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人力资源环境

2024-10-19

旅游人力资源环境(通用12篇)

旅游人力资源环境 篇1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投入到了旅游环境保护和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的研究中,经过在中国期刊网上搜索和阅读我们可以看到,有关旅游环境或者旅游资源单方面的文章并不多,颇为让人担忧的是在对两者进行研究论文中,对旅游环境和旅游资源两个研究主体的界定却是模糊不清,有时甚至不予区分。无论是保护也好,开发也罢,笔者认为对虽然对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做进一步的应用研究固然重要,但是对于这两个主体概念界定的严谨也是不可或缺的。如果能明确区分两者,便能更好的在研究中将二者划清界限,在理论付诸实践的时候也不会遇到难以界定的障碍。

一、根源:资源与环境

(一)何为资源

辞海对资源的解释是:资材的来源,一般是指天然的资源,“资”为财富,“材”为材料,顾名思义“资源”就是能够给人们带来财富和材料的事物。在我国的法律法规中并没有对“资源”一词的整体定义,一般是作为环境保护的附带品,或者作为森林,河流,山川等细分类的主语来使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资源的定义是:“所谓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期、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条件。”

在经济学领域,《经济学解说》(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将“资源"定义为"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投入”,这一定义很好地反映了"资源"一词的经济学内涵,资源从本质上讲就是生产要素的代名词。

对于资源的引用,在学术各界似乎并没有统一,李维华和韩红梅认为,人们对资源的理解曾经经历了四个阶段:从最开始局限于自然资源的传统观念,到引申释义加入社会、经济资源,再到对知识资源的扩展阶段,最后形成了全面的大资源概念。所谓的大资源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可利用的一切有形或无形的、物质或非物质的、自然的或者社会的要素或者价值。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受着“输入-转换-输出”的三段论思想束缚,而资源也被理所当然的看做是“输入”部分,所以以往在定义资源的时候,他们都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的。随着周德群先生“竞享元”概念的出现,这个限制才被打破,他提出,资源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而竞享元则是泛指资源所应对的广义(不仅仅是人类)的主体,它既可以是个人、集体、地区、国家甚至整个人类,也可以是植物、动物、生态等自然系统中的对象,可以是其它任何存在的事物。

综合而言,笔者认为,李维华和韩红梅最后对资源概念的描述也是十分贴切的:所谓资源,简单地说,就是主体用以实现其特定目的的凭借。这就是说,作为资源至少要具备两个特征:(1)它是依附于或相对于一定的主体而存言的,没有脱离主体而独立存在的资源。当我们谈到某一事物为资源时,总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以已知或假设的某个可以利用此资源的主体的客观存在为前提的。(2)它要具有效用性,或者说是对于其主体要有一定的价值(无论是社会、经济、生态还是文化价值),能够被其所依附的主体用于实现一定的目的,而不管这个目的是现实的还是预期的。

此外,对照申玉铭和方创琳对“资源”的理解,我们在定义资源的时候还应该注意到一个时空的概念,因为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的范围内,“竞享元”对其“资源”的需求范围是不同的。至此为止,我们对“资源”一词的理解可以给予归纳总结了,结合以前各界学者们的观点,“资源”应该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相对于一定的主体而言的,是能够被主体应用而现实一定的目的客观存在。

(二)何为环境

环境是由“环”和“境”两个字构成,“环”有围绕、周围之意,若要成环则须有中心和半径,也就是一个主体周围的部分,而“境”则是有边界、区域之意,是一种范围的概念。“环境”一词从其自身来讲一般是指一个主体周围的地方,而在日常生活中也往往被引申为主体周围的情况、影响和势力。环境一般是相对于某一事物来说的,是指围绕着某一事物(通常称其为主体)并对该事物会产生某些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通常称其为客体),即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在中国的古代,“环境”也一般指周围的地方或者环绕所管辖的地区。而在英语中“environment”一词也取周围、围绕之意。在我国的环境保护法中曾提到,它所指的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古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在目前的研究中们环境一般被定义为:主体所在的周围地方与有关事物,一般分为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环境(environment)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环境也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此外,当环境被应用在不同的领域,其对应的主体和所指的范围都有所不同,正如在法律中环境的主体一般为“人”,而在科学研究中,其主体却可能是一切的客观存在一样。

(三)资源与环境辨析

人们在对资源和环境的界定问题上产生困扰,往往是由于二者具有的一种关系,那就是资源和环境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许多的事物都具有环境和资源的双重属性。

环境有价值的部分也属于资源,随着人类对环境认识的提升,保护良好的环境也变成了在保护一种资源,这种资源就是学者们老生常谈的“环境资源”,这种观点被称为“环境的资源化”。与此相对的还有另外一种说法,那就是“资源的环境化”:一个主体的资源可能是另一个主体的环境,我们在开发利用这个主体的资源的时候,不能给另外的一些主体带来其生存环境恶化的影响。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界限,往往因为人们想同时实现经济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的而得以模糊,虽然环境和资源在不同主体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但是对于同一主体却不容混淆,所以在描述两个词语时,明确其主体则显得必不可少。

尽管资源与环境在范围上有诸多的重合,但是它们对主体的作用却是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资源强调的是“价值和效用”,而环境却强调的是“相关和影响”。环境具有整体性和联系性,它一方面为其主体提供各种资源,另一方面也承担着接受、分解、还原、转化主体在利用资源的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其他的有害影响的作用。对于主体来讲,环境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坏的,而资源却似乎只是具有有益的一面。把握这样的区别我们便不难以对二者进行区分。

二、旅游环境与旅游资源

依据上面对资源和环境的理解,我们可以在进一步对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进行分析。

(一)旅游资源

近年来,由于旅游界对旅游资源概念的不断放大,导致了旅游资源的范围难以界定,甚至有些学者认为“旅游资源”的概念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为了道清旅游资源的本末,在这里必须引入两个相对较为成熟的旅游界的概念,那就是旅游吸引物和旅游产品。

在国外的研究中,对于旅游吸引物的引用并不罕见。顾名思义,旅游吸引物便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能对游客产生吸引力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它是旅游活动的客体。旅游吸引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旅游吸引物一般是指有形的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有形的事物,包括自然事物和人文事物;广义的旅游吸引物除对旅游者具有旅游吸引力的有形事物以外,还包括旅游服务、社会制度、民居生活方式等无形的因素。

旅游者进行旅游的初衷是由于旅游吸引物的存在,但是,我们不难想象,在旅游者的整个旅游过程中,他们所游览的或者体验的并不仅仅是旅游吸引物,还有诸如承载着旅游吸引物的环境,服务和其他配套的设施,而这些事物的组合便成了旅游产品,旅游产品包涵甚广,可以是一个大到一个景区,小到一个旅游纪念品都属于旅游产品的范围。在这里引入旅游产品是为了更好的说明旅游资源。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知道,资源,简单讲就是“资材”的来源,它需要一个主体来承载他的价值,那么旅游资源的主体又是什么呢?按照国标: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不难看出,旅游资源在吸引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方面指的是一种可能性,而不是“已经”对旅游者产生了吸引,从这个意义上讲,旅游资源可以理解为“旅游吸引物的来源”,或者说“可以成为旅游吸引物的资源”。正如资源本身一样,旅游资源也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潜在性是他与生俱来的特性之一,其对应的主体应该是旅游者,其价值也是一种潜在的价值。

这样一来,我们便可以比较清楚的将旅游吸引物和旅游资源区分开来。旅游吸引物已经进入了旅游市场,并已经对游客产生了吸引,参与了整个旅游活动的过程;而旅游资源则是未被开发、未真正的参与旅游活动,而只是处于一种潜在的待开发状态。旅游资源是对旅游者具有吸引性,但是这种吸引是一种潜在的能力,它并没有直接与旅游者发生联系;而对于旅游者来说,真正现实存在的吸引作用是来自于旅游吸引物。所以,旅游吸引物和旅游资源是不同的概念。

孤立的旅游吸引物是难以构成旅游产品的,而且也无法光靠旅游吸引物自身来让游客完成旅游活动,所以就需要一列诸如服务和设施等类似的事物去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而这个系统便属于旅游产品,往往直接提供给旅游者的是包装好的各类旅游产品。

到此,我们便可以构架出一个逻辑系统:旅游产品是一个大的后期概念,是向旅游者在一次旅游过程中所提供的所有旅游吸引物、旅游媒介物、服务等构成的系统产品的总体;其中旅游吸引物是这个系统最核心也是最必须的部分,他属于旅游产品,并与各项其他配件完成组合来实现旅游者的旅游;而旅游资源则是旅游吸引物的来源,是旅游吸引物进入市场之前的状态,一旦进入了旅游市场,它就不再是旅游资源了,而是旅游吸引物,这个道理就像木材是造纸的资源,而一旦成为了纸以后他就不再是这个系统的资源了,而是一种产品,这也是资源的另一种特性--产品倾向性(这也是资源的价值所在)。

此外,对于旅游资源还有两点需要进行强调。第一,旅游吸引物是导致旅游者旅游的主要动因,换句话来说,没有旅游吸引物就不会有旅游,所以只有旅游吸引物的来源才是旅游资源,而能够加工成旅游产品其他部分的材料不能成为是旅游资源,比如说造成古建筑的普通木材、用来灌溉植物的水资源等等,这些都不应该包括在旅游资源的范围之内。第二,有些学者认为应将“旅游经营资源”和从事旅游业的人力、市场等旅游业生产因素也归为旅游资源的范围的想法也是不太妥当的。在国外很多文献中曾出现过“tourism resources”一词,这个词语在被翻译成中文之后便产生了歧义,即可以是“旅游资源”也可以是“旅游业资源”,笔者认为,“tourism resources”所指的应该是中文中的后者--“旅游业资源”,虽然这个翻译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可,但是这样一来,便解决了旅游资源的范围被无限扩大的困境。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旅游资源定义为: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以各种类型的旅游者为主体,经过旅游业的开发和利用能够成为旅游吸引物的客观存在。作为旅游资源应至少具备以下特征:

以旅游者为主体,却面向的是旅游生产者。

对旅游者具有潜在的旅游吸引力。

在现在和将来经过开发和利用能够成为旅游吸引物。

它会随着人们的对旅游吸引物的认知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并与对应的社会、经济、技术等条件相适应。

(二)旅游环境

关于旅游环境,国内外很多学者都曾对其做过大量的研究,学者胡荔香曾经对旅游环境的定义有过系统的分类与介绍,本文就不再予以一一罗列。在以往的定义中,它们对旅游环境的解释或界定并不明确,或比较片面,或不能突出其“旅游”的特点。笔者认为要完整的解释旅游环境就仍然需要从它不同的主体来出发。

由前面的叙述可知,“环境”是有主体的,那么作为环境子分类的“旅游环境”它也不能例外,根据旅游环境所作用和影响的主体不同,我们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两个部分“旅游资源环境”和“旅游业环境”。

“旅游资源环境”顾名思义,它的主体应该是旅游资源,是指某个或者若干个旅游资源周围的地方和相关事物的总称,并随着旅游资源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范围,它强调的是对“旅游资源”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不同的旅游资源环境孕育着不同的旅游资源,从而也对旅游目的地的分布、旅游区的可进入性、交通路线、网络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在对旅游吸引物和旅游产品的形成、特色、分布等都有决定作用。例如,我国西北地区的干旱自然环境,形成了沙漠、戈壁、雅丹地貌等自然旅游景观,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人文景观,如坎儿井、绿洲农业等;青藏地区高寒的自然环境,形成了高山、雪原、冰川、湿冷植被和高寒动物等;云贵、两广和福建一线,其自然环境特点是气候湿热、多山地、广布可溶性灰岩,因此岩溶景观典型,山水风光秀丽;内蒙古在干旱、半干旱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形成了典型的草原和牧场风光。

而“旅游业环境”则是以旅游相关的人群为主体的环境,它包括着旅游者周围的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旅游景区的环境和影响着旅游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其他环境。他强调的是对旅游业相关人群和主体的影响,其范围会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在目前的研究中,我们所指的旅游环境往往是旅游资源的环境,为的是能够更好的发现和留住旅游资源,也为了让旅游资源的价值更多的成为现实,所以保护旅游资源环境显得至关重要。于此相反,“旅游业环境”所包含的内容则更少被人们应用“旅游环境”的概念去称谓,但是它对自身主体的影响和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对于这个方面的的旅游环境仍然是值得学者们做更为深入的研究。

(三)旅游环境中的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在“旅游资源环境”中得到孕育和保存,它身处“旅游资源环境”之中,自然也处于“旅游环境”之中。随着人们对资源认识的不断扩展,孕育着“旅游资源”的“环境”也变的拥有价值,所以这部分环境在有些情况下也被人们看做是资源,但它却不是旅游资源,只有当这种环境也存在着潜在的吸引性,并且也可能被开发为旅游吸引物的时候,才可以称之为旅游资源,这就说明了旅游资源环境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成旅游资源;而一些旅游资源本身也可能是另外一些旅游资源的环境部分。所以,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有些类似,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之间也存在着重合和可以相互转化,也就是说,同一种事物可能同时充当着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双重角色,而不同之处只是出现在针对的主体上面。

尽管如此,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在旅游中起到的作用本质是不一样的,关键点还是在于“有益”和“影响”的区别,它们虽然都有内在的人文倾向,但是这种对人的倾向性却是朝向不同的方向,旅游资源似乎更加的让人们所喜欢,而旅游环境则显得有些中立,人们可以主观的决定旅游资源的范围,但是他们却不能主宰旅游环境的存在。

分析到此,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关系似乎已经明了,但是本文依然留下了一个问题难以理清:旅游业环境属于旅游环境,而旅游业资源却不属于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两者的概念范围是不是应该对应的存在?如果旅游资源也包含旅游业资源,那么它的范围便跟管理资源等其他的概念范围形成了大面积的重合,则会出现盲目扩大难以定界困境,而对它的具体研究也会变得难以下手。但是如果“旅游业环境”被摒弃在“旅游环境”的大门之外的话,那么旅游环境便显得似乎有些狭隘。人们似乎能够接受将“旅游业环境”划入“旅游环境”,而且从意向中似乎也是有这种内在的想法,但是却觉得“旅游资源”不包括“旅游业资源”才会显的更为明确。这也是本文如此界定两个概念的原因所在。

综上所述,最终梳理出的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关系应该是:旅游环境分为旅游资源环境和旅游业环境两部分,旅游资源环境孕育着旅游资源,而旅游业环境则影响着旅游人群和旅游企业;旅游资源是旅游吸引物的来源,旅游吸引物是旅游产品的核心,而旅游产品则是直接和旅游人群以及旅游企业产生直接联系的物群。旅游资源的存在不仅取决于旅游相关人群的观念和意识,而且要依赖承载其存在的旅游资源环境。

