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要素资源

2024-07-02

旅游要素资源(精选9篇)

旅游要素资源 篇1

旅游业是服务业中的传统行业, 具有关联度高、资源消耗低、带动作用强的特点,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 逐渐成为服务业中的优势产业, 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随着我国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市场的不断成熟, 消费者的旅游需求也在逐渐升级。

一、高端旅游的定义及内涵

(一) 高端旅游的定义

一般为高端旅游所下的定义, 是指具有较高管理水平和服务素质的旅行机构向具有较高收入的旅游消费者提供的, 明显高于平均消费水平和消费层次的高品质和个性化的旅游产品。从消费水平上看, 高端旅游的消费水平一般要高于旅游市场中的平均水平, 高端旅游的消费者在景点选择、出行交通、居住饭店、餐饮标准、配套设施及服务层次等各环节, 都有较高的定位与要求。但高端旅游不一定就是豪华或奢侈的旅游。

目前国内外考察一个旅游场所是否具备发展高端旅游的条件, 往往从六个方面入手:游、吃、住、行, 购物和娱乐。这六个方面中, “游”是构成旅游业的中心, 其他五个方面都紧紧围绕着“游”来展开, 而“游”又以旅游场所的风景为依托。旅游风景, 常被定义为三个层次, 一是旅游资源所构成的地理景观, 二是由地理景观所形成的美学特质, 三是旅游景观带给人的精神陶冶, 决定一个旅游场所风景优劣或吸引力大小的是该场所的旅游资源要素。

综上所述, 从旅游资源要素的角度来看, 高端旅游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地理资源所形成的独特的地理景观, 而该地理景观对旅游者的具有莫大吸引力, 并能使旅游者从旅游活动中获得独特的个性体验和心理感受。

(二) 高端旅游的特点

旅游资源既有物质资源, 也有非物质资源。自然界所赋予的名山、大川、瀑布、森林、湖泊和各种动植物, 以及人工创造的、历史遗存的园林、宫殿、文化名城、珍贵文物等, 都是有形的物质资源, 具有较强的认同感, 易于被人们接受和认可, 是属于旅游资源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各种旅游资源中, 在景区所流传的文化轶事、文学艺术、神话传说是属于精神层面的非物质资源。另外, 由旅行机构所提供的热情周到的服务、景区高水平的管理等等也属于无形的非物质旅游资源。

高端旅游的特点, 从旅游资源要素的角度看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物质资源要素的高端化

高端的物质资源包括自然景观的独特性和资源要素组合的协调性, 这是依靠专业化的景观设计来实现的。高端旅游成功的景区经过专业化技术人才的设计, 突出景区资源的特色, 使景区能在同质资源的各景区中脱颖而出。整个景区能把各种资源要素有机结合, 形成组合完美而和谐、分布上各显特色并相互补充的小型景区, 每个景区都有单一突出的特色要素。

2.非物质资源的高端化

(1) 成功的景区不仅将物质资源要素组合起来, 还会将景区的文化资源与有形的物质要素有机整合, 把文化、艺术的美学特质通过具体景观体现出来, 使旅游消费者在精神上得到陶冶, 在知识上得以补充, 心灵上得以升华。

(2) 能成功营销旅游产品的旅行机构, 不仅能打造出高端旅游产品, 还树立了“高端旅游”服务的形象, 创造“高端旅游品牌”, 在享受过其旅游服务的消费者中, 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能为景区增加吸引力。

(3) 景区管理机构管理水平的科学化。高端景区机构的管理意识比较先进, 管理水平已经提升到接近发达国家的程度, 对景区的管理能做到“以人为本”、“服务于人”, 在开发景区经济效益的同时往往能实现效益最大化和保护资源的统一。

二、东湖风景区的资源要素分析

1.物质资源。

作为中国最大的城中湖泊, 东湖是武汉市最大的国家4A级风景游览地, 早在1982年就被列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目前有听涛、磨山、落雁、吹笛、白马五大景区, 其中仅听涛景区内就有先月亭、可竹轩、听涛轩、沧浪亭、行吟阁、长天楼、落霞水榭和湖光阁等众多景点, 与同为水域风光类的其他著名景区, 例如与西湖相比, 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风景区总面积为88.2平方公里, 水域面积33平方公里, 湖心有10多座岛屿。以东湖为中心, 周边有沙湖、杨春湖、严西湖、严东湖等六大湖泊, 水域总面积达62.6平方公里, 显得尤为磅礴大气。湖区南部为山区, 有34峰, 山峦长约2.5公里, 与万余亩城市森林相连, 形成湖光山色的天然美景。

2.非物质资源。

东湖景区的人文资源丰富且有其独特之处, 东湖放鹰台是距今已有四五千年历史的新石器文化遗址, 楚王饮马池、楚王墓等皆属楚文化遗迹, 还有九女墩、施洋墓等近现代历史文化遗址。朱德游览东湖后留下名句“东湖暂让西湖好”, 毛泽东更是以“东湖真好”表达了他对东湖的情有独钟, 东湖是毛泽东建国后除了中南海以外, 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东湖朱碑亭、湖光阁等有着众多近代名人印迹, 附近的无影塔、洪山宝塔、宝通禅寺、卓刀泉、南望山的蛮王墓, 以及省博物馆、武汉大学等景点也都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

三、东湖景区高端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东湖虽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深厚的文化底蕴, 但其在现代高端旅游中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 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1.主题形象不鲜明。

武汉市各界十分看重东湖, 但目前东湖并未对高端旅游消费者形成强劲的吸引力。外地旅游者在东湖, 多为走马观花的游览, 逗留时间非常之短, 游览过后对东湖的印象也非常模糊。而对本市高端消费者来说, 东湖提供给他们的独特体验非常少, 旅游产品的延续性和创新性欠缺。据武汉市所做的一项游客调查反映, 东湖的游览者中, 40%的游客不知道东湖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 80%的游客在游览过东湖后, 表示东湖文化底蕴欠缺。虽然目前东湖的地理景观已呈现较多数量, 但景观的形象主题欠缺, 特色不鲜明。文化景观都只是楚文化物质形态的体现, 没有形成具体的游览、娱乐项目, 对游客意识冲击小, 游客的参与度较低, 并且各个产品之间联系不够紧密, 没有形成以楚文化为核心的神化奇异主题系列。

2.资源要素分散。

东湖景区的要素种类丰富, 有山、水、历史建筑和楚文化建筑等, 但在资源要素的开发上, 东湖的发展思路并不连贯和清晰, 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造成景区内景点分散, 各自为政, 各要素之间未形成有效的互补。在景观的设计上, 东湖景区没有创新性, 不能吸引高端消费者长期逗留。东湖资源要素丰富的优势并未转化成为旅游产品的优势和竞争的优势。

3.缺少旅游品牌。

实施品牌战略, 不仅是旅游开发的效益化选择, 更是培育景区核心竞争力和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要。东湖景区的发展与资源同质的其他景区相比, 略显迟缓。这主要是, 东湖景区特色不明、主题不清和开发盲目所造成的。东湖旅游品牌的缺乏是造成东湖风景区无法凸显其特色和优势的直接原因。

4.对经济的贡献度和拉动作用有限。

虽然高端旅游并不等同于豪华旅游和奢侈旅游, 但与旅游市场中的平均水平相比, 高端旅游消费者的平均支出水平是明显高于一般旅游的。一个景区如果能有效地利用资源, 合理发展高端旅游, 不仅对该景区, 对该景区所属地域的经济拉动和经济贡献作用也会呈几何级数增长。但由于前面所述的种种原因, 东湖景区并未形成对高端旅游人群的吸引力, 所以景区的收入主要表现在门票上, 但就目前武汉市的人口规模来看, 东湖景区的年门票收入还不到1亿元, 与其他景区如西湖差距还很大。

