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环境现状

2024-09-12

资源与环境现状(通用10篇)

资源与环境现状 篇1

摘要: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 我国的矿产资源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目前, 我国对矿产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 但是, 近几年来, 我国的矿山开采工艺和采矿方法虽然有了巨大的进步, 产能和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然而不合理、大规模的矿山开采仍然会破坏当地的环境资源, 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负面影响。文章主要介绍我国矿山生态环境现状,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环境保护的措施。

关键词:矿山开采,现状,环境资源,保护措施

0 引言

矿产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 对矿产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但是, 近几年来, 一些采矿业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 对矿产资源进行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 这不仅影响了矿山及其周围的生态环境, 影响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 而且还严重地制约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当前, 矿山开采对环境的破坏, 是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各类环境问题中最重要的类型之一, 我们要给予高度的重视。

1 我国矿山生态环境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对矿产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 这使得采矿业快速发展起来。目前, 我国的矿产开发总规模以跃居世界前列。然而, 目前许多矿业公司目光短浅, 他们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不但损毁了当地的土地, 破坏了矿区环境, 还诱发了许多地质灾害, 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不可估计的损失。例如矿山开采直接破坏土层和植被;不合理的开采导致水土流失、土层下降、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开采过程中的“三废”严重污染环境等, 这些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下面分析一下当前我国矿山生态环境现状。

1.1 占用和损毁土地

目前, 随着矿山开采业规模的扩大, 矿业开发占用土地面积增大、损毁土地程度加重。据有关部门统计, 近几年来, 全国矿业开采时的尾矿堆放占地、露天采坑占地、采矿塌陷占地以及为采矿服务的厂房、矿区、交通设施等总共占地和损毁土地约176万公顷, 这种大规模的占地和损伤土地, 势必造成全国耕地面积的减少, 加剧我国耕地紧张的局面, 加剧人地矛盾。此外, 矿业活动, 还会大量破坏当地植被和土体, 造成土地沙化或荒漠化, 使农作物难以正常生长, 造成农业减产或绝收, 给我国的经济带来严重的损失。

1.2 引发地质灾害

过度的、不合理的开采矿山也会引发一系列的地质灾害。例如在煤、铁、铜等金属矿床的开采中可能会导致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矿井突水等地质灾害, 在一些建材类矿山的露天开采过程中可能导致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此外, 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废渣不合理的堆放也会造成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如河南秦岭西峪沟金矿就是由于将开采过程中的矿渣堆放在沟底, 阻塞了河道。1994年7月, 由于受暴雨的侵袭, 导致沟内汇水携带大量矿渣形成泥石流, 这不仅严重破坏了当地的道路及人们的生产生活设施, 而且在这场地质灾害中有51人丧生, 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负面影响。

1.3 破坏地下水资源

当前不合理的矿山开采, 使地下水均衡系统受到严重破坏。 (1) 有些煤、铁、铜矿业在开采时导致部分区域地下水、地表水渗漏, 地下水位下降, 甚至有的地区地下水位降达数10 m, 地下水位下降使地表严重缺水, 严重影响了当地农作物生长和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2) 采矿过程中废渣的堆放和废气的排放也会使当地水环境发生变异, 甚至恶化, 如泉水干枯、河水断流、地表水入渗或区域性、流域性水体污染, 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3) 矿业活动, 使昔日的青山绿水变成荒山秃岭, 使原本像屏障一样的森林变成茫茫大漠。因此, 我们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恢复矿山环境、防治矿山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2 矿山环境问题的防治及保护措施

2.1 加强矿山环境保护立法建设

要想有效治理矿山开采过程中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首先矿山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要加强矿山环境保护立法建设, 环境保护工作要想真正有章可循, 也必须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规章制度。例如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绩效考核制度、问题责任追究制度、矿山生态环境恢复的标准制度、环保指标考核实施办法、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等, 使矿山开采单位严格执行这些制度, 使矿山开采的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从而在源头上防治破坏矿山环境和扭转矿山生态恶化的趋势。此外, 在健全环境保护立法建设方面, 矿业单位还要不断改革现有的已不利于新形势下环境保护工作的规章制度, 设计并建立能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的环境保护体系和规章制度, 保证矿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完善矿山环境保护监管机制

我们知道, 一个企业要想顺利发展, 就要加强监管工作, 矿业也不例外, 只有建立科学完善的矿山环境保护监管机制才能保证矿山环境恢复工作的顺利进行, 才能保证矿业的持续发展。因此, 矿山开采部门应该对环境监管机制进行探索和研究, 充分发挥环境保护监管机制的力度, 保护生态环境。

1) 监管部门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 明确矿山环境监管工作模式和职能分工, 使矿山环境保护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

2) 矿业部门要严格审查矿山开采方案、矿山环境影响报告、环境保护和恢复工程计划等, 避免不合理的开采方案和恢复工程计划给矿山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

3) 矿山在开采过程中, 监管部门也要时刻进行监督, 一旦发现开采过程中不合理的废渣堆放, 或者开采技术不当导致的地面下沉、山体滑坡、地下水位下降等现象要及时报告给有关领导, 及时寻找解决的办法, 避免不合理的开发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失和恶劣影响。

2.3 建立并健全企业自身的环境保护机制

矿山开采企业要积极寻求一条环境保护的科学发展之路, 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一方面, 企业自身要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要充分发挥环境保护职能, 要在国家宏观环境保护的规划和指引下有针对地对矿山环境进行监督, 把对矿山环境管理的承诺落实到组织战略和日常规划的运作中, 落实到矿山开采的系统工作中。另一方面, 矿山企业要建立完善的环境目标评估程序和决策模式, 鼓励矿业员工发扬主人翁精神和爱岗敬业精神, 加强矿业员工的环境保护意识, 并且要求员工经常对企业自身的环境保护行为进行评价和反思, 对在开采过程中污染环境、损伤土地、污染地下水等一系列危害环境的问题进行科学有效的治理, 恢复矿山环境生态系统。同时, 采矿企业还要大力提倡清洁投入、清洁生产, 运用环保技术开发矿产资源, 从根本上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4 加强科学技术应用, 促进矿山环境恢复

矿业开采不断改变和破坏矿区周围的环境, 不但造成了环境污染、地质灾害、生态破坏等严重后果, 而且还严重影响了矿区群众正常的生活和社会稳定。目前, 我国因采矿累计占用、破坏土地达743万公顷, 这使我国的人地矛盾日益激化, 已成为我国社会高度重视的问题。因此, 对矿区污染土壤的生态恢复已成为当下的重要任务。首先, 矿业在矿山开采的过程中一定要摒弃过去那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矿业模式, 寻找先进的科学合理的矿业开采模式。同时矿山开采企业还要采取先进的矿山环境修复技术, 例如运用生物修复技术、地球化学工程修复技术, 综合利用植物、微生物、化学等修复方法等, 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工作。如美国西弗吉尼亚布法罗煤炭公司运用生物修复技术将长期采煤产生的地表沉陷积水区改造成为湿地和野生动物栖息地, 这样不仅有效治理了环境, 还使生物多样化, 维护了生态平衡。

3 结语

总之, 人类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以满足自身需要, 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 也给当地环境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因此, 在开发矿产资源的同时, 及时治理矿山环境是当前矿业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是矿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我国政府和矿业单位应研究并制定相关保护政策, 加强矿山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工作, 保证矿业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发旺, 王贵玲, 侯新伟.矿业开发环境地质链及其控制[J].地学前缘, 2001, 8 (1) :107-111.

