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概念

2024-10-17

旅游资源概念(精选12篇)

旅游资源概念 篇1

一、旅游资源概念的研究现状

旅游资源 (Tourism Resources) , 在英文中又称作旅游吸引物 (Tourism Attraction) , 其本身包括能刺激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的各种因素。在我国,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 经济学、地理学和社会学等一批学者相继转入旅游科学的研究, 他们在撰写论文或专著时都涉及到对旅游资源概念的理解和解释, 并从不同的角度对旅游资源下了定义。其中, 以下几种说法较具代表性和影响力: (1) 凡是能为人们提供旅游观赏, 知识乐趣, 度假休闲, 娱乐休息, 探险猎奇, 考察研究以及人民友好往来和消磨闲暇时间的客体和劳务, 都可以称为旅游资源。 (郭来喜, 《人文地理概论》, 1985) (2) 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 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 (保继刚, 《旅游地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3)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是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 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 并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可视为旅游资源。 (国家旅游局资源开发司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 中国旅游出版社, 1992) (4) 客观地存在于一定的地域空间并因其所具有的审美和愉悦价值而使旅游者为之向往的自然存在, 历史文化遗产和社会现象。 (谢彦君, 《基础旅游学》,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1)

由此可见, 这些依托于一定空间环境的旅游资源是旅游目的地籍以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 旅游资源具备吸引因素是以往概念达到的共识, 正是这种吸引因素引发了旅游者向旅游目的地移动, 它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或物质基础。

二、关于旅游资源概念的争议

目前各学者提出旅游资源的概念, 在概念认识共性的同时, 我们还应该看到在一些细节上依然存在着分歧。只有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这些分歧, 才能对旅游资源的概念作以科学而较全面的界定。

(一) 自然和开发的争议。

这一问题的焦点, 集中在旅游资源客体的形成原因上。一种观点认为, 资源一词应该解释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所有的资源是指未经开发的自然的物质条件, 即只有原始的地理环境才是资源, 而已经开发的就不能列入旅游资源范畴。另一种观点则与此相反, 认为旅游资源必须经过开发才能成为有吸引力的事物, 即只有已经为旅游业所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的事物, 才是旅游资源, 或称现实的旅游资源;而未经开发的旅游资源, 只能算作潜在的旅游资源。

(二) 三大效益的争论。

绝大多数学者在给旅游资源下定义时都承认旅游资源的效益功能, 即旅游资源能够为旅游业所利用, 并产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但是, 旅游资源的概念界定与旅游业挂钩并没有绝对的必要, 不少原始的旅游资源未经开发, 即未能进入旅游业的经营范围, 产生经济效益, 却能为部分旅游者所使用, 比如原生态的户外森林探险活动等。

(三) 旅游资源系统论的争论。

1996年, 杨振之提出旅游资源系统的概念。他认为, 将旅游资源片面的单向的视为旅游目的地, 存在着缺陷, 因为, 旅游资源除了双向吸引力外, 还有中介吸引的问题。旅游资源应该既包括旅游地 (客体) , 也包括旅游服务设施 (介体) 和客源市场 (主体) , 他们之间相互作用, 构成一个完整的旅游资源体系。基于这一思想, 他对旅游资源作了如下定义:所谓旅游资源, 对旅游者来说, 就是旅游目的地及有关旅游的一切服务和设施;对于旅游地来说, 就是客观存在的客源市场;是关于旅游的主体、客体和介体相互吸引向性的总和。

(四) 旅游资源与旅游业资源的提法。

将人力、市场等因素视为旅游资源, 是近年来旅游资源研究的一个倾向。如杨开忠、吴必虎 (1998) 提出:“不妨可以将一切参与或有利于旅游生产过程的要素与条件均视为旅游资源。它们包括自然资本资源、物价资本、人才资源、金融资本、制度资本、市场资本等”;朱孔山 (1998) 提出旅游资源可划分旅游对象资源、旅游设施资源、旅游购物品资源、旅游业人力资源;马雪萍 (1999) 也提出旅游资源概念中要重视“人力因素”。这种倾向是对以往旅游资源研究中不重视人力、市场等因素的一种纠正。但这种提法是否妥当呢?有待学界进一步探讨。

对于“旅游资源”与“旅游业资源”进行区分是否有必要呢?我们认为有此必要。因为事实上由于未加区分已造成概念上的一些困扰, 影响了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和实践应用;而且西方学者常常使用“旅游吸引物”的概念, 以之取代“旅游资源”, 较好地进行了两个提法的区分。因此, 如果只是要引起对人力、市场等因素的重视, 大可做为“旅游业资源”或“开发环境因素”来处理, 而用不着对旅游资源概念进行修正。

三、有关旅游资源概念的科学界定的尝试

长期以来, 旅游研究者做了很多努力, 在论证实践中提出了多种的旅游资源概念, 由于学术的自由, 这一概念也就众说纷纭, 但学术的统一定义对于实践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正确认识旅游资源概念的初衷不是为了概念而研究, 而是为了准确地去界定旅游研究的客体进而指导旅游实践。如旅游规划开发人员, 在开发旅游资源的时候如何确定自己的开发对象, 有时只能是一个笼统的概念, 也削弱了旅游规划研究的可信度。

旅游资源是综合性的一种资源, 本身包含的内容、事物多种多样, 所以给界定带来困难。而不少学者提出仅用吸引力来界定, 同样带来不少困惑, 因为把旅游者感兴趣的资源都归入旅游资源系列明显范围过于宽泛。旅游资源本身的特征是组合性、多样性、综合性、整体性, 因此我们谈论旅游资源的时候应该从整体来认识这一对象, 而不少学者从理论上探讨旅游资源概念时容易受整体旅游资源中的特殊个体现象影响。如对景区设施设备的认识问题上, 有些学者就单列出来认为该设施设备不具备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不属于旅游资源, 实际上景区的设施设备当然属于旅游资源的范畴, 但不能单独作为旅游资源的个体来研究, 因为脱离了景区这一大的旅游资源整体, 设施便成了单独的生活、生产资源, 再者, 单独研究设施设备, 对于旅游管理也毫无意义。又如, 雪山我们毫无疑问地会把它当作旅游资源, 而单独地把雪、山, 甚至植被当作个体研究对象来认识旅游资源便失去意义, 因为对于旅游者来说, 雪山和与之相关的植被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这个整体对旅游者产生了吸引力, 提供了旅游者开展旅游活动的可能, 比如攀登、欣赏等。因此研究旅游资源要从它的整体性作为出发点去研究, 资源之所以被称为旅游资源是因为资源的整体功能、特征吸引了旅游者, 并提供了旅游者开展旅游活动的可能。

从以上分析可以明确旅游资源, 首先, 要具有吸引力, 因此能吸引旅游者这一因素是旅游资源必须具备的。其次, 旅游资源应该要满足能让旅游者开展旅游活动的可能, 这是关键因素。至于第一要点学界已经形成共识, 而在具备核心因素的情况下增加旅游资源概念的一个关键因素能更好地体现旅游资源概念的内涵。

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事物纷繁复杂, 种类繁多, 但也只能称之为旅游者感兴趣的资源, 如果都称为旅游资源, 那这样的概念界限便无限度延伸, 也失去这一概念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其中也有不少学者强调用能被旅游业所开发利用或实现三大效益来限制, 却忽略了未能为旅游业利用却能为旅游者利用的资源, 因此, 旅游资源的概念本身就是为旅游活动的对象事物的综合体, 就应该从旅游活动的本质去界定。旅游活动的本质是社会文化活动, 而不是经济活动, 因此应该从旅游者或旅游活动出发去限定吸引力的范围。

以下是对几个典型事例的分析来认识旅游资源概念中关于增加“旅游者开展旅游活动的可能”这一关键因素的界定。

外太空对旅游者甚至广大人民群众都有吸引力, 而我们却不能断定外太空资源就属于旅游资源的范畴, 首先人类科技未能发达到能轻易去到外太空旅游的时候, 去谈论外太空属不属于旅游资源对旅游实践毫无用处;其次, 如果科技发达了, 人类可以乘坐飞船去外太空观赏、体验的时候, 外太空的事物就具备了开展旅游活动的可能, 自然也就成了旅游研究的客体, 即旅游资源。这种情况下把外太空旅游资源作为一个类别去研究才有指导实践的意义, 即当能提供旅游者开展旅游活动的可能的时候才进入旅游学界研究范畴。

工业旅游中, 如果说吸引游客的工厂都是旅游资源这样的范围显然过于宽泛。实际上, 工厂开放给游客, 工厂的事物就成了旅游资源, 其一是工厂的工艺或设施、规模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其二工厂要成为旅游者的旅游对象就要开放参观区等, 为旅游者开展旅游活动提供可能, 如果不能开展旅游活动, 也即这工厂不能算作旅游资源, 实质上只能算潜在的资源可以用于发展旅游。

会议商务旅游的旅游资源对象是最受争议的, 不少学者提出会议商务游客面对的会议、会展出于公务未必是产生吸引力, 而我们知道首先商务游客代表的是公司企业, 会议、会展存在的商机就是对商务游客所代表的企业的吸引力, 而会议、会展的场所以及相关事物能满足商务游客开展活动的需要, 因此会议会展的场所以及相关事物便成了旅游资源。

华侨回乡探亲旅游的旅游资源中宗族关系是核心, 也是吸引华侨回乡探亲的根本动因, 而华侨的亲人、家乡的华侨组织的存在是宗族关系这一资源的载体, 他们的接待与安排满足了华侨进行探亲访友旅游的动机, 即提供了华侨开展探亲旅游活动的可能。因此宗族关系与华侨的亲人朋友、华侨组织等共同构成侨乡的旅游资源。

中南海对于去北京旅游的旅游者来说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但是中南海的地方不具备为旅游者开展旅游活动提供可能, 因此不能算作旅游资源。

因此, 从旅游本质出发去解读旅游资源概念更能符合实践需要, 我们可以认为:旅游资源是指在一定区域内, 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能为其开展旅游活动提供可能的各种事物的综合体。

摘要:关于旅游资源概念的争论, 学界已形成多种观点, 但都存在一些片面性, 未能很好地与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结合起来, 往往站在开发者的角度来认识。因此, 在旅游资源概念的现状基础上, 本文尝试从旅游活动的本质来认识旅游资源的概念。

关键词:旅游资源,旅游吸引力,旅游业资源

参考文献

[1].邓观利.旅游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3

[2].郭来喜.人文地理概论[M].1985

[3].周进步.中国旅游地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5

[4].黄辉实.旅游经济学[M].上海:上海社科出版社, 1985

[5].保继刚.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52

旅游资源概念 篇2

性、连续性、再生性、社会性。吸引那些有能力又有兴趣到本组织任职,并从中选出适宜人员予以录用的过1)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过程中的局部环节人力资本:指劳动者投入到企业中的知识、技术、创新概念和管理方法的总程。核心是通过选拔达到“人-事”匹配;目的是寻找具备最适合的技能,而和手段。2)绩效管理侧重于信息沟通与绩效提高;绩效考核侧重于判断和评称。其内涵是指经过一段教育培训后形成的劳动者的知识和能力,通过各种且最具有劳动的愿望,能够在企业相对稳定地工作的雇员;招聘工作是人力估。3)绩效管理伴随着管理活动的全过程,绩效考核只出现在特定的时期。投资聚集在劳动者身上,表现为能带来利润收益并使资本得到保值增值的价资源管理工作的起点。4)绩效管理更强调事先的沟通与承诺,绩效考核是一种事后的评价。值能量。结构化面试:事前有一个固定的框架或问题清单,对所有的应聘者都问同样绩效管理的流程:

资源和资本的区别:1)资源是自然形成、未经开发的,而资本却经过精心的的题库。考官根据框架控制整个面试的进行,按设计好的问题和有关细节逐1)绩效计划;

开发和筹划,成为企业产生利润的基础。2)资源和资本在使用上考虑的角度一发问。获得结构与形式相同的信息,便于分析比较,提高面试效率。2)绩效实施与管理;