四、发展高端旅游的思路

1.突出特色。

东湖景区的有两大特色。一是物质资源要素, 主题是“水”, 东湖是国内乃至世界湖域面积最大的城中湖, 其水质在30年前清澈见底。只是近年由于湖水养殖, 湖区周边村民的生活垃圾倾倒, 风景区的管理不善, 才导致东湖水域的水质逐渐恶化。东湖风景区应做足“水”文章, 发展回归大自然情调、渔家小院式的休闲渔业, 让游客在织网、泛舟、垂钓、网捕、投饵喂鱼等活动中, 亲身体验渔家的风情和气氛;开发一系列以“水”为主题的休闲项目, 如湖上快艇、湖上冲浪、水上乐园等。二是楚文化特色, 高端旅游产品就是体验性、时尚性、变化性、创新性的结合, 并且要求包含文化内涵。东湖景区的高端旅游就是要求把楚文化特色形象具体化, 开发成可参与项目, 邀请高端游客的深度体验, 把楚文化穿插在旅游的整个环节, 如举办大型的楚文化节, 引进以楚文化为核心的东湖龙舟游乐项目, 举行大型的楚文化表演等等。

2.树立品牌。

武汉市是我国中部的一座中心城市, 人口超过800万, 东湖景区周边就有武汉大学等多所高等学府, 市区还有武汉旅游学校等中职学校, 他们为武汉的旅游业培养大量的多层次的专业人才。从人力资源看, 这也是东湖景区发展高端旅游的优势之一。东湖风景区可以在人才资源上进行整合, 与当地信誉好的旅行机构密切联系, 聘用和引进“智能型”旅游服务人才。还可以采取“订单式”培养, 与各院校签订人才培养合同, 让各院校的旅游专业针对东湖景区的创新、特色方面对人才进行专业培训, 比如旅游服务的经验技巧, 岗前、岗位培训, 素质培训, 还可以与国外培训机构合作, 在人才的创造力方面吸收国外经验。

3.做透宣传。

东湖风景区要联合旅行机构对景区的特色大力宣传。可以使用各种媒体组织和各类媒介, 突出宣传楚文化的内涵和具体表现形式, 请广告界的专业人士为东湖设计出景区形象, 并对各种宣传资料进行把关。还可以邀请海外旅游批发商和媒体团前来参加各种主题活动;加大景区的海外促销和展览力度;通过申办大型会议促使各层次旅游者参加:组织策划旅游黄金周、大型旅游活动, 并设立专项资金予以鼓励。

4.规范服务。

东湖景区应该与旅游服务行业协会等行业组织或机构密切合作, 整体制定旅游的行业规划, 出台相关的旅游行业规章, 规范行业内组织和从业个人的行为。严格禁止欺客宰客现象, 在追求景观效益最大化过程中, 还要严格按照景区容量, 合理控制游客人数, 并加强对景区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新开发项目要切合景区的特点, 原有的景区游乐项目应适时更新, 加入新的元素。联合旅游服务中的其他机构, 为游客提供吃、住、行、购、娱的高端一条龙服务。

参考文献

[1]陈燕婷.对东湖风景区景点规划的几点建议[J].企业技术开发, 2010, (2) .

[2]喻学才, 王健民.高端旅游的基准与标准探讨[J].旅游科学, 2006, (4) .

[3]杜海忆.我国高端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武汉大学学报, 2007, (5) .

[4]张凤玲, 岑磊.旅游供应链可靠性评价模型分析[J].商业时代, 2010, (20) .

旅游要素资源 篇2

一、大力整合旅游发展要素是发展旅游经济的必然趋势第一,大力整合旅游发展要素,是旅游经济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旅游经济是一种行业跨度大、产业关联度高的复合性经济,具体包含“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旅游业本身所具有的这种属性,客观上要求必须对其六大要素进行合理配置,有效整合。否则,就会因为某一个环节的“瓶颈”制约,引发起一种连锁效应,制约整个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由于旅游消费者(游客)层次不同,对同一要素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以住宿为例,有的游客要求豪华,有的游客要求经济,还有的要求方便,等等。游客的这种多样性、个性化需要,客观上要求不仅要对旅游各要素之间进行整合,而且要求对同一要素也要不断进行整合。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力整合旅游发展要素,实际上是旅游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第二,大力整合旅游发展要素,是实现旅游经济向集约方向发展的根本途径。旅游经济是一种开放式经济,在发展初期,普遍带有粗放经营的特点,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但是,随着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粗放式的旅游经营已很难给经营者带来效益。因此,实行集约式经营已是大势所趋。通过大力整合旅游要素,既可以促进提供不同服务的旅游企业实现优势互补,形成集聚规模效应,又有利于提供相同和不同服务的各个旅游企业共同组成一个地区的整体旅游形象,增加整体旅游吸引力,同时还能够提高一个地区水、电、路、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节约经营成本,提高投资回报,等等,这些正是实行集约式经营所追求的理想目标。因此,大力整合旅游发展要素,究其实质就是在旅游领域实行集约经营。第三,大力整合旅游发展要素,是创新产品、提高招徕游客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市场充分发育之后,产品创新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同其他产品一样,旅游产品也必须依靠不断创新才能招徕、吸引游客,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一般而言,创新旅游产品主要就是对不同景区景点进行挖掘、进行整合。如古隆中,根据编排组合不同,可以成为“三国旅游”产品的一部分,也可以成为“诸葛亮”旅游产品中的一部分,还可以作为“中华名人”旅游中的一部分,甚至还可以作为“中华智慧之星”旅游产品中的一部分,等等。因此,创新旅游产品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对旅游发展最基本的要素——旅游景区进行不断整合的过程。换句话说,不断整合重组旅游景区景点,本身就是对旅游产品进行创新。因此,离开了对景区景点的整合,旅游产品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旅游经济发展也势必会走入死胡同。

二、襄樊旅游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迫切需要通过大力整合旅游要素来解决近几年来,襄樊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载体,大力实施“一把手”工程,使旅游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截止2003年底,全市共发展起对外开放的旅游景区29处,旅行社26家,涉外星级宾馆52家,各类旅游团队接待推荐单位17家,旅游从业人员达到13000余人。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行业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也日趋突出,主要表现为:一是旅游业的发展要素及内部结构不尽合理。集中表现为旅游购物、旅游娱乐、旅游交通等要素行业十分薄弱,全市100多家各类旅游企业中,甚至没有1家合乎规范的旅游车船公司、旅游购物商店和旅游娱乐场所,与宾馆饭店、旅行社和景区等要素行业存在着严重不对称性。这种结构失衡的状况不仅在“游、购、娱、食、住、行”旅游六大要素明显存在,而且在同一要素行业、同一区域布局之中也不同程度存在,如酒店、景区分别以二星、三星和1A、2A居多,一星、四星和3A、4A属凤毛磷角,又如我们的26家旅行社,八成以上都分布在市区,且只有1家国际社,等等。凡此种种,已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产业素质提高。二是旅游产品的品种结构过于单一。目前,全市虽然开发出了襄樊名城一日游、汉江水上一日游、荆山原始生态三日游、薤山、温泉休闲度假等一批旅游产品,并已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从产品类型看,襄樊旅游产品全部以观光产品为主,结构单一,没有形成观光产品、度假产品、专项产品、特种产品等成龙配套的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三是襄樊的旅游景区、项目对游客缺乏吸引力。经过多年建设与发展,目前,襄樊虽然已经拥有29家对外开放的旅游景区,但是,由于这些景区既非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等垄断性的旅游资源,又非我有人无的独具创意的特色旅游项目,知名度十分微弱。因此,很难激发200公里以外的中远程游客专程前来旅游观光的兴趣。以襄樊唯一的国家4A级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诸葛亮隐居地古隆中为例。古隆中虽然为襄樊独有,但是诸葛亮遗迹全国比比皆是,如南阳卧龙岗、成都武候祠等,论规模、论名气都比古隆中要大,游客要了解诸葛亮来古隆中的可能性自然会小之又小。这些问题,都直接制约了我市旅游经济快速发展,迫切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整合进行解决。因此,大力整合旅游发展要素,是襄樊快速发展旅游经济的唯一选择。

旅游教育要素构建研究 篇3

1 研究背景

1.1 旅游教育发展的成果

自20世纪90年代,旅游业就开始快速发展,到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产业之一。高等院校培养旅游方面的人才规模显著增加,在专业建设,学科成就,人才培养方面都有不小的进步,逐渐形成了涵盖职高、中专、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各个层次的全面的旅游教育体系,覆盖了休闲、交通、会展、文化遗产、地理等各个专业较为完善的旅游学科体系。表1中的数据显示了我国近四年旅游院校和学生人数的增减情况,总体上看旅游院校数量呈上涨趋势。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这就需要更多的旅游人才来投身于中国的旅游事业。而从近几年的发展来看我国旅游人才培养和建设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对促进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提高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2 旅游教育发展的不足

