去说英语。老师可以给学生看一些英文的动画片,让学生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可以给学生听一些英文的音乐,增加学生对说英语的兴趣。
例如,教师根据书本的知识点自行编一些简单的英文歌曲来增加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很好的转移到英语,在学习这种自创的英文歌曲时学生的英语水平得到了很好的提高,而且说英语的能力也在提高。音乐的律动,歌词的准确学生都会跟着感觉自行去矫正,这样学生就不需要老师一遍遍的强调,而是因为兴趣而自己去进行练习和提高。课上课前的小活动,平时的有趣的英语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英语的应用性和实用性,都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对英语的热情自然也会提高。课后老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有趣的英语练习,如用今天所学的英文单词编一首歌曲或者是对话;寻找跟课堂内容相近的英文短剧或视频等,也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生掌握英语的能力很强,老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增加学生对说英语的兴趣,让学生喜欢上说英语。同时在进行课外延伸时要先合理的运用课内的语音视频等,只有基础牢固才能进行课外的延伸。总之,老师要让学生多“说”,学生才能“说”好,学生的英语口语才会真正的得到提高。
素材资源、环境资源 篇12
一、生活为本, 素材本土化
课标中所谓“立足生活”就是指生活是习作的源泉, 没有生活就没有习作。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 而是生活的必需, 跟说话完全一样。”一般认为,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 那么, 作为语文重要组成部分的作文, 它的外延也应该等同于生活。本土化作文教学就是立足于学生本土生活, 即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少量的社会生活等, 以及本土的历史文化、人情习俗、风景名胜、民间工艺、民间艺术等均为习作训练的课程资源, 从中发掘、捕捉习作素材, 充分使习作素材本土化, 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处处是作文。
1.习作训练素材本土化就是强调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入手。要求我们要走进儿童生活, 关注儿童生活, 关注儿童身边的环境、文化、活动等一切, 使教学要“贴近学生的实际”。课标“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这一精神, 就是要教师引导学生习作的“真”实践———本土化生活的“真”体验, 积累丰富真素材, 以解决学生“无物可写”、“无话可说”的窘境, 落实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2.本土化校本课程为习作本土化素材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都十分重视课程资源开发和校本课程的实施, 许多学校根据实际开设了丰富的、具有本土文化气息的校本课程:如挑幡、武术、泥塑、竹编等传统文化校本课程, 小养殖、种植的劳动校本课程, 每年一次的“教育实践基地活动”课程, 同时还设有军训、射击、长征教育、科技制作等项目, 这无疑是不可多得的本土化习作素材, 应重视引导学生留意积累。
二、因地制宜, 体验多元化