完全不同,如果要资源,人人都想要最好的,钱越多越好,技术越先进越好,非结构化面试:无固定模式,随意发问。面试者只需要掌握组织、职位的基3)绩效考核(排序法、评估量表法、行为锚定法、关键事件法、360度绩效人越能干越好,但作为资本,人们就会更多的考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会在本情况。面试中所有的问题是非标准化的问题,对应聘同一岗位的同一位应评估法、目标管理法、平衡计分法);

乎成本,会考虑利润。3)提到资源人们多考虑寻求与拥有,而提到资本人们聘者,不同的考官会提不同的问题。4)绩效反馈面谈;

会更多地考虑如何使其增值生利,资源是未经开发的资本,资本是开发利用行为描述面试:面试人员问一些与当前工作紧密相关的情景问题,询问应聘5)绩效结果应用;

了的资源。者在以往工作中碰到类似的情景才去过什么样的行动,根据事先拟定的评分6)绩效改进

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区别: 规则给应聘者打分。第七章 薪酬管理

1)基本概念不同:人力资源只是包含在人体内的一种生产能力。只有当人力全面结构化面试:全面结构化综合了结构化面试、非结构化面试和行为描述薪酬:是指员工因为雇佣关系的存在而从雇主那里获得的所有各种形式的经资源在它不断运用的过程中不断创造出更大的价值来,人力资源才具有资本面试的面试技术,询问应聘者面临工作相关的情景时如何处理(行为描述法)、济收入以及有形服务和福利。薪酬的实质就是一种交换或交易。的属性。人力资本指通过一定的投资形成的、存在人体中的能力和知识的资具备哪些专业知识、在各种模拟的环境中应聘者如何表现(情景模拟技术)。薪酬管理:根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要求,通过管理制度的设计与完善,薪本形式,强调以某种代价获得能力,而付出的代价会在人力资本的使用中,第五章 培训管理 酬激励计划的编制与实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薪酬形式如工资、奖金和福以更大的价值得到回报。员工培训的目的:是通过一定的科学手段,促使员工在知识、技能、能力和利等的激励作用,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2)理论基础不同:人力资源管理是建立在资源利用最大化的目标和基础上;工作态度等方面得到提升,以保证员工能够按照预期的标准或水平完成工作薪酬的构成:

人力资本管理是建立在人员和企业价值共同最大化的目标和基础上。任务。意义:员工培训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是一项高回报的投资;(1)基本薪酬:即工资,它体现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者说是人力资本的价

3)参与收入分配的形式不同:企业中的人力资源参与收入分配,属于工资制是满足企业和员工双方需求的行为;是造就人才的一种重要途径。值。

度,由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决定和管理。作为传统意义上的人力资源激励,工培训需求分析:组织分析(决定组织中哪里需要培训);任务分析(决定培训(2)奖励薪酬:即奖金,它体现的是超额劳动的价值。

资是人力资源作为劳动者而享受的回报。人力资本参与收入分配,及人力资内容是什么);人员分析(决定谁应该接受培训和他们需要什么培训)。(3)附加薪酬:即津贴,是对特殊工作条件的补偿性价值。

本的经济利益激励,叫薪酬制度,由董事会决定和管理。薪酬是人力资本作培训效果评估:课前评估(需求、目标、讲师、内容、场地);课中评估(学(4)员工福利:是指企业为了保留和激励员工,采用的非现金形式的报酬,为资本享受的回报。联系:1)人力资源可以转化为人力资本;2)都与教育员、讲师);课后评估(反应、成果、行为、绩效)。其形式包括保险、实物、股票期权、培训、带薪假等。

息息相关。职业生涯规划: 薪酬的设计:

人力资源发展的阶段性:人事管理阶段(将“人”视为工具,强调人-事的有阶段论:(1)萨柏-五段论:成长阶段、探索阶段、确立阶段、维持阶段、衰1)岗位评价(工作分析+岗位评价);

效配制);人力资源管理阶段(将“人”视为资源,强调开发、激励);人力退阶段; 2)确定工资结构(工资、奖金、福利);

资本管理阶段(将“人”视为“人力资本的载体”,强调自我发展-释放)。(2)金斯伯格-三段论:幻想期、尝试期、现实期; 3)确定薪层、薪级、薪等(以工作分析为基础);

第二章 人力资源规划(3)格林豪斯-五段论:职业准备期、进入组织期、职业生涯初期、职业生4)确定固定工资与绩效工资的比例;

人力资源规划:为了达到企业的战略目标与战术目标,根据企业目前的人力涯中期、职业生涯后期; 5)定数值(定工资总额以及各薪级的最大值、最小值和平均值);

资源状况,为了满足未来一段时间内企业的人力资源质量和数量方面的需要,(4)施恩-九段论:成长-幻想-探索阶段、进入工作世界、基础培训、早期6)工资调整(整体工资水平调整、由于岗位变动或绩效评定等引起的个别调决定引进、保持、提高、流出人力资源的计划。职业的正式成员资格、职业中期、职业中期危险阶段、职业后期、衰退和离整)

人力资源规划的步骤:确立目标;收集信息;预测需求;预测供应;制定计职阶段、退休。职业锚:一个人进行职业选择时,始终不会放弃的东西或价7)制定薪酬制度

划;实施计划;反馈 值观。技术或功能型职业锚、管理型、创造型、自主与独立型、安全型。

第三章 工作分析 第六章 绩效管理

工作分析:是对一项特定工作所完成的任务以及能成功承担此项工作所必须绩效:绩效包括组织绩效、团队绩效和员工个人绩效。对组织和团队而言,的个人特征进行细化的过程,通俗的说,就是通过一定的程序,来确定某一绩效就是组织、团队的任务在数量、质量及效率等方面完成的情况;对员工

工作的任务和性质以及哪些类型的人可以承担这一工作。个人来说,绩效则是其行为和产出的综合。

工作分析的作用:1.为人员招聘挑选提供任职依据;2.为员工培训提供依据绩效管理:是指为了达成组织的目标,通过持续开放的沟通过程,形成组织

和标准;3.为绩效考核提供效标依据;4.为工作评价和薪酬设计提供依据;目标所预期的利益和产出,并推动团队和员工做出有利于组织目标达成的行

5.有助于界定责任、权利,避免工作冲突;6.提供工作序列关系,有利晋升、为。依据绩效是行为和产出的综合的观点,绩效管理就是管理者和员工共同

自然资源概念研究 篇3

关键词:自然资源;自然;资源

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人均相对拥有量大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存在利用率低和浪费严重的现象,造成资源短缺,严重影响到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大力倡导节约自然资源,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如何科学的定义自然资源的概念,界定其内涵和外延成为首要的问题。任何学科的研究都是以概念的分析为基础的。当代美国人类学家霍贝尔在论及概念的重要性时说:一个探索者在任何领域的工作总是从创造该领域中有用的语言和概念开始的。

1关于自然资源概念的分析

任何一个法律术语都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来源于人类的生产生活。研究法律术语词义的变迁,可以探究其发展规律,确定法律调整的广度和深度。从文义上看,“自然资源”一词由“自然”和“資源”二词构成;要弄清“自然资源”的概念,我们首先来了解“资源”的词义。

1.1资源的词义

“资源”在汉语中由“资”和“源”两个字组成。《说文解字》中“资”的解释是:货也,即财物,货物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中“资”的解释为“财物,钱财”;“源”字的本义是水流出的地方,引申为事物的根由①。“资源”一词本是经济学上的一个基本概念。一般认为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在广义上都叫资源②。狭义的资源是指自然资源,是可以被人类利用的自然状态的物质和能量。广义的资源是指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要素。因此,资源既包括一切为人类所需要的自然物,如阳光、水、土壤、矿藏等,也包括以人类劳动产品形式出现的一切有用物,还包括无形的财产。《辞海》中对“资源”的定义是:天然存在物,不包括人类加工和制造的原料,如土地资源、海洋资源等③。《英国大百科全书》中把资源说成是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物以及生成这些成分的环境功能。《经济学解说》(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将“资源”定义为“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投入”,资源从本质上讲就是生产要素的代名词。资源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其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的变化,而且资源本身没有价值,需要人类的劳动。因此,可以给资源作如下定义:资源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类为了生存生活的需要可以利用的物质或非物质因素的总称。

1.2自然的词义

当前人类面临生态危机、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的困扰,于是,重新认识自然,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了多门学科的热门话题。在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学》和老子的《道德经》中,“自然”指的是某种内在的根据。近代以来,把自然视为毫无意义的、纯粹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的物之集合的观点和思想成为主流,甚至将自然视为极富挑衅性的对手,必须征服。法学意义上则把自然看作客体,与作为主体的人相对。

1.3自然资源的词义

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久远,直到20世纪70年代自然资源的概念才逐步形成,而且仍处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过程中。较早给自然资源下完备定义的是地理学家金梅曼,他在《世界资源与产业》一书中指出“无论是整个环境还是其某些部分,只要它们能满足人类的需要,就是自然资源。”梁晓波认为,“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所有能为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具有可利用潜力的无限性与资源的有限性双重特点。④”《辞海》中对自然资源是这样定义的“一般天然存在的自然物(不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原材料),如土地资源、矿藏资源、水利资源、生物资源、海洋资源等,是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场所。”

2各学科对自然资源的定义

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自然资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学科都将自然资源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由于学科特点和研究目的不同,各学科研究自然资源的侧重点和方向也不同。

2.1地理学学科中自然资源的概念

《现代地理学词典》对自然资源的定义是:“泛指存在于自然界,能为人类利用的自然条件(自然环境要素)。”地理学者认为,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可以被人类所利用,并能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地理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的产物。我国著名地理学家牛文元给自然资源下的定义是:人在自然介质中可以认识的、可以萃取的、可以利用的一切要素及其组合体,包含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的中间产物或最终产物;只要它们在生命建造、生命维系、生命延续中不可缺少,只要它们在社会系统中能带来合理的福祉、愉悦和文明,即称之为自然资源。这一概念拓宽和加深了人们对自然资源理解的广度和深度。

2.2经济学学科中自然资源的概念

197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指出:“所谓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⑤”。该定义侧重其经济价值。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引用威廉配第的话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成财富。”由此可见,经济学家在研究和定义自然资源时,侧重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

2.3生态学学科中自然资源的概念

著名的生态学家、国际自然保护联合委员会委员雷玛德认为:“资源可以简单地规定为一种能量或物质的形式,它们对于有机体或种群的生态系统,在功能上有本质的意义。特别是对于人类来说,资源是对于完成生理上的、社会经济上的以及文化上的需要所必备的能量或物质的任何一种形式。生态学家对于自然资源的认识,十分重视自然资源的生态功能。

nlc202309020252

2.4法学学科中自然资源的概念

法学学科中的自然资源是在传统自然资源概念上的精炼与法律化,即法学学科中的自然资源就是一类物,即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存在于自然界或处于自然状态,可由权利主体直接支配或享有特定法益的、具有相对稀缺性的天然形成或生成之物的总称。自然资源之所以能成为物权法律调整对象,就是因为它的稀缺性。如果某种天然生成之物随处可得,取之不竭就不可能成为法律的调整对象。

3自然资源概念的新认识

自然资源的范围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范围、种类、规模和数量,都是不断变化的。

3.1从时间的角度

1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只有维持人类生存的野果、野兽和作为工具的石头、木头等;而1萬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植物和驯养的动物也成为了资源;青铜器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用于耕地的土地和用于灌溉和饮用的水以及铜、锡等都成为了资源。自然资源的范围随着知识的增加、技术的改善,人类需求的变化和文化的发展而随时变化。历史上每一次的技术革新,就会导致对自然资源概念的重新界定。可见,自然资源的概念是动态的。

3.2从空间的角度

自然资源的概念包含区域特性,区域间的差异是绝对的,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独特的特性,从而使不同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自然资源特点,也正是这种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导致了全球和区域及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短缺、自然资源交换和优势互补。

3.3从价值的角度

自然资源是多种价值的综合体。如森林具有多种用途的经济价值,其也具有蓄养水分、保持水土等生态价值,同时森林有其优美的景色,给人以美的享受等美学价值。因此,我们在开发自然资源的其中一个或多个价值的时候,应该考虑对其他价值的影响。正如,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就不能对其单独进行考察。因为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所以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必须放在生态系统整体中进行评价,而不能就一个自然资源论自然资源。

4结论

自然资源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先前尚不知用途的自然物质逐渐被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种类日益增多,自然资源的概念也在不断深化和发展。不同学科对于自然资源概念的文字表述也不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资源观,从而指导人们从事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等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①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757.