在旅游教育日益发展成熟的同时,不少问题也日渐浮出水面,旅游人才培养方面出现了有效供给不足,结构不尽合理,整体素质偏低,区域分布不均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与高等教育的教育模式存在一定关系,旅游教育是当今培养旅游人才的主要方式之一,课堂中教育目标的分析、教育内容确定、教育方法的采用等教育要素,都会影响到旅游人才素质的培养。因此,要想培养出令市场满意的旅游人才,当下任务是对高等院校中旅游教育的各种要素的改革。而旅游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改进和完善旅游教育方案,为旅游业培养更加优质的服务人员贡献自己的力量。

2 旅游教育要素构建出现的问题

教育学上讲的教育要素主要包括教育目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即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和教育媒介。其本质就在于以师生合作为基础,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主动掌握知识基础上的身心发展过程,这是一种具有教育性的过程。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任何一种教育要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甚至会影响到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所以,在旅游专业的教育过程中要及时发现问题,才能找准方向加以分析,对症下药。

2.1 旅游教育目标模糊不清

众所周知,中专及大专等专科院校着重培养操作型人才,属职业教育。本科及以上重点培养理论型人才,属普通教育。然而,现实的问题是操作型人才动手能力不强,理论型人才专业知识不深,导致人才素质方面的“不伦不类”。对究竟是培养研究型人才还是实践型人才的问题上一直摇摆不定。很多学校采用“3+1”教育培养模式,即三年理论学习,一年实践学习。这种模式对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一定优势,但是无法摆脱学不致用的处境。旅游教育属应用性很强的新型学科,因此具有不同优势的学校在培养人才的素质方面的目标设置上也有所不同。比如外语学院较注重人才的语言技能的培养,经济院校则关注学生经济意识的培养。

2.2 旅游教育内容广而不精

旅游人才在培养过程中,要教授经济、人文、地理等各方面的知识,在设计相关旅游学科时,也需教授导游基本知识、旅行社基本知识、酒店管理等众多知识的综合。而在短短的大学四年甚至三年过程中,要学这么多内容比较困难,而且这些知识如果不及时巩固,最后等于白学。很多学校开始的选修课和知识拓展课比重低且系统性差,不能拓展学生专业课程以外的其他相关专业知识,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后续实习实践时间较多,用在学习理论知识上的时间较少,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中虽然了解了很多专业知识,但要想深入研究却很难。一些列因素导致很多旅游专业出身的人才最终跨行就业,出现了旅游业对人才需求旺盛,学生的就业积极性却不高的矛盾现象。

2.3 旅游教育工作者教育水平相对薄弱

随着旅游教育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学生人数的增加,对于教师队伍的素质要求会越来越高。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旅游专业教师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具有相应实践经验的教师较为缺乏,这也是导致了所教出来的学生不能很好的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具体实践的主要原因。教师的学历水平偏低,不少教师都是“半路出家”,大多都是从经管、地理、历史等专业转轨嫁接而成。专业教师数量少,每位教师都要上很多门专业课程,这直接影响到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师中有过留学经历的也在少数,随着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未来对有高学历,高层次,留学经历教师的需求将不断上升。

(资料来源 :根据 2009—2012 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整理得出)

2.4 旅游专业学生自身无明确定位

很多学生在选择旅游专业时不是很了解该专业的具体内容,错误地认为该专业就是游山玩水。进校后才发现并非如同自己想象那样可以四处游玩,还是要在课堂上学习大量纯理论知识,因此期望值大大降低,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的比较消极,导致理论基础不扎实,实践能力不强,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甚至最后失去自我,最终什么也没学到,浪费了宝贵时间。

2.5 旅游教育过程中的方法缺乏创造性

众所周知,旅游管理专业所包含的酒店和旅行社两个方向都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两个方面,而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大部分教育工作者都采用“满堂灌”的教育方法,教师读课件,学生抄笔记 ;理论分析多,案例学习少。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决定者,学生只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和信息接收的机器,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旅游专业的教育方法也逐渐褪去了其应有的创新性。学生的实践技能得不到锻炼,对专业的兴趣越来越匮乏,这样的教育方法不仅是对知识的亵渎,更是对学生的摧残。

2.6 旅游教育评价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学科考试作为一种检测人才素养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有效手段,但如果过分夸大其作用,就会滋生功利主义,这对学校人才的培养是很不利的。当今我国教育中主要还是以分数来评定人才的成长,教育评价的主体还是一批教育工作者,这种评价主体和评价标准对培养全面发展的旅游人才和其他行业的高素质人才是无益的。分数只能衡量学生在知识掌握层面上的水平,对其技能和问题解决等创造性能力却起不到很好的作用。在旅游教育上,如果只注重学生理论方面的学习成果而忽视其他,那就会离旅游教育的目标越来越远,最终迷失方向。

3 旅游教育要素的科学构建

面对当今和未来世界的需求,旅游教育应该培养的是理论和实践双优的高素质人才,只有提出高要求,才能满足经济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行业的要求。旅游人才的培养场地主要在课堂,而课堂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系统,实现两个主体之间全面的心灵对话,构建学生完满的精神世界。所以,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旅游人才,必须要十分注重教育的过程。

3.1 明确培养目标,加强专业培养

经济全球化的蔓延与普及,使得旅游业的发展处于一个更加开放多元和激烈的环境,更加专业化的人才也被市场急需。因此,和旅游相关的更多细小的专业类型要被划分出来。国内旅游发展现状表明,目前旅游行业急需三大类人才 :熟悉掌握出境旅游业务和境外旅游策划、项目开发、组团调度、擅长同外国领事馆打交道以及在异国他乡迅速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的“最抢手型人才”;宾馆、旅行社的部门经理,这是目前的“最急需人才”;中西餐厅厨师、餐饮客房服务、前厅礼仪接待等技能人才—“最大量需求人才”。因此,有关高校在招生并开设相关课程时,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明确本专业本课程或本节课在课程体系中得地位和作用,明确通过相关学习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价值观有何作用,对其未来就业和发展有何效果。所以,各所院校可以采取大方向招生,小方向培养的方法。

3.2 改革课程体系,体现时代气息

旅游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因而旅游院校要保证培养出来的旅游人才要有很强的适应性,能有效的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过程,并符合旅游业发展要求,所以在教育中要对课程体系进行科学设计和实施,体现“基础性、系统性、实用性、稳定性和一定的先进性”。现有一种模块式课程体系,即以基础课程为基础,以专业课程为主体,以相关学科课程为延伸。基础课程主要承担专业学习的基础建设任务,专业课程主要为学生了解并掌握旅游管理的专业知识提供帮助,为学生具备专业应有的知识、能力和情感奠定基础。相关学科课程旨在提升旅游专业以外的其他方面的素养,提升学生的整体实力,因此分配好拓展知识课、选修课和专业课公共课之间的时间显得尤为重要。除此以外,旅游专业的应用性很强,还需要加强实践课程的环节设计。

3.3 加强师资培养,提升专业素养

教师一职在师生互学互教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保证旅游教育质量、旅游人才素质的关键。因此,优化师资结构,培养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高深的专业技能、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具佳的双师型教师是培养高素质旅游人才的先决条件。南澳的旅游专业教师须具备与所教授课程相对应的五年同行工作经验,其次要有相应的资格证书、学位证书和文凭。发达国家从事旅游教育的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普遍占教师总数的50% 以上,有的几乎达到100%。所以,丰富的行业经验是教师入行的有效通行证。我国旅游院校可采用“引进”、“培养”、“国外进修”三种方法来培养符合旅游业发展的专业型教师队伍。