本土化生活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体验的内容自然也是多元的。教学中要结合本地实际, 因地制宜, 引导学生积极从生活中学习积累, 学会感受生活, 尤其是感受本土化的童年生活。我们要为他们提供条件和机会, 根据实际制定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内容与计划。例如, 我们农村孩子分阶段完成这样的体验任务:用西瓜做个小灯笼;做一个小动物标本或植物标本;赤脚走一段田埂或山路;用木头或竹子制作一件小武器;学做一个手工编一个小玩意儿;采一次野果或摘一次水果;用水果制作一种饮料;采一束野花;学干一件农活;认识并尝试一件木工工具或农具;养几只田螺或泥鳅;围一次小水坝;摘一次菜;烤一次地瓜;煮一次八宝粥;认识一种新型农用机械;学种一盆蔬菜或泡一次豆芽;学做家乡特色小吃 (包饺子、做芋饺、炒豆子、包粽子) 等等。丰富学生生活体验, 积累生活经历。
教学中不仅要重视体验内容的多元, 还要注意引导体验形式、手段、方法的多元。同一事物或同一件事, 也要注意角度不同, 时段、季节不同的体验等, 从中关注变化, 学会观察、分析、思考。此外, 还应注意引导个体体验与团体、群体体验的不同效果, 鼓励有创意的体验。如在指导学生写“家乡的光饼”时, 笔者精心策划, 让学生确定不同的角度, 自主选择至少参与三项关于“光饼”的体验活动: (1) 观察老师傅制作光饼过程; (2) 亲自试着制作几块光饼; (3) 采访光饼致富能手; (4) 参观家乡光饼致富村———房村, 了解它的过去; (5) 和家人做一次光饼小吃; (6) 调查身边不喜欢或喜欢吃光饼的人群, 及其原因; (7) 研究光饼储存办法 (常见方法, 尝试体验哪种好, 有没有更好的) ; (8) 为光饼做包装设计; (9) 调查光饼制作的环境、卫生; (10) 传统烤光饼和现代烤炉烤光饼工艺的异同调查。并由此派生出的体验活动:光饼与肯德基比较调查, 思考怎样让光饼像肯德基一样走向世界;了解祖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有趣的饼。只有深入研究本土生活, 精心设计, 适时适当安排, 立体感知, 学生才能获得对事物多方面、多角度的认识, 也才会呈现出多姿多彩的体验过程、结果。
教学实践中, 学生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体验任务或作业时, 通常存在一种通病:要么敷衍了事, 要么简化过程, 很难达到老师设想的效果。其次, 教师缺少有效的引导, 学生感受不深, 常表现出无话可说, 更谈不上自己的见解。因此, 有时教师应做体验的先行者、与生同行者, 及时把握时机, 有的放矢地做实、做细体验的引导, 使学生在体验时目标明确、选择的角度有利、步骤方法正确、侧重点突出。并能做到有效观察、思考、收集、记录等, 努力让其经历有所强化, 情绪有所触动, 心灵有所启迪……切实丰富学生的内心生活、情感世界, 真正为写作训练积累大量的一手素材。这样也才能确保写作时“呈现眼前, 浮于笔端”、“我手写我口, 我口说我心”真实表达所见、所思、所想。
三、抓准契机, 习作训练智慧化
习作教学的关键是导练。将习作训练渗透到学生生活中去, 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 成为生活中的必需。而让学生有东西写、愿意写、能够写, 是导练成功的前提。我们的生活是没有彩排的。感动、喜悦、惭愧等情感常常会在瞬间应境而生, 境过而逝, 因此我们要像摄影师、记者、猎人那样时刻准备出击, 寻找并把握一个个精彩的生活瞬间, 用心、用笔记录下美好的生活, 表达交流情感、感悟、记忆。教学中, 不应局限于每周两节的作文课, 囿于课文命题的习惯做法, 而是要善于发现本土生活的习作切入点, 顺应学生心理, 准确把握学生强烈的表达意向、愿望、情感、需要等的时机, 智慧地引导学生多样化地训练。
1.一材多用, 因“材”导练。难得的好素材, 应当充分发掘它的作用, 精心设计和安排, 抓住某个点, 辐射几个面, 贯穿多种体验, 形成多元习作训练, 让学生的语言得到丰富的训练。如围绕家乡的“竹”这一素材, 让学生自主选择, 进行两种以上形式的习作训练: (1) 写一篇关于某个竹艺、竹编制作过程的说明。 (2) 向游客介绍家乡的竹, 写一篇导游词。 (3) 写一份家乡竹品种及其竹笋的营养和经济价值的调查小报告。 (4) 想象竹山、竹品、笋竹城的未来。 (5) 为竹产品 (竹席、竹地板) 做一份广告设计, 写一份广告语或广告设计说明。 (6) 赞扬以竹致富的领头人。 (7) 记自己走进小竹林, 赏竹或种竹、摘笋、挖笋、剥笋、吃笋等趣事。 (8) 介绍自己参观竹加工厂的经过。