三、结语:模糊的界限

环境孕育资源,而资源服务于人群,这个道理在旅游中亦应当如是。从静态的角度,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虽难以完全划清界限,但是在动态的观念下,它们却是相对的存在的。现在很多学者在引用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概念的时候,很多都避其锋芒甚至混为一谈。旅游环境环境需要的是保护或者优化,而旅游资源则需要的是发现或者利用,旅游环境影响和作用的主体既可以是旅游资源也可以是旅游相关人群和旅游企业,但是旅游资源的价值却只能因为旅游者的意识状态而得以体现。“表面的重叠”也许会让人们忘却了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区别,但“本质的差异”却让我们不得不将二者划清界限,对此界限,如果我们不加以斟酌,便很容易因为它的模糊而忽视它的存在。

旅游人力资源环境 篇2

景区开发过度“商业化”。在安县的旅游资源中,温泉资源是目前最具有市场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温泉所在景区罗浮山也是作为核心景区加以打造,温泉旅馆林立,已建成了绵州温泉酒店、启明星温泉酒店、中洋仙泉酒店等多家星级宾馆。但在部分旅游开发商过度“趋利”的开发建设下,所建成的商业设施较少考虑到与当地人文生态环境的协调。由于选址、形式、风格缺乏统一的规划,已经出现成片发展和城市化的倾向,过于现代化的开发建设也削弱了周围山地自然风光意境。游客一进入景区,首先会形成不协调的景观印象,然后对于众多不具有地方特色的温泉宾馆,就像看到了又一处跟风修建的“洗浴城”,对该地区的旅游环境感知就会大打折扣,从而直接影响到游客满意度和旅游经济活动的可持续性。

旅游开发品味不高。除核心景区外,其他景区还存在开发程度低、产品类型单一、建设不配套、规模小而零散等问题,旅游产品品位不高,特色不明显,未能在资源环境容量范围内充分利用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从另一种角度来说也是对旅游环境的损耗,不符合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例如笔者在实地考察安县的白水湖景区时,看到景区中的配套服务设施相当落后,湖上娱乐项目及岛上的动物园农家乐均乏人问津;作为该地区最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旅游资源海绵生物礁亦体现不深刻,甚至缺乏必要的科普景观解说系统。这类景区地质科学性体现不强,缺少具有较高市场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不能获得较高的旅游经济效益,所以在旅游环境保护上得不到重视,使得环境效益日益减退,而减退的旅游环境效益又反作用于旅游活动和经济效益,形成恶性循环。

不重视人文旅游资源环境保护。安县人文旅游资源包含了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影视文化、历史文化、名人故居、宗教文化等,拥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处,但是在旅游开发中均是作为次要因素考虑。例如,其中的民族文化以罗浮山古羌王城遗址为代表,遗址附近建有小型的文化体验村寨,但由于人文环境保护主体的缺失和受现代文化的影响,加之开发与保护力度不够,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显得不足,这样的人文旅游环境难免给人以“山寨”、“不真实”之感。

1正确处理旅游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旅游经济活动与旅游资源环境是相辅相成的关系[4]。单纯地注重环境保护而不注重开发旅游资源,不具有现实基础;单纯地注重旅游经济发展而不注重旅游环境保护,则注定是一种短暂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5]。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好旅游经济发展与旅游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树立起二者协调发展、双赢互优的理念,即在旅游业发展中持续保护旅游资源环境,以旅游经济效益保障环境效益,在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和注重旅游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实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1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贯彻可持续发展观

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于旅游资源开发的前、中、后期,将旅游资源环境保护纳入整个旅游经济活动的设计、实施以及监督过程中,加强管理,严格执行[6-7]。在旅游开发的前期,体现在旅游开发规划者对区域旅游资源的系统调查、内涵及特色的挖掘,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规划编制,做到旅游资源合理利用开发,旅游产品的设计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原则,功能分区定位准确且不能与安县地质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的分区保护规划要求相冲突。在旅游开发的中期,体现在对旅游项目的引进上面严格把关,减少对环境污染大、对生态系统破坏大的建设项目,杜绝短期经济行为,当然,也不能为了保持旅游资源环境的原始性而忽略市场经济条件,应平衡考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2方面的因素,即在硬件的建设项目上宁缺毋滥,在旅游产品深度与广度上推陈出新,增加市场吸引力,为旅游活动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在旅游开发的后期,体现在管理制度、反馈机制、市场监督机制等方面,应不定期对旅游经济活动进行环境影响测评,并做好社会监督机构与游客意见反馈的收集工作,再根据测评结果与反馈意见不断进行自我调整。

1.2突出资源优势,摒弃“大空泛”的开发路线

以安县地区来说,罗浮山温泉区的开发就存在一个“大空泛”的问题,即占地大、土地利用缺乏统一的`规划控制为“大”;温泉资源利用单一、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没有核心景观,缺乏特色与内涵是为“空”;跟风现象严重,十几家宾馆和疗养院的产品功能千篇 一律是为“泛”。要优化旅游资源环境,提高资源合理利用率,就应当突出资源优势,具体来说,安县可从3个方面突出资源优势:1)将民族文化融入温泉产业,以特色的羌族风情温泉、羌医药温泉浴为卖点,走出有本土特色的温泉模式;2)深挖地质遗迹资源科学内涵,尤其是海绵生物礁及砾岩岩溶景观资源,创新展示系统及解说系统的形式与内容,注重与人文、自然资源的整合开发;3)将乡村旅游、安县新农村建设与山地旅游结合,带动社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优化旅游环境。龙门山前山沿山带自然风光优美,乡村旅游资源丰富,震后龙门山沿山乡村旅游带的打造也为安县乡村旅游开发提供了机遇。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吸引的主体,从而降低环境成本与资金成本,达到旅游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的效果。

1.3依靠科技进步,发展低碳旅游、低碳经济

国内旅游环境解说综述 篇3

关键词:环境解说;概述;研究进展;规划研究;存在问及建议

我国由于缺乏对旅游解说的充分认识,对旅游解说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现在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且相对集中在几个方面。但是随着人们认识的加深,近年来我国对于旅游解说的研究也取得一定成果。

一、旅游解说概述

1.旅游解说定义。至今关于解说的定义仍有很多,没有统一定论。“解说之父”Tilden最早认为“解说并非事物的简单描述,而是通过体验揭示事物内在意义与相互关系”.Brown从旅游角度认为,环境解说是一种沟通环境知识,促进旅游目的地与游客相互交流的手段,目的在于引起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思考、讨论及产生环境保护行为.吴忠宏认为解说是信息交流手段,阐述现象后的含义,激励游客产生新见解和热诚。吴必虎认为解说系统的含义就是运用某种媒体和表达方式,使特定信息传播并达到信息接受者中间,帮助信息接受者了解相关事物的性质和特点,并达到服务和教育的基本功能。唐鸣镝认为构建景区旅游解说系统,其内涵框架有3个基本要素:认识对象(信息源)、使用者(接受者)、旅游解说(沟通媒介)。认识对象和使用者通过旅游解说相互沟通,以达到景区在使用、教育、保护等功能上提升互动的目。

2.旅游解说类型。目前,专家学者主要从解说资源的属性、人物关系、解说范围与解说形态等划分解说类型。从旅游解说资源的归属,其可分为环境解说和遗产解说。从为旅游者提供信息服务的方式。可分为人员解说和非人员解说。从旅游解说的服务范围,可分为园外解说与园内解说。从解说物质的存在性,可分为物质解说与虚拟解说。从旅游者获得解说的方式,可分为向导式解说和自导式解说。

二、环境解说规划研究

1.旅游解说系统构成。旅游解说系统的构成:区域环境解说子系统(REIS)、旅游吸引物解说子系统(FTAIS)、旅游设施解说子系统(TFIS)、旅游管理解说子系统(TMIS)。

2.向导式解说系统的规划研究。对向导式解说系统应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和改进。王娜认为完善向导式的建设应从提高导游人员水平,重视队伍建设;加强导游词创新,突出特色及生态教育功能等方面入手进行开展相关的工作。

3.规划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孟明浩(2005)等提出了旅游景区解说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步骤,即1个前提(确定目标)、3个分析(资源调查评价、地理文脉分析、受众分析)、1个定位(主题定位)、1个策划(方案策划)。

4.自导式解说系统的规划研究。唐鸣镝认为一个完备的自导式解说系统应包括游客中心(展品)、牌示标识(设施)、印刷品、音像品4大组成部分,各组成部分应具有各自清晰的功能、特点及相互关系,从解说物种类、解说设置的空间布局、游线解说、细节设计等几个方面,建立一套以人为中心、人景沟通、功能互补、开放型的旅游解说系统"使之成为风景区管理的有力保障。

旅游解说牌示的规划方法与设计应以人本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为原则,应用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人体工效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地理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的基本原理,构建解说对象与游客之间的桥梁,从而达到旅游解说牌示传递信息、教育游客、保护资源的目的.旅游解说牌示的规划与设计应包括规划阶段、设计阶段、建造与安置阶段、评估与保持等4个阶段共11个基本步骤。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由于对于旅游解说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所以较国外的研究成果,我们应加强以下方面的研究:

1.相关概念的界定。目前解说主要分为:环境解说、遗产解说和旅游解说。三者的区别目前没有学者进行详细探讨。

2.主要内容的深化。 解说系统的有效性、游客分类、解说员与游客沟通过程以及游客解说满意度研究是目前的重点和难点领域。

3.理论和方法的丰富。国内由于旅游解说服务的辅助性、隐蔽性、零碎性等特点,长期以来没能引起研究者和管理者的足够重视,致使旅游解说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比较欠缺,因此,要将其他学科比较成熟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引入到旅游解说的研究中来,为我国旅游区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指导。

4.系统规划和实践方面的应用。各个旅游地要鼓励当地社区、旅游者、管理者、企业以及学者等的投入与参与,制定高质量的旅游解说系统规划,完善解说设施,加强与营销的联合,不断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重游率。

参考文献:

[1]吴必虎 高向平 邓 冰:国内外环境解说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03,05.326-334.

[2]刘长海 李 宏:国内环境解说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探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6.55-59.

[3]张明珠 卢 松 刘彭和 祝小迁:国内外旅游解说系统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08,01.91-96.

[4]孟明浩 顾晓艳 俞益武:浙江省旅游景区环境解说服务现状及对策[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21(4),372-373,封三.

[3]王 娜:完善森林公园旅游解说系统[J].科技咨询导报,2007,24.95.

[6]唐鸣镝:建立完善的风景区旅游解说系统[J].中国园林,2006,01.54-58.

[7]张立明 赵黎明: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解说系统的构建[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88-92.

我国旅游资源开发的法律环境研究 篇4

1 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法律制度规范

旅游开发是人类出自旅游发展的目的,通过向旅游资源追加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而使之成为可被大批量旅游者所利用或所享用对象的技术经济过程[4]。旅游资源开发的全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项目规划———景区建设———管理运营。

1.1 旅游项目规划阶段的法律制度规范

旅游规划是根据规划对象的特性,结合旅游市场的需求,筹划未来旅游发展蓝图,并对整个旅游系统进行优化配置和科学部署的行动计划[5]。旅游规划的作用在于为后续的开发过程提供理论指导,因此编制旅游规划需要根据具体项目选择适用的法律法规,确保旅游规划内容的合法性,使旅游规划对后续建设和管理过程的约束产生积极影响。旅游规划又可细分为选取编制单位、资源和市场调查、编制规划、征求意见和项目评审五个过程,所需的法律制度规范见表1。

1.2 景区建设阶段的法律制度规范

景区建设阶段的任务就是将旅游规划的内容付诸实践,将蓝图变为现实。这一阶段是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当前许多因旅游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主要就是发生在这一过程中。景区建设可细分为开工准备、项目施工和验收三个过程,所需法律制度规范见表2。

1.3 管理运营阶段所需法律制度规范

在旅游开发的管理运营阶段,最重要的就是保护旅游资源和社区居民利益。景区投入使用之后,旅游者的大批涌入会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较常见的问题就是环境污染、自然景观丧失、动植物破坏、历史遗迹和纪念物损伤,旅游旺季时的拥挤、主客冲突、竞争压力等[6]。此外,管理不善同样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包括火灾、乱占滥建、开山伐木等,这些现象的存在都给旅游资源带来了不可逆转的损害。因此,保护旅游资源,需要有法律法规明确管理者的职责,如清理污染、控制游客流量、规范旅游者行为、加强景区安全管理、及时制止破坏景区的行为等。

社区居民是旅游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他们是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一个地区能成为旅游目的地,与当地特殊的人文气息密不可分[7],社区居民的建筑、服饰、饮食、街区、风俗等文化要素均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另一方面,社区居民对旅游业的态度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直接影响目的地旅游社会形象的关键群体[8]。社区居民热情好客、诚实守信、文明礼貌有助于塑造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吸引人们前去旅游,因此保护社区居民的利益是景区管理和运营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法律规定应将社区居民囊括到旅游开发的直接受益者之中,并在开发旅游资源时赋予一定的决策权,使开发者、经营者和社区居民成为利益共同体,让他们主动承担起保护旅游资源的责任。

2 现行法律制度对旅游资源开发的保护

我国于2013年4月25日颁布了《旅游法》,这部法律涵盖了旅游业发展的各个方面,是综合性较强的一部基本法。《旅游法》第三章第二十一条规定:对自然资源和文物等人文资源进行旅游开发利用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符合资源、生态保护和文物安全的要求,尊重和维护当地传统文化和习俗,维护资源的区域整体性、文化代表性和地域特殊性。除了《旅游法》外,我国还颁布了《文物保护法》(2015年修订)、《环境保护法》(2015年)、《森林法》(2009年)、《草原法》(2013年)等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年)、《风景名胜区条例》(2016年修正)、《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8年)等由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2005年)等国家行政部门颁布的行业标准和规范性文件,以及各省市颁布的地方法规、政策和文件。

从整体上看,我国关于旅游资源保护的法律制度涉及面较广,几乎涵盖了所有的资源种类和旅游开发过程的各个环节。除了较常见的法律保护外,还包括非常具体的法律制度规定,如《文物拍摄管理暂行办法》(2001年)、《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LBT034-2014)、《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管理办法》(2005年)等。有些地方甚至专门对某个景区制定了单独的法律,如《黄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2014年修订)、《哈尔滨市松花江湿地旅游管理办法》(2014年修正)等。这些法律制度给旅游开发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对旅游规划、施工建设、管理者和经营者的行为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将一些明显会对旅游资源造成破坏的活动阻挡在旅游开发之外,对我国生态和人文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这些法律制度和政策在发挥作用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2.1 保护乏力

