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的软环境建设

2024-06-18

人力资源的软环境建设(共12篇)

人力资源的软环境建设 篇1

随着档案管理领域信息化建设的快速推进, 人力资源档案管理也开始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因而, 分析人力资源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完善人力资源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社会环境, 是优化人力资源档案管理配置, 推进人力资源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一、人力资源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将档案信息资源的科学保管和开发利用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传统的人力资源档案管理利用纸质形式进行记载、长期处于封存保管的模式已难以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是科技发展的必然选择, 对人力资源档案工作有着深刻的意义和长远的影响。

(一) 运用数字处理技术, 达到有效保护档案原件的基本要求。

传统的人力资源档案由专人进行整理、保管和调配, 以纸质载体归档保存, 不仅利用不便, 还有可能丢失、产生霉变或受到其他自然灾害的威胁。因此, 对人力资源档案按重要程度、使用频率高低进行数字化处理, 将其转化为电子资源, 建立目录和全文数据库, 通过硬盘、光盘等数字贮存介质进行重要数据的备份, 不但利于查询利用, 更能对档案原件进行有效地保护。

(二)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实现共享利用档案资源的理想初衷。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就是以档案实体保管向档案数字化服务的转变过程。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 人力资源档案利用频率较高, 种类繁复多样, 受工作程序、时效限制、利用范围、地域差异的影响, 无论是对传统载体档案的利用、还是对数字档案信息的利用都会受到一定的制约, 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诸多不便, 特别是数字档案信息在利用过程中还会存在保密性和安全性问题。这就需要通过人力资源档案信息化建设形成网络化资源管理体系, 减少人、财、物资源的占用和浪费, 维护人力资源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实现人力资源档案信息的整合和共享。

(三) 构建人才网络体系, 保障助推组织人才战略的科学发展。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人才的选拔、培养、评价都需要通过人力资源档案进行反馈。而同社会对人力资源高素质的要求相比, 人力资源档案管理水平和开发能力却明显滞后。信息化建设的引领和发展给人力资源开发创造了活力, 也为人力资源档案的创新管理和利用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人力资源档案管理需要依靠网络化、信息化技术建立起科学高效的人才信息备查系统网络, 将人员的资质经历、培养背景、业务能力与开发利用相关信息系统结合, 在安全可靠的基础上出现在公众平台, 从而有效地通过人才网络途径, 为组织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二、人力资源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环境治理

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深刻影响着社会的档案需求和利用方式。在这种形势下, 如何提供优质高效的档案信息服务已成为社会和学界广泛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我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政治文明的大背景下, 只有认真分析人力资源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内外部环境, 才能寻求到更加适合人力资源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道路。

(一) 人力资源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政策环境治理。

人力资源档案信息化是现代信息技术与人力资源档案工作相结合的产物, 是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具体体现。随着人力资源档案管理工作的逐步发展以及外界因素的不断介入, 需要相关部门对人力资源档案及其管理体制进行政策引导, 制定相关的法律规章, 积极开展国家有关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组织人事部门对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的检查、指导工作, 确保人力资源档案工作在政策的正确引导下向前发展。

(二) 人力资源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经济环境治理。

尽管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刚处于起步阶段, 档案信息化意识相对淡薄、经费投入相对不足, 但社会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 已经为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人力资源档案信息化建设同其他类别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一样, 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都需要从多方面去调整、完善与加强:不仅要使人力资源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相应的经济体制相适应, 为人力资源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规范性的保障。还要不断地提升社会档案意识, 强化对档案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突破思想层面的障碍, 主动加大信息化建设经费的投入力度, 满足人力资源档案信息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基础和信息技术需求。

(三) 人力资源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技术环境治理。

人力资源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档案系统“数字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获取、处理、传输、应用人力档案资源, 提高人力资源档案管理效率, 实现资源共享的必然要求。因此, 我们要不断地对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技术环境进行优化。既要利用扫描仪、数字影像设备等现代技术, 将人力资源档案信息数字化加工并输入数据库中, 又要建立功能统一的人力资源档案网络化管理系统, 在完善数据库信息的基础上, 实现网络化的管理。同时, 还要利用访问控制、权限控制、防火墙控制、信息加密等多种技术手段对威胁档案信息安全的隐患进行清除和整改, 使每一项数据都通过实际验证, 严防信息失密、病毒侵袭以及系统故障等问题的产生。

人力资源档案管理在信息化建设的浪潮中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实, 只要我们把握时机、努力实践, 借助与发挥各项环境的优势, 就一定能够把人力资源档案信息化推向深入, 进而为社会各方面提供更加快捷有效的档案服务。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档案局2014年度科技立项项目《人力资源档案信息化技术路径与建设策略研究》 (项目编号:hdk 2014—11) 的阶段性成果。]

人力资源的软环境建设 篇2

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

在网络环境下,电子信息资源数量以几何数增加.信息存储载体多元化,信息存取网络化,信息服务网络和服务空间的`全球化拓展,用户信息需求多元化发展.给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馆藏信息资源的发展政策,实体馆藏资源,虚拟馆藏资源,特色信息资源建设等问题.

作 者:厉宏 LI Hong 作者单位:重庆图书馆,重庆,400037刊 名:农业网络信息英文刊名:AGRICULTURE NETWORK INFORMATION年,卷(期):2009“”(4)分类号:G250关键词:信息资源建设 实体馆藏资源 虚拟馆藏资源 特色信息资源建设

人力资源的软环境建设 篇3

【关键词】学习环境;创客空间;创客课程;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6-0027-04

【作者简介】胡晓军,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江苏无锡,214174)课程教学处副主任,高级教师,长三角基础教育专家库成员。

一、学校创客空间与创客课程

1.学校创客空间。

“创客空间”(Makerspace or Hackerspace)可以追溯到麻省理工学院的Neil Gershenfeld教授于2005年创立的Fab Lab。[1]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创客空间”可以看作是“开放交流的实验室、工作室、机械加工室,有着不同经验的人们聚集在这里共享资料和知识,以创作他们想要的物品”[2]。

学校的创客空间与社会上的创客空间具有明显的区别。教育是一个改变人类行为模式的过程。这里的行为指的是一种广义的行为,包括思考、感觉以及明显的行动。所以,创客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客教育的理论基础建立在体验教育、项目教学法、创新教育、DIY(Do It Yourself)、DIT(Do It Together)等理念之上。[3]因此,学校的创客空间建设是要通过变革学习环境,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具有创新个性的适应未来社会的创业者。学校创客空间建设还必须要与学校的创客课程建设相结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让创客教育落地生根。

2.创客课程。

创客课程的开发是学校创客教育的抓手。要使学校创客教育具有普适性,就不仅仅是以兴趣活动、社团活动等形式来实施,还要进入学校的课程,这是构筑学校层面创客教育的基石。笔者认为,高中学段创客课程是融合通用技术、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面向全体学生,以提升创新、创造、创业能力为目标,关注实际制作的课程。在此定义下,高中创客课程在通用技术、信息技术和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分享课时,也可以给予学生学分。

二、学习环境

自从夸美纽斯提倡并组织实施班级授课制以来,学校学习环境的模式几无变化,旧的物理空间架构延续至今:一方面,大部分学校还是依照旧的思维方式设计空间和摆放设施;另一方面,许多教师也不愿意在日常教学中对教学空间做出变化和调整。创客教育的到来,更显得这些学习环境的滞后。创客教育的到来,必将带来学习环境的变革。

校园学习环境创设是教育、技术、社会、空间设计的交叉点,这四者的汇聚,能够产生激动人心的、全方位的校园互动模式。从微观层面上看,创客空间建设是学习环境的创设,为学校创客教育开展提供所必需的物理环境。[4]中观层面上看,学校需要建设与创客空间配套的课程资源、教师资源、运营资金、技术支持乃至项目支持,缺少了这些中观环境的建设,创客教育很有可能回到传统的技术教育的老路上去。宏观上看,学习环境的创设是在大的社会环境下的学校的创客空间建设,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可以为学校的创客教育提供专业技术、奖励激励、项目孵化等学习环境。

三、物理空间环境的建设

国外研究者Strange和Banning认为:物理环境的特征,包括布局、位置、空间的分配以及各种器具和设施的应用从理论上说存在各种可能性,可以使一些学习行为更容易发生。[5]这为创设物理空间提供了理论依据。

此外,新形势下学生的变化使得课堂空间的使用面临新的挑战。传统的班级教学中的学生具有同质性,他们处于相同的年龄阶段,接受相似的教育。但是现今创客教育更多时候是混合学习: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在创客精神的感召下走到了一起。课堂更加丰富多彩,也有更多的新技术融入学习空间。学校的创客空间应该具有以下三种样态。

1.必需的物理硬件设备。

Arduino是创客课程的主要实施平台,因此,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Arduino套件供学生借用。其他的硬件平台,主要用于小组学习或教师演示。小型、安全的木材、金属、塑料加工器械,方便学生从电子世界步入物理世界。不同型号的3D打印机和激光雕刻机满足学生的“造物”意愿,采购不同型号的3D打印机可以为学生提供接触不同类型机器的机会,满足学生探索的欲望。工作台主要为两类,一类具有稳定、坚固、防火的特点,用于焊接和放置3D打印机这类需防止震动的设备,另一类异形工作台,具有轻便、容易移动和可组合的特点,可以拼接成圆桌、条桌等不同形状,也可折叠来释放空间。最后,各种创客视频、书籍提供了一个自学的环境[6]。

2.利于讨论与分享的学习环境。

空间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无论从心理还是生理的视角,物理空间都能够对人类的活动产生影响。利用校园的物理空间传达非语言的信息甚至比语言更有效果[5]。创客空间里要采用柔和的室内照明,让学生在具有安全感的氛围中开展创新。室内家具的颜色最好采用柔和、富有想象力的色系,如粉色、黄色、淡蓝色等。室内桌椅的布置最好是环形布局,以便学生更容易开展交流、产生思想碰撞。创客空间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设计就是作品展示区,展示历届学生的优秀创客作品,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激励,也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触动。

3.去中心化的布局。

成功的学习空间可以归纳出如下的几个原则:灵活性,空间设计具有快速配置的能力,能够容纳各种类型的活动;舒适和去中心化,空间要适合协同学习和合作的知识建构。去中心化设计的学习空间,注重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协作,通常课桌和椅子是可以灵活安排的,学生可以随时用笔记本电脑或实验设备学习,教室里面配有电脑投影屏幕,四周配有白板,提供一个公共的思维空间[7]。