2.应境而生, 因“境”导练。习作训练只有在学生心理无设防的情况下, 因置身情境中, 有强烈的表达欲望, 才能有话可说、有话想说, 否则, 习作兴趣就会减弱, 情感就会降低。有时, 一句话就像个导火索, 引发出口头表达的良好情境, 在情境中, 充分尊重学生, 教师不轻易评论, 让学生在心理无设防的情况下吐真言、表真“理” (自己的见解或观点) 、诉真情。如一次开学初发新书, 一本极其褶皱的新书十分显眼, 如何发出呢?我突发奇想地举起书, 当众问哪位同学会要, 一位调皮的学生竟然掷地有声地抛出一句话“哪个傻瓜会要那样的破书?”教室里一阵轰然笑声后, 窃窃私语。突然, 一位学生竟站起说:“我要!”又是一片唏嘘……借此情境, 让学生“大做文章”———因置身境中, 肺腑“真言”跃然纸上:知识是不会皱的;书的本质是一样的;一“念”之差, 两种态度;对不起, 我错了!……
3.情到深处, 因“情”导练。小学生是多情的, 而又多变的。关注其情绪变化, 在发生变化之时, 善于抓住其情感, 许多事就变得简单多了, 习作训练也是如此。有一年, 开学已过两个多月, 笔者突然被调到六年级方老师任教的班级代课。因她高度近视, 又出现眼疾, 无法继续胜任, 即将离任, 学生对方老师依依不舍, 于是, 上课之初就顺“情”推“作”, 和学生聊方老师, 激发学生说出方老师与自己在一起时的乐趣, 你三言、我两语, 话如泉涌, 情难自禁, 事后学生写下如《方老师的眼镜》、《幽默的方老师》、《再见, 亲爱的方老师》等感人挚诚的习作。
4.以媒为介, 因“媒”导练。生活中的一部手机、一种新玩具、一条信息、一则新闻、一张图片、一篇课文、一种特产、一种小吃、一场电影等都可能是引起班上同学谈兴未艾的话题。学生迷恋的玩具, 如溜溜球、小陀螺、航模、三国游戏卡片, 等等。它们总能掀起一阵阵校园流行风, 并由此派生出各种生活冲突。教师只要灵活地顺应学生兴奋点, 引导学生留意其中的情形, 观察其中情态变化, 由衷而言, 就能自然成文。如:班上掀起一股玩溜溜球的热潮, 不论男女生, 许多同学课间都兴致勃勃地耍弄。有的技艺娴熟, 玩法花样繁多;有的动作笨拙, 需反复琢磨;有的相互切磋, 沉浸其中;有的同学上课时还偷偷摩挲着, 不肯放手……笔者抓住这一兴趣点, 创设了自己———一个“笨老师”真诚向同学们拜师学艺的情境:一拜知识高者为师, 介绍溜溜球的相关知识;二拜技艺高者为师, 以比赛选拔老师, 并传授技艺, 示范讲解;三拜玩品高者为师, 谈玩物节制、玩中学问、玩中见品格等观点。学生在老师的巧妙引导下, 《笨老师学艺》、《三人行, 必有我师》、《当一回老师的老师》等习作悄然流淌于笔下。
5.活动为核, 因“需”导练。集体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部分, 活动是集体生活的核心。在班集体中, 但凡开展活动, 就应该充分让学生参与小社会的预演, 激发他们的兴趣, 巧设门槛, 富有挑战, 调动学生对习作的需求。如在班干部的选拔中, 模拟总统选举, 开展不同职务的自我推荐或推荐他人 (写推荐书) , 参与竞选的主要班队干部要进行竞选演讲, 确定后就职演说, 参与班级工作后要写阶段工作小结或述职汇报, 其他同学也可对他们进行工作评价写评语;东西丢了, 写个寻物启事;离家到实践基地活动, 独立自主生活一个星期, 多天没有见父母, 写一封信与父母交流;学校班级发生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给班主任或校长写个建议等。应生活需要进行导练, 使学生能感受到习作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素材资源、环境资源】推荐阅读:
中考热点素材:保护环境06-14
中考话题作文素材积累:环境08-31
有关保护环境的素材作文400字10-13
森林资源与林业资源06-11
人力资源资源开发论文08-25
环境资源10-20
环境容量资源05-15
环境与资源06-25
资源和环境07-31
上海人力资源经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