长期以来,我国旅游法律体系的构建相对于旅游业发展略显滞后,很多法律制度都是自下而上制定的,缺乏统一的上位法指导,且横向法律关系较多,纵向法律关系之间存在内容矛盾和意思表述模糊问题,这使得部分人受经济利益驱动,利用法律漏洞,借开发之名行破坏之实。此外,我国的行政干预经常忽视法律的规定,导致一些开发项目在违法的情况下依然获批。如庐山风景区有一批兴建于19世纪末的老别墅区保留至今,其独具特色的欧式建筑风格与周围的自然风光相得益彰。20世纪80年代后,庐山管理局对其进行了开发,但这些旅游资源开发既影响了别墅的美观,又污染了景区的自然环境。

事实上,我国《文物保护法》和《风景名胜区条例》对破坏旅游资源的行为有相关的规定。《文物保护法》第九条规定:基本建设、旅游发展必须遵守文物保护工作的方针,有关活动不得对文物造成损害。《风景名胜区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在风景名胜区内进行下列活动,应当经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审核后,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报有关主管部门批准主要是:设置、张贴商业广告;举办大型游乐等活动;改变水资源、水环境自然状态的活动;其他影响生态和景观的活动。但从这两部法律制度的规定中可以看出许多问题:第一,《文物保护法》所保护的文物是指那些由国务院和各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文物,而其他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客体不在保护之列。庐山别墅群中只有“庐山会议”旧址与另外5幢别墅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他别墅则需要参照《风景名胜区条例》和《江西省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中的规定予以保护。第二,《风景名胜区条例》第二十九条中的“有关主管部门”表述不明确。从理论上来说,环保局、旅游局和国土资源局都是庐山风景区的上级管理部门,如果三者均履行管理职责,势必会导致多头管理;如果三者互相推诿,那么就会造成管理真空。这两种情况最终都会给景区带来损失。《江西省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1996年)第四条规定:江西省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简称“庐山管理局”)为省人民政府管理庐山风景区的行政机构,按省人民政府的规定负责庐山山体的保护、规划、建设和管理;而别墅群的开发由庐山管理局主导,即管理者和开发者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已合二为一。正是在这种法律保护不足的背景下,庐山的别墅群因旅游资源开发遭到了严重破坏。

2.2 保护缺位

市场经济催生了许多新的事物,而现有法律法规的调整对象往往是对已有的或是可预测的事物。根据“法无禁止即可为”的原则,一些新形式的开发行为很容易游离于法律之外,利用法律上的空白牟利,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旅游地产开发。旅游地产是以旅游资源为依托建立的房地产项目,它在我国的发展不过二十多年时间,目前主要由《城市房地产管理法》(2007年修正)、《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2015年)和《风景名胜区条例》进行调整,但这些法律并没有充分考虑旅游地产开发的特殊性,因此产生了无序建设、借机圈地、乱砍滥伐等严重问题。我国许多景区在旅游地产的开发过程中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云南大理洱海、湖南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南京中山陵、海南三亚等地均被各种高档楼盘、别墅、分时度假酒店、高尔夫球场等地产项目侵蚀,地方政府出于经济和政治目的对这类项目的开发限制较少,有些地方甚至是积极鼓励。

现行法律在旅游资源保护中的缺位还表现在惩罚体系不严密。我国是实行成文法的国家,不承认判例法。即审判机关要根据国家立法机关统一制定的法律进行审判,因此对法律内容的完整性有较高的要求。《刑法》(2015年修正)第三百二十四条规定了故意损毁文物罪、故意损毁名胜古迹罪以及过失损毁文物罪。即对破坏文物的行为,无论是故意还是过失都要承担法律责任,但却没有法律规定过失破坏名胜古迹的行为是否要承担法律责任[9]。这就给开发过程中破坏自然景观和风景名胜的行为找到了免受处罚的借口,为其后的旅游资源开发活动埋下了隐患。

3 构建旅游资源开发的法律保障体系

3.1 设立新的法律制度规范

设立旅游开发的上位法。尽管我国已有多部与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相关的法律,但各法律之间的协调性不强,纵向法律之间矛盾重重,横向法律之间存在大量重复立法,这对我国旅游资源的保护是极其不利的。《旅游法》在“旅游规划与促进”中涉及到了保护旅游资源的内容,如第二十一条规定:对自然资源和文物等人文资源进行旅游利用,必须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可见,《旅游法》虽然是上位法,但其内容参照的是其他有关法律和法规,并未起到统领旅游开发过程中保护资源的作用,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各法律之间协调性差的问题。因此,我国需要设立一部综合性强、效力层次高、能统领保护旅游资源工作全局的旅游资源开发法律。为了使该法在保证完整性的同时避免重复,可尝试将各种情况下需要参照的其他法律列举出来,如果横向法律之间产生冲突则另行规定,代替“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这一表述模糊的说法,增强该法的可行性,对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各类行为起到有效的约束作用。

新增相关法律条款。针对前文提到的旅游地产开发以及与其他新产生的旅游开发类型相关的问题,应由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法律规定,填补当前旅游法律保障体系中的空白,及时制止游离于法律之外的开发行为,规范旅游开发市场。此外,以传统文化为旅游吸引物的景区,其社区居民也是非常重要的旅游资源,必须重视对社区居民利益的保护,才能确保文化环境的可持续发展[10]。然而,由于我国在旅游社区增权方面存在制度上的缺失,目前并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能有效地保障社区居民的权益[11]。一旦法律对各方权利的规定出现真空,天生偏好膨胀的权力就会在这一真空地带肆意妄为,最终导致权利被权力剥夺并服从于权力[12]。法律上的缺失是社区居民无法参与旅游开发也无法充分获益的根源。在当前的《风景名胜区条例》中规定给予社区居民对收费景区的门票分成比例与分配方式,在《旅游规划通则》中明确社区居民对旅游资源开发的知情权、抗辩权与优先就业权等;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赋予社区居民一定的对文化资源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对保护社区居民的利益进行强制性规定,以有效缓解开发者与社区居民之间的冲突。

3.2 调整当前的法律制度规范

我国旅游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新形势下新问题不断涌现。面对新形势下的新问题,立法者有必要对一些过时的法律条款进行及时调整。2015年出台的新《环境保护法》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环保法,该法对破坏环境的行为加大了惩罚力度,引入“按日计罚”的规定,将环境保护纳入政绩考核体系,并提出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新环保法几乎断绝了所有当前旅游开发中的违法行为继续横行的可能性,但相关法律制度还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

首先,要调整的是相关法律。现有的《旅游法》侧重于保护旅游者的各项权益,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则较欠缺。作为我国旅游业的基本法,《旅游法》应根据新环保法的总体要求加入对旅游资源保护的具体措施。此外,《环境保护法》应调整奖励方面的条款。新《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规定:对保护和改善环境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但当前没有配套的法律对奖励标准、奖励范围等进行明确规定。目前能参考的只有国家环保局于2007年颁布的《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该办法仅对保护环境的科技成果进行了详细规定,对其他在现实生活中保护环境有贡献的行为没有奖励规定。规范开发者的行为不仅仅要有严格的惩罚措施,激励制度同样重要,各地方政府在制定本地区的旅游法律法规时,有必要将奖励程序、标准、对象等细则纳入其中。

其次,需要调整的是相关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风景名胜区条例》和《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应尽量避免使用“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参照有关法律”一类的模糊措辞,在法律条文中明确规定哪些行政部门(如旅游局、文物局、环保局等)履行监管职责,可供参照的法律具体名称。地方性法规根据当地的实际行政划分对行政部门的级别做出进一步规定,如省级、市级和县级旅游局相应的管辖范围,以此规避前文中所述庐山景区遭遇的困境。此外,调整惩罚力度也很有必要。如《风景名胜区条例》第四十六条施中规定,对施工过程中破坏周围景物、水体、林草植被、野生动物资源和地形地貌的行为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根据2013年全国各个景区平均票价来看,4A级景区的平均票价为56元,5A级景区的平均票价为109元[13],即使按10万元的处罚来计算,景区在旺季一天的收入就能将罚款收回,因此很难对开发者起到威慑作用。这也是许多景区在过去不顾法律规定大肆兴建宾馆、别墅的原因。因为少量的罚款相对于高额的利润而言,建设这些破坏资源的项目比保护资源对开发者更有利。

3.3 强化相关法律制度规范

有学者通过对我国1992—2013年的旅游政策进行评估后发现,制度性政策的作用大于措施性政策[14]。旅游开发中有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已开始受到关注,并被陆续编入政府工作文件和层次较低的法律规章中,但收效甚微,因此有必要对这些条款在较高层次的法律法规中予以强化。

加强对资源承载量的规定。《旅游法》第四十五条、第一百零五条,《环境保护法》第十八条,《风景名胜区条例》第十三条、二十二条、二十六条和四十八条均对承载量有较具体的规定。同时,国家旅游局发布的《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于2014年4月1日正式实施,《导则》对承载量的指标选取和核算方法做出了详细的说明,但各法律法规之间未形成良好的对接,因此发挥的作用有限。如《旅游法》第四十五条规定:景区应当公布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导则》第4点规定:景区应测算出空间承载量和设施承载量。不难发现,《旅游法》规定的承载量核算主体是景区主管部门,包括旅游局、文体局、林业局等,而《导则》规定的承载量核算主体是景区,这也就意味着景区既是承载量的制定方又是被约束方,这使其他法律中对遵守承载量的规定成为空谈。如果在《旅游法》、《环境保护法》、《文物保护法》、《风景名胜区条例》等与旅游资源密切相关的法律中强化对旅游承载量核算主体和核算标准的规定,并对《导则》做出相应的修正,那么当前“黄金周”人满为患的现象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

加强对经营权的规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2000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2002年)均规定,各地区、各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和方式出让或变相出让风景名胜资源及其景区土地。但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拉动就业,无视国家规定,公开招标,将经营权出让给第三方。尽管这种做法的确提升了景区的名气,创造了可观的收入,但对旅游资源造成的伤害却无法逆转。如武陵源景区将经营权出让给第三方之后,开发者的旅游开发行为严重损害了当地的自然景观,1998年受到联合国遗产委员会的黄牌警告。由于目前我国法律对景区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的规定较分散,给规范此类行为带来的困难较大,因此还需在旅游开发的上位法中进行强化。有学者提出,构建由旅游、建设、林业、水利、环保、宗教、文物、海洋、国土资源等多部门协作的旅游管理体制,有利于统一各方面共同管理的步伐[15]。但这种管理体制的有效落实离不开法律体系的支撑。《旅游法》、《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风景名胜区条例》等各类法律法规之间应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旅游法》和《环境保护法》提出保护旅游资源的具体要求,并对破坏旅游资源的行为做出惩罚规定;《土地管理法》负责明确景区用地的使用权限和土地流转制度;《风景名胜区条例》则对景区的日常经营活动范围进行约束等。总之,各法律法规之间需各司其职,散而不乱,才能保证实际操作的各个环节有法可依。

4 结语

论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篇5

一.目前的总概况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旅游已成为我国国民的重要消费方式,旅游收人在我国的国民经济收入中已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发展势头迅猛。近年来,旅游收人增长幅度远远高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环境资源遭到了严重破坏,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没有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从而导致旅游环境质量的下降、恶化。旅游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必然导致旅游资源损害和浪费,甚至致使旅游资源枯竭或消失,最终影响旅游发展,如黄山四绝之一的温泉随着上游水库的修建,泉水干涸,温泉已不复存在;大建楼堂馆所的张家界因其对风景区自然环境的破坏,受到鸯界旅游组织的警告,面临摘掉“世界自然遗产”称号的危险;人满为患的九塞沟,空气质量严重下降„„由此可见,处理好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的关系十分重要,它不仅影响到旅游资源的价值,还最终影响到旅游的发展。因此,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一定要处理好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关系

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或冲突关系可以理解为旅游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消极影响,是环境与经济之间不协调的具体表现。它主要表现为旅游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旅游污染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来自旅游和其它方面的有害物质和废弃物质排放到自然环境之中,造成环境质量下降或环境状况的恶化,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如废水、废气、噪声;二是指旅游业,特别是国际旅游业对旅游接待地的人文或社会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一般称之为社会污染或精神污染。不论是自然生态环境,还是人文社会旅游环境,如果人为排放的污染物质或人为造成的不良影响,超过了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就会出现旅游环境污染,从而使旅游环境质量下降。

旅游环境破坏,是指不是由排放有害物质和废弃物质对旅游环境造成的不良和消极影响。如过量砍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乱捕滥杀野生动物破坏生物界的平衡。旅游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是两个即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旅游环境被破坏,就会损害环境资源,加深环境污染;环境污染反过来也会破坏旅游环境。

由此可见,旅游业并非是“无烟工作”,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旅游业作为一项经济产业同所有工业一样,对环境也有不同的程度的污染和破坏,特别是对旅游资源及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更为明显,旅游开发对旅游环境的污染与破坏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开发中的破坏性建设

就是指那些虽然其出发点是为了发展旅游业,但由于缺乏知识或考虑不周,即进行了一些不适当的工程,它们看似在建设,殊不知,其后果却是破坏性的,这是最不应发生却屡见不鲜的事实。

例如:紧临海滨或湖滨修建大量外形呆板的旅游接待设施;在风景区内建造不相宜的、破坏景观的设施;为修建道路而大规模开山劈石,舍弃自然的登山步道而铺设拙劣的水泥台阶;在古城中修建现代化的高层建筑;在旅游开发中的房地产化倾向,旅游度假规划中的城市化倾向,自然风景区规划中的园林化倾向以及中西杂陈、古今混杂(例如在古寺庙中将林木修剪成西方园林中常见的规则造型、布置了西式陈设)等等,都破坏了旅游资源各自应有的风格。例如当年杜甫穷困潦倒,依赖友人帮助才在成都筑一草堂勉强度日,有了这种切身的体验才得以写出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而今人所看到的杜甫故居却是雕梁画栋,门外还蹲着两只石狮,这哪里是“草堂”,简直成了官绅之家。再如,明明是以自然山水取胜的旅游地,却大建牌楼,大搞亭台楼阁、曲桥假山。