3.4 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兴趣

旅游课堂互学互教的过程中要说明一节课的教育目标,分析本节课对学生的认知、技能和价值观有何影响、分析本节课对学生的未来学习和工作有何作用、分析本节课在教育体系中得重要地位。让学生对自己学什么、为什么学以及怎样学有清晰的认识。很多学者如今都提倡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教育模式,即产业、学校和研究机构相互合作,发挥各自优势,三者相结合共同促进旅游人才的培养。锦江国际理诺士饭店管理学院就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它不仅局限于传统的教室,还有实习厨房、糕点厨房等,设置了多样的实践操作基地。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理论知识,更能在多样化的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

3.5 更新教育方法,进行实践教学

传统的教育方法过分重视所学内容的知识性、系统性,忽视实用性、有效性。导致旅游专业的毕业生踏入社会甚至在社会摸打滚爬了几年都不能很好的将所学知识高效的运用于实际操作过程。因此教育过程中方法的运用能有效的培养出企业和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造就“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总体优化”的旅游创新人才。我们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发现法、建立校园旅游实践中心等教育方法来培养优化旅游人才。

3.6 改革评价制度,促进全面发展

针对现有的以学生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的评价方式出现的弊端,旅游教育工作者应努力探讨多种注重过程性评价的评价手段,综合考察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在最后的评价中,教育工作者需倡导构建“以发展为本”的学生评价体系、以质性评价模式取代量化评价模式,鼓励旅游专业的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发扬合作精神、重视学生的思维的过程,更加注重学生的品德、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4 结语

农业资源要素 篇4

新华网北京1月31日电(记者车玉明、董峻)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7个中央一号文件31日由新华社受权发布。这个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推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强农惠农新政策,强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是其最大亮点。

一号文件全文约12000字,从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加快改善农村民生、协调推进城乡改革、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5个方面,着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努力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文件强调,2010年的农业农村工作,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农业农村工作,继续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新的贡献。

文件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强化近年来“三农”工作的好政策,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原则和措施:

——对“三农”投入首次强调“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这一要求不仅确保“三农”资金投入的总量,更确定了比例要稳步提高。

——扩大了马铃薯良种补贴范围,新增了青稞良种补贴,实施花生良种补贴试点,把林业、牧业和抗旱、节水机械设备首次纳入补贴范围。

——首次提出要在3年内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拓展了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政策性资金将有更大的“三农”舞台。

——大幅度提高家电下乡产品的最高限价,允许各地根据实际增选一个品种纳入补贴范围,补贴对象也扩大到国有农林场区职工。

——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补助资金,提高产粮大县人均财力水平,这将有利于提高我国800个产粮大县的种粮积极性,维护我国粮食安全。

旅游要素资源 篇5

一、中山市旅游资源介绍

中山拥有33个旅游资源区, 5个旅游资源带, 90个旅游资源独立点。以翠亨村名人、孙中山故居、中山纪念公园、中山纪念堂等为主的优良级旅游资源, 构成中山旅游开发的核心支撑。整体旅游资源的类型、数量和总体质量较高, 其中精品级与优良级占总数的10.9%, 对中山市旅游资源的开发起着决定性作用。精品级旅游资源 (孙中山故居) 1个, 占旅游资源总数 (130个) 的0.8%;四级和三级为优良级旅游资源, 总计13个, 占旅游资源总额的10.2%, 多为城市观光游憩区、山地生态旅游区和产业观光镇区等基本类型, 类型比较丰富, 对游客具有较大吸引力;二级和一级为普通级旅游资源, 共38个, 占旅游资源总数的30%, 其数量大, 类型也多, 几乎涵盖了所有类型的旅游资源, 但此类旅游资源质量水平不高, 知名度也较小。

二、调查问卷设计发放与回收

(一)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根据旅游六要素理论结合中山市旅游业相关情况, 编制了30个项目作为测量指标, 具体来源如下:一是通过参阅国内外的学者对有关旅游目的形象感知研究的文献, 参考其中主要的衡量指标;二是根据中山市的旅游业发展情况, 并与中山市的旅游从业者进行讨论, 结合理论基础编制出契合中山市旅游目的地实际情况的形象测量指标。

本次问卷调查采用了简单随机抽样调查方法, 为了提高本次调查的说服力, 调查的最小样本容量根据样本量计算公式, 设定本次调查的可容许误差E为6%到7%之间, 计算出本次调查的样本数为237个, 即最少应该发放237份调查问卷。

(二) 调查问卷的回收与处理

本次问卷调查工作, 开展于2014年2月份, 通过两种方式共发放360份调查问卷, 问卷发放和回收统计结果见表1:

三、中山市旅游形象游客感知的测量指标分析

(一) 游客对“食在中山”的形象感知

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 结合中山市餐饮业概况分别选用五项餐饮测量内容, 根据调查问卷结果中游客对被调查指标的同意度评分情况进行分项累计计算, 得出各项总和分数以及各分项的均值。其中, 各项测量指标均值介于0~5之间, 能够直观看出游客在中山旅游“食”方面的形象感知。

图1可以看出, 游客对“食在中山”各项感知测量指标的同意度得分均值能够比较直观地反映出游客对在中山市的旅游中饮食方面的五项测量指标相对应的游客的具体形象感知情况。五大指标中只有一个指标的游客感知是呈现正面赞同态度的, 而其余四个指标的游客感知都是呈现中立态度。其中, 五项感知测量指标均值相差不大而且都大于2.4分, 而均值大于3.5分的指标只有“拥有独具特色的传统美食”是处于正面赞同态度;其余四个指标同意度均值介于2.4~3.4之间是处于中立的态度。按照游客同意度均值由高到低顺序对游客在“食”方面的形象感知测量指标排序, 呈现为:“拥有独具特色的传统美食”, “旅游目的地拥有知名的特产”, “餐厅饭菜口味合胃口”, “知名餐饮连锁集团数量多, 地方特色的餐馆数量多, 种类多”, “用餐环境卫生整洁”。

在旅游饮食的五项相关测量指标同意度均值排序中可以看出, 游客对中山市的独具特色的传统美食和知名特产方面的同意度相对比较高, 而对“餐厅的饭菜口味合胃口”、“知名餐饮连锁集团数量多, 地方特色的餐馆数量多, 种类多”和“用餐环境卫生整洁”三个指标的同意度较低。饮食活动是构成旅游活动的六大影响之一, 结合人口统计特征-中山市游客客源市场来源的分析, 国内旅游客源市场中, 广东省内的占84.83%, 广东省外的占15.17%;入境旅游客源市场中, 三个行政特区占12.11%, 总计适合粤菜为主食菜系的游客人数占总样本量的95.65%, 其他饮食菜系的游客占4.35%。排除4.35%以其他菜系饮食习惯为主的其他地区游客, 在对餐厅饭菜口味不满意的游客中, 超过六分之一的饮食习惯主要是以粤菜为主, 所以在饮食习惯相同的前提下, 对餐厅饭菜口味不满意是客观非人为因素的评价, 应是餐厅经营者与掌厨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对于用餐环境卫生方面, 游客的同意度得分均值排名最低, 游客感知相对较差。因此中山市旅游餐饮的用餐卫生环境是亟需改善的, 同时餐厅的饭菜口味以及地方特色的餐馆数量、特产的知名度等方面的形象感知, 游客的同意度得分均值呈现中立态度, 因此这些方面的游客体验也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二) 游客对“住在中山”的形象感知

旅游住宿的形象感知测量内容有5项, 各项测量指标均值介于0~5之间, 能够直观看出游客在中山市旅游中“住”方面的形象感知的实际情况。图2可以看出, 五项感知测量指标均值相差不大而且都大于2.4分, 而均值大于3.5分的指标只有一个——“住宿地的地理位置好”, 其余四个指标同意度均值介于2.4~3.4之间, 也就是说五大指标中, 只有一个指标的游客感知是呈现正面赞同态度的, 而其余四个指标的游客感知都是呈现中立态度。按照游客同意度均值由高到低顺序对游客在“住”方面的形象感知测量指标排序, 呈现为:“住宿地的地理位置好”, “住宿地类型齐全有多种选择, 知名酒店的数量多”, “住宿地的设施设备的配套程度高”, “住宿地的卫生及安全保障情况好”, “住宿地的商务、康乐服务周到”。