[2]白中科, 王文英, 李晋川.矿区生态重建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J].煤矿环境保护, 1999 (13) .

[3]李慧明.环境外部性与绿色消费[J].中国环境报, 2006 (2) .

资源与环境现状 篇2

我国面临的十大环境问题 1.大气污染问题

2000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95万吨,居世界第一位。2000年我国烟尘排放量为1165万吨,工业粉尘的排放量为1092万吨。大气污染是我国目前第一大环境问题。2.水环境污染问题

我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源),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了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3.垃圾处理问题

目前,我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达8.2亿吨,综合利用率约46%。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1.4亿吨,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装物和农用薄膜导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全国各地。4.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

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积还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我国每年遭受的强沙尘暴天气由20世纪50年代的5次增加到了90年代的23次。土地沙化造成了内蒙古一些地区的居民被迫迁移他乡。5.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多亿吨,每年流失的土壤养分为4000万吨标准化肥(相当于全国1年的化肥使用量)。6.旱灾和水灾问题

20世纪50年代我国年均受旱灾的农田为1.2亿亩,90年代上升为3.8亿亩。1972年黄河发生第一次断流,1985年后年年断流,1997年断流天数达227天。有关专家经调查推测:未来15年内,我国将持续干旱。而长江流域的水灾发生频率却明显增加,500多年来,长江流域共发生的大洪水为53次,但近50年来,每3年就出现一次大涝,1998年的大洪水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7.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

我国是生物多样性破坏较严重的国家,高等植物中濒危或接近濒危的物种达 4000~5000种,约占我国拥有的物种总数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在联合国《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6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中国有156种,约占总数的1/4。我国滥捕乱杀野生动物和大量捕食野生动物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屡禁不止。8.加入世贸组织与环境问题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将面临两方面新的环境问题。一方面是国际上的“绿色贸易壁垒”。由于我国目前的环境标准普遍低于发达国家的标准,我国的食品、机电、纺织、皮革、陶瓷、烟草、玩具、鞋业等行业的产品将在出口贸易中受到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国际市场对中国的矿产、石材、药用植物、农产品、畜牧产品的大量需求,可能会加重我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破坏。同时,我国可能成为国外污染密集型企业转移的地点和大量的国外工业废物“来料加工”的地点,这将极大地加重我国的环境问题。9.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

三峡工程是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巨大的水利工程。该工程定于2003年开始发电。三峡建成后对地质环境、水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有效防治库区污染是目前摆在三峡建设者面前的一大课题。10.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难降解的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开始显现。国际上今年签署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我国是公约的签字国。其中确定的首批禁止使用的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我国的环境介质中多有检出。这类有机污染物具有转移到下一代体内,并在多年后显现其危害的特点,也被称为“环境激素”或“环境荷尔蒙”,危害严重。目前这类有机污染物广泛存在于工农业和城市建设等使用的化学品之中。

资源问题主要是指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资源的过量开采和不合理开发利用而产生的影响资源质量的一系列问题。同人口问题、环境问题一样,资源问题说到底也是发展问题。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以及生态危机等一系列的世界性问题,已经直接威胁到我们和子孙后代的生存。

第一个问题,是资源利用效率明显偏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第二个问题,近年来的资源需求增长加快,资源约束矛盾不断加大。第三个问题,环境污染严重,并没有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环境保护现状

一是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综合作用得到充分发挥。2008年,环境保护部共批准建设项目环评文件400个,总投资达2.7万亿元。对总投资1905亿元的49个项目环评文件做出退回报告书、不予批复或暂缓审批的决定。有序推进规划环评,把区域规划环评作为受理审批区域内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环评文件的前提。开展高污染行业专项执法活动,查处未批先建项目1824个、未落实“三同时”要求的项目3167个,并督促整改到位。

二是污染减排取得好于预期的明显成效。2008年,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330万吨/日,新增燃煤脱硫机组1.02亿千瓦。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与2005年相比分别下降9.66%和13.14%,二氧化硫“十一五”减排目标提前一年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有望如期实现。

三是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取得新进展。《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实施情况考核暂行办法》已经国务院办公厅转发,重点流域省界断面水质考核制度全面建立,成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的重要抓手。截至2009年年底,“十一五”规划安排的2714个治污项目中,已完成1762个,占64.9%。

四是一批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得以解决。2008年,环境保护部联合国务院九部门开展重金属污染企业专项检查,共检查企业9123家,查处环境违法企业2183家,取缔关闭231家,停产整治641家。联合发改委等八部门,深入开展2009年全国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各地出动环境执法人员242万多人次,检查企业98万多家次,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万多件,挂牌督办2587件,119名责任人被追究责任。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后督察,检查饮用水水源地3177个,取缔关闭企业831家、直接排污口220个,拆除违法建设项目780个。

五是“以奖促治”政策带动农村环保工作广泛开展。中央财政设立农村环保专项资金,投入15亿元,支持2160多个村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示范建设,带动地方投资达25亿元,直接受益农民达1300万人。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已完成30个省(区、市)数据接收入库和初步审核工作。

六是三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获得丰硕成果。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顺利完成,共组织动员57万多人,调查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4大类普查对象592万多个,全面掌握了我国污染源排放的基本情况。环境宏观战略研究完成既定任务,形成了战略研究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等一系列重要成果,提出了继续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等重大命题。水专项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所有项目和课题立项论证工作基本完成,启动32个项目,230个课题,占“十一五”拟启动课题的96.6%。

七是环保规划实施与能力建设取得新突破。“十一五”环保规划实施首次达到进度要求,部分指标超额完成,主要规划目标有望首次如期实现,是截至目前执行得较好的一个环境保护五年规划。

资源与环境现状 篇3

利用自行建设的教学网站与网络课程,让学生上网交作业,并通过讨论区讨论课程内容。

每两周上两节课的方式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并在课程结束前让学生上台报告各组的研究结果。

课程进行当中,老师担任的是辅助、提供资源与接受询问的角色,并不干涉小组的研究过程。

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一:课程内容与评价方式的说明

活动目标:(1)让学生知道本单元所要探讨的主要内容与结构。(2)让学生知道本单元的评价方法与标准。

活动内容:

活动二:主题探讨与分组

活动目标:(1)让学生知道观察的重点。(2)让学生知道分组的目的与原则。

活动内容:

活动三:确定研究主题

活动目标:(1)让学生知道确定研究主题的原则。(2)让学生确定研究主题。

活动内容:

活动四:提出研究计划

活动目标:(1)让学生知道研究计划书内容拟定的步骤。(2)让学生完成研究计划书。

活动内容:

活动五:资料搜集与整理归纳

活动目标:(1)让学生知道资料搜集的来源。(2)让学生知道如何搜集与整理资料。

活动内容:

活动六:报告结果与问题讨论

活动目标:(1)各组学生提出报告结果。(2)各组提出所遭遇的问题和他组学生讨论及交换意见。

活动内容:

教学评价

以历程档案评价(Portfolio assessment)为主。

档案内容包括主题探讨与确定问题过程资料、研究计划、搜集的资料、讨论的过程与态度、结果的报告等。

至于科学知识、过程技能及应用的评价,可以用纸笔评价及实践性评价加以辅助。

反思与建议

本活动设计以“做研究”的方式进行,由于学生对于这样的教学方式并不是很熟悉,因此整个进度比预计的进度稍慢了一些。不过通过教学者适时辅导,各组最后的研究报告内容都还算丰富、完整。