学校的创客空间设计去中心化的第一步就是不设置讲台。创客空间以学生活动为主,同时也承担创客课程的教学任务,在教学的时候,教师不是站在讲台后面,而是和学生坐在一起。创客空间无需讲台,只要配备移动投影仪即可,在演示和讲述以及学生创客演讲的时候拿上笔记本电脑就可以实现其功能。

创客空间建议配备笔记本电脑。首先,笔记本电脑具有便携的优势,创客们可以用来开展讨论。其次,笔记本电脑的移动性可以减少学生之间物理空间感的的隔阂,便于多种学习方式的开展。尤为重要的是,笔记本电脑的无线接入、蓝牙接口等功能为控制创客设备提供了便利。

四、学校资源环境的建设

学校环境的创设需要把整个校园作为一个与学习经验紧密联系的一体化空间统筹安排,也就是校园是学习空间连续体。学习不仅仅在课堂内发生,还可以在校园的任何角落发生。校园的每一个位置都有可能支持创客学习,无论是创客空间、实验室、艺术教室、走廊、剧场还是庭院。在这个连续体中,包含着不同的空间形式、共同体成员和学习方式,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8]。

创客教育在实施的初始阶段,或许只需要一个创客空间就可以满足课程的开设。但是伴随实践与学习的深入,有些项目需要更多的加工器械,要用到通用技术的大型车床、切割机、线锯等设备;有些项目需要开展科学实验,要用到物化生的实验室;而创客展示活动要用到剧场、庭院、带灯走廊等场地。所以,创客教育学习环境的建设,还需要一个融入整个学校的学习资源。

1.创客空间从房间走向校园。

创客空间要形成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相结合的思路。一所学校需要建设一个高质量的、符合创客教育理念的物理空间,用来满足日常的教学需求,这是基础。但是一个物理的创客空间在创客教育开展中会不断暴露不足,前文中已经提出,大的创客概念是跨学科的、综合性的,在实践中必须融入不同学科的内容。于是,信息技术的机房可以满足学生网络学习的需求,实验室可以为学生开展创客实验提供环境,剧场、报告厅是创客演讲的舞台,校园里公告栏是创客项目征集的宣传区。

基于“把生活带入学习,把学习带入生活”的理念,就要把整个校园变成一个创客学习、创作的场所。例如,把楼梯装饰成琴键,可以踩出音乐。当创客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道风景,成为校园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校园的各个场所都有创客的痕迹,都融入了创客的文化,我们才可以说创客在学校落地生根了。

2.建立配套的学习资源补充制度。

学习资源是学习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创客教育是强调实践的学习方式,购买在实践中需要用到的传感器、开发板等硬件对学校提出了较高的经费要求,还需要用到很多耗材,需要不断更新和添置。学生个性化的创客作品设计也需要单独采购个性化的器材。没有经费,创客教育难以为继。学校的创客课程需要“可流动的”资金支持,学校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学习资源建设、补充制度,为创客学习创设一个温床。

为了有“可流动的”的资金支持,可以建立项目孵化制度。例如,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建立了创客教育基金,为学生项目设计提供孵化基金。运行机制为,学生在创客课程中提出项目计划,撰写项目申请书,创客师生小组对学生项目进行审核,一部分项目进入立项项目池,由创客教师指导完成,而一部分比较优秀的项目则予以经费支持。如果项目成功完成,通过比赛获得奖金或用其他方式产生盈利,则返还基金。如果项目未能够完成,则需要提交项目情况说明书,无需返还。基金“只赔不赚”,旨在给学生的创客学习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3.指导教师队伍,融入各方资源。

学习环境建设还包括师资建设。创客教育与学科教育相比最大的问题是师资缺乏,这不仅仅因为创客教育是新生事物,学校来不及配置专门的岗位和教师,更因为创客教育是一种跨学科教育,尚未有对口师资的培养,因此,做好“师资队伍”这个环境建设是搞好创客教育的条件之一。

教师来源的多样化,是创客教学的必然需求。创客教育的特点在于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从教材中心转向问题中心,学生的创客项目不同,对教师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在这样的教育特点之下,单一来源的教师不足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锡山高中创客教师的来源由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物理等学科教师,高校教师和学生,学长团等三部分构成,学校还引入家长和社区资源以充实教师队伍。在实践中发现,把高校学生和学长团引入教师队伍,为创客教育带来了一股独特的课程推动力。大学生进入师资队伍,他们一方面汲取了高校的新鲜技术,另一方面与高中学生不断进行着思维碰撞,能够有针对性地指导高中学生。学长团则由刚刚完成创客项目且成果斐然的学生担任。他们在创客学习的过程中有自己的感悟,更有突破难点的经验,而且与学生年龄相仿,在日常的交流中毫无障碍。

五、社会资源环境的建设

学习环境建设包括了教育、社会、空间和技术等四个维度。教育维度包括教育教学的理念、教学方法和策略、相关的理论基础等,它是所有维度的核心和目的。其中,社会维度包括与学习空间开发相关的资金、管理、应用和社会因素,它是项目实施的保障。空间、技术和社会因素能够相互促进。空间变化使得技术的应用成为可能,而技术的发展也可以使得空间更具有灵活性和适用性[9]。创客教育与其他教育一样,需要社会因素的学习环境的建设。

1.企业参与创客教育环境的建设。

学校的创客教育的环境建设还需要得到企业的支持:将极具经济和技术活力的高科技企业引入,学校的创客教育就能具有不息的动力源泉。学生的创意如果进入企业车间,开展加工与开发的实践,其精细程度会有质的提升。公立学校的经费管理非常严格,而企业如果进入学校设立创客专项公益扶持资金,就可以突破经费的难题,为学生的创客环境建设注入活力。同时,企业更注重实用的技术开发,学校的创客教育引入企业的技术力量,可以更好地从实践的角度获得提升。

2.社会机构参与创客教育环境的建设。

创客教育环境的建设也需要社会机构的介入。创客教育已经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及科学技术协会、教育学会等非营利性社会机构的关注。全方位社会力量的介入,让创客教育拥有了“最好的发展时期”。科学技术协会等科技部门,通过项目引导,技术、资金支持的方式,为学校的创客教育注入力量,包括组织学校之间的创客活动交流。教育主管部门也发挥了区域的引导作用,例如常州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校际之间的比赛、教研活动,构筑了创客教育的地域高地。再如,各类学会通过组织研讨活动、举办专项比赛等形式推动学校创客教育的发展。此外,还有营利性社会机构的参与,他们则通过技术培训、器材销售等方式营造创客教育的社会环境。

六、总结

当前,育人理念与现实处境正处于相互摩擦、碰撞之时,学校的创客课程开发正处于萌发、生长的阶段,其中的一个实施难点就在于如何找寻到支持创客课程在学校落地的有效途径。创设支持创客课程学习的学习环境成为其中的重要环节。

开设创客课程的学校要从微观层面的创客空间建设,到中观层面学校学习环境的建设,到宏观层面的融入更多资源的社会资源环境建设,从学习环境的视角来统筹创客课程资源建设,让创客教育真正在学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Gershenfeld N. Fab: The Coming Revolution on Your Desktop——From Personal Computers to Personal Fabrication[J]. Las Vegas Business Press,2007.

[2]Hackerspace [EB/OL]. http://en.wikipedia.org/wiki/Hackerspace#cite_note-2.

[3]付志勇. 面向创客教育的众创空间与生态建构[J]. 现代教育技术, 2015(05).

[4]OBLINGER D. Leading the Transition From Classrooms to Learning Spaces [J]. Education Quarterly,2005(01).

[5]STRANGE C, BANNING J. Educating by Design: Creating Campus Learning Environments That Work[M].San Francisco: Jossey-Bass,2002.

[6]谢作如.如何建设适合中小学的创客空间——以温州中学为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09).

[7]GRAETZ K, GOLIBER M. Designing Collaborative Learning Places: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s and New Frontiers[M]//Nancy Van Note Chism, Deborah J. Bickford. The Importance of Physical Space in creating Suppor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New Directions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2003.

[8]陈向东,许山杉,王青,等.从课堂到草坪——校园学习空间连续体的建构[J].中国电化教育,2010(11).

人力资源的软环境建设 篇4

1.企业档案馆人力资源现状

面对知识管理时代的到来及市场经济理念的深入, 企业档案馆在管理思想与制度、员工业务水平及工作作风等综合素质方面, 存在着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 尤其是在人力资源的建设与人员的素质建设等方面与新形势的要求还相差很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企业档案馆的管理体制僵化, 思想传统落后, 重馆藏轻馆员的管理方法在企业档案馆中颇为普遍, 导致了企业档案馆发展缺乏活力;二是企业档案馆人员队伍年龄结构不尽合理, 断层现象严重且馆员性别比相对失衡。据不完全统计, 企业档案馆管理人员中年龄偏大、体弱, 近乎退休的人偏多, 年轻员工偏少;三是企业档案人员档案专业知识缺乏且知识结构较为单一。企业现有的档案管理员科班出身少, 几乎都是半路出家, 加之鲜有外出学习深造的机会, 对档案工作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传统简单的收集、整理、保管的水平。在知识结构上, 档案人员对企业主要技术领域的知识及计算机技术的欠缺表现尤为突出。同时, 企业档案馆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偏少, 有的企业干脆没有, 一旦人才跳槽, 将直接影响着企业档案馆的发展;四是企业档案馆考核奖惩机制落后, 坐等吃“皇粮”的思想严重, 且人力资源显现出“只出不进”的单向流动趋势, 纷纷从档案部门流向其它领域。许多档案专业毕业生毕业后, 不愿意在企业档案馆工作, 或迫于毕业时的就业压力而非工作理想而勉强在企业档案馆工作一段时间, 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后, 再跳槽到其它岗位, 表现出“骑驴找马”的状态。

上述现象的存在, 主要原因在于社会档案意识淡薄、企业档案人员不被重视、企业档案馆的工作氛围不够活跃、以及传统的档案管理体制僵化落后等。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企业档案馆在人才市场上缺乏吸引力, 难于引进人才, 更别说引进高层次人才, 进而引发企业档案馆的一系列发展难题。长此以往, 企业档案馆的发展将面临极度危险的境地, 势必会影响企业整体发展。

2.企业档案馆人力资源建设的新思考

面对知识管理时代的来临, 传统的档案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当今环境下, 企业档案工作如何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档案人员作为企业档案馆实施知识管理的核心, 如何才能成为优秀人才?我们应该关注现实展望未来, 重视人的力量, 采取新的举措, 用新的思维、方法和观念去重新构筑企业档案馆的人力资源建设体系。