由此可见, 游客对中山市的住宿地的类型选择以及地理位置和住宿的配套设施设备这三个方面的同意度相对比较高, 而对住宿地的卫生及安全保障和商务、康乐服务这两个指标体验中的同意度相对较低。这就说明在中山市旅游的大多数游客对住宿的硬件方面感到相对满意, 反而对住宿地的软件服务方面体验相对较差。

(三) 游客对“行在中山”的形象感知

在图3中, 游客对“行在中山”各项感知测量指标的同意度得分均值能够比较直观地反映出游客对在中山市的旅游交通方面的五大测量指标相对应的游客的形象感知具体情况。其中五项感知测量指标均值相差不大而且都大于2.4分, 均值处于3.5~5分的指标没有, 五个指标的同意度均值介于2.4~3.4之间, 也就是说五大指标中, 全部都是呈现中立态度的。按照游客同意度均值由高到低顺序对游客在“行”方面的形象感知测量指标排序, 呈现为:“乘车站点方便好找”、“旅游景区停车位的数量多及安全性高”、“旅游信息查询方便, 预约准确、便捷”、“抵达旅游目的地的交通种类较多, 方便快捷”、“各种交通工具数量多, 设施舒适、方便, 交通安全性高”。

由此可见, 具体在旅游交通的五项测量指标中, 游客对中山市的乘车站点比较好找的同意度相对比较高, 而其它的四个体验指标中的游客的同意度均值基本持平, 同意度相对较低。不过五个指标的同意度均值没有大于3.5分的, 故此游客对“行在中山”的感知总体是持中立态度。

(四) 游客对“游在中山”的形象感知

在图4中, 游客对“游在中山”各项感知测量指标的同意度得分均值能够比较直观地反映出游客对在中山市的游览方面的六大测量指标相对应的游客的形象感知具体情况。其中六项感知测量指标均值都大于2.4分, 均值处于3.5~5分的指标有“旅游目的地有著名的人文景观、悠久的历史、传说故事”和“当地居民态度友好、热情礼貌”, 其余四个指标的同意度均值都介于2.4~3.4分之间, 也就是说六大指标中, 有两个是呈现赞同态度的, 四个是呈现中立态度的。按照游客同意度均值由高到低顺序对游客在“游”方面的形象感知测量指标排序, 呈现为:“旅游目的地有著名的人文景观、悠久的历史、传说故事”、“当地居民态度友好、热情礼貌”、“旅游目的地基础配套设施齐备、完善”、“旅游目的地有著名、优美的自然景观”、“旅游景区工作人员的服务周到、投诉处理及时”、“旅游景区的卫生间设置数目多、便捷”。

由此可见, 具体在游客游览活动体验的六项测量指标中, 游客对“旅游目的地有著名的人文景观、悠久的历史、传说故事”和“当地居民态度友好、热情礼貌”的同意度相对比较高, 而其它的四个体验指标中的游客的同意度相对较低。六个指标中, 有两个指标的游客感知是正面赞同态度, 而其余四个是中立态度, 故此游客对“游在中山”的总体感知, 是持中立态度, 赞同态度稍弱。

(五) 游客对“购在中山”的形象感知

在图5中, 游客对“购在中山”各项感知测量指标的同意度得分均值能够比较直观地反映出游客对在中山市的旅游购物方面的四个测量指标相对应的游客的形象感知具体情况。其中四项感知测量指标均值没有低于2.4分的, 均值处于3.5~5分的指标没有, 四个指标的同意度均值介于2.4~3.4之间, 也就是说四大指标中, 全部都是游客的感知呈现中立态度的。按照游客同意度均值由高到低顺序对游客在“购”方面的形象感知测量指标排序, 呈现为:“充足的购物时间”、“知名品牌店铺的数量多及分布集中, 拥有相当集中的商业中心及购物区”、“旅游购物场所经营管理情况好”、“特产及纪念品种类多、精美、高档”。

由此可见, 具体在旅游交通的五项测量指标中, 游客对“充足的购物时间”和“知名品牌店铺的数量多及分布集中, 拥有相当集中的商业中心及购物区”的同意度相对比较高, 而其它两个指标中的游客的同意度相对较低。不过四个指标的同意度均值没有大于3.5分的, 所以可以说对“购在中山”的游客感知, 总体是呈现中立态度。

(六) 游客对“娱在中山”的形象感知

在图6中, 游客对“娱在中山”各项感知测量指标的同意度得分均值能够比较直观地反映出游客对在中山市的旅游娱乐活动方面的五大测量指标相对应的游客的形象感知具体情况。其中五项感知测量指标均值都大于2.4分, 均值处于3.5~5分的指标没有, 五个指标的同意度均值介于2.4~3.4之间, 也就是说五大指标中, 全部都是呈现中立态度的。按照游客同意度均值由高到低顺序对游客在“娱”方面的形象感知测量指标排序, 呈现为:“旅游娱乐商业场所经营管理情况良好”、“餐厅、购物、住宿地服务人员专业、细心、周到”、“旅游地特色文艺演出丰富”、“旅游目的地夜生活活动丰富”、“娱乐项目种类繁多”。

由此可见, 具体在旅游娱乐活动方面的五项测量指标中, 游客对“旅游娱乐商业场所经营管理情况良好”的同意度相对较高, 而对“娱乐项目种类繁多”的同意度相对较低。不过五个指标的同意度均值没有大于3.5分的, 所以游客对“娱在中山”的感知, 总体是呈中立态度。

四、中山市旅游形象游客感知调查的结论

(一) 六要素的游客感知水平具有明显差异

由图7可以看出, 旅游活动的六要素里面, 游客对中山市的“食”方面的同意度均值最高, 游客感知相对较好, 而游客感知最差的是在“购”方面。整体上看, 游客感知比较好的有三个要素, 它们分别是:“食”、“住”以及核心要素的“游”, 而相对游客感知较差的三个要素是:“娱”、“购”和“行”。因此可知, 六要素的游客感知水平, 其中旅游餐饮方面是最高的, 最低的是旅游娱乐方面。

(二) 游客对中山旅游形象的总体感知一般

综上, 游客对中山市旅游形象的总体感知是:在旅游餐饮、住宿和游览方面总体上呈现中立态度和微弱的赞同, 而在旅游交通、购物、娱乐方面是总体上呈现出中立的态度。

上面分析总结出的中山市旅游形象的游客感知是在六个要素同等重要的情况下得出的结论。其实, 在中山市的旅游形象, 旅游六要素里面的六个方面并不是同等重要的, 它们各自在旅游形象中占有不同的比重, 也就是说每个要素的权重是不同的。所以通过权衡六个方面对中山市旅游形象的主要程度分析可知:游客对中山市旅游形象的总体感知呈现中立态度, 总体感知情况一般。

(三) 中山市游客感知形象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一是客源市场方面, 随着新的休假制度的实施, 市民出行频率增多, 更加追求舒适体验性的旅游经历, 但中山市目前的旅游产品仍以观光旅游为主, 深度体验类的旅游产品仍很缺乏, 很难满足游客们想在旅游城市多停留几天游玩的愿望。

二是经济方面, 从中山经济发展方向可以看出, 目前第二产业的发展占整个国民总值的60%以上, 而旅游事业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作用虽然有了提高, 但是没能成为发展的主导产业, 这大大影响了到访游客的形象感知。

三是交通方面, 整个城市的交通运输网络构建不全面, 地理区间因素导致最大的交通缺陷就是缺少机场的建设, 而且城乡之间的主要交通方式是公交车运输, 公交运输最大的缺点就是“站站停”耗时长又不舒适;快速公交虽有比普通公交省时的优点, 但拥堵的道路未能体现优点, 加上快速公交只运营于个别乡镇, 座位的数量有限、到车班次有限、旅客候车时间长等缺点导致行程缺少自由性和快捷便利。

(四) 应采取多种措施提升游客感知形象

通过对中山旅游形象的游客感知的调研和分析可以看到, 中山市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 突出的表现就是游客感知到的中山市的旅游形象缺乏特色, 缺乏吸引力, 因此如何将中山市旅游资源的魅力转化为游客可以感知到的旅游产品的吸引力, 将是未来中山市旅游业发展应重点关注的问题。近期来看, 可以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来提升游客的感知形象, 如对外加强旅游形象方面的宣传, 对内围绕旅游六要素进行旅游业的优化升级, 同时对整体旅游目的地的硬件设施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进行优化提升。