此外,由于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时间长达12周,对于小学生而言,似乎有些太长,因此建议教学者适时地让学生发表阶段性成果,并加以建议或鼓励,藉此得知学生的研究进度与研究方向,同时也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资源与环境现状 篇4

关键词:林场资源,发展现状,环境保护

国有林场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 在实践过程中必须培育好管理好森林资源, 因此做好基础性管理工作是林业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由于林场资源在管理过程中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果不及时对资源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 则必然影响林场资源后续发展。 环境保护对区域性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只有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才能满足林场资源发展现状的要求。 在实践发展过程中需要工作人员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及时对资源的类别进行分析, 掌握具体控制标准。

1森林资源和环境保护间的关系

在合理应用森林资源的过程中, 需要重视自然环境和资源间的关系, 做好保护工作, 了解森林资源和环境保护间的关系。

1.1采伐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伐木环境对周围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伐木会引起环境的物理变化, 包括水土流失、土壤退化等。 长此以往, 对坡的稳定性造成影响, 由于生物因素对采伐目标有一定的影响, 需要对含蓄水功能进行分析, 根据地表径流的实际情况, 了解周围的供水情况。 清除植被和地面堆积物对保护环境有重要的影响, 需要对有机物进行分解, 了解整个变化过程, 适应环境保护的要求[1]。

1.2植树造林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人工造林本身存在很多不良反应, 为造林而清除原来的自然植被, 会因原植被的丧失而影响生态经济价值, 同样也造成径流增加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等。 人工造林会出现输入化肥、除草剂等污染源, 用量过多, 进而出现环境污染的情况。

2当前林场森林资源的发展现状分析

基于林场资源发展形势的特殊性, 在后续干预过程中, 需要从资源的发展现状入手, 满足环境发展体系的要求。 但是林场森林资源种类比较多, 缺乏合理有效的控制机制, 必然会影响资源的整体应用。 以下将对当前林场森林资源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2.1林地侵占严重

在林业发展过程中, 林地的面积是固定的, 禁止出现占用林地的情况, 但是在林场森林资源的后续管理中, 存在资源应用不当的情况, 导致森林资源的发展和环境存在矛盾的情况。 随着我我国经济不断发展, 油煤气的开发、高度公路及土地成立项目对森林资源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果出现违规操作的情况, 则向森林资源中心区域延伸, 占有现有的土地资源。 由于林业政策和集体林权制度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化, 在后续应用过程中, 需要从当前发展现状入手, 结合森林资源的实际应用情况, 对资源应用形式进行调整。 此外在应用过程中会存在归属权不明确的情况, 增加了森林资源的管理难度[2]。

2.2森林资源破坏严重

根据森林资源当前发展现状, 需要对环境问题引起重视, 从根源处入手, 掌握资源的管理现状。 城镇绿化用地对森林资源的应用现状有一定的影响, 在实践过程中存在森林资源破坏严重的情况, 部分工作人员铤而走险, 肆意盗取森林资源, 对区域性资源的应用率造成影响。 在具体管理过程中缺少合理有效的制约性制度, 在整个干预过程中, 保护机制不合理, 必然影响资源的利用率。

2.3森林火灾发生频率高

林场森林资源后续应用阶段, 对防火设计系统有一定的影响。 但是在具体管理阶段, 由于林场管理涉及到很多村庄, 部分村民的自身防火意识比较差, 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存在违章用火的情况, 导致火源很难控制。 此外在林场森林森林资源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 部分游客在林区内烧烤, 清明节祭祖, 由于防火意识不健全, 导致违法用火防不胜防, 增加了森林防火工作的难度[3]。

2.4森林资源管理机制不健全

在森林资源的后续管理过程中, 基于影响因素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必须以完善的管理机制为基准, 减少干预性因素的影响, 适应环境保护的后续要求。 但是在林场森林资源管理阶段, 缺乏合理有效的干预性措施, 现有的森林预防管理机制不健全, 增加了管理难度。 此外森资源的应用对检测效果有一定的要求, 如果存在信息反馈不及时的情况, 必然导致资源应用结构不合理, 预防检测服务不到位, 和现代林业建设不适应[4]。

3如何强化对林场森林资源的管理

根据林场资源发展形势的要求, 在后续控制和应用过程中需要做好相关处理工作, 明确影响因素, 做好森林资源的管理, 进而提升资源的利用率。 以下将对如何强化对林场森林资源的管理进行分析:

3.1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复杂性, 在后续控制阶段, 要充分考虑生物资源类型与主要保护对象的特点, 基于制约性因素的复杂性, 在利用过程中, 由于制约性因素比较多, 影响程度存在比较大的差异, 对保护机制造成严重的影响。 在具体干预过程中要注重森林资源的保护, 根据经营的目的或者保护对象, 判断森林边缘的利弊。 造林形式本身比较复杂, 要充分利用森林采伐形式, 根据块状形式的要求, 以林为单元, 构建有效的景观, 为了避免出现景观水平在同质性的情况, 必须了解栖息地的环境, 为生物多样性的遗传多样性提供基础。

3.2增加科技投入

森林资源具有面积广的特点, 在后续管理过程中, 必须从当前现状入手, 掌握影响因素的具体要求, 确定最佳控制标准。 林业院校需要从区域性森林资源的应用现状入手, 加大对森林资源的后续管理。 此外在后续管理过程中, 基于保护机制的特殊性, 必须贯彻落实相关保护机制, 不断提升林地生产力, 提升经济收入。 其次要提升林业工作人员的素质, 对其进行定期的培训, 掌握更多的林场森林资源的保护机制, 将具体应用技术落实到实践中。 此外由于现有的管理形式和林业发展现状存在很大的出入, 需要对环境保护机制进行分析, 落实技术体系[5]。

3.3确定改造机制

针对已有森林资源改造形式的特殊性, 在后续干预过程中, 要对森林资源类型进行分析, 确定最佳控制标准。 森林资源的发展和旅游业存在一定的联系, 需要持续推进树种结构的调整, 做好改造防护机制。 其中基础设施的建设对环境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要以现有的管理目标为基准, 将景区开发和外部基础建设结合在一起, 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在改造过程中, 涉及到的影响因素比较多, 工作人员必须从林场发展现状入手, 制定系统有效的改造变革机制。 坚持景区开发与外部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主体景区开发与农家乐、 渔家乐发展相结合, 进而促进我国林场资源的可持续发展[6]。

3.4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的宣传力度

森林资源建设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保证, 在后续利用阶段, 要明确森林资源的应用现状。 在林场建设过程中需要强化对森林资源保护意识和生态建设意识, 不断增加宣传教育力度。 农民在林业资源管理过程中, 必须了解生态保护意识, 让全体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到造林活动中。 此外在林场检查过程中, 需要开展有效的宣传活动, 建立系统的生态知识体系, 让林业工作人员对日常保护工作引起重视, 做好知识的普及工作。 此外在后续建设过程中, 可选取典型的案例, 做好社会宣传教育工作, 将相关知识体系落实到实处, 促使国有林场不断发展壮大。

4结束语

根据林场森林资源发展形势的特殊性, 在后续干预过程中, 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 掌握影响因素和干预标准, 满足森林资源发展形势的要求。 环境保护对区域性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要根据具体控制形式的要求, 对整改措施和控制标准进行解析, 落实具体的管理工作。 工作人员要对资源应用形式和保护机制有一定的了解, 从生态保护方面入手, 做好一系列保护措施, 提升森林资源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吴进波, 厉定虎, 张帆.永嘉县林业发展前景[J].科技资讯, 2012, 09 (16) :108~109.