②李丽华:《中国自然资源权属新探》,王树义主编《环境法系列专题研究》,科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第183页.

③辞海.缩印本[S].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1897.

④梁晓波.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理论与改革,1998,(4):47.

⑤孟勤国著:《物权二元结构论——中国物权结构的理论重构》,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4月版.

参考文献:

[1]蔡云龙.自然资源学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71.

[2]左大康.现代地理学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出版社,1990:506.

[3]朱连奇,赵秉栋.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

[4]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0.

[5]万年庆,罗焕枝,刘学功.对自然资源概念的再认识[N].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0.第21卷.第4期.

[6]张梓太.自然资源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5.

旅游商品:概念·范畴·特征 篇4

一、国内外学者关于旅游商品概念的定义

1、旅游商品概念的几种典型定义

国际上相关旅游企业和组织机构也曾对旅游商品的概念和范畴做出解释。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购物支出的定义是“旅游者做准备或者在旅途中购买的物品 (不包括服务和餐饮) 的花费”, 其中包括衣服、工具、纪念品、珠宝、报刊书籍、音像资料、美容及个人物品、药品等。不包括任何一类游客出于商业目的而进行的购买, 即为了转卖而做的购买。韩国观光公社在研究旅游购物时, 指出购物的对象和范围除了以传统的生产方式利用国内生产资料所生产出来的土特产、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等之外, 还包括各种各样的日常用品。从这两种解释我们可以得知旅游纪念品、旅游工艺品都只是旅游商品内涵的一部分。

上世纪90年代以来, 国内众多学者对旅游商品概念做了深入探讨。我们列举了部分学者的观点 (见表1) 。

2、旅游商品概念的争议

(1) 旅游商品是否包含无形服务

学者对旅游商品是有形的实物产品, 是“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实物”已基本达成共识。但仍有部分学者 (张爱国, 1990;王克坚, 1991;田里, 1994) 指出旅游商品还应该包含旅游者旅游活动中所需的服务。

(2) 旅游商品的购买是否只发生在旅游活动过程中

旅游商品是否只包含在旅游途中购买的商品?表1中认为旅游商品只包括在旅游活动中购买的商品的学者有陶汉军 (1994) 、李艳 (2001) 、陈胜容 (2006) ;认为旅游商品是在旅游准备阶段和旅游活动过程中购买的商品的学者有张文详 (1992) 、田伦 (1998) 、张文敏 (2000) 、刘敦荣 (2002) ;苗学玲 (2004) 、钟志平 (2005) 则认为旅游商品是因旅游或旅游活动而产生的购买, 指出在旅游准备阶段所购买的实物商品也应该包括在内。

(3) 旅游商品是否包含生活日用品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 关于旅游商品是否包含日常生活用品这个问题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是明确指出旅游商品包含日常生活用品, 比如学者李艳 (2001) 、刘敦荣 (2002) 的定义就直接将旅游日用品列入其中。第二种观点是大多数学者的观点, 他们在对旅游商品定义时, 既没有将生活日用品归入旅游商品, 也没有明确将其排除。第三种观点认为, 旅游商品“不包含维持旅游活动所必需的生活用品”, 如陈胜容 (2006) 。

(4) 旅游商品与一般商品的区别是否只在消费主体

张文敏 (2000) 认为“旅游商品是针对旅游者设计的”。而大多数学者认为旅游者购买的商品即为旅游商品, 其购买目的可能是由于某些商品具有地方特色或价格优势或旅游活动必需。同一种商品既可以是旅游商品, 也可以不是旅游商品, 关键在于其消费主体与购买目的。

二、旅游商品概念的重新界定

1、旅游商品概念与内涵的重新界定

综合以上分析, 借鉴学者和相关旅游机构对旅游商品的描述, 我们将重新界定旅游商品的概念, 以明确旅游商品的概念内涵和外延。我们认为旅游商品是旅游者在旅游准备阶段、旅游过程中以及旅游结束返程途中出于非商业和非投资目的而购买的、以旅游用品和旅游纪念品为主体的一切实物商品。这个新定义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旅游商品的购买者一定是旅游者。言外之意是当地居民出于目的购买的当地旅游纪念品不能纳入旅游商品统计之中。而且该定义将旅游者的旅游购物行为的时间延伸到启程前和返程途中, 空间扩展到居住地。

(2) 该定义借鉴了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购物品的规定, 强调了旅游商品购买动机的非商业性和非投资性。这也与现实情况相符合。旅游者出游为的是体验快乐, 寻求愉悦, 他们购买旅游商品是为更好地达到这种目的或者是为他们快乐经历留下回忆的空间。

(3) 该定义指出, 旅游商品是以旅游用品和旅游纪念品为主体的一切实物商品。第一, 将旅游商品规定为实物商品, 区别于以无形服务为主的旅游产品;第二, 把旅游用品和旅游纪念品作为旅游商品的主体部分, 暗指旅游商品还包括其他部分, 如旅游者旅游过程中的生活日常用品以及免税商品 (Dutyfree) 。这里, 旅游用品是指为旅游而准备的物品, 如旅游专用鞋、野营工具之类。旅游纪念品主要包括旅游工艺品、土特产品、旅游服务用品和旅游食品。

(4) 该定义中没有指明旅游商品的文化要素。笔者认为, 旅游商品的核心部分——旅游纪念品, 是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而旅游用品、日常用品和免税商品一般都不具备地域性和文化性。旅游者购买这些商品是出于旅游活动需要或商品具有价格优惠。

2、旅游商品的基本特征

(1) 宣传性。旅游商品的宣传性是指以旅游纪念品为核心的旅游商品具有宣传旅游目的地, 吸引更多潜在旅游者来访的功能。旅游商品具有特色性, 往往能成为一个旅游目的地的象征。旅游者购买当地的旅游商品, 并将之带回居住地。在他们与亲戚朋友交流旅游经历时, 起到了宣传目的地的效果。

(2) 经济性。经济性是旅游商品的应有之意。对旅游者来讲, 旅游者购买旅游商品除旅游商品具有纪念意义外, 还可能是因为旅游商品相对较低的价格 (旅游商品的生产大多使用当地富足的原料) 。对旅游目的地来讲, 发展旅游商品市场有利于活跃当地旅游业。此外, 当地居民也能从旅游商品的销售中获得经济收入。

(3) 效用性。旅游商品同一般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旅游者或者出于满足旅游活动所需而购买旅游商品, 或者出于为旅游经历留下回忆而购买, 使旅游者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同时得到满足。因此, 旅游商品具有很强的效用性。

三、结论与讨论

本文在分析学者们关于旅游商品的概念后, 对旅游商品进行了重新界定, 认为在时间上, 旅游商品的购买行为发生在旅游准备阶段、旅游过程中和旅游活动结束返程途中三个阶段;在内容上, 旅游商品的范畴包括旅游用品、日常用品、旅游纪念品和免税商品四个部分。在这个定义之下, 文章指出作为旅游商品应该具有宣传性、经济性、效用性、纪念性和便携性等特征。

旅游商品是一个由多种需求构成的整体, 具有较宽泛的内涵和复杂的外在联系。为了能更加准确地把握旅游商品内涵及其外延, 有必要对以下几个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问题一:旅游商品就是旅游购物品吗?

对于什么是旅游购物品, 旅游购物品与旅游商品有何区别, 旅游购物品是否就是旅游商品等问题学者们很难有一致的观点。表1中, 田里 (1994) 认为旅游商品的内涵要更宽泛, 它包含旅游购物品;苗学玲 (2004) 认为旅游商品与旅游购物品的内涵是相同的, 它们的差异只在名称上;陈胜容 (2006) 指出, “旅游购物品”这一名称以“购”的行为作为界定特征, 即因旅游而购买的一切物品皆称旅游购物品。由于“购”这种行为的发生面太广, 从而产生是不是旅游组织机构、旅游企业因工作而购买的物品也属于旅游购物品的疑问。笔者认为, 旅游商品与旅游购物品的差别不仅仅体现在名称上, 在内涵上也是有所不同的。相比旅游商品, 旅游购物品则主要是指旅游者在整个旅游活动中和旅游返程途中购买的实物商品, 突出强调商品购买的异地性。

问题二:旅游商品没有边界吗?

旅游商品没有边界, 可以无限延伸吗?学者张凌云 (1990) 认为旅游商品是模糊的、边界不确定的和动态的集合。它是由众多不同实物商品构成的, 对于不同的旅游商品购买者这个构成体的内容有所不同。我们觉得, 这是一个“过程”与“结果”的问题。也就是说, 不是所有的商品都是旅游商品, 但所有的实物商品都可以成为旅游商品。只有满足了旅游商品的定义及特征的商品才可以列入旅游商品范畴。

问题三:旅游商品销售收入如何统计呢?

旅游资源概念 篇5

旅游产品单一 目前,乡村旅游尚未深人挖掘乡村农业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内涵,旅游活动主要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等项目上,以满足游客的物质需求为主,缺乏精神需求和氛围。乡村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精品,重游率低,不能适应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一些“农家乐”游客大多数只进行玩牌、卡拉OK、聊天等,缺乏体验、休闲项目,不能满足多层次游客尤其少年儿童的求知、求真、求趣的需要。

基础设施不完善 一般说,乡村旅游地区大都位于城市郊区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限,基础设施适应不了游客的需要。旅游区道路、停车场、洗手间、电话亭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客房、餐厅、茶楼等主要住宿设施条件差,水电供应不正常,安全条件不好,卫生状况和设施条件难以让游客接受,也难以留住游客。

经营不规范 目前,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不规范表现在:

①旅游项目开办审批不规范,很多项目没有申办报告,没有经专家论证,没有一定的审批手续,自发、盲目发展。

②旅游项目尚未纳人旅游部门的正式管理范围之内,其开业、停业都较随意,有的村、户根本不具备经营条件也开张经营。

③价格不合理,任意定价,价格过高,甚至有蒙客、宰客现象。

④管理和导游人员素质差,服务水平低,不能满足游客的要求。

⑤对旅游项目没有严格的考察和动态跟踪管理,缺乏定期评估和淘汰制度。

⑥管理体制不健全,尚未纳人政府行政职能,农业部门和旅游部门管理不协调,扶持和支持力度不大。

御鑫造园http:///

资金投入不足 发展乡村农业旅游,开办观光农业园区,虽是以利用当地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为基础,但园区建设和市场营销等都需一定的资金。然而,乡村农民没有更多资金投人,又得不到政府的扶持,招商引资更困难。

所以,发展乡村农业旅游,资金缺乏是一重要问题。

缺少政策和法规 目前,农民群众具有兴办旅游的积极性,但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尚未制定优惠政策,也没有制定乡村旅游管理法、观光农业管理法、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管理法、“农家乐”管理法。没有政策,没有法规,就难于管理,也不能保证其健康、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2009年,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同志强调提出:旅游业发展要有新的思路,要围绕“五个统筹”抓发展,把发展旅游业与促进就业结合起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与解决“三农” 问题结合起来,积极开发农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农业旅游。国家旅游局局长何光伟同志在工作报告中也指出:在推进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加快发展农村旅游业,扩大城乡旅游交流,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做出更大贡献。各地要紧密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大力规范发展工业旅游、农业旅游、都市旅游、生态旅游、科技旅游,创办农业旅游专业村,发展农业旅游专业户。