参考文献

[1]Gunn, C.Vacation scape.Austin:Bureau of Business Research[M].University of Texas, 1992:83-97

[2]Kotler P, Haider D, Rein I.Marketing Places:Attracting Investment, Industry, and Tourism to Cities, States and Nations[M].New York:The Free Press, 1993:25

[3]李天元.旅游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33-35

[4]Likert, Rensis.A Techniqu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Attitudes[J].Archives of Psychology, 1932 (140) :1-55

旅游要素资源 篇6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旅游者的旅游理念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名胜古迹”已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原始自然风貌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 休闲式、探险式等释放个性的旅游逐渐成为时尚, 各地便利的交通, 使得自驾车出游者越来越多, 他们追求没有约束、没有规律的旅游方式, 其目的就是要亲身体验或近距离接触原始古朴、粗犷豪放和富有野性的自然生态, 而我们青海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虽然我们缺少内地的山青, 但不乏高原的水秀, 人文景观的富丽堂皇不如内地, 但自然景观的雄浑壮阔内地却不及, 特别是青藏铁路通车以来, 乘火车游青藏高原的国内外旅游者迅猛剧增, 其中尤以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各国的游客居多, 吸引他们的就是青藏高原未被人工雕琢过的原始古朴的自然风貌。既如此, 作为旅游目的地之一的青海省将如何应对这一局势呢?笔者认为, 切实可行的方法, 还得从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的“六要素”出发, 紧密结合青海地域文化, 最大限度地来满足国内外旅游者的各类需求, 因为从根本上讲, 旅游是人的消费和休闲活动, 因此, 做好旅游“六要素”的文章, 就可以使旅游行业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这里, 青海省委常委、西宁市委书记王建军同志在去年调研西宁旅游工作时提出的“吃有绿色、住有暖色、行有个色、游有绝色、购有特色、娱有本色”的“六色”目标, 完全可以作为全省旅游行业全力践行的工作目标。下面笔者就如何践行“六色”目标, 谈一些浅见:

一、吃有绿色

就是要大力开发绿色食品, 让游客吃到高原纯净的美食。青海是“三江之源”, 高原圣地, 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无污染区之一。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 吃无污染的绿色环保食品已成为人们的奢望。因此, 我们要努力在绿色食品上创品牌, 吸引游客, 大打无公害绿色食品这张牌, 在深入挖掘种类的同时, 不断丰富其内涵, 使之成为系列旅游特产。

二、住有暖色

挖掘各类住宿资源, 让游客在温馨舒适的环境中甜美度过每一夜。在搞好硬件建设的同时, 还得注重软件服务, 牢固树立服务就是品牌, 服务就是旅游资源的意识, 努力在服务上下功夫, 具体地说, 就是既要建造现代化的宾馆、饭店, 也要大力发展具有民族特色, 适合各类游客住宿的接待服务场所, 形成特色, 形成品牌, 扩大影响, 满足游客需求。

三、行有个色

就是要满足各类旅游者的旅游行程需求。随着人们经济条件的改善, 私家车已成为现代都市人代步的工具, 进而逐渐成为旅游工具, 过去单一的通过乘火车或公共汽车出行旅游的局面正逐渐打破, 旅游交通趋于多元化。因此, 我们要针对青海地广人稀、旅游资源独特的特点, 通过完善基础设施, 积极为游客提供便利、便捷的交通服务。

四、游有绝色

合理开辟旅游线路, 向游客充分展示高原独特风貌, 游览高原绝美迷人的自然景观。青海旅游资源总量大, 类型多, 组合优良, 文化内涵丰富, 许多旅游资源为“中国之最”乃至“世界之最”, 是中国旅游业发展向西部转移的一个重要后备资源基地。因此, 我们要在合理开发资源的同时, 重点挖掘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 浓缩精华, 打造精品。具体地说, 就是对自然资源要以保持原貌为主, 做辅助性开发, 以起到锦上添花和画龙点睛的作用, 让游客充分享受大自然带来的乐趣。而对人文资源则以挖掘为主, 尽量突出历史文化内涵。近年来, 由于现代文明的冲击, 致使许多古代历史文化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和遗失, 城市开发建设也毁了不少古建筑, 虽然我们青海在这方面没有多少失误, 但挖掘民族民间文化的工作任重道远。因为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 各民族在保持相对独立的同时, 又交汇融合, 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 如回族、藏族、蒙古族、土族等民族的民族服饰、饮食、文化艺术等堪称一绝。还有青海花儿、塔尔寺酥油花、湟源排灯、撒拉族、土族的婚礼、藏族锅庄舞、藏戏等民族民间文化已纳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果将这些“瑰宝”与旅游紧密结合起来, 使其不断丰富完善, 发扬传承下去, 应该是功德无量之举。同时, 通过职业技术学校, 着力培育专门人才, 学习和掌握民族民间文化, 使之生命不息, 持续发展, 这也是十分必要的。

五、购有特色

就是通过开发青藏高原独特的旅游商品, 让游客购别具特色的纪念物品, 通过特色旅游商品扩大影响。目前, 我省旅游商品中工艺品、纪念品品种少, 附加值低。同时, 生产、经营旅游商品的企业少, 没有形成规模,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旅游经济的发展。因此, 我们要针对游客的需求来开发旅游商品, 结合旅游线路合理设置销售点, 努力使“购”与“游”融为一体。当然在商品开发中要注重融入文化内涵, 积极开发具有青藏高原特色的“名、优、特、奇、新”产品。

六、娱有本色

就是让游客参与和欣赏原始生态的民俗文化。青海的民族文化十分丰富, 尤以省会西宁最为突出, 由于民族文化和现代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 形成了独特的高原城市文化, 且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参与性和娱乐性, 这无疑给中外游客提供了直接参与、学习和了解的空间, 如互助土族风情园表演的土族婚礼节目, 藏族的锅庄舞等, 就是很好的例证。除此, 还有许多特定的文娱活动, “国际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中国青海郁金香节”, 既可让游客锻炼身体, 又充满情趣, 愉悦心情。

原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孙钢曾经说过:“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旅游看西部, 西部旅游看青藏高原。”相信青海未来的旅游业定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中国旅游业要览》.广东旅游出版社, 21新世纪版

[2]《中国西部大开发全书-开发方案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组编.人民出版社出版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运行要素分析 篇7

一、明确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

旅游产业发展目标定位是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运行开始的首要任务, 任何一个区域旅游产业发展都应建立包含一个或若干个核心目标和系列扩展目标在内的目标体系, 其核心目标一般为产业发展目标和实现产业在区域经济中作用和地位的贡献率目标;旅游产业发展的扩展目标涵盖文明发展、价值发展、社会结构发展和社会环境发展的社会发展目标。[1]民族地区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尤其要关注产业发展的扩展目标, 这是因为扩展目标的实现, 既是旅游产业经济目标实现的前提, 同时又具有独立的社会、文化和环境价值, 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依据。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目标定位一经确立, 便具有纲领性质, 其对于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具有不可动摇的指导意义,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每一环节都将在发展目标的框架内进行。

二、编制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是指在旅游产业要素发展现状调查评价的基础上, 针对旅游产业的属性、特点和发展规律, 并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趋势, 以综合协调旅游产业的总体布局, 关系内部要素功能结构以及旅游产业系统与外部系统发展为目的的战略策划和具体实施。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就是缺乏产业发展规划, 旅游产业的运行完全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 由于宏观层面的规划指导缺失, 在微观层面就表现为市场秩序混乱、旅游者投诉不断、自然环境遭受破坏等等。所以,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要谋求发展, 首要的工作便是编制区域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通过规划指导发展。

三、考量旅游产业供给要素

生产要素是维系国民经济运行及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生产要素, 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 现代西方经济学认为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企业家才能四种。实际上,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 技术也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要素投入生产。旅游业的生产要素囊括的范围非常之广泛, 它具体涉及到满足旅游者食、住、行、游、购、娱等六个方面的众多生产要素, 而对于民族地区来讲, 最为紧缺的首先要数资金;其次为人力资源, 即从事旅游行业相关工作的专业人才;再次为满足人们现代生活所需的各种要素。