[2]何锋, 何全全, 姚志芳.森林防火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03 (16) :228~229.

[3]杜晓敏.水嘉县森林消防队伍建设与发展[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23 (6) :216~217.

[4]范冲, 谢青青, 左维秋.黑龙江省森林资源评价和生态环境保护对策[J].林业勘查设计, 2013, 02 (12) :590~592.

[5]高兆蔚, 王爱华.闽江流域森林资源现状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J]林业资源管理, 2013, 02 (04) :58~60.

资源与环境现状 篇5

我国旅游资源环境现状、发展趋势及保护对策

目前,我国旅游资源环境的现状不容乐观,旅游资源环境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研究旅游资源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旅游资源环境发展趋势,并提出环境保护的对策就显得十分重要.

作 者:宋志敏 崔树军 作者单位:郑州煤田职工地质学院,河南,郑州,450053刊 名:郑州煤碳管理干部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NGZHOU COAL MANAGEMENT INSTITUTE年,卷(期):200116(2)分类号:F592.3关键词:旅游资源现状 旅游资源问题 环境保护

资源与环境现状 篇6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烟台市7个城区的16所中学。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书籍、上网查询大量相关的体育课程环境资源等方面的资料,了解体育课程环境资源对体育课程的重要性,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1.2.2 问卷调查法

采用自编《烟台市中学体育课程环境资源现状调查问卷》(学生/教师卷),对烟台市体育课程环境资源现状进行调查。邀请多名专家对该问卷的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都符合效度检验要求。在进行前后两次调查分析之后,所得的相关系数大于0.86,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1.2.3 专家访谈法

通过走访烟台市体育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对当前的中学体育教育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确定本课题的可行性。

1.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有效的统计。

2 体育课程环境资源

董斌[2]提到:体育课程环境资源对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非常重要。课程环境资源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前者主要指自然和条件环境资源,后者主要指软环境资源(主要包括课程领导者们的思想、学校规章制度、教学管理和发展规划等)。本文将分别从体育课程环境资源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着手,重点分析体育课程设施的基础配置状况、当地拥有的自然地理资源以及学校外的体育课程环境资源,有针对性地对体育课程环境资源目前存在的缺陷合理地进行开发和利用。

3 烟台市中学体育课程环境资源的现状

3.1 烟台市中学体育课程硬环境

3.1.1 自然地理课程资源特色

烟台有着得天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资源,这里有大海、沙滩、山川、河流,有风景宜人的滨海广场。市区中学可以通过学校的合理组织进行一系列的校外体育活动,来充实校内相对单调缺乏新鲜感的体育项目。所以,对于市区中学,应合理地利用和开发自然环境资源,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改善自然环境资源,使其更好地为体育教育服务[3]。

3.1.1. 1 学校开展的体育活动项目

调查结果显示:烟台市学校春季春游,秋季越野跑和爬山体育活动开展的次数较多,而登山、游泳、沙滩排球、打雪仗和滑冰等活动项目开展的次数较少。(表1)这些都严重浪费了烟台自身所拥有的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

3.1.1. 2 教师带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校外地点

从表2看出,教师带领学生在校外参加体育活动的地方:最常去的是田野;其次是山地、沟渠。学校周围一般都有荒地、草地、沟渠、田野等。出于为学生的安全着想,学校方面不组织学生进行校外体育活动。

3.1.2 体育基础设施资源及开发利用

刘贺[4]指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无论是对于市区中学,还是对市区周边中学都有着决定性的发展作用。最大限度的对学校场地器材进行合理开发,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学习。

3.1.2. 1 体育基础设施配备情况

调查表明,烟台市中学在整体的体育基础设施配备上严重匮乏,对满足学生日常活动需求上较紧张,还有学校场地器材不全面,严重制约着学生体育爱好的学习。

3.1.2. 2 中学体育设施配置达标情况

根据《中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烟台市体育设施资源配置达标情况如下所示:从表3中可以看出,烟台市中学只有篮球架和乒乓球台达到目录的要求,其余设施均未达到最低要求。

3.1.3 课外和校外体育环境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早自习前的体育活动、课间体育活动以及课外体育活动等都是课外体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5];形式多样的校外体育资源,如社区体育活动、少年宫、健身俱乐部等对学校体育资源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

经调查发现,烟台市中学生每周从不参加、参加一到二次、参加三次课外体育活动的比例分别为30.25%、40.58%、29.17%。而我国新课程标准规定,中学生每周不得少于两次课外体育活动。依照这个标准来看的话,烟台市中学生只有40.58%达标,还不到总调查人数的一半。(图1)

3.2 烟台市中学体育课程软环境

3.2.1 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以及教师接受培训的力度

通过调查可知,有40.08%的烟台市中学学校领导很重视体育课程,有26.35%的领导比较重视,可以看出,学校大多数的领导对体育课程重视程度比较大,符合现代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但是约有12.88%的校领导不重视体育课程教育,这与学校淡漠现代教育思想,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片面追求升学率有很大的关系。从体育教师的培训情况看,能经常和定期进行培训的学校,主要是教育经费有保障的部分企业和一些地、县(市)级重点学校,这类学校约有52.23%。在省和地县教育行政部门要求下,体育教师偶尔参加培训的学校约为19.59%,还有23.61%的学校体育教师没有参加过培训,这与校领导不重视和教育经费短缺密切关联。(表4)

3.2.2 学校教学管理与评教活动的开展

烟台市中学中对体育课堂教学以及课程文件管理较好的学校约有50.23%,约有12.33%的学校教学管理差,主要是由学校的管理制度、校领导的不重视、体育教师懒散和不求上进有关。在教学评优活动中,约有63.5%学校对教学评估工作开展得较好,20.01%的学校定期开展教学评优活动,13.24%的学校偶尔开展教学评优活动,仅有3.23%的学校没有开展。

3.2.3 家庭体育锻炼情况

对于家庭而言,家长带领孩子一起体育锻炼,在充分利用现有环境资源的基础上,不仅能够达到增强体质锻炼身体,而且对整个家庭关系的融洽有促进作用。调查结果显示,较多的家长和孩子偶尔一起参加体育锻炼,每周一起参加一次或两次的较少,每周一起参加三次以上的几乎没有。

3.2.4 场地对中学生开放情况

从表6可以看出,烟台市有将近一半的场地器材对中学生全部开放,有的部分开放,少数场地很少开放,还有场地从不开放。

4 影响烟台市体育课程环境资源的因素

4.1 自然环境资源利用不足

烟台市依山傍海,环境优雅,空气清新,是得天独厚的天然氧吧,拥有丰富的海洋水资源。大多数中学没有很好的利用这一资源,使得教学资源浪费,同时使学生缺少了接触大自然的良好机会。

4.2 场地设施经费匮乏

烟台市中学场地环境严重不足,每人平均1平米左右,究其原因主要由于学校体育经费严重不足,刘旭东[6]指出:学校领导往往不能重视学生体育运动方面的发展,会导致体育教育活动的开展进程缓慢,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使学生学习新的体育项目的机会较少。

4.3 保障激励机制匮乏

学校没有对体育课程环境资源进行专门管理的机构,导致体育教师不能及时的获得体育课程资源的利用情况,不能做到对体育课程环境资源进行时时监管,更不能对体育课程环境资源进行更好的优化。