2.1企业档案馆首先要深入领会知识管理的内涵, 重视人的作用, 注重对人才隐性知识的挖掘。

人是具有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级智能动物, 是运用其它资源要素的主导者, 是各种资源配置的决策者和实施者, 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在传统年代, 档案管理员主要是作为一种劳动力, 从事一些机械性的实体物质的保管工作, 扮演着典型的“守门人”、“保管员”的角色。而在知识管理年代, 档案管理员已经转变成为建设和开发档案知识的人;是作为智力资源的载体的人。进一步讲, 档案管理员已经成为了企业档案馆发展所不可或缺的最为重要的资源;是推动档案部门发展的所有因素中最活跃最积极的一个力量。当档案管理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时, 必然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因此说, 企业档案馆知识管理的内涵, 就是指企业档案馆的发展, 应以档案管理员的发展为基础, 重视档案管理员在档案馆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领会企业档案馆知识管理的内涵, 重视档案管理员的作用, 关键是要重视和发挥人才的作用。因为富有优势的档案人才资源更是构筑现代型企业档案馆的基石。重视人才, 则是指重视将人才的才能加以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加以最大程度的利用。随着人才的自由流动和人员的新陈代谢, 企业档案馆必须感受到留住“知识”的重要性, 而企业档案馆对员工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共享可以说是对人才流失的最佳的且是唯一的补救措施。

2.2企业档案馆应健全管理制度, 坚持人本管理, 注重人文关怀, 实现人性管理, 建立和谐发展的工作环境。

人本管理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即把人看成是管理的根本、核心, 确立人在管理中的主导地位, 一切管理都要从人出发, 在管理中发挥人的主导作用, 实现管理系统的目标。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主人管理、人性管理、能级管理及激励管理四个方面。企业档案馆树立“人本管理”的管理思想, 首先要确立档案管理员在企业档案管理中的主导地位, 尊重档案管理员, 把档案管理员看作档案管理乃至整个档案事业的主体和核心, 继而围绕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去展开企业档案管理的一切工作。企业档案馆应把档案管理员的个人发展作为整个企业档案馆发展整体的一部分, 把档案管理员的个人成长与企业档案馆的发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同时, 企业档案馆在制度化管理的同时, 要注入人情化手段, 在管理中尊重他们的价值, 时刻以人为本, 以多样化的形式营造企业档案馆的人文氛围。管理者要关心员工, 尽力改善工作环境, 提供条件, 满足个人发展期望和精神需求。

2.3企业档案馆应加强部门文化建设, 促进成员之间知识有效共享, 加强员工培训, 构建学习型档案馆。

知识管理的核心目的不是仅进行知识的获取和存储, 而是要进行知识资源的高度共享。知识资源只有通过充分有效的共享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它的价值。一般来讲, 知识共享可通过联谊会、座谈会、实践团队、网络论坛以及公告板、宣传栏等手段实现。这些具体途径的实现相对来说并不难, 但如何把知识共享的理念变为企业档案馆全体员工的共识, 让全体馆员都能主动积极有效的进行知识共享则是企业档案馆能否有效对员工实施知识管理的关键。任何一项管理制度的实施, 必然首先从思想文化方面进行改革和宣传教育。因此, 解决这个矛盾的最主要的途径就是从思想上对员工进行统一, 建设全体员工认同的档案馆文化。企业档案馆文化代表着整个档案馆的事业观和价值观, 同时也是档案馆成员开展一切活动的指导思想。当企业档案馆建立起了一种开放、信任、分享和和谐的档案馆文化时;当企业档案馆形成了重视知识、共享知识和创新知识的档案馆文化时, 档案员工才愿意积极主动的去与其他成员交流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教训, 积极主动的去获取知识、利用知识、共享知识和创新知识, 而不是因惧怕合作惧怕竞争惧怕对手而垄断自己的知识。同时, 企业档案馆还应建立起一种以鼓励不断学习和创新为主题的档案馆文化, 树立员工“终身学习”的观念, 构建学习型档案馆。在如今社会飞速发展和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背景下, 唯有不断学习, 才能适应时代要求, 永葆发展活力。

2.4企业档案馆应改革传统的考核体系, 完善以知识贡献大小为标准的评价机制和激励制度。

建立起完善的以知识贡献大小为标准的考核体系是企业档案馆顺应知识管理时代潮流对人力资源实施有效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也是企业档案馆建立知识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日常工作当中, 企业档案馆员工对企业档案馆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涉及到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显性贡献, 即岗位职责本身所赋予档案管理员应尽的责任和该做出的业绩, 比如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档案的正确整编、分类以及上架、下架、借阅等分内之事;另一方面是隐性贡献, 即档案管理员自己主动自愿为企业档案馆的发展所做出的基于岗位职责之外的贡献, 比如档案管理员对档案馆发展所做出的思考、提出的建议、将自己的经验心得通过各种方式与员工分享、在工作程序上创新了工作思路和方法、为完善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而进行学习以及发表论文等。然而在企业档案馆对员工传统的考核评价体系中, 档案馆往往只是注重了对员工看得见摸得着的显性贡献去定量考核和评价, 而忽略了对员工涉及隐性贡献方面的考核和评价, 以员工是否有效履行岗位职责为唯一考核依据和标准。很显然, 这样的评价体系对员工来说是片面的, 不公平的, 也不利于激发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极大程度的阻碍了企业档案馆的长远发展。

对档案管理员自愿的额外的隐性知识贡献大小的考核, 企业档案馆首先应完善薪酬管理制度, 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考核制度以及运用特殊奖励制度等, 充分尊重档案管理员的知识劳动成果, 将档案管理员各方面的知识成果看作企业档案馆整体成果的一部分, 并给予相应档案管理员充分薪酬激励, 达到档案管理员愿意主动贡献自己的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的目的。通过知识共享和档案管理员对知识的吸收与再创造, 在企业档案馆内部形成新的更大的生产力, 从而推动企业档案馆的良性发展。其次, 企业档案馆除了对档案管理员进行必要的薪酬激励外, 也应完善以知识贡献为基础的精神激励制度。对那些为企业档案馆的发展做出较大知识贡献的员工, 可根据其具体情况与个人需求采取区别对待的知识激励措施, 具体包括如下几种情形:①针对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的员工, 可采用职称或职位晋升的晋升制度来激励。②针对对自身荣誉非常重视的员工, 则可采取适当给予精神方面的表扬或给予适当名誉的方法来激励。③若员工对进一步深造学习非常重视, 则可采取为其提供一些免费的培训机会的方式来激励。企业档案馆在对员工作出激励时, 应坚持双重的升迁标准, 使档案员工明白:即使某一员工的本职工作做得十分出色, 如果他没有为与知识共享有关的工作做出贡献的话, 他将不会获得升迁的机会。对于那些不能为企业档案馆的持续和谐发展做出应有的知识贡献, 或者其所拥有的知识已经完全不适应时代需要的员工, 企业档案馆也应坚持实行淘汰制度, 促进档案管理员的合理有序流动, 确保企业档案馆持续发展所需的新鲜营养血液。

3.结语

在知识管理的时代背景下, 企业档案馆实现科学化、知识化管理的关键在于人才。面对社会的迅速发展, 企业档案馆只有正确认识档案人力资源, 重视档案人力资源建设, 并采取积极有效的管理策略, 才能激发企业档案管理员的工作热情, 逐步改变目前档案人力资源建设的落后被动局面, 从而形成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档案人才队伍, 在推进企业档案馆自身更好更快发展的同时, 能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知识资源服务。

摘要:在知识管理背景下, 档案管理员成为企业档案管理的核心。本文分析了企业档案馆人力资源建设现状, 并从宏观角度对企业档案馆在知识管理背景下的人力资源建设提出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企业档案馆,知识管理,人力资源建设

参考文献

[1]毛章勇, 冯系群.试析人本管理机制与档案部门人力资源开发[J].科技文汇, 2006, (01) .

人力资源的软环境建设 篇5

论文关键词:云计算 网络教学资源库 教学资源库建设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云计算的概念、特点和功能,并且总结了当前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现状及问题,进而讨论了云计算环境下的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一、云计算概念、特点及其功能

进人21世纪以来,网络技术不断深入发展,作为分布式处理(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处理(ParallelComputing)和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的最新发展,云计算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1.关于云计算的表述

学术界和不同的企业对云计算的表述各有不同,但大多基于充分利用网络化计算和存储资源、达成高效率低成本计算目标的考量,希望能更好地整合互联网和不同设备上的信息和应用,把所有的计算、存储资源连结在一起,实现最大范围的协作和资源共享。而云计算对广大用户来说,更大程度上是在建立一种服务未来的具有无限能量的、便捷高效的云计算环境。

2.云计算的特点

(1)安全、可靠的数据存储。云计算采用数据多副本容错、计算节点同构可互换等措施来保障服务的高可靠性,使用户不用再担心数据丢失、病毒人侵等麻烦。

(2)按需服务、及时方便、费用低廉。“云”是一个庞大的资源池,它对用户端的设备要求最低,云可以像自来水、电、煤气那样按需购买和计费,使用十分方便。

(3)通用性强,具有高可扩展性和很强大的数据共享。云计算不针对特定的应用,在“云”的支撑下可以构造出千变万化的应用,可以轻松实现不同设备间的数据与应用共享。“云”的规模可以动态伸缩,同一个“云”可以同时支撑不同的应用运行,满足不同应用和不同用户规模增长的需要。

(4)超大规模,无限可能。“云”具有相当的规模,Google 云计算已经拥有100多万台服务器,Amazon , IBM、微软、Yahoo等的“云”均拥有几十万台服务器。企业私有云一般拥有数百上千台服务器。“云’能赋予用户前所未有的计算能力,为我们使用网络提供几乎无限多的可能。

3.云计算的功能

令人捉摸不定的“云计算”,其实就是要把所有的计算应用和信息资源都用互联网连接起来,构成一个云计算的虚拟环境,供个人和企业用户随时访问、分享、管理和使用—相关的应用和资源可以通过全球任何一个服务器和数据中心来获取。在这样的云计算环境中,可以实现的功能主要有:(1)提供资源,包括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与现有软硬件技术无限缝合,云服务提供商为用户架设出规模巨大的全球化的数据库及存储中心,能够实现海量云存储、出色的安全性、高度的隐私性和可靠性,而且还应是高效、低价和节省能源的。