御鑫造园http:///

这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乡村农业旅游,强调旅游业也要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更大贡献。我们应紧跟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全面贯彻“五个统筹”,突出解决“三农”问题,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和发挥农业的旅游功能,高度重视乡村农业旅游的发展,在抓好城市旅游和风景区旅游的同时,开辟乡村农业旅游的新空间、新天地。

通过发展乡村农业旅游,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中心的乡村第三产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扩大劳动就业,增加农民收人,改变农村面貌,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做出应有的贡献。

善用教材资源 优化概念教学 篇6

[关键词]教材资源 概念教学 优化结构 简易方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0-041

数学课堂中,教师如能善于利用教材资源,根据学生学情等诸多因素进行科学的留、舍、补、拓,就能使我们的教学充满灵性和智慧。下面,我结合“简易方程”的教学,谈谈善用教材资源,优化概念教学,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助推作用。

一、基于课时学习的留与补

教学“简易方程”的落脚点一是等式,二是用字母表示数。因此,教师首先要把准教材知识的脉络,让学生自己写出已经掌握的数量关系、公式和运算律等,引导学生在写的过程中感悟等式的意义,明白以前的很多学习内容都是式的计算,也就是等式关系的应用。其次,教师要善用教材中的主题图,指导学生在读图、说图等活动中进一步体会等式与式的区别,使学生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能准确把握等式的基本意义。

针对教材编排的解读,我初步设计以下的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记得的面积公式和周长公式等;(2)让学生写出自己熟悉的运算律,感知运算律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3)先引导学生比较a+b=b+a和a+b,说明两者的区别,再让学生观察比较2+3=5和2+3以及2+3>4,使学生在不同层面的感知中获得不同的感悟;(4)先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说出天平的状态和写出自己理解的式子,再让学生讨论“写的式子是三类中的哪一种?为什么要这样写”的问题,使学生在感知中初步提炼出等式的基本含义;(5)指导学生观察例题2中的4幅图,先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再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写出观察的结果,然后引发学生讨论“x+50=100、50+50=100、x+50=100+50、x+50<200等式,它们是一样的吗?主要区别在哪里”等问题,使学生在丰富的感知中逐步梳理出不等式、等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的基本范式。这样教学,让每个知识点在对应的节点上都显露出来,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基于学生学情的留与舍

为帮助学生科学建构简易方程的认知,教师要科学地分析学情,利用好教材资源,使之较好地服务于学生对方程知识的感知与理解。如教材中只出示两道例题和五幅图,要想利用这些内容来帮助学生建构对方程的认识,使他们较好地理解方程的意义,显然有些苍白。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运算律、常见的公式等,让学生体会到式、等式的存在以及相应的区别,并引导学生自主写出等式,促进学生对等式的理解。接着利用教材中的主题图,引出什么是未知数、什么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和不等式,然后引导学生自我提炼出方程的意义,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进入到一种理性的状态之中。

关于简易方程,数学教材中没有给予概念式的定义,而是提出:“像x+50=100、2x=100等,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所以,我们教师要尊重教材编者的编排意图,善于从式子、用字母表示数等内容入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辨析,找出规律。这样能很好地体现“用教材”的思想,并通过知识的再现,提高了学生自主梳理知识的速度,使他们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基于教学内容的留与拓

教材是蓝本,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脚本,既需要导演(教师)、演员(学生)的配合,又需要即兴发挥,因为只有多方面的和谐共进,才能收获良好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的一切资源,科学地予以补白,使之更加适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成为快乐的体验活动、探究活动。

例如,“简易方程”一课的练习,教材主要是通过“练一练”来帮助学生内化巩固所学知识的。这样的练习虽然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区分等式、方程,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方程的结构,但我认为仍有以下一些不足:一是概念的解读,关键点强化不足;二是练习的形式不够丰富,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因此,我又适度地补充了部分习题:(1)慧眼辨真假:①含有字母的等式,它一定是方程。②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③因为8x-7含有未知数x,所以它是一个方程。(2)巧用关系显身手:①9个x的和是189,列方程是( )。②85比x多67,列方程是( )。(3)用好知识选一选……这样对教材进行科学的补白,设计较为新颖的题型,补充适当的训练量,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总之,要更好地进行知识的传授,教师就要善用教材资源,紧紧扣住教学内容的特点,科学地予以留、舍、补、拓,以进一步完善教学,并在不断实践和尝试中成为教材资源的开发者、使用者,使课堂教学更务实、更高效、更智慧。

旅游资源概念 篇7

一、智慧旅游概述

1、含义

智慧旅游指的是在旅游业不断发展过程中, 同信息处理、通信以及物联网技术进行充分的结合, 给予旅游者更高质量的旅游体验, 从而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在智慧旅游基础上, 旅游业运行过程中, 能够快速的收集各种旅游信息, 并在深入分析旅游地点以及旅游群体需求的基础上, 实现旅游产业的创新以及结构的优化。在对互联网便携设备进行应用的过程中, 使用者可以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基础上, 随时随地的对各种旅游资源、活动呢以及信息进行充分的掌握, 旅游机构在公布这些信息的同时, 可以为旅游者科学合理的设计旅游计划并安排旅游时间[1]。在这一过程中, 旅游者能够对旅游信息效果进行深刻的感知, 同时促使旅游机构运行过程中, 营销、服务以及管理三者协调统一。

智慧旅游存在独特的内在逻辑, 首先, 其作为一项信息服务, 能够充分说明智慧旅游的根本属性;其次, 扩大信息服务范围, 消除传统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时间、地点等限制。

2、本质

在了解智慧旅游本质的过程中, 保持专业人士指出, 旅游主体新时期可以利用各种先进信息技术, 给予旅游主体更多的选择机会和自主权利, 在全面的旅游信息基础上, 为旅游企业的营销以及管理提供便利的基础上, 也是对旅游理念的一次创新。

智慧旅游作为一个旅游体系, 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集约化特点, 是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的产物。旅游业中对智能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是智慧旅游的本质内涵, 它能够从旅游主体不同的需求以及兴趣爱好角度出发, 对旅游以及社会等各项资源进行共享, 同时能够促使旅游机构在日常运行过程中提升服务的全面性和质量。

在线服务是智慧旅游的本质特征, 为全面满足旅游主体的需求, 以在线的方式手机和传输旅游信息。因此在智慧旅游模式下, 旅游主体是开展一切活动和服务的中心, 旅游机构在运用智慧旅游的过程中, 通过增加同旅游主体之间的互动来吸引更多潜在的客户, 并提升服务的全面性和质量[3]。由此可见, 旅游信息是智慧旅游当中的基础, 智慧旅游在运用过程中, 最本质的思想就是在有效结合新旧技术的基础上, 为旅游业的长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智慧旅游给旅游机构和旅游主体带来的转变

1、旅游机构方面

现阶段旅游机构在运行过程中, 对旅游业务以及活动的管理, 都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同传统的旅游管理相比, 能够从每一位旅游主体的需求角度出发, 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并在旅游过程中实时监控旅游主体动态以及服务内容, 在引导旅游主体展开旅游活动的过程中, 及时的提供可靠服务信息, 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更重要的是, 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 能够系统的分析旅游主体需求、爱好等各种信息, 为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现阶段, 旅游机构在展开营销活动的过程中, 会利用信息技术对营销要素进行传播。智慧旅游实施过程中, 旅游机构能够对各个旅游景点的信息进行广泛的收集, 以视频、文字和图片等方式向广大旅游群体进行传播, 吸引潜在的旅游主体的注意力。同时, 智慧旅游还积极开发了不同手机APP, 促使潜在旅游主体更加便捷的接受旅游景点以及地区信息, 为其提供更多的参考[3]。因此, 先角度智慧旅游有效应用的过程中, 促使旅游机构面对的用户增多, 同时类型多种多样。

2、旅游主体方面

同传统的旅游模式相比, 现阶段旅游主体在参加旅游活动的过程中, 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行为模式。以往旅游途中, 一切活动以及行为都是由旅游公司统一规定的, 而现阶段, 在智慧旅游的背景下, 人们旅游过程中能够更加自由和灵活的选择旅游活动和具体的景点, 旅游公司安排的旅游行程对旅游主体的行为限制性明显降低。更重要的是, 针对不同旅游主体, 以及对旅游地点全新消息的掌握, 智慧旅游能够根据旅游主体需求随时转变已经制定好的行程。而旅游主体在对旅游体验进行分享的过程中, 也拥有更加多样化的方式, 现阶段, 旅游主体在旅游过程中对路线的记录不仅可以应用照片的拍摄这一方式, 还可以在社交平台中通过游记的方式来分享旅游体会。同时, 在对旅游地点进行体会的过程中, 还可以利用三维软件构建虚拟实境, 因此旅游主体在利用智慧旅游的过程中将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

三、结论

近年来, 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升, 对精神和文化生活的重视程度提升, 旅游业在这种情况下受到了广泛重视。为了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我国旅游业在日常运行过程中积极同信息技术进行了紧密结合, 网络预订等连锁服务模式的产生为智慧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阶段, 我国的智慧旅游还处于起步阶段, 在未来的发展中还存在极大的提升空间, 在这种情况下, 本文展开了旅游信息服务视阈下的智慧旅游概念探讨, 希望为构建拥有我国特色的智慧旅游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吴泓.公共旅游信息服务体系构建路径和模式——基于智慧城市视角[J].现代经济探讨, 2014, 09:67-71.

[2]黎忠文, 唐建兵.“数据流动”视角下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基本理论问题探讨[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01:48-53.

旅游资源概念 篇8

人力资源从广义上说, 是指人类进行生产和提供服务的潜在活力、技能及知识的总和。从狭义上说, 人力资源是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 一定社会组织范围内, 人口总量中所蕴含的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的总和。

人力资源概念强调的是一定的质量和数量的统一。人力资源的质量包括人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智力素质、技术素质和生理、心理素质等方面, 人力资源的数量是现实人力资源和潜在人力资源各个个体的总和。人力资源的质量是一定数量的质量, 人力资源的数量是一定质量的量。没有质量的数量或没有数量的质量都是不存在的。

从内涵上来说, 人力资源是指那些体能、技能和智能健全, 能够以各种有益于社会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创造财富, 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那一部分人口;从外延上来说, 人力资源不仅包括一个国家和地区有劳动能力并在法定劳动年龄范围之内的人口总和, 而且包括虽已离退休但仍从事工作的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者。

人才资源是从事创造性劳动的人力资源, 具体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力资源中具有较强管理能力、研究能力、创造能力和专门技能的那部分人的总称。人才资源重点强调的是人的质量方面, 强调人力资源中较杰出、较优秀的那一部分。它表明了一个国家和地区所拥有的人才质量, 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素质和这一民族可能拥有的发展前途, 因而是各国最为重视的社会财富。当今世界, 科学技术蓬勃发展, 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日益突出, 人才已成为国家第一位的战略资源。

2 人力资源与人才资源的共同特征

因为人才资源是人力资源中较优秀和较杰出的那部分人, 所以人才资源和人力资源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主观能动性

人力资源与人才资源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在3个方面:自我强化。通过接受教育或主动学习, 使得自己的素质 (如知识、技能、意志、体魄等) 得到提高;选择职业。在人力资源市场中具有择业的自主权力, 即每个人均可按自己的爱好与特长自由选择职业;积极劳动。人在劳动过程中, 会产生敬业、爱业精神, 能够积极主动地利用自己的知识与能力、思想与思维、意识与品格, 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资本资源和信息资源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创造性的工作。

2.2 两重性

人力资源与人才资源既是投资的结果, 同时又能创造财富, 或者说, 它既是生产者, 又是消费者。由于人的知识是后天获得的, 为了提高知识与技能, 必须接受教育和培训, 必须投入财富和时间, 投入的财富构成人力资本或人才资源的直接成本 (投资) 的一部分。另外, 人力资源或人才资源由于投入大量的时间用于接受教育用来提高知识和技能, 而失去了许多就业机会和获得收入, 这构成了人力资本的间接成本 (即机会成本) 。从生产与消费的角度来看, 人力资本或人才资本投资是一种消费行为, 并且这种消费行为是必需的, 而且先于收益, 没有这种先前的投资, 就不可能有后期的收益, 即有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