4.4 家庭体育锻炼观念落后

学生家长带领孩子一起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太少,家长在家庭体育中不能对孩子在正确的引领作用,对体育的理解错误,对体育锻炼的观念缺乏,不能够很好的利用开发身边现有的自然环境资源,更不能跟孩子一起自制体育器材。对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起到阻碍作用。

5 烟台市中学体育课程环境资源的现状与开发利用的对策

5.1 大力开发自然环境资源

学校内外的自然资源都是极丰富的课程资源,应大力开发利用。首先,自然地理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否则就谈不上开发和利用了;其次,要有安全和周密的组织工作,以及学校其他部门的配合与协作。

5.2 建立配套的保障激励机制

学校要有对体育课程环境资源进行专门管理的机构,使体育工作者能够及时的获得体育课程资源的利用情况,对体育课程环境资源进行时时监管,实现体育课程环境资源的更好优化。此外,建立专门的体育课程环境资源评价体系,为体育课程环境资源的正常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5.3 合理利用现有体育设施资源

学校要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进学生健康,就必须要有足够的体育场地、器材作为物质保证。在发挥体育设施资源的同时,要对其潜在功能进行科学开发。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所具备的基本情况,正确处理好“利用”与“安全”的关系。

5.4 充分利用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

学校要充分利用烟台市的自然优势,鼓励学生多走出校门,带领学生走到大自然中去参加校外体育活动,调动学生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满足学生追求新奇的心理需求、增强体质、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从而促进新课程目标的实现。

5.5 加大自制体育器材和自建体育场馆的力度

烟台市中学体育经费投入不足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我们应该鼓励学校和教师自制一些教学用具,同时建设一些简易的场地,以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首先,对小运动场地的改造必须保证学生运动的安全性,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其次,在对运动场地进行调整的同时要考虑到学生实际使用的基本情况。

5.6 因时因地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

因受场地、器材所限,各学校的体育教师完全按照教材或者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进行教学是不现实的,所以体育教师在实践中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而不是完全照搬教材的内容,只要使学生达到了锻炼身心的目的,都是殊途同归。

5.7 提高家庭体育锻炼的观念

中学生体育课程不仅仅只来自学校教师,更来自家庭。学生家长应该对中学生体育锻炼起指引作用,带领中学生多参加一些体育锻炼,不仅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更对促进整个家庭关系的和谐起到推动作用。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有针对性地对中学体育课程环境资源进行合理分析。结果显示,目前中学体育课程没有充分利用自然地理资源,没有丰富的场地器材作为保障,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以及教师接受培训的力度不够,学校教学管理与评教活动的开展不充分。由此提出了对自然环境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强化体育设施资源的合理使用、实现校外体育资源的投入使用等有效策略,为有效利用学校体育课程环境资源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中学,体育课程环境资源,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季浏,汪晓赞.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刘曙华,董斌,彭志辉.甘肃省中小学体育课程素材环境资源现状与开发利用研究[J].体育科技,2014,(2):35-37.

[3]张学忠.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若干理论问题的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1305,(4):45-46.

[4]刘贺.对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探讨[J].浙江体育科学,2004,(3):24-25.

[5]季浏.体育课程与教学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资源与环境现状 篇7

关键词:环境税,资源与环境现状,必要性

环境问题是目前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GDP高速增长的同时付出了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严重的代价, 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瓶颈。2007年6月, 国家发改委制定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出, 我国将拟开征环境税。2008年1月10日, 国家税务总局地方税司副司长杨遂周表示, 资源税改革方案有望2008年公布, 具体实施条例也将于2008年出台。

1 环境税的概念

环境税发展至今, 可以表述为:国家为实现公共职能 (包括环境与资源的保护、污染的治理等社会公共事业) 而凭借其政治权力, 依法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 并将该收入不仅用于环境成本的内在化, 而且还用于对环境损失或环境损失的接受者进行支付, 同时用于鼓励或限制某种特殊行为的形式, 以改变纳税人的行为, 朝着有利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创造条件的各项与环境相关税收制度的总称。它主要包括污染税、资源税、绿色环境税收优惠减免, 以及政府为实现特定的环境目的而筹集资金的税收等几种。

2 我国的资源与环境现状

近年来, 先是油价飞涨, 随后粮食价格又飙升, 极大地影响了人民的生活, 国际资源紧缺状况愈演愈烈。资源最本质的属性之一是有限性, 在经济学上表现为稀缺。资源稀缺是研究资源分配问题的首要问题。如果某种资源存在竞争利用的状况, 那么就说明该资源是稀缺的。因此, 除了人们普遍认为稀缺的矿产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外, 水、森林、空气等可再生资源, 由于污染、乱砍滥伐等已成为稀缺的资源———环境资源。

2.1 我国的资源状况

2.1.1 耕地资源紧缺。

2007年我国净减少耕地4.07万公顷。90%的天然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 其中严重退化草原近1.8亿公顷。全国退化草原的面积每年以200万公顷的速度扩张, 天然草原面积每年减少65~70万公顷。20世纪80年代以来, 北方主要草原分布区产草量平均下降幅度为17.6%, 下降幅度最大的荒漠草原达40%左右, 典型草原的下降幅度在20%左右。因此, 沙尘暴、水土流失等情况严重。

2.1.2 水资源紧缺。

2007年七大水系的408个水质检测断面中, 只有50%的断面满足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26.5%为Ⅳ~Ⅴ类水质, 超过Ⅴ类的断面占23.5%。近海海域296个海水检测点中, 达到国家Ⅰ、Ⅱ类海水水质标准的占62.8%, 比2006年下降4.9个百分点;Ⅲ类海水占11.8%, 上升3.8个百分点;Ⅳ类、劣Ⅳ类海水占25.4%, 上升1.1个百分点。未达到清洁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14.5万平方千米, 其中严重污染海域面积为2.9万平方千米。

2.1.3 能源消费量大。

从表1可以看出, 2007年我国各种能源的消费量巨大, 这对于能源储量本来就不富裕的我国来说, 形势严峻;从图1可以看出, 2003~2007年, 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呈逐年递增趋势, 而能源的过多消费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

2.2 我国的环境状况

当前我国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 各种污染排放总量巨大, 环保投入又不足, 环保科技水平不高, 这就导致污染排放很难控制以及污染的治理工作困难。2008年, 内蒙古地区发生了12级的沙尘暴, 虽然没有造成很大的伤亡损失, 但背后的环境问题是显而易见的。

2.2.1 土地退化严重。

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356万平方千米, 占国土总面积的37.1%, 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千米。水生态系统失衡, 早涝灾害频发, 河流断流现象加剧, 不少湖泊萎缩, 天然绿洲消失, 现有水库蓄水量减少, 湿地破坏严重。一些地区由于严重超采地下水, 造成地下水位下降, 形成大面积漏斗区, 而且水污染严重。

2.2.2 平均气温上升。

2007年全年平均气温为10.1℃, 比2006年升高0.2℃。气温上升与能源如煤、石油等的过多利用有直接关系, 植被的减少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而气温上升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2.2.3 空气质量较往年有所好转, 但情况仍不容乐观。

2007年, 在检测的557个城市中, 有389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Ⅱ级以上 (含II级) , 占检测城市数的69.8%;有152个城市为Ⅲ级, 占27.3%;有16个城市为劣Ⅲ级, 占2.9%。

2.2.4 城市生活垃圾和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

2003年, 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00亿吨, 比2002年增加6.3%, 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为1 941万吨。危险废物产生量为1 171万吨, 比2006年增加17.1%, 城市垃圾以每年8%的速度递增, 对环境和人民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2.3 原因分析