(2)提供动态的数据服务。数据包括原始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和经过处理的结构化数据。在未来以数据为王的时代,一个好的云计算架构一定要有提供大规模数据存储、分享、管理、挖掘、搜索、分析和服务的智能。能最大程度上解决并发访问的瓶颈问题。

(3)提供计算平台,包括软件开发API、环境和工具。只有如此,云计算才能真正形成一个有生命力、有吸引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4.当前典型的云计算环境

(1)微软公司的“蓝天服务平台”—Windows Azure Windows Azure是微软基于云计算的操作系统,和Azure Services Platform一样,是微软软件和服务技术的名称。Windows Azure的主要目标是为开发者提供一个平台,帮助开发可运行在云服务器、数据中心、Web和PC上的应用程序。Azure服务平台包括了以下主要组件:Windows Azure;Microsoft SQL数据库服务,Microsoft.Net服务;用于分享、储存和同步文件的Live服务;针对商业的Microsoft SharePoint和Microsoft Dynamics CRM服务。“蓝天”的重要性在于,它是继Windows取代DOS之后,微软的又一次颠覆性转型—通过在互联网架构上打造新的计算平台,Windows真正由PC延伸到“蓝天”上。(2)1BM的“蓝云”计划

2007年11月15日,IBM公司在上海推出了“蓝云(Blue Cloud)”计划。它包括一系列的云计算产品,使计算不仅仅局限在本地机器或远程Server Farms,而是通过架 构一个分布的、可全球访问的资源结构,使数据中心在类似互联网的环境下运行计算。“蓝云”基于IBM Almaden研究中心(Almaden Research Center)的云基础架构,包括Xen和PowerVM虚拟Linux操作系统映像以及Hadoop并行工作负载安排。“蓝云”由IBM Tivoli软件支持,通过管理服务器来确保基于需求的最佳性能。这包括通过能够跨越多服务器实时分配资源的软件,为客户带来一种无缝体验,加速性能并确保在最苛刻环境下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云计算无疑会引领IT行业走上划时代的转折,成为驱动未来科技的重要力量。而在教育领域,云计算也为网络学习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云计算将是未来网络教学的基本环境和平台,并通过“云服务”支持并推动网络教学和网络教学资源的发展。

二、当前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网络教学资源库是指基于计算机网络运行的,依据一定的规范和标准将多种媒体素材进行收集和整合形成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是用以为教学提供支持性服务的多媒体材料和教学系统。目前,许多教育软件机构、企业、学校在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上进行着大量有益的探索,已有一些成效,但是还远远不能满足实际教育教学的需求。主要问题表现在:(I)资源数据的生产不标准、不规范。数据不标准、不规范导致了“数据孤岛”、“数据坟墓”的产生,这样一方面给数据的共享、交换与更新带来极大的不便,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的重复性建设,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2)参与面不广,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很好地调动。由于种种原因,学校资源库的建设仍主要以网络中心的管理工作人员为主,这就导致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程度低,效率不高。(3)缺乏规范统一的管理,重数量轻质量,适用的资源库不多,给资源库的共享和使用带来很大的限制。基于传统的集中存储和集中管理模式建设的资源库只能满足局部或少量用户的使用,当有大量用户并发访问时,就会出现资源访问的瓶颈,远远不能满足教育教学资源发展的需求。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http://(4)用户参与方式不灵活,交流性、交互性差。这是目前资源库建设中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5)持续性建设得不到保障,创新不够。资源库建设并非“一次性”工程,要不断更新和补充,做到健康、持续发展。

三、云计算环境下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

云计算的提出,给现代的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提供了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在未来的云计算环境下如何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库成了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资源库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工程,必须有长远规划,使之能健康、持续发展。教学资源库应以支持教学科研为最终目标,建设过程中要遵循统筹规划、分工合作、重在应用、机制创新的基本原则,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合理分类、整理并吸收最新的、外来的优秀成果,结合云计算服务商提供的IT架构思想和服务,不断创新,建构科学优质、高效适用的教学资源库。云计算环境中的教学资源库应该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稳定、快速。运行稳定,具有强大、方便、快捷的搜索和查询功能;二是数据资料存储规范、门类清晰。标准统一,分类规范,方便用户编辑和使用,利于资源库的持续性建设。三是资源在安全的云端。所有信息数据均在云端,本地无需保留和备份。四是资源库操作平台具有友好的操作界面。各级各类用户可以很快捷地找到需要的资源和相应功能,并能在云端很容易地进行控制和处理。为此,提出以下建议:(1)2008年,IBM提出会制定更多的相关流程和标准来保证客户的数据安全,并提供云计算方案与终端,为企业建立属于自己的云计算模型的数据中心。如此,各教学机构和单位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库及云计算的思想和服务,构建自己单位或区域的“私有资源云”并积极地与外部的“公共资源云”相连接。

(2)建立科学、严密、精细的教学资源库的资源技术标准。SUN公司提出,未来的数据中心,不必再花巨资建设庞大的机房,而只需要花费很小即可拥有。在对用户终端最小要求的前提下,云计算环境具有同时也要求有很强的数据通用性,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数据孤岛”的产生。所以资源库的建设规范和标准是必须要考虑的。可以从四个方面规范:一是从资源的技术开发角度,提出一些最低的技术要求。二是从用户的角度,为方便地使用这些素材,需要对素材属性进行标注,并从可操作性考虑,规范属性的数据类型及编写类型。这一部分内容主要参考国内颁布的元数据模型,从制作素材简便性、使用素材方便性出发选取一些最为普通的元素。资源的属性可以作为资源库管理系统数据结构的直接依据。三是从资源评审者的角度,提出教育资源的评价标准,作为用户筛选资源的直接依据。四是从管理者的角度,提出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以及所应具备的基本功能。

(3)与现有互联网紧密缝合,实现最大范围的共享。利用云计算环境中的动态数据服务,各类教学人员可以自主、方便地参与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整理活动中,从而解决了教学资源库建设和维护中参与面窄的问题。运用微软的“蓝天”计算平台,用户可以很容易地共享教学资源,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利用提供的工具在“云”中对数据资源(结构化的或半结构化的,甚至是元数据)进行编辑和整理,使之适合自己或他用,而无需考虑自己机器的容量、运算能力及软件环境,从而使资源库不断增添能适用的鲜活的教学资源。(4)建立综合的强大的资源库管理平台,实现统一管理,提供用户多种终端的“透明”检索和多向的交流机制,增强交互性。充分利用云计算带来的技术和服务,建设开放的有透明度的资源库,使用户能很容易地检索各种资料信息。设置资源入库、编辑、调用、查询、下载等服务,提供个人用户、单位用户、管理员用户以及超级管理员用户和评价检验等的不同权限,提高资源库建设中的一系列管理问题,使用户可以使用能运行浏览器的最简单的终端设备(使用开源系统的个人电脑,OLPC,甚至支持无线局域网的掌上设备)和网络,就能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资料处理和实验。而且在平台上,用户便可很方便地搜索、浏览所需的信息。充分利用已充分发展的Web2.0技术,使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实现最大范围的交流和交互。

四、展望

人力资源的软环境建设 篇6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图书馆员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2-0020-02

引言

数字信息时代,信息资源从传统的简单文本和图片形式,拓展成为大规模、复杂电子化的多种形式,如:视频、音频和多媒体等。信息服务的物理地址和宿主也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信息资源以电子的形式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资源库。读者在自己的办公室或家庭就可以通过数字设施在线实时访问所需要的信息资源。现代化的搜索引擎会直接提供给读者所想要查询的信息资源,读者可能会认为信息资源的查找并不需要分类、目录、交叉引用、来源报告等。

丰富多样的因特网信息资源对图书馆员提出了新的不同要求,传统的服务和工作模式已很难适应数字信息资源环境的新需求。图书馆员的传统技术已经落伍,所提供的服务已难以让读者满意。剖析数字图书馆的特征,了解数字信息资源的特点,及时掌握相关技术和知识,对于图书馆员拓展服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数字信息资源环境下图书馆员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一、数字图书馆及其特征

传统图书馆中,读者获取信息资源的接入点是图书馆员手工制作的、印刷形式的图书馆藏目录和编目。自动化图书馆中,读者对信息资源获取以及图书馆员的管理操作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计算机化,如:信息资源的条形编码。但是,这种图形记录依然是纸质印刷形式。数字资源信息环境下,读者访问信息资源的接入点、信息资源自身以及资源编码的图形记录已成为了电子或数字形式,图书馆逐步实现了数字化。通过各种形式的网络,尤其是因特网,数字化的图书馆实现了互联,称之为数字图书馆。

Wiederhold指出:“数字图书馆是图书馆的电子化,其中的馆藏资源为数字化形式,允许读者直接访问,并获得和复制相关信息资源。数字图书馆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复合,允许远程访问,消除了资源间的物理障碍。” Ian Whitten指出:“数字图书馆是数字对象(文本、视频、音频等),用户访问和检索方法以及图书馆员选择、组织和维护技术的集合。数字图书馆不仅仅是信息管理工具的数字化,也包括数据、信息和知识的创建、传播、使用和展示整个生命期内的一系列收藏、加工、服务等活动。”

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包括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内部资源是存储在本地服务器、可以通过网络访问的信息资源,如:电子图书、网络课件、教学题库等。外部资源是本地服务器存储以外的信息资源,如:在线杂志、在线数据库、在线电子图书等。外部资源由不同的出版商来提供,如:ASME、ACM、IEEE/IEE、Kluwer、Elsevier Science、Taylor and Francis、John Wiley、SIAM、Springer、Ebrary、Safari、PQDD、中国知网、清华同方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书生数字图书、方正Apabi电子图书、万方学位论文等。这些外部资源通过出版商授权许可的用户名和密码或者IP地址两种方式实现信息资源的全文访问。

数字图书馆可以实现大量的文本、图片和音频、视频资源的收藏和访问。它不需要物理空间来搭建馆藏资源,能够实现任何地点和任何时间的多个用户同时访问同一个信息资源。数字图书馆具有如下一些优点:能够实现珍贵文档、图书和档案等的长时间馆藏;提供世界范围的馆藏目录访问;通过单一界面帮助查找学术论文和图书的物理和数字化版本的具体收藏位置;优化查询,能够实现因特网、商用数据库以及馆藏目录的同时查询;提供在线学习环境;缩小了读者和作者之间的距离;节省了信息资源加工和收藏的成本、空间及资金;实现了多种形式信息资源的统一形式访问。