2.超负荷接待所造成的影响

在经营管理中,多数情况下是为了追求高利润,也有时是为形势所迫(一般出现较短的时日,例如在某个节日,在某旅游点刚开放的日子),游人数量超过了合理容量,破坏了环境资源,降低了环境质量。例如,2000年“五一”期间,我国首次集中放7日长假。此时气候正适宜外出旅游,媒体又大加鼓动,因此各旅游点、各旅游环节,几乎都出现了“爆棚”现象,很是被动;再如,中国旅游大发展初期,峨眉山曾因接待设施不足,游人被迫挤在寺庙乃至厕所中过夜,游人拆了其门窗燃火取暖;苏州园林中曾因游人过多以致有的人被挤得落入湖中,假山也受损。旅游容量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在敦煌莫高窟的监测实验表明,如果40个人在洞窟中逗留37分钟,空气中的温度、湿度及二氧化碳含量就超过了正常含量的6倍。而每个游客每小时呼出的水气的67%,约21克水,呼出的二氧化碳的52.3%,约4.7升,这些由游客在旅游时所产生的酸性气体,必然会引起珍贵壁画的颜料变色。

3.旅游管理中的失误

由于旅游管理部门的失误导致旅游资源的污染与破坏也屡见不鲜。例如在某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塔林中,曾充斥着各种摊贩、算命者、乞讨者和粗俗的摄影摊;在天坛这一按照原建设意图应是神圣、肃穆的场所,有关部门却在这里举行商品交易会,还曾将废土和建筑余料堆成远高于祈年殿的土堆;在沈阳故宫的大殿中,曾搞过射箭项目,且不说射箭同故宫风马牛不相及,单看到一支支射在凛梁上的箭,谁人能不为珍贵的文物遭破坏而惋惜。所幸的是上述行为有些已经得到及时纠正。

4.伴随着游人的到来而产生的难以避免的影响

由于大量的游人到来也对旅游资源造成了破坏。例如,北京故宫因游客过多曾将大殿内的金砖踩出凹坑,广场和通道的金砖也损坏得厉害。再如在黄山,众人的脚踩实了地面,影响了黄山松吸收水分和营养,导致部分名贵松树的衰变和死亡,这也是一些旅游点内古树生长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游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其他有害气体和水分,以及散出的体热造成了封闭空间的环境变化,对其中的文物会造成不利影响。例如敦煌石窟和十三陵地宫内都存在这一问题。交通工具所产生的废气、噪音的危害更是尽人皆知。游人的到来惊扰了野生动物,打乱它们的生活规律,以至被迫迁徙。为防止上述情况,除了严格限制游人数量外,最好不允许任何汽车过于接近旅游点的中心,用围栏等将古木附近保护起来。

5.部分游人的不文明行为

由于我国公民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游人的不文明行为对旅游资源也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例如,黄果树景区附近到处有游人舍弃的塑料雨衣。游人随地抛弃废物垃圾,随地吐痰,在禁烟区内吸烟(这是造成旅游地火灾的重要原因)、在树木、碑亭上乱写滥刻等大煞旅游风景;另外游客的不文明举止还包括在公共场所衣着不整、有伤风化的举动等。这些都会败坏其他游人的游兴。对此,一方面应加强检查监督,及时禁止上述不良现象,一方面应加强宣传,提高民众的素质,自觉地防止不文明行为。

三.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1.加强保护旅游资源的法制建设

由于人们旅游资源保护的意识淡薄,所以国家应加强旅游法规的建设,用法律手段对旅游环境进行保护。我国目前已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和《资源保护法》两部重要法律,这对旅游开发建设中合理、科学地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及环境,防止旅游资源及环境的破坏,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然,立法后还要加强执行力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对破坏旅游资源的行为要予以坚决打击。

2.加强旅游环境保护规划 旅游规划是针对旅游未来状态的一种构想,或者说是旅游业发展的长远的、全面的计划。1985年6月国家颁布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中,规定了风景名胜区的规划的各项内容,其中4条(项)内容与环境保护有关。为了保证风景区不受污染,加快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力度,要严格按照条件要求,对保护区进行保护性的开发建设,提高自身管理水平。

3.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力度

宣传,是指通过现代化的新闻媒介和其它形式,向公众传播有关旅游环境保护的法律知识和科技知识,其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增强环境保护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目前,我国公民的环境意识是有所提高,但这种环境意识或与环境保护的自觉行动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民环境保护意识和行为相比,还相差太远。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公园不收门票,游客自由出人,公园清洁工不多,但总是非常干净;荷兰如果哪一家没有种花,邻居就会报告政府主管部门,有关人员就会马上要求其把花种上。环境意识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观念,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政府,应及时采取措施从民众的宣传和教育上提高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公民环境意识,可通过新闻、媒介各种知识竞赛、夏令营、生态旅游教育等形式开展。

此外,还要增强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旅游环境观。胡锦涛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文中指出:“要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不能以眼前发展损害长远利益,不能用局部发展损害全面利益,要在全社会营造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环境的良好风气,增强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自然资源,旅游业离开了优美的环境便无法发展,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利用应该相辅相成。所以,我们在发展旅游业时,要立足长远,克服短期行为,在环境承载力的范围内健康发展。要树立对旅游资源的忧患意识,要清醒地看到人类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已十分严重,大气污染,森林植被面积减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日趋扩大;淡水资源危机,江河湖海污染日趋严重;有毒化学品污染有增无减;生物多样化日益减少等等。大自然允许我们失误的区间已所剩无几,回旋余地已十分有限,要以如履薄冰的心态,积极、谨慎地做好旅游环境资源的保护工作,坚持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利用的方针。

4.运用经济手段,加强旅游环境保护

随着在我国市场体制的建立,经济手段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旅游业各部门及有关单位、应更多的运用经济手段来达到保护旅游资源及环境的目的,实现环境保护与旅游发展相协调的管理目标。

旅游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是以资金运作影响被调控对象的经济行为,并且达到保护旅游环境目的的若干措施,如向从事资源开发的单位和个人,征收风景名胜区资源税,限制风景名胜区的过度开发;对治理环境污染和保护旅游资源有功人员和单位进行补贴;对污染和破坏旅游环境的个人和单位加大罚款、赔偿力度;在旅游高峰期,提高服务收费、价格控制游客的流向、流量,减少对旅游资源的破坏。

张家界旅游事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篇6

【关键词】 张家界 旅游 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和推动地区或行业发展的原动力。谁拥有了人力资源优势,谁就拥有了竞争优势,谁就拥有了发展优势,在旅游业发展中更是如此。加强人力资源开发研究,对于张家界旅游事业发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建设一支适应张家界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人才队伍,己成为各级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事业单位的要务。

1.张家界旅游事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1.1张家界旅游事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综述

位于湖南西部的张家界,是土家、苗、瑶、白、侗族等众多民族集聚地区,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旅游业已成为全市的主导产业,是湖南省的旅游大市。2007年①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1878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8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0亿元②。第一、二、三产业的排序已实现三、二、一,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已占全市GDP的一半。③2010年“春节黄金周”全市各景点共接待国内游客22.8万人次,同比增长42.9%,接待境外游客8.28万人次、同比增长7.03%,实现旅游总收入10615.2万元,同比增长8.28%④。

经过20多年的发展,该市已初步建成了拥有机场、海关、火车站、高等级公路、现代通讯、星级宾馆、大中专学校、先进医疗卫生设施,民族民俗文化展示基地,以及不断扩大和功能日趋完善的大旅游环境格局。现有旅游从业人员2.8万人,初步形成了“吃、住、行、游、娱、购”为一体的配套服务设施。

张家界旅游从业人员队伍的数量迅速增长,质量不断提高,为促进张家界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从总体上来说,张家界旅游人力资源的素质和结构与张家界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要求仍有较大的差距,并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张家界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1.1.1经济型酒店增长速度快但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

目前,张家界规模以上(20间客房以上)仅非星级旅游饭店多达248家,客房数12816间,床位数23531张。但与国内同类型旅游城市酒店相比,张家界经济型酒店的劳动生产率水平比较低,据国家旅游局公布的“中国星级饭店统计公报”显示,2006年的全国星级饭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水平为9.6万元/人,而张家界仅为5.8万元/人。

1.1.2景区从业人员老年化、年轻化并存,学历层次不高且专业人才短缺

开发已久的旅游景区人员年龄老化比较严重,发展后劲受到严重制约;新开发的旅游景区,由于难以找到有经验的从业人员,人员结构过于年轻化,影响旅游景区的规范化发展。

旅游景区专业人才普遍缺乏,尤其缺乏市场营销类、产品开发与策划类、专业技能类、外语类等人才。另外,由于旅游景区性质和经营发展历史的缘故,从业人员在专业能力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不能够满足旅游发展的需要。

1.1.3旅行社人力资源结构性问题突出,影响人力资源良性开发

(1)旅行社女性居多的性别构成提高了整体流动率

张家界旅行社從业人员中,尤其是导游队伍中,女性明显多于男性,随着年龄的渐长,工作与家庭的冲突使得员工流动率增高。

(2)旅行社员工的年龄结构、学历层次、就业心态等因素,导致人员的流动

据调查,张家界旅行社业从业人员年龄普遍较轻,35岁以下的占主体从业人员的75%以上,而且从学历层次上看,大专以下的占大多数。不少人受传统就业观的影响,认为旅游行业是是服侍人的,从事旅游业低人一等,导致从业人员思想不够稳定,就业心态不佳。这些都增大了旅行社人力资源自愿流动的容易度。

(3)旅行社员工的健康要求,也是人员流动的诱因

张家界的旅游旺季集中,旅行社从业人员的工作强度大,且具有不固定性,另外张家界旅游路线长,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劳顿是外人所难以体会的。导游队伍中女性又占多数,而女性自身的生理特点也成为其导游职业的障碍。

1.1.4对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的认识还不够充分

(1)在社会观念上还存在着偏见

作为旅游城市,尊重人才的氛围还不够浓,这种情况在旅游行业表现得尤为明显,不少人认为旅游业是“吃青春饭”的行业,从业者的社会地位“低下”、缺乏以旅游业为终身职业的目标。

(2)旅游企事业单位对人才认识不足

旅游业是以人为主体的服务行业,人力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首要资源,但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把人才培养置于重要的战略地位。一是投入相对不足。二是缺乏对旅游人才开发的规划。

1.2张家界旅游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的分析

1.2.1旅游人才整体素质不高

分析张家界旅游统计资料及旅游规划资料,并针对某些行业进行了不完全统计和调查,其结果显示:张家界旅游直接从业人员有3万余人,旅游从业人员年龄结构呈金字塔形,20-30岁的占68%,30-40%占25%,50岁以上占7%,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见表2-1)约为26%(15+9+13+60/400),大部分为中专层次和高初中学历,高级管理层人员极少,仅有5%。

旅游人才素质整体不高。主要是旅游人才还没有被旅游产业认识,还没有建立完整的旅游业知识技能架构。目前, 张家界民族地区人才发展规划,还未形成一部系统的旅游知识技能体系,规范旅游业从业人员。相关院校也应针对旅游产业簇群设置相应的课程和实验,加强相关行业知识的横向联系。同时,不能忽视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的纵向联系,尤其不能忽视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与旅游管理创新事业的紧密联系。

1.2.2旅游人才资源流失严重

旅游是季节性较强的行为,旅游企业所需员工数量在旅游淡季与旺季时出现失衡,从而出现季节性解聘与聘用较为频繁现象。这种高流动性对旅游人才的培养是极其不利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该地旅游人才的流失。另外由于张家界地区尚未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激励机制,个别垄断经营行业收入过高,而旅游行业收入偏低,致使个人择业以行业为主、专业为次(见表2-2)。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该地区人才的合理配置。

1.2.3旅游人才供不应求

据统计,湖南大湘西旅游企业每年需要旅游人才近1万人,而湖南湘西地区只有吉首大学、张家界航空技术学院两所高等学院为旅游市场培育人才,每年从吉首大学旅游学院毕业、张家界航空技术学院毕业的中高级旅游人才有300多人;从张家界旅游职业学校、吉首财贸学校和旅游培训中心等毕业的旅游服务人员为2000多人,两者合计2300余人,只占需求量的1/5左右。

1.2.4缺乏复合型的中高级管理人才

张家界旅游业职业经理队伍还不够成熟,缺乏既熟悉业务又具备专业技术知识,既能熟练使用外语又擅长交际,既熟悉国际旅游业务,又能挖掘本土旅游资源潜力的,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各个行业管理人才的稀缺,作为拥有世界极品资源的民族旅游地区的张家界更应该重视引进外部人力资源,培养本土高级管理人才,建设既丰富又有本土优势的旅游业职业经理梯队。

1.2.5旅游人才结构不合理

(1)学历结构不合理

根据张家界市旅游局统计数据来看:张家界高学历人才,尤其是研究生很少,只占了整体从业人数的0.37%,本科生也只占有14.8%,大专生占有17.85%,高中和中专占23.45%,初中及初中以下占到了43.45%。

(2)职称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随着导游职业的自由化和雇佣化,旅行社不会给具有高级职称的导游员予特别的待遇,这样,导游员也没有申报高一级职称的积极性。再加上西部地区人才的外流,致使我国西部地区人才缺口比较大,因此,张家界旅游业亟需懂得旅游公司运作有经验的中、高级人才。

(3)部门结构不合理

旅游行业人力资源绝大部分主要集中在旅行社和饭店,占60%以上。其中,饭店和旅行社又主要集中在一线的导游员和服务人员。而一些行业所急需的人才,如旅游规划人才、旅游研究人才、旅游市场人才、旅游景区管理人才和旅游电子商务人才等都非常缺乏。

1.2.6旅游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工作存在不足

(1)培训内容不平衡。目前培训工作存在重显能开发,转潜能开发的现象,所谓显能就是指知识、技能、智力等方面,而潜能则是指情商、心态等非智力因素⑤。长期以来,旅游培训遵循的是“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培训基本上是围绕岗位需要,传授相关知识,培训相关技能,而针对员工政治意识、职业道德、服务意识等方面的培训较少。

(2)旅游培训师资缺乏。目前旅游培训师资很少,而且在旅游培训教师中存在专业不对口,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现象。培训教师数量上的缺乏和质量上的良莠不齐直接影响培训效果。

(3)尚未形成品牌培训基地。目前,张家界旅游培训力量各自为战,没有形成一种整体上的培训格局,也没有形成品牌培训基地,使得培训的整体效益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2. 加强张家界旅游事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议