2.3 时效性

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是存在于人的生命之中, 它是一种具有生命的资源, 它的形成、开发和利用都要受到时间的限制。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看, 人才的培养有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退化期的过程, 相应地, 其使用则经历培训期、试用期、最佳使用期和淘汰期的过程, 这是由于随着时间的推移, 社会将不断进步, 科学技术也将不断发展, 这使得人的知识和技能相对老化而产生的结果。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必须尊重其时效特征。

2.4 再生性

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 它可以通过人口的再生产和劳动力的再生产, 通过人口总体和劳动力总体内各个体的不断替换、更新和恢复而获得再生, 是用之不尽, 可充分开发的资源。但是, 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再生性与自然界的生物资源的再生性有所不同, 它除了遵守一般的生物学规律之外, 更强烈地受到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人类意识的支配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5 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双重属性

一方面, 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以人身为天然载体, 存在于人体之中, 是一种活的资源, 与人的自然生理特征联系, 这就是它的自然性, 也是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的最基本属性。另一方面, 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还具有社会性, 它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范围中, 它的形成要依赖于社会, 为各种社会条件所制约, 它的利用要纳入社会的分工体系之中, 所从事的劳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 因此, 社会性是它的本质属性。

3 人才资源的本质特征

人才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它在国家发展中起着其它资源所无法替代的第一位的作用。人才资源是人力资源中最优秀的部分, 是人力资源的精华所在, 它是指富有最新知识, 具有较高科学技能, 尤其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或将作出较大贡献的人群。因此和一般人力资源相比, 人才资源还有它自身的本质特征。

3.1 创新性

人才资源最本质的特征之一是具有创新性, 它能够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各种各样的资源, 不断地创造出新的社会财富, 它具有无限的、挖掘不尽的创新生命力。这是其它任何资源所不能与之匹敌的。

3.2 内在素质优越性

一般来讲, 人才资源都在一个或几个方面具备一般人力资源所不具备的优越素质。这里的素质是广义的, 超出我们一般所指的德、智、体、美等范畴。它包含许多方面, 如高学历、品德高尚、智力超群、谋略过人等。这些都是一般人力资源所不具备的, 因此, 内在素质的优越性也是人才资源的本质特征之一。

3.3 贡献的超常性

人才资源具备了创造性就决定了他能够取得比前人、比一般人力资源更大的成就, 因而人才资源的贡献要远大于一般人力资源。这也是人才资源的本质特征之一。

3.4 资源的稀缺性

人才资源具有稀缺性, 这一特征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得更为显著, 因而赋予人才资源更为重要的经济意义。

3.5 不可替代性

杰出人才资源的艰巨复杂劳动, 是一般人力资源所不可替代的。如果这种作用集中体现在某个人才身上, 那么, 这个人才就在那个时代 (或环境、条件) 下具有不可替代性, 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3.6 时代性

人才资源的素质受时代的制约, 它的形成和发展、开发和利用都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某个时代的人才资源的素质, 不可能超越该时代条件。从总趋势来讲, 人才资源的素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提高。

4 人才资源是人力资源的精髓

人力资源虽然是人才资源的源泉和基础, 但人力资源并不就是人才资源。人才资源是那些管理水平高、技术能力强、有智慧、有能力、思想解放、勇于创新、可使效益最大化的人才。人才资源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 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作出积极贡献的人。人才不是全才, 只要在某一领域或行业学有所专、学有所长, 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人才资源属于人力资源, 但又不等同于人力资源, 它是人力资源中最高的部分。如果说, 人力资源是推动物质资源的决定性力量的话, 那么人才资源则是人力资源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与普通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相比, 人才资源含量最高、价值形成中的作用更大。人才资源是独特的资本性资源, 具有自我增值的巨大潜力, 相对于其它的物质资源而言, 人才资源对社会的贡献及其收益具有依次递增的趋势, 而其他的物质资源一般则有渐次递减的趋势, 即人才资源是具有高增值性资源。特别是在新技术革命日新月异的今天, 人才资源尤其是高层次的人才资源对社会的贡献和其自身的收益率明显高于其他的物质资源。无论古今中外, 人才资源都是最宝贵的稀缺资源, 尤其在当代, 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摘要:人力资源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而人才资源是人力资源的精髓, 对社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首先阐述了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的概念, 然后对人力资源与人才资源的共同特征及人才资源的本质特征进行了分析, 最后论述了人力资源与人才资源的关系, 通过对这几方面的探讨全面分析了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概念的异同。

卫生资源整合:一个概念分析框架 篇9

1“卫生资源”的含义及其分类

1.1 卫生资源的含义

理论界对“卫生资源”有不同的界定, 但归结起来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卫生资源概念是指所有能够用于卫生服务的资源的总和。狭义的卫生资源概念则是指卫生部门在提供卫生服务过程中实际使用的资源总和。在卫生经济学、卫生管理学中使用的卫生资源概念则介于广义与狭义两者之间, 是指卫生部门实际拥有的、能够用于卫生服务的资源总和。从狭义的卫生资源概念到广义的卫生资源概念, 不仅反映出概念使用者关注点的不同, 也反映出人类对卫生、卫生资源认识的历史发展。从最大限度地利用和拓展资源目的出发, 在资源整合实践中应该采用广义的卫生资源概念。

1.2 卫生资源的分类

卫生资源的分类是为了揭示不同类型的卫生资源之间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关系, 这种关系是卫生资源之间实现整合的基础。

从卫生资源的存在形态角度看, 卫生资源可以划分为三种形态:物质形态的卫生资源, 如医疗仪器、设备、建筑物、药品等;制度形态的卫生资源, 如卫生保健制度、医疗保障制制度、全民健身制度、国家扶贫制度等;精神文化形态的卫生资源, 如知识、经验、技能、生活态度、价值观、道德观等。

依据卫生资源拥有者的身份, 可以把卫生资源划分为“专业性卫生资源”和“非专业性卫生资源”。“专业性卫生资源”是指由法定的专业卫生服务组织拥有的卫生服务资源, 如专业卫生服务组织拥有发达仪器设备、知识技能、组织制度、组织文化等。“非专业性卫生资源”则是泛指存在于专业卫生服务组织之外的广大社会空间的卫生服务资源, 如非卫生专业人员拥有的保健知识和经验技能、自制的保健器具、和谐的社会等。

依据卫生资源与健康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可以把卫生资源划分为“直接的卫生资源”和“间接的卫生资源”。“直接的卫生资源”是指直接用于治疗疾病、维护或促进健康的资源。直接的卫生资源虽然大量存在于专业的卫生服务组织内部, 但在专业卫生服务组织之外的社会空间也同样存在着大量的直接的卫生资源。“间接的卫生资源”是指非直接用于治疗疾病、维护或促进健康的资源但对维护和促进健康却又具有间接帮助概念的资源, 如有利于健康的环境保护、生活方式、社会环境、精神文化等。

依据卫生资源的实现程度, 可以把卫生资源划分为“现实的卫生资源”和“潜在的卫生资源”。“现实的卫生资源”是指已经被用于卫生服务的资源, “潜在的卫生资源”是指有可能用于卫生服务但实际上还没有用于卫生服务的资源。

2 卫生资源整合的含义

“卫生资源整合”是由“卫生资源”和“整合”两个词构成的主谓结构型词组, 其中“整合”是用来回答“卫生资源”是怎么样的。因此, 我们首先分析“整合”的含义, 并以此为基础解释“卫生资源整合”。

2.1“整合”的含义

“整合”是指分散的、各自独立的事物聚合到一起, 形成相互分工、相互配合、有机统一的整体的过程, 其中“整体”是理解“整合”的关键。在理想的“整体”中, 整体高于部分, 部分服从整体并依赖于整体而存在, 部分之间则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例如医院是由各个科室构成的整体, 各科室要服从医院整体的目标, 各科室之间相互依赖, 它们中的任意一个科室都无法独立完成提供卫生服务的任务, 因而无法离开医院整体而存在。整合的优点是避免重复、减少浪费以及通过分工合作提高效率。

与“整合”相对的是“破碎”。世界卫生组织把当代卫生服务体系的总体特征概括为“破碎”, 并提出“整合的卫生服务”概念。在这里, 所谓“破碎”是指卫生服务体系的各个构成部分之间、各个项目行动之间各自独立, 各行其是。虽然表面上属于一个体系, 但它们实际上是为自己的目的而不是体系的整体目的而行动, 它们之间的合作只是为了最大化各自的利益而不是服务对象的利益。破碎的卫生服务体系因重复投资而浪费资源, 因缺乏沟通协调而提供重复的服务, 因彼此之间各行其是而损害了服务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整合”和“破碎”构成一个服务体系的两个极端状态。一般情况下, 卫生服务体系位于这两个极端之间。

2.2“卫生资源整合”及相关概念

依据前述对“卫生资源”和“整合”概念的分析, 我们把“卫生资源整合”界定为:把分属于不同主体的、不同类别的卫生资源聚合到一起, 形成相互分工、相互配合、有机统一的整体的过程。

与卫生资源整合密切相关的概念有“卫生服务整合”和“卫生组织整合”。“卫生服务整合”是指各类专业医疗机构和人员, 针对居民 (或患者) 的健康及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把相关的服务 (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等) 进行整合, 以提供系统、连续、全方位的服务[2]。而“卫生组织整合”是指把各自独立的卫生服务组织聚合到一起形成具有一定程度的分工协作关系的组织体系之过程。卫生资源整合是卫生服务整合和卫生组织整合的基础和核心内容, 卫生服务整合是资源整合使用的产出结果, 卫生组织整合的基础就是不同组织的资源的整合。但是, 卫生资源整合与卫生服务整合或卫生组织整合又有不同之处, 前者内涵最广, 而后两者都是特定形式的资源整合。

3 卫生资源整合的类型及主要原则

3.1 卫生资源整合的分类

卫生资源整合的分类基础是卫生资源的分类。根据前述对卫生资源的分类, 我们可以把卫生资源整合划分为三种不同的基本类型。

第一, 不同形态的卫生资源之间的整合, 如物质形态、制度形态和精神文化形态的卫生资源之间的整合。

第二, 不同性质的卫生资源之间的整合。这类卫生资源整合包括 (1) 直接的卫生资源与间接的卫生资源整合, 如疾病防控项目与扶贫项目的整合; (2) 现实的卫生资源和潜在的卫生资源的整合, 如健康行为干预行动中健康专业人员不仅自己对服务对象实施干预, 而且运用专业技能激活和利用干预对象的社会网络实施干预。在这里, 干预对象的社会网络就属于潜在的卫生资源。

第三, 不同主体之间的卫生资源整合。这类卫生资源整合又包含三个基本类型, 即: (1) 专业性主体之间的卫生资源整合。这类整合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三种类型: (a) 专业卫生组织资源之间的整合, 如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整合; (b) 专业卫生人员之间的资源整合, 如卫生专业人员之间的经验、知识技能的交流; (c) 专业卫生组织和专业卫生人员之间的资源整合, 如专业卫生人员到其他专业卫生机构进行专业交流活动。 (2) 非专业性卫生资源之间的整合。这是指发生在专业卫生服务领域之外的不同主体之间的各类卫生资源的整合; (3) 专业性卫生资源与非专业卫生性资源的整合。这是指为了更好地实现卫生服务目标或弥补卫生资源不足, 运用专业卫生资源激发、吸收非专业性卫生资源的过程, 如在健康促进项目中, 专业人员与项目服务对象或其他非专业人员共同讨论制定具体的健康促进方案。

由于采用了不同的分类标准, 上述分类存在内容交叉现象, 但这样做的好处是最大限度地揭示卫生资源整合可能存在的类型, 为探索卫生资源整合提供更多的视角和概念工具。

3.2 卫生资源整合的原则

卫生资源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指为了实现卫生服务体系的最高目标而必须遵循的原则, 它也是卫生服务体系改革顶层设计中首先需要明确并加以贯彻的原则。从卫生服务的最高目标即维护和促进健康的目标出发, 卫生资源整合应该遵循如下两个基本原则。