数字图书馆具有上述优点的同时也具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包括:建设成本、技术更新(硬件、软件)、存储媒体、数据加工和出版商的垄断、图书馆员培训、用户培训、信息资源安全等。

二、数字信息资源的新要求

丰富和便捷的因特网信息资源为图书馆员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数字图书馆的技术开发人员需要图书馆员提供相关的帮助;另一方面,图书馆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适应更新信息资源加工和访问技术。图书馆员要适应电子信息资源的要求,具备信息加工、管理、维护和服务的能力,兼具多种信息相关的职业工作:首先,除了图书管理外,要承担馆藏开发、技术加工等工作(图书馆员);其次,为了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应掌握如何管理和提供恰当的信息服务(信息管理员);再次,确保用户知道如何访问相关的信息资源(信息顾问员);最后,开发和设计恰当的系统以合适的方式为用户提供信息(网络系统员)。

图书馆员职业的基本职能是为需要信息资源的用户提供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完成这一基本职能的活动内容在不断地演化和更新。信息存储、知识的表示和分类、知识的组织、馆藏开发、计算机化信息检索等方面的技术进步,直接影响着图书馆员的职业活动内容。一方面,图书馆员需要从事信息采集、存储、检索和替旧等工作;另一方面,要承担起以计算机化的方式来实现信息服务。为了胜任数字图书馆下的信息资源管理工作,图书馆员需要通过培训来获得一些必需的知识和技术。

图书馆员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术包括:信息资源的类型(图书、杂志、因特网等)、技术设施(计算机、在线编目、局域网文件服务器等)、通过知识资源的用户交互、信息管理、计算机操作系统(Windows、UNIX、LINUX等)、字处理系统、图形处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程序编程、网络管理、网页开发和内容管理、在线信息检索、CD-ROM信息检索、因特网信息检索、数字图书馆工具等。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的巨大变革。丰富和便捷的信息资源对信息的访问、加工和服务带来了新的挑战。图书馆员要充分意识到技术和知识更新的重要性,参加必要的技术培训以适应数字信息资源环境下图书馆员职业的新要求,进而开展好信息资源管理和服务工作。

三、图书馆员的服务职能更新

在数字信息资源环境下,图书馆员职业不仅是一个服务性职业,也是一个研究性职业。服务是图书馆员的天职,但评价一个图书馆员是否称职,不是看她/他提供了多少次服务,而应该看她/他解决了多少问题。图书馆员的工作与信息化的采编、阅览、典藏等有关。图书馆员必须深入理解数字信息的价值,具有敏锐的数字信息的观察力与判断力,更新服务理念,为读者解答各种问题,成为名副其实的信息咨询专家。

当今社会处于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各种信息不断充实和更新,人类知识急剧膨胀。面对繁多、混杂的信息资源,图书馆员不仅要有图书馆学的理论与方法,还要具备管理与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以理论知识为基础,计算机为工具,网络为途径,除了发挥传统图书馆中替读者找到他们所需要的资讯/信息服务功能外,而且还要在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创新、知识组织和知识扩散三个核心层面发挥作用,承担起知识导航员的职责。

图书馆员的社会服务职能在当今数字信息资源环境下发生了较大转变。由于信息量的日益增多,只是简单地输入主题已无法准确地得到满意的结果,这就需要图书馆员扮演重要的顾问角色,成为用户与网络的介质。通过分析问题,在交流沟通中发现用户的信息要求。然后归纳思路,利用图书馆系统从海量信息中快速挖掘出最有价值的信息内容,为用户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信息服务。

结束语

信息技术的进步极大地影响着图书馆的内涵、结构及形式,逐渐实现了手工操作到机器操作、数据加工到知识加工、单机系统到网络系统、局域网络到无限网络、文本为中心到用户为中心、纸质媒体到电子媒体等的转移。这些转移使得信息资源的存储、加工、馆藏和访问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使得图书馆的理念也带来了明显的变革,产生了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无墙图书馆等。图书馆员的职业特征在数字图书馆时代随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图书馆员是信息技术影响较大的职业之一。因此,图书馆员适应信息技术进步的要求,掌握数字信息资源加工、访问和服务的必要知识,显得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Wiederhold,Gio. Digital Libraries: Value and Productivity[J]. Communication of theACM,1995, 38(4).

[2]Witten, Ian H. et.al. Greenstone: Open-Source digital Library Software[J]. D-LibMagazine, 2001,7(10).

[3]毕强,沈涌. 数字图书馆网格信息资源组织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7,51(8).

[4]郭晶,宋海艳,余晓蔚. 从数字图书馆管理体系建设看未来发展[J].数字图书馆论坛, 2010, (3-4).

[5]Sreenivasulu.The role of a digitallibrarian in the management of digital information systems (DIS)[J].The Electronic Library,2000,18(1).

[责任编辑:左芸]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 篇7

关键词:网络环境,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

0 引言

人类社会已进入数字化、网络化的知识经济新时代。汹涌澎湃的社会信息化浪潮和飞速发展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使传统图书馆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图书馆已由基于唯一物理空间的、提供现实馆藏的传统服务,逐步转向既包括有限的物理空间,又包括无限的网络空间并提供新服务方式和新服务内容的现代图书馆的方向发展。图书馆工作也已由过去以收集、管理信息资源为主逐步转变为以提供信息的检索、链接和传递,注重信息导航和信息增值为主。在这种新形势下,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信息资源建设观,在继续搞好传统现实馆藏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开发网上资源,用虚拟信息资源丰富自己的现实信息资源,以便跟上网络化、数字化的时代步伐,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1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资源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包括现实馆藏与虚拟馆藏两个方面。

1.1 现实馆藏

现实馆藏指传统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包括:

(1)纸质印刷品文献

进入网络时代,尽管电子出版物的数量有了迅速增长,但各种电子形式的科学资料仍然远远少于印刷型文献,图书馆仍然是源文献的主要提供者,网上信息资源中的很大一部分是印刷型文献在网上的延伸。将图书馆收藏的大量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使其上网利用是图书馆面对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2)电子文献

电子文献主要指以光盘为有效介质的电子出版物和网络版光盘数据库。图书馆通过对光盘数据库的购买,将其变为本馆的现实馆藏,通过多媒体阅览来提供信息服务。

(3)自建数据库

自建数据库指针对本馆特色、发展方向、地区特点和用户需求,图书馆自建的特色库及专题数据库。

1.2 虚拟馆藏

虚拟馆藏指没有具体、固定的文献信息形式,也不为某一个图书馆电子化、数字化的结果,而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与通讯技术通过网络远程获取的信息,并将其作为本馆并不存在却又可以利用网络化手段及情报检索来服务于本馆用户的信息资源。包括:

(1)联合目录

联合目录是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的最基本部分,是实现书目共建共享的前提条件。用户可选择不同的联合目录去获得世界各地图书馆的馆藏信息。如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引进的O-CLC Firstsearch,据2000年7月的统计,共收录了6.85亿个收藏地址。

(2)数据库

目前世界各国的大部分数据库都已上网,成为网络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书目数据库大多是印刷型检索工具的网络版,质量很高,内容涵盖了所有学科,提供的信息种类也多种多样: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标准、科技报告、专著等;类型从文本型到多媒体型;形式从题录索引、文摘到全文;数据有文献型、事实型、数据型等。由于经费有限,图书馆难以购置很多的光盘,通过利用网上数据库来扩大馆藏、提高信息服务能力已成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现实选择。目前,网上著名的数据库有:OCLC Firstsearch、Uncover、UMI、EB-SCO、INSPEC、CAS等。国际上最大的联机检索系统DIALOG也在万维网(WWW)上提供了其600多个数据库(文档)。我国自己建设的数据库在Internet上具有代表性的有ChinaInfo(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工程)提供的100多个数据库和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的一系列数据库。还有一些文献信息机构自建的特色数据库也通过其Web主页对外提供服务。

(3)电子书刊

据美国斯坦福商业通讯公司报道,2008年与1999年相比,全世界印刷出版物营业额由940亿美元下降到820亿美元,电子出版物则由4亿美元上升到210亿美元,预示着电子出版物光明的前景。目前,国内外许多大中型工具书都已上网,提供网上检索利用,如《不列颠百科全书》(http://www.britannica.com)、《韦氏大词典》(http://c.gp.cs.cmu.edu:5103/pr09/webster)等。而作为主要情报源的期刊,网上资源也十分丰富。如前述的OCLC Firstsearch系统、Uncover的Uncover Reveal Alert Service系统、UMI的PQD系统和国内的CHKI的“中国期刊网”等。

(4)动态信息

图书馆传统馆藏的基本特点在于正式出版物,动态信息历来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而Internet将正式出版物与非正式出版物、正式交流与非正式交流集成在一个平台上,极大地丰富了图书馆可利用的信息资源。网上动态信息主要包括政府网站、企业网站、专业协会等发布的信息、政策法规、会议消息、研究成果、项目进展报告、统计数据、产品目录等。此外,还有一些公益性信息,如新闻、求职、天气信息等。

2 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对策

当前,世界性的学术信息交流体系正在以Internet为平台进行重组,网络化、数字化潮流不可逆转,作为源文献主要提供者的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建设上,必须:

(1)加快由印刷型文献向电子型文献的转化

将印刷型文献转化成电子型文献是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包括将非电子型文献书目信息转化为计算机可读的书目数据库型信息、编制电子型出版物的电子化书目、将非电子型文献转化为电子型文献三方面的内容。

(2)加快对电子型文献的收藏

由于电子型文献提供了快速阅读与存取,适应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方向,各图书馆都很重视电子文献的收藏,在采购经费中,电子文献所占比例稳定上升,并逐步动摇了纸质文献的主导地位。

(3)加快数据库建设的步伐

数据库建设是现代文献信息资源体系的基础,也是现代图书馆信息资源深层次开发的有效方法。它能够将分散于各种载体的有价值信息,收集、整理、加工,使其系统化、网络化,达到信息资源重组、资源结构优化、资源保障升级的根本目的。

(4)有针对性地开发网上信息资源

网络集成了全球信息。任何一家图书馆的空间都是有限的,收藏也是有限的,而由全球数千万台计算机组成的Internet空间是无限的,网上信息资源也是无限的。网上信息资源的开发是继纸质文献的开发和电子文献的开发之后的又一新的资源开发内容。当前,尽管Internet上的信息资源非常丰富,但冗余信息充斥,无序状况严重,利用起来十分困难。网络时代图书馆的基本使命在于向读者/用户提供信息导航,无论是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服务还是情报产品开发,都是以此为中心展开的。各图书馆应当根据自己的办馆方向、方针任务和读者/用户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过滤和组织网上资源,提供链接等。特色化应该是基本出发点。

3 新形势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专门人才的要求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内涵与外延不仅在扩大,其难度也在增大。如何造就一批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及能力的信息加工和管理人才是保证新时期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从人才类型来说,应具备下述四类:

(1)文献整序人才

他们应当在掌握信息处理的一般原理及方法的基础上,能够使用多种手段,对信息的存在形态作必要的转换,使得信息具有不同的空间及时间表现特性。

(2)信息开发人员

他们应对信息源与信息流有深刻的认识,具有某一专业的相关知识,能够针对特定用户的需求,对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进行深层次的开发,提供增值服务。

(3)信息咨询专家

他们不仅能够通过纸质文献检索工具解答用户各类信息需求,还应该在系统掌握相关信息技术基础上解答网上信息检索遇到的各类问题,同时跟踪计算机系统和软件系统最新发展并加以利用。

(4)网络维护专家

他们具有信息处理的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与通讯设备等一系列专门技术,能够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从而保证网络资源的利用和整合。

参考文献

[1]韩丽风,刘蜀仁.Internet网上参考信息源的开发与应用[J].图书情报工作,1999(,2):34-36.