2.1改进和完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2.1.1加强校企合作,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各级旅游主管部门,旅游企业应积极协助旅游院校解决旅游教育中存在的专业教师与旅游实践脱节,专业结构不合理,课程设置陈旧落后并脱离实际等问题,通过为院校师生与旅游企业的交流对话提供平台,为教师深入实践提供方便,组织教师到国内外旅游院校进修考察等形式,全面提升张家界旅游教育的水平,为旅游企业培养出真正实用的人才。同时,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可以依托旅游院校进行。

2.1.2坚持旅游人力资源开发适度超前的原则

由于旅游人才培养的周期性和旅游人才成长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为保障旅游业务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人才的开发应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从管理思路、资金投入、政策措施各方面给予倾斜,力求旅游人才总量与旅游业的发展相适应,旅游人才素质与旅游业的发展要求相同步,以实现张家界旅游人力资源的持续开发和旅游业的稳定增长。

2.1.3坚持培训上岗、终生教育的原则

坚持培训上岗的原则,可以让从业人员在上岗前掌握从事本职工作必备的知识,熟悉旅游服务规范和管理理念,学会基本的服务技能技巧,这是维护旅游地形象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旅游服务质量的基本前提。

2.2改進和优化人力资源运行管理机制

2.2.1监督旅游人力资源管理

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旅游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和教育培训机构认证制度。另一方面将旅游人力资源建设成效与旅行社管理、导游员管理、旅游景区、旅游饭店等级评定等紧密结合,实施培训达标制度。同时,进一步加强旅游执法队伍的建设,开展旅游人力资源监查管理工作。

2.2.2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

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是科学人才观的核心,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是高效使用人才的基础,是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华的前提。要完善张家界市旅游人力资源的管理机制,就必须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⑥。

2.2.3改善旅游就业环境

张家界市应该主要从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改善旅游就业环境。

2.3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建立吸引人才的长效机制

旅游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旅游企业应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制度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结合目前张家界市旅游企业薪酬制度的实际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首先,提高旅行社及酒店的基薪以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第二,完善员工福利保障制度以满足员工的安全需要。第三,推行职工持股计划,让其参与到企业管理中来,增强其主人翁精神,满足其社交需要以及尊重需要。第四,对于优秀员工采取发放奖金、设立“杰出旅游人才贡献奖”等荣誉奖励、让其在更重要更高层的岗位就职等激励方式,满足其自我实现需要。

2.4建立系统、规范的教育培训体系

2.4.1巩固显能开发,加强潜能开发

在完善员工操作技能和业务能力的培训基础上,加强旅游从业人员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并强调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员工考试、考核、培训的重要内容。通过心理训练等方式,提高员工控制情绪的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与人际协调的能力。

2.4.2培训对象的广泛性

旅游培训对象应上至主管旅游工作的市长、县(区)长,下至旅游企业一线职工。目前旅游培训主要针对旅游企业一线职工,而忽视对旅游行政部门领导的培训,由于政府分管旅游工作的领导和旅游局长,对旅游业的理解和认识对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直接影响作用,所以必须加大对旅游行政领导干部的培训力度。

2.4.3更新培训方法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完善以及远程教育体系的成熟,张家界旅游人力资源培训可以借助网络共享教师资源,同时网络培训有自我安排学习进度,学习成本低,培训对象广,教学直观等优点。同时,应加大旅游专门人才的培养力度,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作用,地方高校应整合旅游教育资源,从而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专业和品牌教师。

注释:

①2008年,受年初冰冻灾害、奥运安保等因素的影响,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679万人次,比2007年下降10.6%;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甲型H1N1流感的影响,接待规模恢复到2007年水平。

②资料来源:张家界旅游局,《2009年旅游工作总结及2010年旅游工作安排》,2009年11月。

③數据来源:张家界2007年统计年鉴

④资料来源:张家界国际旅游网,www.zhangjiajie.com.cn。

⑤余昌国.旅游人才开发管理中的十大关系[EB/OL].中国旅游人才网,2004,3,12.

⑥何跃美.企业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分析[J].企业经济,2005,(l):29-30.

参考文献:

[1]吴斐丹,张草纫选译.魁奈经济著作选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

[2]威廉.配第著;陈冬野译.政治算术[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

[3]亚当.斯密著;郭大力,王亚南译.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

[4]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7]邹渝.论人力资源战略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析上海人才资源高地战略对对西部人力资源开发的启示[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版。

[8]吴克功.论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及其转化[J].科技与管理,2002年第3版.

[9]王尉东.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2年第5版.

[10]李若建.人力资源增长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1982-1990[J].经济科学,1994第5版.

[11]曾昭薰.人力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J].湖南社会科学,1996第6版.

[12]刘志江,关于旅游教育与旅游业发展的适应性问题[J].旅游学刊,2003第6版.

[13]霍生平、刘楼. 区域旅游竞争与协作背景下的区域旅游人力资源协调管理--以张家界、湘西自治州、怀化为例[J].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1月.

[14]夏赞才.张家界现代旅游发展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04月.

[15]陈焕.国内外旅行社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综述[J].时代金融,2007第11版.

[16]甘露、刘海燕.旅行社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综述[J].商场现代化,2006第1版.

旅游人力资源环境 篇7

关键词: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环境保护

1960年我国建设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 1986年其被列入国家自然保护区, 因其具有丰富的生物, 1998年被列入我国的国际生物圈保护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是森林生态系统完整的原始自然综合体的典型代表, 不仅具有明显的温带森林垂直分布带谱, 而且有远东大陆唯一较完整的高山冻原带, 是欧亚大陆北半部难得的自然遗产, 也是世界闻名的基因库。近年来,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旅游业的大力推进,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面临一系列新的生态问题和环境问题, 切实加强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1 长白山生态旅游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

1.1 生态系统不稳定

长白山位于吉林省的东南部, 是吉林省天然的绿色屏障, 由于近年来人为的破坏和干扰, 长白山的生态环境受到了影响。除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外, 由于长期的集中采伐和过度开发, 原始森林的资源已经遭到了严重破坏。大面积砍伐、掠夺式择伐使原始林残破不堪。原始顶级群落状态的森林已经退化为次生林, 森林的生态系统失去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变为不稳定的森林群落, 降低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

1.2 森林生物的种类明显减少

由于森林资源的过度利用和开发, 森林环境遭到了很大的改变。野生动物生存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野生动植物的生存、栖息等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许多珍贵的物种面临绝种的危险, 如东北虎、梅花鹿、金钱豹濒临灭绝, 紫杉等珍贵稀有的植物已非常罕见, 森林生物的多样性明显减少[2]。

1.3 森林的生态功能下降

由于长白山的原始森林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造成森林的水土保持和涵养水源的功能严重下降, 泥石流频发, 中上游水土流失, 下游河床抬高, 抗洪能力降低等, 导致了森林的生态功能下降, 长白山区的经济发展也受到了影响。

2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

2.1 提高环保意识, 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环境保护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部分群众受到利益驱使, 环保意识不高, 乱采乱伐的现象时有发生, 造成了自然保护区内珍稀动植物的破坏和流失。因此, 提高环保意识显得尤为重要[3]。首先, 加强宣传力度。利用各种方式和宣传手段, 加大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宣传力度, 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 加强对自然保护区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 积极转变领导观念。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过程中, 要积极转变相关领导的思想观念, 明确开发建设者的环境责任, 按照国家林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建设的总体要求, 转变工作重点。把工作重点由以往以生产为中心, 转变为以培养森林资源为核心的生态发展, 改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 促进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2.2 完善生态监测, 提高生态环境的总体质量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是森林生态系统完整的原始自然综合体的典型代表, 原始的自然景观是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景观特色。同时, 自然保护区山地景观的脆弱性决定了不正当的旅游资源开放会造成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因此, 加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监测对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监测非常复杂, 一方面包括水源、空气等地区环境要素的常规监测, 另一方面还包括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监测, 例如: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动植物多样性进行监测、地质监测、动植物的种群变动监测等。只有不断加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监测, 才能够为长白山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前提基础[4]。

2.3 充分发挥政府在自然保护区开发中的作用

首先, 要完善资源体制改革, 从源头上杜绝乱砍滥伐的现象, 长白山林业资源丰富, 幅员辽阔, 自从国家颁布“天保工程”以来, 严禁乱砍滥伐。但是林业局为了增加收入, 允许采伐, 影响了森林的生态效益。应该加大对林业局的投入, 贯彻森林生态补偿制度, 完善林业局的改革[5]。其次, 加强长白山各个城镇的环保工作, 长白山城镇的环境污染问题也给自然保护区的环境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这就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发展生态林业建设, 大力整治污染严重的企业, 完善环境保护期限治理制度, 最大限度地保护城市的生态坏境。再者, 积极拓宽经费渠道, 建立合理的经费分配机制。各级政府应该积极把长白山保护区建设管理所需要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当中, 增加对管理保护区的经费投入。同时要积极鼓励社会捐助, 争取国际资助, 确保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经费合理分配。

参考文献

[1]罗中敏.对保护开发长白山旅游资源问题的思考[J].价格辑刊, 2010 (8) :8-10.

[2]俞穆清, 朱颜明.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J].地理科学, 1999, 19 (2) :189-192.

[3]赵晓飞, 牛丽君, 陈庆红, 等.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风灾干扰区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4, 32 (4) :38-40.

[4]吉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M].长春:吉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2007.

旅游人力资源环境 篇8

一、成都市旅游经济现状

众所周知, 成都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基于如此强大的先天优势, 再加上成都“五大兴市战略”的后天推动, 成都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旅游企业整体效益稳定提升。2014年四川省旅游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公布了四川省首批旅游经济强县, 成都占得三席, 包括都江堰市、成华区和金牛区。2013年, 成都市通过推进旅游产品国际化、旅游设施标准化、旅游营销实效化、旅游服务规范化、旅游管理信息化, 旅游业呈现稳定增长态势。

数据显示, 2013年成都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330.66亿元, 接待旅游总人数1.55亿人次, 同比增长27.68%, 其中接待入境游客176.43万人次, 占全省的88%, 同比增长12.09%。

二、资源环境约束下成都市旅游经济面临的压力

事实证明, 成都旅游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 既产生了多方面的经济效应, 也在一定程度上给资源环境带来了压力, 有的甚至是对环境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某种程度上, 成都市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已超载。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旅游地环境的现存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明显有害变化的前提下, 在一定时期内旅游地承受的旅游环境强度。

1) 旅游需求与旅游地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突出。旅游业迅速发展对旅游地资源及空间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近年来, 成都各大景区平均每年接待旅游人数总量已超百万人次, 有的甚至已超千万, 如2013年都江堰市全年总接待人数超过1866万, 如此大规模的旅游需求几乎需要动用景区所有的旅游资源类型、绝大部分的地域空间才能满足。此外, 成都旅游景区的游客接待在时间上存在很大差别, 旅游人数在旅游的淡旺季差异明显。旺季时日接待量达到几万人, 淡季时仅有几十上百人, 虽然淡季时基本不存在环境承载力问题, 但旺季对旅游环境的压力却不容忽视, 尤其是黄金周期间。以都江堰———青城山景区为例, 据统计, 2013年国庆黄金周7天时间, 都江堰———青城山景区共接待中外游客45.56万人次, 平均每天景区接待人数超过6万多人, 如此高的游客密度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可想而知。可见, 在旅游旺季期间, 游人的大量涌入往往造成旅游环境承载力超载, 一方面使得旅游舒适度和旅游满意度下降, 不利于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 超规模旅游对景区环境的保护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2) 景区规划不当对资源环境造成压力。目前, 成都不少旅游开发者只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 而很少考虑由于游客的到来, 消耗了多少旅游资源, 给环境带来多大的负面影响。例如, 有些景区经营者为了吸引游客, 盲目建设、搭建了一些与景区自然风光不协调的饭店、茶棚、露天停车场等。此外, 不少景区还存在着有限的环境容量和无限的消费规模之间的矛盾。随着旅游者的涌入, 景区内拥挤不堪, 人满为患, 景区的车辆、商贩等随之增多, 废气、垃圾、噪声也随之增加, 它们造成了景区的“空气污染”、“视觉污染”和“听觉污染”。一些景区甚至还遭遇游客不文明行为, 其中乱扔垃圾特别突出。2013年, 中秋小长假期间, 因游客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 成都安仁景区平均每天垃圾增长量为15吨, 清洁工每天面临清理运送好几吨垃圾的压力。

三、对策建议

成都旅游经济的稳定增长离不开对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 如何在资源环境的约束下促进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 本文尝试着提出以下建议。

(一) 以法律为准绳, 加强景区生态保护力度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事关全民的公益事业, 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切身利益。成都市政府应强化法制建设, 加大相关部门的执法力度, 坚决打击旅游景区不法排污经营者, 加强景区生态保护力度。

(二) 完善旅游发展规划, 杜绝盲目开发

科学的旅游规划可以遏制对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 杜绝不顾长远效益的竭泽而渔行为, 使旅游资源的开发在渐进有序、统一和可持续的状态下进行。因此, 成都旅游行业必须进行科学规划, 第一, 应避免盲目追求经济收益, 开展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过度旅游活动;第二, 景区的基础设施和其他设施的建设以不引起环境质量退化和诱发自然灾害为原则;第三, 应结合实际, 适时根据旅游资源环境出现的新问题对规划进行必要的调整。

(三)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发展生态旅游

创新驱动是我国面临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必然选择, 同样, 在对资源环境, 特别是生态环境依赖度强的旅游经济, 更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走生态旅游的发展道路。目前成都市的生态旅游, 如成都“农家乐”农业生态旅游已初具规模, 但旅游产品类型单一, 经营没有特色, 还存在较大的优化提升空间。

(四) 大力开展环境保护教育,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开展环境保护教育, 对旅游者而言, 是为了促进其消费行为文明化, 将旅游者对景区环境造成的负而影响降到最低。如教育旅游者尊重景区的文化和风俗, 对自身的行为对照公共道德及景区规则加以规范等。对于景区居民而言, 应立足于增强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 鼓励其广泛积极参与到景区环保中来。

四、结论

成都市拥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 旅游行业蓬勃发展, 旅游经济持续攀升, 与此同时, 成都旅游资源环境与旅游经济的矛盾也不断凸显, 主要表现在旅游生产和旅游消费两个方面。旅游生产主要是指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 不合理利用, 造成旅游环境污染;旅游消费主要是短时间游客的大量涌入旅游地, 对旅游资源、旅游空间环境造成巨大压力。这些都成为制约成都市旅游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 文章最后尝试性提出四点建议, 期望为资源环境与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一些浅显的思考。

摘要:资源环境, 特别是生态环境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成都市作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之一, 一方面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由于规划不当、管理不善等问题, 面临资源环境非常严峻的约束。因此, 本文在阐述成都市旅游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分析资源环境约束下成都市旅游经济面临的压力,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以期为成都市旅游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一点借鉴。

关键词:资源环境,成都市,旅游经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华丽.环境税背景下旅游经济与旅游生态环境效应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 2013.