(一) 资金

民族地区相对较小的经济总量, 决定了其在资金要素上供给严重不足, 必须借助外来资金要素的投入。要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吸引外来投资, 可以出台旅游投资优惠政策, 给予外来投资者税收、贷款等多方面优惠等民族地区旅游业吸引外来资金, 在引进外来资本的同时, 要努力开辟多种渠道实现区域内融资, 培育并引导区域内生资本流向旅游产业。对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来说, 产业发展基金是一条重要的资金渠道[2]。

(二) 旅游人力资源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要发展, 必须具备充足的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人力资源。为此, 首先要从本区域发掘旅游专业人才, 通过有效途径, 如职业培训中心、旅游院校等, 培养不同层次的适合不同岗位的专业人员;其次要通过优惠政策, 打造展示才华的平台, 以吸引区域外的各种旅游专业管理、技术人才不断流入。要加强对本区域少数民族居民的专业培养, 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 参与热情, 帮助他们实现在旅游行业就业。

(三) 现代生活服务设施及其他要素

民族地区在发展旅游产业的过程中, 必须充分考虑现代生活服务设施的配备, 如银行网点、邮政网点、移动通讯网点以及网吧等的设立, 这些设施的配备情况会直接影响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整体感知。

四、扶植旅游微观企业组织

旅游微观企业组织是旅游产业运行的真正主体, 只有微观企业组织的强大, 才可能有旅游产业的强大。因此,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运行的根本途径在于培育一批具有优势竞争力的微观企业组织。一般来讲, 人们把旅行社业、饭店业与旅游交通业并称为旅游产业的三大支柱行业, 这些行业中微观企业组织的发育程度标志着一个地区旅游产业的成熟度。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运行, 首先要有选择地扶植一批有竞争力的微观企业组织, 并通过它们的不断壮大带动整个区域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其次要进一步培育1-2个龙头企业, 形成大的企业集团, 使之具备较大的抗风险能力, 并有实力参与对外竞争。

五、提升旅游市场营销

旅游市场营销是旅游经济个体 (个人和组织) 对思想、产品和服务的构思、定价、促销和分销的计划和执行过程, 以实现达到经济个体 (个人和组织) 目标的交换[3]。旅游市场营销的四大因素包括: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及促销策略。

1.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 要立足本地旅游资源, 突出民族特色,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开发旅游者喜闻乐见的旅游产品, 特别对于富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要精心打造, 在激发游客参与度上多下功夫。

2.在旅游产品的价格制定上, 可以广泛应用心理定价、折扣定价、招徕定价等定价策略[7], 特别对于民族地区的特色手工艺制品, 可以尝试心理定价策略中的声望定价策略。

3.在旅游产品销售渠道的设计与安排上, 一方面要广泛采用传统的依靠旅行社销售旅游产品的策略, 并不断根据需要加以改进, 一方面要积极应用现代网络手段, 实现旅游产品的网上销售。

4.在旅游产品的促销上,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进行对外宣传促销的主体应该是地方政府, 由它们统筹使用相对较少的促销费用, 研究确立并对外宣传民族地区的整体旅游形象。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形象的定位及树立是其营销工作的核心, 而形象定位又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要考虑四个方面的问题: (1) 形象定位应以市场调查为出发点, 通过详细而周密的市场调查、市场分析, 深入了解并把握客源市场的消费倾向和旅游偏好, 找出定位的切入点; (2) 形象定位当立足于区域内的旅游资源特征; (3) 形象定位必须考虑本区域的历史文化特征及社区居民的参与互动; (4) 形象定位必须考虑本地区的竞争优势, 避免定位与竞争对手重复。

摘要:本文立足民族地区, 着眼旅游产业的运行机制, 列举并分析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运行的要素, 提出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高效运行必须从明确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编制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考量旅游产业供给要素;扶植微观企业组织;提升旅游市场营销等五个方面系统推进。

关键词: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运行要素

参考文献

[1]把多勋.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纲[J].旅游科学, 2005 (3) :10-15

[2]刘云.论民族文化旅游中的舞台真实[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07 (2) :71-72

环京津休闲旅游业六要素浅析 篇8

“行”是区域、景区、住宿、用餐、购物、娱乐的桥梁和纽带,“行”的时间长短、便利与否直接影响着游客的参观效果,环京津休闲旅游带紧环京津,不仅具有直接的距离优势,而且京津地区以其为重要的交通枢纽,京津地区的公路、铁路、航空交通,都是经由环京津休闲旅游带向四周辐射,如陆路交通就有9条铁路干线、10条高速公路、12条国道以及若干条省道等,成为京津对外陆路联系的必经之路,四通八达的交通,成为休闲旅游项目的重要依托。而且,今后一段时期,京津冀都市圈将继续完善以北京为中心的放射状交通系统,京津快速客运铁路的开通、京石快速客运铁路、京津唐秦快速客运铁路的相继开工,这些都将极大地促进环京津地区城市间的融合。但是,在推动“大融合”的同时,不能忽视小区域内的“融合”。部分区域基础设施不完善,区内部分城市之间,城市到主要景区之间,交通主干线到部分景区之间,尚未完全实现快速、便捷、舒适、畅通。重要景区路况等级低、交通环线不完善、配套设施缺乏维护,旅游旺季乘车难、停车难、交通拥堵、管理混乱等一系列衍生问题日益凸显,旅游质量大打折扣,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游客的吸引力。如,八达岭高速公路拥堵,张家口至保定太行山环线缺少,京珠高速公路至野三坡、涞源等许多太行山景区之间的干线公路的路况较差,支线航空严重滞后等,成为区域内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而“吃、住、娱、购”在六要素中起保障旅游档次和提升旅游品质的作用。“吃”和“住”为游客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游客的健康和心情的愉悦,进而关系到当地旅游的口碑。不同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能力、身份地位、需求层次的高低,对吃住档次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但主要集中在干净、整洁、卫生、特色、态度、口感等主要方面的需求上。根据对北京、保定、石家庄、秦皇岛的景区相关数据统计分析,游客对餐饮的改进需求点主要集中在清洁度、增加地方特色、改善服务态度和食物口感上(四地平均为23.84%、26.73%、17.75%、17.63%),住宿的改进需求点则主要集中于整洁度(京45.7%,石23.4%,保25.1%,秦22.6%)和服务态度上(京28.9%,石28.1%,保12.1%,秦13.6%)。以上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环京津地区“吃”、“住”方面存在的不足和急需改进的方面。从旅游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来看,“娱”和“购”不仅仅是提升旅游品质的前提,而且与旅游业的效益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体现休闲水平的高低,从旅游业中的“小角色”、“配角”将逐渐演变成“大腕”。但从取样景区客源市场在食、住、行、游、购、娱六方面消费水平都偏低,调研结果呈正态分布。以北戴河为例,游客“购”和“娱”的费用均值都集中于600元以下(游客“购”和“娱”的费用在600元以下的人数比例分别为58.82%和49.41%),而“行”和“游”的费用均值集中在600~1,000元(游客“行”和“游”的费用在600~1,000元的人数比例分别为39.76%和46.43%),这也与“环京津”景区仍以观光旅游市场为主,高层次、以休闲游为主的高端服务产品不多相印证。

环京津休闲旅游带有着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但是由于缺乏旅游资源的整合与联动,使其整体竞争力未能凸显。“游”要充分利用旅游带的资源,提升休闲游的质量和数量,形成错位发展。利用距离优势发展“行”的同时,加紧对配套设施的完善,避免衍生问题的出现。提高“娱”的参与性、体验性和休闲性,以购物拉动旅游经济的增长成为旅游带发展的不二之选。环京津地区可以休闲旅游业为支撑,结合该地区旅游六要素的发展现状及特点,相互融合,促进休闲旅游业在品质上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摘要:本文对环京津地区旅游六要素发展现状及特点进行分析,指出将旅游六要素进行融合,发展休闲旅游业,有助于该地区旅游品质的提升。

关键词:休闲旅游,环京津,六要素

参考文献

[1]赵惠娟,胡叶星寒.基于客源市场分析的“环京津休闲旅游带”开发建议[J].中国商贸导刊,2010.3.