[2]刘蜀仁.网络出版物的发展与图书馆资源引进对策[J].图书馆杂志,2000,19(1):31-34.

[3]黄连庆.图书馆开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问题与对策[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18(1):43-45.

[4]王淑群.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用户需求与信息服务[J].图书馆论坛,2000,20(4):32-34.

[5]傅晓.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服务[J].图书馆论坛,2000,20(4):70-72.

人力资源的软环境建设 篇8

●对网络学习环境的认识

学习环境是指学生学习的条件和场所。现在很多学生在网上学习, 因此有人认为建设网络学习环境就是建立和完善计算机网络设施和条件。我认为, 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 是对网络学习环境物理特征的一种较狭隘的定位。有了好的信息传输网络并不等于具备了好的网络学习环境, 学生最需要的是通过这种传输网络获取教学信息和资源, 要能与教师和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探讨和协作式学习, 以便于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和素质。因此, 网络学习环境必须包含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完备的网络学习支撑环境。

●我校网络环境和资源建设的进展

近几年, 我校对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进行了长期的实践和探索, 建成了千兆校园网, 开通了设备齐全、功能完善的互联网站, 开发了适用于教师资源积累查询的学科资源系统、校内办公系统、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校内资源库及成长系统。与此同时, 我校加快了针对于网络环境下的现代媒体教学资源应用的培训指导, 配合必要的小组活动和教师面授辅导, 使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提高。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师生相对分离, 学生主要通过网络环境中的媒体资源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试点的实践证明, 编制并及时提供适用、有效和优质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是形成网络学习环境的基本要素之一。我认为, 网络环境中的媒体资源除了须符合网络教育的规律和教学要求之外, 还应有一些特殊的要求, 最主要的要求表现在它的开放性、自主性和交互性三个方面。

所谓资源的开放性, 主要是指时间和空间的开放、学习对象的开放、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开放。这些资源的传输、配送和使用应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 学习方式灵活, 适于在课外学习的学习者采用。教学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死知识, 能根据学科发展和学生需要方便地增添和删减、能提供适时的动态信息和辅导、能给出开展知识的内容或途径;资源的自主性是指学生能对课程、学习内容自主选择, 对学习时间、学习过程能自我掌握, 对学习方式、学习方法能自行确定。提供的资源能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课程内容的组织建构与表现形式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探索空间, 有利于学生主动发现、启发联想和形成新的知识结构;资源的交互性是指为学生创设一种能与教师、与同学、与计算机以及与所学内容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环境。

●多种媒体资源建设需注意的问题

1.贯彻“以学生为主”的思想, 搞好教学设计。

在网络环境下学习, 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主”的思想, 保证学生能自主学习。建设资源首先要搞好教学设计, 要了解学生的背景、需求和学习状况, 针对他们的特点和需求, 组织好教学内容、知识结构和媒体表现形式, 以便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环境。网络环境学习和一般面授教材不同, 不能只讲所学课程的知识、理论和方法, 还要提供学习目标、教学要求、学习思路、学习方法、思考练习和自我测试等内容, 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检测, 并在网络环境的多种交互活动中, 让学生主动学习、思考和探索问题。

2.媒体选择和使用力求做到恰当、适用、有效。

随着计算机网络教育的发展,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方便地浏览、检索和共享资源, 开展实时和非实时交互式学习及实现个别化自主学习。因此, 学校的资源建设必须适应这一形式, 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媒体数字化、多媒体和能交互的优势, 加快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建设的步伐, 完善教学资源库以及教学支撑环境, 大力推进已建的网络设施和资源的应用, 深入研究网络教学作用和规律, 探索现代网络教学与管理的模式。

3.建立并实行资源试用、评价和修订制度。

教学资源的质量必须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 好的教学资源都是通过应用、修订, 逐步完善的。目前, 教学资源匮乏仍然是影响网络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我校为此投入了很大精力开发制作教学资源, 但仅仅是解决了资源的有无问题, 属于“雪中送炭”, 很难说在质量上有大幅度提高。为解决这一问题, 必须通过对资源的应用、教学试验, 收集一线教师和学生的反馈意见和情况, 改进和完善这些资源。尤其是动态资源, 只有结合学生学习时的需要和困难, 才能提供得更有效、更有针对性。所以, 教学资源的试用是资源质量提高过程中十分重要、不可缺少的环节。

教学资源的科学评价不仅能改进、完善已建资源, 而且还能对以后的资源建设进行指导。所以, 我们需要制定科学的多媒体教学资源评估指标和实施方案, 建立经常性教学检查和阶段性教学资源评估制度。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资源建成后, 都要跟踪进行及时调查、了解反馈意见, 在试用中有计划地开展课程评估, 有的课程还可以用问卷表或测试方法来了解学生使用各种媒体资源的情况和资源质量。

人力资源的软环境建设 篇9

1.1 对馆藏范围的影响。

随着电子计算机、现代通讯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发展, 网络环境下的馆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馆藏, 表现为本馆的、区域的、网络的。从有形和无形的角度来讲, 网络环境下的馆藏由“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两大部分组成。其中, 虚拟馆藏包括图书馆没有所有权, 但有使用权, 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有偿或无偿获取的信息资源, 极大地拓展了图书馆的馆藏信息资源范围。

1.2 对馆藏发展的影响。

由于图书馆网络化的发展, 用户使用图书馆的行为, 由原来对文献的需求转向对信息的需求。为适应这种发展, 图书馆不能只局限于向用户提供文献信息, 而应提供包括本馆文献在内的所有网络上的可得信息。因此, 图书馆应着眼于网络信息资源的把握和选择, 获取重要的网上信息资源的使用权, 从根据读者的潜在需求搜集信息资源变为根据读者的现实需要提供信息。

1.3 对馆藏获取方式的影响。

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 将不限于通过购买、交换、捐赠等途径获取文献信息, 它还要通过网络获取电子信息, 获取的方式包括购人、入网、联机使用权、租用、交换等形式, 实际上它获取的是信息资源的网络使用权。因此, 在新的信息环境中, 购书经费除转换为实物形式外, 相当一部分转换为网络服务形式。

1.4 加速了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系统建设的进程。

随着网络的发展, 图书馆的馆藏将逐渐转化为电子文献并通过网络向用户提供服务。在这种情况下, 就使一个相互协调、互补优化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系统的建设显得更为必要和迫切。同时, 信息技术的发展将突破文献传递的地理障碍, 用户可以十分便捷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而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这将为文献资源保障系统的建设创造有利的技术条件。

1.5 对馆藏购置经费的影响。

文献购置经费短缺是多年来困扰图书馆的一个难题。网络环境下图书馆通过网络可以便捷地使用来自各地的信息资源, 从而使图书馆有了可靠的信息资源保障。这样, 图书馆就可以将有限经费购置本馆最需要、最具特色的文献, 其它信息依靠网络来满足。

2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主要障碍

2.1 对信息资源建设认识不足。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图书馆开展信息资源建设提供了非常好的物质环境条件。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并非是同步发展的。人们都承认整体文献资源建设很重要, 但又怕投入整体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只希望共享, 而不愿共建;只重视本身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发展, 而忽视信息资源的整体建设与发展。另一方面, 片面强调信息网络的作用, 只重视信息网络设施建设的投入, 而忽视文献资源建设的投人, 主观上希望以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替代整体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2.2 现行管理体制的制约。

据调查, 69%的图书馆认为网络环境下我国信息资源的共建应采取全国性或地区性跨系统共建的模式, 而目前72%的图书馆参加的是全国性或区域性系统内的信息资源共建, 是什么导致图书馆界在共建模式的认识和实践上如此背道而驰呢?答案是: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

2.3 技术手段和业务标准方面的问题。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依赖于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目前计算机设备之间兼容性差异较大, 升级换代频繁, 这不能不影响到信息资源的传递和接收。而且, 我国图书馆自动化系统软件有很多都是在不具备联网通讯条件, 没有统一标准、统一规划和联合攻关的环境下研制的, 各馆自选的软件系统、各种数据库软件的兼容性很差, 转换相当困难, 并且各馆对文献的加工、记录、检索、传递及控制往往只满足于自建自用的应用要求, 没有统一的规范, 也没有执行统一的技术标准, 虽然各类文献书目数据库已达到一定规模, 但各馆之间不能有效衔接, 网络交流受到严重的限制。

2.4 馆员的知识结构滞后。

我国图书馆界既有专业知识, 又擅长计算机知识、网络通讯知识以及外语知识的人才不多。比如, 从我国编目人员现有知识结构看, 他们对分类、编目知识掌握得比较好, 而绝大多数人缺乏主题标引知识, 如果开展联机编目, 所提供的原始编目数据中将有很大一部分没有主题标引数据, 或者数据的专指性和一致性很低, 因为主题标引的难度比分类标引大得多。而在计算机知识及网络通讯方面, 编目人员的知识更欠缺。