[2]李红梅.怒江州生态旅游的外部性研究[D].云南:昆明理工大学, 2008.

旅游人力资源环境 篇9

关键词:脆弱性,旅游资源,旅游型海岛,湄洲岛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 世界旅游的趋海性越来越明显, 以热带、亚热带海区为代表的海岛因其独特的“4S”风光成为全球旅游主要目的地, 但旅游型海岛资源环境的脆弱性, 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已有的成果主要体现在:①海岛资源脆弱性的表现, 如生物入侵[1]、红树林与珊瑚礁等物种退化[2]、基础设施受损[3]、海岸侵蚀[4]、淡水资源短缺[5]、环境承载力下降[6]等方面。②海岛资源脆弱性的评估体系, 如联合国多边机构Barbados会议提出的小岛屿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脆弱性指数, 南太平洋应用地理科学委员会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的国家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 (包含风险、抵抗力、损害和退化四个方面) , 海岛资源评级的五级指标 (一般为潜在、微度、轻度、中度、重度5等级) 等[7]。③海岛资源脆弱性驱动因子多与气候灾害、生物入侵、政府影响和人为因素有关, 如对能源、淡水资源、粮食作物等的高度依赖, 经济基础薄弱, 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 管理能力不足等原因造成的影响协同决策对灾后重建的作用[11], 建立灾害管理系统和地方治理模式[12], 脆弱性地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的风险建设, 加强土地利用率[13], 减少海岛能源的依赖、增加水的供应和可用性、提高食品安全, 采用合理的旅游开发模式[13,14]等。

总之, 国内外学者提出的海岛资源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和研究方法及其等级划分, 对旅游型海岛的资源环境脆弱性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但同时也存在不足:①对海岛资源环境的研究较少考虑旅游项目开发、旅游流季节变化等引起的脆弱性问题[15];②研究区域一般在加勒比海、南太平洋区域, 忽视了中国内地旅游型海岛的研究;③研究方法过多依靠生态学方法或定性的社会评价方法, 结合地形、气候、“3S”分析的研究不够。基于此, 本文以我国东南沿海旅游型海岛福建湄洲岛为例, 探寻海岛资源环境的脆弱性问题, 以期为旅游开发与管理提供相关对策。

1 研究区概况

湄洲岛地处福建沿海中部, 是海上和平女神妈祖的故乡, 属于海峡西岸经济圈, 位于东南沿海经济繁荣地带。全岛地形狭长, 南北长约10km、东西宽约2km, 岛岸线长30.4km, 面积14.35km2。湄洲岛东南临台湾海峡, 距莆田市区42km, 北端离大陆最近点文甲码头1.6海里, 西与惠安县相邻, 距厦门港100海里, 北离福州马尾港70海里, 区位优势十分优越。

湄洲岛作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在旅游开发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通过对湄洲岛旅游地人地系统的外部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社会环境和客源市场环境的分析, 可将湄洲岛旅游地人地系统演化过程大致划分为人地系统萌芽阶段、人地系统形成阶段、人地系统发展阶段、人地系统优化阶段四个阶段 (表1) 。

2 湄洲岛旅游资源环境脆弱性评价框架

2.1 指标构建与解释

脆弱性的重要参数包括系统面对压力源时的暴露性、敏感性和适应性[16,17]。本文指标体系研究的出发点是充分利用现有统计资料, 采用理论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 并参照Ursula Kaly创建的一套环境脆弱性指标体系 (EVI) 和南太平洋应用地理科学委员会 (SOPAC) 创立的完整的具有普适性的环境脆弱性指标体系进行旅游型海岛资源环境脆弱性指标的筛选, 并使各项统计指标构成一个严谨有序的体系。结合湄洲岛自身实际情况及指标数据的可获取性, 为了能全面准确地表述和评价海岛资源环境脆弱性状况, 构成海岛资源环境脆弱性的具体指标共29项, 包括3个领域层、7个主题层和29个要素层 (表2) 。

风险度 (B1) :①气候因子 (C1) 。D1温度:湄洲岛的年平均气温是反映地区热量的重要指标。根据福建2012年气候公报, 湄洲岛的平均气温为20℃。D2降水:主要指湄洲岛多年的平均降水量, 反映对土壤侵蚀的直接影响。根据湄洲岛管理委员会提供的数据, 湄洲岛的平均降水量为1240.9mm。D3台风:每年台风进岛对海岛资源环境产生破坏性影响的次数。根据莆田市水利信息网, 2012年全年共有8次台风登入湄洲岛。D4风力:湄洲岛主要以东北风为主, 年平均风速为6.3m/s。②人为压迫因子 (C2) 。D5旅游人数:全年游客进岛的总人数, 旅游人数越多, 对海岛资源的压力越大, 海岛的脆弱性越显著。根据湄洲岛管理委员会提供的数据, 2012年全年旅游总人数高达226.5万人次, 2011年旅游总人数为188.45万人次, 同比增长20.19%。D6常驻人口密度:指湄洲岛单位面积上的常驻居民的人口数, 人口密度越大, 对旅游资源的负荷力越大, 海岛资源的脆弱性越显著。根据湄洲岛计生办提供的数据, 2011年人口密度2940人/km2, 2012年人口密度为3017人/km2, 增长率为2.5%。D7人口自然增长率 (%) :以岛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来表示, 增长率越高旅游资源压力越大, 脆弱性越明显。根据湄洲岛计生办提供的数据, 2011年人口总数42197人, 2012年人口总数为43303人, 增长率为2.62%。D8旅游开发强度:主要指湄洲岛2012年旅游项目建设资金。根据湄洲岛旅游局提供的资料得知, “五大战役”共计53个项目, 总投资为40272万元。D9旅游从业人员数量:主要是从事旅游工作的人员总数, 包括直接旅游从业人员和间接旅游从业人员。根据《莆田统计年鉴》得知, 2012年为28909人。

敏感度 (B2) :主要指地形因子 (C3) 。D10坡度:根据国家林业局相关规定[18]和李玲慧[19]等的研究, 本文对海岛坡度的分级为:0—5°为平坡、6°—15°为缓坡、16°—25°为斜坡、26°—35°为陡坡、36°—45°为急坡、>46°为险坡。D11坡向:以北半球为例, 对坡向的划分为阴坡指朝北, 阳坡指朝南, 半阴坡指西北向, 半阳坡指东南向, 坡向小于5°时被认为无坡向[19]。D12地形起伏度:能反映湄洲岛地表的起伏程度, 数值越大, 起伏度越大, 地表抗侵蚀能力越弱, 环境脆弱性越明显, 反之亦然。D13土地面积:主要指湄洲岛的海陆总面积。湄洲岛总面积为14.35km2。D14海岸线长度:即陆地与海洋的分界线, 一般指海潮高潮时所到达的界线的长度, 湄洲岛海岸线长度为30.4km。D15植被覆盖率 (%) :以湄洲岛植被面积与该岛陆地面积之比来表示。据该岛水利林业部门提供的资料, 截止到2012年底湄洲岛的植被覆盖率在50.6%以上。D16污染物处理率 (%) :主要指湄洲岛污染物已经处理的总量与污染物总量的比例。根据湄洲岛管理委员会提供的2012年资料得知, 其处理率为85%。

适应度 (B3) :①经济能力 (C5) 。D17基尼指数:反映居民的收入差异情况。根据莆田市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该岛基尼指数为0.412, 说明收入差距较大。D18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根据湄洲岛管理委员会提供的数据, 2012年湄洲岛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为4.36亿元, 2011年为3.18亿元, 同比增长37.1%。D19旅游业产值:即旅游景区获得的旅游者异地消费的总和。根据湄洲岛旅游局提供的数据可知, 截止到2012年底, 全年的旅游业产值为14.5亿元, 2011年产值为10.76亿元, 增长率为34.75%。D20环境治理投入:主要指以环境保护与改善投入的经费, 投入的资金越多, 表明生态环境建设能力越强, 海岛脆弱性越弱。根据湄洲岛管理委员会提供的数据, 2012年湄洲岛环境综合治理投入1620万元。②人力资本 (C6) 。D21常驻人口素质:主要指岛内常驻居民大学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根据莆田是第六次人口普查, 该岛具有大学 (指大专以上) 文化程度为5.57%。D22从业人员素质:主要指旅游业从业者的大专以上的人口比例。由于从业人员主要为当地居民, 所以大体和常驻人口素质相同, 为5.57%。D23旅游者素质:主要指前来参观旅游的人员的受教育的程度 (大专以上) 。由于数据搜集较困难, 此处采用2010—2012年湄洲岛旅游抽样调查数据即具有大学 (大专以上) 文化程度的人口比例13.88%。③基础设施 (C7) 。D24交通:主要指湄洲岛的内外交通的通达性。其中, 湄洲岛的环岛海边公路里程为36km左右, 共两路公交车、电瓶车和免费观光车数辆。D25住宿:主要是指岛内宾馆、酒店和家庭旅馆等主要住宿设施的总床位数。根据湄洲岛度假区管委会提供的资料, 截止到2012年底岛内住宿设施总床位数为2000张左右。D26供水:主要指湄洲岛的供水设施情况。目前湄洲岛居民饮用水源地是东圳水库, 日供水最多达2万t, 可满足10万人用水, 2012年新增投资5058万元, 改善了湄洲岛的供水设施。D27供电:主要指湄洲岛的供电设施情况。湄洲岛的主要供电设施为储能电站, 已投资8763万元升级改造湄洲岛农网和提高湄洲岛配电网供电能力和电能质量。D28通信网路:主要指岛内的通信网络设施。在湄洲岛主要的游客集中场所设置有大量IC卡公用电话, 设有2000门程控电话系统, 移动信号覆盖整个旅游区, 旅游区范围内能很好地接收移动电话信号, 全岛另有3个邮政储蓄所。D29灾害应急设施:主要指政府机关对灾害预防和救援的资金投入, 湄洲岛消防站投入资金500万元。

2.2 评价权重的确定

采用美国匹兹堡大学Saaty T L教授提出的1—9标度方法进行每两元素间的相对比较, 构造判断矩阵A= (aij) , 并进行计算。运用上法构造完判断矩阵后, 按照判断矩阵中标度的分类, 邀请专家打分并获得海岛资源环境脆弱性体系的指标权重, 见表3。

2.3 资源环境脆弱性评价方法

通过上述研究, 从自然和人文的角度, 确定影响海岛环境脆弱性的评价因子指标, 通过式 (1) 和式 (2) 计算出湄洲岛资源环境的整体的脆弱度指数。公式为:

式中, P为海岛资源环境脆弱性综合指数;Ui为指标i的标准化值;Ei为指标i的权重值;n为指标个数。P的最高值为1, 表示资源环境脆弱性最大, 资源状况最差;当P=0时, 说明资源环境脆弱性为0, 资源状况最佳。P越大, 表示该区域的资源环境脆弱性越大。

2.4 资源环境脆弱性的等级界定

湄洲岛整体的旅游资源环境的脆弱度指数, 由小到大把它们分为五个等级, 即潜在、微度、轻度、中度和重度 (表4) 。分值越高, 表示资源的脆弱性越高。

3 湄洲岛资源环境脆弱性计算与分析

3.1 资料来源与处理

湄洲岛地处福建沿海中部, 地形较复杂, 地貌类型主要为侵蚀剥蚀低丘陵、台和海积平原、风成沙地。海岛面积较小, 影响脆弱性的因素众多, 常规调查方法难以进行准确研究, 本研究采用“3S”技术进行资源环境脆弱性的研究。

资料主要来自湄洲岛DEM遥感图像 (30m×30m) 和2008—2012年《湄洲岛统计年鉴》, 2012年福建省气候公报作为补充, 获得近五年湄洲岛旅游和气候的基本情况。运用Arcgis9.3提取出DEM图像, 通过Spatial analyst功能提取出地形要素中的坡向、坡度和起伏度等数据。通过图层属性对地形要素进行分级, 并制作成专题地图。最后运用GIS的计算功能, 配合各个脆弱性指标的权重值, 计算出湄洲岛资源环境的脆弱度空间分布图 (图1, 见封四) , 并运用式 (1) 、式 (2) 计算得到湄洲岛资源环境的平均脆弱性指数。

3.2 结果分析

通过AHP分析法确定权重并计算得到的资源环境脆弱度可全面了解湄洲岛资源环境的脆弱程度, 还可为旅游资源的修复和开发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根据式 (1) 、式 (2) , 即各个指标的标准值×权重, 得到整个岛屿脆弱度的平均值为0.6627。湄洲岛资源环境的整体脆弱性属于中度脆弱区。运用3S技术, 计算脆弱性的空间分布, 把湄洲岛资源环境脆弱度图和各个旅游资源的等级空间分布图进行叠加, 得到最终的旅游资源环境脆弱性空间分布图 (图1, 见封四) 。潜在脆弱性主要分布在浅滩和海滩地区, 该地区旅游资源大部分处于未开发和开发力度小的状态, 包括黄金沙滩、鹅尾石沙滩、湄屿潮音等主要旅游景点。而中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高于的西北部和中部地区, 包括妈祖故事石雕园、湄洲天后宫建筑群。

3.3 湄洲岛旅游资源环境脆弱性的影响因素

由表3知, 湄洲岛旅游资源环境的脆弱性63.7%来自环境风险度。其中, 75%的因素来自人为压迫 (特别是旅游人数与开发强度) , 25%为气候环境变化。

旅游迅速发展与有限的环境容量矛盾:湄洲岛的旅游资源开发进入快车道始于1992年10月湄洲岛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旅游度假区之后, 但建设的酒店、商场等基础配套设施大部分并没有经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 整体旅游建设布局混乱, 个别建筑物侵占公共沙滩和植被资源, 破坏了自然景观, 再加上游客数量日益增加, 对资源环境承载力产生巨大挑战。根据陈金华[20]测算, 湄洲岛的旅游环境容量可达678万人次/年。但在旅游旺季特别是妈祖诞辰和忌日, 旅游人数达到几十万人, 旅游环境承载力受到巨大挑战。湄洲岛面积小、容量小, 再加上不能修建大型的娱乐服务设施, 不少景区的服务设施不全, 在旅游旺季往往人满为患, 环境容量下降, 引发脆弱性问题。