(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是我国发展卫生事业的基本原则, 也是被全球卫生事业发展经验证明、世界卫生组织一贯倡导的基本原则。背离这个原则, 卫生服务体系不仅无法实现其促进健康公平、提高社会效益之目标, 而且会导致治疗体系在整个卫生服务体系中的畸形膨胀, 加重整个社会的经济负担, 最终演变为社会养不起的卫生服务体系。

(2) 社会措施和生物医学措施并重原则。健康或疾病都不是由单纯的生物原因决定的, 而是由生物原因和社会原因共同决定的。对于在当代的疾病谱系中排在前几位的疾病如癌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疾病而言, 我们甚至可以说社会原因是生物原因背后的、更为根本的原因。因此, 当代卫生服务体系必须学会运用社会行动、社会政策手段应对妨碍健康的社会因素。

在上述两个基本原则基础上, 卫生资源整合还需要遵循哪些更加具体的原则呢?Esther Suter等人通过研究有关卫生资源整合的研究文献, 归纳出卫生资源整合的十个基本原则:临床和健康相关服务全覆盖原则;病人为中心原则;区域整合和病人有权选择原则;由跨学科团队提供标准化服务原则;绩效管理原则;信息系统整合原则;组织文化融合和领导推动原则;医师合作原则;治理结构原则;成本控制原则[3]。

4 我国卫生资源整合改革的成就、问题与对策建议

4.1 我国卫生资源整合取得的主要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呈现出分层次、多元化和竞争式提供的特征。同时, 也出现了竞争而无序、分层却断裂等一系列“非整合性”和服务“碎片化”问题[4]。这种碎片化、无序竞争的结果是大量的重复服务加剧了患者的负担, 破碎的服务降低了服务质量和连续性, 卫生资源向治疗领域、大城市快速集中而导致的卫生资源分布严重不合理等诸多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我国政府在过去的一个时期里一直在努力地探索卫生服务体系改革, 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政府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政策, 支持和鼓励整合卫生资源的探索。在政策的推动下, 我国的卫生资源整合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摸索出较有代表性的整合形式:技术援助、医院托管、院办院管、契约式联合体、集团式联合体、联合兼并式医疗集团等[5]。这些形式的整合虽然在具体的资源整合机制上各有不同, 但总体上都提高了卫生资源利用效率, 降低了卫生服务成本。

4.2 我国卫生资源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 我们也不应该放弃反思。从现有的卫生资源整合内容和整合形式上看, 我国的卫生资源整合还处在探索阶段, 不仅存在视野局限性而且还存在着方向性的偏差。

视野局限性集中表现在对卫生服务的理解上,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整合的卫生服务”是一个大卫生观的概念, 该概念不仅指基于生物医学的医疗服务, 还包含医疗卫生组织和其他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社会力量为健康提供的服务。因此, “整合”是一个跨部门、跨组织的整合, 是生物医学力量和社会力量的整合, 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地应对疾病的生物原因和社会原因。但在我国的相关讨论中, “整合的卫生服务”被简化为“整合的医疗服务”, 并进一步简化为“专业性医疗资源整合”。虽然有学者提出广义的卫生资源概念, 但目前的卫生资源整合实践却仅仅局限于狭义的、专业性医疗卫生资源, 对存在于专业卫生组织之外的大量社会性资源却近乎熟视无睹。

方向性的偏差则主要表现在卫生资源在整合过程中的流动方向上。按照预防为主的原则, 资源整合应该引导卫生资源向预防领域流动, 然而, 在现行的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纵向整合过程中, 表面上是医疗技术资源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流动, 但这类整合实际上却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变成了医院的门诊部, 致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预防和健康促进功能日益弱化。在县乡村的卫生机构整合中, 也同样的存在方向性错误。

4.3 深化卫生资源整合的对策建议

针对我国卫生资源整合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 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 在卫生资源改革的顶层设计方面要要自觉地坚持和贯彻落实大卫生观思想。大卫生观是世界卫生组织为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全球策略所提出的主要观点, 其核心思想就是全社会都来重视、关心和参与卫生和健康事业的建设。从大卫生观出发, 我们就可以摆脱对卫生及卫生资源的狭隘理解, 更加全面地理解卫生资源的内涵, 进而从更加宏大的视角来规划和设计卫生资源整合战略。

其次, 在卫生资源纵向整合方面, 要坚持以社区卫生服务组织为资源整合的组织核心而不是以大医院为组织核心, 以满足社区卫生服务需要为基本原则, 以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的六位一体功能为具体标准, 规划和设计区域卫生资源的整合,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卫生资源向社区卫生服务领域流动, 向健康促进、疾病预防领域流动。

最后, 在社会性卫生资源的整合利用方面可以恢复并强化卫生社会工作, 探索并逐步开展公共政策或项目的健康影响评估。卫生社会工作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利用已有的社会资源、激活潜在的社会资源、开发间接的社会资源服务与健康维护和疾病防治[6]。健康影响评估则可以减少或避免公共政策或项目对健康的不利影响从而防控致病的社会原因[7]。同时, 健康影响评估也是卫生部门和其他部门及社会组织进行合作的基本形式。

参考文献

[1][英]尼古拉斯·布宁著, 涂纪元译.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Z].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178.

[2]Mur-veeman I, Hardy B, Steenbergen M, et al.Development of integrated care in England and the Netherlands:managing across public-private boundaries[J].Health Policy, 2003, 65 (3) :227-241.

[3]Esther Suter, Nelly D.Oelke, Carol E.Adair and Gail D.Armitage.Ten Key Principles for Successful Health Systems Integration.Healthcare Quarterly Vol.13 Special Issue October 2009:16-23.

[4]蔡立辉.医疗卫生服务的整合机制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50 (1) :119-130.

[5]代涛, 陈瑶, 韦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合:国际视角与中国实践[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2012, 5 (9) :1-9.

[6]叶楚生.社会工作概论[M].台北:童泰印刷局, 1986:24-26.

旅游市场营销的基本概念 篇10

旅游市场是旅游市场营销工作中遇到的第一个概念。关于什么是旅游市场,国内外学者,已经主要从传统意义、经济学和营销学三个角度,给予了许多不同的定义,但笔者认为作为旅游市场营销中的市场,与这三者从概念到内容都有很大的不同,应当采取反向阐释的方法,即从我们需要研究的方向和想要的结果来理解,或许更能准确地描述和反映旅游市场的内涵与本质。据此,旅游市场的概念至少应当主要包括以下含义。

1.需求:包括现实和潜在的需求。旅游市场营销最终目的是满足旅游消费者需求,重点是潜在的需求,因为从消费心理学和旅游消费行为特点来分析,现实的需求是一种已经作了分析、思考和选择的需求,市场营销已经很难对其产生影响。这里要注意的是:(1)在做旅游市场营销时,应当把发现和刺激这种旅游需求转变为现实的消费行为作为工作最终目标。(2)旅游产品很难同时满足两种需求(现实和潜在),更不可能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需求,所以必须集中精力于潜在消费市场某一特定的需求上,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细分市场和选择目标市场,应当针对不同潜在消费市场的不同需求,制定相应营销方案。

2.场所:包括有形和无形场所。旅游市场中的有形场所,主要包括订立契约(合同)场所,如旅行社门店、营业部、游客服务中心等;实施具体消费行为的场所,如景区、酒店,旅游购物商场等。现实中,很多理论和许多具体营销工作,一直把加强完善有形场所当作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如旅行社加快发展连锁化经营,建设大规模的游客服务中心等,这种做法非常值得商榷,因为旅游市场中的场所还包括无形场所,而且在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游客可以在任何一个有移动信号的角落,在任何一个时间完成旅游信息获取、产品价格咨询比较和旅游消费行为,这将会逐步从根本上改变人们旅游消费习惯、方式和整个旅游市场营销的游戏规则,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应当立即把如何围绕移动互联网,为旅游消费者创造一个更加便捷的消费方式和场所作为当前旅游市场营销工作的重点内容。

3.关系:是指所有的交换关系。旅游市场中的关系通常指的是一种在约定时间段和区域内使用关系的交换,而不是产权关系的交换(除具体的旅游商品外),这是旅游市场和其他市场最本质的不同,也是旅游市场概念的核心。应当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这一点,进而在开发和设计旅游产品时,把如何推动这种使用权关系交换的实现,放在首位,在包装和宣传旅游产品时,着重突出其使用价值。

根据上述分析,简要地说,旅游市场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为满足现实和潜在的需求,通过有形和无形的场所,实现的一种交换关系的总和。

当前的旅游市场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全球性。表现在两个方面:(1)全球化的旅游需求。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民航、铁路、海运三大国际交通的发展,世界的距离正变得越来越近,国际旅游市场迅速增长,国际旅游消费者涌动在全球各个角落,生疏和隔离感正在消失。仅2013年中国的入境游客就超过1亿人次,出境游客接近1亿人次。(2)全球化的旅游供给。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在大力发展旅游业,旅游供给要素已经遍布海洋、陆地、森林和山丘,甚至沙漠、雪山和海底,以酒店、航空公司,主题公园(乐园)为代表的供给要素,早已实现世界范围内的布局和供给。这向所有旅游市场营销者提出了两个方面要求:其一是必须及时和比较全面了解国际旅游市场发展的趋势、规律和特点,做比较准确的研判;其二是立足自身实际条件,着眼国际旅游市场需求和要求,设计、打造和宣传国际化的产品和服务。

二是移动性。通常旅游者与旅游产品的生产地(供应地)有一定的距离。旅游消费一般伴随着旅游者地理位移,购买旅游产品的也一般非当地居民。这是旅游市场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也为旅游市场营销设定了几个重要的前置性原则:(1)地理位置和交通状况是开发旅游市场必须首先考虑的因素。从对浙江的乌镇、横店10个重点景区调研显示,地理位置和交通状况占影响景区客流量因素比重超过50%。因此,不是所有旅游资源都可以做成旅游产品,更不是所有目的地和产品都能推向全国、国际市场。(2)在做市场营销时,要特别注重努力从散客和组团两个层面设计和打通从目标市场到旅游目的地便捷通道。

三是波动性。笔者认为旅游市场的发展具有双重特性,一方面,容易受法律政策,经济发展,政治局势,环境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是个相对敏感和脆弱的市场,如2013北京雾霾事件对华北旅游市场的冲击,因2013年开展中俄旅游年而迅速升温的中俄旅游市场。另一方面,它有其内在坚定的小波浪型发展规律,平稳向上发展的趋势不会轻易改变。这里至少有三点启示:(1)应当加强对大环境的了解和分析,尤其是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三个方面,及时发现其变化给旅游市场带来的影响,提前研判,及时应对。(2) 应当想方设法实现客源市场在时间和阶段内的平衡,防止季节性的大起大落对整体旅游市场造面负面的影响。(3)应当保持营销战略和策略的持续性,一个旅游消费市场的培育至少需要3年才能基本成势,还要考虑各种外来因素的迟滞。因此,不要轻易改变策略,更不要轻易改换既定的目标市场。

四是竞争性。这点在当前体现得特别明显,主要为:(1)旅游投资和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在旅游业发展的宏观环境不断优化的大背景下,国有、民间和外商资本正在迅速涌入旅游业,带动了人才、智力,理念、模式、方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全面提升和竞争。(2)旅游经营者对旅游资源的争夺,从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到社会资源,只要是可能吸引游客的资源,都在被经营者争夺。(3)旅游业态种类不断丰富和内容的不断拓展。除传统观光、度假业态外,工、农、林业、体育、文化、养生、科技等业态全面兴起。旅游市场的竞争从主体、到内容乃至方式在不断聚变。(4)从总体上来看,目前国内大部分旅游产品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理念落后,投入不足,人才缺乏,品牌意识淡薄,开发组织的系统性严密性不足。旅游产品的结构呈橄榄球形,低端产品逐步退出,高端产品稀少,中端产品不仅数量庞大,而且近亲繁殖盛行,同质化严重,导致竞争越来越激烈。