3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策略

3.1 转变观念, 走资源共建共享之路。

随着社会信息化和网络化程度越来越高, 图书馆的发展不再以拥有多少图书文献作为衡量其规模质量的唯一标准, 而要看它能为读者提供多少有价值的文献资料。因此,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应该用现代的、系统的、网络的新思维来指导今天的信息资源建设, 加强馆际间的交流与协作, 发挥图书馆界的整体优势, 走“分散建库、集中联库、分散服务、资源共享”的联合建库道路, 从而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3.2 注重馆藏文献的特色化建设。

馆藏特色是图书馆长期面向特定服务对象而形成的文献资源收藏的特点。因此, 图书馆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文献供需特点, 在做好常规收藏服务的同时, 集中优势选择一两个领域或重点学科、重点专业进行重点建设, 使这些学科专业方面的信息资源达到专、深、全的特点, 以此推动这些学科专业向纵深发展, 从而打造图书馆的品牌。

3.3 加快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建设。

网络环境下, 即使馆藏印刷型文献丰富到完全可以满足读者需要的程度, 但对读者而言, 还有一个快捷、方便地获取信息的问题。为此, 图书馆应有计划地给印刷型文献资源及其他类型载体的文献信息数字化, 在进行馆藏资源数字化建设时, 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有重点、有选择地将馆藏的核心文献、特色文献数字化, 开发能够在网上共享的具有特色的数据库, 并将其发送上网。

3.4 开发利用网上信息资源, 建立虚拟馆藏。

在网络环境下, 由于网络信息资源数量庞大、组织散乱、内容繁多、来源复杂、良莠难辨, 用户利用网络资源会遇到种种困难。因此, 图书馆应根据本馆的特点及读者需求, 并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实现对网上信息资源的控制和管理, 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使之变成本馆的虚拟馆藏, 以此来不断延伸自己的馆藏资源。网上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网上信息的深度加工, 二是有效网络信息资料的下载, 三是有效网址和有效信息来源等资料的收集。

3.5 提高馆员素质。

网络环境下, 信息资源建设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新的方式, 这要求信息资源建设人员的素质必须不断提高, 不断地充实自己, 以便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因而对从事信息资源建设工作的人员来说, 迫切需要在观念、能力、知识结构和技术水平上与之相适应, 既要懂图书馆情报专业知识又要懂得计算机网络知识, 以便掌握从网上获取信息的技术, 提高对网上信息进行判断、筛选和鉴别的能力。

3.6 合理使用馆藏购置经费。

网络环境下馆藏购置经费不应仅仅用于文献采购, 而应延伸为网络资源保障经费。因此, 图书馆要改变传统馆藏购置经费的使用观念, 合理分配经费。既要把有限的经费用在本馆重点学科文献的建设上, 发展并形成自己的馆藏特色, 保证传统馆藏文献实体的连续性, 又要把一部分资金投入到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中。如:直接购买外文光盘数据库、租用网络使用权等。这样既节省了书刊文献的购置经费, 又发展了图书馆的虚拟馆藏, 从而使有限的经费发挥更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蔡璐.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资源共建共享[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5 (6) .

[2]赵爱民.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J].科技成果纵横, 2006 (4) .

[3]赵文华.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J].江西图书馆学刊, 2000 (4) .

[4]樊瑜.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对策[J].情报资料工作, 2002 (1) .

人力资源的软环境建设 篇10

关键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可持续发展

1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特征

现今社会, 经济在飞速发展, 人们愈加追求更舒适更适合居住的生态环境, 其中通过制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再利用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根据我国制定的治国方针和发展计划, 人类的长远发展需要依靠自然的长期供给, 而非一时的利用。我们需要配合环境的发展态势和资源的再生形式, 来制定相应的发展计划。无论是广大学者还是人民群众都尤为关注该问题, 而我国政府认为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当务之急。

其中, 资源节约型社会尤为强调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生产消费活动中, 加强提升资源的再循环利用率和绿色消费理念, 提升污染物的治理率, 减缓损耗率的人类可持续发展模式, 在该种形态社会下, 人类利用资源将达到高效、经济和社会生态效益的目的。环境友好型社会, 则根据人类生存所依附的自然条件各方面表现情况为依据, 努力配合现阶段生态情况及资源的态势, 配合生态环境的各种变化进行经济活动, 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 在这种社会形态下, 将生态环境作为人类发展的一个内在影响因素, 将生态环境作为人类发展历程中需要保持的因素之一, 人类的经济活动将配合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 与自然统一和谐发展。

2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

2.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治国的核心内容, 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方针才能达到长远的发展目标, 而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能有助于人类的健康发展。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 社会群众也越来越重视生存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所以要贯彻落实我国的科学发展观, 真正做到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就必须关注生态的发展, 并且配合落实建立“两型社会”的建立。

2.2全面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党提出的重要任务, 其中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所以资源的合理利用, 生态环境的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类与自然应该争取达到最协调的双赢状态, 人们在利用自然提供的资源的同时, 需要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 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尽可能保障社会资源的再利用, 并且严格把控污染以及过度资源索取的现象发生。

2.3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

人类社会的进步和自然环境是相辅相成, 互相影响的, 两型社会的构建能够直接促进我国经济。人类在追求文明和经济发展的时候, 目光不仅需要聚焦到传统观念的发展影响因素上, 还要关注保护自然情况是否得到了全面的落实以及效率。据调查统计, 人类想要保持现今经济的发展态势, 需要利用比之前翻一倍的生态资源, 所以我们必须坚守保护环境、降低消耗的理念。

3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措施

两型社会的构建目的在于要将现今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低投入、高产出模式, 保障社会发展的模式是高效、低排放、资源利用率高的态势。建立两型社会的最终目的在于将飞速发展的经济、 加速推进的城市化建设以及迅速提升的消费速度所导致的对生态环境的损耗率降到最低。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进 “两型社会”的构建。

3.1推进企业产业发展模式的优化

两型社会的建立主要依靠现代生产体系转变, 我国企业也需要竭力迈向“两型企业”的转变过程。企业不仅需要适应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 还需要尽快将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 大力开展以资源节约和环保为前提的高新技术和产品, 已达到企业和社会共同进步的目的。尤其是一些高损耗、 高排放的企业应该着力于研究出节能、低碳、低排放的模式, 坚守淘汰对环境有强烈危害的产品和技术, 竭力推动企业转型。

3.2构建完善的制度保障

“两型社会”的构建能够顺利实施, 首要任务是需要一个建立健全的制度保障实施。我国在环境保护相关法律以及资源节约的奖惩制度上海不够完善, 导致大部分企业并不能重视该问题, 导致严重阻碍“两型社会”构建的步伐。我国现有的相关法律及规章制度普遍表现出公众参与缺失的情况, 可操作性和功能性还有待加强, 所以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所以, 当前我们必须致力于完善健全的法律法规, 才能依法为今后的循环经济提供良好的保障。有效杜绝政府和企业之间互相的责任推诿等影响生态破坏问题无处追责的现象发生。

3.3营造资源节约、保护环境的文化氛围

目前, 我国企业及社会大众对于环境保护的理解相对狭隘, 不够全面。我们应当培养人民群众建立绿色的消费观念, 而不仅仅在于浅显的保护环境方面, 比如主动消费绿色产品、参与循环式的消费模式;还需要大力开展各项关于两型社会的构建宣传, 逐步引导社会公众迈向一个文明、节约的消费体系。政府部门应该倡导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两型社会的建立中, 树立正确的尊重自然, 节约消费的理念, 逐步提升群众的参与度, 加快两型社会建立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李娜.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J].创新体系建设, 2009 (13) .

[2]赵文.简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构[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09 (7) .

人力资源的软环境建设 篇11

关键词 网络环境 图书馆 文献资源建设

一、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特点及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新变化

(一)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特点。

1.品种多样性。从来源上看,有来自政府、研究机构、大学、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等等;从形式上看,有文本式文件(例如各类电子出版物)、计算机软件、多媒体音像资料;从内容上看,有政策法规、学术报告、经济信息、历史档案、文学艺术、娱乐咨询等等。

2.存在状态的无序性和不确定性。Internet是通过TCP/IP协议将不同的网络连接起来而成的,目前对网络资源的组织管理并无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而且网上的信息地址、信息连接、信息内容处于经常的变动之中,信息资源的更新和消亡无法预测。

3.信息价值差异性。网络信息的发布具有很大的自由性和随意性,缺乏必要的过滤、质量控制和管理机制。与印刷型文献信息相比,网络信息内容非常繁杂、混乱,缺乏规范,精度低,信息污染重,信息质量良莠不齐。实际上只有一部分信息资源真正用于图书馆的读者服务之中。

(二)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新变化。

1.所藏文献载体和类型的变化。现在的馆藏文献信息不仅是印刷型、视听型、机读型的,还增加了光盘型和网络型,各类文献并存,互为补充,成为整体,信息资源结构呈现多员化的特征。

2.文献搜集途径和获得方式的变化。网络环境下的信息采集途径和方式大大拓宽,除了传统的做法以外,还可以利用网络采购、下载、自建或共享书目数据库及网上信息资源的开发等形式。

3.文献收藏方针和策略的变化。随着各种电子文献和网络信息数量增加、类型丰富,资源共享成为可能,文献收藏方针应更加突出专业化、针对性、实用性和经济性,突出馆藏特色,确保专藏,使馆藏由单一印刷型向多类型、多载体的方向转变。

二、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发展方向

(一)重视馆藏发展政策的制定。

文献资源建设应有目标性和原则性,首先应该制定馆藏文献的发展政策。网络环境下的馆藏发展政策应对本馆馆藏发展方向和目标做出说明,明确网络资源和电子出版物在馆藏构成中的分量,确定馆藏文献选择的原则、标准、复本政策,采访工作程序;确定购书经费使用的原则、目标、方法,合理安排各学科、各类型文献和各种信息载体的经费比例;制定进一步发展馆藏的计划;确定藏书管理的细则;制定馆际之间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目标、任务、方法和程序等等,使文献资源建设有宏观的指导,馆藏工作亦有标准和规范,避免藏书发展工作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二)文献信息资源要进行多元化建设,把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实行最佳配置,求得两者的共同发展。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印刷型信息资源、电子型信息资源、网络信息资源三者并存的格局已开始形成,而且,电子型、网络型信息资源的数量日益增多,使得信息网络成为建立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主要依托。因此,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和利用网络资源,通过对网络资源进行组织开发,使之变成本馆的虚拟馆藏。