分析我国资源消费巨大、环境污染严重的原因,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资源与环境的定价扭曲, 缺乏有效的经济手段对环境资源进行综合管理以及把资源与环境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机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人类只会追求私人的边际成本最小化而不顾社会边际成本, 同时过度利用廉价或免费的资源与环境为自己服务。此时, 十分重要的解决办法就是资源与环境的合理定价及有偿使用。

3 国外环境税的实施情况

作为较早进行环境税实践的北欧国家, 丹麦的环境税收体系比较完善。主要有普通能源税、二氧化碳税、二氧化硫税、垃圾税、车用燃油税、自来水税、特定零售商品包装税、一次性使用餐具税、氯化溶剂税、杀虫剂税、镍镉电池税。丹麦环境税收的一个主要成果是使经济的增长不再伴随着能源使用的相应增长, 不同能源种类占总能源供给的比重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垃圾税则使垃圾量1987~1997年减少了26%, 垃圾循环利用的比例亦大大提高;实施镍镉电池税成功地扭转了镍镉电池使用每年20%的增长趋势。

荷兰在实施环境税后, 二氧化碳排出量削减了1.5%, 废水净化率1980~1991年从51%上升到74%。同时, 制造业排放的废气物也减少了80%。

瑞典在1991年开征的硫税使石油燃料的硫含量降至低于法定标准的50%, 二氧化氮税的征收使得二氧化氮排放量1990~1992年减少了35%。

4 我国开征环境税的必要性

我国目前虽然有一些与资源环境相关的税种, 如消费税、增值税等, 但是还没有形成环境税收法律制度的框架体系, 现行税制中缺少以保护环境为目的, 针对污染环境的行为或产品课税的专门税种。而综合我国的资源与环境的现状来看, 我国亟需这样的税收来通过市场机制分配环境与资源, 以达到保护资源与环境的目的。此外, 发达国家的环境税制, 特别注意保护该国经济的竞争力, 同时也对我国产品竖起了关税壁垒, 对我国经济的竞争力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因此, 在我国开征环境税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王郁.环境税收法律制度国际比较研究——兼论我国环境税收法律制度[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2006.

[2]王雪青.环境税收的经济学分析与建议[J].江苏商论, 2008 (2) :156-157.

[3]曹锦秋.刍议我国开征环境税的必要性[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1) :68-70.

[4]雷明.开征环境税的意义[J].时事报告, 2007 (7) :38-39.

[5]凌欣.我国环境税法律制度研究[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2) :108-111.

[6]何志浩.西方国家环境税及其借鉴[J].统计与决策, 2007 (21) :149-150.

资源与环境现状 篇8

在此基础上, 我选择我县周边不同发展层次的农村幼儿园, 进行了问卷调查, 并根据问卷调查提供的量化资料, 分析农村幼儿园本土资源创设环境现状及主要的影响因素, 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和对策。

一、农村幼儿园利用本土资源创设环境的现状

(一) 幼儿园发展现状

我县幼儿园的前身都是由布局调整合并后空闲的校舍转型而来, 学校规模不大, 校舍陈旧, 幼儿玩教具几乎为零。在这样的基础上起步, 建成一所独立的农村幼儿园可以说是举步维艰。我县幼儿园不仅需要进行幼儿园的校舍维护, 还需要购置玩教具, 但由于没有外界资金支持, 很难改善办学环境、购置大型玩教具, 这些都制约了幼儿园的长期发展。

(二) 师资队伍短缺

农村幼儿园师资短缺问题表现为多方面, 总的来说有以下几方面。

1. 教师专业化水平很低, 合格教师缺口很大。

从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以来, 农村幼儿园逐渐发展起来, 幼儿园的教师队伍也由以前布局调整后的小学教师转型而来, 更有很多幼儿园聘用了许多代课教师, 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非常严重。“教非所学, 学非所教”比比皆是, 好多教师是“赶鸭子上架”, 没有一点幼教专业知识引领, 很难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效果令人堪忧。幼儿家长常报怨“保姆”式教师。

2. 专业骨干教师流失严重。

幼儿园要办成特色的幼儿园离不开专业骨干教师的带领。农村幼教专业的毕业生寥寥无几, 由于地域、交通、经济利益等现实条件的制约, 导致这样一种普遍现象:能力强的专业骨干教师千方百计调离农村, 来到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幼儿园任教, 而那些专业水平不高、没有调动的教师则会安于现状, 听之任之。长此以往, 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质量将会越来越差, 教学质量也必然走下坡路。

(三) 环境创设单一化

从最薄弱的基层起步, 以最差的师资入手, 创办农村幼儿园, 可想难度之大, 幼儿园环境创设可以说是纸上谈兵。幼儿园和教师从最简单的做起, 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购买了一批玩具、教具、材料来布置幼儿园。这些虽然在园内堆积成片, 但没有诠释幼儿五大领域的内涵和外延。

二、农村幼儿园利用本土资源创设环境的对策

既然农村幼儿园没有城市幼儿园的雄厚资金后盾, 没有优秀专业幼教教师的引领, 要办出自己的特色, 就要从自己所处的现实环境入手, 从自身做起, 办具有自己当地特色的农村幼儿园。我园结合当地现实情况, 以自我为中心, 利用地理位置办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幼儿园, 并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我园在2007年迎接了全国幼教现场会, 2010年迎接了河北省幼教现场会, 省内外幼儿园到我园参观学习。

(一) 挖掘本土资源, 创设环境, 改善办园条件

本土资源指的是幼儿园所在地区的自然景观、人文、地域特色、历史文化等等, 它包括自然地理资源、人文资源、社会发展资源等。幼儿园利用本土资源创设环境对幼儿园环境进行装饰和布置, 制定在教师指导下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则, 促进幼儿和环境的互动, 使幼儿心理得以健康发展。

我园利用冉庄地道战这一历史文化、魏村古城香业的地方经济、华北大平原的地方经济作物等本土资源创设出具有本园特色的环境。如我们有“冉庄文化列车展”“丰收长廊”等特色。在“丰收长廊”中, 我们发挥幼儿园地域的优势, 在园内建成了种植园, 让幼儿亲自参与种植全过程, 把幼儿亲自种植的作物, 放到丰收长廊里进行展示。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把一个个成熟的果实精心打扮起来, 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陈列在“丰收长廊”的展示台上。

(二) 改革教师培训, 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教师教育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问, 我们只有将教师教育置于教育的现场之中才能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教师素质的提升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教师的素质不仅包含专业知识和技术体系, 还包含很多。对教师的培训目标应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方面, 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幼儿, 不同教龄、不同发展层次的幼儿教师的实际需求, 确立培训内容。培训前要尊重教师的个体差异, 给他们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 让他们根据个人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内容。培训中要发挥教师的实践经验作用, 让每位教师有充分表达意见和想法的权利, 使教师在互动中不断成长、发展。培训后要组织教师及时反馈、总结, 了解培训的实际成效和不足, 并把这些信息融入新一轮的培训中, 提高教师的培训效能。

(三) 促进幼儿和教师和谐发展

在利用本土资源创设环境时, 教师要进行设定, 对材料进行选择、收集、归类, 利用本土资源创设蕴藏无穷智慧和活力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 教师和幼儿进行互动, 制作出各种各样的作品来装饰园内文化, 使幼儿的思维可以自由驰骋和发展, 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创造力、交往能力、自我表现能力也在愉快的气氛中得到发展。这拉近了教师和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距离, 真正实现了“对话”。