[2]马德生,王丽芹.打造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的对策建议[J].商业研究,2009.387.

旅游要素资源 篇9

一、业态与旅游业态创新

(一) 旅游业态的概念

业态一词来源于日本, 大约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 最早应用于零售业。有学者将业态一词的英语翻译为“Type of Operation”。按照2004年实施的零售业态分类新标准 (GB/T18106-2004) 的定义, 零售业态是指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进行相应的要素组合而形成的不同经营形态。旅游业作为综合性的服务性行业有和零售业的共性, 即面向广大消费者并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伴随着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和深入发展以及旅游消费所呈现出的出游动机多元化、出行方式多样化、出游时间分散化等特征, 在旅游业内部不断涌现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型竞争方式, 由于对这些不断出现的新型竞争方式难以用传统的概念进行描述, 因此, 旅游学界将描述零售业的“业态”一词引入旅游业。

旅游业态及相关理论的研究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对旅游业态概念没有比较权威和统一的界定, 国内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杨玲玲、魏小安认为:旅游业态即指旅游企业及相关部门, 根据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 以及旅游者的多元化消费需求, 提供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各种营业形态的总和。邹再进认为:旅游业态是对旅游行 (企) 业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经营特色和经济效率等的一种综合描述。张文建认为:旅游业态是指旅游组织为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进行要素组合而引致的经营形式。

根据零售业“业态”的含义, 综合已有的研究, 结合旅游业的产业特性, 笔者认为旅游业态是指旅游行 (企) 业以创新为主要手段, 为满足不同的旅游消费需求而进行的相应要素组合而形成的不同经营形态的综合。

(二) 旅游业态创新

旅游业态创新是旅游业应对不断增长的大众化、多元化消费需求以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从旅游业态的内涵中可以看出, 旅游业态概念本身就包含着创新的理念和思想。根据熊彼特关于创新的定义, 旅游业态创新是把一种从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旅游产业生产体系中。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获得超额利润的过程。这种“新组合”包括新产品的开发、新市场的开拓、新生产要素的发现、新的生产经营过程的引入以及新组织形式的实施。旅游业态创新是在传统旅游产业“六大要素”的基础上, 以旅游产品、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的创新为主线, 重新组合资源和要素, 引入新技术、推出新产品、开辟新市场的过程。旅游业态创新意味着把原来的单一、粗放型的低端业态转变重组为复合、集约型的高端业态。旅游业态创新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对于我国实现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 提升中国旅游业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二、旅游业态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

旅游业态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是指那些参与、影响旅游业态创新活动的要素主体, 它们通过不同方式对旅游业态创新体系的运行产生作用。

(一) 旅游企业

在旅游业态创新体系中, 唯有旅游企业是以满足旅游市场需求为根本目的的。旅游企业是旅游业态创新的决策主体、投入主体、实施主体、收益主体和承担风险主体, 因而也是业态创新中最活跃的要素。旅游企业的创新理念、创新能力直接决定了旅游业态创新体系的创新绩效。

(二) 大学与研究机构

大学和科研机构是创新的知识库, 它们是从事科学研究、知识创新、技术开发及传播知识的主体, 在旅游业态创新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专业的研究机构, 他们有着一整套严谨、科学的方法和对国内外旅游业发展趋势的深刻认识, 他们对于引领旅游行业的发展和提高旅游新产品开发的成功率起着重要作用。

(三) 顾客

顾客不仅仅是旅游业态创新成果的使用者, 也是旅游业态创新思想的信息来源, 在顾客与旅游企业的交互过程中, 他们可以帮助企业发现市场机会、形成创意。与此同时, 顾客的价值维度、需求特征也是推动旅游企业进行业态创新的重要动力源, 因此顾客也是旅游业态创新活动重要的影响力量。

(四) 中介组织

创新是一个多主体参与、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旅游企业在创新过程中, 会遇到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 需要有社会化的技术与经济服务体系为其提供支持与帮助, 这就离不开专门从事中介服务的中介机构。中介服务组织对于提高各要素之间的协作能力和效率起着重要作用。

(五) 政府

市场在激励创新方面具有自我组织、自我加强的作用, 但市场并不是总能有效地配置资源以激励旅游业态创新, 这就需要政府从整个区域的角度, 制定相关创新政策来协调体系内的旅游业态创新活动, 引导旅游业态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

三、旅游业态创新体系的动力机制

旅游业态创新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其中交织着多种动力, 旅游业态创新行为的产生是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 内部动力

1. 对利润的追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旅游企业作为独立经营主体, 其业态创新的动力首先来自对利润的追求, 来自创新价值的实现, 获得创新的实际效益。旅游企业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是维持旅游企业的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

2.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 价值观及行为模式是其核心内容。创新价值观是企业价值观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是对创新目标、效果及行为方式的认识, 创新价值观在旅游企业创新行为构成中起到一种判定和筛选创新欲望的作用。因此, 企业文化的创新价值观对于旅游企业的创新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和推动作用。创新是否成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创新理念是否得到普遍认同是旅游企业进行业态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

3. 员工

员工是旅游企业进行业态创新的重要内部驱动力。员工在提供服务并与顾客的交互过程中, 最能了解顾客需求, 对服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着最直接的感受, 这些都是产生创新思想和概念的重要来源。同时旅游业态创新的具体实施也离不开员工的参与和支持。因此, 员工在旅游业态创新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员工的观念、能力和素质以及满意程度直接影响到旅游企业的创新活动的成效。

(二) 外部动力

1. 顾客需求

顾客需求是业态产生的基础。为了适应和满足顾客多样化、个性化以及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 旅游企业必须不断做出调整, 因此旅游新业态的产生, 实际上就是旅游企业不断研究游客新需求, 不断开辟产品、细分市场的过程。顾客需求的变化与发展是推动旅游业态创新的最重要的外部驱动力。此外, 在服务交互过程中, 顾客的真诚建议、顾客抱怨和投诉以及“自我设计”等常常是旅游企业进行业态创新的创新概念和信息来源。

2. 市场竞争

由于旅游业相对而言技术壁垒较低, 因而投资者进入的门槛也较低。同时由于大多数旅游产品不容易取得专利权, 竞争者可以轻易地复制、模仿市场上的旅游产品, 使旅游企业更容易陷入同质化的低层次竞争之中。因此,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一铁的法则迫使旅游企业不断从事创新, 以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战胜竞争对手。

3. 科学技术的发展

回顾近现代旅游产业的兴起和发展, 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出技术进步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经济的兴起, 在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重大的变化的同时, 也不断催生着新的旅游业态的产生。毋庸置疑,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创新是推动旅游业态创新的重要外部力量,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 新型旅游业态还将不断涌现。

4. 知识、技术供应商的推动

旅游企业的供应商尤其是知识、技术供应商对旅游业态的创新活动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旅游业态创新最终能否成功, 推出来的新产品能否符合市场需求, 是相关投资方最为关心的问题, 如果仅仅靠从业者的经验或市场自发形成新业态, 显然要承受相当大的风险。而知识、技术供应商 (如旅游智力企业与咨询机构、酒店管理软件供应商) 可凭借其专业技术和专业知识帮助旅游企业具体实施旅游业态创新活动, 提高业态创新的成功率。同时他们也是旅游企业获得创新思想和概念的重要渠道。

四、结语

关于旅游业态理论的研究, 目前学界主要集中于旅游业态的概念、特征及其一些特定新型业态的探讨, 而对于旅游业态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及其动力机制分析的研究则比较少。旅游业态创新体系是区域创新体系的一个子系统。本文借助区域创新理论对旅游业态的创新体系的构成及其动力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以期丰富旅游业态的理论研究领域。限于本次研究的不足, 希望后期和其他学者的研究中, 在旅游业态创新体系的基本结构及运行机制、旅游业态创新的鼓励政策等方面给予完善。

参考文献

[1]杨玲玲, 魏小安.旅游新业态的“新”意探析[J].资源与产业, 2009 (06) :135-138.

[2]邹再进.区域旅游业态理论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7 (09) :100-102.

上一篇:智能监控装置下一篇:电子电子技术