城镇化的急速推迸:为了加快城镇化进程步伐, 湄洲岛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系统。同时, 城镇建设与乡村建设用地不断膨胀, 新建住房没有经过合理的规划设计, 乱占滥建现象经常发生, 造成住宅区布局整体混乱, 固体废弃物不断增加, 景观效果差[21]。

气候灾害频繁:近20年来每年影响湄洲岛的台风平均有5个, 且多处于旅游旺季。台风过后, 海岛会出现多处房屋倒塌、禾田淹没、道路受损、渔船和渔业基础设施破坏, 同时大部分旅游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坏。各种气候灾害也会对游客产生一定影响, 危害游客的身心健康。

地形因素:湄洲岛除了沿岸的部分沙滩外, 大多数旅游资源都处在坡度较大的地区, 因此坡度成为影响环境变化的重要因子。由于坡度大, 雨季来临时土壤容易流失, 海岸线侵蚀严重, 易发生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对旅游资源产生破坏作用。对湄洲岛旅游资源而言, 大部分资源点处在东部沿岸, 位于无坡向的区域, 部分景点处在阴坡。一般地处阳坡的旅游资源点由于太阳照射时间长, 有利于植被的生长, 植被资源相对丰富, 脆弱性相对较小。而无坡向的旅游景点大部分为沙滩, 土壤稀松, 土壤水分蒸发严重, 易造成水土流失, 脆弱性相对较强。地形起伏度主要反映地形变化程度的一个指标, 变化越明显, 地形起伏度越大, 水土流失越严重, 越易受到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 资源环境脆弱度越明显。

特殊的生境组合:湄洲岛的土壤类型主要以赤红壤为主, p H值为6, 占总面积的57.3%, 多分布在海岛中部。岛内土壤大多为偏碱性或酸性, 十分贫瘠, 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当雨季来临或遇到大雨时段, 极易发生水土流失、滑坡等现象, 造成湄洲岛生态环境失调、地貌景观发生变化、植被覆盖率下降、水质变差等问题。这不仅会影响湄洲岛的旅游资源质量, 也会对周边海域的旅游资源质量产生一定影响。目前, 强度和极强度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海岛东部的裸岩、沙滩;中度主要分布在海岛中部和西部的农田、海滩、沙滩等地;轻度主要分布在海岛大部分有一定坡度的林地、草地和一些旅游、交通和城镇用地上。

4 结论与讨论

旅游人力资源环境 篇10

从环境的角度来看, 旅游经济与旅游生态环境效应存在着矛盾, 但是从经济的角度来看, 旅游业有促进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 这种相互制约的关系使旅游业的发展在我国分成两派, 一种是旅游业发展促进经济的建设, 另一种是旅游业发展抑制经济的建设。

(一) 在环境税背景下, 旅游业发展促进经济的建设

20世纪60年代旅游业的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旅游的行业中来,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支柱行业, 对世纪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据相关部门统计, 在20世纪90年代, 旅游业的增加值对全球GDP的影响远超其他行业, 也就是说, 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第一产业。在这种国际形势背景下, 我国旅游业的建设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作为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 为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综合竞争力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另外, 由于旅游商品不受关税壁垒的约束, 因此旅游业还能促进商品的进出口, 增加外汇收入, 对国际收支的平衡有着积极的影响。

(二) 在环境税背景下, 旅游业发展抑制经济的建设

虽然旅游业的大力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带来了很多的好处, 但是这种情况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地区, 过度发展旅游业也会对经济建设造成一定的阻碍。很多地区在看到旅游业带来的好处之后, 也想要效仿其他地区开展旅游业, 但是在进行之前并没有对该地区进行统筹规划, 使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 最明显的就是物价上涨, 旅游商品本来是促进旅游地经济建设, 象征着旅游地文化风情的物品, 却在飞涨的价格中变成了游客避之不及的事物。不仅达不到提高旅游地经济效益的目标, 还会影响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 给居民带来了过大的经济压力, 只会使经济越来越不稳定。由此可见, 在发展旅游业之前, 必须要做好统筹规划, 不能过于以来旅游业, 要根据旅游地的实际情况制定计划, 促进旅游业与旅游经济的和谐发展。

二、在环境税背景下, 生态环境对旅游业的影响分析

(一) 生态环境与旅游业的良性互动

生态环境与旅游业发展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是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近几年来, 我国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为了改善这种现状, 首先要构建和谐的生态环境, 完善的生态系统能够拓宽旅游业的发展路径, 为其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由此可见, 生态环境对旅游业的发展还是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一般情况下, 我们从两个角度来分析生态环境与旅游业之间的良性互动。首先, 生态环境相对于旅游业来说, 其价值就是促进旅游业更好的发展, 我们可以来设想一下, 如果你旅游的时候, 你是希望在鸟语花香、风景宜人的地方还是希望在臭气熏天、漫天要价地方, 我想所有人都会选择前者, 由此可见, 想要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就必须要充分利用好生态环境;其次, 生态环境的和谐有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动植物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等, 让人们在观光的同时对植物、动物、地质等知识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加强对生态环境的循环利用, 促进旅游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二) 生态环境与旅游业之间的矛盾

生态环境与旅游业之间的关系就像一把双刃剑, 有优势自然也有劣势, 在旅游业的实际发展过程中, 也会给生态环境带来很多恶劣的影响。近几年来,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旅游的行业的中, 人类制造的生活垃圾不能及时带走, 留在旅游地堆积成山, 不仅会降低旅游景点的观赏性, 还会破坏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再加上飞机、轮船、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会产生大量的废气, 严重影响城市的空气质量, 加重了环境污染的情况。另外, 很多企业为了满足人们的各方面需求, 对旅游地进行随意的开发, 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使生态环境失去了其原本的样子, 毁掉了很多生物的家园[1]。

三、在环境税背景下, 如何协调旅游经济与旅游生态环境效应之间的关系

(一) 大力宣传旅游环境税的好处

很多旅游企业并没有认识到旅游环境税的好处, 甚至不知道旅游环境税的内容, 但是在旅游业的实际发展过程中, 旅游环境税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旅游环境税, 接受旅游环境税, 必须要加强对旅游环境税的宣传力度, 让人们意识到他们的每一旅游出行都会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 从思想、环境、道德等各个方面对人们进行教育, 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旅游环境税的宣传对象也各种各样, 政府官员、旅游企业、旅游开发商、人民群众都在宣传的范围内, 要从旅游发展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是人民群众感到自己身上肩负着保护环境的责任, 用民众的力量来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环境。

(二) 完善法律机制

我国旅游环境税的发展情况不是非常乐观的原因除了其宣传力度不足以外, 还缺少完善的法律机制, 法律是约束人们行为的规章制度, 能够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合法的控制, 即使不能提升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 也要从法律的角度对他们进行约束, 强制性的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从我国现阶段旅游环境税的实施情况来看, 针对旅游环境税的法律机制还存在很多漏洞, 像是在分工、核算、税基、税率等方面的规定都是不非常完善, 才会让旅游企业钻了法律的空子。由此可见, 必须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机制, 确保旅游环境税的顺利实施。

(三) 加强绿色管理

我国很多旅游地由于旅游企业的肆意开发和人类生活垃圾的随意排放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不仅破坏了旅游地周围的生态环境, 使生物失去的家园, 还会影响到旅游地的观赏性, 长此以往, 会大大降低旅游地经济建设的发展, 因此, 在发展旅游业的时候, 要以绿色管理为主, 积极的对生态环境的各项指标进行监控, 像是水体、土壤、大气等各个方面, 与有关部门相配合进行综合治理, 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近几年来, 受国家政策的影响, 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实施绿色管理手段, 并且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不断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 根据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 制定具有我国发展特色的绿色管理计划, 确保旅游经济与旅游生态环境效应的全面发展。另外, 国家也要对参与旅游绿色认证的企业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与优惠, 为绿色旅游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四) 拓宽实施渠道

旅游环境税的存在价值就是协调旅游经济与旅游生态环境效应之间的关系, 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进行旅游业的发展, 提高旅游经济效益。由此可见, 为了旅游企业能够积极落实旅游环境税, 充分发挥旅游环境税的作用, 国家要有针对性的制定激励政策与优惠制度, 提出对旅游企业有利的政策, 加强旅游企业对旅游环境税的执行力度, 如果实施旅游环境税不会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 那么旅游企业也会积极执行的, 以此来实现“双赢”的目标[2]。

四、结论

综上分析可知, 在环境税的背景下, 我国旅游经济与旅游生态环境之间既有良性互动, 也有矛盾冲突, 而妥善解决这个矛盾冲突就是环境税的存在价值。要不断加强对环境税的宣传与实施, 为旅游经济与旅游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提供保障。

摘要:近几年来, 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全世界都在面临的问题, 各个国家在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在注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 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更加完善, 旅游成为他们放松身心、舒缓压力的重要途径。旅游业如火如荼的发展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 是生态系统无法维持平衡, 因此, 如何协调旅游经济与旅游生态环境效应之间的关系成为现阶段旅游业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环境税,旅游经济,旅游生态环境效应

参考文献

[1]潘华丽.环境税背景下旅游经济与旅游生态环境效应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3.

乐亭旅游资源 篇11

★菩提岛

华北第一大岛,岛域面积2.09平方公里。省级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示范区、国际观鸟基地。菩提岛有沙岛、绿岛、鸟岛、佛家岛等八岛特性,三日同辉、岛霭蜃气、密林探幽等自然胜境。岛上植被覆盖率高达98%,野生树种遍布全岛,菩提树、木丝棉、黄精等植被,有着较高的观赏和科考价值。岛上常年生存的和季节性活动的鸟类多达408种,世界上存量极少的黑嘴鸥、半璞鹬、短尾信天翁等也经常到这座岛上栖息觅食,每年大批外国观鸟专家和爱好者都云集于此。“风帆沙岛皆人间奇境,云影波光造玉宇琼阁”。潮音寺、观音台、朝阳庵遗址,菩提岛佛事鼎盛,香客云集。

★月坨岛

因该岛呈弯月状而得名,岛域总面积0.43平方公里,由月坨、腰坨、西坨等7个岛屿断续组成,是乐亭县第一沙滩大岛,国家AA级景区。

月坨岛依荷兰风情园模式设计建造,建有运河、船闸、风情木屋、荷兰风车等。岛上拥有大面积的天然浴场,这里沙洁水净,景色以野、幽、原始闻名,是天然的浴场和生态旅游度假区。岛上有百果园、百瓜园、百花园等小景点,有“渔世界”、“轻型飞机”、“热汽球”等旅游游乐项目,有风情小木屋、标准客房、豪华客房、娱乐厅、餐厅等旅游基础服务设施,有海鲜烧烤、烤全羊、篝火晚会等游乐活动,让人们尽享休闲度假的美妙。

★三岛旅游码头

距乐亭县城35公里,距菩提岛4.3公里,距月坨岛4.8公里,距金沙岛2.4公里,是通达乐亭三岛的旅游专用码头,占地300亩,建有船坞、候船亭、大型停车场、旅游服务中心、旅游商品市场、餐住一条街等旅游服务设施。码头公司备有各种旅游船艇,为游客提供登岛离岛服务。

★打网岗岛

打网岗岛是大清河口东侧自西向东走向一条长13.5公里的沙岛,它宽窄不一,内为浅泥质海滩,外为沙质海滩。

因岛上无杂草异物,成了渔人打掇晾晒渔网的好去处。狭长的一岛之隔,北面风平浪静,柔浪轻摇,南面则是海味十足——因地形异状,这里浪为“层层开花浪”,白光闪闪、涛声如雷,水天一色,实为冲浪、嬉浪的绝佳胜地。

★金沙岛

位于打网岗岛的最西端,与菩提岛、月坨岛隔海相望,因沙细金黄,沙滩板实、洁净而得名。外潮滩较窄,宜泳带宽阔,波平流缓,远离海岸,极少污染,是沙浴、海浴的天然浴场。这里阳光充足,是天然日光浴的好去处。远望金沙岛,海中有岛,岛中有湖,湖中又有岛,阳光、沙滩、海浪、沙岛,游人在此,或观海冲浪,或嬉水泛舟,陶醉其中,其乐融融。金沙岛的黄昏,金色海滩,鸟蛋俯首即拾,堆沙堡,拾海贝等趣味活动让游客找回童年的乐趣。

★浅水湾浴场

位于打网岗岛中部,沙滩细软洁白,海水湛蓝清澈,阳光充足,服务配套设施齐全,功能完备。设有浴场观光、游泳、日光浴、沙浴、登高望海、游艇海上观光、水上摩托艇、沙滩摩托、越野吉普车、沙滩卡丁车、沙滩跑马、滑翔机、陆地牵引车、迷你蹦极、水上拉伞、沙滩排球等活动项目。

★祥云湾海滨温泉度假村

位于打网岗岛东部,以海滨温泉和休闲渔业为主要旅游项目,设有海景温泉、餐饮、娱乐、住宿等设施,现已建渔港码头,为游客提供出海打渔项目,是乐亭正在发展中的休闲渔业基地。

在这里,可观海,听潮,亲自然;海滨浴场,海景温泉,使人仿佛置身人间仙境;休闲渔业,海上庆典,亲身体味渔家乐趣;青龙山登高,驻凤坡观潮,青龙含珠,观音送日,飞沙叠浪美不胜收。

★姜各庄森林公园

占地9000亩,该园植被丰密,林木参天,各色野花点缀其间,色彩斑斓,场内有各类果园,可开展农业观光项目。该公园集海水浴、沙浴为一体,具有很高的休闲游览价值。

★翔云岛森林公园

林场植被丰富,景观独特,环境清新,融明媚的阳光、茂密的树林、碧蓝的海水和洁白的沙滩于一身 。

【人文景观】

★李大钊纪念馆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首批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全国百个红色经典景区之一,全国三十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李大钊纪念馆集馆展、游园为一体,园内翠竹挺拔,塔松巍然,绿草如茵,湖水荡漾,环境优雅,别具宁静、古朴、神圣的气韵和特色。馆内李大钊同志生平业绩展,充分展示了大钊同志开天辟地的丰功伟绩和“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高风亮节。

★李大钊故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坐落于距县城15公里的大黑坨村。整个建筑坐北朝南,呈长方形,是冀东农村典型的穿堂院结构。故居复原陈列着李大钊同志的各种文物、器具等。

★青春广场

源自李大钊《青春》一文。在思想与文体上与李大钊纪念馆血脉相承,浑然一体。与广场西侧的文化中心、乐亭博物馆一起,是追寻乐亭历史,感受乐亭文化的重要场所。

★乐亭博物馆

乐亭县博物馆在县文化中心二楼。展览分为三个展厅,展厅面积600平方米,展线238米,展出文物及标本463件(其中国家二级文物20件,三级文物40件),照片及图表192幅。整个展览注重现代光电技术的应用,艺术氛围浓厚,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了乐亭的发展历史、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以及乐亭人昂扬奋进的精神风貌。