网络上的文献资源是处于无序状态的。因此,图书馆要根据读者需求和本馆的馆藏目标对网络资源进行分类、标引、检索、采集、组织下载有关文献信息,使网上流动的部分信息固化,来补充、丰富馆藏。并对其进行综合处理,深度加工和重组,使大量随机无序的信息资源转化成有序的、便于利用的知识,组建成各种不同专题的数据库,并跟踪网络信息的变化,定期对数据库的内容进行更新和补充,使之形成一个有实际效用的虚拟馆藏。

(三)文献资源建设的重点内容是实现馆藏文献特色化。

图书馆的发展方向是实现馆际之间和网络上的资源共享,但其前提应是各馆馆藏文献特色化。各馆应按资源共享的協调计划,保证本馆收藏的文献完整系统地入藏,形成各自的馆藏特色。这就要求各馆文献资源的建设更加注重馆藏结构的优化,突出馆藏重点,形成本馆文献特色,以利于馆际之间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共存互补,也有利于集中、高质量地全面收集某个学科领域的文献信息资料。文献数据库是图书馆自动化与网络化资源共享的根本保证,只有建立了相应的标准化数据库,图书馆才能实现各项工作的自动化,才能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实现资源共享。所以要把数据库建设作为馆藏发展政策的一个基本内容,不但要收集已出版的和网络上的数据库,还应根据本馆的馆藏基础、馆藏发展计划、馆藏特色等,有重点、有计划地将部分现有馆藏文献数字化,开发一批富有鲜明地方特色,具有极大实用价值和经济效益,能满足本地区信息需求的特色数据库。

(四)以“用”为中心进行文献资源建设。

文献资源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利用。将来的馆藏不再仅是收集、保存印刷出版物、视听资料的静态仓库,而是有步骤、有系统地建立包括电子出版物、各类型数据库和网上虚拟馆藏在内的动态信息库,根据读者的现实需求提供信息产品。因此,文献资源建设的目标和重点不是怎样建立一个不断增大的馆藏体系,而是建立一个能有效地为读者检索到所需文献信息的兼具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的系统。这关系到馆藏的结构与质量和采购原则,情报学家Kane认为:“将来的图书馆应根据20—80定律,将利用率高的核心文献收藏进馆,这些20%的藏书能满足80%的需要,其余利用率不高的文献可用馆际互借或电子信息(包括CD-ROM产品、网上资源、全文数据服务等)获取。”所以,文献资源配置要有较强的针对性,根据文献利用情况决定入藏原则,包括网络资源的采集,保证实现较高的文献利用率。

参考文献:

[1]鲁荣荣.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21).

人力资源的软环境建设 篇12

一、“两型”社会的内涵

(一) “两型”社会提出的理论背景。

一般认为, 在国际上, “两型”社会的含义可以追朔到1972年罗马俱乐部提出的《增长的极限》, 它明确指出了人口的增长、粮食生产、工业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五种因素对人类发展的重大影响, 引起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极大关注。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中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中, 正式提出了“环境友好”概念。2004年日本发表了《环境保护白皮书》, 明确提出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概念就此诞生。而在国内,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年3月份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号召, 在10月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上, 正式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

(二) “两型”社会的含义。

对于“两型”社会的含义, 国际国内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定义, 很多学者都是从自己的专业角度来进行定义的。我们先从“节约”和“环境友好”这两个基本概念谈起。对于节约, 侯华认为, 节约包括两种含义。一是在日常消费中崇尚节俭, 反对浪费;二是在经济运行中对资源、能源需求实行减量化, 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 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创造相同或更多的财富, 最大限度地利用回收各种废弃物。而“环境友好”的含义任勇则认为“环境友好”是动态的和分层次的。在现阶段, “环境友好”首先应该是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负荷要达到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的最小化, 而最终这种负荷要控制在生态系统的环境自净容量之内, 形成社会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之间的良性循环。而对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含义则有更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总结和概括。比较典型的是认为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并且潘岳强调了这是一种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的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的社会形态。解振华则强调了它是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而殷瑞钰说, 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两者相辅相成, 互为补充、密不可分。资源利用率高了, 排放量减少了, 环境污染自然就减轻了。也有学者谈到了资源节约型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系。夏光俞等人认为,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环境友好型社的组成部分, 而不是并行的两个理念。徐云博士则说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相比, 环境友好型社会更关注生产和消费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 强调人类必须将其生产和生活强度规范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之内。而宫维明认为,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与过去强调的“勤俭建国”相比, 有更深的内涵。它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 既要尽可能少地消耗资源, 并且能够循环利用, 更重要的是要保证全社会较高的福利水平。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

纵观“两型”社会建设的文章, 大多都从国内国际环境, 资源供需矛盾, 构建和谐社会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建设两型社会的意义。

谢晶莹突出强调了这是由我国当前的国内形式所决定的。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绝大部分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但消耗却处于世界前列。能源、矿产、水、土地等自然资源, 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 而目前能源短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 淡水和耕地紧缺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潘岳则认为其重要意义是为了解决因环境问题引发的国际压力。

侯华则说这是解决资源供需矛盾的必然要求。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 对资源的过度开发, 国内的资源储藏量在急剧下降, 有的甚至濒临采尽, 国内的资源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了, 重要的矿产资源大量从国外进口, 对外的依存度越来越高。而马凯说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用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了GDP翻两番。到2020年, 要再实现GDP翻两番, 即便是按能源再翻一番考虑, 保障能源供给也有很大的困难。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是难以为继的。

李铁明则认为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基础上, 汲取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教训, 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国情,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的又一次理论升华。而方世南也认为在“自然、社会、人”相互之间的依存度和互馈性越来越紧密的情况下, 社会和谐既表现为社会内部各个相互关联着的要素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又表现为对社会内部各要素产生根本性影响的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途径

“两型”社会的构想是很好的, 但要真正的把构想转换成实际, 把一个抽象概念转换成具体行动, 变成有益于人与人和谐, 人与自然和谐的现实社会还需要我们大力的去研究讨论和实践。

(一) 宣传教育, 转变观念, 重构价值观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基础。

在“两型”社会建设的文献当中, 建设途径普遍都谈到了宣传教育, 并且这是“两型”社会建设的一个基础。习近平特别强调了要通过宣传教育, 积极开展生态创建活动, 营造全社会支持参与资源节约、循环发展的良好氛围, 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 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模式。还有很多学者认为, “两型”社会建设的基础是转变观念。魏复盛首先强调了我们的思路要向控制污染的源头转变, 要转变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互不相关的观念。而杨卫军说要确立新的“社会-自然”观, 消解“人类中心论”提倡“辩证主体主义”,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体。也有学者认为“两型”社会建设的基本途径是重构价值观。比如林明清就强调了确立珍惜资源和财富的价值观, 对资源的保护和对财富的处理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 更是一种具有道德意义的社会行为。

(二)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两型”社会的首选途径。

发展循环经济对“两型”社会建设的作用是在各种“两型”社会文献中都有重点论述的, 这是学者们公认的建设“两型”社会的首选途径。陈吉宁教授的“四个抓手”之一就是强调了循环经济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作用, 它还强调了核心发展环境友好型技术和环境友好型产品。李杜则认为传统经济的生产模式是“资源———产品———废物”, 经济发展速度越快, 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就越大, 最终将丧失发展的基础和后劲, 而循环经济的生产模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 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 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实现了资源、经济、环境的共赢。而舒庆说要在企业建立绿色供应链, 即企业之间基于环境保护而建立的一种新型关系。

(三) 实现“两型”社会, 法治建设应该先行。

对于“两型”社会的法治建设, 则有更多的学者来述说, 它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先行军, 是为“两型”社会建设引航和护航的。马凯强调了要研究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明确生产商、销售商、回收和使用单位及消费者对废旧回收、处理和再利用的法律义务。李平则说坚决杜绝“守法成本高, 违法成本低”的现象, 建立健全资源环境司法体系。任勇等人认为法治建设至少应包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全面的政绩观、环境与经济综合决策机制等三个方面, 这是保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最高制度保障。

(四) 科技创新、节能减排是实现“两型”社会的关键。

科技对于任何社会的进步无疑都是最关键的, 对“两型”社会的建设也不例外, 基本上探讨“两型”社会建设的文章, 都谈到了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的关键性作用。马凯强调的是要组织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共性和关键技术, 包括减量技术、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优化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以及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

四、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研究展望

综合以上文献, 本文认为, “两型”社会建设的理论探讨取得了一定成果, 为今后本领域的研究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当前研究表现出一个新研究领域的明显特征:首先, 研究主体的多元性。由于两型社会建设还是个新事物, 资深学者或新进爱好者、政界官员或商界精英, 似乎都有话语权, 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诉求空间。其次, 研究主题的聚集性, 对于一个新主题, 研究者的目光首先总是聚焦在概念、内涵、意义, 一般性的对策措施等相对集中的问题。最后, 研究结论的开放性。由于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范式, 研究者可以对几乎所有话题毫无陈见地畅所欲言, 自由辩论, 因而, 研究者之间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学科在观点和方法上的应有的共识。

“两型”社会建设是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的大事, 应该抓紧抓好。理论界应该为此作出更大的贡献。本文认为今后的研究应该朝以下两方面发展:

(一) 实现研究内容的“专”、“深”化转向。

由于“两型”社会的理论和实践都还是新领域、新课题。宏观的、原则性的、总体性的研究远远超过具体的、实际的、专业性的研究, 介绍性的、描述性的文章还占了很大部分, 真正有份量的、启迪性强的、对实践有指导意义的论文还不多见。因此, 今后的研究应加强实效和时效, 尽量避免宏大叙事式的研究, 实现研究领域的“专”、“深”化转向。

(二) 推进研究方法的转型和研究视角的提升。

当前“两型”社会研究文献还在不断增加中, 有价值的成果也在逐步涌现。但从总体上看, 现有研究成果在研究方法上还有待提升。“两型”社会肯定是有一系列定量指标的, 我们要加强指标确立的科学性, 可实现性, 并且用不同的事例一一论证, 我们要尽快转变单纯描述性的、定性说明的研究方法, 在提高论文针对性、可操作的基础上, 增加定量研究和实证分析。

总之, 现有的“两型”社会建设研究已经为我们打开一扇全新的窗口, 拓展了一片广阔的理论空间。

摘要:“两型”社会建设是当下的一个热点问题, 学界观点纷呈, 建树颇多, 待探讨的问题更多。本文试图对“两型”社会理论进行系统梳理, 重点从两型社会建设的内涵、意义、途径等三个角度评述“两型”社会的研究成果, 并对今后的研究作初步展望。

上一篇:营销师下一篇:地塞米松软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