二、旅游市场营销

要知道什么是旅游市场营销,就要了解什么是市场营销。

市场营销一词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韦尔达、巴特勒和威尼斯在20世纪初期提出,并逐步形成学科,近百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营销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传统市场营销学演变为现代市场营销学,其应用从赢利组织扩展到非赢利组织,从国内扩展到国外。当今,市场营销学已成为同企业管理相结合,并同经济学、行为科学、人类学、数学等学科相结合的应用边缘管理学科。当下的市场营销,主要有三种不同角度的定义,分别是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强调关系的:市场营销是在创造、沟通、传播和交换产品中,为顾客、客户、合作伙伴以及整个社会带来价值的一系列活动、过程和体系。菲利普·科特勒强调价值导向的:市场营销是个人和集体通过创造产品和价值,并同别人自由交换产品和价值,来获得其所需所欲之物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格隆罗斯强调目的的:市场营销就是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旨在满足消费需要、实现企业目标的商务活动过程,包括市场调研、选择目标市场、产品开发、产品促销等一系列与市场有关的企业业务经营活动。

旅游市场营销是市场营销在旅游业的具体运用,从旅游业的特点出发,笔者更倾向于用格隆罗斯强调目的的市场营销相关理论,来推导和定义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市场营销是一个主体为了谋求长期的生存与发展,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对旅游市场所作出的具有长期性、全局性的计划与谋略,对旅游产品的构思、定价、促销、分销的计划和执行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在满足旅游消费者需求同时实现旅游企业经营目标。

对此,还可以从四个方面作进一步的理解:

1.一种经营的思想和理念。它承认和接受以消费者为中心,以旅游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力求通过提供有形产品和无形服务使游客满意,从而实现旅游企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

2.显示了一个动态管理的过程。即组织和指导企业的整体活动,包括分析、计划、执行、反馈和控制,更多的是体现了旅游经济个性的功能,对营销资源的管理。在营销计划中,营销者必须进行目标市场定位。在营销策略中,企业或组织必须进行市场开发、产品设计、价格制定、分销渠道的选择、信息沟通和宣传销售等各项决策。

3.表明了一个非常广的范围。主要是主客体广泛,主体包括所有旅游组织(政府、企业和其他组织),客体包括对有形事物的营销和无形劳务的营销。当前旅游营销的内容一般包括商品、服务、事件、体验、使用权、信息、创意、人物和场所等方面。同时,这一定义还表明当下旅游市场营销活动,已经从一个流通领域扩大到产前、生产、流通和售后全领域,从单一的形象宣传和产品推销扩大到旅游企业的综合循环的各个领域。

4.意味着一种交换。即旅游市场营销的职能,发生了改变,当下的旅游市场,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市场营销者,其职责已经从宣传形象和推销产品的职能,转变为以推动交换关系实现的职能。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交换并不是完全由货币或者实物的形式表现。

体制外档案资源的概念界定 篇11

关键词:体制;档案管理体制;体制外档案资源

Abstract:This article firstly reviews the conceptual definition of archive resources outside the system at home and abroad.Then makes my understanding and awareness of the conception.Finally,compares the conception with other similar conception,such as folk archive resources,social archive resources,private archives.

Keywords:System;Archives management system; Archive resources outside the system

人们选择词语,然后赋予它某些意义,并通过它来推动人类认识上的进步。“体制外档案资源”这一概念,始于笔者对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管理档案的兴趣,在档案学理论研究中,这一部分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十二条规定,“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等单位保存的文物、图书资料同时是档案的,可以按照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由上述单位自行管理。档案馆与上述单位应当在档案的利用方面互相协作”。这些文化事业单位不同程度地保管有档案资源,它们是国家档案资源的重要构成,属于国有档案资源,但不在档案管理体制之内。研究始于问题,档案资源管理是否也存在基于体制的内外差别?所谓“没有界定,就没有管理”,体制外档案资源这一概念该如何界定?

1 国内外关于体制外档案资源的概念界定

由于各国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不同,档案管理体制就会存在着较大差异,档案资源分类和建设也会有概念、语义和文化上的差异。通常,国外从产权角度将档案划分为公共档案和私人档案;国内按照所有权的归属,将档案分为国有档案和非国有档案(有人也称之为“社会档案资源”)。以体制内档案资源和体制外档案资源划分档案资源范围类别,在国内外还是有人提出的。

2011年,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召开的档案工作者欧洲委员会(EBNA)上,克罗地亚国家档案馆馆长Lemic Vlatka在其会议报告文章中提到,克罗地亚档案服务主要受四个因素影响:State archives(国家档案馆)、Archival service management(档案服务管理)、Archives “outside state archives network”(国家档案馆网之外的档案馆)和Archival records creators and owners(档案记录的形成者和所有者)……克罗地亚提供档案服务的主要有国家档案馆,其他保存有档案材料的遗产机构,如,图书馆、博物馆、文件中心,等等,这些遗产机构中保存的档案材料可以看做是“archives outside state archives system”(国家档案系统之外的档案,即体制外档案),档案记录的形成者和所有者,档案服务管理。[1]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位克罗地亚国家档案馆馆长将图书馆、博物馆此类文化机构所保存的档案称为“体制外档案”。在2011年的这次会议上有人也提到,档案馆必须面对文化领域其他机构(如,图书馆、博物馆等)在资金和威信方面的竞争[2],除此之外,档案馆还必须面对其他文化事业机构在档案资源方面的竞争。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关注和收集那些政府档案馆之外的档案藏品,创立了名为“Archives Outside”的网站:一是丰富新南威尔士州的档案藏品内容;二是提供关于专题的信息和档案保存和管理的资源。[3]网站没有命名为private archives或是folk archives,而是“Archives outside”,肯定是关注到了某些档案资源。我们猜测是不是那些图书馆、博物馆保管的档案,或者是流失海外的档案,等等。通过网站这样一种新形式来建立体制外档案资源的汇集和提供利用,可以是物理汇集,也可以是逻辑汇集;可以由政府出资,或是承包给企业组织,或是民间公益建设,确实是当下有效且有优势的管理方式。

国内关于体制外档案资源的研究,能够搜索和阅读到的文章只有三篇,恰好这三篇可以反映这一概念所可能涉及的研究内容和争议内容。张亚玲2008年发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综合档案资源的建设——试析“体制外”档案资源及相关的公共服务》。作者认为,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了体制外档案资源。“体制外档案资源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出现的,一方面,是指非计划体制,如,党政机关、群团组织、事业单位以外的组织、单位和个人;另一方面,是指非传统管理体制,如,构成上下级或业务管理关系的部门、机构、民间协会、中介组织,等等。”[4]此文给出的体制外档案资源概念,从政治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的角度划分体制内外,虽然大致给出了一个体制内外的分别,但是不够准确,忽略了档案管理体制这一基本视阈。

潘玉民教授2011年发表的《论国家档案资源的内涵及其构成》。作者从法律维度对国家档案资源进行界定,是指一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的集成;其形成主体范围:“泛指在我国境内的一切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既包括国家的,也包括非国家的;既包括体制内的,也包括体制外的;既包括历史的,也包括现实的,还包括将来的。”[5]文章从形成主体将档案资源划分为“体制内和体制外”,可以说是当下对“体制内外”非常普遍的理解。从形成主体划分体制内外档案资源,不免有一种“新瓶装旧酒”的尴尬,与国有和非国有档案资源重合,是没有创新意义的。

尹雪梅2011年发表的《论“城市记忆工程”对我国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推进》。作者认为,档案资源建设的“体制”主要是指我国档案资源的归档范围。对档案资源体系来说,归档范围是第一道关,它把许多文件材料排斥在机关档案资源体系之外,而进馆范围则是第二道关,它把许多机关档案排斥在档案馆之外,也就是排斥在国家永久性档案资源体系之外。因此,在档案资源建设中,我们要避免有价值的档案资源遗漏在国家档案资源体系之外,有必要关注除国家政治性记忆主体之外的社会力量形成的历史记录,尤其是社会精英们的记忆主体和来自草根社会的普通民众的记忆主体形成的历史记录。通过这种“体制内”与“体制外”档案资源的平衡,最终达到国家档案资源建设的平衡。[6]文章将归档范围作为体制内外分别的标准,排斥在国家档案馆保存范围之外的档案视为体制外档案,与本文的概念很相近。细微差别在于一个“主动与被动”的思维。以归档范围为界,是档案机构主动构建了体制外档案资源。本文强调的“不属于国家档案馆网体系之内的档案视为体制外档案”,包括一些被动行为,那些因为历史原因而保存在其他机构或国家的档案资源不是档案馆自愿的。

2 体制外档案资源的概念界定之我见

从纯粹逻辑或哲学的观点来看,两个观念之间总是存在有一种辩证式的紧张关系。例如,如果我思考“存在”这个概念,我势必需要引进“不存在”这个相反的概念。那么,我们讨论体制外档案资源,必然需要引入体制内档案资源这一相对概念。在档案学研究视阈内,体制内外是指档案管理体制内外,表现为档案管理体制在档案资源管理方面的权力运行状况,即档案馆网体系。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是我国的档案管理体制,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国家全部档案分别由各级、各类档案保管机构集中管理;全国档案工作在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下,由各级档案事业管理机关统一、分级、分专业进行管理;实行党政档案和党政档案工作的统一管理。[7]体现在档案资源管理上,就是从中央到地方都建立了档案馆(室),集中统一地、分级分专业地管理全国、本地区、本系统的档案资源,形成有层次、有专业的国家档案馆网体系(也包括一些档案室,这里都包括在档案馆网体系之内)。那么,我们就可以如此界定:体制内档案资源是受我国各项档案管理制度规范和约束的、在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控制下的、保存在国家档案馆网体系之内的档案资源;也可以称之为“档案馆资源”。与体制内档案资源相对应的:凡是不在国家各级各类档案保管机构管理的档案,都是体制外档案资源。体制外档案资源大体有三部分:第一是私营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公民个体或家庭(家族)形成和所有的档案,即由私人保管的档案;第二是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非档案的文化机构保管的档案;第三是我国流失海外的档案,即其他国家保管的我国档案。

体制内档案资源和体制外档案资源,均是一种范畴概念。那些没有进入档案馆网体系之内的有价值的档案,将它们划归为体制外,视为各自独立而又统一的整体;在档案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存在适当分离的情况下,从档案资源的管理权来界定体制外档案资源,一旦体制外档案通过某种途径进入档案馆管理,它们就是体制内档案,这之中管理权变了,而所有权可以变,也可以不变。由监察部、人社部、国家档案局联合制定的《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自2013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中所称的档案,是指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和不属于国家所有但保存在各级国家档案馆的档案。该《规定》照顾了档案两权分离的现实状况,与本文的划分标准是一致的。我们则更多地想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关注处于自在状态的有价值的体制外档案资源。

3 相近概念的界定比较

体制外档案资源是在国家档案资源理论、社会档案资源观、民间档案资源、私人档案等诸多研究的基础上加以认识和阐释的,因此,有必要对这些相近的概念的关系进行比较界定,理顺本文的核心概念。第一,体制外档案资源与体制内档案资源共同构成我国的档案资源体系,体制外档案资源是国家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关于社会档案资源,赵爱国提出“由社会组织、家族家庭或公民个体形成、所有并管理,区别于国家档案资源,倾向于公民个体个性化档案服务的新型档案资源”。[8]陈辉认为“社会档案信息资源是与国家档案信息资源相对应的概念,指的是由非公部门和公民个体或家庭、家族形成并所有的档案信息资源。‘国家档案信息资源是个所有权意义上的概念,指的是归国家所有的档案信息资源”。[9]两位作者将“国家”与“社会”置于对立的范畴,即取政权意义上的“国家”(State),(现代语义学上的国家有三种指向:其一是领土意义上的“国家”(County),其二是民族意义上的“国家”(Nation),其三是政权意义上的“国家”(State)[10]),而国内讨论国家档案资源的概念时,多将其翻译为“National archives resource”,如此一看,国家和社会在此语境下不是对立的概念,社会档案资源应该是国家档案资源的一部分,事实上,这些档案资源也确实是一个民族“国家”的档案资源。而在西方政治学对“国家”与“社会”的比较分析中,通常把国家作为与社会对立的范畴,解释为:国家有主权,专指公共领域;社会没有主权,专指私人领域。[11]如此,西方档案界以公共档案和私人档案共同构成国家(民族)档案资源也就可以理解。因此,看两位作者对社会档案资源的界定,赵爱国提出的是“……形成、所有并管理”,陈辉提出的是“……形成并所有”,从两者的定义来看,社会档案资源与体制外档案资源是有交叉内容的,但不存在完全包含。