摘要:农村幼儿园应该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引, 从幼儿园实际出发, 结合当地的经济、人文、历史、政治等, 通过环境创设, 挖掘一切可利用的本土资源, 创设充满本土气息的环境, 通过环境多元互动对幼儿进行“五大领域”的培养, 提升幼儿园办园理念, 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本土资源,创设环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资源与环境现状 篇9

普兰店市隶属于大连市, 位于辽东半岛中南部。千山余脉纵伸普兰店市全境, 地势北高南低。普兰店市属于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基本上为大陆性气候, 东南部由于受海洋影响, 具有一定的海洋气候特色, 全市四季分明, 气候温和, 雨热同季, 光照充足, 年平均气温9.4℃, 多年平均降水量大于900mm, 全年无霜期为165~180天。

普兰店市境内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7.68亿m3, 是大连市水资源总量的20.21%;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7.44亿m3, 占大连市地表水资源总量的21.37%;地下水资源量为1.54亿m3, 占大连市地下水资源量的17.42%。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量之间的重复计算水量为1.3亿m3。目前, 普兰店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954 m3, 仅为全国人均2 700 m3的35%。由此可见, 普兰店市水资源较为缺乏, 属于中度贫水区。

二、普兰店市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普兰店市辖区内主要河流有鞍子河、久寿河及李店河, 其中鞍子河为最大, 久寿河, 李店河最终汇入鞍子河。鞍子河是从西北流向西南与普兰店海湾汇集。年平均纳污水量约600万t/a, 其中, 城市生活污水超过400万t/a, 其余主要是来自工业废水。普兰店市城市2004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95.2万吨, 生活污水排放量为668.2万吨。

1. 评价方法。

该评价用综合指数评价法作为评价标准[1~2], 对普兰店市整体水质作定量评价:

式中:P, 水质质量综合指数;Ci, i污染物的实测浓度 (mg/L) ;Si, i污染物的水环境质量标准 (mg/L) 。

2. 评价结果。

各污染源排放的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最终排入普兰店湾海域, 造成海域污染。根据海域功能分区, 水污染评价分为两类水域进行, 一是监测点位于大刘套、西沟、大桥东、大桥西, 采用海水二级标准, 二是鳖头山与对岸连线以里 (鳖前、合口) 采用海水四级标准。

根据普兰店市环境保护科学会统计资料, 普兰店市区内工业废水污染物中COD总污染负荷为0.94, SS的总污染负荷为0.52, 占各项指数总负荷的80%以上, 是普兰店市区的主要水体污染物。

监测点位 (大刘套、西沟、大桥东、大桥西) 平水期、丰水期、枯水期的污染物的实测浓度 (见表1) , 评价标准采用海水二级标准, 依据公式计算的污染综合指数 (见表1) 。

监测点位鳖前、合口平水期、丰水期、枯水期的污染物的实测浓度 (见下页表2) , 评价标准采用海水四级标准, 依据公式计算的污染综合指数 (见下页表3) 。

3. 评价结果分析。

将以上评价结果和迭加型水质指数污染等级划分标准 (见表3) 进行比较[3]。

监测点位 (大刘套、西沟、大桥东、大桥西) 平水期、丰水期、枯水期的污染综合指数在3.22~3.26之间, 根据迭加型水质指数污染等级划分表, 污染综合指数在3.22~3.26之间, 说明整个评价水质处于中度污染水平。监测点位 (鳖前、合口) 平水期、丰水期、枯水期的污染综合指数在0.88~0.71之间, 说明整个评价水质处于轻污染状况。

三、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近年随着经济发展, 人口增长, 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量不断增大, 水资源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供需紧张, 出现局部开采过量等问题, 影响了普兰店市社会、经济、生态的全面发展。目前, 水资源利用上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 水资源利用率低, 用水结构不合理。

目前, 普兰店市2009年已利用的水资源为1.98亿立方米, 占水资源总量的28%以下, 利用率不高。从理论上说, 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空间还有3/4左右。在已利用的水资源中, 耗水率最高的农业用水所占比重更大, 约占总用水量的65%。农业中的种植业结构比重较大, 有效灌溉面积不足, 水资源消耗较多。

2. 水资源重复利用率低。

普兰店市的中水资源还是比较丰富。每年的工业用水和城市用水3 400多万吨, 按大连市的平均水平70%测算, 每年约有2 400万废水排出。一些工业用水大户, 如中粮麦芽、海升果业、大雪啤酒、雁鸣企业集团等工业废水处理能力尚可, 每年约有500多万吨的工业废水可回用, 目前基本上重复利用率不到45%, 而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废水基本上回用率为零。另外, 普兰店市濒临黄海和渤海, 海水资源的条件较好, 但目前没有得到利用。

3. 水利基础设施老化, 供水能力接近饱和。

目前, 普兰店市现有蓄水工程53座 (其中新增小型水库30座, 分别为:炮台镇21座、松木岛工业区两座、石河镇6座、三十里堡1座) ;引水工程45处, 提水工程41处, 机电井3 160眼, 总供水能力2.1亿立方米。这些基础设施大部分建设和使用的时间较长, 有些水库堤坝需要除险加固。

4. 地下水质恶化。

“十一五”期间由于连年干旱而大量开采地下水, 已造成地下水位下降, 地下水的补给失去平衡, 特别是工业、生活的污水未达标排放, 以及超采地下水而引发海水倒灌, 已造成地下水体污染地下水质恶化, 2009年已开采地下水占多年平均地下水可开采量的86%, 已经接近开采极限, 开采潜力不大, 正常地表水取水量占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的18%。

四、结语

综合指数法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各个检测断面各项指标的综合污染程度, 可以为环境质量的分区和分级治理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4]。本文利用综合指数法对普兰店市的水环境质量进行了分析, 确定了该区的污染程度。对该区水环境质量进行分级综合评价, 得出该区大多为轻度污染和中度污染, 水质状况不容乐观。因此, “十二五”期间应该从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用水结构、提高用水效率和重复利用率和改良地下水质出发来实现普兰店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薛巧英.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的比较分析[J].环境保护科学, 2004, (8) :64-67.

[2]白云鹏, 陈永健.常用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分析[J].河北水利, 2007, (6) :18-19.

[3]Jacobs H L, et al.Water quality criteria[J].Journal of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Federation, 1965, (5) :292-300.