★滦河河口风貌

滦河携带大量泥沙入海,使滦河河口具有典型的河口地貌。碧海蓝天下,黄沙漫漫,间或野草丛生,植被稀落,没有任何人工矫造。境内河口广布,罕见的河口地貌处处显出大自然的粗犷与深沉。河口有“小台湾”、“大黑铺”等岛屿,因鸥鸟繁多,有鸟岛之称。河口鱼类资源丰富,每天有数百人垂钓。此处可东望碣石山,偶遇雾障,山影朦胧,景观效果更好。

★京唐港

距唐山市95公里。京唐港是唐山市与北京市联合建设的“北方大港”,是通向国内和世界各地的理想海上通道。京唐港于1989年动工兴建,1992年7月18日实现国内通航,1993年7月18日实现国际通航,2003年吞吐量已突破2000万吨,进入国家级大港行列。

★大清河盐场

河北长芦大清河盐场是中国制盐业百强企业,公司占地总面积97平方公里,年产原盐达60万吨,产品远销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出口量全国第一。盐场根据自身的优势还可以开展人工死海项目(漂浮浴场)、四季垂钓(盐场内运输沟、送水路、沟渠纵横,鱼塘虾池遍布)、工厂化养殖、地热温泉(71℃地热水、自流量90立方米/小时,现在盐场冬季采暖、四季洗浴都采用地热水)及海上观光等项目。

【乡村旅游】

★捞鱼尖村

距县城35公里,与大清河盐场毗邻,是乐亭县主要渔港之一的北港渔码头所在地,全村没有一分耕地,属典型的沿海渔村。全村共有380户、1260人,其中55%的家庭从事海产品捕捞,45%的家庭从事海产品加工,现有渔船56艘,养殖滩涂面积4000亩,工厂化养殖面积150亩,养殖品种有鱼、虾、蟹、贝等六大类20多个品种,干、鲜海产品加工、运销业也相当繁荣。“渔家乐”乡村旅游活动也取得了健康快速的发展,目前全村共有乡村旅游接待户12户,接待床位200余张。主要游览项目有:渔村风光,品尝百味渔家饭,海上渔事活动,海上捕捞、垂钓、摸蛤、捉蟹、拾贝以及参与虾油、虾酱、虾皮、海蜇的加工制作等。

【农业旅游示范点】

★金土欧意果业有限公司

河北金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河北欧意金土果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于唐山市乐亭县,注册资本分别为2000万港币和324万美元。现有占地50亩的商品化处理加工厂、80亩的优质苗木培育中心、100亩的国际品种示范园和200亩的有机果品示范园。公司被河北省林业局授予“林果产业重点龙头企业”;被唐山市评为“产业化龙头企业”、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评为“全国苹果经营优秀企业”、“中国优质果品基地”、“中国果业十强企业”。

★赵庄村

县级生态文明村和市级精品村。西与唐港公路相邻,全村共有村民260户,597人,耕地面积1550亩,以温室大棚、果菜高效农业为主,70%的农户从事养殖业,年人均纯收入近万元。村内建有农民健身场地,设有门球场和多种健身器材,建有街心花园3个,全村各户都建起了沼气池和水冲式厕所,开通了闭路电视系统,主要街道全部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建有乡村旅馆33间,占地20亩的垂钓池1个。

★大黑坨村

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的故乡。李大钊故居位于该村中心位置,占地1010.10平方米,是一座典型的冀东穿堂院建筑,始建于1881年。1889年10月29日李大钊就诞生在这里。故居复原陈列的李大钊生前文物,展示了大钊同志一生的光辉业绩。大黑坨乡村旅游活动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题。

★黄湾村

地理位置优势,交通便捷。距乐亭主要景区之一的碧海浴场不足10公里,附近有中心渔港、浪窝渔港两个渔港码头,是开展乡村旅游活动的理想场所。

该村的“碧海渔家”度假村,院内绿树成荫,瓜果飘香,有迷你苹果林、瓜果长廊、小小果菜园等,并散养有土鸡、乌鸡、鸭子等家禽。该度假村可同时容纳70人就餐,餐厅的菜品以乐亭本地菜系为主,突出海鲜、野菜、时令蔬果等。在这里,你还可以到海边享受海上垂钓、海滩摸蛤的乐趣。

【接待服务设施】

★承启大酒店

四星级酒店,占地45亩,环境幽雅,交通便利。主体建筑6层,共有标准间、豪华单人间、套房和豪华套房77间。酒店有中餐厅、咖啡厅、大宴会厅、VIP厅房等,可同时容纳500人就餐。酒店还设有歌舞厅、KTV、桑拿、保健按摩、酒吧、健身等娱乐设施。

★祥瑞大酒店

二星级酒店,占地22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共有66间客房,可容纳600人就餐,设有高档客房、洗浴中心、商务会议中心,是宴会、庆典、招商、洽谈、旅游、度假、休闲的理想佳地。

★凯隆宾馆

二星级酒店,占地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有标准间、三人间、高级套间。环境舒适、典雅,能同时容纳500人以上住宿就餐,是集客房、餐饮为一体的多功能服务企业。

★双麟大酒店

是一家综合性多功能酒店,其独具特色的大连风味海鲜和京东、本地风味的各式菜肴可为顾客带来真正的美食享受。该酒店装修高档,豪华的套房、标准间可满足60人的住宿需求,是旅游商洽的好去处。

★天鹅湖滨海度假酒店

四星级酒店,占地面积380亩,总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酒店共有各式客房169间,餐饮中心设有各具特色的大小包房36间,以川粤菜品为主;可容纳300人的会议大厅及4个国际会议室、两个宴会厅,为您提供完善的会议设施及宴会服务。

★昌盛国际酒店

四星级酒店,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拥有标准客房、豪华套房、总统套房等各类房间255间套,酒店餐饮可容纳800人同时用餐,中餐厅集川、粤、京东及本地特色海鲜于一体;大中小型多功能会议厅5个,最多可容纳300人举办国内、国际大型会议。

★鑫丰大酒店

营业面积近1万平方米,是一座集客房、餐饮、娱乐、商务、会议接待、大型超市等综合服务为一体的三星级商务酒店,酒店拥有56间(套)不同类型的豪华客房和套房,酒店中餐厅充满异域风情,能容纳1000人同时就餐。

★远洋宾馆

是唐山锦江贵宾楼饭店有限公司全权管理的集餐饮、客房、康乐、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宾馆,宾馆按三星级标准设计,有豪华、标准、单人客房51间,大、中、小及西餐厅7个,可同时容纳300人就餐,还设有商务中心、购物中心、美容美发厅、卡拉OK歌舞厅、KTV包房等服务设施。

【特产名产】

乐亭民风淳朴,物产丰饶,地产、名产、特产自成一体,历来为游客所钟爱。

★刘美烧鸡

传承百年,以色、香、味、形四美合一而闻名。烧鸡采用传统工艺加现代科技加工而成,佐以数十味中药材,具有清痰健身之功效。

★赵三烧鸡

乐亭赵三烧鸡有限公司座落于县城南繁华地段,公司占地面积62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4700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380万元,具有屠宰、蒸煮、高压消毒、真空包装等生产线,拥有烧鸡、烧兔、烧鹅、烧乳鸽、鸡脖、鸡爪、鸡肘、鸡胗等三大系列15种产品,并有遍布京、津、唐、秦及各县区的近百家直销代销服务网络。

★缸炉烧饼

为乐亭独有的传统美食,已有百年历史,以缸横卧、内壁贴饼、外温内烘为其制作方法。烧饼呈圆鼓形,焦黄色、味道鲜美,别有风味,香酥可口,是外地游人极喜爱的食品。

★金钩海米

是海米“家族”中的珍品,鲜美异常。因其色金黄,其状如钩故名。

★对虾

乐亭对虾,色鲜,个大、肉肥,味道鲜美。对虾鲜品青色半透明,熟品呈珊瑚红。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是高蛋白、低脂肪海产品,可以烹、煮、炒、溜、炸,风味独特,是款待宾朋的美味佳肴。

★罗锅香油

罗锅香油三代祖传,历史悠久,采用东北纯天然芝麻做原料,在传统工艺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精制而成,色正味纯,较同类产品色泽红润,开瓶后香味始终如一,食后余香持久。

★虾油虾酱

风味独特,已有百余年历史,虾油有特殊的鲜美味道,用以腌辣椒泡芹菜,又脆又绿嫩,用虾酱炒豆腐,更是妙不可言。 以乐亭雾虾酿造的虾油、虾酱,为佐餐烹调之上品。

【文化艺术】

★乐亭大鼓

清代初期,乐亭城内凡自娱好乐之人皆爱唱“清平歌”,乡间也流行散曲类小调。后来以三弦配奏“清平歌”,遂悦耳动听,较之旧曲大不相同,于是齐呼之为“乐亭腔”。之后,在伴奏上增添了鼓、板,在演唱形式上,改“唱而不说”为“唱而兼说”。约在清嘉庆5年前后,乐亭腔进而形成“乐亭大鼓”。道光30年,大鼓艺人温荣将木板改为两片铁制简板,称“梨花板”(犁铧板之谐音),因起初梨花板是截取农具犁铧之尖磨制而成,形如半月,夹于指缝间,敲起来叮叮铃铃,或哑、或放、或单、或双,加花变奏,意境轻快。艺人皆效而用之,故流行开来。温荣遂得“温铁板”之称。一次,乐亭县皇粮庄头崔佑文去京进奉,带温荣与皇上献艺,大被赏识,封予“顶子”,并钦定为“乐亭大鼓”。

★乐亭皮影

乐亭皮影是我国北方皮影中的一个主要剧种,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因其贴近民众生活,出演方便、艺术高雅,故久演不衰。

乐亭皮影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通过幕上活动的人物来演绎故事,展开情节,刻划人物的内在性格。因为影人还必须通过灯光映照、操纵员操纵,透过影幕显现在观众面前。这就要求影人必须是透明度好、外形构图脸谱化,经久耐用的平面图像。乐亭皮影用驴皮刻制影人,最基本的原因就是驴皮透明度好、柔韧性强,视觉效果和操纵效果都比较理想。

乐亭皮影是乐亭人及北方广大地区民众喜爱的剧种之一。1996年,乐亭县被文化部命名为皮影之乡。

★乐亭秧歌

乐亭秧歌也叫乐亭地秧歌,是乐亭县流传范围广、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民间舞蹈。

清光绪以前,乐亭秧歌主要是以跑套路的大场秧歌为主,到宣统年间,小场秧歌逐渐增多。大场秧歌的表演形式可分“串街”和“打场”两种。串街秧歌是以沿街进行表演的舞蹈形式,“串街”秧歌动作简捷,注重效果 ,气氛热烈红火,伴凑曲牌一般使用平缓的中板。

“场子”秧歌是固定在某一场所进行表演的舞蹈形式,有“大场”、“小场”之分。小场秧歌又称“小出子”,题材多样,主要有《和尚逗柳翠》、《傻柱子接媳妇》等。秧歌的行当大致可分文、武丑,文武公子,妞(少女、少妇),文武擓(老头、老婆)和童子等。

乐亭地秧歌的舞蹈动作异常丰富,兼容多种戏曲和武术动作;伴凑有喇叭、牛皮鼓、铜锣、家伙、嚓。真是锣鼓一响,浑身痒痒;喇叭一吹,浑身不累。

★乐亭评剧

评剧源于乐亭县,起于“蹦蹦戏”和“莲花落”。1885年,由当时的乐亭第一富豪崔佑文承办的评剧前身“双发合”落子班成立。其曲调来源于乐亭皮影和乐亭大鼓以及蹦蹦戏,其内容形式均贴近民众生活,倍受百姓喜爱。1895年成兆才凭其艺术天才,选进崔家“双发合”班,并随所招小班学员孙凤鸣、孙凤刚、任善庆、刘一根等十几名10岁左右的少年,专科莲花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成兆才带领该班社走向京、津、唐、秦及东北三省,并吸纳各地艺术人才,壮大队伍,丰富艺术形式和内容,由此产生了中国评剧剧种。

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 篇12

一、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

众所周知,旅游的发展一方面依赖于环境;而另一方面,由于旅游环境的脆弱性,旅游发展又给旅游环境带来破坏和影响。因此,对旅游环境不妥善管理和系统保护,势必影响到旅游发展的持续性。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这种矛盾主要表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1)旅游对环境的破坏。

旅游对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对可供观赏的山川湖泊、名泉瀑布、名胜古迹、森林资源、动物资源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损害和污染。旅游对环境的危害一方面来自游客的破坏,大批游客拥入,致使基础设施紧张,旅游旺季造成的游人在某一景区的高度集中破坏或影响了该地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存环境;旅游对环境危害的另一来源则是外来投资商及当地旅游部门的大规模开发活动,这种破坏在第三世界旅游发展中国家的表现更甚,消极影响更大。

(2)旅游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旅游主管部门与实业部门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均已形成共识,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在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实际工作中,旅游行政主管与实业部门、环保行政主管与实业部门精诚合作、联手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有令人不满意之处。

二、关于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思考和建议

旅游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旅游发展得以永续的前提和保证。保护和恢复我国旅游环境的良好状态,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要通过综合治理。

(1)加强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宏观管理。

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应多谈“防”,少谈“治”,突出“防胜于治,防先于治”的管理思想,使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宏观地贯穿旅游规划、开发,发展和巩固等各个阶段。规划时,应通过科学合理的环境预测和估计,对环保的点、面可能造成破坏的程度和范围以及景区超载情况的有效调控等问题进行宏观管理,应切实避免旅游开发与发展中重产值、轻环境的短期行为,避免“亡羊补牢”式的管理手段。

(2)提高环保意识,实现主客参与管理。

通过法制观念教育、全面观念教育以及长远观念教育,提高全民族乃至入境游客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对于持续发展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增加环保经费。

环境保护是全民族的大事。在目前国家财政吃紧、困难较大的情况下,各级有关部门应采取多渠道、多途径筹资办法,以保证充足的旅游环境保护经费。比如,在旅游环保管理上,收好、管好、用好各种排污费;对景区开征适当的旅游资源维护费;此外,地方政府要积极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不断增加经济后劲,以保证逐年增加旅游环境保护的投资。

上一篇:肺康复锻炼下一篇:汽轮机转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