第三,关于民间档案,中共中央党校教授韩钢认为:只要没有进入官方档案系统而散存于官方档案之外的历史文献,大体都可以算作民间档案;孙秀娟将民间收藏档案定义为:民间平头百姓收藏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一定价值、并具有档案内涵特征的各种原始记录材料;惠明对民间档案定位是:许多档案散存在人民群众手中,相对于公共档案馆保存的官方档案,散失在人民群众手中的档案;王沛郁认为:民间档案是指人民群众在其生活交往中形成的各种文件。[12]关于“民间档案”的概念大体如此。可以发现,民间档案是与国家档案馆系统管理的档案相对应的,专指人民群众形成或合法藏有的档案,属于体制外档案资源的重要内容。

第四,关于私人档案,学术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私人档案也称为私有档案,或统称为非公有档案。它应该包括所有非公有性质的机关、团体、组织、企业以及家庭(家族)和个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或通过合法途径所获得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载体形式的信息记录;从狭义上说,私人档案仅指个人在私人活动中形成的或通过合法途径获得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载体形式的信息记录”。[13]私人档案的狭义定义与民间档案的范围比较相似,私人档案的广义定义与陈辉所定义的社会档案信息资源比较相似。私人保管的档案应该是体制外档案资源的主要内容。

从以上概念最有代表性的解释中,可以发现,体制外档案资源的内涵包括了民间档案和私人档案,与社会档案资源有重合内容,是国家档案资源体系的重要部分,与体制内档案资源相对应。体制外档案资源特别界定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非档案机构保管的档案,是充分尊重各文化事业机构对所保管的珍贵历史档案的各项权利,体现档案事业的法律精神和人文关怀;将我国流失海外的珍贵档案划归体制外档案资源表达了因为种种原因无法使这些档案回归的无奈,以及各国必须承认这些散失海外的珍贵档案是我国档案资源体系的一部分。

*本文受上海大学图情档学科建设与培育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Lemic Vlatka.“Building of integrated national archival network in Croatia:connecting administration,archives and public in practice”.

[2]EBNA.Proceedings of the XXXIII EBNA conference.[CP/DK].Budapest,2011.

[3]http://archivesoutside.records.nsw.gov.au/

[4]张亚玲.市场经济条件下综合档案资源的建设——试析“体制外”档案资源及相关的公共服务[J]. 行政与法,2008(9):71~72.

[5]潘玉民.论国家档案资源的内涵及其构成[J]. 北京档案, 2011(1):17~20.

[6]尹雪梅,丁华东.论“城市记忆工程”对我国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推进[J].浙江档案,2011(3):16.

[7]吴宝康.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130~131.

[8]赵爱国,任文娜.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档案资源的结构与服务体系初探[J].档案学通讯,2011(6):74.

[9]陈辉.基于市民社会视角的社会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对策思考[J].档案学研究,2010(5):37~40.

[10][11]梁丽萍.政治社会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22.

[12]袁玮.关于民间档案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J].山西档案,2011(1):26~28.

[13]马从敏.私有档案的概念界定[J].档案管理,2006(2):37~39.

旅游本体的概念相似度算法改进 篇12

语义相似度是用来衡量文档或术语的语义内容或涵义间的相似程度的概念[1],目前相似度计算已广泛应用于本体学习与合并、语义标注、知识管理中的信息抽取及自然语言理解等相关领域。与依赖关键词的检索相比,基于语义的检索能大幅度提高信息检索的查准率和查全率[2]。而概念的相似度计算决定了语义匹配的精确度,是语义检索的基础,因此提高概念相似度计算的精确度成为本体应用的关键。

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对概念相似度计算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研究,提出了很多计算相似度的方法。根据所使用的数据源及数据源的使用方式,相似度算法大致可分为基于路径的方法、基于特征的方法、基于信息内容IC(Information Content)的方法。基于路径的方法把概念相似性度量建立在本体中分割两个概念的语义连接数目上[3,4]。基于特征的方法根据本体概念描述模型中相同和不同的概念属性来估计概念间的相似度[6]。基于信息内容的相似性度量方法把概念信息量与本体知识相结合[7,8,9]。传统的信息内容求解方法是基于统计方法,统计给定语料库中的概念出现的次数,求得其出现的概率,从而得到信息内容值。但是基于统计的方法会受语料库内容的影响,工作量较大。

本文结合Word Net词典本身结构,综合考虑概念在分类树中的子节点信息、深度信息、公共父节点信息,提出了一个新的基于信息内容的概念语义相似度算法,这种基于Word Net本身结构的求解方法不需要其他语料库的参与,简单易行。同时本文利用Word Net词典,构建了旅游领域本体,通过实例证明该算法有效地提高了概念间语义相似度计算的准确度。

1 信息内容

1.1 信息内容算法概述

用数学语言去描述Word Net中的概念的信息内容参数,P(c)表示遇到概念c的实例的概率。根据信息理论中的定义,信息内容表示为-log P(c),即IC(c)=-log P(c),含义是一个概念的出现的概率越大,则该概念的自信息量就越小。其中,c是指某一具体概念,IC(c)指概念c的信息内容值。在Resnik的实验中,求解P(c)的方法是统计布朗语料库中名词出现的频率,计算方法可以形式化表示为:

其中,count(w)表示单词w在语料库中的个数,N表示语料库中的名词个数。

由式(1)可以看出,对于不同的语料库,则有可能得到不同的IC(c)。这是因为语料库中的概念是有限的。不同的语料库概念的数量也不同,出现的频率也不一定相同。由此可见,基于语料库进行词频统计有着不足之处。

Seco的IC计算模型是基于Word Net自身分类树结构来求解[10]。Seco发现子节点越多的概念所包含的信息量越少,而那些叶子节点的信息量最大。Seco的计算模型形式化表示为:

其中,hypo(c)返回值为概念的所有子节点数,max_node是一个常量,表示存在于分类树的所有概念的数目。

然而,该模型只考虑了概念的子节点数。如果在本体树中两个概念的子节点个数相同,则IC值相同。为此,Zhou在此算法基础上加入了概念深度因素[11]:

其中,depth(c)是概念深度,max_depth是本体树的最大深度。虽然上述算法较之Seco算法有所改进,但该模型仍无法区分概念子节点数相同、深度相同时的IC值。

1.2 信息内容算法改进

通常我们用Sim(A,B)来表示概念A和B间的相似度。概念信息内容的精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概念间相似度的比较。经过分析,本文认为影响概念信息内容及概念间相似度的因素有:

(1)被比较概念在本体树中的深度。根据Resnik[7]和Seco[10]理论,概念深度越小,说明出现频率越高,则该概念越抽象,所涵盖的信息内容也就越少。反之,底层概念更为具体,所继承的信息内容也越多,概念间所共享的上层信息概率越大,因此底层概念间的语义相似度一般大于高层概念间的相似度。如IC(水果)

(2)被比较概念在本体树中所在簇的密度(簇:在语义树中,从根节点分出的树枝[12])。簇中概念节点越多,密度越大,说明对该簇根节点概念的细化程度越大,所对应的子节点所代表的概念也就更为具体,信息内容也就越大,所共享信息的概率也就越大,因此相似度越高。如第2节的图1中Activity簇的细化程度比Accommodation簇高,IC(Relaxation)>IC(Hotel)。

(3)被比较概念在本体树中相隔的路径长度。在密度及路径类型相同的情况下,概念间路径长度越长,相似度越小。如图1中Sim(Luxury Hotel,Hotel)>Sim(Luxury Hotel,Accommodation)。

(4)被比较概念最近祖先节点LCS(Least Common Subsumer)的信息内容。在密度、深度及路径长度相同的情况下,被比较概念最近祖先节点的信息内容越大,概念的信息内容也就越大。如第2节的图1中,IC(Sports)>IC(Rural Area),则IC(Climbing)>IC(Countryside)。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了基于信息内容特征参数求解的新模型,如式(4)所示:

其中,Cnode_max是概念C所在簇的概念节点总个数,Tnode_max是本体树所有概念节点的个数,AIC是概念C最近公共祖先节点的IC值,Hnode是概念C最近祖先节点拥有的与C深度相同的子节点个数,hypo(c)是概念C的所有子节点,depth(c)是概念C的深度,Tdepth_max是本体树的最大深度。

上述算式中的分母把信息内容值约束在[0,1]之间,本体树中顶层概念节点信息内容值为0,底层概念节点信息内容值为1,如此规律递增。概念节点越向上,说明概念出现的频率越高,所包含的信息内容越少,反之亦然。同样,概念节点所包含的子节点越多,则出现的频率越高,涵盖的信息内容也少。在深度、密度、子节点数都相同的情况下,如果父节点的信息内容值越大,则子节点的信息内容值也越大。

2 实例与仿真

2.1 实例

在研究与旅游有关的知识体系时,我们利用Word Net把有关的本体分成了Activity、Way、Accommodation和Destination四大类。图1为利用Protégé4.1创建的本体库片段。

2.2 实验仿真

为了验证旅游本体库的合理性,以及检验本文算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我们使用MyEclipse 6.5、JDK 1.6.0等开发工具实现了本文中的算法。同时用基于路径的方法(Wu&Palmer[1])、基于特征的方法(David&Montserrat[6])、基于信息内容的方法(Resnik[7]、Jiang&Conrath[9]、Lin[8])对图1中部分本体概念进行了相似度求解并与人工打分进行了比较,结果见表1、表2。其中,基于信息内容的方法分别使用了Seco[10]、Zhou[11]及本文模型进行了结果对比。

本文采用皮尔森相关系数作为评价本文相似度计算公式的标准,如式(5)所示:

其中,xi表示相似度计算公式计算出来第i对概念的相似度值;yi表示由专家判定的第i对概念的相似度值;分别表示它们的平均值;σx和σy分别表示它们的方差。

不同相似度算法和不同信息内容算法对相同概念进行相似度求解的结果。其中,方法1为基于路径算法,方法2为基于特征算法,方法3-方法5为信息内容算法。所对应的具体算法名称详见表3。

从表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本文的算法计算结果比较精确,更为接近人类专家的判断结果。

同时,为了更进一步验证本文算法的本体适用性,将该算法应用于文献[12]的基因本体中,对基因本体的部分概念节点进行了相似度求解,并把该结果与文献[13]中的算法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如表4所示。

3 结语

本文给出了概念的信息内容参数模型,该参数可以广泛应用到基于信息内容相似度算法当中。相对比其他模型,该模型不仅考虑了概念的子节点的个数,而且将概念所处于树中最近公共祖先节点、簇中同深度的节点数等纳入模型当中,使得概念的IC值更为精确。通过与其他相似度算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本文算法求得与人工判别得到的相似度值的相关系数更高,同时把该算法用于基因本体,更进一步证明本文中新的IC模型的本体适用性。

摘要:传统的基于信息内容的概念相似度算法在计算信息内容值时过于依赖语料库,给出一个新的只通过WordNet结构计算概念语义相似度的信息内容模型。该模型以WordNet的is-a关系为基础,不仅考虑了概念所包含的子节点个数和所处深度,而且将该概念所处的簇及父节点的信息内容值引入到模型中,使得概念的信息内容值更为精确。实验结果显示将该模型应用到领域本体的概念相似度计算中,可以明显提高现有相似度算法的性能。

上一篇:导数的应用研究下一篇:基本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