资源与环境现状 篇10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甘肃省中小学体育课程资源。

1.2 研究方法

1.2.1 通过问卷调查法, 对全省14个地、州、市的中小学, 采用分层随机抽取120所, 共发放问卷3100份, 回收3023份, 剔除无效问卷11份, 有效问卷3012份。

1.2.2 通过访谈法, 根据拟定的访谈提纲, 在调查过程中随机对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了访谈。

1.2.3 通过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常规统计, 所有数据处理, 用SPSS统计软件完成。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课程资源概念及其特点

2.1.1 体育课程资源的概念

体育课程资源是一切能够支持和拓展体育课程功能事物的总称。广义的体育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 狭义的体育课程资源则仅指形成体育学习内容的直接来源。具体来说体育课程资源是体育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体育课程与教学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1]。

2.1.2 体育课程资源的特点

(1) 多样性

体育课程资源涉及学生学习体育与生活环境中一切有利于达成体育课程目标的资源, 体育课程资源具有广泛多样的特点[4]。不同的地域, 可开发与利用的体育课程资源不同, 其构成形式和表现形态各异。

(2) 潜在性

多种多样的体育课程资源为学校和体育教师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 只有那些真正进人体育课程, 与体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 才是现实的体育课程资源[2]。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 实质上就是探寻一切有可能进入体育课程, 能够与体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过程;体育课程资源的利用, 实质上就是充分挖掘被开发出来的体育课程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从这种意义上看, 一切可能的体育课程资源都具有价值潜在性的特点。

(3) 多质性

同一体育课程资源对于体育课程具有不同的用途和价值, 因而体育课程资源具有多质性的特点, 既可以在艺术教育中陶冶学生的情操, 也可以在生物课中用来调查动植物的种类[3]。体育课程资源的多质性, 要求体育教师慧眼识珠, 善于挖掘体育课程资源的多种利用价值。

2.2 甘肃省中小学体育课程资源现状分析

2.2.1 甘肃省中小学体育课程素材资源现状分析

体育课程素材资源是教材建设的重要资源。由于历史、地域、经济、教育和信息资源的制约, 再加上人们缺乏自主性、能动性、创新能力和意识, 甘肃省体育课程素材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对滞后, 具体情况详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甘肃省中小学中能对体育新《课标》实施比较好的学校总共占有63.02%, 约22.60%的学校由于师资和设备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存在一些困难, 还有大约14.38%的学校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问题。从甘肃省中小学的教材使用状况看, 约有56.34%的学校使用全国统编教材, 约有19.02%的学校使用省编和区域编教材, 仅有7.75%的学校使用校编教材, 还有16.90%的学校上课时没有教材, 这一现象反映了甘肃省中小学体育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比较薄弱和滞后的现实, 不利于当前体育新课程的改革与发展要求。甘肃省中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凭借自身专业素养和教学经验, 科学合理, 优化体育教材的教师约有70.00%, 大约13.68%的教师由于缺乏意识、知识和经验, 对教材的优化能力较差, 还有16.32%的教师对教材从未考虑过优化组合的问题, 这一状况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同时制约着本地区体育新课程深化改革的进程。甘肃省中小学能够较好的配发体育教学辅助资料的学校占有35.13%, 这些学校大都是经济和基础条件较好的城市学校。约有64.87%的学校由于受学校领导对体育的重视程度、经费以及信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体育教学辅助资料的配发没有到位, 这类学校约占33.79%, 还有31.08%根本没有配备。甘肃省有着非常丰富多彩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体育课程素材资源, 但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发出反映本地特色的乡土教材方面。从调查中看到只有27.50%的学校体育教材开发利用较好, 开发较差和未开发的学校占到了72.50%, 这充分说明了甘肃省中小学体育教材开发利用远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甘肃省中小学体育教学中, 能够很好地利用信息资源的教师约28.02%, 能较好地利用信息资源的教师约有27.37%, 这些教师大都自身条件较好, 获得信息资源的渠道较多。未能较好地利用信息资源的教师占到了44.63%, 这主要是由于部分学校偏僻闭塞, 贫穷落后, 教师获得信息的渠道很少或几乎没有, 加之有些教师的主动性差所致。

2.2.2 甘肃省中小学体育课程环境资源现状分析

体育课程环境资源对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非常重要。课程环境资源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 前者主要指自然和条件环境资源, 后者主要指软环境资源 (主要包括课程领导者们的思想、学校规章制度、教学管理和发展规划等) 前者从客观上先天不足, 暂且不谈, 本文主要对后者进行研究。甘肃省中小学体育课程软环境环境资源现状调查见表2。

从表2显示, 甘肃省中小学校领导很重视体育课程的约有47.08%, 比较重视的约为25.35%, 说明70%以上的校领导都比较重视体育课程的开设, 符合现代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但是约有27.59%的校领导不重视体育课程教育, 这与学校淡漠现代教育思想, 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片面追求升学率有很大的关系。从体育教师的培训情况看, 能经常和定期进行培训的学校, 主要是教育经费有保障的部分企业和一些地、县 (市) 级重点学校, 这类学校约有56.53%。在省和地县教育行政部门要求下, 体育教师偶尔参加培训的学校约19.57%, 还有23.91%的学校体育教师没有参加过培训, 这与校领导不重视和教育经费短缺密切关联。甘肃省中小学中对体育课堂教学以及课程文件管理较好的学校约有55.41%, 约有10.81%的学校教学管理差, 主要是由学校的管理制度、校领导的不重视、体育教师懒散和不求上进有关。在教学评优活动中, 约60.%的学校对教学评估工作开展得较好, 36.67%的学校偶尔开展教学评优活动, 仅有3.33%的学校没有开展。在各地教育局组织学校开展区域评优活动中, 体育教师参与学区定期开展教学评优活动的学校约占34.22%, 偶尔参与教学评优活动的占48.32%, 还有17.45%的教师没有参与评优活动, 说明这部分体育教师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质的积极性不高。甘肃省中小学体育教师有机会经常参观学习的约20.55%, 偶尔有机会以及没有机会的体育教师占到了79.45%, 这主要是由于甘肃省教育经费短缺、学校领导教育理念落后有关。

3 甘肃省中小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对策

3.1 加强中小学体育课程素材资源的开发利用

甘肃省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地区, 潜在着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课程素材资源, 目前对这方面的关注和研究不够, 使许多相对科学和可行的民间体育课程资源尚未开发利用。如像当地民族舞蹈、扭秧歌、抢花炮和摔跤, 以及相关的劳动生活游戏等[5]。因此, 建议全省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广大体育教师, 根据本地的特点和条件, 科学有序地开发利用潜在的民间体育课程资源, 包括体育文化和艺术资源, 使当地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在继国家规定教材的基础上, 与当地民间体育文化课程资源有机结合, 以丰富和拓宽本地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资源, 满足现代体育教学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 使中小学体育课程教育在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 也成为提升学生审美、艺术、娱乐和民族体育文化等人文素养的精神食粮, 使中小学体育课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价值[4]。

3.2 加强中小学体育课程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

体育课程环境资源是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条件保证。甘肃省中小学体育课程软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 首先要完善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各项管理措施加强引导, 出台相对优惠的政策, 吸引优秀的体育教师到中小学执教。其次要在进一步挖掘现有潜能的前提下, 继续加强原有教师的参观学习和进修, 为尽快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要尽快提高甘肃省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能动性和创造性, 充分开发利用现有潜在的体育课程素材资源, 提高学校体育课程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4 结论与建议

4.1 甘肃中小学体育课程资源由于受历史、地理、经济、思想和观念等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制约, 积淀相对薄弱, 目前开发利用相对落后。

4.2 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学校就近的山坡、田间小路、草地、沙漠和树林等自然条件资源, 成为学校组织开展体育活动课程的场所, 既解决学校场地器材不足的困扰, 也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

4.3 在新课程改革目标要求下, 通过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合理的组织引导, 按照体育课程资源的基本规律, 结合各地资源特点、经济特点和实际需求, 科学、合理和渐进地开发利用潜在体育课程资源, 对提升当地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和实施质量和水平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吴刚平.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J].教育研究, 2001 (9) :59-60.

[2]范兆雄.课程资源系统分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2, 39 (3) :101-102.

[3]张学忠.学校体育课程资源若干理论问题的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41 (1) :79-82.

[4]张学忠等.甘肃省小学体育课程资源现状与发展对策[J].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41 (2) :98.

上一篇:理解与创新下一篇:主动脉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